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昼夜交替和时差(学生用)

1.3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昼夜交替和时差(学生用)

1.3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昼夜交替和时差(学生用)
1.3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昼夜交替和时差(学生用)

1.3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和时差)(学生用)

知识目标:

1.掌握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和晨昏线的特点。

2.掌握地方时、区时及日期的计算。

重点难点:

1.晨昏线的特点

2.时间的计算。

学法建议:自主探究

导学部分:

一昼夜交替

探究活动一教材P16图1.19昼半球和夜半球。

1.“昼夜现象”与“昼夜交替”有什么区别?

2.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周期

3. 晨昏线的定义

4. 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有何关系?

5.晨昏线在地球表面如何移动?

6. 晨昏线的特点

7.分别在下图中标出晨线和昏线,由此总结晨昏线的判断方法。

8. 假如地球不自转,只围绕太阳公转,地球上还有没有昼夜更替现象呢?

【探究归纳】

【练习1】有关昼夜交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就不存在昼夜交替现象

B.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就不会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

C.昼夜交替的周期是1个恒星日

D.昼夜交替的周期有利于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练习2】如果用a表示晨线,用b表示昏线,下列图中表示正确的是()

【练习3】.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画出昏线,用表示夜半球。

(2)图中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晨/昏)线,它与太阳光线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3)B即将进入______(昼/夜)半球。

(4)图中各点中,时刻为正午12:00的点是______,比B晚2小时的点是________。

(5)按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把图中各点排列为________________。

二地方时区时日界线

(一)、地方时

探究活动二:

1.在演示昼夜交替过程中,把地方时与经度联系起来。地球自西向东转,因此,东边的地方比西边的地方先见到太阳,在时间上表现为东早西晚。

2.阅读P16“地方时”,了解地方时的特点:

3.计算

地方时的计算: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

【练习1】、已知济南位于117°E,当济南地方时为12点时,成都的地方时为11时08分,则成都的经度为

【练习2】、120E为15点时,赤水(106°E)地方时是几时几分?

【练习3】已知75°W的地方时是12点,乙地的地方时是9点40分,问乙地的经度是多少?【练习4】已知北京与兰州地方时差49分44秒,兰州的经度是103o531E,求北京的经度。

(二)时区区时

探究活动三阅读教材P17 第一段,见图1.20(结合下图)

1.时区从哪里开始划分?具体如何划分?

2.全球共划分了多少时区?每个时区的区时如何确定?相邻两个时区相差多少小时?

3.指出此时中时区时间?观察由此向东时间变化规律,向西时间变化规律。

4.分析完成“北京时间”、“北京的时间”、“东八区标准时”之间的区别。

5.区时的计算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所求区时时区在已知区时时区东边时用“+”,反之用“-”)

【练习1】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英国伦敦的中国学子看到此景的时间是

【练习2】已知济南位于117°E,成都的经度为104°E,当济南地方时为12点时,求成都的区时( 11时12分)

【练习3】(2010年上海高考)2010年6月11日第l9届世界杯足球赛将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拉开帷幕。若开幕式定于当地时间(东二区)20:00进行,此时上海地区可能是

( )

