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会计实操经验】定额成本法的案例分析

【会计实操经验】定额成本法的案例分析

【会计实操经验】定额成本法的案例分析

只分享有价值的知识点,本文由梁志飞老师精心收编,大家可以下载下来好好看看!

【会计实操经验】定额成本法的案例分析

定额成本法在产品实际成本的运用

按照定额成本法计算的产品实际成本,如果月末即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则累计生产费用应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由于在定额成本法下,成本的日常核算是将定额成本与各种成本差异分别核算的,因而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的费用分栩,应按定额成本和各种成本差异分别进行;先计算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定额成本,然后分配计算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各种成本差异。又由于定额成本法有着现成的定额成本资料,所以各种成本差异应采用定额比例法或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进行分配,当然,分配每种差异应分别进行。如果某种差异金额不大,或者差异金额虽大,但各种在产品数量变动不大的,可以归由完工产品成本负担;如果某种差异金额较大,应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按定额成本比例分配。根据完工产品的定额成本,加减应负担的各种成本差异即可计算完工产品的实际成本;根据月末在产品的定额成本,加减应负担的各种成本差异,即为月末在产品的实际成本。

例:假定某厂甲产品不分步计算成本,企业规定,该种产品的定额变动差异和材料成本差异异由完工产品在异由完工产品成本负担,脱离定额差异按定额成本比例,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根据甲产品的月初在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以及按定额费用和各种成本差异分列的各种生产费用分配表等资料,登记甲产品成本明细账表。

定额成本法习题资料

第九章定额成本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 以下各项中,()不是揭示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的方法。 A.类推法 B.盘存法 C.切割法 D.差异凭证法 2. 定额成本制度下,材料脱离定额的差异是指()。 A.因材料的新定额成本与老定额成本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B.因材料的实际成本与定额成本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C.因材料的实际价格与计划价格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D.因材料的实际耗用量与定额耗用量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3. 甲、乙两种产品共同耗用的燃料费用为6000元,按燃料定额消耗量比例分配。甲、乙产品的定额消耗量分别为200公斤和300公斤。据此计算的燃料费用分配率为()。 A.12元 B.20元 C.30元 D.60元 4. 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每月生产费用脱离定额的节约差异或超支差异()。 A.全部计入当月完工产品成本 B.全部计入约莫在产品成本 C.当月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 D.全部计入管理费用 5. 下列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的是()。 A.废品损失 B.季节性的停工损失 C.管理费用 D.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 6. 在定额成本法下,()不影响产品的实际成本。 A.月初定额成本 B.脱离定额的差异 C.定额变动 D.月末定额成本 7. 定额成本是()的一种。 A.目标成本 B.现行成本 C.重置成本 D.机会成本 8. 以下有关限额法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限额法是控制领料,促进用料节约的重要手段 B.限额法又称为差异凭证法 C.限额法能完全控制用料 D.限额法下,差异凭证中的差异仅仅是领料差异,而不一定是用料差异 9. 产品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采用在产品成本按所耗的原材料费用计算,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定额比例和定额成本法

淮海技师学院教案 编号:SHJD—508—14 版本号:A/0 流水号: 课题:定额成本法、定额比例法、联产品和副产品的成本分配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在产品按定额成本法的核算、掌握在产品按定额比例法的核算、了解联产品和副产品的成本分配 教学重点:在产品按定额成本法和在产品按定额比例法的核算 教学难点:定额比例法的核算 授课方法:讲授、案例分析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 板书设计:

教案纸

教案纸

教案纸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学时分配 (2)完工产品直接人工定额消耗比例:30000÷(30000+2000)×100%=93.75% (4)完工产品制造费用定额消耗比例:30000÷(30000+2000)×100%=93.75% 完工产品成本分配: (1)完工产品应负担的直接材料成本:1360000×88.24%=1200064(元) (2)完工产品应负担的直接人工成本:640000×93.75%=600000(元) (3)完工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960000×93.75%=900000(元) 在产品成本分配: (1)在产品应负担的直接材料成本:1360000×11.76%=159936(元) (2)在产品应负担的直接人工成本:640000×6.25%=40000(元) (3)在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960000×6.25%=60000(元) D产品完工产品成本: 1200064+600000+900000=2700064(元)D产品在产品成本: 159936+40000+60000=259936(元) 【练习】如果企业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大,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也较大,产品成本中原材料费用和工资等其他费用所占比重相差不大,月末可采用的在产品和完工产品之间分配的方法是() A、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B、在产成本按年初固定数计算 C、约当产量比例法 D、在产品成本按其所耗的原材料费用计算 【课后作业】应试指南P221计算题第6题假如:产品成本中原材料费用和工资等其他费用所占比重较大,应采用什么分配方法?

