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

基础护理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以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操为核心,是呼声树立整体护理观念,掌握基础护理学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灵活的运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履行护理人员“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的重要职责。

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医院:是对特定的人群进行防病治病的场所,是专业人员在以治疗为目的的前提下创造的一个适合患者恢复身心健康的环境。(治疗性环境)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彼此为寻求卯足某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关心。

入院护理:是指患者经门诊或急诊医生诊查后,因病情需要住院做进一步观察、检查和治疗时,经诊查医生建议并签发住院证后,由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的一系列护理工作。

人体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维持和掌握身体的平衡,以及人体由一种姿势转换为另一种姿势时身体如何有效协调的一门科学。

舒适:是指个体身心处于轻松自在、满意、无忧虑、无疼痛的健康、安宁状态时的一种自我感觉。也是患者最希望能能通过护理得到满足的基本需要之一。

不舒适:是指个体身心不健全或有缺陷,生理、心理需求不能全部满足,厚着周围环境有不良刺激,身体出现病理改变,身心负荷国中的一种自我感觉。

主动卧位: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意改变卧床姿势,称之为…,见于轻症患者、术前及恢复期患者。

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称之…,常见于昏迷、极度衰弱的患者。

被迫卧位: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之…

疼痛:伴随着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一种那个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

疼痛阈:个体所能感受到的最小疼痛。

疼痛耐受力:个体所能忍受的疼痛强度和持续时间。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休息:指通过改变当前的活动方式,使身心放松,处于一种没有紧张和焦虑的松弛状态。睡眠:一种周期发生的知觉的特殊状态,由不同时相组成,对周围环境可相对的不做出反应。昼夜性节律:指人体根据内在的生物性规律,在24小时内规律的运行它的活动,相当于一个人的生物时钟,每天24小时周期规律运转,形成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节奏,反映人体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起伏变化,如激素分泌的变化,体温的变化,代谢的变化等,并随个体疾病和情绪的不同而改变。

昼夜性节律同步化:正常的昼夜性节律遭到破坏,睡眠与昼夜性节律不协调,称…

睡眠障碍:指睡眠量和质的异常,或在睡眠时出现某些临床症状,也包括影响入睡或保持正常睡眠能力的障碍,入睡眠减少或睡眠过多,以及异常的睡眠相关行为。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谁买呢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昼夜性节律同步化:指要维持机体处于最佳状态,必须休息与活动的时间安排与其昼夜节律相同。

体位性低血压:是患者从卧位到坐位或者直立位时,或长时间站立出现血压突然下降超过120nmHg,并伴有头昏、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恶心等表现。

ROM练习(关节活动度练习):是指根据每一特定关节可活动的范围,通过应用主动或被动

的练习方法,维持关节的活动度,恢复和改善关节功能的锻炼方法。

等长练习:可增加肌肉张力而不改变肌肉长度的练习,称…因不伴有明显的关节运动,又称静力练习。

等张练习:对抗一定的负荷,做关节的活动锻炼,同时也锻炼肌肉收缩。因伴有大幅度关节运动,又称动力练习。

医院感染: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感染源:又称病原微生物贮源,是指病原微生物自然生存、繁殖并排除的宿主(人或动物)或场所。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微生物从感染源排出后侵入易感宿主的途径和方式。

易感宿主:指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的人。

清洁:是指用清水、清洁剂及机械洗刷等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其作用是除去和减少微生物,并非杀灭微生物。

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除芽胞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全部微生物的处理。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预防性消毒:在未发现明确感染源的情况下,为预防感染的发生对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环境、物品、个体等进行消毒及对粪便和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

疫原性消毒:在有感染源或曾经存在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情况下,为预防感染播散而进行的消毒,包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随时消毒:直接在患着周围或带菌者周围进行,随时杀灭或清除由感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应根据病情做到三分开、六消毒:分居室、分饮食、分生活用具;消毒分泌物或排泄物、消毒生活用具、消毒双手、消毒衣服和床单、消毒患者居室、消毒生活用水和污物。陪护人员应加强防护。

