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学教案

中药学教案

中药学教案
中药学教案

中药学

总论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以及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学科。

●相关概念∶

1、中药∶中华民族传统药物的总称。即按照中医药理论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

2、生药∶即生品药材。

3、生药学∶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等知识研究生药的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

4、天然药物∶指来源于自然界,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的药物。

5、本草∶古代记载药物的书籍。

授课内容

1.中药的概念,中药学的概念及特征。(10分钟)

2.中药的起源和发展。(10分)

3.历代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成书年代、作者、载药量及贡献等。(20分钟)

4.中药的产地(20分钟)

5.中药的采集(20分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

重点难点

1.中药的来源、特征、概念。

2.历代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药学成就。

3.地药材的含义,如何发展道地药材。

4.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1.掌握中药的概念,中药学的概念。

2.掌握各个时期本草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著作。

3.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4.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了解国家中药GAP发展计划及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5.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笫一章中药学发展概况

1、东汉《神农本草经》。作者不详,载药365种。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奠定了中药学基础,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本草专著。

2、南朝齐梁时期《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载药730种。整理、订正《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并增补《名医别录》365种药物,标志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

3、唐代《新修本草》。由苏敬等主持编纂,载药844种。总结了唐以前的药学成就,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官修本草。

笫一章中药学发展概况

4、宋代《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作者唐慎微,载药1746种。总结了宋以前药学成就,为最早的一部综合本草。本书保存了大量药学史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文献价值。

5、明代《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总结了明以前的药学成就,其药物分类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方法,其内容广博,被后世誉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

6、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总结了我国16~18世纪本草学的新成就补充了《本草纲目》的不足,纠正了《本草纲目》的某些错误。收载了大量民间药

物和民间验方。

笫二章中药的采制

1、道地药材概念

2、炮制目的

①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烈性或副作用。

②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③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④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⑤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位,

使药物纯净,利于称量正确和服用。

3、附子、半夏、大黄、延胡索、地黄、何首乌、巴豆、麻黄、磁石、朱砂、甘草、桑螵蛸炮制目的。

笫三章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五味

1、药物四气的含义及确定依据。

含义∶药物四气,又称四性,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确定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2、药物五味含义及确定依据

含义∶五味,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确定依据∶基于口尝,定于临床。

3、药物五味的作用

辛∶能散,能行。即有解表散邪、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有补益、调和、缓急的作用。

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能燥,能泄。即有燥湿、通泄、降泄、清泄的作用。

咸∶能软,能下。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

此外,涩∶与酸味作用相似;淡∶能渗,能利,即有渗湿利水作用。

二、归经

1、含义∶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

2、意义∶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和疗效,起到执简驭繁作用。

3、学习注意点∶

①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

②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

三、升降浮沉

1、含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

2、意义∶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3、药物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的相关性∶药性温热,药味辛甘的药物大多主升浮;药性寒凉,药味酸苦咸涩者大多主沉降。

4、药物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相关性∶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主升浮;种子、果实、根茎、矿物、贝壳等质重的药物主沉降。

5、药物升降浮沉与炮制的相关性∶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四、功效

1、含义∶功效,又称功能,即药物对病体的治疗和保健作用。

2、确定依据∶中药的功效大多是直接从临床实践中发现,并经归纳概括而成。

3、影响中药功效的主要因素∶药物品种,产地,采集时间,炮制,制剂,剂量,配伍。

五、毒性

1、含义∶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能。

2、有毒中药分级及分级依据∶分大毒、有毒、小毒三级。分级依据大多沿袭历代用药经验。

3、临床用药引起毒性反应的主要原因∶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有毒药物炮制不当;给药途径、给药方法不当;药物配伍不当等。

4、对中药毒性应有正确的认识观。

①药物普遍具有药性和毒性两种性能。临床用药尽量取利避害。

②毒性反应、副作用、过敏反应都是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但三者是有区别的。

笫四章中药的应用

一、配伍

1、配伍含义∶配伍,即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选择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应用的一种用药方法。

2、药物“七情”的含义∶药物通过配伍,相互间可以产生协同作用,或抑制作用,或对抗作用。前人将这种配伍关系总结为药物“七情”。

3、药物“七情”的内容∶单行指用单味药治疗疾病,也称单方。

相须指性味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起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相使指在性味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味功效虽不相同,但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且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相畏指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相恶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相反指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4、药物配伍关系的临床意义

相须、相使能提高疗效,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

相畏、相杀能降低毒副作作,临床应用有毒药物时可充分利用。

相恶能降低疗效,临床用药时应尽量避免。

相反能增强原有药物的毒副作用,属配伍禁忌。

二、用法

1、煎煮方法重点掌握入药方法

①先煎∶矿物、贝壳类药物;某些有毒药物。

②后下∶有效成分容易挥发或破坏的药物。

③包煎∶质地过轻、过细的药物;含淀粉、黏液质较多药物;

含有绒毛的药物。

④另煎∶贵重药物。

⑤烊化∶胶类药物

⑥冲服∶入水即化的药物及汁液性药物。

2、内服方法重点掌握内服时间

清晨空腹服∶峻下逐水药、驱虫药。

饭前服∶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

饭后服∶对胃肠道有刺激性药物。

晚上睡前服∶安神药,缓下药。

四、禁忌

1、配伍禁忌主要有“十八反”和“十九畏”。

重点掌握和熟记“十八反”内容。十八原指十八种相反药物,但由于其中药物品种分化,如贝母分川贝、浙贝,大戟分京大戟、红大戟等,所以,十八已失去原有的数量涵义,成为相反配伍禁忌的同义词。

2、妊娠禁忌禁用药∶一般毒性较强,药性猛烈,或有堕胎作用的药物。

慎用药∶一般通经祛瘀、行气破滞、辛热滑利的药物。

3、服药食忌∶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腥膻、有刺激性食物。

各论

解表药

1、含义∶凡能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2、功效∶发汗解表。部分药物尚兼有利尿退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利咽、清利头目作用。

3、适应范围∶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

4、分类∶

①发散风寒药性味多辛温,以发散风寒为主要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状以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为特点。

②发散风热药性味多辛凉,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适用于外感凤热表证。症状以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头痛目赤,苔薄黄,脉浮数为特点。

5、使用注意∶①发汗力强的药物用量不宜过大;②淋证、失血、表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日久等津血亏虚,正气不足者慎用;③入汤剂不宜久煎。

麻黄

1、主要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消肿。

2、配伍应用∶解表,配桂枝,如麻黄汤;平喘,配杏仁,如三拗汤;利尿,配白术,如越婢加术汤。

3、麻黄炮制目的∶生麻黄发汗力强,用于解表;蜜炙麻黄发汗力减弱,润肺止咳平喘力强,用于止咳平喘。麻黄绒发汗力减弱,用于止咳平喘。

柴胡

1、植物基源及药用部位∶北柴胡和南柴胡(狭叶柴胡);根或全草。

2、功效∶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3、配伍∶退热,单用或配黄芩,如小柴胡汤;疏肝,配养血药当归、白芍,如逍遥散;

升阳举陷,配黄芪、升麻,如补中益气汤。

4、炮制目的∶柴胡生用退热作用强;醋炙柴胡用于疏肝解郁;鳖血拌炒柴胡用于骨蒸劳热。其它解表药性能特点

桂枝∶辛甘温。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辛温。发汗解表,行气宽中,安胎,解重蟹中毒。

生姜∶辛温,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辛,微温。祛风解表,透疹疗疮,荆芥炭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祛风解表,止痛,止痉。

羌活∶辛、苦,温。散寒祛风,止痛。

白芷∶辛,温。解表散风,通窍,止痛,止带,消肿排脓。

薄荷∶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牛蒡子∶辛、苦,寒。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解毒散肿。

蝉蜕∶甘,寒。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

桑叶∶苦、甘,寒。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平肝明目。

葛根∶甘、辛,凉。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清热药

1、含义∶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清热药。

2、功效∶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清虚热等。

3、适应范围∶温热性疾病、痈肿疮毒、湿热泻痢、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4、分类∶

清热泻火药∶适用于以高热烦渴为特点的温病气分实热证;

清热燥湿药∶适用于泻痢、黄疸等湿热病证。

清热凉血药∶适用于以身热、吐衄、发斑为特点的温病营、血实热证;

清热解毒药∶适用于痈肿疮疡等热毒病证;

清虚热药∶适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的虚热证。

5、使用注意∶

黄芩、黄连、黄柏功效比较共同点∶三药性味均为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常配伍同用。

不同点∶黄芩,善清上焦湿热,用治湿温发热;善泻肺、胆之火,用于肺热咳嗽,少阳病发热;且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吐衄;还能清热安胎,治孕妇胎热不安。

