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在中国

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在中国

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在中国
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在中国

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在中国

——第7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观点综述

作者:张孝德文章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日期:

2013-11-06 浏览次数:55 次

2013年4月23日至5月1日,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耶鲁大学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等单位在美国洛杉矶克莱蒙大学城和耶鲁大学联合举办了“第7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论坛地点是在洛杉矶市以东30公里的一个山脚下的克莱蒙市。克莱蒙是在美国西部搞生态文明,搞环保非常有名的城市。在一百年前这里是一个寸草不生的沙漠,如今3万人口的克莱蒙就是在这样一个沙漠地上建起来一个绿洲小城。受会议组织方的邀请,我参加了这次国际会议,并做了题目为“生态文明视野下中国乡村文明价值与使命”的主题发言。在这次国际会议上,笔者发现,西方学者对十八大之后中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兴趣,而且许多学者提出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在中国的观点。

一、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在中国

84岁高龄的小约翰·柯布博士,大家尊称他柯老,柯老是世界著名的后现代思想家、生态经济学家、过程哲学家。他是致力于“过程哲学”研究的哲学家,而且是建设性后现代理论的领军人物。他是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的院长。在开幕式上第一个发言就是柯布老先生,他以搞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在中国为题发表了他的观点。①

柯布博士从1969年就开始注意到美国和西方的生态危机,而且他把生态危机研究放在“过程哲学”指导下进行。过程哲学强调以动态过程系统整体的角①内容来自小约翰·柯布博士(John B.Cobb,Jr.),为本次论坛提供论文:《将生态文明国际化》。

度看世界。柯布博士对西方尤其是美国所走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一直持坚定的批评态度。他认为,一方面,现代化强调个人主义至上,认为“幸福生活”就是占有财产和扩大消费,导致整个工业化社会的“金钱崇拜”;另一方面,建立在殖民和掠夺基础上的西方式现代化导致资源过度开采、自然环境恶化。现代工业化所奉行的主流经济学原则忽视了自然世界,给全球生态造成恶果。

由于西方过程主义的哲学理念和中国老子、孔子的思想非常相似。所以柯布博士非常关注中国和对中国感兴趣。他认为,西方文明是没有根的文明,这个根在哪里呢?在东

方,他对中国的老子哲学思想非常推崇。在后现代建设中,他特别关心中国乡村文化和农业发展对中国未来影响的问题。而且他认为这个问题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非常重要。他说我们(美国)自己毁坏了曾经健康的乡村和小城镇的美国。美国的农村在70年代之前还有50%的乡村和农民,现在美国只有2%的农民,而且不是原来的农民,是农业工业化的农场主模式。他说对此我们深感悲哀,他认为独立的农民小镇曾经是美国文化和政治支柱和根。他们的消失已经深深的伤害到美国的公共生活。基于美国的教训,他说我个人倾向于中国的中小城市一定要与后现代农业并举发展。并告诉中国不要像他们学习,美国是有一个有代价的,有毛病的现代化。

柯布博士所讲的后现代农业,就是基于天人合一的生态农业。中国的传统农业就是这样的后现代农业。他更明确的讲希望中国避免走向消除农民的道路。中国作为一个具有集体主义历史的国家,这是中国搞生态文明的文化优势所在。

柯布博士认为中国是属于集体主义文化的文明国家。这种集体治理结构,会形成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避免大资本蚕食乡村。这是柯布博士看重中国古代集体主义的原因。他希望中国避免走向消除农民的道路,一定不要走美国式的极端化道路。希望中国借助自己得天独厚的思想资源,走出一条后现代化之路,这个后现代就是叫生态文明之路。生态文明概念在西方已经流行了三十多年的时间,甚至在英国形成了推动生态文明的绿党。但目前把生态文明上升到国家战略只有中国。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柯布博士认为要真正走向生态文明,没有深层的变化是不行的。更多的人主张希望技术进步来解决,但是他认为现代西方的工业文明遇到的这些问题,单纯的依靠技术是解决不了的。技术解决的是外部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要深入到工业文明的内部,从哲学理念,从制度,从模式,需要一些深层的变革。他希望中国要认识到单纯的靠小打小闹技术进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实现生态文明需要更彻底的变革。需要对占统治地位经济学的基本原则进行变革,要扭转现行的以GDP为主旨的经济模式,发展以人和自然和谐的后现代经济。

