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管理心理学

现代管理心理学

现代管理心理学
现代管理心理学

题型:填空、选择、判断、名解、简答、论述/案例分析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

1、掌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狭义概念:是研究企业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行为科学指的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门管理科学。

(2)广义概念:是研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行为科学是指一个学科群,由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构成。

2、掌握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独特性

(1)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2)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企业中的(人——人)系统(3)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企业中的纯碎的人的因素(4)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企业中的内环境系统

3、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目的、任务

了解学科性质:

1)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性与科学性特点;

2)管理心理学的多学科交叉性与综合性的特点;

3)管理心理学的对层次性与系统性特点

掌握研究目的:要提高管理人员的预测、调节和控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能力,充分调动群体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去实现组织既定目标,提高管理效率与效能。

掌握任务:

a、提高组织的劳动和工作生产率,完成组织既定目标。

b、对劳动者实施有效管理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c、建构与完善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管理心理学理论体系。

4、了解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掌握观察法、实验法、谈话法、问卷法。(含义和特点)

(1)、观察法

a、在日常生活条件下,观察者以感官为工具(如:眼、耳等)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结果按时间次序作系统记录的研究方法,称为观察法。在现代研究中,必要时也采用视听器材。

b、在实际情境中进行观察时,可按被观察者所处的情境特点分为自然观察与控制观察两种。

1)自然观察:是指完全在自然的条件所进行的观察,被观察者一般并不知道自己正处于被观察之中

2)控制观察:是在限定条件下所进行的观察,被观察者可能不了解,也可能了解自己正处于被观察的地位。

(2)、实验法

a、是指研究者有目的地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或创设一定条件的环境中诱发被试产生某种心理现象,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称之为实验法。

b、实验法依试验场地的性质差异,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

1) 实验室实验法是在专门的实验室内进行的,一般均可借助各种仪器而取得精确的数据。它具有控制条件严格,可以反复与会证等特点,管理心理学研究中关于学习行为、信息沟通等许多实验都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但是实验室实验具有很大的人为性,往往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2)、现场试验法是结合在实际工作场所进行的。适当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的现场实验。

(3)、谈话法(晤谈法)

a、有组织的谈话。

b、无组织的谈话。

(4)、问卷法

常用的问卷量表有三种形式:是非法、选择法、等级排列法。

(5)、测验法

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被试有关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称为测验法。

(6)、个案法

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几个月,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连续进行调查、了解,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称为个案法。

(7)、经验规律总结法

各工厂企业在管理方面取得不少好经验,通过经验规律总结出不少有规律性的心理现象与心理问题。

(8)、宏观和微观的环境条件分析法

(9)、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和先进管理技术、管理手段的应用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及其理论思想的发展简史1、了解西方管理心理学的发展简史。(各阶段大约时间、代表性人物和主要特点)

第一阶段:早期管理(经验管理阶段)

时间:大致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这早期也主要是指从手工业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变的初期。

特点:主要是工厂老板和工头对工人严加管束、残酷剥削。管理仅靠老板的个人经验。

第二阶段:科学管理阶段。

时间: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阶段管理才真正形成一门科学

代表人物及管理特点:泰勒(Taylor)是科学管理阶段的代表人物。

a、搜集、分析、整理企业所有的经验数据,制定和不

断完善科学的工作方法,来代替老的单凭经验来做的方法;b、科学地选择并教育、训练和培养工人;c、培养工人和管理人员的合作精神,保证各项工作都按照已制定的科学原则来做;d、在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进行明确、适当的分工,以保证管理任务的完成。

第三阶段:现代管理阶段。

时间:从本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主要分为两大学派:管理科学学派与行为科学学派。

特点:

1)、管理科学

①强调科学方法

②用系统分析法解决问题

③设计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④强调数量化与利用数字和统计程序

⑤注重经验技术方面,而不重视心理社会方面

⑥使用电子计算机

⑦强调分析方法

⑧在具有不同程度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探索合理的决策

⑨倾向于设计标准化的模式,而不是描述性的模型

2)行为科学学派

a、行为科学学派(Behavioral sciences)学派强调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管理问题。它重视社会环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影响。

b、行为科学学派的代表人物:

(1)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埃尔顿.梅奥

(E.Mayo).埃尔顿.梅奥和他的助手罗特利斯伯格领导其哈佛大学的研究小组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

(2)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性人物-----马斯洛。

(3)内容型激励理论代表性人物-----赫茨伯格

(4) 过程型激励理论代表性人物-----佛鲁姆等。

c、管理科学学派与行为科学学派在管理问题上各自强调不同的方面,前者(管理学派)侧重经济技术因素,后者强调人的因素,强调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这两个学派的科学家在学术背景上也各不相同。管理科学学派科学家的专长擅长于数学、统计、工程和经济学方面强调“管学”,而行为科学家主要是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侧重强调“人”的作用。

第四阶段:最新管理阶段(系统管理理论阶段)。

时间:最新管理理论又称系统理论,70年代提出

特点:系统管理理论,是从整体出发而不是从局部出发去研究事物的一种理论。

系统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主要是把企业看成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所谓社会技术系统------是指一个企业由各种子系统构成的完整系统,其中包括目标价值系统、组织结构系统、心理社会系统和管理系统等。在一个企业中,各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构成一个整合的系统。

系统管理理论(当代管理理论)学派代表性人物:

(1).社会系统学派(美)巴拉德

(2).决策理论学派 (美)西蒙

(3).系统理论学派 (美)卡斯特

(4).经验主义学派 (美)杜拉克

(5).权变理论学派 (美)卡曼等

(6).管理科学学派

2、掌握我国古代管理心理学的主要思想(九个方面管理思想内容的概括)

1)关于“人性”本质问题的看法——“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聪明才智、人的能力作为管理基础。

2)关于人群关系的看法——“以和为贵”、“人能合群”、“身先士卒”

3)关于领导者的道德品质——“以德为先”

管理者本身的行为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巨大的影响力,领导者的素质必须德才兼备、领导者的影响力必须是非权力性影响力和权力性影响力有机结合。

4)关于为人处事哲学——推崇“中庸之道”

5)、关于领导的艺术与策略——“治国安邦”、“先治民心”、“法治为主”

6)、关于领导者的素质——纯而不杂,精而不乱。

7)关于“士气激励”问题——重“气”激励、赏罚分明

8)关于人才观-———“重人得民”、“任人为贤”、“人有所长”、“因人而异”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中都非常重视人才、发挥人的能力、合理地使用人力。关于能力和使用人才问题,古管理心理思想中蕴含着现代人事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承认人的个性差异,强调人有所长,因人而异。

9)关于人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无为而治

关于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人要顺应客观的规律。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与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假设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人的本质、价值观和需要观)

1)、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一: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二: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

会属性的统一;第三:人性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历史性和发展变化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人性观提出,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的价值

价值观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价值观,是评价人生意义与人的价值的基本概念,这是与人生观、世界观紧密联系的带有鲜明的社会性、阶级性、系统性、主导性、共性与差异性的观念。 3)、人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可分为自然的、精神的、社会的需要三种。“社会要满足人的需要是有条件的。”

2、了解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动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管理思想的要点(整合概括为一种观点为代表)

(1)、“经济人”假设的主要观点和X管理理论

1)代表人物:麦格雷戈、雪恩;

2)“经济人”的假设的哲学基础是享乐主义哲学,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其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因,在于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3)X管理理论:-----基于这种人性假设麦格雷戈提出X管理理论要点是:

a、管理者从经济利益出发来使用生产中的人力、物力、财力。

b、管理者的任务在于指导与激发职工的工作表现,并时常控制与修正职工的行为,以符合组织之需要。

c、管理者必须管制其下属,并需要利用说明、奖赏、处罚与控制等方法。

(2)“社会人”假设的主要观点和管理理论及原则

1)代表人物:梅奥

2)、社会人(Social man)也称社交人。这种假设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的友好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决定因素。社交人假设的理论基础是人际关系学说。这种学说是社会心理学家梅奥在霍桑实验中的经验总结。梅奥把重视社会需要和自我尊重的需要,而轻视物质需要与经济利益的人称为“社会人”。

3)“社会人”假设的管理原则:

a、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管理的重点不应只注意生产任务,而应注意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

b、管理人员的职能不应只注意指挥、计划、组织和控制,而应重视职工间的人际关系,沟通信息,了解情况,上传下达,重视培养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c、在奖励时提倡集体奖励,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

d、提出了新型的“参与管理”的形式,即让职工不同程度上参加企业决策的研究和讨论。

(3)“自动人”假设的主要观点和Y管理理论及管理原则

1)也叫“自我实现人”,由马斯洛、阿吉里斯、麦格雷戈提出来的。

2)“自动人”假设认为:人并无好逸恶劳的天性,人的潜力要充分表现出来,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人才能感受到最大的满足。工作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和手段。而自我现实,即成就需要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人们才感到最大的满足。

3)麦格雷戈将“自动人”的人性假设,结合管理问题,概括为Y理论,其基本观点如下:

a、厌恶工作并不是普通人的本性(天性)。工作可能是一种满足,工人们有自愿去做的愿望;也可能是一种惩罚。

b、外来的控制和处罚的威胁不是促使人们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

c、致力于实现目标与实现目标联系在一起的报酬在起作用。

d、逃避责任,缺乏抱负以及强调安全感通常是经验的结果,而不是人的本性。

e、在人群中广泛存在着高度的想象力、智谋和解决组织中问题的创造性。

f、在现代工作化社会条件下,普通人的智能潜力只利用了一部分。

4)“自动人”假设的相应管理原则

a、管理重点的变化。---“社会人”假设的管理重点是重视人的因素;“社会人”假设的管理重点是重视人的因素;“自我实现人”的假设把管理重点又从重视人的因素转移到重视工作环境上面来了。它主张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能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和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和创造力。

b、管理者的职能作用的变化。---管理者的主要职能既不是生产的指挥者和控制者。也不是人际关系的调节者;而是生产环境与条件的设计者与采访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以发展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c、奖励制度的变化。该假设重视内部激励,即重视职工获得知识,施展才能,形成自尊、自重、自主、利他、创造等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管理的任务只是在于创造一个适当的环境。

d、管理制度的变化。该人性假设主张下放管理权限,

建立较为充分的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等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4)、“复杂人”假设的主要观点和“超Y管理理论”及管理措施

1)“复杂人”假设是组织心理学家雪恩等提出来的。2)“复杂人”假设认为人的个性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会有不同的表现。人的需要和潜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地位的改变,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各不相同,不能用单一的模式去硬套。因此,人没有万能不变的管理模式,不应把人看成同一类型,要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管理。

3)基于“复杂人”的假设莫尔斯和洛斯奇提出了“应变管理理论”,也叫“超Y理论”,这种理论的实质是要求工作、组织、个人三者有最佳组合,其基本含义是:a、参加一个组织的人员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随发展条件而变化,每个人的需要不同,需要层次也因人而异,但最主要的需要是取得与实现其胜任感。

b、胜任感人人都有,它可被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来满足。同时,这要看这种需要同每个人的权力、自立、地位、成就及交往需要相互作用的强度。

c、当工作性质和组织形态能适当配合时,胜任感最能被满足,能引发最强烈的胜任动机。动机模式的形成是内部需要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在组织环境中,工作与生活条件的变化会产生新的需要与新的动机模式。

d、当一个目标达成时,胜任感可以继续起激励作用,因为一个目标的达到,另一个更高的目标就又产生了。

e、由于人们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同一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没有万能不变的管理模式。要求管理人员善于观察员工之间的个别差异,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法。

