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由于需要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首先设计教案如下:

以“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与“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为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点是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将初步学会用尺画角设计为教学难点。同时准备好白板课件,教具、学具等。将教学过程设计如下:首先开门见山,揭示课题,用白板出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同时板书课题。接着情景导入,实践探究。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认识角。通过出示实物图,提问观察这几幅图,你能找到角吗?由学生观察图,并且交流信息。接着教师用线标出角。隐去实物,再让学生仔细观察,请学生说一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在教学时发现这一环节对白板的操作运用不足。用自己的身体摆出角。设计的第二个环节是活动角。请学生用学具制作出一个角。教师展示将角的两条边张开大和小的两个角。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在这一个环节中对学具的运用不足。设计的第三个环节是画角。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了一个角。学生练习画角。课后觉得可以让学生先画。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接下来是巩固练习,拓展延伸部分。衔接回顾环节。通过儿童歌谣回忆所学知识。最后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你周围哪些地方有角?由于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到最后一步时明显时间还有很多,还需改进。“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

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这节课,比较成功的有:本节课我注意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认识角;在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有所欠缺:在教学时,教师讲解稍多,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能做到完全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学任务,害怕学生弄不懂,理解不了,导致我在课堂上学生在动手操作,而我在旁边不停地讲。今后,我尽量做到放手去锻炼学生,相信学生,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新)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市级一等奖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沧州渤海新区第二小学时秀艳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设计理念】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发现者、研究者和探寻者。”结合新课程“自主、探究、合作”的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同时,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获得探索成功、积极发现的情感体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达到“享受学习”的境界!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角和直角"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从观察实物中逐步抽象出所学的角,教材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

的作用。 【学情分析】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喜欢做小动作,感觉数学枯燥无味,因此我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

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角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平面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上都有角,角的数量与形状经常是多边形特点的具体表现。例如,三角形有三个角,辨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就是看它们的角是什么角。又如,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不同之处就在它们的角上,长方形的角都是直角,一般的平行四边形没有直角。可见,角的知识是学习多边形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认识角,获得一些关于角的初步知识,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 小学数学一般分两次教学角的知识,本单元第一次认识角,只是初步认识。所涉及的知识不是很多,也比较简单。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1角的图形,角的各部分名称,角有大小例2直观认识直角例3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练习九 练习和应用全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初步教学角的知识,只要求学生形成角的表象,认识角的图形,体验角有大小,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认识直角很重要,它是区分锐角与钝角的标准。以后辨认多边形的特点,认识垂直,画垂线,认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高,都离不开直角。本单元只是直观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二学段还会继续教学关于这些角的知识。 1. 从现实情镜里提取角,利用图形建立角的表象,通过操作感受角有大小。 初步认识角,只要求学生能形成角的初步表象,不给它下定义。教材只是呈现角的图形,让学生直观认识,初步建立角的表象。 例1及其“试一试”直观认识角,其教学过程大致分成四步:从物体表面提取角;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做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 “角”作为一个数学概念、一种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中某些物体上的所谓的角不是一回事。教学角,应该联系实例引出,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体验抽象的数学知识是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但是,从现实情境中引出角必须十分谨慎,避免生活中的一些“角”干扰数学上角的表象的形成。 例题在三角尺、纸工袋的两条相邻边上,以及钟面的时针与分针上套了红线,引导学生注意物体表现的两条边以及钟面上的两根针。然后隐去实物,只留下红线勾画的三个图形,指出“这些图形都是角”。教材还另外画出一个角,用它代表所有的角,并利用这个图形讲解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引导学生关注角的形状,了解角的结构。学生把代表所有角的那个图形保持在头脑里,就形成了关于角的初步表象。上述的活动是一项保留本质数学内容、排除非本质成分的活动,能使学生既感到数学的角与物体表现有联系,在物体表面上可以找到数学的角,又不局限于物体表面的角这个认识层面,因为留下在头脑里的是数学的角。 学生在例题里,得到对角的“静态”体验。他们很可能片面地认为角是指一个点和两条线。为此,“试一试”指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张开或者合拢活动角的两条边,感受角会变大或变小。这是对角的“动态”体验。像这

《角的初步认识》设计理念与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设计理念与教学反思 篇一:《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认识角》教学设计与反思 【板书设计】 边 顶点边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课的一开始,从学生熟悉的物品中引出角,并通过观察实物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引导探究,形成表象 本节课直观性、操作性比较强。设计了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三、给学生创设较大的学习空间与时间 教师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尤其是做角环节,

