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混改”模式及其影响研究——以中国建材集团为例(上)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混改”模式及其影响研究——以中国建材集团为例(上)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混改”模式及其影响研究——以中国建材集团为例(上)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混改”模式及其影响研究——以中国建材集团为例(上)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混改”模式及其影响研究

——以中国建材集团为例(上)

2020年02月21日

摘要

摘要: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式,但与国企混改的模式有所不同。中国建材集团是被国资委列为首批混改试点的单位,经历多年改革探索出以并购重组为核心的三种改革方式。与此同时,建材行业整体效益下滑,有效供给不足问题严峻,是国家供给侧改革实施的重点领域。选择中国建材集团下属核心公司中国巨石为案例来具体研究双重改革下对其经营绩效的长期影响。可以给其他有内部整合诉求的行业和需要市场化改革的国企提供借鉴。

关键词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财务分析

一、引言

在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发展推动下,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方案,希望通过引入民间资本提高国企的生产力水平,发展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现代公司治理体系。从2014年国资委启动改革试点以来,截至2018年末,前三批混改试点企业达到50家,并且未来呈现批量推动趋势。成立于1984年的中国建材集团,是一家集科研、生产、流通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建材产业集团,被国资委纳入首批改革试点。自2002年起,企业为解决未来如何发展以及改变行业整体“多散乱”的问题,中国建材集团开始进行行业的整合以及多种资本的融合,重组近千家不同所有制企业,明确了“央企市营”的道路。与此同时,中国建材集团所处行业又是激烈竞争的领域,水泥、玻璃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从供给方来看,由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近几年建材行业的产能扩张受到明显抑制,减少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而随着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各产业协同效应也在逐渐扩大。本文研究的重点,一是中国建材集团并购提升市场集中度,即增加民营资本注入降低国有产权集中度能否改善行业竞争格局,并提高盈利水平。二是从供给角度看,减产量、去产能能否有效缓解建材行业产能过剩的程度并保证相对稳定的盈利。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基于国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学者研究发现股权越分散,越容易出现经营者利益与股东利益相背离的“两权”分离现象。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融合,降低了股权集中度,提高了两权分离度,比完全由国有资本控制的企业拥有更高的经营效率(Megginson W L et al. ,2001)。混合所有制改革还可以降低国企的政策性负担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张辉等,2016)。同时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结合,之间的协同效应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实现了不同资本的互利共赢。国有企业中的非国有资本还能够为改善公司的治理制度提供经验,以降低道德风险。国内学者白重恩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改革后的控制权是否转移对企业能够产生不同影响,当国有资本仍控制企业时改革的社会效益更好,而当其他资本拥有企业控制权时改革能产生更好的经济效果(白重恩等,2006)。

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背景和角度,表明主要是国有企业体制中的产权不明确以及所有者缺位这两个问题使得国企经营效率不及私人企业,基本一致认为国有企业想提高盈利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具有必要性。但国外学者少有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模式或方法,而从国内企业发展现状来看,事实证明整合上市、并购重组以及股份制等资本运营方式是实现混改的有效途径(马红等,2015)。另一方面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原因在于,任何一个国家想保证长期持续经济增长离不开来自供给方的推动力(滕泰,201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改变过去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将重心转移到如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而中国的建材行业正处于充分竞争领域,水泥、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成为了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选取中国建材集团及其旗下子公司为样本案例,研究集团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模式以及对绩效有何影响。

三、中国建材集团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研究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及方式

1.改革动因

中国建材集团的前身是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公司,由国务院于1984年批准设立,2003年由国资委接管,被划分为国有企业,之后更名为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2005年3月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于2006年3月在香港上市,之后集团旗

下5家子公司也分别在国内上市。

表1 中国建材集团主要概况

业务板块企业业务概况上市平台

水泥中联水泥南方水泥商品混凝土:年产4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中国建材北方水泥西南水泥水泥:年产超过4.5亿吨,居世界第一。03323. HK

玻璃凯盛科技集团公司

大力发展光电玻璃业务。

洛阳玻璃600876.SH 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凯盛科技60052.SH

轻质建材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石膏板年产超过20亿平方米,居世界第一。北新建材000786.SZ

玻璃纤维中国巨石总产能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巨石

复合材料中国复材风机叶片生产规模已达全球第三、亚洲第一。600176.SH

耐火材料瑞泰科技中国最大的铸造耐火材料生产基地。瑞泰科技002066.SZ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建材集团官网资料整理。

