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科学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原创

材料科学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原创

材料科学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原创
材料科学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原创

材料科学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

回顾历史,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材料不断进步发展的历史。正是在

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增长过程中,材料的使用才得以发展。材料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之间贯

穿着一条辩证的线索。在人类发展史的早期阶段,直接获取的自然财富被用于满足最简单的需要。随着分工程度的深化,对在自然界寻觅到的原始材料进行加工的兴趣提高了。如果没有具备相应数量、质量、形式和布局的一定材料,没有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人类便会停留在原始阶段。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对人类有用的物质即材料,按其组成和化

学键性质可将材料分成四大类: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及其合金):由金属原子组成,原子与原子之间靠共价键而键合,描述键合的理论为自由电子理论;有机高分子材料:以C原子为主要成分,原子与原子之间靠共价键而键合,描述键合的理论有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无机非金属材料:以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或非金属元

素单质为组元,原子与原子之间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而键合,描述键合的理论有静电吸引理论、价键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复合材料:金

属基,非金属基,树脂基,以混合键结合,物理与化合键可能均存在。

众所周知,金属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一个重大进步。从青铜到钢铁,再到当今形形色色的合金材料,人类在自身不断

进步的同时,从未放松过对金属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大约一百万年前,

人类开始用火;十万年之前,人类开始住窑洞;一万多年以前,人类社会出现了陶器。不久,出现了金属加工、毛与丝、炼铜、棉布等材料;到了5000年前,中国就出现了青铜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又出现了指南针和火药。金属材料在三大类材料消费中占主导地位,

表现在:用途大(如钢铁,年消耗全世界8~9亿吨,中国年产钢1亿吨);用途广(遍及几乎所有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如机械、交通

运输、建筑、冶金、国防军工)

有机高分子材料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力学性能好、耐水、耐湿、耐腐蚀性好、易加工、使用方便等优良的性能,已成为建设工程

中不可缺少的一类建筑材料,它的产品如塑料、橡胶、胶粘剂、涂料以及由它们复合的材料等,在工程中已得到广泛地应用。有机高分子材料是由高分子化合物组成的材料。高分子化合物常简称高分子,是由千万个原子彼此以共价键结合的大分子构成的。一般是指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0以上的物质,但这仅是一个大体范围,并不存在一个严格的界限。简单地说,高分子就是分子量很大的分子的总称。一个大

分子往往由许多相同、简单的结构单元通过共价键重复连接而成,因此高分子又称作聚合物或高聚物。由单体制备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有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有机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橡胶、纤维、

液晶材料等。功能材料主要包括功能高分子材料,跟能源有关的材料,具有生理机能和生物活性的材料,以及具有“感觉”和“记忆”功能的材料。这些材料不是利用它们的机械强度来作设备或器物,而是利用它们的物理和化学的特殊性能,如光电效应、生理机能、催化活性、记

忆功能等。高分子材料是功能材料的主要部分。高分子还可作为储能材料。人们已发现环庚二烯在吸收光能后变成环庚烷,当它释放出热量后又回复到环庚二烯。如果能提高其储能指标,将非常有用。

无机非金属材料在工业、农业、人们日常生活、国防及现代科技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用途极为广泛,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也称为硅酸盐材料,因构成材料的主要物质为硅酸盐,包括用陶土制作粗陶制品,花盆,彩陶等;采用更高级的材料制作的精陶。粗陶与精陶都是不很致密的物质,气孔较多;

烁器:提高烧成温度而获得致密的瓷器-----烁器;瓷器:从烁起出发,通过提高质量而获得致密的烧结构白色胚体。陶瓷和瓷器合称为陶

瓷;在陶瓷的发展过程中,硅瓦,玻璃,水泥,耐火材料也在慢慢发

展起来,都已经形成产业。建筑物是人类生存,学习和工作的主要场所,构筑建筑物的材料相当一部分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空玻璃、夹

层玻璃、钢化玻璃、防火玻璃都是良好的新型建筑材料。人体器官,

骨骼等因疾病、缺损或机械损伤等原因,致使其失去应有的功能,需

要替换。生物材料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生物材料主要有三种功能:

替代人体内有病或损伤的部分;作为人体先天性缺损部分的替代品;

有助于人体内组织恢复的功能生物材料。除这些材料外,还有

隐身材料、高温结构材料、电子材料、磁性材料等等大多都是无机非

金属材料。

复合材料使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从古至今沿用的稻草增强粘土和已使用上百年的钢筋混凝土均由两种材料复合而成。20世纪

