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能的输送》教案 沪科版

《电能的输送》教案 沪科版

《电能的输送》教案 沪科版
《电能的输送》教案 沪科版

第三节电能的输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采用高压输电的目的。

2.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物理现象,描述观察结果。

教学重点:

1.高压输送电能的原因。

2.高压触电的种类及其防护方法。

教学难点:高压输送电能的原因。

教具准备

高压电能输电器、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葛洲坝电站通过发电机把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发电功率可达271.5万千瓦。这么多的电能当然要输到用电的地方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输送电能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电能的输送

教师:从发电站到用电地区,通常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发电机发出的电怎样送到用电地区呢?

学生:用导线。

教师:导线有一定的电阻,电流通过导线时就会发生电流的热效应,把电能转化为内能,着部分内能白白地散失到空气中,浪费了电能。怎样才能减少电能在输电线上的损失呢?

方法一:根据W=Q=I2Rt,应减小导线的电阻。

教师:减小送电线电阻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选用电阻小的材料或增大导体的横截面积。

师生共同讨论此方法的弊端:能使用的电阻小的材料不经济,增大导线电阻将增大导线的质量。

方法二:采用高压输电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输送功率一定的条件下,根据P=UI,电压提高为原来的几倍,电流将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由W=Q=I2Rt可得电能的损失将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的二次方,显然这种方法效果更好。

教师介绍变压器和远距离输电示意图。

探究点二高压触电及其防护

教师:高压触电有哪几种形式?

学生:高压电弧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

教师: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三、板书设计

第一节电能的输送

1.电能的输送。

(1)高压输送可以减少电能的损失。

(2)电能输送的途径:发电厂——升压变压器——高压线路——降压变压器——用电单位。

2.高压触电及其防护。

(1)高压触电的方式:高压电弧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

(2)防护: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葛洲坝发电站发电的情况引出今天的课题,让学生知道发电站发的电都到哪里去了,进而揭示输电导线上的电能损失,从而和学生进行有关输电线上有关减少电能损失的方法讨论。之后将高压输电的方法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介绍变压器和远距离输电的示意图,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最后在对高压输电安全的介绍中,我显然学生自主预习课本上的内容,之后与学生一问一答的形式来巩固学习知识。

五、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完成同步练习部分,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全章概述

第一节走进神奇 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神奇,而这些神奇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难点: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新课导入】 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物理,物理课将学习什么内容呢?教师指着教室的门说,开门、关门是我们每天都做的事,可是大家注意了吗?当你手握住门把手开门非常容易(边讲边演示),可是,手越向里边移动,开门就越费力.如果你握住“折页”的轴,无论你用多大的劲,也无法把门打开.所以我们说,这门不是一般的门,它是物理学的力学之门,今天我们将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初中物理只是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将学习一些基础的知识,而第一章则是启蒙课的开篇,我们用3节课的时间完成.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于勇敢探索真理”,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物理现象中的真理.物理是很神奇的,到底神奇在哪里呢? 【课堂探究】 一、自然中神奇 活动1:从茫茫的星空到辽阔的大地,从高耸的雪峰到澎湃的江河,神奇无处不在.请大家欣赏课本P3~4及图 11~14,并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1)宇宙是无穷大的,我们生活的地球只是围绕太阳旋转且在自转的行星.除地球之外,还有其他行星,如: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公元前1057年的一次彗星,就是后来命名为“哈雷”的彗星. (2)闪电是云层和云层之间或云层和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 闪电与雷声同时发生,我们之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 (3)太阳光在物体表面发生反射,由五颜六色的光进入人们的眼睛,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绚丽多彩 的. (4)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能传播能量.所以在雪山附近禁止大声喧哗,声音产生的能量会形成雪崩.

八年级物理:二、光的反射教案 沪科版

第二节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三、德育目标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氦氖激光器、刻度尺、手电筒、水、盆、光的反射演示装置图、平面镜、玻璃片、投影片.

