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历史(人民版)一轮特训:第27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b Word版含解析

2017历史(人民版)一轮特训:第27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b Word版含解析

2017历史(人民版)一轮特训:第27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b Word版含解析
2017历史(人民版)一轮特训:第27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b Word版含解析

板块四限时·规范·特训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固基题组]

1.[2016·福州检测]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有()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建立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的背景。解答此题最好的方法是采用排除法,因为④所述是在秦朝建立以后,故本题选择A项。

2.[2016·衢州质检]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以下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是()

点击观看解答视频

A.有教无类B.诲人不倦

C.仁者爱人D.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A项主张人不分高低贵贱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最能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思想,故本题选A项。B项“诲人不倦”意思是教导人要有耐心、不厌倦,与题干理念不符;C项是孔子“仁”的政治思想,与题意无关;D项“述而不作”是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随意创作;“信

而好古”是指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均与题意不符。

3.[2016·“江淮十校”联考]出生于安徽蒙城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哪一思想理念有重要关联()

A.主政者,当以民为念,以德为本

B.崇尚自然,清静无为

C.提倡改革,追求法治和君主专权

D.相互关爱,反对不义之战

答案 B

解析题干材料主要表达的是庄子的道家思想。以民为念,以德为本应为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崇尚自然,清静无为属于道家思想,与材料“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的避世思想相符合,故B项正确;提倡改革,追求法治和君主专权属于法家思想,故C 项错误;相互关爱,反对不义之战属于墨家思想,故D项错误。

4.[2016·日照检测]《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这说明() 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

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

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

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

答案 A

解析《史记》中的记载认为,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韩非子的思想来源于道家的黄老思想,从这里法家和道家的关系,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故A项正确;道、法两家主张不可能一致,故B项错误;儒家和墨家学说最为流行,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领域尚未实现大一统,故D项错误。

5.[2015·江苏阜宁调研]汉武帝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的措施不包括()

A.官方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确立儒学独尊的正统地位

B.官方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C.官员选拔方面:儒生入仕,加强了儒学对政治的影响

D.科举考试方面:考试选官,以儒学经典作为考试内容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巩固儒学正统地位的措施。在西汉社会经济恢复之后,汉武帝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学独尊的正统地位,适应了政治上统一的需要,并在长安兴办太学,同时在官员选拔方面重视儒生的儒学修养,所以A、B、C三项说法正确,不选;汉代选官主要是察举制,当时还没有科举制度,故D项符合题意。

6.[2016·德州质检]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点击观看解答视频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荀子提出“人之性恶”

答案 C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由材料中“地方”“诸侯”等关键词可知儒家思想的精神实质侧重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防止地方权力过大。“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强调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排除A项。“民贵君轻”强调君臣关系,排除B项。“人之

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排除D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大一统”,与“防止地方势力膨胀”的精神实质一致,故选C项。

[提能题组]

7.[2015·内蒙古模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材料反映了当时()

A.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

B.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

C.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D.“百家争鸣”加剧诸侯争霸的态势

答案 C

解析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说法绝对且不符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故A项错误;材料只说明了鲁国可能接受儒家思想,但不能说明其他各国统治者采纳儒家思想,故B 项错误;材料内在的逻辑为“子贡出”导致“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五国各有变。”故推知,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儒家未提及百家,故D项错误。

8.[2016·南昌市三校联考]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点击观看解答视频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礼乐与法制并举

C.强调思想文化专制D.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一则治,异则乱……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说明吕不韦认识到诸子百家的思想各有其合理性部分,主张以包容的态度融合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并非强调思想专制。

9.[2016·湖北重点中学联考]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

B.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C.两者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答案 A

解析《管子·明法解》阐述的法治思想属于法家思想,这里的法治实际上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而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这是民主社会的象征,因此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故A项正确,D项错误;前者的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而后者的本质是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很显然前者不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C项错误。

10.[2016·大连质检]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

D.君主的地位是可动摇的

答案 D

解析材料指出如果人君无道,天将“谴告之或警惧之”,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故A项正确;董仲舒借“天人感应”学说,劝“天子”施行仁政,这是对先秦儒学“仁”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故B、C两项正确;董仲舒的思想本质上是为维护君主统治服务,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11.[2015·双流月考]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在于()

