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第一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总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概念

【单选】“人类环境”这个概念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是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多选】在环境科学中最常见的分类是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单选】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论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定的“环境”与环境科学中“环境”在范围上有哪些异同?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把环境当作法律的保护对象看待的,其概念和范围必须明确和具体,不能用环境科学中的水圈、生物圈之类抽象、概括的概念,而必须

把环境所包括的主要因素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尽可能具体明确的做出列举规

定。

(2)从环境科学的理论上看,一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环境要素、成份、状态都是人类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都是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但

是整个自然界和无限的宇宙空间不可能都成为法律保护的客体。作为法律保护

的客体,除了必须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生影响外,还必须是人类的行为和活

动,(包括利用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手段)所能影响、调节和支配的那些环境要

素,否则法律的保护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3)人类环境的结构具有相关性。各种环境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和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完整体系,这就是地球表面的人类生命维持系统。把人类环境作为法律

保护的客体,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从整体上保护生命维持系统的功能,保护生态

环境的质的状态。而对于某种作为环境要素的自然物,人类是以其在维持生态

平衡和维护环境功能中的作用,而决定对其取舍的,并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

无条件地、绝对的加以保护。

第二节生态学基本知识

【多选】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四部分组成。

【单选】生态系统全部生命需要的能量都来源于太阳。

【单选】在环境科学里,把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第二节环境问题

【单选】一般将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问题,将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或第二环境问题,环境科学主要研究第二环境问题。

【多选】大气污染出现了全球性并直接影响整个生物圈的某些机制和平衡的三大问题即酸雨、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

第二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第一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

【多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与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第二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性质和特点

【多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区别于一般法律的主要特征:综合性、技术性、共同性、社会性。第三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和任务

【多选、简答】《环境保护法》第一条规定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三项任务:

1、合理的利用环境与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建设一个清洁适宜的环境,保护人民健康。

3、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多选、简答】从理论上把环境法的目的分为两种:

一是基础的、直接的目的,即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保护和改善环境;

二是最终的发展目标,有包括两个方面:(1)保护人群健康,(2)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简答】要正确的认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应该看到:

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首先,二者有互相制约和矛盾的一面,但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发展与环境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

(1)环境保护的任务就是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产力,维持生态平衡,这就是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环境保护要求尽可能的综合利用资源

和能源,要求技术革新以减少污染,这样就促进了技术革新和资源节约,从而

有利于积极发展,环境质量的改善会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并有助于现代经济特

别是高科技经济的发展。

(2)反过来,经济发展又会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第一,它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污染防治资金,第二,环境保护提供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必须衡量发展与环境互相制约的临界线,把发展

带来的环境问题限制在一定限度内,在不降低环境质量的要求下是经济能够持

续发展。

第四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

【简答】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特征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具有不同于一般法律关系的特征。首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又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次,环境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但决定这种思想社会关系的除了社会经济基础外,还有自然因素;最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具有广泛性。

第三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外国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

【多选】西方国家环境法发展时期的环境立法有两个重要的特点:第一,由于环境问题严重化和国家加强环境管理的迫切需要,许多国家加快了环境立法的步伐,制订了大量环境保护的专门法规,从数量上说,远远超过了其他的部门发。第二,除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外,又制定了一些新的环境法规,是环境法调整的对象和范围更加广泛。

第二节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197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对环境保护做了规定。

【单选】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法制阶段,也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开始建立。

【单选】新中国成立后,对防治工业污染作出规定的第一个法规是《工厂安全生产规程》。第三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历史必然性

【论述】试述为什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从必要性分析来看:

第一: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我国在内)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以至必须由国家来承担保护和管理环境的职能。

第二:国家对于环境的管理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法律手段,现代科学

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污染防治技术和工艺的发展,使国家通过颁布大量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对环境进行经济的、技术的综合管理已成为必要。

第三:环境与资源的整体性和环境保护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把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社会关系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进行整体的全面的保护和调整。原有的各个部门法都不能满足这种需要,而必须创建一个新的综合性的并能对环境与资源进行整体、全面保护的法律部门来满足这种需要。

从可能性分析来看:划分法律部门的基本依据是其是否有独立的调整对象,即所调整特定的社会关系领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把人类生存环境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把人们在生产、生活活动中所产生的、同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有关的社会关系作为其所调整社会关系的特定领域。在我国的现实社会生活中,这种社会关系已经存在并正在由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这一特定的新型部门法进行调整。这种明确的保护对象和调整对象的客观存在,就从根本上把环境与资源保护同其他部门法区别开来。

第四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

第一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概念

【简答】简述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内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是指,由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改善环境的各种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内部协调一致的统一整体。

我国现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由下列个部分构成: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环境标准;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

第二节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

【单选】各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最高立法依据是宪法。

【单选】我国宪法规定自然资源和某些重要的环境要素属于全民所有。

第三节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

【单选】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简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做了哪些规定?

1989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它对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作了全面的规定

(1)规定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任务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存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2)规定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对象是那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要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

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3)规定了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应采用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4)规定了保护自然环境的基本要求和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者的法律义务。

(5)规定了防止环境无人的基本要求和相应的义务。

(6)规定了中央和地方环境管理机构对环境监督管理的权限和任务。

(7)规定了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有监督、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8)规定了违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即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第四节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

【单选】进行环境管理、处理环境纠纷的直接依据是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

【多选、简答】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和单行法规的关系是:

(1)他们同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2)基本法内容较为抽象,而单行法内容则相对具体;

(3)单行法是对基本法某一方面规定的具体化;

(4)基本法效率高于单行法,单行法不能违反基本法的原则和立法精神;

(5)基本法对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进行全面的规定,单行法则针对特定的环境保护对象作出规定。

【多选】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按其所调整社会关系分类,可分为:土地利用规划法、污染防治法、自然保护法和环境行政管理法等。

第五节环境标准

(1)环境质量标准

(2)污染物排放变准

(3)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4)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5)环境基础标准

第五章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

第一节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体制与立法规则

【简答】简述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体制

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体制是一个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等组成的二级多元体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及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国务院各部门可以制定规章,省级人民政府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单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立法规划,应当由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负责制定。第二节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

一、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

【单选】我国环境法中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生态学依据主要是“物物相关”律。

【单选】升级人民蒸发可以颁布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其生态学依据主要是“时空有宜”律。

【单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物种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以及动植物检疫等制度的生态学依据是“相生相克”律。

二、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

【单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是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简答】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一是“需要”,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即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

在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时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确立明确的目标,严格的执行法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控制有害于环境的各种行为;同时通过法律规定公众参与政府重大决策的程序,则可以在决策的过程中明确表达公众的意见,以有效的实现人类共同的愿望和利益。

三、突出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的原则

【单选】经济学家认为,解决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的最直接的方法是将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论述】试论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原理以及我国与之密切相关的环境法律制度。

(1)外部不经济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不利影响。

解决环境外部不经济性的方法是将外部的不经济性内部化,即由生产外部性影响的一方来承担消除影响的所有费用,以实现社会的公平。

(2)就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而言,将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方法主要包括:

①直接管制法。就是由国家制定环境法律,以行政控制标准的形式规定活动者产生外

部不经济性的允许数量和方式。它又可分为末端管制和全程管制两类。

②经济刺激方式,包括市场刺激和非市场刺激两类。市场刺激方式即依照柯斯定理,

先根据允许产生的污染物数量设定“排污权”,再将“排污权”作为市场交易的标

的予以流通或消费,最终达到控制污染排放的目的。非市场性刺激则是由国家通过

价格、税收、标志、抵押金、补助金、保险、信贷和收费等手段迫使生产者或消费

者把他们产生的外部费用纳入其经济决策之中。

(3)我国与之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包括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与排污许可制度、排污收费制度以及清洁生产制度和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制度等。

第六章国家对环境与资源的管理

第一节环境管理的概念、原则和范围

【多选】环境管理的原则主要有:

(1)综合性原则

(2)区域性原则

(3)预测性原则

(4)规划和协调性原则

【单选】狭义的环境管理主要指污染控制。

第二节国家对环境管理的历史发展

【单选】从产业革命到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环境与资源管理所采用的主要措施是污染限制。

【单选】1979年经济与发展组织(OECD)第二次环境部长会议纪要提出的建议:各国环境政策的核心应该是“防重于治”。

第三节环境管理是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

【单选】环境与资源管理上升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是在环境问题成为严重社会公害的时期。

第四节环境管理机构

【单选】意大利设立的环境协调机构为环境问题部际委员会。

【多选】具有代表性的环境与资源管理体制类型有:

(1)现有的行政部委兼负环境与资源保护职责

(2)设立协调机构----------委员会

(3)成立部一级的专门行政机构

(4)成立高于部级、有更大权限的独立的行政机构

(5)几种环境与资源行政管理机构同时并存。

【单选】我国中央一级渔业资源保护的管理机构是农业部。

第七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确定的依据

【简答】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确立的依据。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不是随意确定的,它应该是由法律确认的,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有所体现。

