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型分析及辨证体会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型分析及辨证体会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型分析及辨证体会

中风先兆症候的性别年龄及证型特征考辨

中风先兆症候的性别年龄及证型特征考辨 魏江磊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脑病中心,200021,上海//男,1956年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 摘要: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属中医/中风0范畴,治疗难度大,复发率高,准确捕捉该病先兆期特征性症候,以及与性别、年龄的关联对其二级预防意义重大。目的:探索中风先兆症候的性别、年龄及中医证型特征性表达,为治疗提供前瞻性建议。方法:按循证医学要求,多中心、较大样本对照前提下,采用前瞻性队列法,通过观察样品特异危险度、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比分、病因学分数,分析患者中风先兆症候的相对变化特征。结果:男性便秘、筋惕肉目闰,女性烦躁易怒、便秘中风危险度列前;50~60岁龄者发生中风的危险度最大;肝胆火盛型具有发生中风的特异危险度。结论:不同性别的中风先兆证患者在特定年龄段具有发生中风的特异症候及证型表现。探究之,有较强的中风二级预防意义。 关键词:中风先兆症;中医证型;相关度 中图分类号:R25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276(2004)09-1603-03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属中医/中风0范畴,治疗难度较大,复发率高,准确捕捉该病先兆期特征性症候,以及与性别、年龄的关联对其二级预防意义重大。本文试探索如下: 1一般资料 验证组422例观察对象均符合标准,来源于安徽合肥地区、巢湖地区、山东济南地区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男性218例,女性204例,男女之比为1.07:1,最小年龄38岁,最大年龄84岁,平均年龄63.39?9.87岁,以同年龄(?5岁)同性别,同地区配比原则,选择具有相关疾病非暴露性门诊及住院患者422例组成对照组。其中最小年龄39岁,最大年龄85岁,平均62.98?9.71岁。验证组与对照组按1:1配对进入研究程序。观察时间跨度为1年。 2观察方法 诊断标准验证组:参照112标准: 主症:阵发性眩晕;发作性偏身麻木;短暂性言语蹇涩;一过性偏身麻木;昏厥发作;瞬时性视歧昏瞀。 次症:头胀痛;手指麻;健忘;筋惕肉目闰;神情呆滞;倦怠嗜卧;步履不正。 根据中医分型中具有证候分类意义的其它症状:烦躁易怒,口干口苦,面红,目赤,大便秘结,胸闷呕恶,心悸,气短声怯,失眠多梦,舌红或淡,紫暗,苔黄腻或薄白,脉弱滑数或呈细涩。具有两项主证以上(含两项)结合次症、其他症状以及相关实验检查即可诊断。西医诊断参照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5急性脑血管病诊断要点6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cient ischemic attacks,T IA)诊断以及可恢复性脑卒中(r ev 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 ical deficit,RI ND)诊断。对照组:符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5中医内科学6(五版)各类疾病诊断标准以及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5内科学6(三版)各类疾病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35~85岁。 排除标准验证组:1不符合纳入标准或资料不全者;o急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对照组:1同验证组;o中医诊断为中风,眩晕,头痛,胸痹,心悸,消渴;?西医诊断为心、脑血管病,颈椎病,糖尿病,肿瘤。 临床计分按方法,主症四级计分、次症及其他症状二级计分。 客观指标血压:每月测量一次,每次测压前患者需休息15分钟以上,在固定时间内由专人测患者右上肢血压,测3次取均值为当次血压。 血脂:T C,T G,HDL-C;空腹血糖;血流变学: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血沉方程K值(上海医科大学L-100型血液粘度仪,BM E-1生物医学计算机测定);血浆ET-1(放免法),血清N O。 统计学分析方法以X2检验显示两组累积发病率差异以及各临床因素与发病的关联度;以相关分析法观察临床计分与各客观指标的关联度;依照相应公式计算特异危险度(Attr ibutable Risk,AR),相对危险度(Relativ e Risk,RR),人群归因危险比分(Population Attributable Fraction,PAF),病因学分数(Etiolog ic F raction,EF)。统计软件包PEM S处理。 操作程序设计符合流行病学调查的观察表格,以相同的观察方式对两组进行调查,并对调查因素进行数量化处理:X1阵发性眩晕,X2发作性偏身麻木,X3语蹇,X4偏瘫,X5昏厥,X6视歧昏瞀,X7头胀痛,X8指麻,X9健忘,X10筋惕肉目闰,X11神情呆滞,X12倦怠嗜卧,X13步履不正,X14烦躁易怒,X15口干口苦,X16面红目赤,X17便秘,X18胸闷,X19呕恶,X20心悸,X21气短声怯,X22苔黄腻,X28苔薄白,X30脉弦数,X30脉沉细,X31脉弱,X32脉涩,X33血压,X34T C,X35T G, X36全血比粘度,X37血浆比粘度,X38纤维蛋白原,X39血沉方程K,X40ET-1,X41NO。 3结果 缺血性中风相关因素的年龄特征见表1、图1。 第22卷第9期2004年9月 中医药学刊 CHINE SE ARCHIVE S O F TR ADITIO NAL CHI NES E ME DICINE Vol.22No.9 Sep.2004 中 医 药 1603 学 刊

