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什么是多元文化

什么是多元文化

什么是多元文化
什么是多元文化

什么是多元文化

: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费孝通先生曾说过这么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

美,美美相容,人类大同”,学术界

多数人认为这是对“多元文化”最简

短、最贴切的表述。文化首先是多层

次的,它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最基本的文化层次,即生活方式、习惯、风俗等,它的适用领域是个人的日常生活,这个层次文化

的多元性表现为每个人的选择权利

是自由和多样的,它的底线是不违反

法律规定和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与权

利;

第二个层次的文化是制度文化,它的适用空间是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它的底线是“民主”,即制度规定的管理社

会的权力和制订制度的权力皆来源

于多数公民的同意。它的多元化表现

为体现民主基本原则的制度的多样

性,而不是民主与非民主制度的多样

性,它是一个社会或国家文化多样性

的制度保障;

第三个层次的文化是精神层次的文化,包括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知识体系、科学研究、思想理论与信仰等,它的

适用范围是社会和个人的价值判断、

行为准则、知识修养、思维方式和精

神生活,它的基本原则是自由表达与

自由选择,其底线是不损害社会公共

利益和他人自由表达与自由选择的

权利。它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文化。其

多样化的表现是各种价值观念、知识

体系、思想理论与信仰的“百花齐放”

与“百家争鸣”,或“多元共鸣”。法

国前总统德斯坦曾说:中国在能够输

出价值观之前,是不会成为一个真正

的大国的。其实他这里所说的“价值

观输出”是指第三个层次所有原创性

文化成果被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所

选择与认同。“历史资源”中的绝大

多数“财富”均来自于第二和第三层

次的文化原创。

6、我的观点:把当今世界政治和未来发

展趋势说成是多极化是不准确的,多

极化只是国际政治力量格局的一种

发展趋势,而不是世界政治发展趋势

的本质。现在与未来世界政治发展趋

势的本质性描述,应当是“民主化”。

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应当表述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元化,即多个

文化单体以平等的地位参加世界文化

的融合,最终形成由各个民族文化中

的优秀部分融合而成的一种全新文化,它既不是西方文化,也不是东方文化,既不是强势文化,也不是弱势文化,

更不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否定

与消解,而是一种全新的世界文化。

但它仍将保留人类文化的基本特性,

即多元性。这种文化的功能在于使用

不同的语言、方法、手段和文化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挖掘、阐述和

传播人性和社会中的真、善、美,鞭

挞人性和社会中的假、丑、恶,从而

使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最终获得彻底的

解放与自由,即人的权利得到有效维护;人格独立和人格尊严得到高度尊重;人的自由天性和智慧得到充分的

发挥与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

就是人类的终极关怀,也是人类文化

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论多元文化主义及其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移民潮和激烈的社会权利运动,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社会多种文化的繁荣,美国作为“民族大熔炉”在移民同化方面的效果也随之减弱了。本文认为多元文化主义是对特定时代下社会巨大变化的理论回应,是从西方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少数群体的角度出发,向主流社会吁求尊重其文化差异和独特的文化身份,承认文化的多元性和平等性,反对西方文明在思维方式和话语方面的垄断地位,并为少数群体参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任何一种理论都会经历一个受质疑和再反思的过程,有学者认为多元文化主义过分关注人们的族群身份并渲染文化的差异性,会削弱文化认同并将社会推向动荡与分裂,也有学者认为多元和统一的矛盾并非美国社会所独有,不能否认其在教育、经济、政治及社会观念等各个层面给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实施多元文化主义虽然产生了一些消极性影响,但总体上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多元文化主义的内涵 “多元文化”是相对“单一文化”来说的,在美国社会它主要指外来移民和少数族裔的文化。国内很多学者在文化多元主义(cultural pluralism)与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上比较混乱,在研究时首先应辨明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前者主要是对客观现象的描述,指出不同文化共存这一事实;后者则是一种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不仅指出了多种文化并存,还要求承认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并加以平等对待,最终追求的理念是平等和正义。在“多元”的旗帜之下聚集了各种不同的诉求,有的呼吁建立一种以文化划分的新国家格局,有的要求政府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扶持,有的涉及对少数族裔生活方式、语言和信仰的尊重。因此,它既是一种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又是一种公共政策,还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这些理念之间的共识可概括为三点:第一,美国是一个由多元种族和族群构成的国家,如果有所谓的美国文化的话,也是一种多元的文化;第二,来自不同国家、种族和文化传统的移民在美国的经历是不同的,美国的传统不能建立在某一个族类群体的历史经验基础之上;第三,族群的身份认同和文化权利是多元文化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美国社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1]。 在较大的社会体系中,因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而在主观上自我认同并与其他群体区别的一类人可被称为族群。在多元文化主义者看来,社会是由各种不同的文化群体构成的,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族群而不是公民个人。“少数族群基于特定的族群与族群意识而形成的文化成员身份,就是族群身份”[2],这是当代多元文化主义理论中最核心的一个概念。美国是多族群多文化共存的社会,但少数族群文化的价值及与主流文化的差异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承认,也不能反映各族群和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和地位。在几百年的历史中,在主流社会对移民和少数族裔的同化与少数族裔固守自己的文化认同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紧张的竞争关系。多元文化主义者看到了美国白人主流文化背后的“同化主义”和“一元主义”诉求,极力主张文化的多样性,要求主流社会承认他们的文化传统和族群身份。 族群身份不仅是族群间相互区别的标志,而且涉及到平等与承认的问题,既承认族群差异,更要承认差异平等,这就使得美国的少数族群不满于以往的同化模式,开始坚持和保护本族群的文化,同时寻求群体权利的建构与保障。美国是一个有深厚自由主义传统的国家,一贯认为社会公平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起点平等”和“权利平等”,因而主张在公共领域中赋予每个国民普遍平等的身份与权利。多元文化主义和自由主义在公民身份问题上的分歧在于对个体平等的不同理解――平等究竟是无视差异的一视同仁,还是在承认差异基础上的差别对待。“差异”是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的一个基本价值,既指一个少数族群文化的个性

