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文献检索论文--细说药膳

中医药文献检索论文--细说药膳

中医药文献检索论文--细说药膳
中医药文献检索论文--细说药膳

细说药膳

摘要中医主张“药食同源”,这是药膳来源的前提。本文主要探讨药膳文化的起源、发展、现状及前景。

关键词药膳起源发展现状前景

前言

药膳是中国古代文明之一,是中国的国粹,五千年的传承,将“药”与“膳”结合起来,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事绝无仅有的,所以研究药膳的起源、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前景就非常必要,既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也是药膳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础。

1 药膳的概念

药膳(Health-Protection Food)绝不是食物与中药的简单相加[1],而是在中医“辨证论治,辨体施食”的理论指导下,用中药和食物合理组成的饮食、既有食物的美味,又有药物的功效。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它是防病保健、辅助治疗必不可少的佳品。常用药膳包括保健药膳、疗效药膳、宴席药膳、四季药膳4类。[2]

2 药膳与食疗的区别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习惯把食疗、药膳相提并论。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食疗”属于普通食品,不加药物,而药膳是食物加药物,是一种含有药物成分的膳食。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均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制作方法相同。“药膳”是在传统“食疗”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食物与药物相结合,二者只因原料有区别,就决定了本质的不同。[3]

3 药膳的起源和发展

3.1药膳的起源

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在自然界到处觅食;久而久之,也就发现了某些动物、植物不但可以作为食物充饥,而且具有某种药用价值。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人们还没有能力把食物与药物分开。这种把食物与药物合二而一的现象就形成了药膳的源头和雏形。也许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中国的传统医学才说“药食同源”。现代考古学家已发现不少原始时代的药性食物。现代民族学也发现一些处在原始时代的民族会制作具有药物作用的食品。这些都证明药膳确实可以说起源于人类的原始时代。当然,这种原始的药膳雏形,还不能说是真正的药膳,那时的人们还不是自觉地利用食物的药性。真正的药膳只能出现在人类已经有了丰富的药物知识和积累了丰富的烹饪经验之后的文明时代。

3.2药膳的发展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一直重视饮食调养与健康长寿的辩证关系。早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已经有了“药”字与“膳”字。

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在发酵的谷物、水果中酿酒,通过喝酒,知道了酒的习性,总结了“酒善走窜”、“通血脉”,人们还发现在酒中加药浸泡,可以治疗一些疾病。商代宰相伊尹,曾著有《汤液经》一书,记录了用食物和药物调和烹饪方法,可以制药和疗疾。[4]而“药膳”这个词则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周礼?天官》中记载了疾医主张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则主张“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这表明,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就有了丰富的药膳知识,并出现了从事药膳制作和应用的专职人员。

《黄帝内经》中载:“人以五谷为本”,“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黄帝内经》中共有13首方剂,其中有8首属于药食并用的方剂。

东汉末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大枣、生姜、葱白、核桃、蜂蜜、龙眼等,都是具有药性的食物,常作为配制药膳的原料。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中都有食疗药膳的内容,开创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治疗重病、急症的先例,为我国药膳食疗学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北魏崔洁的《食经》、梁代刘休的《食方》等著述对中国药膳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设有“食治”专篇,至此食疗已开始成为专门学科。孙思邈还认为“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疫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孙思邈的弟子孟诜集前人之大成编成了《食疗本草》。这是我国第一部集食物、中药为一体的食疗学专著,详细记载了食物的性味、保健功效,过食、偏食后的副作用,以及其独特的加工、烹调方法。

宋元时期为食疗药膳学全面发展时期。宋代官方修订的《太平圣惠方》专设“食治门”,可以治疗28种病症,且药膳以粥、羹、饼、茶等剂形出现。元朝的饮膳太医忽思慧所编著的《饮膳正要》为我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首次从营养学的观点出发,强调了正常人应加强饮食、营养的摄取,用以预防疾病,并详细记载了饮食卫生、服用药食的禁忌及食物中毒的表现,颇有见解。

明代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专门列有饮食禁忌、服药与饮食的禁忌等。著名的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至今在临床及生活中仍有较大的实用价值。[5]

4 药膳的发展现状

中国药膳起远古至现今,源远流长;自宫廷到民间,广为传播。

据有的学者统计,自汉初到明末,有关药膳的著作已有300多部。而今有关食疗药膳的著作更是色彩纷呈,应用空前广泛,以至出现了一些专门的药膳餐馆。在人们的生活中,药膳也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并在国外也享有盛誉,备受青睐。药膳是中国传统饮食和传统医学的重要内容。今天,它已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科学、艺术和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传遍世界各地。

4.1药膳保健食品的成就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药膳保健食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首先,药膳保健食品于1980年得以开发;其次,药膳保健书刊相继出版;第三,药膳保健食品生产厂家、餐厅相继出现;第四,我国的药膳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有三千余家,生产品种三千余种,产值已达到三百亿元左右;第五,我国已经出现了不少名优保健产品;第六,中国保健协会和各省、市保健食品协会相继成立,使保健食品行业有了组织发展;第七,药膳学校和一些大学食品系开设的药膳培训班或药膳保健课程,为培养药膳保健人才发挥了作用;第八,湖南中医学院创办的《药膳食疗研究》杂志,使学术交流,信息互通有了园地;第九,一九九六年三月十五日,中国公布了《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使保健食品有了遵循的法规。[6]

4.2壮医药膳

壮医药膳是在壮医辨证配膳理论指导下 ,由药物、食物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的一种既有药物功效、又有食品美味 ,用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特殊食品。壮医药膳是中医药膳的组成部分 ,它除了与中医药膳具有共性外 ,其本身还具有时代的、民族的、地区的特点 ,构成壮族饮食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7]

壮医药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基础。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将药物和食物相配合,经过适当加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壮医药膳,成为壮族人民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8]

4.3 各种推进药膳事业的措施

4.3.1中国药膳研究会

中国药膳研究会举办了首届中国青年药膳大师培训班,对来自全国各地的33名药膳师进行了系统的培训,这些经过专门培训的药膳师将走进全国各地的餐饮行业,为全民营养做出他们有益的贡献。[9]

4.3.2在广东

广东开展了一系列的项目与形式:1、大力开展药膳食疗科学的普及、宣传;2、药膳食疗文化观光旅游;3、开展药膳食疗与饮食健康咨询服务;4、为药膳文化、技术与产品的学术交流、展览、洽谈提供相关翻译、食宿、交通等配套服务;5、积极开展药膳食疗从业

人员培训。[10]

4.3.3 成功个人举例

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营养学专业,曾就职于成都同仁堂的李丹梅成功开办了以药膳为主打品牌的钦善斋,成功实现了药膳产业的商业化。[11]

