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目录

现状解析篇 (3)

第一章综述 (3)

第二章古村历史文化分析 (5)

第三章古村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评估 (5)

保护规划篇 (8)

第四章保护目标与保护内容 (8)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等级与范围 (9)

第六章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14)

第七章非物质文化保护规划 (17)

第八章建筑高度与建筑风貌控制 (19)

第九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0)

第十章历史巷道及重点地段整治规划 (22)

发展规划篇 (26)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规划 (26)

第十二章绿化系统及空间景观规划 (29)

第十三章道路交通规划 (31)

第十四章旅游规划 (32)

第十五章、居民调控规划 (35)

第十六章基础设施规划 (37)

第十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38)

实施管理篇 (40)

第十八章建设时序规划 (40)

第十九章规划实施的措施和建议 (41)

现状解析篇

第一章综述

一、坦田村概况

1、区位

双牌县位于湖南省南部,永州市中部,居潇水中游五岭山脉北麓,是1969年在周边原零陵、道县、宁远三县边远山区划并而成的一个典型山区县。地理坐标:东经111°24'-111°59',北纬25°36'-26°10'。双牌县北接永州市芝山区,南邻道县,西部与广西全州县接壤,东毗宁远县,毗邻两广(广东、广西),县城距永州市市中心仅32公里,至长沙市430 公里,距广州市520 公里。是湖南向沿海地区和港澳市场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华中、华南两大经济区域结合部位。具有较好的区位条件。

坦田村地处双牌县理家坪乡西北后龙山东麓,距县城35公里,与理家坪乡政府仅3公里。

2、交通

江(村)车(头)公路于村南1.5公里穿境而过,西去8公里与国道207线交汇。根据湖南省“十二五”交通规划,经双牌将建设二广高速,与祁东—永州—双牌—道县—江华县的高速公路,公路交通将十分便捷。这里水路交通十分便利,水上交通经坦水入潇湘,出洞庭,顺长江可达沿海各大都市。

3、人口

坦田村现有村民332户1269人。村人平居住面积近50平方米,而古民居建筑占全村村民居住总面积的80%以上。

4、社会经济

坦田村整体经济结构较为传统,以农业为主,辅以渔、林及家庭副业、农、林业生产和经营缺乏独特性和高效性,产业经营项目缺乏独特性和多样性。考虑到村内及集镇的工业化程度均不高,而人文和自然景观及生态资源优越,对于发展旅游也是一个良好的条件。

二、规划背景

1、保护现状堪忧

历史文化村镇是一定历史时期各种文化的载体,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现,是非常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村镇保护问题逐步显现。地方保护规划滞后,保护资金缺乏,管理力量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存在重利用轻保护的现象,一些富有价值特色的古建筑和历史环境风貌正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2、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研究的发展

我国历史文化文化村镇保护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先是陆续将一批村落中的古建筑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 年又将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2002 年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则明确提出要对“保护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进行保护,2003 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了第一批 22 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标志着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制度的基本建立,预示着我国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3、新农村建设的推动

随着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及城乡一体化工作的不断推进,为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扎实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历史文化村镇地保护和研究工作逐渐被重视。

4、坦田村被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坦田村古建筑群独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物价值,以原生态状展示中国农耕社会诸多文明元素的重要物质遗存,是解读中国传统乡村的活化石,是湖南潇湘流域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文化古村。并于2008年坦田村被公布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被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三、规划编制依据、原则和指导思想

坦田村保护规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为指导,通过对坦田村域的文物古迹、传统民居及周围环境景观风貌的实地调查,在详细考察古村的历史沿革,综合分析古村的整体风貌特征,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依照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有关规定进行编制的。

保护与利用规划的目的在于指导坦田村的保护工作全面展开,统筹安排古村落内的各项建设工程,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保持古村的社会经济活力,在整体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特色文化旅游的开发和经营。

1、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

(3)《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

(4)《湖南省文物保护条例》

(5)《双牌县总体规划》(2008—2030年)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的范围为坦田村村域范围,面积639.03公顷。

3、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近期为2011年-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4、规划原则

在全面保护坦田古村历史文化、自然景观风貌的前提下,发挥古村的潜在优势,突出历史人文特色、自然景观特色、民俗风情特色,综合发展旅游产业与特色农业经济,彻底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准。

通过本次规划,促进坦田古村的保护更新和协调发展,统筹安排各项开发建设项目,为保护更新提供技术指导。

(1)整体性保护原则

古民居分布集中,集中连片,根据现状实际情况,规划将古村区按照一个完整的历史地段的保护要求实施整体保护。坦田古村保护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规划不仅注重坦田古村人工造就的物质形态遗产的保护,更要关注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同时也要关注作为物质形态遗产源流的地方性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以及地方性社会生产体系的保护。

古村遗产的保护必须作为整个规划政策的一部分,也是村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发展战略制定过程中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2)历史真实载体保护原则

规划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及其历史环境风貌的完整性,对已不存在的“文物古迹”一般不提倡重建,已有文物科学展示永续利用。

(3)坚持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规划坚持坦田古村的社会经济、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古村在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的同时,将保护规划置于社会经济基本发展战略的前提下,通过对遗产的正确保护与合理利用,赋予及调整其在时代变迁期必须的适当功能,以强化坦田古村作为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地方性中心村职能。

在保护古村物质性历史文化景观遗产的同时,应充分研究古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清民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的内涵,并积极进行文化产业的挖掘;对传统建筑进行积极有效的保护性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发掘历史遗产的社会经济价值,从而实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4)坚持合理利用,注重传统生活的延续性

依据历史建筑不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现状不同的完好程度、古村空间的不同类型和环境景观特征,采用分类保护的方法,制订相应的保护规定和整治措施,保持历史风貌的多样性并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5、规划指导思想

(1)树立整体性思想,保护规划应纳入坦田村总体规划,成为坦田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

(2)树立分层次规划思想,突出重点保护,建立古村落环境风貌协调区、历史地段建设控制区、文物古迹核心保护区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

(3)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保护和继承古村历史文化特色。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积极改善居住环境,以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规划研究的重点

《坦田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属村镇总体规划,以保护历史古村、协调保护与建设发展为目的,以确定保护原则、内容和重点,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为主要内容的规划。为了全面保护和发展坦田古村,规划应在以下方面加以重点研究:

(1)对古村历史进行分析研究;

(2)提出分级保护范围划定与保护要求,确定保护对象并提出具体保护措施;

(3)对资源利用潜力进行分析,明确优势和地位;

(4)提出古村的风貌景观保护以及建筑高度控制,恢复历史环境,重现古村风貌;

(5)古村土地利用与道路交通提出调整建议,合理安排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

(6)调整村内功能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绿地系统,改善古村环境,提高古村环境质量;

(7)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全古村旅游功能。

第二章古村历史文化分析

一、历史沿革

1、北宋大中祥符初年(1008),坦田村始祖曾任北宋大理寺理事的何守琮定居居坦居坦田村。

2、明洪武已卯年(1396),何守琮十三世孙何宗器中举后,又于永乐元年(1403)续修《坦溪世家何氏族谱》。

3、道光十六年(1836),坦田人何贤寿始建岁圆楼,名之为“泗玉腾飞”、“二涧庄”、“六如第”。

4、道光二十五年(1845),何贤寿长子何昌仁考取举人并供职于天津府,于1849-1850年对岁圆楼重新装修,并在“六如第”“泗玉腾飞”两侧增建横屋、书房,家中间藏书多达万册。于岁圆楼左前方修建了福清馆。

5、1944年,由于日军侵略,岁圆楼所藏文物、图书开始流散。

6、1966年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岁圆楼的石雕、木雕及各种木匾遭受破坏并大量流失。

7、2003年3月,岁圆楼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成立了岁圆楼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8、2006年,岁圆楼被公布为湖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9、2008年,坦田村被公布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

二、历史文化

坦田千年古村,展现了封建农耕社会的历史风貌。古村历史悠久,环境风貌完整,古老的民居建筑群具有原真性,村民的生活习俗和民族风情延续不断。这是一个以原生态状展示中国农耕社会诸多文明元素的重要物质遗存,是解读中国传统乡村的活化石,是湖南潇湘流域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文化古村。

坦田古村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坦田村历史遗迹众多,后龙山下古荆棘围子,村前青石古驿道,跨越坦水的两座古石拱桥,古石墙上的参天古木,巨形料石砌成的古老的坦水河堤岸以及水陆码头,古水井、祖茔古墓,古老的门楼、大堂屋、何氏宗祠以及它们身后如众星拱月般成片成群的古老居宅和居宅里珍藏康熙年间的古老家谱,千年流传下来的古老生产生活用具用品,习俗民情等,无一不深沉地折射出从岁月深处闪烁的悠远而深邃的历史文化的夺目光芒,渗透着坦田村人一脉相承浓郁的儒家伦理道德神韵和独树一帜的湖湘文化气息。

坦田村古民居群历史悠久,建筑年代沿续连贯,历宋、元、明、清各朝,为坦田人农耕生活的理想家园。其规模庞大、气势雄浑、布局有律、空间组合奇异、装饰精美绝伦、使用功能齐全,其文化底蕴深厚,民族个性鲜明,建筑艺术精妙。如今保存完整,具有历史原真感,环境风貌依旧,单姓同宗聚族而居,历史生活延续,集建筑艺术、民俗文化、宗亲文化、耕读文化之大成,为典型的古代农业聚居村落。

