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永嘉大师证道歌 空海法师讲解

永嘉大师证道歌 空海法师讲解

.禪修開示永嘉大師證道歌代序——諄諄教誨師父的叮嚀●修行重點: 1. 每天打坐一小時以上,不聽、不看、不想,六根的衝動慢下來,身心完全放空、放柔軟。 2.

日常不論是走路、工作,或是任何動作都要放慢一些,清清楚楚地覺察各種動作。身念住方面要加強開發。 3. 講話的速度要儘量緩慢下來,每天的講話量儘可能地減少;並且只要一開口講話,每一字每一句自己都要能夠清清楚楚的聽到。 4. 不評論、不指責別人的缺點,更不要在背後論斷別人的對錯、言行是否一致、有沒有修證。講那些都是在造口業、造惡業、結惡緣啊! 5. 多反觀、反省自己的缺點,每天檢討、改進;尤其,隨時要檢驗意思食、主宰欲。這樣,心靈品質才會提升。 6. 多看別人的優點,虛心請教、真心學習;而且要常懷感恩的心。如此,自己才會進步。 7. 記得![不求人短],一定要做到[不論人非]。二○○四年十月四日●法要提示: 1. 大家發心來承擔法務,或是把所學漸漸地應用在職場及歷緣對境中,這些都是好現象。但這些對整個解脫道的過程而言,都還只是初步。不要得少為足,解脫道上最需要的就是虛心的學習。 2. 大家現在的思維方式,大都是屬於[世間法]的思維模式。嚴格地講,也就是大多數的時間仍是活在二元對立,我是、我能、我慢顛倒夢想的世界。 3.[解脫道上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大家都忽略了這一句逆耳的忠言。所以,常常被自我的判斷所欺騙;被自己的聰明所誤導,不知不覺,而又不以為然。 4. 一般人對是否有修有證的看法,都是從[世間法]的角度在看(有感應、有神通異能、有所得…越修越厲害)。而[為學日增,為道日損]的[出世間法]有修有證,一般人是看不懂的,因為那與眾生習以為常的思考、判斷模式是相反的。 5. 對於別人是否有修有證,不要隨意去判斷、論斷,因為那往往會是錯的、不正確的。修行的重點要放在淨化自己的貪心、瞋心與愚癡;放在修正自己錯誤的身行、口行(各種無明衝動)、意行(錯誤的思考模式與判斷)上。 6.[出世間法]的初步修證是,發現到自己過去真的是活在顛倒夢想的世界裡——常錯得很離譜,而不自知——從中,由衷的生起慚愧心與柔軟心,進而願意虛心學習、反觀、淨化自己。這樣,我慢會日漸減少,感恩之心會日增,且漸能慈悲善待一切眾生。 7. 修證是由淺入深;習氣——貪、瞋…的淨化是日積月累的。但這都只是自己跟自己比是否有日漸進步,而不是去跟別人比,更不是去看、去衡量別人如何、如何。 8. 佛教所講的[有漏],那是說眾生在無明(錯誤的觀念、知見)情況下,一邊行善,但一邊行惡、造惡業,而不自知(當事人都以為自己是正確的,是好心、是善意)。也可以說,一邊行善累積功德(加分);一邊無形中又一直漏失掉(扣分)。 9. 一般眾生常常是在惑(無明)→業→苦的世界中輪轉、浮沉,但又找不到真正的原因出在哪裡?這是因為大多都是向外看,即使檢討原因也都是認為錯在別人,自己沒有錯、自己是無辜的、自己是受害者、自己是……。 10. 如果不能反觀、淨化自己,總認為錯在別人,自己是無辜的、自己沒有錯、自己是受害者。這樣的話,那什麼時候才能照見到自己的無明;什麼時候才能照見到自己的顛倒夢想呢? 11. 一般[世間法]是強調要衝得快。所以,走路快、動作快、說話快,判斷也要快。但要知道!那大多是處在無明行(無明衝動)、(惑→業→苦)。而[出世間法]呢?則是要讓那不斷衝動的身、口、意,能慢下來、慢下來;停下來,看清實相、看清自己的顛倒夢想→修正自己以前所看不到的錯誤→漸漸把無明破除掉。 12. 世間所謂的能力、聰明、講話快、反應快,是有其可取的一面,但卻不一定是[出世間法]的[智慧]喔! 13.[禪修],正是要讓一個人在良好的因緣、環境之中放下萬緣,將那習以為常衝動的身、口、意能緩慢下來→開發身念住、受念住;讓身體的動作及講話的衝動都能夠柔和、緩慢下來→進一步開發名、色分界智。如此,才有可能來到明心(初步)的階段。 14. 有了明心的基礎→深入體悟三法印,一方面可以漸漸看到自己昔日許多錯得離譜,但卻又不以為然的顛倒夢想。另一方面,因而逐漸修正錯誤的身、口、意,及各種衝動的判斷。 15. 若沒有認真專心參加三次以上禪修;沒有真正認真下功夫,將各種衝動慢下來、停下來(身行、口行的衝動一定要慢)、柔和下來,[名、色分界智]開發出來,要想進

入[明心]的階段,實難辦到。 16. 身行、口行、意行的衝動如果不能緩慢下來,就會很習慣性的用世俗思維、頭腦(自我)思維去判斷。以[出世間法]而言,世間的思維、判斷沒有大死一番的話,怎麼能夠真的脫胎換骨→開啟智慧,遠離顛倒夢想呢? 17.[出世間法]方面,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虛心學習、反觀、淨化自己之外,千萬不要用什麼高標準去要求其他同修、學員,更不要去論斷某人沒修證、某人有修證。因為世間思維很多的論斷、知見,往往是錯得很離譜的。 18. 你一定不會相信,目前你最大的問題是看不到自己的大問題,而且還會找很多的理由來為自己辯解。等你深入[出世間法]的聞、思、修、證後,有一天開啟了[出世間法的智慧],一切就在不言中!你一定會痛哭——痛哭昔日被[自我]欺騙的那麼嚴重,而不知不覺;痛哭昔日顛倒夢想的那麼嚴重——因為不知不覺,而自以為是。當你真正醒過來,你會為自己的無知與魯莽而道歉。 19. 把優點儘量發揮出來,回饋世間,這也是一種修福。若與其他同修、學員互動,可以分享彼此聞、思、修的心得與成長的蛻變,這是法佈施喔!但卻不要去要求其他同修、學員[要精進用功]、[要趕快提升],更不要論斷別人有沒有修證。 20. 目前大家最需要的就是把各種的衝動慢下來,且虛心的學習。當你的身心真的柔軟下來,並能真心、虛心的學習,你會發現你自己是多麼的需要精進、淨化與提升! 21.[出世間法]的修行要領、核心,如果還沒掌握到,一定要試著把過去習以為常的觀念、知見、判斷歸零,對自己挑戰,讓自己重新來過。這樣,才有可能開啟[出世間法]的智慧。不要再去找很多的理由來說明、來解釋,那些都是浪費生命,繼續被自我所欺騙而已。 22.[解脫道上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是自己],不要再向外看;不要再總是去看別人的問題。回來吧!真誠、真心地自我反省,反觀自己的錯誤與顛倒夢想。 23. 希望大家有魄力、敢承擔,發大願——[不達究竟解脫,決不終止]。讓自己真的脫胎換骨→開啟智慧,遠離顛倒夢想。 24. 記得!身心柔軟?虛心學習?自淨其意。如果能夠反觀到自己所犯的錯比別人多,那表示大有進步喔!二○○四年十月十日.禪修開示永嘉大師證道歌目錄前言一、把心收攝回來 1.概說 2.靜態方面 3.動態方面 4.閉關獨修 5.小結二、明心見性的真義三、身念住修行要義四、禮佛的意義 1.感恩 2.見賢思齊 3.身心更柔軟五、心念住修行要義六、修習禪定 1.概說 2.世間法的禪定——尋、伺、喜、樂、一心 3.出世間法的禪定——覺、觀、喜、樂、一心

4.體悟無為無修七、幻燈片——實相解說(一) 八、覺觀意識之流

九、[永嘉大師證道歌]詮述(上) 十、幻燈片——實相解說(二) 十一、契入無為十二、體悟法界實相十三、 [實相]釋義十四、 [永嘉大師證道歌]詮述(中) 十五、幻燈片——實相解說(三) 十六、認清生命的本來面目十七、[永嘉大師證道歌]詮述(下) 十八、幻燈片——實相解說(四) 十九、掌握解脫道核心結語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三稱) 佛道無上誓願成眾生無邊誓願度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前言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這是開經偈裡面非常重要的啟示。今天我們大家都有了聞思的基礎,現在就是要進入實修實證。你要解開無上甚深微妙法;你要體證真實義,一定要透過實修實證。佛陀所跟我們啟示的不是一條累積知識、知見、常識,做世間學問的世間法;佛陀所跟我們示現的是一條解脫的道路。佛陀以他本身作見證,告訴我們怎麼樣遠離顛倒夢想;告訴我們怎麼了脫生死,脫離生死輪迴。解脫道是一條實實在在的道路,它能夠讓我們大安心、大自在,脫離那些煩惱、不安、苦悶的苦海。我們的禪修,這一次已經算是第三次了。大家都很主動、很積極的想要聞思修證,這相當好!我們的禪修是必須要有聞思的基礎。當你建立聞思基礎,有正知正見之後;再來,就是進入實修實證。所以我們不是高談闊論,我們的禪修班是屬於高級的禪修班,不同於一般的禪修法。我們的禪修

是為了了悟生死大事;是為了解脫生死輪迴,大安心、大自在而來。這些你都要有大丈夫的氣魄,大丈夫是沒有男女相之分的。大丈夫只是一個形容,你如果有大氣魄、大承擔,每一個人都有無限的可能。你也不要以為說,我今天是第一次參加,或是我是新生,我是來燒香陪拜。不要看輕自己,只要你能夠歸零,一步一腳印紮紮實實的跟著做,你隨時都有可能開悟,隨時都有可能由內心裡面的震撼、體悟,而讓你脫胎換骨。我的聲音不是出自頭腦的知見,那是來自靈山的韾音。所以你也要用你的心靈來聽,而不是用頭腦知見、耳朵來聽;你不是在累積一些知見、常識。你現在很重要第一步的工作,就是你要歸零。歸零——不管你是新修,還是老參,通通要歸零。過去的都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沒有來,你能掌握的就只有現在、當下。你要見法,也是要歸零,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你要解脫生死輪迴,也是一樣要歸零。把那些過去的包袱全部通通放下。你真的能夠歸零,這就是在大死一番。你要有魄力、要有決心,能夠大死一番,你才會真的脫胎換骨啊!如果你的瓶子不空;你的瓶子不淨,倒入的法水也會被扭曲、被污染。所以這五天,你就好好的大死一番,歸零、身心柔軟,把過去的種種都放下。就是現在、當下來實際的體悟、體證,實際的去喝佛陀所給我們的甘露法水。大家心靈的不安、心靈的苦,那都是想要喝到那解脫的甘露法水,只要放下一切的知見,現在你就可以喝到。所以要歸零、歸零!身心很柔軟。我們的禪修不是為了練功夫;不是為了練氣功;不是為了求深定。我們的禪修、我們的禪定,是為了讓你的心靈能夠清淨;能夠淨化。有些宗教把這個過程稱為是一種靈修,也就是讓我們的心能夠清淨下來。事實上,清淨這只是第一個步驟。因為唯有當你的心淨化下來之後,你才能夠如實知、如實見;你才能夠看到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啊!一、把心收攝回來 1.概說禪修就是讓我們的心寧靜下來,這是一個[止]的過程。[止]只是開始,下一步就是要觀。所以我們第一、二天著重在[止]的方面,讓大家的心能夠漸漸的收攝下來,讓你那動盪不安的心能夠澄清、澄靜下來。再來,我們就是要止觀雙運,實際的去體悟佛陀所跟我們開示的三法印。你要進入無常法流,就要實際去體證無常法印,不要只是在知見上繞;不要只是在岸邊觀看,你要跳下去啊!所以,我們的禪修是重視止觀雙運,要實際去體證。這個[止]的過程,你不要疏忽了。你不要以為:[我們平常都在打坐,這個沒有什麼啊!我要求一些神通、求一些感應、求一些禪相啦!]要知道,那都是屬於世間法的禪修、禪定。在[止]的過程,記得!你越能夠無所求,你越容易靜下來;你越能夠放鬆,你越容易靜下來。所以在[止]的過程,我們是用出入息法來切入。這個方法很簡便,最省力。你走到哪裡,你都可以把你的注意力收攝在出入息上面。所以從現在開始,大家就把那個到處攀緣的心收攝回來,把它放在你的出入息上面。這個點你要放在鼻頭上也可以,要放在丹田上也可以。如果鼻頭、丹田這些你都有經歷過、都有覺察到,你要把它擴大到全身也可以。這一、兩天你不要把心放得太開,你要把心收攝下來,先在這個五蘊身心上面,把這個點先做好。如果一開始你就放,那你後面的力道不容易出來。一開始要先收,好像箭要射出去,你必須先向後拉。我們後面幾天會到戶外禪修,那是屬於比較放的階段。但如果你沒有前面這兩天的收,你後面的放,不會有力道,所以不要輕視這兩天的收攝功夫。收攝六根,可以讓你的覺知力慢慢的開發出來。而這個收攝功夫,如果你是放在呼吸上面,還可以讓你的覺察力能夠不斷的提升,變得很敏銳。至於收攝的過程,大家可以用一個以前可能你們都有玩過的一種遊戲。就像用放大鏡,或是太陽光來照射一張紙,這樣的照射因為它的光是開放的,所以那張紙它不會燃燒。但是如果你把陽光透過放大鏡聚焦之後,它就能夠起作用,那張紙它就會燃燒起來。同樣的道理,你這兩天好好地把心收攝下來,你就會產生定力啊!而這就是開發智慧的力量。當你有定力,你才能夠深入的去體悟、去見法,所以你不要輕視前面這個定的基礎。在這修[定]的過程,大家要注意幾點:不管你的注意力是放在鼻頭,或是放在丹田;或是全身,你可以自由調整。重要的是不要用力,要放鬆。像現在有的人眉頭還是皺得緊緊的,要放開,不要濃眉深鎖。你用力的話,你就看不到法,你只是保持一個客觀的覺察來看自自然然的呼吸。你越放鬆,越能看到自然呼吸的進

