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2016-2017学年九年级期中物理试卷.doc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2016-2017学年九年级期中物理试卷.doc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2016-2017学年九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解析版)

一、选择题(单选,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各种常见的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A.春天,清晨河面淡淡的白雾 B.夏天,玻璃上的水很快变干

C.秋天,日出后薄雾渐渐消散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

2.据气象资料记载,1978年泰安地区冬天的最低气温为﹣21℃.这个温度读作()A.零下21度B.零下摄氏21度C.摄氏负21度D.负21摄氏度

3.“五一”期间,小明和爸爸第一次乘坐如图所示动车.小明在行驶的动车上透过窗户看到路旁的风景树疾速向车后退去.这是因为小明所选的参照物是()

A.路旁风景树B.路旁的房子

C.小明乘坐的动车D.铁轨

4.在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通过的路程S与所用时间t的关系,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A.B.C.D.

5.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B.环保部门在一些主干道旁设置噪声监测设备,是为了减弱噪声

C.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只有主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声纹锁”,其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色

6.对下列现象的成因解释正确的是()

A.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熔化

B.盛夏,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汽化

C.深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液化

D.严冬,玻璃窗内壁结了一层冰花﹣﹣凝固

7.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A.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B.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

C.给盛有酒精的瓶子加盖 D.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8.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

A.A与B B.A与C C.C与D D.B与C

9.下列哪个事例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探伤

B.利用B超检查患者的病变

C.汽车上安装倒车雷达帮助司机停车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10.观众对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成语大赛好评如潮,大赛中涉及的下列成语跟声音响度有关的是()

A.震耳欲聋 B.闪烁其辞 C.掩耳盗铃 D.耳熟能详

11.下列物态变化属于放热的是()

A.白雪融化 B.冰冻的衣服变干

C.阳光下露珠变小D.冬天树枝上形成雾凇

12.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强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他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列车的车尾才发现,实际上他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强感觉自己乘坐的列车前进了是以站台为参照物

B.小强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并排列车上的乘客为参照物

C.小强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旁边列车的车尾为参照物

D.小明先后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而造成的

13.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说明音调越高,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

B.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C.便于分辨出音叉振动发声时的音色是否相同

D.便于分辨出音叉振动所发出的声是次声波还是超声波

14.下列事物的相关数据,符合事实的是()

A.人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m/s B.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15cm

C.课桌的宽带约为75cm D.现在室内的气温约为30℃

15.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共用时10秒;测得第5秒末的速度为9.0m/s,第10秒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前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4.5 m/s

B.在后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6m/s

C.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0 m/s

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1 m/s

16.如图,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两物体由同一位置0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

②t=0时刻,A在0点,B在距离0点5m处;

③从第3s开始,v A>v B,5s末A、B相遇;

④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

A.只有①④正确B.只有③④正确C.只有①③正确D.只有②③正确

二、填空题

17.(4分)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坐在车上的人相对于汽车来说是的.(填“静止”或“运动”)

18.(4分)如图所示,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出的声音是由塑料尺产生的,塑料尺振幅越大,声音的越大.若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发生改变.

19.(4分)甲、乙两车运动的s﹣t图象分别如图(a)、(b)所示.以甲为参照物,乙是的(选填“静止”或“运动”);甲、乙各运动8米,所用时间相差秒.

20.(4分)一辆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其速度表如图所示,指针显示汽车速度为km/h,合m/s.

三、实验题(第21题4分,第22、23题各10分,共24分)

21.(4分)如图所示,图中被测物体的长度是cm,温度计的示数是℃.

22.(10分)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路程s AB=cm,如果测得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 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记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理由是:.

23.(10分)请将下列实验报告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

(1)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记录数据如表

请利用表格中的数据,用描点法画出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图象.

(2)水沸腾过程中,不断热,但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水的沸点,上述实验中水的沸点℃.

四、计算题(24题4分,25题8分,共12分)

24.(4分)向前传播的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反射回来.一个同学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

=340m/s)

约1.5s后听到回声,那么该同学距山崖大约是多少米?(V

25.(8分)一列和谐号动车长210m,以216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铁路桥用时30s.求:(1)铁路桥的长;

(2)整列火车在桥上的时间.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九年级(上)期中物

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单选,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各种常见的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A.春天,清晨河面淡淡的白雾 B.夏天,玻璃上的水很快变干

C.秋天,日出后薄雾渐渐消散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据此分析.

