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大经济社会学讲义——组织形式及选择

北大经济社会学讲义——组织形式及选择

北大经济社会学讲义——组织形式及选择
北大经济社会学讲义——组织形式及选择

第十一讲组织形式及选择

11.1 组织形式选择:交易成本理论

人们的许多经济活动是通过组织来实现的。经济生活中存在多种组织形式,从事交换的市场、进行生产的企业、以及非正式关系网络,都是组织的不同形式。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的时候,不仅选择产品,不仅选择交易对象,而且常常同时选择着从事活动的组织形式。比如,一顿周末晚餐,人们可以在市场上去购买原料然后在家庭中炮制,也可以到餐厅去购买成品;一家公司需要招聘职员,可以通过媒体组织发布广告,也可以通过熟人关系网络介绍。

人们何以会需要并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在一段时间中,对选择行为给予高度关注的经济学家们并没有把组织形式的选择问题放到他们思考的范围内。他们全神贯注地研究市场组织及其机制,并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组织中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形态。然而,被他们发现的最有效率的市场组织在现实中并没有能够独步天下。科斯对此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论。

11.2交易特征、交易成本和组织形式选择

交易特征和组织形式

威廉姆森认为,不同的交易特征,会使追求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最小化的人寻求不同的治理结构。而交易的特征,主要取决于三个要素,即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交易次数。在这三个要素中,威廉姆森特别重视的是资产专用性,这指的是为支持某项特殊交易而进行的耐久性投资(他区分出了四类资产专用性,包括地点专用性、实物资产专用性、人力资产专用性、专项资产)。威廉姆森认为,在没有专用性投资并且交易次数不多时,交易双方维持长期关系的意义不大,双方的具体身份也不重要。但在有高度专用性资产时,情况则不同。对高度专用性资产来说,如果交易失败,把它用到另外的用途上时收益会低得多。更准确些说,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交易失败导致专用资产拥有者的损失越大,他对机会主义行为造成的伤害的承受力越脆弱。在这样的条件下,关系的持久性是有价值的,因而交易双方的具体身份就变得很重要。所以,在具有高度专用性投资且交易需要经常进行的条件下,关系性缔约有相对优势。这时,有效的合约是关系合约。(Williamson, 1979/1996,1998)

威廉姆森曾将治理结构和交易特征的匹配关系以图表的形式摆列出来,见表1。

来源:(Williamson, 1979/1996,第44页)

上表是威廉姆森以麦克内尔的合约分类(古典的、新古典的、关系的)为基础展开讨论的结果。他关心的核心问题是,何以会有不同形式的合约和相应的治理结构?这个问题在新古典经济学体系中是不存在的。在合约理论中,他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将资产特征、交易频率等变量和合约的差异联系起来,从而提供了一个有相当大扩展余地的研究生长点。

在关系性缔约的研究方面,威廉姆森的一个基本论点可以说是在交易成本分析的基础上,将关系的功利性发育看作是专用资产投资和多次交易的因变量。这一论点固然还大有进行更精确讨论的余地,但它对于关系与交易、对于嵌入性的研究来说,应视为一个重要的推进。

隐含的假设及局限性

如果对威廉姆森的合约理论做一番思考,便会发现它不仅存在于那些已经明示出来的

假定和条件之上,而且还包含着一些隐含的条件和假定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特征。(刘世定,1999)后者也是不容忽视的:

(1)威廉姆森的关于不同治理结构的相对优势的分析,建立在一定的制度背景条件下。具体而言,它要求存在着至少使没有专用资产而且次数不多的交易在不依靠特殊人际关系的条件下顺利进行的法律体系,以及其他一般社会道德伦理体系。只有在这样的制度体系存在的条件下,威廉姆森所设想的不依靠关系体系的“市场治理”方式的相对优势才能存在,从而关系性缔约活动的相对优势才能限制在存在专用性资产和经常性交易的条件下。如果没有这样的法律体系和一般社会道德的约束,为了防止机会主义行为的侵害,没有专用资产、且频率很低的交易也常常会嵌入到特殊人际关系中进行。这时,人格化的交易方式可能比威廉姆森所说那种非人格化的“市场治理”方式更具有优势。

(2)在威廉姆森的关系合约理论中,具有特定身份的人际关系是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降低交易成本的,人际关系和成文合约之间事实上被假定为没有摩擦。1这一假设和他对于关系的发生学的看法有关。在他看来,在存在专用性资产和多次交易的情况下,因为关系的维持具有价值,从而双方有形成持久关系的需要,所以关系将会自然发展起来。“熟悉有助于交流经济的实现: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细致差异信号能被灵敏地发送和接收,专用的语言发展起来了,制度和人的信任关系也都逐渐发育。……在人们认为人的诚实起重要作用的地方,……人们会拒绝一部分利用(或依赖)合约文本的机会主义做法。”(Williamson, 1979/1996,第31页)在关系随交易需要而发育的条件下,关系和成文合约之间自然被假定为协调的。

(3)当威廉姆森将关系视为被资产专用性和多次交易的需要诱导出来时,他对于专用投资何以发生的条件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事实上,这里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果没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存量及与此相联系的对未来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预期作为前提,专用投资决策如何能够做出。显然,没有这样的前提,做出专用投资决策是不明智的。然而,如果将缔约前关系导入,那么成文合约和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将可能变得复杂起来。在下面我们将对此加以论述。

由于隐含地假定存在虽不完全但却相当良好的法律制度体系,假定关系会恰如其分地在对其有着需要的交易中发育出来,因此,威廉姆森的关系合约理论很自然地将人际关系和成文合约之间的复杂的交织关系、合约所嵌入的人际关系的结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合约实施过程的影响等问题放到并不重要的地位上。他虽然十分注意研究合约的“过程特征”,并提出了一些重要之点,如“根本转换”、“私人秩序”、“过程的公平性”等(Williamson, 1998),但恰恰是和“关系”本身相联系的一些重要特征被忽略了。他力求说明何以会有不同形式的合约,并在其理论架构中为关系合约定位,但由于以上的假设和忽略,使我们在面对一些重要的现实问题时,失去了嵌入性视角下的关系合约概念所可能提供的帮助。比如在我们面对“为什么在满足关系性缔约活动所需条件的情况下,同样形式的合约会出现不同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这一问题时,威廉姆森的上述架构便难以给我们提供有解释力的答案。

合约治理结构和嵌入关系结构

以上讨论引出的一个关注点是,关系合约中文本合约治理结构和它所嵌入的关系结构之间的关系。为了弥补威廉姆森理论中的简化理解的不足,我们在接受他关于关系会在某些交易特征(特别是专用性投资和多次交易)下发育这一命题的同时,还需要增加若干基本假定,以使理论更加贴近现实。这些基本假定包括:约前关系对交易特征的影响、多元