2005年前后,占建材行业GDP总量7成的水泥行业一直存在的产能过剩、集中度低、无序竞争的“多散乱”问题越来越严重,华东等地区水泥行业的恶性竞争使得大部分企业严重亏损。中国建材集团审时度势及时把握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推动行业进行供给侧改革。2006年7月,中国建材集团成功收购徐州海螺水泥有限公司,跨出集团联合重组的第一步。短短几年间,中国建材联合重组近千家企业,使得公司水泥板块的业务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并探索出“央企市营”的改革模式。中国建材集团改革的动因可总结为四个因素:

(1)政策因素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逐渐面临不适应市场经济、绩效放缓等困境,因此国家积极制定各项针对国有企业的试点、改革等措施。十八届三中全会等中央的重要指示部署,均将发展混改作为国企改革的核心工程。因此包括中国建材集团在内的六家央企最先进入第一批试点名单,迄今为止已经有50家企业进入混改名列,2019年第四批混改试点则将加入上百家企业,改革进程加快。

(2)经济因素

我国经济持续十多年的高速运行,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从十万亿至六十万亿的增长,但近几年逐步放缓,经济形势严峻。但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铁路项目的快速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带动国际建设等的大量需求刺激了建材行业的发展。因此国内水泥、玻纤等建材相关产业迫切需要解决产能过剩以及行业内恶性竞争的问题,于是以联合重组为主要方式的混改来保障行业健康发展成为迫切要求。

(3)文化因素

企业的内部文化可以决定其价值取向甚至是经营道路。国企和民企的“混合”是考验企业的包容性,就不能单靠条款的约束了。集团的“包容文化”正是倡导通过与自然、社会、竞争者、员工和谐,实现包容性增长,才能成为整个行业发展的引领者。

(4)国际因素

伴随我国在国际舞台中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国有企业在面临国内市场激烈竞争以及产能过剩等发展瓶颈后,不少企业开始主动选择吸纳国际资本、将经营领域延伸至国外市场以此充分利用各地资源优势,从而帮助企业向更多元化的领域发展。

2.改革方式

中国建材集团早在2002年就有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愿,虽然集团当时的年总收入能达到20多亿元、并拥有二百多家子公司,但存在巨额银行过期负债、缺少可支配资金、国家扶持力度弱等问题,让集团处于艰难境地。为解决生存发展的难题,集团层面决定把重点放在水泥板块发展上,2006年开始进行了大规模联合重组,通过其上市子公司广泛吸纳民营水泥企业的资本,在淮海、东南、东北和西南四个地区分别重组了中联水泥、南方水泥、北方水泥和西南水泥四个大型水泥公司。之后在2015年集团提出的改革方案获批,该方案主要包括四个要点:第一,引入社会资本重新合理调整集团股权结构;第二,提高员工持股数量;第三,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包括设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第四,保证中长期激励的有效实施。同时提出将其在A股上市的中国巨石等四家下属企业纳入集团内首批改革试点单位。

根据多年经验,中国建材集团摸索出三种混改路径。首先,在上市公司层面,联合社会资本重组或成立一个新企业,即联合重组模式;其次,在平台公司层面,引入私人企业部分股份交叉持股即民企参股模式;第三,在业务公司层面,根据“三七原则”构建股权结构。通过这三个层面,既确保了集团对战略决策、固定资产与股权投资等的绝对控制,也能借鉴到私营企业中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而提升自身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市场机制可以真正引入集团内部,从而加快国企的转型发展。

(1)联合重组模式混改

a.中联水泥并购民营企业

中联水泥成立于1999年。同年,对其控股的鲁南水泥厂、全资控股的河南南阳航天水泥厂和河南安阳海工水泥厂资产重组。2006年7月,集团又重组了拥有万吨生产线的徐州海螺公司,成功实现各企业之间的管理联合,形成由徐州中联、淮海中联、鲁南中联、枣庄中联组成的中国联合水泥核心利润区。

b.南方水泥的交叉持股

2007年以前,中国东南地区的水泥行业在经过一段野蛮快速发展时期后,随即又陷入到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的市场衰退中。因此为了抢先开拓发展南方水泥市场,中国建材集团开始了兼并重组的进程。2007年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在上海的成立,正式拉开了国内企业联合重组的大幕。此后,中国建材、南方水泥等股东又合资成立了南方尖峰水泥有限公司和江西万年青水泥有限公司,同时收购东南地区多家私人企业,如浙江虎山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水泥有限公司等,与此同时继续吸纳其他投资公司的资本,共同组成了由多家企业交叉持股的大型水泥企业。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点看法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点看法 按照区委的安排,有幸参加这次由区委组织部举办的培训班,听了区委卢忠于书记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专题讲座,进一步加深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和认识,根据培训要求,现结合个人工作实际谈一点心得体会。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2015年11月3日,党在《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式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所谓供给侧,是相对需求侧而言。两者历来是平衡社会经济的“两翼”,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需求决定供给、引导供给,而供给既满足需求、又创造新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社会产业、产品、生产要素等结构性问题而进行的改革,就是要聚焦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供给侧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要素的投入,由劳动、资本、土地、人才、管理等方面投入;另一方面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等决定。中央提出的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

