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全部章节练习题完整版

心理学全部章节练习题完整版

心理学全部章节练习题完整版
心理学全部章节练习题完整版

第一章《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个体心理发展包括认知能力的发展、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2.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3.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在个体心理发展方面,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性的观点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

的理论。

5.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6.自我是本我在与现实的接触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人格结构,遵循现实原则。

7.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

8.皮亚杰认为,守恒是具体运算阶段区别于前运算阶段的重要标志。

9.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成熟、练习与经验、社会性经

验、平衡四个方面。

10.维果茨基从种系与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

发展理论。

11.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工具与符号为中介的。

二、选择题

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是遵循()。

A.快乐原则

B. 现实原则

C. 道德原则

D. 利己原则

2. 埃里克森认为,在儿童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阶段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与疑虑,体验着()。

A.希望的实现

B. 意志的实现

C. 目的的实现

D. 能力的实现

3.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出现“自我中心”特征是在()。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4.皮亚杰通过一系列守恒实验,发现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获得“物质守恒”的时间是()。

A. 6~8岁

B. 7~9岁

C. 8~10岁

D. 9~10岁

三、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

2.学习准备——

3.图式——

4.最近发展区——

四、简答题

1.简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2.简答埃里克森关于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

3.简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4个阶段理论。

五.案例分析题

吴某是初二年级的一名男同学,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于中上水平,智力较好,对教学比较感兴趣。但是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在家里,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使性子,甚至离家出走。父母都从事旅游事业,经常在外,与之交流时间比较少。上一学期的一天早上,因洗头与母亲大闹一场。他母亲认为,早上时间太紧,因而要他晚上再洗。中午,他与同学喝酒,借此来气他的母亲。还有一次,放学路上与一群社会青年一起玩耍,其中有几人抽烟,邻居发现后告诉了他的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他趁机跑出家门,在外流浪两天后才回家。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也很尖锐。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瞪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与老师讲道理。在初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老师发现他与其他班级的同学打架,把他叫过来进行教育,本来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他担心老师会惩罚他,于是就一口否认,并且与老师大吼大叫,叫老师找出证据和证人。

问题:1.造成吴某叛逆行为的原因有哪些?

2.作为他的班主任,你将采取哪些措施对他进行教育?

3.这个案例有什么教育启示?

六.论述题

1.论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2.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如何依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进行课堂教学。

第二章中小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的发展与教育

注意的思考与练习:

一、填空题

1.专心孜孜、心无旁骛、朝三暮四、胡思乱想等指的就是(注意)。

2.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

3.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4.(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目的或任务越明确、越具体,随意注意越易于引起和维

5.一般而言,注意的品质有(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分配)、

(注意转移)等几个方面。

6. 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

7.根据当前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这是(注意的转移)

二、判断题

1.学生在听课时只注意听老师讲的东西,而对上课无关的东西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这是注意的指向性。(×)

2.它不是一种独特的心理活动,而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或方式。(√)

3.无意注意更多是一种积极的注意,它是注意的初级形式。(×)

4.有意注意是注意的一种消极、主动的形式。(×)

5.注意起伏是指注意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现象。(×)

6.一般说来,注意对象的组合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相互之间能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7.在打篮球时,既要分一部分精力去防守,又要随时想到进攻。这是注意的分散现象。(×)

三、名词解释。

1.注意

2.注意的分配

3.有意后注意

四、分析题

一位老师在上某一节课时,有意地采取了以下做法:(15分)

(1)走进课室时,将画好的小黑板画面朝里,放在不显眼处,等到讲课需要时才亮出。

(2)上课时先给学生讲解这节课的目的、任务,然后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所讲知识。

(3)当他发现有学生做小动作时,不是点名批评,而是突然停止讲课或提高说话的声音。

这位教师这样做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教材P25:无意注意的规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五、论述题

试述注意规律在教学上的应用。

(答案:P25-27 :注意规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概括要点说明)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

一、判断题

1、我们认出正在阅读的字母是“T”,或听清某同学说话发出的声音,这种心理现象属知觉。(×)

2、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780毫微米的光波(电磁波)。(√)

3、静觉是对人体做加速或减速的直线运动以及旋转运动所产生的感觉。(√)

4、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之中,我们会选择一定的事物作为对象,而未能被注意到的其它事物则成为背景,这是知觉的整体性。(×)

5、看见一个苹果,听一首乐曲等是感觉心理现象。(×)

6、知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或源头,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7、知觉作为一种认识活动过程,包含了觉察、分辨、识别和确认等几个相互联系的过程。(√)

8、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20~20000赫兹的声波,在这个范围以外的声音是听不见的。(×)

9、“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属于时间错觉。(√)

10、一般来说,事物的关键部分、强的部分在知觉的理解性中起着决定作用。(×)

二、填空题

1、(知觉)是有机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

2、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3、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它主要是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所产生的。

4、人类语言信息和其他与声音有关的信息主要就是通过(耳朵)获得的。

5、根据所知觉的事物的特性,可把知觉划分为(物体知觉)知觉和(社会知觉)知觉。

6、(时间知觉)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7、社会知觉是指对人的知觉,包括(自我)知觉、(人际)知觉及(对个人)知觉。

8、(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9、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疑人偷斧”等指的是(错觉)。

