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2.2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新教材)

5.2.2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新教材)

进步思潮

世俗文化

一、进步思潮的出现(明清之际)

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时代。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特别是明末农民战争“武器的批判”带动了批判的武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对专制统治和纲常礼教的怀疑批判。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西学东渐”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

结合上述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概括明清之际出现进步思想的历史背景。

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

(1)政治:专制统治腐朽,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本原因)。

(3)思想:纲常礼教腐朽、文化专制,八股取士因循死板;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1、明朝晚期“异端”思想家李贽

《焚书》

《藏书》

李贽的思想:(参考课本P14资料1、资料2)

言论一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言论二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

资料:李贽,号卓吾,福建泉州人,回族。他做过20多年的小官,亲身感受到明朝官场的黑暗,后来弃官,专心著述讲学。他讥笑当时士大夫口讲“仁义道德”,行为却卑鄙无耻。道学家称颂孔子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李贽辛辣地讽刺道:“啊!原来老天不生孔丘,世界就是黑暗的,怪不得孔丘以前的人,整天得点着火烛走路呢!”他提出“人人皆可以为圣”,认为“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他公然招收女学生,还提倡婚姻自由。他的言论引起统治者的极大恐慌,将他逮捕入狱。不久,李贽死于狱中。

你觉得李贽的思想主张有哪些?他的言论会产生什么影响?

李贽的思想主张

(1)否定孔孟学说和“四书五经”的权威。

(2)批判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自由发展。

影响唤醒人们反抗权威,追求自由的意识,

对当时的政治体制造成冲击。

影响广泛的个性解放思潮

杜丽娘是明代后期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中的女主角。她出身于名门望族,从小受父母和私塾老师的严厉管教,连在衣裙上绣点鲜艳的花鸟都要干涉。杜丽娘感到自己犹如生活在铁笼里一般。一日,她梦见自己与心爱的人一起游园,压抑的人性开始复苏。杜丽娘决定冲破家庭的束缚,追求爱情和幸福。

2、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

“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

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敲剥天下之骨髓,

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材料反映了黄宗羲哪一观点?

(1)君主专制是诸多弊端根源。

(2)反对君主专制,限制君主权力。

3、“重农抑商”观念受到挑战

资料1 明代学者李维桢记陕西商人王来聘诫子孙之语

曰:“四民之业,惟士为尊,然无成则不若商贾。”

资料2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工商皆本”。

资料3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大贾富民者,国

之司命也。”

资料4 雍正时山西巡抚奏折上说,山西“子孙后秀者

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

说一说明清之际,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受

到了怎样的挑战,并分析导致这种观念变化的原因。

?答:出现重商主义,主张工商皆本,农业地位受到挑战。?商品经济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冲击了传统思想;明清之际统治阶级极端腐败,一些进步思想家掀起一股进步思潮。

阅读P15资料:晚明有个叫陆楫的人曾说过的话:…

上述资料中的高消费主张比传统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尝试评价这种奢侈观。

答:晚明时期社会风俗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消费领域,以追慕新异、讲求奢华为主要特征,追求全新的物质享受。这种奢侈观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二、世俗文化的发展

1、社会风尚的变化

资料1 世间人睁眼观看,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称意,没了他寸步也难。拐子有钱,走歪步合款;哑巴有钱,打手势好看。如今人敬的是有钱,蒯文通无钱也说不过潼关。实言,人为铜钱,游遍世间。实言,求人一文,跟后擦前。明.朱载堉《山坡羊·钱是好汉》

资料2 课本P15陆楫和顾公爕的资料

以上资料说明明清时期社会风尚、消费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清小说

2、市民文学兴起:小说成为文学主流

西游记吴承恩

是一部浪漫主义长篇

神话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红楼梦曹雪芹

代表明清小说的最高

成就.公认为中国古代

小说的颠峰之作

三国演义

罗贯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

请将下列对应各项连接起来。

明清小说一览表

(1)、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

明清小说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是明清文学的主流。明清小说是从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

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为小说的繁荣提供了社会基础;印刷术的空前发达,创造条件。(2)、明清小说反映内容的共同特点:

揭露封建制度的腐朽,要求个性解放

15

3、各种服务性行业日益兴盛

①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镇的繁荣,带动各种服务性行业日益兴盛。

②主要娱乐形式:观赏戏曲。

③影响:使城市居民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4、京剧形成——以徽调、汉调为基础

(19世纪中期)京剧脸谱有红、紫、

黑、白、蓝、绿、黄等

色,各有寓意:红色寓

赤胆忠心;紫色寓智勇

刚毅; 黑色寓忠正耿

直;白色寓奸诈狠毒,

蓝色寓刚强勇猛;绿色

寓侠骨义肠;黄色寓凶

狠残暴。此外,还有老

红、瓦灰、金、银等色

,各有寓意.

京剧(Beijing Opera/Peking Opera),又

称平剧、京戏、国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

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

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及“国剧”之称。它成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起源徽剧、昆曲及汉剧

起源时间距今200多年

行当生、旦、净、末、丑、武行、龙套发源地安徽省安庆市

发展兴盛地北京

昆曲——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2001年5月18日,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

元末明初形成于江苏昆山的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昆曲

中文名昆曲

外文名Kunqu Opera

起源时间元末明初(距今600多年)

发源地苏州昆山

代表作品牡丹亭

文化价值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 第一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引言: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创新因而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点。本次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第一节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和协调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首先力图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其次,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身的重要价值视其本身为重要的目的,而非作为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手段。 2、谋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首先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价格统整的人。其次,新课程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强调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

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来源。 第二节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2、凸显课程的综合化 课程体系在整体上谋求走向综合化,具体体现为:首先,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课程所坚持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恢复儿童生活的完整性,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儿童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帮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探究主题,过自己的有价值的生活。其次,新课程还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设置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再次,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第三节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构建 1、确立新型的知识观; 2、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 3、构建发展式的评价模式 第四节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1、建立民主的管理文化; 2、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 3、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

最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民族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二、文化传承 (一)文化传承重在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传统文化不是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 文化传承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高三政治知识点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高三政治知识点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高三政治知识点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文化多样性,主要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②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世界遗产的分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如何理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必要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质文化的错误倾向。 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个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传播及其主要途径 (1)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 ①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②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2、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K5新课程理念试题

一、新课程概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观,力图根治现行课程体系的弊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概念的重建。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且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如何走出课堂教学的误区 1.新课程的"新"不在于教学设备的求新 2.新课程的"新"不表现为教学环节的多样化 3.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给学生绝对的自由 4.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对教师指导作用的限制 经典真题回顾 一、单项选择题。

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1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教案北师大版

