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4篇课内文言练习题(含答案)

24篇课内文言练习题(含答案)

24篇课内文言练习题(含答案)
24篇课内文言练习题(含答案)

24篇课内文言文习题演练卷

姓名:

1.《论语》十则(一)

1、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组是()(3分)

A、由,诲女.知之乎

B、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C、与儿女.讲论文义

D、男有分,女.有归,大道之行也

2、下列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先帝知.臣谨慎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2)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4、下列各选项对曾子的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章所讲的“自省”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B、曾子认为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不能出尔反尔,对人要真诚。

C、曾子这里所讲的“信”有两个涵义: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朋友之间要诚实不欺,说真话,说话算数。

D、本章中曾子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就是替别人办事要尽心尽力,与朋友相交要真实守信,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5、来到武溪中求学,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的开始,能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吗?

答:

(二)

1、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3分)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下面划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有朋自远方来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不亦乐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4、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第三、四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方法的问题。

B、第六则是说为人要终身遵守的准则,揭示了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宽容态度。

C、第七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D、选文中有些话已成为成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比如第六、七、十则分别概括为:“见贤思齐”、“任重道远”、“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论语》在我国各方面起着非常大的影响,上至治国平天下,下至修身齐家。“见贤思齐焉,见不

贤而内自省也。”这一格言讲的是学习态度。请结合文意联系自身的感悟作简要评析。(3分)答:

2.公输《墨子》

(一)

1、下面句子中的“之”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子墨子闻之(代词,指“公输盘为楚造云梯者,成,将以攻宋”这个消息)

B、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将宾语“何罪”前置)

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结构助词,的)

D、荆之地方五千里(结构助词,的)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胡不见我于王?

译文: ?

(2)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译文:。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子热心救世,反对战争。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不辞辛劳,赶到楚国进行劝说。

B、墨子辩术高明。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C、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D、这段文字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4、文中画线句中“吾不言”的背后隐藏着公输盘怎样的心理?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3分)

答:。

(二)

1、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D、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虽杀臣,不能绝也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译文:。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译文:。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2分)

A、《公输》一文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论辩的经过,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B、《公输》一文充分体现了《墨子》散文论辩性强、富有逻辑性的特色。

C、墨子勇于面对问题,说服了楚王。这表面,对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

D、《公输》一文通过对话,充分体现了墨子“民为贵,君为轻”的政治思想。

4、子墨子在与楚王的最后交锋中,为什么要提及“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的情况?(2分)

答: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一)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3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安逸)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 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

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

C.舜发于畎亩之.中宋何罪之.有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贤于.材人远矣

A项“其”:都是代词,都指代“将接受大任的人”B项“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C 项“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标志D项“于”:介词,“给”;介词,表比较,“比”

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第一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选文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谈人体现“生于忧患”,论国体现“死于安乐”

4、翻译句子:(4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译文:。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

5、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3分)

答:。

(二)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D. 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3分)

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

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

4、填空题:(2分)

全文的中心句是()。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用课文词语回答)5、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2分)

答:

4.鱼我所欲也《孟子》

(一)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3分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余因得遍观群书。

2、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3分 )

A、得之.则生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B、舍身而.取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二者.不可得兼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译文:。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4、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3分 )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辟。

5、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批评的是怎样的人?(2分)

答:赞扬的是 ,批评的是。

(二)

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3分)

A、今:今为宫室之美今天下三分

B、与:呼尔而与之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C、已: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历三世

D、为:乡为身死而不受或异二者之为

2、选出品读有误的一项()(3分)

A、本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的深层含义是什么?(4分)

答:

5. 愚公移山《列子》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惩前毖后中

B、聚室而谋曰/不谋而合中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焉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羊补牢中

2、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D.选段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4.对文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5.【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6. 曹刿论战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又何间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2、翻译下列句子。

⑵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均与“肉食者鄙”的“鄙”相照应。

B.本文第二段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

C.“既克,公问其故”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本文剪裁得当,作者详写战前曹、庄二人的对话,略写战斗的场面及战后的分析。

4、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

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7.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视之