第三章古村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评估

一、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现状

1、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岁圆楼保存现状

岁圆楼位于双牌县理家坪乡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坦田村境内,始建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建成于1840年。由当地诂命奉政大夫何贤寿规划建设,属典型的湘南古民居建筑。2006年5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通过专家评审。岁圆楼由岁圆楼,福清馆(迎宾楼),水塘,吊马桩,碾房等部分组成。主体建筑是岁圆楼,岁圆楼面阔三栋,由“二润庄”、“六如第”、“四玉腾飞”三庭院组

成,总进深三栋共9座房屋,面积约12亩。

省保单位岁圆楼本体一览表

由于历史原因,坦田古建筑群局部曾遭到一定程序的破坏。1966至1970年代是古建筑群遭受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其中,1966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坏规模较大。石雕、木雕及各种木匾遭受破坏并大量流失。随着时间的久远,房屋部分破旧,急需维修。

2、历史建筑保存现状

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集中,融为一体。其历史建筑与文物保护单位的面积比例占核心区总面积的90%以上。古建筑物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初(1008年)经历元、明、清各朝,现存核心区为宋元时期老院子和明清时期新院子,总建筑面积达65000平方米,有220栋1000余间房宅是保存较完好的古建筑群,古村布局得体、错落有致。目前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大片整体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历史建筑现状情况一览表

从总体而言,古建筑群目前的形制仍相当完整,并且大部分仍在作为居住使用。但古建筑面临的最大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是部分房屋破旧,急需维修。;二是建设性的破坏。其中,建设性破坏主要在于拆旧砖用于新房墙基,被拆砖墙则用新砖或土坯砖替补,或居民自行改造房屋,去除旧装修换成现代门窗,铺水泥地面等,对古建筑风貌破坏较大。

3、历史构筑物保存现状

坦田古村历史环境保存完整, 至今遗存了大量宋明清时期的古迹遗物,它们数量繁多,姿容古老,加深了古村历史风貌的厚重感,有的至今仍为村民不可或缺的生产、生活设施。村前村后,古木参天,与石墙、古寨、古渠、古井、古桥一起印证了坦田古村悠远的历史岁月。

历史构筑物现状情况一览表

其中,坦田村古驿道以东西向四条中心街巷为主要纵线,它们连接村子前后村道,南北方向的小巷道则根据房屋排列的实际出入需要加以设计。无论大小街巷一律用青石板铺就,其中弯折或台阶则依地势而定。所有街巷侧都砌就了护坡,开掘了排水沟,沿屋墙街巷还留了灯窗,专用放置路灯。这些街巷四通八达,村民出行方便自如。

古道一览表

4、自然环境要素

坦田村依山临水而建,成山环水抱之势,后龙山郁郁葱葱,马山荟翠,坦水流祥,平畴沃野,阡陌纵横,村前村后古木参天,风景秀美,自然环境保持了历史风貌,古建筑群依山势亲水渊,是古村人追求“天人合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一致。

自然环境要素一览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坦田村拥有特色的传统节目16个,传统手工艺多种,清康熙以来“家谱”四部,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门联28副、匾3块,栓马刻石11对,广为流传的诗歌二首,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文化历史底蕴深厚。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情况一览表

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处,包括祁剧、花灯、木偶戏、门联。

三、保存价值评析

(一)规模庞大,设计周密,规划科学,布局规整。

坦田村80%的古民居建筑,规模庞大。其中岁圆楼三排九座房屋成为一个整体建筑,占据坦田村的一角,无论从占地面积还是空间形象,都显得气势非凡,十分壮观。柱高屋面陡,利于雨水排泻,各屋面的雨水均由各屋天井中的洞从暗沟流出,天井及房屋周围无存积雨水。两屋之间相连处无后墙间隔,利于整栋房屋通风采光。

各屋选用优质木材做梁柱,墙全用青砖平铺砌成,墙脚一米高全用料石,且砌了绊墙石等以解决柱高不稳固的问题。

岁圆楼九座房屋形制、规模一致,横向高矮相同,但每座房屋大门开同一位置,檐廊两两相对与耳门一线串通,使整个岁圆楼整齐划一,呈正方形布局,体现出我国中规中矩的传统尊卑的道德思想。

(二)岁圆楼是我国古代民居建筑中的建筑艺术教材。

岁圆楼无所不体现出高度的建筑艺术水平,房屋的高度,采光排水系统的设计,平面布

局的排列,这是设计布局的艺术体现。几座房屋前檐柱与前金柱上方的出挑、挑檐枋、矮柱、雀替、卷棚下的驼峰等构件雕刻成各种动物,这是把结构艺术化了的体现。柱础、门楼、大门、窗枋都雕刻花卉禽兽图案,墙垛、檐下有彩绘、壁画,这是装饰上的艺术体现。无论是木雕、石雕,都含有线雕、透雕、圆雕、浮雕等手法,这是艺术手法上的艺术体现。岁圆楼所有的雕刻构思奇妙,内容通俗,雕工精致,如六如第大门槛长1.6米,高仅0.32米,其间的雕刻层次多达7层,内容有菊花、菊花朵、云龙、竹节、云雷纹、席纹、牡丹、喜鹊、兰花瓣、三角形、飘带、猴、蝙蝠、鹿,多达15种。且形象生动逼真。彩绘色彩艳丽、图案工整,彩画内容通俗,富有感染力,题刻寓意深远,这是效果上的艺术体现。

(三)规划、设计、布局、装饰、用材等各方面都富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地方特色。

岁圆楼中柱高达7米以上,且都为五柱五瓜或七瓜的穿斗式梁架结构,这是典型的湘南民居梁架结构。进大门为反水有屏风,屏风两侧的通道有雕花几腿罩,这是今江华、江永北部及道县一带特有的建筑现象。特别是福清馆的下屋中柱后移,前金柱前移,两柱之间用抬梁穿斗式相结合的梁架结构,而中柱与后金柱后檐柱之间则用当地的瓜柱穿斗式梁架结构、厅堂只装格扇窗不装木壁等,这更是特例。门框上的“马山萃秀,坦水流祥”,是当地的景色和岁圆楼情境相溶的产物。巷道、前坪、天井、檐廊墙脚均用石料铺建是因为坦田村周围全是石峰,取材方便容易。

(四)岁圆楼是湖南唯一的一座保存完好的而功能完备的地主庄园,所反映的信息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岁圆楼的设计、布局、规模,还是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品味,到附属建筑的设立,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征。是研究清代晚期湘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民风民俗的集合载体。

四、现存问题评析

1、历史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未引起充分重视,整体而言保存状况较差,人为干预、缺乏规范化要求和管理;

由于保护规划和保护措施不完善,加上部分人工作中的短视行为,一些极具保存价值的历史建筑不时被人为拆掉毁坏,改建成与历史建筑群极不协调的现代建筑,破坏了古村的整体建筑风格。

2、历史构筑物保存状况较好,但日常维护工作缺乏规范性要求;

3、自然环境要素保存状况较好,山青水秀,山环水绕。

保护规划篇

第四章保护目标与保护内容

一、保护目标

1、保护规划总体目标

保护和传承坦田古村的历史文化,保护好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恢复古村自然人文特色和历史文化环境,促进古村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充分挖掘古村文化内涵,成为以原生态状展示中国农耕社会诸多文明元素的重要物质遗存,解读中国传统乡村的活化石,湖南潇湘流域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文化古村。

2、近期目标

保护和抢救面临破坏的文物古迹、历史地段,搬迁不合理占用文物古迹的机关和单位。为古村保护总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3、中期目标

完善古村格局,适当整治古村风貌,形成古村特色,严格执行文物古迹的保护要求,协调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使坦田古村保护与农村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4、远期目标

全面的整治改造,保护和恢复古村自然人文特色和历史文化环境,促进古村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充分挖掘古村文化内涵,成为以原生态状展示中国农耕社会诸多文明元素的重要物质遗存,解读中国传统乡村的活化石,湖南潇湘流域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文化古村。

二、保护内容

1、确定保护内容的原则

在概括提炼坦田古村环境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对古村风貌格局、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能够整体地保护和展示坦田古村的特质形态和文化内涵。

2、保护的主要内容

坦田古村的保护包括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历史建筑、历史村落的保护,古村整体风貌保护,古村山水空间格局保护,居住环境整治,古村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统经济的发展等。

3、确定对应的保护方式

(1)、对文物保护单位

划定保护与建设控制区,提出保护与控制要求。

(2)、对历史建筑、历史村落的保护

根据历史建筑的保存状况,提出保护要求和分类整治措施。保护历史村落现有格局,延续古村的历史结构,振兴古村历史文化。

(3)、对古村落整体风貌的保护

重点对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今的古村功能布局,传统道路系统和街巷尺度、名称、走向、传统建筑风貌等要素进行整体保护。