(2)不能把环境保护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同一般立法、司法原则或其他法律原则混为一谈。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也不同于一般法律规范,它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政策在法律上的体现,是贯穿于整个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具有普遍意义和指导性

的规范。

第二节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多选】我国环境法上的“三种效益的统一”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单选】我国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环境政策是使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

【单选】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和我国提出的“协调发展”,只是文字表述不同,其实质含义是完全一致的。

【多选】贯彻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要求我们做到:(1)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制定环境保护规划;(3)把环境保护纳入有关部门的经济管理与企业管理中去。

第三节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单选】首先提出了“预期的环境政策”的是《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单选】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最重要的是全面规划和合理布局。

【单选】我国对预防为主原则的重视开始与20实际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

第四节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原则

【单选】最早提出“污染者负担原则”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理事会。

【单选】《环境保护法》第16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简答】简述贯彻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原则的方法。

(1)为了有效的贯彻开发者养护的原则,我国有关法律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者规定了各种强制向的整治与养护的责任。

(2)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3)采取污染限期治理的措施。

第五节公众参与原则

【多选】公众参与原则的理论依据有“环境权”理论;“环境公共财产”论;“公共信托”论。【单选】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中,首次确立了环境决策的公众参与原则,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第八章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

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单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属于预断评价。

【单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首创于美国。

【单选】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负责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进行预审。

【单选】建设单位在环评文件报送审查之前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不能少于10日。

【多选】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有:

(1)它可以把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

(2)它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和合理布局的重要法律制度;

(3)它是民事侵权法律原则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里的运用。

【简答】公开信息包括如下三个具体阶段和内容:

(1)在环评开始阶段,建设单位应当通过有利于公众知情的方式公告项目名称及概要等信息(含环评报告书简本);

(2)在环评进行阶段,建设单位应当公告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以及主要预防措施等内容,要求建设单位在环评文件报送审查之前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不能少于10日;

(3)在环评审批阶段,环保部门应当公告已经受理的环评文件简要信息(含环评报告书简本)与审批结果。

第三节“三同时”制度

【单选】“三同时”制度是我国首创的。

【多选】“三同时”是指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单选】“三同时”制度最早规定于1973年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第四节许可证制度

【单选】在环境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许可证是排污许可证。

【单选】在污染控制法中起到支柱作用的制度是许可证制度。

【简答】简述许可证制度在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作用。

(1)便于把影响环境的各种开发、建设、排污活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的轨道,把各种影响环境和排污活动严格限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使国家能够有效地进行环境管理。(2)便于主管机关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灵活的管理办法,规定具体的限制条件和特殊要求。

(3)便于主管机关及时掌握各方面的情况,及时制止不当规划、开发及各种损害环境的活动,及时发现违法者,从而加强国家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只能的行使,促使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4)促进企业加强环境管理,进行技术改造和工艺改造,采取无污染、少污染工艺。(5)便于群众参与环境管理,特别是对损害环境活动的监督。

第五节征收排污费制度

【多选】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缴纳污水处理费用的,不再缴纳排污费,排污者建成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或处置设施、场所经改造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自建成或改造完成之日起,不再缴纳排污费。

【多选】排污费要作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全部用于:(1)重点污染源防治项目:(2)区域性污染防治项目;(3)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项目;(4)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污染防治项目。

第六节经济刺激制度

【单选】能起到正反两方面作用的经济刺激制度是税收。

【多选】经济刺激普遍采用的姓氏是税收、低息贷款、财政援助。

第七节其他重要环境保护制度

一、物质循环和清洁生产制度

【单选】最早提出清洁生产概念的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多选】《清洁生产促进法》第3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和服务活动的单位以及从事相关管理活动的部门依照本法规定,组织、实施清洁生产。”

二、限期治理制度

【单选】在2000年修改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将限期治理规定纳入行政法律责任规定

的范畴。

【多选】根据我国的环保法律的规定,应当承担限期治理责任的排污者包括:(1)造成环境严重污染者;

(2)处于风景名胜区的排污超标者;

(3)位于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的设施排污超标者。

【多选】《环境保护法》规定,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除依照国家规定加收超标准排污费外,可以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或者责令停业、关闭。

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

【单选】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预警级别最高的是红色。

【单选】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环境时间的报告试行一小时报告制。【多选】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按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可分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重大环境事件、较大环境事件、一般环境事件。

第九章自然资源保护基本法律制度

第一节自然资源权属制度

【单选】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中最基本的法律制度是自然资源权属制度。

【多选】我国国家自然资源所有权取得的主要方式是强制取得、法定取得、天然孳息与自然添附。

【多选】自然资源个人所有权的取得方式主要是开发利用和继承。

【多选】根据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自然资源使用权的取得通常有确认取得、授予取得、转让取得、开发利用取得等四种方式。

【多选】引起自然资源使用权终止的主要原因:一是自然原因;二是开发利用完毕;三是因期限届满;四是因闲置或弃置抛荒;五是非法使用或转让而被强制终止;六是因主题消灭。第二节自然资源规划制度

【简答】简述自然资源规划的概念及其目的。

(1)自然资源规划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本身的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一定规划期内对管辖区域内各类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恢复和管理

所做的总体安排。

(2)其目的是为了从宏观上解决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当前利益与长期持续发展的矛盾以及资源分配问题,以保证用最佳的结构和形式开发利用资源,促进经济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自然资源调查和档案制度

【多选】自然资源调查制度则是法律对自然资源调查的主体、对象、范围、内容、程序方法和调查结果的效力所作的规定,是自然资源调查的法制化。

【单选】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项统一的自然资源档案立法,因此各类自然资源档案制度的要求极不一致。

第四节自然资源许可制度

【单选】《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持有许可证”,这种许可证的性质是资源利用许可证。

【多选】自然资源许可证从其性质看可分为资源开发许可证、资源利用许可证、资源进出口许可证。

第五节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原则

【单选】我国立法上称为“资源税”的是矿产资源税。

【多选】资源税的纳税义务人,即纳税人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采矿产品的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

【简答】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有何意义?

(1)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是指国家采取强制手段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或个人支付一定费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

(2)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A、它有利于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B、它有利于为开发新的资源筹集资

金,并有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恢复。C、它有利于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

续利用,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十章环境标准

第一节环境标准的概念和性质

【多选】环境标准的法律性质主要表现在:

(1)环境标准具有规范性;

(2)强制性环境标准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3)环境标准要经授权由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发。

第二节环境标准的作用

【简答】简述环境标准的作用。

环境标准在国家环境管理中起着如下作用:

(1)环境标准是制定国家环境计划和规划的主要依据;

(2)环境标准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定与实施的重要基础与依据;

(3)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第三节环境标准体系及其制定

【单选】环境质量标准标志着在一定时期国家为控制污染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能达到的水平的环境标准。

【单选】省级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并报国家环保总局备案。

【多选】环境基础标准和环境方法和样品标准,只有国家级而无地方级,全国统一执行国家级标准。

【单选】通常情况下,实行总量控制才能达到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

第四节环境标准的法律意义

【简答、论述】环境标准的法律意义。

(1)环境质量标准是确认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的根据。

所谓环境污染是指某一地区环境中的污染物含量超过了使用的环境标准规定的数值。因此,判断某地区环境是否已被污染,只能以适用的环境质量标准为根据。

(2)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根据。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为污染源规定的最高容许排污限额(浓度或者总量)。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排污者如以符合排污标准的方式排放污染物,则它的排污行为是合法的,反之,则是违法排污。

但是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法律并未明确规定超标排污为违法行为,只是规定收取超标排污费,或者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弃置防污设施而超标排污或造成污染事故时才承担违法责任。

(3)环保基础标准和环保方法标准是环境纠纷中确认各方所出示的证据是否是合法证据的根据。

第十一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

第一节行政责任

【多选】《环境保护法》规定了警告,罚款,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责令重新安装使用,责

令停业、关闭五种。

【单选】在行政处罚中,使用最多的是罚款。

【多选】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处罚之前,应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单选】但是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到期不缴罚款的,处罚机关可以每天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

【单选】按照《环境保护法》第四十条的规定,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内想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

【简答】行政“罚款”同刑事责任中的“罚金”和民事责任中的“赔偿金”有什么区别?