丰田公司目标成本法分析案例

丰田公司目标成本法分析案例 美国《商业周刊》2003年第1期评选出世界十五位最杰出经理人,日本首家税前盈余超过1万亿日元(87.4亿美元)的企业—丰田汽车公司的社长张富士夫(Fujio Cho)名列榜上。在日本经济被人形容为“处在黑洞看不见曙光”之际,张富士夫此时能获选,意义非同寻常。 丰田公司成立于1933年,目前占全球汽车市场份额10%,是仅次于通用、福特的世界著名汽车公司。丰田为什么能历经60年而充满活力、旺盛不衰?就管理会计制度而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著名的丰田原创——目标成本法。 一、目标成本法的概述 很多人熟悉丰田式生产管理体系的代表——“及时制”(Just In Time,JIT)。然而,实际上在日本国内及欧美各国,丰田创始的管理会计制度——目标成本法所受到的重视并不亚于JIT,甚而有超越JIT的说法。那是因为JIT仅为生产阶段的生产管理制度,而目标成本法则是进入生产阶段前降低成本与利润管理的综合性经营管理制度。 目标成本法(Target costing)是丰田汽车公司员工经过几十年努力探索出的成功杰作,是运用科学管理原理和工业工程技术开创的具有日本文化内涵的成本管理模式。 根据丰田公司的定义,目标成本法是指从新产品的基本构想、设计至生产开始阶段,为降低成本及实现利润而实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目标成本法的核心工作是制定目标成本,并且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地改进产品与工序设计,以最终使得产品的设计成本小于或等于其目标成本。这一工作需要由包括营销、开发与设计、采购、工程、财务与会计、甚至供应商与顾客在内的设计小组或工作团队来进行。日本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其目的并非是要改变人们的价值判断,而是激励经营管理人员、工程设计人员和全体雇员实现他们在世界上独占鳌头的目标。 二、目标成本法的实施程序 目标成本法的主要实施程序有3个阶段: 1.以市场为导向设定目标成本 (1)新产品计划(Product planning)与目标售价制定 汽车的全新改款通常每4年实施一次,在新型车上市前3年,一般就正式开始目标成本规划。每一车种(如:Corolla、Corona、Camry等)设一负责新车开发的产品经理,以产品经理为中心,对产品计划构想加以推敲,编制新型车开发提案。开发提案的内容包括:车子式样及规格(长、宽、重量、引擎的种类、总排气量、最高马力、变速比、减速比、车体构成等)、开发计划、目标售价及预计销量等,其中目标售价及预计销量是与业

作业成本法案例

[案例讨论]作业成本法 案例1 Valport公司是一家专业化很强的电子公司,现在公司的Ⅰ号产品面临着来自其他公司的强烈竞争。公司的竞争对手一直在压低Ⅰ号产品的价格。而该公司的Ⅰ号产品比其他所有竞争对手的产量都高,并且是公司生产效率最高的产品。公司的总经理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其他公司的这种产品的价格远远比他们的价格低。不过,让公司总经理高兴的是:公司新开发的Ⅲ号产品虽然工艺复杂,产量远不及公司生产的Ⅰ号和Ⅱ号产品的产量。但由于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其他竞争对手不想涉足这种产品生产,所以公司几次提高Ⅲ号产品的售价,客户仍是源源不断。 公司的定价策略将目标价格设定为产品制造成本的110%,产品制造成本所包含的间接费用即制造费用依据直接人工工时分配。由于公司的Ⅰ号产品的竞争对手一直在压低Ⅰ号产品的价格。结果公司Ⅰ号产品的销售价格已降到了75美元以下。 在2003年公司年终总结会上,公司总经理问主计长:“George,为什么我们的产品竞争不过其他公司的产品他们的Ⅰ号产品仅售69美元,那比我们的Ⅰ号产品的成本还要少1美元。这是怎么回事” “我认为是我们过去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造成的。”George说,“也许你还记得,我刚来公司时,采用一种作业成本计算法做了一项先期研究。结果发现,公司采用的传统制造成本计算法高估了产量高工艺简单的Ⅰ号产品成本,并且大大地人低估了Ⅲ号产品的成本。对此我曾提出过警告,但公司仍保持原有的方法。”

“好的,”总经理说,“你下午给我提供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有关数据。” George回到办公室后,整理了公司2003年末会计系统提供的有关数据,并列出了公司2003年末产品成本和年度销售数据,如下表所示。 Valport公司产品成本和年度销售数据

成本会计第3阶段测试题

第三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成本会计》第十一章至第十五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____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采用分类法的目的在于()。 A、分类计算产品成本 B、简化各种产品成本计算工作 C、简化各类产品的成本计算工作 D、准确计算各种产品的成本 2、使用同种原料,经过相同加工过程生产出来的品种相同、但质量不同的产品是()。 A、联产品 B、副产品 C、等级品 D、主产品 3、采用系数法时,被选定作为标准产品的应该是()。 A、盈利较多的产品 B、亏损较多的产品 C、成本计算工作量较大的产品 D、产量较大、生产比较稳定或规格适中的产品 4、定额法的主要缺点是()。 A、只适用于大批大量生产的机械制造企业 B、较其他成本计算方法核算工作量大 C、不能合理、简便地解决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的费用分配问题 D、不便于成本分析工作 5、产品成本计算的定额法,在适用范围上()。 A、与生产的类型没有直接关系

