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著名科技园区的发展特点及启

世界著名科技园区的发展特点及启

世界著名科技园区的发展特点及启
世界著名科技园区的发展特点及启

世界著名科技园区的发

展特点及启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世界着名科技园区的发展特点及启示

毫无疑问,世界科技园区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硅谷。自从斯坦福大学在美国西部一条长约48公里、宽约14公里的峡长山谷中创办出科技园区之后,许多国家和地区争相效仿,一座座科技园区在世界各地崛起。美国除了“硅谷”之外,还有着名的128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地带、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等;日本有筑波科学城、九洲硅岛;英国有剑桥科学园、苏格兰硅谷等;以色列有“硅溪”;台湾有新竹科技工业园,其被称为是硅谷模式在世界各地孵化的案例中成功的典范。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也纷纷创建了一批科技园区,如韩国、新加坡、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在“硅谷”效应的作用下,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伴随着世界性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冲击波,全球兴起一股建设科技园的热潮,强有力地推动着所在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对此,美国《洛杉矶时报》曾在一篇题为《硅谷梦》的文章评价道:“文艺复兴之后所发生的全部事件中,对世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硅谷的技术。”

尽管人们对什么是硅谷模式尚存争议,但没有任何人怀疑硅谷在半个世纪里取得的成功。对于硅谷成功的因素,斯坦福大学的HenryRowen教授归之于它形成了待殊的优势,而特殊优势的形成是因为它拥有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有利的游戏规则。如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创新的制度;

第二,很高的知识密集度;

第三,员工的高素质和高流动性;

第四,鼓励冒险和宽容失败的氛围;

第五,开放的经营环境;

第六,与工业界密切结合的研究型大学;

第七,高质量的生活;

第八,专业化的商品基础设施。

值得注意的是,硅谷成功的因素往往只有在比较中才能看得更清晰。美国学者在《地区优势:128公路地区和硅谷》一书中对硅谷和128公路地区进行了比较研究后认为:尽管128公路地区的开端条件比硅谷好,但由于两个地区的运行机制、企业模式与传统文化的差异导至了不同的结局。在文化氛围上,硅谷鼓励创新并允许失败,所以

许许多多的小企业均把硅谷视为自己的栖息地;在管理上,这些创新型企业把组织目标转化为其成员的个人追求,从而建立起社会无差别的共同体的模式。

发展特点

硅谷以及世界各地相继取得成功的科技园区,在发展特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主要在于这些科技的园区具备了优越的区位优势、适于创新的各种机制、充足的人力资源和有利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

1.区位优势

根据世界各国兴办科技园区的经验和教训,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与通讯、靠近智力资源丰富的大学和科研单位,是科技园区自身发展所必备的基本条件,也是直接关系到园区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世界上主要科技园区一般位于大城市附近交通便利、紧靠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地区,这样使得科技园既不受大城市的干扰,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大城市优良的配套生产服务设施,依托城市便利的交通、服务和优良的人力资源,减少非建设投资与经营成本。

从便利的交通来看,世界上一些成功的科技园区均拥有此项基本条件。例如,西雅图科技园区地处北美西北沿海,是美国走向世界的最可靠最经济的道路。纵贯美国西海岸的5号州际公路与横穿美国北部的90号州际公路交汇与此,公路交通极为便利。台湾在科技园区的区址选择上也是深思熟虑、匠心独运,新竹科技园区距台北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至桃源国际机场只有40分钟。日本京都研究园距离大阪国际机场只有50分钟的车程,到东京国际机场也只有2小时的车程。

从依托强大的科研资源来看,世界主要的科技园区大都位于大学和科研机构比较集中的地区,这是科技园区分布的一项最为基本的规律。因为科技园区的发展必须由具有相当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不断地提供高水准的研究与开发。这就从根本上使得科技园区靠近大学和科研单位,从而最大可能地获得科研单位,从而最大可能地获得科研和技术的支持。据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9个国家226个科技园区的统计,依托理工科大学和科研机构创建的科技园区占其总数的%。如硅谷是由斯坦福大学创建的,硅谷内60%到70%的企业是斯坦福教师与学生创办的。几乎是与硅谷同时发展起来的12 8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地带,靠的是着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被称为台湾“硅谷”的新竹科技园区,之所以成为世界电子产业核心,是因为得益于台湾清华大学、交

通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山科学研究院的智力支持。赢得印度“硅谷”声誉的班加罗尔高科技城,靠的是有百年历史且被称为印度高校王冠的印度理学院和班加罗尔大学等。英国的剑桥科技园区是剑桥大学的杰作。相反,不依靠大学而创办的科技园区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如苏格兰东部邓弗姆林郊外高速公路边的“硅峡”,建设了十余年仍不景气,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大学的支持与参与。可以说,科技园区临近大学和科研机构,为其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大学和科研机构丰富的科技智力资源,使得高科技企业得以在科技园区创建,从而吸引高科技人才,引导高技术产业发展。

从良好的基础设施来看,高水平的基础设施条件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世界着名科技园区成功的先决条件。科技园区的创建与发展需要完善的硬件服务体系,如及时、迅速地拥有足够获取有用信息和技术的途径以及优良的生活环境等。“科学以人为本”,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对于科技园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成为吸引企业与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企业与优秀人才落地生根的重要条件之一。例如,新加坡科学园的附近就是该国有名的风景区;台湾新竹科技园区的自然环境十分优美;西雅图被美国《财富》杂志称为“西部最好的城市”,是全美最适宜居住及经商的城市之一。科技园区不但需要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作支撑,还需要良好的管理服务环境,如完备的园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支撑服务体系等。只有形成高品位高质量的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生产、生活环境以及与市场经济、国际贯例接轨的投资环境,科技园区的发展壮大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2 创新机制