1注意,这里所说的没有摩擦的假定,特指在“人际关系”和“成文合约”之间,而非指在人际关系中不会存在摩擦。威廉姆森曾讨论过通过交换人质来保证和平的逻辑,并将结论用于处理长期合约的非正式机制的研究中。(Williamson, 1983)交易中的抵押关系的存在当然意味着不能排除人际关系中的策略行为和摩擦。人际关系维持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针锋相对、以牙还牙的策略(如博弈论中所论述的)也意味着某种紧张关系。但和我们这里说的摩擦不是一回事。

关系属性、对关系属性的有限控制。(刘世定,1999)

(1)约前关系对交易特征的影响

我们已经指出在交易特征和关系合约之间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即如果没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存量2,需要依托(在有合约法存在的条件下是部分依托)人际关系来保障日后实施过程的专用资产投资决策是难以做出的。先形成专用资产再等待日后关系的发育,将有很大的风险,并会使自己在缔约活动中处于不利地位。(当然,风险的大小将视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有效实施程度、实施过程对关系的依赖程度而有所不同)。因此,对于预期需要依托人际关系来维持的具有多次交易特征和使用专用资产的活动来说,能适应这种活动的缔约前关系的存在是十分重要的。事实上,正是在约前人际关系良好的条件下,预计有着多次交易并伴随专用资产投资的合约才得以缔结,而这样的交易又会引起关系的演进。所以,约前关系是关系合约的一个重要条件。

(2)多元关系属性

人际关系存量作为先赋因素和后天诸多因素的综合积淀物,其属性是多元的。当我们说,两个人或若干人之间存在着特殊人际关系时,常常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在信息方面的相互了解(包括对相互间大量微妙信息的辨识,对对方行为的预知等),在道德方面的相互责任感,在规范方面的相互认同,在影响力方面的相互认可(得到双方认可的影响力可能是对称的,也可能是不对称的)等。对研究者来说,这诸多的属性虽然可以在理念上抽象地分开来,但在现实的当事者关系中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人际关系”应被理解为一个具有多元属性的关系丛,只有单一属性的关系应被理解为一种特例。

(3)对关系属性的有限控制

在关系合约缔结当中,人们可以在其关系人集合中选择合约人,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当然,这也就意味着,人们可以选择与人相联系的关系丛。事实上,人们在缔结关系合约时,通常正是根据关系丛的性质来决定合约人的。

在一个抽象的理想世界中,可以想象进入合约实施过程中的只是与文本合约相协调的关系属性。但在现实中,情况远不是这样简单。这是因为,关系的多元属性是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要把它们分离开来,控制某些方面不进入合约实施过程是要付出成本的。有时这样做的成本甚至会大到使关系破裂的程度。这种成本包括:达成一些特殊约束性协议的成本;在未达成特殊协议的条件下,策略性地阻止某些属性进入的成本;因阻止而导致的摩擦和不愉快等。例如,如果缔约的某一方既需要借助对方和自己在信息上的相互了解及道德上的相互责任感,同时又不想让对方对自己有对称的影响力,即试图把影响力属性控制住,那么他就要付出成本。他可能会设法在不对相互关系产生不利影响的形式下使对方懂得和理解自己的意图,而对方则可能因此产生不快并由此导致他们关系的密切程度下降。由于要付出成本,因此,对关系属性的控制通常是有限的。

由于约前人际关系存量的导入,由于关系属性的多元性及对它们的有限控制,致使合约治理结构(即成文合约所体现的治理结构)和成文合约所嵌入的人际关系结构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比威廉姆森设想的更为复杂。两者间的摩擦可能存在,无摩擦的假定将被抛弃;与摩擦相伴随将产生交易成本;简单地将有人际关系介入状态和无人际关系介入状态相比较,从而得出人际关系具有降低交易成本作用的结论是不够的;比较合约治理结构和嵌入关系结构之间不同的关系,并在相应的条件下讨论其交易成本将是重要的。

下面我们在一种相对简化的结构中来讨论两者间的关系。

同构与非同构

我们假定,合约治理结构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权威治理,此时合约认可剩余控制权由一方掌握;另一种是双边治理,此时合约认可剩余控制权由双方掌握,当出现了合约

2所谓人际关系存量,是指在一定时点上已经历史地积淀下来、并构成此后人们活动背景的人际关系。

中事先未加明确规定的问题时,由双方协商解决。3相应地,假定合约嵌入的人际关系结构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影响力对称结构,也就是说,关系人双方认可相互间关系平等,而不是一方高于另一方。单纯的朋友关系通常是这样。另一种是影响力不对称结构,即一方认可另一方有更大的影响力。先赋的长辈与后辈的关系、后天在等级结构中生活而积淀下的老上下级关系,常常是在不对称结构下。

根据以上四种形式,可以在合约治理结构和嵌入关系结构间组合出四种基本对应关系。见表2。表中,大写字母A、B分别代表合约治理结构中的两方,小写字母a、b则分别表示嵌入关系结构中的两方;A和a同为一个主体,B和b同为另一个主体;>或<表示权威治理结构和影响力不对称结构,=则表示双边治理结构和影响力对称结构。

从表2中可以看到,有两栏中的关系是同构的。在左上的(Ⅰ)栏中,当合约采取权威治理结构时,嵌入关系结构也同向不对称;在右上的(Ⅱ)栏中,当合约采取双边治理结构时,嵌入关系是对称结构。在这种条件下,通过关系来弥补合约的不完全,不产生结构性摩擦。威廉姆森考虑的关系性缔约大致就是在这个范围内。当然,关系在怎样的程度上弥合合约的不完全性,在弥合过程中交易成本的大小,会因合约的具体内容不同、关系性质和程度的不同而有差异。

在现实中不难找到与以上两栏对应的实例。如,对合约的权威治理结构配之以旧有的上下级关系,可与(Ⅰ)栏相对;朋友之间的长期买卖合约,属于第(Ⅱ)栏的情况。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非同构的两栏。在左下方的(Ⅲ)栏中,合约是权威治理结构,而嵌入关系则是对称结构或反向不对称结构。在右下方的(Ⅳ)栏中,合约是双边治理结构,而嵌入关系却是不对称结构。这种非同构现象似乎有些奇怪,但它绝非只是逻辑游戏的结果。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同样可以观察到相应的实例。企业主管人聘用朋友、族内兄弟进入企业重要岗位,以保证经营不受在陌生人中更可能发生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可与第(Ⅲ)栏描述的情况对应;在等级关系背景下,签订双边治理的企业经营承包合约,可以归入第(Ⅳ)栏的状态。