中风病-中经络(气虚血瘀)病历

患者,男性,?岁,因"左侧肢体乏力?天"由门诊拟"中医:中风病;西医:脑梗塞恢复期"于2013年02月24日14:05:00时轮椅入院。 病例特点: 1、患者,男性,?岁,因"左侧肢体乏力?天"入院。既往? 2、入院时症见:神清,精神一般,面色晄白,气短乏力,自汗出,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饮食稍呛咳,左侧肢体乏力,偏身麻木,无法站立行走,无恶心呕吐或四肢抽搐,胃纳可,二便调,睡眠欠佳,无寒热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3、查体:生命体征平稳,两侧额纹对称,闭目有力,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歪斜,两耳听力正常,两软腭上抬有力,悬壅垂居中,吞咽稍发呛,咽反射减弱,转颈、耸肩有力,伸舌稍偏?,未见舌肌萎缩及舌肌震颤。左侧颜面部及上、下肢肢体浅、深感觉较对侧减弱,左侧肢体肌张力稍高,上肢近端肌力?级,远端肌力?级,下肢近端肌力?级,远端肌力?级,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基本正常。左侧肢体肱二头肌腱、肱三头肌腱、桡骨膜及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均活跃,右侧肢体腱反射正常,左侧霍夫曼征、巴彬斯基征及?征阳性,右侧肢体病理征未引出。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左上肢?级,左手?级,左下肢?级。ADL评分:40分。 4、实验室检查:待返。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病-中经络 气虚血瘀 西医诊断:脑梗塞恢复期 四诊摘要: 患者?性,?岁,神清,精神一般,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左侧肢体乏力,偏身麻木,胃纳可,二便调,睡眠欠佳,无寒热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辨病依据: 患者以"左侧肢体乏力"为主诉,无神昏现象,四诊合参,属于中医"中风病-中经络"的范畴。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故证属“气虚血瘀”。 辩证依据: 患者年老体弱,体内正气不足,血行不畅,瘀滞脑脉,上扰清窍,故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正气不足,经络不畅,肢体失养,故见肢体乏力。面色晄白,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属"气虚血瘀"之证。 本病病因为年老体弱,气虚血瘀;病机为正气不足,血行不畅,瘀滞脑脉,阻滞经络;病位在脑,病性属虚;因起病以口舌歪斜、言语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故病位浅,经治疗预后尚可,但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中医鉴别诊断:"中经络"须与"中脏腑"鉴别,根据患者有无神志昏蒙可资鉴别。中风病须与痫证、厥证、口僻、痿病相鉴别: ①痫证:以发作性神昏、肢体抽搐为主要表现,神昏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发出异样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中风病神昏者常伴有半身不遂,神志转清后多留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等; ②厥证:以突然神昏、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移时苏醒为主要表现,醒后无半身不遂等症,与中风病之神昏而半身不遂不同。 ③口僻:口僻以口眼歪斜为主症,主要表现为病侧额纹消失、闭目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患者发病前可有同侧耳后疼痛,但不伴胡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症。部分中风病患者也可出现口眼歪斜,但多伴有眩晕、偏身麻木或肢体力弱等症状。 ④痿病:痿病以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为主要特征,多发病缓慢,渐进加重;少数患

(完整版)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 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

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 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 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风中医方剂

中风中医方剂 中风中医方剂 中风也叫脑卒中。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预防中风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医学家们正从各个方面探索中风的预防措施。 中医常识 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常见证型有: ①风邪入中,经络痹阻型。兼恶寒发热,苔薄脉浮。治宜祛风通络。方用大秦艽汤。 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兼腰酸耳鸣,舌红脉细。治宜滋阴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 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兼痰多便秘,苔腻脉滑。治