4)根据“超Y理论”提出的主要管理措施有:

a、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提高管理效率。有的依据工作性质不同,时而采取固定的组织形式,时而采取灵活、变化的组织形式。有的采取直线式,有的采取直线职能式,有的采取立体式或矩阵式形式。

b、根据企业情况的不同,采取弹性、应变的领导方式,以提高管理的效率。

c、善于发现员工在需要、动机、能力、个性方面的个别差异,因人、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与奖酬方式。

第四章认知的个别差异与管理1、掌握社会知觉的概念及其类别的含义(他人直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团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类别:

对他人的认知:对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其他人的感情、动机、意向、性格等心理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知觉。

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

角色知觉:对某个人在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知与判断,以及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知。

自我知觉: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

2、了解社会知觉的错觉,重点掌握前五种错觉。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现象(刻板印象,心理相容效应,投射)

首因效应:是社会知觉中的一种主观倾向,指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称“先入为主”效应或第一印象。领导者应善于利用首因效应,在员工中的第一次亮相,给员工留下良好的的第一印象,以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另外,领导者对员工的看法应避免第一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不用固定不变的眼光看员工;再有,在人才招聘与选择是也应该注意首因效应的积极作用于排除消极作用。

近因效应:指最近或最后获得的消息,对人的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更鲜明、更大。这主要表现在对熟悉人或对象上面。

晕轮效应:是一种社会认知偏差,指在人际知觉中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定势现象: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常受以前经验模式的影响,产生一种不自觉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并在其头脑中形成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形象。这种对某一个人或某类人的固定刻板印象是社会知觉的定势现象,也称社会刻板印象。

投射作用:是一种自我防卫的方法,其对社会知觉也有影响,它的特点是个体把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转移、投射到别人身上。

心理相容度:指由于群体中的成员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关系较好,以致某个成员,即使有缺点,其他成员往往视而不见,仍予好评,表示认同。

第五章个性差异与管理

1、掌握气质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胆汁质

心理特征:经历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以自控,外向、率直、热情、易怒、急躁、果敢

管理要点:1)着重培养自制力和坚持到底的精神

2)注意方式方法,不要顶牛激怒

3)可以进行有说服力的严厉批评

多血质

心理特征:活泼好动、外向、富有朝气,情绪发生快而多变、表情丰富、思维及动作敏捷、乐观、直率、浮躁管理要点:1)着重培养踏实专一和用于克服困难的精神,防止见异思迁与注意力分散

2)创造条件,多给活动的机会

3)对其缺点可以严厉批评

粘液质

心理特征: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言语、动作迟缓,内向、坚韧,淡漠,执拗

管理要点:1)着重培养热情爽朗和朝气蓬勃的精神

2)对其教育批评要耐心,允许其有足够的

时间考虑和作出反应

抑郁质

心理特征:柔弱、易倦、情绪发生慢而强,敏感而富于自我体验、动作弱小无力、胆小、孤僻

管理要点:1)着重培养友好、合作、刚毅、开朗、自信的精神

2)对其多关心、爱护、鼓励、疏导

3)不宜公开批评

2、掌握性格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开朗直爽:表扬为主、防微杜渐

倔强刚毅:经常鼓励、多教方法

粗暴急躁:肯定成绩、避开锋芒

傲慢自负:严格要求、表扬谨慎

沉默寡言:少用指责、多加鼓励

心胸狭窄:多家疏导、开阔胸怀

自尊心强:开阔视野,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疲疲沓沓:找出闪光点、及时鼓励,要求严格而且具体3、掌握能力差异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掌握好各类职工的能力标准,合理招聘人才

?.根据人的能力差异,对职工职业技术教育和进行能力的训练

?根据人的能力差异合理分工,做到人尽其才量材录用

?.全面了解人的能力特点,便于贯彻正确的用人原则

第六章个体行为动机与激励

1、了解目标管理(MBO)

目标管理是通过上下级共同参与制定企业目标,使个人从中受到激励,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并检验目标实施情况和评价实施结果的管理方法。

2、掌握影响人的动机主要因素

兴趣与爱好、价值观、理想与信念、抱负水平

价值观(名解):价值观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

价值观的作用:

1)价值观影响个人行为;

2)价值观影响影响群体行为;

3)价值观影响整个组织行为;

3)价值观影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3、全面重点掌握西方、中国有代表性的激励理论(主要掌握每种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老行为主义激励论

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风行一种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理论,创始人为华生。行为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刺激→反应的公式,用符号表示即为S→R。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在管理措施上,激励手段的应用,其实质是刺激,通过刺激手段(主要

是金钱)诱发人的行为。

?激励的主要手段是物质刺激,于是在企业中要搞计件工资制,以及超额的以高价计算的差别

计件制。

新行为主义激励论

新行为主义又名为操作主义。新行为主义是在老行为主义的公式:刺激——反应中加上了一个中间环节,用符号表示就是:S→O→R。其中的S为刺激,R为反应,而O是一个中间变量,它是指的主观因素:意图、愿望、行为目的、映象和计划。

根据这一理论,激励人的主要手段不能仅仅靠刺激变量,还要考虑到中间变量的存在。具体说来,激励手段中除了考虑金钱这一刺激因素外,还要考虑到劳动者的主观因素的需求。

1)要从社会心理观点出发、分析需要和个人及群体的关系,这种需要既包括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内容。

2)要进行情境分析。由于人的思想经常会受到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动,因此,要经常对人的情境进行动态分析,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使激励过程持续化。3)目标的均衡。在个人和工作、各种人际关系中会发生一些冲突和不协调。为此,调和矛盾,使目标均衡也是很为重要的。

4)个体需求的满足与组织目标之达成一致化。

行为修正激励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反应型条件反射,这种反射只有

在强化的条件下才会学会,而强化取决于反应,不取决于对刺激的感知。学得的反应都会因强化的增加而增加,也会因强化的减弱而消退。

这种理论应用于管理,就产生了行为修正激励论。这一理论表明,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这就起到了强化、激励的作用。如果行为的结果对个人不利时,这一行为就会削弱或消失。 行为修正激励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1)正强化——奖励的应用

奖励会使人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但是应用奖励手段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创造有效奖励的心理气氛 ②奖励对象要有真正的先进性 ③奖励要注意时效性 ④奖励的内容应该多样化 2)负强化——惩罚的应用

在采用惩罚手段时必须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①惩罚与批评的形式要多样化

直接批评。对能够听取意见者,直截了当提出批评。 间接批评。通过对某事的批评,旁敲侧击地间接批评某事、某人。

暗示批评。不直接点穿,而实际上暗示为某人所为,这种批评方式为让人们意会到

对比批评。通过表扬好的,实际上就是批评坏的。 ②惩罚的内容多样化

③惩罚时同样要做到严中有情理 认知派激励论

(1)认知心理学派认为,把行为简单地看成为人的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反应的机械联结,这不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性。认知心理学认为,要充分考虑人的内在因素,诸如思想意识,需要、兴趣、价值等。 (2)认知心理学派的主要论点为以下内容: 1)强调认知过程中的结构和组织原则。 2)强调内部发生的过程,即符号信息加工。 3)强调概念的驱动作用。 4)强调认知反馈作用。

5)强调认知方式上的个别差异

(3)将认知心理学理论应用于管理中就产生了二类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见下表,

现分述如下:

要求:

了解掌握马斯洛、阿尔得夫的ERG 理论;

掌握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佛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及挫折理论

掌握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内容

1)生理需要。指衣、食、住、行、婚姻疾病治疗等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维持个体生存的物质性需要。

2)安全需要。这是寻求依赖和保护,避免危险与灾难,维持自我生存的需要。

3)社交的需要。也称爱与归属的需要,希望得到爱和爱他人;希望交友融洽、保持友谊、相互忠诚信任、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依附一定的组织与团体,被团体接纳,成为团体的一个成员,有归属感。

4)尊重的需要。这是比社交需要更高一层次的自尊、自重和受别人尊重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方面,如独立、自由、自信、成就等;及社会尊重方面,如名誉、地位、社会认定、被他人尊敬等。这是有关个人荣辱的需求,必须等前几种需要获得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并产生激励力量。

5)自我实现的需要。以上四种需要都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之后,个体还会有紧张的心理状态出现,要追求最高一层次的自我理想的实现,还有追求发挥自己全部能力的需要。就可称自我实现(或自我充分发展)。自我实现又叫创造自由的需要。

比较阿尔得夫ERG 理论和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异同。 a 、阿尔得夫在对工人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压缩为三种需要。

① 生存需要 ② 相互关系需要 ③ 成长发展需要

b、

阿尔得夫理论的主要论点

?各个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越少,则这种需要越为人们渴望追求。例如,满足生存需要的工资

越低,人们越是渴望获得更多的工资。

?较低层需要越是获得满足,对高层需要的渴望追求越大。例如人的生存需要满足后,对人际

关系和成长需要的追求愈强烈。

?较高层需要越是不能满足或者缺乏,则对较低层需要的追求也越多。例如一个人对事业、成

就、理想追求缺乏,则就会更多地追求生存的

需要。

?经过上述比较,阿尔得夫的理论更切合实际,修正了马斯洛理论的某些不足之处.

需要理论在学校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及时了解教师,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

*尽量为教职工提供满足物质需要的条件;

*重视教师的精神需要,关注教师的成长需要,尊重需要和发展需要;

*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教职工的不同主导需要

*正确处理教师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潜在需要之间的关系*引导教师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需要.

掌握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的概念:在工作中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

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

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

保健因素。

?双因素理论的主要观点

?(1)导致员工满意与不满意的因素(p257)

?(2)修正了传统的关于满意与不满意的观念(P259)

双因素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

?双因素理论可用来指导奖金工作。在我国企业中要使奖金成为激励因素,必须与企业经营好

坏,以及部门、个人的工作成绩挂起钩来。如

果奖金不顾企业经营好坏,不讲部门与个人成

绩大小,采取每个职工各拿一份的“平均分配”

的办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奖金就会变成“保

健因素”。为此,企业花钱再多,也起不了激励

的作用。

3)双因素理论在学校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 认识教书育人工作的意义,力求使工作丰富化;

* 正视保健因素的激励作用,采用各种手段维持教师的基本工作积极性;

* 充分利用激励因素,最大限度满足教职工的心理需要; * 指导学校实施合理的的奖励和分配制度.

过程型激励理论

?(1)掌握佛鲁姆的期望理论

?(其公式和内涵;VIE模式;期望理论在管理实践中运用。)

?(2)掌握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3)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在组织管理中应用

①期望理论是一种过程型的激励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固定要求决定了他的行为、行为方式。工人的劳动是建立在一定的期望(对未来方向的某种期望)基础上的,这样就可以在个人活动与其结果之间建立某种联系。

②公式: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即为M=∑V×E 其中M为英文字母Motivation(激励力量)V为英文Valence(效价);E为英文Expectancy(期望)

③期望理论的VIE模式,即工具性或手段性(Instrumentality),将V与E结合起来,在西方就简称为VIE激励模式。

工具性或手段性,这是与效价有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个人所预期的成果(或目标)有两个层次,一级成果是最初目标,是达到二级成果的工具或手段;二级成果才是最终目标。工具性或手段性,标志着个人对一级和二级成果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④期望理论在学校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 正确合理地,适当地为教师学生确定目标; ( 目标的结合性,目标的合理性和目标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 客观分析目标效价(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有机结合)

* 实事求是地估计主观期望概率.