(1)性质不同。罚款是行政制裁的一种形式,罚金是刑罚的一种形式,二者都是带有惩罚性,而赔偿金则是对受害人的损失的一种补偿方式。

(2)罚金和罚款不一定同不法行为造成的损失等额,就是说可以高于损失额,而赔偿金是等额的,不能高于损失额。

(3)处以罚金或罚款可以是犯罪或违法的“未遂”,即知识是了犯罪或违法行为,尚未造成实际危害后果,民事赔偿则必须是已经造成了损害结果。

(4)罚金和罚款按照法律规定。一般是上缴国库的,赔偿金则是要支付给受害人的。

(5)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对法人科处的罚金或罚款是不能列入生产成本的,只有在无过错的情况下支付的赔偿金,才可以列入生产成本。

【简答】行政处分与行政处罚有何区别?

(1)实施处罚的机关不同

(2)适用的违法行为不同

(3)出发的对象不同

(4)处罚的姓氏不同

(5)救济的方式不同

第二节民事责任

【单选】我国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是无过错责任原则。

【多选】环境污染侵害的免责事由一般包括:不可抗力、第三人过错、受害人过错。

【多选】《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中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有:排除危害、赔偿损失、恢复原状。

【多选】环境污染造成的财产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可得利益损失、间接损失。

【论述、案例】试述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环境民事责任,在其构成腰间上表现出特殊性,主观上的过错和行为上的违法性不再是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而更加强调之害行为、损害结果和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1)无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因污染环境而给他人造成财产活人生损害的单位和个人,即使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过失,也要对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我国有关法律规定,环境污染的损害赔偿,实行无过错责任制。

无过错责任的免责条件:①不可抗力。②因受害人自身引起的。③有第三者的故意或过失引起的。

(2)行为的违法性。

在民法上,承担民事责任以行为的“违法性”为必要条件。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不把侵权行为的违法性作为承担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只要从事了“致人损害”的行为并发生了危害后果,及时行为是合法的,也要承担民事责任。这是因为污染危害的发生通常是在污染源集中地区,企业在正常的生产并符合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情况下(其行为

不发生违法性问题),但污染物总量超过环境容量而造成污染危害。为了保护环境和公众利益,这种合法排污的行为,也必须承担赔偿责任。

(3)损害结果。

发生损害结果是构成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结果,一般是人身损害-------致病、伤残、死亡和财产损失。

(4)因果关系

即致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第三节刑事责任

【简答、案例】破坏环境与资源保护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特点?

破坏环境与资源保护罪的构成要件,具有以下特点:

(1)犯罪主体。根据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和新刑法的规定,环境犯罪的主体,以打破了“个人刑罚观”即只处罚自然人的界限。除了达到法定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以外也包括法人。

(2)犯罪客体。破坏环境资源罪的犯罪客体,是侵害各种环境要素和自然资源从而侵犯财产所有权、人身权和环境权。

(3)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有污染和破坏环境及自然资源的行为(作为和不作为)及其社会危害性。

(4)犯罪的主观方面。即犯罪主体进行犯罪行为时的故意或过失的主观心理状态。

【单选】构成污染事故罪必须造成了公私财产的重大损失过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处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二编环境污染防治法

第十二章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

第一节环境污染防治及其立法

【单选】在环境法中使用公害一词最早的国家是日本。

【单选】中国环境立法中的“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概念,只是欧美国家环境立法中的“环境污染”概念和日本环境立法中的“公害”概念的复合词,而其本质还以可以作“环境污染理解”。

【单选】对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直接的防治方法是污染源的行政管理控制。

【多选】中国现行有关环境污染防治的专门法律有六部,即《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第十三章大气污染防治法

第一节大气污染防治法概述

【单选】我国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主要任务是控制煤烟型污染。

【单选】1979年,在我国制定的首部环境保护法律《环境保护法(试行)》中,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大气污染防治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

第二节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

一、大气污染防治的行政管理体制

【单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建立大气污染监测制度,组织监测网络,制定统一的监测方法。

二、大气环境标准

【多选】大气环境标准主要指国家环保部门和省级地方政府依法制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等。

【单选】当省级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而不是备案。

【单选】在我国国家大气环境标准体系中,《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是大气环境标准体系的核心。

三、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度与措施

【单选】大气污染排污收费制度可以表述为达标排放、超标违法的制度。

【多选】我们通常所说的“两控区”是指:二氧化碳污染控制区、酸雨控制区。

【多选】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应当列入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简答】简述我国的大气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按照《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试行限期治理的对象有两类:一类是对造成大气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而不考虑其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是否超标。另一类是对设立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附近地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的并且在《大气污染防治法》施行前排污单位已经建成的设施,如果其污染物的排放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则无论其是否造成擦起严重污染都要实行限期治理。

第十四章海洋环境保护法

第一节海洋环境保护法概述

【单选】中国第一部保护海洋环境的综合性专门法律是《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年)。【简答】什么是海洋环境污染损害?其特点是什么?

(1)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地把物质或者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产生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妨害渔业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动,损害海水使用素质

和减损环境质量等有害影响。

(2)海洋环境污染有以下特点:①污染种类繁杂。生活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种类繁多,来源复杂,大部分都直接或者间接地进入了海洋。②污染扩散范围大。这主要是因

为海水的流动性。③污染危害持续性强,一些污染物质通过食物链等在海洋生物体

中逐渐富集。

第二节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

一、海洋环境保护的一般规定

【多选】《海洋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多选】海洋污染限期治理的适用条件有:在规定的期限内未完成污染物排放消减任务;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造成海洋环境严重污染损害。

【多选】因公共利益、国防安全、大型能源设施建设、交通设施建设需要改变海洋功能区划的,报国务院批准。

【简答、论述】论述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体制

(1)《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统一主管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

(2)所谓统一主管,指的是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主管全国海洋环境的保护工作。

(3)所谓分工负责,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内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并主管防止海岸工程和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环境保护工作;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组织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评价和科学研究,负责全国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和海洋倾倒废弃物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所辖海区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港区水域外非渔业、非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并负责污染事故的调

查处理;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航行、停泊和作业的外国籍船舶造成的污染事故登轮检查处理;国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渔港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渔港水域外渔业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负责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工作,并调查处理前款规定的污染事故以外的渔业污染事故;军队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及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

二、海洋生态保护

【多选、简答】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

(1)典型的海洋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区域,以及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恢复的海洋自然生态区域。

(2)海洋生物物种高度丰富的区域,或者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滨海湿地、入海河口和海湾等。

(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海洋自然遗迹所在区域。

(5)其他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区域。

三、繁殖海洋环境主要污染源的规定

【多选】防止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主要是:防止沿海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直接向海域排放、在海岸滩涂设置废弃物堆放场和处理场污染海洋、沿海农田施用化肥农药污染海洋、陆源污染物通过江河进入海洋环境。

【多选】在海洋自然保护区、重要的渔业水域、海滨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不得新建排污口。

【单选】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内水和领海以外的其他海域转移危险废物的,必须事先取得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书面同意。

【单选】为紧急处置一类废弃物而确定的海洋倾倒区是一类倾倒区。

【单选】临时倾倒区是因工程需要等特殊原因而划定的一次性专用倾倒区。

第十五章水污染防治法

第一节水污染防治法概述

【多选】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第2条规定,该法的适用范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海洋污染防治则另有法律规定,不适用于该法。

【单选】我姑哦就主要水系的水污染防治所制定的第一个专门行政法规是《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1995)。

第二节水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

【简答】一、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

我国对水污染防治工作实行统一主管、分工负责和协同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具体内容包括:

(1)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是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

(2)各级交通部门的航政机关是对船舶污染实施监督管理的机关。

(3)各级人民政府的水利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地址矿产部门、市政管理部门、重要江河的水源保护机构、结合各自的职责,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监

督管理。

二、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单选】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即游泳区。【单选】与近海水域相连的地表水河口水域适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三、水污染防治的基本制度

【单选】《水污染防治法》率先规定在污染防治方面实行总量控制制度。

【单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根据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审核本行政区域内向该水体排污的单位的重点污染物排放量,对超过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限期治理,限期治理期间,发给该单位临时排污许可证。

【单选】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按照国家规定向排污者提供污水处理的有偿服务,收取污水处理费用,以保证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论述】试述我国的重点水污染物重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

(1)总量控制制度是为弥补浓度控制制度的不足而设立的。所谓总量控制制度,即根据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规定污染物的总排放量,再以限制总排放量为目标,确定各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消减任务。

(2)《水污染防治法》在环境污染防治法律规范中率先规定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实行总量控制制度。即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实现水污染物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可以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制度,并对有排污量消减任务的企业实施该重点污染物排放量的核定制度。

(3)实施总量控制首先要确定总量控制计划、该计划应当包括总量控制区域、重点污染物的种类及排放总量、需要消减的排污量及消减时限。其次,对依法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总量控制的水体,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总量控制计划分配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该水体的总量控制实施方案。

(4)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根据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审核本行政区域内向给水体排污的单位的重点污染物排放量,根据不同的情形发放排污许可证和临时排污许可证。

