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整理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整理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整理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整理

第二章

1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测量值与真值之差。 2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

3系统误差( Systematic error)(Determinate error可定误差):由某种确定的原因造成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重复测量重复出现。 4偶然误差( Accidental error,Random error 随机误差):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5准确度(Accuracy):指测量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 6精密度(Precision):平等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

7偏差(Deviation ):单个测量值与测量平均值之差,可正可负。

8平均偏差(Average deviation):各单个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

9相对平均偏差(Relative average deviation):平均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Coefficient of variation变异系数)

10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标准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

11有效数字(Significant figure):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

12重复性(Repeatability):在同样操作条件下,在较短时间间隔内,由同一分析人员对同一试样测定所得结果的接近程度。

13中间精密度(Intermediate precision):在同一实验室内,由于某些试验条件改变,对同一试样测定结果的接近程度。

14重现性(Reproducibility):在不同实验室之间,由不同分析人员对同一试样测定结果的接近程度。

15置信限(confidence limit):先选定一个置信水平P,并在总体平均值的估计值x的两端各定出一个界限。

16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两个置信限之间的区间。

17置信水平与显著性水平:指在某一t值时,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内的概率,称为置信水平(也称置信度或置信概率),用P表示;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之外的概率(1-P),称为显著性水平,用α表示。

18 F检验:又称精密度显著性检验,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方差S2,以确定它们的精密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19 t检验:也叫准确度显著性检验。主要用于检验两个分析结果是否存在显著的系统误差,即判断少量实验数据的平均值与标准试样标准值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第三章滴定分析概论

1滴定分析法(Titrimetric analysis):将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直到所加的试剂与被测物质按化学计量关系定量反应为止,然后根据所加试剂溶液的浓度和体积,计算出被测物质的量。

2滴定(Titration):进行滴定分析时,将被测物质溶液置于锥形瓶中,然后将标准溶液(滴定剂)通过滴定管逐滴加到被测物质溶液中进行测定。

3化学计量点(Stoichiometric point):当加入的滴定剂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之间,正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系时,称到达了化学计量点。

4指示剂(Indicator):滴定分析中通过其颜色的变化来指示化学计量点到达的试剂。一般有两种不同颜色的存在型体。

5滴定终点(终点) (Titration end point(end point)):滴定时,滴定至指示剂改变颜色即停止滴定,这一点称为滴定终点。

6滴定终点误差(Titration end point error)(titration error滴定误差TE):由于滴定终点和化学计量点不相符引起的相对误差,属于方法误差,用TE%表示。

7滴定曲线(Titration curve):以溶液中组分(被滴定组分或滴定剂)的浓度对加入的滴定剂体积作图。

8滴定突跃(Abrupt change in titration curve):滴定过程中,溶液浓度及其相关参数如Ph的突变。

9突跃范围(Range of abrupt change in titration curve):突跃所在的范围。指示剂由一种型体颜色转变为另一型体颜色的溶液参数变化的范围。

11理论变色点(Color transition point):当两种型体浓度相等时,溶液呈现指示剂的中间过渡颜色,这一点称为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

12滴定常数(Titration constant):滴定反应的平衡常数,它反映滴定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以Kt表示。

13直接滴定(Direct titration):用标准溶液直接滴定被测物质。

14返滴定(Back titration)(residue titration剩余滴定):先准确地加入过量标准溶液,使与的待测物质或固体试样进行反应,待反应完全后,再用另一种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标准溶液。 15置换滴定(Replacement titration):用适当试剂与待测组分反应,使其定量地转换为另一种物质,而这种物质可用适当的标准溶液滴定。

16间接滴定(indirect titration):不能与滴定剂直接反应的物质,有时可以通过另外的化学反应以滴定法间接滴定。

17基准物质(Primary standard):是用以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标定标准溶液浓度的物质。

18标准溶液(Standard solution):具有准确已知浓度的试剂溶液,在滴定分析中常用作滴定剂。

19标定法(Standardization):先配制成尝试近似于所需浓度的溶液,然后用基准物质或已经用基准物质标定过的标准溶液来确定它的准确浓度。

20物质的量浓度(Concentration):单位体积标准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21滴定度(Titer):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

22分析浓度(Analytical concentration):溶液中该溶质各种平衡浓度的总和。

23平衡浓度( Equilibrium molarity)(species molarity型体浓度):平衡状态时溶液中溶质各型体的浓度。

24分布系数(Distribution fraction):溶液中某型体的平衡浓度在溶质总浓度中所占的分数。25质量平衡(Mass balance)(material balance物料平衡):在平衡状态下某一组分的分析浓度等于该组分各种型体的平衡浓度之和,这种关系称为质量平衡。

26质量平衡方程(Mass balance equation):质量平衡的数学表达式。

27电荷平衡(Charge balance):处于平衡状态的水溶液是电中性的,也就是溶液中荷正电质点所带正电荷的总数等于荷负电质点所带负电荷的总数,这种关系称为电荷平衡。

28质子平衡(Proton balance):当酸碱反应达到平衡时,酸失去的质子数与碱得到的质子数相等,这种关系称为质子平衡。

29朗伯比尔定律:光被透明介质吸收的比例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在光程上每等厚层介质吸收相同比例值的光

第四章酸碱滴定法

1酸碱滴定法(Acid-base titration):以质子转移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

2两性物质(Amphoteric substance):在溶液中有两种离解方式,既可得到质子又可失去质子。

3缓冲溶液( Buffer solution):一种能对溶液的酸度起作用的溶液。

4酸碱指示剂(Acid-base indicator):是一类有机弱碱或弱酸,它们的共轭酸碱对具有不同结构,因而呈现不同的颜色。

5非水滴定法(Nonaqueous titration):是在非水溶剂中进行的滴定分析方法。

6质子溶剂(Protonic solvent):能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的溶剂。

7酸性溶剂(Acid solvent):是给出质子能力较强的溶剂。

8碱性溶剂(Basic solvent):是接受质子能力较强的溶剂。

9两性溶剂(Amphoteric solvent):是既易接受质子又易给出质子的溶剂,又称为中性溶剂,其酸碱性与水相似。

10无质子溶剂(Aprotic solvent):是分子中无转移性质子的溶剂。

11均化效应(Leveling effect):能将各种不同强度的酸(或碱)均化到溶剂化质子(或溶剂阴离子)水平的效应。

12区分效应(Differentiating effect):能区分酸(或碱)强弱的效应。

13区分性溶剂(Differentiating solvent):具有区分效应的溶剂

第五章配位滴定法

1配位滴定法(Complex-formation titration):以形成配位化合物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法。2螯合物(Chelate compound):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多基配位体的配合物。

3副反应系数(Side reaction coefficient):定量地表示副反应进行的程度。

4酸效应(Acid effect):由于H+的存在,在H+与Y之间发生副反应,使Y参加主反应能力降低的现象。

5配位效应(Complex effect):其他配位剂L与M发生副反应,使金属离子M与配位剂Y 进行反应能力降低的现象。

6条件稳定常数(Conditional stability coefficient):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有副反应发生时主反应进行的程度。

7金属指示剂(Metal ion indicator):一种能与金属离子生成有色配合物的有机染料显色剂,来指示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

8逐级稳定常数和累积稳定常数:逐级稳定常数是指金属离子与其它配位剂L逐级形成MLn 型配位化合物的各级形成常数。将逐级稳定常数相乘,得到累积稳定常数。

9最高酸度:在配位滴定的条件下,溶液酸度的最高限度。

10最低酸度:金属离子发生水解的酸度。

11封闭现象:某些金属离子与指示剂生成极稳定的配合物,过量的EDTA不能将其从MIn 中夺取出来,以致于在计量点附近指示剂也不变色或变色不敏锐的现象。

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

1氧化还原滴定法(Oxidation-reduction titration):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的一类滴定分析方法。

2碘量法(Iodimetry):利用I2的氧化性或I-的还原性进行氧化还原滴定的方法。

3亚硝酸钠法(Sodium nitrite method)以亚硝酸钠为标准溶液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4重氮化滴定法(Diazotization titration):用亚硝酸钠液滴定芳伯胺类化合物的方法。

5亚硝基化滴定法(Nitrosation titration):用亚硝酸钠滴定芳仲胺类化合物的方法。

6高锰酸钾法(Potassium permanganate method):以高锰酸钾为标准溶液的氧化还原滴定法。7重铬酸钾法( Potassium dichromate method):以重铬酸钾为标准溶液的氧化还原滴定法。8条件电位(Conditional potential):在一定条件下,氧化态与还原态的分析浓度均为1摩尔每升或它们的浓度比为1时的实际电位。

9盐效应:溶液中盐类电解质对条件电位的影响。

10酸效应:溶液酸度对条件电位的影响

11自身指示剂(Self indicator):有些标准溶液或被滴定物质本身具有很深的颜色,而滴定产物无色或颜色很浅,滴定时勿需另加指示剂,它们本身颜色的变化就起着指示剂的作用。12特殊指示剂(Specific indicator):本身无氧化还原性质,但能与氧化剂或还原剂作用的生特殊的颜色变化以指示滴定终点。

13外指示剂(Outside indicator):本身具有氧化还原性,能与标准溶液或被测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不能加入被测溶液中,只能在化学计量点附近,用玻棒蘸取被滴定的溶液在外面与其作用,根据颜色变化来判断滴定终点。

14氧化还原指示剂(Oxidation-reduction indicator):本身是弱氧化剂或弱还原剂,其氧化态和还原态具有不同的颜色,在滴定过程中被氧化或还原后发生结构改变,引起颜色变化来指示终点。