出。要記得這個很重要的心法——放鬆,不要用力。在坐姿方面也是一樣,你把它調整到,不要彎腰駝背;你把它調整到,坐起來很輕鬆、很放鬆。不要在姿勢上面對抗,也不用跟酸痛對抗。如果你覺得有需要調整時,你可以自由的調整,只是在調整的過程中,你的起心動念,以及你整個的調整過程,那個動作的過程,你都要保持清醒明覺。從現在開始大家就是把你的覺察力,放在你的呼吸上面。但記得!不要用力,如果你會有胸悶這種情況,那就是你在用力,你的自我在干擾它。你只是保持一個客觀的覺察者,你是來看戲的,你不要介入,你不要去當導演。這個很重要喔!看呼吸,你只是保持客觀的覺察者。你是看戲的人,千萬不要用自我要去干擾它,想要當導演去干擾它。你要看的是自自然然的呼吸,越放鬆,它越容易呈現給你看。呼吸它本來就存在,本來就一直在生生滅滅;你的全身本來就一直在流動變化、膨脹收縮。只是你繃得緊,你沒有覺察到它而已。你現在放鬆,它就能夠如實的顯現出來給你看。在一吸一呼的過程中,你都要去體會,一吸一呼那都是在告訴你無常的法印。 2.靜態方面在呼吸方面,如果你一開始心比較散亂的時候,你不要用其他的方法,你可以將呼吸,隨著它的生滅而貼上標籤——吸的時候,就貼上一個[生];呼氣的時候,就貼上一個[滅]。或是在吸氣的時候,你就貼上[吸];呼氣的時候,你就貼上[呼]。越簡單、越單純,越好。如果是貼上生、滅、變、異,這樣的四個字,輪流交替也很好——吸的時候[生],呼的時候[滅];再來,吸的時候[變],呼的時候[異]。生、滅、變、異,這都是在告訴你無常法印。在貼標籤的這個過程,你的心會更加容易收攝;不然的話,你的心是很容易跑掉的。一開始,你可能需要從比較有為——貼標籤的方法切入。再來,你慢慢的可以把貼標籤的方法,嘗試著放下。這樣,你就能夠很具體的去體會一吸一呼,它真的就是在生、滅、變、異啊!它是本來就存在,只是你不熟悉而已。現在你要把這個呼吸,它所啟示你的無常法印具體的來體會。你不要空守呼吸;你不要枯坐,不要在那裡看這個呼吸覺得[沒什麼啊!]或是說[我看不到,我胸悶。]記得!把自己調整一下,越放鬆,越好。每一吸、每一呼,都要見法。如果你還沒有真正見法、體悟之前,就是要回到前面貼標籤的方法,也就是觀呼吸的生、滅、變、異。這是很好的咒語呀!這是相當重要讓你見法的咒語呀!不要去唸一些你根本不懂的咒語,你要唸你能夠體悟、能夠理解;然後又能夠讓你實際體證的。所以一吸一呼你都是要去見法。這幾天,你隨時都可以見法;隨時都可以開悟,不要小看喔! 3.動態方面剛才講的是靜態方面。再來,動態的時候,不管是行、住、坐、臥,你都要清醒明覺。這是很重要的關鍵喔!你要把四念住的修行——身、受、心、法全面展開來應用。但一開始,心跟法方面你不容易覺察,你可以先把範圍鎖定在身、受這方面。身念住就是你在走路的時候,每一個腳步你都很清醒明覺;每一個腳步不管它的起落輕重,你都能夠很清楚的覺察。所以在動態的時候,把你的動作緩慢下來,現在沒有其他的事情需要你去辦;需要你去急著做什麼,除了承擔法務的工作以外。而法務的工作也不會很粗重,你在承擔法務工作的時候,一樣要保持清醒明覺。你的每個動作,你都要清楚覺察;你的舉手投足,行、住、坐、臥,都要清楚的覺察。動態的時候,你不要把覺察放在呼吸上面;動態的時候,你就覺察你的身體當下比較明顯的動作,包括你要下座,或是要上廁所;或是上下樓梯;或是要睡覺;或是要洗澡。記得!這些全部都是修行的對象;全部都是觀察的對象;全部都是在修行,不是在禪堂才算修行;不是打坐的坐姿不動才算修行,整個行、住、坐、臥你都要清楚明覺。這就是四念處——身受心法裡面,身、受念住的開發。你要先把你的覺性開發出來,後面的心跟法念住,你才能夠覺察得到。大家紮紮實實的去做、一步一腳印的去做,把你的覺知先開發出來之後,心念住方面會再協助大家開發出來。當大家能夠身心都很清楚明覺,後面會協助大家怎麼樣具體的溶入法流裡面,同時也會跟大家分享[永嘉大師證道歌]的精彩內容。上一次的禪修,我們有講到《心經》的境界。《心經》的境界非常高、非常好,部份同修已經能夠體證到,我們現在要來看[永嘉大師證道歌]。永嘉大師他那種把修行應用在日常歷緣對境,以及動靜都在修行、日夜都在修行;那種無修、無為、無功用行的修行;那種了脫生死的修行;那種無修之修,

境界非常的高。但是不要忘了,你一定要有前面那些腳踏實地紮紮實實的功夫。如果你還不會走路,你不要想說馬上就要跑。所以大家不用急,你只要紮紮實實的做——靜態的時候,你就安住在呼吸上面;動態的時候,你就覺察你當下的動作,把腳步放慢、把動作放慢,保持清醒明覺。這是非常重要的。 4.閉關獨修從明天開始,你在路上遇到我的時候不要打招呼,你遇到其他同修也是一樣,都不要打招呼。禪修就是你的獨處;禪修就是你的閉關,大家藉著共修這種磁場、這種氣氛,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可以互相產生激勵的作用。但是,你要有獨處、獨修的那一種心啦!所以從現在開始,你不認識任何人,也沒有人認識你;遇到其他同修你也不要去攀緣打招呼。這是要你回來內觀——好好的內觀,好好的收攝你的六根。除了法務上必要的交談、法務上必要的承擔之外,其他的你都要禁語。記得!沒有必要的交談要儘量儘量的避免,眼睛也不要到處亂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收攝過程。你真的能夠收攝下來,你的定力就會提升。有了定力,你就容易開發出智慧來。所以你要有閉關獨處五天的這種魄力與決心,沒有人認識你,你也不認識任何人。你就當做是你一個人在閉關專修,不要互相打招呼,到第五天的時候,我們會開放禁語,讓大家有交談的時候。 5.小結我們每天都會有三次的小參、獨參時間,獨參室就在隔壁。希望你們都有時間來獨參,舊生安排在下午,新生安排在早上。有時候也有可能我會看你的情況,主動找你過來,但是希望你能夠有問題自己過來獨參,不要在這五天枯坐或是來陪坐。修行了悟生死是你自己的事啊!這裡有無價之寶、有很多的寶藏,你要好好的挖啊!你要好好的得到這些無價之寶,不要浪費生命;不要來這裡陪坐;不要在這裡枯坐啊!只要你一步一腳印好好的去修,你一定會法喜充滿的;你一定能夠得到那些甘露法寶啊!但這也要你無所求,你才越容易得到。所以要歸零,身心柔軟,一步一腳印的做,你隨時都會有很大、很深的震撼。二、明心見性的真義修行是為了明心見性,明心就是讓我們的心能夠回復到清醒明覺。明心是個過程,重點是在後面的見性。見性不是見到自我的自性,不是去見個什麼不生不滅的佛性;見性講的是見到宇宙大自然的法則;見性就是看到大自然的真理實相。這是過去的佛可以看到、體證到;未來的佛也可以看到、體證到;現在的你,當然也可以看到、體證到。見性——這個大自然的法則,它是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必然如此。你要與佛陀心心相印,與善知識心心相印。這個相印,不是去印證善知識個人的法,法沒有個人的,沒有所謂密而不可傳的,我也沒有什麼法可以給大家。因為這個法是大自然原本就存在的,它不是佛陀所創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創造的,更不是我空海所發明的。那是大自然原原本本就存在的實相,只是當你不瞭解的時候,你就背道而馳,顛倒夢想。今天修行就是要把這個錯誤的知見,把它扭轉過來;修行邁向解脫的整個過程,重點就是在於轉念,而不是去求神通、求感應、求禪相;不是去求打坐的時候,你腦海裡面的光明、光芒,那些都只是禪相。修行的重點,是讓你那貪瞋癡污垢的心漸漸的澄清、寧靜下來,放下那些偏見、放下那些成見,用很純真、純樸、寧靜的心,來看大自然的法則、來看實相。這才是明心見性真正的意義。開悟不是在打坐的時候,產生一些禪相、產生一些光芒,就認為是開悟。那都是被一些禪相、假相迷惑住了。開悟講的是,你以一顆沒有雜染的心、以一顆寧靜的心,真的去體悟到大自然的法則、大自然的實相,看到萬事萬物的實相。這時候,你就會如其本來的來看待萬事萬物的實相。你能夠這樣做,那就是如來啊!所以我們不要把成佛想像得很難,把它變成很抽象,也不要去扭曲自己、壓榨自己,然後變成釋迦牟尼佛的那個形像。成佛不是那樣啦!成佛只是成為一位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的覺悟者。至於覺悟的內容、品質是什麼?那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在外相。覺悟的內容最重要的兩個法印:第一個是無常、第二個是無我。這兩個法印你要徹證,你才能夠來到無為的世界。也唯有進入無為,你才能夠體悟到什麼叫做涅槃寂靜。在你還沒有體證到無常、無我之前,你所瞭解的涅槃寂靜,那都只是你頭腦裡面的知見。所以我們今天就是要把聞思落入實修實證——[先知法住智];也就是聞思之後,你要實際去親證無常、無我。[後知涅槃智],就是你能親證無常、無我之後,你自然的水到渠成就能夠體證到涅槃、無為、空。在

這過程中,你一定要明心見性,而明心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四念住的禪修。當然其他方便法門我們也不排斥,但以佛陀來講,佛陀非常強調、非常重視四念處的修法。以空海走過二十幾年的修行歷程來說,也發現真的四念處的修法,它是開發我們明覺最有效、最有效的方法。要知道,四念處它是綜合性、全面性展開的修法。那是要開發我們的覺性,讓我們醒過來;讓我們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尤其身念住、受念住更是開發明覺的第一個步驟。今天大家就好好的把身念住做好,你的功夫做得越紮實,你後面的體證就會越深入,明天再做心念住。身、心這二念住做好之後;再來法念住就容易開發,你就可以實際的去見法。三、身念住修行要義當你能夠見法的時候,那時候我們會超越四念住的這些修法,來讓大家體悟《心經》所講的世界,那是一種解脫自在的世界。在這之前,大家把基礎打好,身念住方面你在靜坐的時候,就好好的在呼吸上面下功夫,把十六勝行的前幾個步驟,至少前面四個步驟好好地做好——呼吸長,如實知道呼吸長;呼吸短,你也如實的知道呼吸短;呼吸微細,若有若無的時候,你也清楚知道。這些都是讓你那心猿意馬的心,能夠收攝回來;能夠覺察到你當下呼吸的生滅、變化。你的呼吸都是當下在進行的實相,你要如實觀,不要去想像、不要去造作、不要去引導。除非你比較昏沉的時候,你可以用幾次的深呼吸,或是當你的呼吸微細不容易覺察的時候,你也可以用幾次的深呼吸,但再來就要讓它回復到自自然然的呼吸。如果你覺得守在鼻頭這一點,你很輕鬆、很省力,你就守住這一點。如果你覺得守在這一點上,很費力,不容易覺察到;或是會有胸悶的情況,那你就轉移注意力在丹田上面。丹田也是個很好的覺察點。因為不管你再熟睡,它都有在生滅起伏。你不要說:[我看不到!]看不到,那是因為你沒有放鬆,你的心還很粗。不過也沒關係,不要氣餒,你就調整一下,把一些錯誤修正過來。記得!要放鬆、放鬆。如果還看不到,那你再做幾次的深呼吸——深深的吸氣,去感受丹田、胸部深吸時微微的膨脹;再深深地呼氣,去感覺身體、丹田、胸部向內縮。幾次的深呼吸,讓你清楚感覺到身體的膨脹收縮,然後你就要嘗試著放開、放下,讓身體回復自然的運作。如果你漸漸的可以感受到丹田的收縮膨脹;再來,你就把它放大到全身,去感覺你全身它都一直在收縮膨脹,一吸一呼你的身體它都一直在變化。記得!就是不要用力、不要去干擾呼吸的進行,如實觀最重要,放鬆則是心法。四念住的修行——[呼吸],可以讓我們進入很微細的心靈品質、很高的心靈品質。當你在[動中禪]動作的時候,一樣,要清醒覺察你當下的舉手投足。記得!每一個腳步你都要清醒明覺。走路的時候清楚知道正在走路,每一個步伐都覺知到。[住],就是當你停下來的時候;當你站立的時候,你也都清清楚楚的知道你當下的姿式。你現在就是把你的覺知都放在你這個五蘊身心上面。這個點要清醒明覺,你才能夠從點、線、面逐步擴大。[坐],就是打坐或是你要坐下來,這全部的過程都要清楚明覺;[坐],並不是侷限在禪堂內的坐,你在戶外的坐,這些也都要清楚覺察。不是說你離開寮房,然後走到禪堂,到禪堂之後,才開始修行、才開始覺察。不是這樣啦!你在寮房裡面的一切動作,你都要清楚覺察。包括你要盥洗、要上廁所……這些,全部都清楚明覺你當下的動作。從寮房到禪堂這個過程,你要不慌不忙清醒明覺,要開門、要關門也都是清醒明覺;走到你的座位要坐下,你每個動作也都很清清楚楚的覺察。當你真的有明覺的時候,你的動作不會粗糙,你的動作會帶有安詳、會帶有柔軟。所以輕柔明覺,那是代表你有清醒的活在當下。行住坐臥,包括要睡覺、午休,或是晚上的休息也是一樣,不是說現在要睡覺了,[砰!]就躺下去:[我今天的功課做完了!我今天的修行都做了!交差了!]事實上,包括你要上床、要躺在床上、要蓋被;包括你的睡姿,你都要清醒明覺。在一開始的過程,你可能會做得有點不是很自然,會有點像機器人,也沒關係。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你有發現到僵化、不自然的時候,你就放鬆、調整,讓它以自然、柔和、順暢的姿勢運作,不要刻意嬌柔造作。它是慢下來,但慢之中卻是柔和、安詳的,這是三妙行的具體展現。所以四念處的開發就是行、住、坐、臥,你都很清醒明覺。包括早上一醒來,要翻身、要掀開棉被、要下床、要穿衣服,這全部的過程都是明覺;都是在修行。真正四念住的修行是沒有上課、下課之分;