10、(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是运用外部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形态的一种计划性和目的性很强的自觉感受活动。

三、单项选择题

1.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毫微米的光波(电磁波)。

A.360~760

B.380~780

C. 480~780

D.400~800

2.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之中,我们会选择一定的事物作为对象,而未能被注意到的其它事物则成为背景,这是()。

A.知觉的选择性

B. 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逻辑性

D.知觉的恒常性

3.看见一个苹果,听一首乐曲等是感觉心理现象。

A.感觉

B.知觉

C.视觉

D.听觉

4.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赫兹的声波,在这个范围以外的声音是听不见的。

A.20~20000

B.16~20000

C.400~2万

D.200~2000

三、名词解释

1、知觉

2、时间知觉

3、知觉整体性

4、错觉

四、问答题

1、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P27感知的含义)

2、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P28-29)

3、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P31)

五、案例分析:

1、为什么教师板书时,有时用彩色粉笔?为什么有的教科书某些地方用粗体字或加上着重点?有些人读书,为什么在书上做上各种记号?

参考答案:a.符合知觉选择性原理;b.结合例子分析

第三章记忆的思考与练习

一、填空题(每个空格1分,共20分)

1、记忆包括(记)和(忆)两个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2、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记忆)就是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储存和提

取过程。

3、按记忆信息保留的时间长短,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记忆系统。

4、按记忆内容,可将它分为运动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情境记忆)、逻辑记忆。

5、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7 ± 2)模块。

6、(保持)是指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与巩固的过程,是记忆的中间环节。

7、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 遗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呈(先快后慢)的趋势。

8、(再认)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呈现在面前,觉得熟悉,能够确认或重新认出来。

9、(前摄抑制又称前摄干扰)是指先前学习过的材料对识记、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10、一个人的记忆力水平综合起来,可以从记忆品质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和(备用性)等四个方面来衡量和评价。

二、判断题(错打×,对打√)

1、记忆是反映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不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2、记忆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心理过程。(√)

3、记忆联结着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

4、形象记忆通常以想象的形式存在。(×)

5、长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或是几分钟的记忆。(×)

6、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环节,是保持和回忆的目的。(×)

7、大量实验表明,机械识记的效果优于意义识记。(√)

8、一般而言,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的时间为2:3比较恰当。(√)

9、学习强度达120%的过度学习,保持效果最佳;超过120%则记忆效果不再有明显增加;(×)

10、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主要有语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类。(×)

11、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12、回忆是指过去经历的事物出现时而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

三、案例分析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位教师的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参考答案:

1、这些教法应用了意义识记(意义记忆或理解识记)的心理学原理。

2、意义识记是指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把握材料内容的识记。

3、这位教师教“买”与“卖”这两字时,向学生指出只有多了才能,少了则就

要回买来,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而针对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时,则教学生“干燥”与“火”有关,“急燥”与心情有关,心急是总会跺脚,因而是“足”傍。

四、问答题

1、如何复习才有较好的效果?

有较好复习效果应做到:

①及时复习。

②清晨起床和睡前复习。

③把握好复习时间间隔。

④试图回忆。

⑤过电影。

3、影响识记的因素有哪些?

识记方法有很多,比较有效的实际方法主要有:

(1)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2)有明确的识记目的;

(3)整体识记与部分识记相结合;(4)集中识记与分散识记相结合;(2分)(5)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6)多种感官并用。

第三章思维与想象

一、填空

1、思维的特点包括、。

2、根据思维凭借对象的不同,思维可以分为、和。

3、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

4、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划分为、。

5、梦是的极端形式。

6、指向未来并能实现的想象称为。

7、凭借头脑中已有的形象或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类型是。

8、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属性的思维过程称为。

9、在头脑中根据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按不同的顺序与层次组成一定系统的思维过程称为。

10、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是。

11、判断由组成,以的形式表现。

二、选择

1、由于思维的(),人们才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感知到的事物。

A. 抽象性

B.概括性

C.独立性

D.间接性

2、三个数字ABC,其中A>B、B>C,可知A>C,这属于()

A. 逻辑思维

B.发散思维

C.动作思维

D.创造性思维

(多选)3、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们练习写出白纸的不同用途,这个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

A. 集中思维

B.发散思维

C.动作思维

D.创造性思维

4、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获得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是()。

A. 形象思维

B.抽象思维

C.动作思维

D.创造性思维

5、作为思维的重要过程之一,()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他们的相同点、不同点极其关系。

A. 分析

B.比较

C.综合

D.抽象与概括

6、()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

A. 分析

B.抽象

C.综合

D.概括

7、个体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这一思维活动以后,最可能进行的思维过程是()

A. 分析

B.抽象

C.综合

D.概括

8、在阅读鲁迅的《阿Q正传》时,头脑中形成的阿Q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

A. 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表象形成

9、鲁迅在创作《阿Q正传》时,塑造的阿Q形象的心理过程是()。

A. 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表象形成

(多选)10、按照想象活动是否有目的性,想象可以划分为()。

A. 有意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再造想象

11、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但其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

A、形象抽象思维

B、理论型思维

C、辨证思维

D、经验型思维

12、高中学生的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性、概括性,并开始形成()。

A、抽象逻辑思维

B、发散思维

C、辨证思维

D、形象抽象思维

13、初中学生的想象()