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也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侧、生产端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这将是中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进行的最深刻的一次政府功能转变。 为什么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消费、投资、出口的“三驾马车”为代表的需求侧因素分析法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理论工具。受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党中央以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基础,实施了一系列重要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沉着应对危机,经济继续保持高速稳定增长,这一系列的刺激措施都是在需求侧发力。但是,从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趋势看,虽然增速仍然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但是同比仍然逐年下滑,出口十年增速后见顶回落,资源成本特别是人力资源、土地资源持续走高,低成本优势不再,低端制造产业向非发达地区转移不可回避,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然而,从需求来看,在经济下行和消费增速降缓的情况下,国内消费者在海外疯狂扫货,跃境游高速增长,全球奢侈品消费领域中,中国人占据了将近半壁江山,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日本,国人边马桶盖、大米都往家里带,在新西兰、巴塞罗那,国人几乎将超市的奶粉买光。这一切都意味着,我国经济不仅只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其中存在着产品供给与国人需求严重错配的问题。从供给来看,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中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不仅现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做什么、为什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做什么、为什么 一、是什么 供给侧包含了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供给侧改革是指从要素市场发力,让资源从产能过剩的地方流向产能不足的地方;让要素从效率较低的部门流向效率较高的部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乏力。主要经济体走势和宏观政策取向分化,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全球贸易持续低迷,新兴经济体困难和风险明显加大。 在全球经济剧烈变动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正经历深刻调整。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创新能力不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

政收支矛盾突出,金融风险隐患增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滑,债务水平上升。 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近期主要表现为“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更深层的矛盾和问题则是供给体系的创新能力无法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生产能力闲置和过剩并存。这些问题不是周期性的、不是总量性的,而是结构性的、体制性的。用扩张总需求的办法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必须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做什么 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要有明确的理念;二是要有具体的任务。明确理念主要是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具体任务主要是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 一般来说,短期产出主要由需求总量决定,中长期产出主要由供给能力决定,因此,需求管理着眼于熨平短期波动;供给管理主要关注中长期的结构性问题。从理论上分析,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能够自动引导供求关系的变动,使供给适应需求并且创造需求。如果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可能是存在某种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 因此,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取向是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具体包括: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中国供给侧改革

中国供给侧改革 一、中国供给侧简介 自2015年11月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这种改革具体而言,它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二、供给侧理论基础 供给学派是上世纪 70 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在供给学派基础上发展出新供给主义,主张通过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让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才能提升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他们反对凯恩斯主义只注重拉动经济主体收入和支出的“需求管理”, 指出政府的经济政策是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刺激因素 , 为了克服“滞涨”危机 , 必须实施激励投资、减少税收等促进有效供给的财政政策。 20 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 , 供给学派被引入中国,国内学者认识到 :“供给学派理论的价值在于重新恢复了供给的尊严 , 或者说恢复了生产和经济增长的尊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供给端的理论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经济政策主张。 对于中国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跳出认识局限和理论误读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基于中国实践的理论综合性集成创新,是中国经济和中国模式在新时期的一次探索性改革和调整,其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必须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能够提供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的科学答案。 对于很多经济学家来说,对称经济学可能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在对称经济学看来,生产力只是一种生产系统的功能,功能同系统之间无所谓适合不适合问题。因此,要调整的是结构和结构、结构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的关系,而不是某个结构、要素和功能的关系。社会系统中,矛盾是相对的,对称是绝对的。既然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那么社会系统中各个要素与结构对称与否,对生产力功能发挥程度关系重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就是调整社会生产系统中各个要素与结构使之对称,使社会生产系统发挥出最大的生产力功能。 二、经济状况 针对我国近四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如图所示,首先要关注的一个点就是我们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曲线呈下降趋势,从数据较全面的2013至2015年这三年里的国内生产总值来看,虽然总值是增加了,但是同比增长却在呈递减状态,但看第一季度,2013年同比增长值再7.6%左右,到2014年第一季度则是7.3%左右,而到了2015年第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长是7%,2016年一季度就降到6.7%左右。我们看到连续季度GDP增长下滑很大,GDP的增长速度减缓,另外我们的名义GDP也下滑很多,按统计局的说法是比较平稳的。但是,如果名义GDP 的增速一季度我们就会看到它已经变到5.8,二季度我们的预测是5.7,这种状况在过去20年里边只有三个时期出现,一个是1997到1999,第二个是我们看到的2009年一年,所以按照中国以往的历史GDP实际增速和名义增速发生这种分歧的话,往往是萧条性开启的标志,这是大家很关注的地方。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4道题】 1.下面哪位不是西方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 A.蒙代尔 B.拉弗 C.罗伯茨 D.凯恩斯 用户答案:[D] 得分:10.00 2.下面哪一项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 A.去产能 B.去库存 C.去赤字 D.去杠杆 用户答案:[C] 得分:10.00 3.目前,我国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最高的产业是()。 A.农业 B.工业 C.服务业 D.战略性新兴产业 用户答案:[B] 得分:0.00 4.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时间是()。 A.2014年 B.2015年 C.2016年 D.2017年 用户答案:[B] 得分:10.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2道题】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 A.三去一降一补 B.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C.扩大出口规模 D.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用户答案:[AB] 得分:0.00