高科技产业的首要特点是创新性。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高科技产业,更没有高科技园区的形成与发展乃至辉煌。因此,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各种机制对于科技园区来说至关重要。纵观世界着名科技园区,它们在创建与发展着名科技园区,它们在创建与发展的征途上无不形成了富有各自特色的创新机制,如合理的科技园区的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简单而高效的组织机制、技术与产品的开发机制、适宜创新的风险投融资机制、人力资本的形成机制、各种类型的激励机制等。在机制创新上,政府的重视与扶持以及给予科技园区的优惠政策十分重要。例如,高科技产业的最大特点总是资本和知识密集,周期短,风险大,因此减免税收就成为建立与发展科技园区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国会与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对研究开发的投入,通过了“1981年经济复兴税收法”,对

研究开发的投资减税25%;台湾当局为了吸引更多的厂商进入科技园区投资经营高科技产业,规定了一系列鼓励和刺激投资的优惠政策,在优惠政策上与保税区无异。据台湾中华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显示,新竹科技园区内的租税优惠条件比日本、新加坡还要优惠;澳大利亚各级政府制定系列相关政策的导向计划,以政策和政府资金为杠杆,优化产学研结合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支持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政府为了扶持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还要建立科技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资金,为高技术产业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这是科技园区兴起的重要条件。美国硅谷的成功,就是与附近拥有60家风险投资公司的支撑紧密相关;台湾新竹科技园区的建设也是在借鉴国外创办科技型经济特区经验的基础上,吸取了台湾在发展工业区、加工出口区方面的教训,在创造良好园区投资环境上下足了功夫。再如,在营造有利于科技园区发展的文化氛围上,世界上一些成功的科技园区的做法更显示出其创新精神的难能可贵。据有关研究表明,硅谷内的高科技企业成功率可达60%,而一般条件下高科技企业成功率仅为1 6%;在美国风险投资总额中,硅谷占43%,每年有近1000家风险投资支持的高科技企业在硅谷创业。这其中的秘密是什么呢?长期从事硅谷特色研究的美国学者认为,事实证明,那种认为“科技园区+风险投资+几所大学=硅谷的观念是错误的”。这些只是硅谷拥有的最显而易见的有形因素,而关于硅谷成功的无形因素则更为重要。美国学者在一篇题为《克隆硅谷最宝贵的东西》的文章中认为,硅谷成功的良好“土壤”就是肯于冒险的文化、敢于创新的精神。“失败了没有关系,要奖赏甘冒风险的人,而不是惩罚那些因冒风险而遭失败的人”;“容忍失败,就是人们可以学习并加以运用的极为积极的东西”;“容忍创造性的混乱,硅谷的特点并不仅仅是速度快、产品周期短,而是培育一种能很快适应变化与混乱环境的企业文化”。

3人力资源

高科技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是创新主导型产业,科技领域内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的竞争。人才作为知识、技术、创新能力的载体,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竞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谁拥有大批出类拔萃的专门人才,谁就能取得最后的成功。科技发展表明,人资源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最重要而又相对稀缺的资源。世界科技园区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个基本的规律,那就是每一个成功的科技园区都建立在人力资源相对集中丰富的地区,尽管所有人力资源相对集中丰富的地区不一定能建成成功

的科技园区。如硅谷的发展就是依赖于斯坦福大学丰富的人力资源而获得成功的,较高的人才素质正是硅谷崛起最为重要的因素。正是因为人力资源有如此的重要性,美国和日本自八十年代以来就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人才之争。“美国十多家大公司正从日立、东芝和日产等这样的公司以及各名牌大学和通产省办的各实验室招聘日本一流科学家。”日本则利用其雄厚的资金优势,在美国大批收买和创办各类公司,高薪聘请美国各类专门人才。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的日本,大约有8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来自发展中国家。台湾新竹科技园区可谓是人才济济,其中不少人才直接来自于美国的硅谷。而美国乃至世界上大部分科技园区都是环绕一两家有名望的研究型大学建立起来的,这并非是偶然的巧合。北京中关村是我国唯一、世界少有的科技智力密集区,拥有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近70所,拥有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21 0多家,两院院士占全国1/3多。中关村科技园正是凭借中关村地区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人才和智力优势,融产学研于一体,实现技术成果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效结合,集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生产、商品、上市为一体,推动高科技的商品化和产业化,一举而成为我国科技园区的“龙头”。从另一个角度讲,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成长性、高效益的产业,它也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英雄用武之地”。科技园区的创建既吸引了国内各类人才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也为“海归派”创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自贸区知识简介