15不可逆指示剂(Irreversible indicator):在微过量标准溶液存在下,可发生不可逆的颜色变化,从而指示滴定终点的一类物质。

第七章沉淀法和重量法

1沉淀滴定法(Precipitation titration):基于沉淀反应的滴定分析方法。

2银量法(Argentimetry):以银盐沉淀反应为基础的沉淀滴定方法。

3重量分析法(Gravimetric analysis method):通过称量物质的某种称量形式的质量来确定被测组分含量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4沉淀法(Precipitation method):利用沉淀反应将待测组分以难溶化合物形式沉淀下来,经过滤、洗涤、烘干或灼烧后,转化成具有确定组成的称量形式,称量并计算被测组分含量的分析方法。

5挥发法(Volatilization method):利用物质的挥发性质,通过加热或其他方法使被测组分从试样中挥发逸出。

6萃取(Extraction method):利用被测组分与其他组分互不混溶的两种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使被测组分从试样中定量转移至提取剂中而与其他组分分离。

7沉淀形式(Precipitation form):沉淀重量法中析出沉淀的化学组成。

8称量形式(Weighing form:沉淀处理后具有固定组成、供最后称量的化学组成。

9晶形沉淀Crystalline precipitate:颗粒较大,沉淀致密,易于滤过、洗涤。

10无定形沉淀Amorphous precipitate:颗粒较小,沉淀疏松,不易滤过、洗涤。

11溶解度(Solubility):平衡状态下所溶解的MA的总浓度。

12同离子效应(Common ion effect):当沉淀反应达到平衡后,增加适量构晶离子的浓度使难溶盐溶解度降低的现象。

13酸效应(Acid effect):溶液的酸度改变使难溶盐溶解度改变的现象。

14配位效应(Complex effect):当溶液中丰在能与

金属离子生成可溶性配合物的配位剂时,使难溶盐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15盐效应(Salt effect):难溶盐溶解度随溶液中离子强度增大而增加的现象。

16共沉淀(Coprecipitation):当某种沉淀从溶液中析出时,溶液中共存的可溶性杂质也夹杂在该沉淀中一起析出的现象。

17吸附共沉淀Adsorption coprecipitation:由于常常表面吸附引起的共沉淀。

18混晶共沉淀(Mixed crystal coprecipitation):如果被吸附的杂质与沉淀具有相同的晶格、相同的电荷或离子半径,杂质离子可进入晶格排列引起的共沉淀。

19包埋共沉淀(Occlusion coprecipitation):由于沉淀形成速度快,吸附在沉淀表面的杂质或母液来不及离开,被随后长大的沉淀所覆盖,包藏在沉淀内部引起的共沉淀。

20后沉淀(Postprecipitation):在沉淀析出后,溶液中本来不能析出沉淀的组分,也在沉淀表面逐渐沉积出来的现象。 Aging陈化:将沉淀与母液一起放置的过程。

21重量因数(Gravimetric factor)(换算因数):是被测组分的摩尔质量与称量形式的摩尔质量之比,用F表示。

22均匀沉淀:利用化学反应使溶液中缓慢而均匀的产生沉淀剂,达到一定浓度时,产生颗粒大结构紧密易滤过洗涤的沉淀

第八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1电化学分析法(electrochemical analysis):是依据电化学原理和物质的电化学性质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分析方法。

2电解分析法(electrolytic analysis):是根据电解原理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包括电重量法,库仑法,及库仑滴定法。

3电位分析法(potentiometry):是以测定电池电动势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包括直接电位法和电位滴定法。

4原电池(galvanic cell):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电极反应可自发进行。

5电解池(electrolytic cell):是一种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外加电压才能电极反应。 6液接界:两溶液间的界面,亦称为液接界面(liquid junction boundary)。

7相界电位(phase boundary potential):在金属与溶液两相界面上,由于带电质点的迁移形成了双电层,双电层间的电位差称为相界电位。

8液接电位(liquid junction potential):两个组成不同或组成相同而浓度不同的电解质溶液互相接触的界面所产生的电位差,称为液体接界电位,简称液接电位。

9盐桥(salt bridge):是沟通两个半电池、消除液接电位、保持其电荷平衡、使反应顺利进行的一种装置。

10指示电极(indicator electrode):是电极电位值随被测离子的活(浓)度变化而改变的一类电极。

11参比电极(reference electrode):在一定条件下,电位值已知且基本恒定的电极。

12电位滴定法(potentiometric titration):是根据在滴定过程中电池电动势的变化来确定滴定终点的一类滴定分析方法。

13永停滴定法(dead-stop titration):又称双电流或双安培滴定法,它是根据滴定过程中电流的变化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属于电流滴定法。

14不对称电位(asymmetry potential):由于玻璃内外两表面的结果和性能不完全相同,使膜电位不等于0,这一电位差称为不对称电位。

15碱差:也称钠差,是指用Ph玻璃电极测定Ph>9的溶液时,测得的Ph小于真实值而产生的负误差。

16酸差:是指用Ph玻璃电极测定Ph<1的溶液时,测得的Ph大于真实值而产生的正误差第九章光谱分析法概论

1光学分析法(optical analysis):是基于物质发射的电磁辐射或物质与辐射相互作用后产生的辐射信号或发生的信号变化来测定物质的性质,含量和结构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

2吸收:是原子,分子或离子吸收光子的能量,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的过程

3发射:是物质从激发态跃迁回到基态,并以光的形式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4原子光谱法(atomic spectroscopy):是以测定气态原子或离子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原子光谱为基础的成分分析方法。

5分子光谱(molecular spectroscopy):是由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和转动能级的变化产生,表现形式为带光谱。主要分析方法有红外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分子荧光和磷光光谱法。

6吸收光谱:是物质吸收相应的辐射能而产生的光谱。

7发射光谱:是指构成物质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受到辐射能等能量刺激跃迁到激发态后,又激发态回到基态时以辐射的方式释放能量,而产生的光谱。

第十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吸收光谱(absorption spectrum):又称吸收曲线,是以波长为横坐标,以吸收度A(或透光率T)为纵坐标所描绘的曲线。

2吸收峰:曲线上吸收度最大的地方,所对应的波长称为对打吸收波长。

3谷:峰与峰之间吸光度最小的部位,该处的波长称最小波长。

4肩峰(shoulder peak):在一个吸收峰旁边产生的一个曲折。

5末端吸收(end absorption):只在图谱短波端呈现强吸收而不成峰形的部分。

6生色团(chromophore)(发色团):是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或跃迁的基团。即能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产生吸收的原子团。

7助色团(auxochrome):是指含有非键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当它们与生色团或饱和烃相连时,能使该生色团或饱和烃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强度增加。

8红移(red shift)(长移bathochromic shift):是由于有机化合物结构改变,如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以及改变溶剂等,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

9蓝(紫)移(blue shift):亦称短移(hypsochromic shift)是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受溶剂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

10增色效应: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增加称增色效应或浓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

11减色效应: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减弱称减色效应或淡色效应(hypochromic effect)。

12强带和弱带(strong band and weak band):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凡摩尔吸光系数大于104的吸收峰称为强带,小与102的称弱带。

13吸收带(absorption band):是说明吸收峰在紫外可见光谱中的位置。

14谱带宽度(band width):光源为连续光谱时,采用单色器分离出来的光同时包含了所需波长的光和附近波长的光具有一定波长范围的光,这一宽度称谱带宽度。

15透光率(transmittance ,T):透射光强比入射光强。

16吸光度(absorbance):

17摩尔吸光系数

18百分吸光系数(比吸光系数)

第十一章

1荧光(fluorescence):是物质分子接受光子能量被激发后,从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返回基态时发射出的光。

2荧光分析法(fluoromety):是根据物质的荧光谱线位置及其强度进行物质鉴定和含量测定的方法。

3三重态或三线态(triplet state):当两个电子自旋方向相同时,自旋量子数都为1/2,其总自旋量子数s=1。电子能级的多重性用M=2s+1=3,即自旋方向相同的电子能级多重性为3,此时分子所处的电子能态称为三重态或三线态,用T表示。

4单重态或单线态(single state):在给定轨道中的两个电子,必定以相反方向自旋,自旋量子数分别为1/2和-1/2,其总自旋量子数s=0。电子能级的多重性用M=2s+1=1,即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能级多重性为1。此时分子所处的电子能态称为单重态或单线态,用S表示。

5振动弛豫(vibrational relaxation):处于激发态各振动能级的分子通过与溶剂分子的碰撞而

将部分振动能量传递给溶剂分子,其电子则返回到同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的过程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的过程。

6内部能量转换(internal conversion):简称内转换。是当两个电子激发态之间的能量相差较小以致其振动能级有重叠时,受激分子常由高电子能级以无辐射方式转移至低振动能级的过程。

7外部能量转换(external conversion):简称外转换。是溶液中的激发态分子与溶剂分子或与其他溶质之间相互碰撞而失去能量,并以热能的形式释放能量的过程。

8体系间跨越(intersystem crossing):处于激发态分子的电子发生自旋反转而使分子的多重性发生变化的过程。

9磷光:经过体系间跨越的分子再通过振动弛豫降至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返回到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而发出光辐射,称磷光。

10荧光寿命(fluorescence life time):指除去激发光源后,分子的荧光强度降低到最大荧光强度的1/e所需的时间。

11荧光效率(fluorescence efficiency):又称荧光量子产率(fluorescence quantum yield)。是激发态分子发射荧光的光子数与基态分子吸收激发光的光子数之比。

12荧光熄灭(fluorescence quench):又称荧光猝灭,是指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相互作用引起荧光强度降低的现象。

