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美无言 落笔有声

大美无言 落笔有声

大美无言 落笔有声
大美无言 落笔有声

大美无言落笔有声

——评李兵雪山题材山水画的时代审美价值(节选)

[独立评论人: 陈焱]

在中国山水画坛,李兵是一位独具一格卓有成就的画家。

李兵“块斧劈”皴法的创立以及“挤白法”、“衬白法”等绘画表现新技法,构建起了其独特的笔墨语言和个性表达风格。他雪山题材山水画探索与创作的重要价值在于,以其充满现代意味的审美原创性,并以高原雪山为取材对象,从自然景观中获取了新的文本范式和艺术图式。其气势恢宏、令人耳目一新的雪山题材山水作品,不再重复和延续明清以降文人画的残山剩水和逸笔草草的狭窄趣味,并以其博大庄严的构图、雄健质朴的阔笔书写以及个性化的表达,为当代画坛注入了一股清新元气,奉献了一幅幅涌动着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其探索求新的思想内涵和超然画外的笔墨语境,以及开辟水墨山水新境界的艺术探索精神和开拓创新勇气,展现出其对中国画写意传统的深度解析与面向当下和独步未来的胆识情怀。

李兵雪山题材山水画的探索与实践,对于当代中国山水画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意义与启示:

一、创新精神与艺术担当

中国画传承与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但凡创新,都意味着对于传统的突围,意味着对于经典的突破,意味着凤凰涅槃,在痛苦挣扎中脱胎换骨。艺术创新,更意味着对传

统文化中陈规旧习的破冰与消解,当然,艺术创新也意味着风险,甚至意味着失败。因此,创新需要艺术自信,更需要探索精神和开拓勇气。

毫不讳言,美术史上表现雪景的画作不少,但是纯粹以雪山作为表现对象的作品不多。使用传统中国水墨来表现雪山,在李兵之前虽不能说前无古人,绝无仅有,但鲜有人涉足却是事实。

李兵在梳理总结前人写实和写意技法之后,发现雪山作为独特的山水脉象,诸多传统皴法和传统染法,都无法尽善尽美地表现雪山独有的冰雪神韵,不能生动传达出朝晖夕照、气象万千的雪岭山色变化。而且使用传统技法表现高原雪山物象,很难表现高原雪山粗旷而纯洁的品质,无法传达出高原雪山那种清丽而祥瑞的无言大美,以及任凭风云变幻总是静若处子一般的静穆与庄严。

没有雪山题材的画作可供临摹,没有相关语汇、技法、理论可资借鉴,这对于一心要以高原雪山为题材进行创作、“代言雪山神韵,展示中国气派”的李兵来说,皴法的创新就成为一个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

可喜的是李兵没有在困难面前停下脚步。相反,他以一个探索者和挑战者的姿态,把创作独具一格的雪山题材山水画作为自己传承前人、超越自我的目标,显示出一个优秀艺术家应有的艺术创新精神和艺术探索勇气,更展示出一个当代艺术家的历史责任与艺术担当。

这些年来,李兵利用每一个节日假期,遍访雪山大川,足迹遍及青藏高原大大小小数十座雪山,甚至远达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系列雪

峰。珠峰脚下、贡嘎山周围、折多山上、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及香格里拉群山、梅里雪山、冈底斯山、新疆天山、玉龙雪山、日喀则、羊卓拥和勃朗峰、少女峰、铁力士、马特角等,都留下了李兵釆风写生的足迹。

李兵在完成对于高原雪山从肌理到神韵到内在意蕴的全过程审美认知之后,爆发出了惊人的创作热情,创作出了一批雪山题材的精品力作。比如《不是春光胜似春光》、《乾坤朗朗》、《无限风光在险峰》、《岁月之光》、《寒雪凌空》、《铁骨冰肌蕴和风》《何言冷峻难出彩》、《珠峰连天地》(见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当代名家画集·李兵》第4页至第22页)等一批探索性作品。从笔墨层面看,这个时期的作品,虽然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比如还略显单薄,技法还不够成熟,构成还比较简单,张力略嫌不足,画面还不够空灵,但这些雪山题材山水画作,在更深文化底蕴层面上却已得到了较好的表现。

由于有独特的创作理念和崭新的笔墨语言作支撑,李兵在雪山题材山水画创作中,激情满怀地创作出一幅幅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向我们描绘出一个个冰清玉洁而又暖意融融的神圣世界,传递着向上向善的正大能量,热情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讴歌雪域高原各族人民坚强不屈、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李兵眼里,高原雪山是至高无上的,总是像神灵一般庇护生灵,关爱人类。从他的系列雪山题材画作里面,我们看见了李兵那种发自内心的对于雪域神山的敬仰和崇拜,并将这种情感升华到一个新的精神高度和艺术高度。

李兵笔下的雪山题材画作,看似写实,实际上是在着力写意,而且是更高级的写意。写意的本质是神似和意会,李兵并没有使用笔墨去画雪,他笔下的白雪,实际上是白纸的本色,而雪的厚度和质感则是通过传统中国画的勾、皴、点、染等写意技法来完成,写意性、书写性特征非常明显,完全不同于其他使用矾水、洗衣粉、盐、胶、揉纸等肌理效果或甩纸浆、喷色墨等制作方式完成的雪景作品。因此,李兵画雪山,根本没有画雪,不着一笔一墨,却让观者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了雪的存在。

不着一笔,就气韵生动,不落点墨,便满纸生烟。这是李兵表现雪山的独到之处。这种“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表现手法,应该说达到了中国画写意精神的上乘境界。特别是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由于契合了中国老子阴阳、虚实哲学观念,从而把观众带到一个至真至美的境界,观众在观赏李兵雪山画作的同时,也因此经历了一次高级审美体验。

二、笔墨探索与写意解读

支撑中国水墨画民族特色的基础是以点线(即皴法)变化为主的笔墨语言。传统水墨画以不同的点线和墨色变化来概括物象,千百年来被画家们熟练运用。但传统水墨画的笔墨语言却难以淋漓尽致地表现高原雪山的壮美。正是在现有传统“皴法”不够用、在表现特殊题材时不管用的情况下,李兵才潜心探索研究,独创了“块斧劈”皴法来表现雪山的岩石或冰川结构,在堆雪的位置留下空白,然后通过积墨、积色、积水和环境烘托,“挤”出雪的质感,“衬”出雪山的色

泽,即“挤白法”和“衬白法”。

李兵所创造出的这种雪山画技法——“块斧劈”皴法和“挤白”、“衬白”染雪法,我们不妨可以称之为“李兵冰雪皴”,或者干脆称之为“李兵皴”。

“李兵皴”的特点在于,画家在着力表现雪,但却没有画雪,而看画的人却不因画家没有画雪而改变对雪的认知。这就是一种更高级的写意,是李兵雪山题材山水画区别于所有其他水墨山水画的地方,也是他从理论到实践对于中国写意画的一个独特贡献。

“李兵冰雪皴”的成功探索与实践,无论是在创作理念还是在技法探索方面,都开辟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新境界。更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在于,“李兵冰雪皴”解决了千百年来难以融合的黑白矛盾,而且填补了使用传统中国画技法生动表现高原雪山的美术史空白。

应该说,李兵冰雪皴法的创立,是他坚持深入生活,坚持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他自创的“块斧劈”皴法以及“挤白”、“衬白”染雪技法,比传统山水画中其他的技法更能表现雪域高原的特质,其独到的笔墨构成和明快光感,极大地提高了高原雪山在造型、色彩和肌理上的表现力。

中国绘画,历来以山水成就最高。山水画作,以宋元为妙。在辉煌灿烂的中国山水画艺术长廊中,以独特技法表现雪景而独步天下的画家少之又少。李兵以传统水墨为基础创出的冰雪皴法,为我们描绘出了雪山挺拔、高洁、大气、厚重的雄姿,充满了正大气象和阳刚之气,它所传递出来的自然信息和人文意蕴,恐怕是许多工笔作品和摄