A、多为有意识有目的的

B、全属有意识有目的的

C、意识性目的性较差

D、多为无意识无目的的

三、名词解释:

1、思维

2、定势

3、想象

四、简答题

1、思维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分别有哪些种类。

2、想象的种类。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中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

5、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6、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7、思维的品质。

五、案例分析

1、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相关原理进行分析。

2、有时候,我们在以某种方式解决问题以后,在随后解决有类似特点的问题时,会不自觉的沿用这种方式。很多时候,人们都认为床单只能用来铺床、玻璃瓶只能用来装水,而不知道他们还能有其他用途。请依据问题解决的相关原理进行分析。

六、论述

1、中小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2、中小学生良好的想象力的培养。

答案:

一、填空

1、间接性概括性

2、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3、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4、有意形想象无意想象

5、无意想象

6、理想

7、形象思维

8、分析9、系统化10、概念11、概念句子

二、选择

1、D

2、A

3、BD

4、D

5、B

6、B

7、D

8、A

9、A 10、ABCD

11、D 12、A 13、A

三、名词解释

1、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

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

2、定势: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3、想象: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四、简答题

1、1)按照思维凭借的对象,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2)根据思维过程指向的不同,分为集中思维、发散思维;3)根据思维创造性程度,分为常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2、1)根据想象活动有无目的性,分为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其中有意想象根据创造性的不同,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3、1)问题情景;2)知觉特点;3)知识经验;4)定式;5)功能固着;6)原型启发;7)动机、情绪与个性因素。

4、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2)想象的创造性成分逐步增多;3)想象的现实性逐渐增强。

5、1)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2)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3)思维独立性与批判性日益增强;4)思维中的自我中心性逐渐消失。

6、1)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2)思维的基本过程逐渐发展并日趋完善;3)初步具备逻辑思维各种形式,辩证逻辑思维开始萌芽;4)思维品质不断发展,表现出显著的个体差异性。

7、1)广阔性;2)深刻性;3)灵活性;4)敏捷性;5)独创性;6)批判性。

五、案例分析

1、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更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定势: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解决相似或相同问题时,定式有利于提高效率;而对变化了的情景或课题,则会降低效率。

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的功能。

以上都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可以通过加强思维灵活性、变通性的训练,减少已有经验的束缚,帮助解决问题新思路的产生。

六、论述

1、中小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1)创设问题情景;2)加强语言表达训练;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与策略;4)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2、中小学生良好的想象力的培养。

1)丰富学生的表象和言语;2)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思维方法;3)激发学生的灵感;4)教给学生开发想象力的方法。

第四章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种事物是否满足或符合自己的()为中介的。

A.动机

B.态度

C.需要

D.感觉

2.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是()。

A.情绪

B.情感

C.心境

D.应激

3.人在快乐或悲哀气氛的情境中,会产生快乐或悲哀感,这是情绪和情感哪方面特征的体现?()。

A.感染性

B.情境性

C.两极性

D.移情性

4.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5.中国的古语“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指的是以下哪种情绪状态?()。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6.学生解答出一道数学难题后感觉特别开心,这种情感是()。

A.美感

B.理智感

C.道德感

D.成就感

7.看到坏人坏事我们会感到义愤填膺,这是一种()。

A.美感 B.理智感 C.道德感 D.应激

8.暴跳如雷、呆若木鸡、欢喜若狂等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是()。

A.心境B.应激C.激情D.热情

9.情感的信号交际功能是通过()实现的。

A.表情B.想象C.思维D.暗示

10.“手舞足蹈、磨拳擦掌”这属于()

A.言语表情B.体态表情C.面部表情D.音调表情

二、多项选择

1.情绪情感的功能有()

A.动机功能B.感染功能C.控制自我功能D.信号功能

2.表情包括()

A.面部表情B.言语表情C.微表情D.体态表情

3.按照人的情感状态来分,可以把情感分为()

A.心境B.美感C.应激D.激情

4.按社会内容来分,可以把人的情感分为()。

A.热情B.理智感C.道德感D.美感

5.按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把情绪状态分为()。A.心境B.激情C.应激D.情操

三、填空题

1.情绪情感由三种成分构成,分别是()、()和外部反应。2.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和符合自己的()而产生的()。

3.表情动作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主要有()、()和言语表情。

4.情绪和情感作为人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具有信号功能、()和()。

5.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紧张度、速度和持续性,把情绪状态分为心境、()和()三种状态。

6.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情感有()、()和美感。

四、名词解释

1.情绪

2.激情

3.心境

4.应激

5.理智感

五、简答题

1.简述情绪的两极性。

2.戈尔曼提出情绪智力由哪五方面的因素构成?

3.中学生情绪情感发生的特点是什么?

六.实例分析

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他的名著《春望》中吟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香袭人,春鸟和鸣,足以赏心悦目,而诗人却伤心落泪,伤感至极,何以致此?请用心境的有关原理解释这种现象。

七、论述题

试述应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情绪智力?

