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与修身

《论语》与修身

《论语》与修身

《论语》与修身

主讲老师:金海峰

金海峰,长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春大学国学研究发展中心主任,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吉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聘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海外学院兼职教授。国家语言文字“十五”规划项目课题负责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重点课题负责人。

1.儒家文化是国学的核心,儒家智慧解决人生五大问题

(1)个人能力修养提升(2)家庭和谐幸福构建(3)社会人际交往健康

(4)事业成长永续辉煌(5)领导艺术内圣外王

2.《论语》经典精神

孔子的风范:师人生的目标:志

积极的心态:气主体的精神:仁

处世的品格:义文化的标志:礼

学习的人生:智交友的准则:信

政治的标准:德待人的胸怀:恕

3.论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一阴一阳之谓道。

4.孔子答季康子问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5.论礼

礼者,理也。

礼的本质是文化,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s://www.doczj.com/doc/d82362351.html,/

孟子中的修身思想

《孟子》中的修身思想 按:《孟子》一书关于修身养性的内容对后世影响极大。与《论语》相比,《孟子》多形而上之论,风格亦与《论语》迥异。总的来说,《孟子》一书在修身养性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深度,有其不朽的价值。考虑到原书的章节结构对于理解该书修身言论之间的关系并无直接帮助,因此这里在编排时将原书的章节结构打乱,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论养心,第二类主要论养心之法,第三类为修身境界等。 (1) 〖尽心〗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 〖求放心〗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养心〗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 〖存心〗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离娄下》) 〖操存〗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蘗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茍得其养,无物不长;茍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告子上》) (2) 〖反身而诚〗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尽心上》) 〖自求〗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尽心上》)

论语中展现个人修养的是什么

论语中展现个人修养的是什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把学习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实践,养成习惯,不是很喜悦吗?有同道好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 的才学,我也不生气,不就是一位君子吗?” 学问是什么: 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 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 做事对,这就是学问。 学问从哪里来? 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孔子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 知己难求 孔子时代中国人口只有几百万人,在这个几百万人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每一个都是国家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但是 孔子没有积极去求富贵,为什么呢?他看到,即使一个安定的社会, 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解决其他问题的。 要解决问题是要靠思想的纯正。因此他一生宁可穷苦,从事教育。虽然做学问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 然有知己。任何一个人做了一辈子人,包括你的妻子、儿女、父母 在内,可不一定是你的知己,所以人能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 怨天尤人

任何人碰到艰难困苦,遭遇了打击,就骂别人对不起自己,不帮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这是一般人的心理。而“愠”就包括了“怨天尤人”。人能够真正做到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 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 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 生活智慧 1、做人应该愉快地生活,而不是完全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以及 官能上的刺激。 2、要获得内心的快乐,最好接受孔子的建议。自我修持,以期 早日获得孔门三乐。 3、内心的悦乐,不能靠别人。最好要求自己,而不计较别人是 否如此,自然乐在生活。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 本与?” 有子说:“能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而会去冒犯长上的,必定是很少的。不会去冒犯长上,竟然喜好作乱的,那是不会有的。君子 专心致力于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好,仁道便由此产生。孝悌是 行仁的根本,实在十分明显。” 孝是什么 中国人谈孝字,“父慈子孝”是相对的,父亲对儿子付出了慈爱,儿子回过头来爱父亲就是孝。“兄友弟恭”,哥哥对弟弟好,弟弟 自然爱哥哥。 我们后来讲孝道:“你该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说法有问题,天下的确有些“不是的父母”,怎么没有“不是的父母呢?”这 不是孔孟思想,是别人借用孔孟的帽子,孔家店被人打倒,这些冤 枉罪受得大了。

论语中的修身思想

《論語》中的修身思想 按:《论语》中的修身言论,多为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之道,显得异常平实;与《中庸》相比,很少有高深玄远之论;与《孟子》相比,则很少关于心灵的直接反省,而多论及品格德行。如果说《大学》、《中庸》都是综论性质的修身之作,那么《论语》则是随感而发式的人生箴言。由于该内容多接近日常生活,对初学者易于理解,因此我们将《论语》放在最前面。下面摘录《论语》有关修身的部分言论并按原书顺序排列。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学而第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学而第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学而第一》)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学而第一》)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学而第一》)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学而第一》)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学而第一》) 子貢問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学而第一》)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为政第二》)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第二》)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为政第二》)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第二》)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为政第二》)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为政第二》)

