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碳排放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碳排放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碳排放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碳排放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碳排放对人类发展的影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碳排放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摘要:远古时期,人类最大的骄傲之一是学会了使用火。随后到了工业革命,人类引来了又一次改革,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一个新的名称出现了——工厂。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开始纷纷谈论“碳排放”,碳的排放是最好表现资源、环境与人类发展这三者关系的表征之一。本文搜集了目前资源、环境对自然世界的作用,并对碳排放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验证了碳排放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关键字:碳排放,人类发展,资源与环境,温室效应

前言

从人类学习了如何使用火开始,人类文明的车轮开始转动。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萨哥那将火作为世界的本源,认为人类的开端是火,人类的终端也是火。这一观点被斯多葛学派接受,并且在很多程度上沿用到了现在,比如火葬。而在中国古代则将火列入五行中,并有言火生土,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火。另一方面,火可以说是作为化学反应的一种工具,很多物质燃烧都能产生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及其他碳化合物。目前盛行的理论认为,二氧化碳等碳化合物在大气中的含量的增加,使地球称为了一个“温室”,直接导致了地球气温的上升。造成南极冰川逐渐融化,地球上的生物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无奈的消失。另外有种理论又认为,目前地球气温的上升不能归于“温室气体”的原因。对此论战,目前未见分晓,本文立足于现象的分析,来探讨碳排放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1 “碳”资源

1.1 碳

碳是一种,位于的第二周期IVA族。为Carbonium,意为“煤,木炭”。汉字“碳”字由木炭的“”字加石字旁构成,发音从“炭”字音。碳是一种很常见的,它以多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大气和之中。很早就被人认识和利用,碳的一系列——有机物更是生命的根本。碳是、的成分之一。碳能在化学上自我结合而形成大量化合物,在上和商业上是重要的分子。生物体内大多数分子都含有碳元素。

自然界中存在单质碳和碳化合物两种形式,而被人类使用得更多的是碳化合物,其中人们目前赖以发展的化石燃料基本都含有碳。当将化石燃料燃烧时,碳的形式会发生变化,一部分会仍以固态形式存在,另

一部分会产生CO

2

或C0及其他气态碳化合物。而碳如果完全燃烧的话,

最终的形式仍然还是CO

2。目前,温室气体家族中,仍以CO

2

的影响力最

大。在很多场合下,人们对温室气体的排放理解也是描述CO2的排放,虽显偏颇却能看出问题的核心。

1.2 碳资源

碳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广泛分布在地球的各个领域。在人类世界,它的用途也非常广泛。人类的优点在于懂得去研究自身,继而观察身边环境和事物,寻找和发现自然世界的奥秘。碳是生命结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是构成有机生命体的基本元素。人类对碳的认识和利用也许能说从远古时候,人类开始懂得使用火开始。从周口店发掘的距今50万年前的“北京人”化石中发现,当时的人类已经能进行生

活、狩猎和使用火[1]。围绕“北京人”是否能控制火这一点,西方一些学者一直质疑“北京人”能不能作为“智人”的代表。在随后的发掘结果表明了,“北京人”已经能控制使用火。从遗迹中的燃烧灰烬中发现,“北京人”“懂得”了使用含碳有机物作为燃料。

到了现在,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类发展的需要,化石燃料的需求剧增。化石燃料亦称为,是一种碳氢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其包括的天然资源为、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运用能使工业大规模发展,而替代。当发电的时候,在燃烧化石燃料的过程中会产生能量,从而推动涡轮机产生动力。旧式的发电机是使用蒸汽来推动涡轮机的。现时,很多发电站都已采用燃气涡轮引擎,那是利用燃气直接来推动涡轮机的。然而,由于近代工业的发展,以目前探明的化石燃料的储量计算,倘若人类仍以目前这种消耗发展,将很可能在200年左右的时间内用完这些资源,届时人类将不得不回到古代。

碳资源除了以上所述的化石燃料,在人类社会中还有其他利用形式。测量古物中C14的含量,可以得知其年代,这叫做C14断代法。石墨可以直接用作,也可以与粘土按一定比例混合做成不同硬度的铅芯。金刚石除了装饰之外,还可使切削用具更锋利。无定形碳由于具有极大的表面积,被用来吸收毒气、废气。富勒烯和则对纳米技术极为有用。由於石墨的分子间只有微弱的范德华引力,所以它们容易滑动,适合用来作润滑剂,而石墨处於高温时不容易挥发,所以适合在掘隧道时使用。碳是的成分之一。碳能在化学上自我结合而形成大量化合物,在生物上和商业上是重要的分子。生物体内大多数分子都含有碳元素。碳化合物一

般从化石燃料中获得,然后再分离并进一步合成出各种生产生活所需的产品,如乙烯、等。

2 全球变暖

谈到碳排放,恐怕这个词汇——“全球变暖”不能忽略。全球变暖一直被认为是资源、环境和人类活动最明显的结果,也是目前困扰各国科学家和政府最头疼的焦点之一。进入20世纪,由于科技水平的发展、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地球环境的变化。