第四章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练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

项选

择题

1.ABD

2.ABD

3.ACD

4.BCD

5.ABC

三、填空题

1.主观体验生理唤醒

2.需要主观态度体验

3.面部表情体态表情

4.感染功能动机功能

5.激情应激

6.道德感理智感

四、名词解释

1.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3.心境:使人所有情绪体验都染上某种色彩、较持久、微弱而平静的情绪状态。

4.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引起的急速而又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5.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探求和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五、简答题及答案

1.简述情绪的两极性。

答:情绪的两极性是指每一种情绪都能找到与之对立的情绪。情绪的两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快感度方面,两极为“愉快-不愉快”。

在紧张度方面,两极为“紧张一轻松”。

在激动水平方面,两极为“激动一平静”。

在强度方面,两极为“弱一强”。

2.戈尔曼提出情绪智力由哪五方面的因素构成?

答:戈尔曼指出,情商由以下5种可以学习的能力组成: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2.控制自身情绪的能力;3.自我激励的能力;4.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

5.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3.中学生情绪情感发生的特点是什么?

答:中学生情绪情感发生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情绪体验迅速;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交替;3.外露性与内隐性并存;体验的时间年长,出现心境化的特点。

六.实例分析

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他的名著《春望》中吟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香袭人,春鸟和鸣,足以赏心悦目,而诗人却伤心落泪,伤感至极,何以致此?请用心境的有关原理解释这种现象。

答:心境是一种使人所有情绪体验都染上某种色彩、较持久、微弱而平静的情绪状态。

心境有以下特点:第一,它是一种缓和而又微弱的情绪体验,而且时间较长;第二,它具有弥散性,并不指向特定的对象。

案例中诗人杜甫的心境就反映出心境的第二个特点,由于诗人心情不佳,这种不良的心境弥散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即便面对赏心悦目的风景,感觉也是悲凉的。

七、论述题及答案

试述应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情绪智力?

答:可以这样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力:

(1)学会自我觉情绪;

(2)学会自我调控情绪;

(3)学会自我情绪激励;

(4)培养移情能力;

(5)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第五章中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

一、填空题

1、个性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子系统。

2、人的个性结构的核心成分是(性格)。

3、(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中遗传色彩最浓的部分。

4、古希腊最著名的气质体液说的提出者是(希波克拉特)。

5、性格的结构特征主要包括(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6、懒惰属于人的(性格)(注:需掌握性格特征的表现形式,如怎么勤劳、节俭、懒惰、遵守纪律、认真、疏忽、自信、自尊、自负等) 。

7、自觉性属于性格的(意志)特征(注:需掌握自觉性、果断性都属于意志特征) 。性格属于(个性心理特征) 。

8、首先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性质的心理学家是(奥尔波特) 。

9、英国心理学家培因等根据智力、情感和意志三种心理机能在性格中何者占优势,把人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三种。

10、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是(液态能力)。

11、一名儿童的智力年龄是10岁,实足年龄是8岁,他的比率智商是(125)。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且较多的依赖个人的先天秉赋的能力是(流体能力)。

12、一般能力的综合体是(智力)。

13、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抽象概括能力)。

14、智力的高级表现是(创造能力)。

15、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为三个方面:(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二、单项选择题

1.“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哪种特性作了最好的诠释?(A)

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统合性

D.复杂性

2.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表明人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要想改变它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这指的人格特性是(B)

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统合性

D.复杂性

3.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这指的人格特性是(C)

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统合性

D.复杂性

4.人格表现绝非静水一潭,各种人格结构的组合千变万化,而使人格的表现千姿百态。这里讲的人格特性是(D)

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统合性

D.复杂性

5.决定并制约人的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和稳定水平的人格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指的是(C)

A.知情意系统

B.心理状态系统

C.人格动力系统

D.心理特征系统

6.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种成分的人格结构系统属于(D)

A.知情意系统

B.心理状态系统

C.人格动力系统

D.心理特征系统

7.性格是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所以性格(A)

A.有好与坏之分

B.无好与坏之分

C.是先天的

D.是心理过程 8.所谓智力,主要是指(B)

A.能力

B.一般能力

C.特殊能力

D.观察能力

9.编制第一个正式智力测验量表的是(C)

A.吉尔福特

B.韦克斯勒

C.比内-西蒙

D.瑞文

10.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均属于(B)

A.特殊能力

B.一般能力

C.鉴别力

D.操作能力

11.指仿效他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的能力是(A)

A.模仿能力

B.操作能力

C.创造能力

D.认知能力

12.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被称为(A)

A.创造能力

B.操作能力

C.模仿能力

D.认知能力

13.为表示一个儿童的智力水平,提出智力商数的概念,简称智商,缩写为(C)

A.EQ

B.MQ

C.IQ

D.CQ

14.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依据统计学原理提出了智商的新的计算法,称为(D)

A.相对智商

B.绝对智商

C.比率智商

D.离差智商

15.智商在70以下的儿童,它的智力水平处于(D)

A.极优等

B.优异等

C.中下等

D.智力落后

16.智商在140以上的儿童,它的智力水平处于(A)

A.极优等

B.优异等

C.中下等

D.智力落后

17.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人类的智力分布基本上呈现的形态是(C)

A.两头小

B.中间大

C.正态分布

D.偏态分布

18.大量的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总的智商方面(A)

A.没显著差异

B.有显著差异

C.部分有差异

D.没有结论

19.男性和女性在智力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B)

A.一般能力方面

B.特殊能力方面

C.操作能力方面

D.创造能力方面

20.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是(A)。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个性。