是沒有禪堂內、禪堂外之分,那是全面展開——行、住、坐、臥、語、默、動、靜都要清醒明覺。如果你要承擔法務或是要交接,這個過程,需要言語的溝通,記得!你要開口講話的時候,你要清楚地覺察你當下講話的動機、內容;你當下講話的聲音、聲浪、語調。當你在聽話的時候,你也要清清楚楚的聽到對方講話的聲音、聲浪,是緩、是急都要清楚覺察。如果你在打坐的時候,你的內心裡面在不斷的嘀嘀咕咕,有很多的語言、很多的對話、很多的妄念,第一個步驟是你要能夠清楚覺察,覺察到它在那裡不斷的喋喋不休,你要先能夠看到。看到之後,如果它能自動消失很好,沒有自動消失的話,你也不要刻意去壓抑它、去責備它。你就提醒、提高覺性,回到呼吸或是深呼吸幾次。你不要去跟念頭對抗,你可以清醒地看著它,在說什麼話、在玩什麼把戲;你也可以不要去理它,你就繼續回到呼吸上面來。不管你跑掉幾次,覺察到,就馬上拉回來。記得!不要在那裡拉扯。因為那個拉扯、挫折,那是生命的壓抑、生命的挫耗;那是在浪費生命。隨時都要歸零、放下,前一秒做不好,沒有關係。隨時歸零,隨時從零開始。今天你就好好地把身念住,身、受這些把它做好,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一切都在觀察中、都在明覺中,包括你要到禪堂、要到齋堂吃飯,也是一樣。你在吃飯的過程,要挾菜、盛飯,飯菜送到口中,包括咀嚼的整個過程,你都保持清醒明覺,不要囫圇吞棗、不要急著要趕快吃完,當下這也是在修行。如果把吃飯也當做修行,你可以吃出不同的味道;吃出不同的生活品質啊!所以修行不光只是靜態的打坐,那是動、靜都在修啊!當你下座要經行的時候,也是一樣。每一個腳步——提、移、落、觸,你都清醒的覺察,一開始你可以先用口令,指令在先。先下達指令,意念在先,然後身體再跟著動作。你可以意念先起個[提],右腳才舉起來;然後[移],右腳向前移;有個[落]的指令,腳才向下落;[觸],去感受腳觸地的那種覺受。再來,身體要往前移的時候,去覺察你身體往前移的這個過程,包括兩腳所承受力量的不同,這些你也都清楚地去覺察。再換左腳的提、移、落、觸,腳步不一定要抬得很高,因為你抬得高的話,你的重心會不穩;也不用跨得很大步,你只要能夠覺察那個動作、覺察那個過程,這樣就好。不在快慢,速度也都是自己去調整。這個過程,除了可以開發你的明覺以外,你也可以清楚地覺察到你的動作,都是有意根在前引導,身體才跟著動作。你不要以為說:[這好像沒什麼嘛!]其實這都是在開發你的明覺,也是讓你體悟名色分界智相當重要的過程、相當重要的修法。你的名色分界如果沒有出來的話,你的身心都是糾纏在一起的,你的心常常成為你身體的奴隸,面對境界你做不了主啊!你也會常常成為境界的奴隸。所以名色分界智的開發是很重要的,你這些功夫都要紮紮實實的去做,一天下來你整個身心,它就會更安詳、更柔軟,你的明覺、覺性的開發,那會是很快速的。四、禮佛的意義我們每天早晚的禮佛運動,有很深的含意。現在如果你還不能夠體會到禮佛深義的話,沒關係,你可以按照你原來的禮佛方式來做,後面會跟大家再解析禮佛的深義。現在大家就找一個適當的位置,以後這個時段你進來的時候就是禮佛。這樣,一方面是運動,一方面也可以讓你的身心很柔軟。這也是一種動中禪的修法。你清醒明覺的覺察,你當下的每一個動作細節,它會讓你的身心很柔軟,能夠培養出你感恩的心。有感恩的心,你的法喜就會一直的泉湧出來。現在大家就開始,選擇適當的位置,用你原來的方式來禮佛。方式不拘,只要不互相衝突、干擾就好。位置如果不夠寬大的話,可以移動。禮佛不是一個形式,也不是做功課給佛陀看,所以不用急、不用躁。慢的動作,你要清醒明覺;快的動作,你也要很清醒明覺。如果你心中有另外的偶像,就像說你原來習慣禮拜觀世音菩薩,或是其他的佛菩薩都沒有關係,你就照你原來的方式來禮佛。禮佛也不是去拜偶像,不是去向釋迦牟尼佛求什麼神通、感應、加持……。那些都是不正確的知見,佛陀跟你我都完全平等,禮佛最重要的意義有幾點: 1.感恩感恩佛陀告訴我們一條解脫之路,讓我們有因緣能夠逐步的邁向究竟解脫,出離苦海,斷除生死輪迴。這是一條實實在在邁向光明的解脫大道。在這世間,能夠呈現這一條解脫道路的大智、大慧的解脫者不多,所以我們要以感恩的心來禮佛,感謝佛陀告訴我們這一條解脫之路。 2.見賢思齊禮佛更重要的意義是我

們要向佛陀學習——要見賢思齊。我們要跟佛陀一樣發出大願——[佛道無上誓願成,眾生無邊誓願度]。禮佛,就是要見賢思齊。佛陀不是來讓你膜拜的,佛陀他只是個模範,讓我們學習[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所以,禮佛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向佛陀看齊、學習,發出大願,這一生、這一世要跟佛陀一樣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當你是真正明眼人的時候,你就能夠引導眾生出離苦海,才不會以盲引盲;當你真正有智慧的時候,你才能夠真正地做到自利利他。菩薩道是要建立在解脫道上,你的慈悲是要建立在智慧上。沒有智慧的慈悲很容易長養眾生的欲貪;沒有解脫道的菩薩道,那很容易只是停留在世間的慈善事業上面。所以我們要學習佛陀紮紮實實的走出解脫道,為法做見證。這樣,你才能夠真正展現出菩薩道的精神。真正的菩薩道一定是建立在解脫道上,佛陀如此,佛陀當初所引導的弟子無不是如此的。那不是自私,那才是究竟啊!那才是從最根本來解決問題,不是在支流末節上繞。你本身的生死輪迴、本身的苦沒有解決的話,你是沒辦法協助眾生出離苦海的,你會跟眾生在那裡互相纏縳啊!這就是在上《阿含經》課的時候,有跟大家提過佛陀相當深的感慨:[一切眾生類,悉共相纏縳。]今天我們禮佛,就是要學習佛陀那種真的邁向究竟解脫,打開智慧眼。這樣,你才能夠真正的自利利他。 3.身心更柔軟禮佛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讓我們的身心更柔軟,懂得低頭、懂得謙虛。禮佛能夠幫助我們身心更柔軟,所以你在禮佛的過程,不要用做功課的方式或心態來禮佛。你不是去交差、去做給別人看,你禮佛禮的不是別人,是你自己啊!禮佛是讓你開發出你的佛性、你的覺性啊!那也是在開發你的成佛之道的覺性啊!所以在禮佛的過程,你要合掌、彎身,膝蓋要著地、要向前伏,這整個過程,你都要清醒明覺。你要起來(相反的動作),站立起來。一樣,整個過程要清醒明覺。大家要知道,禮佛它是讓我們開發覺性。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動中禪的修法,一方面又讓我們懂得感恩、懂得謙虛。這個謙虛不是自卑喔!謙虛是看到自己的不足,願意虛心學習。這也是在幫助我們斷我慢,所以大家這幾天好好的把握因緣。這個因緣是很難得、很殊勝的,希望大家好好地珍惜。五、心念住修行要義我們一開始三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這是對佛陀的感恩,也是禮敬,但我們並沒有排斥其他的任何宗教、其他的解脫者。事實上,佛陀也是那些解脫者的代表,我們只是用一位解脫者來代表對他們的禮敬、感恩。因為真理本來就沒有宗派、宗教之分;有宗派、宗教之分,那都是人類二元對立的分別心,真理是沒有宗派、宗教之分的。前面已經跟大家介紹過四念處裡面身念住的修法,現在再跟大家介紹心念住。受念住呢?它是在你身念住的當下去感覺各種覺受的生滅變化,包括酸、脹、痛、麻那些都是受念住的觀察範圍。所以只要你身念住做好,受念住就自然能覺察到。你要有身念住、受念住的基礎,你才能夠進一步覺察到心念住。你的心是心猿意馬,它的速度就像光速一樣,跑得非常、非常的快啊!如果你沒有相當高的覺察力,你是看不到那個念頭的;你是看不到起心動念的。你常常是在貪瞋癡的展現之後,你才會發現到,那是後知後覺啊!但能後知後覺,也已經算不錯了。不過,如果你真的要解脫,你一定要提升到先知先覺。所以心念住就是你要看到那個起心動念,那個一開始的念頭,你要清楚的看到。禪宗所講的參話頭、看念頭,就是那個意思。參話頭不是叫你去參一句話;參話頭,它是要你去看你要講話之前的那個念頭,也就是起心動念。一開始,你內心潛伏心態在醞釀的時候,你就要能看到啊!但是因為心念跑得非常、非常的快,如果說你沒有透過一些方法來切入的話,你是看不到的,頂多你都只是看到一些影子而已。所以,你要看到心念住很重要的一個過程就是,你必須把名色分界智要做好。名色分界智第一個切入的方法是,你在走路的時候你先起意念——先起提、移、落、觸的念頭,動作再跟著念頭的後面做。這是比較刻意訓練的一個過程,但這只是把你原來的事實,把它慢下來,用慢動作來解析,讓你清楚看到而已。你用慢動作解析,清楚看到之後,在快動作的當下,你才能夠覺察到——你的所有動作,包括四肢的動作、講話這些,它都是意根在引導。透過名色分界智的這個訓練,可以讓你看到你是一個意念起來之後,腳或是手才跟著動作。平常你本來就是意念在引導,但因為你的身心都糾纏在一起,所以你就看不到。

現在禪修,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事啊!你要放下萬緣,好好地把身心弄清楚,把這個[我]弄清楚啊!你要了悟生死大事,你一定要清楚知道[我]是什麼、[我]是誰、[我]是怎麼來的。你現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你的身心弄清楚——你在動作之前,都有意念在引導,我們現在只是把它放大、放慢,讓你清楚的看到。你在經行的時候、在走路的時候,你都要清楚地去看到。靜坐的時候,你可以直接從呼吸切入,或是有時候你覺得想換一下方式,你也可以在靜坐的時候輕輕的舉起你的左手或右手,輪流交替,不要太高,只要能上、下、左、右的移動,你清清楚楚楚的去看你當下的動作。再來微細到左右手分別放在膝蓋上,手指頭輪流交替的動,一次動一根手指,你慢慢的去看。從原先的要有提醒、要下指令才動作,慢慢的深入、慢慢的切入之後,你放下那個指令,你不要再下指令了,你就只是動作、動作。你仔細的去觀察,在那個動作之前,你那一股意識之流,它都有在流動,而且是意識之流先流到之後,動作才發生啊!那個意念先下達指令之後,動作才會發生。就像電腦也是一樣,你要先下達指令,它才會執行動作,你的每個動作也是一樣,都是有意念在下達指令。當你的心進入更微細、靜態之中,你可以看到你的手在動,這些都是有意念在引導。所以你要越來越微細。當你在靜態的時候,能夠清楚看到;動態之中,你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包括經行的時候,你要停下來,或是要轉身;或是要開門,你要看到在那個動作之前,你早就有意念在前引導;包括你要下座,要上座;包括你要攤開、要收起蓋腳巾,這個過程,現在不只是要清楚覺察到動作而已,你還要看到動作背後的意念、意識之流啊!那是更微細的。這個你能夠清楚看到之後,在歷緣對境時你才能夠看到貪、瞋、癡、我慢的展現,那十個結才會一一浮現出來啊!你要斷十結,一定要深入到心念處,那十個結是屬於法念處啊!心念住你沒有經過一些訓練、一番訓練的話,你看不到起心動念;你看不到敵人在哪裡;你看不到你內心種種結縳,你怎麼對治那些結呢?禪修就是要讓你的心能夠靜下來,提升你的心靈品質、提升你的覺察力,讓你能夠清清楚楚的看到你的起心動念,你才能夠在歷緣對境的時候,看到法念住;看到你的五蓋;看到你的十個結在展現;看到那個我是、我能、我慢。平常你以為自己沒有,事實上,那是因為你的心太粗糙,在明眼人的眼中,那是很清楚啊!但是在你還沒有反觀覺察到的時候,他也只能夠協助你反觀照見,他沒有辦法幫你硬是斷除那些啊!別人沒辦法代替你修行,只有你願意回來如實反觀自己,你那內心的十個結才能一一的去除。今天也有學員來報告,他這段期間都有慢慢回來反觀,真的照見到、看到,那個自我、那個我慢,就如同很堅固的金鐘罩把自己罩住。然後在罩住的當下,不斷的展現我是、我能、我慢,並且抓取各種自己的[要]。很難得!能夠如實回來看到這些,那表示你真的有如實面對自己;你真的有回來反觀、內觀。默照禪不是去照見什麼佛性啦!默照禪是回來反觀照見我們內心的起心動念;照見到我們內心的十個結有沒有一一地去除?還有沒有那些我慢?再來,照見到這個小我跟這整個宇宙大我的密切關係。你要照見到法界的本來面目,也要照見到你的本來面目啊!所以名色分界是開發心念住很重要的過程。如果這個功夫沒有做到,那你在滾滾紅塵、在歷緣對境,那是上戰場啊!你基本功夫做不好的話,你一上戰場很容易就陣亡了!所以大家不要小看這幾天的功夫。今天大家在身念住——呼吸方面,都已經下過一番功夫,明天大家再把心念住——名色分界方面,好好的下功夫、好好的開發。唯有你的身心清淨、明覺,你才能夠照見法界的實相啊!你要入佛法界,怎麼入?一定要身心明覺、身心柔軟,你才能夠入啊!六、修習禪定 1.概說再跟大家介紹禪定方面。我們上次九天的禪修已經有介紹過,現在再把重點跟大家提醒一下,讓大家在禪定方面能夠更具體的掌握。你有禪定的基礎,你就會有止觀的智慧。禪定方面千萬不要落入在世間法的定,這是一再提醒大家的。世間法的禪定是在各種禪相、禪姿、感應、加持、神通……上面繞,以及在打坐的姿勢、時間的長久、氣動這方面比較。世間法的禪定,你越修你的心會越僵硬;當你修定有成,你的我慢也會越大。所以世間法的禪定,不管你能夠入多深的定;不管你能入四禪八定,或是四禪九定,都一樣啊!你的苦、你的煩惱都還沒有斷除,你還是在苦海裡面,你的人生還是苦啊!