自贸区的含义 自贸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双边或多边的自贸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通过签署自贸协定(Free-Trade-Agreement),在WTO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分阶段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改善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从而形成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大区”(Free-Trade-Area),如北美自贸区等。另一种是国内的自贸区,即自由贸易园区(Free-Trade-Zone) ,指一国的部分领土,在这部分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关税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本文提到的国内(上海、天津)自贸区,就是自由贸易园区。 自贸区与自由港、保税区的区别 1.自贸区与自由港的区别 自由港(free port)是指全部或绝大多数外国商品可以免税进出的港口,划在一国的关税国境 (即“关境”)以外。这种港口划在一国关境之外,外国商品进出港口时除可以免交关税,还可在港内自由改装、加工、长期储存或销售,但须遵守所在国的有关政策和法令。目前,我国内地沿海城市尚未设立自由港。 自由港和自贸区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关税不一样。自由港基本是零关税,自贸区没有零关税,关税有一定幅度的优惠,但由不同项目决定。二是出境注册企业不一样。自由港主要是落地签,而自贸区必须要签证。自由港注册企业不需要太多审批,自贸区注册企业必须报批。三是自由港可以先进货后报关,自贸区要先报关后进货。四是自由港税收方面有很大的优惠,自贸区暂时国家没有给任何优惠。五是自由港人员可以任意流动,自贸区人员流动有限制。 2.自贸区与保税区的区别 保税区,亦称保税仓库区。这是一国海关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注册、受海关监督和管理的可以较长时间存储商品的区域。经主权国家海关批准,在其海港、机场或其他地点设立的允许外国货物不办理进出口手续即可连续长期储存的区域。 尽管保税区与自贸区都起到类似自由港的作用,但在开放程度、功能设计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区别。与国内保税区相比,自贸区的最大特色是“境内关外”的特殊海关监管制度,即“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所谓“一线”是指自贸区与国境外的通道口,“一线放开”是指境外的货物可以自由的、不受海关监管的自由进入自贸区,自由贸易区内的货物也可以自由的、不受海关监管的自由运出境外;所谓“二线”,则是指自贸区与海关境内的通道口,“二线管住”是指货物从自贸区进入国内非自贸区、或货物从国内非自贸区进入自贸区时,海关必须依据本国海关法的规定,征收相应的税收。 具体来说,一是保税区在海关的特殊监管范围内,货物入区前须在海关登记,保税区货物进出境内、境外或区内流动有不同的税收限制;而自由贸易区是在海关

世界石油工业发展与现状

世界石油工业发展与现状 1.石油起源与世界石油工业诞生 石油多生成于浅海的沉积岩中,见于内陆湖盆之沉积层甚少。其起源是由于海中含有大量微细浮游生物及海藻等类有机物,死亡之后埋藏在水底的厚层沉积物中,逐渐受到埋藏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使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有机质分解转变而成。 人类在数千年前就已经知道石油,3000多年前的我国古书《易经》就记载了有关石油和天然气的情况,其中有“泽中有火”之说。到后汉时期,我国已开始使用石油。据后汉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记载,在今陕西北部延安、延长一带发现有石油,当地人民把它用作燃料和润滑剂。宋朝时期,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沈括在其名著《梦溪笔谈》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石油”这一名称。也就在这一时期,我国已开始对石油进行加工使用。我国最早的石油加工厂一一“猛火油作” 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它已能炼制出称之为“猛火油”的石油产品。这期间我国已能用沥青作为控制火药燃烧速度的原料,并能用石油制作炭黑。明代,我国已能从石油中提炼灯油,在四川等地还发现了凝析油井进行有组织的开采和利用。 PETROLEUM & NATURAL GAS FORMATION 11世纪末,我国已在陕北的延安、延川和宜君等地钻了第一 批采油井,它比1859年美国正式大规模开采石油要早700多年。虽然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发现并使用石油,但是就世界范围来说,这些发现和使用只不过是人们一时一地的偶然所得,即使已进行了有组织Tiny we 护宙nd died and buried on the oceAn floor Ov^r itm^ they covered by layers of sand jtnd 审毗 禺縣莎耶 Plant & Animal Remains Over mill I ions of yriirs B the rrmrnin% were buried deeper and dee*p?r F The enormotn ^nd pre^ture turned them into oil and Today, we drill down through layer% o-f znd# 口九.ind rock the rock fc-FmaKioni that can旧爪eil gaf depotiu.

