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肥料学实验

土壤肥料学实验

土壤肥料学实验
土壤肥料学实验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土壤样品(简称土样)的采集与处理,是土壤分析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正确与否。因此必须按正确的方法采集和处理土样,以便获得符合实际的分析结果。实验用具:

铁铲、锄头、土壤刀、土壤袋、木槌、研钵、土壤筛(0.25、1、2mm)、卷尺、广口瓶、标签等。

一、土样的采集

分析某一土壤或土层,只能抽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少部份土壤,这就是土样。采样的基本要求是使土样具有代表性,即能代表所研究的土壤总体。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可有不同的采样方法。

(一)土壤剖面样品

土壤剖面样品是为研究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和发生分类。应按土壤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挖掘剖面,根据土壤发生层次由下而上的采集土样,一般在各层的典型部位采集厚约l0 厘米的土壤,但耕作层必须要全层柱状连续采样,每层采一公斤;放入干净的布袋或塑料袋内,袋内外均应附有标签,标签上注明采样地点、剖面号码、土层和深度。

(二)耕作土壤混合样品

为了解土壤肥力情况,一般采用混合土样,即在一采样地块上多点采土,混合均匀后取出一部份,以减少土壤差异,提高土样的代表性。

1、采样点的选择

选择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应考虑地形基本一致,近期施肥耕作措施、植物生长表现基本相同。采样点5—20 个,其分布应尽量照顾到土壤的全面情况,不可太集中,应避开路边、地角和堆积过肥料的地方。

根据地形、地块大小、肥力等情况的不同,采样点的分布也不一致,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1)对角线采样法适用于地块小、采样点少、肥力均匀、地形平坦、地形端正的地块,图1A;(2)棋盘式采样法适用于地块面积大小中等、采样点较多(约10 点以上)、地势平坦、地形整齐、肥力稍有差异的地块,图1B;(3)蛇形采样法;适用于地块面积大、地势不平坦、地形多变、肥力不均匀的地块,图1C。

A B C

图1 采样点的分布方法

2、采样方法:

在确定的采样点上,先用小土铲去掉表层3 毫米左右的土壤,然后倾斜向下切取一片片的土壤(见图2)。将各采样点土样集中一起混合均匀,按需要量装入袋中带回。

图2 采样方法

(三)土壤物理分析样品

测定土壤的某些物理性质。如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等的测定,须采原状土样,对于研究土壤结构性样品,采样时须注意湿度,最好在不粘铲的情况下采取。此外,在取样过程中,须保持土块不受挤压而变形。

(四)研究土壤障碍因素的土样

为查明植株生长失常的原因,所采土壤要根据植物的生长情况确定,大面积危害者应取根际附近的土壤,多点采样混合;局部危害者,可根据植株生长情况,按好、中、差分别取样(土壤与植株同时取样),单独测定,以保持各自的典型性。

(五)采样时间

土壤某些性质可因季节不同而有变化,因此应根据不同的目的确定适宜的采样时间。一般在秋季采样能更好地反映土壤对养分的需求程度,因而建议在定期采样时在一年一熟的农田的采样期放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和后茬作物种植前为宜,一年多熟农田放在一年作物收获后。不少情况下均以放在秋季为宜。当然,只需采一次样时,则应根据需要和目的确定采样时间。在进行大田长期定位试验的情况下,为了便于比较,每年的采样时间应固定。

二、土样的数量

一般1 公斤左右的土样即够化学物理分析之用,采集的土样如果太多,可用四分法淘汰。四分法的方法是:将采集的土样弄碎,除去石砾和根、叶、虫体,并充分混匀铺成正方形,划对角线分成四份,淘汰对角两分,再把留下的部份合在一起,即为平均土样,如果所得土样仍嫌太多,可再用四分法处理,直到留下的土样达到所需数量(1 公斤),将保留的平均土样装入干净布袋或塑料袋内,并附上标签。

图3 四分法取样步骤

三土壤样品处理

(一)风干处理

野外取回的土样,除田间水分、硝态氮、亚铁等需用新鲜土样测定外,一般分析项目都用风干土样。方法是将新鲜湿土样平铺于干净的纸上,弄成碎块,摊成薄层(厚约2 厘米),放在室内阴凉通风处自行干燥。切忌阳光直接暴晒和酸、碱、蒸气以及尘埃等污染。并在风干过程中拣去粗大的植物残体、石块、结核等。

(二)磨细和过筛

用木槌将土块研碎,切勿打碎石砾。然后取出一定土样(800 克左右)。用2mm(10号筛)筛孔过筛,不能通过的石砾称其重量,并计算其百分含量。从过筛的土样中取出100 左右,作为机械分析用(可用通过1mm 筛孔土样)其余的土样反复辗细,用1mm 筛子过筛,不能通过的粗砂粒,也应称其重量,计算其百分含量。将通过1mm(18 号筛)的土样混匀后铺成薄层,划成若干小格,用骨匙从每一方格中取出少量土样,总量约50 克。将其置于研钵中反复研磨,使其全部通过孔径0.25mm(60 号筛)的土筛,然后混合均匀。

(三)保存

经处理后的土样,分别装入广口瓶,贴上标签。

四、思考题

1、采集与处理土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处理土样时为什么<1mm 和<0.25mm 的细土必须反复研磨使其全部过筛?

3、处理通过孔径1mm 及0.25mm 土筛的两种土样,能否将两种筛套在一起过筛,分别

收集两种土筛下的土样进行分析测定?为什么?

4、根据土样处理结果,计算土壤石砾百分率。

附注:筛号与筛孔直径(mm)对照见书末附表。

实验二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外加热法)

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虽少,但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去很大,它不仅含有各种营养元素,而且还是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能源。土壤有机质的存在对土壤中水、肥、气、热等各种肥力因素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对土壤结构、耕性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注1],是经常需要分析的项目。

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方法很多,有重量法、滴定法和比色法等。重量法包括古老的干烧法和湿烧法,此法对于不含碳酸盐的土壤测定结果准确,但由于方法要求特殊的仪器设备、操作繁琐、费时间,因此一般不作例行方法来应用。滴定法中最广泛使用的是重铬酸钾氧化还原滴定法,该法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操作简便、快速、测定不受土壤中碳酸盐的干扰,测定的结果也很准确。

重铬酸钾氧化还原滴定法根据加热的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外加热法(Schollenberger 法)和稀释热法(walkley-Baclk 法),前者操作不如后者简便,但有机质的氧化比较完全(是干烧法的90~95%)。后者操作较简便,但有机质氧化程度较低(是干烧法的70~86%),而精密度较高,测定受室温的影响大。比色法是将被土壤还原成Cr3+的绿色或在测定中氧化剂Cr2O72-橙色的变化,用比色法测定之。这种方法的测定结果准确性较差。本实验只选用重铬酸钾氧化还原滴定的两种方法。

用重铬酸钾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实际上测得的是“可氧化的有机碳”,所以在结果计算时要乘以一个由有机碳换算为有机质的换算因数。换算因数随土壤有机质的含碳率而定。各地土壤有机质的组成不同,含碳率亦不一致,如果都用同一换算因数,势必会产生一些误差;但是为了便于各地资料的相互比较和交流,统一使用一个公认的换算因数还是必要的,目前国际上仍然一致沿用古老的所谓“Van Bemmelen”因数即1.724,这是假设土壤有机质含碳为58%计算的。

1.方法原理

在一定温度加热的条件下,用一定浓度的K2Cr2O7-H2SO4 溶液,氧化土壤有机C 反应如下:

2Cr2O72- + 3C + 16H+ = 4Cr3+ + 3CO2↑+ 8H2O

反应剩余的Cr2O72-,以邻—菲罗啉为指示剂,用Fe2+标准溶液滴定:

Cr2O72- + 6Fe2+ + 14H+ = 2Cr3+ + 6Fe3+ + 7H2O

由氧化有机C 的Cr2O72-净消耗量计算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再换算为有机质的量。由于此法对有机碳氧化还不够完全,所以测得的有机碳需乘以一个氧化校正系数,方能与经典的重量法的结果一致。氧化校正系数应根据氧化剂的浓度,消煮的温度与时间、催化剂的存在与否以及样品中有机碳的含量不同而有变化。常用的外加热法(用油浴、石蜡浴或磷酸浴加热),测得的结果与重量法(干烧法)对比,只能氧化90%左右的有机碳,因此测得的结果应乘以氧化校正系数1.1。

土壤中如有Cl-和Fe2+存在,在测定时也能被K2Cr2O7-H2SO4溶液氧化而导致结果偏高,须设法消除其干扰。

2.试剂配制

(1)0.8000molL-1(61 K2Cr2O7-H2SO4)溶液:准确称取经130℃烘2~3小时的K2Cr2O7 39.0000g 溶于1000ml升水中。

(2)0.2molL-1FeSO4标准溶液56gFeSO4?7H2O 或80g(NH4)2SO4?FeSO4?6H2O 溶于60ml 3molL-1H2SO4中,然后加水至1升。

(3)邻-菲罗啉指示剂1.49g 邻-菲罗啉(C12H8N2)和0.70gFeSO4?7H2O(或1.0g(NH4)2SO4?FeSO4?6H2O)溶于100ml 水中,贮于棕色瓶内。

(4)85%H3PO4工业品,供磷酸浴用。用前应先小心加热至约180℃,逐尽水份。

3.操作步骤

准确称取通过0.25mm 筛孔的土样0.2~1.0g,放在光滑纸条的一端,小心地装入硬质试管(18×180mm)的底部。准确加0.8000 molL-1(1/6 K2Cr2O7-H2SO4)溶液5.00ml,摇动试管,使土样分散,再加入5ml98%的浓H2SO4,在试管口上加盖一小漏斗,以冷凝加热时逸出的水气。将试管放入加热至约170~180℃的磷酸浴中消煮,待试管内溶液开始滚动或有较大气泡发生时,开始计算时间,保持沸腾5分钟。取出试管,在空气中放冷却后,将试管内容物少量多次的冼入250ml三角瓶中,此时三角瓶内溶液的总体积约为60-80ml,保持混合液中H2SO4的浓度为2-3mol L-1(1/2H2SO4)。加入邻-菲罗啉指示剂3 滴,用0.2molL-1FeSO4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颜色由黄绿—灰绿—亮绿--棕红)。每批样品测定的同时,做2-3个空白标定,即用纯石英砂或灼烧过的土壤代替土样,其它操作手续与样品测定相同。

4.结果计算

式中:

V0——空白标定时所消耗FeSO4 标准液的体积(ml)

V——土壤测定时所消耗FeSO4 标准液的体积(ml)

0.003——1/4c 的摩尔质量(kg?mol-1)

1.724——由有机C 换算为有机质的因数

1.1——氧化校正系数(此法为1.1)

0.8000——K2Cr2O7 浓度

5——使用K2Cr2O7 体积

W——烘干土样质量(g)。

平行测定结果用算术平均值表示,保留三位有效数字。二次平行测定结果的允许差:土壤有机质含量小于3%时为0.05%;3~8%时为0.10~0.30%。

作业题

1.加热消煮过程中,试管肉质溶液变成绿色时说明了什么?应采取什么措施?