4.4药膳在国际上的影响之日本

近些年来,在日本认为将中医和药膳融入自己的生活能够保持身体健康,并且从基础开始学习中药知识的女性人数大增。这是因为与男性相比,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罹患诸如体寒症、痛经和便秘等影响情绪和健康的疾病。[12]

5 药膳的相关条例

7月23日,中国药膳研究会在北京正式发布了《中国药膳制作及从业资质基本要求》标准。这是我国关于药膳制作和资质要求相关标准的首次发布。《中国药膳制作及从业资质基本要求》规定了药膳制作原料、产品以及制作机构、从业人员资质的基本要求;规范了药膳的术语和定义;对进入药膳的中药材、饮片提出应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载的要求;并规定药膳配方应由药膳指导师或药膳师指导和制作;配方的组成、作用应符合中医药理论,不得有配伍禁忌;药膳产品包装物应有标签,标签上应标注有“药膳”字样以及产品的作用、配伍、储运条件、检验合格证、说明书等要求;标签、说明书、菜谱及广告等不得标注与宣传治疗作用,不得代替药物;并对药膳制作机构资质、药膳从业人员资质提出要求。规定药膳制作机构(包括饭店、餐馆、企业等)应具有有效的商业执照。应具有直接管辖权的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有效食品生产或经营许可证。应具有符合资质的专门药膳从业人员。规定药膳从业人员资质药膳从业人员分为药膳指导师、药膳制作师和药膳制作士,均需专门机构认证。

《中国药膳制作及从业资质基本要求》的发布,标志着我国药膳制作和生产将从无序,走向规范。我会将对标准的实施细则及具体要求进一步论证制定和公布,以便更好地让中国传统中医药膳养生为百姓健康服务。[13]

6 药膳的安全性评价

对药膳安全性的评价,应突出膳食配伍的安全性,而非从单纯某味食物的有害性进行认识,当重视药膳是一个复方而非单味药的特点。从中医药角度出发,对药膳安全性进行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重视药膳君臣佐使的分析,讲究七情六合,避免副反应,重视季节、地域、体质、年龄、性别、职业等对药膳安全性的影响,以及重视脾胃对药膳的接纳吸收功能等,以助现代药膳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14]

7药膳的应用

7.1 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药膳是中医药防治疾病与保健的重要手段,治"未病"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探讨药膳在治"未病"不同阶段中的作用,对于研究、推广药膳、促进药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5]

7.2 在治疗常见病中的应用举例

?热病后烦渴——西瓜汁、雪梨汁

?血热出血——鲜荷叶汁

?急性肠胃病——姜茶饮

?内寒感冒——姜糖饮

?神经衰弱、病后体虚——葱枣汤

?肾虚腰痛疼痛、骨软——地黄田鸡汤

?消化道出血——双荷汤

?风湿病——虎骨酒

?壮元阳、强筋骨——什锦鹿茸羹

?须发早白或脱发——乌发蜜膏

?清肝热、降血压——芹菜粥

?健脾、开胃、止泻——鲜藕粥

?润肺止咳——杏仁粉

?益气养血——参枣米饭

?健脾和胃、祛痰止咳——姜汁糖

?清热、润肺、化痰——柿霜糖

?补中益气——糯米粉

?醒脾和胃、理气止呕——砂仁藕粉

8 前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模式的转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维护疾病的防治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有“国粹”之美誉的中华药膳,自然成为了“将健康融入餐饮业”的个性招牌与引领者。

过去几年,“请你吃顿饭,不如请你流点汗”这样健康化的口号,在2008年已经悄然变为“请我吃大餐,不如请我吃药膳”的时尚化表达。另外,近年来各大书店《养生宝典》、《常见病养生药膳》、《纤体药膳食谱》、《药膳烹饪大全》等有关养生药膳的图书持续走俏,并纷纷登上各大书店畅销排行榜。而且购买群体涵盖了老中青三代,身份多为“有文化的公民”。有理由相信,深受百姓欢迎的美味可口、食用方便的中华药膳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广泛的国际影响,一定会走向世界,成为未来健康消费的主流。[16]

参考文献

[1]药膳≠药物+食物.糖尿病天地:文摘刊[R],2008(12):36-37

[2] 白芳,张平.浅谈药膳.医学信息:下旬刊[R],2010,23(5):147-147

[3] 李佩文.细说食疗与药膳.食品与健康[R],2008,(9):40

[4] 宿绍敏,周祖贻.药膳史话.湖南中医杂志[R],2008,24(5):88-89

[5] 王东升.药膳的起源和发展.解放军健康[R],2010,(1):40

[6] 陈明之.中国药膳保健食品现状及展望.浙江树人大学学报[T],2004,4(3):83-85

[7] 黄冬玲.浅谈壮医药膳的特色. 广西中医学院.中国民族医药杂志[R],2001,7(1):23-24

[8] 蓝毓营.浅谈壮医药膳防治疾病的特色.广西中医学院.时珍国医国药[R],2009,20(12):3099-3100

[9]养生大世界:A版[R],2009,(10):43

[10] 胡旭光,刘基柱、贝伟剑、龙晓英.广东科技[G],2010, (8):33-34

[11]方竹.李丹梅让药膳成为餐饮主流.祖国[F],2010,(1):34-37

[12] 晓然.日本女性青睐中医药膳.中国工会财会

[G],2009,(12):53

[13] 中国消费者[F].2010,(8):29

[14] 冯全生,刘军,郑秀丽,郭尹玲,孙玉文,刘继林.从中医药理论探索药膳的安全性.亚太传统医药[R],2008,4(8):9-10

[15] 胡旭光,龙晓英,杨全.试论药膳在治“未病”不同阶段中的作用.广东科技[T],2010,19(16):31

[16] 侯晨美.中华营养药膳——未来健康消费的主流.亚太传统医药[R],2008,4(11):153-154

中医药膳学论文

浅谈中医药膳 中华药膳--这枝医苑奇葩,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岁月,发展成像今天这样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制作方法的一门学问。“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由此受到启发,春秋战国是药膳的萌芽时期,《内经》中记载了“半夏粳米汤”,《金匮》中记载了“当归羊肉汤”,药膳经历代医家的整理、收集,逐渐发展成今天这样内容丰富,疗效肯定,影响深远的保健方法。现代营养学的研究大大推进了药膳的发展,药膳正走上中西医结合的良好发展之路,必将对百姓健康和生活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 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和饮食文化共同孕育的一枝奇葩,既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又是防病治病之有效措施,故历来受到人们的青睐。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疾病模式的改变以及受到“回归大自然”思想的影响,药膳这种药食结合、养疗一体的传统医疗保健方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大大促进了中国药膳学的。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药膳研究培训机构、药膳餐厅纷纷建立,部分医院、康复中心相继成立了药膳食疗科,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增多。但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系列的问题,作为一门性学科,药膳学的研究更多的是低水平的重复,其应用价值也远未得到应有的体现。就以下几方面来讨论: 1 加强基础研究,深化药膳理论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基础研究,药膳也不例外。药膳是以食物和中药材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兼具药物防病治病和食品营养保健双重作用的食品,其配伍、组方和运用均是在中医药基础理论和防治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其加工制作过程则需要以烹饪理论为依据。所以,如果脱离了中医理论和烹饪理论的指导,药膳的发展就失去了源头活水。 为了强化基础研究,促进药膳理论的发展,首要的问题是培养药膳研究的专门人才,促进学科的独立发展。 2 提倡学科分化,培养专门人才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为世人叹为观止的饮食文化,也形成了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传统医学。药食同源,药膳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烹饪技艺相结合形成的专门学科,是中医学和烹饪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机结合、共同孕育的产物。药膳学综合了这两门学科的理论,其理论基础源于中医理论体系,其加工制作方法源于烹饪技艺,两者缺一不可。 药膳学的渊源和特点决定了药膳学科的从业人员必须既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造