40年代,因航空工业的需要,发展了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俗称玻璃钢),从此出现了复合材料这一名称。50年代以后,陆续发展了碳纤维、石墨纤维和硼纤维等高强度和高模量纤维。70年代出现了芳纶纤维和碳化硅纤维。这些高强度、高模量纤维能与合成树脂、碳、石墨、陶瓷、橡胶等非金属基体或铝、镁、钛等金属基体复合,构成各

具特色的复合材料。复合材料中以纤维增强材料应用最广、用量最大。其特点是比重小、比强度和比模量大。例如碳纤维与环氧树脂复合的材料,其比强度和比模量均比钢和铝合金大数倍,还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减摩耐磨、自润滑、耐热、耐疲劳、耐蠕变、消声、电绝缘

等性能。石墨纤维与树脂复合可得到膨胀系数几乎等于零的材料。复合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有:①航空航天领域。由于复合材料热稳定性好,比强度、比刚度高,可用于制造飞机机翼和前机身、卫星天线及其支撑结构、太阳能电池翼和外壳、大型运载火箭的壳体、发动机壳体、航天飞机结构件等。②汽车工业。由于复合材料具有特殊的振动

阻尼特性,可减振和降低噪声、抗疲劳性能好,损伤后易修理,便于整体成形,故可用于制造汽车车身、受力构件、传动轴、发动机架及其内部构件。③化工、纺织和机械制造领域。有良好耐蚀性的碳纤维

与树脂基体复合而成的材料,可用于制造化工设备、纺织机、造纸机、复印机、高速机床、精密仪器等。④医学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

优异的力学性能和不吸收X射线特性,可用于制造医用X光机和矫形支架等。碳纤维复合材料还具有生物组织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生物环境下稳定性好,也用作生物医学材料。此外,复合材料还用于制

造体育运动器件和用作建筑材料等。

在新的世纪里,会有更多的新材料问世,传统材料的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人类将生活在一个多元化材料的时代。寻求新材料在飞机上应用成为未来飞机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复合材料使用日益广泛,

陶瓷复合材料由于极好的耐高温性能和低密度,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高温耐磨的热部件上传统的金属材料不断被新研制的先进合金材料所

代替,如Al-Li合金,钛合金等,以及更轻,更好的强度和更耐热

的金属基复合材料。为适应特种飞机的特种需要出现了特种材料,如航空电子器件用的高温超导材料和专用于作战飞机隐身的吸波材料

和导电塑料等。

属材料朝更轻、更强、耐高温、抗腐蚀、抗疲劳,生产成本更低,结构功能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先进的陶瓷高温结构应用继续得到重

视,功能陶瓷的发展方兴未艾,光电子陶瓷材料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结构高分子材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导电、导热、发光等)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在很多应用里域内与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展开竞争。

各种材料的生产与使用将更注重与环境的协调性,资源的再生和循环利用

第九章 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第九章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一、人的本质 (一)人的本质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人的本质包括两个方面: (1)在人与动物的区别层次上来看,人的本质表现为劳动。人区别于其他动物,人之为人的根本特征就是人的劳动。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分为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两大类,它是人们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关系,而人的本质并不是一种或几种社会关系,它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代,生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关系范围内,所以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也都受着所处的历史时代制约和影响而打上时代的烙印。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什么抽象的,一般的。 (二)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其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它是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方面 自然属性是人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 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们对社会结合的依赖性,是人与人相互制约的社会特性。 人的社会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1、人类共生关系中的依存性; 2、人际关系中的社会交往; 3、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性; 4、生产活动中的合作性。 二、人的价值 (一)人的价值的两重性 价值表示客体对于主体的关系和意义。人的各种需要,使得能够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事物成为价值客体,人成为价值主体;另一方面,在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互动,使得人同时成为满足他人需要或社会需要的价值客体。(二)实践是人的价值的基础 实践活动的创造性,创造了人对世界的价值关系。 1、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实践是社会生活和人的本质的基础; 3、成功的实践活动,是遵循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统一的创造性活动。(三)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人的自我价值是指人通过创造性活动满足自己的需要。 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历程和趋势 摘要:本文结合国内几所高校材料学科的具体实例,综述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的历史进程,讨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同时展望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历程,趋势 Abstract In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iscipline in several domestic universiti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reviewed,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is discipline were discussed. Meanwhile, the prospect of this subject in the future were prospected. Keyword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development process,trend 1 引言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把信息、材料和能源作为社会文明的支柱。80年代又把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并列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及新工艺对新材料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也促进了当代材料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材料学科及教育的重要性已被人们认识,国内外许多工科院校及综合性大学都相继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系)。 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历程 “材料科学”这个名词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首先提出。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之后,美国政府及科技界为之震惊,并认识到先进材料对于高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于是一些大学相继成立了十余个材料科学研究中心,从此,“材料科学”这一名词开始被人们广泛使用。 材料学科的发展过程遵循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从细分走向综合。各门材料学科通过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由细分最终走向具有共同理论和技术基础的全材料科学[1]。20世纪40年代以前,基础科学和工程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在20世纪20年代固体物理和材料工程两学科是分离的,到40年代两学科才有交叉。从6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材料科学,到了70年代,材料科学和材料工程的学科内涵大部分重叠,材料科学兼备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属性,故“材料科学与工程”(MSE)作为一个大学科逐步为科技界和教育界所接受[2]。 2.1 国外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历程 美国西北大学M.E.Fine教授等人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材料科学与 工程(MSE)这一概念。在上20世纪60年代以前,国内外高校均没有明确完整的MSE教育。此时,材料科学与技术人才的培养分属冶金、化工或机械等专业。从60年代初起,欧美等国家高校中冶金、机械或化工等与材料有关的系或相关的专业及学科开始改设“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材料科学系”、“材料工学系”。至80年代中后期,欧美等国大部分高校已完成此项工作。这种教育符合材料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近年来,美国与欧洲在材料教育方面的最显著特点就是把材料科学与工程看作是一门学科。在大学不再需要专门的材料主题。这些材料不再是冶金、陶瓷或电子材料学,而统称为材料,材料教育涉及的范围包括金属、陶瓷、高分子、