B.宫妇左右无不私王/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下列对文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从中悟出道理。

B、齐威王胸怀宽广,能虚心纳谏,身体力行,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

C、邹忌运用设喻的方式劝谏齐王,主要是为了铲除齐王身边的小人,从而达到广开言路、民富国强的目的。

D、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启示我们说话要达到最佳效果,就要注意对象,用语委婉,还要对方可接受的方式。

4、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8. 出师表(诸葛亮)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百废俱兴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C、使内外异法也/渔人甚异之

D、衡于虑,而后作/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2、翻译句子

1、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3. 对这两段文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B. 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有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C. 诸葛亮指出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平严明的治理。

D.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和赏罚严明的建议诚宜开张圣听。

4.诸葛亮是如何使刘禅认识到“亲贤远佞”的重要性的?

9. 桃花源记(陶渊明)

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便舍.船/舍.生取义

B.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C.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遂.与外人间隔/遂.迷,不复得路

2、用现在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2)找出文中最能反映桃源人热情好客的两个句子。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

(5)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6)桃花源中人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4.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10. 与朱元思书(吴均)

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

B.猛浪若奔./虽乘奔.御风不以急也

C.负.势竞上/至于负.者歌于途

D.一百许.里/先生何许.人也

2、用现在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3、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____、____的特点;描绘奇山,紧扣_____、____、____的特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文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3)文中“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下列对本文的解说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是作者写的信,“猛浪若奔”的“奔”为奔驰之意。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一句写映入视野的两岸山林,以“高”状山,以“寒”状树,照应“奇”字。C.从结构上看,本文为总分结构。

D.第二段前两句写江水的清澈,着眼于静态;后一句写急流、猛浪,着眼于动态。

11.三峡(郦道元)

1.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三峡七百里中

B.良.多趣味/此皆良.实

C.虽.乘奔御风不以急也/故虽.有名马

D.属.引凄异/属.予作文以记之

2. 翻译下列句子

⑴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悬泉瀑布,飞漱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简答

⑴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 ”的静景,也描写了“ ,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⑵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用“□□□□,□□□□”8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

⑶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4.(链接题)选出下面不是写“水清”的一项()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12. 马说(韩愈)

1.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才美不外见./见.渔人,乃大惊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死,死国可乎

C.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

D.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不知马也

2. 翻译下列句子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 按原文填空。

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⑵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

⑶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⑷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⑸揭示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⒋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⒌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13.《陋室铭》

1、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无案牍之.劳形/何陋之.有B.往来

..种作

..无白丁/其中往来

C.有仙则名./ 不能名.其一处D.无丝竹之.乱耳/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3、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2分)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

...的一项是()。(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14.《小石潭记》

1、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伐.竹取道/齐师伐.我B.乃记之而去./停数日,乃去.

C.如鸣珮环./四面竹树环.合D.凄神寒.骨/林寒.涧肃

2、翻译句子: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3分)

3、第一段写了和小石潭的概貌。第二段中“皆若空游无所依”与文中“”相呼应,这两个句子体现了潭水的特点。(3分)

4、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叙写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在移动变换中引导读者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B.文中写潭中游鱼既表达作者欢悦的心情,又侧面衬托水清。

C.第三段非常成功地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用北斗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丙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D.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美丽的小石潭,欣赏着美丽的鱼儿,作者感到快乐,暂时忘掉了烦恼失意,然而眼前景物的幽深寂静又使他感到凄凉难耐。

15.《岳阳楼记》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媵人持汤.沃灌 B.去.国怀乡/乃记之而去.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予观.夫巴陵胜状

D.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3分)

3.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有“,”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正体现了今天的精神。(3分)

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第二段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心境。

B.“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用拟人手法把洞庭湖这一无生命之物写得极具生命之感,活灵活现地表现了“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突出了洞庭湖的气势。

C.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D.本文全用骈偶短句,流利畅达,简洁凝练,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要很强的感染力。

16.《醉翁亭记》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名.之者谁/不能名.其一处也

B、负.者歌于途/忘恩负.义

C、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

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国怀乡

2、翻译句子: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3分)