中医药文献检索作业

文献信息检索的意义和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文献信息检索的意义和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掌握文献信息检索技能是当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当代社会日趋复杂,瞬息万变,整个世界进入一个新技术革命发展的信息时代,诸如“信息社会”、“信息高速公路”、“数字图书馆”、“数字城市”、“数字地球”、“网络出版”、“电子图书”、“知识经济”等新生词汇不断出现,以致信息知识贯穿、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科研等各个领域,并且决定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这种时代迫切要求大学生掌握多种基本技能。其中,文献信息检索与电脑、外语形成所谓的三大基本技能(三者都是信息时代所应具备的技能与手段,运用目的都是为了传播与利用信息知识,通过信息知识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或者说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掌握文献信息检索技能可以提高自己查检、鉴别、选择与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有利于获取新的信息,吸收所需的专门知识,从而更好地进行自学、从事科研和开展各种管理活动。 (二)、掌握文献信息检索技能有助于同学们打开人类知识的宝库。 图书馆、文献信息部门和档案馆等社会文献信息交流机构都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掌握文献信息检索技能,学会利用这些社会文献信息交流机构可使同学们掌握打开这些知识宝库的钥匙,进而获取与利用所需的文献信息和专门知识。 (三)、掌握文献信息检索技能有助于同学们了解和把握有关学科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掌握文献信息检索技能,可以了解前人在各个领域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和有关学科的发展概貌,从而找到读书治学的门径,确定读书的重点和方向。 (四)、掌握文献信息检索技能有助于同学们扩大视野,了解和把握有关学科中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与新知识。 掌握文献信息检索技能,学会获取文献信息的本领,可以及时了解有关某一学科或研究课题的发展水平、发展动向与发展趋势,从而促使自己根据新的情况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像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得那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获得成就。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更多文献检索与利用的知识和技能,谁就能在科研活动中节省查寻文献信息的时间和精力,从而相对延长科研活动的有效时间。 (五)、掌握文献信息检索技能有助于同学们获取有关的参考知识和文献信息。 美国有一所大学的门上雕刻着一句名言:“知识的一半就是知道在哪里去寻求它。”俄罗斯著名的文献学家、目录学家布留索夫在其所著《论目录学对科学的意义》一文中写道:“有人说,学问与其说是知识的储蓄,倒不如说是善于在书海中找到知识的本领”。这话无疑是正确的。掌握文献信息检索技能,可使同学们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 (六)、掌握文献信息检索技能是接受终身教育的必要手段。 当前,世界范围内图书文献的数量增长异常迅猛,已经呈现“信息爆炸”、“信息污染”,“知识爆炸”、“知识污染”的复杂局面。面对如此广泛巨大,且在不断猛增的文献信息与知识量,任何图书馆、文献信息部门和档案馆均无法全部收藏。任何人别说是通晓各门学科知识,像过去说到古人“学富五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各门知识无所不知,就是通读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全部文献都相当困难,哪怕大致浏览涉猎也是如此。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现在光浏览一下世界上一年内发表有关化学的论文和著作,一个化学家如果每周看40个小时,也要读48年”。就同学们来说,即使是拼命地学习,也无法在大学期间学完将来从事工作所需掌握的全部知识。何况有些学科知识还存在着陈旧老化的问题。这就要求同学们在毕业后还要接受终身教育,不断扩大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同学们应将刻苦学习、掌握知识与培养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技能结合起来,学会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选取和掌握更多的专门知识,培养接受终身教育的基本功,以便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中药药膳学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植物保护学院 班级:11级动植物检疫1班 姓名:余佳慧 学号:201141632307 课程论文题目:茄子的药膳作用 课程名称:中药药膳学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2013年12月18日

茄子的药膳作用 摘要:当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生活的质量,而健康首当其冲。药膳与食疗用自然的方式既给予人健康,又很少负作用,必将赢得人们的青睐。本文旨在介绍药膳以及茄子的药膳作用。 关键词:生活水平药膳茄子的药膳作用 前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需要迎接各种机遇和挑战。对于如何让人持久而精神充沛地投入工作与学习,许多营养顾问和医学专家指出:用全面而合理的膳食,来保证人体内的营养均衡,这是简便且行之有效的良策。 一、中药药膳 中药药膳不是食物与中药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中医辩证配膳理论指导下,由药物、食物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的一种既有药物功效,又有食品美味,用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特殊食品。 二、中国药膳的特点 1.注重整体,辩证施食 所谓“注重整体”、“辩证施食”,即在运用药膳时,首先要全面分析患者的体质、健康状况、患病性质、季节时令、地理环境等多方面情况,判断其基本证型;然后再确定相应的食疗原则,给予适当的药膳治疗。如慢性胃炎患者,若证属胃寒者,宜服良附粥;证属胃阴虚者,则服玉石梅楂饮等。 2.防治兼宜,效果显著 药膳既可治病,又可强身防病,这是有别于药物治疗的特点之一。药膳尽这多是平和之品,但其防冶疾病和健身养生的效果却是比较显著的。如山东中医学院根据古代食疗和清宫保健经验研制而成的“八珍食品”,含有山药、莲子、山楂等8种食用中药,幼儿食用30天后食欲增加者占97%,生长发育也有改善;再如,莱阳梨香菇补精,是由莱阳梨汁和香菇、