影作品也难以企及的。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李兵的雪山题材山水画探索与创作具有当代审美的标杆意义,特别是他对传统写意观的突破或将成为美术史上浓重而精彩的一笔。

三、原创性创作与个性化表达

一个严肃的画家必须是原创画家,而不应该是亦步亦趋、照葫芦画瓢,更不能是天天炒残汤剩饭的画匠。

毫无疑问,在中国画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众多探索中,李兵属于在水墨山水领域开疆拓土的佼佼者。这不仅仅表现在他的山水画题材开辟了雪山题材山水画的新境界,而且还表现在“李兵冰雪皴”和“挤白”、“衬白”染雪法,创新了中国水墨画的笔墨语言和表现技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李兵是一位严肃的画家,一位追求原创性创作和个性化表达的画家,更是一位有历史责任与文化担当的优秀画家。

他的原创性除了皴法、染法和构成等中国画传统笔墨语言和表现形式的创新与突破外,还表现在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发自肺腑,源于心田的呕心沥血之作,而不是反反复复地“炒剩饭”,即便是画同一个物象,也一山一画,一景一稿,保持了每一幅作品的原创性,突出了个性化表达。

但凡好的绘画作品,总是根据自然物象的典型特征,选择或创造能表现其特征的用笔、用墨、用色和用光,以点线皴擦、干湿浓淡和明暗虚实,来描绘自然,诉说生命,揭示思想,渲泄情绪,而不是单纯的制作方法的展示,更不是笔墨技巧的卖弄。从技术层面看,如果

说小斧劈解决点的问题,长斧劈解决了线的问题,“李兵块斧劈”皴法则解决了面的问题。“李兵皴”虽然只是在技法上前进了一小步,却由于建构了一套崭新的雪山高原题材水墨山水的全新图式与表现

技法,把中国山水画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值得指出的是,李兵的雪山题材山水画作,由于在“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创作理念指导下完成,注重把传统笔墨与自然物象以及自身感悟相结合,既随心所欲写景,又以景造境,法自然,去雕饰,写“心象”,最终传达给观众的是一座座博大辉煌、气势恢宏的巍巍雪山和气象万千的莽莽高原。他的雪山题材画作在展示传统中国画古风逸韵的同时,充满了现代审美情趣,精气神贯通,水墨彩协调,将雪山之大美淋漓尽致地倾泄于宣纸,呈现在观众面前。他笔下的一幅幅冰雪高原山水画卷,让人感觉身临其景,仿佛在酷寒的境地中突然看到了昂扬的生机和火热的希望。其带给观众心灵上的震撼是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也是一般山水画作所望尘莫及的。

用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水,是齐白石先生的一个重要美术观点,却成为了李兵终生的艺术追求。

仔细品读李兵的雪山题材山水画作时,就会发现他不仅坚持原创性创作,而且一直致力于构建自己的笔墨程式,寻找个性化笔墨语言。这种探索性的努力和原创性的坚守,让李兵跟古代先贤和当代山水画家保持了距离,也让他的雪山画作从图式结构到笔墨语言保持了清新的叙事特征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中国美术史上,因为创造了一种新的笔墨图式或新的绘画技法

而青史留名的不乏其人。相信只要假以时日,“李兵冰雪皴”也将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而载入美术史册。

四、冷僻题材与温暖主题

创作题材对于任何文学艺术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选择什么样的题材作为表现对象,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往往事关成败。就像米勒选择农民,梵高选择向日葵,齐白石选择虾,徐悲鸿选择马一样,创作题材选择的成功,让这些大师巨匠笔下的题材成为20世纪世界画坛的经典绝唱。

当然,画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进行创作,与自身阅历、艺术观念、审美倾向等密切相关,甚至跟画家的胸襟气度、眼光见识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从创作题材的选择来看,李兵是幸运的,也是理性的。

应当承认,高原雪山题材在中国山水画里面是相对冷僻的,历史上山水画领域以高原雪山为题材进行表现的画作也是寥寥无几,即便有,能够流传下来的传世之作也是寥若星辰。

从题材选择,到表现主题,到经营位置,再到随类赋彩,挥毫落墨,李兵的确是匠心独运,下了功夫的。他把自己熟悉的高原雪山作为创作题材和表现对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创作路径和方向,当然也反映了他的艺术观念和审美倾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创作成果——毕竟,选择一个冷僻的完全陌生的艺术“空白地带”作为突破口,出成果的几率比选择大家都耳熟能详的题材似乎更容易,但必须基于对题材的充分认识和了解。

李兵的大部分山水画作品,都表现的是自己非常熟悉的高原雪山。在他的笔下,由于雪山被赋予了一种精神和品格,注入了一种博大而顽强的生命力,冷冰冰的高原雪山,成为暖融融甚至红彤彤的物象,给予人们情感上一种莫大的慰藉,精神上一种强烈的向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优秀艺术家的独辟蹊径和慧眼独具。

观察一个画家的成长历程,特别是评价一个有艺术成就的画家的创作和作品,需要考察他的成长环境,更有必要对他的生活阅历和艺术经历做一个梳理和观察。透过李兵的艺术年表可以看出,从学生时代开始他就是一个文艺青年,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到大学,都是学校的文艺骨干。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叶,李兵大学毕业即作为四川省首届优秀大学生被组织选派到甘孜藏族自治州工作锻炼,开始了长达10年的高原生活,终日与雪山为伴。这康巴高原的10年,成为一段令李兵终生难忘的经历,也成为他艺术梦想的起点。

正是在这里,李兵不仅完成了对雪山、对高原的感性认知,而且为确立高原雪山这一创作题材和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正是在这里,他完成了对于自然与人、人类与艺术的哲学思考。还是在这里,李兵完成了对人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终极追问。以至于20多年后,李兵在他的叙事诗歌《我为何要画雪山》里这样表白:

“从我初见雪山/……/这胜似仙境的画面/注定了我与康藏圣地的情缘/……雪山的高大/雪山的庄严/雪山的圣洁/雪山的冷艳/还有阳光下雪山的多彩/雪山的绚烂/无不震撼着我的灵魂/为之代言的责任/便种在了我的心田”……

在这首诗歌里面,李兵明白无误地告诉世界:因为有了雪山召唤,我才会“为之代言”。一个有梦想、有追求、有责任、有担当的艺术家也由此茁壮成长。

五、艺术价值与时代意义

李兵的艺术探索与实践,实际上回答了一个当代艺术家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重要问题,就是在中国快步走向世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国画如何延续传统精神内核与深层文化基因?如何处理好中国画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中国画家如何创作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对于这个问题的态度,实质上反映了一个画家的历史责任与艺术担当。

值得指出的是,李兵对待中国画传统与创新问题的态度,始终坚持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坚持在传承基础上创新发展。他认为,继承传统文化既不是不敢越雷池一步,也不是食古不化,而需要以人类实践为基础,以时代精神为导向进行创造、创新和发展。中国画需要传承,但不能没有创新。传承的意义是延续民族精神的血脉;而创新则是弘扬传统文化,让民族精神留下时代的烙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发扬光大。这种思考和实践,使李兵的创新更为理性,也更具建设性。在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同时,也让他创新的起点建立在深厚的传统基础之上。

从李兵的雪山题材山水画作来看,他是一位有艺术担当、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当代优秀画家。他致力于构建传统精神框架下具有时代特征的崭新现代山水图式文本,其作品以蕴含强烈自身情感的笔

墨叙事方式,营造出高原雪岭的风骨意境与人文内涵,既表达出对传统山水画的崇高敬意,也展现了对于传统写意观的突破以及现代山水的重构。毫无疑问,李兵作品契合时代精神的艺术理念与放眼未来的文化视野,彰显了他雪山题材山水画探索及其创作的时代意义和学术价值。

李兵认为,使用传统水墨表现高原雪山,不仅需要笔墨技巧,讲究笔墨韵味,还必须强化形式美感,突出画面语言的象征性,通过既艺术又直观的表现形式,再现高原雪山挺拔、雄峻、坚韧、神圣之美。众多雪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敬奉为神山、圣山,受到顶礼膜拜。因此,水墨雪山画无疑要把雪山雄姿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并且以传神的手法,刻画出它独特的壮美。

