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享免费-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知识点整理

专享免费-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知识点整理

专享免费-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知识点整理
专享免费-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知识点整理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知识点目录

绪论篇

第一章

1. 什么是第一语言?什么是第二语言?什么是母语?什么是外语?什么是目的语?

第一语言是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是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这里所说的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完全是从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时间先后来区分的。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一般情况下母语是人们的第一语言,但是两者不能等同。目的语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学习并争取掌握的目标,都可以成为目的语。

(1)一个在美国出生的香港孩子首先学会了英语,他掌握的这种语言是他的()。

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外语

(2)李明学习汉语之后,又继续掌握了法语。法语是他的()。

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母语

(3)华侨小明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汉语是他的()。

A母语 B外语 C目的语

(4)华侨小明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英语是他掌握的()。

A母语 B外语 C第一语言

(5)人们正在学习并且希望掌握的语言被称为()。

A母语 B外语 C目的语

答案:

(1) A

(2) B

(3) A

(4) B

(5) C

2. 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这个称呼的优点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性?

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它只适用于中国。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的进行的汉语教学。这一名称基本上体现了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简洁上口、符合汉语习惯,从1982年提出后一直使用至今。但是这一名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

(1)中国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被称为()。

A中国语教学 B对外汉语教学 C华文教学

(2)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除外国人外,还包括()。

A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B外国人

C第一语言是广东话的海外华人

(3)“对外汉语教学”的提出时间是()。

A1982年B1983年 C1985年

(4)“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名称的显著特点是()。

A简洁上口 B符合汉语习惯 C突出主要教学对象

(5)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是()。

A第一语言教学 B第二语言教学 C目的语教学

答案:

(1) B

(5) B

3.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学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内部因素指:学习者和教师、所教的目的语、学习和教学活动;外部因素指相关的基础学科、语言环境。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分为三个部分:理论基础、学科理论和教学实践。理论基础部分提出与本学科的发展关系最密切的七个基础学科,即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科学及哲学;学科理论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两部分;教学实践是学科理论服务的对象,也是学科理论产生的土壤。

(1)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教育目的是()。

A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B建设自身学科理论

C培养汉语交际能力

(2)以下选项中属于对外汉语学习过程中内部因素的是()。

A相关基础学科 B语言环境 C学习者和教师

(3)以下选项中属于对外汉语学习过程中外部因素的是()。

A学习者和教师 B所教的目的语 C语言环境

(4)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分为理论基础、()、教学实践三个部分。

A学科理论 B基础理论 C应用研究

(5)学科理论服务的对象以及学科理论产生的土壤是()。

A理论基础 B应用研究 C教学实践

答案:

(1) A

(2) C

(3) C

(4) A

(5) C

4. 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基础阶段为重点,以语言对比为基础,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是一种集中强化的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特点有三个:一、对外汉语教育是专门的学科;二、对外汉语教育是综合的学科;三、对外汉语教育是应用的学科。

(1)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的外语教学。

A第二语言 B第一语言 C外语

(2)对外汉语的教学目标是()。

A语言对比 B技能训练 C培养汉语交际能力

(3)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心是()。

A语言对比 B技能训练 C培养汉语交际能力

(4)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

A语言对比 B技能训练 C培养汉语交际能力

(5)对外汉语是一门专门的、()、应用的学科。

A综合的 B理论的 C实践的

答案:

(4) A

(5) A

第二章

5.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回顾。

1950年7月在清华大学成立的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开始的标志。以1978年为界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分为两个时期: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时期、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时期。前者分为三个阶段:一、开创阶段(1950—1961年),本阶段周祖谟1953年发表了本学科最早的一篇论文《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1958年我国出版了第一套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二、巩固阶段(1962—1966年),这一阶段中钟梫在《十五年汉语教学总结》中提出了“精讲多练”和“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性原则。;三、恢复阶段(1972—1977年)。后者分为建构学科理论框架阶段和深化学科理论研究阶段。

(1)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开始的标志是我国第一个汉语教学机构()的成立。

A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B中国语文专修学校

C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

(2)以()为界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分为两个时期。

A1982年 B1978年 C1987年

(3)1953年()发表了本学科最早的一篇论文《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 A周祖谟 B刘月华 C吕必松

(4)1958年,我国出版的第一套对外汉语教材是()。

A《学汉语》 B《汉语学习》 C《汉语教科书》

(5)钟梫在《十五年汉语教学总结》中提出了“课内课外相结合”和()的实践性原则。 A精讲多练 B听说结合 C以词汇为主

答案:

(1) A

(2) B

(3) A

(4) C

(5) A

6.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一、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1987年7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其常设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第一任办公室主任为北京语言学院院长吕必松;二、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已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1979年9月《语言教学与研究》改为正式出版的季刊,成为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三、学科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以较具代表性的汉语言专业本科教育为例,主要课程分为三大类:语言技能课、语言知识课和中国文化知识课;四、学科理论体系;五、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对外汉语教师的数量有了很大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1983年北京语言学院首先开设了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目标的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

(1)“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的常设机构是()。

A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 B国务院外事办公室

C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2)“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第一任办公室主任是()。

A周祖谟 B刘月华 C吕必松

(3)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是()。

A《学汉语》 B《汉语学习》 C《语言教学和研究》

(4)汉语言专业本科教育的主要课程分为语言技能课、()、中国文化知识课三类。

A语言知识课 B国际政治课 C西方经济课

(5)我国首先开设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目标的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的学校是()。 A北京语言学院 B北京大学 C南开大学