中医药文献检索课综合实习报告

中医药文献检索课综合实习报告 (个人完成) 课题中文名称:补肾健脾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相关因素的影响一、检索课题概况 你从什么途经了解该课题的背景资料?课题中相关词汇的解释(标明出处) 从百度百科可了解该课题的背景资料。骨质疏松症:是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出处:百科名片)补肾:中医名词。是指通过饮食、药补、健身运动、气功、针灸、按摩等手段达到改变肾阴虚、阳虚的状态,补肾的食物,最常用的是通过鹿茸片煲汤、泡酒等方法。中医认为,肾虚分肾阴虚和肾阳虚,要根据不同的症状做不同的诊治。肾虚多为长期积累成疾,切不可因急于求成而用大补之药进补,或者用成份不明的补肾壮阳药物。而应慢慢调理。(出处:百科名片)健脾:中医名词,指健运脾气的一种治法。适用于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所致的脘腹胀满、大便溏泄、食欲不振、肢倦乏力等症。常用方药如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等。(出处:百科名片) 二、课题分析 1.学科属性:骨科学 2.检索年限:2008-2013 3.检索文献类型:期刊文献 4.检索方法:机检 三、检索过程 该部分为检索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对所选用的数据库、检索词、检索途径、检索策略以及根据检索结果对检索策略的修改步骤等检索全过程的详细描述。 (一)中医药在线: 1.检索字段:主题词 2.检索词:骨质疏松,绝经后 3.检索式及限定条件:主题词=骨质疏松,绝经后 AND 时间=2008-2013 AND 文献类型=实验研究 AND 研究对象=动物

4.检索结果数量并浏览原文:共20条记录 (二)CNKI: 1.检索字段:主题关键词 2.检索词:绝经后骨质疏松补肾健脾仙灵脾淫羊藿何首乌党参破骨细胞白细胞介素6 IT-6 3.检索式及限定条件:主题=绝经后骨质疏松 AND 时间=2008-2013 AND 关键词=(补肾 OR 健脾 OR 仙灵脾 OR淫羊藿 OR 何首乌 OR 党参 OR 破骨细胞 OR白细胞介素6 OR IT-6) AND 文献分类目录=医药卫生科技 4.检索结果数量并浏览原文:共23条记录 (三)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 1.检索字段:题名或关键词 2.检索词:绝经后骨质疏松 3.检索式及限定条件:题名或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AND 题名或关键词=补肾健脾法AND 时间=2008-2013 AND 范围=全部期刊 4.检索结果数量并浏览原文:共48条记录 (四)专利数据库 1.检索字段:关键词 2.检索词:绝经后骨质疏松 3.检索式及限定条件: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 4.检索结果数量并浏览摘要:共10条记录 (五)其它电子资源的检索情况,如万方医学网、读秀、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Google学术搜索等 检索数据库1:Google学术搜索 检索字段:关键词 检索词:绝经后骨质疏松补肾健脾 检索式及限定条件: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 AND 关键词=补肾健脾 AND 时间=2008-2013 检索结果数量:共20条记录 检索数据库2:读秀 检索字段:关键词 检索词:绝经后骨质疏松补肾健脾 检索式及限定条件: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 AND 关键词=补肾健脾 AND 时间=2008-2013 AND 范围=全部期刊 检索结果数量:共5条记录 五、分析评价 通过检索多种数据库后,进行筛选查重分析,罗列出你认为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文献与主要相关的文献题录及摘要

中医药养生论文

中医药养生论文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中医养生学论文 【摘要】 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讲,养生讲究辨证施用、三因(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注重辨别人们的体质特点,并根据体质特点、所处地理环境特点、发病季节的气候特点,辩证用药调理。本文阐述了不同体质的养成、变化和养生原则,并根据自身属于气虚体质的特点,从自己本身的饮食、生活和药理保健出发,结合中医体质养生思想体系的内容,提出合适的养生改进措施,从而达到保持身体健康,机体功能正常的状态。 【关键词】民以食为天药食同源无为而治 【正文】 名以食为天:从古至今,关于饮食的话题和食材的研究一向被人所津津乐道,也因此探究出了不少由饮食入手的养生之道。饮食搭配和调养得当,可以充分地补充我们日常活动所需的营养,提高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使我们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正如《寿亲养老新书》所说:“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大,活人之本也”,饮食是人赖以生存之本,合理地调配饮食,才能固气养精,供给五脏六腑的正常运作,长期合理的饮食规划,从长远看来对身体的衰老有一定的抵抗作用。 从饮食的过程来说,饮食要“定时”,即三餐要有规律。规律的饮食能使脾胃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供给身体所需的养分。在学习和工作中忙碌的我们常常忽略早餐的重要性,或是畏寒索性睡过了早餐的时间,三餐的时间也比较随性,无规律可言,长此以往会损害营养的吸收效率和消化的程度,对身体的损害是可观的。 饮食也要“定量”。看见喜爱的食物就多食甚至到饱胀的程度,不喜欢就少食,这样的偏食和过量饮食都是不对的。吃得太多会加重脾胃的负担,使脾胃超负荷地工作,使胃壁变薄,胃粘膜受到损伤。《内经·素问》中提到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正是这个道理。 饮食也不可过于追求速度。饮食应当细嚼慢咽,充分发挥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从而减轻脾胃的负担,提高消化吸收的效率。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习和工作再忙碌,我们也不应该牺牲饮食的时间来增加工作效率,只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反效果。 同时,饮食也提倡“专致”。也就是说饮食要一心一意,不可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许多人以为这么做是节省节省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其实不然。饮食的过程中血液大量回流到消化道以促进吸收,脑部的血液供给就相应减少了。边饮食边工作,不仅此时的工作效率低,并且影响了肠胃的运作,可谓得不偿失。 根据季节来划分,一年四季中饮食要顺从春夏秋冬的交替而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身体四季的不同需求,正是所谓的“因时养生”。因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国养生学的一大特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古人总结出的四季养生方法是科学的阐释。首先,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春夏之际正是由寒转暖、大地回温、阳气聚敛之时,故调阳是顺应气节的养生之

中国药膳养生学 秋冬该怎样进补论文

秋冬该怎样进补 摘要:秋冬时节进补不仅能固本培元,使身体正气恢复,而且有利于驱病祛邪,使体内的阴、阳、气、血、津液得到充实,使身体能进入到最佳的状态。 关键字:排毒,解毒,护肝 养生:秋冬进补需注重排毒 常言道:“秋风起,三蛇肥”,国庆之后,早晚的寒气愈来愈重,又到了秋冬进补的时节。按照中国人的习惯,秋冬时节是给身体“进补”的大好时节,大家称之为“补冬”。中国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副主任姜良铎教授称:“正确的‘补冬’能使身体强壮而又保持窈窕。因为进入秋冬季节后,体内代谢下降,体力消耗减少,此时进补,药物易被吸收和蕴蓄,从而发挥较大的功效。但是,要科学进补,要补得恰当,不要盲目进补。”姜教授认为,用排毒解毒、调补治病养生法来指导冬季养生保健,会给健康带来益处。 秋冬时节忙进补 秋天一到,气温逐渐下降,人们便习惯地想到要补身。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市内大型超市、商场的滋补品专卖柜,各类滋补品成为抢手货。另据报道,某家大型商场国庆期间卖出近10万元的滋补品,销量比去年翻了一番。广州市统计局综合处公布的《广州市现代化目标实现程度及预测》中指出,广州市居民素有进食药膳和讲究秋冬进补的习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滋补药品的支出逐年增长,1995年人均支出33.12元,1999年增至41.43元,增长25.09%。 为何秋冬季节人们忙进补呢?据介绍,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冬季节已进入进补的季节。经过炎热的夏天,人体耗损大,且进食较少,当天气转凉时,适当调补一下身体,是很有必要的。秋冬时节进补不仅