佛陀所跟我們講的解脫法的禪定,那是出世間法的禪定。這個禪定是讓我們的心寧靜、清淨下來。原來我們的心那是動盪不安的。你動盪不安的話,你的心就會有許多的波折、皺折。這樣,你怎麼能夠照見實相呢?所以禪定主要就是讓我們的心寧靜下來、澄清下來、澄靜下來。當你的心靜下來,如同一面明鏡的時候,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它就會如實的呈現在你的眼前;法界的實相、你身心的實相,它就會自然地呈現出來。那就是契入無為啊![法],它是本來就存在的,不是你去造作、想像才出來啊!所以你現在要做的只是把心靜下來,讓法流穿流而過。這第一、二天的功夫,都是讓你的身心能夠安頓下來、寧靜下來。如果你能夠熟練初禪五支的話,那後面的二禪、三禪、四禪,你就可以很順利地進入,五定到八定也是如此。今天先跟大家介紹初禪,只要初禪你會了,二、三、四禪你就會進入。明後天會陸續跟大家介紹活生生的五定、八定這些。出世間法的禪定,不是坐在那裡枯坐的那個禪相的禪定。出三界也不是在打坐之中入深定,才算入三界、出三界。不是這樣啊!我們這次禪修會跟大家介紹活生生的三界。你要怎麼樣看到活生生的三界,然後能出又能入呢?往後幾天會陸續跟大家介紹,但你的心是要越寧靜,越淨化,你才能夠體會得到。 2.世間法的禪定——尋、伺、喜、樂、一心現在先跟大家介紹尋、伺、喜、樂、一心的初禪。尋,就是找尋一個目標、找尋一個所緣,讓我們這個動盪不安、心猿意馬到處飄盪的這個心猴,讓它能夠安靜下來。你要讓它安靜下來,就要有一個方法,它才能夠定下來。而佛陀跟我們介紹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出入息法。事實上,出入息法以及身念住方面的應用,都能夠很快的讓你的心安定下來。所以不管是在禪堂內的靜坐,或是禪堂外的經行,這些都是讓你能夠好好的尋、伺;讓你的心能夠找到一個很不錯的所緣,然後安靜、安定下來。當你的心能夠安止在這個出入息上,或是在那個動作上,而且又懂得放鬆的技巧,你的喜禪支、樂禪支就會很自然的產生。如果你用的方法不正確,有所求或是繃緊、僵硬的話,你的身體會僵硬,心也會僵硬。那個有所求就是僵硬;你急著要成就什麼,也都是你心的僵硬。心僵硬的話,你的喜禪支、樂禪支就不會出來。縱然有時候會有一些很舒服的覺受,那個覺受也是因為你用練氣功、練功夫把它練出來的。那不是自然的!如果是自然的喜禪支、樂禪支,你只要一靜下來,一放鬆,明覺度夠的時候,你的身心、你的身體,當下它就一直在波動、脈動;即使很微細的脈動,你都可以覺察到。當你很放鬆又覺察到那很微細的脈動,那個喜禪支、樂禪支它就會自然生出來。你能夠一心一意的在呼吸或是動作上面;在那個所緣上面繫住,尋、伺、喜樂、一心俱足的話,這樣,你就能夠算是進入初禪。當你能夠進入初禪,粗的禪支——尋、伺慢慢的放下,而那個放下也是自然的過程。本來你是有用力刻意的找尋、拉扯,那是因為你的心很容易跑掉,常常東奔西跑。一開始,通常你都要不斷地把它拉回來,但拉回來沒有多久,它又跑掉了;跑掉之後,當你覺察到的時候,又要把它拉回來。所以一開始你的心沒辦法安住在當下,你通常都要不斷的尋、伺,把跑掉的心找回來,安住在所緣上面。當你慢慢的習慣了,有定力了,你不用再刻意地去尋、伺了,它已經是常常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這時候,尋、伺的功夫就可以放下。放下尋、伺,你內心只是喜悅、安樂、詳和、一心。這就是進入二禪。當你能夠進入二禪,後面會越來越微細,你就自然能進入三禪、四禪。在《阿含解脫道次第》這本書裡面有跟大家講過,對大家開發智慧、斷結、證果,最有益助的是覺、觀、喜、樂、一心的初禪。 3.出世間法的禪定——覺、觀、喜、樂、一心現在就跟大家介紹覺、觀、喜、樂、一心,從出入息當下,就可以切入見法,止觀雙運。如果你不懂得出世間法的止觀雙運,你的出入息會只是世間法的禪定。它可以引導你入深定,是不錯!但是你不容易開發智慧出來。所以真正能夠開發智慧的是覺、觀、喜、樂、一心。而其中最重要的步驟就在覺、觀,有覺、有觀。在出入息方面,你怎麼樣做有覺、有觀呢?本來我們只是看著呼吸的進出、收縮、膨脹。其實這只是一個覺性的開發;事實上,你要有觀,這個觀是在一吸一呼的當下,你就要去體會無常的法印——一吸,你的身體補充新的風界元素進去了;一呼,你的身體又排除出一些舊的風界元素了。一吸一呼你身體裡面的風界元素,它是不斷

地在流動、變化;一吸一呼它都在告訴你無常法印啊!有時候你可以憋著氣不呼吸,看你能夠憋多久。你憋不到一分鐘你就會很難受了啦!你要深刻具體的去體會:[這個呼吸不是我所能決定的啊!]你的呼吸是你身體的眾生在決定,而你的呼吸跟整個法界的關係又是密不可分啊!你的呼吸不是[我]在決定。所以包括一吸一呼,你都要去體會[無我]——你連自己的呼吸,你都沒辦法掌控、都沒辦法主宰啊!你這個[我慢]能夠主宰得了自己的呼吸嗎?[我慢]它是沒辦法主宰呼吸啊!一吸一呼——當你吸氣的時候,就好像你抓了很多東西進來,你能夠抓著不放嗎?你能夠讓氣息不要動嗎?你能夠讓無常的法流不要流動、不要變化嗎?當你吸飽氣之後,你憋著看看你能憋多久?沒多久,那些氣還是要衝出去的。所以在一吸一呼的當下,你要去體會[無我]——無我的法印。因為[我]做不了主,[我]沒辦法主宰、掌控呼吸。再來,再去體會如果沒有大自然的空氣、沒有法界的空氣,我怎麼呼吸呢?我這個氣是從哪裡來的呢?如果不是大自然提供給我們這些新鮮的氧氣、空氣,我怎麼能夠呼吸呢?我怎麼能夠活著呢?所以在一吸一呼裡面,你都要深刻地去體會,你跟整個法界完全密不可分的關係啊!沒有法界的支撐、沒有法界的養育,我怎麼能夠活著?不要以為說修行成佛、修行證果,他就能夠飛天鑽地,就可以不需要這個大地;就可以不要呼吸。沒有那回事啦!不管他是解脫者;不管他修行境界多高,還是一定是要仰賴這整個法界、整個大自然,他才能夠存在啊!真正的解脫者,那是回歸法界、回歸大自然啊!充滿著感恩,那裡面是沒有我是、我能、我慢啦!所以在一吸一呼裡,你都要有覺、有觀。當你體會越深,你的法喜就會不斷的湧現啊!喜禪支就會出來,而這樣的法喜它會不斷的持續;樂禪支也會自然的出來,自然而且又會持續。不管你在打坐中,或在漫步經行中,那個喜樂,它都會一直的湧現。所以大家從一吸一呼裡,要去體悟無常、體悟無我;一吸一呼,它一樣可以協助你見法。這就是覺、觀、喜樂、一心的初禪。 4.體悟無為無修再來,就是當你在動作的時候,要清楚地覺察你現在的動作,做什麼事情,你都很全然的去做。記得!每一個過程都是目的,你要把目的跟過程結合在一起,當下就是全然的承擔。你不要想說我幾天之後,我才能夠證悟到什麼,我必須要得到什麼、看到什麼,那才算。其實不然,你能夠安住在當下的話,你處處都是見法、處處都可見法。所以要全然的活在每個當下,做什麼事情都全然的去做——打坐,就很全然的一心一意的去打坐;經行,就一心一意的去經行。這個一心一意裡面,都有未到地定以及初禪的定力喔!包括你要吃飯也是一樣,清醒明覺一心一意的吃飯;要洗澡、要上廁所,一樣都是全然的活在當下清醒明覺。包括說如果你當下很昏沉想睡覺的話,好吧!你就一心一意的睡覺,全然的接受,不要拉扯;身心疲憊需要休息,你就讓它休息。如果昏沉、疲憊而想休息,你又在那裡拉扯的話,那你的生命都挫耗掉了。禪宗有一句話[飢來則飯,倦則眠],對治飢餓最好的方法就是吃飯。對治飢餓的方法,我嘗試過很多,唸佛、持咒……都沒有效。我再怎麼樣禮佛、求佛,我的飢餓還是存在;我再請十方佛菩薩加持,我的飢餓還是存在;我再怎麼畫餅充飢,飢餓還是存在;我再怎麼想像吃很多豐富的大餐,飢餓還是存在啊!所以修行最真實、最純樸的就是面對現實來解決問題。我不用掩飾,不必去造作說我很厲害——肚子餓了在那裡唉唉叫——我想像一下就不會餓了嗎?返璞歸真啊!該吃飯的時候就吃飯,疲倦要睡覺的時候,你就讓它休息,因為我也嘗試過啊!當我身心疲倦,我用各種方法去對治都沒有效,或者都只是一些暫時的舒解。對治昏沉、對治疲倦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心一意的睡覺。不容易呀!你不要,讓你睡覺的時候,你又在那裡拉扯,睡得不安,不好意思睡。如果你能夠全然的去做,你的生命品質會不一樣啊!你會過得很真實,活得很真實。所以禪宗所講的[飢來則飯,倦則眠]。那不是懈怠,那是整個修行十八般武藝全部都玩過了,最後發現還是要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啦!當你精神好的時候,你才能夠真的很全然放鬆地止觀雙運,不造作、不用力;你才能夠見到自然而真實的法。這時候呢?大自然的法流它也會如實的穿流而過,穿流你那柔軟的身心。所以修行你會從原來很作意、很造作的這種情況,因為慢慢的體會而走在中道上、走在實相上,慢慢的會返璞歸真,到後來那是來到無修、無證、

無所得,無修之修啊!這些都是要大家認真的去做;做了之後,再調整。你要到達無修,一定要經過有修;你沒有透過這些有修有為,你沒辦法體悟無修無為。現在大家繼續用功,把初禪這些要能夠熟練,你能夠做多少就算多少,不要去跟別人比較。再來,就是把名色分界慢慢地開發出來——清醒明覺。這兩天是讓大家開發覺性,再來第三天,會跟大家分享[永嘉大師證道歌],讓大家把整個聞、思、修、證融貫一體。七、幻燈片——實相解說(一) 今天晚上的幻燈片是要協助大家進入[入佛法界]。眾生常常把這個法界——[入佛法界],認為那是佛陀的法界;認為那是佛陀的。事實上,不是進入佛陀的法界裡面啊!眾生因為不瞭解,所以常常在向佛陀祈求、向佛陀跪拜,都一直把目標鎖定在佛陀身上,卻沒有看到佛陀所跟我們指引的那個法界。這樣的話,你就是執指為月啊!所以我們的目標不是鎖定在佛陀的身上,我們是感恩,透過佛陀這位善知識的協助讓我們去見法。 [入佛法界]具體的來講,也就是要成就佛陀的知見。佛陀所體悟的是什麼呢?佛陀他是要了悟生死大事、要解脫自在啊!你要了悟生死大事,你就要知道:[我是從哪裡來的?我的生命從哪裡來?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你要清楚瞭解啊!如果你沒有瞭解生死大事,不管你再怎麼修行;不管你再怎麼神通廣大,你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都一定會繼續存在。所以修行就是要斷除生死輪迴,了悟生死大事啊!在禪宗裡面也有提到,生死未明的話,就會像怎麼樣?如什麼?[生死未明,如喪考妣。]有沒有聽過?生死大事未明的話,你就像喪家之犬啊!你的苦、你的不安,它會繼續存在,不管你有多高的成就都是如此。所以真正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了悟生死大事。我們現在就來瞭解生從哪裡來?你看!眾生不瞭解生死大事、不瞭解生從哪裡來,就會像天涯的流浪人,不斷的到處流盪、到處飄盪。因為你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你就不斷的去找尋安心之道;因為你內心的恐慌,所以你常常要借助一些外在的力量來安你的心。尤其面對老、病、死,內心的恐慌、內心的不安都持續著,面對黑洞是那麼的恐怖、可怕啊!因為你沒有真正瞭解生死大事,你沒辦法體證到無生,你的苦、不安就會存在。修行就是要了悟這個生死大事,知道你是怎麼來的?眾生不瞭解的話,你看!都是一直在向心外求法、向心外求安心。你不要以為說這是他們,我不會這樣。一樣啦!你只是外表所展現的形式不一樣而已,本質都是一樣的——你都在求安心之道啊!只是你找的是方便法,還是究竟法?是一時的解脫、一時的滿足,還是究竟的解脫?佛陀所引導我們的都是邁向究竟解脫、邁向究竟的安心——大安心、大自在啊!你要大安心、大自在,你必須要能夠進入[入佛法界]啊!而這個法界不是佛陀的,是佛陀體悟到整個法界的莊嚴、玄妙之後,體悟到整個法界跟這個小我的密切關係之後,那個[我],我是、我能、我慢斷除了!消失了!他溶入整個法界裡。佛陀當他大徹大悟,溶入了這整個法界裡面,就像波浪了悟它是來自大海。所以波浪它很高興、很快樂的放開,當下就跟整個大海溶為一體。波浪它不會再怕消失;它不會再怕死亡——生死已經不是我的事——它已經是體證到不生不死了。多次跟大家講過,你要瞭解、要看到你是海中的波浪;你是法界裡面的一個波浪。你有自我的話,你就是用自我這個金鐘罩把你自己罩起來,跟這個法界隔絕,而讓自己成為這個法界裡面的天涯流浪人,成為孤兒。你的苦、你的不安就是因為你不瞭解法界是什麼,不知道怎麼樣入法界、不知道怎麼樣溶入。所以佛陀、那些解脫者他們都只是協助你去認清本來面目——法界的實相——讓你知道你是怎麼來的;讓你知道你跟整個法界的密切關係。當你瞭解這些之後,你就能夠大安心、大自在啊!這就是空,一切來自於空啊!佛陀法界在哪裡?佛陀就是溶入在空裡面啊!這個空是實際存在的空,不是禪相裡的那種空無邊處;不是那些空洞、抽象的空。空,就是無邊無際的空,一切來自於空,以空為背景,以空為舞臺。講到空,那是最究竟的歸依處啊!我們現在所講的都是講到最究竟的,我們直接談的就是無上甚深微妙法——一切來自於空。在空裡面,它蘊藏著無限的能源。有的天文學家認為,我們這個宇宙的開始是來自大爆炸(星球、星雲、銀河系……最初的形成),但是不管再怎麼爆炸,空,它都是本來就存在啊!所以這個大爆炸也只是形容現象界的一個緣起。大爆炸之前呢?以及為什麼會爆炸呢?這些,天文學家也完全