宜通腑化痰,方用小承气汤加味。中脏腑,除见中经络的症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状。 又可分为闭脱二证: ①闭证。证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多属实证。属阳闭者兼见面红身热,苔腻脉滑。治宜辛凉开窍,滋阴熄风,方用至宝丹和羚羊角汤。阴闭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脉缓。治宜辛温开窍,豁痰熄风,方用苏合香丸和涤痰汤。 ②脱证。证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尿遗。多属虚证,治宜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部分中风病人留有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这与病情轻重,治疗和护理是否及时得当有关。 中风偏瘫病因 偏瘫病因多样复杂,总的来说都与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等疾病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风患 者患有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血压是中风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应,脑出血患者93%有高血压病史。 3.脑血管先天性异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 见原因。 4.心脏病,如:心内膜炎,有可能产生复壁血栓;心 动过缓则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

中风的辨证论治

中风的辨证论治 1、了解病史及先兆中老年人,平素体质虚衰或素有形肥体丰,而常表现有眩晕、头痛,或一过性肢麻、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多有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诱因。若急性起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为首发症状者一般诊断不难。但若起病即见神志障碍者,则需深入了解病史和体检。 2、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型。两者根本区别在于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则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并常遗留后遗症,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3、明辨病性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根据临床表现注意辨别病性属火、风、痰、血的不同。平素性情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发病后甚或项背身热,躁扰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则多属火热为患;若素有头痛、眩晕等症,突然出现半身不遂,甚或神昏、抽搐、肢体痉强拘急,属内风动越;素来形肥体丰,病后咯痰较多或神昏,喉中痰鸣,舌苔白腻,属痰浊壅盛为患;若素有头痛,痛势较剧,舌质紫暗,多属瘀血为患。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表现为气阴不足,阳气虚衰。如肢体瘫痪,手足肿胀,口角流涎,气短自汗,多属气虚;若兼有畏寒肢冷,为阳气虚衰的表现;若兼有心烦少寐,口干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多属阴虚内热。 4、辨闭证、脱证闭者,邪气内闭清窍,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痉强,属实证,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阴闭之分。阳闭为痰热闭阻清窍,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阴闭为湿痰内闭清窍;症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阳闭和阴闭可相互转化,当依据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的变化综合判断。脱证是五脏真阳散脱于外,症见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为中风危候。另外,临床上尚有内闭清窍未开而外脱虚象已露,即所谓“内闭外脱”者,此时往往是疾病安危演变的关键时机,应引起高度重视。 5、辨病势顺逆临床注意辨察病人之“神”,尤其是神志和瞳孔的变化。中脏腑者,起病即现昏愦无知,多为实邪闭窍,病位深,病情重。如病人渐至神昏,瞳孔变化,甚至呕吐、头痛、项强者,说明正气渐衰,邪气日盛,病情加重。先中脏腑,如神志逐渐转清,半身不遂未再加重或有恢复者,病由重转轻,病势为顺,预后多好。若目不能视,或瞳孔大不等,或突见呃逆频频,或突然昏愤、四肢抽搐不已,或背腹骤然灼热而四肢发凉及至手足厥逆,或见戴阳及呕血症,均属病势逆转,难以挽救。 治疗原则 中风病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熄风、清化痰热、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疗方法。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回阳。内闭外脱则醒神开窍与扶正固本可以兼用。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 分证论治