能固本培元,使身体正气恢复,而且有利于驱病祛邪,使体内的阴、阳、气、血、津液得到充实,使身体能进入到最佳的状态。 传统医学认为,秋冬进补可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姜教授说,各种人群,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均可选用有滋补作用的食品,但在进补时要注意根据不同的体质来选择补品和进补方式。 进补最好先排毒 姜教授特别强调,进补也要讲究科学,要补得恰当,切忌盲目进补。因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流通,遇寒则凝滞。据介绍,当秋冬寒冷的空气作用于机体,会使人体血管中的血液流动不畅,甚至引起淤血阻滞;加上人们的运动往往减少,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流速度缓慢,易引起血液淤滞或血管梗塞。所以,冬季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较高。 另外,血流滞缓,排毒管道不通畅,多种毒素易留存体内,再加之寒冷的气候会减低机体的抵抗力,这样就常常形成一种毒存体内、气血不通、正气不足的本虚标实的病理状态。 姜教授说,冬季养生,要避免纯补、壅补、腻补,要在排毒解毒的基础上进补,要通补结合,补得恰当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反之,则易致毒留体内而引发多种疾病或使宿疾复发。在进补前,必须要将积聚在人体内的毒素通过消化管道、泌尿道排出体外。 据了解,各种毒素、废物存留在体内会造成代谢功能紊乱,阻碍气血正常运行、破坏腑脏的功能及腑脏之间的相互协调。在这种情况下进补,机体不但无法吸收补品的营养物质,反而会引发多种疾病,有害健康。因此秋冬进补之前必须先排毒,通得合适、补得适当才能获得真正健康。 补后更需要排毒 有关专家认为,若补得太过,不但不能强身健体,还会引发疾病。因为,秋冬季节传统的食补多用辛热之品,以温阳驱寒,而补药也多以温热药为主,人们往往习惯于纯补、腻补、食不厌精,故秋冬进补不当易致体内阳气过盛,

药膳饮食在北方的发展分析

药膳饮食在北方的发展分析 药膳是药材与食材通过科学搭配形成的有益于养生的美食,色香味与药效的合理配搭,让药膳具有了广阔的市场。使用药膳,既可以强身健体,亦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是药膳得到广泛认可的原因所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的药膳市场的发展受到其本身的社会认知度低、制作费时、利润较薄等限制因素的影响,其进一步的发展收到了很大的局限。今后的发展中,如何调整药膳的推广,如何提升大众对药膳的认知,是今后药膳发展的重点。笔者结合北方地区药膳的发展进行探究,通过揭示其发展现状,指出今后药膳的营销拓宽策略,希望对相关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作为饮食、营养、保健和长寿相结合的药膳,它是中国药膳文化的结晶,并积淀了几千年。经过二千年的传统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药膳疗法经历了几千年。近年来,对药膳的研究逐渐增多,有一批相关的研究作品不断涌现。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原因,笔者展开了对这一课题的探究。 以上文章很有见地,从不同角度、以新的视野对药膳的运用做了分析,代表了最近以来学界的最新研究情况,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以上研究背景下,笔者紧抓这一研究本体,就其实质进行探究,部分做到了独辟蹊径,希望在这一新的视角上有新的发现。 (二)研究目的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是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对药膳饮食在北方地区的创新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并提出合理的意见建议供大家参考。笔者在全面梳理相关材料的基础上选取其中的代表性作品作为分析探究的切入点,从而更鲜明准确的揭示这个研究课题的本质,更明晰的揭示今后研究的方向。 从写作意义层面上讲,笔者的写作着眼于药膳饮食在北方地区地发展进行研究,着力于理论探究,希望更客观直观的呈现这个论题最前沿的内容,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最为直接地现实意义。总之,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能为本主题的研究提供宝贵的参考,使整个研究更进步更客观。

文献检索平时作业答案带图(温医)

1.简述文献的构成。 答:现代文献由四要素构成:文献信息、文献载体、符号系统和记录方式。 2.简述医学文献的特点。 答:数量庞大、载体多样化、多文种化、学科交叉出版分散、知识信息更新加快、交流传播速度加快、电子化发展趋势。 3.简述文献检索的概念和类型。 答:概念:广义的文献检索包括信息的存储和检索两个过程,是指将文献按照一定方式集中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按照文献用户需求查找出有关文献或文献中包含的信息内容的过程。 狭义的信息检索即从检索工具或检索系统中,通过一定的检索途径或检索方式查找出需要的信息的过程。 类型:①按照检出结果的形式划分:书目检索、全文检索、引文检索。 ②从情报检索角度划分:文献检索、数据检索、事实检索。 ③按照线索手段划分:手工检索、计算机检索。 4.简述文献检索系统的评价因素。 答:报道信息的准确性、报道信息的及时性、索引体系的完善程度、对信息标引的深度、查全率和查准率。 5.什么事查全率和查准率,二者之间有何关系? 答:查全率(R)和查准率(P)是检索系统最为流行和重要的两个性能和效果评价指标。 R=检出的相关信息量/检索工具中相关信息总量X100% P=检出的相关信息量/检出的信息总量X100% 两者之间存在互逆关系,即如果检索工具的查全率较高,则其查准率将相对下降;反之查准率高,则查全率低;而且查全率和查准率只能相对提高,二者永远不可能同时达到100%。 6.试述文献信息的类型。

答:①按文献信息表现形式划分:文字型、视频型、音频型、数字型 ②按文献信息的出版类型划分:图书、期刊、政府出版物、科技报告、专利文献、会议文献、学位论文、标准文献、产品样本说明书、技术档案 ③按文献信息的载体形式划分:印刷型、缩微型、声像型、电子型 ④按文献信息的加工程度划分: ⑴零次文献信息:书信、手稿、实验数据、观察记录、笔记、内部档案等。特点:内容新颖,但不成熟,难以查询。 ⑵一次文献信息:期刊论文、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报告等。特点:内容新颖、详尽,因而是文献信息的最主要来源和检索对象,但其量大、分散而无序,对其查找与利用带来不便。 ⑶二次文献信息: 目录、索引和文摘等。特点:报道性和检索性,主要作用是提供查找文献信息的线索,故又称为检索工具。 ⑷三次文献信息:综述、进展、年鉴和百科全书等。 7.试述电子文献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答:电子文献资源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把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文献存储在光、磁等非印刷纸质的载体中,以电信号、光信号的形式传播,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和其他外部设备等方式再表现出来的一种新型文献资源。 特点:1.存储介质和传播形式的改变 2.信息的表现形式多样化 3.文献资源类型多样化 4.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功能 5.更新速度快、时效性强 6.具备检索系统或功能 7.检索访问不受时空限制 8.试述医学电子文献资源的类型。