学生用:手电筒(玻璃上有1~2 mm缝隙的黑纸)、白纸、小平面镜、大头针、量角器、钢笔、图钉、刻度尺、透明胶条.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师]举例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都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师]我们为什么能看见日光灯、烛焰? [生]日光灯,蜡烛是光源,我们能看见光源是因为光源发出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师]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电视,怎样才能看到呢? [生]打开灯就能看到屋子里的东西. [师]为什么打开灯就能看见屋子里的东西呢? [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师]所有的物体表面都反射光,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射入了眼睛.本节我们学习光的反射.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反射定律 [演示实验1] 在桌面上放一盆水,用强光的手电筒照射到水面上.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墙壁上有明亮的光斑. 师生共同活动得: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能发生反射(板书) [师]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在讲光的反射规律时,让我们先弄清几个光反射中的名词. [演示实验2]让氦氖激光器发出的一束光线射在平面镜上,引导学生观察一点、两角、三线.

八年级物理全册 2.1 动与静教案1 沪科版

第一节动与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有理性的认识,有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了解运动形式的多样性,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机械运动。 【教学难点】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等物理概念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录音机和磁带,相对运动演示仪,图片,电脑多媒体、玩具汽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到了物理世界的神奇与美丽,也了解了前人在探索物理奥秘的经历中付出的努力与艰辛。观看录像,大家可以提出什么结论呢? 从现在开始,我们共同走进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二)进行新课 1、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 同学们观察课图P18的图2-1到图2-3,在这里,以天→地→人三个主题向大家展示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运动及物质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 天:日出日落,斗转星移,月盈月亏…… 地: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起潮落,火山喷发…… 人[物]:运动,汽车奔驰,小鸟飞翔,…… 通过上述讲解,向学生展示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运动以及物质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如:植物的生长、地壳的运动、火山的喷发、大脑的思维、人的生老病死、病菌的传播等等都是运动的形式。 世界是运动的,运动的绝对的,可以这样说运动是无处不在的,运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人们对于运动的描述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关于运动的描述。 2、人文视野中的运动世界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总是不断的用不同的方式感知和描述运动的世界:音乐家用旋律的表现运动;画家用形态的色彩表现运动;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请同学们看图2-4和图2-5,这两图介绍了艺术家们用不同的形式表现的运动;请听我国非常著名的一首古筝曲(“高山流水”)。听一段后让学生谈有什么感受?是一首什么曲子。告诉学生我国在音乐方面有非常大的成就,有非常多的著名的民族乐曲。如中国十大名曲。感受艺术的描述运动。 对于艺术,我们可能比较陌生,下面,大家想想,诗人是如何用诗词来表现运动的呢: 例:登黄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本诗描写了诗从登高远望,黄河之水奔腾咆哮、滚滚而去,渐渐消失在无尽的天边,流归大海。展现了诗人面对如此壮丽的运动世界的胸襟与豪情。 旱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小小竹排江中流,巍巍青山两岸走 人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描述、认识、理解这个运动的世界,是那么的美妙与和谐,令我们由识由衷地赞叹,我们不是诗人,不是画家,不是音乐家,我们是普通人。但我们也有我们自己对运动的认识,我们同样可以用朴素的语言来描述运动。例如上升运动,下降运动等都有专门的词。对于上升运动可以用升起、升高、爬高、一跃而起等词语,而下降运动有落下、掉下、倒下、降落、下沉……来描述。 通过上面的了解,我们知道:对于同一事物的描述,可以是多角度的,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方法

0000B((沪科版))[[初二物理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文库

「 「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 第一节质量 教学目的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3.知道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重点与难点 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常用单位间的相互换算。 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在课本第一、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力学中长度的测量、简单的运动的初步知识,从第七章质量和密度至第十四章功,研究的都是物理学中力学的内容。今天就学习质量这个物理量。 (板书:一、质量) 二、讲新课 1.质量 (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概念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出示:①一个牙膏皮。提问:(a)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b)将它从南京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②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提问: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可见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而改变。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重量的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重量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2.单位:吨,千克、克、毫克) 出示:1分米3的纯水。介绍它的质量是1千克。 请学生看课本图7—l“国际千克原器”。 (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 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 (板书:1吨=103千克、1千克=103克、1克=103毫克) 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 读出“大头针的质量、苹果的质量、鲸的质量”。 教师示范,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后的练习(1)、(2)。 (板书:大头针的质量=8.0×10-5千克=8.0×10-5×103克=8.0×10-2克=80毫克。) 请四位学生上黑板每人完成该练习的一个问题。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 讲解:日常生活中买粮、买菜,称出的都是货物的质量。请学生看课本图7—2“常见的测质量的器具”。 提问:谁能说出每种工具的主要优点? 台秤、案秤使用方便;杆秤携带方便;电子秤能自动显示质量的价格。 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与工厂化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a)托盘天平的构造 让学生将讲台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7—3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新)沪科版光的反射教案