2.氧化有机碳时,为什么须严格控制温度(170—1800C)准确记时?

3.如何消除在测定过程中 Cl-、Fe+2 的干扰及氧化不完全等问题?

实验三土壤容重的测定和孔隙度的计算

一、测定目的

土壤容重(又称为假比重)是用来表示单位原状土壤固体的质量,是衡量土壤松紧状况的指标。容重大小是土壤质地、结构、孔隙等物理性状的综合反映,因此,容重与土壤松紧及孔隙度有如下关系:

土壤过松、过紧均不适宜作物生长发育的要求。过松跑墒,作物根扎不牢;过紧透水透气不良。土壤容重不是固定不变的,尤其是土壤表层常常因自然条件和人为措施而改变。

由于土壤的胶结、垒结,在土粒间形成土壤孔隙,单位容积土体内,孔隙所占的百分之数称土壤总孔隙度,它直接关系到土壤的通气状况,是土壤的主要物理特性之一。

测定容重不仅能反映土壤或土层之间物理性状的差异,而且是计算土壤孔隙度、土壤容积含水量和一定体积内土壤重量等不可缺少的基本参数。

二、仪器、工具

容重采土器(环刀)、折尺、剖面刀、铁锹、小木锤、小木板、烘箱、台秤。

三、测定方法——环刀法

(一)原理

容重是在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土壤的干重。单位为 g/cm3。测定时将一定容积的环刀(金属圆筒)插入土壤中采取土样,经烘干(105-110℃,6-8 小时)后求出干土重,由环刀的容积算出单位容积的干土重量。

(二)操作过程

将采样点的表土铲平,在土壤的垂直剖面上,分层平稳地打入采土器(可在套环上垫一木板,直接敲击木板),切勿左右摇晃和倾斜,以免改变土壤的原来状况,待采土器全部进入土壤后,用铁铲挖去采土器四周的土壤,取出采土器,小心脱出采土器后端的安全钢环(不可搅动采土器内的土壤)。然后用小刀削平采土器两端的土壤,使土壤容积一定。(在整个操作中,如发现环刀内土壤亏缺或松动,应弃掉重取。)将土壤全部转入已知重量的铝盒中,放入105℃烘箱中烘至恒重,重复3~5 次,取平均值(如果兼测土壤含水量,则烘前应称湿土重)。在操作过程中,有关测定数据应及时按下列表格记栽。

四、结果计算

(一)容重的计算

d a—为容重(g/ml)

s—为环刀内干土重量(g)

v—采土器的容积,通常为100cm3

作业题

1.根据上表记录的数据计算出土壤容重平均值。

2.假设一土壤比重为2.65,用你所测的土壤容重值计算出土壤孔隙度是多少?

3.在田间用容重采土器取样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4.简述测定土壤容重的意义何在?

(二)土壤孔隙度的计算

土壤总孔隙度一般不直接测定,而是先测定土壤的容重,再测定土壤的比重,然后根据上述两项数值计算土壤总孔隙度:

式中:P t——土壤总孔隙度(%);

γs——土壤容积密度(克/厘米3);

d s——土壤比重(克/厘米3)。

附:土壤水分的测定

测定土壤水分是为了了解土壤水分状况,以作为土壤水分管理,如确定灌溉定额的依据。在分析工作中,由于分析结果一般是以烘干土为基础表示的,也需要测定湿土或风干土的水分含量,以便进行分析结果的换算。

仪器和试剂:

1.仪器:烘箱、分析天平、角匙、铝盒、干燥器、蒸发皿、镊子、玻棒、10ml量筒。2.试剂:乙醇。

一、测定方法

土壤水分的测定方法很多,实验室一般采用烘干法。野外则可采用简易酒精燃烧法。

(一) 烘干法

1、原理:将土样置于105℃±2℃的烘箱中烘至恒重,即可使其所含水分(包括吸湿水)全部蒸发殆尽以此求算土壤水分含量。在此温度下,有机质一般不致大量分解损失影响测定

结果。

2、操作步骤

①取干燥铝盒称重为W1(克)。

②加土样约5 克于铝盒中称重为W2(克)。

③将铝盒放入烘箱,在105℃一110℃下烘烤8小时称重为W3 克。一般可达恒重,取出放人干燥器内,冷却20 分钟可称重。必要时,如前法再烘1 小时,取出冷却后称重,两次称重之差不得超过0.05 克,取最低一次计算。

注:质地较轻的土壤,烘烤时间可以缩短,即5—6 小时。

3、结果计算:

(二)酒精燃烧法

1、原理:酒精可与水分互溶,并在燃烧时使水分蒸发。土壤烧后损失的重量即为土壤含水量(有机质>5%不宜用此法)。

2、操作步骤:

①取铝盒称重为W l(克)。

②取湿土约10 克(尽量避免混入根系和石砾等杂物)与铝盒一起称重为W2(克)。

③加酒精于铝盒中,至土面全部浸没即可,稍加振摇,使土样与酒精混合,点燃酒精,待燃烧将尽,用小玻棒来回拨动土样,助其燃烧(但过早拨动土样会造成土样毛孔闭塞,降低水分蒸发速度),熄火后再加酒精3 毫升燃烧,如此进行2—3 次,直至土样烧干为止。

④冷却后称重为W3(克)。

3、结果计算同前烘干法。

土壤分析一般以烘干土计重,但分析时又以湿土或风干土称重,故需进行换算,计算公式为:

烘干土样重=湿土土样重/(1+水分%)

实验四 土壤有效养分的速测方法

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主要来自土壤。因此,土壤中的营养元素,特别是速效性氮、磷、钾含量的多少及变化情况,对作物生育及产量高低有明显影响。作物不同生育期对营养元素的需要量也不同,测定土壤及作物体内养分的含量,可以及时了解土壤及作物养分的丰缺情况。作为水肥管理的参考依据,同时也可以了解各种技术措施对土壤和作物养分的影响 。

土壤有效养分的速测方法,楚一种操作简便而又快速的测定方法。虽然它与常规方法比较;精度较低,但在田间和实际工作中仍有广泛和重要的使用价值。

一、土壤浸出液制备 (一)原理

用0.7N(0.7mol ·L -1

)碳酸氢钠溶液 作为测定土壤中硝酸态氮、铵态氮、有效磷和有效钾的通用浸提剂,进行统一浸提。在浸提过程中,不仅能浸提出有效磷和硝酸态氮,而且还能代换出吸附在土壤胶体上的铵离子和钾离子,其反应如下

(二)方法

1.

2. 用量筒量取0.7N 碳酸氢钠溶液15毫升(使浸提液的温度务必保持在20-250

C ),倒入装有土样的三角瓶中。

3.摇动200次 ,静止5分钟,过滤。摇动三角瓶,将土和溶液倒入装有滤纸的漏斗上过滤,滤液收集于干净而干燥的

50毫升三角瓶中.如滤液浑浊不清,倒回三角瓶中重新过滤,如溶液呈黄色,应再加活性炭半匙 ,依上述方法重新过滤,直到滤液无色透明为止 二、硝酸态氮的测定 (一)原理

利用硝试粉中的锌在酸性条件下产生的H 把硝态氮还原成亚硝酸态氮。其反应式如下:

NO 3-+2H +

+Zn → NO 2-

+Zn

2+

+H 2O

亚硝酸态氮再与硝试粉中的氨基笨磺酸和奈胺作用生成红色偶氮染料。反应式如下

在一定范围内,红色愈深,硝酸态氮就愈多,相反就少。未知的颜色与已知标准液的颜色相比,即可求出其含量,此反应必须在酸性条件下进行,碱性时显色弱或不显色。

(二)方法

1. 分别吸取含硝酸态氮 2和16μg/ml混合标准液各1、2、4滴,按顺序置白磁极穴中。

2. 分别加蒸馏水至每穴中,总体积为4滴(原1滴者加3滴;2滴者加2滴; 4滴者则不加),搅匀,即得含硝态氮浓度分别为0.5、1、2、4、8、16μg/ml的系统标准液。

3. 吸取滤出液4滴,置另外白磁板穴中,加2.8N硫酸一滴,搅匀。

4. 于系列标准液各穴中加蒸馏水一滴(消除土壤浸出液多加一滴2.8N硫酸的体积差

异)。

5.于系列标准液及土壤浸出液各穴中,均加硝试粉一小匙(豌互粒大小),搅匀,5-20分钟内与标准色阶比色读数。

(三)计算

土壤硝酸态氮含量(μg/ml)=读数(μg/ml)×5 (式4-1)

