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确处理治理开发与保护关系全面促进赤水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_马建华

正确处理治理开发与保护关系全面促进赤水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_马建华

正确处理治理开发与保护关系全面促进赤水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_马建华
正确处理治理开发与保护关系全面促进赤水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_马建华

第44卷第4期2013年2月

人民长江Yangtze River Vol.44,

No.4Feb.,2013

收稿日期:2013-01-15

作者简介:马建华,男,副主任兼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流域综合规划与管理工作。

文章编号:1001-4179(2013)04-0001-07

正确处理治理开发与保护关系

全面促进赤水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马建华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湖北武汉430010)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赤水河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矛盾日益突出。在分析流域基本情况、治理开发与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开发与保护的总体思想、原则、总体布局以及治理开发与保护措施。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该流域为试点,逐步推进流域综合管理和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路、方法与措施。对于正确处理其他流域开发与保护关系,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关

词:流域治理开发;水资源保护;水生态补偿机制;赤水河;长江流域

中图法分类号:TV213

文献标志码:A

1基本情况1.1

自然地理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右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云南

省镇雄县银厂村,自西向东流经云南省、贵州省、四川

省,

于四川省合江县汇入长江,干流全长436.5km ,总落差1475m 。其中,河源至茅台镇为上游,河段长224.7km ,落差1274m ;茅台镇至赤水市为中游,河段长157.8km ,落差183m ;赤水市以下至河口为下游,河段长54km ,落差18m 。赤水河流域主要涉及云南、

贵州、四川等省15个县(市),面积20440km 2

,水系发育、支流众多,主要支流有二道河、桐梓何、古蔺河、同民河、大同河、习水河等。

赤水河流域位于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地势总体呈现由东南部向西北部倾斜,东南部高峻挺拔、峡谷幽深,高程1200 1700m ,西北部丘陵起

伏、

河谷开阔,高程200 500m 。赤水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020.6mm ,多年平

均水资源总量为89.1亿m 3

,年际变化较大(最丰与最枯比为3倍)、年内分配不均(5 9月占65.8%)。赤水河流域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475.5MW ,其中技术可开发量为1173.6MW 。

赤水河流域矿产资源有煤、硫铁矿、钾、天然气等,

均具有一定的开采价值。流域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典型,是楠竹、松衫的重要产区。

1.2经济社会

赤水河流域2008年总人口464.8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2.93万人,城镇化率仅20.2%,地区生产总

值361.37亿元,

人均GDP 为7774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区内有云南镇雄、威信,贵州大方、习水以及四川徐永、古蔺等6个国家级贫困县。

赤水河流域内现有耕地面积62.6万hm 2

,以种植业为主,2008年区内粮食总产量约180万t ,是贵州、

四川两省重要的粮食产区,也是特色林果品的重要产

区。赤水河被誉为“美酒河”,酒业为传统优势产业,是闻名世界的茅台酒产地,沿岸分布有仁怀、古蔺、习水、赤水、合江等产酒大县。流域内能源、化工、建材、冶金等工业具有一定规模,但总体还较薄弱。赤水河还被誉为“美景河”、“英雄河”,自然和人文景观丰富,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流域内拥有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奇特的自然景观;红军“四渡赤水”为赤水河两岸留下了众多革命历史遗址和历史文物;随着流域内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的不断改善,区内旅游业规模不断壮大,正在逐渐成为流域内重要

人民长江2013年

产业之一。

赤水河流域已初步形成水、陆运输网络体系,多条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穿境而过,水运主要位于流域中下游,上中游航道等级较低。

1.3生态环境

赤水河流域河源区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为林地、耕地和草地等。林地以人工云南松、马尾松和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为主,森林覆盖率15%,耕地以旱作农田为主,总的特征为物种较单一,群落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较低;中上游区段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为林地和耕地。林地由亚热带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演变为次生常绿落叶阔叶林和人工经济林,灌丛和草地面积逐渐减少,森林覆盖率从15%上升到30%左右,耕地以坡耕地旱作农田为主;下游区段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为林地和耕地。林地以亚热带次生和原始森林为主,灌丛和草地少见,森林覆盖率达45%以上(沿河两岸近70%),该区段原始森林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残留地,仅中下游3个国家级保护区就分布有植物257科883属1700余种(其中国家Ⅰ、Ⅱ、Ⅲ级重点保护植物共有38种,桫椤、苏铁、水杉、银杏、金花茶、红豆杉等为国家Ⅰ级保护植物),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耕地以水田为主,该区段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较高,物种多样性丰富。