(4)、对古村落山水空间格局的保护

制定保护措施,加强古村山水格局的保护,提升古村文化内涵。

(5)、对居住环境整治

改善古村落内居住环境、增加绿化用地,配套完善基础设施。

(6)、对传统文化及地方习俗以及传统经济的保护

进一步挖掘、收集整理名人、艺人及传统习俗、传统民间工艺资料,制定保护和利用计划,并使其展示及传承,再现坦田民风,同时为现代经济服务。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等级与范围第一节总体保护框架

保护框架的制定是在提炼坦田地方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古村的整体历史文化环境,重点历史地段和单个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整体地保护坦田古村传统的特质形态和文化内涵。

一、保护框架的构成要素

保护框架由自然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人文环境要素三部分组成。

1、自然环境要素

各民族与其地方文化特性是在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故自然环境要素是保护框架中的重点组成部分,主要指有特征的地貌和自然景观。包括地理条件及气候、物候条件等。

自然环境要素的保护是指对坦田古村山水相依的自然特征的保护。严格控制人工建设对其破坏,保护山体植被与水源及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严禁掠夺性的资源开发。

2、人工环境要素

人工环境要素主要指人们创建活动所产生的物质环境。

坦田古村基本保留有较完整的历史村落,村域内外名胜古迹众多,富有价值的清代建筑,如岁圆楼等都保存较好。整个大屋依山而建,每栋房屋呈“丰”字结构,穿行其间,晴不暴日,雨不湿鞋。

坦田古村人工环境要素的保护指对坦田以山为背景,以历史古村为核心,以古街巷为骨架,以保存的公共建筑、各类传统民居群体聚落、特色民居以及各类文物点等所共同构成的空间格局的保护。

保护策略主要为:保护历史村落基本布局形态,慎重维修及合理利用各种类型的人工环境要素,严格控制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的建设,严禁破坏历史建筑外部界面的改建活动,并适当地根据历史资料整理与缝合已失落的连续性空间体系。

3、人文环境要素

人文环境要素指人们生活风貌的环境体现。

坦田村保留有丰富的封建农耕社会的历史风貌,独特的清代建筑群是目前中国为数不多的,残存的湘南古民居建筑的活化石。

人文环境要素的保护指对坦田古村千百年来居民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生活情趣、文化教育、工艺美术、名特物产等方面所反映的民俗与民族文化等人文环境特征的保护。

保护策略主要为:维护及创建古村居民的现实社会生活网络,补充及重现社会生活所需的场所空间,体现地方性与民族性的传统文化的整理与创造发展,加强居民与外来人口的教育与熏陶。

二、保护框架的空间构成

根据坦田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环境要素的构成分析,古村落总体保护的空间框架规划可以概括为“前对马山,后靠后龙山,坦水环绕。大屋卧于其中,尽显古村聚华。”

三、保护框架的主题

保护坦田历史文化名村的内涵,通过保护框架主题即“湘南古民居建筑活化石”、“封建农耕社会历史风貌展示地”,体现名村特色,延续历史风貌。

主题一:封建农耕社会历史风貌展示地

·保护现保存较好的岁圆楼、福清馆、祠堂等典型清代古旧民居群,保护坦田历史上各具特色、气势恢宏的历史建筑。

·保护古村传统的古村落格局,如千年青石板古驿道、传统街巷空间。

·保护文化遗址、古桥等,如来凤桥,环村石群等。

主题二:封建农耕社会历史风貌展示地

·保护匠心独具的各式雕刻、彩绘工艺。

·保护历史上丰富的诗词歌赋,如门联、楣题横匾、家谱,《十条家训》、《百字劝》、《为人宜鉴》、《百字戒》等族规家训等。

·保护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传统节日、祁剧、木偶戏、花灯、耍龙舞狮等。

·保护古村丰富多彩的土特物产以及多姿多彩的饮食文化。

第二节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区的保护范围划定

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其范围包括为保护文物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以及内部历史街道格局、传统民居群等代表古村完整风貌的全部地段及边界轮廓。

规划通过第三章对现状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构筑和遗产自然环境的调查和分析,综合考虑的建造年代、保存质量、建筑高度和风貌状况,划定坦田古村核心保护区范围,并且在核心保护外围划定建设控制地带和风貌协调区。

一、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区划定的原则

1、有较高价值的历史建筑或构筑物,有特殊保存价值的环境要素相对密集的区域。

2、为了有利于历史地段的管理、保护和利用,划定的范围尽量成片。

3、为了保护坦田古村的历史文化的整体性,把各种类型的历史建筑和以历史街道为骨架的古村落结构肌理纳入到历史地段来。

二、核心保护区范围

1、保护范围

坦田古村历史文化核心保护区保护范围依据遗产价值、保存现状和相关地形环境等因素划分坦田村古建筑群和相关环境范围为核心保护区。

核心保护区包括两块,以岁圆楼为核心的保护区,其四至边界为:北退岁圆楼约45米,西退约27米,南退约66米,东退约61米,包括现存质量较好的古建筑群,延伸包括积善巷两厢范围,面积3.27公顷。

另一核心保护区以何氏祠堂为中心,包括现存的古建筑群,东西128米,南北长66米,面积0.86公顷。

核心保护区范围面积共4.13公顷。

2、保护项目

(1)保护岁圆楼及周边历史建筑物等文物保护建筑群。

(2)保护古驿道等为主的保存完整、有代表性传统风貌格局。

(3)保护碾房、吊马桩、福清馆等周边文物。

二、核心保护区保护内容

1、保护历史地段的整体景观风貌。包括村庄轮廓线、河湖水系、建筑群体特征(建筑高度、屋顶及其平面格局)等。

2、保护巷道形成的历史空间结构和肌理。

3、保护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和其它有价值的建筑或建筑局部(包括门头、彩绘、雕刻等)。

4、保护其它历史遗迹和历史文化内涵。包括与传统生活方式有关的水井、街道铺装形式;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变迁等的物质载体;民俗风情等。

三、核心保护区的保护原则

1、尽量保护历史遗存的原物,保护历史信息的真实载体。历史遗留的原物是包涵着大量历史信息的,它的特别珍贵之处在于它可以不断地被研究、被解译,不断有所发现。

2、重点突出整体风貌特色的保护。重点在保护外观,保护构成村落外观的各个因素。

3、保护和合理使用相结合。在保存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应坚持利用政策调控历史地段的人口密度,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绿化率,控制建筑密度,优化社区环境,从而增加村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恢复活力,促进繁荣。

4、在保护工作中,提倡并鼓励村民参与。保护规划的制定和管理方式应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的结合。强调结合新农村建设,推动广泛的村民参与,寻找历史保护和村民现实生活需求的结合。

5、保护工作应有重点、有目标,保护方式采用“微循环式”,分期分批,坚持不懈。

四、核心保护区的保护要求

1、历史文化核心保护区内的保护与更新应体现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

2、历史文化核心保护区内建筑进行分级,分为保护、整修、改造、更新、拆迁五级。

3、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以1到2层为主。

4、调整不合理的土地使用功能。

5、完善市政设施。

五、核心保护区内建筑的分级保护、整治与更新

规划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每一幢建筑,通过综合评价其建筑建造年代、保存质量、风貌状况条件,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整治措施。

1、基本要求

(1)在界线范围内一般不得新建、扩建活动,但是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

(2)所有一般建筑在近、中期按规划整治模式要求进行分类整治。

(3)在规划期限内,核心保护区范围内所有近中期非拆除类民居依据居民意愿及新居民点规划和建设情况实施不定期迁移安置。

(4)任何复原工程和新添设施都要严格按照相关文物法规履行报批手续。

2、整治模式

(1)、本规划制定建筑物的整治模式为:保护、整修、改造、更新、拆迁6种,适用于

坦田村内的所有建筑。

1)保护

适用范围:保护比较完整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与建筑质量良好的历史建筑。

措施要求:保护整体空间布局,外观风格,大体结构,局部整饰雕花、彩绘等,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与消防设施,整治环境卫生。

2)整修

适用范围:建筑风格与环境基本协调、质量尚可的历史建筑。

措施要求:允许保存外观、改善内部,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外观按照传统样式、传统材料、传统工艺进行维修整饰。

3)改造

适用范围:建筑质量较好,但外观、风格与环境不协调的现代建筑。

措施要求:建筑风格与环境外形进行改造和整饰,包括建筑体量、外表的材质、色彩、门窗式样及屋顶形式的改造和整饰,使其与村落传统风貌协调、清理和整修居住建筑内部空间。

4)更新

适用范围:严重破坏村落整体风貌的建筑、质量差的建筑、规划要求更新功能的建筑。

措施要求:拆除在原址重建,建筑限高6米,建筑形象必须与传统风貌协调,提倡使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传统布局、传统形式;部分与文物建筑紧邻或者与文物建筑存在屋面或围护结构相互搭接关系的建筑,在重建时必须确保文物建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制定妥善的重建方案。

5)拆迁

适用范围:无风貌保留价值、建筑质量差、对坦田村传统风貌和文物保护造成明显破坏作用的建筑,以及位于规划用地调整为文物资源保护用地或农林用地的建筑。

措施要求:原址拆除,不得重建。

6)重建

适用范围:现已无存但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标志性建筑。

措施要求:在具备充分历史依据和得建必要性的基础上,允许个别重建。

3、建筑整治分期

(1)、近期

配合展示规划需要,整治规划旅游服务设施接待地至岁圆楼段展示路线沿线及主要展示点的一般建筑。

(2)、中期

分类整治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所有一般建筑。

(3)、远期

拆迁建设风貌控制范围内所有一般建筑。

(4)、不定期

在规划期限内,建设控制地带所有近中期非拆除类一般民居可依据居民意愿及新居民点规划和建设情况实施不定期拆迁。

4、整治建筑统计

保护1.02hm2,占总量的21.18%;