第21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为代表引领的进步思潮。 2.知道中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了解明清时期世俗文学的成就。 3.知道昆曲和京剧,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相关影视片段,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新因素具有向近代文明演进的色彩。 2.通过列表归纳四大名著,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欣赏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的艺术性,了解其在中国及世界文坛中的地位;学习曹雪芹等人敢于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抨击封建礼教的反叛精神。 2.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认识到思想文化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光辉灿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清的进步思潮、四大名著、昆曲与京剧。 难点:如何初步理解明清之际在思想及世俗文化方面出现的这些新变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京剧《大闹天宫》剧照(孙悟空:若是不遂我心,定要打上灵霄宝殿。) 教师:从这幅剧照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学生自由发言,归纳: 1.孙悟空与《西游记》 2.国粹京剧3.“大闹天宫”──孙悟空的离经叛道 导入语:这部作品的创作与当时社会风气息息相关。为什么当时孙悟空这样离经叛道的形象大受群众欢迎呢?我们将通过今天的学习来逐一探究。 过渡:任务1.谈一谈你对孙悟空的认识? (开放题,用意在于肯定孙悟空对天庭的反抗的意识、斗争的精神和对君权的藐视)任务2.在明清之际出现了一些“孙悟空”一样反抗正统礼教的思想家。请自主阅读教材P104-105,了解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为代表引领的进步思潮。 二、学习新课: (一)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1、明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知识要点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知识要点 第一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引言: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创新因而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点。 本次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第一节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和协调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首先力图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其次,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身的重要价值视其本身为重要的目的,而非作为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手段。 2、谋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首先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价格统整的人。其次,新课程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强调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来源。 第二节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2、凸显课程的综合化 课程体系在整体上谋求走向综合化,具体体现为:首先,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臵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课程所坚持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恢复儿童生活的完整性,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儿童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帮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探究主题,过自己的有价值的生活。其次,新课程还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设臵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再次,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第三节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构建 1、确立新型的知识观; 2、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 3、构建发展式的评价模式 第四节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1、建立民主的管理文化; 2、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 3、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 第二讲新课程的规划及其课题 引言:新课程的基本内容:一是新课程规划的背景,着重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课程改革的历史经验、新课程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与国际走势;二是新课程在规划过程中着重考虑的因素,重点讨论新课程是如何处理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传统与创新、统筹规划与分段设计的;三是新课程涉及的基本课题,粗略地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涉及的要素,旨在帮助读者构建有关新课程的全貌式图景。 第一节新课程规划的背景 1、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2、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1)课程目标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严重的偏离;(2)课程内容偏多偏难,要求偏高与课程目标有一定偏离;(3)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不容乐观;(4)考核方式单一,结果处理不当。 3、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1)全球化趋势;(2)信息化趋势;个性化趋势。 第二节新课程的规划 1、新课程规划中着重考虑的因素:(1)在国际视野中寻求中国特色;(2)在继承传统中寻求课程创新;(3)在统筹规划中进行分段设计。 2、新课程的决策方式:研究与对话 3、新课程规划的流程。 第三节新课程规划涉及的课题 1、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013级文艺学 陈盈 在今年的文艺座谈会上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讲话的主要内容是: 关于中国优秀传 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体会。在此尚长荣提出要尊重传统、研究传统、 继承传统,并且要激 活传统,用活传统。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 是因为我们现今并未完全处理好传承并创新这个 工作,并未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戏剧是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种类,可以说是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包容性一种艺 术。中国戏曲艺术是当今世界艺术林海中最为耀眼的一朵奇葩, 从汉代的歌舞,到南北朝时 期的歌舞戏;从唐代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 ,并进入宫廷,成为上层社会的艺术享 受,到宋代的瓦舍、勾栏、南戏、北戏等而形成的宋杂剧,到元代的元曲,形成真正意义上 的戏曲艺术,再到明代的四大声腔, 清代地方戏曲的发展与繁荣。 两千多年的发展,其文学 内容、音乐表现、舞台表演、唱腔设定等独特的魅力,构筑了中国艺术最美且又最有价值的 风景。中华民族的戏曲,是结合了剧本、服饰、唱腔等传统文化的元素,并且是以故事、人 物、情节为核心,重新组织运用了歌曲、道白和动作等。戏曲是一种融合了多种形式的,多 样化的艺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戏曲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艺 术的冲击,我国的戏曲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许多剧种正在逐步消失。 一些地方剧种, 尤其是小剧种、稀有剧种濒临消亡或已经消亡的现象,则更是引起广泛关注。当今时代,怎 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戏曲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再次熠熠生 辉? 看戏是娱乐活动相对较少,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的人们的最主要的活动。上 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喜爱看戏。 中国的戏剧中是蕴涵这深厚的文化内涵的, 由于当 时的人们的文化水平有限, 书籍的传播范围也有限, 通俗易懂的戏曲便成了丰富他们的精神 世界的主要工具。可以说,从看戏这一简单的娱乐活动中可以学习到非常丰富的知识。 当代 作家白先勇的创作就深受传统戏剧的影响, 现在他也致力于向外传播 “雅”戏剧的代表剧种 ――昆剧。 戏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如此之大,可是,现在了解戏剧的人却越来越少,喜爱、 并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则更是少之又少。 这又回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问题上了。 现今 的当务之急便是传承这一问题还未做好。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是一个民族身份的凭证, 牢固根基。现今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关系到民族精神的继承。 社会和百姓 之间的关系上升到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高度, 无二的艺术。而如今,多种娱乐形式的存在, 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喜欢 那种“快餐文化”,通俗甚至低俗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受到欢迎。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的戏 剧则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霸王别姬》、《桃园三结义》等剧目,人们甚至熟悉到可以 吼几嗓子的程度,而如今我们已对这些剧目完全陌生了。 能够被抑扬顿挫的唱腔所吸引的人 越来越少了。 戏曲艺术影响了中华民族多少代人,熔铸了千百年来无数中华百姓人生观、是非观, 是培养中华儿女爱国、爱民情怀的重要文化食粮。因而,在戏曲的传承和创新这个问题上, 我们首先做的就应该是传承,在传承中重视民族文化的传统。 所谓传承,一言以蔽之, 就是 承接好传下去。我们的祖先能够发明创造出灿烂的戏曲艺术, 决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或几 代人手中传丢了。传承需要我们对传统的优秀的戏曲剧目进行大力的宣传, 尽可能多的进行 戏剧的演出巡演,让普通人们易于接触到,才能培养对戏剧的兴趣。 也是一个民族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 我 们只有将戏曲艺术和中国历史、 才能传承好这种属于中国的独一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学习笔记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读书笔记 之前对新课程的模糊认识,通过此书,进行了深刻的系统性的认识。阅读下来,对这本书的编排有大致的了解,是依照这样的思路编排的:为什么要进行改革,与以往课程的区别,新课程的特点。由于此书比较理论性,而且大多内容需系统认识,我的读书笔记形式主要以概括整理所学习到的知识,便于以后的重温与借鉴学习。 作为一名师范生,需要深刻理解新课程的理念与课程标准,同时要理解课程结构与教材的设计呈现,为以后的教学打下牢固的基础。因此我主要阅读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国家课程标准,新教材的设计与呈现这几个章节的内容。 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贯穿这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这本书,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校文化重建的角度,具体阐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 对这个基本理念的理解就是:追求学生的智力与人格发展,同时注重个体与自然、社会的联系。书上从以下两个层面内容阐述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 传统的课程过于追求学术化,专门化,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学生的生活环境与经验阅历,导致学生片面发展。同时,机械的、“填鸭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否定性,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新课程改革把统整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作为具体改革目标之一。 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首先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教学大纲。国家课程标准是对学生某一阶段的的学习结果作出最低、共同的要求。比原有的教学大纲更重视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个体的理解、想象和创造,这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调开了方便之门。就如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如现在有些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就运用到了这一目标,层次性问题。 其次,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强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身不仅具有手段性价值,亦具有目的性价值。当学生面对问题,花时间精力解决,结果可能“一无所获”,但是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所经历的过程,是具有真实意义地,并不是一无所获的。这样的评价给予学生鼓励与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要求人们放弃对自然、社会的主宰的要求,贯彻自然、社会与自我有机统一的原则,实现整体人的发展目标。新课程首先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人格统整的人。如果人能善待生命,就不会出现“女博士生因恋爱问题而自杀”的现象。如果人能善待动物,就不会出现“清华学生用硫酸泼向狗熊来做实验”的闹剧。…… 其次,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资源。如作为新课程亮点之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就围绕这三条线索。 (二)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第五单元第二课《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教学设计