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准备:氦氖激光器、刻度尺、手电筒、水、盆、光的反射演示装置图、平面镜、玻璃片、投影片、手电筒(玻璃上有1~ 2 mm缝隙的黑纸)、白纸、小平面镜、大头针、量角器、钢笔、图钉、刻度尺、透明胶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你能举例说明吗?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都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我们为什么能看见日光灯、烛焰?日光灯,蜡烛是光源,我们能看见光源是因为光源发出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电视,怎样才能看到呢?打开灯就能看到屋子里的东西。为什么打开灯就能看见屋子里的东西呢?所有的物体表面都反射光,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射入了眼睛。本节我们学习有关光的反射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反射定律 演示实验1:在桌面上放一盆水,用强光的手电筒照射到水面上。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墙壁上有明亮的光斑,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能发生反射。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在讲光的反射规律时,让我们先弄清几个光反射中的名词。 演示实验2:让氦氖激光器发出的一束光线射在平面镜上,引导学生观察一点、两角、三线。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反射图。 ?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4.1光的反射 教案

《光的反射》教案 〖自主学习、知识提练〗即教学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3.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教学重点〗 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2.光的反射规律; 3.平面镜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 ?①应用镜面反射改变光路的作图。 ?②对虚像的认识。 〖教学器材〗 ?幻灯片、投影仪、平面镜两块、直尺、演示三角板、量角器等等。 〖教学方法〗采取“新课程实践中的目标教学教法研究”模式 〖教学设想〗 ?本节采用“新课程实践中的目标教学教法研究”,围绕教学目标即定向自学进行设疑、析疑和解疑,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通过演示实验来验证、推导本节课的重点,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使学生在探索、分析实验的基础上掌握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步聚〗 一、[问题感知,情景切入] 1.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2.知道光线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其它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 速度小. 4.知道光的反射现象,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用反射定律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5.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6.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7.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8.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二、[自主学习]即[教学目标] (投影幻灯片) 三、[第一次收集信息](投影幻灯片) (一)、填空题 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_________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___________千米/秒,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要_______. 2.日食、月食及影的现象都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来解释. 3.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发生__________.我们能看见许多本身不能发光的东西,是因为_______射入到我们眼睛内的结果. 4.入射角是________与_________间的夹角;反射角是_______与_______间的夹角.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_______,并且反射角________入射角. 5.平行的入射光射到平整光滑的物体表面后反射光线方向仍保持平行,这种反射叫做_________;如果平行入射光线反射后不平行,向四周散开,这种反射叫做____________. 6.物体经平面镜反射后成_______像,像和物体到镜面距离________,像和物大小__________,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即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二)选择题 7.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A.只有前者遵循反射定律; B.只有后者遵循反射定律; C.两者都不遵循反射定律; D.两者都遵循反射定律. 8.人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 A.比人小的实像; B.和人等大的虚像; C.像到镜面的距离比人到镜面的距离大; D.和人等大的实像. 9.一个人站在穿衣镜前,他的像离他2米远,若他再离开镜面0.5米,则镜中的像离他() A、0.5米 B、1米 C、2米 D、3米 四、[问题探究] 1.人是怎样看见周围的各种东西的? 简单分析:物体发出的光射入眼内,眼逆着入射光方向看去发现物体的存在.人的眼睛是不能发光的,所以在漆黑的液晚才有“伸手不见五指”这种说法. 2.一束太阳光与水平地面成300角入射在一个小平面镜上,如果要使镜面反射出的光沿水平方向射出,平面镜应如何放置.试作出反射光路图.