如果从纯粹技术性角度来观察,要表现好高原雪山,还有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墨色如何把握,冰雪如何烘托问题。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和冰雪的厚薄明暗,取决于雪山所处的季节和时空。春夏秋冬和早中晚及阴晴霞雾都有不同的雪山面貌,因而也就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李兵在长期深入生活、写生创作中,对于雪山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和不同时刻所呈现出来的景观物象,可谓洞察秋毫,入木三分,因此抓住了物象的神韵来进行创作,表现出了雪山的神采意味,表现出了雪山神奇、粗犷、博大、高远的内在意蕴和坚忍不拔、清逸雄浑、天人合一的独特意境。

必须指出的是,李兵在进行中国山水画艺术探索与实践的同时,一刻也没有停止对于现代山水画理论的探索和思考。他结合创作实践

提出的一些现代山水画创作理论,展现出了一个当代画家优秀的艺术素质和理论修养。比如,李兵在他的《水墨雪山画创作的实践感悟》中就认为,笔墨技法应随物而变,不能使用一种皴法去表现所有物象,要在体察自然的基础上品味自然,在笔情墨趣中抒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心灵感悟。这就是他所说的“皴随物定”法则,也是中国画写意精神的精髄。李兵还总结出了“六象轮回”写生创作规律的理论。“六象轮回”的艺术理念内容包括:发现景象,观察形象,了解本象,熟悉对象,提炼气象,表现物象,并撰文具体阐述了由写生到创作,再由创作回到写生,即先将自然精神化,再将心象进行物化,在不断轮回中提升创作水平和审美层次。李兵还根据创作实践和经验,把水墨雪山画的构图艺术概括为“六感”,即:远近有通透感,高低有错落感,浓淡有虚实感,向背有距离感,穿插有掩映感,色彩有时空感。

李兵这些艺术理念和创作经验的提出,既是对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回顾与总结,无疑也是对传统中国山水画创作理论的积极补充与极大丰富,相信其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历久弥新。

艺无止境。作为一种艺术探索和实验,李兵的雪山题材山水画当然不可能十全十美,更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既然是探索,是创新,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正如李兵自己所言:雪山题材山水画的创作还需要完善、提升、发展。比如,他的图式结构大都比较饱满,留白不够,空灵不足,也就少了一些让人遐想的空间;他的笔墨线条比较熟练,但在叙事时略显繁缛,不太干练,似乎还可以

再做一些“减法”;他的题画诗虽然也是作为作品的一个构成而存在,甚至是他作品的一个特色,但款式不必千篇一律,似乎也可以根据作品主题做进一步改进;就是“李兵块斧劈”皴法本身,也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使之更加凝炼,更加完善。

任何艺术都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每个时代都有属于每个时代的艺术。作为中国画当然也不能例外。

艺术必须为大众服务,而不能只是少数人的“卡拉OK”。中国画发展到今天,改革创新呼声不绝于耳。逸笔草草的写意情趣,难以展示自然之大美,更无法满足时代审美的要求。在崇尚探求世界本真,追求亲近自然,留住乡愁记忆,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的今天,中国画需要在反思中开拓,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在提升中完善,使国粹艺术更接地气,在大众审美的滋养中蓬勃发展。这是事物的普遍发展规律,更是艺术发展进步的规律。这也正是李兵雪山题材山水画创作意义和价值不可低估的原因所在。[完]

《山楂树之恋》——小说叙事与电影叙事之比较

《山楂树之恋》——小说叙事与电影叙事之 比较 山楂树之恋 小说叙事与电影叙事之比较 ●戴雁辉张建凯(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41) MO风V格lE与LIT特ER色A [摘要]电影与小说虽然处理的是同一个故事,同属艺术性叙事,但二者在讲故事方面鲜有区别.本文以《山 楂树之恋》为研究个体,从叙事视角,叙事语言和叙事风格,叙事的时空和节奏等方面作了对比,探讨了不同文 本在不同媒介下所体现出来的叙事差异. [关键词]《山楂树之恋》;小说叙事;电影叙事 电影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长久以来,许多文 学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文学作品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而作为电影,是另一种讲故事的手段. 电影与小说虽然处理的是同一个故事,同属艺术性叙 事,但二者在讲故事方面鲜有区别.从故事的生成来说, 小说的叙事材料是文字符号,小说中的故事是通过编码, 解码等步骤逐步展现的.其中,叙述者的地位很重要,因

为阅读中读者的视线跟随着叙述者,而叙述者视角的范围直接影响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电影的基本单位是镜头, 一 段拍摄好的胶片,所以故事的生成依靠一幅幅展现在观 众面前的画面.换而言之,由一个思想将一系列场景联系 起来就形成了电影故事最基本的框架. 同一素材作品的叙事各具特点.以下从叙事视角,叙 事语言,叙事时空和节奏单本方面来对小说《山楂树之恋》和其同名电影进行叙事差异分析. 一 ,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的选择关系到叙事的需要.小说采用的是第 三人称的全知叙述,文中同时渗透了第一人称视角的主体意识.《山楂树之恋》的小说叙事采用了全知与限知的双重视角.其中,作为主人公之一的静秋,她的内心独自属于 限制视角.小说采用第三人称”静秋”为叙述者,有意拉 开了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但这部小说又是一部自传气息浓厚的小说,二者相结合,便产生了朦胧和距离之美,加 之作者的声音融入静秋的情感之中所产生的逼真而真实的主观内心情感之美.这样的视角选择,使得小说想要表达 的情感得以充分的体现,同时也渗透了作者的感情,小说 的语言和空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第三人称叙事有广

教师演讲稿:花开有声会有时

教师演讲稿:花开有声会有时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晚上好!今天,我的微型演讲主题是“花开有声会有时”。 我认为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像花开一样。当它突然出现时,一定会有一种异样的信息,一种类似花开的声音。这种声音,你只有保持一份纯净的心态,于细微处才能听到。自从1989年走上工作岗位以来,我连续担任24年班主任,每天处理班级琐碎的事情,总觉得没做什么大事,静心回想,好多生活情节定格在脑海,回味在心田。在与三千弟子交往中,尽管每朵花都有各自的特质,但他们开花的声音都是特别的动人。 一、特殊的花朵——需要特殊的关爱 20xx年,我被借用在附属双语小学,任教一年级语文兼班主任,这可是我“大姑娘坐轿子头一回”。第二天,发现一名男孩下课很少出去,不与他人交流,不是坐那画画,就是看童话书。我走近这个叫邓津的孩子,才发现他有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整个脸,一双手的皮肤像鳄鱼皮。其他孩子不敢靠近他,更不敢跟他一起玩。我与家长取得联系后,了解孩子在家表现,有什么特长、发现孩子特别聪明,嗓音又好,绘画方面也很有天赋。于是让他每天到讲台前领读汉语拼音,让孩子们看到他的闪光点,没事时,我当着大家的面拉拉他的手,摸摸他的脸,让他感受老师的关爱,也让其他孩子明白这是一种皮肤毛病,并不传染。从那以后,只要有什么活动,尽量让他参加,增强自信,让他尽快融入大家庭。连续教他五年,这孩子成了一个性格开朗的阳光男孩。现已就读高三,前两天,他妈打电话怪我没带她喝喜酒,就听电话那头传来邓津的声音:“啊,巧珍的女儿都出嫁了,时间过的真快”。是的,学生不仅把我当作长辈,当着老师,更把我当着朋友,才如此称呼我。现在想来,特殊的孩子更需要我们老师用爱心呵护,用真情去感染,让他们享受童年的快乐。 二、特殊的家庭——需要特殊的照顾 20xx年,我到xx实小挂职支教,任教三(8)班语文。一星期后,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孩引起我的注意,头上扎着红毛线,带着一副耳环,经常迟到,还拖拉作业,经过了解得知,她父母离异,父亲再婚后与继母外出打工,留下她与同父异母的弟弟,由奶奶照顾。奶奶既要打理几亩地,又要照顾他们饮食起居。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帮她补习功课,跟她讲学习的重要性,给她买发夹、头花,她拿着这些东西到处炫耀。从那以后,她没事就往我跟前靠,时而拍拍我身上的粉笔灰,时而擦擦我鞋上的尘土,她变得懂事了,听话了,上课专心了,作业按时完成了。奶奶发现她的变化,特地让孩子给我带来自家长的银杏