中风病-中经络(痰瘀阻络)模板

患者,男性,77岁,因"左侧肢体乏力1月余"由门诊拟"中医:中风病;西医:脑梗塞恢复期"于2013年02月24日14:05:00时轮椅入院。 病例特点: 1、患者,男性,77岁,因"左侧肢体乏力1月余"收入我科。既往有吸烟史。 2、入院症见:神清,精神一般,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饮食稍呛咳,左侧肢体乏力,偏身麻木,无法站立行走,无恶心呕吐或四肢抽搐,胃纳可,睡眠欠佳,二便调,无寒热汗出。舌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查体示:生命体征平稳,两侧额纹对称,闭目有力,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歪斜,两耳听力正常,两软腭上抬有力,悬壅垂居中,吞咽稍发呛,咽反射减弱,转颈、耸肩有力,伸舌稍偏?,未见舌肌萎缩及舌肌震颤。左侧颜面部及上、下肢肢体浅、深感觉较对侧减弱,左侧肢体肌张力稍高,上肢近端肌力?级,远端肌力?级,下肢近端肌力?级,远端肌力?级,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基本正常。左侧肢体肱二头肌腱、肱三头肌腱、桡骨膜及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均活跃,右侧肢体腱反射正常,左侧霍夫曼征、巴彬斯基征及?征阳性,右侧肢体病理征未引出。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左上肢?级,左手?级,左下肢?级。ADL评分:40分。 4、实验室检查:待返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病-中经络 痰瘀阻络 西医诊断:脑梗塞恢复期 诊断依据: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四诊摘要:患者男性,岁,神清,精神一般,左侧肢体乏力,胃纳可,睡眠欠佳,二便调,无寒热汗出。舌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辨病依据:患者以"左侧肢体乏力"为主诉,无神昏现象,四诊合参,属于中医"中风病-中经络"的范畴。舌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故证属"痰瘀阻络"。 辩证依据:因患者年老体弱且偏嗜肥甘,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若脾虚肝郁,易化生内风及痰浊,肝风夹痰上扰清窍,故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气血逆乱,脑脉痹阻,经络不畅,故见肢体乏力,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属"痰瘀阻络"之证。 本病病因为年老体弱,饮食不节;病机为痰瘀阻络,脑脉痹阻,经络不畅;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以脾虚为本,肝郁夹痰为虚;因起病以口舌歪斜、言语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故病位浅,经治疗预后尚可,但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中医鉴别诊断:中医鉴别诊断:"中经络"须与"中脏腑"鉴别,根据患者有无神志昏蒙可资鉴别。中风病须与痫证、厥证、口僻、痿病相鉴别: ①痫证:以发作性神昏、肢体抽搐为主要表现,神昏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发出异样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中风病神昏者常伴有半身不遂,神志转清后多留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等; ②厥证:以突然神昏、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移时苏醒为主要表现,醒后无半身不遂等症,与中风病之神昏而半身不遂不同。 ③口僻:口僻以口眼歪斜为主症,主要表现为病侧额纹消失、闭目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患者发病前可有同侧耳后疼痛,但不伴胡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症。部分中风病患者也可出现口眼歪斜,但多伴有眩晕、偏身麻木或肢体力弱等症状。 ④痿病:痿病以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为主要特征,多发病缓慢,渐进加重;少数患者亦可急性起病,但多表现为双侧肢体无力,与中风病之半身不遂不同。。

中风按摩功法(大全)

脑中风的经络治疗 脑中风的经络推拿 一、定义: 中风是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为主症的一种病症,是一类以心脑病变为主的疾病。西医上分为缺血性脑中风和出血性脑中风;中医上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 幻灯片3 ●二、从中医角度来说脑中风的病因、病理机制: ●中风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欲过度,情志所伤,饮食不节, 外邪等触发,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血随气逆,肝阳暴涨,内风旋动,横窜经络,蒙蔽神窍,从而发生猝然昏仆,半身不遂之诸症。本病的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 四、中风四大功法 ●功法一—兔子洗脸 ●用手掌的掌根或掌面搓面颊。 ●地仓:位于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颊车:在面颊部,上颌角前下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咬紧牙关时,咬 肌隆起处,按之凹陷处。 ●下关: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闭口有孔, 开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头维:在头侧部,大约在眼角外侧直上入发际0.5寸。

功法二—上敲大肠经 ●左右手交替敲大肠经: ●合谷: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 ●手三里:屈肘取穴,在肘横纹头下两寸。 ●曲池:屈肘,肘横纹头肌肉最高处,按之有酸痛的感觉。 ●肩髃:在肩部,臂向前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功法三—下敲胃经 ●敲打胃经: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膝盖的髌骨下3寸,向外侧一横指(中 指)。 ●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向前点按时有胀痛感

功法四—下敲肝胆经 ●风市:直立时,手臂自然下垂,中指指尖处即是此穴。善治各 种风症。 ●阳陵泉:屈膝,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筋会阳 陵“。

30例中风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_0

30例中风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目的研究中医辨证治疗中风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0例中风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溶栓联合中医辨证治疗的观察组和仅给予溶栓治疗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以及日常活动能力。结果观察组PULSES评分(11.1±1.9)、CSS评分(16.2±2.3)、NIHSS评分(19.1±2.2)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74.4±11.9)、FIM评分(77.4±12.5)、MMSE(27.4±2.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活动能力,具有积极的治疗价值。 标签:中风;辨证治疗;溶栓 中风是临床常见的脑血栓疾病,其中以缺血性中风较为多见。溶栓治疗是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是时间窗要求较为严格、且计量不容易把握。根据中医理论,中风可分为气虚血瘀型、痰浊阻络型、肝阳上亢型,需进行辨证治疗。在下列研究中,我们分析了中医辨证治疗中风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中风患者纳入研究,男41例、女性19例,年龄45~59岁、平均年龄(5 2.38±7.16)岁,病程3~8h、平均( 3.54±0.51)h;纳入标准:①符合缺血性脑中风的诊断标准[1]; ②收住院后给予溶栓治疗;③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共纳入60例患者,其中30例患者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归为观察组;另30例患者仅给予溶栓治疗,归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先给予肝素钙注射液(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117,1ml:5000单位)5000单位、静脉滴注,而后一次性静脉给予注射用尿激酶(武汉华龙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1603,10万单位)100万单位、静脉滴注。 1.2.2观察组给予溶栓联合中医辨证治疗,溶栓方法同对照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如下:气虚血瘀型给予当归9g、川芎4.5g、黄芪6g、赤芍6g、桃仁12g、莪术6g、地龙6g,水煎服、1剂/d;痰浊阻络型给予三棱6g、莪术6g、当归9g、地龙6g、枳壳6g、竹茹4.5g、鲜竹沥5g、制胆南星6g,水煎服、1剂/d;肝阳上亢型给予当归9g、生地9g、桃仁12g、红花9g、枳壳6g、赤芍6g、柴胡3g、甘草6g、桔梗4.5g、川芎4.5g、牛膝9g,水煎服、1剂/d。 1.3观察指标