八年级物理:一、动与静教案 沪科版

§2-1动与静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词汇、诗歌、画、音乐)。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重点难点】 1、什么是机械运动?参照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课时】1课时 【教具】电脑多媒体、玩具汽车 【教法】启发、讲解、讨论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观看录像,大家可以提出什么结论呢? 物体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二.进行新课 1.运动的世界 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请看图2-1—图2-3 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 (学生举例,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了解他们眼中的运动是什么) 2、运动的描述 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

(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 如:(学生举例)“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2)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 看图2-4 (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 请听我国非常著名的一首古筝曲(“高山流水”)。听一段后让学生谈有什么感受?是一首什么曲子。告诉学生我国在音乐方面有非常大的成就,有非常多的著名的民族乐曲。如中国十大名曲。 问:科学家是用什么来描述运动呢?(也就是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呢?) 看课本上“交流与讨论”学生活动5分钟。 提问:小明为什么说花花跑得真快呢? 原来花花的位置发生的改变。 告诉学生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1)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2)设疑提问讨论 a)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b)小王骑自行车上街。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c)正在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汽车上的坐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分析 上面的三个场景中有不少的物体,我们看 书包对李明位置不变 小王对自行车位置不变静止 坐椅对汽车位置不变 物体物体

八年级物理全册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学案 (新版)沪科版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及范围 1、预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会测凸透镜的焦距以及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能运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判断解决一些实际。 2、预习范围 教材第4章第5节内容 二、预习要点 1.透镜的分类: (1)透镜是根据规律制成的.透镜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 和。在天文、军事、、艺术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2)凸透镜是由两面磨成球面的透明镜体组成,两边,中间;对光线起作用。成像.凹透镜是由两面都是磨成凹球面透明镜体组成,两 边,主要对光线起作用。像。 2.凸透镜与凹透镜都有哪些不同呢?用什么方法可以辨别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呢? 三、预习检测 1.下列各镜片中,属于凹透镜的中() 2.学习了透镜知识后,小勇回家认真研究爷爷的老花镜,并得出以下结论,你认为他的这些结论中不妥当的是() A.老花镜是一种凸透镜 B.老花镜可以用来做放大镜 C.老花镜能在阳光下点燃白纸 D.爷爷原来是个近视眼 3.如图所示,下列透镜对有会聚作用的是()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①③⑥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1)小明从眼睛上取下一块镜片,透过镜片观看邮票上的文字.小明用的镜片是透镜(选填“凸”、凹“),所成的是像(选填“虚”或“实”).小明将此镜片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然后在镜片前放置一眼镜(如图所示),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向后移动光屏,像又清晰了.此眼镜是(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2)用小气球充水后可制成水透镜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如图所示,图中甲表示正常眼睛的晶状体,在实验中测得其焦距为10cm.再将甲分别挤压成乙、丙的形状,并分别测其焦距.实验中,测得焦距大于10cm的是,模拟近视眼的是. 二、随堂检测 1.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作了如下记录:当物距u1=30cm时,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当物距u2=20cm时,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下列判断该凸透镜的焦距中最精确的是() A.大于10cm,小于15cm B.大于15cm,小于20cm C.大于10cm,小于20cm D.大于10cm,小于30cm 2.有一次,小明上学前取自己的眼镜时,发现自己的近视镜和爷爷的老花镜混在一起,外形如图所示完全一样,小明要想找出自己的眼镜,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用手摸镜片时,中间薄边缘厚的是近视镜 B.拿着镜片看字,把字放大的是老花镜 C.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在镜片另一侧能呈现一个大光斑的是近视镜 D.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在镜片另一侧能呈现一个明亮小光斑的是近视镜 3.如图所示,把一凸透镜放在平面镜前,当用眼睛观察镜子时,光束似乎是从M处发散

沪科版物理八年《质量》word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质量》w o r d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质量

达标测评题 1.质量是1kg的水,全部结成冰后,体积将变大,冰的质量____;如果1kg的水全部变成水蒸气,则水蒸气的质量_______.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kg铁比1kg棉花的质量大 B.玻璃杯打碎后,形状发生了变化,但质量不会改变 C.一块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减小,质量也变小 D.登月舱从地球到月球质量变小 3.下面是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物体的质量和长度的估计,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正常成年人的鞋子的长度约为42cm B.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0.26m