复杂多样的植被类型为流域内动物多样性提供了条件,流域内共有两栖爬行动物10科17属20种、鸟类19科88属126种、兽类21科39属44种,其中国家Ⅰ、Ⅱ、Ⅲ级保护动物共有32种。

赤水河流域河流比降大,谷深水急,河水清澈,水生生物种类丰富,共有鱼类131种,其中37种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包括白甲鱼、中华倒刺、岩原鲤、达氏鲟、白鲟、胭脂鱼等国家Ⅰ级保护鱼类。

赤水河流域上游基本上无工业废水排放,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和农田退水,现状水质良好。赤水河中下游工业、集镇较集中,除茅台等几个重要酒厂实行废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外,其它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均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赤水河,此外通航河段过往船舶污水对水体水质也造成一定影响,由于赤水河径流量大,虽然目前的水质总体较好,但有恶化的趋势。

2治理开发与保护现状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2.1治理开发与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1)防洪安全保障仍有待提高。赤水河流域局部区域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遇大暴雨时易在河谷坝子地区产生洪水灾害。赤水河主要城镇、企业依水而建,目前大部分未设防,仅在重要城镇、企业建有少量堤防和护岸工程,现状干支流堤防总长16.87km、护岸1.67km,筑堤段防洪标准为20 30a 一遇;赤水河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点多面广,由于财力所限,目前仅对少量危害较大的泥石流、滑坡进行了治理;近年来流域内各省涉水法律法规逐步完善,重点城镇、企业、水库防汛应急预案逐步制定,水文监测体系逐步建立,防洪非工程措施得到加强。但是,目前流域内防洪减灾体系尚不完善、已建防洪工程建设标准偏低、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滞后,频繁发生的洪灾和山洪灾害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

(2)水资源开发利用仍需加强。虽然赤水河流域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由于受地形条件制约和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共同影响,遇干旱年部分区域供用水矛盾突出。目前流域内已建各类蓄、引、提水等水利工程1.42万处,现状供水能力7.22亿m3,2008年赤水河流域总供用水量6.90亿m3(其中城镇生活0.47亿m3,农村生活1.17亿m3,工业生产0.68亿m3,农田灌溉4.5亿m3(有效灌溉面积8.502万hm2),生态环境0.08亿m3)。一般年份可满足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量需求。但是,目前流域内骨干水源工程缺乏、已建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用水效率不高、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突出、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滞后、灌溉工程地区分布不平衡、工程运行管理体系不健全,遇枯水年份,部分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赤水河流域水能资源丰富,但由于受地形地质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态环境保护的制约,目前仅在支流上陆续修建了一些小型电站,总装机容量54.8 MW,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7.2%,整个干流尚未进行开发建设。赤水河经多年航道整治后,通航条件有所改善,通航河段长248km,但航道等级低、配套港口基础设施较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航运的发展。

(3)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急需加大力度。赤水河干流是长江上游为数不多的仍然基本保持天然状态的河流之一。200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函[2005]24号文批准,将赤水河干流及部分支流河段纳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因违法捕捞、航道整治、采砂、航运等涉水活动的影响,对鱼类的繁殖和生长构成一定的威胁。为了保护流域特有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国家先后建立了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河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由于行政管理条块分割,区域内农业人口过多,以及城镇和工业排污影响,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十分繁重。

赤水河水质目前良好,总体可达Ⅱ类标准,但由于

2

第4期马建华:正确处理治理开发与保护关系全面促进赤水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生活和工业点污染源、农业面污染源及船舶流动污染源尚未得到有效治理,水质状况受到恶化威胁。

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赤水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约9520.49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46.6%。经多年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治理,已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00km2,但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仍十分繁重。