2.未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的主要方针是()。 A.巩固 B.增强 C.提升 D.畅通 用户答案:[ABCD] 得分:10.00 三、判断题【本题型共4道题】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途径是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得分:10.00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进一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形成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良性循环。()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0.00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形象地表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10.00 4.2018年,投资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但消费的促进作用在增强。() 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得分:10.00

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与国外之间的对比

文献综述报告 老师:文武 :梦瑶 学号:2015333503191 班级:15国贸三班

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与国外之间的对比 专业论文文献综述报告 15国际经济与贸易(3)班 2015333503191 梦瑶 一、前言 (一)研究意义 供给侧改革为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了新思路,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供给侧改革有其在的发展逻辑和理论涵,与需求侧管理共同构成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然而基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供给侧改革的认知与执行实施可能出现偏差的风险,且在供给侧改革推进中,存在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有效策应可能不足的风险。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需要比较中外供给侧改革的异同处,并从中汲取经验,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相关概念介绍 1、供给侧改革: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二、关于供给侧改革提出的时代背景的研究 (一)供给侧改革的涵

佐军(2015)认为: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供给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企业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别对应着收入法计算的GDP中的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如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要素升级(即生产要素质的提升,与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增加不同,包括技术进步、知识增长、人力资本提升等,创新驱动即是解决这些问题)“三大发动机”(其中制度变革又是根源性发动机)决定。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问题、消费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要素投入结构问题、排放结构问题、增长动力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等。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 马特(2016)认为:改革必须集中在供给端,才是正确的方向。这需要政府优化基础建设,提升人流、物流、信息流、能量流的输送效率。其次,放弃国企行政垄断,开放垄断部门,让资本自由竞争。保护私人资本和知识产权,刺激企业家精神。 (二)供给侧改革提出的时代背景 淑娴(2016)提出,世界经济环境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全球经济结束了大稳定的“旧常态”而进入了“新常态”。如下: 1、生产成本上升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 所得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所谓“结构性改革”是指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管理”是指针对供给侧问题而开展的管理。 广义供给是指所有能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起作用的“供给侧”(supply-side)因素或供给侧力量,包括经济活动主体(如企业和个人等)、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等资源、企业家管理、政府管理等)、要素升级(如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信息化等)、结构变动(如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等)、制度变革(减管制、减垄断、减税收等)等。 供给侧改革(或供给管理政策)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发挥企业和创业者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二是供给侧改革强调解决中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而需求管理政策更多强调解决短期经济波动问题;三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短期的政策调整。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一则形成新主体,即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正确

发挥政府的作用;二则培育新动力,即通过全面改革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通过全面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三则发展新产业,即一方面要尊重和顺应经济规律、市场规律,让市场及时出清,避免资源浪费,及时化解经济泡沫,避免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等。 编者:2015年11月23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等词很快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为何要推进供给侧改革?有何理论依据?如何避免推进中的误区?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解析。 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 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所谓“结构性改革”是指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管理”是指针对供给侧问题而开展的管理。本文并不严格区分以上四者,下面主要使用供给侧改革这个词。 供给、需求乃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建立在这些概念基础之上。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 刘世锦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内容,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重点解决产能、行政性垄断行业、城乡发展、创新环境以及产业升级等五个问题;最后在文末分析了供给侧改革与“三驾马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驾马车;生产率 1.供给侧改革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相对需求侧改革的措施,供给侧改革更侧重于提升经济增长效率,更侧重于增强企业长期发展活力,更注重经济长期持续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不是扩张经济总量,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的要素生产率。这作为一条主线,是中国经济下一步长期稳定发展的核心问题。现阶段,政策着力点应放在加大供给侧调整力度上,引导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和结构调整,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价格企稳,企业盈利能力恢复,进而实现转型再平衡。 目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企业盈利水平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核心指标。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一点、低一点不是最大问题,关键是使企业盈利保持增长的状态。现在企业盈利是负增长,将来企