答案:

(1) A

(2) C

(3) C

(4) A

(5) A

7. 世界汉语教学的现状与特点。

世界汉语教学是在各国人民与我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又常常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和国家关系变化的影响,经历过兴衰的变化和曲折的道路。我国周边国家由于历史和文化的渊源关系,汉语教学历史最久。日本、朝鲜、越南等国是从公元3世纪或更早时开始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70多个国家的主要大学开设中文系或中文课程。

当前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长,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汉语仍属于“非普遍教授语言”;二、现代汉语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很大程度上汉语教学仍附属于汉学,未能成为独立的学科;三、中文的专业教育、学历教育有所发展,汉语教学出现向中、小学发展的趋势。但总的看来学生学习汉语的起点仍比较低,多数地区上不能培养高级汉语人才。

(1)世界汉语教学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和()的影响。

A科技 B国家关系变化 C自然环境

(2)最早开始汉语教学的国家有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

A朝鲜 B印度 C法国

(3)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长,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汉语仍属于()。

A普遍教授语言 B非普遍教授语言 C重要教授语言

(4)现代汉语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很大程度上汉语教学仍附属于()未能成为独立的学科。

A汉学 B政治经济 C外交

(5)中文的专业教育、学历教育有所发展,汉语教学出现向()发展的趋势。

A学前 B大学 C中、小学

答案:

(1) B

(2) A

(3) B

(4) A

(5) C

第三章

8. 语言的基本特征及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一、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启示:学习一种语言要重视意义;学习一种语言要掌握语言系统和各分支系统;语言的学习和教学应该从听、说开始,首先要着眼于口头语言。

二、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启示: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只有通过言语才能学会语言;从言语接触到的大量语言事实,应当总结归纳成一定的语言规则,

让学习者自己掌握。

三、语言有生成性。启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汉语的能力,而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规则。

四、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启示: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课要充分体现工具课、技能课的特点。

五、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启示:要学好目的语,必须了解目的语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课堂中要尽量用汉语进行教学,要求学习者用汉语来理解和表达,尽可能不借助于母语或媒介语。

六、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启示: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与汉语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七、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启示:语言是可以学会的;成功的第二语言教学必须考虑到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影响到语言学习;研究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和规律,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意义。

(1)语言的学习和教学应该从()开始,首先要着眼于口头语言。

A听、说 B读、说 C读、写

(2)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为对象。

A言语 B语言 C第二语言

(3)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

A言语规则 B外语 C语言规则

(4)语言课要充分体现工具课、()的特点。

A知识课 B技能课 C文化课

(5)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

A智商 B交际需要 C特殊生理基础

答案:

(1) A

(2) A

(3) C

(4) B

(5) C

9. 语言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人类对语言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希腊是语言研究的三大中心。

语言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为19世纪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德国语言学家格里姆和葆朴。19世纪中期德国学者施莱赫尔提出了语言的“谱系树”理论,并画出了印欧语系谱系树形图。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二、结构主义语言学。代表人物索绪尔和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这本书后来被封为语言学的“圣经”,索绪尔被公认为现代语言学的主要奠基人;三、转换生成语法。代表人物乔姆斯基,他提出了“语言习得机制”和“普遍语法”的假说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的理论;四、功能主义语言学。代表人物韩礼德,他建立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以“系统语法”为框架论述语言功能。

(1)古代语言研究的三大中心是古中国、古印度、()。

A古希腊 B古罗马 C古埃及

(2)提出语言的“谱系树”理论的是德国学者()。

A琼斯 B施莱赫尔 C葆朴

(3)()的兴起,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结构主义语言学 B转换生成语法 C历史比较语言学

(4)()被封为语言学的“圣经”。

A《句法结构》 B《语言论》 C《普通语言学教程》

(5)韩礼德是()的代表人物,他建立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

A结构主义语言学 B功能主义语言学 C历史比较语言学

答案:

(1) A

(2) B

(3) C

(4) C

(5) B

10. 什么是语言能力?什么是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是什么?

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它是由乔姆斯基提出来的。

交际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它是由海姆斯提出来的。海姆斯还进一步提出了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语法性、可接受性、得体性、现实性。

美国语言学家卡纳尔概括了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策略能力。

(1)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知识,是由()提出来的。

A乔姆斯基 B海姆斯 C索绪尔

(2)交际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

A感知世界 B传递信息 C发现自我

(3)交际能力是由()提出来的。

A乔姆斯基 B索绪尔 C海姆斯

(4)海姆斯还进一步提出了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可接受性、得体性、现实性。

A不可接受性 B社会性 C语法性

(5)美国语言学家卡纳尔概括了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策略能力。

A想象能力 B话语能力 C启发能力

答案:

(1) A

(2) B

(3) C

(4) C

(5) B

11. 什么是语言形式?什么是语言功能?成人语言功能有哪些?