掌握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公平感的主要内容及其公平理论的评价)

人们通常要将自己的投入和所得报酬的比值与一个

和自己条件大体相当的人的投入和所得报酬的比值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相等,则有公平感;如果不相等,则有不公平感。

a、人们对报酬是否满足在较大程度上受社会比较过程的影响。也就是说,不仅受报酬绝对值的影响,而且受报酬相对值的影响(与别人作横向比较,与自己的过程作纵向比较)。

b、公平通常令人心情舒畅,焕发工作热情;不公平往往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形成人际矛盾,影响工作积极性。

②评价:公平理论揭示了人们公平心态的激励功能,把一个客观存在却不大为人们注意的问题纳入了科学研究领域。但是这种理论还有待深入研究,这主要因为:其一,公平可以消除人们的不满,但它似乎难以激励人们。因为公平感本身是一种心理平衡感,平衡而无冲突,就失去了动力。这在上述一些实验中可找到证明。其二,公平的主观色彩甚浓,因此实际上很难操作,也就难以利用。其三,有利于自己的不公平感也是激励人们的力量。这点也可从上述实验中看出。实际生活中的“倾斜政策”等能调动积极性的原因也在于此。因此公平的激励价值也许存在于尽量减少人们损己的不公平感而扩大人们利己的不公平感的策略之中。

公平理论在学校组织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a、力求改变自己的结果与报酬;

b、要求改变他人的结果与报酬;

c、设法改变自己的投入.;

d、要求改变他人的投入;

e、心理宣泄,退出竞争。

挫折激励理论

1)主要观点:非理智表现的主要特征是攻击、退化、固执和妥协。这些表现往往是以综合的形式出现攻击行为的产生依赖于四种因素:A.受挫折驱动力的强度;B.受挫折驱动力的范围;C.以前遭受挫折的频率;D.随着攻击反应而可能受到惩罚的程度。

应当指出,“挫折——攻击”假说有很大的片面性。多数心理学家指出,挫折与攻击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攻击只是人们遇到挫折时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

2)正确应付挫折的方法:

首先要正确地辩证地对待挫折,挫折具有①挫折的客观性②挫折的两重性

其次要发展积极和建设性的反应,减少破坏性的消极反应。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它还与一个组织所采取的管理方式有关。管理方式得当就可以减少矛盾,即使挫折产生了也比较容易解决;管理方式不当就会激化矛盾,不仅容易产生挫折,而且挫折也比较难以解决。所以,管理者要善于从挫折的征兆中找出真实的原因,采取种种诱导措施,以增加建设性的行为,消除破坏性的行为。

这些具体措施包括:①对受挫折者的攻击行为采取容忍的态度;②应付挫折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改变引起挫折的情景。在企业中要对管理人员进行处理人群关系的训练,这样可以避免使职工受挫折的情境。③采用精神发泄方法。这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这种自由地表达他们受压抑的情感。因为人们处于方法是要创造一种情境,使受挫折者可以挫折情境会以紧张的情绪反应代替理智行为,所以只有使这种紧张的情绪发泄出来,才能恢复理智状态。精神发泄可以采用各种形式。

4、了解综合激励论的主要理论名称和代表性人物。

综合激励理论是指有综合特性的激励理论。----勒温(K.Lewin)的场动力论、豪斯(R.House)的综合激励模型、波特(L.Porter)和劳勒(https://www.doczj.com/doc/de6798117.html,wler)的综合激励模型都属于此列。

5、掌握俞文钊的同步激励理论(公式与内涵)。

激励力量=∑f(物质激励·精神激励)

?这一公式表明,只有当物质与精神两种激励都处于高值时才有较大的激励力量。其中任何一

种激励处于低值时,都不能获得较大的激励力

量。

6、重点掌握熊川武的“全面激励”理论及其在学校管理

实践中的应用

该理论认为,作为一个系统,激励至少包含这样一些因素:一是人,即激励主体与客体。二是时空,即激励过程与相应环境。三是方式与内容。怎样处理好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全面发挥它们在激励中的作用,实际上涉及全面激励问题。即全“员”激励,全“程”激励、全“素”激励。

所谓全员激励即动员全体师生员工参与激励,形成他励(他人激励)、自励(自我激励)、互励(相互激励)统一的格局,取代以往上“励”下“受”,单向而行,管理者“一元”激励的局面。从最终意义上说,激励是人对人的作用,人是激励的主体与客体。通常,激励主体通过特定手段作用于激励客体,而激励客体以接受、领会或反对其作用等表示应答。

全程激励即激励活动按照激励本身的心理过程和管理

活动过程进行,形成相对完整的周期,使激励过程真正成为工作过程的伴侣。

a、是管理者要深入实际帮助解决师生员工遇到的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当遇到这类问题时,师生员工往往产生挫伤感。这可能抵消或部分抵消目标等的激励作用。

b、是分层次安排工作的挑战性。工作所要求的创造

性越强,则挑战性也越强。学校师生员工,特别是教学、科研人员视创造为天职,因此,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越有挑战性的工作,便越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但如果力所不及,那么非但不是什么挑战,反而成了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要区分师生员工的能力层级,分别安排对各自有挑战意义的工作。

素激励----是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激励手段鼓舞师生员工。在继续坚持物质、精神激励的前提下,不断谋求新的激励手段,如活动激励等。活动激励既包含物质又包含精神,但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有独特的激励意义。

a、要进行名副其实的物质激励,应引导教职工适当提高物质需求,以维持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工作精力。

b、要把精神激励的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统一起来发挥作用。例如:团结向上的校风,良好的教学科研设备,丰富齐全的图书资料等,尤其是蕴含于工作本身的激励因素。

c、要充分认识活动的特殊激励价值,管理者可通过巧妙安排师生员工活动,使之热情奔放。比较起来,它们主要满足人们的活动需要,与满足物质需要的物质激励和满足精神需要的精神激励有不同的价值。

7、掌握激励概念。

激励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理解:

1)从诱因和强化的观点看,激励就是将外部适当的刺激(诱因)转化为内部心理动力,从而强化(增强或减弱)人的行为。

2)从内部状态来看,激励即指人的动机系统被激发起来,处在一种激活状态,对行为有强大的推动力量。3)从心理和行为过程来看,激励主要指由一定的刺激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和行为过程。未满足的需要是激励过程的起点,由此而引起个人内心(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激奋,产生目标导向与目标行动,导致个人从事满足需要的某种目标行动,达到了目标,需要得到满足,激励过程也就宣告完成。然后新的需要发生,又引起新的行为和新的激励过程。

8、了解激励的不同模式(重点掌握第一、二种模式图)。

1)激励模式之一(见图)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刺激(内外诱因)、个体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反馈等。

2)激励模式之二(见图)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需要、愿望或希望、动力、行为、目标、反馈等

3)激励模式之三(见图)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未满足的需要与欲望、心理紧张、动机、目标导向、目标行为、

需要满足紧张解除、产生新的需要、反馈等。

9、了解西方组织管理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三大经营管理价值观”

10、了解并掌握个体态度的概念和组成成分;了解态度的特性与表现;掌握个体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作用;

1)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态度的对象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人、事件、物、团体、制度以及代表具体事物的观念等。

2)态度的成分包括认知、情感及意向。

3)态度具有以下这些性质:(一)态度的后天性。(二)态度的对象性。(三)态度的持久性。(四)态度的内在结构性(五)态度的价值性。

11、重点掌握态度改变的“三阶段说”理论。

1961年凯尔曼提出了态度变化过程的三阶段说。这三个阶段是:服从、同化和内化。现分述如下:1、服从阶段;这是从表面上转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时期。这也是态度转变的第一阶段。一般说来,这时人们会表现出一些顺从的行为,但这仅仅是受迫被动的。2、同化阶段;这一阶段表现为不是被迫而是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并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态度相接近。3、内化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地转变了自己的态度。

第八章团体心理行为与管理

1、掌握团体的概念和特征

1)、团体是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为达到共同的目标,满足共同的需要,以一定的社会活动方式和一定的社会规范联系在一起

的一种组织的集体形态。

2)团体的主要特征是:a、团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相互信赖、相互联系,在心理上相互意识到对方;b、团体各成员之间,通过活动与交互作用,在心理上和行为上

能彼此影响;c、团体各成员在情感上有“我们同属一个群体”的感受。

2、掌握团体的作用与功能

了解团体的规范及团体规范的形成;

了解团体的压力,掌握社会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

3、掌握团体的凝聚力概念及团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1)、团体的凝聚力即指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

2)、团队凝聚力与生产效率

如果团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则凝聚力与生产效率之间成正相关:凝聚力高,生产效率也高;反之团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则凝聚力与生产效率成负相关:

凝聚力越高,生产或工作效率反而越低。

凝聚力与诱导关系图

生○1

产○2

率对照组

○3

○4

工作时间(16分钟)

4、掌握团体士气及团体士气与工作(生产)效率的关系;

5、掌握人际意见沟通的概念

意见沟通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经由联络渠道,传递与交流信息、思想观点、情感愿望、意见,达到相互了解与理解的过程。

6、意见沟通程序是由六种基本要素构成的。

其一信息发出者,是信息沟通的主体,是有目的的传播信息者;其二信息编码,把信息加工成便于传递的形式,可采用语言、文字、电码、图案、影片、符号等编码形式;其三讯道,即信息沟通的媒介与渠道,声、光、电、动物(犬或信鸽)、人、报纸、书信、书刊、电影、电视等都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其四信息接受者,即信息传递所想达到的对象;其五信息到达后经过译码(即依据过去的经验对信息解释,将编码信息还原);其六采取行动或产生反应,进行信息反馈,即将信息接受者的反应反馈传至信息发出者,这样就使意见交流成为具有反馈功能的程序。

7、掌握人类意见沟通的作用:

○1、意见沟通能为团体提供努力的工作的方向、资料、情报、知识等外部环境信息。

○2、意见沟通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增进了解和理解的工具。

○3、意见沟通能为团体提供内部的信息,如了解团体内部成员的需要,团体成员的工作士气,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凝聚力大小,管理效能高低等等。

○4、意见沟通是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5、意见沟通可以改变人的态度与行为,能促进企业改革与推行某项决策。信息与意见是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变化的外界刺激物。

8、了解人际意见沟通的类别;

(一)不同层次的沟通方式

从组织层次的观点可分为三种沟通方式:

个人与个人的沟通;

团体与个人的沟通;

团体与团体的沟通;

(二)单向和双向沟通

从信息沟通的方向看,可分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两种。(三)上向、下向及平行沟通方式

从组织结构和流动方向上讲有:

上向沟通、下向沟通、平行沟通三种。

(四)口头言语沟通和书面言语沟通

依据沟通工具来划分意见沟通方式有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其中言语沟通又分为:

口头言语沟通即指通过会议、讨论、报告、谈话、电话洽谈等方式进行的信息交流和意见沟通。

书面言语沟通即指通过布告、通知、文件、刊物、书信、电报、调查报告等方式进行的信息交流。

9、人类意见沟通的特点

○1言语交流(书面或者口头)是人类意见沟通的最重要的形式。

○2人与人之间的意见交流不仅是信息、消息的交流,也是人的思想、感情、态度、观点的交流。人类意见、信息的含义既丰富又复杂。

○3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沟通过程,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4在人与人的意见沟通过程中,会出现特殊的障碍。