伤寒论评话 第7章 太阳中风有异同,原证变证需分清——太阳中风证的治疗

2012年7月1日第7期 No.71Jul.2012中医学报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第27卷总第170期Vol.27Serial No.170·仲景论坛Zhongjing Forum · 栏目主编:陈明协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分会 Column Editor :Chen Ming Cosponsor :Zhongjing Theory Branch ,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项课题(编号:2009-0001);河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编号:496060303) 伤寒论评话 *Discussion of Shanghan Lun 梁华龙Liang Hualong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Henan ,China 450008 第7章太阳中风有异同,原证变证需分清 ———太阳中风证的治疗 Chapter 7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Sun Stroke ,the Origin Case and Deteriorated Case Needs Distinguishment ———The Sun Stroke Treatment 摘要:目的:探讨《伤寒论》六经中各经中风证的生理情况、表现及治疗异同。方法:从《伤寒论》第12条、第13条、第42条、第 45条、第95条、第15条、第24条,入手将中风证的论证分为三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①太阳中风证脉象并不是全是浮缓,尚有浮弱、浮数的不同,浮弱重于浮缓,无论缓、弱均应兼浮数;②太阳中风证的治疗分为原始证、误治后症状不变证和误治后症 状改变证三类;③“营弱卫强”的实质是营卫两者都虚,病机以开泄太过为主,即卫气浮散,偏行于表,而见发热、汗出,即 “阳浮而阴弱”;④下之后气上冲实际是太阳中风证气机开泄太过病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不是正气向上冲;⑤表证用桂枝汤后反而 增加烦症,是邪在经里不能外出所致,刺风池、风府使经里邪气透于经表,然后随汗外出。结论:《伤寒论》各经中风证从生理 情况和临床表现有异有同,要注意分清原证变证。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 ,performance and treatment among each stroke syndrome in Shanghanlun.Methods :We divided the stroke into three parts to start with the argument according to item 12th ,13th ,42th ,45th ,95th ,15th ,24th from Shanghanlunin.Results :①The pulse presentations of sun stroke are not completely floating slow.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floating weak and floating number.Floating weak outweighs floating slow.Regardless of slow and weak ,all should take floating number into account.②The treatments of the sun stroke are divided into original symptom ,the same symptom after wrong treatment and the change symptom after wrong treatment.③The essence of “Yingruoweiqiang ”is both weak.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ause is that large open ,that is weiqi floating scattere ,turning away in form and appeared fever and sweating ,namely “Yang floating and Yin weak ”.④The gas rushing on is another pathological form of the sun stroke by large open ,not healthy qi pushing upright.⑤The syndrome of superficial zheng increases after Guizhi decoction , which is caused by the vicious.Acupuncture with Cifengchi and fengfu can make the vicious out of the channel , along with sweat.Conclusion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oth in physiology and clin-ical expression of sun strok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distinguish them. 关键词:伤寒论;张仲景;张机;太阳中风证;太阳病 Key words :Shanghan Lun ;Zhang Zhongjing ;Zhang Ji ;the sun stroke ;the sun disease 中图分类号CLC number :R222.2文献标识码Document code :A 文章编号Article ID :1674-8999(2012)07-0801-03 《伤寒论》六经各有中风证,根据各经的生理情况不同, 中风证的表现也各不相同。仅就太阳中风一证而言,也有不 同的临床表现。除了症状表现的轻重多寡不同外,脉象也并非全是浮缓,还可以见到浮弱、浮数等不同脉象。上章提到《伤寒论》的第12条,主要介绍太阳中风证的症状表现、病变机理、治法方药以及药物的煎服方法和护理 措施,结合被称作“桂枝四证”的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 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可以看作是太阳中风的主要临 床表现。但是疾病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或者发生在不同地·108·