在非同构条件下,通过关系来弥补合约的不完全时,会出现结构性摩擦。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状况,如前所述,是因为可选择的关系人是有限的,对关系属性的控制也是有限的。比如,当企业主管人利用朋友和家族关系中的知根知底和道德责任来防止机会主义行为时,并不能完全控制朋友和家族关系中各种属性的渗入。在这里,由于合约治理结构嵌入了不同质的关系结构,因此双方小心地调整关系边界和合约治理结构的硬度成为关系维持的必要条件,调整不当则会导致关系破裂。

关系合约运行的一个伴生品是合约约束软化。为了维持长期关系,常常要在合约实施的严格性上做出让步。合约约束软化意味着对与合约相联系的预期利益的调整,它既会导致生产成本提高,也会有交易成本存在。反过来,合约约束不软化,也可能产生摩擦和交

3合约认可的剩余控制权,指对于合约中未能明确写明的情况出现时的处置权。关于剩余控制权的讨论,见(O. 哈特1995/1998)。

易成本。将合约软化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与因陌生人的介入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相权衡,是关系性缔约决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合约约束软化在同构和不同构条件下都可能存在,然而具体性质却有差异。在合约治理结构和关系结构非同构的条件下,软化不仅根源于某些纯粹交易方面的原因,而且根源于结构性摩擦。如,当权威治理结构嵌入于对称关系结构中时,为避免前者伤害后者,可能使合约中的权威性软化;当双边治理结构嵌入于不对称关系结构时,弱方可能会对强方的某些违约行为做出让步。而在同构条件下,合约约束软化不会根源于结构性摩擦。

在上面我们曾提出一个问题:同样形式的合约何以会出现不同的实施过程和结果。回答这个问题当然要考虑许多方面的因素。我们的讨论提供的启示是,合约治理结构和关系结构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因素。纵看表2可以发现,同一种合约治理结构,可能嵌入于不同的关系结构之中。事实上,正是合约治理结构和嵌入的关系结构的共同作用,融成了运行中的治理结构。而运行中的治理结构,直接影响着合约实施结果。

11.3 正式组织和非正式关系网络的选择(略)

11.4 利润、情感双重目标下的选择(略)

11.5 对关系的选择:关系网络中的拒绝成本(略)

参考文献:

科斯1937/1996,“企业的性质”中译本载于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第24-63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Williamson, O. E.,1979/1996,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2, 233-261. 中译文载于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第24-63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正式

组织

非正式关系网络

图 正式组织和非正式关系网络的选择

Q 1 Q 3 Q 2 U 4

U 3

U 2

U 1

a

d c b

经济社会学详细考试复习资料

经济社会学 第一讲经济社会学总论 学习经济社会学的意义(1)经济行为是社会行为的核心部分;(2)社会学、经济学都不是孤岛,学科发展有交叉也需要交流。 (一)什么是经济社会学? 最早的名称:1898年涂尔干《社会学年鉴》中对社会学的分类 关于经济的社会学研究(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economy)。 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1、[日]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是把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分别看作社会行为及社会体系中的一种形态或下属部门。从这种观点出发,使用社会学的概念工具及理论体系,说明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的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外延的独立分支”。 2、[美]尼尔·斯梅尔瑟:1963年《经济生活社会学》:“研究社会生活中经济方面和非经济方面之间的关系,即两者是怎样交叉重叠,怎样互相影响的”。 “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探讨经济行为对于社会生活的作用,并且科学地分析经济结构和社会其他各种结构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3、中国学者孙本文《社会学原理》:“研究经济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 费孝通《略论经济学》:“传统的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市场上的商品流通、供求关系、物价起落等等,而社会上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变动,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很多活动并不在市场上进行的,于是又产生了‘经济社会学’”。 1985年中国社会学首届经济社会学研讨会:“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研究。既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后果,也要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二)经济社会学的先驱 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Swedberg:“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学领域中充满生命力和颇有前景的一门学科。” 社会学的奠基人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等都涉猎经济社会学,并对其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1818.5.5—1883.3.14) 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其中对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独到而富有成效的探究,指出经济决定社会总的演变。 经济社会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雷蒙·阿隆:“马克思是一个社会学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他是一个特定形式的社会学家,即经济社会学家”(Aron,1988:154) 富永健一:“虽然‘马克思经济学’本身并不能叫社会学,但可以说历史唯物论整个体系提出了一种经济社会学”(富永健一,1984:4) (2)马克斯·韦伯 经济社会学创始人经济社会学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与社会》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主要考察的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起源的关系,

城市地理学讲义 第三章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市辖区人口——地级及其以上市的“市辖区人口”指“区”的总人口,不包括所辖县和县级市。 县级市的市辖区总人口指的是县级市的城关镇人口。 全市人口——地级及其以上市包括所辖县和县级市的市城总人口。 按照人口类型 户籍人口(农业人口加非农业人口) 户籍非农业人口 常住人口——户籍总人口减去外出半年以上的本地户籍人口加上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 第三章城市化 掌握城市化基本原理 掌握城市化的类型 了解当代世界和中国城市化特征 掌握城镇化水平预测的方法 重点 城市化概念的理解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类型 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征 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基本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水平对策 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 一城市化定义 1城镇化、城市化和都市化 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他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一书中首先使用了urbanization 的概念 城镇化——urbanization 城市化——citification 都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 2城市化涵义 城市化一词有四个涵义:1)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2)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3)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4)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镇化的实质涵义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状转化或强化的过程。 人口学——人口结构的转型 社会学——生活方式的转型 经济学——经济结构的转型 地理学——地域空间的转型

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参考

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参考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的毕业总结,许多大学生都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论文选题难的问题,不知道论文题目应该如何去定位,根据那一个方向去写,这个是部分大学生的一个通病,在这里学术堂根据网友的反馈以及大学生的需求不同,在这里以经济社会学专业为例,举例了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希望 能够帮助到在这方面有困难的同学,论文题目的定位非常重要,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祝各位学子毕业成功,前程似锦!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现状研究--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 学专业为例 3. 社会经济形态视角下的屯堡族际婚姻观变迁研究 4. 中缅. 中老. 中越少数民族跨境婚姻行为的经济学思考 5. 西方对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一个历史的考察 6.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7. 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社会价值人际交往发展需求研究 8. 文化经济时代审美人类学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9.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类期刊管理学系列 10. 对高校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的研究 11. 仪式礼物变迁的经济社会学思考--以广西田阳县龙河村那逻屯祝寿仪 式为个案 12. 试论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统计学的发展 13.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下公共关系优化对策分析--以社会化媒体时代为背 景 14. 独立院校经济类专业应用统计学教学探索 15. 近百年来客家乡村妇女经济地位的变迁研究--以梅州市部分农村为例 16.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身体. 时间与空间的视角 17. 代际经济支持健康效应检验 18. 统计在经济和生活方面的应用 19. 老年人社会经济保障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计量经济学讲义第六讲(共十讲)