语言形式通常指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为语言结构。语言功能指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是语言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第二语言教学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的两项主要内容。

韩礼德认为儿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掌握了七种功能:工具功能、控制功能、交往功能、表达个体功能、启发功能、想象功能、信息功能。他把成人的语言功能归纳为三种:观念功能—表达主观经验和客观经验;交际功能—表达社会关系和私人关系;话语功能—使语言的组成部分连贯衔接。

(1)语言形式通常指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为()。

A语言规则 B语言体系 C语言结构

(2)()指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

A语言作用 B语言功能 C语言能力

(3)以下属于韩礼德认为儿童在语言发展中掌握的功能是()。

A工具功能 B观念功能 C话语功能

(4)()把成人的语言功能归纳为观念功能、交际功能、话语功能三种。

A索绪尔 B韩礼德 C乔姆斯基

(5)以下属于成人语言功能的是()。

A工具功能 B控制功能 C交际功能

答案:

(1) C

(2) B

(3) A

(4) B

(5) C

12.合作原则是什么?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他提出“合作原则”,包括四项准则:一、质的准则—所说的话要真实,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或缺乏足够证据的话;二、量的准则—所说的话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而不要包含所超出需要的信息;三、关系准则—所说的话必须是有关的,要切题;四、方式准则—所说的话要清楚,有条理,简练,避免晦涩歧义。

(1)美国语言哲学家()提出了“合作原则”。

A格赖斯 B格里姆 C利奇

(2)孩子吃了苹果,却对妈妈说:“不是我吃的。”这句话中的孩子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

A量的准则 B质的准则 C方式准则

(3)甲问乙:“你明天的飞机几点起飞?”乙说:“大概是明天上午吧。”对话中的乙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

A质的准则 B方式准则 C量的准则

(4)甲问乙:“你明天来吗?”乙说:“你这个人真好。”对话中的乙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

A量的准则 B方式准则 C关系准则

(5)甲对乙说:“明天派车去接三个医学院的学生。”这句话中的甲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

A量的准则 B方式准则 C关系准则

答案:

(1) A

(2) B

(3) C

(4) C

(5) B

13.礼貌原则是什么?

在实际语言交际中,人们常常出于某种礼貌或其他目的,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从而产生言外之意让听话者去领会。对此,英国学者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一、得体准则:在会话中尽量让别人少吃亏,多得益;二、宽宏准则:在会话中尽量使自己少得益、多吃亏;三、赞许准则:在会话中对别人少贬低、多赞许;四、谦虚准则:在会话中对自己少赞许,多贬低;五、赞同准则:在会话中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增加双方的一致;六、同情准则:在会话中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增加双方的同情。

(1)英国著名学者()等人提出了礼貌原则来补充会话原则。

A格里姆 B格赖斯 C利奇

(2)一位贵宾对负责接待的小刘说:“刘先生,这几个月你跑前跑后,真太辛苦了。”小刘回答:“一点都不辛苦。只要您舒心,就是我最大的荣幸。”小刘在这里运用了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和()。

A谦虚准则 B宽宏准则 C同情准则

(3)甲:“敢问您尊姓大名?”乙:“不敢。鄙人姓张、名云。”这段话中双方都有意识地运用了礼貌原则中的赞许准则和()。

A谦虚准则 B宽宏准则 C同情准则

(4)甲:“您所提的条件,有一些,我是同意的,只是对其中的一些条款我还要在向上级请示一下。”乙:“我很高兴您能同意,希望能早日达成协议。”对话中甲运用了礼貌原则中的(),减少了双方的分歧。

A得体准则 B赞同准则 C赞许准则

(5)甲:“王主任,您看我的请调报告能批准吗?”乙:“咱俩可是老交情了,走,我请你喝两杯去。”对话中乙运用了礼貌原则中的()。

A赞许准则 B赞同准则 C同情准则

答案:

(1) C

(2) B

(3) A

(4) B

(5) C

14.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和难点。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一、语法方面: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名词不用变格,动词不用按人称、性、数、时、态来变位;二、语音方面:汉语只有400多个基本音节,加上四声的区别,一共也只有1300多个音节;三、词汇方面:汉语的词音节少,便于记忆,而且构词方式以词根复合法为主,便于记忆。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一、语法方面:汉语语法重“意”而不重“形”,隐性语法关系丰富、表意灵活等;二、语音方面:汉语语音最大的难点在于声调;词汇方面:汉语中有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大量固定的四字成语,给学习者增加了难度;汉字:汉字是学习者学习汉语最大的困难所在。

(1)以下属于汉语学习语法方面有利因素的是()。

A名词不用变格 B汉语语法重“意”而不重“形”

C动词需要变位

(2)汉语的构词方式主要以()为主。

A重叠法 B附加法 C词根复合法

(3)汉语学习中语音方面最大的难点是()。

A声调 B音节数量少 C缺少哑音节

(4)下列属于汉语学习中词汇方面的难点的是()。

A汉语的词音节少 B大量固定的四字成语

C构词方式以词根复合法为主

(5)()是学习者学习汉语最大的困难所在。

A声调 B语法 C汉字

答案:

(1) A

(2) C

(3) A

(4) B

(5) C

15.什么是教育?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培养人的活动。广义的教育指一切能增加人们的知识、技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和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和培养的活动。

教育的作用,对社会来说,在于传授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技能和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使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对个人来说,在于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健全人的个性,使人类自身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得以满足。

教育的目的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德育是指思想品德的教育,它确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二、智育是指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三、体育指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四、美育指培养学生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它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独特的重要组成部分。

(1)()指一切能增加人们的知识、技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和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A广义的教育 B狭义的教育 C教学

(2)()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和培养的活动。

A广义的教育 B狭义的教育 C教学

(3)以下属于教育对于个人作用的是()。

A传授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技能 B传授道德规范 C健全人的个性(4)智育是指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

A前提 B基础 C核心

(5)体育指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和()。

A前提 B重要保证 C核心

答案:

(1) A

(2) B

(3) C

(4) C

(5) B

16.教学过程的模式及其特点。

代表性的教学过程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传授式:在教师主导下系统地传授书本知识的模式,如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观察—记忆—理解—练习”过程。它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作用,使学生能比较快捷地获得前人所积累的知识。缺点是容易造成注入式、满堂灌的弊端,忽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二、活动式:在教师辅导下,学生通过活动自己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如以杜威为代表的“设置问题的情境—确定问题的性质—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执行计划—检验与评价”过程。活动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但它混淆了学生的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区别,有很大的片面性。

三、发现式:既主张学生学习最新的、系统的、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科学知识,同时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如以鲁纳为代表的“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一次或反复)—作出结论”。这种教学模式既吸取了传统派重视传授书本知识和教师主导作用的长处,又吸取了活动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才能的特点。

四、发展式:认为教学过程不只是智育的过程而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这种观点突破了把教学过程仅仅局限于智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强调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与培养。(1)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过程模式主要有传授式、()、发现式、发展式。

A活动式 B填鸭式 C交际式

(2)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观察—记忆—理解—练习”过程属于()教学过程模式。

A活动式 B发现式 C传授式

(3)活动式强调以()为中心,但它混淆了学生的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区别,有很大的片面性。

A学生 B教师 C 课堂

(4)()教学模式既吸取了传统派重视传授书本知识和教师主导作用的长处,又吸取了活动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才能的特点。

A活动式 B发现式 C发展式

(5)()教学模式突破了把教学过程仅仅局限于智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强调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与培养。

A活动式 B传授式 C发展式

答案:

(1) A

(2) C

(3) A

(4) B

(5) C

17.教学原则的主要内容。

教学原则是从一定的教育和教学目的出发,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认识而指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知识传授和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时间与理论知识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的培养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

(1)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体现了()的教学原则。

A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相结合 B巩固性原则

C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

(2)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使学生积累知识,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并使其个性得到发展,这体现了()的教学原则。

A巩固性原则 B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相结合

C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

(3)教学过程中,根据培养目标,对学生有统一的、基本的要求和规格,同时要考虑到学生在水平、能力、素质方面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这体现了()的教学原则。

A统一的培养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B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相结合

C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

(4)()是处理教学中词、概念和事物及其形象之间关系的原则。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

(5)()反映了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关系。

A统一的培养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B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相结合

C巩固性原则

答案:

(1) C

(2) B

(3) A

(4) B

(5) C

18.学科课程论及其特点。活动课程论及其特点。

学科课程论是一种以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以各门学科知识固有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对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兴趣、需要、接受能力考虑不多。

活动课程论是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包括了各方面的知识,课程的编排应与生活经验的发展顺序相一致。这种课程理论强调要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提倡“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适应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活动课程论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但对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逻辑顺序注意不够,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

(1)学科课程论是一种以()为中心的课程理论。

A学科的知识体系 B经验 C实践活动

(2)()强调以各门学科知识固有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对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兴趣、需要、接受能力考虑不多。

A技能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 C学科课程论

(3)活动课程论是以()为中心的课程理论。

A经验 B学科的知识体系 C实践活动

(4)这种课程理论强调要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提倡(),“在做中学”,适应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

A以各门学科知识固有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 B教育即生活

C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5)()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但对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逻辑顺序注意不够,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

A学科课程论 B技能课程论 C活动课程论

答案:

(1) A

(2) C

(3) A

(4) B

(5) C

19.什么是教学方法?主要教学方法有哪些?

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教学目标所要达到的程度和效率。以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为依据,教学方法可分为: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是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

A教学手段 B教学方法 C教学途径

(2)以()为依据,教学方法可分为: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A教学活动的手段 B教学活动的侧重 C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

(3)知识性、理论性的课程主要采用的是()。

A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4)()一般用于各种体育、艺术、劳动技能以及掌握语言等能力为主的课程,常用于练习、实验、实习作业等具体方法。

A 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5)对文艺作品、体育表演甚至大自然的欣赏是()的体现。

A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答案:

(1) B

(2) C

(3) A

(4) C

(5) A

第四章

20.什么是布罗卡区?什么是韦尼克区?什么是语言习得关键期?

布罗卡区是主管说、写的运动语言中枢,它是由法国外科医生布罗卡发现的。韦尼克区是主管理解口语和一些书面语的听觉语言中枢,它是由德国神经学家韦尼克提出来的。

伦尼伯格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语言习得“关键期”或称“临界期”假说。所谓语言习得关键期,就是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此时大脑灵活,可塑性大,因而比较容易习得语言。这是母语习得的最佳关键期。

(1)()是主管说、写的运动语言中枢,它是由法国外科医生布罗卡发现的。

A布罗卡区 B韦尼克区 C听觉区

(2)()是主管理解口语和一些书面语的听觉语言中枢,它是由德国神经学家韦尼克提出来的。

A布罗卡区 B韦尼克区 C听觉区

(3)()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语言习得“关键期”或称“临界期”假说。

A乔姆斯基 B伦尼伯格 C韩礼德

(4)所谓语言习得关键期,就是指在()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

A青春期/12岁左右 B八岁左右 C十六岁左右

(5)语言习得关键期这是()习得的最佳关键期。

A第一语言B外语C 母语

答案:

(1) A

(2) B

(3) B

(4) A

(5) C

21.什么是记忆?记忆的分类及过程。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记忆按保持的状态和时间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识记按其目的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种;按依照材料是否有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1)()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A记忆 B识记 C遗忘