3、文章开始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一个“乐”字,接着道出全文的主线“

”;下文承“山水之乐”写出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点出“”,

使读者如入佳境;接着描绘出一幅太守与民共享山水之乐的风俗画,至全文收束处,用“”画龙点晴地勾画出全文的主旨。(3分)

4、下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滁人游”的欢悦情景侧面反映了太守治下的政治清明;写“滁人游”,衬托了“太守醉”。B.这篇散文从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动静对比之美这几方面描写醉翁亭的秀丽景色,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

C.“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表达作者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的思想感情。

D.“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意为:太守说的谁?就是庐陵欧阳修。

17.伤仲永王安石

(一)

1.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父利其.然也

C.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D.彼其.受之天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说明了一个的道理。

4.课文标题“伤仲永”“伤”的是方仲永由一个神童沦为“众人”的经历,并由此说明的道理是()。

A.后天的教育和自身的学习是成才的关键。

B.先天的察赋在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C.物质利益毁灭人才。

D.乡人称誉使人骄傲。

(二)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未尝识书.具即书.诗四句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

C.不能称.前时之闻不以千里称.也

D.从先.人还家先.帝不以臣卑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4.对《伤仲永》一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为一个平庸之人的原因在于他的父亲对他不加教育和培养。

B.我们从方仲永这个故事要得出这样的教勺11:一个人无论先天条件怎样好,都不能放松后天的学习。

C.“玉不琢,不成器。”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就是用一个神童的悲剧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

D.《伤仲永》是一篇一事一议的议论文,作者主要议论了后天学习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18.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1.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蒙辞以.军中多务或以.钱币乞之B.但当.涉猎卿今当.涂掌事

C. 及鲁肃过.寻阳人恒过.,然后能改D.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从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吕蒙的变化给你的启示:。

4、对《孙权劝学》一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吕蒙的变化说明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B、孙权用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的方法劝吕蒙学习。

C、“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是为了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D、孙权劝吕蒙学习是因为吕蒙不喜欢学习。

19.爱莲说周敦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无丝竹之.乱耳

B.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问答题。

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4、理解选择题:对《爱莲说》一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表达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B、选文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C、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盛爱牡丹”一句照应“宜乎众矣”的“众”和“独”一词形成反照应。

D、全文的中心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0.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B、相与.步于中庭。念无与.为乐者。

C、庭下如积水空.明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D、相与步于.中庭于.厅事之东北角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一句表达作者的胸怀?文章结尾句流

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21.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一、一词多义

色愈恭,礼愈至.()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若.隐若.现()

当余之从.师也()俟其.欣悦()不敢出一言以复.()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门人弟子填其.室()不复.出焉()以.中有足乐者()弗之.怠()至舍.()

计日以.还()当余之.从师也()便舍.船()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腰白玉之.环()

俯身倾耳以.请()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以中有足乐.者()以.衾拥覆()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心乐.之()寓.逆旅()余立.待左右()余立待左右

..()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指物作诗立.就()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

二、古今异义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古);(今)

2、录毕,走.送之。(古);(今)。

3、媵人持汤.沃灌(古);(今)

三、词语活用

1、手自笔录手:;笔:

2、腰白玉之环腰:

3、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宝:

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缊袍敝衣:

四、翻译句子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4、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五、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揭示作者小时候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六、内容理解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说明了作者之难;“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说明作者之难;“手自笔录”“弗之怠”“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句子表现出作者求知的。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和意图是为了

3、作者写自己“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答:

4、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答:

22. 满井游记(袁宏道)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末百步辄.返()(2)土膏.微润()(3)波色乍.明()(4)娟然

..如拭()

(5)于时

..冰皮始解()(6)髻鬟之始掠.()(7)柔梢披.风()(8)汗出浃.背()(9)呷.浪之鳞()(10)曝.沙之鸟()(11)以.游堕.事()()(12)适.与余近()(13)如倩女之靧.面()二、一词多义

冻风时作.()鳞.浪层层()冰皮始解.()