八下《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第二课第二课时 ——《进步思潮和世俗文化》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2-2-2课标:2-2-6 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成就和特点,知道古代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 课标解读: 1.中国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对世界文明作出了独特的突出贡献,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本课主要从思想文化方面的突出成就,本文选择四大名著、昆曲、和京剧等世俗文化,让学生知道这些成果产生的时代、历史地位、突出特点等内容。 即要了解文化成就产生的条件和背景,认识它们的价值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学会常识这些文化成就 二、【教材简析】: 教材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的内容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内容、代表人物,以及这些代表人物的议论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以小说、戏剧、传统节日等方面来反映明清时期世俗文化的发展。从内容上看他们其实存在着相同的内涵,小说、戏剧的内容都体现了揭露封建专制统治,提倡个性发展,体现出明清进步思想的产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概括并理解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正确评价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了解并掌握经世致用的内容、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了解并掌握“工商皆本”思想产生的背景。了解并掌握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内容、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一系列的资料分析,体会理解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对社会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分析、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史实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认识进步思想家们反封建思想和经世致用思想,培养学生立足现实、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思想观念。从四大名著、戏剧等产生体会中华文明在世界发展中的价值和突出贡献,树立起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明清进步思潮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难点:明清进步思潮产生的背景及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策略】: 1.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 2.通过材料分析,让学生体会进步思潮的内容及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3.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增加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你知道被誉为《四大名著》的是哪几部作品吗?创作于什么时期? 2.说一说小说所反映内容的共同特点。 以揭露封建专制统治,提倡个性解放导入明清进步思潮和世俗文化的发展 (二)新课学习 (一)进步思潮的出现 1.明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 出示进步思潮的历史背景材料 问:明清之际为思想界注入崭新时代气息的原因有哪些?(结合上述材料,从政治、经济、