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的交汇与文学理论高峰的形成(一)

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的交汇与文学理论高峰的形成(一) 汉族自形成之日起,便与周边的民族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冲突、交流与融合。汉族与周边民族大至形成了以南北冲突为主,东西交流为辅的基本格局。所谓南北冲突,主要是指汉族与北方匈奴、鲜卑、氐、羌、契丹、女真、蒙、满等民族的冲突和战争以及民族大融合;汉族与南方的楚、巴蜀、滇、越等地区的其它民族虽亦有不少的冲突,但不及北方之剧烈。所谓东西交流,主要指汉族与西方的印度等国和诸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其中以玄奘西行取经、佛教东传为主线;东边则指与日本、朝鲜等国和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其中以鉴真东渡和日本谴唐使来华为主线。汉族与周边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正是在一纵一横两条琴弦上奏出多元文化变奏曲,正是这一纵一横两条琴弦上多元文化碰撞和冲突、交流与融和交响乐中的旋律和乐章。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化史上闪烁奇光异彩的时代,中国文学理论高峰的形成,尤其是“体大虑周”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的产生,往往令人赞叹不已。但赞叹之余,人们常常会追问,为什么一个战乱频仍,腥风血雨的时代,却恰恰成为中国“美的成就最高”(宗白华语)的时期?甚至成为整个世界古代文论的一个成果卓著的时代?这个问题富于挑战性,学者们可以 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这一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若干次大的民族融合过程。其中魏晋南北朝是民族冲突最剧烈的时代之一,北方的鲜卑、氐、羌诸民族甚至长期占领中原,建朝立国:公元304年,匈奴族刘渊建立政权,316年灭西晋,国号赵,史称前赵;329年羯族政权灭前赵,建立后赵,曾领有今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以及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的一部。357年氐族建立的前秦曾一度统一中国北方;386年,鲜卑族建立北魏,439年统一北方,领有广阔的疆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至淮河,与南方汉族政权相对峙,共历十七帝,一百七十多年。自西晋灭亡到隋统一这二百多年中,北方各民族与汉族的冲突和战争,演成了多少惨烈的悲剧!铸就了多少康慨咏歌:祖狄北伐,中流击楫;淝水之战,草木皆兵;侯景之乱,满目疮痍……。北方各民族与汉族的剧烈冲突,又引起了汉族与南方各民族的冲突与融合。“在这期间,汉族的地主政权偏安到南方,把北中国的人民完全丢给敌人。在外族统治,烧杀恐怖下的汉族人民,也纷纷向长江和珠江流域逃亡,如‘永嘉之乱’,‘胡人’杀‘晋人’不下数十万,‘中州士女’避乱南迁者十居六七,号曰‘渡江’;……由于民族的移徙,东南的东瓯、杨瓯、百越,四川的〖CX2〗〖SX(B-*6〗〖HT7,4”〗宗〖〗目〖SX)〗〖HT4”SS〗〖CX〗族,西南的苗族等等,便与带着高度生产技术、高度文化去的汉人,发生了更频繁的接触;以后在争夺自然条件或生存斗争的过程中,他们或步步后退,或渐次成为‘汉蛮杂居’的状态。然而,这最痛苦的时代,却成为“美的成就最高的时代”。这世积乱离,风衰俗怨之世,却恰恰是一个思想大解放,哲学思辩异常深刻活跃,文学艺术大踏步前进,文艺理论收获最丰的时代。在文学上,小说的产生标志着新文体的诞生;五言诗的成熟,尤其是“声病说”的提出,标志着中国近体格律诗的开端,堪称“诗歌史上的壮举;而以《文心雕龙》、《诗品》为代表的文艺理论的繁荣,甚至形成了一个空前的理论高峰!常常令学者们大惑不解的问题就在这里:为什么这战乱频仍,生民涂炭的时代,却偏偏成为文化繁荣,文论昌盛之时?学者们就此曾做过多种探讨,提出过许多看法,但很可惜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被人们忽略了,即:这时期各民族的冲突与融合及其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包括南北东西交流),这是促成这时期文化繁荣的一个重大因素。而中国文学理论的高峰,就恰恰产生在这各民族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之中。 吕振羽先生指出:“由于这时期民族大同化和各民族关系交错的结果,在汉族,从人种上的体质、面貌、生产技术、生活习惯,以至哲学、科学、文艺、宗教等方面,都加入了其他民族一些成分,有着不少的改变;同时,其他各民族在人种和文化内容上,也都或多或少地吸收了汉民族的一些成分。吕先生在这里所指出的汉民族在哲学、科学、文艺、宗教等