○5人与人的意见沟通具有不同的风格

10、掌握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的特点及应用原则

①从速度看,单向沟通比双向沟通的速度快;

②从内容正确性看,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准确(用正确画出图形的人数百分率表示);

③从沟通程序上看,单向沟通安静、规矩,双向沟通混乱、无秩序;

④双向沟通中,接受信息者对自己的判断“有信心、有把握;但对发出信息者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因为随时会受到被试的发问、批评与挑剔;

⑤单向沟通需要较多的计划性;双向沟通无法事先计划,需要法场判断与决策能力;

⑥双向沟通可以增进彼此了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单向与双向沟通各有所长,到底采取哪种应视不同的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快速沟通以单向沟通为好;准确沟通以双向有种;简单工作以单向沟通为好;复杂而陌生的问题则双向沟通效果要好。

11、掌握人际意见正式沟通的网络形式类型及特点

在正式团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产生了沟通通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沟通通道组成的结构形式称沟通网络。一般来说,意见沟通网络可划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链式、环式、全渠道式、轮式、Y

式等

不同类型沟通网络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12、掌握人际意见非正式沟通(传言)的网络形式类型及特点。

?单线式是一个传一个把小道消息传至最后接收者;

?流言式是一个饶舌者主动把消息传给其他人;

?偶然式是按偶然机率传播小道消息;

?焦聚式是把小道消息有选择地传给自己的朋友或特定人员,再由他们传出去。

13、掌握人际关系的概念与概念的实质

人际关系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通过交往形成的彼此之间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个体间相互认识、相互好恶、相互倾诉的心理上的距离,它反映了个体或团体要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

?人际关系是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

?人际关系以交往为手段

?人际关系是由知、情、意等因素构成的复合体

14、了解人际关系的形态

?亲密形态互利形态

?勉强形态冲突形态

15、了解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接近吸引

?相似吸引

?互补吸引

?才能吸引

?仪表吸引

?得失吸引

16、掌握决策概念;了解决策的类型;

1)“决策”一词,一般被理解为对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决定。“决策”是指广义而言,即不仅指对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决定,而且也包括了对具体的小问题的决定。2)“个人决策”则是由领导者凭借个人的知识、经验、分析判断能力,工作魄力及所掌握的信息,在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的基础上,作出关于某个项目或问题的策略、方案、方法和抉择。

3)“群体决策”(团体决策)就是由团体成员通过信息沟通,相互探讨和交换意见,在形成比较一致意见的基础上,共同作出关于某个项目或问题的策略、方案、方法的抉择。

17、掌握团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区别及采用何种决策的标准;

(一)“群体决策”

就是由团体成员通过信息沟通,相互探讨和交换意见,在形成比较一致意见的基础上,共同作出关于某个项目或问题的策略、方案、方法的抉择。

(二)“个人决策”

则是由领导者凭借个人的知识、经验、分析判断能力,工作魄力及所掌握的信息,在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的基础上,作出关于某个项目或问题的策略、方案、方法和抉择。

1)速度:一般地说,个人决策不需要意见沟通和讨论,决策过程环节少,其速度高于团体决策。

2)准确性:行为科学的许多研究证明:团体决策的准确性高于个人决策。这主要因为在团体决策过程中,由于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可见综合多方面的信息与知识,有利于纠正个人决策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并形成多种可选择的方案;而个人决策受个人的知识、能力、魄力和所掌握信息的限制,因而其准确性低。

3)创造性: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个人决策时主意更多。但个人意见的发表会受到团体的影响。因而仅从量上比较分析,还不能完全说明决策创造性哪一个更高。

4)效率:对于复杂程度相同的任务,团体决策所花的时间一般要比个人决策多,但由于其准确性较高,故所付出的代价一般要比个人决策低。许多研究表明:从长远来看,团体决策的效率高于个人决策。

5)执行效果(对执行的影响):团体决策由于可让执行人员(如:职工代表)参与进行,使他们了解决策的来龙去脉,并加深理解,其实施就会比较顺利。个人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则可能因执行人员理解不深或持不同看法而较难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6)极端性:研究表明,团体决策中,由于责任分散以及社会规范的影响,比起个人决策,更容易出现极端性或倾向于冒险,或倾向于保守。

18、决策过程

决策的过程,包括如下几个阶段:

○1、提出问题,识别问题,明确决策的目标。

○2、问题的诊断阶段,也是发现、探索和拟定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过程。

○3、动作选择过程。根据多数人意见,选择最佳方案作出集体决定。这是决策的关键阶段,要使方案选择得好,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有合理的选择标准;二是有科学的选择方法。

○4、实施方案并进行追踪决策。

19、决策的类型

○1、战略性决策和战术性决策;○2、确定型、非确定型和竞争型决策;○3、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4、稳妥决策和风险决策。

20、掌握冲突的概念和性质(二重性)

心理学上,将冲突理解为“当人们面临两个互不相容、互相排斥的目标时所体验到的心理上的冲突”。其概念的外延很广,他包括个人的内心冲突(即动机冲突),也包括人们之间的争斗、论争乃至民族和阶级之间的竞争与战争等。

?事实上,和谐、和平、平静并不一定能给企业带来好的经营成绩。相反,某些冲突的存在倒

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刺激创造发明,

鼓舞人们的进取心,开辟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所以说,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促进建设性冲突和限制破坏性冲突。

团体冲突:指团体内部或团体之间目标不一致意见分歧而言。

21、掌握个体心理冲突(主要表现为动机冲突)的主要类型和其基本图式

接近——接近型冲突

回避——回避型冲突:

接近——回避型冲突

双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22、掌握解决团体之间冲突的三种基本策略(方法)第一,协商解决法:两个团体发生冲突时,由双方分别派代表通过协商谈判来解决冲突。第二,仲裁解决法:双方经协商无法解决时,可由第三者或二级主管出面调解,进行仲裁,使冲突得以解决。第三,权威解决法:当冲突双方经协商不能解决冲突,且又不服调解仲裁时,可由上级主管部门作出裁决,按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强迫双方执行命令。第四,拖延与回避法;第五,合并与兼并法;第六,转移目标法。

23、掌握非正式团体的概念:非正式团体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组织程序和明文规定的团体。

24、掌握怎样正确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团体

对于积极型的应予以支持鼓励和保护;对于中间型和消极型的应积极引导,做争取转化工作;对于那些违法的破坏型与敌对型,应通过法律手段予以取缔、瓦解、打击。

25、团体决策的利弊分析

优点:集思广益,决策信息完整全面;集体讨论,激发想象力,创造性,决策的思路与观点多样;增强成员的参与意识和积极价值观念;团体决策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水平;增加成员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提高接受性水平。存在的问题:冒险迁移和保守倾向;小团体意识;与外界隔绝的封闭而鼓励的团体,容易闭关自守,作出自以为是的判断,导致团体思维产生;在做出重大决策时,一般成员唯恐承担责任,不敢发表不同意见;有时受先入为主或“奇策易胜”观点制约,而出现错误的决策。

第九章组织行为与管理

1、两种组织观念及其比较

传统观念认为:组织是团体为达到共同目标,经由人力分工和智能分化,运用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职责,合理地协调一群人活动的结构系统。

现代的观点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心理与技术系统。

2、组织的构成要素

组织的构成要素可以分为有形要素与无形要素两类。有形要素——指组织构成的物质条件。

?实现预期目标所实施的工作

?确定实施工作的人员

?确定工作人员与工作环境的关系

?确定必要的物质条件无形要素——指组织构成的精神条件。

?共同的目标

?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人际关系

?合作精神

?

3、组织的特征

1)组织的整体性

组织是一个综合人力的机构,是提供工作环境,决定目标,分配工作,完成目标的整体性人群体系。

2)组织的实用性

组织是一个结合人群,综合作用人力和物力,适应外在环境以实现某种特定目标的实用性机构。

3)组织的复杂性

组织为解决共同的问题,完成共同的目标,对人群的力量进行汇集与协调。为此,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复杂关系:

①由分工引起的协调。为了做到明确分工与密切协作的统一,就必须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

②组织目标的分解与结合。

组织的大目标如何分解,分解以后又如何综合才能和原来的大目标保持一致,这个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工作。

③由分工引起的责、权、利的分解。

组织中的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各个成员的责任与权限如何划分,利益如何分配,怎样有效地保证各部门,各单位和各个成员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这是组织中又一个复杂问题。

4、学校组织的概念

学校组织与一般组织的概念基本相同,也具有四方面的含义:

(1)是指在共同目标下结合起来的人们的社会实体。(2)是指为实现目标任务所进行的分工合作,包括任务划分:职务分工、层层授权等,是沟通协调等实施管理职能的工作和过程。

(3)学校是有一定的权利和权威

(4)是通过必要的法规调解组织成员的行为。

除此外,学校组织还有其特殊的含义——即:学校是按照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的教育实体,有不同于其它社会组织的一面。学校是一种教育组织,是一个进行精神生产,培养未来人才的组织,这是学校组织的基本特点。

5、学校组织的特点

学校组织具有各类组织所共有的特点:

①共同的目标;

②明确的分工;

③一定的权威;

④角色任务的层次性与无人称性;

⑤讲究效率、纪律、协调等。

第十章领导行为与管理

1、领导、领导者与管理、管理者的概念与区别

“领导=F(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我们认为领导的实质应是:指引和影响个体、团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所期望目标的行为过程。这里实行领导行为实施指引和影响的人叫领导者,接受指引和影响的人是被领导者,一定条件是指所处的环境因素(即组织内部与外部环境)。

第一:领导与领导者的区别

领导(leadership)是这一种行为过程,领导者(leader)是指实施领导行为的主体。领导是指引导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而致力于实现这个过程的人则为领导者。

第二: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从广义来看:管理行为与活动也是领导行为的组成部分,二者可以等同。从狭义来看,二者是不相同、有区别的。管理是一种特殊的领导。管理是由领导者或非领导者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激励、指挥和控制,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过程。

领导是由领导者指引和影响个人、团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期望目标的行为过程。这里期望目标可能是组织目标,小团体目标,也可能是个人目标。

领导(领导者)与管理(管理者)有如下区别:①领导科学是研究带全局性、宏观性或战略性的问题,管理科学则是研究具体部门负责人的工作与问题;②领导者的任务是解决单位或组织中带方向性的、战略性的、全局性的问题,管理者的职责是解决效率与效益问题;

③从角色差异来看,一般称领导者为“帅才”,称管理者为“将才”,“能领兵者谓之将才也”,“能将将者,谓之帅才也”,将才必须过问具体细节,而帅才者不必过问细节;④管理者的人数要多于领导者,领导者是在组织或团体中具有权力、地位(职位)和相当影响力的人物,而管理者除基层领导人外,还包括从事管理工作职能的人员(如会计员、统计员、劳资员等)。由此可见,领导的范围大于管理。

第三:管理与管理者、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

管理是一种特殊的领导。管理是由领导者或非领导者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激励、指挥和控制,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过程。

管理是指引和影响个人、团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期望目标的行为过程。

管理者则是指领导者以及所有从事管理工作的职能人

员(例如会计、统计员等)统称为管理者。管理者是指实施管理行为活动过程的主体(人);而管理则是一种个体行为活动的过程。

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则在于:领导者在组织中往往具有法定的领导地位和影响力;