沒辦法解答啦!所有的也只是一些推論而已。佛陀對這些也都有追溯到生命最初的源頭——十二緣起都是在追溯生命的源頭、追溯生死大事。佛陀一直追溯,追溯到後來,是來到了空。來到空之後,佛陀發現空的奧妙、玄妙、偉大,於是就溶入空裡面;然後又看到現象界這些生生滅滅的變化。所以你看!空裡面它蘊藏著無量的能源啊!如果你要問:[為什麼會蘊藏無量的能源呢?]那是本來就存在啊!不是某個人在創造(若說是某個人在創造,這時候他也還沒有出生啊!因為大自然地、水、火、風沒有形成以前,那個能夠創造的神也還沒有出生),或是某個神在背後推動、創造,這是法界整個宇宙的自然現象啊!佛陀一直追根究柢到最後,也就是十二緣起到最後是什麼?無明。無明就是告訴你,到最後你沒辦法找到第一因的啦!你能夠告訴我一個第一因,我又可以再繼續問下一個,你永遠沒辦法找到那個真正的第一因啦!因為那是法界宇宙的現象、大自然的法則、大自然的運作。所以無明,你不要解讀錯誤啊!不要被宗教師灌輸,認為那是你的原罪、那是你的罪過。你的出生如果是你的罪過,你會背著重重的原罪在修。這樣的話,你會修得沒完沒了,三大阿僧衹劫你都繼續在修,你會修得很苦啊!那個無明就是告訴我們,第一因它是不可知的。所以你真正知道你不知道,你就是知道。老子所講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還有形容道是[玄之又玄]。那都是來到臣服——臣服整個法界啊!為什麼你還會有很多我慢;還有很多的不安?因為你不知道法界的重要,你還沒有臣服法界啊!不管你修行再怎麼高、再怎麼厲害;不管你怎麼會脫逃生死,都一樣啊!你只是練就一身的逃生術而已。在法界裡面,當它有巨大能量的時候,它就會自然的冷卻、凝結,形成極微的粒子出來,然後慢慢又會形成夸克,再變成質子、中子、核子、電子,慢慢又形成分子出來。萬事萬物就是這樣來自於能源的凝聚,而這能源的凝聚,它又需要有空的背景、空的舞臺。所以追根究柢就是要有空的配合。你看!在這廣大無邊的虛空裡面,當那些能源形成的時候,它會形成一片星雲,而這一片星雲的任何一個角落、一個角度(只要隨便一個角度、一個角落),它就會形成一個太陽系。這幻燈片裡面一點一點的(每一個點)都是一個太陽系。你不要想說:[我們現在學佛,看這些有什麼用呢?我要的是禪相、異相、感應……那些啦!]你如果要在那些支流末節上面的話,不管你下多少的功夫,你的生死大事還是不會了悟啊!所以不要輕看、不要小看這些幻燈片。它是讓你了悟生死大事;讓你知道,你是生從哪裡來啊!在這樣一片廣大的星雲裡面,它隨便的一個角落旋轉、旋轉,然後就會脫胎出來形成一個太陽系。這就是描述一個太陽系,從整片星雲裡面慢慢地脫胎出來的過程,而這整片星雲也只是虛空裡面的一片雲而已。所以你看!這一片雲,它慢慢地形成、慢慢地旋轉、慢慢地凝聚,整個太陽系就這樣慢慢的醞釀出來。如果你不知道太陽系是怎麼形成的?你的生命是怎麼形成的?你會被一些什麼業力把你牽著、把你框住。事實上,這是大自然的運轉、大自然的運作過程。所以你的形成、你的誕生,那是整個法界的恩賜啦!你的出生不是你的錯,你不要總是被一些宗教把你框住,然後一直活在挫折、自責之中。你的出生,那是法界的禮物、法界的恩賜,你要好好的珍惜啊!再看!地球的誕生也是這樣。從一片星雲裡面慢慢的形成,其中一個脫胎出來形成太陽系,太陽系旁邊的一個行星,就形成了地球。地球最初形成的時候,一樣是高溫、高熱,然後裡面的水氣它會向上形成雲,因緣條件具足的時候又會降為雨,然後形成湖泊、形成海水。有地、水、火、風、空的這些變化(我們說天地,天講的就是除了虛空以外,最具體的就是太陽)——你看!有太陽、有虛空,天的這些蘊育;包括地,地球就像母親,天就像父親。有天地的化育,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就像空,其實就是空,它會慢慢形成雲,然後形成星雲,再形成一個太陽系。太陽系又有太陽跟地球,這就是我們的父母啊!有的人根本不瞭解地球、太陽對我們生命的重要,然後不斷的在那裡抱怨、蹂躪、蹧蹋,那只是在自斷自己的回歸之路、解脫之路。要知道!有天有地,有天地父母的化育,一切的動物、植物才會慢慢的形成出來啊!上次在上課的時候跟大家講過,有地、水、火、風加上空的這些條件之後,有形的有機生命體,就會慢慢地演化、誕生。這是有機生命體不斷地演化、誕生的過程——

你看!有天有地慢慢的化育,一切的眾生才能夠存在。你不要以為說:[我是我父母生的,我能啊!我是啊!我們有家族、我們有祖宗啊!怎麼樣、怎麼樣……。]你真正的父母是天地啦!知道嗎?天地是我們大家真正的父母啦!如果你沒有瞭解這個真正的父母的話,你會認賊為父,心外求法;心外求淨土;心外求抓取、求歸依啊!你真正的歸依處是整個天地、整個大自然啊!每一個眾生都是來自大自然,你現在的親生父母親也是大自然的子女,你的祖宗也都是大自然之子。佛陀也是啦!任何再偉大的大師、大修行者、大成就者都是大自然裡面的一份子啦!那些什麼大成就者、大師、大法王哪一個不需要腳踏大地?哪一個不需要空氣?哪一個不需要喝水?哪一個不需要太陽、陽光?所以佛陀就一直告訴我們要回到[自依止、法界依止]啊!你不要去崇拜、去抓住任何大師、任何偶像,你要認清你真正的父母是什麼?你真正的歸依處在哪裡?你來自哪裡?你清楚知道之後,你就知道將來你能夠回到哪裡。這樣,你每個當下,你都會大安心、大自在啊!你看!虛空包容整個太陽系,整個太陽系就浸泡在空裡面游來遊去。這裡,我們要慢慢去體會,你就像水中的魚,你就浸泡在父母親的懷抱中;你就浸泡在涅槃解脫界裡面;你就浸泡在空裡面、在上帝的懷抱中,但是你不知道,就像水中的魚不知道自己就浸泡在水中,所以感覺不到水對自己生命的重要。而你呢?感覺不到整個法界對你生命的重要,所以你就會欠缺感恩,然後展現出我是、我能、我慢,有沒有看到?這只是把剛才的魚換成人這樣而已。有沒有看到?你、我、他都是浸泡在水中,這個水(有形的水),我們把它擴大變成無形的空。這樣知道嗎?魚浸泡在水中,你、我、他都浸泡在整個空之中,這個空就是我們究竟的家、我們的涅槃界,也是佛陀所入的法界啊!你就浸泡在空中,你不知道;你就在淨土裡,你不知道,然後一直要離開這裡,跑到他方世界去找淨土。你就在上帝的懷抱裡,上帝就是這整個法界、整個大自然啦!你就在法界的懷抱裡,你是法界裡的子女,但是你不知道,你卻一直要去找家在哪裡!如果你的視野、你的心胸、你的智慧沒有提高的話,你就像水中的魚,一直在水裡面游來游去,但是你卻不知道這個水對你生命的重要。也就是整個大自然、整個法界對我們生命多麼重要,你卻不知道。你看!這隻天鵝,因為站在比較高的位置,所以牠可以看到:[哇!你這條魚就在水中游,但是你不知道你就在水中。]就像眾生就在涅槃界的家裡面,但是你不知道;就像有些基督教徒,就在上帝的懷抱裡面,但是卻要到處去找上帝啊!你就在法界的懷抱裡面,你還要到處去找法界,你跟佛陀不但是平等,而且又是溶為一體的,但是你卻要到處去找佛陀。有沒有看到?你就在這個空裡面,在這個地水火風裡面游來游去啊!沒有大地的支撐、沒有空氣讓你呼吸,你怎麼活呢?沒有空間,人類的這些文明怎麼能建構起來呢?我們不要看到那些建構就以為:[喔!人類很厲害,人定勝天。]那真的是愚癡啊!有句話說:[人若勝天,天不語;天若勝人,整局空。]要好好的去體會啊!你看!一花一草一木都是腳踏大地,頭頂青天,浸泡在空之中。一花一草一木,它們就像動物一樣都是眾生;都是大自然化育出來的眾生,包括你、我、他也都是,每一個眾生都需要大自然地水火風的支撐、長養,生命才能夠存在啊!這個大地、這個天地不是你的父母,那是什麼呢?我們都浸泡在整個法界的因緣之中啊!所以你要慢慢去看,整個眾生不管你、我、他一切的動植物,都是來自同樣一個根源,知道嗎?我們都是來自同樣一個根源,而這最終的根源就是法界、就是空、就是大自然啊!你要好好的去體會,而且你要慢慢去看到,你、我、他,包括一切動植物、一切眾生呢?我們都是一體啊!雖然外相上有千差萬別,但我們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如果你體會不到與一切眾生本是同根生的話,你就會有很多的貪、很多的瞋、很多的排斥、很多的二元對立。所以你沒有來到究竟法的時候,你會在那裡你、我、他的計較,或是在那裡宗派、宗教之爭。如果你真的能夠來到究竟、來到空,你會真的體證到你跟一切眾生是一體的。當你真的確確實實的體證到,你跟一切眾生是一體的時候,你會以無量的慈悲來善待一切眾生啊!你不會有貪、不會有瞋,你的人生會很樂觀,你會很積極的善待一切眾生,你會以對待自己的心善待每一個人。再看!眾生心目中的任何偶像,記得!他們也全部都是法界裡面的眾生,你心目中再多麼厲害的神,