中风病-中经络(阴虚风动证)模板

患者?,?性,?岁,因"左侧肢体乏力?天"由门诊拟"中医:中风病-中经络;西医:脑梗塞恢复期"于?年?月?日?时由轮椅推入院。 病例特点: 1、患者?,?性,?岁,因"左侧肢体乏力?天"入院。既往? 2、入院时症见:神清,精神可,咽干口燥,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饮食稍呛咳,左侧肢体乏力,偏身麻木,无法站立行走,无恶心呕吐或四肢抽搐,胃纳可,睡眠欠佳,二便调,无寒热汗出。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3、查体:生命体征平稳,两侧额纹对称,闭目有力,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歪斜,两耳听力正常,两软腭上抬有力,悬壅垂居中,吞咽稍发呛,咽反射减弱,转颈、耸肩有力,伸舌稍偏?,未见舌肌萎缩及舌肌震颤。左侧颜面部及上、下肢肢体浅、深感觉较对侧减弱,左侧肢体肌张力稍高,上肢近端肌力?级,远端肌力?级,下肢近端肌力?级,远端肌力?级,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基本正常。左侧肢体肱二头肌腱、肱三头肌腱、桡骨膜及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均活跃,右侧肢体腱反射正常,左侧霍夫曼征、巴彬斯基征及?征阳性,右侧肢体病理征未引出。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左上肢?级,左手?级,左下肢?级。ADL评分:40分。 4、实验室检查:待返。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病-中经络 阴虚风动证 西医诊断:脑梗塞恢复期 四诊摘要: 患者?性,?岁,神清,精神可,咽干口燥,左侧肢体乏力,胃纳可,睡眠欠佳,二便调,无寒热汗出。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辨病依据: 患者以"左侧肢体乏力"为主诉,无神昏现象,四诊合参,属于中医"中风病-中经络"的范畴。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故证属“阴虚风动”。 辩证依据: 因患者年老体弱,体内肝肾阴虚,阴不制阳,内风煽动,气血逆乱,上扰清窍,故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气血逆乱,经络不畅,肢体失养,故见肢体乏力,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属"阴虚风动"之证。 本病病因为年老体弱,阴虚风动;病机为肝肾阴虚,阴不制阳,内风煽动,气血逆乱,上犯虚损之脑脉;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以肝肾阴虚为本虚,内风煽动为标实;因起病以口舌歪斜、言语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故病位浅,经治疗预后尚可,但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中医鉴别诊断:"中经络"须与"中脏腑"鉴别,根据患者有无神志昏蒙可资鉴别。中风病须与痫证、厥证、口僻、痿病相鉴别: ①痫证:以发作性神昏、肢体抽搐为主要表现,神昏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发出异样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中风病神昏者常伴有半身不遂,神志转清后多留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等; ②厥证:以突然神昏、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移时苏醒为主要表现,醒后无半身不遂等症,与中风病之神昏而半身不遂不同。 ③口僻:口僻以口眼歪斜为主症,主要表现为病侧额纹消失、闭目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患者发病前可有同侧耳后疼痛,但不伴胡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症。部分中风病患者也可出现口眼歪斜,但多伴有眩晕、偏身麻木或肢体力弱等症状。