第六讲 多重共线 一、 FWL 定理及其应用 考虑模型: 112233i i i i i y a b x b x b x ε=++++ (1) 假如我们只关注 1 ?b ,则通过如下步骤可以获得之。 第1步:把 1x 对其他解释变量进行回归(请注意,截距所对应的解释变量为1) ,即有: 101223????i i i i x x x v βββ=+++ (2) 第2步:把 y 也对(2)中的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即有: 01223????i i i i y x x w ???=+++ (3) 第3步:把 ?w 对?v 进行回归(不含截距,当然你可以包含截距,但你会发现,截距 的估计结果是零,这是因为?w 与?v 其均值都为零) ,即有模型: ??i i i v e w η=+ (4) 则有:2????i i i w v v η=∑∑,可以验证,1??b η=,且残差?i e 等于初始的残差?i ε。此即著名的FWL 定理(Frisch-Waugh-Lovell theorem )。关于FWL 定理的一个简单证明见附录1。思考题: 利用关于“偏导数”的直觉,你能够理解 1 ??b η=吗? 考察2????i i i w v v η=∑∑,把01223????i i i i y x x w ? ??=---代入,现在分子是: 2012230123????()?????????i i i i i i i i i i i v x i i y x x y v x v v v w v ??????------∑∑∑==∑∑∑

应该注意到,在进行第一步回归时,OLS 法保证了 203???i i i i i v x x v v ===∑∑∑ 因此,22??????i i i i i i w v y v v v η== ∑∑∑∑ 显然,如果把 y 对?v 直接进行无截距回归: *?i i i y v η? =+ (5) 我们也可以得到: *122???????i i i i i i y v w v b v v η η====∑∑∑∑。 因此,如果只关注如何获得1 ?b ,我们可以把FWL 定理中第二步与第三步合并为把y 对 ? v 直接进行无截距回归。 思考题: ?i ?与?i e 相等吗?提示: ???????i i i e v i i i w y v η ?η--== 注意到, 2?i v ∑是(2)中的残差平方和,对(2),有: 22211 11 ()()??i i i x x x x v TSS ESS RSS -=-+↓↓↓∑∑∑

第十二章 社区讲义

第十一章社区 讨论:社区在你的心目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像? 第一节社区的概念与理论 ●一、什么是社区 ●1、社区概念的来源与演变 ●Community and Society ●《社区与社会》————藤尼斯 ●至滕尼斯之后,社会学家从各种角度对社区概念进行界说。基本上可以把社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从功能主义观点出发,认为社区是由相互关联的人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组成的社会共同体; ●一类是从地域出发,认为社区是在某一特定地区内共生的有组织的人群。 一、什么是社区 社区概念的涵义: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l)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如集镇、村落等,其社区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然而,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从社会学角度看,这个“区”乃是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在同一地理空间可以同时存在许多社区。 (2)社区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群。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3)在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在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如共同的文化传统、民俗、归属感等。他们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4)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人们在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项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互动,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并由此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不同形态的社区。 社区的历史演变 ●早在社会学者形成社区这一概念之前,社区这种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现象就已存在。人类总是合群而居的。人类社会群体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地理区域,具有一定地域的社区就是社会群体聚居、活动的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是农业发展的产物。 ●在远古游牧社会中,居民逐水草而居,并无固定的住地。严格说来,那时的游牧氏族部落只是具有生活共同体性质的一种社会群体,不是今天所说的社区。 ●其后,随着农业的兴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需要定居于某个地区,于是出现了村庄这样一种社

经济社会学读书笔记

?经济社会学:用社会学的传统分析解释经济现象.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在经济中作用,是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基本假设A效用最大化假设B偏好变化假设.视角:C人际关系把握个人行为视角D强调相对地位敏感性E制度分析视角 ?研究策略:A理性选择社会学.古典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若干核心要素结合起来考虑;B新经济社会学.在社会学分析框架和概念的帮助下分析;C社会经济学.利用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视角解决;D PSA经济学.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发现直接综合进经济学模型;E交易成本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基础上对组织形式统一分析,理解制度界定与变迁 ?基本概念:资源稀缺性-基本前提,稀缺程度影响合作冲突\制度安排;行为假定-理论模型基础;制度-核心问题;组织-制度是组织的内在结构;社会均衡-制度和秩序存在必要条件 ?行为假定四个角度:A效用最大化(5假定a各种行为目标统一于效用最大化目标b信息完全性不是必要前提c效用评价有完备性d可传递性e各类决策主体行为统一)B他人状况直接影响个人(个人效用受社会网络内外他人影响);C有限社会化(人们并不是完全在效用最大化原则下做选择,有时会不假思索依据惯例行动,人们在不同程度的遵守社会准则同时,保持效用最大化选择的行动空间);D嵌入性(人的有目的性行动是嵌入在具体的正进行的社会关系系统中) ?制度:一个社会中人们相互作用的规则,是人们在确定相互关系时施加于他们身上的一种约束.作用:A通过提高人们行动的代价或收益,约束行为;B引导行为激励作用.正式制度有意建构的\明文规定的\通过系统组织来保障和实施的.非正式制是通过一代代的教诲模仿\积淀演化的. ?组织:稳定互动\协同行动的群体构成了组织. ?社会均衡:所有人都在其所面对的各种约束条件下,做出了效用最大化选择,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通过单方面的改变他自己的行动来增加效用.(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社会最优,不一定会形成社会制度和秩序) ?基模·价格:在资源交换过程中,对不同资源的交换比例形成的合约. ?相互影响假定和需求:∵A价格水平具有社会阶层区隔标志的含义B高社会阶层成员会因低层与其购买同样产品而产生负效用,低层不避讳.∴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较高层消费者推出,低层进入.社会分层结构和需求∵C一个社会分层结构是金字塔中上层少于下层D中产以上阶层每个人和低阶层每个人购买数量相同.∴价格下降,下层人士需求会大于上层人士退出的影响. ?网络和需求匹配机制:传统供求模型(市场无摩擦假定\价格传递供求双方所需充分信息假定\社会成员拥有无差别信息获取机会假定)匹配问题无关紧要.∵供求双方的沟通存在障碍;供求双方不仅仅关心价格还关心其他,价格传递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获取机会也不同∴匹配机制来解决匹配问题∴人际关系网:信息很大程度上作为其他社会过程的副产品被传递,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完全是通过与市场行为不相干的社会过程传播的. ?社会互动下的市场需求:需求的连带外部性,个人需求受他人影响(正-负效应)A从众:群体规模\比例\价格\个人因素(社会特性)影响,从众行为并不是必然结果,高阶层可能从众于低层B求异:需求与价格弱化器,求异在基本形态上并不排斥从众,求异行为也可能产生示范效应引发从众,求异行为本身也会演变成从众. ?受他人影响的个人偏好:偏好是个人的心理秩序,与生俱来的心理特征,后天环境内化有关∵假定商品多多益善\偏好可传递,无差异曲线表示是消费者获得相同效用的商品组合∴无差异曲线是考察消费者偏好的工具,他人状况带来的正负效应刻画了消费者和他人的关系 ?创新:是实现经济要素的重新组合.五种情况:A采用新产品或某种产品新特性B采用新生产方法(经验上未鉴定)C开辟新市场D新原料供应源E新产业组织. ?创新与社会互动:绝非单独行为,而是通过复杂的社会过程实现的,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使用者的建议\技术开发者与投资者的互动\研究者之间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交流都发挥作用.创新过程分布在使用者\制造商\供应商等人中.非正式交流:A创新的主体间并非毫无保留的交流B交流具有互惠性,非正式交流网络中贡献自己的思想,也能同时听取和捕捉他人的思想激发灵感(机会主义者自然会被排挤出局)C提供咨询和劝告能获得社会回报-服从和赞誉D获得赞誉和服从可以看做是自身富有的信号,获得更多创新互惠的机会. ?创新与制度:制度内涵的激励影响创新:产权制度\权利保障\尽快获利的资本市场制度