《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与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两千五百多年来,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论语》 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将是我们应当深思的问题。 和谐社会道德修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它之所以能够至今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而不倒,正是因为它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而这个文化的主体便是由以“仁”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文化作支撑 的。两千五百多年来,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已经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形成了宝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教育理念、审美情趣等等,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提倡的“仁”,其中一个重要 的内涵就是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注重严于律己。人要通过“修己”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 感、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更是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推敲、反 省和改正,以提高我们自身道德修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当今社会人们提高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在物欲横流的经济时代中,缓解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似乎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心。纵观2007年内发生的大案,贪污腐败、非法集资、监守自盗、“高智商” 的计算机犯罪等等层出不穷。尽管我们只是管中窥豹,但是其中折射出的世间百态,值得我 们仔细深思和回味。人们往往忙碌于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渐渐忽视了对自身精神文化的建 设和道德素质的提升。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继承与繁荣是极其不利的。 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其目的是实现“德治”。这就要求通过个人的内在修养,以形成“仁”的德性。孔子曾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德 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这些与我 们社会总体道德修养现状不谋而合,直指组成这个社会的个体----人所存在的问题:人们道 德观念日渐淡薄造成世风日下。与此同时,孔子也说:“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仁。??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以此来说明道德修养以 及自律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想又好又快地发展、可持续发展,真正落实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公民 道德修养水平势在必行。 二.提高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学而》篇中首次将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标准作了概括表述----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明确指出道德修养所要达到

修身古文励志名言100句

修身古文励志名言100句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修身古文励志名言100句,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 1、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2、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4、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译: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平淡、纯净,这样的友谊才会持久;往小人之间的交像甜酒一样的又浓又稠,但不会长久。) 5、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6、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7、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8、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9、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论语中的仁

论语中的“仁” 孔子的“仁”中心思想,应从圣人、仁人、君子三者的等级秩序看,“圣”包含仁而成为比“仁”高的境界,不仅因为“圣”方才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已以安百姓”,而且,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尧舜也很难说已经臻达此境界——“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仁”的境界和“君子”境界尽管同样不易臻达,但却有可能通过全身心努力而实现人格转换。 《论语》的关键词“仁”出现过百余次,其意义有多重,需要细致厘定各层意味。一指“仁爱仁德”,共出现105次。又可细分为:“仁爱”如:“求仁而得仁”,“人而不仁”,“仁者安仁”;“亲爱”如:“仁民爱物”。二指“仁人、仁政、仁心仁术”,如“凡爱众,而亲仁”,“殷有三仁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知者乐,仁者寿。”可以说,“仁”的主要含义就是“爱人”,用《孟子》引孔子的话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将仁看作是孔子学说的根本和关键之所在,并从根本上显示出儒家和道家的理想人格君子风范的差异。

《论语》对“仁”有许多解释,或者说“克己复礼为仁”,或者说“仁者先难而后获”,或者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或者说“爱人”就是“仁”。这些说法需要细加分析,从不同层面加以考察。 在我看来,孔子的“仁”的思想可以分为四个层面: 其一,“仁”的精神是从主体身心出发,超越血缘关系而尊重他人权利并普遍性地爱他人。 这种普遍性地爱他人的观念,是“仁”的精神的最重要特征。在《论语·颜渊》中就有三条论及此,十分重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孔子看来,“爱人”与“克己”并不矛盾,通过克制自己的过分欲念而达到中庸协调的境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等的人我观念下,恪守社会礼仪并达到“爱他人”的“仁”的境界。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第一次对“仁”加以确切定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句话同《论语》中孔子其它地方谈论“仁”

论语关于学习的句子

论语关于学习的句子 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5、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10、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17、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1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1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20、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2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2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2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24、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2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论语子路》 26、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及使用情况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及使用情况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5、《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

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7.《论语》的“论”读lún,它是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的书。文中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8.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9、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 11、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由我国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你能联想到《论语》中的哪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2、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或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论语》中要求人们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4、《论语》中表示要虚心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什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6、成语“择善而从”的出处是什么?择其善者而从之。 17、《论语》中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人不知而不愠. 18、《论语》中谈知识的巩固与创新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 19、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有