①带有神秘色彩,打上了“天”的印记②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其他学派思想③强调仁政,反对暴政④思想保守,主张“法先王”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①②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③是两者的共同点;④是先秦儒家“法古”的政治观,主张效法古代圣明君王的言行、制度,思想保守,不符合汉代新时期的政治要求。故本题选择C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2.[2015·河北枣强中学期中]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建议兴太学,正式弟子五十名,又增设无定额的旁听生,由郡国选择“好文学,敬长上,萧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少年充当。正式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这表明当时()

点击观看解答视频

A.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B.官员选拔标准更侧重考试成绩

C.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相结合

D.打破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局面

答案 C

解析太学是教育的发展表现之一,由“正式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可见太学教育与选官相结合。故C 为正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13题26分,14题26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6分)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12分) 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

应民心。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要以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

(3)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解析第(1)问,根据儒家在君民关系的思想主张进行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围绕着财富与道德的关系概括孔子的主要观点。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这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第二小问回忆所学知识,结合思想解放对政治的影响回答即可。

14.《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四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

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语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8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6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实现“善治”的主要途径。这一途径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理念?(4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8分)

答案(1)大一统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儒生;设置太学及地方教育系统;表彰六经。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理论。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3)主张限田,反对土地兼并。仁政。

(4)改造传统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学大师。

解析第(1)问,据材料“《春秋》大一统者”“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体现了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具体措施回答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做法。第(2)问,据材料“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可知是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理论,其适合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第(3)问,据材料“限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可知限田和反对土地兼并,体现了“仁政”的治国理念。第(4)问,从董仲舒改造传统儒学及其意义回答。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教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汉代儒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通过本课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导入 师: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学过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为“诸子百家”之一,成蔚然大宗。那么,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命运如何? 引用唐朝诗人章碣《焚书坑》(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兴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请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种历史局面? 追问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你怎样评价“焚书坑儒”? 一、“焚书坑儒”批判 投影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打击学生讨论、组织答案,解答二个问题后,老师通过投影参考性小结。

2021年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题(三十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课时检测(三十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2018·绍兴测试)《说苑·政理》中说:“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与这一说法相一致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墨子D.韩非 解析:选D 从“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可以看出,这位思想家认为应该论功行赏,赏罚分明,这是法家思想的体现,所以本题选择D项;A、B两项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C项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争鸣,有学派主张“上之所是必皆是,上之所非必皆非之”,逐级逐层统一思想,最后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要求集中统一到中央,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B.韩非 C.老子D.墨子 解析:选B 依据材料可知,该思想家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韩非,故B项正确。 3.先秦某位思想家谈到人性时指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该思想家还提倡( ) A.“事异则备变”B.“无为而治” C.“仁政”D.“制天命而用之” 解析:选D 依据材料“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可知,该思想家主张性本恶,要求建立相应的礼制规范人们的行为,这是荀子的思想。A项是法家韩非的思想,B项是道家思想,C项是孟子主张,均排除;D项为荀子主张,故选D项。 4.(2018·镇海中学月考)在君臣关系上,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韩非则认为君臣之间“非父子之亲”“君操之(指赏罚)以制臣,臣得之以拥主”。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礼乐秩序趋于瓦解B.儒家学派受到压制 C.君主专制体制形成D.儒法思想走向融合 解析:选A 依据材料可知,孔子、韩非的主张体现了君臣的关系符合礼的规范,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的时期,因此二人提出的治国救世主张,对君臣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礼乐秩序趋于瓦解,故A项正确。 5.冯友兰评论某一学派时说:“中心问题本来是全生避害,躲开入世的危险。……

陆贾与贾谊习汉代儒学之一个阶段.