13荧光熄灭法(fluorescence quenching method):如果一个荧光物质加入某种熄灭剂后,荧光强度的减弱和荧光熄灭剂的呈线性关系,利用这一性质测定荧光熄灭剂的含量。

14瑞利光(Rayleigh scattering light):光子和物质分子发生弹性碰撞时,不发生能量的交换,仅仅是光子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这种散射光叫做锐利光,波长与入射波长相同。

15拉曼光(Raman scattering light):光子和物质分子发生非弹性碰撞时,不发生能量的交换,在光子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同时,光子与物质分子发生能量的交换,而发射出比入射光稍长或稍短的光,这种散射光称为拉曼光。

16 Stokes位移与激发或吸收波长相比荧光发射波长更长称为Stokes位移。

第十二章

1红外吸收光谱法(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IR):根据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及测定分子结构的方法。

2振动自由度:是分子基本振动的数目,即分子的独立振动数。

3简并:以CO2为例,两个双键的振动形式不同,但振动频率相同,吸收红外线的频率相同,只能观察到一个吸收峰,这种现象称简并。是基本振动吸收峰数少于振动自由度的首要原因。

4红外活性振动:引起偶极矩变化的振动。 5红外非活性振动:不能引起引起偶极矩变化的振动。

6基频峰:分子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线,若振动能及由基态(V=O)跃迁至第一振动激发态(V=1)时,所产生的吸收峰。

7倍频峰:分子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线,又基态跃迁到第二激发态第三激发态产生的吸收峰分别称为二倍频峰三倍频峰,总称为倍频峰。

8泛频峰:倍频峰,合频峰及差频峰统称为泛频峰。

9电子效应(electron effect):由化学键的电子分布不均引起。包括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10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吸电子基团的诱导效应的存在,常使吸收峰向高频方向移动。 11共轭效应:是吸收峰向低频方向移动。

12费米共振(fermi resonance):由频率相近的泛频峰与基频峰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使泛频峰的强度增加或发生分裂。

13特征区:4000-1300cm-1,每一个吸收峰都喝一定的基团相对应,该区吸收峰稀疏易辨认。14指纹区:1300-400 cm-1,吸收峰密集复杂,如人的指纹一般,体现化合物的光谱特征性很强。

15特征吸收峰(characteristic absorption band):是能用于鉴别基团存在的吸收峰

16相关吸收峰(correlation absorption band):是由一个基团产生的一组相互具有依存关系的吸收峰,简称相关峰。

第十三章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AAS):是基于蒸汽中的基态原子对特征电磁辐射的吸收来测定试样中该元素含量的一种仪器分析方法。

2共振线:原子在基态与第一激发态之间跃迁产生的谱线称为共振线,通常是最强的谱线。3自然宽度(natural width):在无外界条件的影响下,谱线的固有的宽度。

4多普勒变宽(Doppler broadening):由无规则的热运动产生的变化,所以又称为热变宽。5压力变宽(pressure broadening):是由于吸光原子与蒸汽中原子相互碰撞而引起能级的微小变化,使发射或吸收的光量子频率改变而导致的变宽。

6赫鲁兹马克变宽(Holtsmark broadening):是指被测元素激发态原子与基态原子相互碰撞引起的变宽,随原子蒸汽浓度增加而增加,又称共振变宽。

7劳伦茨变宽(lorentz broadening):指被测元素原子与其他外来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电子)相互碰撞引起的变宽,称为洛伦茨变宽。洛伦茨变宽随原子区内原子蒸气压力增大和温度升高而增大。

8灵敏度:一定浓度时,测量值的增量与相应的待测元素浓度的增量之比。

9特征浓度(characteristic concentration):在火焰原子吸收法中,能产生0.0044吸光度时对应的被测元素的浓度。

10特征质量(characteristic mass):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中,能产生0.0044吸光度时对应的被测元素的质量。

第十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

1自旋-晶格弛豫:处于高能态的核自旋体系将能量传递给周围环境(晶格或溶剂)自己回到低能态的过程。也称纵向弛豫。

2自旋-自旋弛豫:处于高能态的核自旋体系将能量传递给邻近低能态的同类磁性核的过程,又称横向弛豫。

3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由于屏蔽效应的存在,不同化学环境的氢核的共振频率不同,称化学位移。

4屏蔽效应(shielding):核外电子及其他因素对抗外加磁场的现象称为屏蔽 5去屏蔽效应

6局部屏蔽效应(local shielding):是氢核核外成键电子云产生的抗磁屏蔽效应。

7磁各向异性(magnetic anisotropy):或称远程屏蔽效应,是化学键尤其是π键产生的感应磁场,其强度及正负具有方向性,使在分子中所处的空间位置不同的质子,所受的屏蔽作用不同的现象。 8自旋偶合(spin coupling):是核自旋产生的核磁矩间的相互干扰,又称自旋-自旋偶合。

9自旋分裂(spin splitting):是由自旋偶合引起的共振峰分裂的现象,又称自旋-自旋分裂10化学等价(chemical equivalence):有相同化学位移的核称为化学等价。

11磁等价(magnetic equivalence):分子中一种化学等价核与分子中的其他任何一个核都有相同强弱的偶合,则这组核为磁等价或称磁全同。

第十五章质谱法

1质谱分析法(mass spectrometry或mass spectroscopy;MS):是利用多种离子化技术,将物质分子转化为离子,按其质核比的差异分离测定,从而进行物质成分和结构分析的方法。

2分子离子(molecular ion):化合物分子通过某种电离方式,失去一个外层价电子而形成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分子离子。

3碎片离子(fragment ion):由分子离子发生某些化学键断裂所形成质核比较小的离子称碎片离子。

4均裂(homolytic cleavage):化学键开裂后,两个成键电子分别保留在各自的碎片上。

5异裂(heterolytic cleavage):化学键开裂后,两个成键电子全部转移到某一碎片上。

6单纯开裂(cleavage only):仅一个化学键发生断裂称为单纯开裂。

7半异裂(hemi- heterolytic cleavage):是指已离子化的键的开裂过程。

8重排开裂(rearrangement cleavage):断裂两个或两个以上化学键重新排列形成的离子过程。第十六章色谱分析法概论

1色谱分析法(chromatography):简称色谱法,是一种物理或物理化学分析方法,根据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相分配系数的不同进行分离,而后逐个分析。

2基线(baseline) :是在操作条件下,没有组分流出时的流出曲线,正常情况下应为一条直线。3色谱流出曲线:是由检测器输出的信号强度对时间作图所绘制的曲线,又称色谱图(chromatogram)。

4对称因子(symmetry factor):用于平衡色谱峰对称与否,又称拖尾因子(tailing factor)。 5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tR):从进样到某组分柱后出现浓度极大时所经过的时间,即从进样开始到某组分色谱峰顶点的时间。

6死时间(dead time,t0):是分配系数为零的组分即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组分的保留时间。

7调整保留时间(adjusted retention time,tR’):是某组分由于溶解(或被吸附)于固定相,比不溶解或不被吸附的组分在色谱柱中多停留的时间。

8保留体积(retention volume;VR):从进样到某组分柱后出现浓度极大时所需通过色谱柱的流动相体积

9死体积(dead volume;V0):是由进样器至检测器的流路中未被固定相占有的空间的容积。10调整保留体积(adjusted retention volume,VR’):是由保留体积扣除死体积后的体积。

11相对保留值(relative retention;r):是两组分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12保留指数(retention index):气相色谱中,以正构烷系列作为组分相对保留值的标准,即用两个保留时间紧邻待测组分的基准物质来标定组分的保留,这个相对值称为保留指数。13峰高(peak height,h):在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时的检测信号,即色谱峰顶至基线的距离

14峰面积(peak area,A):是某色谱曲线与基线间包围的面积。

15峰宽(peak width,W):通过色谱峰两侧拐点做切线在基线上所截得的距离。

16分离度(resolution,R):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时间之差与两色谱峰峰宽均值之比。

17分配系数(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K):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浓度比。

18保留因子(retention factor,k):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质量之比,又称为质量分配系数或分配比。

19保留比:组分的移动速度比流动相的线速度。

20分配色谱法(partition chromatography):利用被分离组分在固定相或流动相中的溶解度差别,即在两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别而实现的分离的方法。

21吸附色谱法(adsorption chromatography):利用被分离组分对固定相表面吸附中心吸附能力差别,即吸附系数的差别而实现的分离的方法。

22离子交换色谱法(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利用被分离组分离子交换能力的差别,

或选择性系数的差别而实现分离。

23分子排阻色谱法(molecular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MEC ):也称空间排阻色谱法(steric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SEC),根据被分离组分分子的线团尺寸,或渗透系数的大小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24涡流扩散(eddy diffusion):也称多径扩散,由于填料不均匀,使分子运动路径不同,导致色谱峰展宽。

25纵向扩散(longitudinal diffusion):也称分子扩散(molecular diffusion),组分进入色谱柱时,其浓度分布呈塞子状,由于浓度梯度的存在,组分将向塞子前后扩散,造成区带展宽。26传质阻抗(mass transfer resistance):是组分分子与固定相或流动相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十七章气相色谱法

1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以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方法,主要用于分离分析易挥发的物质。

2噪音(noise,N):无样品通过检测器时,由于检测器本身和工作条件等的偶然因素引起的基线起伏称为噪音。

3检测限(detectability):也称敏感度,某组分的峰高恰为噪音的2倍时,单位时间内载气进入检测器中该组分的质量或单位体积载气中所含该组分的量称为检测限。