而管理者可能具有一定的领导地位,也可能不具有一定的领导地位,只是在组织机构各职能部门中从事各种管理工作而已。

由此可见,管理者的范围大于领导者。

2、领导者的基本功能

○1、组织协调功能。○2、激励功能。领导的激励功能主要包括:职工“参与”激励;领导者的“榜样”激励。需要“满足”激励。职工素质“提高”激励

3、了解领导工作类型、领导的类型

a.领导工作类型:政治思想领导、业务领导、行政领导、学术领导

b.领导方式(或作风)类型: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c.领导体制的类型:家长制式的领导、硬专家——经理阶层的领导、职业“软专家”的领导、专家集团的领导、新型知识型经理人的领导特征

4、重点掌握领导者的素质、机构与影响力

1)、所谓领导者的素质是指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条件,包括政治品质、思想品质、作风素质、心理品质、身体素质及增效素质等。

心理素质包括a、能力素质:○1、工作与技术能力○2、组织与管理能力。○3、决策能力

b、非能力素质(个性素质):○1、领导者的个性倾向○2、领导者的性格特征,这是领导者个性结构中最核心的成分。○3领导者的自我调节特征

2)、合理的领导结构

专业结构综合型;年龄结构动态平衡型;智能结构多类型;知识结构立体型;素质结构多维型

3)、领导的影响力(大题)

a、影响力是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与行为的能力。

b、领导影响力的构成:○1权力性影响力(强制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属于强制性影响力的一种。其特点是:对别人的影响力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并以外部压力的形式起作用在权力性影响力的作用下,被影响者的心理与和为主要表现为被动、服从。因而,这种领

导影响力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激励作用是有限的。构

成权力性影响力的因素有:传统因素、职位因素、资历因素、

○2非权力性的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更多地属于自然性影响力,其产生的基础要比权力性影响力广泛得多。这种影响力表面上并没有合法权力那种明显的约束力,但在实际上它不仅确实具有影响力的性质,而且常常能发挥权力性影响力所不能发挥的约束作用。

构成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主要成分为:品格因素,能力因素,知识因素,感情因素。

c、怎样提高领导者的影响力

○1提高领导者影响力水平的关键是提高领导者的非权

力性影响力水平,要注意主次关系。在组成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四个因素中,以品格、能力因素为主,知识、感情因素为次。

○2正确使用权力性影响力:持审慎态度;具有无私精神;要善于授权;具体指导。

5、掌握领导的传统素质理论和领导的现代素质理论的

主要观点并简评。

传统素质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素质是与生俱来的,不具备天生领导素质的人不能当领导者。

传统素质理论虽然可以启发人们看到领导者确实有

某些独特素质,但其缺陷也是明显的:一是强调素质的先天性,否定了后天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二是有些因素互相矛盾或与实际相抵触。如许多具有这样素质的人实际上并不是成功的领导者。相反,出色的领导人并非个个英俊潇洒,能言善辩。三是没有区分各种素质的相对重要程度和哪些素质是谋取领导地位所需要的,哪些素质是维护领导地位所必需的。

现代素质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逐步认识到领导者的个性特征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因此,现代素质理论家的研究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采用心理测量法对领导者的气质、性格、行为习惯进行测验,并通过心理咨询以矫正或治疗;

二是根据现代企业的要求提出评价领导者素质的标准,并通过专门的方法训练、培养有关素质。

6、掌握领导行为模式的主要观点;

俄亥俄领导行为模式:(即“关心人”与“抓组织”(或工作)的领导行为倾向理论)

领导行为理论始于俄亥俄州立大学50年代早期的研究。该校的研究者首先拟出了一千多种领导行为特征,后经不断提炼概括、归纳为“关心人(consideration)”与“抓组织(initiating structure)”两大方面。由于每一方面都有高低之别,因而两方面联系起来便构成四种情

况,即领导行为四分图

.(2)掌握领导方格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简评;

该理论是美国管理学者布莱克(R.R.Blake)和莫顿(J.S.Mouton)在俄亥俄州立大学领导行为四分图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后提出的。他们把领导行为四分图的纵、横坐标都分为九等分,纵横交错便形成有81种领导风格的“九·九图”

上图说明,人员定向(person orientation)的领导者主要关心人的问题,而任务定向(task orientation)的领导者主要关心工作或生产问题。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因为工作与人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领导者关心人员与关心生产的程度可以由低(1)到高(9)。要做到“9.9”,他们提出了以下管理发展阶段:实验研究小组;配合默契;小组间的相互作用;确定组织目标;实现组织目标;巩固与稳定所取得的进步。

7、领导体制类型

1)一长制与委员会制的领导体制

2)层次制与机能制的领导体制

3)一元化与多元化的领导体制

4)集权制与分权制的领导体制

工作为中心

管理方格模型图

8、现代领导体制的发展阶段 1)家长制的行政领导

2)经理制的产生——“硬专家”领导 3)职业的“软专家”领导 4)专家集团的领导

5)新型知识型经理人的领导特征 1)、掌握勒温的领导作风理论主要观点 勒温对领导类型的划分:专制领导作风、民主领导作风、

放任领导作风

2)利克特的领导系统图

第一系统极端专制:效果最差。权力集中在最高一级,夏季无任何发言权与自由,领导与下层存在不信任气氛,因而组织目标难以实现。

第二系统是仁慈式组安置领导,权力虽控制在最高层,但领导者对下级较和气,授予中下层部分权力,下层自由非常少,奖惩并用,上下优点沟通,但是表面的、肤浅的,领导不放心下级,下级对上级存有畏惧心理,工作主动性差,效率有限。

系统三是民主协商式领导,领导者对下级有一定信任,重要问题决定权仍在最高一级,中下级对次要问题有决定权,上下级联系较深,所以在执行决策时,能获得一定的相互支持。

系统四是参与民主式领导,上下关系平等,有问题民主协商,参与讨论,领导最后决策,按分工授权,下级也有一定的决策权;上下级有充分沟通,相互信任,感情融洽,上下都有积极性。

作风领导理论的积极意义:

(1)利克特提出的管理系统,有一定积极意义,为我们推行民主管理、建立规范科学的管理体制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2)勒温的领导作风理论为我们实施民主参与式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局限与不足 (1)其研究结论具有特殊性,并不具有广泛普遍性。(尤其是勒温提出“民主式领导是最佳”的结论并不适合一

切组织,如军队等。)

(2)研究方法、研究视野的单一性、片面性。领导作风理论脱离了被领导者的特性、工作环境的特性,孤立地研究领导作风的影响,其结论是片面的、不符合客观实际

9、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卡曼认为,人们在考虑领导行为有效性的时候,应该把“工作行为”、“关系行为”与被领导者的成熟程度 结合起来。所谓成熟程度,是指被领导者具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多寡,以及独立工作能力,承担责任的态 度和对成就的向往等,也就是心理成熟。卡曼赞同阿吉利斯的观点,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

成熟的发展过程,即不成熟、初步成熟 、较成熟 、成熟四个阶段。面对分别处于这四个阶段的员工,领导行为不能一成不变,而应随他们成熟度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精髓,可以用图来表示。

11、领导的“连续带”模式(领导“连续体”理论) 在决策过程中,领导者常常面临这样的情况,即不知是自己决策好,还是让部属参与决策好?是集权好,还是民主好?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坦南鲍姆和施密特于1958年提出了连续体(continuum ,又译连续带)理论。他们认为在两种极端的领导行为之间,存在着许多中介性领导行为。它们与极端领导行为一起构成连续体 。

12、了解道路-目标理论主要观点;

道路-目标理论又叫目标导向理论,由伊万斯提出,豪斯创立,这种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领导者是实现使下属获得更好的激励,更高满意程度和工作成效的关键人物。领导者应排除导向目标的障碍,使其顺利达到组织或团体目标,在此过程中给予员工满足多种多样需要的机会。

领导者的行为只有在帮助部属实现他们的目标时才会被部属接受。因此,如果部属认为领导者正在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和自己一道工作,而且那种目标能为自己提供利益,那么这种领导者就是成功的。

目标导向理论认为,有四种领导方式可供同一领导者在不同环境下选择使用:指令性方式;支持性方式;参与性方式;成就目标式。

工具风格的领导者对员工的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支持风格的领导者关心员工;

参与风格的领导者与同工分享信息,并让他们参与决策;成就定向风格的领导者为员工设定挑战性目标,并加强对成就的奖励。

为了提高效率,领导者应该:认清部属的需要,并努力满足之;奖励达成目标的部属;帮助部属识别用于达成特定目标的最好道路;扫清道路以便员工达成目标。

2017年10月自考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455) 本试卷共3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中,采用标准化的测验工具,测量被试的有关心理特质的方法是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2.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的学者是 A.梅奥 B.西蒙 C.冯特 D.李维特 3.情绪情感通过表情动作传递信息、沟通思想指的是情感功能中的 A.动力作用 B.引导作用 C.信号作用 D.适应作用4.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A.兴趣 B.意志 C.气质 D.能力 5.在工作中表现为孤僻、不合群、常常多愁善感的员工,其气质类型是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6.在马斯洛需要层级论中,“追求挑战性的工作”属于 A.安全需要 B.爱和归属需要 C.尊重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7.一位年长的妇女因为被窃贼偷去3000元钱,坐在地上又哭又闹。这种行为属于受挫后行为反应中的 A.攻击 B.倒退 C.冷漠 D.逃避 8.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的一种期望、向往。称为 A.理想 B.信念 C.世界观 D.人生观

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

管理心理学 案例分析: 一、激励理论——林肯电气公司如何激励员工? 问题讨论: 1.你认为林肯电气公司运用了何种激励理论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答:该公司主要应用了期望理论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还用到了部分的激励保健理论及公平理论。期望理论指出个人努力的程度取决于个体行为可能带来的工作绩效的期望程度及因绩效而获得组织的奖赏对个体的吸引力。在这一点上林肯电气公司做的很好。他们设置了奖励制度、职业保障政策等。这样将组织个性化,满足了公司员工的需求,使他们获得了该有的利益,满足了他们的期望。他们还制定了高度竞争性的高度竞争性的绩效评价系统,形成一种有压力的氛围,提高生产率。这种制度很好的确保了绩效评定结果与奖励之间的明确关系。同时也用到保健理论来消除员工的不满意因素。经济萧条与不景气他们却没有辞退任何员工,这种方式自然使员工具有职业安全感,社会归属感,从而更激励他们加倍努力工作。还有生产工人工资采取按件计酬,同时公司的奖金制度有一整套计算公式,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理论,以激励员工更积极的投入工作中。 2.为什么林肯电气公司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励员工? 答:因为对于员工来说,他们所关注的是自己所付出的是否与所得的成正比,是否能够得到安全感以及是否处于一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而这些员工所关注的问题林肯电气公司都能给他们很好的保障,生产