《活着》电影与小说叙事结构之比较

《活着》 ————电影与小说比较文学和影视之所以作为艺术形态而独立存在,就是根据其语言的特性和构成特点而决定的。文学和影视语言的不同特点,也就具有了自身的语言规律和表现手法,作家常常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大量修辞手法来提升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而在影视语言中也能找到自身的修辞手法,通过影视语言的表现技巧来强化观众审美感受的影响。它们两者虽然在表现手法上不同,但在观念形态和血脉上是一致的。 古华曾经说过:“我觉得叙述是小说写作,特别是中长篇小说写作的主要手段,叙述最能体现一个作家的语言风格和文字功力。我读小说就特别喜欢巴尔扎克作品中的浮雕式叙述,自己写小说时也常常津津乐道于叙述。” 也的确是那样,我们知道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人物,情节,环境也即小说的叙事结构。作者将一个个故事情节以叙述的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不仅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还让读者真切的感受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因而就会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让读者读下去,而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以一种叙事的方式向观众展现其精彩之处。只不过电影时将人物搬上银幕,用一组组镜头排列开来罢了,这样就将观众放置在一个真实的场景之中,从而观众的想象空间就被挤压了。美国电影理论家乔治·普鲁斯指出:“小说与电影像两条相交叉的直线,在某一点上重合,然后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在交叉的那一点上,小说和电影几乎没什么区别,可是当两条线分开后,他们就不仅不能彼此转换,而且失去了一切相似之点。”《活着》电影与小说叙事结构的不同之处也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阐明了这一点。 首先,从情节上来看,情节是与人物密切相关的,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一般来说,叙事性文学比较注重情节,而小说的情节更为完整和复杂,叙事诗和叙事散文的情节比较单纯,有的只摄取了一鳞半爪的生活片断,戏剧情节的完整性与小说的相似,但在复杂性,丰富性上则远不如小说,它受舞台时空的限制,不能容纳大量的详细情节而过于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小说则可以突破相对的时空限制,容纳更复杂,更丰富的情节,反应更广阔的生活内容。 电影《活着》在情节上不仅有增加和删减甚至还有较大的改动。 一:情节的增加 首先,电影增加了皮影戏,并以皮影戏贯穿整个电影,并且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展现给观众。我们可知影片中皮影有两个寓意:一,人是玩偶的操纵者。二人却如玩偶被一种不可知的强大力量所操纵。在我看来,皮影是与影片情节相融合的,在不同的时代上演着不同的内容。这也向我们诠释着,人活着,特别是在那样动荡的年代,人生就像是一场黑色幽默的皮影戏。 其次是凤霞被别人欺负,有庆为姐姐报仇在大食堂将加辣椒的面倒在那个欺负姐姐的孩子的头上,以及福贵兴致致的喝下酸辣茶后佯怒追着儿子打,引发大家会心的发笑,这些看似滑稽的场面实际上也暗含着难以名状的悲,凤霞因为不会说话再被别人欺负后也无法言其委屈,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凉。因为,有庆姐姐报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影中这些引人发笑的场面,是电影的基调不至于那么悲伤,虽沉但不重,虽哀却不伤,大概这也就是张导为观众考虑后而有意为之吧!二:情节的删减 塞米利安阐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说:“小说”是建构在更为广阔的规模之上,它涉及的范围,要比戏剧宽广,在小说中,我们可以让几条行动线索同时

开在心中的花满分作文5篇

开在心中的花满分作文5篇 篇一:开在心中的花 花开有声,雁过无痕。一抔净土,一掬清冽,一朵无香的花,开放在一个人心中。——题记 巴山夜雨,共话桑麻 “ 水时光中。” 妈带来的衣服,捧着热牛奶,听她温馨的唠叨。“ 期有空了就去给你买来。今天我们吃你最爱吃的……” 清夜约客,敲子落花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我沉醉在遐想中,心也像饮了甘醇的晨露。自此我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诗。殊不知世上有如此奇妙的文体,合辙押韵的几行文字,就可以把尘世间的悲欢离合,喧嚣红尘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 我醉心其中,仿佛听到,心底有一朵沉香的花,正优雅的开放。 篇二:开在心中的花儿 我坚信花是有脚的,因为它们的足迹处处皆是;有的开在峰岭山巅,有的开在房前屋后,有的开在案头茶几,有的开在胸前发际……而有一些花,开在你我的心间。自然界中的林林总总,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一旦其落于心灵的沃土,就会生根发芽,抽枝展叶,开出美丽的花来……

开在心中的花儿,永远都是美丽的。有这样的一朵花它开在了一个澳大利亚男孩的心间。这个男孩天生就没有四肢,仅仅拥有两根脚趾。他的意志一度非常消沉,甚至在10岁那年尝试着自杀。在被阻止之后,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一次,尼克在学校中听到一个曾是孤儿的成功者发表演讲,他意识到那些和痛苦与不幸作抗争的人也能通过演讲的方式鼓励他人坚强,便开始努力学习演讲。如今二十七岁的他已经在全世界演讲1600余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认为自己不够好,这是的谎话。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这是的欺骗。”在演讲中,他这样鼓励那些受到挫折的人们。多 年来,他凭着自己坚强执着的信念和超乎常人想象的毅力战胜了重重困难,学会了打高尔夫,钓鱼,甚至冲浪和游泳。他就是的演讲大师尼克·沃尔奇克。而这朵花儿的名字叫信念,苦难打不垮的信念,一种乐观、执着、不抛弃,不放弃、永不言败的信念。 成功不会眷顾那些不努力的人,花儿也一样,它也需要有心人去播撒希望的种子。而是谁播撒了那些种子呢?答案有 “我领 人。” 心中的花儿就被赋予了更高一层的意义——感恩。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他说:“ 此生的工作也就有了意义。” 结出甘甜的果实。 “ 也能摸索着站起来,一步步迈向成功。 篇三:开在心中的花 ……有时候,他也会开在人们的心间。 —题记 “飞入云头啊!”虽说千佛山 只有285“天壤之距”了。 “老姐,不会你那可爱的恐高症又复发了吧?”我怎肯 认她嘲笑?为了争回面子,我站在一个台子上,胸有成竹的说:“这有什么?只不过是九十五层楼罢了,怎么可能吓 倒我?”虽然表面上我这么说,但是我心里还是怕啊!更何况,我爬10楼都害怕呢! 一路上,我装的开开心心。我随着人群一块儿来到山峰下的一个小亭子。站在亭子向远处看,我的眼睛有些昏花。可是,妈妈偏偏又提议一块去挑战最顶峰。“唉!”只听妹妹替我感慨,“问苍天大地,为何千佛山如此之高?”旁边的几 个阿姨都笑了。 为了不丢面子,我只好硬着头皮上去了。 刚走了几米,原来宽敞的石阶路竟然变成了“山中小径”,而且连围栏都没有,顿时我感到很无助,左右张望着。“别怕,我牵着你。”一个声音帮助了我。回头一看,是一位十六七岁的姐姐。她把手伸了过来。我犹豫着把手伸过去, 她抓了我的手,带着我走在这条只能一个人走才能容下的小径上。不到几分钟,我们就上了山峰。站在山顶,俯视济