A.旭日初升 B.烈日当空 C.夕阳西下 D.繁星闪烁

构建知识体系: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前两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太阳的视运动,揭示出表面看来是太阳在运动,而实际上是地球在运动(自转),让学生意识到在自然界中很多表面现象背后还隐藏着科学奥秘,教育学生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第一,从同一地区白天和黑夜的现象人手,引发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现象背后的奥秘。第二,通过做模拟实验来了解昼夜的成因。第三,推算昼夜区域和某地时间。第四,列举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几种昼夜成因观点,进行人类探索昼夜成因的科学史教育。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可能不是什么新知识,学生已经从大量的生活经验和各种百科全书中知道昼夜现象,形成了初步、但还很模糊的宇宙观。他们虽然对昼夜现象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是要让他们解释清楚“为什么”就可能很困难了。 学习目标 1.能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 2.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3.能够根据地球自转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4.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 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某地的时间。 评价任务 1.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进而认识昼夜交替的原因。 2.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 教学准备 手电筒、地球仪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图片演示昼夜交替情景)谈话: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 2.提问: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什么问题? 3.学生讨论交流。 二、介绍人类对昼夜现象形成原因的探索 1.提问: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讲述:人类很早就对昼夜的形成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许多观点。 4.介绍对昼夜现象的探索。 5.交流各自的发现。 三、模拟昼夜的成因 1.讲述:昼夜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进一步认识。 2.介绍模拟实验的方法。 (1)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 (2)围绕地球仪转动手电筒,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提问:太阳绕地球一周,可能需要多长时间。 (3)固定手电筒位置,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提问:地球自转一周需多长时间。 3.学生实验。 4.比较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和太阳绕地球所需时间的长短。 5.思考并交流:通过以上实验能够说明昼夜形成到底是什么原因? 6.小结:太阳不可能用24小时围绕地球转一圈,说明地球上的昼夜交替不会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动的结果,而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则要短得多,因此昼夜交替只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7.讲述:哥白尼是世界上第一位对“太阳绕地球转”的看法产生怀疑,并最早提出“地球围绕太阳转”这一正确结论的人。 8.演示:当太阳(电灯)照射地球(地球仪)时,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那一

昼夜交替和时差教案

太阳光线 昼 半 球 夜 半 球 第1章 第3节 地球的运动之昼夜交替和时差 教学目标 1、理解昼夜交替及地方时产生的额原因,能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2、知道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重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昼夜交替 1、晨昏线的概念及判断 晨昏线是 半球的分界线。首先它是一个大圆,相对于太阳来说是不动的,只是因为地球自转,相对于地球而言运动,所以晨昏线的更替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 ,即自 向 更替。 晨线和昏线的判断要牢牢抓住地球自转方向,如果晨昏线的西侧是夜半球,东侧是昼半球,则为 线;反之,晨昏线的西侧是昼半球,东侧是夜半球,则为 线。 2、晨昏线(圈)的运动过程 由于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随着地球的自转,晨昏线不停地由 向 运 动。同时,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并且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 ,晨昏线在以圆心为中心,在 和 之间摆动,如图所示:AB 为晨昏线(圈)(阴影部分为黑夜)

3、晨昏线、昼夜半球与太阳高度 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 ③直射点A B的纬度之和等于90o; 如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o26′N)时, 切点B的纬度为66o34′N或66o34′S。 当太阳直射在20oS时,切点B的纬度为 70o′N或70oS。 4、昼夜更替: 由于地球是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即半球),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会不断地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就是日即小时。 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但地球不自转有昼夜更替现象吗?合作探究 在下图中的绘出晨昏线,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2:1.3.2昼夜交替和时差教案

第2课时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1)昼和夜的形成 (提问)——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 (讲述)晨昏线是一个大圆,晨线和昏线各占一半。晨昏线把地球表面平均分成昼半球和夜半球两部分,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更替到昼半球的半圆线是晨线;由昼半球向夜半球更替的半圆线叫昏线。 (2)昼和夜的表达方法 (讲述)任一瞬间,各地所处的昼夜状态可以用太阳高度来表示。 (提问)什么是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 昼半球上:太阳高度>0°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 夜半球上:太阳高度<0° 直射点上:太阳高度=90° (3)昼夜更替的产生 (讲述)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交替。 (4)昼夜更替的周期 (提问)昼夜更替的周期是多少? ——昼夜更替的周期,也就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转只公转,还会不会由昼夜现象?会不会有昼夜更替现象? ——不自转也会有昼夜现象。因为昼夜现象是由地球不透明、不发光这一现象决定的,与地球自转无关;昼夜更替现象也会存在,但更替的周期将会长达1年。 2.地方时 (讲述)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