【解答】解:A、春天,清晨河面淡淡的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

B、夏天,玻璃上的水很快变干,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属于汽化现象;

C、秋天,日出后薄雾渐渐消散,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属于汽化现象;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的判断,抓住物质前后的状态变化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2.据气象资料记载,1978年泰安地区冬天的最低气温为﹣21℃.这个温度读作()A.零下21度B.零下摄氏21度C.摄氏负21度D.负21摄氏度

【考点】温度.

【分析】温度是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常用温度的单位是℃,读作摄氏度.

【解答】解:

﹣21℃表示温度比0℃低21℃,读作“负21摄氏度”或“零下21摄氏度”.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温度单位的读法,属于识记性知识,难度较小,容易解答.

3.“五一”期间,小明和爸爸第一次乘坐如图所示动车.小明在行驶的动车上透过窗户看到路旁的风景树疾速向车后退去.这是因为小明所选的参照物是()

A.路旁风景树B.路旁的房子

C.小明乘坐的动车D.铁轨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要先选取一个标准作为参照物,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透过窗户看到路旁的风景树疾速向车后退去,说明风景树在运动,风景树相对于动车的位置在发生变化,是以小明乘坐的动车为参照物.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4.在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通过的路程S与所用时间t的关系,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A.B.C.D.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我们把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该物体在任何时间段内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个定值.

【解答】解:

A.此图象表示汽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成正比,也就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B.图象中线段与时间轴平行,意思是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B错误;

C.此图象表示汽车通过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增大而减小,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此图象表示汽车通过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增大而增大,汽车做加速运动,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

5.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B.环保部门在一些主干道旁设置噪声监测设备,是为了减弱噪声

C.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只有主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声纹锁”,其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色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防治噪声的途径.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噪声监测设备是用来监测噪声的强弱;

(3)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4)发声体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

【解答】解:A、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噪声监测设备是用来监测噪声的强弱,不能减弱噪声,故B错误,符合题意;

C、设立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因为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声纹锁”是通过音色控制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6.对下列现象的成因解释正确的是()

A.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熔化

B.盛夏,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汽化

C.深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液化

D.严冬,玻璃窗内壁结了一层冰花﹣﹣凝固

【考点】水的三态变化.

【分析】要分析是什么物态变化,就要先确定此物质原来是什么状态,现在又是什么状态,即判断该物质由什么状态变化到什么状态.

【解答】解:A、河中的冰消融是固态冰变液态水,是熔化现象.

B、冰棒冒的“白气”是冰棒周围的气态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液态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C、雾散去是液态的水变气态的水蒸气,是汽化现象.

D、玻璃内壁结冰花是气态的水蒸气直接变成了固态的冰,是凝华现象.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物态的几种变化,要注意物质原来和现在的状态,也要区别汽化的“汽”和气态的“气”

7.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A.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B.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

C.给盛有酒精的瓶子加盖 D.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分析】要加快液体的蒸发,根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解答】解:把新鲜的樱桃装入保鲜袋、给盛有饮料的瓶子加盖、用地膜覆盖农田,都是减慢了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故减慢了蒸发,故选项B、C、D不符合题意.

而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既加快了液体上方空气流动,又提高了液体的温度,故加快了蒸发,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并能利用这三个因素分析实际问题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8.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

A.A与B B.A与C C.C与D D.B与C

【考点】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的图象有两种表示方法:s﹣t图象和v﹣t图象.一定要分清楚其本质的不同.

【解答】解:如果是s﹣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距离,因速度不变,s与t成正比,所以图象是过点O的射线,如图C.

如果是v﹣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因速度不变,所以图象是平行于横轴的射线,如图B.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如何通过图象来表示.图象能很直接的反应物体的运动规律,对于图象题,首先看清两个坐标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再顺着图象看随横坐标轴变化,纵坐标轴如何变化,找到物体的运动规律.

9.下列哪个事例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探伤

B.利用B超检查患者的病变

C.汽车上安装倒车雷达帮助司机停车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考点】声与能量.