《活着》电影与小说叙事结构之比较

《活着》电影与小说叙事结构之比较文学和影视之所以作为艺术形态而独立存在,就是根据其语言的特性和构成特点而决定的。文学和影视语言的不同特点,也就具有了自身的语言规律和表现手法,作家常常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大量修辞手法来提升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而在影视语言中也能找到自身的修辞手法,通过影视语言的表现技巧来强化观众审美感受的影响。它们两者虽然在表现手法上不同,但在观念形态和血脉上是一致的。 古华曾经说过:“我觉得叙述是小说写作,特别是中长篇小说写作的主要手段,叙述最能体现一个作家的语言风格和文字功力。我读小说就特别喜欢巴尔扎克作品中的浮雕式叙述,自己写小说时也常常津津乐道于叙述。” 也的确是那样,我们知道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人物,情节,环境也即小说的叙事结构。作者将一个个故事情节以叙述的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不仅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还让读者真切的感受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因而就会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让读者读下去,而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以一种叙事的方式向观众展现其精彩之处。只不过电影时将人物搬上银幕,用一组组镜头排列开来罢了,这样就将观众放置在一个真实的场景之中,从而观众的想象空间就被挤压了。美国电影理论家乔治·普鲁斯指出:“小说与电影像两条相交叉的直线,在某一点上重合,然后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在交叉的那一点上,小说和电影几乎没什么区别,可是当两条线分开后,他们就不仅

不能彼此转换,而且失去了一切相似之点。”《活着》电影与小说叙事结构的不同之处也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阐明了这一点。 首先,从情节上来看,情节是与人物密切相关的,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一般来说,叙事性文学比较注重情节,而小说的情节更为完整和复杂,叙事诗和叙事散文的情节比较单纯,有的只摄取了一鳞半爪的生活片断,戏剧情节的完整性与小说的相似,但在复杂性,丰富性上则远不如小说,它受舞台时空的限制,不能容纳大量的详细情节而过于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小说则可以突破相对的时空限制,容纳更复杂,更丰富的情节,反应更广阔的生活内容。 电影《活着》在情节上不仅有增加和删减甚至还有较大的改动。 一:情节的增加 首先,电影增加了皮影戏,并以皮影戏贯穿整个电影,并且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展现给观众。我们可知影片中皮影有两个寓意:一,人是玩偶的操纵者。二人却如玩偶被一种不可知的强大力量所操纵。在我看来,皮影是与影片情节相融合的,在不同的时代上演着不同的内容。这也向我们诠释着,人活着,特别是在那样动荡的年代,人生就像是一场黑色幽默的皮影戏。 其次是凤霞被别人欺负,有庆为姐姐报仇在大食堂将加辣椒的面倒在那个欺负姐姐的孩子的头上,以及福贵兴致致的喝下酸辣茶后佯怒追着儿子打,引发大家会心的发笑,这些看似滑稽的场面实际上也暗含着难以名状的悲,凤霞因为不会说话再被别人欺负后也无法言其委屈,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凉。因为,有庆姐姐报仇也就在情理之中

开在心中的花-范文5篇

篇一:开在心中的花 花开有声,雁过无痕。一抔净土,一掬清冽,一朵无香的花,开放在一个人心中。——题记 巴山夜雨,共话桑麻 “雨,像失翼的灵魂,从黑暗的高空坠落,摔碎在这广袤黯淡的世俗里。随人一起,徘徊在来来往往繁华而空虚的流水时光中。” 我读着如此诗意的美文,望着窗外蒙蒙的雨,不禁叹了口气。今晚父母都有事,不能来接我,偏偏又下了大雨。摸着饿扁的肚子,我心里烦躁得像这淅沥不止的雨。放学了,收拾好书包,感叹,完了,雨下得更大了。风夹杂着雨打到脸上,心骤然冰冷。我顶着书包在雨中瑟瑟发抖的走着,像满腹忧郁的诗人,踽踽独行在蒙蒙的烟雨中。刚走到校门口,就看到了那熟悉的身影,同样蜷着身子。我像个流浪汉找到一个温暖的家一般,发疯似的高兴地冲过去,穿上妈妈带来的衣服,捧着热牛奶,听她温馨的唠叨。“本来我和你爸今天有事,谁知下了大雨。又想到你穿的衣服少,怕你淋雨感冒,就来接你了。今天上课学的什么?有没有好好学啊?我在一家服装店看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等下个星期有空了就去给你买来。今天我们吃你最爱吃的……”我安静乖巧的听她说着,依偎享受着惬意的爱。心田上仿佛有朵花悄然开放,无声无息。体味到了那巴山夜雨下共话桑麻的贴心。 清夜约客,敲子落花 清凉的夜,疏星错落,远处都模糊成浓淡有致的墨色。我伏在窗前,背诵着老师布置下的诗。枯燥无味的诗篇惹得我心烦意乱,我困倦的一遍遍含糊不清的重复着一首《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窗半掩着,一阵凉风吹醒了我昏昏沉沉的思绪,我顿时清醒了许多。眼光不经意间扫过手中的诗篇,霎时间沉醉在这淡泊的意境里了。细细品味这首小诗,思绪随目光一起,游离在字里行间。 一处落花纷飞的石亭,横竖格错的棋盘,散落了一席卷着烟雨的花瓣。旁边荷塘的莲香淡淡。夜色唯美,点点繁星,蛙声起伏。敲着棋子,等待约来的知己。 我沉醉在遐想中,心也像饮了甘醇的晨露。自此我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诗。殊不知世上有如此奇妙的文体,合辙押韵的几行文字,就可以把尘世间的悲欢离合,喧嚣红尘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 我醉心其中,仿佛听到,心底有一朵沉香的花,正优雅的开放。 篇二:开在心中的花儿 我坚信花是有脚的,因为它们的足迹处处皆是;有的开在峰岭山巅,有的开在房前屋后,有的开在案头茶几,有的开在胸前发际……而有一些花,开在你我的心间。自然界中的林林总总,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一旦其落于心灵的沃土,就会生根发芽,抽枝展叶,开出美丽的花来…… 开在心中的花儿,永远都是美丽的。有这样的一朵花它开在了一个澳大利亚男孩的心间。这个男孩天生就没有四肢,仅仅拥有两根脚趾。他的意志一度非常消沉,甚至在10岁那年尝试着自杀。在被阻止之后,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一次,尼克在学校中听到一个曾是孤儿的成功者发表演讲,他意识到那些和痛苦与不幸作抗争的人也能通过演讲的方式鼓励他人坚强,便开始努力学习演讲。如今二十七岁的他已经在全世界演讲1600余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认为自己不够好,这是最大的谎话。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这是最大的欺骗。”在演讲中,他这样鼓励那些受到挫折的人们。多年来,他凭着自己坚强执着的信念和超乎常人想象的毅力战胜了重重困难,学会了打高尔夫,钓鱼,甚至冲浪和游泳。他就是著名的演讲大师尼克·沃尔奇克。而这朵花儿的名字叫信念,苦难打不垮的信念,一种乐观、执着、不抛弃,不放弃、永不言败的信念。 成功不会眷顾那些不努力的人,花儿也一样,它也需要有心人去播撒希望的种子。而是谁播撒了那些种子呢?答案有很多。他可能是你的父母,你的老师,你的朋友,甚至可能是你在漫漫人生路上碰到的一个陌生人。尼克说:“我领略到的生命几个重要的守则,第一样是要感恩,要感恩实在不容易,感谢每一个帮助过你的人,每一个教育过你的人。”感恩那些对你给予过帮助的人,没有他们,就没有你现在的成就。当你学会了感恩那些播撒种子的人,那么你心中的花儿就被赋予了更高一层的意义——感恩。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他说:“我告诉人们跌倒了要学会爬起来,并始终爱自己。哪怕我成功地鼓励了一个人,那我此生的工作也就有了意义。”学会了感恩那些帮助过你的人,仍然不要忘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接下他们的接力棒,去帮助那些和曾经的你一样在生活中迷失了方向的人。学会帮助他人,这样你心中的花儿才会真正地绽放出美丽的花朵,结出甘甜的果实。