科学家通过测定发现,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德国研究人员表示,未来全球气温可能会远远高于一些科学家此前所做的预测,如果新的计算机模型关于气候变化所做的预测是正确的话。此前预测,到本世纪末,随着二氧化碳的成倍增加,全球气温将升高1.5至4.5℃。但德国美因兹马普化学研究所的迈因拉特·安德烈埃教授及其研究小组的最新测算方法却表明,全球气温上升的最高幅度可达到6℃,将温室气体比作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有资料说,再过七年,全球气候将不可逆转的变暖。另据英国气象局研究160年气温数据,证明全球确实变暖。在2003年夏天,、、、、都破了当地高温记录[2][3]。

3 碳排放

3.1 碳排放

碳排放是关于的一个总称或简称。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用(Carbon)一词作为代表。虽然并不准确,但作为让民众最快了解的方法就是简单地将“碳排放”理解为“二氧化碳排放”。多数科学家和政府承认温室气体已经并将继续为地球和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控制)碳排放”、“”这样的术语就成为容易被大多数人所理解、接受、并采取行动的文化基础。我们的日常生活一直都在排放,而如何通过有节制的生活,例如少用空调和暖气、少开车、少坐飞机等等,以及如何通过节能减污的技术来减少工厂和企业的,成为本世纪初最重要的环保话题之一。

燃料本身就是有机碳氢化合物,所以如果不能与空气中的发生燃烧化学反应变成对人体和环境基本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就有可能成为有害物质而排放出,当燃料和空气的比例过小(混合气过稀)而导致发动机失火时就是如此,这是碳氢化合物(HC)排放的主要机理之一;燃料如果太多会导致混合气过浓而不能完全燃烧,其中含碳较多的成分要么变成含碳较少的碳氢化合物或醛类物质(气体),要么变成含碳较多结构更为复杂的颗粒物(PM),或者变成固体的碳烟颗粒物(也是PM),或者变成燃烧中间产物(CO),所以氧气不足造成的不完全燃烧产物是(HC)排放的又一个机理,也是碳烟及颗粒物(PM)排放和一氧化碳(CO)排放的唯一机理。

3.2 碳排放与温室效应

占很大一部分的学者认为,人类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美国科学家称,甚至于在恐龙时代,当地球环境恶化、气温升高时,二氧化碳的峰值也发生了异常的变化,出现急剧升高的现象[4]。并且,这一说法已得到了相关各个国际组织的认可。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专门制订了《》,该公约于同年在城市签署生效。依据该,同意在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的排放量降至时的水平。另外,1997年12月在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了《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即:在2008年至2012年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

另一方面,在公众的视野中还有其他的原因导致全球变暖,比较盛行的主要包括:

全球温度升高仍然属于自然温度变化的范围之内。

全球温度升高是的来临。

全球温度升高的原因是太阳辐射的变化及云层覆盖的调节效果。

全球温度升高正反映了。因为很多读数都在人口稠密或正在扩张的地区。

持这些观点的学者也有自己的理论,而且被人认为比较成功的质疑了温室气体导致原因。MIT工学院的地球、大气科学专家Richard Lindzen在由美国前副总统、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戈尔列席的气候环境听证会上,

猛烈抨击了戈尔对全球变暖的“片面”认识,后者认为全球气候环境的

变化原因是碳排放。Lindzen教授给出的说法是地球气候长久以来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期间存在各种复杂的原因,而不是如“全球变暖”支持者所说的那样仅仅是由于二氧化碳排放的原因。他指出20世纪全球温度上升最快的阶段是1910至1940年,此后则迎来长达30年的全球降温阶段,直到1978年全球温度重新开始上升。如果工业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导致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那么如果解释1940年至1978年间的降温阶段。众所周知,这三十年是全球绝大部分地区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大跃进的时代即所谓战后景气时代。

3.3 碳排放与人类发展

在前面的部分已经介绍过,碳及其化合物形式成为人类发展的丰富来源。到目前为止,可以说人类的发展依赖于碳资源的使用。如果说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现代文明,那可以说碳资源是推动人类发展的物质动力。碳资源的形式多种多样,对于使用这些资源形式来研究对人类发展的现实复杂性太大,所以选择了碳排放来讨论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关于碳排放的评价,学界用碳排放强度变化来评定碳排放对经济、

社会活动的影响。前面已经提到,目前对碳排放的参考对象主要是CO

2

放强度的测定,所以碳排放强度可以指单位GDP的CO

2

排放量[5]。张志强

等[5]利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CO

2信息分析中心(CDIAC)的CO

2

排放数

据、《世界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统计:公元1—2008年》的GDP数据和世界银行第二产业附加值占GDP比重等相关数据,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等7个主要工业化发