【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例如利用声波传递能量来清洗钟表等精密的机械,还可以清除人体内的结石;

(2)声音还可以传递信息,例如医生利用听诊器来听病人的心肺就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解答】解:

A、用超声波探伤仪检测工件是否完好,是用声音来传递信息的,故A错误;

B、利用B超检查患者的病变,是利用了声波传递信息,故B错误;

C、汽车上安装倒车雷达帮助司机停车,是利用了声波传递信息,故C错误;

D、医生用“超声”排石,是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特点,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广泛应用于科技领域和日常生活中.

10.观众对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成语大赛好评如潮,大赛中涉及的下列成语跟声音响度有关的是()

A.震耳欲聋 B.闪烁其辞 C.掩耳盗铃 D.耳熟能详

【考点】响度.

【分析】响度是指声音很大,从成语的含义分析哪个成语表示声音大小即可.

【解答】解:A、震耳欲聋是指声音很大,指响度大;符合题意.

B、闪烁其词是声音时断时续,振动发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符合题意;

C、掩耳盗铃是从人耳处减弱声音的传播;不符合题意;

D、耳熟能详是指从音色的角度区分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的不同;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首先明白成语的含义,根据成语含义再判断是声音高低,还是声音大小.

11.下列物态变化属于放热的是()

A.白雪融化 B.冰冻的衣服变干

C.阳光下露珠变小D.冬天树枝上形成雾凇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升华现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分析】解决此题要掌握: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必然要伴随着吸放热的进行.

其中熔化、汽化、升华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凝华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解答】解:A、白雪融化需要吸热,故A错误;

B、冰冻的衣服变干属于升华现象,需要吸热,故B错误;

C、阳光下露珠变小属于汽化现象,需要吸热,故C错误;

D、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晶所致,凝华放热,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实际考查的是学生对日常生活有关水的三态变化现象的认识,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活学活用.

12.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强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他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列车的车尾才发现,实际上他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强感觉自己乘坐的列车前进了是以站台为参照物

B.小强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并排列车上的乘客为参照物

C.小强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旁边列车的车尾为参照物

D.小明先后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而造成的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时,要首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A、B、C、开始以对面列车为参照物,对面列车反方向运动时,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慢前进,故ABC错误;

D、后来以站台为参照物,发现自己坐的列车没动.先后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不同造成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运动状态确定参照物,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掌握判断相对静止与相对运动的方法即可正确解题.

13.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说明音调越高,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

B.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C.便于分辨出音叉振动发声时的音色是否相同

D.便于分辨出音叉振动所发出的声是次声波还是超声波

【考点】声音的产生.

【分析】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是由于声音经过空气传递到耳朵里的.

【解答】解: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

故选B.

【点评】此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振动,通过转化的思想将音叉的振动进行放大,是一种放大的方法,要学会应用.

14.下列事物的相关数据,符合事实的是()

A.人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m/s B.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15cm

C.课桌的宽带约为75cm D.现在室内的气温约为30℃

【考点】长度的估测;温度;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

A、人骑自行车的速度在18km/h=18×m/s=5m/s左右.故A符合实际;

B、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物理课本的长度大于18cm,在25c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的步幅在60cm左右,课桌的宽度小于60cm,在50cm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现在室内温度感觉舒适,在23℃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A.

【点评】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量的值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好物理,同时也能让物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15.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共用时10秒;测得第5秒末的速度为9.0m/s,第10秒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前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4.5 m/s

B.在后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6m/s

C.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0 m/s

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1 m/s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正确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百米竞赛的位移就是100m,10s到达终点,时间就为10s.

【解答】解:A、因为运动员不是匀速运动,故测得第5秒末的速度为9.0m/s,不能确定在前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故A错误;

B、在后5秒内运动员的路程不知,所以不能求得在后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故B错误;

C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v===10m/s,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评】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是解此题的关键,不要被题目的一些数据迷惑,此题属于基础题,也是易错题.

16.如图,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两物体由同一位置0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

②t=0时刻,A在0点,B在距离0点5m处;

③从第3s开始,v A>v B,5s末A、B相遇;

④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

A.只有①④正确B.只有③④正确C.只有①③正确D.只有②③正确【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①由图象可知两个物体不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是从距离O点5m处出发的;

②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

③从第3s开始,v A>v B,5s末A、B相遇;

④5s内,A、B运动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v=可知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

【解答】解:①由图象可知两个物体不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是从距离O点5m处出发的;

②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

③从第3s开始,v A>v B,5s末A、B相遇;

④5s内,A、B运动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v=可知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

故只有②③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为路程与时间图象分析题,这样的题注意时间段的分析.