C .一支普通铅笔的质量为500g D 一个普通鸡蛋的质量约为0.3kg 4.如图所示是托盘天平的结构图.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图中各部分结构的名称.1是 、2是 、3是 、4是 、5是 、6是 、7是 、8是 . 5.为了表示下列各物体合理的质量值,请在横线上填上单位. (1)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 _____. (2) 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10 _______. (3) 一头大象的质量约为5.8×10 ________. 6.月球对物体吸引力只有地球上物体所受重力的1/6,在地球上一块岩石重29.4N ,那么它在月球上重多少质量是多少 7.学习了“质量”一节后,小军用天平和橡皮泥做了一个实验,实验记录如下表.从实验记录可以看出,小军同学想验证什么样的猜想从中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达标测评题参考答案 1.不变 不变 状态 形状 所处的空间位置 2. B 3. B 4.分度标尺 指针 平衡螺母 横梁 游码 称量标尺 托盘 砝码 5.(1)g (2)t (3)kg -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四章第一节光的反射教案1新版沪科版

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2.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总结。 3、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能力。 2.难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月亮不是光源,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阳的光;用一面镜子可将室外的阳光反射到室内,光的反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看到桌子、看到同学、看到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都是由于发生了光的反射,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的反射;对于光的反射,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反射光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生乙: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 生丙:为什么光会发生反射现象? 生丁:反射光与入射光存在什么关系? 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去研究,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其他问题大家可以回去查资料,回去研究。 二、新课内容 1.光的反射。 师:这是一条入射光线射到一个平面镜上,下面请问这们讨论猜想一下反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师:请同学将其猜想在黑板上一一画出,为了便于说明标出1、2、3……如图2所示。 下面我们先表决一下,支持1的请举手,支持2的请举手,支持3的请举手。 下面我们调换一下座位,请支持1的坐在左边,请支持2的坐在中间,请支持2的坐在右边,支持1的最多,支持2的最少,不过不要灰心,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现在三军对阵,如何决出胜负呢? 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首先要设计实验方案,需要什么器材?怎样去做?请各组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光源、一个平面镜、一个可折转的光屏、量角器、三角板、铁架台,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思考,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师:先请一组到讲台上将其实验方案演示给全体同学看,其他组的同学要进行评议:这个设计方案行不行。 该组同学设计实验装置与课本P52图4一15相同,可在光屏上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全班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生:分4个人一小组做实验,找反射光线。 师:1、2、3组的实验结果,得出反射光线将沿哪个方向射出? 生:沿1方向射出。 师:有没有沿2、3方向射出? 生:没有。 师:可见光沿2、3方向射出的猜想是错误的。 师:请1的支持者站起来,通过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其他同学也不要气馁,下次受到鼓励的可能就是你们。 通过实验我们找到了反射光的射出方向,谁能给这两条光线起个名字呢? 生:入射光的光线叫入射光线,反射光的光线叫反射光线。 师: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呢?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验来研究,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我们可以把我们在塑料板上找到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路径以及平面镜所在的位置像课本P52图4一15一样在塑料板上画出来。因为两点决定一线,所以在找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的路径后,点两个点就可将其传播路径画下来。 生:在纸板上画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平面镜的位置,找两线位置关系。 师:反射光线的位置与入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生: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跟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相等。