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且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 (提问)什么是地方时?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1)地方时 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加西减 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秒钟 (练习)当60°E的地方时是9:00时, 则61°E的地方时9:04,75°E的地方时是10:00,哪根经线的地方时是8:00?——45°E 例题: A.已知经度差,求地方时 Eg.当我国领土最东端135°E的地方时为上午10点时,最西端73°E的地方时是几点? 135°-73°= 62°=60°+2° =4小时8分 10-4小时8分=5:52 B.已知地方时差,求经度 Eg.北京比兰州的地方时早49分44秒,兰州的地理经度是103°53'E,计算北京的地理经度? 49分44秒48分104秒 12°26' 103°53'+12°26'=115°79'=116°19' (2)区时 A.时区的划分:为了统一时间,国际上采用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的方法,全球共 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 的时间,即区时。 B.区时的计算(相邻两时区之间,时刻相差1小时) ①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经度/15,结果四舍五入 eg.计算116°E所在时区 116/15≈7.7 东8区 110°W所在时区 110/15≈7.3 西7区 ②已知时区,求中央经线:时区×15 eg.计算东八区的中央经线 8×15=120°E 计算西三区的中央经线 3×15=45 45°W C.日界线: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的中央经线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 界线。 ①日界线特征 a.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地球上日期的变更,都从这条线开始。 b.实际的日界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些曲折,不完全按照180°经线延伸。(照顾附 近国家居民生活的方便,避免通过陆地) ②过日界线时间的计算 a.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日期相差整1天,时刻相同 b.从东12区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1天;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1:1.3.2昼夜交替和时差教案

1.3.2 地球自转与时差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等概念 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 3.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二、能力目标 1.能在不同的光照图中画出晨昏线 2.能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教学重点』 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的计算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画法; 2、时间的计算; 『教学媒体教具』 投影片、投影仪、地球仪、时区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图、或多媒体教具 『讲授过程』 『知识回顾』 1.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 2.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轨道 『新课讲授』 『引入新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有昼夜变化,为什么回出现昼和夜的差别呢?我们在假期中可能看了雅典奥运会,若想看直播现场,大多数会在我们的晚上或夜间进行,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都是由于地球自转与时差造成的,下面我们便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第二课时:地球自转与时差 『引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17内容思考什么是晨昏线?地方时又是如何计算的? 『学生回答』略 『板书』一、晨昏线(圈) 『讲解』 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 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 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 阳的半球是黑夜(如图)。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 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晨昏线(圈)把经 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绿色虚线)和夜弧(兰 色虚线)。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晨昏线: 『板书』1晨昏圈概念: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板书』2晨昏线的画法:S

『板图』 晨昏线的画法(图2)A 『学生练习』 在上图中的B 图和C 图上绘出晨昏线。 『学生回答』略 『讲解』各种不同光照图中晨昏线的画法 1、 侧面图: 夏至日(6.22) 冬至日(12.22) 2 3、南极上空图 『学生活动』用地球仪演示晨昏线如何画侧面图和极地上空图 『过渡』假如同学们就是太阳,地球对着太阳的一半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半是黑天,由于每天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东边的时刻要比西边的时刻早。当北京正对着太阳的时候,也就是说北京是12点时,纽约还是黑夜。古时候各地都把正午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12点,因而各地的12点是不同的,所以其他时刻各地也不相同,这种因地而异的时刻,称为地方时。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下一个问题: N N S S N N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 3 、昼夜交替 教学目标: 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 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 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 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 、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 2 、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3 、学生讨论交流。 二、学习新课: [ 活动一: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 1、你认为昼夜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不断的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自转、围着你转) 3、学生讨论并交流。 4、那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以上两种情况,会是哪一种?)(教师记录下学生发表的各种可能性) 5、你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你们的假设吗? (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 6、学生讨论汇报并上台演示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几个注意点:

( 1 )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 2 )把投影仪(手电筒)的光射向地球仪; ( 3 )投影仪(手电筒)不能靠地球仪太近,要让射出的光“包围”地球仪。 7、学生分组模拟实验,讨论昼夜的成因。 8、分组汇报。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一课。本课旨在通过大胆猜测、科学探究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看法,为学生本单元后继探究学习做铺垫,而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教材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教材列举了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四种假说,其目的是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提出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使学生明白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才能加以判断;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大胆猜测,提出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说进行解释。 【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少数学生虽然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都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没有完整、有序地建构,因此说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是困惑不解的。 五年级的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对周围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但五年级学生思维方式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原因是抽象的。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日地之间的相对圆周运动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标】