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认识,做活动角,并在活动、相互交流中发 现角是有大小的,进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一层扣一层,层层体现教师放手、学生自主参与。不足之处: 1、各项活动中,应再大胆放手,让学生多说,发表自己看法,尝 试总结,更好的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其探索研究,归纳总结 的能力。 2、示范画角时,应画上角的符号,并对学生作以指导。 篇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和反思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撮镇中心小学施晓燕教学任务: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认识角”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 识角。 3、知道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角的认识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下面我从得与失两方面来进行一下二年级数学下册(上半学期)数学的教学反思. 成功的经验: 1、教学中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致于使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用、神秘难懂的印象,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我通过这半年多的教学和实践,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从生活中导入,在生活中学习,到生活中运用.如:我在教学《图形与变换》一课时,我首先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游乐园》场景,接着分别用“电梯”“缆车”“推拉窗”“风车”等生活实例,展示生活中的角、平移与旋转现象,使学生不仅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加深了理解,也激发学生求知学习的兴趣并产生了学习的内在动力. 2、课改使我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水平.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意识到:“学习方式不仅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而且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传统课堂一味地采用灌输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是踏着别人踩出来的路走,而新的学习是要学生自己去找路走.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并不简单的是信息的输入,存

储和提取,知识的获得也不是传递完成的,真正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双方循着共同志价值取向而展开的生动的,富有灵性的交流与碰撞. 我们要关注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水平和能力.如: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为了使学生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关系,就组织学生进行摆一摆、分一分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表象,感悟出了除法就是“平均分”及其应用时的两种操作方法,从而理解除法的含义. 存在问题: 1、一是组织学习活动还不够到位.由于学生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参与面不是很广,往往让少数学生参与,而大部分学生成为"旁观者”;二是关注弱势群体不够,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有部分学生能积极举手发言,能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能热情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之中,是课堂舞台的主角,能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但细细观察会看到,在这热闹的背后又隐藏着许多被遗忘的角落,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成为观众和听众,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 2、实施“开放性教学”,但过于“放任自由”;注重了能力培养,忽视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强调了学生主体,忽视了教师主导的发挥;探究成了形式与装饰;教师展示更多的是手段而不是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理解》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理解》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独立段的教学内容。对角的理解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不过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各种学习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水平。”同时把“会用尺子画角”作为本课的难点来实行突破。作为低段数学的第一堂课,多少感觉有些压力。上完课之后,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首先是开门见山到情景图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课题,其次是放手让学生在折、做、画等各种数学活动中理解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交流。各环节过渡比较自然,而且自我感觉流畅。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自体验,注重对学生展开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水平,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实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持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2、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的画角和相对应的练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在指角的时为第一个高潮,练习之后通过巧妙剪角游戏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很可惜,没有达成。 (2)在学生指角时,有些孩子仅仅指出了点没有指到边,此时我发现了问题并很好地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页~4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表达等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直尺画角。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同时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角,建立角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图形、图钉、两个硬纸条、铁丝、活动角、蓝角、红角各一个、三角板(师生)、长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过很多图形,今天老师就考考你们(在黑板逐一贴出正方形、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学生说出是什么图形) 师:(出示五角星形)那这个呢? 生:五角星。 师:哦,真厉害,谁知道它为什么叫五角星? 生:因为有五个角。 师:真聪明!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世界,一起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揭示课题并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一)认识图形中的角。 1、分类。(把黑板上的图形卡片分类。) 师:你能把这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按有没有角分成两类。 2、摸角。 (1)师:五角星有角,那三角板有角吗?(有谁能给大家指一指哪里有角?(学

生指出的角都是一个点) 师:老师明白了,原来角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啊(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角吗? 生:不是,只是一个点。 师:对,摸一摸这个点,有什么感觉? 生:尖尖的。 师:这个尖尖的点只是角的一部分,在数学王国里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师:那角除了有个顶点,还有什么?(两条线)这两条线,我们把它叫做角的边,摸一摸这两条边,有什么感觉? 生:直直的。 小结:所以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我们在指角的时候,不仅要指出角的这个点,还要指出这两条直直的边。(示范指角) (2)同桌互相指一指角。 (二)感知生活中的角 1、寻找主题图中的角 过渡:太棒了,我们来玩个寻宝游戏好吗?(好) 师:(出示主题图)在这美丽的校园里藏有许多角,我们把它们找出来。 指名说说在主题图上找到的角。 2、寻找身旁物体表面的角 师:在我们的教室里,也有很多的角陪伴着我们,同学们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指名说说在教室里找到的角。 3、欣赏有角的图片。(伴音乐) 师:生活中处处都藏有角,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有很多发现。 (三)认识角 过渡:这么多物品有角,那下面这三个物品有角吗?如果有,它们的角又分别在哪里呢?