4热导检测器:利用被检测组分与载气之间热导率的差异来检测组分的浓度变化。

5氢焰离子化检测器:利用有机物在氢火焰的作用下化学电离而形成离子流,借测定离子强度进行检测。

6电子捕获检测器:对含有强电负性元素的物质有响应。

7相对极性:用来表征固定液的分离特征,规定B,B’-氧二丙腈相对极性为100,角鲨烷为0,其他固定液的相对极性与它们比较,在0-100间。

8麦氏常数:

9浓度型检测器:浓度型检测器的响应值与载气中组分浓度成正比。

10质量型检测器:质量检测器的响应值与单位时间内进入检测器的组分质量成正比。

11灵敏度(sensitivity):又称相应值或应答值,浓度型检测器用Sc,质量型检测器用Sm,Sc为1ml载气携带1mg某组分通过检测器时产生的电压。Sm为每秒有1g的某组分通过检测器时产生的电压。

12分流比(split ratio):进柱的试样组分的摩尔数与放空的试样组分摩尔数之比称为分流比,一般等于通过色谱柱的载气流量与放空流量之比。

13飘移(drift;d):通常指基线在单位时间内单方向缓慢变化的幅值,单位为mV/h。

14相对校正因子:被测物质i与标准物质s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

15程序升温:即在一个分析周期内,按照一定程序改变柱温,使不同沸点组分在合适温度得到分离。

16涂壁毛细管柱(wall coated open column,WCOT):把固定液涂在毛细管内壁。

第十八章高效液相色谱法

1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以高压输送流动相,采用高效固定相及高灵敏度检测器的分析方法。

2化学键合相色谱法:以化学键合相为固定相的色谱法,简称键合相色谱法(bonded phase chromatography,BPC).

3化学键合相:是通过化学反应将有机基团键合在载体表面构成的固定相,简称键合相。

4等度洗脱:在一个分析周期内流动相组成保持恒定。

5梯度洗脱:是在一个分析周期内程序控制改变流动相的组成,如溶剂极性,Ph等

10调整保留体积(adjusted retention

volume,VR’):是由保留体积扣除死体积后的体积。 11相对保留值(relative retention;r):是两组分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12保留指数(retention index):气相色谱中,以正构烷系列作为组分相对保留值的标准,即用两个保留时间紧邻待测组分的基准物质来标定组分的保留,这个相对值称为保留指数。13峰高(peak height,h):在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时的检测信号,即色谱峰顶至基线的距离 14峰面积(peak area,A):是某色谱曲线与基线间包围的面积。

15峰宽(peak width,W):通过色谱峰两侧拐点做切线在基线上所截得的距离。

16分离度(resolution,R):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时间之差与两色谱峰峰宽均值之比。

17分配系数(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K):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浓度比。

18保留因子(retention factor,k):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质量之比,又称为质量分配系数或分配比。

19保留比:组分的移动速度比流动相的线速度。 20分配色谱法(partition chromatography):利用被分离组分在固定相或流动相中的溶解度差别,即在两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别而实现的分离的方法。 21吸附色谱法(adsorption chromatography):利用被分离组分对固定相表面吸附中心吸附能力差别,即吸附系数的差别而实现的分离的方法。

22离子交换色谱法(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利用被分离组分离子交换能力的差别,或选择性系数的差别而实现分离。

23分子排阻色谱法(molecular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MEC ):也称空间排阻色谱法(steric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SEC),根据被分离组分分子的线团尺寸,或渗透系数的大小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24涡流扩散(eddy diffusion):也称多径扩散,由于填料不均匀,使分子运动路径不同,导致色谱峰展宽。

25纵向扩散(longitudinal diffusion):也称分子扩散(molecular diffusion),组分进入色谱柱时,其浓度分布呈塞子状,由于浓度梯度的存在,组分将向塞子前后扩散,造成区带展宽。

26传质阻抗(mass transfer resistance):是组分分子与固定相或流动相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第十七章气相色谱法 1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以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方法,主要用于分离分析易挥发的物质。

2噪音(noise,N):无样品通过检测器时,由于检测器本身和工作条件等的偶然因素引起的基线起伏称为噪音。

3检测限(detectability):也称敏感度,某组分的峰高恰为噪音的2倍时,单位时间内载气进入检测器中该组分的质量或单位体积载气中所含该组分的量称为检测限。

4热导检测器:利用被检测组分与载气之间热导率的差异来检测组分的浓度变化。

5氢焰离子化检测器:利用有机物在氢火焰的作用下化学电离而形成离子流,借测定离子强度进行检测。 6电子捕获检测器:对含有强电负性元素的物质有响应。

7相对极性:用来表征固定液的分离特征,规定B,B’-氧二丙腈相对极性为100,角鲨烷为0,其他固定液的相对极性与它们比较,在0-100间。

8麦氏常数:

9浓度型检测器:浓度型检测器的响应值与载气中组分浓度成正比。

10质量型检测器:质量检测器的响应值与单位时间内进入检测器的组分质量成正比。

11灵敏度(sensitivity):又称相应值或应答值,浓度型检测器用Sc,质量型检测器用Sm,Sc为1ml载气携带1mg某组分通过检测器时产生的电压。Sm为每秒有1g的某组分通过检测器时产生的电压。 12分流比(split ratio):进柱的试样组分的摩尔数与放空的试样组分摩尔数之比称为分流比,一般等于通过色谱柱的载气流量与放空流量之比。 13飘移(drift;d):通常指基线在单位时间内单方向缓慢变化的幅值,单位为mV/h。

14相对校正因子:被测物质i与标准物质s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

15程序升温:即在一个分析周期内,按照一定程序改变柱温,使不同沸点组分在合适温度得到分离。 16涂壁毛细管柱(wall coated open column,WCOT):把固定液涂在毛细管内壁。第十八章高效液相色谱法

1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以高压输送流动相,采用高效固定相及高灵敏度检测器的分析方法。 2化学键合相色谱法:以化学键合相为固定相的色谱法,简称键合相色谱法(bonded phase chromatography,BPC).

3化学键合相:是通过化学反应将有机基团键合在载体表面构成的固定相,简称键合相。4等度洗脱:在一个分析周期内流动相组成保持恒定。

5梯度洗脱:是在一个分析周期内程序控制改变流动相的组成,如溶剂极性,Ph等。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整理

1.水分活度:食品中水分逸出的程度,可以用食品中水的蒸汽压与同温度下纯水饱和蒸汽压之比表示,也可以用平衡相对湿度表示。 2.吸温等温线:在恒定温度下,食品的水分含量(用每单位干物质质量中水的质量表示)与它的Aw之间的关系图称为吸湿等温线(Moisture sorption isotherms缩写为MSI)。 分子流动性(Mm):是分子的旋转移动和平转移动性的总度量。决定食品Mm值的主要因素是水和食品中占支配地位的非水成分。 3.氨基酸等电点:偶极离子以电中性状态存在时的pH被称为等电点 4. 蛋白质一级结构:指氨基酸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线性序列; 二级结构:氨基酸残基周期性的(有规则的)空间排列; 三级结构:在二级结构进一步折叠成紧密的三维结构。(多肽链的空间排列。) 四级结构:是指含有多于一条多肽链的蛋白质分子的空间排列。 5.蛋白质变性:天然蛋白质分子因环境因素的改变而使其构象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变性。 6.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在食品加工、保藏、制备和消费期间影响蛋白质在食品体系中性能的那些蛋白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7.水合能力:当干蛋白质粉与相对湿度为90-95%的水蒸汽达到平衡时,每克蛋白质所结合的水的克数。 8单糖:指凡不能被水解为更小单位的糖类物质,如葡萄糖、果糖等。 9.低聚糖(寡糖):凡能被水解成为少数,2-6个单糖分子的糖类物质,如蔗糖、乳糖、麦芽糖等。 10.多糖:凡能水解为多个单糖分子的糖类物质,如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 11.美拉德反应:凡是羰基与氨基经缩合,聚合生成类黑色素的反应称为羰氨反应。 12.淀粉的糊化:在一定温度下,淀粉粒在水中发生膨胀,形成粘稠的糊状胶体溶液,这一现象称为"淀粉的糊化"。 13.糊化淀粉的老化:已糊化的淀粉溶液,经缓慢冷却或室温下放置,会变成不透明,甚至凝结沉淀。 14改性淀粉:为适应食品加工的需要,将天然淀粉经物理、化学、酶等处理,使淀粉原有的物理性质,如水溶性、粘度、色泽、味道、流动性等发生变化,这样经过处理的淀粉称为变(改)性淀粉。 15同质多晶现象:化学组成相同的物质可以形成不同形态晶体,但融化后生成相同液相的现象叫同质多晶现象,例如由单质碳形成石墨和金刚石两种晶体。 16脂的介晶相(液晶):油脂的液晶态可简单看作油脂处于结晶和熔融之间,也就是液体和固体之间时的状态。此时,分子排列处于有序和无序之间的一种状态,即相互作用力弱的烃链区熔化,而相互作用力大的极性基团区未熔化时的状态。脂类在水中也能形成类似于表面活性物质存在方式的液晶结构。 17油脂的塑性是与油脂的加工和使用特性紧密相关的物理属性。其定义为在一定外力的作用下,表观固体脂肪所具有的抗变性的能力。 18乳化剂:能改善乳浊液各构成相之间的表面张力(界面张力),使之形成均匀、稳定的分散体系的物质。19油脂自动氧化(autoxidation):是活化的含烯底物(如不饱和油脂)与基态氧发生的游离基反应。生成氢过氧化物,氢过氧化物继而分解产生低级醛酮、羧酸。这些物质具有令人不快的气味,从而使油脂发生酸败(蛤败)。 20抗氧化剂:能推迟会自动氧化的物质发生氧化,并能减慢氧化速率的物质。