B、与生产的类型有直接关系 C、只适用于大批大量生产的机械制造业 D、只适用于小批单间生产的企业 6、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的计算方法,不包括()。 A、限额法 B、系数法 C、切割核算法 D、盘存法 7、产品定额成本的制定过程,也就是对产品成本进行()的过程 A、事中控制 B、事后控制 C、事前控制 D、原材料费用控制 8、在最佳的经营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低成本标准是()。 A、现在可以达到的标准成本 B、理想标准成本 C、正常标准成本 D、现实标准成本 9、作业成本法的成本计算对象是() A、产品 B、作业 C、作业链 D、作业成本库 10、下列分析法中,能揭示产生差异的因素和各因素影响程度的是()。 A、对比分析法 B、连环替换分析法 C、比率分析法 D、趋势分析法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2至4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联产品的成本是由()之和组成的。 A、联合成本 B、可归属成本

定额成本法

定额成本法 一、定额成本法的定义:先算月末在产品定额成本,倒挤出完工产品成本 二、定额成本法的计算公式 在产品直接材料定额成本 =在产品数量×单位在产品材料消耗定额×材料计划单价 在产品直接人工定额成本 =在产品数量×单位在产品工时定额×计划人工小时费用率 在产品制造费用定额成本 =在产品数量×单位在产品工时定额×计划费用小时费用率 在产品定额成本=在产品直接材料定额成本+在产品直接人工定额成本+在产品制造费用定额成本 完工产品总成本=月初生产费用+本月生产费用-月末在产品定额成本 三、课堂探究

(一)[资料] 假设某工厂4月份生产A产品,材料系生产开始一次投入,本月完工产品产量1500件,期末在产品数量200件,期初在产品成本为2790元,本期发生费用50500元,在产品单件定额工时为50小时。产品单件定额表见下: 产品单件定额表 采用定额成本法计算月末在产品和完工产品成本。 在产品定额材料费用=200×21=4200(元) 在产品定额人工费用=200×50×=650(元) 在产品定额制造费用=200×50×=130(元) 月末在产品的成本=4200+650+130=4980(元) 本月完工产品总成本=2790+50500-4980=48310(元) (二)、[资料]某车间生产B产品,本月完工600件,月末在产品100件,原材料系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月末在产品的完工程度均为50%,完工产品单位材料定额耗用量为15千克,每千克2元,定额工时为10小时,每小时人工费用为元,每小时制造费用为元。本月共发生材料费用21000元,人工费用11700元,制造费用10400元。

物流案例——莫科汽车轮胎公司的作业成本法

莫科汽车轮胎公司的作业成本法 莫科公司位于墨尔本,是工程零件制造商,它是唯一生产这种零件的澳大利亚厂商,近年来受到海外制造商的激烈竞争。莫科公司是一个大集团公司的一部分,只有100多人,它的会计部门有6人(包括一名财务控制员),它的职责特定为把作业成本法导入企业。财务控制员的前一家工作单位是位于墨尔本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商,由于那家公司的高层对于作业成本法带来的效益不能认同,它在那家企业导入作业成本法失败了。 这一家集团公司内部以前从未使用过作业成本法,莫科公司是这个集团内第一家成功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它以前的成本核算系统是传统成本核算系统,其中制造费用按照人工小时分配。莫科公司的客户广泛、产品系列很多,生产过程既有高度复杂的自动化生产也有部分的手工生产。为了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订单都非常小,因此市场要求公司具有高度的柔性和快速反应能力。 莫科公司早在五年之前就开始在现代制造技术方面投资,包括自动焊接机器人等,这导致莫科公司产品的成本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在的人力资源成本仅仅是以前的一小部分,但是由新技术带来的成本节约并没有使顾客获得好处,也没有使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获得价格优势。许多客户转向从国外供应商进货,虽然他们还是希望能够采用莫科公司的产品。 尽管公司的边际利润在增长,但客户还是慢慢地向海外供应商流失。公司不清楚到底是哪一部分导致了边际利润的增长。只是他们很清楚,目前的会计系统存在不足。因为信息不足,高层无法据此做出诸如价格之类正确的决策。 他们从一个前高层经理那里了解到作业成本法,但是他们自己没有关于作业成本法的任何经验,既不知道这个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也不知道该如何来建立一个作业成本法系统,但是他们认为作业成本法是解决莫科公司目前面临问题的一个方案。后来,财务控制员被指定为专门在莫科公司导入作业成本法的负责人。接受到这项任务后,财务控制员建立了一个包括他自己、一个制造部门的工程师和一个成本会计师的项目组,在之后的三个月时间里,作业成本法项目小组与公司内部其他部门的人员进行了大量的非正式交流。工程师和财务控制员都全职参与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工作,成本会计师大约把2/3的时间投入到这个项目上。 该小组为全企业建立了25个成本库,并用了大量的时间就成本动因达成一致。一些认定的成本动因包括如下内容: ①机床调试的频率(这包括编程数控机床); ②制造订单数量(这是很多作业的驱动因素,包括从报价到送货的很多作业); ③采购订单数量,这是采购部门工作量的主要驱动因素;