黄连,善清中焦湿热,为治湿热泻痢要药;善清心经火热,兼清肝火、胃火,治高热烦燥、心烦不眠、血热妄行之吐衄血,及胃火炽盛之呕吐、牙痛。

黄柏,善清下焦湿热,用于痢疾、黄疸、带下、热淋、足膝肿痛;且能退虚热,除骨蒸。

青蒿

1、植物基源黄花蒿的全草

2、功效

①清虚热,退骨蒸

②解暑

③截疟

3、用法∶入煎剂宜后下。用于截疟,以大剂量鲜品捣汁服为宜。

知母

性能特点∶甘寒质润,既能清热泻火,又能滋阴润燥,故实火虚火病证都适用。

配伍∶清肺胃实火,生用,配生石膏。滋阴降虚火,盐水炒用,配黄柏。

使用注意∶性寒质润,有滑肠之弊,脾虚便溏者不宜用。部分清热药性能特点

金银花∶清热解毒药物大多苦寒,唯本品为甘寒。

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之说。

3、桂枝与肉桂功效比较

二药同源但属不同药用部分,桂枝为嫩枝,肉桂为树皮。二者均有温经散寒助阳的作用,但桂枝主上行,偏于散寒解表;肉桂温里入下焦,偏于温肾阳。

理气药

1、含义∶凡以疏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2、功效∶行气止痛,疏肝解郁,破气散结。

3、适应范围∶气机不畅所致的气滞、气逆证。主要用治脾胃气滞、肝气郁滞及肺气壅滞病证。

4、性能特点∶理气药大多气香性温,味辛、苦。辛能行散,苦能疏泄,芳香能走窜,性温能通行,故有疏理气机的作用。

部分理气药功效特点

橘皮∶入脾、肺经,长于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药材以陈久者为佳,故又名陈皮。

青皮∶入肝、胆经,长于疏肝理气,兼能消积化滞。

枳实∶入脾、胃经,长于破气消积,兼能化痰除痞。

木香∶入脾、胃、大肠经,长于行气止痛。

香附∶入肝、脾经,长于疏肝理气,调经止痛。醋炒止痛力增强。

沉香∶入脾、胃经,长于行气止痛,且能温中止呕、温肾纳气。

薤白∶入肺、胃经,长于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川楝子∶有小毒,入肝、胃经,长于行气止痛,且能杀虫疗癣。

止血药

1、含义∶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止血药。

2、功效∶止血。

3、适应范围∶各种出血病证。

4、分类及代表药物

①凉血止血药。适用于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如大蓟、小蓟、地榆、槐花、白茅根、侧柏叶。

②化瘀止血药。适用于瘀血内阻而血不循经之出血证。如三七、茜草、蒲黄。

③收敛止血药。适用于各种出血而无瘀者。如白及、仙鹤草

④温经止血药。适用于虚寒性出血证。如艾叶、炮姜。

活血化瘀药

1、含义∶凡以通畅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活血化瘀药,或活血祛瘀药。

2、功效∶和血行血,活血散瘀,破血逐瘀。

3、适应范围∶适用于各种瘀血病证。涉及内、外、妇、儿、骨伤各科。

4、性能特点∶本类药物味多辛、苦而性温,辛能散瘀行滞,苦能泄利通降,温可通行血脉。故能促进血行,消散瘀血,具有调经、止痛、消痈、消肿、通痹等功效。

5、使用注意∶本类药物易耗血动血,不宜用于月经过多、血虚经闭者。孕妇慎用或忌用。川芎、丹参

一、川芎

1、性味∶辛、温。

2、功效与应用

①活血行气。用于血瘀气滞诸痛证。既能活血,又能行气,故称“血中气药”。为妇科调经、骨伤科止痛和内科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要药。

②祛风止痛。用于头痛、风湿痹痛证。由于本品辛温升散,上行头目,为治头痛之要药。

二、丹参

1、性味∶苦,微寒。

2、功效与应用

①活血祛瘀调经。用于各种瘀血阻滞病证。为妇科调经、内科胸腹瘀阻疼痛之要药。

②凉血消痈。用于疮疡痈肿。

③清心安神。用于热扰心神或血不养心之烦躁失眠。

3、使用注意∶反藜芦。部分活血化瘀药物功效比较

一、桃仁与红花

共同点∶活血祛瘀,用于血瘀诸证。常配伍同用。

不同点∶红花活血祛瘀作用较桃仁缓和,用量大能活血,少则和血;

桃仁活血祛瘀力比红花强,且能润肠通便。

二、三棱与莪术

共同点∶破血行气,止痛消积。常配伍同用。

不同点∶破血之力三棱优于莪术;行气之功则莪术胜于三棱。

三、川牛膝与怀牛膝

两者功效基本相同,但怀牛膝偏于补肝肾,强筋骨;川牛膝偏于活血祛瘀。

笫十一章化痰止咳药

1、含义∶凡具有祛痰浊或消痰浊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能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因化痰药多兼有止咳平喘作用,而止咳平喘药又多兼有化痰作用,且病证上痰、咳、喘三者相互兼杂,故将化痰药与止咳平喘药合并一章介绍。

2、功效∶化痰,止咳,平喘。

3、适应范围∶化痰药适用于各种痰证。如由痰浊引起的咳喘、胸痹、眩晕、痫证、癫狂、中风、瘰疬等。止咳平喘药适用于外感、内伤所引起的各种咳嗽和喘息。

4、分类及代表药物∶化痰药分为二类,

①温化寒痰药。药性多温燥,有温肺祛寒,燥湿化痰作用。如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等。

②清化痰热药。药性多寒凉,有清化热痰之功。如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等。部分

药物质润,兼能润燥,如川贝母、瓜蒌仁等;部分药物味咸,兼能软坚散结,如海藻、昆布等。

半夏

1、性味∶辛,温。有毒。

2、功效∶

①燥湿化痰。用于湿痰证。

②降逆止呕。用于胃气上逆呕吐。

③消痞散结。用于心下痞满、梅核气。

④外用消肿止痛。用于痈疽肿毒和毒蛇咬伤。

3、用法∶本品有毒,生品不能内服,宜用炮制后的制半夏。

4、使用注意∶不宜与乌头配伍同用。

瓜蒌

1、性味∶甘、微苦,寒。

2、功效与应用

①清热化痰。用于痰热咳喘。

②利气宽胸。用于胸痹、结胸。

③消痈散结。用于肺痈、肠痈、乳痈。

④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2、用法∶瓜蒌药用部分分为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瓜蒌皮长于清肺化痰,利气宽中;瓜蒌仁长于润燥滑肠;全瓜蒌则兼有皮、仁之功效,应用更广泛。

部分化痰药物功效比较

一、川贝母与浙贝母

相同点∶二者性味均为苦寒,有清热化痰、清热散结之功。

不同点∶川贝母味兼甘,甘润之性较著,兼有润肺止咳作用,故宜用于肺虚痨嗽、久咳,及肺热燥咳或痰热咳嗽。浙贝母苦味较著,偏于苦泄,故清热散结之力强于川贝母,宜

用于风热、痰热咳嗽,及瘰疬、痈肿等。

二、半夏与天南星

相同点∶二者味辛性温,均有毒,具有燥湿化痰之功,适用于湿痰、寒痰证;外用均能消肿散结,适用于痈疽肿毒。

不同点∶半夏善于降逆止呕,为止呕要药;又能消痞散结治痰湿痞证、梅核气等。天南星,善祛风痰、经络之痰,有祛风解痉功能,故可治破伤风、中风等。

平肝息风药

1、含义∶凡以平定肝阳、息风止痉为主要作用,主治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称为平肝息风药。

2、功效∶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及镇静安神等作用。

3、适应范围∶适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证。其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抽搐震颤,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钭,半身不遂等。

天麻

1、来源∶兰科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天麻的块茎。

2、药材形态特点∶块茎长椭圆形,略扁,皱缩而弯曲,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半透明。上端有茎痕,或红黄色的芽,习称“鹦哥嘴”;下端有园盘状的凹脐;全体多纵沟,