整修0.6 hm2,占总量的12.5%;

改造2.97 hm2,占总量的62%;

更新0.09 hm2,占总量的1.78%;

拆迁0.12 hm2,占总量的2.54%;

建筑整治统计

六、建设控制区

1、定义:指在历史保护区范围以外允许建设,但应严格控制其建(构)筑物的性质、体量、高度、色彩及形式的区域。它是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背景区域,所谓的背景不只是视觉上的背景,而是广义上包括了自然“背景”和历史“背景”。主要是为了保护和协调文物古迹及古村主要风貌的完整所必须控制地段。

2、控制范围:为保护坦田村历史环境格局的完整性建筑风貌的延续性,本规划划核心保护区周边相关环境界域为建设控制地带。

四至边界为:北以坦水河为界,东至理坦公路,南至村入口牌楼、西至山脚环村公路,总面积18.25公顷。

3、保护项目:控制历史文化保护区外部的空间格局天际轮廓,控制古建筑群周边的建设。

七、建筑控制区控制要求

1、建设控制区的控制要求

(1)在此保护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经规划部门、文物管理部门等批准、审核后才能进行。

(2)该范围内的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要素绝对不允许拆除与改变,并必须按照风貌要求原样原修,或者改善内部环境及赋予其合理的功能。该区域内的建筑形式应为坡屋顶.体量宜小不宜大,功能应以居住和公共建筑为主。

(3)对该范围内任何不符合风貌保护要求的新旧建筑,除影响较大而必须搬迁及拆除之外,其他应逐步改造其外观形式和建筑色彩,以达到历史村落整体环境的统一。

(4)保护范围内的街巷格局及街巷尺度,不得拓宽任何历史街巷,原有电线杆、有线电视天线等有碍观瞻之物应取掉,历史街巷铺地应采用传统的青、赤色石板,同时街巷环境应进行整治并保持清洁卫生。重要历史环境要素如树木、墙体及外立面装饰,及反映居民生活状态之特色庭院、特色空间(如街头广场)应予以保留并整治环境。

(5)任何复原工程和新添设施都要严格按照相关文物法规履行报批手续。

八、风貌协调区划定

1、定义:在建设控制地带之外,划定以保护自然地形地貌为主要内容的区域。

2、范围:

四至边界为:北至坦水河,西至后龙山沿线山脊,南至来凤桥,东至马山沿线山脊,总面积181.74hm2。

3、保护项目:控制和引导村民建设活动,保护山、水、地形、地貌等环境。

九、风貌协调区的控制要求

(1)、建(构)筑物

在此范围内的新建建筑或更新改造建筑,必须服从“体量小、色调淡雅、不高、不洋、小密、多留绿化带”的原则。其建筑形式要求在不破坏古村风貌的前提下,可适当放宽,新建筑应鼓励低层。风貌协调区内的建筑形式和色彩应与历史建筑有机联系,突出地方特色。禁止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任何新的建设行为,对不符合要求的已有建筑,应停止其建设活动,并在适当的条件下予以改造和拆除。在此保护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经规划部门、文物管理部门等批准,审核后才能进行。

(2)、山体

自然风景保护区范围内应完整保留山体原有植被并加以严格养护,古村周围及所有山体环境都严禁开山取石、破坏植被、任意采伐及捕猎等行为。

位于山体环境中的历史保护建筑(群),应划定保护范围及控制区域,并尽可能减少各种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及扩建工程等。

古村周围所有山体环境应严格控制新的人工建设的发生,必须保持原有的自然环境。现有在山体上及山脚边的新建设应酌情处理,远期必须采取逐渐拆除的措施。

涉及旅游区的山体环境中,不得因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造成对山体环境较大的干扰与破坏。对山体旅游区的旅游人口应加以严格控制,计算环境容量,尽可能地减少人工设施如机动车道的建设,教育居民及游客,鼓励生态型的旅游观光模式。

(3)、水体

古村内的坦水河等水体应严格维护水质洁净,达到二级饮用水标准。严禁向水域内倾倒垃圾及其它废弃物。两侧应保留出通畅的滨水道路空间及绿地,严禁占用滨水空间及阻塞水系视觉通廊。

在涉及旅游区的水塘、水渠水面中,不得以开展旅游活动为名,加建过多过密的旅游服务设施。在水面之上,应尽可能少建或者不建任何类型的人工构筑物,保护视线通廊的完整。

历史村域内各处水系必须保护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周围作为绿化景观区域,严格控制新建设的发生与蔓延,严格禁止侵占水源地的行为。

应结合水域及生态系统的整治,强化软性活动空间,保持水源地的洁净及物种多样性,保护山水与田园之间的视线通廊,突出古村的外部环境特色。

第六章文物古迹保护规划第一节文物保护范围与保护要求

一、保护范围与保护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工程建设,并且“根据保护文物的实际需要,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批准,可以在文物保护单位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在这个地带内修建新建筑和构筑物,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

坦田古村已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坦田村内的文物古迹包括:岁圆楼及周边古建筑群、祠堂古建筑群等。(详见“坦田历史文化名村文物古迹保护一览表”)。

为了对这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切实的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对各个文物保护单位按一定距离划分不同等级的控制地带,执行不同等级的保护规定,以使古村环境风貌符合文物古迹的保护要求。

二、文物建筑保护分级

1、Ⅰ级

(1)适用范围:病害严重或较严重、病害稳定性差、人为干预程度大、濒临全面毁坏的文物建筑。

(2)保护措施:1)遗存识辨与评估、2)日常保养、3)重点修复、4)环境整治(3)实施要求:近期实施相关保护措施。

2、Ⅱ级

(1)适用范围:病害程度一般、病害程度稳定性一般、人均干预程度一般的文物建筑。

(2)保护措施:1)遗存识辨与评估、2)日常保养、3)重点修复、4)环境整治

(3)实施要求:分期分批实施相关保护措施。

3、Ⅲ级

(1)适用范围:病害稳定、病害稳定性差、人为干预程度大或较大的文物建筑。

(2)保护措施:1)遗存识辨与评估、2)日常保养、3)环境整治、4)遗址保护

(3)实施要求:立即制止人为破坏性干预、分期分批实施相关保护措施。

4、Ⅳ级

(1)适用范围:病害程度轻、病害稳定、人为干预程度小的文物建筑。

(2)保护措施:1)遗存识辨与评估、2)日常保养

(3)实施要求:实施相关保护措施,控制居住人口密度,规范居住行为。

(详见:文物建筑保护分级统计表)

坦田古村文物保护范围的划定主要考虑视线分析、噪声环境分析、文物安全保护要求和高耸建筑物的观赏要求及历史村域的整体保护要求综合分析制定。规划根据坦田各类文物点的实际情况及周围环境,以有利于规划实施为原则进行二级保护范围和风貌协调区的划分。

三、文物保护范围内建设与管理要求

1、文物的四至界线

文物的四至界限范围内,所有的建筑本身与环境均要按《文物法》的要求进行保护,不允许随意改变原有状况、面貌及环境。如需进行必要的修缮,应在专家指导下按原样修复,做到“修旧如故”,并严格按审核手续进行,该区域内现有影响文物原有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必须坚决拆除,且保证满足消防要求。

2、建设控制地带

文物的建设控制地带内,凡保留的历史建筑应加强维修,无需保留的建筑应逐步拆除。新建建筑色彩应采取黑、白、灰及坦田村民居特有的色彩、装饰、建筑形式。

(1)建筑,建筑物高度控制二层,总高度为9米。

(2)该区内凡保留的传统民居建筑应加强维修,无需保护的建筑应逐步拆除,新建建筑色彩应采取与坦田地方民居特有的色彩、装饰、建筑形式。建筑之间保留一定的防火间距,并满足消防要求。该区内凡有新建工程设施,建筑项目应满足保护对象的要求,所有的建设活动,包括地上、地下均需经建设局、文物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的审核批准,在外观、造型、体量、高度和色彩上都要与保护对象相协调。

3、风貌协调区

考虑到古村风貌的整体保护,另在文物的建设控制地带外围划定风貌协调区。指在建设

控制地带之外再划一道界线(一般为文物的四至界线外50米-200米为一圆周,但要视地形、地貌、现状建筑、街区布局而定),要求在此范围以内的建筑和设施在内容、形式、体量、高度上要与保护对象相协调,以取得合理的空间与景观过渡,保护古城的环境风貌。

该范围内各种修建性活动应在规划、文物管理部门指导并同意下进行,其建筑内容应根据文物保护要求进行,体量宜小不宜大,色彩以黑、白、灰为主色调,最大建筑高度为三至四层,总高度为12米。建筑功能应以居住与公共建筑为主,对任何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新旧建筑必须搬迁和拆除,近期拆除有困难的都应改造其外观和色彩,以达到环境的统一,远期应搬迁和拆除。