二、希望中国避免西方的现代性错误

美国克莱蒙林克大学校长菲利普·克莱顿博士在论坛上的开场白讲了这么一句话:“我不能说什么是最好的,但我可以描绘西方已经做错的是什么”。他说我很乐意看到

中国的领导人能够避免西方的这些错误。他认为,西方哲学使人类无法面对文明危机。现代西方哲学过度强调分解高于整体,个体高于社会,分析高于总和,价值中立要高于人类价值尺度的研究。他认为这样一种研究无法解决现代工业文明的弊端。作为大学校长,他说我发现我身边的许多科学家。他们的研究对把对知识的追求放在了公共福利之上。传统观点认为知识永远无罪,技术进步在任何时候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今天的许多科学研究不能给社会带来福利,可能带来的是某些负效应。

在这次国际论坛上留下一个深刻印象是,美国学者均主张从哲学和价值的高度来思考现代化弊端和推进后现代建设。在耶鲁大学听了两位教授的讲座。他们主张要推进科学和宗教的统一。他们认为生态文明需要宗教思想。他认为科学和宗教对立的思维,无法面对当代人类的危机。费力普·克莱顿博士认为生态文明时代需要一种后现代科学家,需要一种新型的哲学家。这种哲学应该是和中国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哲学家。未来伟大的科学家,应该接受两种教育,一种是科学与技术教育,另一种是人文精神的教育。

费力普·克莱顿博士认为:“医学科学可以延续我们的生命,但是只有古老中国文化传统——孔子、老子、墨子可以帮助人们明白生命的品质。”“科学给了我们设计城市,建筑物与道路的伟大工具,但是,要建成一个使市民有幸福感的城市则需要智慧”。

费力普·克莱顿博士主张,不是说个人主义有问题,简单回到集体主义,他主张找到一种均衡。能够平衡这种市场利弊是需要道家的经济学。市场竞争带来有利的因素,也带来不利因素,世界期待中国给出一个独特的答案。希望中国领导人能够找到西方国家无法企及的平衡。如果中国单纯的效仿西方的发展道路,结果势必是毁灭性的。如果追求只是现代意义的经济增长和发展,那么对中国乃至整个地球的生态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他也认为,目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直接从现代化进入后现代。如果有可能,那只能是中国,因为中国已经有2500年的中央集权与合作的传统,即便是古代帝王也认为他们是代表上帝为人民服务的。这样的传统被中国保留至今。中国的经典著作和传统智慧,这些伟大的经验将直接通向后现代时代。中国一旦成功,中国将是一盏明灯,照亮世界和生态文明,中国有巨大的文化资源可以使用。

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哲学观和伦理观的革命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哲学观和伦理观的革命。在这次国际会议上,西方学者所主张的哲学观,来自于“过程哲学”。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1861-1947)是过程哲学的创始人。他把数学家、哲学家、科学史家、理论物理学家、生态学家、教育家和社会学家集于一身。被称为有七张面孔的思想家。

20世纪以来西方主流哲学是分析哲学、结构学和现象学。过程哲学自创立以来一直遭到西方主流哲学界的竭力排斥。然而,随着20世纪后期工业文明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诸如环境污染、核战争危险、片面重视GDP增长、健康与食品安全等现代性问题日益突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人们开始关注强调关系、有机和过程思想的过程哲学。

西方的分析哲学和结构主义是顺应近代以来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兴起的哲学流派。现代西方科学技术对原子结构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把物质一层一层分解之后,在原子这个世界找到了工业化发展需要的能量、信息和被人类改造的物质。工业文明时代科技技术对原子世界认识和开发的巨大成功,不仅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而且也影响了当代人类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哲学上就表现为原子结构主义和分析哲学。这种哲学认为世界的存在是物质的,而且这个物质最本的单位是原子和量子。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的哲学观,在寻找越来越微观世界时,离整体越来越远。而且对原子世界的研究是一种线性思维、静态思维。怀特海为什么要讲过程呢?他认为世界的存在的本源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而是事物演化的过程。世界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所以要以“过程”的观点看世界。这就是过程哲学形成的基本原因。可以说过程哲学观点和中国易经、道家的观点相似。道家认为宇宙演化的道,就是处在无与有、阴阳的不断交变中。

过程哲学所描述把世界的存在,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生命世界的存在。以有机体来替代传统化合物物质,成为过程哲学的核心概念。有机的生命不仅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变化过程,而且是一个不能分割的系统整体。从过程哲学就可以看到,今天工业文明的危机和思维哲学有关系。当代人类的文明的危机,就是原子思维方式,追求局部最优,短期最好,导致整体和长期可持续出现了问题。所以怀特海主张动态的变化和有机整合,表现出与东方思想的吻合。过程哲学家长期研究发现怀特海也不是过程哲学的最源头的东西,最源头又回到中国的老祖宗那里。