世界科技进步历史年表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100万年前,人类掌握了火的使用技术。 2万年前,人类发明弓箭。 1万年前,人类进入定居农业社会。 前7000年,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已有陶窑及模制的陶器。 前4241年,古埃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前4000年,埃及人已掌握陶器制造、冶金术、酒醋制造、颜料染色。 前2500年,埃及人用沙和苏打制取玻璃。 前21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六十进位制、乘法表。 前2000年,埃及人发明十进制,整数和分数计算法,三角形和圆面积计算法,正方角锥体和锥台体积计算法;发明防腐剂以保存木乃伊。 前1950年,巴比伦人能解两个变量的一次和二次方程。 前1200年,中国用蚕丝织丝绢。 前1200年,中国殷商青铜(铜锡合金)冶铸技术已达成熟阶段。 前1066年-前221年,周朝。 前770-前476,春秋时代。 前770年,中国已会铸铁。 前722年,中国开始用干支记日。 前700年,管仲(前725-645)记载了磁石。 前7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循环的沙罗周期。 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即后来的名的哈雷彗星。 前6世纪,希腊的泰勒斯(Thales,前625-547)发现琥珀摩擦生电,发现磁石吸铁现象。 前6世纪,希腊毕达哥拉斯证明了勾股定理,发现了无理数,提出了地球球形说,研究了音律。 前6世纪,印度人计算出2的平方根为。 前594年,希腊梭伦改革,确立民主政治,制定宪法,工商业兴起。 前551年,孔子诞生。 前5世纪,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完成古代原子论,认为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 前5世纪,中国的《周礼》中记载了用金属凹面镜从太阳取火的方法。 前475-前221,战国时代。 前462年,希腊巴门尼德、芝诺等埃利亚学派指出在运动和变化中的各种矛盾,提出了飞矢不动等有关时间、空间和数的芝诺悖论。 前400年,墨翟(前468-376)发现小孔成像。 前4世纪,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数学、动物学等进行综合研究,在《天论》一书中提出了地球中心说。认识到声音是由空气运动产生的。发表《动物自然史》等书,记载有500多种动物,第一次把生物学置于广泛观察的基础之上。 前4世纪,希腊的菲洛劳斯提出中心火说,是日心说的萌芽。 前4世纪,中国的庄子(前369-286年)中记载了钻木取火的方法,提出了“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事不竭”的观点。 前350年,中国战国时代的甘德、石申编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前3世纪,希腊欧几里德发表《几何原本》13卷。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张宇 《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5日10 版)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重要特点。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趋势和要求,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谋划,不断开拓发展的新境界。 增长速度的变化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既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客观趋势,又体现了我国宏观调控目标新的取向。 从经济运行的客观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随着资源生态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高增长难以为继。从宏观调控的目标取向看,在新常态下,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宏观调控的目标要适应这种转变,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使中国经济大船能行稳致远。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仍然是位于世界前列的、富有前景的增长。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此,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必须保持6.5%以上,这样才能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实现这一目标是有充分条件的。我国目前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条件下,要采取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调控政策,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努力实现中高速增长的目标。 经济结构的优化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趋势加快。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2013年后消费贡献率增幅明显,由2013年的50%增长到2015年上半年的60%。同时,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网上购物、定制消费等方式广泛发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的消费升级逐步展开,新的商业机会不断涌现。 产业结构方面,2015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9.5%。2011—2014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为13.2%和11.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和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城乡结构方面,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2014年城镇化率达到54.77%,每年新增城镇人口近2000万人。区域结构方面,中西部地区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重庆、贵州经济增速领跑其他省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不断拓展着区域发展新空间。 经济结构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成果。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多年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和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产能过剩化解,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十三五”期间,必须持之以恒地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世界科技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世界科技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科技馆副馆长黄体茂 在科技馆规划设计之前,客观地了解世界上典型的、水平较高的、主流的科技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正确理解科技馆的性质和特点,对科技馆的正确定位和实现较高的质量和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为区别传统意义上的、众所周知的科技工业博物馆,本文称要讨论的为现代意义的科技馆,简称科技馆,国外也有叫科学中心等名称的。 研究现代意义科技馆,有必要先探讨一下它的由来,再比较客观地了解一下它的现状,然后总结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进而科学推测其发展趋势。 一、科技馆的由来 关于科技馆的由来,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教育家和科学家在教育思想改革中创造出来的,另一种是为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 (一)科学家和教育家在教育思想改革中创新出科技馆 从时间上看,最早具备现代意义科技馆特点的应算法国巴黎发现宫,它建于1937年。当时法国巴黎承办了一次万国博览会,即现在的世博会。政府为此投资兴建了一批建筑,其中包括漂亮的大宫和小宫。博览会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让-佩兰策划了一个叫“技术中的艺术”的展览,并在大宫展出,后不断改造、扩充,发展成为现在的发现宫形式。 是什么使让?佩兰产生建发现宫的想法呢?据说,是他与一位英国朋友、也是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讨论时说,不应把科学活动局限在科学家范围,应把科学加以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要设置一些公共场所,在这里通过科学表演向观众介绍生活中的科学,体现科学与公众的关系。他认为,多数公众对高深的科学原理并不感兴趣,也不可能理解,因此只告诉他们应用即可。他还说,发现宫反映的不是高技术,而是让平民百姓了解最基本的科学。连基本的科学都不懂,怎么可能了解高新技术呢?在此先不讨论这种观点是否准确,但应该承认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道出了科普的一般意义和大众教育的某些基本特点。 正是在这种思想引导下,发现宫开始尝试展出一些基础科学内容。最初的形式有些象老师辅导的科学实验,后来逐渐地采取不用老师辅导而由观众自己进行的实验和演示,即现在的常设展览教育形式。要特别强调,发现宫是世界上第一个没有象传统科技工业博物馆那样的收藏品的科技馆。 (二)为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 谈到科技馆常使人联想到自然博物馆和工业技术博物馆这类科技工业博物馆。 在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把自然界本身产生的动、植物的标本、化石等收藏起来,进行陈列和研究。出现了如1753年建成的伦敦大英自然博物馆等自然博物馆。 在科技逐渐发达起来后,特别是欧洲工业革命后,人们把由人设计制造出来的较为复杂的工具、仪器和设备收藏起来,进行陈列。出现了如1820年建成的德国柏林国家技术博物馆和1857年建成的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等工业技术博物馆。

100分——形成开放发展新格局——世界高水平自贸区演变与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

1.我国在实施更加主动的对外战略时,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的原则是()。(3.0分) A.国民待遇 B.出口退税 C.税费减半 D.国际待遇 我的答案:A√答对 2.上海自贸区与香港自贸区的最大区别在于()。( 3.0分) A.金融优势 B.政策优势 C.制造业优势 D.服务优势 我的答案:C√答对 3.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是()。(3.0分) A.阿联酋迪拜港自由港区 B.德国汉堡港自由港区 C.英国伦敦自贸区 D.美国纽约港自贸区 我的答案:A√答对