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践、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的贯穿于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再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的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纵观这节课,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节课我注意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认识角;在小组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尽量做到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澄清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和答案。 3、给每个学生机会,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 在这节课上我尽量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我先让学习较差的学生回答,给多数学生以发言的机会。所以,这节课上平时不举手的孩子也能积极地表现自己。 虽然,这节课有以上成功之处,但也有很多不足,现就自己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 1、在教学设计上还存在问题,这一节课虽在我预设的过程中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由于学生在找角、摸角、折角、做角和画角这一动手操作过程中用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在验评教学效果时,时间仓促,还拖堂了。今后,我必须在设计教学环节上好好下功夫,深钻课本,认真学习,整理重难点,再根据主次备课,安排好时间。 2、在教学时,教师讲解稍多,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能做到完全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一、《长度单位》的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对大人来说“厘米”和“米”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利用多媒体多出示一些长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体,进行多次感知。并且让他们多动手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课桌的长、宽、高,门窗的高度等,对学生日后填单位很有好处。 2、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 三、《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重难点妙招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重难点妙招 石泉县饶峰九年制学校xxx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初步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剪刀,活动角,不规则纸,绳子。【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找找角

(一)、师出示一个信封,里面装着学生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露出一部分,让学生猜一猜。 师:我们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图形?(先猜圆形,再猜长方形) 追问:“这次你们为什么不猜成是圆形?你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学习目标:知道角是什么样子的。会用尺子画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各称。 (二)、联系实际,整体感知角。 1、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表面也藏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小组成员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 师:谁愿意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看?(集体交流)师:角真是无处不在,只要小朋友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你就能发现更多数学知识。(多媒体演示:美丽校园的主题图。突出:门窗上的角、钟面上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2、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你能把角找出来吗?(多媒体出示图:剪刀、饮料吸管和水管实物图片,请学生上台找出各种物体的角。指出的在物品上显出角)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本书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一次实践活动。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可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学生通过操作、学习,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 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1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1~3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谈话:开学第一天,老师就准备了10枝新铅笔来考考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提出问题:这10枝铅笔我要分给大家。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2)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 如果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如果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几人呢?那么如果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 二、交流共享 1.(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铅笔,小组合作)

优秀教案课程《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 38、3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三角板,剪刀,活动角,圆纸片,五角星纸片等。 【学具准备】直尺,三角板,圆纸片,带孔木棒,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认识它吗?(五角星)想得到它吗?? 生:想? 师:老师要把这颗智慧之星送给这节课发言最积极、表现最优秀的小朋友,大家有没有信心得到它。? 生:有? 师:一看大家就信心十足,那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五角星吗??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你可真聪明,那你能指出它的角都在哪里吗??生:指角?师:不错,这就是它的角,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角,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认识角好吗?(板书角的初步认识)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联系实际,找角 师:小朋友们刚才能够指出五角星中的角,一看大家就很聪明,老师忍不住想考考大家,我们这里有一张美丽的校园情景图,大家能找出这幅图中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0篇汇总)word版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第1篇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资料是学生今后进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资料之。《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资料,主要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角的初步认识虽然资料简单,可是学生的年龄较小,生活中有关角的概念有很模糊,要想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并不容易。所以在备课的时候尽可能从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出发,并经过确定角、找出生活中的角、做活动角、画角等活动使学生加深对角的概念的理解。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开始从美丽的学校情境图入手,给学生介绍园丁手中拿着的剪刀,张开的图形和做操小朋友伸开的两臂构成的图形就是角。让学生在这幅情境图中找出剩余的角,学生汇报时,并用闪烁角展示出来,采用直观法,生动形象,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许许多多物体表面都存在角。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 二、探究新知 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仍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如何从生活中的物体抽象出角,我是这样做的。首先,经过张开的剪刀,钟表上时针与分针的夹角,