并有擦落鳞叶形成的节状环纹。

3、性味∶甘,平。

4、功效∶

①息风止痉。用于肝风内动之抽搐惊痫。

②平抑肝阳。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

③祛风通络。用于肢麻痉挛抽搐、风湿痹痛。部分平肝息风药物性味功效特点

石决明∶性味咸寒,质重潜阳,具有平肝潜阳、清肝明功效。

牡蛎∶性味咸,微寒,质重潜阳,与石决明平肝潜阳作用相似。但本品有软坚散结作用,用于痰核、瘰疬;煅牡砺且有收敛固涩作用,用干各种滑脱之证。

代赭石∶性味苦寒,系矿物药,质重沉降,长于镇潜肝阳,降逆止呕,且能清肝凉血止血。羚羊角∶性味咸寒,有较强的清肝热、息肝风功效,且有显著的平肝潜阳作用。此外,

尚有清热泻火、解毒化斑功效。

钩藤∶性味甘凉,既能息风止痉,又能清肝热,平肝阳。

地龙∶性味咸寒,具有清热息风,通经活络,清肺平喘和清热利尿的功效。

全蝎、蜈蚣∶为虫类息风止痉类的代表药物。均有毒,具有较强的息风止痉作用,且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

安神药

1、含义∶凡以安定神志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安神药。

2、功效∶重镇安神,养心安神。

3、适应范围∶各种原因引起的心神不安、失眠健忘、烦躁多梦、心悸怔忡及惊风、癫狂、癫痫等证。

4、分类及代表药物∶

①重镇安神药。多为矿石、化石类药物,质重沉降。用于心火亢盛、痰热扰心等引起的心烦失眠、惊痫癫狂。如朱砂、磁石、龙骨等。

②养心安神药。多为植物种子类药物,质润能补,滋养心肝阴血。用于阴血不足引起的虚烦不眠、心悸健忘。如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等。

部分安神药物功效及用法特点

朱砂∶甘寒,有毒。镇心安神外,尚有清热解毒作用。研末冲服,不入汤剂。忌火煅。

磁石∶咸寒。镇心安神外,能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煅用,入煎剂宜打碎先煎。龙骨∶甘、涩,平。镇惊安神外,能平肝潜阳,煅用有收敛固涩作用。

酸枣仁∶苦、酸,平。养心安神,且能敛汗生津。

远志∶苦、辛,微温。宁心安神,且能祛痰开窍,消痈肿。

开窍药

1、含义∶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开窍药。

2、功效∶通关开窍,苏醒神志。

3、适应范围∶神志昏迷,属实证闭证者。如温病热陷心包,或痰浊蒙蔽清窍所致神识昏迷,中风昏厥等。

4、使用注意∶本类药物辛香走窜,为救急、治标之品,能耗伤正气,故只宜暂服,不可久服。且本类药物气味芳香,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内服多不宜入煎剂,入丸散剂服用。部分开窍药物功效及用法特点

麝香∶辛温。辛香走窜之性甚烈,为开窍醒神之要药。且有活血止痛和催产的作用。不入煎剂。孕妇忌用。

冰片∶苦、辛,微寒。开窍醒神之力弱不及麝香,常与麝香同用。本品尚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防腐生肌的功效。不入煎剂,入丸散服用。孕妇慎用。

石菖蒲∶辛,温。具有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功效。可入煎剂。

笫十五章补虚药

1、含义∶凡能补益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以治疗虚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补虚药。

2、功效∶补益脏腑阴、阳、气、血、津液不足。

3、适应范围∶脏腑气、血、阴、阳、津液不足。

4、分类及其性能特点和代表药物∶

①补气药。性味多甘温或甘平。能补益脏腑之气,其中尤以对脾、肺

气虚证的疗效更为显著。适用于脾肺气虚证。如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等。

②补血药。性味多甘温、或甘平。质地滋润,能补肝养心或益脾,而

以滋生血液为主。适用于心肝血虚证。如当归、熟地、何首乌、白芍等。

③补阴药。性味大多甘寒、甘平或咸寒,质润。能补阴、滋液、润燥,

部分药物兼能清除阴虚所致虚热。适用于脏腑阴虚液亏之证。如北沙参、麦冬、石斛、龟甲、鳖甲等。

④补阳药。性味多甘温,或咸温,或辛热。能温补人体阳气,主要是以温补肾阳为主。

适用于肾阳不足之证。如鹿茸、巴戟天、淫羊藿、肉苁蓉、杜仲等。

人参来源∶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性味∶甘、微苦,微温。

功效∶

①大补元气。用于气虚欲脱证。

②补脾益肺。用于肺、脾气虚证。

③生津止渴。用于热病气津两伤及消渴。

④安神益智。用于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

用法∶入煎剂宜文火另煎,取汁兑服。

使用注意∶反藜芦,畏五灵脂,恶皂荚。服药同时不能食用萝卜,以免影响药力。

商品人参知识

一、按来源分

1、野山参。野生者。一般补气力强,质地佳,价格昂贵。

2、园参。人工栽培者。相对野山参而言,质地稍次一点。

目前药市所见人参大多为园参的加工品。

二、按炮制加工分

1、生晒参。鲜参挖出后洗净干燥即成。补气力强,性微温,适用于气虚,或气阴虚者。

2、红参。鲜参经蒸制后干燥而成。补气力强,性温,适用于气虚,或气阳虚者。

3、糖参。鲜参焯烫浸糖后干燥而成。补气力弱,性微温,适用于气虚,或气阴虚者。

4、参须。即加工断下的细根。补气力弱。参须中又分红参须和白参须。红参须性偏温,白参须性微温,其适应证可分别参考红参和生晒参,但力弱。

当归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

性味∶甘、辛,温。

功效∶

①补血。用于血虚诸证。为补血要药。

②活血止痛。用于诸瘀血作痛证。

③调经。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为调经要药。

④消肿生肌。用于痈疽疮疡。

⑤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肠燥便秘。

白芍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根。

性味∶苦、酸、甘,微寒。

功效∶

①养血调经。用于月经不调、崩漏。

②平肝止痛。

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肝失疏泄之胸胁、脘腹疼痛,及四肢拘挛疼痛。

③敛阴止汗。用于自汗、盗汗。

用法∶平肝敛阴用生白芍;养血调经用炒白芍。部分补虚药物功效、用法特点

阿胶∶既能补血,又能止血。入煎剂宜烊化冲服。

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宜用制首乌;截疟、解毒、润肠通便宜用生首乌。

淫羊藿∶既能温肾壮阳,又能祛风湿。

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且能润肠通便。

续断∶补肝肾、强筋骨,止血安胎,且能续折疗伤,为骨伤科常用药。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宜炒用效佳。

北沙参∶养阴清肺,养胃生津。

麦冬∶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龟甲∶性味咸寒,能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固经止带。入煎剂宜先煎。

鳖甲∶性味咸寒,能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入煎剂宜先煎。

部分药物功效比较

一、人参与黄芪功效比较

共同点∶二药性味甘温,均为补益脾、肺之气要药。

不同点∶人参长于大补元气,治气虚欲脱之证,且有生津止渴、安神益智功效。

黄芪长于补气升阳,可治中气下陷之证,且有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的功效。二、白术与苍术功效比较

共同点∶二药性味苦温,均有健脾燥湿功效。

不同点∶白术味兼甘,能补益,重在补气健脾;苍术则重在燥湿健脾。白术且有利水、

固表止汗、安胎等功效;而苍术味兼辛,能发散,有祛风湿功效,且能明目。

部分药物功效比较

三、生甘草与炙甘草功效比较

两者同为一物,炮制方法不同,功效稍有区别。两药均具有益气补中、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五个方面的功效,但生甘草长于清热解毒,炙甘草善于补中缓急。四、生地黄与熟地黄功效比较

两者同为一物,炮制方法不同,功效有所区别。生地黄又名干地黄,由鲜地黄烘干而成,经黄酒拌闷蒸晒者名熟地黄,其性由凉转温,且质地更加粘腻。两者皆适用于血分证和阴虚证。但生地黄长于凉血、养阴生津,主要用于血热证;熟地黄长于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主要用于血虚证及肝肾精血亏虚证。