4.截止到2017年2月底,上海自贸试验区()以上的新设企业从事商贸业和商务服务业。(3.0分) A.80% B.85% C.90% D.95% 我的答案:A√答对 5.下列自贸区中,功能定位为“自由港型”的是()。(3.0分) A.香港自贸区 B.巴塞罗那自贸区 C.马里莱斯自贸区 D.伊斯坦布尔自贸区 我的答案:A√答对 6.1989年,在全球率先推出贸易管理电子平台贸易网的是()。(3.0分) A.香港自贸区 B.新加坡自贸区 C.迪拜自贸区 D.洛杉矶自贸区 我的答案:B√答对 7.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核心工程是()。(3.0分)

A.金融制度 B.服务环境 C.离岸贸易 D.制造产业 我的答案:C√答对 8.下列不属于世界四大自由贸易区的是()。(3.0分) A.阿联酋迪拜港自由港区 B.德国汉堡港自由港区 C.英国伦敦自贸区 D.美国纽约港自贸区 我的答案:C√答对 9.()通常被视为开放程度最高的自贸试验区,往往能成为一个地区、乃至全球高度开放和贸易枢纽的中心。(3.0分) A.自由贸易港 B.自由贸易区 C.自由贸易园 D.自由贸易试验区 我的答案:A√答对 10.下列对于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说法错误的是()。(3.0分) A.中国的自贸试验区建设要顺应全球自贸区发展趋势和加快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需要

(发展战略)世界经济发展史

专题六世界经济发展史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的经济;1929 一1933 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二战后欧洲、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特点及经济格局的演变。 要从宏观上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和繁荣的若干因素,如①前提:新制度确立体现了其先进性。 ②环境:相对和平时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活动。③利俄:推动了生产力进步。④掠夺:对本国人民的剥削和对别国的掠夺。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永恒规律,在这一规律作用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发生重大变化。 发展与腐朽,垄断与竞争,经济发展与改革调整,失衡发展与相互依存,社会经济现代化与部分居民贫困,这些都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两重趋势,对上述观点的认识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今社会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 问题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1 .工场手土业时期 ( l )时间:16 ? 18 世纪下半期。 ( 2 )特征:①14 一15世纪,欧洲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又直接促成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贸易的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欧洲封建经济开始衰落。②这一时期,工场手工业一直是工业生产组织的基本形式。‘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在英、法、美诸国先后爆发革命或战争,新统治秩序虽历经曲折却最终确立,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趋向上看,资本主义己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这是历史发展规律决定的。 2 .蒸汽时代 ( l )时间:19 世纪初一19 世纪70 年代。 ( 2 )特征:①在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考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许多国家和业洲的日本确立,这一阶段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就是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通过这些革命或改革,资本主义经济战胜封建的自然经济,确立了在世界经济中的统治地位。 ②18 世纪60 年代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从手工工场阶段向大机器生产过渡;1840 年英国机器制造业的建立,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19 世纪初工业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19 世纪中期,法、美完成工业革命,俄、日步其后尘。工厂取代传统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生产力极大提高。 3 .电气时代 时间:19 世纪70 年代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时期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开始、扩展和深化时期,具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 l )时间:19 世纪70 年代初一20 世纪初。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 2 )特征: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人电气时代,资本主义出现飞跃式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到19 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国、德国超越了英、法;英、法由于技术设备的落后,资本大量输出,经济发展缓慢下来;俄、日也开始崛起。 第二阶段: ( l )时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 ——1945 年)。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摘要: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猛,学科交叉融合加快,重大创新不断涌现,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的周期日益缩短。科学技术不仅成为推动全球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根本动力,也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和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总体来看,当前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和新趋势。 关键词:双刃剑高度分化国际竞争管理体制信息技术产业结构升级 引言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不少学者称之为"第三次技术革命",以表明其划时代的意义或用"知识爆炸"来形容现代科技发展的高速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人类社会的紧密结合,人们也开始思考关于科技发展的哲学命题:例如科学技术的本质问题、科技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科技与人的自身关系问题等等。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呈现出了超越以往时代的特点。 正文 一. 关于科学技术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而技术则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科学和技术作为两个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科技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科学技术自从产生以来,已经给人类带来了数不清的实际利益。它既是利用自然的资源为人类服务,也是以人为主体进行改造自然的活动;科技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也与社会有着双向依赖关系;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初衷在于使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使人获得更大的自由与解放,从而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在当代科技更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由于科学技术本身存在某种非人性化的因素,加上人类自身对科技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技术的异化。在这种状态下,技术不再是为人服务的工具,对于人自身而言,技术反倒成为统治自己的异己力量,造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带来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即科学技术的进步带给人类的并不尽是鲜花和满意的微笑,还有困惑和苦恼。 在当代,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联系更加紧密;围绕着这些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在于揭示事物本质的规律,总的来说具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随着工程的系统化,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庞大,结构愈来愈精巧;因此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关系日益紧密,在工程技术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离开