教育小故事用心聆听花开的声音

用心聆听花开的声音 学生的世界精彩而纯真,如果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花的话,我认为花开有声,朵朵不同。让我们放慢匆忙的脚步,俯下身子,认真去聆听花开的声音,让那些幼小的花朵因为有我们的聆听而开得更红更艳。 从教十几年来,我一直用自己不露痕迹的爱心呵护着学生积极向上的稚嫩心灵,用无比的耐心聆听花开的声音。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健全的、有尊严的,都有他们存在的价值,都能绽放出美丽的花儿。一个学生,不可能全是优点,没有问题的学生是大的“问题学生”;同样,一个学生,不可能全是缺点。每个学生在上学的第一天都是高高兴兴来的,都是非常热爱学习的,所谓的“落后学生”只是多地品尝和体验了失败的滋味,才会变得过分地敏感和自卑起来。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他自己的闪光点。如果我们能对学生的点滴优点给予赞美,不仅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能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氛围。我班的张统同学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没有什么特色的学生。在我教他的这近半年的时间里,我几乎没注意到他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好象也改变了他自己。那是一次课间操,由于下课稍微晚了点,学生都急急忙忙地往外挤,我站在讲台上维持着秩序,正好门后面的拖把倒了,学生光顾着挤,好象没有注意到横在地上的扫把。这时,张统同学挤了过来,告

诉大家看着点,别拌倒,然后拿起来了。我被这一幕感动了,做完操回教室后,立刻在班级表扬了张统同学,并尽力赞美了他关心集体,为他人着想的好行为。此后,我又从几件小事里发现他性格中闪光的地方,并及时给予表扬,使真善美的精神得以激发和升华。渐渐地我发现他变了,上课特别认真,作业完成得很好,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学们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为集体着想得更周到了。这件事给我启示颇深,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开始注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细心观察,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把赞美送给每一个学生,使之发扬光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我会成功”。实践使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让这些“小花儿”绽放地更加动人!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期望多高,表现就有多好。教师的一句赞美之言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根竖起的拇指,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声无言的鼓励,就能开启一个心扉,打动一个心灵! 还记得有句广告词是这样说的:“沟通从鼓励开始”,对待学生亦应如此,让我们以理性的思考,以平等的名义,以期待的目光,去守护心灵的净土,见证花开的历史吧,因为他明天的成功就蕴藏在你的赞美之中。 也许倾听花开的声音是一个漫长的等待。但只有在等待中巧妙的、科学的加以培养与激励才是上上之策。正如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书中“我们与他们不一样”一文所说的那样:给学生一个

文学叙事与电影叙事 ——以《在切瑟尔海滩上》为例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9, 7(2), 57-63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d78800564.html,/journal/wls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d78800564.html,/10.12677/wls.2019.72010 Literary Narration and Cinematic Narration —A Case Study on On Chesil Beach Jueying She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May 30th, 2019; accepted: Jun. 13th, 2019; published: Jun. 20th, 2019 Abstract Narration is the bridge connecting original literary works and adapted films.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t media that literature and films rely on, with the former relying on words, while the latter relying on sound and image,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literary narration and cinematic nar-ration. The original novel On Chesil Beach and its film adaptation present two distinct and attrac-tive narrative strategies for readers and audience. It can be seen that literary narration and cine-matic narration are both interrelated and unique by analyzing the resetting of narrative perspec-ti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rrative time and space, as well as the reconstruction of narrative plot in the film adaptation. These two strategies jointly present different art forms and bring different aesthetic experience to readers and audience. Keywords On Chesil Beach, Literary Narration, Cinematic Narration 文学叙事与电影叙事 ——以《在切瑟尔海滩上》为例 沈珏莹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收稿日期:2019年5月30日;录用日期:2019年6月13日;发布日期:2019年6月20日 摘要 叙事是连接文学原著与改编电影的桥梁,但因文学与电影依托的媒介不同,前者依赖于文字,后者依赖

花开有声,花落无痕

花开有声,花落无痕 友谊的纽带,或因情绪激动而绷紧,但绝不可断。 可是,我们断了吗?是,我们的友谊线松了。 还记得,昔日的我们,一起上学放学,一起做作业,一起挨骂,一起嘻嘻哈哈,互相诉说这快乐和痛苦。手拉着手,小心翼翼的走在“平衡木”上。两个形影不离的小女孩,共同书写着她们灿烂的“童话”。 而如今,曾经的知己,曾经最好的朋友。现在去互相的擦肩而过,面对面的注视而又低下头,连那最勉强的微笑也没有。两个人都选择了沉默。蓝色的天空下,我们俨然已错过。转身回头,那抹背影为何变得如此陌生,心里酸酸的。走吧,一个人低着头默默的走在回家的路上。心,痛;心,寞落;心,伤。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相隔千里,而是近在咫尺却形同陌路。 那些曾经的记忆都深深的刻在我脑里,成为我抹不去的回忆。十一年啊,十一年的春夏秋冬,十一年的友谊终究逃不过分离。时间真的是一样很可怕的东西呀! 我们的回忆仅停留在五年级庆六一儿童节班会的前一刻。是否,真的,那一刻,当我选择放弃,当我选择相让,当我选择沉默的时候就注定了一切。呵,我连我们最后的美好的回忆也没守住啊,呵,原来一切都是我的错呀。 或许,在更久以前,在你和她作选择的时候,我就错了。我根本就不知道无心的一番话却让你掉了眼泪,你是如此坚强的人啊。你哭了,我的心也在哭呀。或许,当我选择不挽留而且择另一份友谊的时候,我就彻底错了。可是,当你选择答应的时候,当我站在讲台看着你们精彩演出的时候,你是否看到了我严重白雾一样湿润的悲伤,还必须在那是时强颜欢笑。当听到老师表扬你们的时候,我却无法融入。可我还是笑了,为你们高兴。为什么本属于我们的回忆到最后都变了? 沉默的分离也许是最好的结局。从此,我们俩将会是两条平行线,永远也不会有交点。 记忆会变得如此疼痛,因为它也是有生命的。 为什么,为什么所有的东西都要流走,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因为它们总是要流走的,流向我们看不到的明天。明天,呵,明天,多美好的词汇啊。属于风的,总会飞翔,可惜啊,我们都不属于风,我们都不会飞。 我相信,有朝一日我们都会成为不怕风雨,勇敢的挥着翅膀的女孩儿。擦肩而过的一瞬间,装满回忆的玻璃瓶碎了,撒落了我一地的心碎…… 花开有声,花落终是无痕……