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 第一节社会财富增长之源 第一框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财富的范围是很广的,它可以是一样东西,衣食住行,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东西,如一份感情、同学间的友谊、家人的亲情等等。但经济学里提到的财富一般来说都是物质的。周围的一切,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可以说是财富。但并不是所有的财富都是唾手可得的,大多是要经过人的劳动加工才能为我们所用。 阅读与思考: 请大家阅读第26页,回答后面的问题。 大家的回答都是正确的,我这里先不作任何补充。我们先学习这一节内容,然后你们自己就能知道正确答案了 在前言部分,我曾经让你们记过一个图表,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关系图。其中,“生产”环节是整个经济活动开展的基础,没有了“生产”,以后的“分配”、“交换”、“消费”三个环节就不可能存在,所以第一课就从“生产”——任何经济活动的开端环节入手。 上溯人类社会的起源,我们知道,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劳动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在动物中间,利用自然物进行本能活动的情况是存在的。我们可以举出些例子,如类人猿偶尔会用树枝打落树上的果子,河狸能用树枝、泥土在沿口筑提等。但是,它们都不会对自然物进行加工改造,都不会制造工具;因此,它们的这些活动也就不能算作劳动。恩格斯指出:“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这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提问:人们从事生产劳动是怎样进行的人们之间发生各种关系的基础是什么人类使用工具从事劳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动物则不可能这样做。比如,动物在吃光某块地方的植物时,并不懂得它们在干什么;而人类铲除某块地方的野生植物,是为了腾出地方来播种谷类或种植树木,他们知道这样做可以得到较多的收获。这种制造和使用工具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劳动的能力,就是人类特有的自觉能动性。 因此,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一、社会的存在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 人类社会自下而上的首要条件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因为,人们要生存,就必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物质资料来。为了获得这些物质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就必须劳动。同时,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必须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而这种结合,就成为人们之间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的基础。如生产中的协作关系、分工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生活中的家庭关系,以及后来出现的宗教关系、政治关系,等等。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们的总体。 第28页阅读与思考: 请同学每个方面举个例子。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材料科学的演变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材料科学的演变 材料科学的进步左右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一种新材料的应用,往往事关一个产业的兴衰。新材料产业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社会生活和国防建设的方方面面。目前,我国还只是一个材料大国,离材料强国还有较大差距。 新材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材料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何?我国在世界材料领域占据怎样的位置?今后当重点培育哪些新材料?我国如何由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加快转变?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材料的发展水平始终是时代进步和社会文明的标志。人类和材料的关系不仅广泛密切,而且非常重要。事实上,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如何更好地利用材料和创造材料的历史。同时,材料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当代,材料、能源、信息是构成社会文明和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其中材料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以下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1.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材料学科的发展始终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25000年前人类开始学会使用各种用途的锋利石片,到10000年前人类第一次有意识地创造了自然界没有的新材料(陶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继陶器时代之后,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战争等方面的原因,青铜的冶炼技术被发明并逐步达到很高的水平。后来罗马人发明了水泥,腓尼基人发明了玻璃,这些传统材料至今仍然为现代社会大量使用。当然,这些材料本身总是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在高新技术的推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下,其性能不断提高,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 人们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是由于钢铁材料的大规模发展,人们能够制造出无数的纺织机械和蒸汽机,给社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使钢铁工业迅速增长。钢铁材料的大量使用,对其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带动了金属材料学科(即金相学)的迅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能源(石油)的开发和应用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汽车、飞机及其他工业。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仍然是这次工业革命的基础,特别是高性能合金钢和高性能铝合金的广泛应用。制造工业尤其是汽车工业的发展,使合金钢的优异性能完美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进步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人在实践中不断使社会物质财富得到丰富发展,进而在此过程中使自己得到了进步,人与社会相互和谐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正确把握两者的规律,对于我们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的发展;社会进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在不断实现小康社会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快速进步,不断在两者和谐良好的循环中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奋斗目标。 1.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认识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新社会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的本质规定,主要是指每一个现实的人摆脱和超越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束缚,从而在关系、能力、素质与个性等诸多方面所获得的普遍提高与协调发展的过程和境界。马克思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列宁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会做一切工作的人”。 在社会发展的问题上,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把衡量社会发展或进步的视角放在单纯的社会财富和经济增长上,认为财富增长了,国家就富强了,人民的生活就提高了,就是所谓“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另一种观点就是“满足基本需求”论,认为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就是社会的全面进步。马克思主义认为,衡量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尺度,不仅包括人们的基本需求,还应包括满足与人的物质文化需求有关的社会文化政治等条件,如民族的独立、社会民主化程度、人政治自由和安全等内容。 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既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也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人,每一个时代的人都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中,脱离社会的全面发展去谈人的全面的发展,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谈。但是人与社会不是直接的同一关系,在人的活动中产生的社会组织一旦形成就获得相对稳定的独立性。因此两者的发展不能直接等同。 2.1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作为人的社会关系的体系,作为包含一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的有机整体,构成了人类及其个体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社会的发展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法治和文化的进步最终都要集中到人这个社会的核心要