单个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详细状况,保护要求及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另见图纸。历史村域内文物保护单位按照其所处环境划定其各级保护范围,古村外的文物保护单位各级保护范围参照有关规定。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尚无详细地形图的,留待条件完备时补充。

第二节历史建(构)筑保护修缮与再利用

一、各类历史建筑保护措施

1、保护项目

(1)、建筑群落:福清馆、戏台、宅院府第、私塾、祠堂、门栋等历史建筑物。

(2)、历史构筑物:环村石墙、门楼、河岸堤、拦河坝、引水渠、石拱桥、古驿道、古井、古树、吊马桩等。

(3)、地方特色文化:坦田村民俗馆、碾房。

2、保护范围

坦田村域范围内已经公布批准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历史建筑本身和其组成部分的四至界线以内,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范围。

历史村域及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范围内,所有历史建筑及历史环境要素严禁拆除,应根据其功能调整及风貌要求进行整体性修缮,并对内外设施进行应有的改善。不能随意改变现状,不得施行日常维护外的任何修建、改造、新建工程及其它任何有损环境、观瞻的项目。在必须的情况下,对其外貌、内部结构体系、功能布局、内部装修、损坏部分的整修应严格依据原址原样修复,并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其它有关法令、法规所要求的程序进行。并保证满足消防要求。

对于其中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有重要价值的历史建筑物及构筑物,应根据其特色及现状情况进行修缮及合理利用。其中已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和构筑物,应根据本章第一节的有关规定进行保护。对于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历史建筑及挂牌保护民居,应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要求进行保护,但不另外划定建设控制地带。

3、保护措施

(1)、产权性质

应逐步由县政府收回建筑产权,恢复原建筑性质和使用功能,有特殊价值的历史建筑应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民居,由专职部门管理维护,作为文化展示或旅游服务设施定时开放。

(2)、建筑形式

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其它有关法令、法规所要求的程序进行。不能随意改变原有状况与环境,不得施行日常维护外的任何修建、改造、新建工程及其它任何有损环境、观瞻的项目。在必须的情况下,对其外貌、内部结构体系、功能布局、内部装修、损坏部分的整修应严格依据原址原样修复,并保证满足消防要求。

(3)、高度控制

四至界限范围内应维持现状高度或根据原状恢复。建设控制地带内应参照第一节有关规定。

坦田历史文化名村文物古迹保护一览表

文物建筑保护分级统计

第七章非物质文化保护规划

民俗是民族文化贯彻社会生活的机制,是民族文化存在的现实表征和传承延续方式,是激发民族民间艺术的人文生态空间,是历代相沿而积久形成的风尚、习惯和礼仪。

一、保护与传承原则

1、代表性原则

不能搞泛民间文化保护,代表性原则为第一原则,传统不能覆盖当代。

2、美学原则

应该保护民间文化遗产中有历史价值、科学(真)、人性(道德、善)和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作品。

3、原生态主体性原则

任何文化遗产的产生都有其具体的自然、社会人文生态环境,离开环境就脱离了泥土,对原生地、原生态的尊重是核心原则。

4、分级与分类保护原则

要根据其影响力、影响范围、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市场价值、教育价值进行分类,确定哪些只能抢救,哪些可以开发。

5、未来原则

面向未来发掘传统的魅力,影响、教育下一代,使民间文化弘扬广大。

二、保护与传承方式

1、博物馆保护方式

可建坦田村民俗馆或坦田历史文化博物馆,收藏整理地方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资料,对一些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通过录音录像的方式保存下来,通过博物馆的展览、播放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文化现象与存在。

2、家庭传承方式

一些个体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用家庭传承方式是最有效的,利用原有古道规划一条个体技艺展示一条街,集中展示坦田古村的特色技艺、特色小吃。文化部门可采取生活补贴、收购收藏等方式进行鼓励,也可将一些手工艺术传统进行评定等级,以区别对待,有市场前景的手艺项目可加大宣传力度,使地方手工艺品走向市场、社会。

3、长效保护机制方式

由政府部门对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认定、统一编号的激励措施,并记录在案,公之于世。对传统古民居建筑艺术而言,可举行传统民居艺术大赛,吸引国内外游客来参观,对被政府认定为保护单位的民居,政府可给予民居主人资助,定期由专业民居技工指导修缮保护。

4、整体人文生态保护

任何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都产生于一定的文化生态之中,活在一定地域里,保护某一艺术形式,要尽可能地保护与其相关的生态元素,使其成为地方文化遗产的一项代表作。

5、数字化与网络传承方式

利用数字化、网络化进行保护与传播,实现全球超越时间空间的资源共享。

三、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地方风俗与民间礼仪——湘南风俗和残存的儒家礼仪,主要表现在婚、丧事活动上。其他如《十条家训》、《百字劝》、《为人宜鉴》、《百字戒》等族规家训。

2、民间节庆——具有乡土特征与儒家礼仪下的过年、祭祖活动如清明。

3、民间演艺——祁剧、木偶戏、花灯、耍龙舞狮。

4、特色饮食风俗——坦田古村落腊肉、野菜山味,如蘑菇、蕨菜、野兔、斑鸠、野鸡等。坦田村年夜饭饭俗、坦田村茶俗。

5、民间艺术——民俗文化陈列馆中收藏、陈列着与坦田千多年历史相关的文物与“古董”等民间艺术品:雕花木床、窗棂、木门等。

7、其他:风水,坦田建筑屋群的选址和河道走向,本身就是一个传统风水文化的生动例子。坦田建筑屋群坐落在盆地之中,盆地近似于椭圆形,条带状的坦田建筑屋群依着椭圆形的长轴建筑,坦水河傍着建筑群外围而流,形成所谓“山环水绕”,面对马山。远处山峰为屏障,一溪玉水抱龙身。猛虎佐力仰强敌,鸾凤展翅步青云。”的格局,是风水学上的“聚风聚气”的特征,并通过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达到“地形有理”。

四、主要非物质文化展示空间规划

1、展示A区

(1)岁圆楼——建筑形貌与建筑工艺展、院落格局与宗亲结构的对应关系展、民俗用品陈设展。

(2)历史建筑展示院落——建筑形貌与建筑工艺展、院落格局与宗亲结构的对应关系展、居民生活方式展、古建筑院落居住生活体验。

(3)吊马桩——村落选址文化。

(4)何氏祠堂——族谱等历史资料及文物说明资料陈列展、庆典和祭祖活动表演。

(5)积善巷南北向古道——古巷青石板风貌展,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工序展、地方特色食品制作工序展。

(5)小游园——祁剧、木偶戏、花灯、耍龙舞狮表演。

2、展示B区

(1)博物馆展示院落——民间书画、工艺品、书刊等文化作品展、农耕文化生产生活用具展。

(2)最佳观景点——坦田古建筑整体格局展、地形地貌展、村落全貌展。

(3)游客服务中心——售票,接待,宣传介绍材料、纪念品、小食品销售。

(4)东面农田丘陵——本地品种、观赏性强、经济效益高的农林作物生态园区。

非物质文化展示空间规划一览表

第八章建筑高度与建筑风貌控制

建筑高度控制规划和建筑风貌控制规划是在充分研究和分析古村传统特色和现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古村落保护、利用和开发的综合要求,针对文物的保护,景点之间的呼应与统一,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历史地域外部空间环境的保护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建筑情况和用地规划作出的。

一、建筑高度控制

1、控制原则

历史文化保护区内部按照历史原貌恢复控制;

满足历史村域的环境保护要求以及展示滨水景观的特色;

严格控制古村保护区与控制区之间的高效农田,使历史保护区与控制区在建筑高度上的自然过渡。

2、高度控制

规划按层高3米,坡屋顶屋脊高2米的计算标准,将规划区建筑高度划分为3个等级来控制:第一级为建筑高度9米以下核心保护区;第二级为建筑高度12米以下建筑控制区,建筑高度12米以下风貌协调区。

(1)重点保护区及一般保护区

1)居民自用住宅建筑进行翻新改建时,严格控制檐口限高不得超过原有高度。

2)民居变更用途时,对于原建筑不得进行加建,建筑檐口高度不得变更。

3)新建建筑檐口高度不得超过周边建筑。

(2)建设控制区

1)居民自用住宅建筑进行翻新改建时,严格控制檐口限高不得超过原有高度。

2)新建村镇居民建筑的檐口限高为6米。

3)商业、公共建筑的檐口限高为8米。

(3)风貌协调区

1)村镇居民建筑的檐口限高为6米。

2)居住商业混合建筑的檐口限高为6—10米。

3)商业、公共建筑的檐口限高为10米。

二、建筑风貌控制

规划将建筑风貌分为3个等级来控制

1、核心保护区

核心保护区内按照历史原貌控制,尽量恢复其古村风貌。

2、建筑风貌控制区

建筑风貌控制区充分利用保留下来历史建筑和传统街巷组织街区风貌,新形成的正街符

合传统肌理,建筑布局应以院落为单位,建筑形式以当地清代传统民居形象为参考依据,青砖黛瓦,飞檐翼角,层楼叠院,风火墙都高出屋面,且造型生动美观,翼角高翘。整体形象应与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气氛和谐。