山楂树之恋小说叙事与电影叙事之比较

M 风格与特色 OVIE LITERATURE 《山楂树之恋》 ———小说叙事与电影叙事之比较 ■戴雁辉 张建凯(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41) [摘 要]电影与小说虽然处理的是同一个故事,同属艺术性叙事,但二者在讲故事方面鲜有区别。本文以《山 楂树之恋》为研究个体,从叙事视角、叙事语言和叙事风格、叙事的时空和节奏等方面作了对比,探讨了不同文 本在不同媒介下所体现出来的叙事差异。[关键词]《山楂树之恋》 ;小说叙事;电影叙事电影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长久以来,许多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文学作品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作为电影,是另一种讲故事的手段。 电影与小说虽然处理的是同一个故事,同属艺术性叙事,但二者在讲故事方面鲜有区别。从故事的生成来说,小说的叙事材料是文字符号,小说中的故事是通过编码、解码等步骤逐步展现的。其中,叙述者的地位很重要,因为阅读中读者的视线跟随着叙述者,而叙述者视角的范围直接影响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电影的基本单位是镜头、一段拍摄好的胶片,所以故事的生成依靠一幅幅展现在观众面前的画面。换而言之,由一个思想将一系列场景联系起来就形成了电影故事最基本的框架。 同一素材作品的叙事各具特点。以下从叙事视角、叙事语言、叙事时空和节奏单本方面来对小说《山楂树之恋》和其同名电影进行叙事差异分析。 一、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的选择关系到叙事的需要。小说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全知叙述,文中同时渗透了第一人称视角的主体意识 。《山楂树之恋》的小说叙事采用了全知与限知的双重视角。其中,作为主人公之一的静秋,她的内心独白属于限制视角。小说采用第三人称“静秋”为叙述者,有意拉开了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但这部小说又是一部自传气息浓厚的小说,二者相结合,便产生了朦胧和距离之美,加之作者的声音融入静秋的情感之中所产生的逼真而真实的主观内心情感之美。这样的视角选择,使得小说想要表达的情感得以充分的体现,同时也渗透了作者的感情,小说的语言和空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第三人称叙事有广泛的叙述范围,可以呈现多样的故事层面、众多的人物形象与活动场景。小说中在描写静秋几日不见老三的不安心情时用内视角来描述老三在她心中的位置和给她带来的感受。静秋做了个各种猜测,带着欢欢到工棚去尝试找找老三,之后又试探着问大妈老三的消息。作者对静秋的心理细微变化的描写颇费了些笔墨。小说中除了长林等几人,其余都是随着静秋的生活经历的变化而出现和隐去的配角。作者运用不同的视点,使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使得这些人物具有各自的突出特征。 电影叙事则受电影特定的审美需求的限制,采用了纯全知视角,用镜头展示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由 于电影依靠摄影机作为叙事载体,影片中的第三人称叙事多少失去了小说中那种自由出入多个人物内心的功效。因此,小说中描写的情节和细节与电影的声、光、色组合之后产生的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电影叙事的直观视听感受限制着影片叙述人的自由发言程度,这使得影片叙述人很难达到小说叙述人所拥有的那种灵活自如、合理有序的分析与一定的评论高度。这就是影片叙述与小说叙述在叙述上各有千秋。 出于艺术处理需要,电影的叙事视角主要采用的是全知镜头视角,电影中出现了字幕推进故事情节的进展。这种说明性的字幕起到了叙述的作用,在影像呈现的同时要辅之以字幕完成叙事。这种叙述近似于第三人称的画外音解释,这是小说中没有的。电影中字幕的出现,提示了场景和事件,使没有看过小说的观众也可以了解故事情节,不会有故事时间的断裂感。 二、叙事语言和叙事风格 小说叙事,文学语言具有很大的伸缩性,使得小说可以传达丰富的含义和复杂的情感。文字是广义的,它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完成故事的构成和情节的展开。比如像比喻、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段,使得文字发挥最大的潜在功能,协同读者的想象,在合理的空间内形成完整的故事。这是小说的特点。 小说的语言使用非常丰富,尤其在细节描写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如作者在处理静秋反复阅读老三留给她的信这一段时,引用了周围人对静秋的评价,并且插叙了例证说明静秋很强的文学功底,而她对老三这封信仍然不能确定它的主题和中心,以此更加衬托出当时静秋的细腻而复杂的心情。小说中静秋的语言对于社会环境的描述也很有特点。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个特殊的时代。作者并未对这一段时期进行主观的褒贬和直接描写,而是对主人公所处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进行客观的叙述,来尽量还原“文革”时代的本来面目。相比之下,电影则不同。电影具有直观性,它运用镜头来展示人物、空间、环境等。尽管可以使用蒙太奇手法,来实现部分的隐喻,但相比小说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会缺乏小说文本在写作手法上显示出来的某些或是风趣,或是幽默,甚至是深刻等特点。例如和小说一样,同是展现“文化大革命”的时代背景,电影通过画面展现了当时的大字报,等等。但和小

高二作文:花开有声作文800字

花开有声 漫步在校园的小路上,无意中发现坐落在园里的蔷薇花开了。花开三枝,每枝两朵,每一朵花的色泽都异常鲜艳,气味芳香,像诗人一般伫立在园里,诉说着自己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在清风的吹拂和雨水的滋润下,越发显得娇艳可爱了。 在我的印象中,蔷薇是一种很奇特的花。它虽与玫瑰属同科,但却可以每枝同时开出很多朵。它不像玫瑰的枝那样坚挺长直,也不像玫瑰的刺那样少而明确,相对于玫瑰来说,蔷薇则柔软扭曲,多刺而纷繁。 我停下脚步,伫立在雨中,呆呆地望着它的倩影,想到这世间的许多事物不正如蔷薇一样吗?它虽与它类事物同科同属,但仍然坚持自我,彰显着自我。因为蔷薇总是给人以向上的激昂之感。它的茎干细长,枝条攀缘在墙上,使人有“密叶翠幄重,脓花红锦张”的感叹。我不禁被它想要向上的执着所打动。 这使我想到了我一直以来深思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 园里的蔷薇,它没有什么选择的活着,却仍有自己所坚持的那份梦想。而园外的人,可以有许多选择的活法,但有的人却选择了与心相违的活着。或许,这也是一种无奈,但不能否定这也是人懦弱、软弱一面的表现,或许,这类人觉得世俗的起伏成败已成全了自己的人生,殊不知,那是一种碌碌无为平平庸庸一生啊! 我们要学习蔷薇,开放时倾宇宙之美丽于一瞬,谢时无声,不失去内在的温柔。联想到玫瑰,它的枝条是直立的,枝干是粗壮的。但

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它却通常只开一季,开放时没有蔷薇那种妩媚温柔。也许是由于花瓣单薄的缘故,所以才易凋谢。 我望着生长在黑色土壤中那充满活力与朝气的蔷薇,嗅着它淡淡的清香,想到曾经怀揣着梦想的我们,不正像这一朵朵充满激情、努力向上的蔷薇花吗?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对梦想的渴望,但真正像蔷薇那样一直坚持的,又有几人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变得平庸,但若想变得不平庸,就要像蔷薇那样,用生命的激情去努力的向上。 我想,也许有一天,我也会听见花开的声音……

师爱无痕 花开无声(余仁)

师爱无痕花开无声(余仁)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学问,也是我们平生追求的一门艺术,在别人看来我们每年都在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可教书育人岂是简单的重复?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工作中既不重复他人,也不重复自己,因为孩子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教育的情境是千变万化的,要能驾驭他,必须有艺术技巧。在如歌的岁月里,我们又走过了一个春夏秋冬,我把这一年班主任工作的点点滴滴,凝聚在“师爱无痕,花开无声”这个话题中,与大家一起分享。 去年8月28日我欣然迎来了初一(4)班72名同学,这是一个大家庭。面对这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我既高兴又倍感压力。但这之前,我心里已有一条准则。陶行知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现代教育家夏丏(miǎn)尊也说过类似的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一开始我就确定以爱为根基做好班级工作的方针。我全身心地陪同着孩子们,带领他们参观一中校史馆,陪同他们在炎炎烈日下军训,用视频进行爱的教育,讲校规,发校服,排座位,发新书,等一切安排就绪后,我首先考虑到的是怎样让他们适应初中生活。这个班有一半学生是来自县区的住读生,初次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环境的陌生势必会带来情感的孤独,每当夜幕降临,就会有孩子遥望故乡,倚窗抽泣,他们在想家呀。开学的第一天,余旭同学,这位来自江北黄梅县的小男孩,因忍受不了这种孤寂情感的煎熬,当天傍晚就离开学校回家了。我立马跟家长联系,其父母因疼爱孩子,决定放弃在晨光就读的机会,于是我约定其父母第二天带着孩子来学校做工作,男儿理应志在四方,坚强方为英雄本色,经我苦口婆心的劝说总算留了下来,此后的生活中我更多的关注他的思想动向,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分散他想家的念头,因为心定学习才有了动力,成绩稳步上升,期末考试一跃成为班级前十,家长对学校深表感谢。关爱刚踏进初中大门的孩子,还要教会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为此,我经常到寝室,教他们怎么折叠被子,怎样摆放物品,怎样勤换勤洗勤嗮,怎样遵守作息时间,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个月后,他们彼此都熟悉了,大家互相帮助,生活有了规律,处处充满了欢声笑语。 “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作为班主任,