或土壤硝酸态氮含量(mg?kg-1)=读数/103×5×1000

(注):如浸出液的养分浓度超过最高一级标准无法比色时,可用浸提剂将浸出液稀释后再进行测定,在计算结果时应乘以稀释倍数。

三、铵态氮的测定

(一)原理

铵试剂与铵作用生成碘化氨基氧汞黄色溶液,在一定的浓度内,黄色愈深,铵就愈多,相反就少。通过与已知标准色阶相比,即可求出其含量,反应式如下:

Hg

2K2HgI4+3KOH+NH3 O NH2I+7KI+2H2O

(铵试剂) (黄色)

此反应必须在强碱条件下进行,碱性弱颜色浅或不显色。在碱性条件下,钙、镁离子能生成氢氧化物的沉淀而影响测定。因此,需要给土壤浸出液中加入酒石酸钾钠以消除其干扰。

(二)方法

(1)系列标准液的配方同于硝酸态氮的测定(1)(2)。

(2)吸取土壤浸出液4滴,置另外白磁板穴中。

(3)于系列标准液和上壤浸出液各穴中,均加入10%酒石酸钾钠溶液一滴,搅匀,再加铵试剂二滴,搅匀,5--30分钟内与标准色阶比色读数。

(三)计算

土壤铵态氮含量(μg/ml)=读数(μg/ml)×5 (式4-2)

或土壤铵态氮含量(mg?kg-1)=读数/103×5×1000

四、有效磷的测定

(一)原理

土壤中的磷酸盐与硫酸钼酸铵溶液作用生成淡黄色或无色的磷钼酸盐,被氯化亚锡还原便形成兰色的络合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根据兰色深浅和标准色阶相比,即可求出其含量,化学反应式如下:

(NH4)2M0O2十H2M0O4→ H2M0O4十(NH4)2SO4

M0O4 ? M0O3H2O

M0O3 → M002

H3PO4十M0O2十4M003→ M0O2·4003P04

此反应需要--定的酸性条件,应把酸度控制在0.6N左右。若酸度不够,在无磷情况下,钼酸被氯化亚锡还原成低价钼,也能显兰色;酸度过大,显色慢或不显色。

(二)方法

1. 分别吸取含P2O5(五氧化二磷) 2和16μg/ml混合标准液各1、2、4滴,按顺序置白磁板

穴中。

2.分别加蒸馏水至穴中,每穴总体积为4滴、搅匀,即得含P2O5的浓度,分别为0.5、1、

2、4、8、16μg/ml的系统标准液。再给每穴中加蒸馏水一滴。

3. 吸取土壤浸出液4滴,置另外磁板穴中,加2.8N硫酸一滴,搅匀,必须恰好中和NaHC03的碱性(可用pH试纸试之),偏酸或偏碱均能影响测定结果。

4. 于系列标准液及土壤浸出液各穴中,均加入1.25%硫酸钼酸铵溶液一滴及0.4%氯化亚锡-滴,搅匀,5一30分钟内与标准色阶比色读数。

(三)计算

土壤有效磷(P2O5,μg/ml)=读数(μg/ml)×5 (式4-3)

或土壤有效磷含量(mg?kg-1)=读数/103×5×1000

五、有效钾的测定

(一)原理

钾离子与四苯硼酸钠在pH为5一10的条件下作用,能生成稳定的四苯硼酸钾白色沉淀。

KCl十NaB(C6H5)4→ KB(C6H5)4↓十NaCl

(白色沉淀)

当溶液中钾含量少时,此沉淀呈悬浊液存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根据悬浊液的混浊程度与标准液的混浊程度相比,即可求出其含量。

此方法简便,快速。沉淀组成稳定,悬浊时间较大,温度影响不大,干扰离子较少,铵和汞、银、铜等重金属对测定有干扰。可加入EDTA甲醛溶液,消除其干扰。

(二)方法

1. 吸取含K2O(氧化钾)4Oμg/ml混合标准液 1、2、3、4、6、8滴,按顺序置小试管中。

2.于每个试管中加蒸馏水至总体积为8滴,即得含K20的浓度分别为5、10、15、20、30、4Oμg/ml的系列标准液。

3.吸取土壤浸出液8滴,置另一小试管中。

4 于系列标准液及土壤浸出液各试管中,均加入3% EDTA甲醛溶液一滴,搅拌,再加3%

四苯硼酸钠溶液一滴,摇匀,摇匀后2-20分钟内与标准液比浊读数。

(三)计算

土壤有效钾(K2O,μg/ml)=读数(μg/ml)×5 (式4-4)

或土壤有效钾含量(mg?kg-1)=读数/103×5×1000

(一)原理

在pH4一5的条件下,钾离子与亚硝酸钴钠离子作用能生成亚硝酸钴钠钾的黄色沉淀。当溶液中含钾少时,此沉淀则变成悬浊液存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根据悬浊液的混浊程度与标准液的混浊程度相比即可求出其含量。

2K+十Na3C0(NO2)6--→K2NaCO(NO2)6 ↓十2Na+

(黄色)

注: 铵离子与亚硝酸钴作用也能生成类似沉淀,故可加甲醛消除其干扰。

(二)方法

l. 吸取K20 4Oμg/ml混合标准液3、4、6、8、12、16滴,按顺序置小试管中。

2. 于每个试管中加蒸馏水至总体积为16滴。即得含K2O分别为7.5、10、15、20、30、40μg/ml的系列标准液。

3. 吸取土壤浸出液16滴,置另一小试管中,加冰醋酸3滴(中和碳酸氢钠的碱性)。

4. 于系列标准液各试管中加入40%的NaOH二滴。

(消除标准液中无钠离子的误差,在体积上NaCI二滴和冰醋酸三滴相等)。

5. 于系列标准液及土壤浸出液各试管中,均加入37%甲醛一滴,摇匀。

6. 于另一固定小试管中加95%酒精(或无水酒精)0.8毫升。再加30%亚硝酸钻钠溶液4滴,搅拌,摇匀后分别倒入土壤浸出液及系列标准液各试管中,摇匀,在3一20分钟内比浊读数。

(三)计算

土壤有效钾(K2Oμg/ml) = 读数(μg/ml)×5 (式4-5)

或土壤硝酸态氮含量(mg?kg-1)=读数/103×5×1000

注: ⑴.为了便于比浊,可在毛玻璃上(或透明纸上)划上若干粗细黑线条,置试管背后,透过试管的混浊液观察线条的清晰度进行比浊。

(2)亚硝酸钴钠钾在酒精溶液中溶解度很小,不易分解,在亚硝酸钴钠法测定中,加酒精是为了加强沉淀物的稳定性。

六、速测方法表解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和掌握此方法的操作要领,在实际工作中可按下表进行操作测定。

注:因浸提时水土比为15/3,故计算是乘5

3.有效磷速测操作步骤表

4.有效钾速测操作步骤表(四苯硼酸钠法)

5.有效钾速测操作步骤表(亚硝酸钴钠法)

七、试剂配制

(一)标准溶液

1.混合标准原液:用分析天平准确称取干燥的磷酸二氢钾(KH2PO4)。)0.1917克,硝酸钾(KNO3)0.7220克,氯化铵(NH4C1)0.3820克,硫酸钾(K2S04)

2.9552克置烧杯中,用少量蒸馏水溶解,然后无损地(反复用蒸馏水冲洗烧杯)移人1000毫升容量瓶中,最后加蒸馏水至刻度,摇匀,即得含硝酸态氮 (N03-一N)、铵态氮(NH4+一N)、五氧化二磷(P2O5)各为1OOμg/ml和含氧化钾(K2O)2OOμg/ml的混合标准液,此液加入五滴甲苯或三氯甲烷即可保俘3一4个月。

2.混合标准稀液:吸取标准原液2毫升,置100毫升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摇匀,得含NO3-一N、NH4+一N、P2O5各为 2μg/ml和含K20 4Oμg/ml的混合标准稀液.同法,吸取标准原液16毫升稀释至100毫升,摇匀,即得含 NO3-一N、NH4+一N、P2O5各为 16 μg/ml和含 K20 32Oμg/ml 混合标准液,7-15天内失效,尤其是2 PPm更易失效。

(二)0.7N(0.7mol·L-1)碳酸氢钠溶液

称取碳酸氢钠(分析纯)58.8克于烧杯中,用蒸馏水溶解后,无损地(用蒸馏水多次冲洗烧杯)移人1000毫升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

(三)2.8N硫酸溶液;C(1/2H2SO4)=2.8mol/L.