定额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区别

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的产生背景标准成本是早期管理会计的主要支柱之一。美国工业在南北战争以后有很大的发展,许多工厂发展成为生产多种产品的大企业。但是由于企业管理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许多工厂的产量大大低于额定生产能力。为了改进管理,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进行了各种实验,他们努力把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应用于生产管理,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因此而形成了一套科学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他们首先改革了工资制度和成本计算方法,以预先设定的科学标准为基础,发展奖励计件工资制度,采用标准人工成本的概念。在此之后,又把标准人工成本概念引申到标准材料成本和标准制造费用等。最初的标准成本是独立于会计系统之外的一种计算工作。1919年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成立,对推广标准成本曾起了很大的作用。1920年~1930年,美国会计学界经过长期争论,才把标准成本纳入了会计系统,从此出现了真正的标准成本会计制度。 标准成本法的含义 标准成本一词准确地讲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它是根据产品的标准消耗量和标准单价计算出来的。 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单位产品标准消耗量×标准单价 它又被称为“成本标准”;另一种含义是指“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它是根据实际产品产量和成本标准计算出来的,即: 标准成本=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是目标成本的一种 目标成本是一种预计成本,是指产品、劳务、工程工程等在生产经营活动前,根据预定的目标所预先制定的成本。这种预计成本与目标管理的方法结合起来,就称为目标成本。目标成本一般指单位成本而言,它一般有计划成本、定额成本、标准成本和估计成本等,而标准成本相对来讲是一种较科学的目标成本。 计划成本是根据计划消耗定额计算的,表示计划期预定成本;定额成本是根据目前使用的定额计算的。企业应通过各项措施,有步骤地降低现行定额,以求达到计划中所规定的成本水平。 目标成本管理是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制定目标成本是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可以促使企业加强成本管理,推动全体职工人人关心成本,形成民主管理,从而能够更好地贯彻经济责任制,进一步降低成本。 标准成本的分类 标准成本按其制定所依据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分为理想标准成本和正常标准成本;在标准成本系统中广泛使用正常标准成本 西方企业采用的标准成本有多种,按照制定标准成本所依据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水平分类,分为理想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和现实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按其适用期,分为现行标准成本和基本标准成本。由于基本标准成本不按各期实际修订,不宜用来直接评价工作效率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理想标准成本是现有生产条件所能达到的最优水平的成本,这种成本难于实际运用;正常标准成本是根据正常的工作效率,正常的生产能力利用程度和正常价格等条件制定的标准成本,它一般只用来估计未来的成本变动趋势;现实标准成本,是根据适用期合理的耗费量,合理的耗费价格和生产能力可能利用程度等条

变动成本法与本量利分析相关案例(附答案)

某小镇加油站本量利分析 一、资料 在某小镇中有一个加油站,油站内附设一杂货商店。该商店在本地社区的销售额每周可达1800元。除此之外,到加油站买汽油的顾客也会光顾此商店。油站经理估计,平均每100元花费在汽油上的车主便会花30元购买商店的商品,而且在汽油销售量波动时,这一比率仍维持不变。该商店在本地社区的销售与出售给车主的部分是相互独立的。现已知汽油的边际贡献率为18%,商品的边际贡献率为25%;现行汽油销售价格为0.6元每公升,每周预计汽油销售量为16000公升;场地每周的固定成本是1200元,每周员工薪金固定为800元。油站经理非常关心将来的销售额,因为近期某项公路发展计划可能会夺去油站的生意,而汽油销售是利润最为敏感的因素。 二、要求: 1.计算现行每周利润;898 2.以公升为单位,计算汽油销售的保本点;10131 3.如果汽油销售量减至8000公升,会有多少利润?-326 4.由于公路发展,汽油销售量减至8000公升,但又想保持第1项计算得出的每周现行利润,假设成本不变,此时每公升汽油的售价应为多少?0.74 答案: 2.汽油销售保本点的计算:计算时可剔除本地社区商品销售的影响,即以固定成本总额减除本地社区商品销售的边际贡献后的差额作为汽油销售引起固定成本支出部分。 每公升平均边际贡献=(1728+720)/16000公升=0.153元/公升 保本点销售量=(2000-450)/0.153元每公升=10131公升

4.销量减至8000公升,维持原有利润水平的汽油售价要维持原有水平,汽油及关联销售所需边际贡献为:1728+720=2448元 汽油cmR=18% 变动成本率=1-18%=82% 变动成本=0.6*82%=0.492元/公升 销售量8000公升,变动成本总额=0.492*8000=3936元 设调整后汽油价格p元/公升,则关联销售为: (8000p-3936)+25%*0.3*8000*p=2448 P=0.7423元/公升 案例 甲企业只生产和销售一种产品,单价36元,产销可保持平衡。该企业目前年生产能力为1500件,其有关成本数据如表所示。 据测算,这台专用设备投入使用后,可使变动成本在现有基础上减少20%。 要求:根据本量利有关指标的计算结果,测算这一方案是否合理。 答:现有条件b=22500/1500=15元/件 X BEP=a/(p-b)=20000/(36-15)=953件 购置设备后:固定成本每年20000+4000=24000元