社会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 本章目的 1、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和对经济的影响 2、了解教育的政治功能和对政治的影响 3、了解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社会的影响 4、了解教育促进人类个体发展的功能 5、理解和掌握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经济一词,在应用于中有多种含义:有时是指经济基础,有时是指经济活动,有时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日常用语中,有时指节约或节省等,我们这里讲的教育和与经济和关系,主要是指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而言的。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总的说来,是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教育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离不开经济和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和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离不开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这首先是因为,现代教育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同时,现代教育也把经济与生产作为它的基本“市场”,它所培养的人才,首先并且是大量投入不动声色经济和生产领域,为此,它从经济和生产的发展中获得其基本动力。 经济和生产的进步之所以越来越离不开教育,这是因为现代的生产日益成为科学的生产,成为科学物化的过程。而科技的进步、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一)社会生产力规定教育培养的人的劳动能力的规格 社会物质生产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有一定的客观需求,这种需求,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中是不相同的。在原始社会,人们进行生产的手段主要是自己的身体,人既是制作和使用简单工具的劳动者,又是天然的劳动工具本身。劳动能力的生产和发展,主要是体力和自然增长和实际锻炼过程。到了古代社会,劳动能力的生产和发展,主要表现为骊农业和手工业技艺的掌握和提高。这个过程是子承父业,师徒授受方式和世代相传和劳动实践经验的积累过程。人的劳动能力的形成,尚不需要学校教育的专门培养。工业革命打破了对技艺的保守,人们开始依靠知识代替和延伸人的体能进行生产。“新的生产力要求生产工作者比闭塞无知的农奴更有文化,更加伶俐,能够懂得机器和正确地使用机器。”这种生产劳动者要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单靠在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进行的教育难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开始直接向学校教育提出它的要求,使学校教育把培养从事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校教育划分为两个系统,一是专为资产阶级子弟设立的学校,另一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设立的学校。这两个系统在入学年龄、学习内容、修业年限等方面均有不同。两条轨道,不相交叉,在教育史上称为“双轨制”。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他们取消了双轨制,除了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以外,主要是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结果。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在生产中不断应用,生产劳动智力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生产者劳动能力的规格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使生产得以正常进行,必须实现生产力中人与物二个因素的统一,即劳动者的智力和体力要与生产资料的物质技术属性相一致,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决定了人的劳动能力再生产的每一次都必须在更高质量的水平上进行。 (二)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培养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为培养适应一定生产力要求的劳动者,使他们符合规格,就必须使受教育者掌握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知适应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与培养劳动能力有关教育内容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地充实和更新。 在古代,生产技术只是作为一种直接的生产经验被劳动者本人所掌握,体现在直接的生产方