中国文化的多元性论纲

中国文化的多元性论纲(提纲) [要点] 1、文化的多元性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中国文化的地理单元与中国文化多元性的形成及其类型。 3、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中华民族各民族的文化贡献。 4、儒释道三教融合与中国文化多元性的特征。 5、中外宗教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化多元性的特征 6、中国学术、思想文化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的主题意义与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7、文化的多元性与中国文化的未来。 [提纲] 一、文化的多元性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独特而巨大的贡献。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发展而又相互统一的文化景观,从而体现了中国文化生动鲜明而丰富多彩的特征。其中,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与创新性,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形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持续发展与进步的动力与源泉,塑造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品格与民族精神,成就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辉煌。 文化的多元性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结合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从中国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宗教、思想文化的多样性、中外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进行探析。 二、中国文化的地理单元与中国文化多元性的形成及其类型。 (一)、中国文化的地理单元的多样性。(二)、从不同层面看区域文化的类型。 (三)、区域文化的两大基本类型: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 (四)、水系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珠江文化: (五)、中国区域文化:中原文化、秦晋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燕赵文化、 岭南文化、台海文化,等等。 三、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一)、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二)、中华民族内部两大文明系统(农耕文明系统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三)、中华民族的主体部分汉民族的文化贡献。(四)、中华民族各民族的文化贡献。 四、儒释道三教融合与中国文化多元性的特征。 (一)、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历史进程。 1、从对抗、碰撞走向渗透、融合 2、唐宋时代的三教融合 (二)、儒释道三教融合与中国文化多元性的特征。 1、亦儒、亦释、亦道 2、儒释道三教的包容性 五、中外宗教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化多元性的特征。 (一)、宗教文化的交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 (二)、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伟大事件:佛祖西来与基督东传。 1、佛祖西来 2、基督东传 (三)、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成果。 六、在中国文化进程中,中国学术、思想文化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的主题意义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一)、在中国文化进程中,中国学术、思想文化呈现出阶段性的主题意义。 先秦诸子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以及近现代西学,成为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中国学术、思想文化发展的主题。而此前时代的学术、思想文化又为今后新的时代

浅析21世纪初美国多元文化外交的现状_特点及启示

·当代世界· 浅析21世纪初 美国多元文化外交的现状、特点及启示 翟雪松1,王光照2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合肥230022;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合肥230026) 摘要:综观整个美国外交史,美国社会多元文化的特征贯穿于美国历史始终。美国文化外交的战略手法和核心架构体系均与其多元文化(multiculture)特征密不可分。21世纪初,在美国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其文化外交在实施主体、手段和目的等方面也产生了多元化的轨迹。这种多元的文化外交模式对当今国际交往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我们研究美国的多元文化外交,不仅是站在其多元文化的视角来看待美国21世纪初的外交政策和理念。更重要的是从中得到某种启示,探索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外交的前沿。这无疑对于健全我国文化安全机制,完善中国特色的文化外交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文化外交;美国;多元文化;文化殖民 中图分类号:D8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88(2008)08-0087-05 综观整个美国外交史,美国社会多元文化的特征贯穿于美国历史始终。美国文化外交的战略手法和核心架构体系均与其多元文化(multiculture)特征密不可分。考察美国多元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从战后美国移民结构的变化到20世纪60-70年代民权运动的高涨再到20世纪末席卷全球的信息产业爆发,每一次的社会文化调整和对外活动都有可能形成多元文化中的新元素。美国的多元文化外交机制就一直在这种不断兼容中调整、形成。当多元文化主义在美国被提及时,很多学者称之为“文化革命”的开端,认为它既是一股强劲的理论思潮,也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21世纪初,布什政府在延续上届政府文化外交政策的同时,加大了文化外交深度和广度的探究与实践。特别是“9·11”和美伊战争的爆发,使美国多元文化外交在这一时期异常活跃。文化外交已经成为继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军事外交之后的新的外交形式。 一、文化外交的定义 “文化外交”一词最早见诸于1934年的《牛津英语大词典》,即“英国议会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外交手段,就是致力于海外英语教学。”[1]这个概念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后来美国外交史学 收稿日期:2008-05-25 作者简介:翟雪松,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硕士生,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化与美国外交。 王光照,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和概念