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设计案例 邓为民 个性化的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邓为民) 企业管理前沿>财务管理>综合文档号:00.020.207发布时间:22-11-2002 摘要:许多产品实际上正在侵蚀着企业的利润,而这却被传统成本提供的信息所掩盖。 个性化的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 邓为民 传统成本的局限 20%的产品创造了225%的利润。 “传统会计往好的说是无用的,往坏的说是功能失调与具有误导作用”。以传统成本为基础的管理会计正在失去其相

关性。企业界留传80/20法则,认为80%的利润由20%的产品产生,但是当哈佛商学院的卡普兰教授在企业应用作业成本计算系统时,却发现20%的产品竟然产生了225%的利润,他称之为20/225法则,该法则表明:许多产品实际上正在侵蚀着企业的利润,而这却被传统成本提供的信息所掩盖。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产生于上世纪初,是与大规模的生产相适应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企业的生产特点由大规模、单一品种生产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环境、技术工艺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生产的复杂化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的运用使得管理作业增多,而直接的生产活动相对减少,这一切使得生产的间接费用呈急剧上升的趋势。70年代以前,间接费用仅占人工成本的50%-60%,而现在很多企业的间接费用已上升为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少量的人工费用为基础分配大量的制造费用,必然带来成本分配的偏差。 传统成本核算是以数量为基础的,它隐含一个假设:产量成倍增加,所有投入的资源也会成倍增加。基于这种假定,成本计算中普遍采用产量关联基准分配。这种基准最常见的表现形态就是材料耗用额、直接工时、设备工时等。然而,现实企业中资源的消耗与产量不相关的例子比比皆是。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企业迫切需要新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此情况下,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 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 “成本是无法管理的,只能管理引起成本的作业”。 作业是企业的各种活动,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是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的新型成本管理方法,它把企业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为企业决策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产品(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作业导致成本发生。

成本管理会计-定额成本法练习题参考答案 (1)

管理会计练习题第6章《定额成本法》参考答案: 一、判断说明题(10个)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10. × 二、单选选择题(6个) 4.A 2.B 3.B 4.A 5.C 6.D 三、多选选择题(3个) 1.ABCD 2.ABC 3.BCD 四、计算题(2个) (一)资料:乙产品采用定额法计算产品成本,其原材料费用如下: 1. 月初在产品:定额原材料费用为1 800元,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为节约30元(即-30元,下同),月初在产品原材料定额费用调整后降低200元。定额变动差异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 2. 本月发生:原材料定额费用为5 400元,脱离定额差异为100元。本月完工产品的定额原材料费用为4 800元 3. 本月原材料成本差异率为1%,原材料成本差异全部由完工产品成本负担。要求: (1)计算月末在产品的原材料定额费用。 (2)计算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分配率(脱离定额差异按定额费用比例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 (3)计算本月原材料费用的材料成本差异。 (4)计算本月完工产品的原材料实际费用。 (5)计算月末在产品的原材料实际费用。 计算: (1)月末在产品的原材料定额费用=(1800-200)+5400-4800=2200元(2)月初在产品调整后的定额原材料费用=1800-200=1600元

月初在产品的原材料定额变动差异=200元(由完工产品负担) 本月定额原材料费用的合计=1600+5400=7000元 本月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合计=(-30)+100= 70元 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分配率=70÷7000= 0.01 完工产品的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 4800×0.01= 48元 月末在产品的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 2200×0.01=22元(或:70-48=22)本月发生的原材料成本差异 =(本月原材料定额费用+本月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率 =(7000+70)×1%=70.7元有错误删除 正确的作法:(5400+100)×1%=55元(由完工产品负担) 本月完工产品的直接材料实际费用 =完工产品的定额原材料费用+完工产品的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 +定额变动差异+材料成本差异= 4800+48+200+ 55 = 5103月末在产品的直接材料实际费用 =月末在产品的原材料定额费用+月末在产品的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 =2200+22=2222元 (二)资料:某企业生产的乙产品采用定额法计算产品成本。20XX年10月份有关计算产品成本资料如下: 1.单位产品定额成本:原材料消耗定额30千克,计划价格15元;工时定额30小时,计划每小时工资3元,计划每小时制造费用3.2元。本月实行新定额,新定额只将原材料消耗定额修订为28千克。其他未改变。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该产品的定额变动差异和材料成本差异由完工产品成本负担;脱离定额差异按定额成本比例,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2.月初在产品成本资料如表所示: (单位:元) 3.产量和生产费用资料如下: (1)月初在产品20件,本月投产100件,本月完工90件,月末在产品30件。在产品完工程度为50%。

作业成本法例题.doc

例一:ART公司生产三种电子产品,分别是产品X、产品Y、产品Z。产品X是三种产品中工艺最简单的一种,公司每年销售10000件;产品Y工艺相对复杂一些,公司每年销售20000件,在三种产品中销量最大;产品Z工艺最复杂,公司每年销售4000件。公司设有一个生产车间,主要工序包括零部件排序准备、自动插件、手工插件、压焊、技术冲洗及烘干、质量检测和包装。原材料和零部件均外购。ART公司一直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法计算产品成本。 1.1传统成本计算法 1、公司的定价策略 公司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作为定价策略,按照产品成本的125%设定目标售价, 近几年,公司在产品销售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产品X按照目标售价正常出售。但来自外国公司的竞争迫使公司将产品Y的实际售价降低到328元,远远低于目标售价377.5元。产品Z的售价定于157.5元时,公司收到的订单的数量非常多,超过其生产能力,因此公司将产品Z的售价提高到250元。即使在250元这一价格下,公司收到订单依然很多,其他公司在产品Z的市场上无力与公司竞争。上述情况表明,产品X的销售及盈利状况正常,产品Z是一种高盈利低产量的优势产品,