四、防治地表水污染

【单选】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水质,适用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二级保护区内的水质,适用于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多选】禁止向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水体排放污水;禁止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旅游、游泳和其他可能污染生活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禁止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以及保护区内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五、防治地下水污染

【多选】在生活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内,禁止从事:

(1)利用污水灌溉;

(2)利用还有毒污染物的污泥做肥料;

(3)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

(4)利用储水层孔隙、裂隙、溶洞及废弃矿坑储存石油、放射性物质、有毒化学品、农药等。

【单选】人工回灌补给地下饮用水的水质,应当符合生活饮用水水源的水质标准,并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六章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第一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概述

【简答】简述“环境噪声”与“环境噪声污染”的区别。

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环境噪声污染是值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环境噪声”与“环境噪声污染”的区别在于是否超过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第二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

【单选】工业噪声源被称为“固定噪声源”。

【单选】根据《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适用1类标准。

【单选】夜间突发的噪声,其最大值不准超过标准值的15dB。

【多选】《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上的“噪声敏感建筑物”包括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

第十七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第二节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主要法律规定。

一、防治固体废物管理的原则

【多选】对固体废物试行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是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重要原则,简称“三化原则”。

【多选】我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该法所要管制的固体废物采取了概括性的规定,该法主要列举和规定:防治工业固体废物、城市生活垃圾以及危险废物三类固体废物造成环境的污染。此外,该法还将液态废物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废物的污染防治也列为防治对象。

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的一般规定

【单选】对违反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的规定,造成固体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保部门决定限期治理。

【单选】为防止过度包装造成环境污染,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制定有关产品包装的标准。

【单选】进出口列入限制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应当经国务院环保部门和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审查许可。

【简答】简述我国关于控制固体废物转移的制度。

固体废物转移,是指将固体废物从某一地域搬运到另一地域的过程,但不包括在同一固体废物产生源内部的转移。

(1)禁止进口不能用作原料或者不能以无害化方式利用的固体废物,对可以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试行限制进口和自动许可进口分类管理。

(2)禁止进口列入禁止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进口列入限制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应当经国务院环保部门会同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审查许可,进口列入自

动许可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应当依法办理自动许可手续。

(3)进口的固体废物必须符合过肩环境保护标准,并经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检验合格。

(4)禁止中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禁止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

三、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具体规定

【单选】列入限期淘汰名录被淘汰的设备,不得转让他人使用。

【多选】与一般固体废物相比,危险废物要执行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和标识制度、经营许可制度、转移管制制度、危险废物意外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制度等特别的管理制度。

第十八章放射性污染防治和危险物质管理的规定

【单选】放射性污染防治立法所要控制的对象是人工放射性辐射源及其物质以及从事放射性活动的人为活动。

【单选】在我国农药管理红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农药管理条例》。

【单选】对放射性废物的管理首先应当减量化。

【单选】日常生活需要的且购买量不超过五百克或五百毫升(有特殊限量的除外)的零星危

险化学品,可直接向经营企业购买。

【多选】国内首次生产的农药和首次进口的农药的登记,按照下列三个阶段进行:田间试验阶段、临时登记阶段、正式登记阶段。

【单选】贮存危险废物的期限不超过1年。

第三编自然资源保护法

第十九章自然资源保护法概述

【单选】耗竭性资源可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行资源。

【多选】自然资源的特征包括可使用性、相对性、整体性、地域性、有限性。

【多选】自然资源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资源权属关系、资源流转关系、资源管理关系和涉及自然资源的其他经济关系。

第二十章土地资源保护法

第二节关于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的规定

【多选】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简答】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1)严格保护基本农用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

(2)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3)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5)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简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批准机构。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拟定,经国务院计划主管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国务院批准执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拟定,经同级计划主管部门综合平衡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制定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第三节关于保护耕地的规定

【单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80%以上。【简答】保护耕地的主要措施有:

(1)实行耕地占用补偿制度

(2)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

(3)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4)节约使用土地,禁止闲置、荒芜土地

(5)鼓励合理开发为开发利用的土地

(6)鼓励土地整理、防止土地破坏和污染,提高耕地质量。

【简答】简述我国耕地占用补偿制度

耕地占用补偿制度是指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对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

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开垦耕地计划,监督占用耕地的单位按照计划开垦耕地或者按照计划组织开垦耕地,并进行验收。对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级人民政府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简答】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

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一年内不用而有可以耕种并收获的,应当由原耕种该幅耕地的集体或者个人恢复耕种,也可以由用地单位组织耕种;一年以上未动工

建设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闲置费;连续两年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常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该幅土地原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应当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两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

第四节关于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规定

【单选】凡建设用地、设计农用地转为建设用的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多选】按照规定,征用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都必须由国务院批准,征用上述以外的土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

【单选】农村村民申请住宅用地,须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五节关于进行土地复垦、恢复土地功能的规定。

【多选】土地复垦的对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单选】土地复垦的责任原则是“谁破坏,谁复垦”。

第二十一章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法

第二节水资源保护的法律规定

【多选】我国《水法》所说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单选】2002年修订颁布的新《水法》规定了单一的所有权制,即“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简答】我国水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1)水资源国家所有原则

(2)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多效益兼顾的原则。

(3)节约用水原则

(4)居民生活用水优先原则

【简答】为了加强水资源的保护管理,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我国水法规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其中主要的有:

(1)水资源规划制度

(2)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制度

(3)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

(4)水功能区划制度

(5)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

(6)取水许可证制度

(7)征收水资源费制度

(8)用水收费制度

【多选】我国水资源规划分为全国水资源战略规划和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

【单选】我国的水资源费的征收范围和对象只限于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而不包括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少量的取水。

第三节水土保持的法律规定

【多选】国家对水土保护工作实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

【多选】水土流失公告的的是想包括水土流失面积与分布状况和流失程度、造成的危害以及其发展趋势,防治情况及其效益。

【单选】禁止在25度以上的陡坡开垦种植农作物。

【单选】在水土流失的民事侵权行为责任实行无过错责任制,只要造成水土流失危害,就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和个人赔偿损失。但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

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不能避免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的,免于承担责任。

第二十二章森林资源保护法

【单选】我国法律规定,依法转让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使用权的限制条件之一是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

【单选】国务院设立全国绿化委员会,统一组织领导全国城乡绿化工作。

【多选】林业基金是国家为发展林业而设立的专项资金。它主要来源于国家的林业投资、财政拨款、林业部门按规定提取或征收的育林费、更新改造资金、单位和个人对发展林业的捐赠款等。

【单选】退耕还林的基本原则是生态优先。

【简答】简述我姑退耕还林制度的对象和退耕还林的原则。

(1)退耕还林的对象:退耕还林的耕地,主要是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石漠化严重的和生态地位重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定的耕地。江河源头及其两侧、湖

库周围的陡坡耕地以及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等生态地位重要区域的耕地,

要在退耕还林规划中优先安排。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内的耕地和生产条件较好,

实际粮食产量超过国家退耕还林补助粮食标准并且不会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

因生态建设特殊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并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调

整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后,也可以纳入退耕还林规划。

(2)退耕还林的原则:退耕还林的基本原则是生态优先。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包括: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政策引导和农民

自愿退耕相结合;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

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综合治理;建设与保护并重,防止边治理边破坏;

逐步改善退耕还林者的生活条件。

第二十三章草原资源保护法

【单选】我国草原法规定的草原所有权有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

【单选】进行矿藏开采和工程建设确需征用或者使用草原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单选】国家所有的草原,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

【单选】因建设征用或者使用草原的,应当缴纳草原植被恢复费。

【多选】应当被划为基本草原的草原包括:重要放牧场;割草地;用于畜牧业生产的人工草地、退耕还草地以及改良草地、草种基地;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具有特殊作用的草原;作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植物生存环境的草原;草原科研、教学试验基地;国务院规定应当划为基本草原的其他草原。

【简答】简述为了保护草原,我国草原法规定禁止从事的活动:

(1)禁止开垦草原。对水土流失严重、有沙化趋势、需要改善生态环境的已垦草原,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草;已造成沙化、盐碱化、石漠化的应当限期治理。(2)禁止在荒漠、半荒漠和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水土流失严重的草原以及生态脆弱区的草原上采挖植物和从事破坏草原植被的其他活动。

(3)对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的草原和生态脆弱区的草原,实行禁牧、休牧制度。

(4)除抢险救灾和牧民搬迁的机动车辆外,禁止机动车辆离开道路在草原上行驶,破坏草原植被。

(5)禁止在草原上使用剧毒、高残留以及可能导致二次中毒的农药。

【简答】简述我国草原法关于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纠纷处理的规定。

(1)草原所有权、使用权纠纷是因草原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归属而发生的争议。

(2)这类纠纷,由当事人本着互谅互让、有利团结的精神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有关人民政府处理,其处理的管辖权限为: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

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处

理。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在草原

权属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草原利用现状,不得破坏草原和草原上的设施。第二十四章渔业资源保护法