(4)流域管理有待进一步强化。赤水河流域涉及云南、贵州、四川3省,虽然各省有关部门都在履行各自职责范围内的涉水事务管理,但是条块分割严重,部门与部门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在立法和涉水事务管理方面均缺乏沟通和协调,涉水事务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全,涉水事务管理中矛盾、缺位问题突出,与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2.2经济社会发展对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的要求

赤水河流域资源丰富,不仅有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而且还有丰富的天然气、煤炭和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目前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生态环境良好。根据国家和云南、贵州、四川省有关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今后一个时期将充分发挥该地区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白酒酿造、旅游、楠竹加工等绿色环保产业,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发展煤炭、化工、有色金属等有地区资源优势的产业,以逐步实现山川秀美、经济发展、人民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此,在赤水河治理开发与保护中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不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维系流域良好生态环境;②严格控制污染物入河总量,确保干支流优良水质;③合理开发水资源,保障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④大力加强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减轻灾害损失;⑤积极推进流域综合管理,强化涉水事务监督管理。

3治理开发与保护总体思路、原则及总体布局

3.1总体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用水安全、灾害可控的赤水河为基本宗旨,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水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维系流域良好生态环境,以及严格控制污染物入河总量、确保干支流优良水质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努力减轻洪旱灾害损失、有效提高流域综合管理能力,以支撑和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3.2原则

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应始终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生态与环境保护优先。应始终将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在最为突出的位置,在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严格将资源开发、水害防治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水生态承受能力所允许的范围内。

(2)水利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水利发展应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又要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3)治理开发与保护兼顾。统筹流域防洪、供水、灌溉、发电、航运、水土保持、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等任务,注重兴利与除害结合、开发与保护并重、治标与治本兼顾,促进流域水利协调发展。

(4)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在加强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措施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流域综合管理、工程统一调度和生态补偿机制等非工程措施建设。

3.3总体布局

3.3.1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

在水功能区划分的基础上,科学核定各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制定入河排污总量控制方案,据此优化产业布局、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强水资源保护,确保干支流优良水质。

在河流功能分区的基础上,科学制定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规划方案,严格控制存在生态环境制约因素的开发治理活动,将治理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限制在生态环境系统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采取生态环境影响补偿、物种和生物资源保护以及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多种措施,努力将治理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减低到最小程度。

针对流域内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具体情况,合理制定预防监督、监测及治理方案,在全流域建立起有效的预防监督体系,构建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因地制宜地实施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3.3.2水资源综合利用

根据流域水资源禀赋,合理确定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控制指标,按照“干流优先保护、支流开发利用”的原则,以合理开发支流水资源为主,重点兴建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加快人畜饮水工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整治干流下游航道,改善航运条件;合理开发支流水能资源。

3

人民长江2013年

3.3.3防洪抗旱减灾

加快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设。要统筹兼顾干支流沿岸城镇和重要保护对象的防洪问题,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在加强筑坝护岸、水库滞蓄、河道整治、排涝等工程措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水情测报、洪水预报等非工程措施建设。山洪灾害防治应以非工程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综合防治,重点加强监测、预警、预报、转移等非工程措施建设,对危害较大的泥石流沟和滑坡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加以整治。建立健全应急供水工程体系和应急供水响应机制,提高抗旱能力。

3.3.4流域综合管理

按照现代流域管理理念及建设生态河流的管理要求,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协调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水行政管理制度、提高管理能力,逐步建立起民主、协调、权威、高效的流域综合管理体系。

4治理开发与保护措施

4.1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4.1.1水资源保护

根据各水功能区核定的纳污能力,制定赤水河干支流各水功能区主要污染物入河控制量红线指标,并将其分解到各级行政区域。采取综合措施实行主要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保障各水功能区水质达到标准,确保干支流优良水质。到2030年实现赤水河流域水功能区主要控制指标全部达标。为此,需加强以下方面综合治理:①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限制发展重污染产业、逐步淘汰落后产业,特别是在赤水河茅台镇上游禁止新建化工类、煤矿、造纸和其他重污染产业;②加快城镇化步伐,研究并出台生态补偿政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帮助和鼓励农民进城就业、引导和鼓励企业入园发展;③加强污染源治理,加快工业废水和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格实行废污水达标排放,制订政策、加大投入,引导农民科学施肥、防虫,促进农民退耕还林、还草,强化面源污染治理;④完善水质监测体系,加强主要污染源和干支流主要控制断面水质常规和监督性监测,及时掌握水质状况;⑤建立监督考核制度,强化监督执法,查处违规、超标排放行为,严格责任考核,将水资源保护责任考核结果作为地方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4.1.2水生态环境保护