地理13《地球的运动昼夜交替和时差》教案(新人教版)

《昼夜交替和时差》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 2.能解释时差的形成原因 3.在现实生活中会运用时区和区时、国际日界线 4.能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地球上昼夜的变化以及时间的差异 2.运用地理素材,分组讨论,找出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素养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昼夜交替的原因 2.地方时和区时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和区时计算 ●教具预备 多媒体设备集成的相关课件、地球仪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知识准备 地球自转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情景引题]我们知道,地球有自转和公转这两种运动形式,地球上许多的地理现象都与之密切相关,探究这些相关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规律是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目的。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是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时差现象出现的原因和相关规律。(板书标题) 一、用地球仪演示,并通过学生动手绘图,探究昼夜交替及晨昏线的判读 1.师:大家看这个地球仪,当这束平行光(利用投影仪上的光)照在地球仪以上时,地球仪上有多大面积被照亮?(1/2)此时,地球仪上一半被照亮,另外一半处在黑夜中,地球仪上出现了昼夜现象,再拨动地球仪,地球仪上的各点就出现了昼夜的交替。那么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呢?初中大家就学习过,请大家结合课本16页倒数第三段来回答这个问题。(投影第一个小标题)(由学生回答出:由于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当太阳从一侧照射到地球上时,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当地球自转时,就产生了昼夜交替)师:我把大家刚才看到的地球上某一个瞬间的昼夜现象定格下来,做成了模型,大家看,这边是昼半球,这边是夜半球(边说边演示)。他们之间还有个分界线。现在,大家从地球仪的侧面看地球上的昼夜分布状况,然后将它转绘到学案图1上面去。 (投影活动1)请大家在学案图1上用阴影表示出夜半球,并划出昼夜半球的分界线。(请学生上来指图) 2.师:此时我们可以看到,A点现在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上,它此时正看到日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A点会出现一次昼夜的更替。那么在下一时刻,A?(白天)。那么B点呢?(和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6.昼夜交替 一,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是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六课内容,本课主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假设、验证”中,经历一次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过程,认识到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24小时。教学内容大致可分为:借助实验器材模拟实验→推测诸多现象中哪种情况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性最大→分析得出引起“昼夜交替”现象的真正原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经历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猜测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天文现象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关于太阳东升西落,日月星辰活动的课件) 2.“昼夜交替”模拟实验教具。地球仪,大头针,电筒。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形成的。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观看“同一个地方的白天和黑夜几组图片”,初步了解“昼夜”现象: ①提问:我们先来看几组图片,这每张PPT里每两幅图片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②简要介绍“什么是昼,什么是夜?” 2、引入课题: ①提问:一昼夜有多长?昼夜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出“昼夜交替”现象,并宣布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昼夜为什么会交替?”这个科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同一个地方的白天和黑夜两幅图片”,一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二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昼夜交替”自然现象的浓厚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二)模拟实验研究“昼夜交替”现象。 1、猜想太阳和地球之间怎样运动会引起昼夜交替现象? ①引导学生分析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可能与哪些天体有关? ②太阳和地球之间怎样运动才能使白天和黑夜轮流出现,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分小组讨论,依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作出猜想。

教案 昼夜交替和时差(二)

《昼夜交替和时差二》教学设计 xx二中xx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时区划分。 2.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掌握区时的简单计算方法。 3.通过观察地球仪的演示和参与演示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像力。 4.通过读图、画图、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提高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达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点的能力。 2.通过多媒体展示时区的划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球空间思维和想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3.通过绘图训练,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情趣,激发对科学和个人内在美 的追求志向 二.教学重点:

时区划分、区时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区时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 图导法、举例法、对比法、多媒体演示法、问题法、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复习自转运动的特点; 问题: 一天当中我们会经历白天黑夜的交替变化? 二、学习新课 (一)、时区的划分 阅读课文17页,回答以下问题。 1、有了地方时为什么还要划分时区? 2、什么是中央经线?怎样求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 3、什么是区时?与地方时有什么区别? 教师引导: 2、每个时区中间的经线称为中央经线。 中央经线=15°×时区数 3、区时就是本时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可见区时实质也是地方时,是特殊的地方时,因为只有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才能称为区时,并不是所有地方时都是区时。但区时一定是地方时。

五年级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1、昼夜交替现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证据来加以判断。 3、与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教学重点: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并尝试解释。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乒乓球、手电筒、小人贴纸、小组记录表。 二、教学过程: 师导入:在茫茫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她孕育生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这就是地球。 (一)课件引出探究问题 1、师: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分别是在什么时间拍的? 生:一个是白天,一个是黑夜。 2、师:白天可以用哪一个字来表示? 生:昼(板书:昼) 师:黑夜可以用哪一个字来表示? 生:夜(板书:夜) 3、师:想一想,每天早上和傍晚太阳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太阳是怎样的?) 4、小结

师:对,白天和黑夜总是交替的出现。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地球上的人们迎来了白天,每天傍晚,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地球上的人们又迎来了黑夜。我们把白天用一个字来表示,叫做“昼”,把黑夜用一个字来表示,叫做“夜”。白天和黑夜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我们叫做昼夜交替现象。(板书:交替)(二)猜想 1、师: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昼夜现象呢? 生:因为太阳光总是照亮了地球的一半。 2、师:被太阳光照亮的一面就是,昼;没有被太阳光照亮的一面就是,夜。(板书:图)(出示图片) 3、师:真的是这样吗?请想一想: ?假如地球是透明的,有昼夜之分吗? ?假如地球本身会发光,有昼夜之分吗? ?假如太阳和地球都不动,会有昼夜之分吗? 生:这样有昼夜,但不会出现昼夜的交替。 4、师:现在你能试着归纳一下形成昼夜现象的的原因吗? 生:1、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 2、太阳在同一时间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才能产生昼夜。 3、地球和太阳不能静止不动。 5、师:看来,地球和太阳必须运动起来,才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那么,地球和太阳怎样运动,才可能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呢?请积极思考,在4分钟内请每个小组尽可能多的提出,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来。——在实验记录单上画出简图。 6、交流汇报,收集学生的假设: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课件出示相应的假设 ?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地球自转; ?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可能出现的: ?太阳自转;

昼夜交替教案

《昼夜交替的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的《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里的第一课,研究的是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五年级的学生虽然通过电视或书籍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本节课通过模拟实验,重演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明白科学需要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三)教学环境分析 由于我校是一所新建农村小学,学生原先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不稳固的,不能和他原有的知识进行有序地建构,所以还不能成为学生的知识。大部分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困惑不解的。结合本课的教学需要,我选择在多媒体教室环境辅助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学生能大胆提出昼夜交替现象形成原因的假设。 (二)教学难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四、教具准备 教师:PPT课件自制大灯座灯泡,手电筒,大地球仪,贴纸。 学生每小组:自制大灯座灯泡,手电筒,小地球仪,记录单,贴纸。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图 教学流程图 设计方案 模拟实验 (二)教学环节设计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图片)出示照片,孩子们这是哪儿?认识吗?(水立方)

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41昼夜交替现象

1.昼夜交替现象 【教材简析】 《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也是《地球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从熟悉的昼夜现象开始研究地球的运动,旨在充分展露学生对昼夜现象的看法,试着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关系入手,来解释昼夜现象。教材主要安排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二是通过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验证假说;三是有多少种可能的解释。教材在设计上按照“假说—验证—解释”的结构来编写。 【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五年级的学生虽然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区别。 2、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3、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认真参与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搜集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4、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

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证据来加以判断。 3、与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教学重点: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并尝试解释。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手机,3D重力模拟软件,传屏软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观察这两张照片有什么区别? 生:一个是白天,一个是黑夜。