分析化学部分名词解释

1.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是发展和应用各种理论、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取有关物质在相对 时空内的组成和性质的信息的一门科学,又被成为分析科学。 2.定性分析的任务是鉴定物质由哪些元素、原子团或化合物所组成;定量分析的任务是测 定物质中有关成分的含量;结构分析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或综合形态。 3.滴定分析法 要求: a. 反应必须具有确定的化学计量关系,即反应按一定的反应方程式进行。这是定 量计算的基础。 b. 反应必须定量的进行。 c. 必须具有较快的反应速率。对于反应速率慢的反应,有时可加热或加入催化剂 来加速反应的进行。 d. 必须有适当简便的方法确定滴定终点。 4种滴定方法: (1)直接滴定法 满足上述要求的反应,都可以用直接滴定法,即用标准溶液直接滴定待测物质。 (2)返滴定法 当反应很慢,或者反应不能立即完成的时候,可先准确的加入过量的标准溶液,使其与试液中的待测物质或固体试样进行反应,反应完成后再用另一种标准溶液滴定(3)置换滴定法 当反应不按一定反应式进行或伴有副反应时,不能采用直接滴定法。可先用适当试剂与待测组分反应,使其定量地置换为另一种物质,再用标准溶液滴定这种物质,这种成为…… (4)间接滴定法 不能滴定剂直接反应的物质,有时可以通过另外的化学反应,以滴定法间接进行测定【P11】 4.基准物质:能用于直接配置标准溶液或标定溶液准确浓度的物质成为基准物质。 常用的基准物质有纯金属和纯化合物。 应符合下列要求: a.试剂的组成与化学式完全相符(比如结晶水的含量) b.试剂的纯度足够高(质量分数99.9%以上) c.性质稳定,不易于空气中的氧气及二氧化碳反应,亦不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d.试剂参加滴定反应时,应按反应式定量进行,没有副反应。 5.滴定度:滴定度是指每毫升滴定剂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g或mg) 6.熔融法是指将试样与酸性或碱性固体熔剂混合,在高温下让其进行复分解反应,使欲测 组分转变为可溶于水或酸的化合物。不溶于水、酸或碱的无机试样一般可采用这种方法分解。根据熔剂的性质可分为酸溶法和碱熔法两种。 7.真值:某一物理量本身具有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数值。 8.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固定的原因造成的,具有重复性、单向性。理论上,系统误差的大小、正负是可以测定的,所以系统误差又称可测误差。 分类: (1)方法误差 (2)仪器和试剂误差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水分活度:是指食品中睡得蒸汽压与纯水饱和蒸汽压的比值即Aw=P/P0。水分活度能反映水与各种非水分缔合的强度,比水分含量能更可靠的预示食品的稳定性、安全和其他性质。 2、焦糖化作用:将糖和糖浆直接加热,可产生焦糖化的复杂反应。大多数的热解反应能引起糖分子脱水,因而把双键引入糖环,产生不饱和中间产物,而这些不饱和环会发生聚合,生成具有颜色的聚合物。 3、淀粉老化:热的淀粉糊冷却时,一般形成具有粘弹性的凝胶,凝胶连结区的形成意味着淀粉分子形成结晶的第一步。稀淀粉溶液冷却时,线性分子重新排列并通过氢键形成不溶性沉淀。浓的淀粉糊冷却时,在有限的区域内,淀粉分子重新排列很快,线性分子缔合,溶解度减小,淀粉溶解度减小的过程即为淀粉的老化。 4、膳食纤维: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不溶性的植物细胞壁材料,主要是纤维素和木质素,另一部分是非淀粉的水溶性多糖。这些物质的共同特点是不被消化的聚合物。 5、维生素A:是一类有营养活性的不饱和烃,如视黄醇及相关化合物和某些类胡萝卜素。6、脂肪的同质多晶:所谓同质多晶型物是指化学组成相同,但具不同晶型的物质,在熔化时可得到相同的物质。 7、胃合蛋白反应:是指一组反应,它包括蛋白质的最初水解,接着肽键的重新合成,参与作用的酶通常是木瓜蛋白酶或胰凝乳蛋白酶。 8、食品营养强化剂: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的或者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 9、异酸:油脂在氢化过程中,一些双键被饱和,一些双键可能重新定位,一些双键可能由顺式转变为反式构型,所产生的异构物被称为异酸。 11、预糊化淀粉:淀粉浆料糊化后及尚未老化前,立即干燥脱水,该淀粉分子仍保持其糊化状态,这样的淀粉称为预糊化淀粉。 12、海藻酸:海藻酸是从褐藻中提取出来的,是由β-1,4-D-甘露糖醛酸和α-1,4-L-古洛糖醛酸组成的线性高聚物。 12、酶制剂:采用适当的理化方法从生物组织(细胞、微生物)提取的或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制备的,具有一定的纯度及酶促活性的生化制品,常作为食品添加剂。 13、食品添加剂:为了改善食品的品质及满足防腐与加工的需要的天然或化学合成的添加到食品中的一类物质。 14、β-淀粉酶:是水解酶的一种,它从淀粉分子的非还原性末端水解α-1,4-糖苷键,产生β-麦芽糖。 15、氨基酸的疏水性:氨基酸从乙醇转移至水的自由能变化被用来表示氨基酸的疏水性。 16、糖苷:糖苷是指环状单糖上的半缩醛与R-OH、R2-NH 及R3-SH 等失去水后形成的产品称为糖苷,糖苷一般含有呋喃或吡喃糖环。 17、脂肪的固脂指数:塑性脂肪的固液比称为固体脂肪指数(SFI) 18、食品风味:是指所尝到的和嗅知及触知的口中食物的总的感受。 19、美拉德反应:食品在油炸、焙烤等加工或储藏过程中,还原糖同游离氨基酸或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游离氨基发生羰氨反应,这种反应被称为美拉德反应。 20、维生素原:原来没有维生素活性,在体内能转变为维生素的物质称为维生素原,如胡萝卜素就是维生素A原。 21、脂肪的塑性:固体脂肪在外力作用下,当外力超过分子间作用力时,开始流动,但是当外力停止后,脂肪恢复原有稠度。 22、中性脂肪:一般是指脂肪酸和醇类组成的酯,但有时也包含烃类,是三酰甘油,二酰甘

中国药科大学-考研-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分析化学 第一部分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Accuracy:准确度。测最值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用误差表示)。 Precision:精密度:测定条件相同时,一组平行测定值之间相互接近的程度(用偏差来表示)。 偏差:测量值与平均值之差。 Absolute error:绝对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 方法误差:用于不适当的实验设计或所选方法不恰当所引起的误差。 仪器或试剂误差:由于仪器未经过校准或试剂不合规格所引起的误差。 操作误差:由于分析者操作不符合要求所造成的误差。 Relative error: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以实值的比值。 Systematic error:系统误差。由某种确定原因引起的误差,一般具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 恒定误差:在多次测定中绝对值保持不变,但相对值随被测组分的含量增大而减少,这种系统误差叫恒定误差。 比例误差:在多次测定中,绝对值随样品量的增大而成比例的增大,但相对值保持不变,这样的系统误差叫做比例误差。 Accidental error:偶然误差。也叫随机误差,是由于偶然的原因引起的误差。 Significant figure有效数字: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能测量到的数字(保留1位欠准数字)。 置信区间:在一定置信水平时,以测量结果为中心,包括总体均值在内的可信范围。 相关系数:描述两个变量间相关性的参数。 显著性检验:用于判断某一分析方法或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检验。包括t检验和F检验。