多元文化教育是20世纪后50年代,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首先兴起并迅速在全球普及的一种思潮和社会与学校教育改革运动。究其社会历史背景,是由于20世纪的移民潮,以及由此引起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直接的导火索则是由于美国的民族复兴运动。多元文化教育风潮形成的理论基础则是美国的社会民族理论,如文化多元理论;英美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传承理论、文化相对论;心理学的社会学习理论;教育学的教育机会均等理论等。 (一)多元文化教育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19世纪、20世纪初和20世纪后50年世界范围性的三次移民浪潮导致的社会变革就是多民族国家格局的形成。目前,单一民族国家在世界上已不多见。由于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几种、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不同族群共同生活,不同族群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提出代表本族群利益的理想与诉求。特别是那些处于主流社会边缘的少数民族,他们对本族群语言与文化的保护意识、社会政治、经济与教育权力的意识的觉醒,直接对西方国家20世纪初形成的同化主义和融合主义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国家制度与政策提出了挑战。20世纪后50年,文化多元主义逐渐形成了一股社会思潮,并由此引发了20世纪60年代以黑人为代表的美国民族复兴运动。 美国著名的多元文化教育学者班克斯(James A.Banks)将西方国家的民族复兴运动的发展概括为四个主要阶段。 (1)前期阶段(The Precondition Phase) 班克斯认为,民族复兴运动一般发生在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政治上实行种族歧视的国家社会中。在这些国家里,因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有利于统治族群,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与文化教育等社会领域受到歧视与雅致。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与实行种族歧视社会的日益瓦解,这些国家的少数民族出现了反对种族歧视,在各个领域争取平等待遇与公平发展机会的呼声,政府在社会的舆论压力下也实施了一定的改革措施,以缓和社会统治民族与少数民族日益紧张的关系。 (2)初期阶段(The First or Early Phase) 在民族复兴运动的初期阶段,首先,种族偏见与歧视的讨论公开化、社会化,统治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族群边界意识强化,往往以“我们与他们”来加以区分。其次,少数民族在抗议统治民族的示威与活动中,在寻求新的族群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在强化的民族自我意识的支配下,少数民族开始寻求复兴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并设法使其合法化。但在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也容易将本民族的历史、语言与文化加上一些虚构的幻想,并从某种单一的原因,一些极端的观点、立场来阐释复杂度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等社会历史与现状,认为种族主义是导致族群关系紧张的唯一原因。

多元文化与唐代社会

多元文化与唐代社会 ----从唐代女子的变化来说 自唐代以来,特别是自唐太宗以来,他征服突厥,平吐谷浑,文治武功杰出,使得四面八方纷纷来朝。唐朝是我国的封建社会的顶峰,唐朝经济和文化处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统治者能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而唐代都城长安更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为繁华富庶和文明的城市,为世各国人民所向往。特别是当时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唐朝和亚洲各国、欧洲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当时的中国成为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据史料记载,唐朝日本、朝鲜半岛、印度半岛、西亚的大食、波斯帝国等都有良好关系。唐朝有记载在案的与各国交流的有:①日本派“遣唐使”13次,留学生很多。 ②阿倍仲麻吕(汉名晃衡)和李白、王维建立了深厚友谊。鉴真六次 东渡,终于到达日本,传播了唐朝文化。 ③唐文化在政治制度、城市建筑、文学、日常生活方面对日本影响很大。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传入日本。 ①唐太宗时,互派使者通好。 ②唐太宗派使者到天竺学习熬糖法。 ③中国的造纸术和文化典籍传到天竺,天竺的医学、天文、历 法、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传入中国。 ④“玄奘西游”带回佛经600多部,译出1300多卷。译本成为研究印度 又因为我们的文化体现出一种无所畏惧、兼收并蓄是包容性,能够“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所以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后,很快被我们所吸收,这其实是汉化的一个过程。由此,唐朝文化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与趋势。 胡汉文化相融合的最大表现,就是作为游牧民族的华文化将一股豪强侠爽之气注入作为农业民族的汉文化系统内,唐人不仅气质上“大有胡气”,而且立法颇富“胡风”。而唐代妇女在这种“胡风”文化的氛围中,在经济、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政治地位等都有了巨大变化。 一.服饰装扮显示开放之风 唐代的美人们,装束可谓百花齐放,但归其种类,基本可以分为褥裙、胡服和男装风尚三大类。 上褥下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朝至初唐时期,女性一般上身着窄袖短褥,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甚至系于腋下,并用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美感。而襦裙的材质也是多种多样,颜色鲜艳,搭配也较为灵活,为当时妇女所喜爱。唐朝统治者出身胡族,因而尚武,故此喜着胡服;幞头袍衫是唐朝男子的主要装束,至天宝年间,妇女也模仿穿着。唐朝前期社会开放,妇女参加社会活动较多,男装较为方便,这竟演变成为一种时尚。男装的特点就在于它能够显示女性身体各部分的曲线。 这跟唐代妇女的自我表现欲望较强有很大的联系,同时,这也体现出唐代女性追新逐异 崇尚新奇、爱众不同的心理。这种变化,明显是文化融合之下的产物。《旧唐书舆服志》载,“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已明确记录下女着男装的情景。《新唐书五行志》记,“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帝与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