根据赤水河流域主要水生态环境保护对象和范围的要求,合理规划流域治理开发方案,不断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维护流域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到2030年,赤水河流域绝大多数珍稀特有水生生物物种种群、不同类型生境得到有效保护,水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为此,要突出做好以下方面工作:①科学确定赤水河干支流优先保护河段范围。根据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综合考虑确定流域内其他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范围,将赤水河干支流共647.29km(其中赤水河干流河源至赤水河河口436.5km,扎西河48.24km,倒流河29.7km,妥泥河48.66km,铜本河84.19km)划入优先保护河段。②合理规划流域治理开发方案。严格控制干支流优先保护河段的治理开发活动(禁止开发水能资源、合理开发水资源及科学治理洪涝灾害),合理安排其他支流河段各项治理开发活动,努力将流域治理开发活动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限制在水生态环境系统可承受的范围内。③不断加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管理。认真贯彻执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管理条列等法律法规,限制基础设施建设、控制废污水排放、加强渔政管理、强化综合监测,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和对象。④努力强化物种资源保护。建立水生野生动物救护快速反应体系,开展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有效保护水生物种群结构。⑤尽快开展生境保护与修复。开展河岸带修复和再造,保持优先保护河段的河流连通性,营造河道内水生生物栖息地,保障干支流各河段生态用水需求,有效保护和修复水生生物生境。4.1.3水土保持

针对赤水河河源低山中度流失区、上中游低山丘陵轻中度流失区、下游丘陵轻中度流失区等3个类型区的具体情况,分类采取预防监督、监测、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等措施,全面加强赤水河水土流失治理。到2030年,全面完成赤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任务,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的目标。对此,应重点加强以下措施:①建立全方位的预防监督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预防责任制和监督机制,完善地方性配套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开展水土保持法规和意义宣传,建立县级水土保持“三区”划定和公告制度,加强大中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和管理。②健全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对水土流失及其危害、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和效果、植被变化情况进行跟踪监测,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③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采取坡面整治、沟渠防护、水土保持林带、疏浚固堤和治塘筑堰等措施强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④强化生态修复。采取封育管护、能源替代、舍饲养畜和生态移民等措施,尽可能消除水土流失区人为因素干扰,依靠大自

4

第4期马建华:正确处理治理开发与保护关系全面促进赤水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减轻水土流失程度。

4.2合理开发水资源

4.2.1水资源配置

赤水河流域水资源比较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89.1亿m3,现状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由于目前赤水河流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社会用水效率不高,一些地区工程性缺水和用水浪费现象并存,加剧了局部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今后应在保障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加快支流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和面上小微型水源工程建设,以解决流域局部地区工程性缺水的问题;加强现有工程的挖潜、配套、改造,加大节水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到2030年,赤水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控制在20%左右,在有效满足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前提下,充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全流域多年平均总供用水量为15.86亿m3(其中城乡生活2.11亿m3、农田灌溉与林牧渔10.09亿m3、工业2.82亿m3、建筑业与第三产业0.61亿m3、生态0.23亿m3),一般年份供水量可满足需水要求,特殊干旱年城乡生活等供水优先级较高的用户,仍然能满足其需水要求,而农田灌溉有一定供水缺口,需通过抗旱应急措施加以缓解,但经济社会发展不会因为缺水受大的冲击,能够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2.2城乡供水