【单选】我国《渔业法》确立了渔业生产应当实施以养殖为主的方针政策。

【单选】海洋大型拖网、围网作业的捕捞许可证,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放。【单选】我国《渔业法》规定,因科学研究等特殊需要,在禁渔区、禁渔期捕捞,或者使用禁用的渔具,捕捞方法,或者捕捞重点保护的渔业资源品种,必须经批准,其批准部门是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主管部门。

【多选】“渔业水域”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中鱼、虾、蟹、贝类的产卵场、索饵长、越冬场、洄游通道和鱼、虾、蟹、贝、藻类及其他水生动植物的养殖场所。

【简答】简述我国《渔业法》规定的捕捞禁、限措施。

我国《渔业法》规定的禁、限措施有:

(1)禁止炸鱼、毒鱼。不得在禁渔区和禁渔期进行捕捞,不得使用禁用的渔具,捕捞方法和小于规定的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进行捕捞。重点保护的渔业资源品种,禁渔区

和禁渔期,禁止使用或者限制使用的渔具和捕捞方法,最小网目尺寸以及其他保护

渔业资源的措施,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2)禁止捕捞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水生动物苗种。因养殖或者其他特殊需要,捕捞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苗种或者禁捕的怀卵亲体的,必须经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领取专项许可证件,在指定的

区域和时间内,按照限额捕捞。

(3)在水生动物苗种重点产区引水、用水时,应当采取避开幼苗的密集期、密集区或者设置网栅等措施,保护苗种。

(4)在鱼、虾、蟹洄游通道建闸、筑坝,对渔业资源有严重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建造过鱼设施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用于渔业并兼有调蓄、灌溉等功能的水体,有关

主管部门应当确定渔业生产所需要的最低水位线。

(5)禁止围湖造田。沿海滩涂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不得围垦;重要的鱼苗基地和养殖场所不得围垦。进行水下爆破、勘探、施工作业,对渔业资源有严重影响的,作业单位应当事先同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协商,采取措施,防

治或者减少对渔业资源的损害,不得在重点渔业水域从事拆船业。

第二十五章矿产资源保护法

【单选】在我国,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

【多选】开采矿产资源,必须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

【单选】负责探矿权,采矿权转让审批的部门是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

【单选】征收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察。

【单选】违反矿产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开采矿产资源给予的罚款采用比例罚款制。

【多选】国家对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权实行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鼓励集体矿山企业开采国家指定范围内的矿产资源,允许个人采挖零星分散资源和只能用做普通建筑材料的沙、石、粘土以及为生活自用采挖少量矿产。

【简答】简述我国《矿产资源法》确立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

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是关于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对象、范围、费率、程序和适用于管

理的一整套措施和方法。

矿产资源补偿费是采矿权人为补偿国家矿产资源的消耗而向国家缴纳的一定费用,目的是为了保障和促进矿产资源的勘察、保护与合理开发,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财产权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其他管辖海域开采矿产资源的采矿权人,都应当依法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主要用于矿产资源的勘察。

【简答】简述我国在矿产资源开采中保护环境的主要措施。

(1)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国家重点保护的不能移动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所在地,未经国务院授权的有关部门同意,不得开采矿产资源。

(2)勘察、开采矿产资源时,发现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罕见地质现象以及文化古迹,应当加以保护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3)耕地、草原、林地因采矿收到破坏的,矿山企业应当因地制宜的采取复垦利用、植树种草或者其他利用措施。

第二十六章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

【单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按其保护程度分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单选】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野生动物资源的所有权是国家所有。

【单选】法律规定,猎捕、捕捞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取得狩猎证、捕捞许可证。【多选】出口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其产品的、进出口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所限制进出口的野生动物或其产品的,必须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批准。

【多选】国家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实行名录制度和分级保护制度。要求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商国务院环境保护、建设等有关部门制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多选】防治检疫对象长传入的主要措施包括:

(1)禁止某些物品进境。

(2)对可能传入的重大动植物疫情采取紧急预防措施。

(3)实行检疫审批制度。

(4)严格进境口岸检疫。

(5)实施过境检疫。

【简答】简述我国野生植物的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我国对野生植物的保护管理,实行分部门管理的体制。

(1)授权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全国林区内野生植物和林区外珍贵野生树木的监督管理工作。

(2)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其他野生植物的监督管理工作。

(3)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园林、风景名胜区内野生植物的监督管理工作。(4)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野生植物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和监督。(5)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依照职责分工负责有关的野生植物保护工作。

(6)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野生植物管理工作的部门及其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规定。

【简答】简述我国控制也上动物猎捕的主要措施。

(1)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捕捉、捕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必须向有关部门申请许可证。(2)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度。猎捕、捕捞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取得狩猎证、捕捞许可证。猎捕者应当按照特许猎捕证、狩猎证的规定进行猎捕或者捕捉。(3)规定禁猎期、禁猎区和禁止使用的工具、方法。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禁猎区、禁猎

环境资源法复习重点

环境资源法题型:名词5个、简答5个、案例1个、论述2个 一、环境法四分法 1.基本法 2.环境要素法 3.自然资源法 4.防治污染法 二、环境的概念 环境资源法律中的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个方面。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三、环境问题 (一)概念: 环境、资源和生态问题(简称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运动变化而给人类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和危害(课件: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使环境条件或因素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二)发展(三阶段):

1.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即从人类诞生至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 基本特征:人对自然的依赖、盲从、迷信和崇拜。这个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局部性、短期性和个别性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急剧发展、局部恶化的阶段,又称近代环境问题阶段,即从工业革命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基本特征: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人对环境的占有、征服、统治和掠夺。 3.环境问题全面发展和局部被抑制的阶段,又称现代环境问题阶段,即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基本特征是: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和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继续存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这个的环境问题又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 (1)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以着名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为代表,以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为标志; (2)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着名的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为代表,以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为标志。 (三)主要表现: 1.全球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淡水资源危机 5.资源、能源短缺 6.森林锐减 7.土地荒漠化 8.物种加速灭绝物种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论文

标题: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摘要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定义和特征,各项原则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意义以及它的贯彻实施。 编写本论文的目的是总结自己在学习人文素质选修课——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过程中所收获的体会与感受,整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思路,运用已学相关知识以及参考文献分析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而尽自己所能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另外,论文作者还有意向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知甚少者进行宣传,提高社会群体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意识,增强大众对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支持力度,从而是我们的世界更加的和谐,是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 关键词 1、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2、可持续发展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4、环境责任 5、环境民主

目录 一、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 (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特征 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 (一)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2、该原则的内容 3、该原则的贯彻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2、该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3、该原则的贯彻 (三)环境责任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2、该原则的内容 3、该原则的贯彻 (四)环境民主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2、该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3、该原则的贯彻 一、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 所谓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通过环境法规明确规定或者体现的、反映环境法基本特点和环境工作基本政策的、对环境活动具有普遍性指导作用的准则。(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特征 概括起来,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如下特征: 1)是由环境法规确认的普遍性指导准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法律确认性。环境法基本原则是环境法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各部门法(如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中的基本原则一般都是指由法律确认的普遍性指导准则。 2)是环境法这一新兴的独立的法律部门所特有的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部门性的特征。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体现环境法特性、特点、指导思想和基本政策的特有原则。 3)是贯穿整个环境法体系和环境法制建设的、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环境法基本原则具有普遍指导性或者原则性。其贯彻实施需要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法律规范或法院判决加以具体化。 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 (一)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从国外看,产业革命以来,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一批专家提出了为保护环

(环境管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答案(二)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答案(二) 一、单项选择题(2分×10=20分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括号内) 1、我国在()首次提出排污收费。 A、1978年《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 B、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 C、1982年《排污收费暂行办法》 D、2003年《排污收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2、依据组成环境的物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环境可以分为() A、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B、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 C、天然环境(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人工环境) D、室内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 3、地方环境标准的制定机关是() A、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B、省级人民政府 C、地方各级环保机构 D、省级环保机构 4、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规定,建设单位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送审批之前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不能少于() A、5日 B、10日 C、15日 D、20日 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形式是() A、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B、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登记表 C、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D、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说明 6、《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将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分为四级,由低到高分别是() A、蓝色、黄色、橙色、黑色 B、黑色、红色、黄色、蓝色 C、红色、橙色、黄色、蓝色 D、蓝色、黄色、橙色、红色 7、环境行政执法机关进行执法检查或采取制裁措施的依据是() A、环境行政处理 B、环境行政处罚 C、环境行政许可 D、环境行政强制执行 8、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自立案之日起,应当在多长时间内作出处理决定()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 9、在控制固体废物转移入境的有关法律规定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家禁止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B、国家限制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C、国家禁止进口可以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D、国家并不禁止进口未列入可以用作原料进口的固体废物的目录的固体废物 10、下列关于我国国内环境法与国际环境法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 B、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律有不同规定的,如属于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则仍适用我国国内法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 C、国内环境法的效力优于国际环境条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知识点总结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知识点总结 (四)第七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重点)考情分析: 本章主要讲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学习本章,要求考生了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确定依据,掌握各项原则的作用,了解其贯穿实施,尤其重点理解公众参与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等内容。本章为重点章节,多以选择、简答、论述的形式出现。考生应重点掌握并领会和运用,如: 【03、10单选、论述】 、 【04、10单选、多选】 、 【05、1论述】 、 【06、1单选】 、 【07、10单选】 、 【08、1简答】