第二部分容量分析法 Titer滴定度:指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的待测组分的质量。 酸碱: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是酸,能接受质子的物质是碱。 酸的浓度:在一定体积的溶液中含某种酸溶质的量称为酸的浓度。 碱的浓度:在一定体积的溶液中含某种碱溶质的量称为碱的浓度。 酸度: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严格讲是氢离子的活度,用pH表示。 碱度: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严格讲是氢氧根离子的活度,用pOH表示。 电荷平衡:指在一个化学平衡体系中正离子带电荷总和与负离子带电荷总和相同,即溶液是电中性的。material balance质量平衡:也称为物料平衡,是指在一个化学平衡体系中某一组分的分析浓度等于该组分各种存在型体的平均浓度之和。 电荷平衡式:是指在一个化学平衡体系中正离子带电荷总和与负离子带电荷总和的数学表达式。 质量平衡式:是指在一个化学平衡体系中某一组分的分析浓度等于该组分各种存在型体的平均浓度之和的数学表达式。 Autoprolysis reaction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在溶剂分子间发生的质子转移反应。 酸碱滴定曲线:在酸碱滴定中,以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的变化对滴定剂消耗的体积(或滴定体积百分数)作图即酸碱滴定曲线。 缓冲溶液:由弱酸及其共轭碱或由弱碱及其共轭酸组成的具有一定PH范围缓冲能力的溶液。 分布系数:溶液中某种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占其总浓度的分数。 副反应系数:每种物质存在型体浓度占各种物质存在型体浓度总和比值的倒数,称为副反应系数。Proton balance equation质子条件式:酸碱反应达到平衡时,酸失去的质子数等于碱得到的质子数。Acid-base indicator酸碱指示剂;是一些有机弱酸和弱碱及其共轭酸与其共轭碱具有不同的结构,显现不同的颜色。 Colour change interval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指酸碱指示剂发生颜色突变的pH 范围。 酸碱滴定突跃和突跃范围:在酸碱滴定过程中,溶液PH值的突变称为滴定突跃,突跃所在的PH范围为突跃范围。 反滴定法:又称剩余滴定法或回滴定法,当反应速度较慢或者反应物是固体的情形,滴定剂加入样品后反应无法在瞬间定量完成,此时可先加入一定量的过量标准溶液,待反应定量完成后再用另一种标准溶液作为滴定剂滴定剩余的标准溶液,称为反滴定法。 置换滴定法:对于不按照确定化学计量关系反应的物质(如有副反应),有时可通过其他化学反应间接进行滴定,即加入适当试剂与待测物质反应,使其被定量的置换出另外一种可直接滴定的物质,用标准溶液滴定此生成物,称为置换滴定法。 Stoichiometric point化学计量点:当化学反应按计量关系完全反应,即滴入标准溶液物质的量与待测组分物质的量恰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系,称反应达到了化学计量点.。 滴定终点:滴定分析中,借助指示剂变色来确定化学计量点到达,故指示剂的变色点称为滴定终点.。标定:用配置溶液滴定基准物质来计算其准确浓度的方法称为标定。 对标:用另外一种标准溶液滴定一定量的配制溶液或用该溶液滴定另外一种标准溶液来确定其浓度的方法。 Titration error滴定误差:由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相符合引起的相对误差。 Nonaqueous titrations:非水滴定法。在非水溶剂中进行的滴定分析法称为非水滴定法。 Protonic solvent:质子溶剂。能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的溶液称为质子溶剂。 Aprotic solvent:非质子溶剂。分子中无转移性质子的溶剂称为非质子溶剂。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解解释 1、肽单元(peptide unit):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Cα1、C、O、N、H、Cα2位于同一平面,Cα1和Cα2在平面上所处的位置为反式构型,此同一平面上的6个原子构成了肽单元,它是蛋白质分子构象的结构单元。Cα是两个肽平面的连接点,两个肽平面可经Cα的单键进行旋转,N—Cα、Cα—C是单键,可自由旋转。 2、结构域(domain):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1个和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得较为紧密,具有独立的生物学功能,大多数结构域含有序列上连续的100—200个氨基酸残基,若用限制性蛋白酶水解,含多个结构域的蛋白质常分成数个结构域,但各结构域的构象基本不变。 3、模体(motif):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二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一个模序总有其特征性的氨基酸序列,并发挥特殊功能,如锌指结构。 4、蛋白质变性(denaturation):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也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主要发生二硫键与非共价键的破坏,不涉及一级结构中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变性的蛋白质易沉淀,沉淀的蛋白质不一定变性。 5、蛋白质的等电点( isoelectric point, pI):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蛋白质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6、酶(enzyme):酶是一类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核酸,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催化反应进行。酶的不同形式有单体酶,寡聚酶,多酶体系和多功能酶,酶的分子组成可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酶不改变反应的平衡,只是通过降低活化能加快反应的速度。(不考) 7、酶的活性中心 (active center of enzymes):酶分子中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参与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有结合底物,使底物与酶形成一定构象复合物的结合基团和影响底物中某些化学键稳定性,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并将其转化为产物的催化基团。活性中心外还有维持酶活性中心应有的空间构象的必需基团。 8、酶的变构调节 (allosteric regulation of enzymes):一些代谢物可与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某部分可逆地结合,使酶构象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此种调节方式称酶的变构调节。被调节的酶称为变构酶或别构酶,使酶发生变构效应的物质,称为变构效应剂,包括变构激活剂和变构抑制剂。 9、酶的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 of enzymes):在其他酶的催化作用下,某些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此过程称为共价修饰。主要包括:磷酸化—去磷酸化;乙酰化—脱乙酰化;甲基化—去甲基化;腺苷化—脱腺苷化;—SH与—S—S—互变等;磷酸化与脱磷酸是最常见的方式。 10、酶原和酶原激活(zymogen and zymogen activation):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水解开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肽键,使构象发生改变,表现出酶的活性,此前体物质称为酶原。由无活性的酶原向有活性酶转化的过程称为酶原激活。酶原的激活,实际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 11、同工酶(isoenzyme isozyme):催化同一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以及免疫学性质都不同的一组酶。它们彼此在氨基酸序列,底物的亲和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由同一基因或不同基因编码,同工酶存在于同一种属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或同一细胞的不同亚细胞结构中,它使不同的组织、器官和不同的亚细胞结构具有不同的代谢特征。 12、糖酵解(glycolysis):在机体缺氧条件下,葡萄糖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进而还原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糖的无氧氧化)。糖酵解的反应部位在胞浆。主要包括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糖酵解途径和由丙酮酸转变成乳酸两个阶段,1分子葡萄糖经历4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净生成2分子ATP。关键酶主要有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和丙酮酸激酶。它的意义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13、糖异生(gluconeogenesis):是指从非糖化合物(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

分析化学考研体会

分析化学考研复习不完全攻略 2009-09-07 16:22 分析化学是化学四大学科之一,也是化学、化工、药学、检验等专业考研必考的专业课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分析化学内容分散、范围广泛、理论晦涩、记忆内容多,历来是考研复习的老大难之一。 本文就结合笔者自己的心得,探索一下破解这些困难的途径。讨论重心主要在药学分析化学范畴,也可供分析化学专业或考分析化学的非分析专业考生参考。 一、准备 有的放矢,谋定后动。前期充足的准备可以为后期复习进程减少很多麻烦,提高复习的效率。我们要准备的材料包括:指定教材、历年真题、相关复习资料、习题集、笔记本与其他参考书。 指定教材。这是最重要的书,将伴随我们走完复习的全程。这本书一定要精读、细读,读明白,读透彻。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三遍是最起码的要求。 历年真题与考试大纲。有些院校的真题对外公布,可以买到或从学校网站上下载,一定要认真研究。有些院校则不公布,此时指定教材及其配套习题集就成了唯一救命稻草。此外,有些名校或院所(如北大、清华、中山、中科大、中科院等)的真题做一下只有好处没坏处。如果有考试大纲,建议获取一份。 相关复习资料。有些是针对某些学校或某些教材编写并公开出版,有些则是高校的内部资料。 习题集。光看书和做真题远远不够,需要做一定量习题。建议使用与指定教材配套的习题集。有些相关复习资料中已经包含了大量习题,没必要再买习题集。笔记本。做笔记非常重要!越到复习后期,对笔记的依赖程度越高。 其他参考书。分析化学本质上是一门技术,它极端依赖其他学科(无机、物化、统计、原子物理)的基础理论.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如果一些理论问题搞不明白, 就要去查阅相关学科的教材,即使仅将相关章节泛读一遍,也会令你豁然开朗。二、复习进程 一般进行三轮复习,时间从7月到次年1月。根据不同情况可以走更多轮次或安排更多时间。但建议第一轮复习花的时间稍多一些,第三轮复习控制在一个月左右。 第一轮复习:夯实基础,构建网络。把教材看完至少一遍,并且做一定量习题。第二轮复习:大量做题,模拟训练。整合知识,做真题或者一些较难、较综合的习题。 第三轮复习:最后冲刺,查漏补缺。以回顾基础知识为主,不再做太难的题目。 在正式开始复习之前,有必要回顾近年真题,确定考试大致范围和重点。再做一套带答案的试题,对自己的基础进行评估,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试题的难度制定复习计划。 留出两份带答案的试题(如果真题带答案更好),每轮复习结束后作为自测并评分。 要重视网络的作用。像免费考研论坛、小蚂蚁、小木虫、丁香园等网站(论坛)都有大量的分析化学资料可供利用,还有许多高手聚集,是提高水平的好场所。

分析化学各章节名词解释

分析化学各章节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分析化学——是人们获得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科学。 2、化学分析——利用物质的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确定被测物质的组成及其含量。 3、化学定量分析——根据化学反应中试样和试剂的用量,测定物质各组分的含量。 4、化学定性分析——根据分析化学反应的现象和特征鉴定物质的化学成分。 5、仪器分析——借助仪器,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依据的分析方法。 6、重量分析——通过化学反应及一系列操作,使试样中的待测组分转化为另一种纯粹的、固定化学组成的化合物,再称量该化合物的重量(或质量)从而计算出待测组分的含量。 7、滴定分析(titrimetric analysis )——也叫容量分析。将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滴加到待测物质溶液中,使其与待测组分恰好完全反应,根据加入试剂的量(浓度与体积),计算出待测组分含量。 8、样品——所谓样品或试样是指分析工作中被采用来进行分析的体系,它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第二章滴定分析法概论 1、滴定分析法——将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直到所加的试剂与被测物质按化学计量关系定量反应为止,然后根据所加试剂溶液的浓度和体积,计算出被测物 质的量。 2、滴定——进行滴定分析时,将被测物质溶液置于锥形瓶中,然后将标准溶液(滴定剂)通过滴定管逐滴加到被测物质溶液中进行测定。 3、化学计量点——当