达国家,以及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南非等5个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碳排放强度(单位GDP的CO2排放量)变化趋势、人均GDP变化趋势、人均GDP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关系、产业结构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主要工业化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强度随时间变化呈现出先增加后逐渐减小并逐步趋同的态势,主要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碳排放强度随时间呈波动性变化。陈劭峰等[6]则通过IPAT方程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在技术进步驱动下,二氧化碳排放随着时间的演变依次遵循三个“倒U型”曲线规律,即碳排放强度倒U型曲线、人均碳排放量倒U型曲线和碳排放总量倒U型曲线。依据该规律,可以将碳排放演化过程划分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前阶段、碳排放强度高峰到人均碳排放量高峰阶段、人均碳排放量高峰到碳排放总量高峰阶段以及碳排放总量稳定下降阶段等四个阶段。在不同演化阶段下,碳排放的主导驱动力存在明显差异。在碳排放强度高峰之前阶段,碳排放增长主要由碳密集型技术进步驱动,在碳排放强度高峰到人均碳排放量高峰阶段,则主要由经济增长驱动,在人均碳排放量高峰到碳排放总量高峰阶段,则主要由碳减排技术进步来驱动,进入碳排放总量的稳定下降阶段后,碳减排技术进步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为了表现出自己负责任大国的原则,提出承诺在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指标,并将此承诺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2010年发改委确定首先在陕西、广东、辽宁、湖北、云南五省和天津等8个城市开展低碳点试点工作,基于这一主线,刘竹等[7]基于IPCC国家温室

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核算5省份1995年—2008年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并通过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关系的脱钩分析,探讨5个省份1995年—2008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变化的相关关系。研究显示,5个省份在1995年—2008年间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碳排放迅速增加,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均呈现“弱脱钩”态势;预计伴随经济进一步增长,碳排放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呈增长趋势;如何实现碳排放总量减排而又达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绝对脱钩”,是中国低碳经济战略的首要难题。

结束语

长久以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一方面造福了人类,另一方面由于大量或过度的使用造成了各种资源和环境问题。这再一次说明了一个自然规律:事物总带有两面性。两面性不是否定绝对,不是“左右逢源”,不是否定对资源的使用。人类要发展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也不能消极的利用规律。美国数学家、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家得主罗素说过,生活总是一种追求积极理性的活动。

参考文献

[1]

[2]

[3] .

[4] 美专家说从恐龙时代起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就影响地球气温.

[5] 张志强,曾静静,曲建升.世界主要国家碳排放强度历史变化趋势及

相关关系研究.地球科学进展[J].2011(26)8:859~869.

[6] 陈劭峰等.二氧化碳排放演变驱动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科学管理研究[J].2010(28)1:43~48.

[7] 刘竹等.中国低碳试点省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究.资源科学[J].2011(33)4:620~625.

第三章 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三章?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暖与发展低碳经济 一、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现状 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近一万年来,地球上气温的波动幅度在摄氏2度到摄氏3度之间,期间一共经历了3次暖期,即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中世纪温暖期(10世纪至13世纪),以及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这次暖期。目前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着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次暖期。 在目前的这个暖期中,气候也是波动的,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温度一直上升。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变冷,以后又上升,90年代是近百年最暖的时期。自20世纪初以来(1906—2005年),全球地表气温显着升高,全球平均表层温度已上升了0.74℃,海平面上升17em。在北半球过去1000年的任何世纪中,此次升温最为剧烈。21世纪高温、热浪、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及强降水频率增加明显。 百年来,中国气候也发生明显变化,20世纪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0.5~0.8℃;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着,有些地区如四川甚至出现变冷的情况。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2007年为中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平均气温10.1℃,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据预测,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趋势。2040年以前,不同情景下中国地区变暖趋势差异不大,而2050年以后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变暖程度的差异。低排放情景下,增温趋势缓慢,到21世纪末变暖不会超过1-3℃,高排放情景下,则将会增加3~6℃。(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 1、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 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 为应对气候变暖,欧盟准备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提高到20%,把用于交通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修改版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海海杰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要想弄明白,必须先要知道什么是低碳经济?它与我们现有的经济形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有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热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改革开放以来,电力、冶金、水泥、化工等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通过保障供应,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型的、以提高能源等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为核心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被提出来了,来替代传统的经济形式。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形式走向的必然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和自身能源储备的 不足,使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例如,到2030年, 预计中国80%以上的石油需求将依赖进口;其次,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已做出了2020 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第三,随着能源价格的攀升,如果不降低能耗,必将挤压企业的 经济效益,对于能源成本占总成本比例甚至高达五成的 高能耗产业更是如此。 在这种必然的选择之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又将有什么机遇呢? 在一些传统行业中,我国比一些发达国家落后几十年。而在新能源领域,比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和锂电池等行业,与最发达的国家相比只落后了一两年。因此,在当今传统产业发展受挫、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国应该抓住机会,迅速向低碳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 我国是世界上面积第三的国家,如此广阔的国土面积给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自然资源。据估计,我国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为10亿千瓦;在东北、中西部、华北地区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地热能方面,全国可开采资源量为每年68亿立方米;当前中国的核电装机容量为906万千瓦,预计到2020年中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7000万千瓦。 那么同时,中国又将面临着怎样的严峻挑战呢?