一鼓作.气()呷浪之鳞.()解.衣欲睡()毛.羽鳞鬣()恶.能无纪()余之游将自此始.()不能毁山之一毛.()所恶.有甚于生者()始.知郊田之外()冻风时.作()晶晶然.()余.寒犹厉()

于时.冰皮始解()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此地适与余.近()三、词类活用

(1)泉.而茗.者()()(2)罍.而歌者()(3)红装而蹇.者()

四、翻译

(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五、思考并回答下列各题。

1.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2.第二段写景层次分明,作者先用“,,”写出满井全景。接着分四层写出各种景物的细节:(1)写,(2)写,(3)写,(4)写。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3、本文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主旨的句子)。

4、最能体现作者初返自然心情的句子是,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5、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3. 湖心亭看雪(张岱)

一、解释加点的字词。(一个1分,共16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

余挐.ná()一小船,拥.()毳衣

..()炉火,独往湖心

亭看雪。雾凇

..(),天与云与山与水,..()沆砀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一词多义。(每空1分,共24分)

1、天与云与山与.水()/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借旁近与.之()

2、是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5、及.下船()/ 徐公何能及.君也()/ 及.鲁肃过寻阳()

6、拉余.同饮()/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7、是金陵人,客.此()/旦日,客.从外来()/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8、独.往湖心亭看雪()/陶渊明独.爱菊()/非独.贤者有是心()

9、莫.说相公痴()/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三、翻译。(每句3分,共6分)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根据课文内空,完成下面练习题。(共19分)

1、全文共两段,请简要概括各部分的大意。(2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2、文中第一段对雪景的描写用了□□手法,随意挥洒几笔,就点染出西湖雪景的神采。尤其是词“□”、“□”、“□”、“□”用得巧妙之极,从侧面把雪笼西湖,水天之间白茫茫的一片的景色烘托尽致。(每空1分,共5分)

3、点明主旨的句子是:□□□□□,□□□□□□□。(1分)

4、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3分)

5.“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2分)

6.“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感情?(2分)

7、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2分)

8.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2分)

24. 口技(林嗣环)

姓名:班别分数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一个1分,共28分)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

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

..()不止。当是.()时,

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

..()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hōu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

少.()舒.(),稍稍

..()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

jiàn()力拉

..()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几.jī()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二、一词多义(每空1分,共30分)

1、京中有善.口技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2、众妙毕.备()/群响毕.绝()/毕.力平险()

3、以为妙绝.()/群响毕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哀转久绝.()/天下独绝.()/沿溯阻绝.()/往来而不绝.者()

4、宾客意.少舒()/ 鸣之不能通其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

5、百千齐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鼓作.气()

6、一时齐发.()/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野芳发.而幽香()

7、宾客

..意少舒()/稍稍宾客

..其父()

8、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指.通豫南()/争高直指.()

9、当是时.()/ 春冬之时.()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每句3分,共15分)

1、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5、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四、理解课文,回答问题。(每题3分,共12分)

1、第一段“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文中描写了口技表演的三个精彩场面,请分别写出。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有什么作用?

4、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后写听众的反应,这是□□描写和□□描写相结合,突出口技表演之“□”。

五、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2分

A、作者写表演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先写表演前的情况,次写表演者的表演,最后写表演的结束,再现表演者的道具。

B、为了表明时间发生的先后,作者使用了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既准确又变化多端,如用“一时”就是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C、作者写口技表演按照由远而近,由内而外,由大到小,由分而合的顺序来写。

D、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呼应,这样起落分明。表演结束,文亦戛然而止,煞笔干脆有力。

高中语文必修课内文言文理解练习题

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 .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 ?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B .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B .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 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力□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D .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B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 .黎民不饥不寒。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填然鼓之 A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C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弃甲曳兵而走 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