润物无声花开有声

润物无声,花开有声 ------由“橘子皮”、“瓜子壳”想到的…… 王琛 摘要:中职德育课的教学不应该跟专业课一样,只是为了教会学生某些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而应该让他们在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的同时,把这些道理落实到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我认为德育教育不应该仅仅在德育课中,而要使德育教育的形式灵活化,让学生在日常的行为、活动中得到体验和感悟,并引起学生反思,促成德育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德育养成教育体验润物无声、花开有声德育教育要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进一步来体会周蔚华教授所言:“德育课是养成教育、感悟教育,非知识教授”,更是深有感悟。 笔者几天前在班里发现一个喜人的现象:我课间走进教室,无意中发现班里一个很调皮的孩子XXX在自己的座位旁边咕噜了一句“是谁把我这搞的这么脏”,然后跑到教室的卫生角拿起扫帚和畚箕把座位附近地上的瓜子壳扫了。在接下来的班会课上,我就不失时机的抓住这个事情,重点表扬了XXX,并对班里的全体同学更进一步的引导、教育:今天XXX能很主动的意识到瓜子壳的存在并扫了,是非常好的。如果班里每个同学都这样见到垃圾就随手“处理”了,整个环境就好了。但是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能更进一步的从意识到地上很脏到动手“处理”,到自觉不再随手乱扔垃圾,那么我们的环境

将更加美好。 回忆起刚开学的一幕,老师走进教室,发现门口有个橘子皮突兀、醒目地躺在地上,进进出出许多同学,大家都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班主任老师问:“哪个同学能来把这个扫掉?”同学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仔细听来大致有这样两种声音:“是哪个丢的呀?”、“又不是我丢的,我为什么要扫?”可就是没有同学上来扫掉橘子皮。这时我就近指定了一位同学来扫橘子皮,这个同学怒气冲冲、口气很硬的来了句“凭什么叫我扫?又不是我搞的。”至今回忆起来,我仍历历在目,而当初的那个个同学正是前面我提到的这个今天主动扫地的同学。为什么这个同学有这样大的变化?这大概要归功于这这一年多来的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从学生进校门的那一天起,我每天都关注学生,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一次机会对他们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过程是长期的,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自然而然、不留痕迹的,但是学生的进步、变化是非常明显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所培养起来的良好道德品质会让学生受益终生。正所谓“润物无声,花开有声”。 所以说,德育教育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而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养成教育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达到其最终的目的——形成良好的习惯。 可是良好的习惯不是靠一天两天,说养成就能养成的。为什么

花开有声高中作文

花开有声高中作文 听!在静谧的夜晚,微风轻拂,繁星闪烁,有花开的声音。 在一家妇产科医院,李医生是这家医院有名的妇产科医生,每天他都会用双手迎接这 一个个新生命来到这世界,他热爱他的职业。他觉得,这个职业是圣神而且幸福的,每次 看到一个个怀抱着自己孩子的刚做了父母的人露出幸福开心的笑容,他就觉得再苦再累也 是值得的,然而这一天他犹豫了。 一如往常,一个护士急急忙忙跑进李医生的办公室告诉他有一个产妇快要临盆了,请 医生快去接生,李医生听了急忙赶去 ,准备好一切开始了,这一次比往常艰难,似乎是胎儿有点不正常,孕妇撕心裂肺 的叫着,丈夫焦急的在手术室外面等着,李医生隐隐感到担忧,终于,结果证实了他的担 忧是没错的,孩子生了出来,是一个没有双腿的孩子,这是孕妇已经昏了过去,并不知道 孩子是个残废,一旁的护士急忙照顾着孕妇,都没有注意到孩子,只有李医生,有点不知 所措,他想过用双手蒙住孩子的鼻口,让孩子就这样死去,当作这个孩子从未来过这个世界。因为他知道,一个残废的孩子会带给这个家庭太大的负担,比起告诉他们孩子是个死 婴而且发音不正常总比告诉他们孩子是个残废强。李医生颤抖地把手放在孩子地鼻口上, 最终还是放开了。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叫来护士,护士看到吓了一跳,用力拍打孩子, 孩子终于发出了响亮的哭啼声。最后,李医生走出了手术室,从另一扇门,他不敢面对在 手术室外面等着的焦急的丈夫,再后来,李医生休假了。他不知道自己的决定对不对。 十年过去了,李医生也已经退休了,一次他去参加他孙女的学校里举办的艺术节,有 他的孙女的演出。坐在观众席,帷幕缓缓打开,一个女孩出现在大家面前,这个女孩面前 是一架钢琴,可是大家惊讶的发现,这个女孩是坐在轮椅上的,这个女孩没有双腿!李医 生心里颤动了一下,终于,美妙的钢琴声让在场的所有观众都陶醉了,都在想这是谁家的 孩子,钢琴弹得那么好,一曲完了,女孩在老师的帮助下退了场,掌声不绝。很快节目结 束了,李医生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出了礼堂,李医生看到一对夫妇,用手推着轮椅,轮椅上面坐着的,就是刚才弹钢琴 别的女孩。那对夫妇似乎也看到了李医生,他们十分惊讶,激动地走了过来,呼唤着李医生,李医生仔细看了看,才发现竟是当年的那个妇人,而那个女孩,不正是那年他接生的吗?他们握住李医生的手,声音是激动地,有些颤抖的。而此刻李医生的内心也是激动万 分的,他们告诉李医生,谢谢李医生给他们一个如此乖巧,如同天使般美好的女孩,自从 这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一家一直幸福的生活着,女孩爱弹钢琴,对钢琴十分着迷,还说,他们后来去找李医生,才知道李医生休假了。而那个女孩,看到李医生,开心地笑着。 而此刻,他的内心是羞愧的,因为他曾经想过,杀死这个天使般的生命。他终于知道,他的决定是没错的。

花开有声

花开有声,雁过无痕。一抔净土,一掬清冽,一朵无香的花,开放在一个人心中。——题记 巴山夜雨,共话桑麻 “雨,像失翼的灵魂,从黑暗的高空坠落,摔碎在这广袤黯淡的世俗里。随人一起,徘徊在来来往往繁华而空虚的流水时光中。” 我读着如此诗意的美文,望着窗外蒙蒙的雨,不禁叹了口气。今晚父母都有事,不能来接我,偏偏又下了大雨。摸着饿扁的肚子,我心里烦躁得像这淅沥不止的雨。放学了,收拾好书包,感叹,完了,雨下得更大了。风夹杂着雨打到脸上,心骤然冰冷。我顶着书包在雨中瑟瑟发抖的走着,像满腹忧郁的诗人,踽踽独行在蒙蒙的烟雨中。刚走到校门口,就看到了那熟悉的身影,同样蜷着身子。我像个流浪汉找到一个温暖的家一般,发疯似的高兴地冲过去,穿上妈妈带来的衣服,捧着热牛奶,听她温馨的唠叨。“本来我和你爸今天有事,谁知下了大雨。又想到你穿的衣服少,怕你淋雨感冒,就来接你了。今天上课学的什么?有没有好好学啊?我在一家服装店看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等下个星期有空了就去给你买来。今天我们吃你最爱吃的……”我安静乖巧的听她说着,依偎享受着惬意的爱。心田上仿佛有朵花悄然开放,无声无息。体味到了那巴山夜雨下共话桑麻的贴心。 清夜约客,敲子落花 清凉的夜,疏星错落,远处都模糊成浓淡有致的墨色。我伏在窗前,背诵着老师布置下的诗。枯燥无味的诗篇惹得我心烦意乱,

我困倦的一遍遍含糊不清的重复着一首《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窗半掩着,一阵凉风吹醒了我昏昏沉沉的思绪,我顿时清醒了许多。眼光不经意间扫过手中的诗篇,霎时间沉醉在这淡泊的意境里了。细细品味这首小诗,思绪随目光一起,游离在字里行间。 一处落花纷飞的石亭,横竖格错的棋盘,散落了一席卷着烟雨的花瓣。旁边荷塘的莲香淡淡。夜色唯美,点点繁星,蛙声起伏。敲着棋子,等待约来的知己。 我沉醉在遐想中,心也像饮了甘醇的晨露。自此我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诗。殊不知世上有如此奇妙的文体,合辙押韵的几行文字,就可以把尘世间的悲欢离合,喧嚣红尘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 我醉心其中,仿佛听到,心底有一朵沉香的花,正优雅的开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