而产品Y是公司的主要产品,年销售量最高,但现在却面临困境,因此产品Y成为公司管理人员关注的焦点。在分析过程中,管理人员对传统成本计算法提供的成本资料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他们决定使用作业成本计算法重新计算产品成本。 1.3作业成本计算法 1、管理人员经过分析,认定了公司发生的主要作业并将其划分为几个同质作业成本库,然后将间接费用归集到各作业成本库中。归集的结果如下表

采用作业成本计算法取得的产品成本资料令人吃惊。产品X和产品Y在作业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都远远低于传统成本计算法下的产品成本。这为公司目前在产品Y方面遇到的困境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如下表,根据作业成本法计算的产品成本,产品Y的目标售价应是327.26元,公司原定377.5元的目标售价显然是不合理的。公司现有的328元的实际售价与目标售价基本吻合。产品X的实际售价258.75元高于重新确定的目标售价229.30元,是一种高盈利的产品。产品Z在传统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显然低估了,公司制定的目标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案例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 颜繁晶1,张秀秀2,张海霞 3 (1.哈尔滨市供销储运总公司,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2.齐齐哈尔市建华区防疫站, 黑龙江哈尔滨161000; 3.哈尔滨市供销物资集团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巨大变化,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不能保证产品成本信息 的真实性,因而一种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为成本分配依据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诞生。通过作业成本法的思想来改进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可寻求到降低成本的途径,提供真实可靠的成本信息,并能为企业的成本控制、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成本动因[中图分类号]F275.3[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07-03-12 一、作业成本法概述

(一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ABC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对各种主要的间接费用采用不同的间接费用分配率进行成本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作业成本计算在成本核算上突破产品这个界限,使成本核算深入到各作业,它以作业为单位收集成本,再把“作业”或“作业成本库”的成本按作用动因分配到产品。 (二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 作业成本法计算的核心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先将所耗费的资源归于每一作业成本,然后再由每一作业成本分摊到产品成本中。大致可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确定作业。根据企业的不同,将产品的生产过程分为若干作业,并进行分类。 第二步追踪资源。将产品生产过程中耗用的资源分配到每一作业中,这些资源构成了产品的间接成本。第三步记录和计量作业量。对企业的各项作业进行及时的记录,且对企业的生产全过程作全面了解。第四步将各项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 (三作业成本法的特点及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是以某一总量为基础,如材料总量、机器总工时、人工总量等为基础,计算出统一的间接费用的分配率来分配间接费用。其主要目的是为分摊间接费用提供统一的基础,有利于存货计价和利润计算。此方法只适用于间接费用项目较少,且间接费用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小的企业。 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条件下,以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总量等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是不够准确的,不能揭示出产量与间接费用的因果关系,使产品成本计算的结果 失真,成本报告中的间接费用能见度差,不能满足管理部门或管理者进行订价、自制与外购、生产批量等决策的需要。作业成本法的特点是将已确认的作业看作一个成本中心,而不是将某生产部门作为成本中心。并且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之外,尽可能将其他各类成本都归为直接成本。作业成本法促使管理者想方设法进行成本

目标成本管理案例--某铅笔制造公司

某铅笔公司运用目标成本法的案例分析 我们以制笔行业中的某铅笔公司为案例,描述目标成本的规划方法。为了方便描述,我们将这家企业称为Pencil公司。 尽管Pencil公司地处资源丰富的地区,但由于管理和技术落后,同时产品研发能力较弱,其生产出同类产品成本比同行领头羊企业整整高了58%~135%,企业效益较差,企业生存遇到危机。Pencil公司想通过开发新产品Fluent的契机重新建立目标成本管理系统。所有新产品的生产和设计必须服从目标成本管理系统的要求。如果一个产品的成本不能满足其目标成本,这一产品将不会被引入生产,即将引进的新型铅笔Fluent也不例外。如果不能使得此产品以其目标成本生产出来,公司将不会引进此产品生产线。 (一)市场驱动型成本的确定 公司高管人员通过制定5年工作计划来确定本公司拟开发的新产品Fluent长期销售计划和利润水平计划,这些工作计划是指根据实际情况,在现行生产条件下,通过公司的有效经营应达到的目标:新产品生产线必须能赚取15%以上的平均利润,它的销售量在第一年必须达到10~20万打,以后年度最少要完成20万打的销售量。 Fluent铅笔的零售价格每打预计保持在4.02~5.25元。据铅笔行业长期的数据统计说明:消费者对于产品15%以内的价格差异并不在乎。如果Fluent铅笔的零售价格低于4.02元(高档产品零售价格3.5元的115%倍),它将把已有的高档的产品挤出市场。而如今高档产品仍然是现有三种产品中获利能力最强且获利水平最高的。挤出高