碳排放区域差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碳排放区域差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大气中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逐渐增多,这种现象导 致了全世界共同注重一个重大问题———温室效应,在此宏观环境背 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并降低碳排放量是有效阻止世界气温持续上升的 一项重要举措。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中国CO2排放 量与能源消费量迅速上升。依据国际能源署统计资料,中国CO2排放 量在2007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2009年12月,中国政府向全世界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40%~50%,并将此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中。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省份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能源资源禀赋差异 很大,所以碳排放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这就要求在制定减排措施 方面有必要将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特征和影响因素考虑其中。所以,本 文首先对中国CO2排放的地区差异实行考察,然后深入探讨经济增长 与CO2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政策提 供参考和依据。 当前,研究CO2排放区域的差异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注重的热点。谭 丹等(2008)在我国碳排放区域差异研究中发现,碳排放增长速度和排 放量最大的是东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碳排放增长速度最慢,西部碳排 放量最少。此外,徐大丰(2010)[2]的研究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碳 排放量低于东部,且碳排放区域差异比较显著的行业为建筑业、工业 和运输业。不过,这些研究多是简单的概括和描述,并没有采用相关 的衡量指标对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给予量化研究。岳超等(2010)利用 Theil系数研究了中国各省市碳排放强度差异的变化和来源,但因其测算公式不太准确而导致研究结果可信度不高。杜克锐(2011)在测算碳 排放效率时发现,中国各地区碳排放效率差异明显且差异水准呈继续 扩大的趋势,制定减排措施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地区差异因素。国外相 关CO2排放区域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国层面(Heil和Wodon,1997;Padilla和Serrano,2006;Duro和Padilla,2006;Groot,

碳排放现状

我国碳排放的现状与主要减排措施 时间:2006-11-8 原出处:国家发改委地区司气候办提供作者:阅读:2859次 一、我国碳排放的现状 1)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速率将趋缓。 能源利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我国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伴随着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和进入新的经济快速增长阶段以及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比重增加,能源密集度提高,能源消费呈迅速增长态势。因此决定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是: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单位GDP的CO2排放强度高。这种状况使得减缓CO2排放量的增加既存在潜力,也面临很大困难。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碳排放强度保持了持续的下降趋势,其下降的速率甚至超过了国际上多数发达国家经济起飞阶段的水平。那么这种快速下降的驱动因素是什么,能否据此推测我国的能源强度在未来还会继续保持快速下降的趋势?通过建立模型,定量分析中国生产部门终端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的原因,我们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研究结果表明:1980年至2003年间,我国能源强度的下降对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起主导作用;而终端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反而起抑制作用,这说明我国三大产业的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在向碳密集型的方向发展;同时,产业结构从1995年到2002年的变化也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起到抑制作用,同样说明1995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在向碳密集型的方向发展。我国能源强度以及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管理水平提高以及技术进步的结果,今后提高能效仍然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但是,对一次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起主导作用的产业结构及其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却在向碳密集型发展,这一趋势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2002年以后,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我国能源消费迅速上升,能效提高的速率减缓。其直接结果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速率也相应减缓。通过对今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在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的情况下,我国进入碳排放强度下降速率趋缓的阶段可能难以避免。 2)未来碳排放的增长趋势不可避免 我国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围绕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消除贫困,所以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经济仍将保持快速稳定增长。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商丽09财政学2009020203016 一、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GDP每年都以较高的增速运行,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第三大出口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仍处在快速发展中,并且还将在今后的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持续这种快速的增长。30年的高速发展使我们不但从传统的“短缺经济”走向了真正意义的“买方市场”,而且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除了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我们的钢铁产量、煤炭产量、水泥产量、发电量、玻璃产量均成为世界第一。 但是目前,无论是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布局和结构,都存在着过分依赖资源、资本、环境的投入,充分利用但又比较倚重低价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而自主创新技术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不足等问题。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外源型的产业结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也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变化。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我国对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导致增加对进口能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依存度。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短缺、极端天气也使得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如果这种气候变化趋势得不到缓和,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目前我国的“三高”企业较多,单位GDP能耗大排污多,严重的破坏生态平衡,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高。全国企业存在着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层次偏低、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的特点。我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突出表现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挑战: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传统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明显削弱,亟待形成新的优势。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低消耗、低排放,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一条新的更加有效的途径。 二、关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刘莎5000109092 新闻091 摘要:“低碳经济”这一最早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低碳经济》的词汇,已经深深烙进了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201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以当今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如何面对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今后又可能遇到怎样的经济挑战?有没有什么可行性策略?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挑战可行性策略 一、低碳经济概念界定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知道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1】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除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等大气灾害之外,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了不争的事实,当下已经显现的气候异常和预测可能出现的灾难,是人尽皆有的体验和担忧。摒弃20世纪以来经济的传统增长模式,迈向生态文明的新路子,是世界经济的出路,也是中国经济关注度重点。 二、世界走向低碳经济 近年来,世界正在酝酿着低碳的技术创新,低碳经济的突破可能成为经济危机后新一轮的主要带动力量,首先突破的国家可能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领跑者。 我们来看看世界各大国都在低碳经济这场经济“赛跑”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美国:将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战略选择。主要的措施可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锁定新能源为核心。 日本:将低碳社会作为发展方向。提倡物尽其用的节俭精神,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更高质量的生活,从高消费社会向高质量社会转变。同时发展提高新能源利用技术,削减温室气体排放。 巴西:大力推动生物燃料发展。进一步完善乙醇、生物柴油等的提炼和利用技术,利用政府推出的一些列金融支持政策,发展农业种植,以满足生物柴油的原料需求。 韩国:将“低碳绿色增长作为国家战略。这一战略通过减少能源依赖、提升绿色技术、发展再生能源,促进就业和人民增收。 世界各国都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发展本国的低碳经济,以便在新一轮的经济赛跑中抢占先机。中国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三、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又面临着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积重难返等问题,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节能减排上形势严峻。 基于这些原因,有人说,经济要发展,工业是先导,要发展工业就必然有排放。保持低碳状态,除非人们不开车,不烧煤,放弃重工业发展。这种说法显然是极端的。中国有些城市一开始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很有热情,但后来却不愿意高调践行,就是英文害怕大型的化工、钢铁行业投资受到限制。任何社会都需要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来保障经济的运行和生活的质量,否则社会将无法运转。低碳经济不是要排斥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而应该想办法提高碳效率。在这一点上,科技的力量不可或缺。