中国修身100句经典名言

中国修身100句经典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国学论语老子中的治国思想和做人修身之道

国学论语老子中的治国思想和做人修身之道 《论语》的治国思想和为人之道 《论语》是一本语录体的书,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及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西汉时候有几个本子,都早已佚失了。东汉的郑玄根据他还能看到的《鲁论》、《齐论》等本子,给《论语》做了一个注,这个注本成为后来《论语》流传本的基础。 《论语》是儒学和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汉后2000多年,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而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儒学的基本思想都在《论语》中,所以《论语》也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

《论语》的治国思想 春秋末期,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力量衰落,各诸侯纷纷攻城略地,大小战争不断。诸侯国内,父子兄弟之间篡位夺权的事层出不穷,礼崩乐坏。各家各派都提出了恢复秩序的办法,孔子的全部思想和活动也都是为了恢复社会秩序的稳定,变天下无道为有道。 治国为政方面,孔子的核心思想是“政者正也”。这个“正”有两方面的含义:正人和正名。正人,是要使人走上正道,包括正人和正己。不只是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当权者自身要正。 “正”的另外一个含义是“正名”。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人人都安于其位,按他的身份做该做的事,享受该享受的权利,恢复原来的礼制秩序。过去人们批判说,这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但我们要看到,任何一个社会要发展,都要求各阶层、各部分人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守其道,各取其酬。没有这一点,就会陷入混乱。现在许多乱象,都来自这里。 怎样做到“正”呢?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法制刑政依靠的是强制,它的作用是惩罚犯罪,使人不敢做坏事;道德礼教依靠的是教育和自觉,它的作用是使人知耻,不愿做坏事。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基础。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修身之道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修身之道 儒家学派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君子”和“小人”区分人的道德境界,以“圣人”为最终道德目标。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是儒家学说的精要,“仁”是一种人生境界。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提倡个人注重自律、自强、自省的修身之道,这是接近“仁”的重要途径,是其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具体体现。我将从为人之道、为己之道、修身之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为人之道 社会属性是人的重要特征,人无法脱离社会群体而地理村子啊啊,这种存在的具体形式具有不同的关系。在人际交往的处世哲学中,既有因交往对象不同而存在的特殊性,也有人与人必然存在交往的普遍性。 (一)孝悌 《论语》多次提及“孝弟”。“孝”即孝顺父母,“弟”通“悌”,即敬爱兄长。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儒家学说将孝弟看做仁的基础把它当做维护社会制度与社会秩序的一种道德力量。 (二)友恭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孔子看来,交友是人生一大乐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选择接见他人的优点以提升自我,看出别人的缺点以提醒自己改正。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善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将阿谀奉承的人,当面称赞背后诽谤的人以及夸夸其谈的人都归为有害的朋友,提倡与正直、信实、见识广博的人交友,认为这三类朋友有益于个人自身的修养和成长。总之如家提倡交友要善于选择对象,懂得向他人学习。 (三)诚信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诚信亦为儒家学说所提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形象地说明了诚信的重要。子贡问“君子”,孔子认为应当先做后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但是儒家所讲的诚信并不是不问是非曲折所有的诺言都要兑现。孔子曾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种适度原则正好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哲学思想。 二、为己之道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之道是君子追求“慎独”与“表里如一”的自我修炼是道德自觉的体现。在《论语》中,为己之道内容丰富,可归为一下几类:(一)正直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正直是儒家所看重的重要品德之一。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不正直的人是无法躲避祸患的。他反对“狂而不直”,认为“直而无礼则绞”。 (二)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敏于事而慎于言。”这是对“言”,“行”关系的另一种阐释。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子认为先做后说,这才是君子应当做的。与此相对,他讨厌那些“巧言令色”之人,认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三)智勇 智勇双全是如家提倡的道德品质之一,孔子说:“可与言而不失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知者,虽不及仁者,但也被孔子欣赏。谈及“勇”,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__