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 .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 .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C 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 A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河东发生了灾害(我)也这样做】 B .王好战,请以战喻。【大王喜欢打仗,请您打一仗就明白了】 C.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样就会让百姓生养死葬都不会有遗憾】 D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便是王道的开端】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用梁惠王采用移民移粟措施而民不加多的忡忡忧心开篇,提出问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古诗词知识点梳理 1.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译“你”。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这里可译为“吗”。⑧但:只,只是。 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孰:谁。?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⑤今者⑥才略,⑦非复⑧吴下⑨阿蒙!” 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惊奇。⑤今者:如今,现在。⑥才略:才干和谋略。非复:⑦不再是。复,再。⑧吴下:指吴县。⑨阿蒙:吕蒙的小名。阿,名词词头。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相待,⑤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别。 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眼光看待。刮:擦拭。⑤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⑥何:为什么。⑦见事:知晓事情。⑧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⑨遂:于是,就。⑩拜:拜访,拜见。?而:连词,表承接,不译?别:告别。 二、熟记课文下注释 三、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译: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译: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译: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 8.蒙辞以军中多务。译: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四、课文分析 1.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2.课文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段练习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段练习 班级姓名 【文段一】 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1、用“△”标出“我”进书店时动作的词语,想想可以换一个什么字,换字后意思是否和原意一样? 2、哪几句话是作者心里想的句子,请用“_”画下来。 3、从这段文字中,你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4、请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 【文段二】 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回到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一张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每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起来,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我合上书,嗯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

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1、照样子,写词语。 (1)依依不舍(2)舒舒服服 2、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支撑(chēn chēng)(2)暂时(zàn zhàn)(3)智慧(zìzhì) 3、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文段三】 所以,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断,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1)欣赏()(2)忽略()(3)思考() 2、读下面的句子,再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填空。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也是。 3、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他的读书方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内语段阅读题及答案2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海燕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上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1、文中的海鸥、海鸭、企鹅有什么表现?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 2、品味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说说在表达上的好处。 ①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 ...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答: ②“大海抓住 ..在自己的深渊里” ..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 答:

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

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汇编 必修一 《诗经》两篇? 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它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大类。“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不同的时代使用的方法有不同,历代也有创新。 《离骚》? 1、考:指已故的父亲。 2、三后:三个君主或诸侯。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三后”一般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孔雀东南飞》? 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2、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有时泛指一般的诗经。 3、初阳岁:农历冬末春初,即冬以后,春之前。? 4、初七:乞巧节,指农历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 5、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6、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合适,这叫“六合”。?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7、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8、黄昏:十二个时辰之一,是戌时。?人定:是亥时。? 9、12个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10结发:束发。古时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也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11、罗敷:指古代美女的通名。 12、床:是古代的坐具。 13、城郭:古代内城叫做城;外城叫做郭。 《汉魏晋诗三首》 1、《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最早见于《文选_》。? 2、河汉:银河。 3、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4、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5、杜康:相传古代发明造酒的人,后用作酒的代称。 6、周公吐哺:周公:周武王之弟姬旦。相传周公求贤若渴,凡有士人来访,立即接待,以至于“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7、双鲤鱼(鱼书):指代书信。古人常把两块刻有鲤鱼图形的木板合在一起制成木盒,中夹书信。故称鱼书。 必修二 《阿房宫赋》 1、四海:古代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 一。后指全国各地。 《赤壁赋》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文学常识: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后注释字词整理: 1、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位或官职。 2、上卿:战国时最高官衔。 3、闻:闻名,出名。 4、宦者令:宦官的头目。 5、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 6、和氏璧: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雕琢成的璧。 7、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8、徒见欺:白白地受欺骗。见,被,表被动。 9、即:则、就。 10、患:忧虑、担心。 11、可使报秦者: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报,答复、回复。 12、窃计:私下里打算。窃,谦辞,私下,私自。 13、止:阻止。 14、语(yù):告诉。 15、境:赵国边境。16、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于,介词,引出动作的施动者。 17:结于君:同您结交。 18: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句。从赵国逃跑,投靠到燕国。 19、束:捆绑。 20、肉袒伏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肉袒:把上身袒露出来。质:杀人时做垫用的砧板。 21、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得:能够。脱:免。 22、宜:应该。 23、寡人:古代君王自称。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完整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一)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1.本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寒山:生:坐:红于: 3.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 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节的景象?() A.初秋。 B.深秋。 (二)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和:白银盘:青螺: 3.“潭面无风镜未磨”指的是湖面,像。古代铜做的镜子,需要,才能保持光亮。 4.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 二、阅读《大青树下的小学》片段,回答问题。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了,鸟儿不()了,蝴蝶()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1.我能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表示动作的词。