(2)记忆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和运动记忆。

A感觉记忆 B情绪记忆 C短时记忆

(3)记忆按保持的状态和时间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A感觉记忆 B情绪记忆 C逻辑记忆

(4)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

A遗忘 B再认和重现 C保存

(5)识记按依照材料是否有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分为()和意义识记。

A感觉识记 B情绪识记 C机械识记

答案:

(1) A

(2) B

(3) A

(4) B

(5) C

22.什么是遗忘?衰退说与干扰说。

遗忘是指记忆过的内容不能保持也不能正确地再认和重现,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不能巩固。遗忘分为部分遗忘和完全遗忘、暂时遗忘和永久遗忘。

衰退说是指由记忆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甚至消失,因而产生遗忘。

干扰说是指由记忆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由于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而产生抑制,所以产生遗忘。干扰保持的因素有两类:一类是前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的保持所产生的影响,称为前摄抑制;另一类是后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保持所产生的影响,称为倒摄抑制。

(1)()是指记忆过的内容不能保持也不能正确地再认和重现,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不能巩固。

A识记 B遗忘 C保存

(2)遗忘分为部分遗忘和完全遗忘、()。

A逻辑遗忘 B感觉遗忘 C暂时遗忘和永久遗忘

(3)有关遗忘的理论解释主要有()、干扰说两种。

A衰退说 B遗忘说 C干扰说

(4)前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的保持所产生的影响,称为()。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正迁移

(5)后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保持所产生的影响,称为()。

A正迁移 B前摄抑制 C倒摄抑制

答案:

(1) B

(2) C

(3) A

(4) B

(5) C

23.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分类与特征。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财富”部分,即与“物质文化”相对的“精神文化”,包括经济、政治、科学、历史、文学、艺术、语言、世界观、价值观等。

按文化的内容常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四个部分。

文化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化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二、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以民族的形式体现的;三、文化具有社会性,为一定的社会群体共同创造、共同遵守并共同享有;四、文化具有系统性;五、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之上的;六、文化是发展变化的。

(1)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A社会财富 B物质财富 C文化财富

(2)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财富”部分,即(),包括经济、政治、科学、历史、文学、艺术、语言、世界观、价值观等。

A制度文化 B观念文化 C精神文化

(3)按文化的内容常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四个部分。

A行为文化 B社会文化 C精神文化

(4)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各种产品、器具以及园林、建筑等技术体系属于()。

A制度文化 B社会文化 C物质文化

(5)以下不属于文化的特征的是()。

A实践性 B民族性 C社会性

答案:

(1) B

(2) C

(3) A

(4) C

(5) A

24.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二、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三、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给我们的启示是: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是一个整体。要真正理解或研究一种文化,必须掌握作为该文化符号的语言;而要习得和运用一种目的语,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对目的语的文化了解越多,越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1)以下属于语言和文化关系的是()。

A文化和语言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C语言和文化彼此分离

(2)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

A分离 B排斥 C制约

(3)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是一个()。

A整体 B体系 C系统

(4)要真正理解或研究一种文化,必须掌握作为该文化符号的()。

A言语 B语法 C语言

(5)要习得和运用一种目的语,必须同时学习()。

A该语言所负载的文化 B语法知识 C言语技能

答案:

(1) B

(2) C

(3) A

(4) C

(5) A

25.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及其特点。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这种交际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称为跨文化语言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二、交际原则和价值观念;三、母语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四、交际过程的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五、交际的结果:文化的相互影响。从以上五个特点可以看出跨文化交际的根本特征是如何发现、认识和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1)()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A跨文化交际 B国际交流 C外交

(2)跨文化交际主要是通过()来进行的。

A言语 B语言 C文化

(3)以下不属于跨文化交际的特点的是()

A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 B交际过程的相互背离和异化趋向

C母语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

(4)()是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A母语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 B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

C文化的相互影响

(5)跨文化交际的根本特征是()。

A交际原则和价值观念 B文化的相互影响

C如何发现、认识和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答案:

(1) A

(2) B

(3) B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论述题

第一章 论述: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目的:研究高等教育学可以让教师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可以让教师从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意义: 1、有利于增强教师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根本使命的。发挥高级人才的作用,对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创新、社会的改革、历史的推进是举足轻重的。作为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的教师,不仅重担在肩,必须有为,而且大有可为。 2、有利于深化教师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理论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对实践具有发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可以大大提高。 3、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高等教育学虽然是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综合层面的理性审视和把握,但对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也给出了意义、原则、过程、方向灯“中观”层面的阐述,这对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科研教研的深化强化,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法: 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为中心 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理论,一要联系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实际,二要联系各高校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学科的工作实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和自己的工作实际为中心。 2、注重讲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际 理论的运用是学习研究的根本目的。理论应用首先要对理论有透彻的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其次,要设计运用的技术路线和环节,思考这种路线和环节的可能性、现实性以及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3、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学的学习研究首先要善于从高等教育的实际中提出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其次,要对矛盾进行分析,即分析其矛盾多方或双方的特点、地位和在运行的作用,把握其来龙去脉和发展转化的趋势。再次,探讨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4、了解关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高教理论和高教实践是辩证运动的。高校教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要树立科学辩证的发展观,在高教时间基础上进行高教理论创新,在学习创新高教理论中推进高教实践。 第二章 试述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学校的职能中,高等学校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其职能主要有:(1)培养专门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永恒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是高校区别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特征,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把培养专门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2)发展科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社会服务。虽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其他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特别是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担负起对社会各方面工作的指导与咨询责任,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除了通过培养