。串讲内容:第一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确定的依据 一、含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为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确认的、体现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方针、政策,并为国家环境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二、确定依据第一,它应该是由法律确认的,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有所体现。第二,不能把环境保护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同一般立法、司法原则或其他法律原则混为一谈。第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具有普遍意义和指导性。第二节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一、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的提出和发展1983年12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其具体内容是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性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人们简称之为三项建设三同步和三统一)。 二、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的含义和作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应联合国大会的要求,提出了一份长达20万字的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人口激增、加速发展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五种互相制约的因素构成。人类社会这五种增长趋势的起动因素是人口的增长。

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学论文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论文 标题: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摘要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定义和特征,各项原则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意义以及它的贯彻实施。 编写本论文的目的是总结自己在学习人文素质选修课一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过程中所收获的体会与感受,整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思路,运用已学相关知识以及参考文献分析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而尽自己所能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另外,论文作者还有意向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知甚少者进行宣传,提高社会群体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意识,增强大众对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支持力度,从而是我们的世界更加的和谐,是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 关键词 1、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2、可持续发展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4、环境责任 5、环境民主

目录 一、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 (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特征 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 (一)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2、该原则的内容 3、该原则的贯彻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2 、该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3 、该原则的贯彻 (三)环境责任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2、该原则的内容 3、该原则的贯彻 (四)环境民主原则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2 、该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3 、该原则的贯彻 一、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所谓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通过环境法规明确规定或者体现的、反映环境法基本特点和环境工作基本政策的、对环境活动具有普遍性指导作用的准则。(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特征 概括起来,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如下特征: 1)是由环境法规确认的普遍性指导准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法律确认性。环境法基本原则是环境法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各部门法(如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中的基本原则一般都是指由法律确认的普遍性指导准则。 2)是环境法这一新兴的独立的法律部门所特有的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部门性的特征。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体现环境法特性、特点、指导思想和基本政策的特有原则。 3)是贯穿整个环境法体系和环境法制建设的、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环境法基本原则具有普遍指导性或者原则性。其贯彻实施需要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法律规范或法院判决加以具体化。 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一)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从 国外看,产业革命以来,面对严 重的环境问题,一批专家提出了 为保护环境必须停止经济的 “反增长”和“零增长”主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期末复习重点

人类环境分类: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指所有能够对人类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和,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岩石、动植物等自然因素。 人工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对自然物质加工和改造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条件,包括社会的经济基础、城乡结构以及同各种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念和机构等。 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界的变化或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环境结构和状态发生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由此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有害影响。【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如地震、洪涝、干旱等;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又可以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指因为人为的因素,使某些物质或能量进入环境之中,引起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发生改变,导致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并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条件的现象。 生态环境污染,又称“环境破坏”,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过度地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引起某种或某几种环境要素发生数量减少、形态改变、质量降低,导致这些环境要素固有的环境功能弱化或丧失,从而使环境产生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发展的影响的一种现象。 两者之间的联系:既有区别也有共同点。从差异的角度来看,环境污染主要发生在生产和生活的排放环节,而环境破坏则主要产生于人类对环境要素尤其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更多地表现为对环境要素性质上的改变,而环境破坏则主要表现为对环境要素形态的改变。共性:两者最终都表现为对环境要素固有结构或功能的损害,使环境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现实中不可能对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进行截然的划分。】 环境问题的产生:农业文明时期(农耕火种)——产业革命之后到20世纪80年代(环境污染&环境破坏日趋严重)——20世纪80年代之后(环境问题开始逐渐表现为全球性的影响) 产生根源: 哲学根源:柏拉图、伽利略、培根和笛卡儿。其中,笛卡儿的“主客二分”对于确立人的主体性和科技的发展的确发挥了进步的历史意义,但他忽视了大自然的整体性和价值尊严,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界盲目的、肆无忌惮的征服和改造。 宗教根源:基督教:只要为了人的利益,征服和掠夺自然是天经地义的。 伦理学根源:自然界只有工具价值,没有自身的内在价值,价值仅是满足人类永无止尽的欲望。 技术根源:技术发展的不足&对技术的滥用 经济根源:1.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和共有资源的非排他性(负外部性即人们的行为对他人或社会不利的影响)/2.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3.经济的贫困化(缺乏资金和技术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无法解决因过度开采资源所导致的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加剧了经济的贫困化) 环境保护:指综合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以及宣传教育等多种措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理解【1.具有法的一般属性——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保障实施的/ 2.调整的是因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3.是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法学专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样卷2

200 级法学专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卷(B卷) 1.对于我国环境法的立法目的,学理上采用的是()。 A.一元论 B.二元论 C.三元论 D.四元论 2.我国现行环境标准中最核心的是()。 A.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C.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和环境基础标准 D.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充分体现了()的原则。 A.综合治理 B.从严处罚 C.预防为主 D.污染者付费 4.对于()的环境噪声污染的限期防治,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授权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A.小型企业、事业单位 B.大型企业集团 C.中等规模企业、事业单位 D.所有企业、事业单位5.排污收费制度是()原则的体现。 A.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 B.污染者负担 C.依靠群众保护环境 D.清洁生产6.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根据事故危害的程度,可分为()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A.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 B.一般、较大、重大和特大 C.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 D.个别、一般、特殊 7.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应适用于过错责任原则的是()。 A.土地资源保护 B.海洋污染防治 C.噪声污染防治 D.大气污染防治 8.因环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而使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承担环境行政赔偿责任,受害的个人死亡的,()有权要求赔偿。 A.受害人所在单位 B.受害人所在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 C.受害人的直系亲属 D.受害人的继承人和其他有抚养关系到的亲属。 9.针对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我国现在只颁布了一部综合性的法律,即()。 A.海洋环境保护法 B.大气污染防治法 C.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D.环境保护法 10.在用机动车不符合制造当时在用机动车污染排放标准的,不得() A.生产 B.销售 C.上路行驶 D.使用 11.对船舶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的机关是()。 A.各级渔政监督管理部门 B.各级水利管理部门 C.各级公安机关 D.各级交通部门的航政机关 12.《海洋环境保护法》特别对船舶油污损害的民事赔偿责任制度作出规定,确定了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由()的原则。 A.船东与承运人共同承担风险 B.货主承担风险 C.船舶登记国承担风险 D.船东和货主共同承担风险 13.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活动确需排放偶发性强烈噪声的,必须事先向当地()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 A.居委会 B.公安机关 C.人民政府 D.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14.世界上体现循环经济的第一部立法是美国1976年制定的()。 A.《资源保护和回收法》 B.《有毒废物倾倒法》 C.《废物处臵法》 D.《废弃物处理和清扫法》15.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及其调整,由()制定。 A.国务院 B.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 C.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D.环保组织16.在林木、林地权属争议解决以前,任何一方()。 A.均可砍伐有争议的林木 B.不得砍伐有争议的林木 C.经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砍伐有争议的林木。 D.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砍伐有争议的林木。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丧失劳动能力者外,每人每年应义务植树()。 A.1棵至2棵 B.2棵至4棵 C.3棵至5棵 D.1棵 18.我国法律()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A.允许 B.鼓励 C.禁止 D.限制 19.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所有。 A.个人 B.集体 C.单位 D.国家 20.可以属于集体或私人所有的文物是()。 A.古建筑 B.古文化遗址 C.古墓葬 D.石窟寺 21.文化娱乐场所排放的噪声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核发()。 A.排污许可证 B.特种行业经营许可证 C.营业执照 D.文化经营许可证 22.我国将监控化学品分为四类,其中第一类是()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2010年1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周珂、王利明。 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概念、理论、应用等知识。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第2版)》内容简介:法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并居于先导性的战略地位。在我国社会转型的新世纪、新阶段,法学教育不仅要为建设高素质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服务,而且要面向全社会培养大批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发展经济的高层次法律人才。近年来,法学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法科数量增长很快,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培养层次日渐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涵盖本科生、第二学士学位生、法学硕士研究生、法律硕士研究生、法学博士研究生的完整的法学人才培养体系,接受法科教育已经成为莘莘学子的优先选择之一。随着中国法治事业的迅速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法学教育的事业大有可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前途充满光明。 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育人,在于塑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法学教育的宗旨并非培养只会机械适用法律的“工匠”,而承载着培养追求正义、知法懂法、忠于法律、廉洁自律的法律人的任务。要完成法学教育的使命,首先必须认真抓好教材建设。我始终认为,教材是实现教育功能的重要工具和媒介,法学教材不仅仅是法学知识传承的载体,而且是规范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对法学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法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环保法是多部门法发展的结果。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环境法制观念,熟悉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防治法、国际环境法规范,以及各类规范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范进行诉讼和处理环境与资源纠纷的能力;加深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和相关部门实体法、程序法的联系与区别的理解,正确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目的的实现;提高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能力,以维护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常见环境法论文题目