解读多元性文化与消费文化

第 5 卷第 4期2005年12月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 l of Wenzh 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Vol.5 No.4Dec.2005 解读多元性文化与消费文化 王长江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系, 浙江 温州 325035) [摘 要] 多元性文化成为当今世界文化的现实。中外学者对多元性文化有了诸多的探讨。比较中西文化,中国学者对多元性文化的探讨,特别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理念对当今世界文化是一个贡献。消费文化是多元性文化中最前沿、最时兴的一个话题,消费文化涉及到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多元性文化;消费文化[中图分类号] G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326(2005)04-0042-04 [收稿日期] 2005-03-10 [作者简介] 王长江(1942─),男,浙江温州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副教授. 多元性文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文化的现实,而消费文化是这种多元性文化中最前沿、最时兴的一个话题。消费文化的含义是指:一般商品所具有的文化性特征;“文化”这个广泛而特殊的字眼,从消费视角来研究它。对多元性文化和消费文化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上篇:多元性文化 多元性文化到底存在不存在?世界的学者产生不同的看法:皮特?伯格这位重要的社会学家提出了“儒家资本主义”醒目的观点。美国前驻日本大使赖世和(Eduin Reachauer)是一位突出的文化学者,他指出“儒家和东亚经济有亲合性”的观点。而哈佛大学柏金斯(Dwight Perkins)对以上观点提出了反批评,认为韩国的金融风暴正显示了儒家的缺失。哈佛大学的中国学者杜维明指出:儒家文化圈的兴起实际上代表人类的现代化的进程不是一个单向的、孤立的发展路线,因为现代化可以拥有不同文化形式,现代化中,传统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多元性文化是不是成为21世纪的大潮流,这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多元文化发展模式受到美国单边主义兴起的非常大的冲击。美国的经济文化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市民社会、个人尊严。这些因素都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意义。在经济科技方面人们普遍认识到全球成为一体化。于是全球化的结果,常常会造成霸权主义。怎样使全球化发展成为生命的共同观念,却不造成霸权主义、单边主义,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现代化是否是同质化的过程,但在文化上其本身就是异质的。正确的认识应该是:全球化和地方性是不可分割的,既然不可分割,就不能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全球化一定导致地方性、导致强烈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假如发展为根源性的同体感,这是健康的。但是地方化也会造成封闭的对外具侵略性的原教旨主义,或者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地方主义、甚至个人中心,这就不健康了。 北大辜正坤教授认为,“文化可分为广义和狭义文化。所谓广义文化指的是: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或成果的总和,它包括一切经过人们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狭义文化则主要指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及对人类有积极意义的技术成果。” An Explanation of Diversified Culture and Consuming Culture W ANG Chang-jiang (Humanity Department, Wen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Wenzhou, 325035, China)Abstract: Diversified culture is the reality of the current world, and is frequently discussed by scholars from home and abroad. Comparing Chinese culture with Western one, Chinese scholars menti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notion of "the same goal, but different form", which is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 culture. Consuming culture is the most popular topic in a diversified culture, and it concern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Key words: Diversified culture; Consuming culture

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

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 名称由来 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一词的出现始于八十年代的美国。1988年春斯坦福大学校园的一场课程改革成为了后来被学者们称为“文化革命”的开端,这场改革迅速波及整个教育界继而在其他社会领域也引发不同的影响,学术界对此现象进行探讨和争论。到九十年代,由于争论的激烈程度,有人甚至把多元文化主义及相关的争论称为“文化战 缘起 研究对象 研究一个问题,首要的是要对所研究对象有明确的认识,即问题是什么,接着才研究课题的意义、特征及局限性等相关的问题。尽管多元文化主义一词近年来已被频频地使用,但如同“文化”、“全球化”这些高度使用却无公认的定义一样,多元文化主义的内涵至今未有一个清楚明晰的界定。王希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一文中将多元文化主义的内涵析化,多元文化主义因不同领域的不同用途有不同的内涵,它“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历史观、一种文艺批评理论,也是一种政治态度、一种意识形态的混合体”[2]。这种归纳法虽然全面,然而还是未能对多元文化下一个精确的定义,让人对其内涵有个简明扼要的把握。 共同点 因此,在此基础上,王希得出这些用途的共同点,即“ 1、美国是一个多元民族和族裔构成的国家,美国文化是一种多元的文化; 2、不同民族、族裔、性别和文化传统的美国人的美国经历是不同的,美国传统不能以某一个民族或群体的历史经验为准绳; 3、群体认同和群体权利是多元文化主义重要内容,也是美国社会必须面临的现实。”[3]显然,多元文化主义已不是纯粹的理论探讨,它成了教育、文艺、