2.读了这段课文,小问号想知道明明是写同学们课上课下的情景, 为什么还要写小动物呢? 我来回答:这样写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这些小动物的出现更加突出了,为学校增添了的气氛;二是突出了孩子们读书读得,读得,读得;三是突出了下课后孩子们引得小动物们心生羡慕,前来看热闹。 3.我能写出这段课文提到的那些小动物。 4.我很喜欢这个小学,因为: 三、阅读《灰雀》片段,回答问题。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矮小——()讨厌——()俯视——()忧伤——() 2.白桦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的,一只胸脯是的,它们在树枝间,婉转地歌唱,非常。 3.从哪里可以看出列宁喜欢这三只灰雀呢?用横线画出来。 4.假如你的小伙伴想要捉灰雀,你会怎么做呢? 四、阅读《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片段,回答问题。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 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

高二下课内语段阅读

课内语段阅读宝典 (一)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 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 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 去了。嘴里哼着说, “这老东西……。” “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 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 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 淡的金字。 1.指出第一段中画线处所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第二段画线处的内容,分析“那人”的性格特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段中画线处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华老栓怎样的心情?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四段末尾处提到“古□亭口”这个地方有何用意?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陈奂生自问自答,左思右想,总是不妥。忽然心里一亮,拍着大腿,高兴地叫道:“有了。”他想到 此趟上城,有此一番动人的经历,这五块钱花得值透。他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试问,全大队的干部、 社员,有谁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有谁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他可要讲给大家听听,看谁还能说他没有什么 讲的!看谁还能说他没见过世面?看谁还能瞧不起他,唔!……他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老婆已不在 他眼里了;他有办法对付,只要一提到吴书记,说这五块钱还是吴书记看得起他,才让他用掉的,老婆保证服帖。 哈,人总有得意的时候,他仅仅花了五块钱就买到了精神的满足,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货,他愉快地() 着快步,像一阵清风()到了家门…… 1.在括号内依次填上动词,最恰当的是() A.迈飘 B.跨吹 C.划荡 D.踏刮 2.“有此一番动人的经历”,这“一番动人的经历”指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奂生为什么觉得“这五块钱花得值透?”答: 4.“他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陈奂生为什么觉得“顿时高大”了?这种“高大”的感觉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上帝呀,救救我们!”老头儿身子一纵, 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觉的婴儿。“什么东西?”他拿着宝匣往窗前走去。“噢,是真金!金子!” 他连声叫嚷,“这么多的金子!有两斤重。啊!啊!查理把这个跟你换了美丽的金洋,是不是?为什么不早告诉 我?这交易划得来,小乖乖!你真是我的女儿,我明白了。” 1.不说葛朗台,而称“老头儿”用意是什么?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交易”指。“划得来”反映。 3.这段文字主要刻画葛朗台的什么性格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 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 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黑色) 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4.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 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一词多义: 徒: 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 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 夫: 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怒: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 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 使: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 然: 1.虽然(这样) 2.秦王怫然怒(...的样子) 与: 1.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2.与臣而将四矣(加) 若: 1. 非若是也(像) 2. 若士必怒(这个)如果,假如 古今异义: 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断词) 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今:不弯曲) 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 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 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 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