终末消毒:指感染源已离开疫源地,杀灭其遗留下来的病原微生物,应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消毒人员应做好充能股份的准备工作并加强自我防护。

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保护性隔离:以保护易感人群作为制定措施的主要依据而采取的隔离则称为…

传染性隔离:将处于传染期患者,可以传染病患者及病原携带者控制在特定区域,与一般人群暂时分开,缩小污染范围。

体温(体核温度):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

发热(体温过高):是指任何原因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特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过高,并超过正常范围。

血压:是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体位引流:置患者于特殊体位,将肺与支气管所存积的分泌物,借助重力作用使其流入大气管并咳出体外,称…

呼吸困难:是一个常见的症状及体征,患者主管上感到空气不足,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费力,

可出现发绀、鼻翼扇动、端坐呼吸,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活动,造成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异常。

脉搏短绌:在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律。特点是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常见于房颤。

潮式呼吸:是一种呼吸由浅慢逐渐变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在再经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重复以上过程的周期性变化,其形态犹如潮水起伏。

间断呼吸:表现为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即呼吸和呼吸暂停交替出现。

吸痰法:是指经口、鼻腔、人工气道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的一种方法。

尿潴留:指尿液大量存留在膀胱内而不能自主排出。

尿失禁:指排尿失去意识控制或不受意志控制。

膀胱刺激征: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单位时间内排尿次数增多称尿频,是由膀胱炎症或机械性刺激引起;患者突然有强烈尿意,不能控制需立即排尿称尿急,是由膀胱三角或后尿道的刺激,造成排尿反射活动特别强烈;排尿时膀胱区及尿道有疼痛感为尿痛,为病损处受刺激所致。有膀胱刺激征时常伴有血尿。产生膀胱刺激征的原因主要有膀胱及尿道感染和机械性刺激。

膀胱冲洗:是利用三通的导尿管,将溶液灌入到膀胱内,再藉用虹吸原理将灌入的液体引流出来的方法。

便秘:指正常的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出过干过硬的粪便,且排便不畅、困难。粪便嵌塞:指粪便持久滞留堆积在直肠内,坚硬不能排出。常发生于慢性便秘的患者。

腹泻:指正常排便形态改变,频繁排出松散稀薄的粪便甚至水样便。

排便失禁:指肛门括约肌不受意识的控制而不由自主地排便。

肠胀气:指胃肠道内有过量气体积聚,不能排出。

灌肠法: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或营养,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

终末消毒处理:是指对出院转科或死亡的患者及其所住病室,所用物品及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处理。

患者的终末处理:1患者出院或转科前应沐浴,换上清洁衣服,个人物品需消毒后带出。2如患者死亡,需用消毒液处理,并用浸透消毒液的棉球填塞口、鼻、耳、阴道、肛门等孔道,然后用一次性尸单包裹尸体

病室的终末处理:1关闭病室门窗,打开床旁桌,摊开棉被,竖起床垫,用消毒液熏蒸或用紫外线照射2打开门窗,用消毒液擦拭家具和地面3体温计用消毒液浸泡,血压计、听诊器放熏蒸箱消毒4被服类环氧乙烷消毒后再清洗5床垫、棉被、枕芯可用日光暴晒或用紫外线消毒。

疼痛的护理措施:(一)减少或去除引起疼痛的原因。如外伤所致的疼痛,可给予止血、包扎,固定;胸腹手术后,可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术后深呼吸和有效咳痰的方法。(二)合理运用缓解或解除疼痛的方法:1药物止痛2患者自控镇痛泵的运用3物理止痛4针灸止痛5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三)恰当地运用心理护理的方法:1减轻心理压力2分散注意力①参加活动②音乐疗法③有节律的按摩④深呼吸⑤指导想象⑥松弛疗法(四)积极采取促进患者舒适的措施:帮助患者采取正确的姿势、提供舒适整洁的病床单位、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设备等必要条件。(五)健康教育:1准确描述:指导患者准确描述疼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等2客观描述:教育患者客观的对医护人员讲述疼痛的感受3用药指导: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止痛药物和时间4效果评价指导①一些疼痛的征象消失②对疼痛适应能力有所增强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