世中联药膳专业委员会简介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 简介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于2008年4月3日经中国民政部批准,正式登记注册准予成立(民政登[2008]第1083号)。她是世界中联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目前世界上药膳养生领域内唯一的、最具权威性的国际性学术团体。现将该专业委员会基本情况介绍如下: 一、工作基础 1.目前,我们拥有创办两个药膳研究会的基础,即“国际(香港)药膳食疗学会”和“湖南省药膳食疗研究会”。 “国际(香港)药膳食疗学会”是在香港注册,包括亚太地区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性学术组织,于2002年在香港成立。现有分会45个,其中海外13个,国内32个,共有会员1800余人。学会总部设香港,学会常设机构设长沙,挂靠湖南中医药大学,由学校提供办公和办学场地,与“湖南省药膳食疗研究会”合署办公。执行主席和秘书长分别由湖南中医药大学谭兴贵教授、潘远根教授担任,主持学会日常事务。会员单位涵盖中国大陆30余个省市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及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意大利等国。 “湖南省药膳食疗研究会”创办于1999年,至今仍在积极从事各项研究工作。本学会的领导成员同时又是“国际(香港)药膳食疗学会”的核心成员。 2.学会自创办以来,进行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 召开了五次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办有国内外公开发行《东方食疗与保健》和《东方药膳》两份会刊,主编了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统编教材二本,《中医药膳学》、《中医养生保健研究》,出版药膳食疗专著100余部,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20项等,已成为国内和亚太地区很有影响和具有相当实力的国际学会。 3.拥有国内知名药膳食疗养生方面的专家教授群体 如孟仲法、翁维健、周文泉、窦国祥、彭铭泉、叶锦先、王世民、王者悦、谭兴贵、赵霖等100余人。 因此,我们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实力雄厚和良好的基础。 二、主要工作业绩 1.主编两本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 《中医药膳学》:为全国高等中医药本科统编教材,由谭兴贵教授担任主编,已于2002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并用于教学。

中医药文献检索工具

药学文献检索工具 《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 ?收载医史人物、文献、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穴位、临床各科词条38505条。 ?例:鬼目、鸣天鼓、本草、本经等。 ?鬼目:药名。 ?本草:中国古代记载药物的著作。 ?本经:《神农本草经》。 ?鸣天鼓:自我按摩的方法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第八版)《中国药典》国家药典委员会 ?第一部:中药 ?第二部:西药 ?第三部:生物制品 ?例:冬虫夏草的性状、牛黄的含量测定、 青蒿素的含量测定、青霉素钠含量测定 破伤风抗病素保存、运输及有效期 中药检索《中药大辞典》、《中药辞海》、《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 上下两册、附编一册 广泛征集古今中外有关中药文献,每药注有顺序号、异名、成分、药理、炮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临床报道等19项,是一部实用的专业工具书。 《中药大辞典》附编 ?中文名称索引 ?药用植、动、矿物学名索引 ?化学成分中英文名称对照 ?化学成分索引 ?药理作用索引 ?疾病防治索引 ?成分药理临床报道参考文献 ?古今度量衡对照 《中药大辞典》举例 利用《中药大辞典》检索中药“大黄素”的英文名称,;“大黄”《药录》称为、《千金方》称为;现代临床报道,该药可用于治疗口腔炎,口唇溃疡及毛嚢炎等,资料来源是。 方剂与中成药检索《简明方剂辞典》、《中医方剂大辞典》、《新编中成药手册》 《中医方剂大辞典》 ?是一部集古今方剂之大成的大型方剂工具书。 ?该辞典共分为11册出版,前10册为正编,每册均有本册的“方名目录”,按笔画编 排,并有序号,第11册为附编。

中医经典著作语句检索《黄帝内经词典》、《中医经典索引》 《中医经典索引》 ?《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5部中医典籍的综合索引。 ?著录格式:书名、篇序、页码/行(条号) ?素四十223/5 ?表示该文句出自《素问》第四十篇“腹中论”,底本第223页第5行。 古汉语字词和百科词语检索《辞源》、《辞海》 《辞源》与《辞海》的区别 类书的检索 ?1检索课题 ?定义 ?常用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本草纲目》、《普济方》、《名医类案》等 ?小结 课题检索 ?查找历代医著对“咳嗽”的论述及有效方药、针灸疗法、导引(气功)疗法、各家医 案等内容。 ?查找历代医著对“中医脏腑学说的论述和临床应用”资料。 ?查找“蒲公英”明代以前的有关资料 ?查找明代以前治疗“脚气病”的验方及有关论述 ?查找历代名医治疗“月经病”的医案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清.陈梦雷等编,八个部分,12分册。本书是《古今图书集成》的抽印本,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医学类书。 主要内容 1.医经注释:对《素问》、《灵枢》、《难经》3部医经的注释。 2.脉法、外诊法:汇集有关望、闻、问、切等中医的诊断方法。 3.脏腑身形:系统论述了中医脏腑、经络、运气及身形学说。 4.诸疾:内科疾病。 5.外科:外科疾病。 6.妇科:妇科疾病。 7.儿科:小儿疾病。 8.总论、医术名流列传、艺文、纪事、杂录、外编1册 查找历代医著对“咳嗽”的论述及有效方药、针灸疗法、导引(气功)疗法、各家医案 ?分析:查历代医著对某种疾病的资料,可利用类书检索,《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是

文献检索作业范文

注:请各位在下周一(6月18日)之前交打印稿给我,这是老师给的范文 文献检索作业 班级:学号姓名 检索题目: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治疗 检索分析: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好发的常见疾病。它的研究和治疗的进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息息相关。冠心病的治疗手段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中医药治疗。我们要查冠心病的治疗手段近期进展,来指导我们的临床工作。 检索过程: 1:明确课题所涉及的学科范围(按中图法确定) R医学学科 分类号:R541.4[医药、卫生>内科学>心脏、血管(循环 系)疾病>心脏疾病] R259.414[医药、卫生>中国医学>中医内科>现代医 学内科疾病] 2:课题所涉及的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电子图书专利文献学位论文 3:明确课题涉及的时间范围、语言种类及地域范围 时间范围:2005至2012年语言种类:中文 地域范围:无限制 一、数据库选取:维普期刊数据库 检索关键词: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检索年限:2005—2012