【精品】2020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高频考点9:文化传承与创新(含答案)

文化传承与创新 1、广西百色市凌云县百门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工作目的正在紧张进行。2018年6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外介绍称,通过发据和比对,初步推断遗址距今8万至10万年,该遗址为凌云县首次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①该遗产能展现历史文化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②该遗址是凌云县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③文化遗址是汉民族的伟大历史创造 ④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 2022北京冬奥会会徽的设计者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设计团队,此前他们设计的南京青奥会会徽,也展示了中国文化。关于“衷情中国文化”,设计学院副院长林存真说:“世界各国的优秀设计师都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就必须要懂本国文化,会展示自己的文化。” 这启示我们( )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文化创新离不开继承传统文化 ③重视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④民族文化是支撑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于7月10日至20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第40届会议,对今年的26处申遗遗产地进行审核。这其中包括申请自然遗产的中国湖北神农架和申请文化遗产的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艺术文化景观。中国有望成为继意大利后,第二个世界遗产50+俱乐部(世遗数量≥50)的国家,赶超意大利(51处)指日可待。 世界之所以要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文化遗产( ) ①让文化的记忆得以传承 ②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对展现文化多样性有独特作用 ④必将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一)学校教育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中华人民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精神。所谓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基本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人文主义。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传统,以民为本,重视道德伦理,履行义务,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人际和谐和提高人生修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家族)轻个体的倾向的消极因素。儒道互补。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干,并形成互补之势。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国民精神等方面的影响至为深远。道家、道教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科技、宗教、医药、体育等领域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传统士大夫的“达兼穷独”的人生价值取向以及民族性格中刚柔相济的品格等等,都是儒道互补在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具体体现。以和为贵。“持中贵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观念,而且也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心态。它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是主导方面,对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维护,有着积极作用。实践理性。所谓“实践理性”,主要体现为一种重现世、重实践、重事实、重功效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实践理性对中国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影响至为深远,在实践中也带来了双重效应,但积极效应占主导地位。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论”与季羡林的“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论”,以及不少学者认同的“太平洋世纪论”都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主流或内核。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精神、思想、智慧都存在于该民族的经典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是以否定、割断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为指导思想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经典是过时的、有害的,尽管他们的经典中也同样有糟粕。但不少中国人却经常有这样的冲动和行为。当前的传统文化热源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民族自信心的回归,是对数度全盘西化浪潮的拨乱反正,也是对现实冷思考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作为民族自我认同和国际形象的标志。立足 自我,对外来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深层次的整合日显紧迫。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的内涵和实质意义日益突现,已成为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内驱力。把文化看作一种国际竞争力,这是新一届中国领导人放眼21世纪全球竞争而作出的一个战略判断。文化建设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在竞争压力下,主动的选择和开放的创造。从社会的层面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自觉与理想人格,追