3、建筑风貌协调区

建筑风貌协调区,主要以景观控制和风貌协调为主要目的,应在建筑色彩、墙面材料、立面及屋顶形式等方面与传统古村风貌协调,同时维护该区域内山体和水系等自然地貌,使得历史与现代,人文与自然有机融合。

第九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一、历史环境保护规划

1、历史环境保护原则

以保存真实历史信息为核心,注重遗产本体和相关环境的整体保护。

2、自然环境要素保护

(1)、基本要求

保护自然环境要素的自然形貌和生态环境。

(2)、山体保护

适用对象:狮子山、凤凰山、马山。

1)保护山体形貌,不得进行取土、采石、深翻土地等破坏山体形貌的行为。

2)修复山形和植被。

3)部分因修建环村线而破坏的山丘和植被,要求维护现状山体形态,防治水土流失,进行修补性的植被恢复和培护,植被选用当地生长周期较短的品种。

(3)、水系保护

1)不得随意变更原岸线。

2)驳岸和岸边步道普遍需要修整,保证坦水河两侧与水渠步行通道的通畅。

3)滨水驳岸以自然石砌驳岸式为主。

4)通过污水截流,改善水质。

5)保持来凤桥景观,水流景观需要梳理。

(4)、植被保护

1)坦田村内历史性植被均属保护对象,由坦田文物管理处登记管理,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随意砍伐。

2)村内植被品种形象和种植方式保持地方性、传统性、自然性要求、避免出现现代园林手法,不符合要求的植被品种方式均应列入环境整治目标。

二、生态保护规划

1、保护原则

生态保护与文物保护相结合原则;

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

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并重;

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

2、规划依据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1994)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1994)

《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1995)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8)

3、保护目标

保护与坦田村历史环境相关的水系、植被、丘陵和山体等历史环境因素;

保护与村落现状环境相关的生态功能: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率等。

4、保护措施

(1)、水体保护

适用范围:保护范围内坦水河、水渠、消防水塘。

规划要求:保持现有河流、水渠、水塘等水体规模,不得随意缩小。

(2)、山林保护

适用范围:保护区划内的山体和丘陵

规划要求:基于生态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角度,要求妥善养护和管理保护区域内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作者:互联网政策法规来源:互联网点击数:2113 更新时间:2013-5-6 1总则 1 . 0 . 1 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 . 0 . 2 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1 . 0 . 3 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 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2 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3 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 . 0 . 4 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 . 0 . 5 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 . 0 . 6 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 , 0 . 7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人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 . 0 . 8 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 . 0 . 9 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 . 0 . 10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 . 0 . 1 历史文化名城historic city 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 2 . 0 . 2 历史城区historic urban area 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涵盖一般通称的古城区和旧城区。本规范特指历史城区中历史范围清楚、格局和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需要保护控制的地区。 2 . 0 . 3 历史地段histori .area 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 2 . 0 . 4 历史文化街区historic .onservation area 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称为历史文化街区。 2 . 0 . 5 文物古迹histori .monuments and Sites 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包括地面与地下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古碑石刻、近代代表性建筑、革命纪念建筑等。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第四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第六章成果要求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适用本要求。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范围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的范围一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单独编制。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同时编制。 凡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考虑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相衔接。 第四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同时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第五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保护和延续传统格局和风貌,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

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应遵守本要求规定,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九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十条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保护目标,明确保护内容,确定保护重点,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制定保护与利用的规划措施。 第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内容,一般包括:(一)保护和延续古城、镇、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及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二)历史文化街区和其他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巷; (三)文物保护单位、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四)历史建筑,包括优秀近现代建筑; (五)传统风貌建筑; (六)历史环境要素,包括反映历史风貌的古井、围墙、石阶、铺地、驳岸、古树名木等; (七)保护特色鲜明与空间相互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第十二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对自然与人文资源的价值、特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论文)

昆山市周庄镇保护与旅游开发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

目录 摘要 (3) 引言 (5) 一、昆山市周庄镇规划背景 (6) (一)背景资料 (6) (二)规划内容 (6) (三)规划特色 (6) (四)规划内容 (7) (五)总结 (7) 二、昆山市周庄镇规划思路 (8) (一)周庄现状主要问题 (8) (二)周庄规划主要思路 (9) (三)周庄规划总体目标 (9) (四)周庄规划重点解决的问题 (9) 三、昆山市周庄镇经济人口 (10) (一)经济发展现状 (10) (二)经济发展分析 (10) (三)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11) (四)产业发展策略 (12) (五)主要就业提供 (12) (六)人口分析 (13) (七)城镇化水平 (14) 四、昆山市周庄镇规划内容 (14) (一)规划期限和层次 (14)

(二)城镇性质和镇区用地规模 (15) (三)镇域总体规划 (15) (四)镇域村镇结构 (16) (五)镇域土地利用 (17) (六)镇域设施分布现状 (18) (七)城镇用地规划 (19) (八)古镇保护规划 (20) (九)周庄历史文化 (21) (十)古镇保护规划 (22) (十一)旅游发展现状 (23) (十二)旅游规划 (24) (十三)交通规划 (25) (十四)绿地湿地系统规划 (26) 结语 (28) 参考文献 (29) 附录 (31) 附件一 (31) 致谢 (32)

摘要 周庄镇位于昆山市西南隅。1995年,周庄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998年11月,周庄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清单2003年,周庄镇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奖,又被列为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被誉为“江南第一水乡”。1997年,周庄古镇旅游业已经开始发展,并带动了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想法以及古镇的发展要求促使古镇寻求规划援助,研究新出现的问题,并将周庄的发展定位于世界水平。但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文化遗产、历史环境、城市特色受到相当程度的破坏、冲击,并主要表现为建设性的破坏。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昆山市周庄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为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的历史文化名城提供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旅游开发 Abstract Zhou Zhuangzhen is located in kunshan city southwest corner. In 1995, was rated as the provincial Zhou Zhuangzhen history culture famous town. UNESCO's world heritage list in November 1998 ,zhouzhuang preparatory directory listing in 2003, Zhou Zhuangzhen gain UNESCO asia-pacific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outstanding award, and is listed as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中国的文化遗产怎么保护

中国的文化遗产怎么保护 都知道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滔滔大国,我国的文化遗产也是数不胜数,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两个,但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有哪些呢?要怎么保护呢?其实总共有52个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作为一个中国人,肯定要对这些遗产有所了解才不失为一个中国人,更要细心保护他们。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文化遗产? 结合文化遗产清晰条理的向我们说明了这个问题。文化遗产主要分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法律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仅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价值的人类杰作,即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我们不会保护其中的糟粕。 ▲二、为什么要用法律保护文化遗产?

从文化遗产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即历史之见证、身份认同的纽带、文化多样性之体现、创造力之源、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涉及不同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正当利益和不同文化遗产权益和文化遗产权益与其他正当权利 之间可能发生冲突三个方面向我们展开。这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文化遗产本身具有的重大意义与其保护过程中有诸 多问题之间的矛盾,而这个矛盾的解决必然需要法律的保障。 ▲三、怎么用法律保护文化遗产? 从国内到国际两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目前用于保护文 化遗产的法律。就国内而言,目前我国已经在宪法第22条、文化遗产基本立法、其他相关立法以及政府部门的行政立法和部门规章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明确的规定。而国际方面也有相关的规定。1954年颁布的《关于在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海牙公约》、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及其他相关的国际公约也都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法理依据。 ▲四、公众如何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就目前中国文化遗产多的现状,王教授指出,只是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我们每位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主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中来。我们可以通过捐资募资、文物认领、文保义工、志愿活动等多种方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第四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第六章成果要求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适用本要求。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范围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的范围一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单独编制。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同时编制。 凡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考虑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相衔接。 第四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同时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第五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保护和延续传统格局和风貌,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应遵守本要求规定,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九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十条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保护目标,明确保护内容,确定保护重点,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制定保护与利用的规划措施。 第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内容,一般包括: (一)保护和延续古城、镇、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及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二)历史文化街区和其他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巷; (三)文物保护单位、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四)历史建筑,包括优秀近现代建筑; (五)传统风貌建筑; (六)历史环境要素,包括反映历史风貌的古井、围墙、石阶、铺地、驳岸、古树名木等;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设施建设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永康市前仓镇厚吴村 永康市规划建筑设计院

编制人员名单 法人代表:吴崇友 项目负责:吴崇友 审定:施俊杰(高级工程师、院长)审核:程万里(高级工程师) 校对:潘丽微(注册咨询工程师)编写:吴崇波(高级工程师)

目录 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 第三章项目场地及建设条件 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第五章环境影响 第六章资金估算及资金来源 第七章建设进度初步设想 第八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估算第九章结论和建议 附件

第一章总论 一、概述 1、项目名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设施建设 2、建设单位:永康市前仓镇厚吴村 3、法人代表:吴崇友 3、项目负责人:吴崇友 4、项目概况: 4.1项目范围 项目范围为厚吴历史文化名村重点保护区范围内,为西至外田塘西侧,东至澄一公祠东侧,北至吴氏宗祠北侧,南至井家塘南侧,面积9.17公顷;传统风貌协调区范围为东至南溪水域厚吴大桥西桥头,南至环村路百米的农田,西以环村主路为界,北至现厚吴小学东侧农田,面积24.23公顷,项目总投资约2847.2万元。 4.2保护设施建设: 1)、保持道路的历史格局和空间尺度基础上,采用青石板和卵石进行整修。 2)、对街巷的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线路进行埋地敷设,消防设施、环卫设施建设。 3)内部交通及停车场、广场建设。 4)水系整治、水埠、驳岸整治