检索式:题名=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与题名=治疗与时间=2005-2012与学科=临床医学,中国医学,基础医学,预 防医学卫生学,药学,...与范围=全部期刊检索结果:查找到相关期刊文章9篇;密切相关的有6篇 选取文章名《2009年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年度盘点》 文章著录:1、葛波,09年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年度盘点[J]. 上海医学,2009,6(8). 2施鸿毓,陈晖,仇兴标等.高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 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特点及预后[J].上海 医学,2011,2 3、梁强.杏丁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健康 必读:下半月,2011,5 二、图书检索选取:读秀中文学术搜索 检索主题词:冠心病+治疗 检索结果:检索到中文图书5种 举例:1.吴大真等主编.现代名中医冠心病治疗绝技.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2.刘媛媛等主编.冠心病治疗与护理.天津科技翻译出版 公司,2007.07. 三、学位论文: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检索主题词: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检索格式: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治疗标题:"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中医药文献检索常用工具及检索方法”答案

中医药文献检索常用工具及检索方法 《中医药文献检索》概论 1、检索工具按著录方式及揭示内容程度分类,不包括的类型是(C) A、目录型检索工具 B 、题录型检索工具C卡片式检索工具 D、文摘型检索工具 2、(D)首次以“文献” 一词命名自己的专著《文献通考》 A、苏天爵 B、欧阳贞C 、揭篌斯D马端临 3、下列属于按不同记录方式分类的文献是(C) A、专利文献B 、会议文献C电子型文献D、光盘文献 4、一次文献,是指(D) A、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形成一次文献以前的知识信息,二是未经正式发表的原始文献,或未正式出版的各种书刊资料 B、根据二次文献所提供的线索对某一范围的一次文献加以集中、浓缩,系统整理并且概括论述形成的文献 C、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的产物,其主要类型有目录、索引、文摘这些用以查找一次文献的工具 /、 D、作者本人以科研生产工作中取得的科技成果作为依据而撰写创作的原始文献 5、文献四要素中的符号系统指的是(A A、信息的携带者 B 、文献的外在表现形式 C、文献的思想内容,即文献所记录的知识 D 、文献的符号进入载体的方法和过程 6、下列关于文献与文献信息的说法错误的是(C) A、文献信息是以文献为载体的信息 B、文献和文献信息是表征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C、文献信息是存储信息的物质形态的概括,即它的物质属性 D、文献记录了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的轨迹,存储了社会发展的知识信息,为人类社会的前进保存了文化积累 7、访谈的形式属于(A) A、零次文献B 、一次文献C、二次文献D、三次文献 8、纸制型文献一般以(B)为母体,母本采用光学摄影技术,把文献的体积缩小,固化到感光材料或者其他载体上 A、手写型文献 B、印刷型文献C 、电子型文献D 、声像型文献 9、下列关于检索工具的说法错误的是(B) A、用以报道、存贮和查找文献线索的工具 B、是附有检索标识的某一范围文献条目的集合,是三次文献 C、大多数检索工具为定期、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所以又称为检索刊物 D、目前医学文献检索工具已从传统的手工检索工具发展为以计算机网络检索系统为主 10、按不同载体分类的文献的种类不包括(B) A、纸质型文献 B、印刷型文献C 、微缩型文献D 、磁盘文献 中文医药论文检索 1、CBM-Web<(C)检索系统具有良好兼容性 A、万方数据库 B 、CNKI数据库C、PubMed D 、维普数据库 2、可以全方位了解作者的主要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研究对象等情况,可以专一的研究某一个作者的整体情况的检索方式是(B) A、标准检索 B、作者发文检索 C 、来源期刊检索D、科研基金检索 3、我国中文医药论文的检索系统于上世纪(C)年代起步 A、60 B 、70 C 80 D 、90 4、下列不属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特点的是(A)

中药药膳学课程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班级:一班姓名:学号: 课程论文题目:枸杞的药膳价值 课程名称:中药药膳学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枸杞的药膳价值 学生:XXX XXX学院 XXX班学号 摘要: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当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生活的幸福,而健康首当其冲。药膳与食疗用自然的方式既给予人健康,又很少负作用,必将赢得人们的青睐。本文旨在介绍枸杞的药膳作用。介绍了枸杞在我国古代的食用和药用情况,指出枸杞不仅具有很高营养价值,而且有促进免疫、抗衰老、抗肿瘤、清除自由基、抗疲劳、抗辐射、保肝、生殖功能保护和改善等作用。 关键词:枸杞,药膳,营养价值,药用价值。 枸杞是茄科枸杞属的多分枝灌木植物,高0.5-1米,栽培时可达2米多。国内外均有分布。枸杞全身是宝,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枸杞嫩叶亦称枸杞头,可食用或作枸杞茶。现代研究,枸杞子有降低血糖、抗脂肪肝作用,并能抗动脉粥样硬化。此外,枸杞还可用园林作绿篱栽植、树桩盆栽以及用作水土保持的灌木等。 一、枸杞的简介 枸杞这个名称始见于中国二千多年前的《诗经》。明代的药物学家李时珍云:“枸杞,二树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兼名之。” 道书言:千载枸杞,其形如犬,故得枸名,未审然否?颂曰:仙人杖有三种:一是枸杞;一是菜类,叶似苦苣;一是枯死竹竿之色黑者也。 在中国枸杞有很多民间叫法,如苟起子、枸杞红实、甜菜子、西枸杞、狗奶子、红青椒、枸蹄子、枸杞果、地骨子、枸茄茄、红耳坠、血枸子、枸地芽子、枸杞豆、血杞子、津枸杞。在宁夏枸杞主产区,宁夏省中宁县,农民们习惯称呼枸杞为“茨”,茨即蒺藜。这是由于野生枸杞与蒺藜相似,常被混采作烧柴,在民间把“茨”当作枸杞的俗名叫惯了。在中宁农村,枸杞园称为茨园,拘杞树称为茨树,枸杞枝称为茨条。于是,盛产枸杞的中宁农村又被称为茨

文献检索----提交作业

一、CBMweb 1.快速检索:砷中毒流行病学方面的文献 #1 261 砷中毒流行病学 标题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677C>T和5-甲基四氢叶酸高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基因2756A>G多态性与地方性砷中毒易感性的关系 著者何倩 出处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6; 35(1) : 4-9 2.高级检索:查找标题或关键词中出现高血压的文献 #1 119370 中文标题:高血压 #2 46197 关键词:高血压 #3 126601(#1)or(#2) 标题中医体质辨识在高血压分级管理中的应用与探讨 著者周翼 出处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 13(1) : 41-46 3.主题检索:砷中毒流行病学方面的文献 #1 274 "砷中毒/人种学/流行病学/死亡率"[不加权:扩展] 标题快速试剂盒法和原子荧光法测定水砷含量结果对比分析 著者金宁 出处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2) : 115-116 5. 2010年以来关于肝硬化的核心期刊刊载综述文献 #1 1654 "肝硬化"[常用字段] OR "肝纤维化"[常用字段] OR "肝硬变"[常 用字段]OR "肝硬化症"[常用字段] OR "肝硬化"[主题词]) AND 综述[文献类型]AND 2010-2016[日期] 标题 HBV相关的慢性肝病与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著者黄亚雄; 出处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5; (36) : 5803-5808