柯布博士作为后现代哲学家,他们认为过程哲学的源头在中国。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有机整体主义的。中国文化特别是作为其根基的儒、道、释所倡导的天地人和谐、阴阳互动的价值观念,不仅是生态运动哲学基础,也应成为未来后现代世界的支柱性价值观念。中国政府率各国政府之先,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可以看作是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对这种有机整体主义的弘扬。这是中国对世界范围的后现代运动的独特贡献。而美国则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作祟,财富过度集中在超级富豪手中。区区几千人基本控制着国家的财富,实际上也就是控制着世界的财富。指望他们实现为了共同福祉的生态文明,无异于与虎谋皮。

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后现代农业如何发展,是这次国际会议的核心主题。围绕这个问题,有四位美国学者阐述了他们的观点。对他们的观点介绍如下:

弗洛伊登博格教授,为了生态文明的再生农业计划。弗洛伊登博格教授是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而且也是一个知行统一的学者。他认为土壤里面有鲜活的生命有机体,里面有各种维生物和微量元素。他认为现代农业的兴起,利用石油化学在大片土地上进行耕种的生产方式,是少数人获利给人类带来了灾难的生产方式,导致了上百万贫困的农民不得不到世界各地城市来寻求生计。他说“现代农业的问题是人们只考虑每亩地上作物的产量。在过去的80年间,大量的化肥、除草剂和杀虫剂,对土壤、水源和生态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他认为现代农业解决了65亿人的吃饭问题,但是付出的代价是土地被侵蚀,被盐碱化,而且贫穷问题还在加剧。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他讲了一句话,说中国可以考虑实现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这个后现代的概念就是要走有机整体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他认为,发展后现代农业要有新的物种文化,要有受到良好教育的农民组成的社会公正,生态健康的农村。美国人现在渴望在重建农村,他提出的建设后现代的农村构想,不是要让农民进城去,而是要把城市公共的要素,比如说医疗、教育、通信等带回到农村去。

弗罗伊登博格教授为了论证发展后现代农业的紧迫性,提供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数据:地球表面被7/10被水覆盖,1/10由于太过或严寒而不能生产食物,1/10过于干旱而不能生产粮食。一万年后只有1/10可耕种。在人类文明史上,由于风水侵蚀,50%的耕地已经失去。只有1/20地表具有生产粮食的能力。地球上的生命完全依赖于健康的土壤。

他认为大规模单一种植超出了土地的再生能力范围。单一种植大规模的背后是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和化学化。

弗罗伊登博格教授提出了“为了生态文明的再生农业计划”。他认为现在农业是不能再生的农业。现代农业像不可再生资源样具有不可再生性,也就是具有不可持续性。要实现从不可再生农业向可再生农业转型,需要从资本密集和化学为基础的大规模农业,转向技术工人精耕细作小农场。他认为一个持久的文明,能够对土壤再生能力给予重要的关注,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个事实,那就将直接置于危险之中。这种农业正好是中国传统农业。大家关注一下今天中国各地政府,我们主流媒体所主张的现代化农业恰恰是大规模化农业,这值得我们深思。

弗里德里克·柯什曼教授的“新的土地改革”的构想。弗里德里克·柯什曼教授是美国著名可持续农业运动领袖,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利奥波德可持续研究中心”前主任,爱荷华州立大学宗教与哲学系教授,著名有机农耕哲学家和践履者,上个世纪70年代亲自将自己家族的2600英亩土地转成有机农田而闻名于世。主要著述:《走向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管理》,《培育一种生态良心:农夫哲学家论文集》等。弗里德里克·柯什曼教授的土地改革的理念就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多元化轮种和间种。比如玉米和大豆轮作或混合种植可以减少70%以上的肥料和农药使用量,并依旧保持高产。其新农业改革具体实施构想是:一是在技术上,培植多年生的作物。美国的一家土地研究所经过30年的科研,培育出了的多年生长的农作物。在不远的将来农民可以利用这种作物生产粮食。多年生作物会极大地节省能源投入,它只需要每5年或6年种植一次,不用每年都种。更发达的根须系统可以帮助恢复土壤的生态健康,植物得以从更深层的土壤中获得水分,并能够消释大量的碳。

二是倡导农村的新职业,走向自然的新职业。现在,越来越多的新一代年轻人似乎已经克服了他们的“大自然缺乏症”,并决定“让儿童走向户外”,就这一点而言又是令人欣慰的。新一代人重新与自然、与土壤、与农耕连结起来,并且越来越把农业作为一种职业选择。