经济社会学课程大纲

《经济社会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讲课学时:48 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48 适用对象:社会工作本科生 先修课程:无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在介绍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关系的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展开有关两个学科建设性互动的讨论。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互动中发展着的一些重要研究领域有所了解;锻炼学生跨学科思考的能力;探讨各种理论的前提和解释边界,借以提高研究者的学术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经济社会学是当前十分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其最富活力之处在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开始出现有建设意义的对话,并由此产生了一些有潜力的理论生长点,出现了一些可资继续开掘的研究成果。 近一个世纪以来,主流经济学已经演变成一个逻辑相对严密的体系。许多经济学家已经习惯于在这个严密的体系中进行思考,对某些基本假设习以为常,而疏于

对在假设中被排除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思考。而这些因素,很可能在现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若反观社会学,却常常可以发现对这类因素的关注。因此,与社会学对话,有利于使经济学的理论模型更加逼近现实。 对社会学来说,它虽然有比较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思想,但却缺乏对理论的更为严密、精确的陈述,特别是欠缺对于理论前提的思考;此外,由于“剩余策略”的影响,也使得社会学在需要面对人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现象——经济生活现象时,显示出力不从心。和经济学开展有建设意义的对话,至少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对社会学学科本身的局限加以弥补。 本课程在介绍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关系的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展开有关两个学科建设性互动的讨论。课程中所选择的阅读文献,都是有理论代表性的。 本课程遵循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进行课程设计,作为学科基础课,注重以社会学的视角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使得学生对作为现代社会重要内容之一的经济活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教授的过程中,强调以理论为经,经验现象为纬,帮助学生构筑经济社会学在知识、理念等方面的基本框架,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 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 教学课时分配

计量经济学讲义共十讲

计量经济学讲义共十讲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第一讲 普通最小二乘法的代数 一、 问题 假定y 与x 具有近似的线性关系:01y x ββε=++,其中ε是随机误差项。我们对01ββ、这两个参数的值一无所知。我们的任务是利用样本数据去猜测01ββ、的取值。现在,我们手中就有一个样本容量为N 的样本,其观测值是:1122(,),(,),...,(,)N N y x y x y x 。问题是,如何利用该样本来猜测01ββ、的取值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首先画出这些观察值的散点图(横轴x ,纵轴y )。既然y 与x 具有近似的线性关 系,那么我们就在图中拟合一条直线:01 ???y x ββ=+。该直线是对y 与x 的真实关系的近似,而0 1 ??,β β分别是对01 ,ββ的猜测(估计)。问题是,如何确定0?β与1 ?β,以使我们的猜测看起来是合理的呢 笔记: 1、为什么要假定y 与x 的关系是0 1y x ββε=++呢一种合理的解释 是,某一经济学理论认为x 与y 具有线性的因果关系。该理论在讨论x 与y 的关系时认为影响y 的其他因素是不重要的,这些因素对y 的影响即为模型中的误差项。 2、0 1y x ββε=++被称为总体回归模型。由该模型有: 01E()E()y x x x ββε=++。既然ε代表其他不重要因素对y 的影 响,因此标准假定是:E()0x ε=。故进而有:

01E()y x x ββ=+,这被称为总体回归方程(函数),而 01 ???y x ββ=+相应地被称为样本回归方程。由样本回归方程确定的?y 与y 是有差异的,?y y -被称为残差?ε。进而有:0 1 ???y x ββε=++,这被称为样本回归模型。 二、 两种思考方法 法一: 12(,,...,)N y y y '与12???(,,...,)N y y y '是N 维空间的两点,0 ?β与1 ?β的选择应该是这两点的距离最短。这可以归结为求解一个数学问题: 由于?i i y y -是残差?i ε的定义,因此上述获得0?β与1 ?β的方法即是0 ?β 与1 ?β的值应该使残差平方和最小。 法二: 给定i x ,看起来i y 与?i y 越近越好(最近距离是0)。然而,当你选择拟合直线使得i y 与?i y 是相当近的时候,j y 与?j y 的距离也许变远了,因此存在一个权衡。一种简单的权衡方式是,给定12,,..,N x x x ,拟合直线的选择应该使1y 与 2?y 、2y 与2?y 、...、N y 与?N y 的距离的平均值是最小的。距离是一个绝对值,数学处理较为麻烦,因此,我们把第二种思考方法转化求解数学问题: 由于N 为常数,因此法一与法二对于求解0?β与1 ?β的值是无差异的。 三、 求解