多元文化系统视角下的直译和意译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多元文化系统视角下的"直译"和"意译" 作者:赵德全, 宁志敏, ZHAO De-quan, NING Zhi-min 作者单位:赵德全,ZHAO De-quan(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上海,200433), 宁志敏,NING Zhi-min(上海电力学院外语系,上海,200090) 刊名: 上海翻译 英文刊名: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年,卷(期):2009,""(3)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9条) 1.Even-Zohar Itamar Polysystem Studies 1990(01) 2.Gentzler Edwin Contemporory Translation Theories (Revised 2<'nd> Edition) 2001 3.杜争鸣论直译、意译、不译的社会语言学与跨交际涵义 2000 4.郭建中汉英/英汉翻译:理念与方法(下)[期刊论文]-上海翻译 2006(01) 5.鲁迅鲁迅全集(四) 1957 6.马祖毅中国翻译史 1999 7.谭载喜中西翻译传统的社会文化烙印 2000(02) 8.王佐良严复的用心:论严复与严译名著 1982 9.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 2004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张坛柳色彩文化的挖掘及其系统应用分析——潍坊市白浪河色彩形象系统的建立实践性的理论分析2007 本文在对国内外城市色彩规划实践分析的基础上对适合中国的城市色彩规划方法进行开发性的研究。最终在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挖掘、提出、整理的基础上,借鉴日本色彩研究所的NCD色彩体系,具体包括色彩形象坐标、形象配色艺术、色彩心理探析相关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完成了一个区域色彩形象系统的建立。在本文中模拟为南开大学色彩与公共艺术研究中心色彩形象系统,简称NCP色彩形象系统。并以潍坊市白浪河区域鸢都湖段的色彩规划为实例,阐述了NCP色彩形象系统的应用方法。 在诠释了色彩文化的相关概念以及色彩文化挖掘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色彩形象系统的概念,同时提出将“文化基因”的合理运用作为色彩形象系统建立的创意视点。主要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色彩形象系统的建立过程就是将挖掘出的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元素作为色彩“文化基因”与国外科学的色彩分析方法进行“文化基因重组”的过程。对这种基因重组的过程结合潍坊市白浪河鸢都湖段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出色彩文化的基因重组的具体应用方法,包括区域色彩文化的提取,区域社会背景和发展方向的分析,根据以上分析创建色彩形象系统分层次处理方法,并诠释了分层次处理的理论依据是色彩本身在色相和色调上存在层次和等级,继而借鉴NCD色彩体系的配色方法提出分层次处理的具体内涵,即区域色彩分层次处理的保留层、和谐层、创造层,并提出色彩分层次处理的实践步骤是保留层主要推荐运用邻近色范围的色彩,和谐层主要推荐运用对比色范围的色彩,而创造层主要推荐运用补色范围的色彩。 2.期刊论文冯国荣论文化释义系统-文史哲2002,""(6) 文化释义至今仍然存在突出的问题,即文化释义仍然很混乱,而且无法进入使用、文化释义缺乏内涵式切入、没有对文化本质的揭示、与马克思主义相关学说相脱节,需要提出用内涵性的人类社会的类特性来为文化作出最广义、最基本的释义,然后定位出各种已约定俗成的外延性子释义的位置,构成一个有清晰逻辑关系的系统,以便使各种释义能"和平共处",在各自的理解上使用.同时,应该从类特性的角度为具体事物(过程)的文化即子项文化(如企业文化、建筑文化、影视文化、饮食文化等)的具体内容指向作出阐释,以使子项文化释义及"文化底蕴"、"文化含量"、"文化品位"等说法有所确指,能进入使用. 3.学位论文沙莹《礼记》婚、丧二礼文化词语语义系统研究2006 《礼记》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共49篇,记载了秦汉以前以“冠、婚、丧、祭、乡、相见”六种古礼,即所谓“六礼”的礼制系统。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的古礼,实际是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中经五帝时代(即父系氏族社会)和三代(即奴隶社会)两次整合而发展定型,以自然礼仪为源头,社会礼仪为基础,政治等级礼仪为主干的原生文化系统。从五帝之礼到三王之礼,再到直接继承三王之礼特别是周礼的儒学,形成了一个以礼文化为核心的源远流长的连续性的发展系列。在这个系统中,儒学价值体系中的天人关系,实际是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自然礼仪系统,五伦关系、大同理想、仁的思想、中庸思想等,都是起源于五帝时代的社会礼仪系统,而严格的君臣等级关系,则是起源于三代的政治等级礼仪系统。因此可以说,《礼记》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上古文化史资料集,本文旨在通过整理这些上古文化资料,考订各种礼制的内容及其产牛、发展变化的情况,从而对这些文化史料作出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结论。 《礼记》所记载的六礼体系中,由于有的古礼已经失传,在现代社会影响甚微,也由于本文的篇幅有限,因此只选择婚礼、丧礼两种古礼作为研究对象。本文通过文化语言学的整合外因分析法、语义学的语义场理论和义位结构式分析法,选择《礼记》中关于婚礼、丧礼的礼制文化词语80条,分析它们的指称意义和系统意义,从中发现它们的语义联系和区别。 本文的结构共分4章: 第一章“总论”,包括4方面内容:一,《礼记》的成书过程,即《礼记》部分篇目在西汉时单篇出现,东汉时由经学家辑录成书的大体过程;二 ,《礼记》部分篇目的著作年代,考证了2l篇成文的时间下限,即少部分作于秦汉,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即公元前350年~前200年期间;三,汉至清代的《礼记》研究,简单介绍了东汉至清末经学家为《礼记》作注的情况;四,《礼记》的文化语言学视角和本文的研究方法,丰要介绍了《礼记》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从文化语言学角度研究《礼记》的价值,以及本文所运用的二种研究方法。 第二、三章分别研究婚礼、丧礼文化词语的指称意义以及它们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婚礼文化词语按照婚前礼、正婚礼、成婚礼的进行时间顺序分三部分介绍;丧礼文化词语则按照语义分类的原则分丧葬礼仪、丧服制度、居丧礼仪三部分介绍。这两章都试图深入分析这些文化词语的深层内涵及