三是鼓励新消费模式。由食品公民组成食品中心,食品公平在各自的“食品区”发展区域食品系统,即大部分的食品由中心的人们自行生产和消费,引进及出口成为了次级选择。

四是培育一种“生态道德”。我们并不与自然的其他部分相隔离,并且自然也不是一个我们能够主宰的对象集,而是一个由相互依存的主体构成的动态群落,我们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约翰·艾克教授认为,小型的、多样化的有机家庭农场是未来人类保证食品安全的最好希望。约翰·艾克教授是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生态农学家,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农业、食品与自然资源学院资深教。他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是工业化农业不能够保证全球食品安全。他认为美国的农业是高能源农业。在美国为了生产含有1卡路里热量的食品,大约需要含有10卡路里能量的化石能源。在工业化农业体系整个生产过程中,有三分之二的能源用于食品加工、制造、运输、包装和其他工序。即使在农场层面,含有1千卡热量的食品生产也需要含有3千卡热量的化石能源。

随着化石能源的需求量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全球化石能源的需求量将在30年内翻番:这意味着到2045年的时候我们需要2倍于现在的化石能源量,2075年的时候达到现在的4倍,到2105年的时候达到现在的8倍。工业化农业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而气候不稳定将会对未来的全球食品安全带来巨大挑战。工业化农业耗尽了维持其生产能力的自然资源,同时污染了保证人类健康的自然环境,所以工业化农业不能保证长期的食品安全。

二是美国依靠工业化农业来保证食品安全的失败之处显而易见的。与20世纪60年代——农业工业化的最后阶段之前——相比,处于“食品不安全”状态的美国人比例更高。当今超过20%的美国儿童生活在食品不安全的家庭。美国工业化农业生产了廉价充足的食品,但却不能保证食品安全。现在世界上的饥饿人口比例比20世纪“绿色革命”之前的比例还要高。

三是工业化农业生产的不可持续性内在于工业化生产模式或范式。事实上,由食品进口国变为食品出口国仅仅意味着新型的工业生产者将他们的产品出口到更有利可图的市场,而不是把这些产品卖给贫穷的、饥饿的家庭。工业化的基本策略是专业化、标准化和强控制。标准化和简单化生产使得农业劳动力的劳动技能进一步退化。经济增长的利润最终被少数大型农场的经营者独享。

四是小型的、多样化的有机家庭农场是未来人类保证食品安全的最好希望。工业化农业仅仅在雇佣劳动力数量、管理成本上更有效率,而在资本投入产出比,化石燃料的消耗和环境污染方面并不更有效率,甚至单位面积土地的生产效率都很低。从每个国家可获得的数据来看,小农场的单位面积产出都是大型农场的2~10倍。但是在同样的管理水平下,小农场主的混养生产方式,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要高于单一种植20~60%。在美国,即使只有两公顷土地的小型农场,每公顷也能获得毛收入$15,104,净收入$2,902;而平均面积为15,581公顷的大型农场,每公顷却只能获得毛收入$249,净收入$52。美国一项15年的研究表明,与单一作物制相比,有机农业无论在产量还是利润方面都更有优势。有机玉米的产量与使用化肥和农药的玉米产量相同,但土壤的质量却得到了明显改善。

科学证据再次表明,小型农场最有可能保证2050年以后的全球90多亿人的食品安全。很多专家质疑工业化农业的生产神话,他们声称,除了减少农业劳动人口,保证工业化农场的投资者获得最大收益外,大型农场在其他方面都不如小型农场。食品安全专家呼吁全球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这种新型的方式将重点支持多功能的农业,这种多功能农业能够保证全球食品安全,保护自然环境,保存农村社区,同时尊重本土知识和地方性文化。

五、启示与思考

1.上述这些观点并不代表西方主流观点,但却代表了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我们所认为的主流会上变为一种保守。而非主流却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我们不仅会遇到的物质层面的既得利益者障碍,也会遇到理论或知识层面,因思维定式和惯性的障碍。十八大提出的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新思维、新哲学和新经济观来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2.我们需要以后现代的视角重新审读西方的现代化和中国的现代化。在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之后,中国的现代化目标和内容是什么,需要重新定位和反思。近代以来,强国富民的现代化目标一直是以追赶西方的现代化为参照系。但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之后,暴露许多危机与弊病,在这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反思和定位既定中国的现代化目标。生态文明作为开启人类文明新时代的文明,应当将其上升为中国实现新现代化目标的文明。我们需要以后现代新视角重新审视西方现代化,避免重复西方实践证明是有代价和有错误的现代

化错误。我们对西方现代化的认识,要多视角进行。目前国内学术界,存在一种严重的媚外倾向,更多看到了西方现代化的好处,缺乏对其弊端和代价的多视角的认识。

3.需要拓展我们对生态文明研究的思路和视角。对生态文明的研究,需要从哲学、文化、社会与经济多视角进行。十八大提出搞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覆盖到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的五位一体的文明建设。

