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出诗词写景之妙

读出诗词写景之妙

读出诗词写景之妙
读出诗词写景之妙

目录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写人之妙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咏物之妙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写景之妙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比喻之妙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比拟之妙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夸张之妙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反衬之妙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对比之妙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用典之妙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移情之妙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结句之妙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双关之妙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细节之妙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炼字之妙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抒情之妙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情之妙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构思之妙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理趣之妙

(创意语文工作坊——微信CL8828322,敬请关注)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写景之妙

这一联写春景,形、神、声、色、香俱备。“细逐”、“时兼”四字,极写落花轻盈无声,飞鸟欢跃和鸣,生动而传神。“桃”对“杨”,“黄”对“白”。鸟分黄白,这是明点,桃杨之色则是暗点:桃花红而杨花白。这般色彩又随着花之“细逐”和鸟之“兼飞”而呈现出上下飘舞的动人景象,把一派春色渲染得异常绚丽。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典型意象构成典型意境;二是方位层次角度;

三是画面色彩;四是虚实。

意象的典型之妙

一、诗歌常见意象集句歌诀

读懂诗歌看意象,四季分明有特点。

诗家清景在新春,满目生机多活力。

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春江水暖鸭先知,暖日晴风初破冻

草色遥看近却无,虫声新透绿窗纱。

绿柳才黄半未匀,一枝红杏出墙头。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是一年春好处,桃花流水鳜鱼肥。

暮春时节雨纷纷,南园桃李花落尽

无限残红著地飞,杨花漫天作雪飞。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随流水。阳关折柳唱离歌,芳草随君到天涯。夏日清幽有诗意,田园生活了悠悠。连雨不知春逝去,一晴方觉夏日深。小荷才露尖尖角,满架蔷薇一院香。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菜肥麦熟养蚕忙,长夏江村事事幽。金风玉露秋色美,霜叶红于二月花。满园花菊郁金黄,,我言秋日胜春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雁啼红叶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萧萧梧叶送寒声,巴山夜雨涨秋池。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山远天高烟水寒,塞下秋来风景异。羌管悠悠霜满地,砧杵敲残深巷月。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朔雪寒冬梅独开,人在天涯鬓已斑。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妙句赏读

1、席上贻歌者

郑谷

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晚唐诗人郑谷,“尝赋鹧鸪,警绝”(《唐才子传》),被誉为“郑鹧鸪”。

鹧鸪,一种产于我国南部的鸟,其声极像“行不得也哥哥”。这里指唐时流行的《鹧鸪曲》,效鹧鸪之声,曲调哀婉清怨。为这个曲子所写的词,也大多抒发相思别恨的。这里诗人为什么郑重其事地向歌者请求莫唱《鹧鸪》了?原来身为“江南客”,诗人的思乡之心,早已被歌声撩动了。如果这位歌者再唱出他久已熟悉的那首哀婉清怨的《鹧鸪曲》,那就难免“游子乍闻征袖湿”,终至不能自已了。诗人把此诗赠给歌者,实际上是意味着听者(诗人)乃是歌者的知音,表现了诗人在向歌者的演唱艺术献上一颗敬佩之心;而其中又深深地透露出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

2、春夕旅怀

唐.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两鬓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⑨?

【简注】

①春夕:暮春。旅怀:旅途的思念。

②崔涂,字礼山,唐朝人。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僖宗光启四年进士。终生飘泊,曾长期羁旅,自称“孤烛异乡人”。诗多以飘泊生活为题材,情调苍凉。

③花谢:晚春时节花朵萎谢。

④楚城:泛指湖南、湖北一带的古代楚国地区。

⑤蝴蝶梦:《庄子.齐物论》记载,战国时的庄周曾梦见自己变为蝴蝶,后来便用蝴蝶梦泛指梦境。

⑥杜鹃:杜鹃鸟

⑦故园书:家信。动:动辄。经年:经过一年以上的时间。

⑧华发:白发。

⑨五湖:指苏州、无锡、吴兴一带的滆湖、洮湖、射湖、贵湖和太湖。春秋范蠡助越败吴后,与西施便泛舟于五湖。

赏析:“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一联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是传诵的名句。诗人运用了新奇的造语,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情境。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然而,这只不过象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飞舞于花间,虽然有趣,毕竟虚幻而短暂,醒来之后,蝴蝶还是蝴蝶,庄周还是庄周。游子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岂不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何况此时又正当“子规枝上月三更”──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鸟(即杜鹃)

在月下哀哀啼唤:“子归!子归!……”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游子的心,该是何等的痛苦哀伤,真如李白诗句所谓“一叫一回肠一断”!这里,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层。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读着这样的诗句,谁能不为异乡漂泊的诗人一洒同情之泪!这一联以景传情,下一联则直接诉说思乡之苦。