(2020年编辑)高等教育学(完整版知识点)

第一部分:判断(共12题)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即教育目的);实施的途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2、发展教育的三个途径:教学工作(主要途径);科研训练(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新的教育方针予以强调)。 3、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4、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5、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6、宏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即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 7、微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8、高校教学系统组成: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 9、高校课程分类:从层次构成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10、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可以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也可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 1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人才培养的目的;现实参与的方式;定向选择的内容;互补并进的效果。 1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方面起的作用: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共21题) 1、高等教育P5: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广义文化P17:最广义的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3狭义文化P17: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在此“文化”一词从狭义的角度使用。 4、教育方针P2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5、教育目的P3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6、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7、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8学制P85: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9、高等教育管理体制P115: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等。 第六章(1个) 10、高等教育结构P146: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11、专业P202: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12、学科P205: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具有比较系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按学科体系设置专业使培养的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13、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P226: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14、狭义课程P235: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15、广义的课程P235:则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16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计划P240:是指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17、教学大纲P242: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18、教材P245: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19、教学方法P265:就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20、教学评价P288: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21、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P370: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准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性的反应。 精品文档

应用语言学导论考点全梳理(陈昌来版)学习资料

应用语言学导论考点全梳理(陈昌来版)

第一章绪论 1.应用语言学的性质。狭义:专指语言教学,特指外语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定义为研究语言理论在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中的种种应用问题。广义:应用于各实际领域的语言学,指语言学知识和研究成果所应用的一切领域和方面,应用语言学所关心的是如何应用语言学理论、方法和成果来阐释其他应用领域所遇到的跟语言有关的问题。应用语言学是语言学跟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所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 2.应用语言学具有学科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1.有明确的研究任务,研究语言学在一切领域的实际应用问题;2.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形成了像语言教学、语言规划、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儿童语言学、语言信息处理、神经语言学、词典学等几个较为成熟的下位领域; 3.有自己独特的学科基础,如有大量的专业研究人员、创建了大量专门的研究机构; 4.形成了专门的应用语言学专业和课程。 3.应用语言学的特点:a.相对独立性;b实用性,实用性是应用语言学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c.实验性,调查和实验是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调查包括访谈调查、观察调查、问卷调查等,比较的方法和统计的手段在应用语言学中较为常用。d.综合性,由应用语言学学科性质决定。 4.语言学三大分支:本体语言学、理论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或一般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5.应用语言学与本体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的关系:应用语言学首先必须是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不是语言本体的研究。但必须从本体研究的成功出发进行相关研究;应用语言学不是进行语言学理论研究,但必须遵循语言学的基本理论,

应用语言学的不同分支对语言本体研究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利用有不同的侧重点。 6.语言教学、语言规划、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四个领域构成了我国应用语言学的研究主体。主要研究领域:语言教学、语言规划和语言调查、对外汉语教学、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儿童语言发展等。 7.1870,波兰语言学家杜恩。德。库尔特内提出区分纯粹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首次提出“应用语言学”。 8.美国,是应用语言学的发源地。世界上第一本应用语言学杂志:弗赖斯、拉多《语言学习》-“应用语言学杂志”,主要研究语言教学问题。 9.1959,语言学家弗格森在华盛顿成立“应用语言学中心”。1964年第一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法国)的召开和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应用语言学学科的正式形成。 10.外国我国对语言应用问题的研究起源于先秦 11.现代语文运动的三个主要方面:白话文运动、国语统一运动、拼音化运动(起源于清末切音字运动)。 12.1955.10 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学术会议”标志着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以“简化汉字、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三项主要任务为代表的现代语文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13.1958年2月汉语拼音方案正式施行。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情况全

实用文档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 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 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 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 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 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 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实用文档 三、选择题(P26)

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 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 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选择题(P30) 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七、选择题(P32)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仅存硕果。(北京大学的前身) 八、选择题(P34)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校内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九、选择题(P36) 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来看,1952年的院系调整应当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多科制学院和单科制学院),若以是否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规律来评价,答案就不那么肯定了。 实用文档 十、选择题(P37) 1961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重点高校工作会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

高等教育学重点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 (后面的数字是教材页码序号) 使用教材:胡弼成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印刷

《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高等教育成型阶段: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末期,资产阶级革命初期,高等教育建立在新兴起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围绕专业学科、课程组织教育过程,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P4) ●高等教育完善阶段:从单一走向多样,职能不断充实。其代表是19世纪初的德国柏林大学(把科学研究职能引进大学)和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明确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P5) ●扩张中的高等教育:七大特征和发展趋势—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和多元化。(P6-12)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是教育科学体系分支的应用性学科。其任务是应用教育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并开展自身领域的教育理论研究。(P16)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 ●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发挥人的潜能/ 发现人的价值/ 使个体社会化/ 引导完备人性的构建和发展。(P34-35) ●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属性(主要表现在其与国家政治的关系上),又具有生产力属性(表现在其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上)(P40) ●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高等专门性/ 教育对象的身心成熟性/教育劳动的复杂精神性。(P41-42) ●高等教育的个人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