也完全都是來自法界,包括佛教所最崇敬的釋迦牟佛也是一樣啊!所以空是諸佛之母。佛陀回到空,就是回到涅槃界、回到法界啊!佛陀體證到法界、體證到那個究竟歸依處,也看到自己跟一切眾生是平等的。所以你看!他所展現出來的是沒有瞋心、沒有不安,因為他找到了究竟的家,他以平等心、以大慈大悲之心善待一切眾生。而他為什麼會我慢完全斷盡?因為他臣服整個法界、溶入整個法界——瞭解到:[我(佛陀)再怎麼厲害,我都只是法界裡面的一個波浪。]所以當他了悟之後,當下完全地放開,溶入整個法界裡。但是眾生不瞭解,本末顛倒的一直向偶像崇拜,一直在心外求法。你看不到,你腳下所踏的就是你的父母親;你看不到,你就處在涅槃界裡面,你就處在法界裡面。而真正對我們生命最重要的天地,我們卻疏忽了!不但沒有去感覺它的重要,反而一直在那裡偶像崇拜、在那裡祈求。再看!整個大自然、整個法界,不但從小就一直養育我們,而且在我們這一生的過程呢?大自然法界它又不斷的長養很多的食物,像瓜果……來讓我們吃。你不要以為說:[這是我們農人種的啊!我們行啊!我們勤奮工作,我們當然可以吃這些東西啊!]人類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是不錯,但是你要知道啊!你能夠做什麼,包括像稻米要結出這麼樣飽滿的稻穗出來,有這樣的豐收,不光是人類行呀!那必需要有大地的支撐、必需種在地上、必需要有大自然的水、必需要有陽光普照、必需要有空氣。這樣,這些植物才能夠長大;才能夠變化出這麼多的食物啊!我們來禪修,你如果能夠揭開、了悟這些生死大事,了悟這個小我跟法界的關係,你的解脫會很快。這比任何的禪相、任何的神通都更重要啊!這是直接告訴你究竟無上甚深微妙法——最深奧的啟示是在最平凡、最平淡裡。最平凡、平淡之中,它卻在告訴我們無上甚深微妙法;告訴我們法界的重要。沒有大自然的支撐、沒有水的長養、沒有陽光的話,你這些菜怎麼長出來呢?怎麼成長呢?人類的播種、耕種都只是一個助緣,我們是一個助緣而已啊!但是人類喧賓奪主,看不到大自然的重要,就認為人類很重要、人類很行。事實上,人類完全要仰靠這個大自然啊!最重要的根本——天地父母的養育、天地父母的角色,我們都把它忽略了!我們就只是在那裡認為:[喔!人類很行。]所以我們要靜下來慢慢的去看,從大自然裡去看到活生生的佛法。如果沒有大自然的這些地、水、火、風、空的養育,這些金瓜(南瓜)它怎麼開花、結果呢?不是說人類種下去,它就這樣自己會成熟,不是啦!它一定是要種在大自然裡,經由大自然的澆灌、養育;大自然不斷地慢慢的變化、慢慢的養育。你看!它就能夠變出這麼多的食物;這麼多的瓜果來讓眾生享用。你修四念住,在吃飯的時候,明覺當下吃飯的動作,能夠做到這一層已經算不錯了!但現在還要再提升,知道嗎?不是說明覺就好了!如果只是明覺的話,你還是會展現說:[你看!我吃飯吃得這麼清楚明覺,你這麼囫圇吞棗。]你那個明覺裡面,還是在炫燿我是、我能、我慢喔!你還是會:[我這麼會觀察;我這麼會看我的身、口、意;我看得這麼清楚,你怎麼這麼糊塗!]你還是會有很多的我慢。我們現在要把四念住再更深入的去看,不是光看動作而已,你現在吃飯的時候、吃菜的時候、吃水果的時候,不管你吃什麼東西,你能不能去看到、去瞭解到這一切是不是來自大自然的變化;來自大自然的養育。我們常說的一句話:[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有沒有?但是你還是只看到人類的辛苦耕種而已。我們現在要更積極、更深入的去看到,你所吃的這些食物都是大自然——地水火風空的變化、養育啊!這個看的力道要很深哦!你要深入到吃飯、吃水果裡面。這樣,你吃的品質跟以前就不一樣了!你在吃飯、吃菜、吃水果的時候,你都會充滿著感恩啦!基督教在吃飯的時候,他們都會來一個:[感恩上帝的恩賜!]這是非常重要的,佛教這一層卻疏忽掉了!而這也不是佛陀的錯,佛陀最初及那些修行者他們都是充滿著感恩的,但是後來經過幾百年演變之後,眾生把目標鎖定在佛陀身上,結果把很重要的那一層忽略掉了。一般佛教徒在吃東西的時候都說:[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有沒有?我們都是把這些東西認為是人類的辛苦、眾生的因緣,然後才形成這些食物。我有這些食物吃,我願意供養佛……供養眾生。有這樣的心態是不錯,但是我們的供養、我們的感恩都只是來到佛陀,我們沒有再超過佛陀所指的那個法界。所以[感恩主的恩賜]那個含意很

深啊!你能不能在吃東西的時候去感恩整個大自然的恩賜呢?如果沒有大自然——地水火風的話;如果沒有大地無條件的讓我們播種五穀的話;如果沒有陽光無條件普照的話,這些瓜果怎麼成熟呢?這樣,以後你在吃東西的時候,你會吃出感恩的心、喜悅的心,你的生命品質會不一樣的!你以前會吃得好像很苦,還在那裡邊吃邊抱怨;你以後在吃東西的時候,你會充滿著感恩啊!如果你真的瞭解法界對我們生命重要的時候,你看!在桌上所展現出來的每一樣食物,哪一樣不是來自大自然——地水火風所變化出來的呢?哪一樣不是?這就是上帝的恩賜、法界的恩賜啊!所以不要把上帝變成一個超級大力神,把佛陀也變成一個超級大力神。佛陀再怎麼神通廣大,佛陀沒辦法無中生有變出一個麵包給你啊!佛陀要吃東西,還是要怎麼樣?去托缽啊!佛陀要喝水,也還是要去托缽啊!所以我們要如實的面對這個實相;如實的去瞭解大自然對我們生命的重要,也就是整個法界的奧妙、整個法界的恩賜。你看!這一張幻燈片裡有兩個太陽。有沒有看到?我們這個地球,也可以有兩個太陽存在喔!這是很清澈的水所倒影出來的。也就因為這些水非常的清澈、明淨,所以你看:[哇!這些倒影就是這麼的清楚——太陽是這麼清楚;這些竹子也是這麼清楚,包括山,也是這麼清楚。]這裡正是在告訴我們,有大地,還有水、陽光、空氣這些大自然的養育,我們人類和一切動物、植物才能夠存在著。為什麼說修行人他到後來是返璞歸真?那是因為他看到了整個法界的重要,然後他就是跟整個大自然溶為一體,回歸大自然啊!所以我們要慢慢去看到大自然的養育。這些秧苗,你看!經由大自然的養育,慢慢地化育、成長,然後長出稻米來養育眾生。這都在告訴我們,因為有天有地的養育,人類和一切動物、植物才能夠存活著。你要了悟生死大事,你沒有認識我們這個天地父母的話,你要回歸哪裡,你就在父母的懷抱裡面啦!再看!因為有大自然的這些化育,小秧苗會慢慢長大,也會結出很多的菜類、瓜果類……來讓眾生食用。你不要只看到人類的我是、我能啊!人類的辛勤播種是不錯,但那都只是助緣,那個主角、最主要的因緣我們卻看不到。所以你不知道家在哪裡?你不知道究竟歸依處在哪裡?這裡,我們要去體會為什麼教宗出國訪問,他一下飛機會俯在地上親吻大地。那有很深的含意,那是一種感恩啊!你真的要去看到,你、我、他都是浸泡在這個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啊!沒有天地的養育,你我怎麼存在?如果你沒有看到這些的話,你的修行就會越修越厲害——你有一些小神通,你就會認為自己很厲害;你有一些小感應、一些禪相,你就會認為自己很行。所以要打開智慧眼,真正的解脫,真正最快、最究竟的解脫,就是把你的身心靜下來之後,去了悟我們身體的來源;了悟整個大自然界對我們生命的重要;了悟大自然界的實相。慢慢的你會體會到,整個法界就像母親一樣愛護眾生,而一切動物、植物就是大自然懷抱中的眾生。所以我們要去看到整個法界對我們生命的重要,了悟法界是永遠愛我們的,從最平凡、最平淡之中去看到天地父母的養育之恩。你能夠真正去了悟這些的話,你的我慢要斷除會很快、很快。你在走路的時候,你會充滿著感恩;你在呼吸的時候,你也會充滿著感恩;你在吃東西或者做其他什麼的時候,你也都會充滿著感恩。這樣,你那個我慢要斷很快,而且你會很清楚、很快的了悟生死大事。涅槃界在哪裡?極樂世界在哪裡?當你清楚的確認之後,你就能夠很快的解脫自在,大安心、大自在啊!今天的幻燈片就播放到這裡。再來,大家可以經行,也可以繼續打坐。記得!要活出生命來,吃東西要吃出生命來;吃出法喜、吃出感恩的心來!八、覺觀意識之流剛才從大家打坐的姿態跟臉相,尤其你的臉相都會如實的告訴我,你內心現在的狀況。你的內心如果還有苦,你的臉孔就有苦相;你的內心如果還沒有找到安詳、還沒有自在,你的臉孔也會顯露出來;你如果很用力,你的臉孔也會顯現出用力的表情。當然這也是需要大家實際去歷練、實際的去做,慢慢的調整,你才能夠走在中道上;但你要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裡。要知道喔!你還沒有大安心、大自在的話,你的臉孔沒辦法呈現出真正的詳和,所以你有不足的地方,你就要不斷的虛心地學習。實修實證這條路是需要大家自己走出來,你真的要去做,如實面對自己的不足;如實面對自己的苦;如實面對自己的不安。實際去修之後,你才能夠更深層的發現自己的不足。有問題可以來小

參,我會再告訴你逐步深入的方法,讓你能夠很具體的改變、改進。現在跟大家講如何體驗到意識之流。身念住方面,大家都紮紮實實的在做了;心念住方面,昨天也跟大家提過。但要怎麼樣切入心念住,也就是說名色分界智,要做出來、要體驗出來,不容易啊!你不要只是在名相上,你要真正的把名色分界做出來,真正的體悟到、看到心念;看到念頭。這個功夫如果你沒有做出來的話,你沒辦法看到你貪、瞋、癡的展現啦!你都只是在火車後面跟著追、跟著跑。貪、瞋、癡、我慢深層的結,那是非常微細的啦!你內心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我是很清楚的。但是你常常被無明遮障,不容易覺察到,也常常不以為然啊!如果你的觀察細膩度還不夠的話,我要直接跟你講,你也不相信,也不以為然。所以你要如實回來反觀自己、照見自己,你真的心的細膩度夠、柔軟度夠,我才能夠具體的跟你講,你現在卡在哪裡,怎麼樣去突破,這些都騙不了人的。你不要以為說:[我聞思很夠了,我是老參、我是老修行,這些我可以不用了,我現在可以直接跳到空。]你跳到空,但是如果你還有貪、瞋、癡;還有嫉妒心;還有我慢,那你在空裡面浸泡再久,還是不能解脫自在。遇到境界,你還是會起貪、起瞋啊!所以這些心念住的功夫,大家要好好地把它紮紮實實地做好。現在大家可以睜開眼睛,如果你能夠掌握到,那沒關係,你可以不用看。如果你還沒有確確實實的體驗到那個意識之流、起心動念的話,那我們現在來做一些動作讓大家比較容易體會。我現在先做經行方面的動作,我的手代表你的腳,在經行的時候,我們平常都是[提、移、落、觸]。一開始,我們是先有指令,意念在先,身體才跟在後面動作。這是一個過程。你這樣的慢動作,能夠清楚地覺察到是有意念在前引導,身體才跟著在後面動作。當你比較快的經行,或是平常歷緣對境比較快的時候,你才能夠清楚地覺察到你當下的腳步——左右、左右。所以慢動作方面,不要忽略了,要紮紮實實的做。你能夠清楚地覺察你當下的動作,那是一種身念住。但是現在我們不是光只清清楚楚的知道當下的動作就好了,如果光只是清楚覺察到當下的動作——舉手投足這些,那還是在身念住、受念住方面。現在我們要更深入的去看到你那個心念住——你的起心動念;看到[喔!原來我們都是這樣:﹃有意念在前引導,然後動作才跟著做。﹄]現在,你在經行的時候,你不要刻意的去起念頭,你只是動作。在你要抬起腳來,要向前移,要跨下,你只是動作。表面上你沒有在下達指令,你不用像前面那樣明顯的下達指令,但很重要的是,你要去看到你動作的背後都有意念在引導。你那個潛意識裡面,它都有在引導。這個必須要你的心很微細、很寧靜,你才能夠看得到。包括你現在走到這裡,要停或是要轉方向;或是要回轉,你都要去感受在你還沒有動作之前,你的意根、眼根、耳根已經是搜尋到資訊傳達進來,你的意根已經在判斷:[我現在要轉了。]當你的意根裡面有這樣一個[轉]的念頭的時候,你的身體才會跟著回轉。我們平常都是很自然的就轉,我們沒有看到在轉之前那個意念,它是有在引導的。包括你要開門。為什麼你會要開門?你的眼根一定有觸到門,你意識到:[我走來到這裡,我需要伸手來開門。]這個過程,我們常常都忽略掉了,都只是很自然的走到門前,然後很自然的就開門。我們的動作常常都是一直衝動的在做,看不到那個意根在運轉。所以現在你在經行的時候,包括你的腳要抬起來,要向前;有時候你也可以自己稍為調整一下,腳向右、向左、向上、向下移動,只要腳動作就好。在這些動作的背後,你要清楚地覺察到竟然意根都有在下達指令,你的腳才會動。要上、要下、要左、要右、要放下、要往前移,都是這樣喔!所以你不要光只是看這個身體的動作而已,你還要去看到那個動作背後的意根、意念。這已經是滿細膩的功夫、滿細膩的覺察,你要能夠看得到。如果看不到這一層,那你的修行都還只是在表層喔!所以,你對於你身體的所有動作都一樣,你要快、要慢,或是要轉身、要停下來、要轉向、要上下樓梯;或是要開燈、要關什麼……,你都要去看到那個意念。再來,你在靜坐的時候,一樣可以做很細膩的這種觀察。因為這是很微細的,我們的心念又是非常快的,你要敏覺度夠,你才能夠看到那個心念、那個起心動念;那個念頭你才能看得到。而這也必須你的心是在滿寧靜、很靜的情況之下,你才能夠覺察得到。當你在靜坐的時候,你可以把雙手放在你的腿上,從比較粗的開始。所謂的[粗]就