3、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释

(1)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广东四会县)县令。

(2)“我居”句:《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作者在“跋”中说:“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3)寄雁”句:传说雁南飞时不过衡阳回雁峰,更不用说岭南了。

(4)四立壁:《史记·司马相如传》:“文君夜奔相如,相如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

(5)蕲:祈求。肱: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

(6)瘴溪:旧传岭南边远之地多瘴气。

赏析: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是那么不容易。“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每一个词或词组,都能使人想象出特定的景象、特定的情境,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天地。“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一联中,诗人巧用这些意象,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十年的人生发生了多少变故,“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乐”与“哀”对照;“一杯酒”与“十年灯”,“一”与“多”的对照。“桃李春风”而共饮“一杯酒”,欢会极其短促。“江湖夜雨”而各对“十年灯”,飘泊极其漫长。快意与失望,暂聚与久别,往日的交情与当前的思念,都从时、地、景、事、情的强烈对照中表现出来,令人寻味无穷。

4、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一联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创意语文工作坊——微信CL8828322,敬请关注)

高考对接:2017年北京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参考答案答案:意象:本诗选取浣女、鸡鸣、舟市、山桥、万井、莺啼等富有生活气息的意象,而另两首诗歌选取的猿鸣、枫树林等意象多为自然景物。

抒情:本诗作者陶醉于山水之趣,宽解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另两首诗歌都有沉郁惆怅凄凉之感,离家远去思乡之意。

高中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一) 知识积累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同抒情一样,描写是诗歌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又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 例:阅读下面一首汉诗,然后回答问题。 陌上桑(节选)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题:简析诗歌是怎样描写罗敷这一美丽动人的形象的? 【分析】诗歌分别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展现罗敷的美丽动人,直接描写罗敷的衣着打扮如何的美,又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见到罗敷后的痴态,间接写她的美,这样正侧结合,写出了罗敷的美丽非凡。 除了例题考正侧结合,一般会单考侧面描写。 这类题目设问方式一般为“诗歌用什么方法描写了人物形象”“试分析××句用的描写方法”。答题时,针对考查侧面描写的试题,应这样回答:“诗句没有直接写××××,而是写××××来表现人物的××××(或“来表现场景的××××”),写法别致。” 2.渲染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正面着意描写。层层铺叙,使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汉东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鱼戏”句的渲染描写,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生动活泼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题:“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分析】傍晚时分,诗人临窗独坐冥想。他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林丛,好像真是怀想中的友人来到。这时已入夜,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落在阶下的青苔上,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多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答案:清冷、幽静;孤单、寂寞)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答案:这首诗表达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色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诗词用典教学设计

中考专项复习之理解诗词中的典故 精河县第二中学闫秀红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而古代诗人在创作时,为了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常常会使用一些典故来增强作品的意蕴。如果能了解这些典故,就能比较容易地把握这类诗词的主题。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囿于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在欣赏过程中,常常会对这些典故感到茫然,虽说教材中也有一些注解,但有的过于简略,学生也还是无法读懂诗意,不能真正地领悟到诗词的内涵与意蕴,从而对诗词的学习产生了严重的排斥心理。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来提升“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典故。 三复习意图 于是我就选了这个点--运用典故题的复习,来充分理解七至九年级积累的课内重点古诗词中的典故,从而理解诗词的意蕴和内涵,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复习内容:《中考专题复习之理解诗词中的典故》

复习目标:1、熟悉诗词中典故的出处,含义并理解其作用。 2、使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蕴和内涵,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 能力。 复习重难点:能找出七至九年级课内的诗词中用典的诗句和熟知典故 的出处,含义及其作用。 复习方法:背诵法,点拨、练习、多媒体辅助教学 复习课时:1 课时 复习过程: 一、配乐经典诗词诵读比赛。 出示一些课内诗词的题目和作者,让学生挑自己最喜欢的篇目背诵。师给予肯定。师展出这些诗词中使用典故的句子问:这些诗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生答。 师导入:古代诗人满腹经纶,博闻强识,往往在创作诗歌时, 信手拈来使用典故,使诗词含蓄,含不尽言外之意。如果我们对诗词中的典故一无所知,我们就不能理解诗词,今天我们就走进用典故的诗句,熟悉典故,品味诗歌的内涵和意蕴。

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

古典诗词中的写景手法 一、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 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 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 【注意】“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又分很多的手法)不能混淆。“写景手法”是写景的方法。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 二、示例 1、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的第三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侧写,写的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

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2、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

古典诗词中的几种写景方法

古典诗词中的几种写景方法 古典诗文 2009-08-03 1805 古典诗词中的几种写景方法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 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 一、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