陆贾与贾谊习〈论文集〉汉代儒学之一个阶段 作者:夏增民 摘要:春秋以降,学术百家殊方,虽互相辩难,然亦皆是“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战国之季,《荀子》、《庄子·天下篇》、《吕氏春秋》、《韩非子·显学篇》以及《易传》所代表之各家学派,都趋于总结综合之道路,而儒学渐成主流。汉初,学术传衍未断,“一”于一家之精神相沿不绝。陆贾、贾谊承儒学之要,采获各家,造新汉代“新儒学”。他们之思想本同而末异,各自代表了向汉代儒学衍化之不同路径。百家由独立而“一致”为以儒为宗之几家,亦是学术整合之第一步。至董仲舒,儒学发展成更为精巧严密之思想体系,始完成此一波之学术整合。陆贾与贾谊之思想,前承周秦之季,后开董子新风,实为汉代儒学发展之一个阶段。 关键词:儒学陆贾贾谊思想史 一周秦之季之学术综合 周自平王东迁,“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持国命”,学术散于四野,遂有诸子之学,其可观者乃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九家,其中儒、道、法、墨、阴阳为世之显学。诸子驰说列国,“各引一端,崇其所善”[1],皆欲取合诸侯。是故儒墨互绌,儒道相非,儒法互克。然而,诸子“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2]。诸子思想具有内在之一致性,这与战国中后期逐渐形成之“一”之社会思潮达成了默契。 战国中期以降,“一”之思想成为诸子之共识。孟子最早提出了这个思路。他在回答梁襄王“天下恶乎定?”之问难时,说“定于一”[3]。这个思路不仅要求思想之“一”,还要求“一”天下。《吕氏春秋·不二篇》曰:“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4]其《执一篇》也说:“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军必有将,所以一之也;国必有君,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5]在“一”之思潮下,诸子走上了学术综合之道路。这种学术之综合,是以自家学术为体,兼采他家;而且,是在与他家之相非过程中完成这一综合过程之。这一过程,我们可以从《韩非子·显学篇》、《庄子·天下篇》、《荀子》、《易传》及《吕氏春秋》中可

2019最新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2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课时练习

第32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 道的国君。 A.墨家B.法家C.道家D.儒家 2.“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 故立君。”这种主张应出于()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 3.孔子主张“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二者的共通之处是() A.强调法治B.强调德性修养 C.重视教育D.人性本善 4.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下列与材料观点相近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 B.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C.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D.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 5.对于管仲,孔子认为他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 并赞赏他“如其仁”;孟子抨击他背弃旧主、不知礼仪。这说明了()

, A .对人物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 .儒家学派内部存在分歧 C .战国时期更加注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D .儒家思想得到新的发展 6.《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 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孔子 ( ) A .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 B .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 C .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 D .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 7.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符合两者 观点的是( ) A .主张“因材施教” B .重视人民群众力量 C .认为“人性本善” D .通过教化使人从善 8.《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 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该材料( ) A .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 B .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 C .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 D .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 9.我国古代有一本教孩子识字的书《急就篇》 列出了 165 个姓字,其中包括:程忠信、 桓贤良、崔孝让、周千秋、邓万岁、师猛虎、冯汉强、焦灭胡、龙未央等。上述姓字折射出 的主流价值观形成于( )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元朝 10.下面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对于统计表分析正确的是( )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人民版必修1)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汉代儒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罢黜百家的基本史实;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理解罢黜百家的目的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文言史料解读,历史视频观看,对罢黜百家感性认识,理性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影响。 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及实质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教师讲授法;情景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趣味百家》 孔子说:我仁; 荀子说:我义; 老子说: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墨子说:别打了! 过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成为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儒家学说德治、仁政的观点,由于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而未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设计意图:用通俗、简练、幽默的语言概括各家学说,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回顾了旧的知识。 秦灭六国后,秦帝国开创法家挂帅的時代,法家成为当时的国家意识形态。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进而“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在劫难逃。 播放视频:“焚书坑儒” 学生活动:在观看视频的同时,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找出“焚书坑儒”的背景、焚烧的书籍实质及如何评价。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一方面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视频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这样能使学生更深刻形象的感知历史。同时自主学习,符合新课程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点拨: 一、焚书坑儒(秦朝)——儒学受打击 背景: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2、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统治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评价:有利于国家统一,巩固秦朝统治 极大地摧残了文化,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3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三)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江苏镇江一模)春秋时代,社会群体可分为公子、卿大夫、士三层;到战国时期,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种变化说明( ) A.等级制度逐渐消失B.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儒学思想产生影响D.官僚政治已经确立 B[战国时期等级制度仍然存在,并未逐渐消失,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生巨变,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大夫或士大夫”称谓含义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大夫或士大夫”称谓变化与儒学思想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官僚政治已经确立,故D项错误。] 2.(2019·河南联考)春秋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认为:“‘恶’是自然,而‘善’”却是人为的,只有用‘礼义’对人性加以节制、改造,才能把人导入善。”材料中的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孟子B.墨子 C.韩非D.荀子 D[根据材料中“‘恶’是自然……只有用‘礼义’对人性加以节制、改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荀子的“性本恶”思想,故D项正确。孟子主张仁政,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改革和法治,排除A、B、C三项。] 3.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利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观点。并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可见,孟子主张( ) A.君权神授B.以民为本 C.天命有常D.天人感应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意思是“天的视听通过人民的视听来体现”,由此可见,孟子主张以民为本;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4.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这反映出荀子( ) A.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 C.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 D.对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批判 C[依据“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得出君与民的关系如同舟与水的关系,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故C项正确;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不是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故A项错误;此时君主专制还没有建立,故B、D两项错误。] 5.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