发展和个性完善;其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创新;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P46-48) ●高等教育的社会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P49) ●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知识库”和“思想库”,而且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p51~53) 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国家或政党根据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针、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其内涵主要包括教育性质任务(为谁培养人)、教育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怎样培养人)三方面的内容。其特点是:①阶级性(政治性)②历史性(阶段性)③时代性④相对稳定性。(P64)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66) ●教育目的的概念、作用和依据:教育目的是对教育对象培养质量规格的总的期望或规定(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在层次上有国家教育目的(反映在教育方针中)、各级各类教育目的(反映在高等学校专业培养目标上)、教育过程的具体发展目标(反映在教育过程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中)。(P67)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知识点整理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知识点目录 绪论篇 第一章 1. 什么是第一语言?什么是第二语言?什么是母语?什么是外语?什么是目的语? 第一语言是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是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这里所说的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完全是从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时间先后来区分的。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一般情况下母语是人们的第一语言,但是两者不能等同。目的语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学习并争取掌握的目标,都可以成为目的语。 (1)一个在美国出生的香港孩子首先学会了英语,他掌握的这种语言是他的()。 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外语 (2)李明学习汉语之后,又继续掌握了法语。法语是他的()。 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母语 (3)华侨小明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汉语是他的()。 A母语 B外语 C目的语 (4)华侨小明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英语是他掌握的()。 A母语 B外语 C第一语言 (5)人们正在学习并且希望掌握的语言被称为()。 A母语 B外语 C目的语 答案: (1) A (2) B (3) A (4) B (5) C 2. 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这个称呼的优点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性? 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它只适用于中国。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的进行的汉语教学。这一名称基本上体现了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简洁上口、符合汉语习惯,从1982年提出后一直使用至今。但是这一名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1)中国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被称为()。 A中国语教学 B对外汉语教学 C华文教学 (2)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除外国人外,还包括()。 A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B外国人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2020年《高等教育学》考试398题NR[含参考答案]

2020年《高等教育学》考试398题[含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教育目的所依据的“现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二是受教育者的()现实及其趋势。 A.先天条件 B.身心素质 C.个体发展 D.文化涵养 正确答案:B 知识点:高等教育的目的的性质 2.结构性就业问题是指由于经济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方面特点而形成的工作岗位与()不相适应的问题。 A.劳动者科学文化技术水平 B.劳动者就业能力 C.劳动者工作能力 D.劳动者所受专业教育 正确答案:A 知识点: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3.法国于()年颁布《高等教育法》,它极大地推动了法国高等教育的职业化进程。 A.1971 B.1975 C.1983 D.1984 正确答案:D 知识点:20世纪外国高等教育发展概述 4.北京大学的前身是()。 A.京师大学堂 B.中西学堂 C.京师同文馆 D.南洋公学 正确答案:A 知识点: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

5.整个教育活动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它也是高等教育学所要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 A.教育目的 B.教育政策 C.教育方针 D.教育规律 正确答案:A 知识点:高等教育目的的含义 6.“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改为公社、各行业推荐入学的办法,全国统考招生中断了()年。 A.8 B.9 C.10 D.11 正确答案:D 知识点: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 7.高校科研工作和学术领域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的发展为本。 A.学校领导 B.学生 C.教师 D.社会 正确答案:C 知识点: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有效途径 8.()提供了高等教育评价理论的最初形态,也提供了高等教育评价的方法论。 A.应答模式 B.泰勒模式 C.CIPP模式 D.CSE评价模式 正确答案:B 知识点: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 9.高校合格评估的内容不包括()。 A.办学指导思想 B.学校规模 C.办学条件 D.教学效果

对外汉语知识点整理

对外汉语知识点整理 一、简答题 1. 举例说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难点有哪些。 (一)声母 (1)送气音和不送气音。许多语言中没有明显的吐气音,因此不少留学生对吐气音的掌握比较难,常常把吐气音发成不吐气音。 (2)清音和浊音。英语中有20对清浊对立的辅音,因此,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容易把b、d、g、zh、ch、sh等都发成浊音。英语的r和汉语的r也不同。 (3)舌尖后音。不少语言中没有类似zh、ch、sh的音,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4)舌面音。学生难以掌握j、q、x的发音部位。 (二)韵母 很多语言中没有[yu],因此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声调 汉语声调是多少国家留学生的学习难点,主要存在的问题时:第二声上不去,第四声下不去,第三声不会拐弯。 2. 举例说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方法有哪些。 (一)展示语音的技巧①声母、韵母的展示方法(1)板书展示。 (2)图表展示。声母表、韵母表、拼音卡片等 (3)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形状、图片等相结合,直观有趣。 (4)发音示范。发音要正确、清晰,开始阶段可适当夸张,延长发音的过程。 (5)口形展示。向学生展示发音的口型,以便学生掌握发音的要领。如开口度、圆唇与否、嘴唇收拢与前突等。 (6)发音部位图。利用发音部位图,同时结合自己的口、舌、齿的位置,让学生掌握发音时口形和舌头的准确位置。 (7)双手模拟发音器官。用手模拟口腔与舌头,使学生体会发音器官的正确位置。②声调的展示方法 (1)发音示范。最基本的展示方法,对初学者应适当延长发音过程,强调音高变化。(2)五度声调示意图 (3)图示。在教变调时,利用简单的图示把声调的变化展示出来。如三声变调、一、不的变调等,都可以用图示法。 (二)指导发音的技巧 (1)带音法。用已经学过的音或学生母语中有的音带出另一个发音部位或发音方法相关的新音素。或者用一个容易发的音带出另一个难发的音。 (2)借助体态或实物——帮助校正或调整发音部位和方法。用手或薄纸区分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用镜子看嘴巴开口大小。 (3)描述法。用学生的母语来描述发音的原理(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等),使学生了解正确的发音方法。(4)对比法。 汉外对比——用汉语和学生母语中相近的音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区别,让学生领会。汉语内部对比,如送气音和不送气音,前鼻音和后鼻音,r和l,f和h等。 (5)夸张法。夸张板书、夸大口形、延长音程、夸张响度、夸张声调等。等学生发正确后,恢复正常自然的声韵调。 (三)练习语音的技巧 (1)模仿练习: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最新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重点知识整理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 一、概念: 1、来源: (1)孟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战国) (2)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许慎,东汉) 题:最早使用“教”和“育”两个字的是(孟子)。 最早对“教”和“育”两个字解释的是(许慎)。 2、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3、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 (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 (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 (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中介 4.教育活动中的三对基本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