浅谈诗词用典的类型和方法

浅谈诗词用典的类型和方法 摘要: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诗词中的用典更是引人入胜的亮点。用典的恰当使用,可以起到简化文字,深化主题的作用,用典就如珍珠让诗词更加光彩夺目,文情隽永。本文对诗词用典的类型与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诗词用典类型方法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这是由诗词含蓄的特点决定的。诗词立意精深而不浅露,用语简洁而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显然,不用典,就难以营造意境。因而,诗人常借助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简洁的字句中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语言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诗词用典往往会让现代的“快餐文化”读者难以体会诗词的内涵,所以了解诗词的用典,学会理解诗词中的典故,先要了解诗词用典常见的类型和常用的方法,才可以挖掘出诗词中蕴涵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一、诗词用典的概述 诗词用典是一种常见的文学现象。六朝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中提出“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论今者也”的观点。这里所说的“事类”“据事”和“援古”就是用典。那么“用典”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用典就是借助过去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诗人把历史、

传说、故事及前人诗文等巧妙地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以简洁的文字含蓄婉转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古今诗人为了达到借古喻今,提升诗词意境,达到言简意深的效果,诗词创作时往往会使用典故,如苏轼、辛弃疾等诗词名家在诗词创作中更是大量用典,并且是“驱使庄骚经史而无一点斧凿痕”,有着炉火纯青的用典技巧。如李商隐的《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少年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雏竟未休。”诗歌除首联两句是叙述描写外,以下六句全是用典。三、四、五句引用了贾谊、王粲、范蠡的故事;最后两句引用了庄子的故事,诉说了春秋时,惠施为梁国相,庄子到了梁国,惠施担心庄子来夺取自己的相位,在国中搜了三天。于是庄子去见惠施,给惠施讲了一个故事说:鵷雏从南海飞往北海,一路上非梧桐不息,非竹实不食,非甘泉不饮。当它飞过一只猫头鹰的上空时,猫头鹰正在吃一只腐鼠,以为鵷雏要来抢夺,就冲着鵷雏发出“吓吓”的怒斥声(事见《庄子·秋水篇》)。这一连串的用典,诗人以古人古事自喻,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感情。可见,诗词用典恰当,可以借古抒怀,抒情达意,起到简化文字和寓意深刻的效果。 二、诗词用典的类型 1.引用历史事件的典故 即把历史事件提炼成句入诗入词,以此来影射时事,或表达思想,或抒发感情。如辛弃疾的词《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古典诗词用典

古典诗词用典 化典之妙用,增诗之灵秀 一用典的概念 运用典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艺术手法。什么是典故?比较权威的辞典有如下的解释:一是《辞海》的定义:“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二是《辞源》的定义:“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三是《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语”。从三家比较权威的词典来看,其释义基本上一致。《辞海》和《辞源》一模一样,《现代汉语词典》的表述稍有差别,但其中心内容仍离不开“故事”和“词语”。可见典故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事典,即古代的故事;二是语典,即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中国古典诗文中常常把古代的故事和前人的语句压缩概括成一个短句,更常见的是短语甚至于一个能体现典源特点又能标识典故主要内涵的代表词,从而形成种种变体,表现出运用灵活、形体多变甚至意义交错复杂的状况。“典故”一词,最早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传》:“陛下至德广施,慈爱骨肉,既赐奉朝请,咫尺天仪,而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这里的“典故”,其意义是指过去的典章制度。所谓的“事过典故”,意即“这件事情的做法超过了过去的典章制度的规定。” 二用典的分类 诗词用典有多种分类方法,我们小组主要从“取意角度”方面研究诗词用典的分类。 1 正用 指从正面取用典故,即典事与题事的意义相同或相近。 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借古盲今,亦史亦论,下片从南朝宋刘义隆草率行事导致北伐失败写起,再以敌酋祠庙香火正旺暗示国土分裂,北方已非我有,最后自比廉颇。表其壮心未已.报国之心。天日可表。通篇沉痛。读来令人唏嘘。辛弃疾南归后。艰难竭蹶的处境使他长怀优愁忧思,悲愤填膺。而令人窒息的现实又使他不能畅所欲言.常常欲说还体.通过典故来表明心曲.则能蕴藉含蓄.“在寥寥数语当中将厚重深远的情怀思致寄托其间。而达到言简意远的目的" 2 反用 指从反面取用典故,即典事与题事的意义相反或相对。 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开展。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高考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 (1)侧面描写———衬托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突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比照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衬托分映托和反衬。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托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2)各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

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致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大是为了强调和突出(鹤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替代该事物,如部分替代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比照的区别(比照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构造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构造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构造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穿插运用。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