业盈利以后,就业就会增加,财政收入也会增加,企业风险就得到了控制。我曾说过,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就业可充分、风险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六可目标”,核心就是企业可盈利。这应该是经济转型的一个核心指标,也是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五中全会都已经讲了很多,宏观的部署也都有了,关键是要把文件变成实践、要落到实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上下联动”,既要有顶层设计,也要有基层视野。首先,顶层设计主要是管宏观方向,划出底线。此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到底哪些措施比较有效,还是要让地方和基层企业有更大的空间来试验,通过试验才能找出切实管用的措施。这也是我国过去30多年改革最重要的一条经验。这条经验现在依然适用。 2.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从何处入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减产能方面切实加大力度,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对整个中国经济,大家普遍关注GDP增速放缓,其实最具挑战性的是工业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工业企业盈利负增长已经持续一年多时间,其主要原因就是产能过剩,特别是钢铁、铁矿石、煤炭、石油、石化等重化工业部门,产能过剩严重。PPI已连续40多个月负增长,这些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70%到80%。

从供给侧改革视角解读中国经济新常态

论文题目:从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解读供给侧改革 摘要 准确认识宏观经济的新走势,主动适应并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是站在新发展阶段起点上的中国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本文围绕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对供给侧改革的词源、提出背景和含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及其特征、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供给体系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力图对新常态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途径。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结构性改革 经济“新常态”是经济发展从一种状态转向了另一种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4 年5 月考察河南时首次使用“新常态”这一概念。经济发展关系国家发展的命脉,2015年中央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供给侧改革,“十三五”规划建议也明确提出,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这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而提出的一项伟大的结构性改革。 1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1.1 “供给侧”词源分析 两个多世纪以来,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对“供给侧”的研究和应用起起伏伏,但从未淡出经济学人的视野。“供给侧”经济学派(supply-side economics)的开端,可认为是19世纪初“萨伊定律”的提出和发展,而随着“后来居上”的凯恩斯革命,凯恩斯主义对其进行了几近全盘的否定;20 世纪 70 年代,“供给学派”重新兴起,构成历史上在“供给侧”的第一次复辟,且明显带有“螺旋式上升”的新特点,并紧接着又继续湮没于“凯恩斯主义复辟”的浪潮中;直至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供给侧”学派才又重新以“供给管理”这一带有继续“螺旋式上升”新特点的形式,重新回归至举足轻重之位。 2.2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背景及含义 2015年11月10号,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

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课后测试

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课后测试 测试成绩:66.67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去一补一降”是指( )。(6.67 分)A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补短板降需求 B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补短板降成本 C 去产能去库存去需求补短板降成本 D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补需求降成本 正确答案:B ?2、下列属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素的是()。(6.67 分)A 创新 B 投资 C 出口 D 消费 正确答案:A ?3、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依据是()。(6.67 分)A 生产能为消费创造动力 B 消费对生产起导向作用 C 生产与消费互为动力源

D 消费拉动经济发展水平 正确答案:A ?4、()规划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替代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6.67 分) A 十四五 B 十三五 C 十二五 D 十一五 正确答案:B ?5、()能力不足是制约我们发展的最大短板。(6.67 分) 自主创新 B 金融调节 C 落实政策 D 法治建设 正确答案:A 多选题 ?1、改革的逻辑包括的方面有()。(6.67 分) A 从局部重点到全面的改革 B 从易到难的改革 C 供给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改革的深化和攻坚 D 从国家到党的改革 正确答案:A B C

?2、我们现在的改革是包含()等方面的全面改革。(6.67 分)

A 政治 B 经济 C 文化 D 生态 正确答案:A B C D ?3、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上下工夫,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6.67 分) A 巩固 B 增强 C 提升 D 畅通 正确答案:A B C D ?4、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要确保(),共同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实。(6.67 分) A 宏观政策要稳 B 宏观政策要活 C 微观政策要活 D 微观政策要稳 正确答案:A C ?5、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工作的重点有()。(6.67 分)A 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 B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学习体会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学习体会 根据组织的安排,xx年2月16至18日,我在自治区党校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训班。通过学习,使我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互联网+农业”、生态养殖等重点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结合自身工作,谈谈个人的一些收获和体会。 (一)深刻领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与意义 xx年12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述。当前农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包含三方面要点。一是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稳定农业经营收入这个农民收入基本点;二是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通过结构调整实现农业领域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通过改革形成高效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提高农业的供给质量;三是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关键就是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而实现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的“三个激活”。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供给侧问题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是农产品稳定供给、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压力加大。这迫切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发展转型升级,转变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提高农业效应,促进农民增收。 (二)深入把握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经验与做法 “十三五”示范区工作由创建和认定为主转入了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新阶段,工作重点也相应转入到加快建设、以点带面、示范引领上来。要以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与服务体系建设引导为工作抓手,加快构建各类资源要素协调有序配置的生产体系、各类主体之间相互依存、紧密协作、共融共生的新型经营体系、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深入学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与策略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 __、 __作出的重大决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确立“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基本思路,以一产为基础、二产为重点、三产为亮点相互促进发展。一是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一产向二三产业自然延伸;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价值链增收链;三是发展休闲农业和