赤水河流域地处山地、丘陵区,城乡供水以工程性缺水为主,应按照强化节约、充分挖潜、合理开源、完善应急、集分结合、加强管理的发展思路,建设好城乡供水保障体系。到2030年,赤水河流域约228万城镇人口和约29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以及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用水可得到保障。为此,应加快推行以下重点举措:①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加强宣传教育、供水管网配套改造、节水器具推广、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水平、推广先进的工业节水技术等措施,强化城乡节约用水,到2030年,赤水河流域城镇管网漏损率、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控制在13%、138L/(人·日)、88L/(人·日)、80%、26 m3/万元左右。②挖掘现有工程设施供水潜力。通过对现有工程设施的配套、改造,充分发挥现有工程设施的供水作用。③加快重点骨干水源工程建设。通过新建一批骨干蓄、引、提、调水工程,有效增加供给。④完善应急供水体系。通过加快城镇应急后备水源地建设、建立健全应急供水响应机制,大力提高应急供水能力。⑤加强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通过建设一批集中供水工程以及加强农村小塘堰、小水窖、小水池等分散供水设施建设,有效解决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⑥强化供用水管理。通过建立区域联动、盈缺互补机制,逐步推行供、用、排水一体化管理,提高供用水管理水平。

4.2.3农田灌溉

赤水河流域为山区型河流,田高水低、耕地分散,农田灌溉具有工程性缺水严重和灌溉方式较粗放的特点,应按照强化节约和合理开源的发展思路,努力提高农田灌溉用水效率、大力发展农业灌溉。到2030年,赤水河流域有效灌溉面积要达到约16.13万hm2,耕地灌溉率达到30%以上,节水灌溉率达到45%,一般年份可保证灌溉用水,特殊干旱年份通过采取抗旱应急措施加以缓解。要突出加强以下保障措施:①提高灌溉水利用率,通过灌溉渠系配套、节水改造和灌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到2030年,赤水河流域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要达到0.61左右,平水年份农田灌溉综合定额控制在25.2m3/hm2左右;②加大工程除险和配套力度。通过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渠系配套,充分挖掘现有工程的农田灌溉作用;③加快灌溉水源和配套灌区建设。通过建设一批骨干蓄、引、提、调水工程和集雨工程,提高灌溉水保证程度,通过配套灌区建设,增加有效灌溉面积。

4.2.4航运

赤水河中下游为黔北地区水上交通的主通道,但航道等级低、港口配套设施落后,应按照整治航道、强化港口的思路发展航运,充分利用水运交通资源。①实施航道整治,改善航运条件。以航道整治措施为主,2030年前基本建成白洋坪-合江248km河段Ⅵ-Ⅴ级标准航道,形成通畅、环保的赤水河中下游航道;②建设重点港区和配套设施。加强赤水、习水、仁怀等重点港区建设,加快实施船舶标准化,配套建设航运支持保障系统,以水运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4.2.5水力发电

赤水河干流目前未开发水能资源,基本上保持天然状态,二道河、桐梓何、古蔺河、大同河、习水河等支流已开发水电站装机54.8MW。应统筹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发展思路,适度开发水能资源。①严禁在优先保护河段开发水能资源。对划入优先保护的干流河段(长647.29km)和扎西河、倒流河、妥泥河等部分支流河段,禁止水能资源开发。②合理开发部分支流水能资源。在满足流域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科学制定开发方案,因地制宜加快桐梓何、古蔺

5

人民长江2013年

河、大同河、习水河等支流尚未开发的规划水电站建设,缓解农村分散地区用电紧张状况,为以电代燃料提供电力,以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4.3不断强化水害防治

4.3.1防洪

赤水河流域主要城镇依水而建,易受洪患侵害,局部区域易发山洪灾害,应按照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理原则,加快综合治理步伐,到2030年,基本建成堤防护岸、河道整治、山洪灾害防治、支流水库与非工程防洪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减灾体系,沿河主要城镇可防御设计标准洪水(县城20a一遇、乡镇10 20a一遇),国家级大型企业(如茅台酒厂)可防御百年一遇洪水,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得到普遍提升,努力减轻生命和财产损失,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为此,需重点加强以下有效措施:①合理兴建堤防护岸工程,在有防洪要求的区域,按照不侵占河道的原则,合理确定河道控导线,修建堤防和护岸工程;②适度进行河道整治,结合干支流河道情况,对局部河道进行疏挖及清障治理,保持河道泄洪通畅;③重点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加快建设与完善具有一定覆盖面的监测系统,并进行长期监测,对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集中居民点制订应急预案,强化预警预报,适时进行应急处置,加强泥石流沟和滑坡治理;④充分发挥水库防洪作用,结合兴利在支流上修建具有一定防洪作用的水库,科学调度,发挥水库防洪作用;⑤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和完善水情监测和预警预报系统,制定防灾救灾预案,加强防汛和防洪工程管理。4.3.2抗旱