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及趋势分析

2004—2006年期间,在发达国家美、欧元区、日等经济持续攀升,发展中国家中、印等经济快速增长的共同推动下,世界经济延续了较好的增长势头。但同时,世界经济近期也出现了走缓和地区徘徊趋向。本文根据近年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和影响,分析 2007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提出需采取的进一步措施和建议。 一、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1、2007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将趋缓 2004年以来,在发达国家经济持续攀升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共同推动下,世界经济增势良好。但2006年下半年,美国经济由于房地产市场降温、私人消费增长转弱而明显放缓。欧洲经济增长虽可望持续,但增速也将有所减弱。这是因为世界经济已处于一体化状态,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连动影响十分明显,进而还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根据野村证券的有关研究,美国经济增长率每减少1%,日本gdp要下降0.6%,欧元区与其他地区经济也是如此。总体上看,世界经济仍有望进一步增长,但增长势头将难以保持2006年水平。联合国预测报告认为,2007年世界经济有望增长3.2%,比2006年减少0.4个百分点。在发达国家经济体增长均适度放缓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扩张也将受到影响。 随着经济增长的减缓,全球需求上升势头也会减弱,世界贸易增长也将相应放慢。据联合国预测,2007年全球贸易增长7.8%,比2006年减少2.3个百分点。 2、世界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增强 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世界贸易额与全球gdp之比持续上升。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印和东亚等表现尤为突出。我国的进出口额已占gdp的70%。世界贸易从1988—1997年的13.2%上升到2005年的16.7%,使其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迅猛扩张,以及世界贸易体制的完善,既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同时也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受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使全球贸易自2002年二季度开始走出衰退,并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200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达到10.9%,是自2001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伴随着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按照imf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全球贸易量增长率将为9.4%和7.8%,分别比春季预测调高了1.4和0.3个百分点,增速均高于2005年7.5%的增长水平。受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带动,2006年世界贸易增长也高于预期。从进口需求来看,2006年,受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带动,美国进口增长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一至三季度进口分别同比增长13.4%、13.2%和13.9%,基本保持2005年全年增长13.7%的水平。由于经济增长加快,自2005年开始,日本和欧元区进口需求明显提高,成为促进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2006年以来,日本进口增长继续提高,一、二季度,日本进口同比增长分别达到27.5%和19.1%,三季度又增长16.8%,均高于2005年全年15.6%的增长速度。从出口来看,由于外部需求强劲增长。继2003—2005年出口持续快速扩张之后,2006年许多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了出口的较快增长。中国、巴西、俄罗斯等国的货物出口额增长率都达到20%以上,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和台湾地区等的出口增长率都在10%以上。预计2007年这些经济体仍然是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迅速增长。但世界贸易发展失衡加剧、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迅速上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贸易摩擦有增无减。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国家将国内就业增长乏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归因于贸易问题,并在重要贸易领域设置壁垒,使美欧、美中等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不利于世界贸易的稳定发展。特别是,持续近五年之久的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谈判被迫中止,使多边贸易体制陷入困境,给世界贸易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 3、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扩大 2007年,受美国经济增长减弱的影响,发达国家(地区)经济增长势头将有所放缓。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可望保持强劲增势,将成为拉动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

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一)汇总

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 2015年07月06日07: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 原标题: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世界科技发展呈现新的大趋势。为反映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从本期“观察”版起将陆续推出“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系列专版。今日刊发第一期,敬请关注。 ——编者 新一轮科技革命将深刻影响世界力量格局 创造未来的科技发展新趋势(大势所趋) 白春礼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正加速推进,并深度融合、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重塑世

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主导力量。我们只有认清趋势、前瞻擘划,才能顺势而为、抢抓机遇。从宏观视角和战略层面看,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正呈现以下十大新趋势。 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将催生产业重大变革,成为社会生产力新飞跃的突破口。作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的领域,信息网络、生物科技、清洁能源、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正孕育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量子计算机与量子通信、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合成生物和“人造叶绿体”、纳米科技和量子点技术、石墨烯材料等,已展现出诱人的应用前景。先进制造正向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器件一体化方向发展,极端制造技术向极大(如航母、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和极小(如微纳芯片等)方向迅速推进。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模式、智能材料与3D打印结合形成的4D打印技术,将推动工业品由大批量集中式生产向定制化分布式生产转变,引领“数码世界物质化”和“物质世界智能化”。这些颠覆性技术将不断创造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驱动力,推动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深刻调整,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科技更加以人为本,绿色、健康、智能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未来科技将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致力于研发低能耗、高效能的绿色技术与产品。以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加速光合作用、智能技术等研发应用为重点,绿色农业将创造农业生物新品种,提高农

形成开放发展新格局世界高水平自贸区演变与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试题与答案

形成开放发展新格局——世界高水平自贸区演变与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 1.1989年,在全球率先推出贸易管理电子平台贸易网的是()。(3.0分) A.香港自贸区 B.新加坡自贸区 C.迪拜自贸区 D.洛杉矶自贸区 2.截止到2017年2月底,上海自贸试验区()以上的新设企业从事商贸业和商务服务业。( 3.0分) A.80% B.85% C.90% D.95% 3.下列自贸区中,功能定位为“自由港型”的是()。(3.0分) A.香港自贸区 B.巴塞罗那自贸区 C.马里莱斯自贸区 D.伊斯坦布尔自贸区

4.上海自贸区与香港自贸区的最大区别在于()。(3.0分) A.金融优势 B.政策优势 C.制造业优势 D.服务优势 5.下列对于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说法错误的是()。(3.0分) A.中国的自贸试验区建设要顺应全球自贸区发展趋势和加快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需要 B.中国的自贸试验区建设要综合发展,融合其他各种类型的长处 C.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要集转口集散、贸工、进口加工、保税仓库、商业零售等模式的优点于一体 D.中国自贸试验区要建设成为综合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6.()通常被视为开放程度最高的自贸试验区,往往能成为一个地区、乃至全球高度开放和贸易枢纽的中心。(3.0分) A.自由贸易港 B.自由贸易区 C.自由贸易园 D.自由贸易试验区 7.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核心工程是()。(3.0分) A.金融制度