工人按件计酬的计件制度很好的保证了员工一定程度上的公平性,职业保障政策很好的保证的员工对于这份工作的安全感,让他们可以没有顾虑的为公司工作,奖金制度及高度竞争性的绩效评价系统则能让他们可以所得与付出成正比,且很好的施压来激励员工认真工作。这些都有效地激励了员工。 二、领导理论——华为总裁任正非的特质 问题讨论: 1.通过上述案例,你认为任正非具有哪些领导特质? 答:任正非有以下这些领导特质: 1)聪明,学习能力强。他成绩优异,做出了许多创造发明,能够很 快的学会产业管理技术,并且十分成功。 2)战略眼光强,远见卓识。在选择公司发展领域,他目光独到,帮 助公司在市场上占领着十分有利的地位。 3)善于发现缺点,不足。他能够冷静的分析事情,善于找出确定, 提出改进方向。 4)坚定执着。再做任何事时,他不会轻易放弃,而是执着的做到始 终如一,坚定不移。 5)有责任感。有责任感是一个领导必备的品质。任正非他日日呕心 沥血为企业操劳,保障企业的生存发展,有强烈的责任感。 6)危机感强。危机意识也属于任正非的专利,他有意识的将危机意 识应用于华为的管理中,形成独特的“危机管理”的领导方式。 7)人际交往能力强。他通过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及很好的人际交往

学校管理心理学

研究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的意义:首先,在科学建设上,有利于抓住学科的核心,构建合乎逻辑的学科体系。其次。在思维方式上,有利于归纳和演绎的统一,不仅对锻造学科体系甚有帮助,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为什么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是激励与挫伤的关系问题:1激励与挫伤的关系问题是学校管理活动中的根本的心理问题。2是学校管理心理学最高层次的范畴。3是稳定存在于学校管理历史长河中的心理现象。 问什么说激励与挫伤是学校管理心理学中的根本心理问题:1它是学校管理活动中个体积极性涨落的根本原因之一2追求激励,避免挫伤是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基本群体心态。 学校管理心理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存在决定意识,事物运动发展变化,事物普遍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原理2系统科学的系统原理,信息原理,控制原理。 观察法: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观察和研究他人行为,并把研究结果按时间次序做系统记录,分析和整理,写出报告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通过观察,访问,个别谈话,座谈,问卷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心理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分析整理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运用认为的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把干预情况下获得的事实与没有干预情况下同类对象变化的事实进行比较,确认事物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测验法: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仪器测量被试者有关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个案法:综合运用多种合适的研究方法,对特定个体,群体,组织进行研究,广泛收集资料,以全面了解其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方法。 当代西方激励理论流派有哪些?强化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归因理论,综合激励理论 导致满意的主要因素:成就,认可,工作本身,责任,提升,发展的可能性 导致不满意的因素:企业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工资,与上级的人际关系,与部署的人际关系,与伙伴的人际关系,工作条件 消除不公平感的方式:1力求改变自己的报酬2要求改变他人的报酬3设法改变自己的投入4自我消除不公平感 C型激励理论:是我国行为科学研究者冬青吸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结合我国意识形态,结合我国激励经验提出的一种探索性的激励理论。 全员激励:动员群体师生员工参与激励,形成他励,自励,互励统一的格局,取代以往上励下受,单向而行,管理者一元激励的局面。 全程激励:激励活动按照激励本身的心理过程和管理活动过程进行,形成相对完整的周期,是激励过程真正成为工作过程的伴侣。 全素激励:指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激励手段鼓舞师生员工,在继续坚持物质,精神激励的前提下,不断谋求新的激励手段。 学校管理心理学:是研究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心理规律及现象的科学。 群体: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的集合。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一些人。 人际关系: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为人与人的心理距离,即交往的双方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是接近还是疏远等等。 教师素质: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必需的心理品质和有关素养。 个性:心理学中的个性也称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即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称。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3)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20世纪( ) A.30年代B.40年代 C.50年代D.60年代 2.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中采用观察法,下列哪一选项描述是正确的( ) A.所得结论真实可靠B.易作数量分析 C.易确定因果关系D.易精确地重复观察 3.下列古代思想家中,主张性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王安石B.荀子 C.庄子D.孟子 4.在社会认知中,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于一个人的整个印象会产生更强烈的作用,属于( ) A.第一印象B.近因效应 C.光环效应D.社会刻板印象 5.教育工作者善于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明辨是非,迅速合理地作出决定并坚持执行,属于意志品质的( ) A.果断性B.坚持性C.自制性D.目的性 6.受个体生物组织制约的、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强度、速度、灵活性等动力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 ) A.性格B.气质 C.能力D.智力 7.有人认为行为乃是个人对于刺激或情境的反应;其过程如下:S←→0→B→A。这一观点是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 ) A.托尔曼B.华生 C.勒温D.梅耶 8.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动机所具有的特点( ) A.主观性B.内隐性 C.不变性D.实践性 9.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认为,最高层级的需要是( ) A.安全需要B.尊重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D.爱和归属的需要 10.有的人受挫折后闭门不出、生病、住院、酗酒,甚至吸毒等,这些行为属于受挫后的( )

现代管理心理学_(word版)

. 一、教材框架 程正方先生主编的《现代管理心理学》,包括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及发展简史、个体行为与管理、团体行为与管理、组织行为与管理、领导行为与管理、职工心理卫生与保健等内容,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能,具有较强理论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专业书籍。 全书共分十一章,第一至第三章为总论部分,主要介绍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学术界的不同观点。第四章至第七章,主要讲述个体心理与管理之间的关联性; 第八章至第十章,分别阐述团体、组织、领导行为与管理的关联性;第十一章着重讲员工心理卫生与健康。全书的核心部分在第四至第十章。二、学习要求、重点、难点学习要求: 在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体系、理论构架的基础上,理解在一个企业中个体、团体、组织和领导等要素在其人际关系系统中的联系与相互作用,深刻认识管理心理学在管理实践中运用的意义,掌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运用管理心理学理论、方法与技能,分析与处理企业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 1、理解个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核心是认识需要、动机和激励的关系,掌握重要的激励理论和在管理中的运用; 2、理解团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掌握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与运用; 3、理解组织心理与管理的关系,掌握组织结构、组织设计和组织变

革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学习难点: 管理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其首要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学习中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的理论真正运用到不同岗位的管理实践中,提高管理理论水平和实际管理能力,是学习本课程的最终目标,也是难点所在。三、要求重点掌握的内容(一)基本概念1、管理心理学: 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个体与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满足员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的科学。2、知觉: 是人们很熟悉的心理活动,它比感觉要复杂,并常和感觉交织在一起,被称为感知活动。3、角色知觉:是对某个人在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知和判断,以及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知。4、社会知觉: 是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团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5、自我知觉: 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思想、感情、需要、欲望、动机、个性等的认识。 6、定势现象: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常受以前经验模式的影响,产生一种不自觉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并在其头脑中形成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形象,就叫做定势现象,也叫社会刻板印象。 7

2018年4月自考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试卷及答案解释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455) 本试卷共3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有目的地严格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人为地使一定的心理现象发生,从而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称为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学习的独立性和刨造性的教育家 是 A.杜威 B.卢梭 C.洛克D.福禄贝尔 3.“情人眼里出西施’’指的是社会认知偏见中的 A. 刻板印象 B.近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第一印象 4.在认识和变革现实的过程中,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 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是 A.兴趣 B.意志 C.情绪 D.情感 5.在工作中常常表现为极大的热情与冲天的干劲,作风泼辣,大刀阔斧,该员工的气质 类型应该是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6.在马斯洛需要层级论中,“地位、威望、信赖”属于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自我实现 D.尊重需要 7.公平理论的提出者是 A.赫茨伯格 B.弗鲁姆 C.亚当斯 D.斯金纳 8.将己之过强加于人的倾向,指的是自我防御机制中的 A.合理化作用 8.压抑作用 C.代替作用 D.投射作用 9.构成态度的基础是 A.认知成份 B.情感成份 C.行为成份 D.意识成份 10. 个体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这种社会心 理行为称为 A.认同 B.模仿 C.暗示 D.从众 11.社会心理学家李雷认为人际行为可以分为八种模式,其中由反抗、疲倦、怀疑、异样等

2016年管理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2016年管理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一、某校决定采用“满勤给奖”制度来加强管理,出满勤的发奖金20元,如果上课、教研组活动、政治学习一次缺席、两次迟到者,该月就没有奖金。这种办法实行后第一个月效果很好,无人缺席、迟到,教学秩序趋于正常。 两个月后,工作一直认真负责的王老师,因患病请假2天,病未痊愈,就来上班了,却被扣发了当月的奖金;李老师经常是小病大养,自由散漫,实行“满勤给奖”后,人是来了,课也上了,但教学效果差,奖金却照拿;赵老师在月初的第一周就迟到2次,在他看来,一个月的奖金已经没了,于是在后几周的工作就随随便便了,何必准时来上班呢? 针对上述案例,你对“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有何看法?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分析 (1)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对教师不适合。 (2)其主要理由:不符合教师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教师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教师工作有松散化和弹性化的特点等。以全勤奖激励教师,不会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3)激励教师应关注教师对职业成就的需要,也就是鼓励教师搞好教学工作本身,而出全勤的教师并不能说明教学工作就是优秀,激励方式要适合教师工作的性质。 (4)本案例是实际应用型的案例,分析思路可以是开放性的。以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等)或学校组织特点等分析都是可以的。但以上的答题要点要包括进去。 二、报载:“欧盟委员会2003年9月8日宣布,欧盟将从本月30日起实行

更为严格的烟草警示规定,要求烟草生产厂家用黑色大号字体将警句印刷在白底香烟盒上,警句在烟盒正面所占面积不得少于30%,背面不得少于40%。警句包括:‘吸烟会造成慢性疾病和痛苦死亡’及‘吸烟会引起性无能’等14条”。 你认为这种做法会有效吗?其心理依据是什么? 分析 (1)欧盟对于烟草的警示做法会有效的。 (2)其心理依据主要是:关于态度改变理论中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3)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要改变人的态度,先要使其产生认知不协调。在烟盒的重要位置明确标明吸烟的危害,就是引起吸烟者认知上的注意,使其认知与以前的认知及行为产生不协调。这样就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改变原有态度。不去吸烟或减少吸烟,使其认知与行为协调。二是不改变态度。但是为吸烟的行为寻找一种辩护理由。 三、某校三位青年教师同时进校任教,同住一间集体宿舍,业余时间关系密切,引起学校一些人的议论。一次,学校定于晚上召开全校职工大会,三位青年教师为看一场难得的音乐会,分别请假。这件事使学校领导产生了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学校要形成良好的教师集体,就要制止这种小团伙的发展,严肃处理这次音乐会事件。另一种认为:他们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扣“小团伙”的帽子。支部应通过适当方式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 你认为哪种观点是正确的?请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该校三位青年教师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简单扣上“小团伙”的帽子。他们借故不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而去听音乐会的行动是不正确的,应予以帮助教育。其原因如下:正式群体之中应该允许非正式群体存在,其