档产品将使得公司的长期利润计划无法完成,并且从工艺角度来看,较低的价格意味着较低的利润水平,新型产品的研发和制造都必须花费大量的成本,要保持15%的利润率,新产品的价格也不能低于4.02元。现有3种产品的有关资料如表6-1所示。 表6-1 现有产品资料(单位:元) 因为新型产品使得消费者能使用剩下的1/3的铅笔头,将5.25元(高档产品价格3.5元的1.5倍)作为新型产品的价格上限比较合适。如果产品价格高于上限价格,那么其销售量将达不到预定的销售量,也不能完成其预定利润量。因为通过市场分析表明:如果产品价格高于上限价格,预计只有10%的潜在消费者会购买新型产品,更多的消费者会选择购买低档的替代品。经过认真的分析和讨论,Fluent 铅笔的目标零售价格定在4.25元每打,销售给大批发厂商的批发价为1.22元每打。引进新型产品所需的前期投资为75000元:其中50000元为研发费用,25000元为产品投产费用,分摊到未来5年的总产量1150000打中,平均每打分摊为0.065元。因此为了弥补前期投资要求增加利润率5.3%(0.065/1.22)。根据经验表示:在现存的生产线上50%的前期投资由新产品来承担。所以Fluent铅笔的利润率增加额为2.65%(5.3%×50%)才能弥补长期投资。也就是说,新型产品必须

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法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幻灯片1

幻灯片2 第三篇成本计划与控制 第七章成本计划和控制原理 第八章标准成本法 第九章责任成本制度 幻灯片3 第八章标准成本法 ■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标准成本法的概念、标准成本的种类和制定,掌握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标准成本法的核算程序及账务处理方法。 幻灯片4 第一节标准成本的种类与制定 第二节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 第三节标准成本法的核算程序及账务处理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幻灯片5 第一节标准成本的种类与制定 一、标准成本和标准成本法的概念 (一)标准成本的概念 标准成本——是在特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有效的经营管理条件下应当发生的成本。 它是成本控制的依据、评价成本升降的尺度和衡量工作绩效的标准。 幻灯片6 (二)标准成本法的概念 标准成本法,亦称为标准成本制度、标准成本系统和标准成本会计。 标准成本法——是以预先确定的标准成本为依据,把实际发生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通过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揭示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对成本差异进行账务处理,并通过成本差异的报告,促使有关部门采取控制措施,将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 幻灯片7 标准成本法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是配合泰罗制的实施而引入成本管理中,形成成本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产生后,很快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得到采用。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前苏联在标准成本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定额(成本)法。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前苏联引入定额(成本)法。

000156成本会计教案第七章 定额成本法

第七章定额成本法 1、主要内容:定额成本法的特点、计算程序及与其他方法的区别 2、重点:定额成本、实际成本、脱离差异的概念。 3、授课时间:4节。 第一节定额成本法概述 一、定额成本法的含义及特点 (一)定额成本法的含义 定额成本法是以定额成本为基础,加上(或减去)脱离定额差异、材料成本差异和定额变动差异,计算产品实际生产成本的方法。因此定额成本法既是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又是成本控制的方法。 (二)定额成本法的特点 1.定额成本法的一般特点 相对于成本的其他计算方法,定额成本法是为了克服成本计算基本方法的弱点,将产品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及分析结合在一起,能及时解决、反映和监督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脱离定额的差异,以便加强成本管理。 定额成本是根据企业现行消耗定额来制定;在核算过程中,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消耗定额也会随着变化而不断修订。一般而言,定额成本在年度内有可能因企业消耗定额的修订而变动,定额成本计算产品实际成本的基础,是企业对产品成本进行自我控制和考核的依据。 2.定额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异同 产品的定额成本与计划成本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两者都是以生产耗费的消耗定额和计划单价为依据确定目标成本。例如,原材料费用定额是产品原材料消耗定额与原材料计划单价的乘积;生产工资费用定额是产品生产工时定额与生产工资计划单价的乘积;制造费用定额是产品生产工时定额与制造费用计划单价的乘积。 产品的定额成本与计划成本两者不同之处是:计划成本计算依据的消耗定额是计划期(一般为一年)内平均消耗定额,即计划定额,计划成本在计划期内通常是不变的。同时,计算计划成本的原材料等的计划单价,在计划期内通常也是不变的;而定额成本计算依据的消耗定额是现行的定额,是企业在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各项消耗上应达到的标准,定额成本会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断修订。因此,定额成本在计划期内是变动的。 (三)定额成本法与其他成本计算方法的异同