汉代儒学的发展

汉代儒学的发展 2[2019全国卷Ⅱ,25,4分]西汉初期①,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②。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③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本题从西汉初期道、儒吸收其他学派思想切入,考查汉代儒学与政治形势的关系,凸显了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和历史解释③等学科核心素养。 西汉初期,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百姓需要休养生息,所以采用以道家为主,吸收墨、阴阳等各家合理成分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和匈奴问题严重威胁统治,董仲舒吸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形成了新儒学,维护了封建统治,故答案为C项。王国势力强大是汉武帝改变统治思想的一个因素,并不是学术思想呈现材料中特征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材料现象并不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故B项排除。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 C 名师点拨董仲舒的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有不同之处,董仲舒对君主既有维护,也有警告:他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有“屈民而伸君”之意;他还提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进一步强调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但是他又明确指出“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对专制君主进行权力限制。 3[2018全国卷Ⅱ,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②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圣人) 上中 (仁人) 上下 (智人) 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 下下 (愚人) 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桓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夏桀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①③④。(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本题从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对历史人物的分类切入,考查考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凸显唯物史观①、时空观念②、史料实证③、历史解释④等学科核心素养。 据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史学家的历史观受到主流思想的影响。从表格中上上、上中人物的分布看,儒家思想的创立者与发展者都居很高的等级,被称为圣人、仁人,而不符合仁政思想的暴君夏桀、商纣等级较低。同时也要看到,在汉代“重农抑商”的背景下,私商的代表子贡、范蠡被称为智人,受到肯定,说明班固对古今人物的评定有着多方面的考量。综合来看,班固将古今人物分为九等,改变了先秦时期将人物分为上(智人)、中(中人)、下(愚人)三品的做法,进一步细化了人品等级,这对汉末魏初出现的九品中正制(人分九品,随品授官)有着极大影响,标志着中国古代人品思想的成熟。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组成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引言分析: 内容简介:本单元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内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即程朱理学及其代表人物。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 目标分析: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对儒学发展的影响;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情况。 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知识,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分析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2021届高考历史专题12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学案人民版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与文化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 【认读导引】 两大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 程;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三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 想的演变;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及佛教、道教 思想对儒学的冲击;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成 就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五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 发展;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时期 理学诞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四大 发明和古代文学艺术成就。 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主张 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思想: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历史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 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 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但孔子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教材拓展] 孔子的文化贡献 (1)整理西周文献 ①《诗》——即《诗经》,这是西周至春秋时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有3 000篇之多,经孔子删订以后,保留了305篇,通称300篇。这部诗歌选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各地的乐调,共十五国风;雅,周人的官话称为雅言,是西周王畿的诗;颂,即宗庙祭祀的乐歌。 孔子很重视《诗经》,他总是启发学生们去读诗,将读诗与做人联系起来。 ②《书》——即《尚书》,指春秋以前的官方政治历史资料汇编,相传有百篇,今传28篇。孔子认为,学生们研习《书》的目的,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体会先王是如何治国理政的。 ③《礼》——又称《士礼》,后称《仪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孔子对周礼有很深的研究,很有感情,心向往之,要求学生们认真学习和实践。 ④《乐》——指《乐经》,是音乐方面的典籍。孔子重视音乐,认为这也是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他认为音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求完善。 ⑤《周易》——这是一部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的占卜之书,其中也含有人生经验和哲学思想。 ⑥《春秋》——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的记载整理而成,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 (2)述而不作 ①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追记写成《论语》。 ②后世的曾子、子思、孟子的著作《大学》《中庸》《孟子》分别发挥了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政治伦理。这就是被后世学者尊奉为儒家经典的“四书”。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附答案】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绵阳一模)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 A.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B.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 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 2.(2019·惠州一模)下表是西汉列侯分封情况一览表。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发生变化,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独尊儒术推行B.宦官外戚专权 C.中央集权加强D.重文轻武实施 3.(2019·衡阳一模)学者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孟子主张“民贵君轻”B.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C.二程倡导“格物致知”D.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 4.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 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 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2020届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12.3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作业Word版含答案