现代管理心理学——无价之薪

第一篇研究组织中的人的行为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ABC 给我们造成麻烦的不是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而是我们自己以为知道的事情其实根本不是那样。 ——罗杰斯 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各分支领域中与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之一,是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性发展。 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使管理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而诞生。 Munsterberg(缪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标志着工业心理学的诞生。 该书的主要内容: ①尽可能有的最好的工人 ②尽可能有的最好的工作 ③尽可能有的最好的效果 梅奥-通过霍桑实验开创了工业社会学,为管理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Leavitt(莱维特)-《管理心理学》,从此管理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蓬勃发展。 一、管理心理学是什么? 1、你从工作中能够得到什么? 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给予个人经济上的保障,而且在于给予个人情感和心理上的满足。 2、对管理者而言,管理心理学意味着什么?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门科学。 管理心理学工作者能够帮助组织有效地选拔和激励员工,从而改善组织效率。 心理测验和选拔方法的使用能够促进组织的招聘有效性,使组织获得更合适工作岗位和组织文化的员工。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高满意能够促进工作士气和雇员对组织的归属感,并减少雇员流失、缺勤和事故等问题。 3、管理心理学家能做什么? ①心理测验的开发和验证 ②人员选拔和安置 ③绩效评估 ④员工培训和职业规划 ⑤雇员支持系统的开发和管理 帮助就业指导中心进行就业指导内容与形式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二、管理心理学研究什么、如何研究? 1、管理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⑴、对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的研究 ⑵、组织中的个体—员工的心理与行为 工作环境中的许多因素会影响员工的动机、满意度和努力程度: ①工作安全 ②组织文化 ③领导风格 ④组织沟通 而管理心理学关于成人学习的知识可以帮助管理者制定更有效地奖励系统,促进组织公平,提高组织效率。 ⑶、领导与沟通 领导问题、群体心理和人际沟通就是影响组织效能的重要方面 管理心理学也研究怎样能够改善团队的凝聚力、士气和效能,使团队更有效。 ⑷、营造激励性的组织环境 良好的组织环境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促进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管理心理学帮助人们探索造成压力的原因,并能指导员工如何应对压力以维护个人的身心健康。管理心理学也同样可以帮助组织的管理者制定压力管理策略和系统,使组织为员工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以使员工和管理者保持良好的职业健康水平。

成人教育管理心理学C试题及参考答案

xx学院成人教育《管理心理学》试卷(C)卷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 2 分,合计20 分) 1.心理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普通心理学 B.管理心理学 C.工程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2.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他著名的行为公式B=f(P?E),其中P是() A.行为 B.函数 C.环境 D.个人 3.在人性假设理论中,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这是() A. “经济人”假设 B. “复杂人”假设 C.“社会人”假设 D.“自我实现人”假设 4.在心理过程中,我们把人们对事物的具有好恶倾向的体验称之为() A.理智 B.意志 C.情感 D.认识 5.下列不属于个性倾向性内容的是() A.兴趣 B.气质 C.爱好 D.需要 6.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具有安静稳重、反应缓慢行为特征的人的气质属于() A.多血质 B.抑郁质 C.胆汁质 D.粘液质 7.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称为()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思维 8.有人把乌鸦的出现看成是不祥的征兆,把喜鹊的出现看成是好兆头,这是常见的归因偏差中的() A.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C.涉及群体利益的归因偏差 D.对自然现象作拟人化归因的偏差 9.在态度的构成要素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 A.认知要素 B.评价要素 C.情感要素 D.意向要素 10.态度变化三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 A.勒温 B.费斯汀曼 C.凯尔曼 D.因斯科 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题,每题 3 分,合计 15 分) 1.古典管理理论是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分别由以下几种理论组成() A.人际管理理论 B.人性管理理论 C.早期管理理论 D.传统管理理论 E.科学管理理论 2.自我意识包括() A.物质自我 B.社会自我 C.知觉自我 D.精神自我 E.管理自我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归纳为()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社交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 4.人类学家霍尔根据人们接触的距离,把人际关系的范围划分为() A.亲密区 B.熟人区 C.社交区 D.公共区 E.隔离区 5.组织文化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活力程度,组织文化可以被划分为() A.活力型组织文化 B.挑战型组织文化 C.官僚僵化式组织文化 D.停滞型组织文化 E.发展型组织文化 三、名词解释(共 4 题,每题 5 分,合计 20 分) 第页共页

管理心理学案例详尽分析

管理心理学案例详尽分析 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 一. 某校决定采用“满勤给奖”制度来加强管理,出满勤的发奖金20元,如果上课.教研组活动.政治学习一次缺席.两次迟到者,该月就没有奖金。这种办法实行后第一个月效果很好,无人缺席.迟到,教学秩序趋于正常。 两个月后,工作一直认真负责的王老师,因患病请假2天,病未痊愈,就来上班了,却被扣发了当月的奖金;李老师经常是小病大养,自由散漫,实行“满勤给奖”后,人是来了,课也上了,但教学效果差,奖金却照拿;赵老师在月初的第一周就迟到2次,在他看来,一个月的奖金已经没了,于是在后几周的工作就随随便便了,何必准时来上班呢? 针对上述案例,你对“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有何看法?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分析(1)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对教师不适合。 (2)其主要理由:不符合教师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教师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教师工作有松散化和弹性化的特点等。以全勤奖激励教师,不会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3)激励教师应关注教师对职业成就的需要,也就是鼓励教师搞好教学工作本身,而出全勤的教师并不能说明教学工作就是优秀,激励方式要适合教师工作的性质。

(4)本案例是实际应用型的案例,分析思路可以是开放性的。以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等)或学校组织特点等分析都是可以的。但以上的答题要点要包括进去。 二.报载:“欧盟委员会2003年9月8日宣布,欧盟将从本月30日起实行更为严格的烟草警示规定,要求烟草生产厂家用黑色大号字体将警句印刷在白底香烟盒上,警句在烟盒正面所占面积不得少于30%,背面不得少于40%。警句包括:‘吸烟会造成慢性疾病和痛苦死亡’及‘吸烟会引起性无能’等14条”。 你认为这种做法会有效吗?其心理依据是什么? 分析(1)欧盟对于烟草的警示做法会有效的。 (2)其心理依据主要是:关于态度改变理论中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3)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要改变人的态度,先要使其产生认知不协调。在烟盒的重要位置明确标明吸烟的危害,就是引起吸烟者认知上的注意,使其认知与以前的认知及行为产生不协调。这样就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改变原有态度。不去吸烟或减少吸烟,使其认知与行为协调。 二是不改变态度。但是为吸烟的行为寻找一种辩护理由。 三.某校三位青年教师同时进校任教,同住一间集体宿舍,业余时间关系密切,引起学校一些人的议论。一次,学校定于晚上召开全校职工大会,三位青年教师为看一场难得的音乐会,分别请假。这件事使学校领导产生了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学校要形成

2021年自考《教育管理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2021年自考《教育管理心理学》习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在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访问、座谈、谈话、问卷等具体方法属于( ) 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测验法 2.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科学化道路的是( ) A.中国古代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形成 B.西方古代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形成 C.杜威教育思想的出现 D.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被西方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 A.法国的法约尔 B.美国的泰勒 C.德国的韦伯 D.英国的厄威克 4.提出“礼”“刑”两点措施用于治理天下的是下列哪种人性论的主张? ( ) A.性善论 B.性恶论 C.性善恶混合论 D.性无所谓善恶论 5.人们在人际知觉中产生的一种夸大了的认知偏见,这种过度类化的心理倾向属于( ) A.光环效应 B.近因效应 C.社会刻板印象 D.情感效应 6.又被称作“定势效应”的是认知偏见中的( ) A.情感效应 B.近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社会刻板印象 7.兴趣产生、巩固和发展的决定因素是( ) A.实践活动 B.社会生活条件 C.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D.自我教育

8.在李维特改变行为的四种模式中,不是正当手段,常常受到人们的抨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人运用,这种模式是( ) A.权威 B.胁迫 C.操纵 D.合作 9.明知挫折不可避免,偏按原来动机重复某种无效的动作,这是受挫后行为反应表现中的( ) A.冷漠 B.倒退 C.固执 D.逃避 10.教育工作者要言行一致、旗帜鲜明,不准言不由衷和缺乏理智的感情用事,这是教育工作者态度特点的( ) A.自觉性 B.明朗性 C.倾向性 D.复杂性 11.职业适应性要求保持协调一致的是( ) A.行为与职业要求 B.思想与职业要求 C.职业要求与目标 D.行为与动机 12.群体成员在群体相互作用情境中个体行为的推动力是( ) A.群体动力 B.群体规范 C.群体舆论 D.群体压力 13.明确提出了人们需要满足的方式和相应的行为目标,从而为人们规定了日常生活的方式,限制了人们活动的范围,这体现了群体规范功能中的( ) A.群体支柱 B.评价标准 C.群体约束 D.行为导向 14.在社会心理学家李雷的人际行为模式中,由帮助、支持、同情等行为导致的反应是( ) A.信任和接受 B.尊敬和服从 C.劝导和帮助 D.协助和温和 15.关于冲突的作用,认为所有的冲突都是不好的,它与暴力、

管理心理学案例

管理心理学案例 一、知觉与归因理论---归因理论 “都是你害的”“害人精”说者是群情激奋,被说的一脸无奈,好不懊丧,欲说无话。这是一次迎面接力游戏,游戏中这组学生输了,原因是该组中的一名组员是全班中跑得最慢的。于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接力比赛中获胜的因素有哪些?教师就参加了刚才有矛盾的那组学生的讨论。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组里拥有个“超级跑得慢的人”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如果将其换掉就能获胜;有的侧不然,认为失败的因素是组里的同学不团结,配合不默契所致;教师对于持这一观点的同学给于了肯定,同时还给同学讲了“田忌赛马”的故事,同学们听后大喜迅速作出反应。游戏重新开始,结果出来,出乎其他各组所料,拥有全班“超级跑得慢的人”的小组居然获得了第一名,百思不得其解。教师在总结讲评中揭示了其中的谜底:首先引导各组观察着一组有什么变化,学生发现这组人的排队的顺序和一开始不同了。然后,请该组的成员介绍为什么这样组合,当学生讲到“田忌赛马”时,大家惊呼“哎呀,我们怎么没想到”。最后,教师告诉学生:在集体中要相信自己的同伴,相信同伴和你一样会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全力以赴去奋斗的,要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通过这节课后,学生在以后的体育课中比以往显得更团结了,同学与同学的关系更加密切与和谐了,班级的凝聚力得到了加强,体育成绩也大幅度的得到了提高。 二、个性与心理测验---个性与职业匹配理论 知识分子阶层出身的人,举止比较文雅、有修养,待人礼貌,但爱幻想,不大喜欢深交,遇事缺乏果断性;农民阶层出身的人,作风朴素,不怕苦和累,憨厚老实,但有时有自卑感,有点倔强固执;工人阶层出身的人,集体主义强、守纪律,情感较强烈直爽,讲究实际。不同阶层的人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阶级和阶层因素是影响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在阶级社会或有阶级的社会里又必然是属于一一的阶级或阶