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浅析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滚滚浪潮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互动,中国一步步走向全面开放,社会生活领域潜存的生机与活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国家的政治、经济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毫无疑问,这不仅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和契机,也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在深度和向度上创造了寥廓的空间。当代中国文化是什么一种状态,准确地讲描述它是困难的:原因在于当代中国文化在发展中呈现的形态的千姿百态、多种多样超出了理论的预设和实际的想象。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呈现于若干个层面,从里到外、由浅层到深层显示出当代文化发展的多质、原态、开放、共生的形态。 一、多样的形式:文化多元性的表层展现 我们常常惊叹于世界的变化,我们也常常惊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变化,但我们又常常容易忽略或放纵对生活变化丰富性的细微观察和深入思考。实际上,现代人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体现为多个方面,其中文化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文化作为人类生活原貌浓缩的精华,是抽象化的人类生活。体现着人类生活丰富性、多样性的文化的多样性无疑是一种客观存在。对于文化形式的多样性问题的考察,我们的视野必须放得更远一点。其实,文化形式的多样性自始就是文化发展的必备条件。我们回溯一下人类文化发展史便可以明晰,人类文化从起源阶段就是在多样性的态势下成长起来的,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域创造着不同的文化,尽管各民族的文明史的起点不一定相同,文化发展的水平也不一定平衡,甚至各民族都有学习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经历和过程,但是这种学习绝不是全盘的照抄、移植,而是一种有选择的吸收,其中包含着创造——在吸收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这就是文化的多样性不断扩大和丰富的过程。 二、多元的内容:文化多元性的中层表现 必须指出,形式的多样化仅仅是文化多元性的浅层表现,而决定文化形式多样化的是文化多元化的内容。应该说,当代中国文化呈现的多质多态、多支多流是生活在此时此世的人无论怎样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徜徉于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的丛林,不同的文化风格、多种的文化样态、丰富多彩的文化画面、文化声音、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正统文化、时尚文化、主旋律文化、另类文化、先锋派、身体写作、痞子文化、寻根文学、知青文学、侠客文化、高雅文化、平民文化、通俗文化、商业文化、文化市场化等等,林林总总。这既是流派追求、自身对生活理解的个性的多视角表达,又是对不同观念的实践、阐释。可以说,当代中国文化呈现的多元性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个崭新的局面。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前是以革命文化为主体的一元文化,无产阶级革命是所有文化形式的基本基调。改革开放之后经过思想解放运动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为归宿的工作格局的调整,文化事业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新得到确认,文化领域长期板结一块的局面有了根本的改变,多样化的文化实践、文化追求受到普遍重视,并开始形成气候。对于文化的这种现实走向,主流文化做出了重要的姿态,由政府主导部门发起的文化“五个一工程”明确提出打造主旋律文化,试图改变文化发展的流行格局,然而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政府倡导的主旋律文化也为文化的多样化发展确立了一个重要的向度。不过,政府虽然调动大量的文化资源培植主旋律文化,并没有施加更多的外力人为地遏制文化的多向度发展,文化多样化发展的态势仍然在蓬勃地演绎着。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从本质上说是由当代中国生活的多元性决定的。 三、多元的观念(价值):文化多元性的深层表现 当代中国文化何以会呈现如此多样化的形式与内容?起决定作用的是当代国人多元化的观念和多元化的价值选择。文化的本质意义体现为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无论任何民族的文化,无论其呈现何种形态,起决定作用的只能是特定人群固有的价值观。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20多年中,中国人的观念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我们先从观念的

好莱坞电影中美国文化的多元性解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64107897.html, 好莱坞电影中美国文化的多元性解析 作者:刘静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9期 摘要: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其文化的多元性是必然的。作为娱乐手段和视听艺术,好莱 坞电影是美国文化在荧幕上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其多元性和包容性的文化意识形态使其能在世界范围内强势发展。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美国文化;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7-0130-02 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文化融合碰撞,为达到共存的目的而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美国民族的多源性铸造了其文化的多元性。作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好莱坞电影向我们展示了美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多元化特征。美国具有全球视野的电影文化观念和形态决定了好莱坞电影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比其他国家的电影更为优越的地位,也正是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才使好莱坞电影有了在世界范围继续发展的态势。好莱坞电影除了擅长讲故事以及强大的商业运作之外,其完整的叙事结构也成熟地体现了人们对合理秩序的普遍需求,为全球观众所接受。好莱坞电影还借助美国的政治、文化、商业优势,使影片行销全世界,由此建立一种强大的叙事话语权,叙述的内容正是典型的美国多元文化。 一、美国文化的多元性成因 美国文化就其创造主体及其特性而言,是一种“移民文化”。由于美国文化的创造主体是来自世界不同种族、民族、族群的移民,其多源性铸造了文化的多元性。综观美国不同历史时期,其移民群体是不同的。美国移民始祖基本上是西欧人,特别是盎格鲁撒克逊人,随后北欧人、中欧人、东欧人、南欧人大量涌入,同时非洲人也被迫作为奴隶迁居美国,进而亚洲人、拉丁美洲人纷至沓来。美国移民的动机也因“多源”而呈现多样性。有因宗教迫害而移民新大陆的,有因革命失败而流亡美国的,也有因经济危机而到美国谋生的,他们当中有为摆脱不幸命运实现个人理想的,有向往自由民主和优裕生活条件的,也有追求高新科学技术的。 美国移民迁徙还具有连续性。移民浪潮不但没有随着美利坚民族形成而结束,反而因美国的发展与崛起而不断高涨。来自不同时期的移民不仅吸取欧洲文化,也吸收了许多亚洲、非洲、美洲和拉丁美洲的文化,从而形成了广泛被接受的文化和价值观。美利坚文明经历了偏于北美洲大西洋沿岸的留有浓重祖籍国印记的初步形成阶段,逐渐从欧洲传统特别是英国传统中“独立”而出;后经蓬勃的西进运动与工业革命,新文明在地域上由北美洲东部扩展到西部,在内容上脱离欧洲文明而独立存在,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都创造了美国特色。二战以后的美国文明获得了新发展,多元化成为其主要特征。整个美国文化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经历了由“合众为一”到“由一为众”再到“合众为众”的轨迹。美国移民文化呈现一派斑斓绚丽的多元特色。