B.服务环境 C.离岸贸易 D.制造产业 8.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是()。(3.0分) A.阿联酋迪拜港自由港区 B.德国汉堡港自由港区 C.英国伦敦自贸区 D.美国纽约港自贸区 9.下列不属于世界四大自由贸易区的是()。(3.0分) A.阿联酋迪拜港自由港区 B.德国汉堡港自由港区 C.英国伦敦自贸区 D.美国纽约港自贸区 10.我国在实施更加主动的对外战略时,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的原则是()。(3.0分) A.国民待遇 B.出口退税 C.税费减半 D.国际待遇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各国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紧密联系,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它是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其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涉及到国家经济体制、企业趋利动机与技术进步等三个因素。(1)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制障碍。(2)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发展。(3)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远距离控制的成本,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货币和跨国公司等领域的发展上,其表现主要有:第一,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第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到了80年代末,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额超过3万亿美元,其中3/4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第三,金融国际化。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第四,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是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它把世界经济全球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和完善,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其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世界生产力迅速提高。(2)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不断加强。(3)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商品结构、贸易地区均发生重大变化,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全球化使商品、服务、资本、人才、资源等各种要素流动的技术性和政策性障碍大幅减少,加快了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4)国际金融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领域,被看作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促进了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5)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全球工业化的重心正由西半球移向东半球。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比重的下降,其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迅速上升。 但是,经济全球化在加强各国相互依存,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1)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2)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3)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主要的负面影响在于:加剧了各国间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收益大都

中国四大自贸区的区别.

总结: 广东自贸区:面向港澳,侧重服务贸易自由化。 天津自贸区:面向东北亚,促进京津冀制造业升级。福建自贸区:面向台湾,侧重两岸经贸合作 上海自贸区:面向全球,侧重金融中心

广东自贸区 面向港澳,侧重服务贸易自由化 “广东自贸区更加突出同香港澳门的合作,特别是加强对香港澳门服务业的开放和衔接。”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接受南都记者采访表示,服务业开放将对提升广东制造业实力有巨大帮助。广东制造业为服务业提供了很好的载体,两者可互相促进。 “广东是中国南大门,广东自贸区面向东盟。”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接受南都记者采访认为,广东自贸区与已有的中国-东盟自贸区相接,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此外,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很重要的节点,自贸区平台亦可发挥作用。

“最难的是理念合作。”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分析,以往是香港主导带动广东发展,现在广东经济总量壮大,两者趋于平等,香港放不下架子又害怕空心化,而广东有些自满情绪,如何同心是关键。“以前香港与广东前店后厂,而现在广东企业直接去国外了。能成店,香港才愿意把资金、人才、科技等带来,否则就会担心被抽空。”广东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周林生说,“港澳的金融、物流、科技、专业服务等,都是珠三角缺乏的。有了广东的腹地,港澳的服务业也延长了产业链。双方形成利益互补关系,很重要,双方要形成共识。” 片区介绍 ●南沙新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地理几何中心,距香港、澳门的海上航程为38和41海里。定位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目前已建立起航运物流、高端商务和商贸、科技智慧、高端装备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深圳前海蛇口片区,与香港隔海相望,紧邻香港国际机场和深圳机场两大空港,定位为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世界服务贸易重要基地和国际性枢纽港。 ●珠海横琴新区片区,经莲花大桥与澳门相连,已实行创新的环岛电子监控分线监管模式,定位为文化教育开放先导区和国际商务服务休闲旅游基地,打造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新载体。

【心得体会】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新趋势

经济全球化新特点新趋势 学习强国爱我中华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

来源:《人民日报》 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新趋势 内容提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全球化进入调整期,呈现出速度放缓、内容变化、格局分化、规则重构的新特点。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必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经济全球化走向,旗帜鲜明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坚定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帮助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效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共享经济全球化红利。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经济全球化从高速推进期进入调整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我们要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新趋势,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经济全球化走向,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经济全球化从高速推进期进入调整期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全球化主要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经济全球化的推进速度明显下降。跨境贸易与投资快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的重要表现。1998—2007年,全球货物贸易出口、服务贸易出口和跨境直接投资年均增速