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 7.秦王色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 8长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9.以头抢地耳(古:撞。今:抢夺) 10.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于是。今:因为) 1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给予。今:增加) 词类活用: 请广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 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与臣而将四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第四个人 二、虚词(以、而、之、者、于) 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4.以.君为长者(把) 而: 1.挺剑而.起(表修饰,不翻译)动作承接?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 之: 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 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5.愿终守之.(它) 6.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 者: 1.以君为长者.(……的人)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于: 1.受地于.先王(从) 2.仓鹰击于.殿上(到) 3.请广于.君(给)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专项含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课内阅读专项训练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一)绝句 ①迟日江山丽, ②春风花草香。 ③泥融飞燕子, ④沙暖睡鸳鸯。 1.本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迟日:丽: . 泥融: . 鸳鸯:_________ . 3.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_______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的_________ 景色。第二句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收到了让读者如临其境的 艺术效果。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 去春归的________,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 还有一种动态美。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_________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 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的_________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________ 情怀的表露。 (二)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清明: .纷纷: . 欲断魂:借问: . 3. 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______”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 心中的感受是很______、凄凉的,再加上春雨________,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 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 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________。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 意又显得非常_________、明快。 4.古诗前两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燕子》片段,回答问题。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_____________的翅膀,加上_______似的尾巴,凑成了____________的小燕子。 二三月间,微风轻轻的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 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烂漫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 许多生趣。 1.文段选自《________》 2.第一段主要写了燕子的____________特点。

课内阅读语段20

一、读课文,填空。 ◎从、和这三个表 示时间的词语,我们知道宋庆龄等了小珍一整天。 ◎等了一整天,小珍也没有来,宋庆龄的心情仍然。 二、语段阅读 傍晚,爸爸妈妈回来了,关切地问宋庆龄:“你们玩得开心吧?” 宋庆龄平静地说:“小珍没来,她可能有别的事去了。”..妈妈惋惜地说:“早知道这样,你跟我们一起去伯伯家就好了。”..宋庆龄说:“我既然答应了小珍,就要等她。如果小珍来了,我不在家,以后就没有人相信我了!” “我明白了,我们的庆龄是个守信的好孩子!”妈妈笑着说。 ◎联系上下文,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平静: 惋惜: ◎妈妈为什么很惋惜?

◎从宋庆龄的“平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守信”的意思是 。(引用课文中的原名回答。)◎宋庆龄等了小珍一天,小珍也没有来。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三、读课文,填空。 “瞒”字的意思是:把真实情况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知道;隐瞒。 读了课题,我们往往会提出下面的问题:谁不瞒真情?对谁不瞒真情?不瞒什么真情?…… 读课文后,我们知道了:和对不 瞒 的真情。“不瞒真

情”的意思就是“” (引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四、语段练习 这一年初春,东风吹拂,气候宜人,古城北京的上空,几乎每天都飘满了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风筝。一天,语文老师触景生情,出了一个“说纸鸢”的作文题目,让同学们当天写完。 ◎给带点字赞扬正确的读音。 几(jījǐ)乎当(dāng dàng)天] ..◎这里的“飘”字可以换成“漂(piāo)”字吗?为什么? “触景生情”的意思是。文中的“景”指的是。文中的“情”指的是。◎清代诗人高鼎也曾触景生情,写过一首描写孩子们放风筝的诗,你还记得吗?想一想,将诗句补充完整。 村居 ,拂堤杨柳醉春烟。

课内阅读(附答案)

一、《观潮》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 1、作者是从(形状)、(颜色)、(声音)这三个方面描写潮水的,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 2、这两段话运用了很多比喻,把潮水的声音比作(闷雷滚动)和(山崩地裂);把白浪比作(白线)、(白色城墙)和(白色战马)。 3、用“”划出描写人群的句子。 4、这部分内容主要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三、《鸟的天堂》 (一)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大的,(),(),有的(),有的(),有的在()。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用掌声一吓,又(),站在一根小枝上兴(xing xing)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写近义词静寂------- 静谧、宁静热闹-------喧闹应接不暇--------目不暇接空闲 3、选择正确的读音兴奋(√xīng xìng) 4、这两段话讲的是什么意思,写在横线上鸟的天堂里有许多鸟。 (二)我们的船渐渐(逼近靠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zhū zū)大树,枝上的数目不可计数(shǔ shù)。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chuí shuí)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表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cù zù)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fèng féng)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sì shì)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这段话选自《鸟的天堂》,作者是巴金。 我会在文段中括号内画出正确读音。 2、我会在文中的括号里划去不合适的词语。 3、写出下列的近义词。(3分) 渐渐(慢慢)似乎(好像)颤动(抖动、震动) 4、第一自然段作者从树枝、树干、树根三个方面入手,细致地刻画了大榕树的长势和形态。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 5、你从划线句子体会到什么?榕树十分茂盛,充满了生命力。 6.最后一句话应该读出(赞美/赞叹)的语气。(1分)