安胎药物归纳比较

紫苏∶理气安胎。适用于脾胃气滞胎动不安。

黄芩∶清热安胎。适用于胎热所致胎动不安。

砂仁∶理气安胎。适用于脾胃气滞胎动不安。

白术∶健脾安胎。适用于脾虚气弱所致胎动不安。

杜仲∶补肾安胎。适用于肝肾虚损,胎动不安。

续断∶补肝肾安胎。适用于肝肾虚损,胎动不安,胎漏下血。

桑寄生∶补肝肾安胎。适用于肝肾虚损,胎动不安。

艾叶∶调经安胎。适用于下焦虚寒所致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收涩药

1、含义∶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收涩药。

2、功效∶具有敛肺、敛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带、止血等作用。

3、适应范围∶适用于体虚正气不固所致的久咳虚端、久泻久痢、自汗盗汗、

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及崩带不止等滑脱不禁的征候。

4、使用注意∶

①使用收涩药,须与补虚药配伍同用。

②收涩药有敛邪之弊,凡表邪未解,内有湿滞以及郁热未清者,均不宜用。

部分收涩药性味功效特点

五味子∶酸、甘,温。具有敛肺、敛汗、涩精生津、止泻,还有滋肾、安神作用。

山茱萸∶酸、涩,微温。具有固精缩尿、敛汗固脱、固崩止血,还有较好的补益肝肾作用。桑螵蛸∶甘、咸,平。具有固精缩尿,且有补肾助阳作用。

乌梅∶酸、涩,平。具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且有生津止渴、安蛔止痛作用。

海螵蛸∶咸、涩,微温。具有固精止带、收敛止血,且有制酸止痛、收湿敛疮作用。

消食药

1、含义∶凡以消食化积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消食药。

2、功效∶消食化积,健脾开胃。

3、适应范围∶适用于食积不化及脾虚消化不良等证。

部分消食药功效特点

山楂∶长于消油腻肉食积滞。且有行气散瘀作用。

麦芽∶长于消米面积滞。且有回乳消胀作用。

莱菔子∶长于行气消胀,用于食积气滞证尤佳。且有降气化痰作用。

鸡内金∶既能消食化积,又能健运脾胃。且有固精止遗作用。

驱虫药

一、驱虫药用法

1、适当配伍。一般须配泻下药同用。此外,有积滞者,配消食药;脾胃虚者,配健脾和胃药;体质虚弱者,当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

2、空腹服用。

二、常用驱虫代表药物

使君子∶长于驱蛔虫,也可驱蛲虫。尚有消积功效。

槟榔∶长于驱绦虫,也可驱钩虫、蛲虫、蛔虫、姜片虫、鞭虫。尚有消积、行气、利水功效。

苦楝皮∶有毒。长于驱蛔虫、钩虫、蛲虫。外用尚有疗癣功效。

贯众∶有小毒。可驱多种肠道寄生虫。尚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功效。

外用药

1、含义∶凡以外用为主的药物,称外用药。

2、功效∶解毒消肿,杀虫止痒,化腐排脓,敛疮生肌等。

3、适应范围∶适用于痈疽疮疡、疥癣、外伤、蛇虫咬伤及五点疾患。

4、使用注意∶外用药大多有毒,外用剂量不宜太大、或涂布面积过大、或长期使用;内服宜慎,一般入丸散剂服。

部分外用药物功效特点

硫黄∶酸,温。有毒。外用解毒杀虫止痒,内服有补火壮阳通便作用。

雄黄∶辛,温。有毒。外用解毒疗疮,杀虫止痛。忌火煅。

炉甘石∶甘,平。解毒明目退翳,为眼科要药;且能收湿生肌敛疮。

明矾∶酸、涩,寒。外用解毒,杀虫,止痒,收敛止血,内服有清热化痰、涩肠止泻功效。蟾酥∶辛,温。有大毒。解毒消肿止痛,外用、内服均可;内服且有开窍醒神功效。

马钱子∶苦,寒。有大毒。消肿散结,通络止痛。外用、内服均可。但内服必须制用,多入丸散服。

中药学总论习题

中药学总论习题 选择题 A型题:(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⒈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A. 《新修本草》 B. 《本草纲目》 C. 《证类本草》 D. 《本草求真》 E. 《神农本草经》 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 A. 《本草经集注》 B. 《本草拾遗》 C. 《神农本草经》 D. 《新修本草》 E. 《本草纲目》 ⒊《神农本草经》成书于: A. 公元前五世纪 B. 公元前二世纪 C. 公元二世纪 D. 公元四世纪 E. 公元五世纪 ⒋最早用图文对照方法的药学名著是: A. 《证类本草》 B. 《新修本草》 C. 《本草拾遗》 D. 《本草纲目》 E. 《本草经集注》 ⒌《神农本草经》载药数是: A. 675种 B. 365种 C. 844种 D. 921种 E. 730种 ⒍《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 苏敬 B. 李 C. 李时珍 D. 陶弘景 E. 唐慎微 ⒎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是: A. 《证类本草》 B. 《唐本草》 C. 《本草求真》 D. 《本草拾遗》 E. 《滇南本草》 ⒏能减轻或消除药物毒性的方法是: A. 炮制、配伍 B. 配伍、服法 C. 炮制、服法 D. 煎法、服法 E. 以上均不是 ⒐将生地黄制成熟地黄,天南星制成胆南星,其目的在于: A. 提高疗效 B. 改变药物性能 C. 便于服用 D. 改变药物作用部位 E. 消除或降低毒性 10. 能发散或有芳香气味(含挥发油)的药物,在煎煮时宜: A. 先煎 B. 久煎 C. 包煎 D. 另煎 E. 不宜久煎 11. 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称为: A. 修制 B. 水制 C. 火制 D. 炮制 E. 水火共制 12. 下列除()外,均是减轻或消除药物毒性的方法? A. 炮制 B. 配伍 C. 剂量 D. 煎法 E. 服法 13. 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是: A. 以四气五味为基础,以所治病为依据。

中药学 名解 大题讲课教案

简答题 1.何谓道地药材? 2.确定道地药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为什么要注意中药的采收时间? 4.简述确定中药采收时节的基本原则。 5.简要说明花、花粉类药材的采收原则。 6.为什么树皮类药材多在春、夏时节采收? 7.何谓炮制? 8.常用的炮制方法有哪几类? 9.简述修治的目的和方法。 10.简述水制的目的和常用方法。 11.何谓火制法?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12.简述煨法的含义和主要目的。 13.何谓水火共制?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14.简述蒸法的含义和主要目的。 15.简述潬法的含义和主要目的。 16.何谓中药的性能? 17.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18.简述中药防治疾病的基本作用。 19.何谓“四气”?四气主要说明药物的什么性质? 20.何谓平性药? 21.药性理论中五味的含义是什么? 22.简述辛味药的作用及主治病证。 23.简述甘味药的作用及主治病证。 24.简述酸味药的作用及主治病证。 25.简述苦味药的作用及主治病证。 26.简述咸味药的作用及主治病证。 27.简述淡味药的作用及主治病证。 28.简述涩味药的作用及主治病证。 29.何谓升降浮沉? 30.何谓归经? 31.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基础和确定依据是什么? 32.试述中药归经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33.何谓毒药、剧毒药? 34.简述中药副作用和毒性的区别。 35.简述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36.何谓配伍? 37.何谓中药的“七情”? 38.举例说明单行在临床应用中的特点。 39.何谓相须?试举例说明。 40.何谓相使?试举例说明。 41.何谓相畏?试举例说明。 42.何谓相杀?试举例说明。 43.何谓相恶?试举例说明。

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总论部分)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365种,三品分类法,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 《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记载药物730种 《新修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性官修本草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收药1892种,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本草学的成就 道地药材:是传统中医药学中控制药材质量的一项独特的综合判别标准。历史悠久,质量优等,疗效显著。 中药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常用的炮制方法:净制(修制,水制,火制),切制,炮制,水火共制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 四气:寒热温凉 四气功效: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就逆 五味:辛甘酸苦咸 五味功效:辛——能散能行,散发、行气、行血 甘——能补、能和、能缓,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 酸——能收,能涩,收敛固涩 苦——能泄、能燥 咸——能软,能下,软坚散结,泻下 淡——能渗,能利,渗湿,利水

升降浮沉反应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升浮——属阳,上行向外,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 沉降——属阴,下行向内,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 归经表示药物作用的部位 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 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增强原有疗效 相使:功效有共性,或性能不同,但治疗目的一致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是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相反:两药合用,会增强毒性或副作用(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白芍。 (本草明言十八反,贝蒌半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 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 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 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流氓人批狼毒僧,爸逗丑牛哑笑您,丁香郁金两夫妻,光棍识字人参灵) 1.石膏知母 2.银花连翘 3.三黄 4.桑寄生五加皮 5.茯苓薏苡仁 6.人参党参 7.人参黄芪 8.黄芪白术 9.龙骨牡蛎 10.当归熟地 11.龟甲鳖甲 12.地榆槐花 13.当归阿胶 14.杜仲续断