用典之妙

目录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写人之妙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咏物之妙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写景之妙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比喻之妙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比拟之妙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夸张之妙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反衬之妙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对比之妙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用典之妙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移情之妙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结句之妙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双关之妙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细节之妙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炼字之妙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抒情之妙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情之妙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构思之妙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理趣之妙(创意语文工作坊——微信CL8828322,敬请关注)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用典之妙

贾谊贬长沙一事,常被后来的文人用以抒写怀才不遇之悲,李商隐在《安定城楼》中就曾以贾谊寄怀。但是,在这首诗里,诗人独辟蹊径,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抒发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但前加上可怜两字就更耐人寻味。原来“夜半前席”的重贤只是一种姿态。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诗人用贾谊的典故,实际上书写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慨。 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奇等,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用典,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它指的是,在诗歌中援引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借赞扬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特色的五 个角度

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特色的五个角度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大家都知道,我国古典诗歌或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要想读懂一首古诗,关键是读懂其写景特色,写景特点能把握住,就能把握住一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析形象、品语言、赏技巧。我们平时做古典诗歌鉴赏题时,经常也见到这样一类问题: (1)你认为这首词写景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析。 (2)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3)请简析本诗的写景特点。 (4)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5)这首诗是如何描写春色的? (6)试从“静”“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以上问题问法不同,但无论开放还是限制都是要求对古典诗歌写景特色做赏析。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这句话也强调了写景在古典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诗人是通过写景来表现自己的感情。既然写景在创作时重要,那么在鉴赏时也很重要,究竟该如何去鉴赏诗歌的写景特色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结出以下五个鉴赏的角度: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1)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

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 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王昌龄《送魏二》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三、从诗歌的结构特点角度赏析 古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一般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论,如果一首

古诗词中的用典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 1.明用。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前人论及诗中用典时强调以“不隔”为佳。暗用(化用)典故,便是一种高明的手法。 3.侧用。是指从典故侧面意义取用典实,即故意避开典实的正面与反面意义,而另外选取典实的某一个侧面,借事起兴,旁敲侧击,显现作者自己的用意。能起到切中肯綮、言简意赅之效。 例如:宋梅尧臣《田家》诗是这样写的:“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诗歌借用曹植《七步诗》之典:“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

古典诗词中的写景手法资料

古典诗词中的写景手 法

古典诗词中的写景手法 一、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 二、1.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 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三、2.三个角度: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 觉、味觉、触觉或通感;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 四、3.四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名词意象叠加)。 五、4.六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正衬或烘托、反衬)、双 关等修辞手法。 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 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 【注意】“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又分很多的手法)不能混淆。“写景手法”是写景的方法。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 二、示例 1、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的第三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侧写,写的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

古诗词中常用的100个典故

高考语文考点:古诗词中常用的100个典故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

古诗词常用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苌弘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古诗歌鉴赏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多高考资讯,敬请关注腾讯微博gaokaoge、微信号80796072 (2)侧面描写——衬托对比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也是化静为动 (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诗歌写景常见角度(1)

诗歌写景常见角度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我们可从下面这些写景角度来鉴赏中国古典诗歌。 1、远近结合:空间角度(观察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由高到低、由上而下、由内而外、俯视仰视等。通常是两联一句描写近景,一句描写远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描写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2、动静结合:一句描写动景,一句描写静景,常与对比手法相结合,其名为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等等。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比如陆游的《幽居初夏》“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3、声色结合: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也是衬托的一种,可以说是以声衬静,即诗中有对声音的描写,比如《长安晚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有时候和动静可以结合起来看。白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触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4、视角结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比如2011山东卷语文诗歌鉴赏储光羲的《咏山泉》中“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山泉的。 5、点与面结合: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6、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罗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西风、瘦马等一系列意象,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游子深秋远行图。 7、虚实结合: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

初中古诗词用典

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诗词的容量增大,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熟记典故是我们理解古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将七――九年级含典故的诗句归纳如下: (1)怀旧空吟闻笛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到乡翻似烂柯人 典故: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 ....归无计。(《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典故: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诗词中典故的作用

诗词中典故的作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1.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赤壁 杜牧 折戴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借在赤壁偶然发现的一支沉埋底沙中的断戟而联想起三国时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从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人手,提出了“英雄的成就带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深刻而精辟。 2.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泊秦准 杜牧 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是引用的一个典故,此曲为亡国之音。我们分析时可联系社会背景,晚唐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题发挥,表面上是讽刺歌女,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高层。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 1.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中的“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宴请天下奇才。引用这两个典故,是对天子信任重用将士和对将士浴血奋战精神的称颂。 2.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 行路难 李白 金搏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水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未垂钓碧溪上,忽复秉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关系到两个典故:姜太公曾经在渭河附近的小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位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