21.气质类型(A)。

A.无好坏之分

B.有好坏之分

C.一半好一半坏

D.说不清楚

22.需要层次理论是( D )提出的。

A. 莫瑞

B. 皮亚杰

C. 斯腾伯格

D. 马斯洛

三、多选题

1.通常把能力划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下述能力中属于一般能力成分的是(ABE)

A.观察能力

B.思维能力

C.数学能力

D.写作能力

E.记忆能力

2.下列属于特殊能力的是(ABCDE)

A.数学能力

B.音乐能力

C.绘画能力

D.体育能力

E.写作能力

3.智力的个别差异主要可以表现在(ABE)

A.智力水平差异方面

B.智力结构差异方面

C.智力性别差异方面

D.智力团体差异方面

E.智力表现早晚差异方面

4.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它们表现为(ABC)

A.稳定发展模式

B.大器晚成模式

C.早熟早慧模式

D.智力低下模式

E.智力超常模式

5.影响人的智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是(ABCD)

A.遗传因素

B.家庭环境

C.学校教育

D.社会实践

E.文化传媒

6.个性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它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个性格的本质特征包括(ABCDE)

A.独特性

B.稳定性

C.整体性

D.复杂性

E.功能性

7.个性动力系统是决定并制约人的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和稳定水平的结构。它主要包括(ABCDE)

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价值观

E.世界观

8.个性构成中的心理特征系统主要指的是(ABC)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动机

E.兴趣

9.人格特质学说的主要的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AB)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施特恩

D.吉尔福特

E.爱德华

10.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把人格特质分为(AB)

A.共性特质

B.个性特质

C.理论特质

D.文化特质

E.民族特质

三、名词解释

1、个性:是个性心理的简称,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气质: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带上个人的独特性色彩,也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3、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4、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5、创造能力:指按照预先的目标,利用一切已有的信息,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6、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具有复杂的

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四、简答题

1.简述个性的心理结构?

答:个性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一是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取向和选择。二是个性心理特征,这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这两个方面并不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

2.简述气质差异的教育意义。

(1)克服气质偏见。教师应当认识到气质类型并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气质不应存在任何偏见,不能偏爱某种气质类型的学生,或讨厌某种气质类型的学生。

(2)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气质中的积极因素,在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上给予个别指导,帮助他们克服气质中不利于知识、技能学习的消极因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指导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调控。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和分析自身气质的长处与不足,并了解气质的可塑性,帮助他们有意识地克服气质中的消极方面。(4)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3.如何理解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第一,所属的范畴不同。

第二,生理机制不同。

第三,概括化的内容与结果不同。

第四,迁移的范围不同。

第五,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2)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相联的。一方面,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的大小,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掌握系统科学的知识技能,则更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4.简述多元智力理论。

参考答案: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来的。加德纳认为,,

教育心理学分章节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A.为人师表 B.清正廉洁 C.敬业爱业 D.团结协作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 2.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是师德教育的()。 A."双赢"协作原则 B.和平共处原则 C.互助原则 D.尊重原则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就告诉教师,任何一所学校,全体教师必须本着双赢的思维,齐心协力,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3.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该信条主要表现了教师的奉献精神,体现了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 4.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的根本。 A.以德治国 B.以德兴教 C.依法执教 D.育人为本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以德兴教的根本,职业道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所谓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5.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比道德宣言或道德演讲更能教育学生。 A.人格魅力 B.知识学问 C.道德行为 D.教学业绩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教师的道德教育对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道德行为比道德宣言或道德演讲更能教育学生。 6.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须以()教育为核心。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4.doc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4 (总分:3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1,分数:11.00) 1.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这里的适应是()。 (分数:1.00) A.生理适应 B.心理适应 C.人际关系适应 D.环境适应 2.学习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这种变化()。(分数:1.00) A.都可以直接观察到 B.都不可以直接观察到 C.既有生理成熟的,也有心理发展的 D.既有可以观察到的,也有难以直接观察到的 3.梅耶学习过程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分数:1.00) A.强调模仿的作用 B.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C.强调中介变量的作用 D.强调强化的作用 4.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是()。 (分数:1.00) A.发现性 B.接受性 C.间接性 D.方向性 5.在梅耶学习过程模式中“工作记忆”是指()。 (分数:1.00) A.长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机械记忆 D.意义记忆 6.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最有效的方式是()。 (分数:1.00) A.直接经验的学习与间接经验的学习相结合 B.把新信息纳人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C.理解公物之间的关系、结构和性质等 D.让学生面临实际问题,从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学习 7.学习可以通过()表现出来。 (分数:1.00) A.行为的持久变化 B.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 C.个体外部行为的变化 D.相应的行为变化 8.情感和动作技能方面的变化是()的结果。 (分数:1.00)