供给侧改革中国保险业

中国保险业的“供给侧”改革方向 保险业走到今天,成绩不容抹杀,但是问题也不容忽视,项俊波主席形象地总结为三个不认同:消费者不认同、从业者不认同、社会不认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根本上是保险业风险保障、资产管理两大核心的功能没有得到真正的价值体现。更重要的是,很多从业者不愿面对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现有经营模式正在走入死胡同。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看看相关利益者的态度——消费者反映保险太 贵买不起,销售误导严重,投资收益不达预期;而股东过于注重短期利益,甚至把保险公司的现金流当成提款机,才有了今天的理财盛行保障偏弱的局面,才拼命上规模不关注品质和风险,进而保险公司的内含价值无法保证。这说明保险业的价值创造功能没有被持续强化而是极大的弱化了!导致所有的相关利益者都不能从中持续获益。 如何对保险供给侧进行改革? 出现上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是保险市场的供给出现了巨大问题——从供给侧而言,当下有四大问题:市场主体的竞争开放程度还不够,保险产品的形态存在巨大缺陷,保险资产的资金运用收益急需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继续提高。 简而言之,目前保险业的供给侧核心问题在于——有效竞争的市场主体供给不足;契合客户真正需求的产品供给不足;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供给不足;具备适当专业水准的从业者供给不足。 这是因为:多数保险公司是依靠严格的牌照管制的制度红利生存和发展,对于真正满足客户保险产品需求并不关心,所以推崇保险产品是卖出去的,

保障和理财捆绑销售自然水到渠成,销售误导自然也就层出不穷,而在保险资产端因为渠道和专业水平问题,长期资产错配并且收益低下,当然,全行业人员素质更是个大问题。 所以在这种状况下,行业从负债驱动资产转向资产驱动负债,由主打风险保障改为投资理财就一点儿不奇怪,因为生意就是生意,真金白银投出去那是需要回报的。而且,从供给的另外一个角度说,目前的局面恰恰是顺应了市场和消费者,不然为何能够得到蓬勃发展? 既然存在问题,那就在供给端真正改革吧! 市场主体供给:这个我们已经看到,伴随着“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改革思路,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保险业,互联网巨头、上市公司、外资公司都在图谋保险牌照,加大市场主体的供给,增强市场竞争的活力,这个路径已经非常清晰,也是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未来竞争只会更加激烈,牌照的门槛作用愈发式微。恒大人寿的亮相让所有人目瞪口呆,原来我们辛辛苦哭多少年,N多公司加起来还不如人家一夜之间响亮;安邦保险的发展模式更是冲击了所有传统保险从业者的脆弱的玻璃心。 保险产品供给:这个很多人会有争议,动辄保险原来我们是怎么做的,但是保障与投资分离已经势不可挡,而且越来越加互联网化、服务化,性价比更是得到前所未有重视,催生了一批保险创业者。特别是各种裸奔的产品出来后,客户需求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性价比极差的各种产品越来越没有市场,很简单的道理:你说你好,那就比比!敢接招吗?未来产品供给改革是重头戏,而且所有引领市场的公司无一例外都是有强大的创新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体介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概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臵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 2016年1月26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2] 面对中国经济当下的困局,仅从需求侧着手已经很难有所突破,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才是结构性改革。[3] 一、改革背景 在计划经济时代,央企的生产力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自2003年后,央企生产力变革变得很缓慢,主要原因就是央企的体制与机制很陈旧。第一是央企的机制缺乏活力,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第二是政企不能分开,尤其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牢牢捆在一起;第三是央企的发展以扩张型为主,造成目前严重的产能