分别达到10.9%、10.8%和11.9%。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是一个分水岭,此后,跨境贸易和投资明显减速。2008—2017年,全球货物贸易出口和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速分别下降到1.0%和3.2%。货物贸易出口占全球GDP的比重在2008年达到25.4%的峰值后,2017年降到22%。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GDP的比重在2008年达到6.32%,近10年在波动中维持,2017年为6.65%。跨境直接投资规模2007年达到18938亿美元后出现收缩,2008—2017年年均增速为-0.42%。 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与格局发生变化。从内容变化看,服务贸易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有所上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增长速度都明显下降,但货物贸易增速下降幅度更大,服务贸易平均增速达到货物贸易平均增速的3.2倍。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相应上升,占比从2008年的19.9%上升到2017年的23.2%。从格局变化看,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明显上升。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持续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越来越深地参与到全球生产价值链当中,在跨境贸易与投资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例,发展中国家占全球直接投资流入额的比重从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发展到与发达国家接近,个别年份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加速调整。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是由理念、规则和机构组成的一套复杂的国际体系,为经济全球化提供制度保障。从理念层面看,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的自由贸易理念正受到所谓“公平贸易”理念的挑战。从规则层面看,新的经贸规则从以往的边境措施向边境后措施深度拓展。从治理平台看,多边贸易谈判停滞不前,多哈回合谈判迟迟未果,但区域一体化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成为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的新平台,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多边组织的改革被提上日程。 经济全球化进入调整期具有深刻复杂原因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21世纪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和科学理性充分发展的世纪,世界科技革命开始向更高的阶段迈进,新的科技浪潮正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蓄势待发。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技术的不断创新及其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社会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 一、信息技术成为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导技术,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 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将是信息密集程度的增加,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发展,费用的迅速下降。计算机与通讯的结合,互联网,移动电话与卫星网络的发展,对人类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将产生极为巨大的影响。在信息储存方面,储存容量将稳定增长,集成技术将进一步发展。微机电系统技术对未来全球通讯系统的发展将可能有重大影响。 信息技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是网络化。互联网的发展与计算机的发展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网络化与计算机对未来的教育(远程教育)、经济(如电子商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发展的另一趋势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将来的发展趋势是每一项设备或用具中都安装有计算机,这些计算机是互联的,因此可以设想一个人在外面可以控制他的家用设备。 随着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比重将大大增加,也将促进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二、基因技术、蛋白质工程、空间利用、海洋开发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的发展将产生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 与生物学相关的技术将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技术是有生命物质的工业应 用技术,用于制造食物、药品或其他产品。生物技术中包括了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传统生物技术是人类应用发酵技术制造酱油,醋及酒等传统产品。而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或重组DNA(脱氧核糖核酸)技术,则可以广泛地用于药物及农业方面。人类基因组 序列工作框架图的绘就,直接引发了基因革命的新冲击波。基因革命在21世纪有望通过改 变物质生产方式而重塑全球经济。 在21世纪,绿色科技成为未来科技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方向,也是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 道路的必然选择。绿色科技强调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保护和增值,强调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提倡文明、科学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国际能源技术发展的趋势将较少地依靠单一能源而更多地依靠多种能源。影响未来能源结构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是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氧化氮,臭氧、甲烷)所造成的全球气温的升高。长期能源战略侧重于能源结构的调整。未来的能源结构将主要依靠二种不含碳的一次能源结构。能源技术发展方向的第二个方面是节能。节能技术的发展反映在各个领域,一是改进结构,比如在房屋建筑中使用绝缘材料以促进电力的有效利用,二是改进使用油及天然气的机器以提高燃料的使用效率。 纳米技术具有彻底改变物质生产方式的巨大潜能。它有可能在新世纪引发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同时,柔性生产正以全球规模兴起。柔性生产系统不仅具有硬件生产系统的特征,更主要的是具有软件组织系统的特征。 三、科学技术一体化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日益交融成为科技发展主流 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交叉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学科间、门类间的交叉与融合是普遍现象;科学技术系统、人类社会系统、全球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生命系统、脑与神经系统,地球系统等都是多元化、多层次、综合的复杂大系统;科学技术研究的对象,理论与方法、应用目标与转化形式等均呈现多样化特征。在21世纪,科学技术有能力逐渐攻克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极其复杂的难题。

人均GDP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及国际经验借鉴

人均GDP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及国际经验借鉴 一、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判定 (1) 二、人均超过GDP3000美元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 三、人均超过GDP5000美元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4) 四、人均超过GDP10000美元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7) 五、人均GDP处于不同阶段时在消费及投资方向的不同特征 (10) 六、“中等收入陷阱”面前韩国巴西的不同选择 (14) 一、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判定 人均收入水平是判断经济发展阶段的总体性指标,主要由以下两种判断标准: (一)世界银行标准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发展进程的重要依据。20世界70年代中期,世界银行在其年度发展报告中开始将国家按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分类,后改为按照人均国民收入(GNI)分类。世界银行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分类指标较为普及,是当今许多经济学家判断一个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 世界银行有两种分类方式,且两者密切联系。一种是将国家或经济实体划分为四个收入档次,分别为低收入、下中等收入、上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这一分类标准非常明确且每年调整一次。2007年的分类标准为:人均GNI低于905美元为低收入经济体;人均GNI在906美元至3595美元之间为下中等收入经济体;人均GNI在3596至11115美元之间为上中等收入经济体;人均GNI在11116美元以上为高收入经济体。按照此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处于3000到10000美元时,属于上中等收入经济体。 另一种是在这四个收入档次类别基础上,又划分为“发展中经济”和“发达经济”两个类别。在世行官方文件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被笼统地成为“发展中国家”,高收入国家则被称为“发达国家”。世界银行金融信贷政策对这两类经济体也有明确的收入“门槛”界限。按照1989年世行有关补充界定,这个“门槛”的收入界限是以1987年美元购买力计算的人均GNI为6000美元。在此收入门槛以上,便划入“高收入国家”或“发达国家”之列。这一门槛每年随美元购买力或价格指数的变化而调整,2007年世行确定的高收入或“发达经济”的收入门槛为11116美元。 (二)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 在现有国内外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中,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钱纳里阶段划分标准认为工业化是以经济重心由初级产品生产向制造业生产转移为特征的;他把现代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把随人均收入增长而发生的结构转变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表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