加入的滴定剂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之间,正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系时,称到达了化学计量点。 4、指示剂——被加入的能指示计量点到达的试剂。 5、滴定终点(终点)——滴定时,滴定至指示剂改变颜色即停止滴定,这一点称为滴定终点。 6、滴定终点误差(滴定误差)——由于滴定终点和化学计量点不相符引起的相对误差,属于方法误差,用TE%表示。 7、滴定曲线——以溶液中组分(被滴定组分或滴定剂)的浓度对加入的滴定剂体积作图。 8、滴定突跃——滴定过程中,溶液浓度及其相关参数如Ph的突变。 9、突跃范围——突跃所在的范围。 10、变色范围——指示剂由一种型体颜色转变为另一型体颜色的溶液参数变化的范围。 11、理论变色点——当两种型体浓度相等时,溶液呈现指示剂的中间过渡颜色,这一点称为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 12、滴定常数——滴定反应的平衡常数,它反映滴定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以Kt表示。 13、直接滴定——用标准溶液直接滴定被测物质。 14、返滴定(剩余滴定)——先准确地加入过量标准溶液,使与待测 物质或固体试样进行反应,待反应完全后,再用另一种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标准溶液。 15、置换滴定——用适当试剂与待测组分反应,使其定量地转换为另一种物质,而这种物质可用适当的标准溶液滴定。 16基准物质——是用以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标定标准溶液浓度的物质。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第一章 1,氨基酸(amino acid):就是含有一个碱性氨基与一个酸性羧基的有机化合物,氨基一般连在α-碳上。 2,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赖氨酸,苏氨酸等)自己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3,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自己能由简单的前体合成 不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4,等电点(pI,isoelectric point):使分子处于兼性分子状态,在电场中不迁移(分子的静电荷为零)的pH值。 5,茚三酮反应(ninhydrin reaction):在加热条件下,氨基酸或肽与茚三酮反应生成紫色(与脯氨酸反应生成黄色)化合物的反应。6,肽键(peptide bond):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的氨基的氨基缩合,除去一分子水形成的酰氨键。 7,肽(peptide):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通过肽键共价连接形成的聚合物。 8,蛋白质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指蛋白质中共价连接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9,层析(chromatography):按照在移动相与固定相 (可以就是气体或液体)之间的分配比例将混合成分分开的技术。 10,离子交换层析(ion-exchange column)使用带有固定的带电基团的聚合树脂或凝胶层析柱 11,透析(dialysis):通过小分子经过半透膜扩散到水(或缓冲液)的原理,将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分开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 12,凝胶过滤层析(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也叫做分子排阻层析。一种利用带孔凝胶珠作基质,按照分子大小分离蛋白质或其它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术。 13,亲合层析(affinity chromatograph):利用共价连接有特异配体的层析介质,分离蛋白质混合物中能特异结合配体的目的蛋白质或其它分子的层析技术。 14,高压液相层析(HPLC):使用颗粒极细的介质,在高压下分离蛋白质或其她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术。 15,凝胶电泳(gel electrophoresis):以凝胶为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分离蛋白质或核酸的分离纯化技术。 16,SDS-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在去污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存在下的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只就是按照分子的大小,而不就是根据分子所带的电荷大小分离的。 17,等电聚胶电泳(IFE):利用一种特殊的缓冲液(两性电解质)在聚丙烯酰氨凝胶制造一个pH梯度,电泳时,每种蛋白质迁移到它的等电点(pI)处,即梯度足的某一pH时,就不再带有净的正或负电荷了。 18,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e):等电聚胶电泳与SDS-PAGE的组合,即先进行等电聚胶电泳(按照pI)分离,然后再进行SDS-PAGE(按照分子大小分离)。经染色得到的电泳图就是二维分布的蛋白质图。 19,Edman降解(Edman degradation):从多肽链游离的N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程。N末端氨基酸残基被苯异硫氰酸酯修饰,然后从多肽链上切下修饰的残基,再经层析鉴定,余下的多肽链(少了一个残基)被回收再进行下一轮降解循环。 20,同源蛋白质(homologous protein):来自不同种类生物的序列与功能类似的蛋白质,例如血红蛋白。 第二章 1,构形(configuration):有机分子中各个原子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这种排列不经过共价键的断裂与重新形成就是不会改变的。构形的改变往往使分子的光学活性发生变化。 2,构象(conformation):指一个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放置所产生的空间排布。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要求共价键的断裂与重新形成。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3,肽单位(peptide unit):又称为肽基(peptide group),就是肽键主链上的重复结构。就是由参于肽链形成的氮原子,碳原子与它们的4个取代成分:羰基氧原子,酰氨氢原子与两个相邻α-碳原子组成的一个平面单位。 4,蛋白质二级结构(protein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局布区域内氨基酸残基的有规则的排列。常见的有二级结构有α-螺旋与β-折叠。二级结构就是通过骨架上的羰基与酰胺基团之间形成的氢键维持的。5,蛋白质三级结构(protein tertiary structure): 蛋白质分子处于它的天然折叠状态的三维构象。三级结构就是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盘绕,折叠形成的。三级结构主要就是靠氨基酸侧链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氢键,范德华力与盐键维持的。 6,蛋白质四级结构(protein quaternary structure):多亚基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实际上就是具有三级结构多肽(亚基)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的三维结构。 7,α-螺旋(α-heliv):蛋白质中常见的二级结构,肽链主链绕假想的中心轴盘绕成螺旋状,一般都就是右手螺旋结构,螺旋就是靠链内氢键维持的。每个氨基酸残基(第n个)的羰基与多肽链C端方向的第4个残基(第4+n个)的酰胺氮形成氢键。在古典的右手α-螺旋结构中,螺距为0、54nm,每一圈含有3、6个氨基酸残基,每个残基沿着螺旋的长轴上升0、15nm、 8, β-折叠(β-sheet): 蛋白质中常见的二级结构,就是由伸展的多肽链组成的。折叠片的构象就是通过一个肽键的羰基氧与位于同一个肽链的另一个酰氨氢之间形成的氢键维持的。氢键几乎都垂直伸展的肽链,这些肽链可以就是平行排列(由N到C方向)或者就是反平行排列(肽链反向排列)。 9,β-转角(β-turn):也就是多肽链中常见的二级结构,就是连接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级结构(α-螺旋与β-折叠),使肽链走向改变的一种非重复多肽区,一般含有2~16个氨基酸残基。含有5个以上的氨基酸残基的转角又常称为环(loop)。常见的转角含有4个氨基酸残基有两种类型:转角I的特点就是:第一个氨基酸残基羰基氧与第四个残基的酰氨氮之间形成氢键;转角Ⅱ的第三个残基往往就是甘氨酸。这两种转角中的第二个残侉大都就是脯氨酸。 10,超二级结构(super-secondary structure):也称为基元(motif)、在蛋白质中,特别就是球蛋白中,经常可以瞧到由若干相邻的二级结构单元组合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形成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11,结构域(domain):在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内的独立折叠单元。结构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1.库仑滴定法 在试样中加入大量物质,使此物质经电解后产生一种试剂,与被测物质发生定量化学反应,用适当的方法指示化学反应的终点后,停止电解,根据电解的电量用法拉第电解定律来求出被测物质的含量。 2.总离子强度调节液 电位法中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测量时,为使试样溶液对测量的影响减到最小,需加入总离子强度调节液,其中大量的惰性电解质使被测溶液的离子强度保持一定;另有保持一定pH的缓冲溶液以及防止其他物质干扰的配合剂等。3.某物质分解电位 在电解分析中,当外界电位增加到一定数值后,电解反应才开始发生,此电位即为该物质在该体系中的分解电位。 4.条件电极电位 指在一定溶液条件下,氧化态还原态的分析浓度都为1mol·L-1时的实际电位。 5.指示电极 对被测定溶液的成分作出响应,在整个测量期间,它不会引起待测溶液成分产生任何可察觉的变化。 6.浓差极化现象 极谱分析中,电解时由于电极表面金属离子被还原,使其在电极表面的浓度低于溶液本底的液度,电极电位将偏离其原来的平衡电位而发生极化现象,这种由于电解过程中在电极表面浓度的差异而引起的极化现象称为浓差极化现象。 7.扩散电流与极限扩散电流 极谱分析中,由于浓差极化现象的存在,电解电流受金属离子从溶液本底向电极表面扩散的速度所控制,此时的电解电流叫扩散电流;扩散电流达到一定数值后,不再随着外加电压的增加而增加,并达到一个极限值,称为极限扩散电流。 8.标准电极电位与条件电位 标准电极电位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通常为25℃),氧化还原半反应中各组分