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材料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可以这样说,自从人类一出现就开始了使用材料。材料的历史与人类史一样久远。从考古学的角度,人类文明曾被划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由此可见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材料也是人类进化的标志之一,任何工程技术都离不开材料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一种新材料的出现,必将支持和促进当时文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从人类的出现到20世纪的今天,人类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材料及材料科学也在不断发展。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材料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1.使用纯天然材料的初级阶段 在原古时代,人类只能使用天然材料(如兽皮、甲骨、羽毛、树木、草叶、石块、泥土等),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旧石器时代。这一阶段,人类所能利用的材料都是纯天然的,在这一阶段的后期,虽然人类文明的程度有了很大进步,在制造器物方面有了种种技巧,但是都只是纯天然材料的简单加工。 2.人类单纯利用火制造材料的阶段 这一阶段横跨人们通常所说的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也就是距今约10000年前到20世纪初的一个漫长的时期,并且延续至今,它们分别以人类的三大人造材料为象征,即陶、铜和铁。这一阶段主要是人类利用火来对天然材料进行煅烧、冶炼和加工的时代。例如人类用天然的矿土烧制陶器、砖瓦和陶瓷,以后又制出玻璃、水泥,以及从各种天然矿石中提炼铜、铁等金属材料,等等。 3.利用物理与化学原理合成材料的阶段 20世纪初,随着物理学和化学等科学的发展以及各种检测技术的出现,人类一方面从化学角度出发,开始研究材料的化学组成、化学键、结构及合成方法,另一方面从物理学角度出发开始研究材料的物性,就是以凝聚态物理、晶体物理和固体物理等作为基础来说明材料组成、结构及性能间的关系,并研究材料制备和使用材料的有关工艺性问题。由于物理和化学等科学理论在材料技术中的应用,从而出现了材料科学。在此基础上,人类开始了人工合成材料的新阶段。这一阶段以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出现为开端,一直延续到现在,而且仍将继续下去。人工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及合成橡胶等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出现,加上已有的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构成了现代材料的三大支柱。除合成高分子材料以外,人类也合成了一系列的合金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光纤等材料都是这一阶段的杰出代表。 从这一阶段开始,人们不再是单纯地采用天然矿石和原料,经过简单的煅烧或冶炼来制造材料,而且能利用一系列物理与化学原理及现象来创造新的材料。并且根据需要,人们可以在对以往材料组成、结构及性能间关系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材料设计。使用的原料本身有可能是天然原料,也有可能是合成原料。而材料合成及制造方法更是多种多样。 4.材料的复合化阶段 20世纪50年代金属陶瓷的出现标志着复合材料时代的到来。随后又出现了玻璃钢、铝塑薄膜、梯度功能材料以及最近出现的抗菌材料的热潮,都是复合材料的典型实例。它们都是为了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产生的。到这时,人类已经可以利用新的物理、化学方法,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独特性能的材料。 现代复合材料最根本的思想不只是要使两种材料的性能变成3加3等于6,而是要想办法使他们变成3乘以3等于9,乃至更大。 严格来说,复合材料并不只限于两类材料的复合。只要是由两种不同的相组成的材料都可以称为复合材料。 5.材料的智能化阶段 自然界中的材料都具有自适应、自诊断合资修复的功能。如所有的动物或植物都能在没

发展社会生产力与人的文明素质的提高

发展社会生产力与人的文明素质的提高 王 莹 (贵州大学马列部,贵州贵阳550025) 摘 要:人是生产力中的重要要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辨证统一的,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结合起来。 关键词:生产力;素质;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916(2009)022******* D evelopm en t of soc i a l productive forces and person ’s c iv ilized qua lity enhancem en t WANG Ying (Dept .ofMarxis m,Guizhou Univeisity,Guiyang 550025,China ) Abstract:The hu man is an i m portant fact or in the devel opment of s ocial p r oductive forces,the devel opment of s ocial p r oductive f orces with pers on’s all 2r ound devel opment is the dialectical unificati on .W e realize pers on’s all 2r ound devel op 2ment,must take the scientific devel opment concep t as the instructi on,carry out the quality educati on,i m p r ove the entire nati onal quality,and combine the devel opment of s ocial p r oductive f orces with the i m p r ove ment of the quality of the civili 2zati on of the whole nati on . Key words:p r oductivity f orces;quality;all 2r ound devel opment 1 人是生产力中的重要要素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是在物质生产活动,即劳动中形成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共同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能动的、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是“活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在没有“活的劳动”参与时,只是可能的生产力,只有“活的劳动”才能把它们结合起来,进而变为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既要增加和扩大物的要素,也要增强和提高人的要素。而增强和提高人的要素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人既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建立生产关系的主体因素,也是生产资料的支配者。因此,发展生产力,必须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 在劳动者的主导因素中,大体又可分为两种:一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即劳动能力。二是人的劳动积极性、创造热情和献身精神,即劳动动力。它们是自然 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没有进入实践和劳动活动之 前,它们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自身之中的,而一旦进入劳动之中,它们便随着人的活动不断地发挥出来,成为一种和自然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的现实的物质力量。人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和献身精神,“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 。这种力量是人的主观需要的表现,是人的生产活动的精神力量。它与人的体力和智力所不同的是,在劳动过程中并不直接作用于自然物质,而是作用于劳动者,控制着劳动力的活动和发挥。 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2] 的统一,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合力。劳动者文明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社会生产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劳动者的文明素质不是“直接的生产力”,需要通过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物化到劳动对象中,才能成为“直接的生产力”、现实的生产力。 2 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 收稿日期:2008212210 作者简介:王 莹(19822),女,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 ? 03?第19卷 第2期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Vol .19No .22009年 6月Journal of Xin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 Jun .2009