行政管理学讲义-第一章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一、行政管理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行政的词源 行政管理是行政管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在日常用语中,“行政”这个词,有着很广泛的含义。 “行政”一词在中国古书中最早见于《左传》,在此书中有“行其政事”、“行其政令”的记载。因此从词源上看,“行政”一词是指执行政策和政令的意思。在国外,英文中的“行政”一词是“administration”,它来源于古希腊语。亚里士多德最早把国家权力分为讨论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其中行政就是指推行和执行政务的意思。 (二)行政概念的三种涵义 现代行政管理学所讲的“行政”概念,确切地说,来源于西方的学术传统。从西方的学术传统来看,“行政”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 第一,与立法、司法相对应的“行政”。在西方的学术传统中,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对国家的议事、行政、审判活动进行过研究和探讨。在近代,从英国的洛克开始,就着手对国家权力进行划分,提出政府要实行分权制。在他所著的《政府论》中,他首次将政府(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法国的孟德斯鸠进一步提出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立的思想,即政治学上著名的“三权分立”或称“分权制衡”原则。 【例】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对国家的议事、行政、审判活动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哲学家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马基雅维里 【答疑编号0120001】 答案:B 第二,与政治相对应的“行政”。现代行政学的产生与政治学的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严格意义上说,真正的行政学首先是由美国的政治学家提出来的,如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古德诺等人。他们主张研究行政学的起点是把行政与政治分离开来。按照他们的说法,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或者说,政治是政策的制定,行政是政策的执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国家意志的执行或政策的执行就是行政。 【例】从严格意义上说,首先提出真正的行政学的是() A.法国的政治学家 B.美国的政治学家 C.英国的政治学家 D.意大利的政治学家 【答疑编号0120002】 答案:B 第三,与管理相对应的行政。一种观点认为,行政活动就是管理活动。如美国学者古立克认为,行政是由计划(planning)、组织(organising)、人事(staffing)、指挥(directing)、协调(coordinating)、报告(reporting)和预算(budgeting)等功能构成的一个过程,即著名的POSDCRB七功能说。另一种观点认为,行政管理就是公共管理,或称公共行政,即有关公共事务的管理。它既包括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也包括非政府公共机构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行政管理仅仅指政府行政机关的管理活动。按照这种观点,并非所有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都是行政,只有政府行政机关对公共事

经济社会学知识点

经济社会学 第二章 1,经济社会学——就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框架、变项和解释模式,研究同稀缺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关的复杂行为。” 2,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想象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经济社会学应该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研究。” 3,主流经济学与经济社会学的比较:(论述) (1)行为者。经济学研究是以个人作为分析问题的基点的;经济社会学家研究的基点是群体、制度和社会。 (2)经济行为。微观经济学中的经济行为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而经济社会学家则认为人有不同形式的行为。经济学家的理性只是一种“有效理性”,经济学家将理性视为常量,社会学家则将理性视为变量 (3)经济行为的约束。影响人经济行为的因素:稀缺资源,偏好和技术限制,社会结构和意义结构的限制 (4)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5)分析目的 (6)使用的方法 (7)知识传统 4,经济社会学家认为经济行为不但受稀缺资源、偏好和技术的限制,同时还受社会结构和意义结构的限制。 5,农业社会表现为对土地的拥有,而现代社会显示其地位的符号为房子、汽车、艺术品等。第三章 1,马克思韦伯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种:(1)短期自利目标的工具理性行动、(2)有意识的信仰和认同的价值理性行动(3)情感行动(4)传统行动。 2,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是以宏观社会系统作为研究目标,以微观的个体行为作为研究的起点,以合理性说明有目的的行为。合理性是理性行为者的行动基础,行为者的行为原则是最大限度地获得效益。通过研究个人行为和个人行为的结合如何产生制度结构,以及制度结构如何孕育社会系统行为,实现围观——宏观的联结。 3,社会资本理论以社会网研究为基础。社会网的基本元素是接点和联系。 4,社会资本——指个人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网络及更广阔的社会结构来获取稀有资源的能力,它具有网络性、增殖性和不可让渡性等一系列特征。 5,,由于社会资本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构成的,迁出则切断了与原有某些关系的联系,原社区的居民可能遭受损失,因为他们无法控制这种原有关系的中断,因此,稳定的社会结构产生广泛的社会资本。 6,组织中权力的另一问题是公司中的“权力距离”。所谓“权力距离”,是在一定等级制度情形下,可以控制和能够控制别人行动的程度,以及被控制的人遵从控制所基于条件的程度。“权力距离”是公司管理模式中的重要因素,也是一种企业文化的反映。 7,有学者视群体动力学现象为“信息瀑布”,借助于所提供的信息,使私有信息公有化,从而改变另一些人的偏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 8,学者们对理性的概念提出了挑战,人们认为理性是有限的,即所谓“有限理性”。学者们认为,在许多情况下,由于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行动者不能克服的困难,因而追求理性最大化

社会学方法论讲义

社会学方法论课 第一讲社会学方法论的发展 一、社会研究 包括学科研究和非学科、非专业的实践研究。后现代主义强调非专业的实践研究。学科研究广义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研究,如社会学研究、民俗学研究。 1.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社会是由人和物构成的社会世界,有意识、精神。 2.研究的主体与客体:研究者的多重身份。客体-社会本体论 3.研究目的:专业与非专业研究的目的不同。基础理论研究、发展研究、应用研究的目的也不同。 二、方法论 早期从自然科学中移入,关于对自然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如何研究的理论、逻辑、假定、预设、原则。如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 1.世界观与方法论:方法论与认识论的交叉 2.方法论和理论: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而理论是对实际现象的观点和系统认识。方法论不涉及具体现象,学科理论称为现象理论,而方法论是工具理论 3.方法论与具体方法:方法论是在思维层次上对人的实践活动的考察、接近哲学层次。具体方法是在操作层次上具体技术的运用,靠近经验层次。 4.方法论的一元性与多元性 20世纪60、70年代以前方法论是统一的、一元的方法论,以自然科学为楷模。60年代以后人们认为对不同现象或同一现象有不同的方法论,形成多元方法论。 5.方法论的主要问题: (1)研究逻辑 (2)对人及行为的假设:人的定义、人的本质。人的行为受何因素的影响。 (3)对社会整体及社会现象的认识途径:有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认识。多种具体方法的竞争。 (4)真理性和客观性:方法论和知识论交叉 (5)规律性:社会现象有无规律性。 (6)价值(个人主观意识)在研究中作用。 三、社会学方法论的发展 19世纪初受自然科学影响。孔德《实证哲学》观点:①社会科学要研究现实问题②研究应是有用的,能解答实际问题。③应是可靠的。④应是确切的。⑤肯定的、能够证实的。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有机体,社会各部分有特定功能。 19世纪后期人文学科研究、文化研究中提出质疑:①自然与社会有本质区别。②社会由个体组成,主X社会唯名论。③对人不能采用实验法。李凯尔特、文德尔班的“文化科学”。狄尔泰提出Hermeneutics(释义学.解释学.诠释学)对文献古典文本的解释方法可用于社会现象研究。自然科学的客观解释是因果解释,释义性解释是对人的意义的主观理解。 20世纪初社会学方法论代表人物:韦伯、迪尔凯姆。 迪尔凯姆:①首先应界定社会事实②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是时代形成的。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集体的行为、思想观念、时代精神。③主X客观的因果解释和功能解释。他为西方社会学实证学派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韦伯借鉴和综合了“文化科学”和“实证科学”的观点,提出了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①承认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有本质不同,社会科学的解释不仅包括客观解释,也包括主观阐释(intepretive)。②借鉴狄尔泰的观点,必须理解动机、目的、意义。③应排除主观偏见.采取价值中立,客观的科学研究。投入理解的方法把客观与主观结合起来。④理想类型法:依据现象的共性建立理想类型(典型),表象差异可用不同的理想类型来反映。⑤区分历史的因果解释和逻辑的因果解释。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观点:(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