是說,現在如果你的覺察度、敏銳度還不夠的話,你可以先看動作。你將整個手掌放在腿上,右手先提起來向左、向右、放下;再換左手提起來向右、向左、放下,兩手輪流著交換做。這樣的一個過程可以讓你的心能夠很快的靜下來,但這是屬於身念住方面。如果你這方面已經可以覺察到了,那你可以進入更微細的覺察。所謂更微細的覺察,就是說你的手提起來的時候,你現在的覺察力不只是在這個手的上面而已,你內心裡面你的心眼、你的覺性要去感覺到,你這個手要提起來,你那個意識之流都有傳達過來,然後它才會提起來。要移動,一樣,你那個意識之流它都有流過來,而這時候你的心湖裡就會有波動。就像你的手要提起來需要用力,這個用力,不只是我們的肌肉用力喔!你的敏覺度夠高的話,你可以覺察到你的內心它是緊的,是有在用力的。因為你內心緊,你在用力,這樣你手的肌肉會收縮,所以它才會提起來。同樣的,當有一股暖流流過來,然後你的手要向右、向左、要放下,你的心湖都會有波動;也就是有指令過來了。而你現在就是要去看到,動作背後的那個意念。右手做了之後,再換左手,不用快,因為快的話你是覺察不到的,你要慢慢的來!剛才是覺察整個手,再來你的觀察要更細膩,你的雙手仍然放在腿上,你只要手指動就好,左右手的手指輪流著動喔!像你如果現在要動右手的食指,那你的右手食指就稍微翹起來動一下。這時候,你要去感受到你這個手指要動之前,你的意識之流一定有流過來,而且它流到這個食指上面,你的食指才會動。再來換左手,左手的食指要動的話,你會看到那個意識之流,它又流到左手的食指上面,左手的食指它才會動。再換右手小指。你也可以換任何一個手指輪流交替著動,左右兩手以及不同的手指你輪流交替著動。你會看到:[我現在要換動右手小指],小指要動之前,你會有一個尋覓,那個意識之流會流到[我現在要動小指],傳達到的時候,小指它才會動。再來換左手也一樣,你的左手要動那一個指頭,都是有意識之流先流到,它才會動。為什麼要左右兩手交替著動呢?因為這樣的距離比較遠,你比較容易觀察到那個意識之流,它在左右兩邊流動。這是真實的存在,不是想像、不是幻想,我們修行就是要如實觀。你真正能夠看到這個意識之流,比你看到什麼禪相、什麼佛像、什麼幻相……那些,都更重要。因為這樣,你才能夠看得到你的起心動念。所以你不要只是將覺察停留在動作上面,那是身念住,你還要深入到心方面,清楚地看到意識之流。這樣,你將來在歷緣對境的時候,你的起心動念,你才能夠看得到。遇到境界,你要起瞋,你馬上可以覺察到你正在醞釀瞋心,你的心湖裡面它已經是在波動了!已經是在起漣漪了!已經是在用力、在繃緊了!這些你要能夠觀察得到,你在歷緣對境的時候,你才能夠使得上力,才不會總是成為境界的奴隸。等到事情發生之後才在那裡後悔,而且常常在那裡挫折——怎麼又成為境界的奴隸,跟著境界跑呢?你現在的心要漸漸地更細膩、更敏銳、更寧靜。這都是很重要的切入點喔!大家把心念住方面繼續做好,因為你的明覺度開發的越清楚、越細膩的話,你見法就會越深,你的智慧才會開發出來。你的心如果很粗的話,我同樣一句話要打動你的心,是打動不了的;你心弦很僵硬,我是要用大槌捶你,你才會振動。但如果你的心弦夠細膩的話,我同樣一句話,它是會震撼你的心啊!所以不是我保留什麼,我是沒有什麼保留的,同樣的一句話,你的心夠明淨、夠柔軟、夠細膩,敏覺度夠高的話,你的震撼力就會越強。如果你的心很遲鈍、很粗糙,我講同樣的一句話,你也只是聽歸聽:[這個我聽過啊!這個我知道啊!這個我看過,我會啊!]你會!你還沒有解脫,就表示你還沒有真正的聽懂。所以只要你現在還沒有徹底的解脫,還有苦、還有不安,那就表示你心的柔軟度還不夠;敏覺度還不夠,觀察力也還不夠。這都需要繼續再淨化,讓你的心真的呈現出空、明、覺。這樣,你就會處處很震撼;處處都可以見法,你整個人會不斷的脫胎換骨。九、[永嘉大師證道歌]詮述(上) 今天是我們禪修的第三天,我們開始來講解[永嘉大師證道歌]。一般的講經說法,都會在書本上註明是什麼經。只要有註明是什麼經的話,大家就特別重視它。而[永嘉大師證道歌]並沒有註明是什麼經,但是它所透露出的卻是非常高證量人所體證的內心世界。永嘉大師把他的體悟、體證透過很優美的文詞把它表露出來,真的不容易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真的有所體證,而又能把它做語言、文字的敘述,相當不容易。然後又能夠把它詮述得那麼傳神、那麼美,這真的需要除了出世間法的證量外,世間法的文學基礎也要相當好。所以我們是以看內涵不看表相、重質不重量來看[永嘉大師證道歌],分享解脫者的世界、解脫者的那種瀟洒自在。本來,解脫就是要邁向瀟洒自在,而不是說修行之後框框越來越多,拘束越來越多,越來越侷限。不是這樣啦!但這是一個過程。修行不是要塑造出一個聖人的模範、一個聖人的模樣,讓別人看、讓別人崇拜、讓別人景仰,不是這樣啦!如果動機是這樣的話,背後是有所求的。如果你的修行是為了要修給別人看,讓別人覺得你是一位聖者、你是一個聖人。這樣的話,你要看到你的修行是為別人在修、是為修給眾生看,你背後有名利心在作祟,有看到嗎?要成聖成賢,背後有名利心在作祟,知道嗎?佛陀不是為了成聖成賢才修行,佛陀是為了解脫而修行;佛陀是為了了悟生死大事,為了大安心、大自在而修行啊!所以你的修行也要成為真實的,成為真正自由自在的解脫者啦!不是成為人家眼光標準中的一個修行者。那是眾生制定出一個框框、一個架構,然後讓你跳進去;眾生釘個十字架,然後把你釘上去啊!眾生都喜歡制定出聖者、偉人的框框,認為偉人、修行人就是要符合這樣的框框。然後,你為了成為眾生心目中的偶像、心目中的聖賢,你就不斷的擠壓自己、扭曲自己,就像裹小腳一樣,一直的纏裹、一直的纏裹,讓自己符合眾生所制定的框框,把自己的身心壓扁、扭曲,然後套進去。這樣,你外表上是裝出了一個聖者、修行人的模樣,但是你的生命也死掉了大半!你的身心是很僵化的。所以真正的解脫那是為了大自由、大自在啊!而這個大自在,也不是說我要怎麼做,我就怎麼做——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不是這樣啦!那種解脫自在是充滿著智慧的。真正的解脫者,他不會是一種任性,他是瀟洒自在但不任性。他的所做所為,是不會去傷害眾生的;他的所做所為,都是從慈悲心出發啊!解脫者的內心,沒有瞋心、沒有貪心、沒有愚癡。眾生的那種放縱、為所欲為裡面,是充滿著欲貪、充滿著瞋心,或只是想表現自我。所以不要把任性跟解脫者所展現出來的那種瀟洒混為一談,那是不一樣的。真正的解脫者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沒有持什麼固定的戒律,但是他的戒律卻都是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他是持戒律的精神,不是持戒律的外相、不是持死的戒條,而是持那種活的戒律的精神。所以對一個解脫者來說,他是不造諸惡,常行諸善;他的內心是充滿著慈悲,他不接受世間所給予他的那種框框、架構;他的生命是瀟洒自在,但沒有瞋心,不會去傷害眾生;他有的只是慈悲心,喚醒眾生醒過來。這樣而已。大家要瞭解這些基本觀念,這樣,你才能夠看得懂[永嘉大師證道歌]裡面所詮述的意境。因為它裡面所講的,都是四果阿羅漢的世界,那是解脫者無為無學的境界。如果你沒有正知正見、沒有聞思基礎,你不知道什麼是出世間法的話,你看這些,你會用你的自我意識來理解。結果你看了之後,你的那個我慢又會長養出來。要知道喔!這裡所詮述的都是阿羅漢的世界、解脫者的世界。現在我們就來看看永嘉大師他是怎麼描述的。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君不見],就是說諸君啊!難道你沒有看到那些絕學無為的閒道人嗎?[絕學],講的是證到四果阿羅漢的那些解脫者,他們都是來到了無為的世界啊!對證到四果阿羅漢的解脫者而言,修行之路,他已經走過,他來到了無為無學的世界,那是很悠閒、很自在啊!你本來一直在尋尋覓覓,直到有一天你真的大徹大悟,了悟實相、了悟生死大事之後,你會來到絕學無為,不必再尋尋覓覓,你成為了一個閒道人啊!像這樣的一個人呢? [不除妄想不求真]。一個真正來到四果阿羅漢的這種絕學的人,他是超越所有的二元對立,溶入一體的世界。注意喔!這一句話有很深的含意。一般眾生在修行的過程,都是一直要除掉妄想、要除掉什麼……。你有很多你所不要的,你都一直在排斥它。這樣,你會修得很苦,也會繃得很緊。你一直要去除掉那些影子,然後又一直去追求你所要的。所以你一直要求真啊!這個真,我們把它當做白天,而那個妄想就用黑夜來比喻。你本來一直在逃避黑夜,一直在渴求白天、追求白天。當有一天你發現白天、黑夜都一樣好。這時候,你會來到[不除妄想不求真]啊!但這意境很高,你要慢慢去體會。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無明實性],就是說你過去所

展現出來的那些貪、瞋、癡呢?也是法界中的一個現象啊!雖然你展現出貪、瞋、癡,但那也是一個實相。所以牛糞它也是法界裡面的一個實相啊!你能不能用平等心來尊重它們呢?莊子曾經講過:[道在那裡?道在屎尿中。]這含意很深,要慢慢去體會。 [幻化空身],就是緣起現象界的這個身心,包括外面你所看到的山河大地,這些都是喔!就好像波浪,它是海洋的一部份,而這個[幻化空身]就是法身的一部份。你這個身心雖然是緣起,但它也是法界裡面很珍貴的緣起。那是因緣具足才能夠產生的啦!所以波浪它是海洋的一部份,也是大海的一部份;波浪跟大海是一體的,[幻化空身即法身]啊!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當你看到法界的實相,你會體悟到:[哇!法界這些沒有一樣是我的,包括這個﹃我﹄也是﹃無我﹄啊!]所以你會看到法界,它是無常、無我、無我所啊!如果要講的更深入的話,[空],它本身是[無一物]啊!但是[無一物]裡面又會產生妙有。這個妙有就是前面所講的[幻化空身]。 [本源自性天真佛],就是說每個眾生都是來自相同的根源,本是同根生啊!我們的本源都是相同的,就像波浪,不管是大波浪或是小波浪,全部都是法界大海裡面的一個實相,大家都是平等的,你跟佛陀完全平等,你跟耶穌也完全平等。這就是[本源自性天真佛]。五蘊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 [五蘊],就是我們這個身心。它會起各種作用,但不管它起什麼作用都像浮雲一樣,是一個緣生緣滅的現象。我們這個五蘊身心,它就像一個波浪,而這個波浪呢?在海洋中,也是不時來不時去,所以叫做[空去來]。當因緣具足,它就產生;當因緣不足,它就消失。但這個消失並不是斷滅,不是斷滅空喔!它只是回歸法界。這也就是說當現象產生,它是法界的一部份;當現象消失,它就回歸法界啊! [三毒水泡虛出沒],當你有這個身心,你在歷緣對境的時候,曾經展現出貪瞋癡三毒,但是它也如同水泡一樣地虛出虛沒啊!水泡從水底浮起來,然後[啵!]它又消失了、沒有了。也就是說過去的都已生已滅,已經消失了。所以要知道啊!包括貪瞋癡三毒也都是緣生緣滅。但你不要說,那這樣我就可以起貪、起瞋。你起貪、起瞋,當下受苦的是你自己。你在瞋恨的世界,當下受苦的是自己,你就墮入地獄裡面啊!地獄,是說你的心境落入苦海裡。要知道喔!如果你站在比較高的層次來看的話,你不要再背著過去的那些業力,你要讓那些歸零,重新來過,重新善待一切,讓過去的通通歸零。歸零,不是說那這樣就沒有因果。不是啦!過去的已生已滅;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會呈現出什麼樣的果報,我完全接受,不逃避。我清醒的活在每一個當下,善待每一個因緣。事實上,你所能夠活的也就只有現在。所以對五蘊方面,你要知道[五蘊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啊!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這裡是說當一個人看清法界的實相之後,原來有很多的那種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那些,都破除掉、消失掉了啦!因為他看到眾生都是平等的,所有眾生都是一體世界裡面的一份子。所以他是來到無人相、無我相……的境界。[無人法],包括過去的那些法門、法執也都消失了啦! [剎那滅卻阿鼻業],當你真正看到法界實相,當你開悟、了悟之後,你會剎那之間,[滅卻阿鼻業]啊!你過去是背負著很重的包袱在修,而這個包袱很多是來自眾生的相互催眠。所以佛陀就講:[一切眾生類,悉共相纏縛。]你在纏縛別人,別人也在纏縛你啊!因為纏縛就會被灌輸很多錯誤的觀念——他要抓住你,所以他會告訴你,你有很多的罪過、很多的罪孽,然後設法讓你背上原罪的十字架。這樣,你就會苦苦的向他求秘方、求解藥;這樣,你才會加入他的宗派、宗教裡,或成為他的信徒、成為他的勢力範圍啊!能不能回到法界來,讓大自然、讓法界來說法?你真的有那麼多的罪業嗎?放下那些別人所跟你催眠的語言,回到法界裡來,讓法界來告訴你!當你真的看到大自然、看到法界的這些真理實相,你會了悟啊!大自然是如此的博愛、如此的在善待一切眾生,不管大的花、小的花,在大自然的眼中都是平等的。小花,不是因為它造業、業障重才成為小的花;小花,也是大自然裡很珍貴的緣起啊!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無比的珍貴,你的出生不是你的錯,你不要老是背著重重的原罪在修行。如果你真的能夠從大自然裡去見法、去了悟生死大事,了悟你是怎麼來的,瞭解到你的本來面目之後,這就是[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這些都是實證的功夫,你要有大丈夫

永嘉玄觉证道歌

永嘉大师证道歌 唐慎水沙门玄觉撰 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炮虚出没。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此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决定说。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净五根。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调古神清风自高。貌颊骨刚人不顾。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我师得见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入深山。住兰若。岑崟幽邃长松下。优游静坐野僧家。阒寂安居实潇洒。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降龙钵。解虎锡。两钴金环鸣历历。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

宝镜三昧歌

宝镜三昧歌 洞山良价禅师撰 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护。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混则知处。意不在言,来机亦赴。动成窠臼,差落顾伫。背触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属染污。夜半正明,天晓不露。为物作则,用拔诸苦。虽非有为,不是无语。如临宝镜,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婴儿,五相完具。不去不来,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无句。终不得物,语未正故。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途,挟带挟路。错然则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属迷悟。因缘时节,寂然昭著。细入无间,大绝方所。毫忽之差,不应律吕。今有顿渐,缘立宗趣。