小班社会多元文化教案

小班社会多元文化教案 【篇一:幼儿园多元文化艺术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幼儿园多元文化艺术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彭浦新村幼儿园温剑青 摘要: 本课题的研究试以艺术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为载体,强调多元文化启 蒙教育通过幼儿园三方面艺术教育途径(音乐、美术、儿童文学),开展相应的各类艺术活动来达成,使两者相互融合和渗透,强调从 单一的多元文化知识传递转化为培养幼儿乐意参加艺术活动,并能 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表现自己对多元文化的兴趣与认知, 从而逐步达到提高幼儿多元文化素质与艺术修养的目的。 关键词:多元文化、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幼儿园多元文化艺术活动 研究结果 一、形成了研究框架 基本研究框架 二、总结了“幼儿园多元文化艺术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原则 1、适宜性——遵循幼儿学习特点和生活经验 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取决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特点。幼儿期的 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和感知体验式学习为主,为此,在设计活动时 注重为幼儿提供充分体验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饮食、服饰、艺术 等的机会在积累丰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对本土文化产生认同感和归 属感,并对其他文化形成开放、接纳的态度。 2、和谐性——立足本土文化融入外来文化 中国是个千年的文明古国,文化底蕴深厚,应该让幼儿从身边望眼 社会,去感受与体验这种经历过劳动、生活、实践的民间艺术美。 这不仅能使幼儿领略本土艺术作品中的技能和方法,还让幼儿感受 到本土文化中蕴涵的智慧与精神,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 情感。在此基础上综合衡量文化的多元性,有效融入外来文化,引 发幼儿对外来文化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幼儿对外来文化的理解、 欣赏、接纳和融合的能力,促进幼儿多元文化整体素质的提高,促 其全面发展。 3、感染性——重视环境潜移默化交互作用

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色

摘要:东北方言和东北文化在中华语言文化的花园中别具特色,它丰富了中华民族语言与文化宝库,在现代社会中又以其独具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所以研究、挖掘东北方言的形成原因,了解东北方言的地域和文化的特色是很有必要的。关键词:东北方言;多元性;民族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丰富的语言文字创造和承载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东北方言和东北文化在中华语言文化的花园中又别具特色,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语言与文化宝库,而且在现代社会中又以其独具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所以研究、挖掘东北方言的形成原因,了解东北方言的地域和文化的特色是很有必要的。编辑。一、东北方言的形成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中的一种,其简洁、生动、形象、昂扬,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它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东北方言具有多元性,研究东北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我们了解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1.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间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留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如,东北方言中的“哈喇”(肉和油变质)、“喇忽”(遇事疏忽)为满语;松花(白色)江为女真语;吉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的简称,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边防哨卡)湖为锡伯语等等。 2.东北方言中的外来语吸收现象东北方言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称面包为“列巴”(俄语)等。 3.东北方言中的正字误读现象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时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但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为方言。如,东北人常说的“母们”(我们)、“那嘎哒”(那个地方)、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老公母俩)、“干哈”(干啥)、“稀罕”(喜欢)都是误读而形成的。 4.东北方言中的一字多义现象一字多义也是东北方言的一种形成方式。如“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则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近于“混蛋”的意思。但是语言环境不同意思也有不同。如“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儿的意思。 5.东北方言中的有待考查现象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认同、运用它。比如,“埋汰”(脏)、“整个浪儿”(全部)等。东北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二、东北方言蕴含的多元民族文化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域特色会形成不同的人文景观,自然会产生与之相随的民族文化。下面,我们从东北方言日常吃穿住行几方面了解一下东北方言中蕴含的多元性的民族文化特色。 1.吃——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东北的饮食文化也带有多元民族文化性。东北有很多特色食品,广为人知的像满族的“萨其玛”、“豌豆黄”,朝鲜族的“冷面”、“打糕”,但平时吃得最普遍的还是各种“饽饽”。在东北的一些农村,春天吃“豆面饽饽”又称“豆面卷子”,夏天做“玻璃叶饽饽”(或作“波罗叶”),秋冬时,往往蒸“粘豆包”,而且一般人家做得较多,冷天放在外面冻上,随吃随馏。此外,一年四季都可以吃“苏子叶饽饽”,又叫“苏耗子”。做这些“粘饽饽”本是满族的风俗,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饥饿,便于外出从事射猎活动食用,另外,粘饽饽还是他们祭祀用的食品。现在,在东北这些饽饽家家都会做,很多人都爱吃。由于清代山东人“闯关东”的较多,鲁菜在东北有较大的市场,再加上紧邻俄罗斯,与南北朝鲜交往频繁,亦受日本食风影响。“罗宋大菜”、“南韩烧烤”和“东洋料理”也传播到大部分城市,部分食馔也带点“洋味”。大酱应是山东人“闯关东”时带到关外的,就像山西人家家储备一缸陈醋一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