课内语段阅读答案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三年级语文期末复习答案—— 课内语段阅读班级姓名 1、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1)这段话选自课文《燕子》。 (2)这段话写出小燕子外形小巧灵活、活泼可爱的特点。 (3)这句话采用了比喻修辞方法。我也能写一句:弯弯的月亮像小船。2、有的横掠过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从“掠”字我体会出燕子飞行的速度很快。。 3、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 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1)画横线的句子是拟人句。 (2)这段话描写了哪些景物?细雨、微风、柳丝、草、叶、花和小燕子 4、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1)这句话采用了比喻修辞方法。分别把小燕子比作音符;把电杆之 间的细线比作五线谱。 (2)课文以(燕子)为线索,先写了燕子的(外形特点),再写了(美好春光里的小燕子),最后写燕子(飞行)和(停歇),表达了热爱春天的感情。 5、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1)这两段话选自课文《荷花》,作者是叶圣陶。 (2)这段话主要描写了荷花生长的各种优美的姿态 (3)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句子中作者把荷叶比作了大圆盘。这句话写出了荷叶多、绿、大、圆的特点。 (4)从“冒”字中,我体会出形象地写出了白荷花旺盛的生命力。 (5)“画家”指的是大自然。 (6)用加点字写话。下课了,同学们有的喝水,有的交谈,有的写作

高中语文必修课内文言文理解练习题

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B .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B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黎民不饥不寒。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填然鼓之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弃甲曳兵而走 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C 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河东发生了灾害(我)也这样做】B.王好战,请以战喻。【大王喜欢打仗,请您打一仗就明白了】 C.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样就会让百姓生养死葬都不会有遗憾】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便是王道的开端】

高中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

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 必修一 《诗经》两篇 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它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大类。“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不同的时代使用的方法有不同,历代也有创新。 《离骚》 考:指已故的父亲。 三后:三个君主或诸侯。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三后”一般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孔雀东南飞》 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2、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有时泛指一般的诗经。 3、初阳岁:农历冬末春初,即冬以后,春之前。 4、初七:乞巧节,指农历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 5、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6、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合适,这叫“六合”。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7、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8、黄昏:十二个时辰之一,是戌时。人定:是亥时。 9、12个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10结发:束发。古时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也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11、罗敷:指古代美女的通名。 12、床:是古代的坐具。 13、城郭:古代内城叫做城;外城叫做郭。 《汉魏晋诗三首》 1、《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最早见于《文选_》。 2、河汉:银河。 3、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4、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5、杜康:相传古代发明造酒的人,后用作酒的代称。 6、周公吐哺:周公:周武王之弟姬旦。相传周公求贤若渴,凡有士人来访,立即接待,以至于“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7、双鲤鱼(鱼书):指代书信。古人常把两块刻有鲤鱼图形的木板合在一起制成木盒,中夹书信。故称鱼书。

课内文段练习

五上课内文段练习 【文段一】 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1、用“△”标出“我”进书店时动作的词语,想想可以换一个什么字,换字后意思是否和原意一样? 2、哪几句话是作者心里想的句子,请用“_”画下来。 3、 从这段文字中,你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4、 请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 。 【文段二】 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回到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一张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每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起来,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我合上书,嗯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1、 照样子,写词语。 (1) 依依不舍 (2) 舒舒服服 2、 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 支撑(chēn chēng)(2)暂时(z n zh n)(3)智慧(z zh ) 3、 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文段三】 所以,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断,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1、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1)欣赏(

(完整版)《匆匆》课内选段阅读训练

《匆匆》课内选段阅读训练(一) ①燕子去了,有再()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②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③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④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⑤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选出恰当的词依次填入文中的括号处。(3分) A.开 B.青C.来 2.读第②自然段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2分) (2)“泪潸潸”中“潸”的读音是(),意思是_______________。(1分)(3)“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3.概括第③自然段的内容是什么?(2分) 4.“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