《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教学设计

《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晚明清初主要思想家(李贽、清初三大家)及其思想。 (2)知道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明清主要文学作品,知道昆曲和京剧,能结合已有知识积累介绍1-2部明清小说、戏曲作品。 2..能力目标 (1)结合明清小说、戏曲作品的描述,理解明清小说、戏曲所反映的社会变迁。 (2)借助文图资料,了解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新动向,感知当时城市、农村生活发生的变化。 (3)能根据晚明清初思想家主要言论判断、分析其思想观点,并说明这种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3.情感目标: 在明清文学作品和进步思想启蒙中,感悟个性解放、自由思想、民主平等、崇尚爱情的可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经济生活、文化内容、业余生活三方面感受明清社会的世俗化。 难点:从明清文艺作品中感受、归纳明清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并探讨这种变化的原因。三、教学策略 1.根据学习难度确定学习方式,对于主要思潮、四大名著等能从教材梳理归纳得出的教学内容,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然后小组互评互判,全班归纳总结。而对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的表现及其原因的分析,要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要做好引导。 2.以“那些离经叛道的孙悟空”为主线贯穿整堂课,线索清晰。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出示:京剧《大闹天宫》剧照(孙悟空: 若是不遂我心,定要打上灵霄宝殿。) 教师:从这幅剧照中,可以获取哪些信 息? 导入语:这部作品的创作与当时社会风 气息息相关。为什么当时孙悟空这样离 经叛道的形象大受群众欢迎呢?我们将 通过今天的学习来逐一探究。 自由发言,归 纳: 1.孙悟空与《西 游记》 2.国粹京剧 3.“大闹天宫” ──孙悟空的 离经叛道 以京剧《大闹天宫》 导入有三个用意: ①以孙悟空喻指离 经叛道的明清思想 家;②引出《西游 记》和京剧等世俗 文化表现;③从学 生熟悉的人物入 手,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1:领悟“离经叛道”的“孙大圣”任务 1.谈一谈你对孙悟空的认识?(开 放题,用意在于肯定孙悟空对天庭的反 抗的意识、斗争的精神和对君权的藐视) 任务2:在明清之际出现了一些“孙悟空” 一样反抗正统礼教的思想家。请自主阅 读教材P14-18和图册P26,完成表格。 思想 家 朝代主要 思想 评价 开放性,发散思 维。 自主学习,独立 完成表格。 肯定孙悟空的“离 经叛道”,意在借此 肯定明清之际的进 步思潮。 由学生自主梳理、 归纳教材上的知识 点,这也是重要的 学习方式。

高中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精选解答题

选师无忧名师:高中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精选解答题 1、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通过汉字“人”的体型,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蓝色之水”的体色,表达“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海宝”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即“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内涵。而在国际大型活动吉祥物设计中率先使用文字作为吉祥物设计的创意,“海宝”无疑是一次创新! 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 (1)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是什么?(6分) (2)简要说明人们怎样进行文化创新。(12分) 答案: (1)意义:文化创新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6分) (2)①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②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一要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二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需要交流、借鉴与融合;③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反对封闭主义、保守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12分) 解析: 本题以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通过汉字“人”的体型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文化创新知识的理解。 (1)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可以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方面回答。(2)可以从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三个方面回答。 2、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会有活力,才会有发展。“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要不断推动文化创新,要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文化创新的途径(6分) (2)有人说:“世界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要通过民族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6分) 答案: (1)略 (2)①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2分) ②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读书心得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读书心得 徐州市特教学校袁海艳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传播道理,传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长久以来,传统的教师就是站在讲台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虽然有了电脑、展台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是教师讲,学生学,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其不足之处,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给出了答案:要以学生为主体,淡化教师的讲,要让学生动起来。《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的主要内容有: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的规划及其课题、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意义、新教材的设计与呈现。 在读完《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后结合自己的教学,我有了一点自己的见解。 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座位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是单人单桌,或是双人单桌,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很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所以需要重新排列座位,通过学习《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以4-5人为一小组围坐,每组间拉开间距,小组的成员应是基础较好的学生1-2人,基础中等的学生2人,基础较差的学生1人,这样有助于好带中,中带差,从而促进整个小组的进步。 关于教师教学的问题:估计很多教师认为上课在新课程下是最为轻松的一环,只要看着学生活动、看着学生讲解就可以了,实则不然,教师在上课时要时刻注意两件事。一件就是“引导”,不能由着学生的性子活动或讲解,要注意每一个教学环节时间的把握,不能一节课讨论两道题目,看似学生热热闹闹,实际上连最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另一件事就是反馈,学生在课堂上的“讲”,实际就是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反馈,要全方位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不能因为某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能讲,而忽视了其他学生,教师可以采用“自我反馈”和“随机反馈”相结合的办法。所谓“自我反馈”,就是在某一教学环节(如讨论问题、讲解问题等)完成后,让学生展示卡片(这里可采用多种模式)红色代表“我不会”、“我不懂”,绿色代表“没问题”、“我懂了”。让教师可以对学生在这一环节掌握的情况一目了然。所谓“随机反馈”则是在学生“自我反馈”后,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要: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 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 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才能 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的理念。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继承与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国外文化开始入侵中国,随着国外文化的不断入侵,我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受到了重大的打击。一项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京剧或其他各种地方剧种“不感兴趣”,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学生不久前在福州某小学和大学城中作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据悉,师大学生在某所小学发出题为“还有多少中国味”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只有不到二成的小学生吃大餐会选择中餐,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12%的孩子喜欢过国节。这一些调查让我们看到了传承了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脆弱性,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不能摒弃这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要正确看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我们繁荣昌盛的根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二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 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