核心素养提升练三十三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40分钟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这一变化表明( ) A.儒家思想力图适应政治需要 B.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 C.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D.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 【解析】选A。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代以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表明汉代以后儒学家们不断汲取各家思想以适应政治的需要,故A正确;变化不能表明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故B错误;这一变化无法表明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故C错误;不能仅凭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代以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就认为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故D错误。 2.(2019·滨州调研)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解析】选D。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是对题干的重复,故A错误;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符合题意,故D正确。 【拓展延伸】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中央集权寻找意识形态的支撑。运用政权力量控制意识形态,其实是法家的发明,商鞅、韩非、李斯都精于此道,秦始皇根据他们的理论,用“焚书坑儒”的手段控制意识形态,但并不成功。汉武帝用功名利禄来引诱士人——只有精通儒家经学才可以进入仕途,把士人的聪明才 智束缚于儒家经学之中,专注于诠释章句,而无暇旁骛,终于达到了目的。 3.(2019·衡水中学模拟)汉武帝中期,董仲舒针对当时频繁发生的火灾,起草了一份奏章,用天人感应理论来批评汉武帝的过失。汉武帝大怒,欲将董仲舒斩首,旋又下诏赦免,但董仲舒江都王相的相位被罢免。这表明( ) A.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 B.迷信思想已日渐式微 C.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 D.皇权与相权继续冲突 【解析】选C。汉武帝对处罚结果的改变,反映了皇权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C。 4.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分封制已难以为继 B.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

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复习题 1.“……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刑罚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向当朝统治者提出该主张的是 A.孟子 B.李斯 C.董仲舒 D.李贽 2.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 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思想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4.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下列思想体现儒家民本思想的有: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⑤“天下为主,君为客”() 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⑤5.下列选项内容和汉朝著名思想家董仲舒的新儒学有直接关系的是()A. “举贤良对策” B. “君权神授” C. “性善论” D. “克己复礼”6.儒家“尊王”“忠君”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 B.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C.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反躬践实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A.用政治统一保证了思想统一 B.用阴阳五行思想巩固统一 C.用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D.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8.汉武帝时期创办的太学意义在于()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②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 ③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④促进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试卷第1页,总3页

汉代儒学教案

汉代儒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2.过程与方法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初中历史、高中必修I、必修II的相关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四教学过程: 师: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学过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为“诸子百家”之一,成蔚然大宗;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命运如何? 引用唐朝诗人章碣《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请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种历史局面? 一、秦朝儒家的历史命运(板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打击(投影) 为什么要“焚书坑儒”?①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目的在于钳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秦始皇是焚烧了所有的书籍吗?哪些书籍不在焚烧之列? 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学生: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对“焚书坑儒”的评价: ①实质:是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影响:在当时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③消极影响: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文化氛围变得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这是对先秦思想文化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成为两千年文化专制的开端,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影响,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人称之为“灭学之祸”。 从战国到秦始皇统一,统治者重视法家思想,“中央集权、严刑峻法”,最终导到秦朝“二世而亡”教训惨痛;西汉建立后,汉初的统治者又采取什么统治思想来治理国家? 生: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前面的专题介绍有所铺垫) 师:黄老思想的实行有何影响?让学生结合材料进行归纳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十二单元 课题三十三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题三十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联]郡国并行制的后果是诸侯国势力膨胀,形成地方割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注]从民本到君本;从理性到迷信;从人道到天道。 [拓]新儒学背离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辩]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搞清楚啊,可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一、背景 1.国力的恢复和强盛:汉武帝时期,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潜伏的危机: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黄老之学的过时: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4.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二、标志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三、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 1.内容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提出“三纲五常” 2.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3.汉武帝推广儒学 (1)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垄断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儒学取得民间独尊的地位。 4.影响 [注]黄老思想中“黄”指的是黄帝的学说,即修身、养生;“老”指的是老子的学说,即治国、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汉初以此为统治思想,即“休养生息”。 [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实质相同:思想专制。 [注]三纲五常 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拓]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 [补]儒学在汉代成为统治思想的表现: (1)选官的指导思想,如举孝廉,以经取士。