金属材料科学发展的历程与人类思维方式的演变

金属材料科学发展的历程与人类思 维方式的演变 摘要:纵览了人类思维方式的演变、自然科学和金属材料科学发展的历程,阐述了金属材料及其理论的层次性和相关性。介绍了我们为实现金属材料科学设计的规划轮廓。 关键字:材料科学物理金属学材料设计系统论 材料科学是探索研究和制造新材料规律的科学,它不仅指出特殊材料研制的特殊方法,而日‘还揭示出各种不同材料研制的共同规律。材料科学技术是一门技术科学,它介于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与基础科学相比较,材料科学技术更接近于具体实践。而与工程技术相比较,它则更接近于理论研究。它是基础科学研究中基础理论转化为应用技术的中间环节。它的主要特点是将具体技术中带有共同性的科学问题集中起来加以研究。在材料科学研究中,探寻其中的哲学问题对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很有必要。 1.人类思维方式的演变与自然科学的发展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经历了“朴素整体论”和“分解论”(或称还原论)的时代,当前正处于向“系统论”演变的新时代。回顾人类思维方式的演变和科学发展的历程对我们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是极为有益的。 中世纪以前的古代科学是处于“朴素整体论”的时代。由于低的生产力和科学水平的限制,人们并不知道每一事物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系统,也不能认清事物之间联系的细节,古代的先哲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追求事物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的。古中国的先哲们就曾以“金、木、水、火、土”解释万物构成的世界。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水平的提高,人类进人了“分解论”的时代。人们运用割断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把研究的事物从联系中抽出来,进行结构、特性、原因和结果的细致研究。首先是自然科学从哲学中脱解出来,随之,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相继形成。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和知识的不断积累,这种“分解”进一步在每一学科内延续。 分解论的思维方式所追求的是对事物精确和严密的逻辑性描述,反对含糊笼统的臆断。人类每作一步分解,便有新的理论建立。人类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取得了永远值得自豪的光辉成就。在这一时代出现了以哥白尼、伽俐略、牛顿和爱因斯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成就卓著的科学家。 然而,分解论的思维方式并不是尽善尽美的,由于层层分解,忽略甚至完全割断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就会使事物发生“变形”,以致使人们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性质和总的发展规律,甚至有时导致了精确性与正确性相冲突的结论。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知识的大量积累,分解论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更加显露,导致了一个新的系统论思维方式的产生。