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No.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No.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No.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属性:(重点) ——永恒性: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人在教育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1.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没有阶级性,社会主义社会也具有阶级性) ——2.历史性: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的水平和统治阶级制度密切相关,并随之变化而变化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继承性。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一、高等教育发展史 我国古代高等教育 殷商时期“右学”--我国最早的具有高等教育某些属性的机构 战国中后期《大学》《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汉代“太学”--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从萌芽时期跨入雏形阶段 “鸿都门学”--世界第一所文学、艺术类专科学校 唐代“六学”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为经学教学,律学、书学、算学属于专业教育--确立专业教育 我国近代高等教育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我国第一所新式学堂 1895年创办于天津的西学学堂--我国近代最早的新型大学、我国第一所近代分科大学 1898年京师大学堂--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1902年《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1912年《大学令》、1913《私立大学规程》、1917《修正大学令》--废除“忠君”,标志近代高等教育制度逐步定型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 蔡元培--开启我国近代大学向现代大学转变 195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章程草案》--规定基本任务、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雏形 1961年9月《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六十条”)--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初步确立 1998年8月,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1995年11月18日发布《“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建设内容:①学校整体条件;②重点学科;③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宣告、1999年国务院决定“985工程”--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任务:①机制创新;②队伍建设; ③平台和基地建设;④条件支持;⑤国际交流与合作。 外国古代高等教育 公元前200年,雅典大学--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大学 中世纪大学--由学生和教授仿照手工业行会形式组织起来,打破教会对大学的垄断,获得较大自治权,并从普通教育体系中脱离,形成具有高等教育基本属性的独立教育层次,成为欧美近代大学的渊源,包括; ①意大利-波隆亚大学、萨莱诺大学 ②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 ③法国-巴黎大学 ④捷克-布拉格大学 ⑤德国-维也纳大学 外国近代高等教育 巴黎工业专科学校--欧洲工业大学最早的模范 1810年威廉·洪堡创立柏林大学(洪堡大学)--提倡“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开启近代大

对外汉语考试知识点整理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互补现象 老子思想和孔子思想的差异十分广泛,就其最重要的方面而言,莫过于理论上各有偏重和价值观念不同,孔开创的儒家价值观以人文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道德的完善。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投身社会事业,老子开创的道家价值观,以自然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恩新的宁静和谐,主张超越世俗、隐忍、自然。 孔老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儒道互补一直是中国文化历史演进的主要内容。在这漫长的时期中,随着历史的变迁,互补也呈现出阶段性,大体经历了两次高潮。 第一次发生在战国中后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中,这一时期的儒道互补的理论成就主要表现于道家的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是百家争鸣的重要成果,具有集各家之长于一身的综合性的理论优势。黄老道家在理论思想和政治主张上吸收了如家的仁义学说和礼治文化。儒家的孟子、荀子、则主要通过黄老之学的中介作用,在哲学上受到了道家宇宙论和自然观的影响。 儒道两家思想互补的第二个高潮发生在宋明时期。这一时期,入学对道家思想的进一步引进和吸收对于重建入学新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宋代以后,儒学复兴,与此同时,道家思想在更深层面上融入了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学中。成为入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道家思想融入理学即宋明理学,对于儒学有重要意义,使儒学在哲学思维方面得到进一步充实,并由此建立起完备、深邃而庞大的新儒学体系。以程朱和陆王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当今被称为新儒学,新儒学之新在于它不同于较为纯粹的传统儒学,这同道家思想在更深程度的介入有关,儒道两家思想的这种互补互动的内在机制,使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呈现出丰富,生动,并趋于完善的面貌。离开了儒道互补,就难以把握和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层结构和特制。 I没有引起混淆原因 两个舌尖单韵母,舌面i能自成音节,但绝不出现在z/c/s,zh/ch/shi/r后,舌尖前i只出现在z/c/s/后,舌尖后i在zh/ch/sh/r后出现,汉语拼音方案同时用i表示舌面元音i和舌尖前元音i和舌尖后元音i三个音位,他们实际发音各不相同。 Ie和ei两个韵母音质 Ie的国际音标是i3 ei的是ei,两个音标不同是由设为不同造成的 N和ng -n舌尖中音men ten 前鼻音 -长n舌尖后音gang qiang后鼻音 咬舌法把舌头前伸放在上下齿之间,先练习咬舌头张嘴发音 结束时发in an en ing eng 除了 除了后面用还,也等呼应,排除已知补充其他 除了后面用不、没有、没强调卫衣的食物或动作 除了排除其他强调唯一 除了用都、全呼应排除特殊强调一致 一点:表示不确定数量表示很小或很少 有点:表示数量不大或程度不深副词,表示略微稍微同时可做位于,一点则不可以,有点可以称为有一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