汉代儒学

专题一第2节汉代儒学 【测试要求】 理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 理解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知识梳理】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思想主张及评价: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 A.观点: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统一,就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B.评价: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但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其它思想的自由发展。 (2)提出“”和“”。 A.观点: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天子无道,上天就会降灾于他。(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B.评价:神化并加强了君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要求君主爱护百姓。 (3)提出“”: A.观点:“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是社会伦理。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是个人品德。 B.评价:“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对其应持批判态度;“五常”中去除其中的封建成份,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 2.特点: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和阴阳五行等学说而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实质是“外儒内法”。 二、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的建立 1.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独尊的原因 (1)董仲舒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迎合了汉武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改革。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思想:采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改革。(2)政治:起用儒生参政,确立察举制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扩大了官员的队伍。 (3)教育:兴办和令各郡国建立学校,使天下文士都学习儒家经典(五经:《诗》、《书》、《礼》、《易》和《春秋》),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3、影响: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六单元第32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学案

第32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知识框架 即时巩固的入场劵 考情分析 引领考试的风向标 考试说明2015年2016年2017年 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 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武帝 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T4(孔子的思想) 复习建议: 1.学习儒家思想,要从宏观上把握中国传 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要注意 把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具体的历史背 景下分析评价,更要注意把握古代思想文 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2.注意区分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主张,这是 本讲知识点的易错点 3.热点联系:可与当今依法治国,以德治

国等联系 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 考点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背景1.经济上:①________________,封建经济 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 的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的崛起 4.思想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学在民间” 派别与 代表 1.道家:春秋老子和战国庄子等 2.儒家:春秋孔子与战国孟子、荀子等 3.墨家:战国墨子等 4.法家:战国商鞅、韩非子等 主张 1.道家——老子 (1)世界万物本原是道,要因循自然,提倡清 静无为,知足寡欲,才能逍遥自在,希望回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1.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点题训练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考点二董仲舒的主张 1.董仲舒

江西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04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江西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04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 1. (2分) (2017高二上·佛山期中)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 A . 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B . 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C . 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D . 荀子发展的儒家思想 2. (2分) (2018高一下·新疆期末) 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 A . 宣扬君权神授 B . 解释天人感应 C . 劝君主行仁政 D . 强调教化民众 3. (2分) (2017高二上·乌兰期中) 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传统美德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A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B . “富贵不能淫,贫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 “民为贵,社攫次之,君为轻” 4. (2分) (2018高三上·丰台期末)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 A B . B C . C D . D 5. (2分) (2018高二上·深圳月考) 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谏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

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A . 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 B . 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 C . 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D . 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6. (2分) (2016高二上·南昌月考) 《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其中的表白体现出() A . 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 B . 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 C . “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 D . 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 7. (2分) (2018高三下·惠来月考)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初用意仅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但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章太炎等著名学者则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是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政策。这一变化说明() A . 对儒家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 B . 西方思想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C . 思想认识受社会政治的影响 D . 国人民主科学意识不断增强 8. (2分) (2017高二上·江苏期中)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汉武帝接受了这一观点,主要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有利于() A . 光大儒家思想 B . 重建道德秩序 C . 建立太学机构 D . 加强专制统治 9. (2分) (2018高二上·兰州期末) 《礼记》多数篇章是孔子弟子的作品,其中写道:“君天下曰天子。”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写道:“皇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以上两种对“天子”的说法() A . 都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主义的色彩 B . 都反映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 . 都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D . 都反映了君主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3同步练习:3-1-1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3-1-1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一、选择题 1.(2011·浙江绍兴)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好些?”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显得不及。”子贡说:“那么,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犹不及。”这表明孔子主张() A.无为而治 B.中庸 C.轻徭薄赋D.有教无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过犹不及”,据此并依据史论结合的原则可知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2011·浙江宁波)“和谐中国”是唱响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旋律。孔子的名言中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启迪作用的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非攻,兼爱” C.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D.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解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所不希望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这是实现孔子“仁爱”思想的途径,其目的是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因而最符合题意。干扰项B项是墨家的观点,排除。 【答案】A 3.(2011·辽宁模拟)下图是宋代建筑的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类似的老子像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不下百处。其原因是()

A.老子须髯飘飘,符合古代美男子的标准 B.老子做官的时候,造福八方,被人们感激、供奉 C.孔子向老子问礼,所以,老子被誉为儒家学派创始人 D.老子道德高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解析】A项历史上没有;B项不符合实际,老子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不符合造福一方之说;C项老子不是儒家学派的人,而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故选D项。 【答案】D 4.(2011·哈尔滨五县)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礼治B.仁爱 C.仁政D.兼爱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孟子”“发政施仁”等信息可知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5.(2011·湖北黄石模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