我国碳排放量预测模型

我国碳排放量预测模型 摘要 本文主要我国碳排放预测问题,同时根据预测结果提出合理性建议。以人口总量,城镇化,人均GDP,第三产业GDP比例,能源强度吨标准煤,煤炭消费比例的数据,建立GM(1,1)预测模型、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借助Matlab软件逐个对碳排放量和影响因素数据进行模拟与预测,然后采用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两个参数对模型进行评价与对比,接着应用关联度分析法求得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最后结合重要性排序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 对于GM(1,1)预测模型,通过对1986至2010年原始单变量数据进行生成处理,寻找系统的变化规律建立相应的微分方程预测模型,代入相关单变量数据用Matlab编程得到各单变量在2011至2015年的预测值。 对于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确定线性预测变量和因变量,即影响因素和测度指标,将数据代入Matlab统计软件,求得多元线性方程,将1986至2010年所有数据代入该方程,同时结合GM(1,1)预测模型对2011至2015年各单变量预测结果,用Matlab编程得到对应年份的碳排放量模拟值和预测值。 对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首先根据碳排放量的排放趋势,确定输出层、中间隐层和输入层,然后把样本分为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两个部分,在以上基础,对样本数据进行归一化预处理,结合GM(1,1)预测模型对2011至2015年各单变量预测结果,采用Matlab软件中的神经网络计算功能,建立合理训练模型得到对应年份的旅游人数模拟值和预测值。 在模型求解过程中,将得到其对应的平均绝对误差值和相对误差值,通过比较知3个预测模型的精确度都合格。其中BP神经网络模型误差最小,预测效果最佳,三种模型2011-2015年预测数据如下表。 模型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GM(1,1)模型77.8641 83.4852 89.5121 95.9741 102.9026 线性回归模 85.073 90.4646 96.1978 102.2945 108.7775 型 Bp网络模型87.2029 95.4649 104.5097 114.4115 125.2514 对于影响因素重要性确定,本文应用关联度分析法建立因素排序模型,将数据代入关联系数公式得出影响因素数列对参考数列在每个年份的关联系数,关联度即各个关联系数之和的平均值,按关联度大小排序可得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人均GDP>人口>煤炭消费比例>城镇化>能源强度比例>第三产业GDP比例。 最后根据重要性排序,向有关部门提出一些减少碳排放量的建议。 关键词:碳排放量预测GM(1,1)预测模型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多元线性回归预测关联度分析法碳排放Matlab软件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分析_1