中风证脉图参数变化分析

文章编号:1005-8486(2007)03-0283-04 ?论著? 中风证脉图参数变化分析 马 科1, 保 婧2, 江启中3 (11宁夏医学院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银川 750004; 21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科,银川 750001; 3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 摘要:目的 通过观测中风患者脉图参数变化,探讨该病证型脉象变化机理及其客观化。方法 选择75例经 CT 明确诊断的中风住院患者,并以健康老年人20例做对照,采用Z M -III 型智能脉象仪进行脉图检测并对检 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和临床分析。结果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和痰热腑实风痰上扰两型脉图参数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而肝阳暴亢风阳上扰、气虚血瘀、阴虚风动和中脏腑四型脉图参数与对照组以及这四型之间均有特征性的变化;其中肝阳暴亢风阳上扰型以h 1、h 3、h 4和A 参数值均非常显著高于其它三型相应参数值;气虚血瘀型和阴虚风动型h 3、h 4和A 则界于肝阳暴亢,风阳上扰型和中脏腑型之间,而h 4/h 1值均显著高于其它两型;气虚血瘀型h 5/h 1值显著小于阴虚风动型的h 5/h 1值;中脏腑型中h 1、h 3、h 4、h 3/h 1、h 4/h 1、A 及PR 均与对照组中相应的参数有明显的差异,而h 3/h 1值显著小于其它三型的h 3/h 1值。结论 中风证脉图参数变化提示老年人群中风发病多见于在肝阳暴亢风阳上扰、气虚血瘀、阴虚风动和中脏腑型上,表明中风的病因病机以“虚”为主。 关键词:中风证;脉图参数;脉诊 中图分类号:R241.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10-11 作者简介:马科(1973-),男(回族),宁夏人,主治医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治、教学和科研工作。 脉诊是中医诊法学中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但传统的切脉全凭医者的经验和主观感觉,缺乏判脉的客观标准。脉象仪的出现使脉诊的客观化研究成了可能,脉象仪主要是观测心血管疾病(病类、证侯)脉图参数的变化,以探求其证型变化的基础 [1-2] 。有关中风脉图参数变化机制的研 究,国内外文献尚未见报告,本研究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1 一般资料 75例病人均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2000年9月~2001年1月神经内科住院病人。其中男41例,女34 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91岁,平均(70185±9179)岁。所有病例均经CT 明确诊断:其中缺血脑梗死35例,腔隙性梗死28例,出血性梗死3例,脑出血9例。选择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最小68岁,最大77岁,平均(7111±3106)岁,均为上海市老干部大学学员,经近期体格检查无任何器质性病变。 112 主要仪器 Z M -III 型智能脉象仪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制。113 辨证、诊断标准及实验分组11311 辨证、诊断标准: 采用《中风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3] 进行辨证分型;按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规划纲要(1990~2000)修定的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4] 进行诊断。 11312 病例分组:(1)风痰瘀血 痹阻脉络型(风痰瘀血组12例):半身 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 (2)痰热腑实 风痰上扰型(痰热腑实组12例):半身 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蹇涩,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 (3)肝阳暴亢 风阳上扰型(肝阳暴亢组12例):半身 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蹇涩,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苔薄黄。 (4)气虚血瘀型(气虚血瘀组13例):半身不遂,口舌歪 斜,语言蹇涩,面色恍白,气短乏力,自汗出,心悸便溏,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 (5)阴虚风动型(阴虚风动组13例):半身不遂,口舌歪 斜,语言蹇涩,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苔少或无苔。 (6)中脏腑型(中脏腑组13例):神昏或昏愦,鼻鼾痰鸣 或痰涎壅盛,肢体强痉拘急或肢体松懈或手撒肢冷,二便失禁,舌质红绛或暗淡,苔黄腻或干腻或白腻或舌痿软无力。 (7)健康对照组:20例健康对照组老年人经近期体格 检测无任何器质性病变。 114 检测方法及指标 患者呈仰卧位,将脉象仪传感器放置于左手桡骨茎突 内侧桡动脉搏动点处,即寸口脉的关部,嘱患者保持呼吸平稳均匀,安静勿动,然后调节取脉压力,从0~250g ,采集 5~10个压力段下的系列脉图及40s 最佳脉图,并测量同侧 ? 382?第29卷 3期 2007年6月宁夏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ingxia Medical College

缺血性中风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中风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干初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广西,贵港,537100 刊名: 河北中医 英文刊名:HEBE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10,32(1) 参考文献(23条) 1.粟秀初现代脑血管病学 2003 2.马铁柱.万琪脑梗死患者血浆炎症因子、纤溶活性的变化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康复 2003(13) 3.韩萍.周永红缺血性中风从血浊论治[期刊论文]-新中医 2008(9) 4.金方伟脑梗死中医分型论治观察[期刊论文]-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2) 5.刘素芝.包祖晓.张锐利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的理论探讨[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1) 6.李平.吴钟璇.张云如.李宝珠.华瑞成.危剑安.王建平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1) 7.祝美珍.李志刚缺血性中风中医辨证分型与ICAM-1和CD62P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期刊论文]-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3) 8.黄庆仪.谌剑飞.马雅玲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证与TNF-a、IL-6的相关性探讨[期刊论文]-吉林中医药 2001(3) 9.贾妮.蔡业峰.白小欣.黄培新.黄燕118例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始发证候特征的临床研究[期刊论文]-新中医2008(4) 10.王艳芬.毕丽丽腔隙性脑梗塞中医辨证分型规律的探讨[期刊论文]-中医药信息 2001(3) 11.黄先长.贺运河.朱惠斌脑梗死患者血糖、血脂变化与中医证型关系的临床分析[期刊论文]-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1) 12.黄晓.符为民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证候分类与血脂、血压、血液流变学关系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中医急症2002(1) 13.陈炳.万菁.张垣.张志强.胡万华.奚经巧缺血性中风患者血糖血脂及内皮素变化与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2) 14.祝向红.郭聂涛.杨进.鄢准兵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与CT血压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医药学刊2004(12) 15.温学红.杨林.李青不同中医证型的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的比较[期刊论文]-河北中医 2009(3) 16.关少侠.谌剑飞.马雅玲急性缺血性中风始发状态风证与血浆内皮素的关系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1(1) 17.马聪敏.郑锐锋.魏立平.任向阳.刘超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浆内皮素及内啡肽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期刊论文]-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2(5) 18.李保东.巩尊科中风证型与血栓素、前列环素关系的探讨[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学报 2004(12) 19.张继东.胡连海.李宝芹血清高半胱氨酸与脑梗死严重程度及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期刊论文]-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11) 20.祝美珍缺血性中风病证本质的客观化研究与探讨[期刊论文]-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9)