5、资金来源:各级政府补助50%,村自筹资金50% 6、编制单位:永康市规划建筑设计院 二、项目编制依据 1、《永康市厚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关于申报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规划2012年投资 2、 计划建议的通知》 《关于申报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规划2012年投资 3、 计划的通知》 4、《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永康市厚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批复》 浙政函【2011】262号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 6、《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列》(2008) 7、《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2006)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厚吴古村隶属浙江省永康市前仓镇,前仓镇位于永康市西南端,北 靠石柱镇,东临舟山,西有新店,南与缙云县新碧镇交界。距永康市 区13.5公里,330国道通贯南北,金丽温高速公路、金温铁路分别在 村落的西部、东部通过,交通便利,是与温州、丽水等县交往的主要 窗口,素有永康“南大门”之称,村西2公里是著名的历山风景区。

论中国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

圆明园祭 ——从圆明园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300年的岁月,对于浩浩汤汤,蔚为壮观的中国历史来说只是过眼云烟,然而对于一座园林,却可能是不能承受之重。三百年的雕琢,三百年的洗礼,于圆明园,即如此。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震撼于她的华美和无双,震撼于她沧桑的历史变迁,更震撼于这其中的巨大失落。曾经的万园之园,曾经的文化集萃,如今却只剩下残垣断壁,怅惘低回。 圆明园,这个五世皇帝的御用之园,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和经营。每一朝,从帝王到臣民,都对她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感情。尤其是皇帝们,他们亲自参与园林的设计,亲自督察施工情况,为每一处景色取名、题词。乾隆将他钟爱的南方园林创造性地复制到圆明园中,帝王们将中国无数的稀世珍宝藏于此园中,一年中大部分时候他们都在此度过。因此圆明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座园林了,于当时,她已俨然成为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又一中心,于今,她是一座文化宝库,不仅体现着清国帝王们的审美情趣和政治抱负,更体现出一种凝练和集萃,凝练出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和我们整个民族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核心,集萃中华民族灿烂夺目的艺术成就。 圆明园的美不仅得到国人的称赞,也让外国人惊叹不已。当时一批批来自英国、俄国的使者,视其为仙境和梦幻之所在。然而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这些,从那些来自西洋的贡品中早已透露出这样一个讯息:西方文明正在迅速崛起。但我们的天子们并未从那些精致的马车、大炮中读出更多的东西,却依旧沉迷在圆明园带给他们的安逸与平静中。 1860年10月6日,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入侵,惨遭洗劫与焚毁,并由此开始了她坎坷曲折而悲壮的命运。一切的荣耀、骄傲与奢华在大火中化为乌虚,在洗劫中粉身碎骨,帝王将相,君臣百姓无不失声痛苦。整个民族在滴血! 尽管皇帝太后们想通过修复的方式竭力挽回,然而对正处于刀尖上的中国来说,这已成为不能承受之重。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期,八国联军又给了原本脆弱的圆明园一致命的一击。 军阀混战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时的中国,都有太多的无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已无力保护这座在风雨飘摇中挣扎的万园之园,尽管她已经面目全非,满目疮痍。园内的石块、木材、华表、碑帖、砖瓦…甚至是土地——这个稀世之园的仅存,仍被无情地掠夺与侵蚀着。而这个过程,长达六七十年之久。至此,她已失去了最后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一.名词解释 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明显的本国特色和实践意义。从政策角度而言,是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制定保护专项规划,并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渗透到地方政府制定的各项经济、法律、行政政策之中。 传统建筑群:是指和周围环境形成一体构成历史景观的并具有较高价值及传统建筑形态的建筑物及构筑物的集合体。 保护框架:保护框架是指历史文化名城中要保护的实体对象和通过保护规划的实施预期达到的目标。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人与自然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冻结保存:即将保护对象原封不动地保护起来,允许必要的修缮和加固,但必须以不改变原貌为前提,并且修复和增添的部分应该是可以识别的,即修旧如旧原则。 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指经国家有关部门、省、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的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镇、村、建筑群等等。 无形文物:指没有具体物质形态的,在历史上、艺术上有一定价值的戏剧、音乐以及工艺品的制作技术等。二.填空 1.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武陵源) 2.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 3.欧洲对历史传统城市的分类大致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概念(地区中心城市),(历史性城镇),(旅游性城市) 4.历史文化名城的特征(名城特色的含义),(名城特色的构成要素),(名城特色的结构)。 5.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前进阶段)。 6.西安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秦兵马俑)被誉为八大奇观之一。 7.历史文化名称规划成果(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附件) 三.简答 1.简述列入文化遗产的选定标准 (1)能代表一项独特的艺术或美学成就,构成一项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在相当一段时间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于建筑艺术、文物性雕刻、园林和风景设计、相关的艺术或人类住区的发展已产生重大影响的; (3)独特、珍稀或历史悠久的; (4)构成某一类型结构的最富特色的例证,这一类型代表了文化、社会、艺术、科学、技术或工业的某项发展;(5)构成某一传统风格的建筑物、建造方针或人类住区的典型例证,这些建筑或住区本身是脆弱的,或在不可逆转的社会文化、经济变动影响下已变得易于损坏;(6)与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思想、信仰、事件或人物有十分重要的关系。(7)真实性标准: 在设计、材料、施工或环境方面符合真实性标准 2.历史文化名城当中城市保护的原则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从城市全局和城市的整体发展来做好保护和规划工作,而不是单纯地考虑保护一些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兼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3)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对一些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 (4)研究分析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充分发掘和继承历史文化内涵,促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5)保护维修、整治和修复中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 3.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表现方面 1.文物古迹的特色2.自然环境的特色3.城市的格局特色4.城市轮廓景现及主要建筑和绿化空间的特色5.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的特色6.名城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特色 4.北京古城具体保护内容: (1)保护河湖水系,特别是与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密切相关的河湖水系,如护城河、六海、长河、莲花河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遗产受到社会转型的猛烈冲击,有的正面临消亡。许多民族国家在文化上逐渐丧失自主、迷失身份,成为精神世界的“游荡者”。只有识别分析文化遗产,探寻其文化 信息和意义底蕴,才能不断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吐故纳新,铸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支撑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支柱。所以,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化国家张扬民族精神,独立自主 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的文化诉求。 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前进,从而严重冲击着文化遗产的保存。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变造成与文化遗产保护 的尖锐矛盾,经济全球化掣肘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共荣。但是,现代 性自觉也促进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1987年,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兵马 俑坑和敦煌莫高窟首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年,泰山风景名胜 区被推选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1992年,九寨沟、 武陵源、黄龙名胜风景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1996年,庐山被评 为世界文化景观;2001年,昆曲首次被联合国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中国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受到世界的公认和盛赞。其中,莫高窟取得“东方艺术明珠”之称,九寨沟被誉为“童话世界”,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有“世界第八奇迹”之誉,昆曲被认为是 中国“百戏之祖、百戏之师”。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 会在中国苏州举行,当时中国拥有30处世界遗产,在西班牙、意大 利之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前三名国家。从1985年加入《保 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共有37项世界遗产代表作。其中,文化遗产有23项、自然遗产5项、文化与自然遗产4项、文 化景观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

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和实施办法

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和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科学编制保护规划,统筹安排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意见》(晋政发[2004]38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范围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本办法所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并经规定程序申报、批准、公布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镇村。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期限一般为15—20年,其中近期规划期限为3—5年。保护规划已经逾期或不能有效指导保护与建设的,应当重新编制。 第四条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和当地村委会积极参与,共同编制。 第五条承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具备乙级以上(含乙级)城市规划设计资质。 第六条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除遵照本办法外,还应执行国家现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 第七条保护规划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依法进行保护、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保护规划的任务是:调查和分析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历史沿革、现状风貌、建筑特色、文化价值、环境质量,结合本村镇的发展要求,对现存的下列各类保护对象,进行有效地保护,并对历史文化资源提出保护性利用建议: (一)文物古迹。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寺院、石窟、石刻和壁画等;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纪念物和遗址;反映历史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其他物体等。 (二)历史地段。包括文物古迹地段和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地段,是指由文物古迹(遗迹)集中的地区及周围环境组成的地段。历史街区,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筑,且风貌相对完整的地区。 (三)风貌特色。包括古村镇的建筑风格、街区格局、空间形态,风景名胜、古树名木,具有保护价值的自然遗迹、自然环境等。 (四)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艺术、民间工艺、民俗精华、名人轶事等。保护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上述各类保护对象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与建设,进行统一安排部署,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有形的历史建筑遗存和无形的传统文化,相依相存,共同体现当地历史文化的积淀,构成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或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在上级建设(或规划)、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具体负责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实施。 第二章保护规划的编制

