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题及答案教学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题及答案教学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

题及答案

补充:

1. 试述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讨是“始于毛,成于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一、始于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率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其思想成果主要有:

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毛泽东提出要以“以苏为鉴”,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方面,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方面,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社会矛盾学说;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监督,健全法制,反对官僚主义,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强调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等。

总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进行了认真和富有开创性的探索。由于种种原因,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出现了严重曲折和重大失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损失,但是,这毕竟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步。这一探索所取得的思想成果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宝贵思想财富,为后来我们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和宝贵经验。

二、成于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初步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之所以说“成于邓”,理由有三: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最初源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最初就是邓小平理论;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两个基本元素——民族化和当代化,源于对邓小平理论的概括;三是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原创与传承关系。也说明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源理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过程中的理论成果。从理论渊源关系看,邓小平理论与它们之间是原创与发展的关系。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已经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使得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建立。

2. 试述道路问题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

一、中国道路内涵

1、从形态构成讲,中国道路是途径、理论和制度三种形态,在实践中有机统一。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总称。中国道路的理论形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道路的行动指南;中国道路的制度形态,包括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的体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的根本保证。

2、从宏观规定讲,中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所谓总依据,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它是中国道路的出发点;所谓总布局,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整体推进;所谓总任务,就是中国道路的目标方向,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指明,为什么要走这条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主要做什么,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去做。

3、从基本要求讲,中国道路有八个方面必须坚持的内容。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这“八个坚持”,是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来的,被确定为走中国道路夺取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4、从实践领域讲,中国道路是一个体系,由不同方面、不同层面的若干具体道路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诸多具体道路构成的我国发展的总道路。全面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在实践工作领域,必然延伸出不

同方面、不同层面的具体道路。十七大报告就曾概括出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根据十八大报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上讲,突出强调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同方面、不同层面的具体道路,是对中国道路实现途径的细化、丰富和发展。中国道路,是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怎么走)

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以党性教育为核心,加快思想理论建设和道德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2、进一步改进政府职能,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3、有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决反对和遏制腐败

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4、坚持改革开放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3. 当前中国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出路?

问题:

(1)我国工业总的特点是大而不强。中小企业数量大、产业集中度低、过度竞争。偏重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偏重基建和房地产投资。(2)出口加工业被压在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30多年“招商引资、借船出海”,致使本国企业品牌建设、跨国营销的能力没有形成,反养成甘当世界“车间”的心态。

(3)多数行业缺自主核心技术。不少人错误地以为“中国已进入后工业时代”。实际上我们远未走出工业化追赶阶段。重要高端部件依靠进口。这还使得国民收入大量外流。

政策问题:

(1)为“入世”而放弃“限制进口、引进消化国产化”政策,大幅度降低高端工业品的进口税率。在获得低技术产品出口利益的同时损害了国内高端制造业。(2)科研院所全部改为企业,导致基础科研荒废、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与技术服务功能消亡。西方巨型跨国公司居行业垄断地位,有实力搞基础-应用科研。我国企业除少数例外,一般不具备如此实力。

出路:

根本转变发展战略思想:引资引进→自主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涉及各方面政策的调整(外经、市场、产业、科教)。

一、在指导思想层面,我们期望取得一些基本的共识。

1.独立自主的工业现代化,是经济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问题。工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结构优化和竞争力-附加值的提高,是提高人均收入的根本。

2.澄清一些流行错误意见。1>比如有人把贫富分化、大众消费水平低归罪为“国企垄断”,引起贫富分化的并非国企职工,而是老板和打工者之间。变卖国企资产充实社保基金,会摧毁国力根基,缓解贫富差距的正途,是对高收入和大额财产征收累进税,提高财政在GDP的份额。2>城镇化也不宜再强调,因为城镇化的基础是工业及其派生的商贸运输等实业的发展,否则农民无法在城市就业,没有大工业,仅靠小微企业不能组织工业链,只能在既有工业链中刨食。而且城镇化造成地方财政亏空。

3.明确和统一经济发展战略。克服技术差距(靠经济效率和动员力)和市场障碍(靠对民族工业的政策支持),产业政策、市场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应该是

一个互相配合的体系。要明确中国不能学日韩搞二次创新,因为国际环境不允许。

二、系统考虑工业化战略,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

1. 产业升级、发展战略转型,是需要长期努力的历史过程。这不仅是培养几个“高技术战略产业”的问题。不能不要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比如原材料产业是工业的粮食,是国家的基干产业),而去盲目搞新技术,不顾地域特点和工业需要。所有的行业要全面提升它的技术竞争力,最重要的短板要补上去再搞新的。

2. 从科研(基础-应用-产品开发)-产业化(产业政策)-占领市场(市场鼓励/保护政策)全程配合。

3. 改革要为工业化战略目标服务,谨防私有化,坚守命脉产业和战略产业。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政府要帮助市场体系完善。政府的作用不仅在于公共品的提供和解决外部性,还要规划国家产业发展的选择、速度、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分寸。行业共性技术的开发、基础性的资源行业等都需要政府。

总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简单创新的问题,而是整个的发展的指导思想、制度的转型问题。

4.马恩社会主义观是空想的还是科学的?为什么?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论述是认识的方法论,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是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是科学的。其所以科学,因为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特征的看法,不像空想社会主义那样表现为从理性、从人的头

脑中构造出来的东西,不是什么主观的设计,而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

第一,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资本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而紧紧抓住资本剥削雇佣劳动这个基本事实,抓住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逐步激化这个基本过程,从理论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二,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这些“确切结论”,是通过科学研究所得出的逻辑结论。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入考察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从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发现了未来社会主义的征兆,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态度是辨证的。一方面,他们把揭示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质和一般目的,当作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目标,试图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济制度的种种物质因素。另一方面,他们坚决拒绝象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从人类公平和正义等理性的原则出发来批判资本主义,并在此基础上构想未来的理性王国。他们既不想制造乌托邦,也不是不可知论者。马恩从来都不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做具体地详细地描述和规划,这样做,在资本主义拥护者看来只能陷入空想。

总之,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未来社会的态度是:一方面,它们否定了不可知论,把人类社会当作了一种具有内在规律的并能够为人们所认识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它们拒绝对未来社会进行详细地预测,承认未来地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因此,马恩的社会主义观科学的,既不是空想,也不是设计;“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是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5.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有何差异?如何解释二者之间的差异?

从哲学上说,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特色的关系就是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同一和差异、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中国社会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选择的道路、方法和经验总结;是科学社会主义新的理论、实践和制度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伟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相联系、相比较而存在。

1、马恩社会主义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继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它将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差别、没有商品货币,没有政治国家,即人们说的四无。第一,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或者公有制;第二,消灭了商品货币关系,实行有组织的计划生产;第三,实行按劳分配或按资分配:按劳分配,等量劳动获等量报酬,劳动券方式分配;第四,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消灭了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

2、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第一,经济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第二,经济运行方式与机制(商品经济或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三,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或按资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