阴阳辨证在中风中医辨证中的应用(精)

阴阳辨证在中风中医辨证中的应用 【摘要】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及中风的现代辨证研究文献,阐述了阴阳辨证在中风中医辨证中的应用。提出中风阴阳辨证是在以传统阴阳为辨证总纲的基础上,根据中风“痰瘀互结,腑实为常候”的病机共性,结合临床实际中患者因不同体质而出现的从化和类化的现象,进而发展为简化的阴类证和阳类证辨证,这可使中风的临床辨治简约化、快捷化以及规范化。【关键 词】阴阳辨证;中风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用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哲学理论。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将“阴阳”的概念引入中医学,中医学用阴阳学说来辨析人体疾病的生理病理而形成了阴阳辨证。阴阳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中最简单、也是最深奥的方法。 1中风阴阳辨证的中医理论基 础 1??1阴阳辨证是中医辨证的总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治病必求于本。”《景岳全书?传忠录》又云:“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大纲。阴阳无谬,治焉有差?”阴和阳是中医证候中最基本的二分法。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其他的理论学说,都是阴阳学说的发展[1]。阴阳辨证是基于中医的阴阳学说建立起来的。目前中医学中其他常见的辨证方法尚有病因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但是阴阳是证候分类的总纲,阴阳是辨证归类的最基本纲领[2]。 1??2阴阳辨证的临床应用宏观抽象的辨证思维不仅应适用于理论性的探讨,还应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否则它对于临床医学来说就只是空架子。许多中医临床医家提倡运用阴阳辨证方法来进行临床辨治。清末名医郑钦安认为“一病有一病之阴阳”,“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认证只分阴阳”,认为以阴阳为纲领分万病,可以使医者执纲挈领,不只囿于五行脏腑上追求,不被复杂的症状迷惑,不至陷入“见病医病”的粗浅地步[3]。近代老中医门纯德先生临证施治,总以阴阳为纲,认为为医之道,在于提纲挈领,把握关键,如此则病无遁形,治之多胜。其不仅用阴阳学说来认识和解释疾病,而且还用阴阳学说来指导制方遣药[4]。从广义来讲,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可以分“阴”和“阳”,阴阳辨证可以“统领”万病。但在许多疾病的临床实践中,临床医家关心的并不是阴阳分类的本身,而是阴阳分类的“外延”。如中医的“咳嗽”,临床并不是注重于分“阴”和“阳”,而是更注重一分“表里”:是外感咳嗽或是内伤咳嗽;二分“虚实”:是实证,还是虚证或虚实夹杂。所以,我们认为运用阴阳辨证来直接指导临床应与疾病本身固有的生理病理特点相结合。在传统的中医疾病中,有不少疾病是可以直接用阴阳分证辨证来指导临床诊治的。比较常见的如“水肿”、“黄疸”等。水肿辨证首先应辨阳水、阴水,阳水多因风邪外袭、水湿浸渍导致肺不宣降,脾不健运而成;阴水多因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水肿根据阴阳两种分类直接应用的治疗方法是水肿的“阴阳分治”,阳水可发汗、利小便或攻逐,以祛邪为主;阴水治以健脾、温肾,扶正为主[5]。黄疸辨证以阴阳为纲,可分为“阳黄”和“阴黄”,阳黄由湿热所致,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明如橘色。阴黄由寒湿所致,起病缓,病程长,黄色晦暗如烟熏[5]。因此可以直接导出黄疸的治法,在祛湿利小便和平调肝脾的基础上,阳黄应清利湿热,阴黄应温化寒湿,而且可以预见阴黄和阳黄的不同的预后。随着现代医学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的进一步明确,逐渐形成了中医的专病概念。不少医家在深入研究现代疾病的生理病理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现代专病的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