《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__.txt爱人是路,朋友是树,人生只有一条路,一条路上多棵树,有钱的时候莫忘路,缺钱的时候靠靠树,幸福的时候别迷路,休息的时候靠靠树!《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__ 本网提示:采用本网信息,务经授权并注明本网域名。 《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2008-11-29) 白兰静(中国哲学专业2007级研究生) [摘要] 两千五百多年来,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何现实意义和价值将是我们应当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 和谐社会道德修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它之所以能够至今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而不倒,正是因为它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而这个文化的主体便是由以“仁”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文化作支撑的。两千五百多年来,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已经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形成了宝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教育理念、审美情趣等等,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提倡的“仁”,其中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注重严于律己。人要通过“修己”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更是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推敲、反省和改正,以提高我们自身道德修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 当今社会人们提高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在物欲横流的经济时代中,缓解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似乎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心。纵观2007年内发生的大案,贪污腐败、非法集资、监守自盗、“高智商”的计算机犯罪等等层出不穷。尽管我们只是管中窥豹,但是其中折射出的世间百态,值得我们仔细深思和回味。人们往往忙碌于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渐渐忽视了对自身精神文化的建设和道德素质的提升。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继承与繁荣是极其不利的。 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其目的是实现“德治”。这就要求通过个人的内

论语中关于做人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做人的句子 经典句子 论语中关于做人的句子 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7、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之;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9、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1、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2、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13、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 14、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椁,犹犬羊之椁。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1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8、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19、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20、子曰∶先进於礼乐,野人也;后进於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21、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鏖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

论语情景默写精心整理含答案

《论语》情景默写 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 2、《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或者说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3、《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或者说《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 4、《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 5、《论语》中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或者说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那就是) 6、《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 7、论语》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还是:,。(或者说《<论语>十则》中,含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之意的句子是) 8.《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 9.《论语十则》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

10.《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对待事物应保持正确态度的语句 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14.文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或者说孔子强调尊重他人意愿的句子是) 15.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 16.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 17.2005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国民党主席时引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这句话是:,? 18.写出至少三个《论语》中流传至今的成语?。 19 .强调责任重要性的句子是:,。 20,《论语》中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当启发的,引导要善于把握时机,,,。 21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22,孔子对好学有自己的标准,阐述说话谨慎,做事敏捷,并且向有

浅谈《论语》中“君子之道”的思想阐发

浅谈《论语》中“君子之道”的思想阐发 《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一部著作,是研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深邃内涵的经典文献。《论语》博大精深,“君子之道”作为其重要内容,一直深受人们的推崇及信奉。通读《论语》一书,不难发现,孔子非常注视对其弟子自身修养及品德操行的培养和提高,教育弟子克己修身,努力塑造“君子”这一理想的人格范式。“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频率很高,共有107次之多。足以看出,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早已将君子视为自己做人的标样。一、“君子之道”的基本理念 自古以来,君子道德与君子人格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这一人生境界可以概括为——君子之道。 (一)乐道——君子的境界追求 乐道的意蕴之一是不懈追求万物发展之规律和人类道德之境界。古代圣贤认为,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是人有礼义廉耻,为了自己的人格尊严,人不能见利忘义,而应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因此,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道得之,不去也。”“道”与“义”不仅是孔子选择富贵贫贱的标准,而且是其一生崇尚和追求的人生境界。 (二)弘毅——君子的意志保障 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这说明有志向的读书人要刚强、有毅力,因为他肩负沉重的使命,要跋涉遥远的路途。以在天下实现仁德为己任是沉重的任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遥远的征途。所以要追求和践行君子之道就必须有刚毅顽强的意志。 (三)善良——君子的道德基石