最新中药学精品电子教案:第十四章活血化瘀药02

桃仁 《神农本草经》 为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桃Prunus persica (L.)Batsch或山桃P.davidiana (Carr.)Franth.的成熟种子。去皮,晒干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苦、甘,平。有小毒。归心、肝、大肠经。 【功效与应用】 1.活血祛瘀,用于瘀血所致的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癥积、跌打损伤及肺痈、肠痈等证。本品味苦而入心肝血分,善泄血分之壅滞,祛瘀力较强,应用范围较广,临床治血瘀经闭、痛经,常配红花、当归,川芎等同用,如桃红四物汤。治产后瘀滞腹痛,常配炮姜、川芎等,如生化汤。治癥积痞块,配三棱、莪术等。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常配当归、红花、大黄等,如复元活血汤。用治热壅血滞之肺痈、肠痈,本品常配清热药同用,以清热解毒活血消痈。如《千金要方》苇茎汤,《金匮要略》大黄牡丹皮汤。 2.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本品为种仁,含油脂,能润燥滑肠,常配杏仁、柏子仁等同用,如五仁丸。 此外,本品还可用治咳嗽气喘,有止咳平喘作用,常配杏仁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5~10g,宜捣碎入煎。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便溏者慎用。本品有小毒,不可过量,过量可出现头痛、目眩、心悸,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 【现代研究】本品含苦杏仁苷、苦杏仁酶、挥发油、脂肪油等。本品可促进初产妇子宫收缩,有抗凝及较弱的溶血作用,对血流阻滞,血行障碍有改善作用。能增加脑血流量,扩张兔耳血管,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脂肪油有润肠缓下作用。 益母草 《神农本草经》 为唇形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益母草Leonurus heterophyllus Sweet的地上部分。生用或熬膏用。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肝、心、膀胱经。 【功效与应用】 1.活血调经,用于血滞经闭、痛经、经行不畅、产后瘀滞腹痛、恶露不尽等。本品苦泄辛散,主入血分,善于活血祛瘀调经,为妇科经产要药,产后多用,故有益母之名。可单用熬膏服,如益母草流浸膏,益母草膏。亦常配当归、川芎、赤芍等,以加强活血调经之功。 2.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本品有利尿消肿之功。又因其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对水瘀互阻的水肿尤为适宜。可单用,亦可与白茅根、泽兰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有清热解毒消肿之功,可用于跌打损伤,疮痈肿毒,皮肤痒疹等。 【用法用量】煎服,10~30g;或熬膏、入丸剂。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外洗。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血虚无瘀者慎用。 【现代研究】本品含益母草碱、水苏碱、益母草定等多种生物碱及苯甲酸、月桂酸、兰香苷等黄酮类物质。对多种动物的离体、在体,未孕、已孕或产后子宫均呈明显兴奋作用,使子宫收缩频率、幅度及紧张度增加。能增加冠脉流量、减慢心率、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扩张外周血管及降低血压,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有保护作用。另外还有抑制呼吸中枢、抗早孕作用。 牛膝

中药学总论试卷+答案

合肥市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年度考试 中药学各论 指导老师------王勇 姓名:科室: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 ⒈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A. 《新修本草》 B. 《本草纲目》 C. 《证类本草》 D. 《本草求真》 E. 《神农本草经》 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 A. 《本草经集注》 B. 《本草拾遗》 C. 《神农本草经》 D. 《新修本草》 E. 《本草纲目》 ⒊《神农本草经》成书于: A. 公元前五世纪 B. 公元前二世纪 C. 公元二世纪 D. 公元四世纪 E. 公元五世纪 ⒋最早用图文对照方法的药学名著是: A. 《证类本草》 B. 《新修本草》 C. 《本草拾遗》 D. 《本草纲目》 E. 《本草经集注》 ⒌《神农本草经》载药数是: A. 675种 B. 365种 C. 844种 D. 921种 E. 730种 ⒍《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 苏敬 B. 李 C. 李时珍 D. 陶弘景 E. 唐慎微 ⒎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是: A. 《证类本草》 B. 《唐本草》 C. 《本草求真》 D. 《本草拾遗》 E. 《滇南本草》 ⒏能减轻或消除药物毒性的方法是: A. 炮制、配伍 B. 配伍、服法 C. 炮制、服法 D. 煎法、服法 E. 以上均不是 ⒐将生地黄制成熟地黄,天南星制成胆南星,其目的在于: A. 提高疗效 B. 改变药物性能 C. 便于服用 D. 改变药物作用部位 E. 消除或降低毒性 10. 能发散或有芳香气味(含挥发油)的药物,在煎煮时宜: A. 先煎 B. 久煎 C. 包煎 D. 另煎 E. 不宜久煎 11. 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称为: A. 修制 B. 水制 C. 火制 D. 炮制 E. 水火共制

中药学教案 (2)

中药学 总论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以及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学科。 ●相关概念∶ 1、中药∶中华民族传统药物的总称。即按照中医药理论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 2、生药∶即生品药材。 3、生药学∶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等知识研究生药的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 4、天然药物∶指来源于自然界,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的药物。 5、本草∶古代记载药物的书籍。 授课内容 1.中药的概念,中药学的概念及特征。(10分钟) 2.中药的起源和发展。(10分) 3.历代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成书年代、作者、载药量及贡献等。(20分钟) 4.中药的产地(20分钟) 5.中药的采集(20分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 重点难点 1.中药的来源、特征、概念。 2.历代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药学成就。 3.地药材的含义,如何发展道地药材。 4.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1.掌握中药的概念,中药学的概念。 2.掌握各个时期本草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著作。 3.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4.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了解国家中药GAP发展计划及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5.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笫一章中药学发展概况 1、东汉《神农本草经》。作者不详,载药365种。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奠定了中药学基础,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本草专著。 2、南朝齐梁时期《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载药730种。整理、订正《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并增补《名医别录》365种药物,标志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 3、唐代《新修本草》。由苏敬等主持编纂,载药844种。总结了唐以前的药学成就,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官修本草。

中药化学教案—第九章 强心苷

第九章强心苷 课次:26 课题:第九章强心苷 第一节强心苷的结构与分类 教学目的 1. 了解强心苷的含义、分类。 2. 掌握强心苷的结构类型。 教学内容 1. 强心苷的含义。 2. 强心苷的分类。 3. 强心苷的类型。 教学重点强心苷的结构类型。 第一节强心苷的结构与分类 一、含义、结构和分类 (一)含义 强心苷类是指天然界存在的一类对心脏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可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及节律障碍等心脏疾患,由强心苷元及糖缩合而成,其苷元是甾体衍生物,所连接的糖有多种类型。 (二)结构及分类 强心苷的苷元是甾体衍生物,具有下列特征: 1.苷元部分 苷元部分根据在C17位上连接的不饱和内酯环不同分为两类: (1)甲型强心苷(强心甾烯类) 也称甲型强心苷元C17位连接的是五元不饱和内酯环,即△αβ-γ内酯,大多数是β-构型,少数为α-构型(allo一体),其母核称强心甾。 在已知的强心苷元中,绝大多数属于强心甾烯类。如强心甾烯。 (2)乙型强心苷(蟾蜍甾二烯类) 又称乙型强心苷元或海葱甾二烯C17位连接的是六元不饱和内酯环,即△αβ,γδ-双烯δ内酯,是β-构型,其母核称蟾蜍甾或海葱甾。 自然界中仅少数几种强心苷元属于这一类型。如蟾蜍甾二烯或海葱甾二烯。 2.其它特征:环戊烷多氢菲的结构特点:田字格结构,“山窝窝里两颗树,高山顶上一颗葱”;碳原子的编号与命名。 (1)天然存在的已知强心苷元B/C环都是反式稠合,C/D环都是顺式稠合,A/B环则顺反两种稠合方式都有,但大多数为顺式,如为反式调合,则称异强心甾。