计量经济学第八讲v

第八讲 平稳时间序列 在严格意义上,随机过程{}t X 的平稳性是指这个 过程的联合和条件概率分布随着时间t 的改变而保持不变。在实践中,我们更关注弱意义上的平稳或者所谓的协方差平稳: 2();();(,)t t t t j j E X Var X Cov X X μδδ+=== 显然20δδ=。 在本讲义中,平稳皆指协方差平稳。当上述条件中的任意一个被违背时,则称{}t X 是非平稳的。 (一)平稳随机过程的例子 1、白噪声过程{}t ε: 20()0;();(,)0,t t t t j j E Var Cov εεδεε+≠=== 笔记: 假定t ε还服从正态分布,则{}t ε被称为高斯白噪声。在正态分布下,独立与不相关是两个等价的概念,从而高斯白噪声{}t ε也属于严格白噪声。对于严格白噪声过程,有: , (12) ()()t t t t E E εεεε--=,。因此,就预测t ε来说,,1t i i ε-≥没有任何信息价值。当一个变量的当期及其过去值对预测变量未来值没有任何帮助时,我们常常称该变量是不可预测的。

2、AR(1)过程: 011,11t t t y a a y a ε<-=++,{}t ε是白噪声过程 为了验证上述过程满足平稳性条件,我们首先通过迭代得到:1 1 1 1 00 1 0t t i i t i i i t t y a a a y a ε---===++∑∑。接下来注意到, 1 1 1)0(t i i t t E y a a a y -==+∑,进一步假设数据生成过程发生了 很久,即t 趋于无穷大,则0 1 )1(t a E y a μ-==;其次也有 1 1 ()() t i t i i t Var y Var a ε--==∑,当t 趋于无穷大时, 2 12 2 1()11()i t Var a a Var y εδ-= - = ;最后,当t 趋于无穷大时,有: 1211111111222 (12411112) 1......(...) [()()] [()()]s s t t s t s t t s t s t s t t s s s s s a a a a a E y y E a a a a a μμδδεεεεεεε+-----------++- -+++++++++++= == 关于AR(p)过程的平稳性,见附录。下图是对一个 平稳AR(1)过程的模拟。 1,(0,1) 10.8t N ID t t t y y εε-+=+ 笔记:

经济社会学复习资料

1、社会学语境中的“文化”概念是基于意识和行为 2、在俄罗斯市场上,嘉仕伯酷似套娃,体现了跨国公司国际营销的本地化 3、当一种产品类型和品牌被有影响的群体成员接受,则意味着这一产品和品牌具有社会乘数效应 4.跨国经营管理的本质是跨文化管理 5.许多女企业家通过其他形式的活动难以实现自己的期望和价值,这促成了女企业家创业的需求动机 6.认为企业家的特质是人格的资本化的学者是马克思 7.从人力资本角度解释企业家特质的新古典经济学家是马歇尔 8.利本斯坦认为,企业家的职责在于克服组织中的低效率 9.共同谈判和协商解决问题的劳资关系属于亲权型 10.劳资冲突不可避免但可解决的观点是多元论方法 与群体其他成员有互动,但不认同该群体的价值、态度和行为,对个人而言,该群体是接触群体 12.个人感到选择和使用特定品牌会提高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体现了参考群体对消费者的示范效应 13.夫妻一方用自己对某一产品的信息优势影响对方,这一解决家庭消费冲突的方法属于奖赏型 14.辨析社会阶层最好的指标是职业 15.为了显示财富和地位而消费的人属于上中阶层 16.对真、善、美、正义的追求,或对上帝的信仰属于韦伯所谓人的价值理性行动 17.明知吸烟对身体有害却仍然坚持吸烟,体现的人的心理倾向是现状偏好 18.欧美人到餐馆吃饭付小费,体现了人的理性行为 19.农业社会显示地位的符号是土地 20.在资本主义导向的经济中,产生不平等的主要源泉是社会资本大小 21.经济社会学是以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和解释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一门交叉学科,其背后的理论思路和分析框架仍然是社会学式的,即不将经济现象看成是独立于社会结构

计量经济学讲义第二讲(共十讲)

第二讲 普通最小二乘估计量 一、基本概念:估计量与估计值 对总体参数的一种估计法则就是估计量。例如,为了估计总体均值为u ,我们可以抽取一个容量为N 的样本,令Y i 为第i 次观测值,则u 的一个很自然的 估计量就是?i Y u Y N ==∑。A 、B 两同学都利用了这种 估计方法,但手中所掌握的样本分别是12(,,...,)A A A N y y y 与12(,,...,)B B B N y y y 。A 、B 两同学分别计算出估计值 ?A i A y u N =∑ 与?B i B y u N =∑ 。因此,在上例中,估计量?u 是随机的,而??,A B u u 是该随机变量可能的取值。估计量 所服从的分布称为抽样分布。 如果真实模型是:01y x ββε=++,其中01,ββ是待估计的参数,而相应的OLS 估计量就是: 1 01 2 ()???;() i i i x x y y x x x βββ-==--∑∑ 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基于一些重要的假定,来考察上述OLS 估计量所具有的一些性质。 二、高斯-马尔科夫假定