论微生物的发展与人类的社会进步

论微生物的发展与人类的社会进步 徐萌 中文摘要:微生物自发现以来一直与人类关系密切,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占有的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微生物打着交道。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微生物在维系着自然界的生物链及新陈代谢和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环境污染和生物工程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贡献,但是一些因微生物而导致的传染病还是让人们一筹莫展。只有最大限度的了解微生物与环境生态平衡对人类的益处,才能趋利避害,使微生物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用。 关键词:微生物发展双刃剑医药卫生环境污染发展前景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microbial social progress XuMeng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lass life science college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Abstract: microbes have been found since human relationships and close, in the human life of the production ha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we ever-present and microbes dealt with. It is like a double-edged sword, and can not only to benefit human can also bring mankind devastating disaster. Microbes in the food chain and support of the natural world metabolism and agriculture, industry, medicine and health,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etc are of great contribution, but some for microbial in infectious disease or let people bewildered. Only the maximum understand microorganism and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balance to the human benefits, to avoid disadvantages, make microbes can play a greater utility. Keywords: microbial medicine health double-edged swor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pollu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s 1、微生物简介 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中体积微小(小于1nm)、结构简单、种类繁多的微小生物的统称,泛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分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非细胞结构型微生物【1】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一)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一) (总分:4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6,分数:6.00) 1.下列属于社会发展道路统一性的有 ( ) A.某些国家和民族可以跨越历史发展的某些阶段 B.不同国家和民族在其社会形态发展中往往会表现出共性√ C.社会发展道路会有暂时的曲折,甚至覆灭 D.不同社会形态往往会出现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情况 [注释]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是指不同国家发展道路中的共性和普遍性。因此,正确选项为B。 2.人的本质是 ( ) A.人的生理特性 B.阶级关系 C.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总和√ D.体现人类独特性的理性、智慧 [注释]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首先,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其次,人的本质取决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只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再次,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并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因此,正确选项为C。 3.社会形态是指 (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体 [注释] 社会形态是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生产方式。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上层建筑。因此,正确选项为B。 4.在欧洲历史上,某些原始部落,跨越了奴隶制阶段而直接建立起封建制国家,这一历史事实充分证明( ) A.社会历史各阶段的发展具有统一”陛 B.各种社会形态都必然是具体的、现实的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具确’复杂性、多样性和特殊性√ [注释] 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统一性、共性、普遍性,表现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要大体上经过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但某些落后的部落、民族在先进民族的影响下有可能跨越某些社会形态,这种现象体现的不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而是复杂性、多样性、特殊性。因此,正确选项为D。 5.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自由王国是指 ( ) A.人们完全摆脱了必然性支配的状态 B.人们成为自然界和自身主人的状态√ C.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以后的状态 D.永远不能实现的状态 [注释] 自由王国是指人类的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充分地认识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规律,成为自然社会和自身主人的状态。真正的自由王国仪仅是指高级共产主义及以后的社会形态。因此,正确选项为B。 6.下列选项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发展特点的是 ( ) A.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阶段 B.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 C.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物的独立性的阶段 D.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 [注释] 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的突出代表,因此,正确选项为B。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21世纪是人类不断创造,积累,传播和应用知识的世纪,也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世纪。富国与穷国之间的社会生产力发展之间的距离正在扩大,富人与穷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同时拉大,而这些差距拉大的实质是知识差距的扩大。那些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差距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都是先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发展差距。知识发展战略应是21世纪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所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于提高国家社会生产力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历史的发展已经没给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留下多少空间,它们再也不可能象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再耗费200的时间,有计划,按步骤的完成从农业化——工业化——服务化和知识化社会的演变。唯一有可能使我们能跨越其中的某个阶段,实现飞跃的就是推动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而科学技术在现代化生产力系统中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科技革命特别是高科技导致生产力成倍地增长和跳跃式的发展;它日益成为生产的先导,在科技与生产的关系中,生产是出发点和归宿,科学技术则是先导;它的进步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经济增长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当代生产力发展与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因素已成为首要因素。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就要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教育,摆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学技术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所以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科学技术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最重要因素。科学技术创造财富,促进发展。科技的革新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而且有利于促进人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包括改善人民的营养结构,控制重大疾病,降低死亡率,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等等。 当今的世界已进入知识爆炸性和扩散的时代,知识就是赢得全球经济竞争的“新式武器”。相对中国总人口而言,知识资源是中国发展最稀缺的资源。在过去的20多年,影响中国发展的许多硬“瓶颈”,如能源供给“瓶颈”,交通运输“瓶颈”,粮食生产“瓶颈”等,都己有很大的改观,知识资源严重不足已成为影响发展的最主要“瓶颈”。我国市场已经整体上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市场缺乏的不再是资金,而是新技术,新产品,新专利和新需求。中国实施知识发展的目的是建立使所有人口普遍受益的知识基础设施,扩大人们的知识数量,增加知识资本投资,以知识促发展。 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学习型社会。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的人力资本存量(定义为15——64岁人口乘以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翻了一翻,中国人力资本存量由占世界总量的17%提高到24%。其中人口转变因素贡献为45.2%,教育水平提高的因素贡献为54.8%。今后20年,由于劳动人口从高增长迅速转变为低增长甚至为零增长,中国人力资本存量增长将主要依赖于教育因素,通过大规模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和卫生的投资,以及有效的劳动力流动,从而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要认识到现今我们国家在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差距十分显著;在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确定未来的知识发展的战略框架是当务之急。在这一战略中要特别强调对“软件”的投资和对人力资本投资,以促进知识与信息要素流动,提高知识与技术要素生产率。经济追赶实质是知识追赶 所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是科技进步的