(2)在苷元母核的C3、C14位上都有羟基,C3位上的羟基大多数是β-构型,少数为α-构型,当C3为α-构型时,命名时冠以“表(epi-)”字。C3羟基与糖缩合而成苷键。C14位上的羟基都是β-构型。C10位上连接的多为甲基或其氧化产物(-CH2OH,-CHO,-COOH)。C13位上连接的均为甲基。 (3)苷元母核的其他位置可能出现羰基、羟基、双键、环氧基等。 3.糖部分 对糖结构的教学,设想通过对比分析和2-羟基糖的结构不同,导出羟基数目与化合物水溶性的关系,再对强心苷中糖结构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强心苷中糖链的特殊性。 构成强心苷的糖有20多种,根据它们的C2位上有无羟基可以分成α-羟基糖和α-去氧糖两类,常见的有: (1)α-羟基糖 除广泛分布于植物界的D-葡萄糖、L-鼠李糖外,还有: a.6-去氧糖,如L-夫糖、D-鸡纳糖、D-弩箭子糖、D-6-去氧阿洛糖等。 b.6-去氧糖甲醚,如L-黄花夹竹桃糖(L-黄夹糖)、D-洋地黄糖等。 (2)α-去氧糖 a.2,6-二去氧糖,如D-洋地黄毒糖等。 b.2,6-二去氧糖甲醚,如L-夹竹桃糖、D-加拿大麻糖、D-迪吉糖和D-沙门糖等。 (三)糖和苷元的连接方式 强心苷中,糖和苷元的连接方式有三种类型: Ⅰ型:苷元-(2,6-去氧糖)x-(D-葡萄糖)y Ⅱ型:苷元-(6-去氧糖)x-(D-葡萄糖)y Ⅲ型:苷元-(D-葡萄糖)y 植物界存在的强心苷种类很多,以Ⅰ、Ⅱ型较多,Ⅲ型较少。 (四)结构与强心作用的关系 强心苷为心脏兴奋剂,主要作用是延长传导时间,兴奋心肌。主治慢性心脏病、心代偿失效及重症心房纤维颤动等,其强心作用主要取决于苷元部分,但糖部分对强心苷的生理活性也有影响。 1. 苷元结构与强心作用的关系 (1)如前所述,强心苷元甾体母核必须具有一定的构象和C17位连接的不饱和内酯环及其β-构型是不可缺少的,若异构化为α-型(allo-体)或开环或不饱和内酯环被氢化或双键位移,均无毒性或毒性显著降低。 (2)C14位上羟基只有是β-构型的才有效,C14-βOH如与邻近的碳原子(如C8,C15)上的氢脱水形成双键或与C8脱氢成氧桥,均使强心作用减低或消失。C14-βOH可能是保持氧的功能和C/D环为顺式构象的重要因素。 (3)A/B环顺式的甲型强心苷元,C3位羟基必须是β-构型,α-构型无活性。 (4)C10位上的甲基氧化成羟甲基或醛基或羧基后,可影响强心作用的强度或毒性,但不是决定因素。 (5)引入5β、11α、12β-羟基有增强活性作用,而引入1β、6β、16β-羟基有降低活性作用,例如异羟基洋地黄毒苷的毒性大于羟基洋地黄毒苷。 (6)在母核上引入双键,对强心作用影响不一致,引入△4(5)与引入5β-羟基的影响相似,能增强活性,而引入△16(17)则活性消失或显著下降。 (7)无论在苷元或糖基上增加乙酰基都有增强活性的作用。

中药学章节总论

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成为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作用为发散风寒, 用治外感风寒所致的风寒表证 (麻黄,桂枝,紫苏叶,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夷) 发散风热药: 作用为发散风热, 用治外感风热所致的风热表证 (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淡豆豉) 清热药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 主治里热证的药物, 成为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作用为清气分热, 用治气分湿热证; 诸脏腑热证(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 清热燥湿药: 作用为清热燥湿, 用治湿热合邪的病症 (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苦参,秦皮,白鲜皮) 清热解毒药: 作用为清热解毒, 用治热毒炽盛的病症 (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绵马贯众,鱼腥草,红藤,败酱草,射干,山豆根,白头翁,蚤休,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熊胆) 清热凉血药: 作用为清营分, 血分热, 用治营分, 血分实热证(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 清退虚热药: 作用为清虚热,退骨蒸, 用治血热病症 (青蒿,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泻下药 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使排便的药物, 称为泻下药 攻下药:作用为通利大便,清热泻火,用治大便秘结,肠胃积滞,实 热內结 (大黄,芒硝,潘泻叶,芦荟) 润下药:作用为润肠通便,用治津枯,阴虚,血虚之肠燥便秘(火麻仁,郁李仁) 峻下逐水药:作用为逐水退肿,用治水肿,胸胁停饮

(甘遂,京大戟,牵牛子,巴豆) 祛风湿药 凡以祛除肌表,筋络,筋骨,关节的风湿,解除痹痛为主;用于治疗痹证得药物,称为风湿药 祛风湿散寒药:作用为祛风湿,散寒止痛,舒筋活络;用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筋脉拘挛 (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雷公藤,木瓜) 祛风湿清热药:作用为祛风湿,清热消肿,通筋活络;主治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诸证 (秦艽,防己,豨莶草,络石藤) 祛风湿强筋骨药:作用为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主治风湿痹证兼肝肾不足,腰膝无力(五加皮,桑寄生,狗脊) 化湿药 凡以化湿运脾为主,治疗湿阻中焦证得药物,称为化湿药 化湿运脾是指药物具有运化湿浊,健运脾胃,祛除湿邪以治疗湿重困重的病症(广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豆蔻) 利水渗湿药 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诸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 人体水液代谢功能失常,则水湿潴留,聚则为水,散则为湿:外溢为浮肿湿疮;内停为胀满水肿;上攻为喘满咳逆,眩晕;下蓄则为小便不利 利水消肿药,作用为淡渗利水;用治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及痰饮(茯苓,薏苡仁,泽泻,香加皮) 利水通淋药,作用为清下焦湿热,利尿通淋;用治各种淋证 (车前子,滑石,木通,霍麦,地肤子,海金沙,石伟,萆薢) 利是退黄药,作用为利湿退黄;用治湿热黄疸

我爱中草药教案

1、木瓜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木瓜的特征、产地及药用价值 2、能辨析木瓜,培养动手种植、采集、查阅资料的能力,拓展对木瓜的认识。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榕城的情感、激发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 1、重点:认识木瓜的特征、产地及药用价值 2、难点:辨析木瓜、认识它在不同情况下的药用价值 三、教学方法:观察讨论、动手操作、资料查询 四、教学准备: 1、新鲜木瓜; 2、相关资料及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媒体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木瓜有关媒体,启发谈话,让学生初步了解木瓜。 二、学习新课,了解木瓜的有关常识 1、认识木瓜的特征 出示新鲜木瓜,让学生观察木瓜的形状及色泽,闻一闻它的气味。 教师小结:木木瓜素有“百益果王”之称。我们所说的木瓜有两大类,木瓜属木瓜与科木瓜(番木瓜)。木瓜从用途上也分为食用和药用木瓜。 2. 师生利用资料,了解木瓜的产地: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7米,无;小枝圆柱形,紫红色,幼时被淡黄色绒毛;树皮片状脱落,落后痕迹显着。叶片椭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5~9厘米,宽3~6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边缘具刺芒状细锯齿,齿端具腺体,表面无毛,幼时沿叶脉被稀疏柔毛,背面幼时密被黄白色绒毛;叶柄粗壮,长1~厘米,被黄白色绒毛,上面两侧具棒状腺体;托叶膜质,椭圆状披针形,长7~15毫米,先端渐尖,边缘具腺齿,沿叶脉被柔毛。花单生于短枝端,直径~3厘米;花梗粗短,长5~10毫米,无毛;萼筒外面无毛;萼裂片三角状披针形,长约7毫米,先端长渐尖,边缘具稀疏腺齿,外面无毛或被稀疏柔毛,内面密被浅褐色绒毛,较萼筒长,果时反折;花瓣倒卵形,淡红色;雄蕊长约5毫米;花柱长约6毫米,被柔毛。梨果长椭圆体形,长10~15厘米,深黄色,具光泽,果肉木质,味微酸、涩,有芳香,具短果梗。花期4月,果期9~10月 3.认识木瓜的药用价值 功效主治木瓜 性味:味酸,性温,无毒。 功效与主治:主治肌肤麻木,关节肿痛,脚气,霍乱大吐,转筋悄止。治脚气剧痒难忍,用嫩木瓜一个,去籽煎服。另外作饮料喝,可以治愈呕逆,心膈痰唾,消食,止水痢后渴不止。止水肿冷热痢,心腹痛。 发明与传说:俗话说梨有百损而一益,木瓜有百益而一损。所以古诗说,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浆。 木瓜核

中药药剂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2学时) 【课程介绍】 介绍本门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目标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大约5分钟)【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定义、性质及特点; 2.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及药剂工作者的依据; 3.熟悉药剂学常用术语的概念。 【疑难点和重点】 1.中药药剂学的中医药理论指导; 2.药物剂型选择的原则包括三方面; 3.药剂学常用术语如剂型、制剂、药物等 【指定的参考文献】《药药剂学教与学参考书》卫生部协编教材2001第一版 【主要内容和教学过程】 1.讲述中药药剂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及特点(约25分钟); 2.讲述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约25分钟) 3.解释药剂学常用术语(约20分钟) 【复习与思考题】(约5分钟) 1.药物剂型选择的原则包括哪三方面? 2.“五方便”的要求指什么? 3.药剂学研究内容有哪些? 4.药典、部颁标准和地方标准与其他标准有何不同?

