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六 国共两党关系与祖国统一大业教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六 国共两党关系与祖国统一大业教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六 国共两党关系与祖国统一大业教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六 国共两党关系与祖国统一大业教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六国共两党关系与祖国统一

大业教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国共两党关系

一、国共关系的演变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

1.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2.合作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影响:国民大革命迅速开展并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4.破裂

①原因:两党不同的阶级利益,阶级矛盾上升。

②破裂标志: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

(二)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7年)

1.国共的对峙

(1)表现:①政权的对峙: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

②屠杀与反屠杀: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4.10~1936.10)。

(2)影响: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2.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1)原因

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中共的推动:1935年底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标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

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合作的标志:1937年9月,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3.作用: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四)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双方的决战

1.根源:①阶级利益的差别,阶级矛盾的上升。②美国的干涉。

2.标志: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国共关系完全破裂。

(五)国共两党的长期对立(1949—1979年)

1.原因:阶级利益的不同,外国反华势力影响。

2.影响:海峡两岸处于分裂状态。

(六)国共关系的缓和(1979年以后)

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全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二、分析认识

1.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

(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2)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2.国共关系的认识

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特点: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启示:“分则两伤”,“合则两利”。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益,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祖国统一

一、台湾问题

1.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把荷兰殖民者从台湾赶走。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2.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割台湾给日本。

3.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4.人民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5.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6.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7.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8.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

9.“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0.汪辜会谈:将“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11.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二、香港的分离和回归

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2.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三、澳门的分离和回归

1.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2.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四、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区别

1.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侵略的产物,而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

2.港澳问题涉及国家主权问题,而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

课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是指()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C.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D.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

2.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经历了分离──统一──分离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些事件直接相()

①《马关条约》签订②中华民国建立③抗日战争胜利④渡江战役胜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昔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如今“轻轻一拨号,频频传佳音”。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是哪一基本方针的体现?()

A.和平方式解放 B.“一国两制”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八项主张

4.我国《反分裂国家法》中规定“……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

C.坚持不动用武力的原则 D.坚持反对外国干涉的原则

5.“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适用的范围是()

A.少数民族地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经济特区 D.港、澳、台地区6.18.台湾舞剧《薪传》曾在大陆演出,引起轰动,它反映了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一脉相承的亲情关系。下列关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汪辜会谈”的举行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的形成

③江泽民“八项主张”的提出④台湾当局“三不”政策的调整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 D.④②①③

7.我国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是在()

A.新中国成立后

B.澳门回归后

C.改革开放后

D.香港回归后

8.“一国两制”构想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问题。()

A.台湾 B.香港 C.澳门 D.威海卫

9.xx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向台北故宫举办的“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提供了37件(套)文物展品。这体现了海峡两岸的()

A.商贸往夹 B.探亲访友 C.文化交流 D.捐资赈灾

10.“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翩跹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诗歌中的“喜事”指()A.新中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一国两制”提出 D.香港、澳门回归二、材料解析题

11.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维护统一,巩固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那些有利于国家统一的人或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被后人传诵与铭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1936.02)下半阙:“……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材料二有人致信荷兰殖民者揆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材料一中的“秦皇”指谁?他于哪一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为了巩固统一,他又创立了一套什么制度?

⑵材料一中的“汉武”又是指谁?为了加强思想上的统一,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⑶材料二出自谁之口?1684年,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辖,清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⑷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邓小平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伟大构想?其中,中国政府于哪一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又于哪一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1年关于西藏问题的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图略)

——摘自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材料二“我相信我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

——摘自林肯在1858年6月的演讲《裂开的房子》材料三“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摘自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的《乡愁》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回答:为解决西藏问题,中央人民政府主要采取的方式是什么?为加快西藏的发展,党和政府组织修建了一条“神奇的天路”,这条“天路”是指什么?(2分)(2)依据材料二回答:林肯政府为结束“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最终采取的方式是什么?在此过程中,哪一决策的出台激发了黑奴的革命情绪,扭转了战局?(2分)

(3)依据材料三回答:目前我国解决“乡愁”问题的基本国策是什么?(1分)

(4)上述三段材料涉及的共同问题是什么?(1分)

答案略

2019-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八上第11课北伐战争习题04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

1、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标志是()

A、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中共一大的召开 C、中共二大的召开 D、黄埔军校的建立

2、河南省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参观“陆军军官学校”旧址,他们应去的地方是()

A、武汉

B、广州

C、上海

D、南京

3.黄铺军校与以往军校相比,其特点是()