A.适应 B.学习 C.生理成熟 D.刺激物的持续作用 9.下列哪项不属于学习行为()。 (分数:1.00) A.谈虎色变 B.杯弓蛇影 C.近朱者赤 D.蜜蜂采蜜 10.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分数:1.00)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小鸭子的印刻现象 C.蜘蛛织网 D.儿童害怕穿白大褂的医生 11.下列选项中,由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 (分数:1.00) A.视觉适应 B.望梅止渴 C.青春期男孩变声 D.服用兴奋剂提高成绩 二、填空题(总题数:1,分数:1.00) 行为主义心理学把“学习”定义为经过练习产生的________变化。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总题数:2,分数:10.00) 13.学习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知识领会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简答题(总题数:2,分数:10.00) 15.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简述生成学习理论。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代教育心理学(1-8章)问答题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简要叙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是要研究的是教与学,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说说学与教过程的模式。 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年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在这一模式中,学生、教学、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与教学及其评价/反思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当今教育心理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它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数据统计方法等。其基本过程是:假设—抽样—资料收集—统计检验。研究者首先明确分析志研究的问题,确定其中的重要变量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相关关系做出理论假设,然后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研究样本,使用可靠而有效的工具和程序来采集数据,进而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来检验所假设的变量关系。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这种研究一般不使用量表或其他测量工具,而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质性研究不像定量研究那样通过收集事实资料来检验已有的理论假设,而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思路,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寻找其中的核心维度,“扎要”于经验资料来建立理论。质性方法强调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做法、看法和体验,强调事件的整体性和情境性,强调随着资料的积累动态地主事研究问题和资料收集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质性研究并不是理论思辨、个人见解或经验总结,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都坚守实证主义的立场,都强调以“事实资料”为基础。 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它旨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功能性的干预,并检验这种干预的效果。它体现出从行动出发、通过行动进行、并着眼于改进行动的研究思路。 行动研究大致可分为如下环节:(1)从日常教学情境中确定、评价和形成有意义的问题。(2)与有关人士初步讨论和协商,形成初步的意向。(3)查阅相关文献,从同类研究汲取经验教训,包括他们的目标、程序以及遇到问题等。(4)重新个性和定义问题。(5)选择研究程序,比如取样、管理、材料选择、学与教的方法资源与任务的配置、人员准备等。(6)选择评价方法。(7)实施。(8)资料解释、推论和课题评价。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谈谈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结构。 第二章学生心理 说说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观。他的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主张用多种方式表述教学内容;主张理解知识建构过程;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与以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西方: 冯特桑代克 美国的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1913—1914年发展成为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 俄国:乌申斯基于1868年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卡普杰列夫于1877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西方:①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不断扩大②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③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前苏联:①注重理论观点的探讨维果茨基《教育心理学》、布隆斯基、鲁宾斯坦②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研究③对西方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进行全面否定我国:20世纪初,出现第一本《教育实用心理学》,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著。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50年代学习和介绍苏联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 西方:①内容日趋集中,初步形成理论体系②注重为学校教育实践服务 前苏联:①对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态度发生变化,由排斥到亲近②日趋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③注重理论方面的探讨,发展了自己的学习理论④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我国:("文革")中断 四.深化拓展时期(20C80年代以后) ①各理论派别分歧越来越小,东西方相互融合 ②更加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我国:复苏繁荣1980年,潘菽《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1、什么是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2、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2、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3、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是什么?对学前教育有何启示?

2018年当代教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1

2018年当代教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1 (总分:30.00,做题时间:30分钟) 一、简答题 (总题数:6,分数:30.00) 1.简要叙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研究的是教与学,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解析: 2.说说学与教过程的模式。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在这一模式中,学生、教学、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与教学及其评价反思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解析: 3.当今教育心理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当今教育心理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 (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解析: 4.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它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数据统计方法等。其基本过程是:假设—抽样—资料收集—统计检验。研究者首先明确分析要研究的问题,确定其中的重要变量,并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相关关系做出理论假设,然后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研究样本,使用可靠而有效的工具和程序来采集数据,进而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来检验所假设的变量关系。 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这种研究一般不使用量表或其他测量工具,而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质性研究不像定量研究那样通过收集事实资料来检验已有的理论假设,而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思路,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寻找其中的核心维度。) 解析: 5.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它旨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功能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 年(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 A.1903 年 B.1913 年 C.1924 年 D.1934 年 6.20 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 一撰写的(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1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 A.1879 年 B.1897 年 C.1789 年 D.1798 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 A.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 究方法是( )。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3.(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方法
2
)。

当代教育心理学问答题(第六至八章)

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 举例说明认知结构是如何帮助学习者“超越所给信息”的。 人们如果要超越直接的感觉材料,那么,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把感觉输入归入某一类别,并根据这一类别进行推理,而且,还要根据其他相关的类别作出推理,这些相关的类别就构成了编码。例如:当我们看到前面一位留着披肩发穿着药衣服的人时,我人所得到的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多,我们可以推断这个是位女子,她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等。然而,我们不可能直接知觉到这些,所以我们必须超越所给的信息。我们先判定这是一位女子,然后根据女子这一类别,作出推断。简述促进学生把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动机原则:三种最基本内在动机: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强化原则。 简述奥苏贝尔提出的意义学习及其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4)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用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即心理意义。画出加涅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模式图,并加以解释。 这一模式表示,来自学习者的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于他的感受器,并通过感觉登记器进入神经系统。信息最初的感觉登记器中进行编码,最初的刺激以映像的形式保持在感觉登记器中,保持0.25~2秒。当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后,它再次被编码,这时信息以语义的形式储存焉,在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也短的,一般只保持2.5~20秒。但是如果学习者作听复述,信息在短时记忆里就可以保持长一点时间,但也不超过一分钟。经过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编码,信息被转移到长时记忆中进行储存,以备日后的回忆。大部分学习理论家认为长时记忆中的储存是长久的,而后来加快不起来的原因是由于“提取”这些信息的困难。在这个信息加工过程中,一组很重要的结构就是图上的“执行控制”和“期望”。“执行控制”即已民用工业的经验对现在学习过程的影响,“期望”即动机系统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这两个结构的作用下进行的。 加涅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把学习过程分成哪些基本阶段? 把它分成八个阶段:1)动机阶段。要使学习得以发生,首先应该激发起学习者的动机。要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就要使他们具有一种奔向某个动力。要把学习者想要达到的目标——也就是头脑中的期望——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联系起来,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2)了解阶段。在了解阶段,学习者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注意和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对外部信息一旦开始注意和知觉,学习活动就可进入获得阶段。获得阶段指的是所学的东西进入了短时记忆,也就是对信息