三角尺上这三幅图,在学生找出后,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观察抽象出来的三个角,比较观察找到角的共同点,讲解顶点和边。然后经过确定角来加深对角概念的理解。其次,经过折角、做活动角让学生发现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与它边的长短无关,与角两边分开的程度有关,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大,角越大,两边岔开得越小,角就越小。利用这环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尊重了学生认知的特点。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最终,讲解画角的方法加深对角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 课堂的结尾,结合本节课的知识,让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从而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回顾。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第2篇 “教学不仅仅是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经过自我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片空间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动手操作、讨论、质疑问难、自学、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角”在低年级学生的画笔下早已出现,但它叫什么?是怎样组成的?角的

【免费下载】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改为主动,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我认为,数学预习有以下四个优点: 一、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二、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接受。预习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教学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学生预习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浮浅。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学生的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例如,原文用的除法例子:课本上是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怎样分?重点是平均分及如何平均分。为了防止学生背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可以改为: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 诚然,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辅导。对于刚刚起步的小学生(如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三角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38~39页的主题图、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八的1~5题。 【教学提示】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一开始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图入手引出角,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然后让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来进一步感知角,最后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制作的角。所以本节课宜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提供有研究性、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乐于学习的思维品质。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经历观察、操作活动,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难点:用尺子正确画角。 【教学准备】 剪刀、钟表、三角板、角的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问题1:能从图中发现新图形吗?(出示课件:主题图) 将学生同桌两人为一组,指导学生观察,相互说一说。在学生汇报交流时,通过“图中的正在做操和踢球的学生,拿三角板的老师、修剪花草的老爷爷……”引出角。进一步让学生说说看到了哪儿有角,并随着学生的汇报(老师三角板上的角,老爷爷剪刀上的角,做操的学生伸出双臂组成的角……)用红线标出图中的角,进而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有那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生1:有正在做操的学生。 生2:有踢球的学生。 生3:有拿三角板的老师。 生4:有修剪花草的老爷爷。 师:再仔细观察,能从图中发现新图形吗? 生:角。 师:你能看到哪儿有角? 生1:老师三角板上的角。 生2:老爷爷剪刀上的角。 生3:做操的学生伸出双臂组成的角。 ……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总结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总结 一、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本学期我们在作业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做法是日评、周评、月评一条龙,老师评、学生评,老师对一日作业做出评价,有时把班里同学好的作业带回家,双休日家长对孩子一周的学习、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对比后对孩子的学习提出要求,周始老师综合激励换星,(2个优A换1枚章)学生每周都为自己树立一个新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又转化为每天的学习行为,使他们日复一日,周复一周,不断地吸取经验,经常进行弥补,月末进行争星活动,学生在一个月内品尝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或向他人学习,每一个月是一个新起点,学生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四、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为指导,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本节课在

组织教学材料时,围绕“神州五号”飞船发射升空的事情,创设一 个现实的生活情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 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2、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知识不仅仅是教会的,而更应该由学生 自己学会的。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以学主动发展为本” 的现代教学理念。本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 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摆、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 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 的几倍”的数量关系。教师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完成新 知的主动建构。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人的根本属性在于他的社会性。学生要 从小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与人协作。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时,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之间讨论、交流,每一位学生充分地参与认知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保证 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教学反思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教学反思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二)》教学反思 《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教师在复习和准备这个环节中,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然后在新授过程中,教 师有意识沟通乘除法间的联系,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 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这体现了教师作为引导者的地位。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反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生在这氛围中质疑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拥有解决问 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_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8页。 【设计理念】 在本课的教学中,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同时,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获得探索成功、积极发现的情感体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达到“享受学习”的境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概念。

【教学方法】 一堂好的数学课需要正确的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在本节课,我主要以启发式谈话、探索式教学法为主,辅以创设情境、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中获得新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长方形,剪刀,角的模型,磁力扣等。 【学具准备】直尺,信封中三个角(锐角、直角、钝角),角操作材料等 【教学思路】 在本堂课,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念,设置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认角 二、小组合作,折角 三、动手操作,做角 四、体验感悟,画角 五、巩固练习。 六、总结升华。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认角 1、课件出示:(只露出3个角的三角形,露出5个角的五角星)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个老朋友,这几个老朋友今天和我们