常见环境法论文题目 论我国可交易水权法律制度的构建水权法律制度研究 外来物种引进行政许可制度研究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研究 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公众参与机制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研究 环境安全法律制度探析我国固体废物管理法律制度研究 海域使用权若干问题研究环境侵权社会化救济制度研究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研究环境侵权中的惩罚性赔偿研究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法律政策研究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制度研究 农业自然资源权利制度研究——基于现行自然资源法律制度的分析评价 基于循环经济的电子垃圾治理立法思路研究船舶污染强制责任保险问题研究共同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研究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船舶油污国家损失索赔体系 我国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制度研究环境公益诉讼的法理学基础 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研究 论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 我国水资源流域管理的立法思考 论环境侵权及其救济环境侵权法律救济中的利益衡量研究 论排污权交易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综合研究论生态侵权论环境侵权之民事责任体系环境污染侵害排除民事责任研究 中国国有林行政管理体制模式重塑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重塑 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研究论中国湿地资源保护法的建构 中国电业规制制度研究论环境管理中的分众参与 环境法的经济分析—一以我国环境保护法为视点 论环境法上的公众参与制度 论环境侵权损害填补责任的社会化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研究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制度研究 环境法调整方法研究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 环境税收若干问题研究购电制法律问题研究 浅论排污权交易制度水资源使用权及其制度构建 财产权的环境保护功能研究 论我国水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实现论我国水权交易法律制度的构建 循环经济法制相关问题研究环境风险评价法律制度研究 完善我国现行《矿产资源法》的思考环境管理体制若干问题探讨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研究 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的法律控制研究 论环境法产生及发展的文明与文化背景 我国环境纠纷仲裁制度研究论我国上市公司的环境法律义务 机动车排放的法律控制研究 我国自然资源行政许可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 中国水库大坝安全法规框架研究论环境行政执法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制度研究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法律制度研究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5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2010-09-03 10:19:07 阅读27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 课程代码:00228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与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是指国家采取强制手段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或个人支付一定费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 3.环境污染: 是指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者能量直接或间接的进入环境,导致对自然的有害影响,以至于危及人类健康,危害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损害或者妨害舒适性和环境的其他合法用途的现象。 4.动植物检疫: 是指为防止动植物病、虫、害的传播蔓延和外来物种的侵入而对特定区域或者进出特定区域的动植物和其他物品实施的调查、检测、检验和监督活动. 5.国际环境合作原则: 在国际法上,国际环境合作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国际社会所有的成员都应该并且有权参与保护和改善国际环境的行动;二是国际环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际社会成员普遍的参加和合作。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下列可纳入环境法律保护范围的环境要素包括( D )。 A.太阳 B.人工培育的良种 C.马戏团里的驯兽 D.自然遗迹 2.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 C )年颁布的。 A.1979 B.1982 C.1989 D.1990 3.关于污染者负担费用的范围,国际上大多认为不包括( C )。 A.治理污染源费用 B.恢复被污染的环境的费用 C.排污费 D.环境污染受害者的人身和财产损失赔偿费用 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先产生于( B )。 A.中国三同时制度 B.美国 C.法国 D.日本 5.在环境与资源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哪类许可证?( D ) A.规划许可证 B.开发许可证 C.建设许可证 D.排污许可证 6.关于自然资源使用权的取得方式,不正确的是( B )。 A.确认取得 B.强制取得 C.授予取得 D.转让取得

2016年秋季西南大学网络《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作业简答题

40、简述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我国2003年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第2条指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6分) 我国环评对象主要包括两大类: (1)法定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又包括两种,一种是综合性指导规划,其内容就是国家或地方有关宏观、长远发展提出的具有指导性、预测性、参考性的指标;另一种属于专项规划,其内容主要是有关的指标、要求作出的具体执行安排。(7分) (2)建设项目,具体可以分为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开发(包括开发区建设、新区建设、老区改造)和其他共四个部分的工程和设施建设。(7分) 41、什么是开发者养护和污染者治理原则?该原则在我国环保法中有何具体适用? 42、简述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的区别。 答: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4分) 和末端治理相比,清洁生产有下列不同: 1) 清洁生产侧重“防”,末端治理侧重“治”;(4分) 2) 清洁生产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而传统的末端治理只有环境效益,没有经济效益;(4分) 3) 清洁生产对于企业来讲有动力,能主动;末端治理对于企业没有太大动力,比较被动;(4分) 4) 清洁生产可以持续,而末端治理不易持续。(4分) 概括而言,清洁生产比起末端治理,更加全面和广泛的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向工业。 43、简述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的区别。

环境法律法规课论文

同学们: 《环境法规》课程的学习即将结束,根据我们的教学要求,本课程的学业考核要求以论文形式递交,现将论文题目以及格式等要求说明如下: 一、论文题目 论文内容没有太多限制,只要是论述与环境资源法相关内容有关的均可作为论文上交,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以及学习体会较深的内容自拟题目,也可选择以下为大家提供的几个题目: 1 论中国环境资源法的发展 论文字数要求在2500字左右。 二、论文格式 论文格式要规范且能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格式要求包括字体、字号、行距等,具体要求参见下页。 三、论文递交 论文统一用A4纸打印装订,由班长或学习委员收齐后于12月31日前交到我办公室(工学三号馆521或525)。

论中国环境资源法的发展 班级:10环境工程1班姓名:苏敏菁学号:3210007665 摘要:中国是一个环境资源大国,有关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法律规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可以找到。尽管中国环境法有着久远的历史,但是,中国古代的环境法,并没有发展成为现代环境法。现代环境法主要是现代环境保护工作的产物,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而真正现代意义的中国环境法是第三阶段的环境法。目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环境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环境法已呈现出理论化、道德化、综合化、民主化、经济化、科技化等可持续发展时期环境法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关键词:中国环境法历史时期现代阶段 一、前言 中国环境法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环境法;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环境法。前者虽然包括几千年的历史,但有关环境法的资料相当贫乏;后者虽然只有60多年的时间,但有关环境法的资料却远远超过前者。因此,中国环境法的发展概况,主要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环境法的发展概况。 二、各历史时期的环境资源法规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环境资源大国,有关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法律规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可以找到。 在防治污染方面,早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已出现一些防止污染的零散的法律规定。据一些历史书籍记载,商朝法律在街上丢弃垃圾的要斩手。仲尼、韩非子、孔子等古代思想家对垃圾污染街道对人体和社会安定的危害进行分析,阐明用刑法惩罚污染犯罪和处理环境污染纠纷的道理。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保护方面,我国古代人民做的工作更多。大禹治水、李冰父子修都江堰以及灵渠和运河的修建等早已闻名中外。在历代王朝,都有一些代表人物倡导或实行开荒垦地、植树造林、治山治水、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的事迹。根据历史记载,保护自然资源的最早法规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远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就有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法规。西周时期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简答题问题详解

《环境法学》简答题 1、简述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容。 答: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是指由开发利用资源、保护改善环境的各种法律规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部协调一致的统一整体。我国现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由下列各部分构成: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环境标准;其它部门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 2、与我国《环境保护法》确立的排污收费制度相比,《大气污染防治法》有关排污收费制度的规定有什么特点? 答:《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了“达标排放,超标违法”的制度,具体表现在: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排放浓度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按照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征收排污费;超标排放属于违法行为,要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 3、简述我国《矿产资源法》确立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 答: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是关于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对象、围、费率、程序和使用与管理的一整套措施和方法。矿产资源补偿费是采矿权人为补偿国家矿产资源的消耗而向国家缴纳的一定费用,目的是为了保障和促进矿产资源的勘察、保护与合理开发,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产权益。在中华人民国领域和其他管辖海域开采矿产资源的采矿权人,都应当依法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的矿产资源保障费主要用于矿产资源的勘查。 4、简述国际环境法的概念与特点。 答:国际环境法是指调整国际法主体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与资源中所形成的各种国际关系的法律规的总称。它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国际环境法主要调整国际法主体之间的关系,在规国际法主体的行为过程中可能涉及到国法上的自然人和法人的关系。其次,国际环境法所调整的主要是国际法主体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资源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国际关系。再次,国际环境法作为一个规国际法主体的行为的规则体系具有拘束力。最后,国际环境法是一门交叉学科,同他关系最密切的是国际法和国环境法,因此它既有国际法又有国环境法的特点。5、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特征。