量取浓硫酸(分析纯) (比重;1.84;密度=1.84g/ml)7.8毫升,加入92.2毫升蒸馏水中用0.7N碳酸氢钠进行标定,必须使其中和时的体积之比等于4:1,即1滴硫酸恰好中和4滴碳酸氢钠。

(四)活性碳

新购置的活性碳试剂,首先应按土壤化验方法检查是否有磷、钾。若含有磷和钾,可用下列方法进行处理,处理后方可使用。首先用(1:6 )的盐酸(浓盐酸1份加水6份)浸泡一昼夜,其间充分搅拌2一3次,然后用蒸馏水洗涤几次,再用0.7NNaHCO3洗至无磷,钾,用水洗至中性(用抽气过滤的方法洗涤),然后置于105一110。C下烘干备用。

(五)硝试粉

1.保存试剂

(1) 称取柠檬酸150克(注)、对氨基苯磺酸4克和甲奈胺2克,磨细混匀,贮存于棕色瓶中避光、防潮。

(2)称取锌粉4克和硫酸锰20克,磨细混匀,贮存于另一棕色瓶中。

2.使用试剂:取保存试剂(1)1克和(2)1克,充分混合均匀,贮存于棕色瓶备用,注意防潮、避光,保存好能保持1一2月以内有效,如变红已说明失效,不能继续使用。

注:柠檬酸吸水性特强,必须避免过多操作和暴露在空气中,以免吸湿。可在最后加入柠檬酸磨细混匀。

(六)10%酒石酸钾钠

称取酒石酸钾钠10克溶于100毫升水中。

(七)铵试剂(配法一)

1.称取碘化钾17.5克溶解于100毫升蒸馏水中。该溶液制备两份设为甲、乙。

2.溶解15克氯化汞于300毫升蒸馏水中。

3.溶解5克氯化汞于100毫升蒸馏水中。

4.取甲液与(2)混合,即发生朱红色沉淀,用蒸馏水以倾泻法洗沉淀几次,洗好后将沉淀溶于乙液中,然后再将(3)一滴滴加入(4)中,至呈红色沉淀出现(摇动也不消失)为止,将此溶液稀释至500毫升,冷却备用。备用

5.称取氢氧化钠105克,溶于400毫升蒸馏水中,冷却备用。

6.然后将(4)与(5)两种溶液混合,稀释至1000毫升,静置澄清,将上部清液取出,贮于有色瓶中。

(配法二:)

1. 称取16.0克氢氧化钠容于50毫升水中,冷却至室温为甲溶液。

2. 称取碘化钾和碘化汞各7克溶于20毫升水中,为乙溶液

3. 将乙溶液缓缓加入甲溶液中,用水稀释至100毫升,贮存于聚乙烯瓶中或棕色瓶中备用。

(八) 1.25%硫酸钼酸铵

称取钼酸铵12.5克,溶于200毫升水中,稍加热溶解,如显混浊需要过滤,另取浓硫酸(比重1.84)116.7毫升(相当4.2N),缓缓加入到400毫升蒸馏水中(顺序不能颠倒,防止烫伤)。两溶液冷却后把钼酸铵溶液缓缓加入硫酸溶液中,冷却至室温,用水定容至1000毫升,贮于棕色瓶中,可保存三个月。

(九)20% 氯化亚锡原液

称20克氯化亚锡溶于100毫升浓盐酸中,贮于棕色瓶中,并加入约1厘米厚的石蜡溶液,此溶液可保存3一4个月。

(十)3% EDTA甲醛溶液

取3克EDTA溶于50毫升蒸馏水中,加37%甲醛50毫升,再加0.7N碳酸氢钠溶液4毫升和2.6一二硝基酚0.1克充分混合溶解即成(加0.7N碳酸氢钠目的是造成碱性条件,加2.6一二硝基酚为了把白色沉淀染成黄色,便于比浊)。

(十一)0.4%氯化亚锡

当天临用时吸取20%氯化亚锡原液10滴,加蒸馏水25毫升稀释即成。

(十二)3% 四苯硼酸钠溶液

取3克四苯硼酸钠与0.3克硼酸钠(硼砂)溶于100毫升蒸馏水中,加浓盐酸一滴,搅匀,再加0.5克氢氧化铝搅动溶解,混浊澄清过滤即可。

(十三)40% 氯化钠

取氯化钠40克,溶100毫升蒸馏水中(饱和)。

(十四)30% 亚硝酸钻钠

第一配法,取亚硝酸钴钠6克,溶于20毫升蒸馏水中,加冰醋酸10滴即成。

第二配法:A、取硝酸钴10克溶于100毫升蒸馏水中,存于棕色瓶中;B、取亚硝酸钠60克,溶于100毫升蒸馏水中,存于棕色瓶中,使用前1一2小时,取A液10毫升与B液10毫升混合,再加1O滴冰醋酸温合即成。此液只能保存3一7天。

(十五) 冰醋酸

(十六)37% 甲醛

(十七)无水酒精

﹡采用不同肥力水平或不同耕作管理方法的土样,至少两种以上,最好现场采集,当时测定。

实验五硫酸铵肥料中含氮量的测定(甲醛法)

一、实验目的

1.熟悉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

2.了解铵盐含氮量的测定可选用哪些方法?铵盐等弱酸为什么要用甲醛处理?

3.掌握甲醛法测定铵态氮的原理和方法。

4.进一步训练滴定操作技术,从严考核滴定结果,其相对误差不大于±0.3% 。

二、实验原理

铵盐是常见的无机化肥,是强酸弱碱盐,可用酸碱滴定法测定其含量,但由于NH4+的酸性太弱(Ka=5.6×10-10),直接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有困难,生产和实验室中广泛采用甲醛法测定铵盐中的含氮量。

甲醛法是基于甲醛与一定量铵盐作用,生成相当量的酸(H+)和六次甲基四铵盐(Ka=7.1×10-6)反应如下:

4NH4++ 6HCHO = (CH2)6N4H++ 6H2O + 3H+

所生成的H+和六次甲基四胺盐,可以酚酞为指示剂,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再按下式计算含量。氨态氮含量,以氮(N)质量百分数X表示:

—测定试料所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

式中:V

1

—测定空白所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

V

2

c—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mol/L;

0.01401—与1.00ml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c(NaOH=1.000 mol/L]相当的以克表示的氮的质量;

m一试料的质量,g

三、主要试剂

1. 0.1 mol/L NaOH溶液

2. 0.2%酚酞溶液

3. 0.2%甲基红指示剂

4. 甲醛溶液1:1

四、实验步骤:

1. NaOH的标定(同实验二)

2. 甲醛溶液的处理:甲醛中常含有微量甲酸是由甲醛受空气氧化所致,应除去,否则产生正误差。处理方法如下:取原装甲醛(1)(40%)的上层清液于烧杯中,用水稀释一倍,加入1~2滴0.2%酚酞指示剂,用0.1 mol/LNaOH 溶液中和至甲醛溶液呈淡红色。

3. 试样中含氮量的测定:准确称取0.4~0.5 g的NH4Cl或1.6~1.8 g左右的(NH4)2SO4于烧杯中,用适量蒸馏水溶解,然后定量地移至250 mL容量瓶中,最后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用移液管移取试液25 mL于锥形瓶中,加1~2滴甲基红指示剂,溶液呈红色,

用0.1 mol/L NaOH溶液中和至红色转为金黄色,然后加入8 mL已中和的1:1甲醛溶液,再加入1~2滴酚酞指示剂摇匀,静置一分钟后,用0.1 mol/L NaOH 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淡红色持续半分钟不褪,即为终点(2)。记录读数,平行做2~3次。根据NaOH 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滴定消耗的体积,计算试样中氮的含量。

四、实验数据记录

称量记录

NaOH标准溶液滴定(NH4)2SO4

(1)、甲醛常以白色聚合状态存在,称为多聚甲醛。甲醛溶液中含有少量多聚甲酸不影响滴定。

(2)、由于溶液中已经有甲基红,再用酚酞为指示剂,存在两种变色不同的指示剂,用NaOH滴定时,溶液颜色是由红转变为浅黄色(pH约为6.2),再转变为淡红色(pH约为8.2)。终点为甲基红的黄色和酚酞红色的混合色。

实验六土壤剖面的观察和记录

一、目的要求

土壤剖面是在五大成土因素的影响下而成的。所谓土壤剖面是指土壤自上而下的垂直切面,是土壤内在特征的外在表现。在土壤形成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剖面,也就是说不同类型土壤具有不同的剖面,形态。因此通过剖面的研究,可以了解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以及土壤内部性质怎样反映在土壤外部形态上,所以研究土壤剖面构造是研究土壤性质的重要方法之一。

土壤剖面形态的鉴别,主要是根据土壤颜色、结构、质地、坚实度、孔隙、湿度、新生体、侵入体、动植物根穴等不同进行判断。

二、剖面点的选择和挖掘

土壤剖面点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不要选择在田埂边、山脚边、沟边、路边、粪坑边、坟墓堆边等地方。土坑的大小一般要求深 1m、长1m、宽0.8m。观察面须向阳光,为了工作方便,观察面前方可挖成台阶状,使得上下方便,挖出的表土和心土分别放在坑的两旁,不要堆在观察面上部,以使填坑时不乱土层,人不要站在观察面上部,以保持原有状况。图(1)

图1

三、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的观察和记载

(一)剖面层次的划分:

剖面挖好后,用土壤小刀边挑边观察剖面的自然状况,根据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干湿度、新生体、侵入体、根系分布特征,分出土壤的发生层次。如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等。水稻土剖面耕作层又称淹育层,犁底层又称渗育层,心土层又称斑纹层,底土层又称青泥层或潜育层。图(2)

自然土壤剖面形态,一般可以分为四层,即覆盖层(又称枯株落叶层)、淋溶层、淀积层(下部灰产生还原性的灰泥层或称潜育层)、母质层。图(3)