2012年第14 期 0.引言 过去10多年中,中国碳排放年增长17.8%,增长速度位于世界前列,且预期还会继续增长。与此同时,地球气候系统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而温室气体特别是CO2增加已成为全球共识[1]。中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单位GDP 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GDP CO2降低17%。可见中国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为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制定科学的减排路径,探索影响碳排放的因素至关重要。考虑到中国城市化、工业化仍未完成以及中国政府对经济的驾驭能力,即使保守估计,中国的经济还可以再快速增长30年。与经济快速增长相随的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正是导致碳排放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预计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将在2020年左右告一段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快速增长、人口规模庞大并处于经济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会给碳排放带来何种影响,是本文要考察的问题。 当前国内研究者通过各种计量模型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各种政策和措施等,力求实现对经济最小负面影响的前提下达到最大限度减排。宋春燕(2011)通过计算各类能源碳排放转化系数,计算出中国1978年~2008年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并对中国人均碳排放量与人均GDP 关系进行协整分析和因果检验,证明中国的人均碳排放同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线性相关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平稳的[2]。王晓明通过对世界能源消耗产生的CO2增长趋势的分析,运用非线性预测理论对能源消费和环境保护提出控制要求,特别是提出逻辑增长曲线和小波分析的结合使用,对于检验和修正整体拟合胜于无差平方和取得较好效果[3]。张馨等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的角度研究碳排放,将家庭能源消费分为直接和间接两个部分,通过生活方式分析法测算了中国居民家庭的间接能源消费以及相应碳排放量,研究了城乡居民家庭两部分能源消费的结构和变化趋势以及相应的碳排放[4]。王淑新等从能源强度视角研究中国低碳经济的演进[5]。但是这些研究没有从城市化角度系统审视影响中国碳排放有哪些因素。因而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从中国城市化进程入手,同时引入工业化这一重要因素,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影响碳排放的因素,从而为节能减排的路径提供依据。 1.城市化过程中影响碳排放的模型分析 1.1影响因素 工业化主要特征就是通过使用新科学技术和生产建设方式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要求资本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达到一定集中度。在工业化进程中,生产要素不断在城市进一步集中,这就是城市化进程[6]。可见城市化和工业化高度相关。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率提高,需要为新增城市人口提供住房,对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城市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都提出更高要求,因而对能源需求大大增加。其中最显著的是城市交通发展会导致更多化石燃料使用,导致碳排放的增加。因此人口因素是影响碳排放重要因素之一。 城市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经济发展。衡量经济发展标志最普遍的是人均GDP 。人均GDP 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选取人均GDP 作为工业化标志,将其纳入模型。 衡量能源利用效率的主要标准就是能源强度,即能源消费量和GDP 之比,本文选取能源强度作为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化石燃料类的能源消费是产生碳排放的最大人为排放源,是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的首要原因。化石燃料消费每年向大气中约排放60~65亿吨二氧化碳,约占空气中碳排放总量的70%[7],因而本文选取煤炭和石油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例作为能源构成的指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自身迅速发展,工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会迅速增加。但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并且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会逐渐上升,近两年甚至超过工业的比重。因为考虑到第二产业比重和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具有共线性,因而本文选取第三产业比重作为产业结构的指标,考察其对碳排放的影响。 除此以外,本文考虑到国家政策的变化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因而选取发生在样本数据年间的重大事件作为政策变量。其一是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其二是2007年电力企业“上大压小”政策的出台。 1.2模型建立及数据来源 根据上述对于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将建立以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影响碳排放的因素。 C i =a +bAGDP i +cP i +dTP i +eEE i +fC&O i +g D 1i +hD 2i +μ (1)其中:C :碳排放量、AGDP :人均收入、P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TP :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EE :能源强度、C&O :煤炭和石油消费占总能源消费比例、D1:政策变量,1991年~2005年之间为0,2006~2010之间为1、D2:政策变量,1991年~22007年是0,2008~2010以后为1、μ为残差项,a 为常数,b~h 为变量系数。 为了保证可比性,国内生产总值采用不变价格,其他年份的国内生产总值以2010年标准进行换算。如2010年中国GDP 为343464.7亿元,其他年份按照2010年价格计算,则有:GDPn=IGDPn/IGDP2010×GDP2010,其中GDPn 表示n 年的不变价格GDP ,IGDPn 表示n 年的GDP 指数,IGDP2010表示2010年的GDP 指数,GDP2010表示2010年GDP ,据此计算人均GDP 和能源强度。碳排放总量来源于EIA 数据,其他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1。 1.3模型求解及分析 为防止变量间多重共线,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对变量进行筛选,并用SPSS 对模型求解。结果如表1、表2、表3所示: 表1模型整体显著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分析 胡雅楠1,2宗海静1,2王顺昊1,2 (1.华北电力大学低碳经济与贸易研究所中国北京102206; 2.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北京102206)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碳排放量将会进一步增加。本文以碳排放量为因变量,以人均GDP 、能源强度、城市化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化石能源消费比例等作为自变量,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相关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和能源强度的增加都会增加中国碳排放量;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则会减少中国碳排放量;另外国家政策会影响中国的碳排放量,但是结果不显著。 【关键词】城市化;碳排放;能源强度 注释: ①经2010《中国统计年鉴》得出。 作者简介:胡雅楠(1988.11—),女,汉族,安徽蚌埠人,硕士学位,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Model R R Square Adjusted R Square Std.Error of the Estimate Durbin-Watson .997f .995 .993 154.5970 2.292 ◇科技论坛◇347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31卷第2期2014年2月统计研究 Statistical Research Vol.31,No.2Feb.2014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孙欣 张可蒙 内容提要:本文考虑在对外开放与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结合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等三个途径研究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选择第二产业比重、人均GDP 、能源强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城镇化率等影响因素,根据协整理论分析认为1980-2011年我国碳强度与影响因素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通过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并运用卡尔曼滤波对其估计分析,结果验证了前面的结论,并分别得到各因素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动态影响。最后根据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协整理论;状态空间模型;动态影响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565(2014)02-0061-07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Influence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 China Sun Xin &Zhang Kemeng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background of external liberaliz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combine with of the scale effect ,technical effect and structural effect of three theoretical researches of Influence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China ,select the proportion of the second industry ,per capita GDP ,energy intensity ,the degree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 and urbanization rate of five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cointegration theory there is a long-term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s carbon intensity of 1980-2011years and five variables.By constructing the state space model and analysis using Calman filter to estimate ,results prove the above conclusion ,and obtained the dynamic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on the strength of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conclusions ,it puts forwar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fluencing Factors ;Cointegration Theory ;State Space Model ;Dynamic Influence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节能减排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09CTJ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据统计,目前中国已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会议上,中国提出, 2020年我国单位GDP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碳排放强度, 以下简称碳强度)将比2005年下降40% 50%。这个约束性指标已纳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系统全面研究碳强度影响因 素,从而通过控制影响因素有效地降低碳强度,对实现碳强度目标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有众多学者对碳强度影响因素进行研 究, 取得一定的成果。国外相关研究常采用指数分解与计量模型方法。使用指数分解方法研究的有:Greening Lorna A 等(1999、2001、2004)以OECD 国家不同部门的碳强度为研究对象,采用AWD (自适 应权重对数指数)方法研究,发现发电燃料构成、能 源强度、 居民服务部门的终端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对碳强度下降的影响各不相同,其碳强度下降主要 原因是生产部门能源强度下降 [1][2][3] ;Obas John Ebohon 等(2006)采用改进的Laspeyres 指数分解模 型,比较研究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产油工业国家和非产油工业国家的碳强度,认为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碳排放系数及经济结构是影响碳强度的主要因素 [4] ;Simone Gingrich 等(2011)通过Kaya 恒等式分解与对数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奥地利与捷克斯洛伐克两个国家1830-2000年碳强度数据,认为能源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影响碳强度的重要因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20)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20) 未来十年有望削减二氧化碳排放4.7亿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5日发布《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2)》.报告作者之一、国 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朱跃中表示,如果中国严格实施节能减排,在未来十年内将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30%,那么一次能源需求总量 将降低到51亿吨标准煤,可节省2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削减二氧化 碳排放4.7亿吨. 报告称,中国政府制定了绿色能源发展目标,要在2020年将非化 石能源利用量提高到7亿吨标准煤,这意味着非化石能源利用量将在2010年2.77亿吨标准煤的基础上至少增加4亿多吨标准煤的能源 供应,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的能源急缺. 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的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态势.201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2.5亿吨标准煤,比2000年增 长了1.2倍.朱跃中认为,从实际发展趋势看,未来十年中国gdp的年 均增速很可能达到8.5%左右,到2020年中国gdp总量将达到71万 亿元(2005年价格).如果中国严格实施节能减排,未来十年内将单 位gdp能耗强度下降30%,那么一次能源需求总量也将降低到51亿 吨标准煤,可节省2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削减二氧化碳4.7亿吨. 报告称,中国是石油资源总量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能源需求大大超过供给,使中国从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进口国,原油对外依 存度已高达54.8%,成为除电力外各种一次能源均需进口的国家.报 告主编、名古屋大学教授薛进军教授表示,大量的石油进口造成了中 国能源的对外高度依赖,将会增加中国能源安全的危险度.(倪铭娅)