4.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中华传统文明和文化在生态文明时代的价值。这次到美国参加国际研讨会的最大感受,就是西方学者在探索后现代的现代化的过程中,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要使中国生态文明成为有根文明,中国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接地气”,这个“地气”就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明。目前需要矫正我们对西方现代化的盲目追赶,矫正我们对开放变成了对外依赖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有追赶上了西方,就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国需要有根的现代化,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需要新的文明启蒙,需要有我们自己独立的精神和灵魂。西方15世纪走向工业文明过程中,他们是从文艺复兴中找到了西方文明复兴的魂,找到了西方的自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需要民族自信,这个民族自信只能从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根中去寻找。2012年以来,笔者之所以关注中国乡村文明的研究,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中国五千年文明属于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根在农村,不在城市。要使中国现代化成为有根的现代化,就必须重新认识中国乡村文明的时代价值。

5.生态文明呼唤经济学研究需要新思维和新范式的革命。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服务于生态文明的生态经济是不仅是一种新兴产业,更一种基于新理念、新价值、新财富观的新经济模式。这种新经济模式需要经济学研究思维的创新和研究范式的转型。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1.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优化升级带动转变。要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把好行业准入关,提高冶金、建材、石化、造纸、印染、制革、电镀、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投资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增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建议建立能够科学反映地方政府针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调整力度的测评指标,并将其纳入区域经济综合测评体系。 2.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技术进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府科技投入、推进高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先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技术示范,采取多种方式加快高效生态文明建设产品的推广应用。 3.制定和实施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政策,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通过财税政策、价格政策等各种经济杠杆,促进节约能源和污染物减排工作,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加快调整高耗能产品的进出口关税政策,限制高耗能产品出口;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将治污成本纳入能源资源的使用成本,重点是电价、油气价格和煤热价格调整,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价格机制。完善资源税制度,实行按储量征收资源税。尽快开征燃油税,实施对低油耗、低排量车辆的扶持政策,节约使用石油资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利用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经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新机制。 4.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整体效益。在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效率的同时,重视污泥分离及无害化处理,防止二次污染,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更加提醒我们要关注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马克思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他们共同的辩证自然观。辩证自然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承认自然的客观优先性;自然规律体现在人的社会活动中;人在自然生活中认识理解改造自然价值;自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人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所以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马克思强调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界的调控力量,肯定了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历史唯物主义本身蕴含着人与自然内在有机统一的生态思想。他提出需要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合理调节”,原则是“消耗最小化”,“合乎本性”,这是一种认为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相统一的思维模式。劳动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通过劳动,人和自然达到了统一。“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对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实现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改变事物的现状,……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下,生产的目的不是使用价值,人类为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与发展,无休止地扩大再生产,资本在运作中不断加大负面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键是明确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建立合理化的社会制度。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必须取代资本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也就是才能展现出“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 综上,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见解对于当代社会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状况具有很强的预见性,他的观点对我们缓解生态危机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当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个全球问题,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全世界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资料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1。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2。(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3。(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4。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美丽的中国是什么?工业化的高度发展是美丽?经济栖居世界第一是美丽?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占有量高是美丽?这许许多多的疑问在我的脑海间徘徊着,当中国工业高度的发展,经济疯狂的更进,科学技术不断的提升,人民物质生活不断的丰富时,那时的环境生态又会是怎样的。荒凉、冷漠、凄惨,这样的名词飞速在我的眼前出现,中国人的复兴梦不是建立在生态代价上的。因此,我们要从即时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我国是具有悠久生态道德文化与伦理的国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我国率先跨入生态文明社会,不但会使全国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文、民生面貌为之一新,而且必将大大加快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在十八大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单独成篇,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和升华,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

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我认识到这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次高度强调,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必然举措。然而,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有机地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去,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需要我们努力地去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究 摘要: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把生态文明看做题中应有之义。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关乎人类生存,是人类和其他文明的基础。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采取的相关对策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字: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前言 21世纪,我们的生活是生态文明的时代,全球生态危机表明,工业文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并正在走向衰落;生态文明作为新文明正在兴起。十八大报告和新修改的党章规定,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发展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环境污染或生态危机是当今时代最为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我们党和政府为了解决环境生态问题,很早就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战略构想,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胡锦涛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从这以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明确的政治方针。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

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其基本含义是: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二、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