【目的要求】 1.掌握调剂工作制度和程序,审查处方和调配药剂的要点 2.熟悉中药“斗谱”排列的原则;度量衡;中药毒性药品种及用量;处方禁忌药。 3.了解处方种类与格式;中药房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中药房的类型与任务。 【疑难点和重点】处方的概念和种类; 1.审查处方的要点; 2.毒剧药的管理和并开药物。 【主要内容和教学过程】 1.处方:介绍处方的含义、种类、内容、格式;中药处方的特点。(约10分钟) 2.中药房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介绍调剂室、制剂室、供应室等的工作任务与内容;讲述调剂工作制度、中药“斗谱”排列的原则、度量衡;中药毒性药;配伍及妊娠禁忌药等知识。(约25分钟) 3.调剂用药的供应:介绍调剂用饮片和中成药的采购、贮存、调拨、供应的方法和步骤。(约15分钟) 4.配方的基本知识与要点:详述中药处方的审查、调配、复核及发药的要求与方法;特殊药品的处理方法配方注意事项。(约20分钟) 【课堂总结】(5分钟) 【复习与思考题】(5分钟) 1.简述处方概念和分类? 2.配方的要点包括哪些? 3.中药处方组成的特点是

中药饮片培训教案

中药饮片培训教案 一,储存与养护: (一)中药饮片:中药材经加工炮制的产品。 中药饮片由于截断面积增加,与外界接触面也随之扩大,因此,吸湿与污染的机会也多。在运输和储藏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当,养护不善,在外界条件和自身性质相互作用下,就会逐渐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继而饮片霉变,虫蛀等现象。直接影响药物的质量与疗效。中药的变异现象取决于:A外界条件 B自身性质 掌握中药各种变异现象及特色,了解发生变异的原因,才能有效的防治,保证用药安全。 (二)中药变异现象的外界因素: 温度湿度空气日光微生物虫害鼠害 1,温度:中药在常温下成份基本稳定,当温度超过34度以上时某些中药就会发生变异。 例:种子类含油脂较多,桃仁杏仁柏子仁麻仁等出现油份外溢 含糖类较多的黄精熟地玉竹苁蓉枸杞等出现粘连变味

动物尸体类蛇全虫蜈蚣等腐败变臭 温度低于零度时,某些含水量较多的鲜药鲜生地鲜石斛等所含水份就会结冰,细胞壁,原生质受损。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中药饮片中有效成份受损,直接导致中药疗效降低 2,湿度:按国家规定,中药饮片库房相对湿度35%——75% 中药饮片含水量应控制在9%——13%。库房湿度过高直接引起中药的潮解,融化糖质分解,霉变风化干裂等各种变化。 3,空气:空气中的氧对中药的质量起重要作用。很多微生物,害虫的生长,发育都需要空气的氧。改变空气成分的组成比例是防治仓虫的有效方法。 4,日光:直接的日光照射会使中药成份发生氧化,分解聚合等光化反应。紫外线还可使含蛋白质的中药材变性,色素分解,加速鞣质产生沉淀。 5,微生物:是中药饮片发霉变质的主要原因。中药饮片中含蛋白质,糖,脂肪,碳水化合物,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霉菌是药物发霉变质的主要微生物 6,害虫:由于中药来源广泛,受采收,加工,运输,储存,包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之微生物,害虫特性多样,容易构成对药物不同

中小学生中医药教学设计课件.doc

小学五年级品社《神奇的中医药》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发话题 教师出示情景: 6岁的遥遥感冒了,咳嗽很严重,爷爷奶奶说要带她去看中医,因为中医副 作用小;而爸爸妈妈却坚持要看西医,说西医疗效快,为此一家人争执不休。你 觉得应该怎么办呢?(学生会说:看中医、看西医、中西医结合) 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样选择?什么是中医?什么是西医呢?(学生介绍:中医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西医则是由西方国家传到中国来的,,。)教师小结:西医主要利用一些化学成份中提取药品,副作用较大,但是治愈的速度快。中医的副作用较小,但是需要治愈的时间长,中医是我们国家的国粹,主要是以中药来治病。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字可考医学史,形成我国独特的中医药学,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中医药。 板书课题:中医药 【设计意图:通过为学生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了解到中西医的区别。】 二、体验探究感受神奇 (一)中医药的起源 教师依图介绍:中医药指的是中医和中药,应用我国医学理论和方法来治疗疾病的医师称为“中医”,中医所用的药统称为“中药”。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中成药,中药材指的是中药的材料,饮片指的是经过加工可以直接入药的,中成药是指成品药,有丸、散、膏、丹和汤剂。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我国中医药是随着人们的生活和劳动中 发展创造出来的,历史悠久。】 (二)结合生活感受神奇 1.汇报调查结果 (1)学生自身利用中医药治病和保健的方式 教师:现在人们利用中医药都可以做些什么呢?(治病、保健)你用中药治 过什么病?(学生结合药盒介绍) 学生展示吃过的中药的包装:并介绍这种药的功效和成份。

出示“蒲公英颗粒”药品的包装,并介绍成份,请学生说一说蒲公英是什么? 教师提问:这是的我搜集到的一些图片,看看你认识哪些?说一说它是干什 么用的?学生介绍 板书:植物、动物、矿物 教师介绍:螳螂可以解毒消肿,咽喉肿痛;还可以治疗脚气;大蒜可以杀虫 解毒。用于感冒、肠炎;生姜可以化痰止咳,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等症状。 教师小结:这些普通的植物、动物还有矿石通过中医药原理加工就能治病, 你们想象得到吗? 教师补充:尽管我们想象不到,但是它确实就可以治病,大家看,这是前一 段时间我们喝过的预防甲流的中药,观察成份并说一说都是些什么?(植物的根、叶等) 教师提问:除了利用治病以外,你们选择的保健方式是什么呢?学生介绍 教师介绍:大家听一段音乐。 教师播放音乐 学生做眼保健操 教师:说一说你现在的感觉? 教师小结:眼保健操就是利用中医的原理,通过对穴位的按摩达到舒缓眼睛的疲劳,预防近视的作用。没想到吧?我们每天都在接受中医药的呵护呢。 (2)身边的人利用中医药治病和保健的方式 教师提问:你们家里人又是怎样利用中医药治病和保健的呢?课前大家进行 了调查,请你根据调查的结果来说一说。 问卷调查表(家庭) 生病时吃的药利用中医原理选择的保健方式 爸爸 妈妈 爷爷 奶奶 教师在学生汇报时,引导学生不仅说出人们利用中医药治病,还有很多人利用刮痧、拔火罐、足底按摩、等中医学原理进行保健。 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引导: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中草药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中草药 教学理论依据及实施策略 中草药是我国医学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健康的守护神,也是幼儿从小感受中华医药博大精深的好教材。幼儿在生活中接触过中草药,如喝过枸杞熬的粥、菊花茶海等;生病时吃过中药,幼儿有一定的感性经验。《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现象、特点,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要求我们培养幼儿对身边事物感兴趣。本节活动我根据幼儿直觉形象思维的学习特点,运用视频、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中草药,引导幼儿感知观察、探索体验,从幼儿感兴趣的中草药入手,让幼儿了解中草药的神奇、萌发对中草药的兴趣。 主要运用以下教学策略: 1.巧用多媒体,丰富幼儿对中草药的认 知。 视频课件以其丰富多样、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满足了幼儿兴趣广泛、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演示了视频《鹿茸救母》的故事、《神奇的中草药》以及课件《老中医答疑》等引导幼儿感受中草药的奇特,同时知道中草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及矿物药等。 2.实践体验,培养幼儿对中草药的观察和主动探究能力。 皮亚杰认为:“知识的产生有赖于儿童对材料的探索、操作和摆弄。”为此,活动中为充分让幼儿主动探索,我为幼儿提供了菊花、枸杞、胖大海等几种生活中常见的中草药,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看、摸、捏、闻、尝,在探索中了解中草药的名称、特征和作用。幼儿园

教学中强调孩子的体验式学习,通过让幼儿看药方、配药、泡药、尝药等形式,引导幼儿观察中草药在水中变化的神奇,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能力。 3.联系生活,感受中草药与人们健康生活的关系。 我们在选取药材上,贴近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枸杞、菊花、胖大海等;在讲解治病的作用时,与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相结合,感受中草药在生活中的作用;通过视频《走进大药房》拉近现实,了解存药、抓药、配药、包药、熬药等情节,萌发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 4.整合课程,融健康、社会、语言、科学于活动中。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发展。”由此,我们在引导幼儿对中草药的探究过程中,运用故事向幼儿渗透了爱的教育;在与老中医互动、幼儿自主配药活动中,渗透了健康教育经验;在整个活动中重视了幼儿探究过程中的自主表达。 活动目标 1.知道菊花、枸杞、胖大海等几种生活中常见中草药的名称和特征,了解它们简单的保健、治病作用。(活动重点) 2.观察并说出中草药的神奇,尝试根据药方简单配药、泡药、尝药。(活动难点) 3.感受中草药的神奇,以及与人们健康生活的关系,萌发幼儿对中草药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供本科90学时用) 教材主编:孙广仁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供中医药类专业用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