师:白天和黑夜的出现存在着什么规律? 生:轮流交换。 师:我们用一个词来表示是什么? 生:交替。 师:观察图片,地球的哪部分是昼,哪部分是夜? 生:太阳照到的一面是白天,没照到的是夜晚。 探究活动一: 从地球自身出发,地球具备哪些条件,让它产生了昼夜之分? 给大家准备了三个问题,根据三个问题思考如果三个条件有任何一个是真的会出现什么情况? 假如地球是透明的,有昼夜之分吗? 假如地球本身会发光,有昼夜之分吗? 假如太阳能照亮整个地球,会有昼夜之分吗? 小组讨论结果:只有白天没有黑夜。 师:可是地球是有昼夜之分的,那你能总结下地球具备哪些条件吗? 生:地球不透明也不会发光,太阳在同一时间只能照亮地球的一部分,才能。 探究活动二: 那么,地球和太阳怎样运动,才会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的发生呢?你能提出哪些假设? 学生提出假设猜想: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5:1.3.2 昼夜交替和时差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教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课时2 昼夜交替和时差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地转偏向等概念; 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 3.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4.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并能够对身边的现象进行分析。 『重点难点』 1.晨昏线的画法; 2.时间的计算; 3.对水平运动的物体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一、昼夜交替与时差(板书) 1.昼夜交替的分界线──晨昏线(圈)(板书) 『讲解』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如图)。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晨昏线(圈)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绿色虚线)和夜弧(蓝色虚线)。 『提问』假如地球不自转,地球上还会有昼夜现象吗?

——★参考答案★——:有。因为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本身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半个球,有光照的半球为白天,无光照的半球就是黑夜。 『提问』假如地球不自转,地球上还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吗? ——★参考答案★——:没有。假如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就会有半个球永远是白昼,半个球永远是黑夜,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因此在地球上大部分地区,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内(24小时),有昼夜交替的现象,昼长和夜长的时间合起来为24小时。但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还有极昼、极夜现象。 『多媒体演示』逐步演示夏至日晨昏线的画法 你们能画出直射点在南半球、赤道时地球上的晨昏线 『多媒体演示』南半球、赤道时地球上的晨昏线的画法 2.时区和日界线(板书)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因此,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地方时。 (1)地方时(板书) 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由于地球自转周期是24小时,所以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 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了一次国际经度会议,在会上创立了标准时制度,明确了世界上的时区划分、时间计算等问题。 (2)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确定(板书) (出示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

昼夜交替和时差》说课稿

昼夜交替和时差》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 枝江二中曹祖新 一、说教材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从成因分析,这些地理现象相当一部分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时区划分;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掌握区时的简单计 算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的演示和参与演示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像力;通过读图、画图、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转

和公转,提高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达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点的能力;通过多媒体展示时区的划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球空间思维和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 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时区划分、区时的计算,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 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说教法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3:1.3昼夜交替和时差、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教案

课题: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昼夜交替和时差、沿地表水平 运动物体的偏移) 教学目标: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5、理解昼夜更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6、能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区时换算。 7、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教学重点:晨昏线,时区、地方时的计算 教学难点:时间计算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有昼夜变化,那么为什么会有昼、夜的差别呢?南非世界杯,若是想看直播,为什么大多数是在晚上或晚间?这些都是跟地球的自转有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自转的主要三个地理意义。 新课学习 (读图)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6页图1.19昼半球和夜半球,思考什么是晨昏线? 生:略 师: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由晨 线和昏线组成。 师:晨昏线在光照图中任何绘制?请注意 晨昏线与光线、地轴等的关系。 生: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晨昏线所在 平面经过地心。