老师,同学各位下午好 我今天所讨论的课题是生态文明建设,在讨论如何建设之前,估且先由我来简单的分析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制定了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资源保护和开发管理不断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方面,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广泛展开,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环评、环境监测和执法监察的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工作积极推进,公众环境意识不断提高。 在工业生产方面,我国坚持节能减排不动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清洁生产,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支持重点节能工程等项目,加强工业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实行限期达标排放措施,强制淘汰技术落后和污染严重的生产装置。 就以上情况可知,我国正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然而想要解决以上所列问题,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毛概论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全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 见》全文 添加时间:2015-05-06 09:12:44作者:来源:新华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但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推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本文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并强调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最后还从笔者的视角审视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做什么。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可持续发展从我做起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7-0195-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该报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写进中央文件。党的十八大报告则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专题章节详尽阐述,一语道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不仅明确提出“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任务,即“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而且还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的一项重要的历史责任和战略任务载入新党章。可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现实表现,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和谐发展和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推进经济、文化、环境等全面建设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集合,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社会文明形态,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让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中国化,全面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可持续发展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长期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主要内涵可解析为以下三点: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普世价值观。工业革命后社会高速发展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和破坏,已使世界各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感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人类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只是自然的改造者而非创造者,因此只有尊重自然、呵护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使物质能量良性循环和流动,进而让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强国梦的道路上必然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意识。二是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发展必须严格遵循可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讲座心得体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讲座心得体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讲座心得体会 为期5天的党校学习已经结束了,来自不同专业老师的精彩授课使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其中,马教授讲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印象颇深,讲出了眼前的中国经济形势下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下面结合马教授的授课,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一、为什么要把生态文明放在如此突出、重要的位置 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是继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到生态文明之后,又一次在党的报告中提到生态文明建设,足以证明,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gdp高速增长,一个东方大国已经崛起,在这一派繁荣景象的背后,却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中国矿业联合会会长朱训称,“中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国有矿山有三分之二正进入老年期,440座矿山即将闭坑,390座矿城中的50座矿城资源衰竭,而且另外340座矿业城市终将面对矿山闭坑的一天。”不仅如此,人类赖以生存的水、石油、天然气也即将面临危机。与此同时,水体污染、空气污染、重金属污染也在日益加重,物种灭绝、草地、森林、湿地生态功能退化、土地荒漠化严重等问题也在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一句名言警示着我们:如果还不珍惜,人类最后一滴水将与血等价。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正是由于人类的过度消耗及不合理使用,过分的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原因造成的。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建设生态文明在当下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二、何为“美丽中国” 十八大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在这个特定语境下,美丽中国指的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个方面平衡发展的状态,就是要打造“三个空间”: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要想实现“三个空间”,就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必须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是时候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注意的时候了,只有人人有意识、有担忧、有责任,我们的国家才会从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当下状态一步步的实现我们所谓的具有山川海河的自然之美、资源节约的朴素之美、人文风化的心灵之美的“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之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