●假定一:真实模型是:01y x ββε=++。有三种 情况属于对该假定的违背:(1)遗漏了相关的解释变量或者增加了无关的解释变量;(2)y 与x 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3)01,ββ并不是常数。 ●假定二:在重复抽样中,12(,,...,)N x x x 被预先固定 下来,即12(,,...,)N x x x 是非随机的(进一步的阐释见附录),显然,如果解释变量含有随机的测量误差,那么该假定被违背。还存其他的违背该假定的情况。 笔记: 12(,,...,)N x x x 是随机的情况更一般化,此时,高斯-马尔科夫假定二被更改为:对任意,i j ,i x 与j ε不相关,此即所谓的解释变量具有严格外生性。显然,当12(,,...,)N x x x 非随机时,i x 与j ε必定不相关,这是因为j ε是随机的。 ●假定三:误差项期望值为0,即 ()0,1,2i E i N ε==。 笔记: 1、当12(,,...,)N x x x 随机时,标准假定是: 12(,,...,)0,1,2,...,i N E x x x i N ε== 根据迭代期望定律有:12[(,,...,)]()i N i E E x x x E εε=,因 此,如果12(,,...,)0i N E x x x ε=成立,必定有:()0i E ε=。

普通发展学讲义

第一讲:课程概述:开启新的旅程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a new journey to reset your thinking ?关于“发展”关于“学” ?发展进程 ?发展领域 ?发展研究 ?发展人 ?参与式发展 ?发展反思 1.我们还能与你分享什么?开课前的提示/What we would like to share with you? (1)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reset our mind) (2)读更多的书(extending our reading) (3)多关注细节,多思考(more action and more reflections): 关注变化,多问为什么?关注不合理的现象,不同的现象背后是什么? (4)自我激励(self-motivated) (5)对同一个事情的不同认知(dynamic and open for learning): (6)谁是发展的主体?Who owns the development? 2.课程目标(the objectives of the course) 增加一个视角,培养同学们形成: 综合的视角:多学科交叉 全面的视角:空间和代际平等-个体、农户、社区、国家、国际 动态的视角:专注于发展环境、发展问题和发展结构的变迁 批判的视角:对主流思想保持清醒而辨证的认识(Debates) 实践的视角:强调理论与政策之间的联系 3.阅读书目/references 《普通发展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2 南方周报、南风窗、环球时报、参考消息、人民日报等等 各个国际发展机构的网页 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人类发展报告等 经典著作:《国富论》、《资本论》、《弱者的武器》、《国家的视角》、《Kick off the ladder》关键是:阅读现实,并多参与实践工作;多实践才能多理解理论——对一般人来说,这是必然的! Learning by Doing 4.课程内容 contents of the course 普通发展学是对发展理论和实践及发展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及系统性分析的一门课程。 发展理论旨在解释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中的运行规律;发展实践基于对发展规律的认识,通常涉及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等转型变化而实施的行动。 (1)发展思想、理论与实践 (2)发展专题,诸如贫困、性别、治理、环境、权利等,这个主题在不断扩张 5.你要关注的 “国际的”/international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体制(斐济)

计量经济学讲义

计量经济学讲义 第四讲 趋势和DF 检验(修订版) 此翻译稿制作学习之用,如有错误之处,文责自负。 趋势平稳序列(TS )(图1和2) 一个趋势平稳序列绕着一个确定的趋势(序列的均值),其波动幅度不显示增大或者减小的趋势。 线性确定性趋势: t t t y εβα++= ),0(~2 σεiid t t=1,2,… 平方确定性趋势: t t t t y εγβα+++=2 ),0(~2 σεiid t t=1,2,… 通常: t t t f y ε+=)( ),0(~2 σεiid t t=1,2,… 均值是是随时间变化的(川),但是方差是常数。t ε可以为任意平稳序列,也就是说,不一定要是白噪声过程。 通过拟合一个确定的多项式时间趋势,趋势可以来消除:拟合趋势后残差将给出一个去趋势的序列。 一个带线性确定性趋势AR (1)过程可以写作: t 1-t 1t )1)-t (y (t y εβαφβα+--=-- ),0(~2 σεiid t t=1,2,… 此处确定性趋势被t y 减去。然而在实践中,α、β是未知的而且必须估计出来。于是模型可以被重述为: t 1-t 1111t y t )1()1(y εφβφβφαφ++-++-= 其中包含一个截距和一个趋势,也就是 t 1-t 1* *t y t y εφβα+++= 此处 βφαφα11*)1(+-= 且 βφβ)1(1* -= 若1||1<φ,那么此AR 过程就是围绕一个确定性趋势的平稳过程. 差分平稳序列(DF )(也叫单整序列)和随机性趋势 如果一个非平稳序列可以由一个平稳序列通过d 次差分得到,那么我们说这个序列就是d 阶单整的,写做I (d ).这一过程也因此叫做差分平稳过程(DSP ). 因此,平稳序列就是零阶单整的,I (0)。白噪声序列是I (0)。 所以如果序列t d t y w ?=是平稳的,那么t y 就是I (d )。?是差分算子,即 等等2-t 1-t t 2-t 1-t 1-t t 1-t t t t 21-t t t y 2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 如果序列 1-t t t t y y y w -=?= 是平稳的话,t y 是I (1); 如果序列2-t 1-t t t 2 t y 2y y y w +-=?= 是平稳的,t y 是I (2),

经济社会学

课程简介 一、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 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一门既和经济学有联系又和社会学分不开的交叉学科,在当今的社会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程将结合大量经典的实证研究范例,向学生分别介绍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对于生产要素、经济过程、经济组织等的不同分析,帮助同学逐渐确立一个新的、更全面的经济社会学的视角,引导学生从这个视角来分析经济生活,并关注社会生活的经济分析。本课程还将探讨当代社会中,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并向同学介绍新经济社会学中重要的网络分析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初步了解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交叉领域中发展着的重要学术流派及其特点,获得经济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本课程还将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研究社会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更为开阔的视野,能够更全面、深入地分析身边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使学生对经济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授课教师和授课对象 授课教师:董研,讲师,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授课对象:社会学专业本科生 三、课程类型和学时学分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四、教学方式(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 授课形式:教师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与课下阅读 平时成绩10%:依平时出勤、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定。 期中考试30%:课程论文一篇。要求选题恰当、论点清晰、论据充分、论证严谨、格式正确、语言流畅。 期末考试60%:闭卷笔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考查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经济社会学理论分析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周长城:《经济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参考书: 1.朱国宏主编:《经济社会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理查德·斯维德伯格:《经济社会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张其仔:《新经济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弗兰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远方出版社,1998 5.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5 6.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8.边燕杰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三联书店,2002 9.理查德·斯维德伯格:《经济学与社会学》,商务印书馆,2003 10.斯梅尔瑟:《经济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9 11.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