都处于标准状态时的电极电位;条件电位是指在一定溶液条件下,氧化态还原态的分析浓度都为1mol·L-1时的实际电位。 1.气相色谱的担体 为固定相提供的一个大的惰性表面的支持体。 2.色谱峰的相对保留值r21 色谱锋1,2的调整保留值之比,即。 3.气相色谱速率方程 可表达为H=A+B/u+Cu,式中H为理论塔板高度,A为涡流扩散项系数,u为线速度,B为纵向分子扩散项系数,C为传质阻力项系数。 4.气相色谱的保留时间 指组分从进样开始到色谱柱后检测器出现色谱峰值时所花费的时间。 5.色谱分析中的死体积 指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气体组分从进样开始到色谱柱后检测器出现色谱峰值时所花费的时间。 1.解释各种曲线的含义: (1)吸光光度法中的吸收光谱曲线(或光吸收曲线) 光吸收曲线是以波长(λ)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2)吸光光度法中的标准工作曲线(或工作曲线) 工作曲线是以分析浓度(c)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 2.单色器通带 单色器通带是指单色器提供的光谱带宽度△λ,以中心波长透过率峰高一半处透光曲线上所包含的波长范圈。 3.分光光度分析中的杂散光 照射在分光光度计的检测器上的,由溶液中吸光粒子产生的散射光或荧光、比色皿以及分光元件(光栅或棱镜)等产生的散射光以及来自于环境的从仪器缝隙透入的其他光均称作杂散光。 4.示差吸光光度法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第一章 1,氨基酸(amino acid ):是含有一个碱性氨基和一个酸性羧基的有机化合物,氨基一般连在 a -碳上。 2, 必需氨基酸(esse ntial ami no acid):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赖氨酸,苏氨酸等)自己不能合成,需 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3,非必需氨基酸(non esse ntial ami no acid):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自己能由简单的前体合成不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4,等电点(pI,isoelectric point ):使分子处于兼性分子状态,在电场中不迁移(分子的静电荷为零)的pH 值。 5,茚三酮反应(ninhydrin reaction ):在加热条件下,氨基酸或肽与茚三酮反应生成紫色(与脯氨酸反应生成黄色)化合物的反应。 6,肽键(peptide bond):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的氨基的氨基缩合,除去一分子水形成的酰氨键。 7,肽(peptide):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通过肽键共价连接形成的聚合物。8,蛋白质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 )指蛋白质中共价连接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9,层析(chromatography):按照在移动相和固定相(可以是气体或液体)之间的分配比例将混合成分分 开的技术。 10,离子交换层析(ion-exchange column )使用带有固定的带电基团的聚合树脂或凝胶层析柱 11, 透析(dialysis):通过小分子经过半透膜扩散到水(或缓冲液)的原理,将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分开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 12,凝胶过滤层析(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 ):也叫做分子排阻层析。一种利用带孔凝胶珠作基质,按照分子大小分离蛋白质或其它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术。 13,亲合层析(affinity chromatograph):利用共价连接有特异配体的层析介质,分离蛋白质混合物中能特异结合配体的目的蛋白质或其它分子的层析技术。 14,高压液相层析(HPLC):使用颗粒极细的介质,在高压下分离蛋白质或其他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术。 15,凝胶电泳(gel electrophoresis ):以凝胶为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分离蛋白质或核酸的分离纯化技术。 16,SDS-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在去污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存在下的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 只是按照分子的大小,而不是根据分子所带的电荷大小分离的。 17,等电聚胶电泳(IFE):利用一种特殊的缓冲液(两性电解质)在聚丙烯酰氨凝胶制造一个pH梯度,电泳时,每种蛋白质迁移到它的等电点(pl)处,即梯度足的某一pH时,就不再带有净的正或负电荷了。 18,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e):等电聚胶电泳和SDS-PAGE的组合,即先进行等电聚胶 电泳(按照pI)分离,然后再进行SDS-PAGE (按照分子大小分离)。经染色得到的电泳图是二维分布的蛋白质图。 19,Edman 降解(Edman degradation ):从多肽链游离的N 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程。N 末端氨基酸残基被苯异硫氰酸酯修饰,然后从多肽链上切下修饰的残基,再经层析鉴定,余下的多肽链(少了一个残基)被回收再进行下一轮降解循环。 20,同源蛋白质(homologous protein ):来自不同种类生物的序列和功能类似的蛋白质,例如血红蛋白。

分析化学所有名词解释

第二章 1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测量值与真值之差。2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 3系统误差( Systematic error)(Determinate error 可定误差):由某种确定的原因造成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重复测量重复出现。 4偶然误差( Accidental error,Random error随机误差):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5准确度(Accuracy):指测量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6精密度(Precision):平等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 7偏差(Deviation ):单个测量值与测量平均值之差,可正可负。 8平均偏差(Average deviation):各单个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 9相对平均偏差(Relative average deviation):平均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Coefficient of variation变异系数)

10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标准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 11有效数字(Significant figure):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 12重复性(Repeatability):在同样操作条件下,在较短时间间隔内,由同一分析人员对同一试样测定所得结果的接近程度。 13中间精密度(Intermediate precision):在同一实验室内,由于某些试验条件改变,对同一试样测定结果的接近程度。 14重现性(Reproducibility):在不同实验室之间,由不同分析人员对同一试样测定结果的接近程 度。 15置信限(confidence limit):先选定一个置信水平P,并在总体平均值的估计值x的两端各定出一个界限。 16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两个置信限之间的区间。 17置信水平与显著性水平:指在某一t值时,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内的概率,称为置信水平(也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9. 增色效应(hyper chromic effect):当DNA 从双螺旋结构变为单链的无规则卷曲状态时,它在260nm 处的吸收便增加,这叫“增色效应”。 10. 减色效应(hypo chromic effect):DNA 在260nm 处的光密度比在DNA 分子中的各个碱基在260nm 处吸收的光密度的总和小得多(约少35%~40%), 这现象称为“减色效应”。 8. 退火(annealing):当将双股链呈分散状态的DNA 溶液缓慢冷却时,它们可以发生 不同程度的重新结合而形成双链螺旋结构,这现象称为“退火” 7. 核酸的变性、复性(denaturation、renaturation):当呈双螺旋结构的DNA 溶液缓慢加热时,其中的氢键便断开,双链DNA 便脱解为单链,这叫做核酸的“溶解”或变性。在适宜的温度下,分散开的两条DNA 链可以完全重新结合成和原来一样的双股螺旋。这个DNA 螺旋的重组过程称为“复性”。 13. DNA 的熔解温度(T m 值):引起DNA 发生“熔解”的温度变化范围只不过几度,这个温度变化范围的中点称为熔解温度(T m)。 14分子杂交cular hybridization):不同的DNA 片段之间,DNA 片段与RNA 片段之间,如果彼此间的核苷酸排列顺序互补也可以复性,形成新的双螺旋结构。这种按照互补碱基配对而使不完全互补的两条多核苷酸相互结合的过程称为分子杂交。 1DNA双螺旋(DNA double helix)是一种核酸的,在该构象中,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相互缠绕形成一个右手的双螺旋结构。 2 核小体是由DNA和组蛋白形成的染色质基本结构单位。 2.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和其它哺乳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机体又必需,需要从饮食中获得的氨基酸。 3. 氨基酸的等电点:指氨基酸的正离子浓度和负离子浓度相等时的pH 值,用符号pI表示。4.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二硫键的位置。 9.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局部区域内,多肽链沿一定方向盘绕和折叠的方式。 10.结构域:指蛋白质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近似球形的组装体。 11.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结构的构象。 13.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指多亚基蛋白质分子中各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的三维结构。 15.超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18.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高浓度中性盐(如硫酸氨),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并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盐析。 19.盐溶: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少量中性盐使蛋白质溶解度增加的现象。 20.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蛋白质分子的天然构象遭到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蛋白质在受到光照、热、有机溶剂以及一些变性剂的作用时,次级键遭到破坏导致天然构象的破坏,但其一级结构不发生改变。 21.蛋白质的复性:指在一定条件下,变性的蛋白质分子恢复其原有的天然构象并恢复生物活性的现象。 10 同源蛋白质:不同物种中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蛋白质或具有明显序列同源性的蛋白质。 3.辅基:酶的辅因子或结合蛋白质的非蛋白部分,与酶或蛋白质结合得非常紧密,用透析法不能除去。 4.单体酶:只有一条多肽链的酶称为单体酶,它们不能解离为更小的单位。分子量为

分析化学考研问答题及答案

三、大题 原子吸收 1.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光源应当符合哪些条件?为什么空心阴极灯能发射半宽度很窄的谱线?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光源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⑴谱线宽度“窄”(锐性),有利于提高灵敏度和工作曲线的直线性。 ⑵谱线强度大、背景小,有利于提高信噪比,改善检出限。 ⑶稳定,有利于提高测量精密度。 ⑷灯的寿命长。 空心阴极灯能发射半宽度很窄的谱线,这与灯本身的构造和灯的工作参数有关系。从构造上说,它是低压的,故压力变宽小。从工作条件方面,它的灯电流较低,故阴极强度和原子溅射也低,故热变宽和自吸变宽小。正是由于灯的压力变宽、热变宽和自吸变宽较小,致使等发射的谱线半宽度很窄。 2.简述背景吸收的产生及消除背景吸收的方法。 背景吸收是由分子吸收和光散射引起的。分子吸收指在原子化的过程中生成的气体分子、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类等分子对辐射线的吸收。在原子吸收分析中常碰到的分子吸收有:碱金属卤化物在紫外区的强分子吸收;无机酸分子吸收;火焰气体或石墨炉保护气体(Ar)的分子吸收。分子吸收与共存元素的浓度、火焰温度和分析线(短波和长波)有关。光散射是指在原子化过程中固体微粒或液滴对空心阴极灯发出的光起散射作用,使吸光度增加。 消除背景吸收的办法有:改用火焰(高温火焰);采用长波分析线;分离或转化共存物;扣除方法(用测量背景吸收的非吸收线扣除背景,用其他元素的吸收线扣除背景,用氘灯背景校正和塞曼效应背景校正法)等。 3.在原子吸收分析中,为什么火焰法(火焰原子化器)的绝对灵敏度比非火焰法(石墨原子化器)低? 火焰法是采用雾化进样。因此: ⑴试液的利用率低,大部分试液流失,只有小部分(约X%)喷雾液进入火焰参与原子化。 ⑵稀释倍数高,进入火焰的喷雾液被大量气体稀释,降低原子化浓度。 ⑶被测原子在原子化器中(火焰)停留时间短,不利于吸收。 4.什么是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化学干扰?用哪些方法可消除此类干扰? 待测元素与共存元素发生化学反应,引起原子化效率的改变所造成的影响统称为化学干扰,影响化学干扰的因素很多,除与待测元素及共存元素的性质有关外,还与喷雾器、燃烧器、火焰类型、温度以及火焰部位有关。 为抑制化学干扰,可加入各种抑制剂,如释放剂、保护剂、缓冲剂等,或采用萃取等化学分离分离方法来消除干扰。 分离与富集 1.重要的萃取分离体系(根据萃取反应的类型)。 螯合物萃取体系, 离子缔合物萃取体系, 溶剂化合物萃取体系, 简单分子萃取体系 配位滴定法 1.根据EDTA的酸效应曲线(即Ringbom曲线),可获得哪些主要信息? (1)由于H+离子存在使EDTA参加主反应的能力降低的现象,称为EDTA的酸效应。 (2)单独滴定某种金属离子时允许的最低PH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