土壤肥料学试题六答案

土壤肥料学试题六答案 (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名词解释(各2分,共12分) 1.土壤肥力:土壤能够供应并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的能力。 2.腐殖质: 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参与下被转化成的结构更复杂、性质更稳定的高分子含氮有机化合物。 3.土壤容重: 单位体积原状烘干土壤的质量。 4.土壤呼吸: 土壤能够与大气之间进行换气且允许空气在土体内进行流通的性能。 5.同晶代换: 在层状铝硅酸盐形成过程中,在晶形不变的前提下,其晶格中的硅离子或铝离子被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其它阳离子所代替的现象。 6.硝化作用: 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铵离子或氨分子被硝化细菌氧化成硝态氮的过程。 二、填空题(各0.5分,共12分) 1、土壤的固相组成有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我们通常把矿物质称之为土壤的骨架。 2、腐殖质的两种主要组分是胡敏酸和富里酸。 3、土壤水分按照其在土壤中的所受作用力的大小和种类不同通常被划分为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其中毛管水按其是否与地下水相连被划分为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传统灌溉制度中确定灌水定额的上限为田间持水量。 4、土壤孔隙按其当量孔径不同划分为通气孔、毛管孔、非活性孔。 5.灌水或降水后的土面蒸发根据其蒸发速率的变化规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大气蒸发力控制阶段、导水率控制阶段、扩散控制阶段,根据这三个阶段蒸发率的变化规律可以得出中耕切断毛管和覆盖沙土等保墒措施。 6.氮肥按其氮素存在形态不同可划分为铵态氮肥、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和长效氮肥四种,尿素属于酰胺态氮肥。 7.磷肥按其磷的有效性不同可划分为难溶性磷肥、弱酸溶磷肥、水溶性磷肥三种。 三、判断题。(各1分,共5分) 1、通气不好的土壤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对】 2、对于粘质土而言,松散状态比分散状态好。【对】 3、下图代表含水量相同(假设均为10%)的A、B两块土壤,A代表沙土,B代表黏土,那么水分移动方向为从A到B。 】 4、.碱性土不一定是碱化土,而碱化土肯定是碱性土。【对】 5、在华北的褐土及栗钙土中2:1型胀缩性层状铝硅酸盐蒙脱石的含量较多。【对】 四、多项选择题(各2分,共12分) 1、下列几种矿物属于次生矿物的是【 A、C、D 】 A.蒙脱石 B.正长石 C.水云母 D.高岭石 E.白云母 2、下列变化过程属于化学风化的是【 A、B、C、D】 A.溶解作用 B.水化作用 C.水解作用 D.氧化作用 E.差异性胀缩引起的破碎 3、关于土壤胶体的带电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D、E】 A、所谓的胶体带电是指其构造中的内离子层所带电荷。 B.所谓的胶体带电是指其构造中的外离子层所带电荷。 C.土壤胶体可因同晶代换和晶格断键而带上永久负电荷。 D.土壤胶体带上可变电荷的原因与普通胶体类似。 E.胶体带电是其可呈现分散性的条件之一。 4、土壤的基本耕作项目有【 A、B、D 】 A.旋耕 B.深松 C.镇压 D.深翻耕 E.耙地 5、关于土壤的热容量和导热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 A.土壤热容量是说明土壤温度稳定性的一个物理量。 B.土壤的固、液、气三相组成的容积热容量(Cv)的大小排列顺序为Cv液>Cv固>Cv气。 C.土壤的固、液、气三相组成的导热率(λ)的大小排列顺序为λ固 >λ液>λ气。 D.同一土壤含水量越高其温度越稳定。 E.同一土壤含水量不变的条件下,耕耙后其热容量不变。 6、关于土壤的盐基饱和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D、E】 A.盐基饱和度能够说明土壤的交换性阳离子种类(盐基离子和致酸离子)的相对多少。 B.盐基饱和度越大越好。 C.盐基饱和度与土壤的缓冲性有关。 D.盐基饱和度越大土壤的缓冲酸的能力越强。 E.盐基饱和度与土壤的酸碱性有关。 五、简答题(25分,每小题5分) 1.说明黏土的生产特性? 答:因黏土中砂粒含量少、黏粒含量多,因而呈现以下特性 (1)黏土的保蓄性好、通透性差。——1分 (2)黏土中施肥后肥效稳定,不易脱肥。——1分 土壤肥料学试卷第1页(共6页)土壤肥料学试卷第2页(共6页)

动物生理学实验内容

三. 实验内容 实验一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1. 目的要求 1.1 掌握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1.2 了解生理学实验的常用仪器。 2. 实验器材 手术器械、刺激器、四通道生理记录仪、换能器等。 3. 实验内容 了解生理学实验中常用的手术器械及其用途,学习活体解剖技术;了解生理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刺激系统、探测系统、生理信号的显示采集与处理系统)及其用途。 实验二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1. 目的要求 1.1掌握蛙类动物双毁髓的实验方法。 1.2 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2. 动物与器材 蟾蜍、常用手术器械。 3. 实验内容 学习蛙类动物双毁髓的实验方法,制备有兴奋性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并检测其兴奋性。 实验三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的关系 1. 目的要求 1.1 初步掌握神经——肌肉实验的电刺激方法及肌肉收缩的记录方法。 1.2 初步掌握刺激器、四通道生理记录仪、换能器的使用方法。 2. 动物与器材 蟾蜍、手术器械、刺激器、四通道生理记录仪、换能器。 3. 实验内容 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并分析,学习刺激器、四通道生理记录仪、换能器的使用方法。 实验四骨骼肌收缩的总和与强直收缩 1. 目的要求 1.1 掌握神经——肌肉实验的电刺激方法及肌肉收缩的记录方法。 1.2 掌握刺激器、四通道生理记录仪、换能器的使用方法。 2. 动物与器材 蟾蜍、手术器械、刺激器、四通道生理记录仪、换能器。 3. 实验内容 观察刺激频率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并分析,学习刺激器、四通道生理记录仪、换能器的使用方法。

实验五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 1. 目的要求 掌握测定血红蛋白含量的基本方法——比色法。 2. 实验器材 采血针、血红蛋白计、0.1mol/L盐酸溶液、一次性20μl定量毛细采血管、滴管、玻璃棒、75%酒精棉、蒸馏水。 3. 实验内容 用比色法测定人体血红蛋白含量。 实验六血细胞的计数 1. 目的要求 学习红细胞、白细胞的人工计数方法。 2. 实验器材 采血针、红白细胞稀释液、一次性20μl定量毛细采血管、滴管、玻璃棒、75%酒精棉、显微镜等。 3. 实验内容 人工计数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数和白细胞数。 实验七ABO血型的鉴定 1. 目的要求 学习ABO血型的鉴定。 2. 实验器材 采血针、标准血清、双凹玻片、滴管、玻璃棒、75%酒精棉等。 3. 实验内容 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掌握ABO血型鉴定的原理,复习输血的一般原则。 实验八蛙类心搏过程的观察与心搏起源 1. 目的要求 1.1 学习暴露蛙类心脏的方法,熟悉心脏的结构。 1.2 学习在体蛙类心脏活动的记录方法。 2. 动物与器材 蟾蜍、刺激器、四通道生理记录仪、换能器等。 3. 实验内容 采用斯氏结扎法结扎蛙类心脏,观察心脏各部位节律性活动的时相及频率;记录心搏曲线,根据各部位节律性活动的时相及频率和心搏曲线分析蛙类心脏的心搏起源。 实验九蛙类心室肌的期外收缩与代偿间歇 1. 目的要求 1.1 了解心肌的生理特性。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 2)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3)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4)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5)生物运转: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6)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是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7)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噬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以至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8)生物放大: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及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 9)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10)生物测试:指系统的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11)毒性:是指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13)最小有作用剂量:是指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14)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动物所引起的毒性试验。其目的是在短期内了解该物质的毒性大小和特点,并为进一步开展其他毒性试验提供设计依据。 15)亚慢性毒性试验:是在相当于生物周期1-30——1-20时间内使动物每日或反复多次受试物的毒性试验。其目的是为进一步对受试物的主要毒作用、靶器官和最大无作用剂量或中毒阈剂量作出评估。 16)慢性毒性试验:是指以低剂量外来化合物,长期与实验动物接触,观察其对试验动物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实验。通过慢性毒性试验,可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为制定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和最高容许浓度提供毒理学依据。17)蓄积毒性试验:低于中毒阈剂量的外来化合物,反复多次的与机体持续接触,经一定时间后使机体出现明显的中毒表现,即为蓄积毒性试验。 18)BOD:是指在20摄氏度条件下,微生物好氧分解水样(废水或受污染

土壤肥料学试卷(附答案)

土壤肥料学试卷一及标准答案 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 1、土壤生产力 2、根外营养 3、土壤经度地带性 4、普钙中磷酸的退化作用 5、化学风化作用 6、腐质化系数 7、氮肥利用率 8、养分的主动吸收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6分) 1、肥料的混合原则是;; 。 2、土壤有机质转化是在微生物作用下的和两个过程。 3、高温堆肥的堆制腐熟过程可分为、、 和四个阶段。 4、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有、、、 、、等。 5、植物缺氮时,植株而叶片、严重时叶片变成黄色。 6、微量营养元素从缺乏到过量之间的临界范围,因此,在施用微肥时必须注意。 7、钾在作物体内的特点是; 和。 8、土壤胶体是指那些大小在毫微米的固体颗粒。自然界土壤通常带有正和负的电荷,除少数土壤,在强酸条件下可能带电荷外,一般土壤带电荷。 9、土水势由、、、四个分势组成,在非饱和土壤中分势为零。在饱和土壤中分势为零。 三、选出正确的答案(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一般微量元素的缺素症状首先表现于 a 老叶 b 幼叶 c 老叶和幼叶 d 根部。