编写说明 本教案根据现行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为蓝本,结合我室教学特点,按90学时设计、编写而成。 本教案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学、美容学等专业本科学生授课时使用。 本教案中教学目的要求,按主次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教学内容除明确概念外,对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教学上的详略处理等均加以标示,并提出注意点,以突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章后面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和复习思考题,以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并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2007年8月 目录 绪论 (4)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9)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 (22) 第三章藏象 (34) " 第四章经络 (56) 第五章体质 (64) 第六章病因 (68) 第七章发病 (78) 第八章病机 (81) 第九章防治原则 (97) 《

绪论 【学时】6 【目的要求】 % 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时期:战国至秦汉。 2.基础:(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2)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 3.方法:(1)古代医家先后采用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以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关系;(2)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中药学专业教学设计案例

中药学专业教学设计案例 1教学目标 1.1知识目标①掌握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的组成与作用,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②熟悉蛋白质生物合成后的加工和靶向输送。③了解药物对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影响。 1.2技能(能力)目标①掌握运用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相关知识解释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能力。②掌握运用影响蛋白质合成的物质的相关知识解释抗生素、DU素、干扰素药理作用的能力。 1.3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学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这一遗传信息表达的重要步骤,培养学生整体上认识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端正的学习态度,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2教学内容 2.1教学重点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 2.2教学难点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蛋白质的翻译后加工和靶向输送。 3学情分析 课程授课对象为中药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思维较活跃,课堂气氛较好,大多数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及网络讨论。学生已具备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在本课程第五章(核酸化学)中已经学习了核酸的组成、结构和基本性质,为本章的学习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学生已初步建立了中医药的思维模式,但是关于生命科

学对中医药的支撑作用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应结合实例,并与中医药相联系,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让学生逐渐应用现代科学知识更好地认识中医药理论。授课所用的教材是于英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第2版),该教材是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适合中药学专业使用。 4教学策略 本章主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利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通过引导、分析、讨论、讲解和归纳总结等过程实施课堂教学。课下则还有网络学习、交流等教学策略。将课程内容随时进行归纳总结,使其转化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如:将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的组成和功能、参与真核生物翻译的各种蛋白质因子归纳总结,便于学生掌握。注意采用“对比”的教学策略,详细讲解原核生物的肽链合成过程,对比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翻译过程的特点,便于学生理解。 5板书设计 5.1黑板设计①黑板左侧书写章节的大标题及小标题;②画出并复习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在图上圈出本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所对应步骤;③列出密码子与反密码子配对的摆动现象列表,圈出其中的非典型碱基配对形式(I-A、C、U,G-U,U-G),便于学生记忆; ④对比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核糖体的组成区别。 5.2多媒体设计①用表格展示全部密码子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幼儿园神奇的中草药教案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幼儿园神奇的中草药教案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理论依据及实施策略 中草药是我国医学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健康的守护神,也是幼儿从 小感受中华医药博大精深的好教材。幼儿在生活中接触过中草药,如喝 过枸杞熬的粥、菊花茶海等;生病时吃过中药,幼儿有一定的感性经验。《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现象、特点,产生兴趣和 探究欲望。”要求我们培养幼儿对身边事物感兴趣。本节活动我根据 幼儿直觉形象思维的学习特点,运用视频、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中草药, 引导幼儿感知观察、探索体验,从幼儿感兴趣的中草药入手,让幼儿了 解中草药的神奇、萌发对中草药的兴趣。 主要运用以下教学策略: 1.巧用多媒体,丰富幼儿对中草药的认知。 视频课件以其丰富多样、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满足了幼儿兴趣广泛、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演示了视频《鹿茸救母》的故事、《幼儿 园神奇的中草药教案》以及课件《老中医答疑》等引导幼儿感受中草 药的奇特,同时知道中草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及矿物药等。 2.实践体验,培养幼儿对中草药的观察和主动探究能力。 皮亚杰认为:“知识的产生有赖于儿童对材料的探索、操作和摆弄。”为此,活动中为充分让幼儿主动探索,我为幼儿提供了菊花、枸杞、胖大海等几种生活中常见的中草药,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看、摸、捏、闻、尝,在探索中了解中草药的名称、特征和作用。幼儿园教学中 强调孩子的体验式学习,通过让幼儿看药方、配药、泡药、尝药等形式,引导幼儿观察中草药在水中变化的神奇,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能力。 3.联系生活,感受中草药与人们健康生活的关系。

中药学题库总论

第一章中药知识的初步积累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填空题: 1.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的本草是____。 2.____是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性本草。 3.清代对《本草纲目》作了重要补充和订正的本草是____。 二、简答题: 1.金元时期本草的特征和主要学术价值是什么? 2.《神农本草经》的主要学术价值是什么? 3.清代的本草学主要有哪些发展? 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一部什么样的药学专著? 三、选择题: 1.) 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A.山海经 B.五十二病方 C.神农本草经 D.诗经 2.) 2.最先采用三品分类方法的本草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经集注 C.名医别录 D.炮炙论 3.) 3.初步确立了综合本草编写体例的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经集注 C.新修本草 D.本草纲目 4.) 4.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是()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开宝本草 D.嘉祐本草 5.) 5.使大批古代方药文献得以保存传世的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经集注 C.新修本草 D.证类本草 6.) 6.当代著名的综合性中药著作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中华本草 C.中国药学大辞典 D.中药大辞典药典 第二章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和贮存 一、填空题: 1.中药材为什么具有地域性? 2.道地药材”的含义是什么? 3.常用药物中的道地药材有哪些?

4.怎样正确对待道地药材?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一、填空题: 1.以液体辅料拌炒药物称为____ 2.将巴豆榨去油称为____ 3.炮制药物时加生产方式的辅助物质习惯称为____ 二、简答题: 1.什么叫炮制? 2.什么叫水飞? 三、论述题: 举例说明中药炮制的目的。 四、选择题: 1.) 1.加工盐杜仲的方法是() A.炒 B.炙 C.煨 D.煮 2.) 2.用葛根升阳止泻宜于() A.炒用 B.炙用 C.煨用 D.蒸用 3.) 3.生地黄加工成熟地黄的主要炮制方法是() A.蒸 B.煮 C.潬 D.煅 4.) 4.朱砂入丸散应当() A.煅潬 B.淬 C.煨 D.水飞 第五章中药的性能 一、填空题: 1.中药的性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 2.四气又称为____。是指药物的___、____、____、____四种药性。 3.药物的五味不仅表示真实滋味,更主要是用以反映____________的特性。 4.甘味可表示药物有____、____、____和____等方面的作用。 5.中药的归经是以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为理论基础,以药物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立的。 6.在升降浮沉理论中,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____沉是____。 7.有一种观点认为药物的毒性即是偏性,因而将____统称为“毒药”。 二、简答题: 1.中药的性能与药材的性状有何不同? 2.认识中药四气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3.苦味药物的作用特点有哪些?

中医学教案(护本)

时间:2011年3月1日第一周 内容:阴阳五行学说 要求:掌握阴阳五行概念 熟悉阴阳相互之间的关系及五行的生克关系 了解阴阳五行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重点:阴阳的概念及其相互的关系 难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特征 (三)、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四)、阴阳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一)、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 (二)、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 (三)、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 1、阴阳偏胜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 4、阴阳转化 (四)、用阴阳来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用阴阳来指导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1)、损其有余 (2)、补其不足 (3)、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2、归纳药物的性能 (1)、归纳药性 (2)、分析五味 第二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二)、无形的特征

(三)、事物的五行归类 1、直接归类(取相比类法) 2、间接推演法(推演络绎法) (四)、五行的生克关系 1、相生关系 2、相克关系 3、五行制化 4、相乘相侮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一)、解释生理现象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征 2、阐释五脏的相互关系 (二)、解释病理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 2、相克关系的传变 (三)、指导诊断疾病 (四)、指导临床治疗 课后作业: 中医理论中是怎样用阴阳来说明人体病理变化的?

时间:2011年3月8日第二周 内容: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 要求: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概念及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熟悉五脏六腑系统联属 了解奇恒之腑的功能 重点:五脏、六腑、奇恒之腑概念及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难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一节脏腑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联属 (一)、心 1、心得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2)、心主神志 2、系统联属 (1)、心在志为喜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3)、心在窍为舌 (4)、心在液为汗 (二)、肺 1、肺得主要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 (2)、主宣发和肃降 (3)、通调水道 (4)、朝百脉,主治节 2、系统联属 (1)、肺在志为悲忧 (2)、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3)、肺在窍为鼻 (4)、肺在液为涕 (三)、脾 1、脾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2)、脾主统血 (3)、脾主升清 2、系统联属 (1)、脾在志为思 (2)、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3)、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