“美丽中国”之生态文明建设 看到论文标题,我们不禁会问“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查百度百科可知其定义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那“什么又是美丽中国”呢?查百度百科又可知其定义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是的,以上两个观点正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出“五位一体”的新提法,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决策,也是一种无比美好的“中国梦”。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出后,党把改善民生作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十七大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被写入党的章程。通过对比,今年十八大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建设成就,让百姓能充分享受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 十八大报告还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论述,深刻而准确地抓住了建设美丽中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充分体现出生态文明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的基础和保障作用。“美丽中国”首先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共生”。真正做到人与自然万物的共同繁荣昌盛,自然生态成为人类的美好“家园”,人民得以美好“栖居”。其次应该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不仅实现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且自然生态环境也得到极好保护,真正做到青山绿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再次应该是人的生存权与环境权的有机“统一”。“美丽中国”的提出使我国第一次将在美好环境中生活作为人民生存之要义加以明确,从而将环境权纳入生存权之中,使得两者得以统一,意义非同寻常。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经济面临着从低端发展到高端创新的转变。在这个转变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以往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不足以支撑中国经的发展,寻找一种可持续发展即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将今后中国经济发展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见》的解读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见》的 解读 时政热点是考研政治的的重点关注问题,为帮助大家更深入的理解相关问题,凯程考研辅导老师每天都为大家总结相关的时政热点问题,希望能对各位同学复习备考有帮助!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是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的基础上,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提出的任务、目标和具体措施,必将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一、推动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的发展 会议强调,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发展,构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度加快绿色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发展,就是要改变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现状,全方位整合现有的绿色技术创新要素,建立面向人才、研发、产品、市场的绿色支撑体系,形成围绕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让创新驱动在绿色转型中成为持久的推动力。 二、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需要用法治思维和方法,把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综合通盘考虑,解决发展和环境问题。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通过全面改革来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比如,建立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重大制度。 三、全民公众参与建设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化 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化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会议强调,必须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严惩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比如,环境恶化、雾霾来袭,需要大家主动迎战。需要每个公民从小事做起,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度电,节约一杯水,垃圾分类投放,餐后打包剩余食物……这些小小的行动聚合起来,就会减少污染。 我们在享受社会进步的同时,也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履行社会人应尽的环境责任。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行动起来,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敢于向违法排污和浪费资源说“不”。 凯程考研辅导中心优势 凯程考研辅导中心创办于2005年4月,具有强大高校背景,是中国最早专门从事考研高端辅导的机构之一。并积累了多年的考研辅导经验。 成功学员多 至今已有数千位学员进入全国各大高校研究生院学习,这些同学的名单在网上有据可查。而且从2005年到2010年,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凯程考研辅导中心的成功学员人数要比前一年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 ——读《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梦》有感“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们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我们老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的理解。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大核心之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作为一名治黄工作者、特别是战斗在水土保持科研战线上的一员,更应积极响应与践行党和国家的号召,自觉履行黄科院的职责和水保人的义务。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注重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环保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更应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好环保工作,关乎国计民生,更关乎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向复兴的伟大历程,代表了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大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淡水资源量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我国的用水效率很低,水资源浪费量大、污染严重,同时海水和再生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量也较少。 我们去超市购物,几乎每样物品都会随赠一个塑料袋,回到家后,这些塑料袋往往立即被扔进垃圾箱。作为垃圾,塑料袋离开了我们的家,但是它们并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消失。更为严重的是塑料在自然界中上百年不能降解,即使进行焚烧,还会产生有毒气体。仅图一时方便,却把垃圾遗弃给子孙后代。这样做合适吗?德国年轻人正以挎布袋购物为荣,让我们也来追随这种绿色时尚吧。 美国洛杉矶的居民,在1943年发现空气中有一种气体,有时带有黄褐色,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主题论文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提出历程;问题;路径选择 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逐步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中国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总体的生态与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面对这种态势,必须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从多方面着手系统有序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使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 生态危机的产生虽然先于现代化的起步,但毫无疑问,现代化进程加剧了生态危机。当代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在享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福祉的同时,正越来越受到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1]。 (一)资源消耗巨大,能源利用率低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由于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中国每单位GDP 的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4倍。高消耗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中国单位 GDP 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 (二)水资源缺乏,水质污染严重 中国是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共364座县级以上城市缺水。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近2800km 河段鱼类灭绝;湖泊中有三分之二以上受富营养化污染;淮河水系,80%水呈黑绿色,过半的河段完全丧失使用价值。 (三)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加重 中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表明: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2km ,其中,水蚀为165万2km ,风蚀为191万2km 。近50年,每年水土流失丧失的土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讲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 生态文明的提出,实际上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环境保护的问题,在中国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曾经高喊着“人定胜天”的口号,毁林垦荒、围湖造田。改革开放初始,就有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那些为官一任的急功近利者根本听不进逆耳的忠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6倍,印度的3倍。目前我国仍有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不足2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9%的经济增长。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可怕的数字告诉我们,物质财富的增长不能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

更不应在能源使用上竭泽而渔,消费模式的改变也不应以破坏生态文明为结果。近年来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大自然母亲正在以她特有的方式告诉她的儿女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贪婪索取和肆意破坏,她就会惩罚我们这些不听话的孩子。从高能耗、低产出、污染严重的工业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事实已经证明,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中央在这时及时地提出这个鲜明的概念,正是标志着我们党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思路正在转变,提醒着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我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工作,也就是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治理我们方方面面的工作。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只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现在,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正式被写入,形成“五位一体”的新格局,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我党在探索建设“和谐中国”道路上通过长期地深入思考,不断追求进步与创新的优秀成果。 (一)生态以及生态文明

解读《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解读《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解读《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分享到: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出台这一文件的背景是什么?文件有哪些亮点?今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是什么?新华社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 记者:党中央、国务院为何要在此时出台这个文件?有什么重要意义? 徐绍史: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作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决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既是落实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基于我国国情作出的战略部署。