宗趣分矣,即是规矩。宗通趣极,真常流注。外寂中摇,系驹伏鼠。先圣悲之,为法檀度。随其颠倒,以缁为素。颠倒想灭,肯心自许。要合古辙,请观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观树。如虎之缺,如马之馵。以有下劣,宝几珍御。以有惊异,狸奴白牯。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锋相值,巧力何预。木人方歌,石女起舞。非情识到,宁容思虑。臣奉于君,子顺于父。不顺非孝,不奉非辅。潜行密用,如愚若鲁。但能相续,名主中主。

永嘉证道歌 唐慎水沙门玄觉撰 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

敦煌卷子中三种禅宗文献考辨

敦煌卷子中三种禅宗文献考辨 赵益 ((古典文献研究)1992年(1989一1990)) 一、《禅门秘要诀》 敦煌卷子中题(禅门秘要诀》者初步发现有五种: 5.4037号原卷题“禅门秘要诀”,前半部为今本(永嘉证道歌》开首十六句, 后半部为四言渴句,乃是今本《信心铭》“至道无难,唯嫌抉择”至“绝言绝虑,无处不通”一段,下紧接今本最后两句:“言语道断,非去来今”。此后还有一些其他渴句, 再下为《禅月大师赞念法华经》。 5.5692号前半部为四言渴句:“禅门秘要,志(至)道无难,唯嫌抉择,……良 有取舍,所以不知。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疑多虑。”案前四字“禅门秘要”实为该 卷标题。后半部为一散体歌渴,从语体上看,颇接近宋时的语气,如“则无言别无 语,无方无语名不取,无量劫来不思议,即应即舍生净土,莫谤喜,莫谤愁,欢喜忧愁 早晚休。……” P.2104号卷首题“禅门秘要诀招觉大师一宿觉”,题下全为《永嘉证道 歌》,后附今本(信心铭》“至道无难”至“言语道析,非去来今”一段。再下还有一些 其他渴句,与5.4037号同。两卷的抄写者显然认为(禅门秘要诀》即由今本(永嘉 证道歌》与今本(信心铭》及其他渴句组成,或者本来即为一独立体。 P.2105号大致与P:2104号相同。 P.4638号题“大伪警策和尚集”,接续题下而书写之《信心铭》字数与今本大 致相当,乃为一完整内容。惟于今本首句“至道无难”上多出三十八句。案大伪灵 佑虽有语录传世,但其书形成亦恐在《景德录》之后,则P.4638号之抄写当然也较 晚,故有增添拼接之痕迹。 根据以上五种敦煌卷子可知,今本题隋僧璨所撰之《信心铭》,虽然(景德录》、 《四家语录》等云三祖所出,究无实证(案《信心铭》原收录于北宋景德元年承天道原 所编《景德传灯录》卷三十“铭记Q歌”中,同时亦收有付大士之《心王铭》,法融之《心铭》,以及佚名之《息心铭》等。《四家语录·百丈大智禅师广录》中亦有“三祖云”四次引用,字句与《景德录》同。但《大智广语》之成书,是否较,《景德录》为早,却颇难断定)。同时,早在三十年代,胡适就曾据此对《永嘉证道歌》产生了怀疑。胡适 《海外读书杂志》(载《胡适禅学案》,台湾正中书局)有曰: 我在巴黎发现一卷子,有太平兴国五年的字样,其中有一件题为:“禅门秘要诀招觉大师一宿觉”(益案即P.2104号)。我抄出细读,始知为世间所谓《永嘉证道歌》的全文,后来校读一遍,其中与今本几乎没有什么出入。我现在还没有考出招觉大师是谁,但我们因此可知此文并不是玄觉所作,原题也不叫做《证道歌》,本来叫做《禅门秘要诀》。……我们竟可以进一.步说,所谓永嘉禅师玄觉一直是一位乌有先生,本来就没有这个人。那位绰号一宿觉的和尚,叫做招觉,生在二十八祖之说已成定论的时代。(益案敦煌本与今本《证道歌》中皆有“西天二十八祖”云云)。··…玄觉有《永嘉集》十篇,为一卷,旧说是唐庆州刺史魏靖所集,其中并无‘<证道歌》。向来的 人因此疑、(永嘉集》是伪作的,现在看来,《证道歌》与玄觉无关,《永嘉集》不收《证道 歌》,也许倒可以证明《永嘉集》是一部较为可靠的书。 案前举五种敦煌卷子中与今本《永嘉证道歌》完全同一内容而题为“禅门秘要 诀招觉大师一宿觉”者为P.2104,P2105两种,有其一部分者为5.4037。虽然三卷

书画院工作总结

德安书画院2011年度工作总结 2011年在省市文联和书协的带领下,在德安县领导的重视和全体书画成员的努力下,书 画院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年来,书画院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书法活动,围绕书 法服务社会的宗旨,积极推动我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努力为文化事业做贡献。 一、充分发挥书画艺术的社会作用。 1、每年年底召集县城书法家及爱好者与省书协一起我县 各地进行现场送春联活动,得到广大群众热烈欢迎,也对我县书法爱好者有一定提高。 2、今年10月15日我县在德安陆路物流港举办了一次高 安、都昌、德安三地联展,此次展览由德安陆路物流公司出资赞助,是我县书法艺术与 企业文化首次合作,此次共展出三地优秀书法家书法作品114幅,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前来参 观,当晚还举行了大型笔会,邀请到崔廷瑶、梁光等知名书法家现在挥毫,给各地书法爱好者 面对面的交流,让广大书法爱好者一饱眼福,场面非常热闹。此次书展的成功举办是书法文化 与企业结合的典范。翻开德安书法文化事业的新篇章! 3、书画院特聘书法家冯德良先生得用双休日开办免费成 人书法兴趣班,吸引了不少书法爱好者,让书法氛围更加 浓厚。 二、积极开展和参与书法活动,发现并培养书画人才。 1、除三地联展个,七月份我县还成功举办了江西省首届全国篆刻培训班,邀请中国著名 篆刻家谷松章老师前来授课,此次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篆刻爱好者前来学习,此次活 动又为我县文化事业增添灿烂一笔! 2、书画院成员带领社会各界书画爱好者一起积极参加省市文联举办的各类活动,我县人 大主任王金华在今年省里第五届临贴展荣获一等奖。书画院经常与各地书法家相互交流经验。 3、今年元旦我画院还将举行一次全县临贴展,让书法爱好者懂得临贴的重要性,并可以 从中发现更多的书画人才。 三、面临的问题和不足 德安书画院面临人才和资金不足,目前正在审请成立德安美术馆,以争取专项经费,举 办更多有积极作用的书画活动。 2011年可以说是德安书画院硕果累累的一年,书画院工作也正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以 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加倍努力,团结一致,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书画活动,服务和谐社会,推 动我县书画文化事业大发展,共创德安书画事业的辉煌明天! 德安县书画院 2011年12月7日篇二:xx书画院年终工作总结 xx书画院年终工作总结 即将过去的一年里,xx书画院在xx市委宣传部、xx市文联的关心和帮助下,不断发展 壮大。 xx书画院设有健全的组织领导机构,由热心于书画事业的企业家担任院长、市县离退休 领导担任秘书长等相关职务,以立足xx,面向社会,弘扬书画艺术为书画院宗旨。自办院以 来,吸引成员近五十名,由xx担任院长、xx担任常务副院长、xx担任名誉院长;旨在为优 秀书画人才和书画作品的鉴赏、展示搭建一个平台。书画院先后收录了来自北京、天津、河 北、四川、湖北、内蒙古以及我市近百名知名书画艺术家和爱好者的三百多幅优秀作品;成 功举办的“六一晋冀蒙忘年笔会”也为我市及周围地区的书画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 的平台,得到了书画爱好者们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喜迎“党的十八大”之际,在xx市委宣传部和xx市文联的深切关怀下,xx书画院还于 10月30日---11月13日在云宝斋举办了为期十五天的“翰墨蕴情---首届xx精品书画展”,

理一分殊

理一分殊 “理一分殊”是由程颐提出,朱熹进行系统论述的程朱理学中的一个核心观点。理一分殊是中国宋明理学讲一理与万物关系的重要命题。源于唐代华严宗和禅宗。宋明理学家采纳了华严宗、禅宗的上述思想,提出了“理一分殊”的命题。朱熹从本体论角度指出,总合天地万物的理,只是一个理,分开来,每个事物都各自有一个理。朱熹一方面接受程颐和李侗的观点,认为《西铭》通体是一个理一分殊,一句是一个理一分殊,另一方面融合佛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和月印万川的思想,把理一分殊作为其理一元论哲学的重要命题。 所谓理一分殊,即是“一”与“万”的关系。“体统是一太极,然一物又各具一太极”,因此,“万个是一个,一个是万个”。朱子举例说:如一粒粟生为苗,苗便生花,花便结实,又成粟,还复原形。一穗有百粒,每粒个个完全。又将这百粒去种,又各成百粒,生生只管不已。初间只是这一粒分去。物物各有理,总只是一个理。 程颐的“理一分殊”,根据大部分学者的考究,是源自于佛家的。根据是程颐的弟子刘安问:“某尝读《华严经》,第一真空绝相观,第二事理无碍观,第三事事无碍观,譬如镜灯之类,包含万象,无有穷尽,此理如何?”程颐回答说:“只为释氏要周遮,一言以蔽之,不过曰万理归于一理也。”对程颐而言,理一分殊确实是受了佛

教的启发。朱熹对程颐的思想固然有继承,但他对理一分殊的理论自觉却未必完全是来源于佛教。朱熹明白地指出,“理”范畴来自于《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寓言。他正是从这里引出了理为条理、文路子的意思,并推扩为“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绪,便是理。”朱熹承认理的得名是渊源于《庄子》,那么,他把理的观念贯彻始终的思想,也应该首先从道家或道教中寻找可资得到启发的东西,不至于要舍近求远去佛教中寻找。在和“理一分殊”直接相关的宇宙发生说上,朱熹的逻辑思维也是仿用天台宗的一套。在天台宗的宇宙发生说中,智凯即反对地论师的“法起”,也不赞同摄论师的“心起”。他认为,法起的主张,在逻辑上是自己生自己,宇宙万象岂非成了没有本体的“自在之物”?他认为这种理论不对,是一个极端;“心起”也不对,摄论师的“心”是指杂染的心,相对于清净的心来说,“心起”在逻辑上是主张宇宙万象是“他生”,这种理论的错误在“出于思拟推测”,即凭头脑想象出一个世界。这种理论也不对,是代表另一个极端。智凯在批判两个极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多相摄”的“性具实相”理论:认为宇宙间一切都自然存在,完全具足,即非自生,也非他生;现象不仅自然存在,完全具足的,即非自生,也非他生;现象不仅自然存在,而且不是单一的、孤立的存在,而是作为互相联系的整体而存在;一切现象虽千差万别,但都显示真如的“实相”。天台宗的“性具实相”说,即不否认宇宙万象的存在,也不否认真如佛性的永恒普遍,而是用整体主义的手法把二者相摄为一。这在逻辑思维上不能不算一种高极的思辨,它比起那种悖于常识的“心生万物”的粗糙唯心主义和自观世界是

书画院年度工作总结

书画院年度工作总结 篇一:书画院工作总结 德安书画院XX年度工作总结 XX年在省市文联和书协的带领下,在德安县领导的重视和全体书画成员的努力下,书 画院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年来,书画院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书法活动,围绕书 法服务社会的宗旨,积极推动我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努力为文化事业做贡献。 一、充分发挥书画艺术的社会作用。 1、每年年底召集县城书法家及爱好者与省书协一起我县各地进行现场送春联活动,得到广大群众热烈欢迎,也对我县书法爱好者有一定提高。 2、今年10月15日我县在德安陆路物流港举办了一次高安、都昌、德安三地联展,此次展览由德安陆路物流公司出资赞助,是我县书法艺术与 企业文化首次合作,此次共展出三地优秀书法家书法作品114幅,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前来参 观,当晚还举行了大型笔会,邀请到崔廷瑶、梁光等知名书法家现在挥毫,给各地书法爱好者 面对面的交流,让广大书法爱好者一饱眼福,场面非常热闹。此次书展的成功举办是书法文化

与企业结合的典范。翻开德安书法文化事业的新篇章! 3、书画院特聘书法家冯德良先生得用双休日开办免费成人书法兴趣班,吸引了不少书法爱好者,让书法氛围更加浓厚。 二、积极开展和参与书法活动,发现并培养书画人才。 1、除三地联展个,七月份我县还成功举办了江西省首届全国篆刻培训班,邀请中国著名 篆刻家谷松章老师前来授课,此次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篆刻爱好者前来学习,此次活 动又为我县文化事业增添灿烂一笔! 2、书画院成员带领社会各界书画爱好者一起积极参加省市文联举办的各类活动,我县人 大主任王金华在今年省里第五届临贴展荣获一等奖。书画院经常与各地书法家相互交流经验。 3、今年元旦我画院还将举行一次全县临贴展,让书法爱好者懂得临贴的重要性,并可以 从中发现更多的书画人才。 三、面临的问题和不足德安书画院面临人才和资金不足,目前正在审请成立德安美术馆,以争取专项经费,举办更多有积极作用的书画活动。XX年可以说是德安书画院硕果累累的一年,书画院工作也正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以

历代禅诗精选

历代禅诗精选 莫漫求真佛(王梵志) 莫谩求真佛,真佛不可见。妙性及灵台,何曾受熏炼?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面。劫石可动摇,个中无改变。 城外土馒头(王梵志)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欲得安心处(寒山) 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微风吹幽松,近听声愈好。下有斑白人,喃喃读黄老。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 吾心似秋月(寒山)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世有一般人(寒山) 世有一般人,不恶又不善。不识主人主,随客处处转。因循过时光,浑是痴肉脔。虽有一灵台,如同客作汉。 重岩我卜居(寒山) 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 可笑寒山道

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 联溪难记曲,叠嶂不知重。 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 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 身是菩提树神秀(约606—706)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佛性常清净(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佛法在世间(慧能)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几度逢春不变心(法常) 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一池荷叶衣无尽,数亩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屋入深居。 永嘉证道歌(玄觉,665—713)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 过融上人兰若(孟浩然)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水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泉声恋翠微。 终南别业(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