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教案

《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教案 方亚倩 教学过程 教师PPT展示曹雪芹关于红楼梦的诗句《满纸荒唐言》,可以大致解释一下原意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师:同学们,这首诗是老师非常喜欢的,每次读到这首诗是我都会很有感悟,你们知道这诗是描写哪部小说的么? 生:《红楼梦》(部分同学回答) 师:《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首,最近的红学也很热门,小说《红楼梦》呢被翻拍了好几个版本。老师呢也是一个红楼梦迷,截取了几段视频,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宝钗生日,贾母宝钗等人点戏,涉及四大名著中的两个)请同学们仔细看,等会儿请同学概括一下大致讲了一个什么情景。 师:视频先看到这里,谁能告诉我这个片段讲了什么呢? 生:讲了贾府很热闹,众人在看戏,听戏。 师:观察的很仔细,那么当时的戏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京剧么? 生:应该不是。因为当时京剧在19世纪中期才初步形成的。当时没那么早。 师:看来大家预习的都很不错。书上也提到四大徽班进京,徽班是京剧的前身,流行于江南一带,四大徽班首次进京呢是清乾隆55年,也就是1790年,给皇帝祝寿用的,当时北方主要以秦腔、京腔为主的,这一进京为后面的陆续进京就奠定基础,打破了南北剧种的界限,使得徽戏博采众长,能够在19世纪中期脱颖而出,成为京剧。 师:同学们看到刚才视频中的戏曲,有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京剧的影子啊? 生:有点,好像也是以唱为主,并有动作表演。 生:讲了具体的小故事。 师:是的。京剧的发展借鉴了多个剧种,也保留了徽班各自的特点,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人物类别以生旦净末丑为主(展示图片),生动活泼,是中国的国粹,同学们课后可以欣赏欣赏,提升精神境界。 师:其实在京剧之前,还有一个著名的剧中,现在也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图片展示。同学们可以具体看一下书上17页的阅读卡,了解一下。 师:同学们,通过看刚才一段视频,我们了解到大家族以戏曲为享乐,那么当时除了戏曲外还有什么呢?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的人,你觉得你会干什么丰富你的娱乐生活呢?生:听小说,和朋友去酒馆吃饭,喝茶。 生:逛街 师:两位同学的想法很符合当时的社会,那么为什么你们能够享受这么多的娱乐方式呢?生: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了,人们有钱了 师:恩。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市镇的繁荣,带动了各种服务型产业,服务性产业主要是为人们为追求更高要一个层次的发展而产生的。比如你们现在可以去旅游,而当时啊,连普通民众都可以看戏听曲儿逛酒楼了,比较普及了。 师:好,我们现在再回到刚才那个视频,有没有同学能够回忆起来,刚才宝钗,凤姐都点了些什么戏曲啊?没有的话我们再看一遍视频,有回忆起的呢就再看一遍加深印象。师:同学们,谁来告诉我? 生:《西游记》 生:《水浒传》 师:看来同学们的课外知识很丰富,知道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是水浒传的。提到《西游记》《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