2、常见的土壤结构体中,对土壤肥力来说最理想的结构是。 a 块状结构; b 柱状结构; c 单粒结构; d 团粒结构 3、水旱轮作中,磷肥施用应: a 优先施于水稻 b优先施于旱作 c水旱等量施 d 重水轻旱 4、土壤中的CaHPO 4、 MgHPO 4 是()。 a水溶性磷; b弱酸溶性磷; c 难溶性磷 d热溶性磷5、适合作为种肥的肥料有()。 a普钙; b碳酸氢铵; c尿素; d氯化钾 6、容易挥发的化肥品种有。 a碳酸氢铵 b 硫酸铵 c 普钙 d 人粪尿 7、下列粘土矿物中,哪一种阳离子代换量最高?() a 高岭石 b 水云母 c 蛭石 d 蒙脱石 8、有机化合物在土壤中的分解速率差异很大,下面分解速率从快到慢顺序正确的是()。 a 单糖>粗蛋白质>纤维素>木质素 b多糖>粗蛋白质>半纤维素>纤维素 c 半纤维素>简单蛋白质>脂肪 d木质素>半纤维素>纤维素>粗蛋白质 9、一肥料包装袋上印有12-12-12,表明该肥料含有: a 12%N,12%P 2O 5 ,12%K 2 O b 12%N,12%P,12%K c 12 N:12 P 2O 5 :12 K 2 O d 12%N 2 O,12% P 2 O 5 ,12% K 2 O 10、土壤的CEC、盐基饱和度、Eh分别反映了土壤的: a 供肥性、保肥性、耕作性 b 保肥性、供肥性、酸碱性 c保肥性、供肥性、氧化还原性 d 保水性、保肥性、氧化还原性 四、判断题(正确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1、在施用微肥时,一般应把微肥溶液调节到碱性,提高其溶液浓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钙镁磷肥与有机肥料混合堆沤的好处在于利用机肥料混合堆沤产生的酸分解释放磷素养分。() 3、施用等量磷的情况下,如果其它条件相同,对一般作物而言,重过磷酸钙和过磷酸钙符合“等量等效”的原则,但对喜硫作物水稻、玉米来说,重过磷酸钙的效果优于过磷酸钙。() 4、土壤含水量相同时,砂质土壤的水吸力大于粘质土壤。在相同的条件下,粘土保持的水分虽多,但对作物的有效性最差。() 5、土壤能够生长绿色植物收获物,是土壤的本质,也是土壤的基本属性。() 6、CEC高的土壤比CEC低的土壤,能保持较多的养分、并具有较高的缓冲性能。() 7、国制的粉粒是指直径为0.05-0.002mm的土壤颗粒,胶粒是指直径为 10-7-10-9

动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生理学实验指导 广州中医药大学生理教研室

目录 编写说明 (2) 总论 (3) 一、绪言 (3) 二、常用仪器介绍 (4) 三、生理学实验常用溶液及配制方法 (17) 四、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19) 实验一反射弧分析 (30) 刺激与反应,兴奋与兴奋性 实验二 (30) 实验三 (31)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 实验四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34) 实验五红细胞沉降率(血沉)试验 (34) 实验六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35) 实验七 ABO血型鉴定 (36) 实验八蛙心兴奋传导系统分析 (37)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实验九 (38) 实验十蛙心灌流 (41) 实验十一人体心电图、心音图、动脉搏动图同步描记 (43) 实验十二兔减压神经放电 (44) 实验十三蛙肠系膜微循环的观察 (45) 实验十四动脉血压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46) 实验十五呼吸运动的调节 (47) (49) 实验十六、胸内负压的测定 实验十七兔膈肌放电 (49) 实验十八胃肠运动的观察 (51) 实验十九尿生成的影响因素 (52) 实验二十损毁小鼠小脑的观察 (54) 实验二十一小白鼠脊髓半横切的观察 (55) 实验二十二人体脑电观察 (55) 实验二十三自行设计实验 (56)

编写说明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生理实验课是生理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生理 学实验教学除验证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外,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并通过实 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工作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生理学实验指导》是根据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生理学教学 大纲》而编写的。编写中既注意突出中医特色,也注意遵循科学性、系统性、逻 辑性及内容的先进性等基本原则。实验内容既有人体功能的检测,也有各种动物 实验。实验项目包括了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整体水平。既有微观 分析,又有宏观综合。实验技术既保留传统的研究方法,更加强电生理技术,尤 其是注重计算机在实验中的应用。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指导》还增 加了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项目。 《指导》的实验项目共23项,教师应根据七年制和五年制本科生理教学计 划,尽量安排实施。 由于时间仓促和水平有限,《指导》若有不足之处,亟盼教师们和同学们提 出宝贵意见。 广州中医药大学生理教研室 2001.12

环境生物学(考试)

一、名词解释: 1.优先污染物P26 :在众多的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称之为优先污染物或称为优先控制污染物。 2.污染物的迁移P28: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3.生物污染P59:生物污染是指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 4.环境激素P87:环境中存在一些天然物质或人工合成的环境污染物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这些物质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和人体内分泌功能,导致野生动物繁殖障碍,甚至能诱发人类重大疾病。这些物质被称为环境激素,或外源性雌激素,或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5.生物迁移P29:污染物通过生物的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实现的迁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迁移形式。 6.污染物的转化P34: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称为污染物的转化。 7.生物转化P43: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8.生物转运P38: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9.生物浓缩P51: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 10.生物积累P51: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间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11.生物放大P52: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为生物学放大。 12.生物测试P95: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13.半数致死浓度(LC50)P100:指能引起一群动物的50%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4.半数效应浓度(EC50)P101:指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变化的浓度。通常指非死亡效应。 15.剂量—效应(反应)关系P100: 剂量-效应关系: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在个体或群体中表现来的量效应大小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与其引起的质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16.生物监测P140: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17.指示生物P157:指示生物是指环境中对某些物质(包括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的现状和变化的生物。(不考) \ 18.环境生物技术P306:就是应用于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过程的生物技术体系,包括对环境污染效应的认识、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污染的生物处理技术等。 19.生物强化技术P333:生物强化技术(Bioaugmentation)或生物增强技术就是为了提高废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而向该系统中投加从自然界中筛选的优势种群并通过基因组合技术

土壤肥料学试题及答案

第 1 页 共 3 页 陇东学院200 —— 200 学年第 学期 专业 土壤肥料学 课程模拟试卷(1)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1、土壤肥力: 2、植物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替代律: 3、腐殖化过程: 4、限制因子律: 5、氮肥利用率: 6、土壤容重: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4分)。 1、土壤由 、 、 、 和 5种物质组成。 2、土壤养分根据对作物的有效性可分为 、 和 ;根据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可分为 、 、 和 。 3、土壤养分向根表面迁移的方式有 、 和 3种途径。 4、根据成因,土壤中的矿物可分为 和 两大类。 5、 、 和 三种元素被称为“肥料三要素”。 6、土壤有机物的转化包括 和 两个完全对立的过程。 7、土壤的固磷机制主要有四种 、 、 、 。 8、磷肥按溶解性大小可分为 、 、 3类。 9、土壤中的胶结物质主要有 和 。 10、土壤水分类型有 、 、 和 。 11、速效性钾包括 和 两部分。 12、土壤胶体具有 、 、 等特性。 13、作物吸收的氮素形态主要是 和 两种。 14、施肥方式包括 、 和 这三个环节。 15、氮肥按氮素化合物的形态可分为 氮肥、 氮肥和 氮肥三类。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1、土壤中的氮素可分为无机态和有机态两大类。 ( ) 2、不同有机质的腐殖质化系数都是相同的。 ( ) 3、硫酸铵为生理碱性肥料,硝酸钠为生理酸性肥料。 ( ) 4、土壤全磷量是指土壤中的所有形态磷的总量,土壤有效磷是指能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磷素。 ( ) 5、作物只能够吸收利用表层土壤的水分。 ( ) 6、马铃薯、糖用甜菜与烟草等是喜钾作物,但不是忌氯作物,向其施用钾肥时可用氯化钾。 ( ) 7、施用少量石灰就可以大幅度地改变土壤的酸碱度。 ( ) 8、作物缺钾时,通常新叶叶尖和边缘发黄,进而变褐,渐次枯萎。 ( ) 9、土壤有机质大部分不与矿质土壤颗粒结合,独立存在于土壤中。 ( ) 10、一般农业土壤表层含氮量为0.05%~0.3%, ( ) 11、有机胶体对酸碱的缓冲能力比无机胶体要高。 ( ) 12、在酸性条件下,锌的有效性很高。 ( ) 四、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6分)。 1. 当土壤颗粒的粒径大于0.01mm 时, 。 A 、吸附能力比较强 B 、吸附能力比较弱 C 、吸附能力没有变化 D 、不表现出任何吸附能力 ……… …………………………装…………………………………钉…………………………………线…………………………… 专 业 : 班 级 : 学 号 : 姓 名 : …………………………………密…………………………………封…………………………………线……………………………

动物生理学实验设计

动物生理学实验设计 班级:09级生物技术本一班 小组成员:李水琴姚燕兵罗泉清龙伟雄 实验设计内容 一、课题名称:静脉注射和口服等量生理盐水对小白鼠尿量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通过对小白鼠注射和口服等量生理盐水,了解尿液生 成过程,进一步熟悉掌握肾小管的功能。 三、基本原理: 生理盐水对尿液的影响:加大了血液中水的含量,冲淡了血 液,增加人体的排尿量.肾脏为了维持体内水的平衡,通过生 成尿液来实现.尿的生成来源于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肾 小管的吸收,肾小管的徘汇和分泌这三个过程来完成.在这 三个过程中,除了生成尿液外,肾脏同时根据体内水分的多 少对尿量进行调节,而保持水的平衡,维持人的正常生活.