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凸透镜成像练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常言道:水火不相容。但用透明冰块磨制成的一个光学器件却可以取 火,这个器件相当于( ) A.平面镜 B.凸面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 2.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3.蜡烛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 的实像,此时若用硬纸板将凸透镜遮住一半,则( ) A.光屏上不能成像 B.能成像,像是原来的一半 C.光屏上仍成完整的像,像比原来的暗 D.只有把光屏移动到合适位置,才能成清晰的像 4.在焦距为10c m的凸透镜前25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那么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可以得到的是( ) A.烛焰倒立、缩小的实像 B.烛焰倒立、放大的实像 C.烛焰倒立、缩小的虚像 D.烛焰正立、放大的虚像 5.(2012·荆州中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30cm处,光屏上可接收到倒立、放大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一下,则在光屏上( ) A.无法成像 B.呈现正立、放大的像 C.呈现倒立、放大的像 D.呈现倒立、缩小的像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6分) 6.如图所示是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看到的一种 成像的情况。此时凸透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选填“实”或“虚”) 像,其成像的条件是。 7.(2012·海南中考)小青将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如图所示的a、b、c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蜡烛在点时,凸透镜右侧光屏上成的像最大, 像是_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8.如图是小伟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像,由图可知凸 透镜的焦距是cm;当物距为30cm时成像的特点是。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6分) 9.(3分)(2012·遵义中考)如图所示为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两条光线,请在图 中画出对应的入射光线。 10.(3分)(2012·资阳中考)如图所示,画出光线ab和Oc通过凹透镜前后的 完整光路。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 3上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观察、叙述温度计的构造、量程、最小刻度值和单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能力. 2. 通过测液体温度的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培养实验能力 三、德育目标 1.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 通过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行和正确使用物理测量工具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i寸论法 ?教学用具 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烧杯、试管、投影仪、挂图、热水、冷水、温水、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冷和热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使用火,开创了人类的文明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产生活仍离不开热的利用.在物理学中与冷、热有关的现 象我们称之为热现象.从这节课我们开始对有些热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大家希望了解什么内容? 二、进入新课 [生甲]什么叫温度? [生乙]我们凭感觉能知道物体的冷、热,感觉可靠吗? [生丙]用什么仪器测温度? 「师]现在问题提出来了,大家讨论*看能否解决 「牛一甲]我们把物体的冷热軽度叫做湿度 「牛乙[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吋靠的 「牛丙[应该用温度计测显温度 [师]既然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不可靠,我们怎么来验证. [生甲]很冷的冬天,在没有暖气的房间里会觉得很冷,可是从外面走进屋子里的人会觉得比较暖和. [生乙]我们通过实验也能得出. [想想做做] [生丙]我们把一左手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这时,我们觉得在左手感 到温水冷、右手感到温水热. [师]同一杯水两只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人们的感觉只能大致区分温度,要准确地判

沪科版42光的反射课时教案

沪科版《4.2光的反射》课时教案 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①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②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及入射角、反射角的含 义; ③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④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光的反射的应用、入射角、反射角的理解。 教学方法:实验教学 活动资料:光源(激光手电筒)、平面镜、纸板、烟雾箱。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内容、步骤 师生互动策划备注 (活动目 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景引入问题:我们为什么能够看见发 光的物体? 进一步引入:我们为什么 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呢? 学生简单讨论后总结出: 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 眼睛,不发光的物体是反射光 源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凡是不发光的物体表面都 能反射光。 ⒈学生讨论,作出回答 ⒉观察发光的日光灯、白炽 灯,印证这个科学事实。 激发学生的 好奇,激发 探究的热情 光的反射规律⒈板书:光的反射 ⒉组织学生探究“光的发射定 律”(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 光源、平面镜、白纸板光屏。 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学生探究时教师介绍:入 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 射角、反射角的概念。 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 角等于入射角。 补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 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 ⒈学生按课本图4-15实验, 如实记录。(以300、450、 600 入射角射向平面镜,记录反 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 量出每次的反射光线、入射 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记录在 表格中。 ⒉分析表中数据,你能得出 什么结论? ⒊阅读反射定律的内容。 让学生理解 反射定律。

《动与静》教学设计

《动与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世界,运动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对运动世界的多种描述方式(如诗歌,绘画,音乐,词汇等),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朴素的描述运动到科学的描述运动的人类认知过程,了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2)体会从纷纭的现象中认识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了解运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增强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初步体验运动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以及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人类对运动世界的描述中感悟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运动形式的多样性;认识怎样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机械运动。 教学难点: 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相对等物理概念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学情分析: 运动是普遍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但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学生还未接触到。可以说学生对运动的认知是肤浅的,表面化的,缺乏对知识的再编码,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繁杂多样的运动个体中总结出规律,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 教学方式: 本节课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学程序设计: 创设情境──对运动的认知──参照物──互动讨论──运动的判定──练习巩固。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与静"、地球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引入新课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到了物理世界的神奇与美丽,也了解了前人在探索物理奥秘的经历中付出的努力与艰辛。观看录像,大家可以提出什么结论呢? 从现在开始,我们共同走进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二)进行新课 1、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 同学们观察课图P13的图2-1到图2-3,在这里,以天→地→人三个主题向大家展示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运动及物质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 多媒体课件展示: 天:日出日落,斗转星移,月盈月亏……

物理:二、探索之路教案(沪科版八年级)