善良是道德的重要范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的内涵常被浓缩为“仁 义”二字,“仁”是孔子创立的一个道德范畴,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意蕴是“善”。因此,善良是君子必备的道德品行。怀有一颗仁慈、善良的心,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人,没有私心,不以利用他人或从别人身上获得好处去真心诚意地与人相处,是君子的道德基石。 (四)尊贵——君子的人格品位 尊贵作为君子的人格品位,主要表现为君子为了追求道义而展示出的刚直方正的独立人格。儒家认为有德有识之士要实现自己经天纬地之抱负,不仅要通天、地之道,更要通人之道,做到能安人、能服人。因此君子应具有谦和的处世之道 与刚直的行为准则。 二、如何成为一名“君子” (一)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对于什么是君子,《论语》中记载了一次司马牛跟孔子的对话。子曰:君子不 忧不惧。(《论语·颜渊》)不忧不惧就可以做君子了?对于司马牛的疑问,孔子 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可见,在孔子心目中,“君子”作为一种理想人格更多地是靠道德修养建立起来的。一个人在反省自身的时候,能够做到问心无愧,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能够经得起推敲、考验,内心坦坦荡荡,光明磊落。于丹教授曾经说过:“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孔子在和弟子讨论君子的时候也曾经说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一个拥有仁慈之心的人,他的内心就会宽厚、慈爱,因此也就不会计较生活中的得失,使自己的内心处于一种坦然平稳的状态,这样的人怎么会有忧愁呢?有智慧的人处事得当,考虑的全面,权衡恰当,怎么会有迷惑不定的时候呢?内心无比勇敢,又有何所畏惧的呢?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因此在孔

论语中关于个人修养的成语唯美

论语中关于个人修养的成语唯美 论语中有着孔子对个人修养的思考和看法,有哪些相关的成语和句子呢?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些论语中关于个人修养的成语和句子,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中关于个人修养的词语精选1.【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2.【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3.【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4.【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闻一知十】 [出处]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

《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__

《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__ 本网提示:采用本网信息,务经授权并注明本网域名。 《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2008-11-29) 白兰静(中国哲学专业2007级研究生) [摘要] 两千五百多年来,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何现实意义和价值将是我们应当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 和谐社会道德修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它之所以能够至今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而不倒,正是因为它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而这个文化的主体便是由以“仁”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文化作支撑的。两千五百多年来,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已经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形成了宝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教育理念、审美情趣等等,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提倡的“仁”,其中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注重严于律己。人要通过“修己”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更是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推敲、反省和改正,以提高我们自身道德修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 当今社会人们提高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在物欲横流的经济时代中,缓解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似乎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心。纵观2007年内发生的大案,贪污腐败、非法集资、监守自盗、“高智商”的计算机犯罪等等层出不穷。尽管我们只是管中窥豹,但是其中折射出的世间百态,值得我们仔细深思和回味。人们往往忙碌于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渐渐忽视了对自身精神文化的建设和道德素质的提升。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继承与繁荣是极其不利的。 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其目的是实现“德治”。这就要求通过个人的内在修养,以形成“仁”的德性。孔子曾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这

论语关于个人人格修养的句子经典

论语关于个人人格修养的句子经典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经典著作,里面提到了很多关于个人人格修养的思想观点。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些论语中有关人格修养的句子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关于个人修养的句子精选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出处《论语学而》 大意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划的事有没有尽心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心诚意?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 2.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处《论语学而》 大意孔子说:我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3.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出处《论语卫灵公》 大意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怨恨自然不会来了。 4.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出处《论语颜渊》

大意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5.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 大意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专门苛求别人。 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出处《论语子张》 大意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处《论语里仁》 大意看见有德才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8.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出处《论语学而》 大意孔子说:学后并且时常去复习,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中的“君子”思想

《论语》中几种主要思想主张的解读(二) 关于“君子” 《论语》中的许多篇章谈及“君子”,在这里,“君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人的人。《论语》中提出的君子言行的标准实则是对人的道德修养的高要求。 原著回顾: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评析】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们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2.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根本,按照礼来实践它,用谦逊的态度谈论它,靠诚信来成全它。这才是君子啊!”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孔子说:“君子忧虑死后名声不传扬于后世。” 孔子说:“君子把一切都求之于自己,小人把一切都求之于别人。”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持但不争强好胜,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言论可取就选用一个人,也不因为人不可取就拒绝他的言论。” 【评析】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传名于后世;君子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君子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当然,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评析】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于义,要重义轻利。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就可能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对于个体而言,孔子认为“放于利而行,多怨”,欲利于己,必害于人,故多怨。所以,孔子把只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认为追求“利天下”的大义的人才是君子。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文】孔子说:“吃粗饭,喝凉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了。不守道义却有钱有势,这对于我就如同浮云一般。” 【评析】这段话是说,一个人要修养到家,才能够不受外界物质环境的诱惑,进而摆脱虚荣的惑乱,视富贵为过眼云烟,在贫贱中保持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 5.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子路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使自己为人处世严肃认真。” 子路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而使别人安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