四、材料与用品:小白鼠数只、生理盐水200ml、25%氨基甲酸乙酯 溶液、纱布、棉线、注射器、试管、试管夹等五、注意事项: 1.实验前给小白鼠多喂些食物,或用导尿管向小白鼠胃中灌入40—50ml 清水,以增加其基础尿流量; 2.实验中需多次进行耳缘静脉注射,注射时应从耳缘静脉远端开始,逐步移近耳根。手术的创口不宜过大,防止动物的体温下 降,影响实验; 3.输尿管手术的难度较大,应注意防止导管被血凝块堵塞,或被扭曲而阻断尿液的流通。 六、方法与步骤: 1、小白鼠抓取、称重、麻醉:抓取3只体型相近、健康指数大致 一致的小白鼠称重,然后用25%氨基甲酸乙酯溶液(按1g/kg 或4ml/kg用量),从耳缘静脉注入,小白鼠麻醉成功后,使其仰卧并用绳固定在兔台上备用,并标号、记录数据; 2、分别对上述上三只小白鼠进行注射、口服30ml等量生理盐水 和空白对照处理;

3、在胱底部找到并分离两侧输尿管,在输尿管靠近膀胱处用细线 结扎,另穿一细线打松结备用,略等片刻,待输尿管充盈后,提起结扎细线,在管壁上用眼科剪剪一小斜口,从斜口向肾脏方向插入口径适当的预先充满生理盐水的输尿管插管,结扎固定,用试管收集尿液。 4、三小时后,每隔半小时,观察小白鼠尿量变化(滴/分),做 好记录,并绘制成曲线图观察。

环境生物学考试内容 修复的

绪论 1.三个环境的概念,尤其是“环境科学”中的“科学” 一般工具书中定义的“环境”是指人以外的客观事物,将环境作为一种人以外的客观存在来加以定义,如新华字典中定义为:周围的一切事物。 环境科学术语的“环境”的中心事物是“人”,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定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 生态学中“环境”研究的中心事物是“生物”,则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的生命为主体,是“生物生存的环境”,可定义: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2.“环境”具有相对性,在不同的学科中含义不同,主体的改变往往导致环境概念含义的不同。人类是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在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同时,人类也在不断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故人类和环境密切联系,相互作用。 3.环境问题:主要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其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与环境矛盾激化的产物。其实质是由于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导致人与其生存环境的不协调。 重大环境问题 (1)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覆盖在地球表层,它们能吸收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同时吸收地球发出的长波红外辐射,因而可以像玻璃温室一样使地球保持与积蓄热量,引起地球表面温度上升,发生所谓的“温室效应” 危害::(1)海平面上升(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3)加剧洪涝、干旱等气候灾害(4)影响人类健康 (2)臭氧层的破坏:臭氧层的减少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尤其是氯原子能催化抽样的分解,因而打破了臭氧的自然平衡。(到达平流层的氯主要是人们排放的氯氟烷烃CFC和含溴卤代烷烃,如应用在冷冻机、电冰箱及高级电子元件做清洁剂的弗利昂,均对臭氧层产生威胁)危害:1)使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增加,损坏人的免疫力,使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2)破坏生态系统,植物减产,减少动物寿命,水生系统破坏;(3)引起新的环境问题。 (3)酸雨:酸雨是有于大气中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在强光照射下,进行光化学作用,并和水汽结合而形成。主要成分为硫酸和硝酸。这些强酸在雨水中解离,是雨雪的pH下降,一般将小于5.6的雨称为酸雨 危害:酸雨能直接伤害植物,导致农作物明显减产。也能引起土壤性质改变,主要是使土壤酸化,影响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抑制硝化菌、固氮菌等的活动,是有机物的分解、固氮过程减弱,因而土壤肥力降低,生物生产力明显下降。 (4)有毒物质污染:有毒物质是指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有毒害作用的物质排放到环境中而引起的危害。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类: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 4.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要真正实现这种调节必须具备下列条件:掌握自然生态规律,通晓环境变化过程,能预测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运用规律去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 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1.环境污染分类: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污染物性质——生

生理学设计性实验

不同pH值对牛蛙离体心脏收缩活动的影响 2008231144 赖泽红生科一班 摘要:本实验主要是采用斯氏蛙心插管法,在保持灌流液高度恒定的情况下,分别以不同pH值的溶液对牛蛙离体心脏进行灌流,经张力换能器、RM6240D型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与处理系统记录心肌的活动过程,探讨不同pH对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以揭示酸碱度与心脏收缩活动的关系。 关键词:pH值;离体心脏;收缩活动 生理状态下,血液pH值保持在7.35—7.45,这是保证细胞惊醒正常代谢和机能活动的基本条件。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体内不断生成酸性或碱性产物,机体通过多方面的调解活动,使血液pH值保持在正常范围内。然而,一旦机体酸碱调节失衡,会导致体内酸中毒或碱中毒,对机体造成影响。心脏直接与血液接触,心肌细胞的收缩活动容易受血液pH值的影响。本实验通过用不同PH值的灌流液灌流牛蛙离体心脏,观察其对心脏某些功能的影响,以揭示酸碱度与心脏收缩活动的关系,用离体牛蛙心脏,排除了在体时的神经体液干扰,故实验结果更为可靠。 一、实验材料: 1、实验仪器:RM6240D型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张力换能器、pH酸度计。 2、常用器械:蛙板或蜡盘,蛙心夹、蛙心套管,滴管,培养皿或小烧杯,玻璃板、容量瓶,移液管、量筒、污物缸,纱布,棉线,

常用手术器械。 3、药品:任氏液, HCL溶液,NaOH溶液。 4、实验动物:牛蛙2-4只(雌雄不限)。 二、实验步骤与方法 1、药品配制 (1)任氏液配制 母液及容量成分 NaCl、 KCl 、CaCl2 、NaH2PO4 、NaHCO3 、葡萄糖、蒸馏水,注: 表内各成分除葡萄糖以 g 为单位外,均以 ml 为单位. 任氏液的配制方法:一般先将各成分分别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母液,而后按所要的容量混合。需要注意的是:CaCl2 应在其他母液混合并加入蒸馏水后,再边搅拌边加入,以防钙盐生成。另外,葡萄糖应在用前临时加入,否则不宜久置。两栖类的为PH6.5-7.0 (2)不同PH浓度的任氏液配制。 不同PH值灌流液的配制。首先,校整酸度计。先将酸度计“PH-mv”开关拨到位置。打开电源开关,指示灯亮,预热30分钟。取下放蒸馏水的小烧杯,并用滤纸轻轻地吸去玻璃电极上多余水珠,在小烧杯内放入选择好的已知的PH值准确的缓冲溶液。将电极浸入。根据标准缓冲液的PH,将量程开关拧到 0~7 或 7~14 处。调节控温钮指示的温度与室温相同,调节零点,使指针在PH为7.0处。轻轻按下或稍许转动读数开关使开关卡住。调节定位旋钮,使指针恰好指在标准缓冲溶液的PH值处。放开读数开关,重复操作,直到数

环境生物学复习试题1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5个,10分) 光化学烟雾: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叫做光化学烟雾。 氧化应激(OS)是指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作用失衡,倾向于氧化,导致中性粒细胞炎性浸润,蛋白酶分泌增加,产生大量氧化中间产物。氧化应激是由自由基(活性氧自由基(ROS)和活性氮自由基RNS)在体内产生的一种负面作用,并被认为是导致组织损伤、衰老和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共代谢作用:只有在初级能源物质存在时微生物才能进行有机物的生物降解过程。 硝化作用:是好氧条件下在无机化能硝化细菌作用下氨被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 生物转化:指污染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 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并形成一些分解产物或衍生物的代谢变化过程。 氧垂曲线: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这种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随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溶解氧水平,可绘制成一条溶解氧下降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固定化酶: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将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相结合,使酶变成不溶与水但仍保催化活性的衍生物。 BOD5 每日容许摄入量(ADI)最高容许浓度(MAC)PM2.5 混合功能氧化(MFO)相Ⅰ反应相Ⅱ反应污泥负荷(Ls)污泥沉降比(SV) 二、填空(每空1分,共约40分) 1.土壤中,硫酸盐在硫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下,将硫酸盐还原成硫化氢。 2.污染物经完整皮肤吸收,脂/水分配系数接近的化合物最容易经皮肤吸收。 3.微宇宙法是研究污染物在生物、、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水平上的生物效应的一种方法。标准化水生微宙的实验容器为L。 4.大肠菌群是较好的水质粪便污染的指示菌,其检验方法有和两种。 5.MFO代谢有机化合物,转化成低毒易溶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但有的则变成高毒甚至致癌物。 6.劣质磷肥,除含大量重金属外,三氯乙醛的含量也很高;氯乙醛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迅速转为,其毒性大于三氯乙醛。 7.排泄主要途径是,随尿排出;其次是经通过消化道,随粪便排出,挥发性化学物还可经呼吸道,随呼出气排出。 8.对于能发生生物浓缩的外源性物质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 难以生物降解(2) 具有亲脂性。 9.铅被机体吸收后90%沉积在骨骼中;有机氯农药蓄积在脂肪组织中。 10.生物对环境的污染效应有①病原微生物的危害,能使人动物及植物致病;②水体富营养化;③污染生物的代谢产物,使其他生物中毒,食品污染等。 11.评价微生物污染状况的指标可用细菌总数和链球菌总数;测定大气污染的细菌总数的方法有:沉降平皿法;吸收管法;撞击平皿法;滤膜法。 12.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A和B分别引起某动物15%和40%的死亡率,经A和B同时作用于100只活的动物,若A和B具有独立作用,那么将死亡只;若A和B具有相加作用,那么将死亡只。 13.为了探明环境污染物对机体是否有蓄积毒作用,致畸、致突变、致癌等作用,随着毒理