过剩;第四则是央企被内部人控制严重,腐败加重。国企改革应该从解决过剩产能入手。 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几大行业,亏损面已经达到80%,产业的利润下降幅度最大,产能过剩很严重。截至2015年12月初,几大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0多个月呈负增长状态,这几大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了70%—80%。 由于产能过剩的企业占据着大量人力、资金、土地资源,使得生产以及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因此,势必要建立有效的过剩产能退出机制。“僵尸企业”不退出,企业转型就不可能实现。 “僵尸企业”都普遍处于一种按兵不动的“熬”冬状态,或在等待来年形势转好,或想把这种情况拖下去移交给下任解决。而领导层则希望其能够腾“笼”换“鸟”,这其实是很困难的事。 供给侧要通过产业的调整,通过创新,来提高生产率,来适应市场需求的结构变化。通过结构性改革调整,应该对2016年经济的增长有一个乐观的预期。[1] 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提出的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快建设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推进要素市场、国有企业、民营经济等领域的制度改革,有效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但是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环境充满挑战,经济发展进入了特殊时期,经济增速逐步放缓,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三期叠加”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挑战,也预示着中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机制、结构特征的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该命题的提出与经济发展背景环境具有较强的逻辑关联性。 1.经济增长接挡期标志着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减弱 在持续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增速呈现明显回落,2003-200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以后增速回落到7%左右。经济增速换挡有两方面原因:其一,由于国民经济总量规模持续增加所导致,即随着经济规模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基数不断变大,在传统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投入方式及产出水平下,即便是经济规模继续扩张,经济增长速度也会出现下降。其二,由于中国基于低端要素投入的供给方式逐渐接近“顶峰”,经济持续増长动力减弱。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也不断加深,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国与世界经济运行中供需联系更加紧密,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底部环节的分工,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场”。国际市场的开拓使得中国经济依托劳动密集型、微利化、低技术含量的生产加工制造或组装等经济活动,实现了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高速成长。经过近数十年的持续制造业梯度供给,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以及经济发展方式逐渐被“固化”。但近年来,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要素成本大幅度上涨、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再加上印度、非洲和其他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逐步承接低端的全球分工,以及全球消费结构升级,均使得中国低端产品产能继续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基于低端要素投入的供给方式接近了“顶峰”,进入“瓶颈”状态,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减弱。 可见,中国经济增长换挡的根本原因是在传统供给方式、供给水平和供给效率下,经济增长难以维系,其内生动力减弱所致。尽管中国在参与全球竞争过程中,劳动力素质有所提升,技术进步也较明显,但这些变化还只是数量级的,而非真正的质变,供给质量和水平并未实质改善,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也相对有限。 2.结构调整阵痛期标志着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

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要点

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要点 Len 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要点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调整经济结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驱动;全面开放。 一、调整经济结构 调整经济结构,核心是调整支柱性产业。产业政策调整的方向是“退二进三”:两个传统支柱产业要转为一般性产业,即传统制造业与房地产业,现在传统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是产能严重过剩,对策是去产能,房地产业过去一直保持20%的增长速度,而且引发的产业链条很长,存在主要问题是资产泡沫;三个产业将上升为未来的支柱产业,即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现代制造业。 1、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个概念有两个关键词:战略、新兴。有两个特点明显:市场巨大;短期内技术能够突破。未来将成为趋势,具体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生物工程、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 2018年工作和改革要点是: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新兴产业统计;加大网络提速降费力度,实现高速宽带城乡全覆盖,扩大公共场所免费上网范围,降低家庭宽带、企业宽带和专线使用费,取消流量“漫游”费,移动网络流量资费2018年至少降低30%。 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和“互联网+”将是2018年改革的重点方向。 2、服务业 我国已经进入以服务业主导产业的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服务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1)消费服务业。包括餐饮与商贸、医疗与健康、养老消费服务、儿童消费服务、家政消费服务、信息消费服务等。中国目前特别缺乏养老消费服务。