§1-2 探索之路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的、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重点难点】了解探索之路 【课时】1课时 【教具】录像 【教法】阅读、讲解、讨论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举些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新课引入 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近代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物理学的突破。从蒸汽机到电的产生,再到信息技术的出现,物理学的研究上出现重大的突破。人类对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三.新课 1、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看图1-14---图1-18及说明,了解古文明 我国古代文明: 我国四大发明中,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况,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中,第三种在航海上,从那里接着产生无数的变化,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能比这三种发明,对人类事业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2、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看图1-19---图1-22 及说明,了解四位科学家的贡献

从蒸汽机到核能发电:17-18世纪,由于工业生产的需要和力学、热学的发展,促进了蒸汽机的研制。蒸汽机的出现,导致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由手工业生产走向大规模机器生产,人类生活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到19世纪,由于法拉第、麦克斯韦等科学家在电与磁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人类产生了电能,并制造了各种电气设备,人类社会进入了应用电能的时代。21世纪,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日益深入,开始利用核能发电。 物理与高新技术:现代,随着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进一步认识,促进了信息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电脑、纳米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一个崭新的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时代正在迎接着我们。 四.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谈谈人类对自然探索的认识。 【板书设计】 §1-2 探索之路 1、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2、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反馈】

2018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2.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推理得到的,感受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即“实验+推理”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及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实验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节物理课,希望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探究,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看航天员在太空吃食物时的场景。 播放视频: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的DV 思考:为什么手与食物脱离后仍然会运动呢?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让学们一起来学习第八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板书:8.1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预习案 1.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做实验得出吗? 3.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物体会处于什么状态? 4.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任何力,物体会处于什么状态? 5.什么是惯性?惯性与什么有关?静止的物体有惯性吗?

6.请举出生活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危害的实例。 (三)课内探案 自主探究一:牛顿第一定律 1、提出问题:维持运动需要力吗? 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 科学家伽利略却通过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伽利略认为: 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同一种现象,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都有其理由。到底哪个说法正确,仅仅靠思辨不能回答,让我们自己动手、动脑来探究论证吧。 2、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阅读“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先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2)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①此实验过程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用什么方法控制?(为什么小车要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 ②哪些条件需要发生变化?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种变化?(用什么方法改变物体受到的阻力大小?) ③在实验中要观察哪些现象?记录哪些数据?观察: 记录: (3)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布、木板),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

《动与静》教案

《动与静》教案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 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学难点: 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课前准备: 制作PPT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乘车的经验,讨论分析:自己坐在汽车上静止不动,对于自己来说,汽车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汽车对于地面上的房屋或树木来说,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由于站在不同的角度,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判断,得出的答案是不同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一定要说明理由,即以什么为参照物来判断,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 引起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兴趣。 二、授新 1.教师:我们通常所说的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之为静止。 观察教材23页插图,分析:若你是秋千上的那位男(女)同学,说说自己看到的与你一起荡秋千的另一位同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你看到的秋千下面的同学是静止的,还是

运动的。为什么? 请分析为什么你看到的秋千上的同学和秋千下的同学运动情况不同。引导学生说明理由,即以什么作为参照物来判断的,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 2.结合实际,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特别要说明什么为参照物。 分析1:在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中,以什么为参照物时,说“竹排”是运动的?又是以什么为参照物时,说“青山”是运动的? 学生活动:充分讨论交流,能说出“竹排相对于两岸或岸上的树的位置改变了,所以说竹排是运动的;青山相对于竹排或潘冬子的位置改变了,所以青山是运动的。” 教师:如果以竹排的人为参照物,竹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分析2:若一个男孩向女孩走来。 问:男孩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为什么? 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概念去描述: 以女孩为参照物,男孩和她之间的位置在不断改变,所以说男孩在运动。 顺着提出:如果男孩来观察女孩,以男孩为参照物,女孩和他之间的位置在变化吗?可不可以说在男孩看来女孩是运动的。 引导学生说出:看来说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反之,就是静止的。因此,我们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都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结论常常会不一样。 3.分析戴帽子的同学在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的运动情况。 三、练习: 1.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的选择是很重要的。 2.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的。 3.当舞台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时,物体是()的;位置随时间没有发生变化时,物体是()的。 4.如果选择扇叶作为参照物,电扇的保护网是()的;如果选择底座作为参照物,电扇的保护网是()的。 5.在观察电扇时,()将手伸入保护网。 四、作业: 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另外需要选择参照物,来判断同一物体中某一部分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