师:也就是说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直射光线垂直于地心。那么图中晨昏线是晨线还是昏线? 生:略 师:晨,夜入昼;昏,昼入夜。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线上各点,昼夜是如何过渡的。 生:略 (承转) 就某地而言,昼夜不断交替,古代各地都是把正午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12点,因此各地的12点是不同的,所以其他时刻各地也不相同。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地方时? 生:略 师:由于地球的自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要早。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联系到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承转) 地方时因经度而异,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了一次国际经度会议,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 (读图) 读图1.20时区与国际日界线,完成下列问题: 1、数一数有几个时区? 2、每个时区东西跨几个经度? 3、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这个时间叫区时。你能看出中央经线与时区号的关系吗? 4、图中的红色虚线就是180°经线吗?它代表什么?有什么作用? 生:略 师:全球分为24个时区(注意特殊的东、西十二区); 每个时区东西跨15个经度; 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号×150,如西五区的中央经线=5(W)×150,即为750W; 国际日界线,理论上为1800,是人为规定的日期界限,你看过成龙主演的《80天环游地球》吗? 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必修一-1-3《昼夜交替和时差》同步练习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单项选择题 1、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 A.900W、890S B.800E、400N C.100E、10S D.1800W、710N 2、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比较,正确的是 A.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C.线速度相同,角速度北京大于上海 D.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小于上海 3、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 A.23026/ B.300 C.600 D.66034/ 4、北半球夏至日 A.是12月22日 B.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近 C.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D.太阳直射点在23026/N 5.下列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6.东经1610比东经1600的地方 A.区时早 B.地方时早 C. 地方时晚 D.一定先看到日出 7.当伦敦为正午时,区时为20点的城市是 A.悉尼(1500E附近) B.上海(1200E附近) C.洛杉矶(1200W附近) D.阿拉克(00经线附近) 8.位于赤道和1800经线上的某舰艇,向正北方发射炮弹,炮弹应落在 A. 1800经线上 B. 1800经线以东 C. 1800经线以西 D.东半球 9.晨昏线上 A.时刻相同 B.日期相同 C.昼夜长短相同 D.太阳高度相同 10.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A.每天都重合 B. 每天都不可能重合 C.只有在春秋分某一时刻重合 D. 只有在冬至日夏至日某一时刻重合 11.同一经线上的各地 A.日出的时刻相同 B.地方时相同 C.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D.季节变化相同 12.下列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地球自转无关的是 A.昼夜现象 B.长江三角洲的发育 C.太阳的东升西落 D.北京的地方时比乌鲁木齐早 13.在西行的轮船上,人们看到的昼夜更替的周期 A.24小时 B. 长于24小时 C.短于24小时 D.无昼夜更替

昼夜交替教案

学科: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课题:昼夜交替现象课时: 1 课时 一、教学内容及其说明 内容:《昼夜交替现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 说明:“地球的运动”是本单元的主题,而《昼夜交替现象》是本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 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这样一个探究体验的过程,虽然最后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从而学着尝试应用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教学重点:小组合作推测假设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并学习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感受、学习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探究、解决疑问。 教学难点:会做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和证据补充排除某些假说的可能性,了解只要地球和太阳作相对圆周运动,都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二、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教学反思或调整

2.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说明:为将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成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细化为以上几点。 三、教学问题及其说明(学情分析及对策)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通过电视或书籍,对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有所了解,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利用谈话、参与式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组织学生进行参与式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开课遵循科学“课标”提出的“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借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产生”,接着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假设,而后学习用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利用小组合作模拟实验、

产生时差 教案

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时差 09级地旅系 (01)xxxx121 (一)、课题: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三框———产生时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xx产生地方时的原因; (2)可以根据图形和材料等要求计算地方时; (3)能说出地方时、时区和区时的不同之处。 (4)xx日界线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根据图像来计算地方时; (2)通过自己绘制时区分布图,学会寻找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3)反思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如经线的东西方向不会确定); (4)尝试通过探讨问题情景,了解“人类为何要设立日界线”这一知识产生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眼、手、脑、口的调动,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

(2)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培养勇于克服学习困难的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即由于受年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 1、重点: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2、难点: 地方时、时区和区时的不同之处。 (四)课的类型——综合课 (五)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因此采用以讲授法和谈话法和幻灯片演示相结合,比如讲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特别的计时方法,日界线设立的过程等;在具体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对地球自转运动规律进行把握; 此外,适当采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适当问题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点,并通过一定的练习让学生掌握。 方法的选择和依据: 1、读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2、阅读材料——集中注意力 3、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 (六)教学用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