当代教育心理学课后简答题

1.当代教育学的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 ○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 ○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 ○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 ○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 ○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学习模式。 ○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2.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谈谈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结构? 答: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以及学与教的相互作用,其中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因此围绕学习过程的内容有: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心理发展与教育、个体差异与教育和学习动机,各种流派的学习理论以及各类学习如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等。教学心理的发展要晚于学习心理。 3.比较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答;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同化和顺应不断平衡的过程,个体在不平衡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从而实现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样,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 维果斯基认为发展原因: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人际交往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1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既不在主张毫无根据的或人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 ○2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3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 维果茨基发展理论对几教育的影响:维果茨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他的思想强烈地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建构主义者们不再局限于仅仅强调教学的结果和处外部变量,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部变量,如一些变量性和过程性变量。在维果茨基思想的启发下,教育研究者对学习和教学进行了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 ○1研究者在维果茨基搭建支架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式教学。 ○2教学是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按照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内的并且难度适当的学习材料。而最近发展区是个动态的区域,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获得有关学生发展的反馈。 ○3维果茨基的理论对于合作学习也有一定指导作用。 ○4维果茨基的理论在情境认知理论及其教学模式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4.简要的叙述常见的学生学习风格差异,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有何影响? 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有 (1)感觉通道 ○1视觉型学习者。 ○2听觉型学习者。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知识的学习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 A.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B.具体知识、抽象知识 C.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D.方式方法知识、普通原理知识 2.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是指()。 A.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B.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C.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D.以上都正确 3.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A.0.25~2秒 B.0.2~25秒 C.2秒到1分钟 D.5秒到2分钟 4.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个组块。 A.6±2 B.6±1

C.7±1 D.7±2 5.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序,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A.公式学习 B.命题学习 C.原理学习 D.推理学习 6.以下选项中哪一个属于程序性知识?() A.关于企鹅的定义 B.某个明星的个人资料 C.名人的自传 D.产品的使用说明书 7.知识的同化反映的是新旧知识的()。 A.改造性 B.累积性 C.矛盾性 D.对立性 8.小章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后来要让他认识到“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这是()。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9.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 A.时快时慢 B.不快不慢 C.先慢后快 D.先快后慢 10.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属于()。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11.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念”。这是运用了()。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变式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12.可以被称为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长时记忆 B.有意记忆 C.感觉记忆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2.教育、学习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3.最近发展区 4.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第二章学习理论 1. 学习的概念(广义) 2. 学生学习的属性特点 3. 加涅的关于学习结果的分类 4. 布卢姆按照教育目标的学习分类 5. 桑代克“联结—试误说”的内容,三大学习律 6. 正强化、负强化、消退和惩罚。 7. 观察学习的概念 8. 班杜拉强化的分类 9. 发现学习的含义、优缺点。 10. 奥苏伯尔关于学习的分类 11. 有意义学习的概念及条件 12. 接受学习的含义、价值。 13. 先行组织者策略 14. 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由三部分构成? 15. 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16. 掌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三章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概念及结构。 2.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的成就动机由三种内驱力构成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4.成就动机的概念。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成分构成? 5.理解成败归因理论。 6.什么是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 7.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四章知识的学习 1.知识的概念 2.知识的分类(安德森) 3.知识理解的类型与过程。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分别的含义是什么?2)概念学习的两种形式:概念形成、概念同化 3)概念形成的含义以及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4)概念同化的含义以及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5)根据新旧知识的关系,奥苏伯尔把知识理解分为三类?