《角的初步认识》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角的初步认识 具体内容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编写意图 (1)主题图呈现了学生熟悉的校园 生活情境,图中可以找到很多角。如球 门上的角、三角板上的角、剪刀上的角、 钟面上指针形成的角等。由此引出角的 教学,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 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对生活进行 观察的能力。 (2)由于主题图存在透视问题,为 了不干扰学生的认知,教材没有在其中 用红线标示出角,只在后面例题的情境 图中进行了标示。主题图中的角,涵盖 了锐角、钝角和直角,其中以直角最多, 其原因有二:一是它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学生最容易感知;二是它是认识锐角、钝角的基础。另外,图中的角有的是固定的、静态的,如球门上的角等;有的是动态形成的。如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剪刀上的角等。从而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并初步渗透角的大小的知识。 教学建议 在观察主题图、找生活中的角时,注意用角的标示图引领学生正确认识角。 生活中,人们一般把物体上“尖尖的部分”称作角,如牛角、羊角等,这与数学上的角的意义并不相同。教学时,应将这种角与数学意义上的角加以区分。如,要提供恰当的、精心选择内容的主题图;也可以用色线标示出学生从主题图中找出的角,并呈现出整体,以利于学生感知。另外,找角活动结束后,应让学生对比观察找出来的这些角,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意义上的角的感知。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用课件隐去实物,只留下一些角的图形,从而引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1)例1呈现了主题图中的3种实 物图,并用色线标出了实物中的角,进 而展现了从3种实物图中抽象出的角 (锐角、钝角、直角),让学生感受从 熟悉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角的过程。 (2)抽象出的3个角,类别、开口 方向、所画的角两边的长短都有不同, 这些不同更能突出角的特征:一个顶 点、两条边,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角。 (3)做活动角、折角的活动可以使 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同时渗透比较角的 大小的方法——叠合法,并体会到角的 大小与所折的角的边的长短无关,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大角越大。 (4)例2以两幅动态的图展示了画角的步骤与方法,同时加深学生对角的认 识。 (5)“做一做”第1题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第2题巩固角的画法。 教学建议 (1)在活动中突出角的构成特点。 教材通过指角、找角、做活动角、折角、画角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角,尽 管这些活动方式各异,要求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明确角的构成特点。教 师应紧紧抓住这一点,突出: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 象。如在折角前要让学生先说一说要折出一个什么样的角,这个角的顶点、两条 边分别在哪儿,其他活动也应如此。 (2)帮助学生动态地理解角。 教材中呈现了静态的角,也呈现了动态的角,如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例1 中的活动角等。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动态的角帮助学生理解角的特征及角的大 小变化,形成对角全面而系统、正确的认识。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独立段的教学内容。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各种学习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作为本课的难点来进行突破。作为低段数学教研组的第一堂教研课,多少感觉有些压力。上完课之后,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由“角”字带给你的想法到情景图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课题,其次是放手让学生在猜、折、做、画等各种数学活动中认识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交流。各环节过渡比较自然,而且自我感觉流畅。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2、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的画角和相应的练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练习之后通过巧妙剪角游戏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很可惜,没有达成。

北师大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回收废电池》 教学反思 乌江镇平原小学高斌 《回收废电池》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的加法和整百整十数加法的基础上,再来学习的三位数不进位和进位的加法。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运算。并让学生明白三位数的加法,其实只是数位变多了,但竖式的运算法则其实跟两位数的运算法则完全相同。 1、教材创设了“回收废电池”的情景,我首先能结合这一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并通过“你知道吗”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废电池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适时的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在讨论“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了多少节废电池”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列出算式。并让学生先估计出得数的范围,再进行计算。再探索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通过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了解到“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在从个位加起。”解决“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废电池”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去思考,进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新知中,在讨论“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电池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先让学生估计出得数的范围,再进行计算。在计算112+87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再进行交流教学。从“估一估”、“拨一拨”和“算一算”三个层面提供了由估算到精确计算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算式时,先估一估它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对探究算法和解决问

题是有益的。通过在计算器上拨珠计算,学生了解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因此在竖式计算中,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相加。 4、通过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巩固练习等环节的教学,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但要注意的是在备课时,仍需事先把握好每个环节的用时,多给学生进行板演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进行估计和语言表达,老师不要太急于“一手操办”,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愿说。同时教学语言仍需再斟酌些、严谨些,这样本堂课就更能达到教学效果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