A.聘请外国军事教官

B.开设军事课程

C.培养大批军事人才

D.政治教育与军事教育并重

4、关于黄埔军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②是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创办的陆军军官学校③孙中山任校长④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A.①②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广东国民政府进行北伐的目的是()

A.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B.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C.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

D.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6、“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这首歌广为传唱的历史时期是( )

A.辛亥革命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7、北伐战争的战略步骤是( )

A.消灭吴佩孚→消灭张作霖→消灭孙传芳 B.消灭孙传芳→消灭吴佩孚→消灭张作霖C.消灭吴佩孚→消灭孙传芳→消灭张作霖 D.消灭张作霖→消灭孙传芳→消灭吴佩孚8、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其政权的性质是( )

A.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 B.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

C.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 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

9.排列下列事件的顺序()

①七一五反革命政变②四一二反革命政变③孙中山先生创办黄铺军校④北伐战争开始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④②①

D.④③②①

10、列举题。

(1)列举北伐战争中的主要战场和战役。

(2)列举北伐的主要对象。

11、北伐战争胜利的最大意义在于()

A.首创了国共合作的形式 B.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12、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 )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B.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

C.共产党内右倾投降主义占了上风 D.工农运动转入低潮

13、下列对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国共两党因为奋斗目标不同而结束了合作

B.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

C.国民政府脱离群众,使北伐战争无法坚持下去

D.北伐军将士不能正确对待取得的胜利,接连遭到失败

14.影视剧中经常引用总理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他们所说的总理指()

A、陈独秀 B.毛泽东 C.孙中山 D.周恩来

15.有一名黄铺军校的第一期学员在晚年多次提及建校之初的四位领导人,其中回忆有误的是()

A.孙中山

B.蒋介石

C.周恩来

D.李大钊

16、“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如入斯门”。对这副对联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黄埔军校要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办学宗旨

B.说明黄埔军校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C.说明黄埔军校培养的全部是忠于中国革命的精英人物

D.体现了孙中山通过黄埔军校创办革命军,挽救中国危亡的革命理想二、识图题:

(1)根据两幅图可判断图(二)中的历史人物是谁?

图3-15-1

(2)图(一)中的建筑物的名称是什么?建在何处?

(3)图中的历史人物和建筑物之间有何关系?试分析该建筑物在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18、读图,回答问题。

(1)这些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2)这些事件是由什么人发动的?

图3-15-2

(3)结果如何?

三、材料阅读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大会通过了国民党新的纲领、党章和改组的具体办法;同意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大会”指哪一次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2)新三民主义纲领的提出有何重要意义?

(3)该大会的召开具有怎样重要的意义?

20、阅读下列材料: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某学校视察,见门口贴有一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孙中山看后赞曰:“好!军人应当如此。”

请回答:

(1)该学校是何时创办?名称是什么?培养对象是什么人?

(2)通过材料判断该校办学宗旨是什么?

(3)该校诞生的背景是什么?

(4)大革命中,哪些事例说明该校办学成功?

21.“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大家熟悉的这支儿歌本是一首欧洲歌曲,在法国叫《雅克兄弟》、德国叫《马克兄弟》、英国叫《约翰兄弟》,其旋律最早源自约在10世纪时,是无终止的四部轮唱。这首歌曲流传到中国后,被填写了新的歌词“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成为国民革命军军歌,而广为流行。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国民革命军军歌大概会在什么时期广为传唱?

(2)这首军歌广为传唱的原因是什么?

22.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共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内部条件造成的。”其“内部条件”是指 ( )

A.一战后,中国民族工业重新受到了列强的压制

B.“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心愿

C.中国共产党总结了经验教训,正积极寻找同盟者

D.国民党是当时中国各党派中比较革命的民主派

23.下列关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成立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②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③彻底地背叛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④又是一个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京大学是我国著名的大学,它曾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

材料二 1924年,孙中山来到一所学校视察,看到门口贴着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孙中山看后,称赞道:“好,军人应当如此。”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提到的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什么?它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如何?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成为什么中心?

(2)材料二中那所学校的名称是什么?学校的培养对象是什么人?

(3)材料二提到的那所学校是在什么背景下诞生的?它对革命有什么贡献?

25.阅读下列材料:

“帝国主义及其卖国军阀之势力不被推翻,则不但统一政府建立永无希望,而中华民国唯一希望所系之革命根据地具有被帝国主义及卖国军阀联合进攻之虞。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请回答:

(1)根据材料,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的原因是什么?

(2)宣言中所指卖国军阀主要有哪些?

(3)宣言中的“本党”指哪个党?

(4)举例说明“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是和平统一的障碍和革命的敌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