6)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 4.什么是学习的迁移? 5.学习迁移的分类 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第五章技能的形成 1.什么是技能 2.技能的分类 3.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第六章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的概念 2.学习策略的结构 3.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复述策略分别的含义、常用策略方法有哪些? 4.什么是记忆术? 5.元认知的概念和结构 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问题三个成分 2.问题解决的概念及特点 3.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4.问题解决有两类策略(途径) 5.创造性的概念 6.发散思维的特点 7.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8.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第八章品德心理 1.什么是品德,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2.品德的心理结构 3.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理论把儿童品德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2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2 (总分:171.00,做题时间: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14,分数:14.00) 1.在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分期中具体运算阶段指()。 (分数:1.00) A.0?2岁 B.2?7岁 C.7?12岁√ D.12?15岁 解析: 2.不属于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的是()。 (分数:1.00) A.感知运动阶段 B.自我中心阶段√ C.前运演阶段 D.具体运演阶段 解析: 3.提出“发展性教学”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1.00) A.奥苏伯尔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乌申斯基 解析: 4.小学儿童的思维的基本特点是()。 (分数:1.00) A.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要形式 B.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C.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D.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解析: 5.小学儿童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过渡中存在着 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大约在()。 (分数:1.00) A.三年级上学期 B.三年级左右 C.四年级上学期 D.四年级左右√ 解析: 6.提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1.00) A.巴甫洛夫 B.列昂节夫 C.维果斯基√ D.鲁利亚 解析: 7.小张是一个多愁善感、孤僻内向的人,即使遇到一些小事情,也会产生深刻的情绪体验。他的气质类型是()。 (分数:1.00) A.多血质 B.胆汁质 C.抑郁质√ D.黏液质 解析: 8.按照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以建立自我同一性作为主要发展任务的年龄阶 段是()。 (分数:1.00) A.6?12岁 B.12?18岁 C.18?25岁√ D.25?50岁 解析: 9.下列哪项不属于智力群体差异的表现()。 (分数:1.00) A.水平差异√ 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性别差异 解析: 10.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分数:1.00) A.可逆性 B.守恒性 C.形象性√ D.互反性 解析: 11.皮亚杰用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概念是()。 (分数:1.00) A.图式、运算、同化、顺应 B.图式、成熟、同化、平衡 C.图式、成熟、同化、平衡 D.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

第一章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2 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和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第二节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①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②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③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①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②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心理变化。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特点:①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大将军

《当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第一章★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C)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第二章★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第三章★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B)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第四章★ 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D)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C)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 A.态度 B.习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C)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第五章★ 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A)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试题

) 技能是通过练习能提升的 C. 技能就是潜能 D. 技能一下子就能学会 B. 系鞋带 打电话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试题 一、 单选题 (本题共 15 道题,每道题有四个选项,其中有且只有一个选项 为正确 答案,每道题 1 分,共 15 分 ) 1. 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集中体现在对( )的不同解释上 A. 学习过程 B. 教学过程 C. 评价过程 D. 反思过程 2.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在( )阶段会出现“集体的独白”这一现象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3. 个体能正确建构自我的能力,知道如何用这些意识察觉来做出适当的行为, 并规 划、引到自己的人生,这种能力属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 ) A. 语言智能 B. 逻辑 - 数学智能 C. 空间智能 D. 内省智能 4. 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表 现出 积极学习的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 A. 扇贝效应 B. 罗森塔尔效应 C. 巴纳姆效应 D. 天花板效应 5. 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主题分类( ) A. 人类学习 B. 网络学习 C. 机器学习 D. 动物学习 6. 人走迷宫时是通过下列哪种学习过程而完成的( ) A. 顿悟 B. 形式条件作用 C. 尝试 -错误 D. 模仿 7. 幼儿在没有家长的教导下,也会自发的学会爬行,这种现象叫做( ) A. 试误学习 B. 创造性能力 C. 潜伏学习 D. 客体永恒 8.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 实事件或真题问题上的教学称为( ) A. 支架式教学 B. 情境教学 C. 探索学习 D. 合作学习 9. 随机通达教学是由谁提出的( ) A. 斯波罗 B. 马斯洛 C. 维特罗克 D. 列昂节夫 10. 根据耶克斯 -多德森定律,当学生完成较容易的作业时, 教师应使其紧张程度 控 制在( ) A. 较高的水平 B. 较低的水 C. 非常低的水平 D. 中等水平 11. 学习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关系,这种学习属于( ) A. 符号学习 B. 词汇学习 C. 概念学习 D. 原理学习 12. 下列对技能描述正确的是( A. 技能就是活动程序 B. 13. 下列任务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 A. 熟练背诵乘法口诀表后,计算 3*5= ? C. 写创造性思维的论文 D. 14. 以下哪种学习策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 A. 分散学习 B. 谐音联想法 C. 画出系统结构图 D. 多种感官参与 15. 品德心理的核心成分是( )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意志 C. 道德情感 D. 道德行为 二、 多选题 (本题共 6 道题,每道题有四个选项,其中有一个或多个选项为 正确答 案,每道题 2分,共 12 分) 1. 以下哪几个不属于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发展 8 阶段论( ) A. 主动感对自卑感 B. 自主对羞怯 C. 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 D. 友爱亲密对寂寞孤独

教育心理学各章

第一章绪论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西方教育学确立的名称与标志 真正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人是桑代克,他是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在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一书,后又在1913-1914年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比较科学而又系统的教育心理学专著。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而开始确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坚持哪些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4、教育性原则 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1、什么是学习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负强化与惩罚有什么区别 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反之,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惩罚。 3、观察学习的过程是什么 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4、什么是直接强化(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直接强化指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5、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标准和条件 标准:新符号或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观念能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建立内在联系 条件:1、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2、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4、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其认识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就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6、什么是概念形成、概念同化、先行组织者、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教师应该给老师提供的材料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因此学生接受的是最有用的材料,他把这种强调接受学习的方法叫做接受教学。 概念形成:学习者可以对同类事物的各种实例进行分析,对比它们与其它事物的区别,从而发现这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这种方式叫做概念形成。 概念同化:所谓概念同化,就是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它的基本形式包括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