认识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认识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一般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由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最早可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 全球气候变暖致使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关注。中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费大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了必然选择。我国在2006年底由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中国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而应该建立一套合理自主的“中国模式”,结合实际,合理自主的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产业和低碳经济,进而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国家。 2007 年9 月8 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 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中国外交部2010年11月26日向世界宣布,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指标。 中国目前处于以资本和能源密集化为特征的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水平与社会消费需求还在持续提升,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带来我国就业的新机会。为了顺利实现低碳经济转型,一方面,应该积极推动为社会生产和居民消费活动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担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任务,在短期内不可能扭转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需要通过高碳产业的低碳化来实现低碳发展。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自2009年以来,我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由此,节能减排刻不容缓。对于目前的中国,低碳经济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世界上的碳排放大国,中国必须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促进整体经济健康发展。 低碳经济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紧要关头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经之路。低碳经济对中国既是压力又是挑战。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制定长远其发展战略,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66831878.html, 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贺红兵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5期 摘要:中国的碳排放处于快速上涨时期,通过碳排放因素分解分析可以区分不同因素对碳排放起到的作用,还可以找到碳减排在哪些方面还有潜力可挖,为政府制定目标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碳排放;因素分解;能源强度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024-02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进程中,二氧化碳排放保持快速增长态 势,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形势十分严峻。到底是什么原因促进了中国碳排放持续快速增长,值得探讨。只有找到这些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我们才可能对症下药,做出相应的对策来减缓碳排放日趋严重的趋势。因此,深入分析能源消耗碳排放的相关因素尤为重要。研究中国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变化特征,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量化其贡献率,有助于提高节能减排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一、分解方法 Et表示t期总的能源消费、Pt表示t期总产出、Eit表示i部门t期的能源消费、Pit表示i 部门t期的产出,从上面的定义可以得出: Et=Eit (1) Pit=Pit (2) 这里m表示部门数量。考虑到不同种类的单位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不一样,可以把碳排放 分解为: Ct=Etef j S jt (3) Cit=Eitef j S j it (4) 这里,Ct表示t期总的碳排放量、ef j表示第j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sjt表示t期第j种能源在总的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Cit表示t期第i部门碳排放量、sjit表示t期第j中能源在第i部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F表示化石能源的种类、第i部门t期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强度和 单位产出碳排放强度可以表示为:

2018年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Architectural&Functional Glass No12019 落实一至两个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做好示范引领。(二)完善标准化体系,推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结合天津市气候区特点,编制相关的技术标准、导则及图集,形成完善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应用标准体系。(三)加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增强自主保障能力。鼓励开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开展一批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研究项目,通过资源整合、开放共享,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保障能力,降低建设成本,逐渐形成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的全产业链体系。 政策支持方面,《意见》明确了三点措施:(一)在资金支持上,明确将对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项目给予奖励,具体奖励政策另行制定。(二)在建筑面积核定方面,对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外墙外保温层厚度超过7公分的.在工程建设领域和房产计算领域均按照厚度7公分计算建筑面积。外墙外保温层厚度超过7公分所增加的部分不计算建筑面积。(三)鼓励尚未开工建筑采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已取得土地、规划等手续,尚未开工建设的项目,改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同等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国土、规划、建设管理等部门配合办理变更手续。 福建新政:新建住宅二楼以上禁用玻璃幕墙 乐居财经记者元月1日从省住建厅获悉,福建省出台玻璃幕墙新政,要求新建住宅、党政机关办公楼、医院门诊急诊楼和病房楼、中小学校、托儿所、幼儿园、老年人建筑,不得在二层及以上采用玻璃幕墙,并要求建设单位在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前,按规定将玻璃幕墙专项维修资金缴存至指定专户。 此外,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的商业中心、交通枢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等场所,临近道路、广场及下部为出入口、人员通道的建筑,严禁采用全隐框玻璃幕墙。以上建筑在二层及以上安装玻璃幕墙的,应在幕墙下方周边区域合理设置绿化带或裙房等缓冲区域,也可采用挑檐、防冲击雨篷等防护设施。 省住建厅相关人士表示,鼓励使用轻质节能的外墙装饰材料,从源头上减少玻璃幕墙安全隐患。 记者了解到,新规明确了幕墙玻璃的安全维护责任人。据悉,既有玻璃幕墙安全维护实行业主负责制,建筑物为单一业主所有的,该业主为玻璃幕墙安全维护责任人;建筑物为多个业主共同所有的,各业主要共同协商确定安全维护责任人,牵头负责既有玻璃幕墙的安全维护.或通过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承担幕墙安全维护责任。 据介绍,建设单位在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前,按规定将玻璃幕墙专项维修资金缴存至指定专户;玻璃幕墙建筑的业主,按规定逐年从物业维修经费中提取玻璃幕墙专项维修资金,直至达到规定缴存比例。既有玻璃幕墙保修期满后的安全性鉴定、维护与检修,可以使用专项维修资金。 新规规定,玻璃幕墙竣工验收1年后,施工单位应对幕墙的安全性进行全面检查。竣工验收3年内,施T?单位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和合同约定对玻璃幕墙实施保修。 2018年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现状 及发展前景分析 根据国家发改委初步估计,从长期来看,300元/吨的碳价是真正能够发挥低碳绿色引导作用的价格标准,而目前我国主要的几个碳交易所的平均成交价仅为22元/吨,按照发改委所估计的标准去衡量,我国碳交易市场规模还有超过10倍的发展空间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能源的清洁开发和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践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近年来我国不仅大力推进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低碳经济产业体系的发展,碳排放交易作为一种市场调节机制,也是近年来的一个工作重点:2010年,我国正式提出实行碳排放交易制度;2011年11月确认了7个试点省市;2013年6月.国内首个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在深圳启动;2017年12月,正式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标志着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成立。 经过5年试点以及1年全国性交易,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统计,截止2018年底,我国碳排放交易量累计接近8亿吨,其中交易量最多的是湖北碳排放交 -36-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低碳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据预测,中国在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提倡节能减排,避免走很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二、中国经济发展与能耗现状 (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能源消耗量的急速上升在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经济的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到现在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能源消耗的急剧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近几年的能源消耗总量较七十年代已经增长了近50倍。这一发展趋势显示出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偏高,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能源安全。我国一旦成为能源净进口国,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必将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影响中国将来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中国社会生态环境系统急剧恶化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以付出巨大的环境为代价的。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321.2万吨,废水排放量为571.7 亿吨,工业固体废弃物19亿吨。与此同时,我国的矿产和水资源利用率只有发达国家综合利用率的25%左右,也就是说我国每单位GDP的资源能耗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是发展中国家的2倍以上。 “厄尔尼诺”现象和“反厄尔尼诺”现象等自然灾害频发。伴随着工业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不断地向自然界强取豪夺,破坏了地球生态循环系统。1998年长江洪水,200年济南特大暴雨,2008年年初南方雪灾和5月汶川大地震再到近期全国各地各种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都是大自然像人们无休止的破坏敲响了警钟。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绿色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温室气体导致南极冰川迅速融化,海平面上升。专家预测,到2100年,还行面将上升一米左右,世界上2%生活在低洼地区的人口将失去家园,部分沿海城市将永久消失。因此,自2003年英国率先开始节能减排行动之后,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开始了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全球气候变化不仅给工业带来影响,也将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有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到本世界末世界农作物将会减产10%-12%.中国地域广阔,横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种大陆性气候,气候变化将会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业危机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团结;其次,我国的工业发展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业受到影响,必然会波及工业的发展;最后,中国的农业十分薄弱,对自然条件特别依赖。 农业在中国的基础地位决定了我国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系统的不利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