材料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未来

材料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未来 摘要:回顾过去,人类的生活、生产和发展离不开材料。从人类早期发展到现在,材料的发展在人类发展史上占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直到现代,人类的材料生产与制备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各种新材料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展望未来,材料依然将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主要向半导体材料、结构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等方向发展。 关键词:材料,发展 一、回顾材料发展历程 材料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人类文明曾被划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由此可见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没有材料就是没有发展。 人类诞生以前其实就有了材料,材料的历史与人类史一样久远,可能还要比之久远呢!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材料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他们是 1.使用纯天然材料的初级阶段:旧石器时代,人类只能使用天然材料(如兽皮、甲骨、羽毛、树木、草叶、石块、泥土等),之后也都只是纯天然材料的简单加工而已。 2.人类单纯利用火制造材料的阶段: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是人类利用火来对天然材料进行煅烧、冶炼和加工的时代,主要材料有:陶、铜和铁。 3.利用物理与化学原理合成材料的阶段:20世纪初,由于物理和化学等科学理论在材料技术中的应用,从而出现了材料科学。在此基础上,人类开始了人工合成材料的新阶段,主要材料:人工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及合成橡胶等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出现,加上已有的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构成了现代材料(除合成高分子材料以外,人类也合成了一系列的合金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光纤等材料都是这一阶段的杰出代表)。 4.材料的复合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金属陶瓷的出现标志着复合材料时代的到来。人类已经可以利用新的物理、化学方法,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独特性能的复合材料(只要是由两种不同的相组成的材料都可以称为复合材料)。 5.材料的智能化阶段:如形状记忆合金、光致变色玻璃等等都是近年研发的智能材料(自然界中的材料都具有自适应、自诊断合资修复的功能,而目前研制成功的智能材料还只是一种智能结构)。 20 世纪以来,物理、化学、力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推动了对于物质结构、材料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的深入认识和了解。同时,金属学、冶金学、工程陶瓷技术、高分子科学、半导体科学、复合材料科学以及纳米技术等学科的发展促进了各种新型材料的产生,并推进了对于材料的制备、生产工艺、结构、性能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研究,为材料的设计、制造、工艺优化和材料功能和性能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现代材料科学更注重于研究新型复合材料和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创新,对于设计具有不同性能要求的材料复合工艺和纳米态材料的凝聚过程,以及各类材料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的性能以及综合性能的研究给予了更多的重视。现代材料科学的发展不仅与揭露材料本质及其演化

《经济与社会》第三课复习提纲--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2.重要性(意义) 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須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1.为什么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 (1)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 (2)人民需要: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地位: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3)关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 -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4)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的全面性、系统性,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第二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 1.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构成 (1)内涵: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 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几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2.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原因(为什么?) (1)必要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 2 )重要性:只有形成符合中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为其他领城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人民对类好生活的向 往打下坚实而强大的物质基础。 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 经济体系。 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人类的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强烈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改变着社会生态环境。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条件、状况和环境,有利于社会生态的发展;另一方面,某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又导致生态环境污染和巨大灾难,危害社会生态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对社会生态的这种二重性影响,并加以调控、限制和消除。这样,我们才可能在21世纪的现代文明时代,建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1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社会生态既包括自然因素构成的生态环境,也包括人类活动形成的生态环境。而人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突出体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因此,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毫无疑问是需要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把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范畴,他认为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一旦科学并入生产过程,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结合时代的发展,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他认为,实现人类的希望靠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靠科学,维护世界和平靠科学。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也是不行的。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而且,它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人类只有依靠科技能力、科学精神和理性才能确保全球、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中,科学技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1. 2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态环境的质量变化的关系 当今世界,尤为引人注目的变化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大提高,经济规模的空前扩大。只有科技的发展和普及,才能使单位生产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才能不断地开拓新的能源和材料,才能实现既减少投入,又能增加产出的理想发展模式,进而使发展越来越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并相应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人类通过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开发自然资源,使资源范围从深度和广度两维拓展,低科技水平下的非资源变成高科技时代的资源,诸如核能技术的进步,使原子潜能变为有效的能源。高科技的投入也使环境系统发生变化,太空技术的发展,使外空环境改变;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也使环境的有效保护更加先进、合理。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防治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样也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绿色的森林不断消失,臭氧层出现巨大空洞,全球气候异常,都是人类活动不符合自然界发展规律带来的恶果,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技术应用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最终还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解决。例如,解决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科学技术都是关键因素。人类对气候变化、资源消耗增长率、人口动态和环境退化等领域的了解,正在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制定长期发展战略,需要考虑这些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变化情况,更好地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陆地、海洋、大气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水、养分和生物地球化学循坏和能量流动,以便更精确地了解地球的负荷能力及其如何对人类活动施加的压力进行反应。依靠科学可以健全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管理政策。只有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人类才能解决人口激增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才能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就是依靠先进的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已经消除和控制了其主要的工业污染,同时加强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使当地居民生活在蓝天碧水的环境之中。 总之,科学技术发展是改变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根本因素,而人类社会生态环 境得到改善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结果。 2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任何科学技术的使用都会导致生态平衡的失调。一方面,科学技术应用过程所取得的任何成果都是因为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物质循环过程,造成某个点上的失调而取得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成果与破坏是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