(整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知识要点.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知识要点)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一、古董与古建筑------截然不同的态度 劫难------ 四大人为破坏:宗教、流失、战争、“建设” 二、百年来的保护理念与历程 较早源起欧洲,18世纪中 保护与修复,18世纪末 理论化与科学化,19世纪中 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宪章 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各国立法 1933年的《雅典宪章》 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由文物建筑所在地段到历史街区 文物古迹的概念 保护的宗旨 四、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宪章 1976年《内罗毕建议》 《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 延伸了历史地段保护的内容 拓展了保护的内涵 历史环境的五个方面 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 进一步扩大保护的内容 1987年《华盛顿宪章》 《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 确定保护意义、原则及方法等 历史地区保护的五个内容 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纳入整体规划中去 五、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当今发展状况 保护对象不断增加 保护内容涵盖更广 保护深度加大(尤其是“软件”) 保护方法更加综合化 六、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定义 选定标准 七、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1987年进入缔约国 到1997年底为止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 一、建国前 1922年考古学研究所、考古学会 1926年考古发掘

1929年中国营造学社 1930年国民政府的《古物保存法》 1932年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及《条例》 二、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单一体系 三、以各种通知、指示、暂行办法和指定机构为主体的早期管理 四、1961年《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 五、1961年第一批180处“国宝” 六、1976年《刑法》中的规定 七、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八、增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双层次保护体系 九、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公布 十、加强与城市规划的结合 十一、国际交流与接轨 十二、研究机构、决策机制 十三、法规与制度建设 十四、重心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体系 十五、1996年屯溪会议---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 十六、1997年建设部转发《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十七、1999年始专项资金援助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 一、中国名城的特点 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特色丰富 先规划后建造 类型多、差异大 文化职能 未曾衰落过的发展历程 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三、保护名城的思想的提出 四、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 五、历史文化名城核定的标准和程序 核定标准 审批程序 六、我国名城的基本情况 审批时间与批次、数量 单独审批的名城:凤凰、山海关 分布情况 七、我国名城的基本情况 审批时间与批次、数量 单独审批的名城:凤凰、山海关 分布情况 中外名城的基本类型 一、欧洲名城的基本类型 地区中心城市、历史性城镇、旅游性城市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精)

阮仪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系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 林林: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系2000级硕士研究生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 阮仪三林林 摘要:原真性是国际上定义、评估和监控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因素。本文提出原真性原则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用以剖析当前文物古迹的修缮、重建和新建仿古建筑中存在的片面认识和问题。关键词:原真性;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Authenticity in R elation to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 eritage Ruan Y isan ,Lin Lin (School of A rchitect ure and U rban Planning ,Tongji U niversity ,S 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 :Authenticity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in defining ,assessing ,and monitoring cultural heritage.The thesis illustrates the implications of authenticity about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The test and principle of authenticity are applied to the conservation practice in China ,such as in relation to heritage sites and historic buildings. K ey Words :Authenticity ;Cultural Heritage ;Principle of Conservation 一、什么是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原真性”是英文“Authenticity ”的译名。它

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解析

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自1986年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济南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名城保护工作也面临着新的矛盾和问题。为了对济南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更为有效地和具有针对性的保护,2014年9月,济南市规划局委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总则 1.1 规划目标 为保护济南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处理好城市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名城及其历史文化遗存,特编制本规划。 1.2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整个济南市市域范围,面积约8177平方公里。 2.价值特色 (1)济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因泉而生、泉城共生的城市,具有独特的泉水文化,是古城冷泉利用体系的典范。 (2)济南名城山、泉、湖、河、城一体,古城与商埠区东西并举,格局独具特色。 (3)济南是中国近代首批自开埠城市之一,丰富的近代遗产是济南近现代城市发展的缩影,是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 (4)济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龙山文化、儒释道文化、名士文化、红色文化特色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 3.目标原则 3.1指导思想 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3.2规划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 3.3保护目标 (1)保护济南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 (2)保护和延续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格局和风貌,保持济南山、泉、湖、河、城一体的风貌特色; (3)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与泉水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统筹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5)面向城乡治理,促进保护规划措施与要求的切实落地,使名城保护规划作为公共政策可管可控; (6)将济南建设成为“山河秀美、泉溪间流,山、泉、湖、河、城一体共融”的特色泉城。 4.保护框架 4.1保护层次 本规划依据历史文化名城价值与特色,确定历史城区及其周边环境,历史文化街区及传统风貌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及优秀工业遗存三个保护层次,同时,增补市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优秀传统文化两个层次,并将济南名泉文化景观作为专项保护层次纳入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框架之中。 4.2保护内容 (1)市域层次:保护市域范围内的山体、水体、风景名胜区、文化遗产廊道、文化遗产聚集区和历史村镇等文化遗产; (2)历史城区及其周边环境层次:保护历史城区的格局、肌理、风貌、历史街巷、历史环境要素,保护历史城区周边与名城价值特色相关的15条河流、2处湖泊及众多看山视廊; (3)历史文化街区及传统风貌区层次:保护将军庙、芙蓉街——百花洲、山东大学西校区(原齐鲁大学)3处历史文化街区,商埠区一园十二坊传统风貌区; (4)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保护、优秀工业遗存层次:保护市域范围内21处全国重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50357-2005) 1总则 1.0.1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l.0.3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l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2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0.4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0.5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6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0.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8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0.9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历史文化名城 historic city 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

2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回顾和展望

特集 SPECIAL COLLECTION 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理论与研究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回顾和展望 赵勇1 唐渭荣2 龙丽民3 王兆芳3 作者单位: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北京,100835) 2 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石家庄,050021) 3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石家庄,050024)收稿日期:2012-05-03 摘要/回顾1982年以来30年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历程,初步分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兴起、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面保护3个阶段,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评选评价、保护体系、保护规划等方面探讨了一些概念和方法问题,并对我国今后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提出了工作和研究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保护体系 保护规划ABSTRACT/ The domestic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 town and village has got fruitful achievements under the concern of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since 1982.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aspects of improving conservation system, ascertaining resources, launching salvage conservation, reinforcing management, multidisciplinary participation and reasonable utilization etc. In addi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about the conservation and relevant research. KEY WORDS/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town and village, conservation system, conservation planning 从1982年我国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至今已有30年的时间。2003年建设部(2008年更名为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陆续公布了5批3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已经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纵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目前仍然存在不少实践问题和认识误区,一些保护概念和保护方法还需要梳理和辨析。1 保护工作回顾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研究和实践的30年,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兴起 1982~1994年左右。1982年是重要的一年,国家颁布第一部《文物保护法》,正式建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公布了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第二批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在文革以后迎来崭新的开始。之后,国务院先后于1986、1994年公布了第二、三批历史文化名城;1988年又公布了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颁布《城市规划法》,强调城市规划应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随着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建设改造大规模展开,一批学者针对当时保护与发展出现的矛盾问题,分别就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规划结构与旧城更新、传统特点和风貌保护、特色要素和保护范围、保护概念和保护对策[1-4]等问题展开探讨,奠定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基础。1.2 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 1995~2002年左右。随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发展,越来越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层次。1996年在黄山召开的历史街区保护研讨会和1997年建设部转发的《黄山市屯溪老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地位和保护原则方法;1997年国家又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专项保护基金,对16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资助。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正式建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江苏、浙江、广州、昆明等地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法规也相继出台。同时,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增至101座,平遥、丽江两座历史文化名城于1997年、皖南古村落(宏村、西递)于2000年先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96~2001年,国务院公布第四、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增至1276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在地方政府率先展开,周庄、同里、乌镇等一批古镇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这一时期,不少学者开展了对历史文化街区概念方法、保护规划、建筑保护更新以及历史文化名城类型特点和保护实践[5-8]的研究,有关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研究则集中在聚落景观、价值特色以及保护规划[9-11]等方面。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称保护规划)就其内容深度讲是总体规划阶段的规划,但对于重点保护的地区要再进行深化。 二、编制保护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历史文化名城应该保护城市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保护和延续古城的风貌特点,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传统文化,保持规划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编制和落实; 2、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分析城市历史演变及性质、规模、现状特点,并根据历史文化遗存的性质、形态、分布等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保护原则和工作重点; 3、编制保护规划要从城市总体上采取规划措施,为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又要注意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需要,使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 4、编制保护规划应当注意对城市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与继承,促进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5、编制保护规划应当突出保护重点,即:保护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其环境;对于具有传统风貌的商业、手工业、居住以及其他性质的街区,需要保护整体环境的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建筑集中连片的地区,或在城市发展史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近代建筑群等,要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予以重点保护。特别

要注意对濒临破坏的历史实物遗存的抢救和保护,不使继续破坏。对已不存在的“文物古迹”一般不提倡重建。 三、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需收集的基础资料一般包括以下各项: 1、城市历史演变、建制沿革、城址兴废变迁; 2、城市现存地上地下文物古迹、历史街区、风景名胜、古树名木、革命纪念地、近代代表性建筑,以及有历史价值的水系、地貌遗迹等; 3、城市特有的传统文化、手工艺、传统产业及民俗精华等; 4、现存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遭受破坏威胁的状况。 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成果一般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三部分组成。 1、规划文本:表述规划的意图、目标和对规划的有关内容提出的规定性要求,文字表达应当规范、准确、肯定、含义清楚。它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概述;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和保护工作重点; 3)城市整体层次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措施,包括古城功能的改善、用地布局的选择或调整、古城空间形态或视廊的保护等; 4)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以及各类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围界线,保护和整治的措施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