为什么进行供给侧改革,及其其主要内容

1、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为什么要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供给侧改革主要内容就是什么? 原因: (1)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 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爆发后,为了保增长或稳增长,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需求管理政策, 如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政府投资政策等。这些政策确实取得了一定的保增长 效果,但此后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虽然连续多次采取了稳增长措施,但GDP增速 自2010年一季度达到12、1%的高度之后,一直在震荡下行,直至2015年三季度的6、9%,而 且尚未扭转下行趋势。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为什么需求管理政策达不到预期效 果?其核心原因恐怕就是没有完全找对病根,没有对症下药。中国经济当前的主要问题就是 结构性问题(中国目前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 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与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的结构问题。其中,产业结构问题表现在 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区域结构问题表现在人口的区域 分布不合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偏低,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公平;要素投入结构问题 表现在资源能源、劳动力、资金等一般因素投入比重偏高,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 要素投入比重偏低;排放结构问题表现在废水、废气、废渣、二氧化碳等的排放比重偏高; 经济增长动力结构问题表现在过多依赖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特别就是投资来拉动 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结构问题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不同群体收入差距较大), 而非周期性问题。针对结构性问题,不能用解决周期性波动的需求管理政策去应对,而要采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化解。 (2)需求管理政策的副作用与后遗症越来越大。 由于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就是通过政府投资与释放流动性等手段,拉动“三驾马车”来实 现经济增长,属于短期刺激政策,故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产能过剩、高房价或资 产价格泡沫、地方债务压力加大、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企业效益下降、影子银行、银行不良 资产率上升等副作用与后遗症。钢铁、电解铝、水泥、建材、造船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已下 降到70%左右,许多城市的房价已大大超过多数居民的承受力,2014年中国债务占GDP的比重 达到了235、7%,个别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超过2%的警戒线。这促使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3)推进供给侧改革与推进全面改革就是吻合的。 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 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 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 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改革也正就是 要推进这些改革,故推进供给侧改革也就就是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文献综述视角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911603850.html,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文献综述视角 作者:闫妍 来源:《中国市场》2017年第16期 [摘要]“十三五”时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各界人士、学者都对其进行了解读。文章从供给学派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我国现阶段出现的经济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路径等几个方面对现阶段各学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分析进行了梳理,厘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从科学的角度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和政策外延做出清楚阐释,不仅具有学术价值,同时更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产业结构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6016 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第一次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立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导向。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该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部分进行分析。“供给侧”是改革切入点,指针对需求而言管理的侧重点在供给 上;“结构性”是改革方式,说明供给要素管理有结构性的特点;“改革”才是核心命题,内在地体现出“转型是目标、创新是手段、改革是保障”的逻辑关系。 1国内外供给学派的发展 贾康、苏京春(2016)系统地阐述了自19世纪初开创的供给学派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从第一轮否定之否定的“萨伊定律—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到第二轮否定之否定的“供给学派—凯恩斯主义复辟—供给管理”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现阶段“供给侧”改革绝不是萨伊定律或里根经济学的复辟或套用,次贷危机之后提出的“供给管理”及在我国刚刚起步的“新供给经济学”,绝不是不切实际的偶然,而是遵循历史的长周期和发展逻辑,实质地构成了“供给侧”学派的理性回归。 车海刚(2016)认为我国的改革开放,通过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缓解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供给匮乏、物质短缺的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从激活和释放供给侧的潜能开始的。贾康(2015)也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主要是依靠供给端改革,在正确基本路线的指导下,从关于制度供给和结构调整的总“供给管理”角度,开创性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极大地释放了供给潜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最新)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的通知》(X农函〔X〕242号)文件精神,根据《X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实施方案(X-X年)》和《X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X-X年)》,为推进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以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神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农综改为统领,因地制宜,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三个激活: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从而达到激活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的目的。突出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布局、深化农业产业融合、完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条、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强供给结构对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促进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协调;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与新品牌,发展休闲农业、推进三

产融合,适应新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培育农业中长期发展新动能与新优势;着力优化农业经营结构,加快促进经营方式向适度规模转变,开辟农民增收的新空间与新渠道,构建规模化、效益化、精品化、特色化、休闲化、生态化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主要目标。 到X年,全市农业生产结构、产业结构、经营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大宗农产品得到有效保障,绿色安全优质和特色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形成粮食产业“两区两片”、优质特色蔬菜产业“两区三基地”和生态畜禽产业“三大示范区”,打造茶叶产业“两核一带两基地”、草食动物“一区两带”、X特色鱼“两区一带”和花卉苗木产业“三大花卉苗木产业集群基地”的发展格局。 ——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到X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水稻、蔬菜、水果和茶叶等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75%以上,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9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比例明显提高。培育国家特色小(城)镇2个以上、省级特色小镇示范点4个以上,创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5个以上,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产业结构得到有效改善。X年,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三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包括农林牧渔产值、农林牧渔服务

网络大学 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课后测试02

我的课程
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观看课程 测试成绩:93.33 分。 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去一补一降”是指( )。 √
A
去产能 去库存 去杠杆 补短板 降需求
B
去产能 去库存 去杠杆 补短板 降成本
C
去产能 去库存 去需求 补短板 降成本
D
去产能 去库存 去杠杆 补需求 降成本
正确答案: B 2. 下列属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素的是( )。 √
A
创新
B
投资
C
出口
D
消费
正确答案: A
3.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需要做到( )。 √
A
推行积极稳定的财政政策
B
实现农业现代化
C
“三去一补一降”
D
推进城乡间经济协调发展
正确答案: C 4. 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依据是( )。 √

A
生产能为消费创造动力
B
消费对生产起导向作用
C
生产与消费互为动力源
D
消费拉动经济发展水平
正确答案: A 5. ( )规划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替代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
A
十四五
B
十三五
C
十二五
D
十一五
正确答案: B
6. 结构调整长期以来效果不张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把( )放在第一位。 √
A
政治
B
改革
C
人民
D
干部
正确答案: B 7. ( )能力不足是制约我们发展的最大短板。 √
A
自主创新
B
金融调节
C
落实政策
D
法治建设
正确答案: A 8. 我国优化服务改革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使得我国营商环境国际排名大幅上升了( )位。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