标准成本与定额成本法

定额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 定额法与标准成本法都属于成本计算方法,两者有基本相同的功能和实施环节,都要事先制订产品的目标成本(即定额成本和标准成本)作为产品应该发生的成本,并以此作为成本控制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将实际消耗水平与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进行比较,计算脱离目标成本的差异,分析发生差异的原因,采取措施,挖掘潜力,降低成本。但是两种方法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制订目标成本的依据不同 1.定额法。定额成本是按现行定额以及计划单位成本、分成本项目(即原材料费用、生产工资费用和制造费用)来制订的。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的制订比较灵活,通常有理想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现行标准成本、基本标准成本。标准成本的制订,通常从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三方面着手进行。但与定额法不同的是,直接材料成本包括标准用量和标准单位成本两方面;直接人工成本包括标准用量和工资率两方面(计时工资时);制造费用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部分,都是按标准用量和标准分配率来计算。 二、制订目标成本所依据的定额的稳定性不同 1.定额法。由于定额成本所依据的消耗定额就是现行定额,是企业在当时生产技术条件下,在各项消耗上应达到的标准,所以任何一项生产技术有所变化时,现行定额都应予以修订。也就是说,定额法下的定额是可能变化的,应设计一套定额变动计算方法,以计算定额变动的趋势和金额。如:以按新定额计算的单位产品费用与按旧定额计算的单位产品费用之比确定系数的方法,来计算定额变动的差异。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是有效经营条件下发生的一种目标成本,也叫“应该成本”。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约束性,一般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也不用设计相应方法来计算其变动差异。 三、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差异的揭示方法不同 1.定额法。脱离定额的差异是指生产过程中各项生产费用的实际支出脱离现行定额或预算的数额。定额法下的差异是通过每一笔领料或加工零件来揭示并通过差异凭证来反映。如核算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的方法有限额法、切割核算法和盘存法三种,其中限额法下的差异凭证又有超额领料单、代用材料领料单等。定额法工作做得很细,而且工作量相当大。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往往根据一定时期实际产量的实际消耗量和实际价格与实际产量的标准消耗量和标准价格的计算比较来揭示差异,没有专用的差异凭证。如材料成本差异只是通过公式计算,即材料成本差异=实际价格×实际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案例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 应用案例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 颜繁晶1,张秀秀2,张海霞 3 (1.哈尔滨市供销储运总公司,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2.齐齐哈尔市建华区防疫站, 黑龙江哈尔滨161000; 3.哈尔滨市供销物资集团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巨大变化,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不能保证产品成本信息 的真实性,因而一种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为成本分配依据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诞生。通过作业成本法的思想来改进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可寻求到降低成本的途径,提供真实可靠的成本信息,并能为企业的成本控制、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成本动因[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07-03-12 一、作业成本法概述 (一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ABC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对各种主要的间接费用采用不同的间接费用分配率进行成本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作业成本计算在成本核算上突破产品这个界限,使成本核算深入到各作业,它以作业为单位收集成本,再把“作业”或“作业成本库”的成本按作用动因分配到产品。 (二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 作业成本法计算的核心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先将所耗费的资源归于每一作业成本,然后再由每一作业成本分摊到产品成本中。大致可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确定作业。根据企业的不同,将产品的生产过程分为若干作业,并进行分类。 第二步追踪资源。将产品生产过程中耗用的资源分配到每一作业中,这些资源构成了产品的间接成本。第三步记录和计量作业量。对企业的各项作业进行及时的记录,且对企业的生产全过程作全面了解。第四步将各项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 (三作业成本法的特点及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是以某一总量为基础,如材料总量、机器总工时、人工总量等为基础,计算出统一的间接费用的分配率来分配间接费用。其主要目的是为分摊间接费用提供统一的基础,有利于存货计价和利润计算。此方法只适用于间接费用项目较少,且间接费用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小的企业。 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条件下,以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总量等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是不够准确的,不能揭示出产量与间接费用的因果关系,使产品成本计算的结果 失真,成本报告中的间接费用能见度差,不能满足管理部门或管理者进行订价、自制与外购、生产批量等决策的需要。作业成本法的特点是将已确认的作业看作一个成本中心,而不是将某生产部门作为成本中心。并且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之外,尽可能将其他各类成本都归为直接成本。作业成本法促使管理

企业标准成本法

什么是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变动制造费用的差异)是指实际产量下实际发生的变动制造费用与实际产量下的标准变动制造费用的差异。可以分解为效率差异和耗费差异两部分。 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 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公式为: 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实际产量下实际变动制造费用-实际产量下标准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工时×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1)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即变动制造费用的用量差异,它是因实际耗用工时脱离标准而导致的成本差异。其计算公式为: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产量下实际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式中,工时既可以是人工工时,也可以是机器工时,这取决于变动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标准工时是指实际产量下的标准总工时。 (2)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即变动制造费用的价格差异,它是因变动制造费用或时的实际耗费脱离标准而导致的成本差异,也称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差异。其计算公式为: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下实际工时 制造费用可以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部分。 固定制造费用是指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如直线法固定资产折 旧;变动费用是指费用随产品变动而变动,如生产用的原材料,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管理会计有这方面的讲解。 让你参考一下,制造费用的主要账务处理 1、生产车间发生的机物料消耗,借记本科目,贷记“原材 料”等科目。 2、发生的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等职工薪酬,借记本科目, 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3、生产车间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借记本科目,贷记“累计折 旧”科目。 4、生产车间支付的办公费、修理费、水电费等,借记本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5、发生季节性的停工损失,借记本科目,贷记“原材料”、“应 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等科目。 6、将制造费用分配计入有关的成本核算对象,借记“生产成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