二、填空题

17.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坐在车上的人相对于汽车来说是静止的.(填“静止”或“运动”)

【考点】机械运动;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主要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解答】解:(1)物理学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2)坐在行驶的汽车中的人,相对于汽车来说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位置;静止.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于机械运动的理解和参照物的选择,比较简单,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18.如图所示,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出的声音是由塑料尺振动产生的,塑料尺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若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音调发生改变.

【考点】声音的产生;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和频率有关,振动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影响频率,改变音调要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质量和体积也就是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响度跟振幅有关,用力大小能改变钢尺的振动幅度.

【解答】解:用手拨动塑料尺,塑料尺振动发出声音;

用的力越大时,塑料尺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大;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时,会使塑料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则声音的音调将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响度;音调.

【点评】掌握声音产生的条件和声音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各特征的因素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9.甲、乙两车运动的s ﹣t 图象分别如图(a )、(b )所示.以甲为参照物,乙是 运动 的(选填“静止”或“运动”);甲、乙各运动8米,所用时间相差 9 秒.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由图象判断出甲、乙二者的运动状态,求出它们的速度;由图象求出甲与乙相遇的时间差.

【解答】解:图象是路程时间图象,由图象知,甲与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由图可求出,甲的速度v 甲===m/s ,乙的速度v 乙===m/s .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不同,如果以甲为参照物,则乙相对于甲的位置不断变化,乙是运动的. 甲,乙各运动8米,甲所需时间t 甲=12s ,乙所用时间t 乙=3s ,则它们相遇时的时间差是12s ﹣3s=9s .

故答案为:运动;9.

【点评】图象可以直观地反映出物理量间的关系,用图象描述物理量间的关系、反应物理规律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我们要掌握识图、读图、作图的能力.

20.一辆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其速度表如图所示,指针显示汽车速度为 90 km/h ,合 25 m/s .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汽车速度计的单位是km/h,读出速度值,再进行单位换算.

【解答】解:由汽车的速度计算出汽车的行驶速度:

v=90km/h=90×m/s=25m/s.

故答案为:90;25.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计的读数以及速度的单位换算,属于基础题.

三、实验题(第21题4分,第22、23题各10分,共24分)

21.如图所示,图中被测物体的长度是 1.15cm,温度计的示数是﹣4℃.

【考点】长度的测量;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解答】解:(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2.15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2.15cm﹣1.00cm=1.15cm.

(2)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分度值为1℃,液柱的页面在零刻度以下,此时显示的温度是﹣4℃.

故答案为:1.15;﹣4.

【点评】读取不同测量工具的示数时,基本方法是一致的,都要先明确测量工具的量程和分度值,确定零刻度线的位置,视线与刻度线垂直.

22.(10分)(2014?河南)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路程s AB=40.0cm,如果测得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 25.0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记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小.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不正确,理由是: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1)根据图象读出AB段的距离,运用公式v=求出AB段的平均速度;

(2)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

(3)根据后半段路程速度的大小进行分析.

【解答】解:

(1)小车运动距离s AB=80.0cm﹣40.0cm=40.0cm,t AB=1.6s,

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25.0cm/s;

(2)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v=知,平均速度会偏小;

(3)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他的方案不正确.

故答案为:

(1)40.0;25.0;

(2)小;

(3)不正确;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 到C 的过程中通过B 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 段的时间与AB 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 段的时间.

【点评】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求出平均速度.

23.(10分)(2016秋?泰山区期中)请将下列实验报告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 (1)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记录数据如表

请利用表格中的数据,用描点法画出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图象.

(2)水沸腾过程中,不断 吸 热,但温度 不变 ,这个温度叫做水的沸点,上述实验中水的沸点 100 ℃.

【考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分析】(1)绘制图象时要找准关键的温度点和时间点,依次画点描线;

(2)液体沸腾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温度达到沸点,吸热.

【解答】解:(1)由表格数据描点连线,图象如图所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