土壤肥料学试卷及答案

土壤肥料学试卷及答案 (土壤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10分,每题2分) 1.土壤 2.最小养分 3.土壤孔隙性 4.土壤宜耕期 5.土壤地带性 二、填空(10分,每空0.5分) 1. 土壤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相组成的,固相约占土壤总体积的___ _____,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2. 土壤矿物质来自________,其矿物组成按其成因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3. 土粒根据其大小和性质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级,其中________、________主要是由原生矿物组成。 4. 土壤胶体是按其成分和来源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5. 土壤热量主要来源是________,同一地区的不同土壤,土壤温度差异较大除了与土壤热量平衡有关外,还与土壤________和________等热特性有关。 三、选择(5分,每题1分) 1. 土壤的本质特性和基本特性是具有() A. 土壤矿物质 B. 土壤有机质 C. 土壤肥力 D. 土壤胶体 2. 当土壤含水量较低时,导热率与土壤容重的关系是() A. 成正比 B. 成反比 C. 无关 D. 不确定 3. 不同质地的土壤田间持水量不同,田间持水量最大的土壤是() A. 砂土 B. 壤土 C. 粘土 D. 不能确定 4. 土壤比重(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下列因素中的() A. 土壤质地 B. 土壤矿物组成 C. 土壤容重 D. 孔隙状况 5. 下列几种土壤中最不理想的一种是() A. 上为砂土(20cm),下为粘土(60cm) B. 粘质土壤(地下水位高) C. 粘质土壤(地下水位低) D. 壤土 四、问答题(25分) 1. 土壤水分含量有哪些表示方法?(5分) 2. 什么是土壤结构?如何进行土壤结构的管理?(5分) 3. 为什么南方的土壤常向酸性度方向发展?是否南方土壤均属于酸性?(5分) 4. 试述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10分) (肥料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10分,每题2分) 1.必需营养元素 2.生理碱性肥料 3.截获 4.营养失调 5.离子拮抗作用 二、填空(10分,每空0.5分) 1. 高等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有________种,按其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可分为________元素、________元素及________元素。通常把________称为肥料的三要素。 2. 所谓CN转折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在施用新鲜的作物秸杆时,因分解前的CN大于________,易发生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而影响作物的生长。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综合性实验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教案 实验一: 骨骼肌收缩特性和收缩形式 实验学时: 6 学时 实验类型:(综合) 每组人数: 3 人/组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通过对蛙类进行解剖、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电磁刺激标本坐骨神经等实验操作,来学习骨骼肌的生理特性,以达到以下目的: 1.学习蛙类动物单毁髓和双毁髓的方法; 2.学习和掌握制备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方法; 3.观察刺激强度和肌肉收缩反映的关系; 4.观察骨骼肌单收缩过程; 5.观察刺激频率与肌肉收缩形式之间的关系,理解形成复合收缩与强直收缩条件。 6.学习多通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的使用。 通过以上学习使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较强的团结协作意识、建立初步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蛙类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温血动物相近似,而其离体组织所需的生活条件比较简单,易于控制和掌握。因此在实验中常用蟾蜍或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来观察兴奋性、兴奋过程、刺激的一些规律以及骨骼肌的收缩及其特点等。故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是生理学实验的一项基本操作技术。肌肉兴奋的外在表现是收缩。给肌肉一个有效刺激,肌肉将发生一次收缩,称为单收缩。单收缩一般要经历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三个过程。 使用相继的两个有效刺激作用于肌肉,如果相继的两个刺激的间隔时间大于该肌肉单收缩的全部时间,则出现波形互相分开的两个单收缩;逐渐缩短两个刺激的间隔时间,使第二个刺激落在第一个收缩的舒张期,从而引起两个单

收缩的复合,即舒张期复合收缩;再缩短两个刺激的间隔时间,使第二个刺激落在前一个收缩的收缩期或缩短期,此时前后两个单收缩也会复合起来,形成一个收缩幅度比较高的收缩波形,称为收缩期复合收缩。 如果将一串有效刺激加于肌肉,可因刺激频率不同呈现不同的收缩波形。如果频率很低,即两个刺激的间隔很大,则出现一连串单收缩;逐渐增大刺激频率,若每两个刺激的间隔长于单收缩的收缩期而又短于其全部历时时,则出现相邻两个波形不同程度的复合,其曲线特点呈锯齿状,即为不完全强直收缩;再继续加大刺激频率,则肌肉处于完全、持续的收缩状态,看不出单收缩的舒张期的痕迹,此即完全强直收缩。强直收缩的幅度大于同样刺激条件下单收缩的幅度,而且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频率的增大,收缩高度也增大。正常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肌肉收缩,几乎都是完全强直收缩。 本实验通过解剖蛙类动物,制作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固定刺激的其它参数,仅改变刺激频率的方法描记各种收缩形式,从而揭示刺激频率与肌肉收缩形式之间的关系,涵盖了动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点。 三、实验方案 本实验方案可分为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和骨骼肌生理特性观察两部分。过程如下: (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1.破坏脑和脊髓:取蟾蜍一只,用水冲净.左手握住蟾蜍,用食指压住其头部前端使头部前端前俯,右手持探针从枕骨大孔垂直刺入,有落空感时即表明已进入枕骨大孔。然后向前刺入颅腔,左右搅动、捣毁脑组织; 再将探针抽出至枕骨大孔位置,向后刺入椎管捣毁脊髓,此时如蟾蜍的四肢松软,呼吸消失,形体对称,表示脑和脊髓已完全破坏,否则应按上法再行捣毁。 2.剪除躯干前部及内脏:在骶髂关节水平以上0.5-1厘米处剪断脊柱,左手握蟾蜍后肢,用大拇指压住骶骨,使蟾蜍头与内脏自然下垂,右手持粗剪刀,沿骶骨两侧剪开背部皮肤,再在耻骨联合前剪断腹侧软组织(注意勿损伤坐骨神经),留下两后肢、脊柱及由它发出的坐骨神经。 3.剥皮:左手捏脊柱断端(注意不要握住和压迫神经),右手捏住其上的皮肤边缘,向下剥掉全部后肢皮肤,将标本放在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 4.将手及用过的剪子、镊子等全部手术器械洗净,再进行下述步骤。 5.分离两腿:左手捏脊柱并将标本提起,将背面向上,使尾骨上翘。从尾骨尖开始,用粗剪刀紧靠尾骨两侧游离尾骨并将其剪断(注意勿损伤坐骨神经),

土壤肥料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土壤肥料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常见的施肥方法包括:撒施、条施、等;给果树补充微量元素肥料常用的方法有、放射沟施肥等。 2、作物吸收的氮素形态主要是和。 3、不同矿质养分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性差异很大,导致其再利用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钙是典型的元素(难移动或易移动),再利用程度较(高或低)。 4、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必要 性、、。 5、土壤中养分迁移的方式主要有截获、、。 6、土壤孔隙类型中,砂土中孔隙较多,粘土中孔隙较多。 7、土壤导热性最好的措施为调节土壤中的含量;在相同含水状态下,砂土与粘土相比其昼夜温差(大或小)。 8、农业土壤最理想土壤结构体为,中性土壤的pH值 为。 9、在我国北方地区,花岗岩母质形成的土壤酸碱度为,石灰岩母质形成的土壤酸碱度为。 10、土壤水分含量测定的经典标准方法是,土壤pH测定方法有 等。 11、根部对无机养分的吸收包括离子、两个过程。 12、土壤养分向根表面迁移的方式有截获、和 3种途径。 13、有机物质的C/N值为小于等于时,比较容易被分解。 14 、土壤中钾的存在形态可分为、和速效性钾三种 15、作物吸收的氮素形态主要是和。 16、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有两个过程: 和。 17、土壤孔隙据大小和水分的有效性,分为三级、 和无效空隙。

18、在土壤中存在三种类型的水分运动:、 水汽移动。 19、土面蒸发过程区分为三个阶 段:、、水汽扩散阶段。 20、与矛盾的统一是自然土壤形 成的基本规律。 二、选择题 1、石灰性土壤上发生缺磷现象时,采用哪种方法解决较好() A. 增加磷肥用量 B. 施用生理碱性肥料 C. 施用中性肥料 D. 配合施用有机肥料 2、下列哪组肥料的混合是最不合理的()。 A. 硫铵—过磷酸钙 B. 硝酸铵—新鲜厩肥 C. 氯化钾—硝酸铵 D. 磷矿粉—硫酸钾 3、小麦后期追施氮肥往往可提高籽粒中粗蛋白质含量,籽粒品质() A. 却不一定提高 B. 却不受影响 C. 提高 D. 反而降低 4、作物生长停滞,老叶呈现紫红色,此时植物可能缺乏() A. 铁 B. 硼 C. 磷 D. 锌 5、作物苗期钾营养不足,主要是因为土壤中()含量少而引起的。 A. 矿物钾 B. 缓效钾 C. 速效钾 D. 有机质中钾 6、土壤有机残体的C/N比()时,往往会发生微生物与作物夺氮现象。 A. >25/1 B. <25/1 C. >15/1 D. <15/1 7、土壤中各级土粒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土块、土团、土片等,把它们 称为()。 A. 土壤结构体 B. 土壤结构性

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同组人: 实验日期:年月日室温:大气压: 实验序号:一实验名称:动物生理学实验基础知识介绍 一、实验目的 掌握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了解是生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风,通过书写实验报告,提高分析、归纳问题及文字表达能力。 二、实验原理 生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基础上的学科,生理学实验是生理学理论知识的依据与来源。生理学实验方法一般可分为离体实验法和在体实验法两类。在体实验法又可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两种。生理学实验仪器一般由刺激系统、探测系统、信号调节系统和记录系统四大部分组成。 三、主要仪器、试剂、材料及装置图 1、手术器械:手术刀、手术剪、手术镊、眼科剪、眼科镊、毁髓针、止血钳、玻璃分针等 2、生理仪器:生物信息采集系统、刺激器、示波器、传感器、肌槽、蛙心夹等 3、试剂:任氏液、台氏液、乙酰胆碱、肾上腺素等 四、实验步骤、现象及记录 1、教师提出生理学实验的要求 2、讲解生理学的常规实验方法 3、展示生理学仪器和器械,并简单讲解用途 五、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六、实验讨论及思考题解答 1、生理学实验的重要性在于何地生理学实验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和规则 答:生理学实验的重要性在于学习生理学的实验方法及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生理学实验要求:实验前认真预习实验指导,复习相关理论知识;实验中,认真听讲,按要求进行各项实验操作,仔细认真求实的记录实验数据;实验后,整理实验台面,处理实验废弃物和实验动物,检查实验设备及器械,认真分析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2、生理学实验报告的一般格式、内容和要求是什么 答:格式与内容参照楚雄师院化生系化学与生命科学实验室实验报告的标准格式内容。填写实验报告要求数据真实,不允许编造数据,认真分析总结实验中的问题。 3、举例5种常用手术器械的名称、持握方法和用途。 4、举例3种生理学实验常用仪器设备的性能和主要用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