6. 主题检索:查找关于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的文献 #1 8341 "阿司匹林/投药和剂量/副作用/禁忌证/中毒/毒性/治 疗应用"[不加权:扩展] #2 30369 "高血压/药物疗法"[不加权:扩展] #3 120(#1)and(#2) 标题钙剂加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疗效研究著者张改玲 出处临床医学 2015; (11) : 90-92 7.分类途径:病毒性肝炎病因学方面的文献 #1 864 "R512.6/025"[分类号:扩展] 标题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病毒性肝炎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著者刘米霞 出处当代护士·综合版 2001.08.01; (8) : 25 9.查找温州医学院学报的创刊年份以及本刊上发表的有关呼吸衰竭的文献创刊年份 1959 #1 17 "温州医学院学报"[刊名:含更名] and "呼吸衰竭"[全字段] 标题肾脏病患者免疫抑制剂相关的肺部感染49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著者林海霞 出处温州医学院学报 2014; 44(7) : 524-527 二、CNKI数据库 1.中华传染病杂志上发表的有关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的文献 #1 4 来源=中华传染病杂志并且( 主题=病毒性肝炎并且主题=重叠感染) (模糊匹配),专辑导航:全部; 数据库:文献跨库检索 标题上海市20世纪90年代早期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特征 著者郑英杰 出处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医药文献检索常用工具及检索方法

中医药文献检索常用工具及检索方法-2021年华医网 (一)《中医药文献检索》概论 1、访谈的形式属于() ?零次文献? ?一次文献 ?二次文献 ?三次文献 2、按不同载体分类的文献的种类不包括() ?纸质型文献 ?印刷型文献? ?微缩型文献 ?磁盘文献 3、下列属于按不同记录方式分类的文献是() ?专利文献 ?会议文献

?电子型文献? ?光盘文献 4、一次文献,是指() ?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形成一次文献以前的知识信息,二是未经正式发表的原始文献,或未正式出版的各种书刊资料 ?二次文献所提供的线索对某一范围的一次文献加以集中、浓缩,系统整理并且概括论述形成的文献 ?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的产物,其主要类型有目录、索引、文摘这些用以查找一次文献的工具 ?作者本人以科研生产工作中取得的科技成果作为依据而撰写创作的原始 文献? 5、“文献”一词,首见于() ?《论语.八佾》? ?《文献通考》 ?《文献著录第1部分:总则》 ?《文献情报术语国际标准(草案)》

6、纸制型文献一般以()为母体,母本采用光学摄影技术,把文献的体积缩小,固化到感光材料或者其他载体上 ?手写型文献 ?印刷型文献? ?电子型文献 ?声像型文献 7、下列关于检索工具的说法错误的是() ?报道、存贮和查找文献线索的工具 ?是附有检索标识的某一范围文献条目的集合,是三次文献? ?数检索工具为定期、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所以又称为检索刊物?目前医学文献检索工具已从传统的手工检索工具发展为以计算机网络检索系统为主 8、()首次以“文献”一词命名自己的专著《文献通考》 ?苏天爵 ?欧阳贞 ?揭徯斯

药膳发展现状研究

药膳发展现状研究 摘要 通过对药膳的理论和实证发现,药膳中存在着是药就是毒;所有药膳都是有病治痛,无病强身和错不分四季错误的食用药膳的问题,提出了正确的合理的区分药品;药膳要因人因季节而意正确食用的改进思路使人们了解“药补为何不如食补”、“必须认识自己体质才能进行有效的食补”。把中华烹饪的专业技艺与西洋科学文明的专门知识结合起来,做到“药膳西做”,不断的努力研究发展,使国民健康得到保障,使中华烹饪文化真正的发扬光大。 关键词:菜肴;药膳;食疗 Abstract Pass the theories and the substantial evidence detections toward the medicine s, exist in the medicine is a medicine is a poison;All medicine are sick to cure the pain, having no disease to strengthen figure to divide the problem of the edible medicine of the mistake of the four seasons with wrongly not, putting forward right of reasonable of distinction drugs;The right edible improvement way of thinking of idea of person of the medicine important cause make people's understanding" the medicine rontinuously diligent research development, make citizen get the guarantee healepair why not equal to the food repair" because of season," must know that oneself's physical endowment then can carry on the valid food to repair".Put together the specialized knowledge knot of the professional technical skill and the western science civilization that the China cook, attain" the medicine west do", cthily, make the China cooking culture promoted really.

合理膳食及搭配禁忌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班级: 姓名:学号: 课程论文题目:《合理膳食及搭配禁忌》 课程名称:《中医药膳》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合理膳食及搭配禁忌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大家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传统的饮食习惯一直有误导着大家,使得大家毫无知觉的承受着身体的侵害。合理化膳食的提出及倡议义不容辞,这样才能使大家更早的过上真正健康的生活,认识膳食及其搭配禁忌是走上健康生活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合理饮食健康食物搭配禁忌食物癖习中毒处理方法食品安全蔬菜辨别传统医学营养禁忌解救搭配原则特殊人群饮食禁忌 一、传统医学 食物搭配的重要性,2000多年前在中医里就有所论述,其主要依据就是食物的“气”和“味”。中医认为食物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食物搭配的原则就是寒与热、辛与甘等达到平衡。 具体来说,中医在食物搭配上有4种情况,前两种可以增强食疗效果:一是相须相使,即性能基本相同或某一方面性能相似的食物配合,能够不同程度地增强原有的食疗功效。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中,温补气血的羊肉与补血止痛的当归和温中散寒的姜配伍,可增强补虚散寒止痛之功,同时还可以去掉羊肉的腥膻味。二是相畏相杀,即当两种食物同用时,一种食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食物降低或消除。如大蒜可防治蘑菇、扁豆中毒,橄榄解河豚、鱼、蟹引起的轻微中毒。 食物搭配中还有两种情况可能削弱食疗效果,因此要尽量避免:一是相恶,即两种食物同用后,由于相互牵制,使原有的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如吃羊肉、狗肉之类温补气血的食物,尽量不要同时吃绿豆、鲜萝卜、西瓜等,否则会减弱前者的温补作用。二是相反。即两种食物同用时,能产生毒性反应或腹泻等明显的副作用,比如蜂蜜反生葱、黄瓜反花生、鹅肉反鸭梨等。 二、具体禁忌及解救 一般的错误搭配来自落后及固定的思想,他们不能清楚的认识事物的本质,而是一味的习俗认同或营养和营养搭配更营养的一己之见。那么下面我来具体列出你可能存在的食物禁忌搭配和解救的的方法: 1.甲鱼忌苋菜、薄荷,食则中毒。解救:吃空心菜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