自考教育管理心理学复习必看资料

自考教育管理心理学复习必看资料 单选题 1.要取得教育的成效,关于在于(管理) 2.教育管理的核心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3.一研究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对象的学科是(教育管理心理学) 4.在自然条件下,研究者对教育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是(观察法) 5.搜集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各种客观事实和研究材料的基本途径是(观察法) 6.观察法的特点有二:一是所得材料比较全面、系统、完整,二是(所得结论真实可靠) 7.实验法中,在有目的地严格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下,使一定的心理现象发生的方式是(自然地) 8.研究者可以主动地引起其所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某种心理现象的出现。这一优越性属于(实验法) 9.关于实验法的不正确说法是:研究者(可以不考虑心理现象是典型性还是偶然性) 10.下列不属于调查法的是(观察) 11.访问、座谈、谈话、问卷、工作成果分析、情报信息的收集等方法都是(调查法) 12.谈话法分为两种,即(有组织的谈话和无组织的谈话) 13.采用标准化测验工具,要考虑测验法的两个基本要求,(信度与效度) 14.教育管理心理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是(人性观问题) 15.“治物者不于物,于人。治人者不于事,于君。”说明我国古代思想家早以认识到管理事物的核心在于(掌握人) 16.“社会人”假设认为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是人的(社交 需要) 17.根据“社会人”假设在管理过程中应特别重视(人的因素)] 18.“根据不同人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管理的措施”这种管理思想提出所依据的人性假设是(“复杂人”的假设) 19.“自我实现的人”假设认为管理者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工作环境和条件) 20.在现实生活中,对知觉对象进行“先入为主”的判断属于哪一种认知偏见(第一现象) 21.中国有一句成语“爱屋及乌”是哪种认知偏见的反映(情感效应) 22.所谓“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属于哪种认知偏见(光环效应) 23.认知偏见中系列位置效应指的是以下哪一种(近因效应) 24.“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是属于人的哪类认知偏见(社会刻板印象) 25.所谓“无关不贪。不上不奸”属于人的哪一种认知偏见(社会刻板印象) 26.我们谈到山东人,一般总会认为他们魁伟豪爽。这是什么效应(社会刻板印象 27.人们在学习一个系列事物时,位于系列开始部分的项目学习效果最好,而位于中间部分的学习项目学习效果最差。这是什么现象(近因效应) 28.人们一般对于感情上讨厌的人容易往坏出想;而对于感情上喜欢的人容易往好处想。这是什么认知偏见(情感效应) 29.以下哪一方面是兴趣形成的必要条件(实践活动) 30.社会生活条件是兴趣产生、巩固和发展的什么因素(决定) 31.在管理工作中,自我教育是兴趣形成和发展的什么条件(基本) 32.“今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说明,在管理工作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被管理者(扬长避短) 33.大多数领导上任开始都希望做“清官”,但是有的经不住诱惑,从而出现了腐败现象。说明他们哪一方面存在问题(意志) 34.我们谈到浙江人时,一般认为他们比较秀气能干。这是什么认知偏见(社会刻板印象) 35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把不喜欢的学生估计过低,把比较喜欢的学生估计过高。这是什么原因(近因效应) 36.过去在学校表现比较差的学生,如果近期内表现非常好,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是什么原因(近因印象) 37当我们谈到大学教授时,总会认为他们文质彬彬,博学多才。这是属于哪一类认知偏见(社会刻板印象) 38.根据期望理论,下列公式中激励作用最大的是() 39根据期望理论,下列公式激励作用最小的是() 40.下列因素属于双因素理论中定义的激励因素的是() 41.目标在人的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 42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居于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需要)

《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习题及答案

一、心理学家曾做过这么一个实验,给两组大学生看同一个人的同一张照片。在看这张照片之前,对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个屡教不改的罪犯,对另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著名的学者,然后让两组大学生分别从这个人的外貌中说明他的性格特征,结果两组学生的解释截然不同。第一组大学生说。深沉的目光里隐藏着险恶,突出的下巴表现他死不悔改的决心;第二组大学生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的深刻性,突出的下巴表明他在科学道路上的坚强意志。试分析上述实验揭示的现象及其对管理活动的启示。 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第一印象对于社会知觉的重要影响。 答:对管理活动启示:一般来说,第一印象的作用是消极的,因为他仅仅是一种假设、猜想,如果不经过进一步检查、验证,只凭第一印象去处理人际关系以及管理问题,往往会出现差错。但是,第一印象作为初次见面时的认识现象,是客观的、无法回避的,况且它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是人们进一步加深认识的基础和必经阶段。所以,在管理中,关键是如何正确运用每一印象的作用,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另一面。具体说,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注意:一是看待别人时,要尽量避免仅仅凭第一个印象就下判断,并根据这种片面的判断去待人接物,对人、对事要多观察、多分析,以发现对方的优点。二是在对待自己时,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随时给人留下一个良子的印象,为以后顺利开展工作打下有利的基础,三是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要注意克服由于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而造成的各种偏见和误解,引导人们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 知识分子阶层出身的人,举止比较文雅、有修养,待人礼貌,但爱幻想,不大喜欢深交,遇事缺乏果断性;农民阶层出身的人,作风朴素,不怕苦和累,憨厚老实,但有时有自卑感,有点倔强固执;工人阶层出身的人,集体主义强、守纪律,情感较强烈直爽,讲究实际。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试分析其原因。 答:(1)上述材料表明:不同阶层的人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2)阶级和阶层因素是影响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在阶级社会或有阶级的社会里又必然是属于一一的阶级或阶层的成员,作为阶级或阶层的成员,所形成的个性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本阶级或阶层的烙印。 三、俗话说“货比三家”,消费者购物时往往在心理上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购买商品时,消费者首先借助感知与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再经过思维获得理性认识,再加以反复比较,以决定是否购买。 试由以上过程分析认识中感知与思维的关系。 答:(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也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各种不同感觉加以联系和综合的反映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的。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过程,就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程,感知是形成表象并产生思维的直接基础。 (2)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开端;在感觉的基础上,人们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综合分析,形成知觉,对事物有了较完整的形象。感觉、知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3)人们为加强对事物的认识,还借助记忆把过去生活实践感知过的东西、体验过的情感或知识经验,在头脑中重复反映出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仅通过感知去认识事物的

现代管理心理学 程正方 第四版 第二章 管理心理学及其理论思想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及其理论思想的发展简史 第一节外国管理科学和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一、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计件工资制》 《科学管理的原理和方法》 1.管理原则(内容): (1)搜集、分析和整理企业的所有经验数据、制定和完善科学的工作方法(2)对员工进行科学的培训 (3)培养工人和管理人员之间的合作精神 (4)明确分工 2.科学管理的目的:确保每一个雇主获得最大限度的财富,确保每一个雇员获得 3.局限: (1)经济人的人性假设 (2)机械的管理方式,忽视人的因素、作用 (3)为资本家剥削工人 (4)认为工人不必要参与管理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 《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1.强调组织架构与企业经营 2.企业经营的职能:计划、商业、财务、会计、保养与安全、管理 管理:计划——研究现有条件、预测将来发展,制定行动计划 指挥——建立一个从事活动的人的机构和物的机构 控制——维持组织中的人员的活动 协调——企业的工作和活动保持一致 组织——按原有计划和指挥来完成 14条管理原则:专业化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性、命令的统一、智慧的统一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公平合理的报酬、创造性等 3.特点: (1)认为管理是企业六中职能之一,管理是对人起作用的职能。 (2)组织跟管理密切相关 (3)强调管理教育的重要性 (4)只考察了组织的内在因素,没有考虑周围环境,是封闭的。 韦伯的组织理论——官僚模型 任何组织都是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为基础的。 1.主要管理理念:明确分工、职位阶层、法规条例、不讲人情 支薪用人、书面案卷、资源控制 2.有利于调高生产效率,但不利于从事以创造和革新为重点的非常规的灵活的组织活动,可能助长专职、独裁行为,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与参考答案 (1)

填空 1、教育管理的核心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或者说是对人的管理。 2、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等。 3、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4、1911年,美国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发表,是管理独立成为一门科学的标志,泰勒被西方人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5、行为科学理论的早期称为人际关系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根据霍桑实验总结,梅奥于是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的人性问题》。 6、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维特出版了《管理心理学》,标志着现代管理心理学正式问世。 7、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有:“经济人”的假设、“社会人”的假设、“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复杂人”的假设。 8、教育管理中的认知偏见的种类:第一印象、光环效应、近因效应、社会刻板印象、情感效应。 9、激励方式有:目标激励、奖惩激励、竞赛与评比激励、榜样激励、领导行为激励。 10、教育领导者发现所属职工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应采取的临床手段有: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11、领导者在智力方面的品质:(1)敏锐的观察力(2)良好的思维力,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是影响领导者工作的重要的智力品质(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领导者最宝贵的智力品质。 12、改善群体决策的方法:德尔菲法、名义群体法、脑力激荡法。 13、教育组织中角色结构的特点是:教育角色的多重性。 14、组织文化的层次包括:(1)精神层(隐层次)包括企业目标、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气等。(2)制度层(中间层次)如企业的厂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职工代表会制、按劳付酬的分配制等。(3)器物层(外显层次)是指组织文化在物质层次上的体现。 15、组织文化的基本容包括价值观念、组织信念、职业道德、群体意识、规章制度方面等。 16、良好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领导率先示、舆论积极导向、骨干带头,蔚然成风、开展思想工作,促进少数人从众、开发校园文化资源。 17、教育组织变革的症候:决策失灵、沟通阻塞、功能失效、缺乏创新。 名词解释: 1、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教 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研究教育系统中人们彼此相互作用情况下所产生的心理现象的规律性。 2、认知的含义:(1)认知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2)认知过程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3)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心理活动。 3、光环效应:在社会认知中,将知觉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的扩展到其他方面去,这种现象叫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或成见效应。 4、社会刻板印象:在社会认知中,人们常常受到以前经验模式的影响,在其头脑中形成有关某人或某类人的固定印象,这种固定的刻板印象将对随后的反映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印象或定式效应。 5、激励:激励作为心理学的术语,指持续性的激发人的工作动机,使其心理过程始终维持在一种积极的兴奋状态中。简言之,就是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 6、奖惩激励:即利用奖励和惩罚的手段进行激励,包括奖励激励和惩罚激励。 7、惩罚激励:惩罚是对人的某种行为予以否定与批评,使人清除这种行为。

2017年学校管理心理学案例

2017年学校管理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案例1. 某校决定采用?满勤给奖?制度来加强管理,出满勤的发奖金20元,如果上课、教研组活动、政治学习一次缺席、两次迟到者,该月就没有奖金。这种办法实行后第一个月效果很好,无人缺席、迟到,教学秩序趋于正常。 两个月后,工作一直认真负责的王老师,因患病请假2天,病未痊愈,就来上班了,却被扣发了当月的奖金;李老师经常是小病大养,自由散漫,实行?满勤给奖?后,人是来了,课也上了,但教学效果差,奖金却照拿;赵老师在月初的第一周就迟到2次,在他看来,一个月的奖金已经没了,于是在后几周的工作就随随便便了,何必准时来上班呢? 针对上述案例,你对?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有何看法?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案例2. 张校长上任后,大张旗鼓地强调竞争。他说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学校就不能前进。于是在管理活动中开展各种名目的竞争。一开始,学校人心振奋,但时间一长,问题也就出来了。许多教师为提高教学成效,争占学生的时间;一部分教师热情减退;甚至还有少部分教师为争先进,扯皮揭短。该校的王老师是一位优秀教师,提倡竞争以来,积极性很高,所教学生本学科分数上升。但其他教师都来找张校长,不愿与王老师同教一个班。以上的问题使张校长陷入了思考:该不该鼓励竞争呢?请分

析教师竞争中会产生哪些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如何采用有效管理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 案例3. 冯阳生是个让领导头疼的人物,对他真是宠不得又横不得。冯老师的教学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极强,地区、省里都有名气。学校交给他的工作都能按质按量完成,学生信任、家长放心。但他那股直冲冲的傲气让领导不舒服。 学校该实习了,王校长按惯例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副校长、教务主任依次排列,最后考虑到要有个能干的组员,于是请到了冯老师。冯老师爽快地答应了,并讲到了自己对实习的设计,听得王校长一个劲地点头。最后冯老师提出条件:要我干,我一定干好,但要给我一定的权力。 如果你是校长会如何做,并分析其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