我国资源环境方面的基本国情,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剧,特别是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二是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说,资源环境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紧的约束、最矮的短板,是绕不过去的坎,一个躲不开、绕不过、退不得的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 意见是中央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专题部署的第一个文件,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和制度体系,突出体现了战略性、综合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意见就是落实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措施任务更具体、更明确。 记者:您觉得意见最突出的亮点或特点是什么? 徐绍史:意见最突出的亮点或特点有两个方面。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中国梦 我们在行动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我们在行动珲春市第一小学六年五班江南指导老师:郎雪梅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六年五班的江南,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我们在行动》 绿草如茵、鸟语花香、山清水秀、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这曾经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和方式。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财富的渴望,我们变得疯狂而不计后果。 就说我国古代的黄土高原,那曾经是多么美丽富饶的地方,商朝时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曾高达50%以上。但是,经过几千年来掠夺式的开发,大自然给予了无情的报复。现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到处是荒山秃岭、沟壑纵横。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竟成为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河流。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生产和生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日益严重,出现了空前的环境危机。环境危机包括环境遭到污染,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就说今年北京的雾霾,北方的大水等等都是自然资源遭到破坏而由此引起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现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所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我们不仅要建设富强中国,更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国家在行动。当前各级林业部门将采取四方面措施:确保到202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50%以上可治理的沙地得到有效治理,60%以上的天然湿地得到良好保护。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珲春在行动。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你看,

现在的防川风景如画,濒江临海,依山傍水,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构成了防川美丽的自然景观。由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好,每年候鸟迁徙,敬信、防川就成了鸟的天堂。还有春化境内原始森林保护的好,频频出现野生东北虎,前几日还现身了珍贵的金钱豹身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还会远吗?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一小在行动。我校重视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积极地进行园林绿化建设,现在的一小校园绿草茵茵,鲜花怒放,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学校还为每个学生准备了营养午餐,同学们可能不知道,我们的午餐是经过国家级营养师认证人员精心搭配的,不仅美味,而且搭配合理,营养均衡。身为一小的学生,是幸福的,幸福就是梦开始的地方…… 身为小学生的我,又能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做出什么贡献呢?其实,我也在行动!同学们!我每天节约一张纸,假如全中国的人们每天都少用一张纸,那一天就可以节约十三亿张纸,相当于少砍多少大树呀!而树,又是环保中很重要的一项。它不仅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抵挡沙尘暴,还可以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清新空气;同学们,我每天少用一个塑料袋,假如每一个人每天都少用一个塑料袋,那一天就可以减少十三亿个“白色污染”,贫瘠的土地就可能焕发生机;我每天都喝掉饮料瓶中的最后一滴水,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喝完饮料瓶子里的最后一滴水,就可能换回一条又一条清澈的小河……这些都是我们能够做到的呀!同学们,老师们!为了未来的家园能够绿草如茵、鸟语花香、山清水秀!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我们美丽的中国梦! 谢谢大家!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见》的解析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见》的 解析 时政热点是考研政治的的重点关注问题,为帮助大家更深入的理解相关问题,为大家总结相关的时政热点问题,希望能对各位同学复习备考有帮助!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是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的基础上,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提出的任务、目标和具体措施,必将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一、推动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的发展 会议强调,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发展,构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度加快绿色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发展,就是要改变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现状,全方位整合现有的绿色技术创新要素,建立面向人才、研发、产品、市场的绿色支撑体系,形成围绕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让创新驱动在绿色转型中成为持久的推动力。 二、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需要用法治思维和方法,把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综合通盘考虑,解决发展和环境问题。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通过全面改革来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比如,建立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重大制度。 三、全民公众参与建设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化 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化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会议强调,必须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严惩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比如,环境恶化、雾霾来袭,需要大家主动迎战。需要每个公民从小事做起,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度电,节约一杯水,垃圾分类投放,餐后打包剩余食物……这些小小的行动聚合起来,就会减少污染。 我们在享受社会进步的同时,也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履行社会人应尽的环境责任。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行动起来,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敢于向违法排污和浪费资源说“不”。 凯程考研辅导中心优势 凯程考研辅导中心创办于2005年4月,具有强大高校背景,是中国最早专门从事考研高端辅导的机构之一。并积累了多年的考研辅导经验。 成功学员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学院: 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 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 (**大学,****学院,****,******) 摘要:生态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的重要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本文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中心,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基本内涵和建设理论,并指出了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因素以及其本质要求是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后,就这一问题我们能能做些什么提出了笔者的一些看法。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引言 纵观历史,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对自然的改造过程,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近现代的工

业革命,人类的进步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恣意利用之上的。近20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在取得了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的同时,我们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许多甚至是不可修复的永久损害。08年中国南方的冰雪灾害,近几年越来越频繁的洪涝灾害,全球气候变暖,土体荒漠化,水土资源流失,垃圾成灾,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逐步显现。这些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是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反对漠视自然、糟践自然、滥用自然和盲目干预自然,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2]生态文明建设,实质上就是要求人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超过环境的承载力,做到不破坏自然,主动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积极改善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中国化,要求我国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不要重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历程,要有意识地做到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获得发展。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