环境资源法论文

可持续发展角度的环境资源法 2014级环境工程姓名:学号:2014 一、环境资源法概述 环境资源法所调整的是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以人类——环境关系为其产生的基础,称之为环境资源社会关系。它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其所产生的对象因人类——环境关系而产生的环境资源社会关系,它所保护的是人类赖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环境,目的在于协调人类远环境的关系,使人类按照自然客观规律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二是环境资源法要实现协调人类——环境关系的目标,只有通过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通过调整环境资源社会关系才能完成,人也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活动才能与环境资源发生联系。 三是环境资源法是建立和维护环境资源法律秩序的主要依据,环境资源法作为国家关系环境的重要工具,与其他法律部门一样,必须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并以明确、肯定、普遍的形式规定了人们在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二、环境资源法的价值定位 环境资源法的价值定位是指环境资源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法律的价值目标是法律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是社会价值系统中的子系统,一般包括公平、自由、平等、安全、效益和秩序等内容,环境资源法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一个多层次价值构成的有机体系,体现着目的和工具的统一: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的整合体,环境资源法的目的性价值也可称为“环境资源法的目的”,环境资源法的工具性价值则可称之为“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撇开其工具性价值不谈,环境资源法的目的性价值最重要最直接的边县形式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目标,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观: 第一,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核心——生态价值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西安交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一、单选(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1.环境科学中最有名的绪论性著作是为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而出版的(C)。 A.《我们共同的未来》 B.《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C.《只有一个地球》 D.《人类环境宣言》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必须把大量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环境标准、控制污染的各种工艺技术要求等包括在法律体系之中,这就使环境与保护法成为一个(C)极强的法律部门。 A.综合性 B.共同性 C.技术性 D.社会性 3.1968年,国际性学术组织《罗马俱乐部》在其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B)。 A.环境优越论 B.零增长理论 C.经济优越论 D.负增长理论 4.在国际环境法律中(D)是法律关系的主体。 A.国家机关 B.联合国 C.不同社会 D.国家 5.环境问题中最突出、最尖锐的部分是(B)。 A.自然环境的破坏 B.环境污染 C.大气污染 D.水土流失 6.我国首次明确规定“开展现行政政策和法律的全面评价,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突出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协调”的规范性文件是(C)。 A.1986年的《对外经济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 B.1992年的《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C.1994年的《中国21世界议程》 D.2000年的《立法法》 7.国家为加强环境保护管理而采取的最主要的手段是(A)。 A.建立和强化环境行政管理机构 B.应用环境经济调节措施 C.强化环境刑事制裁 D.与企业订立环境协议 8.体现环境目标的要求、据以评价环境是否受到污染和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依据的环境标准是(A)。 A.环境质量标准 B.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C.环境保护方法标准 D.环境基础标准 9.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排放浓度(B)。 A.不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免于缴纳排污费 B.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并交纳排污费 C.可以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但需缴纳超标排污费 D.可以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但需缴纳排污费和超标排污费 10.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立法的主要任务是(C)。 A.防治废气、粉尘和恶臭污染 B.防治机动车船污染 C.防治煤烟型污染 D.防治臭氧层破坏 11.环境科学中最有名的绪论性著作是为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而出版的(C) A.《我们共同的未来》 B.《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C.《只有一个地球》 D.《人类环境宣言》 12.1968年,国际性学术组织《罗马俱乐部》在其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B) A.环境优越论 B.零增长理论 C.经济优越论 D.负增长理论 13.外国环境法向完备阶段发展的重要标志是(C) A.环境法体系的建立 B.国家对环境管理的加强

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论文

试论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建设 摘要: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还处于“综合防治”阶段,没能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的调整社会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现有的法律法规亟待修改和完善。环境管理上则偏重于微观管理工作,体制上“块块”管理,没有站在社会经济发展转变的角度,开展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和引导行业发展。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也不能仅仅单独对资源环境加以保护的问题去考虑,应当综合衡量环境与发展、科技进步与居民消费之间的生态系统,制订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原则性的环境战略、法律政策。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从我国环境与资源的现状出发,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制建设。全文着重论述我国环境立法的修订与机构设置,以使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制体系畅通。 关键词: 环境;资源;保护;法制 引言: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的环境保护工作,我们不可以否认的事实是:尽管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确立了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体系和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是,环境问题产生的速度仍然远远大于环境问题解决的速度。中国社会几十年间经历了西方国家几百年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在这数十年急剧恶化,中国大众深刻体会到“千山鸟已绝,深溪不见蓑笠翁”的环境现实。为什么会这样?现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究竟有那些不足之处?“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种目的二元论在实践中是否可以做到协调和平衡?如何实现《“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相较2005年环境统计结果减少10%和“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虽然2007年这两项指标首次实现年度双下降,但任重道远,环境与资源保护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突发性的破坏大事件时有发生,这和我国的环境状况相关联,有一定的必然性。如何理解并坚持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论断?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以损害环境与资源为代价。本文试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具体分析。 一、我国环境与资源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追求GDP增长的同时,环境一直在默默承受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沉重负担。工业污染、洋垃圾的流入和处理、水污染、空气污染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沱江特大污染事故”、“福建屏南环境污染索赔大案”、“松花江水流域污染”、“太湖蓝澡”、“塔斯曼海轮污染案”等一系列危害环境的典型事件。 (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1、大气污染状况。伴随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由于我国以煤为主要能源,大气污染物中烟尘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大部分来源于燃煤,使得工业和人口集中的城市产生严重的大气污染。2006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588.8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078.4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807.5万吨。全国酸雨发生频率在5%以上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32.6%,酸雨发生频率在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及答案.doc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2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20世纪60年代日本发生的大气污染造成的四日市哮喘事件和多氯联苯污染造成的“米糠油”事件发生在现代环境法的( B ) A.产生阶段 B.发展阶段 C.萌芽阶段 D.完备阶段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物种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动植物检疫法律所体现的生态规律是( B ) A.“物物相关”律 B.“相生相克”律 C.“能流物复”律 D.“负载定额”律 3.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直接目的是( A ) A.实现环境质量标准 B.保护人群健康 C.使生态良性循环 D.达到环境基准 4.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控制和防治泥状废弃物质污染的法律是( B ) A.《水污染防治法》 B.《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C.《海洋环境保护法》 D.《矿产资源法》 5.20世纪70年代环境问题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害的时候,上升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 D ) A.环境与资源管理 B.污染防治 C.总量控制 D.资源保护 6.作为各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立法依据的是( D ) A.行政法 B.经济法 C.民法 D.宪法 7.根据法律规定,禁止春天砍树、除草,夏时捕鱼捉鳖的行为,体现了( C ) A.“物物相关”律 B.“相生相克”律 C.“负载定额”律 D.“协调稳定”律 8.为了贯彻“防治结合”的原则,我国确立了( B ) 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B.“三同时”制度 C.土地利用规划制度 D.排污许可制度 9.在环境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是( B ) A.开发许可证 B.排污许可证 C.建设许可证 D.生产销售许可证 10.目前我国针对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开采采用的收费方式是( C ) A.生态税 B.开发税 C.自然资源税 D.排污费 11.确定某地区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的根据是( A ) A.环境质量标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 C.环保方法标准 D.环保基础标准 12.《环境保护法》规定,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诉讼时效为( B ) A.10天 B.15天 C.30天 D.45天 13.下列物质中,导致地球臭氧层破坏的物质有( B ) A.用于制冷的氟氯烃类物质 B.二氧化碳气体 C.二氧化硫 D.甲烷 14.《海洋倾废管理条例》规定,境外的废弃物( A ) A.不得运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倾倒 B.不得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运输 C.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倾倒的应当事先获得特别许可证 D.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倾倒的应当事先获得紧急许可证 15.国务院发布的,我国就主要水系的水污染防治所制定的第一个专门行政法规是( B ) A.《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B.《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C.《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D.《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16.下列不适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噪声危害的是( A ) A.社会生活噪声危害 B.从事本职生产、经营工作受到的噪声危害 C.航空噪声危害 D.建筑施工噪声危害 17.《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开垦种植农作物的陡坡地是( D ) A.45度以上 B.小于25度 C.25度以上 D.5度以上 18.《森林法》规定,对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树木的株数是( D ) A.盗伐株数1倍以上 B.盗伐株数3倍以下 C.盗伐株数5倍 D.盗伐株数10倍 19.我国对野生植物的保护管理体制,实行( C ) A.分部门和分级管理体制 B.分级管理体制 C.分部门管理的体制 D.统一管理体制 20.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内正式确立的标志是( C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