赤水河流域石灰岩广布,岩溶发育,土壤保水能力差,遇干旱年,旱灾严重,为此,应加快建设调蓄性能强的水源工程,提高对水资源时空调控能力。同时,建立健全应急供水工程体系和应急供水响应机制,增强特大干旱年、连续干旱年的抗风险能力。

4.4逐步推进综合管理

赤水河流域具有涉及省级行政区少、流域面积小、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高、跨部门跨地区协调任务重的特点,有必要也有条件作为试点流域,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流域综合管理经验,探索并实践实现流域综合管理的理论、途径和方法。

(1)完善法律法规。近期应在深入研究和充分协调的基础上,制订和完善涉及赤水河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远期在总结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整合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制订和出台国务院赤水河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条例,为探索流域综合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2)健全管理体制。近期依托流域管理机构,建立跨部门和跨地区协商会议制度,共同研究、充分协调有关赤水河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的重大问题,通过充分协商、分工负责,有效解决条块分割管理的不协调问题。远期组建赤水河流域管理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全面履行赤水河流域涉水事务综合管理职责,维护河流和生态系统健康,合理发挥河流系统生态和服务功能,全面实现流域综合管理。

(3)建立管理机制。在完善现有管理机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跨部门和跨区域协调机制、投融资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和信息采集与共享机制,以适应和支撑流域综合管理。

(4)完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规划、防汛抗旱、水资源、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河道、工程建设和运行、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统一调度、控制断面监督和应急响应等管理制度,为实施流域综合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5)强化执法监督。完善和落实水行政执法制度,探索和推动水利综合执法、跨部门和跨区域联合执法,加强和提高水行政执法能力,有效保障赤水河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有效、有序进行。

(6)提升管理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流域综合管理信息保障能力、科技支撑能力和人才保障能力。

4.5探索建立生态补偿

赤水河流域生态系统结构独特、生态服务功能重要,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要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就必须遵循“发展与保护协调、责任与权力统一、政府与市场结合、集体与个人兼顾”的原则,研究和确定生态补偿主体、对象、标准和方式,研究和建立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从而调整相关方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加大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投入,补偿生态环境保护者的经济利益损失,充分调动赤水河流域各级政府、企业和居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有效保护赤水河流域珍稀特有鱼类、生物多样性和水环境,促进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4.5.1补偿主体

生态补偿的主体是从生态环境保护中受益的各相关方,主要包括各级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受益者和生态环境破坏者。赤水河流域的主要生态环境保护对象包

6

第4期马建华:正确处理治理开发与保护关系全面促进赤水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括珍稀特有鱼类、生物多样性和水环境。根据“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主体包括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从生态环境保护中受益的茅台酒厂等酒业酿造者、三峡集团公司等水电开发者、旅游业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矿业开采、化工、冶金等工业企业。

4.5.2补偿对象

生态补偿对象是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和减少生态破坏的各相关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保护者(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的当地居民、企业、部门和政府)和减少生态环境破坏者(为保护生态环境而丧失发展权或发展权受限制的当地居民、企业、部门和政府)。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对象包括流域范围内云南省镇雄、威信,贵州省毕节、大方、金沙、仁怀、习水、赤水,四川省叙永、古蔺、合江等县(市)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和减少生态破坏的居民、企业、部门和政府。重点为赤水河沿岸和上游地区县(市)政府,环保、农业、林业和水利部门,以及企业和居民。

4.5.3补偿标准

生态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关系到补偿的效果和补偿主体的承受能力。生态补偿标准计算分为生态系统功能服务价值因素法和生态环境保护成本因素法等两种方法。依据生态系统功能服务价值计算生态补偿标准的方法,常用于计算生态功能较为复杂、人类活动较少的生态系统。依据生态环境保护成本计算生态补偿标准的方法一般用于计算生态功能较为简单、人类活动较多的生态系统。赤水河流域人类活动较多,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主要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和水环境,宜采用生态环境保护成本因素法计算生态补偿标准。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成本由生态环境保护直接投入和因受限而造成的经济发展损失机会成本构成。为保护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有关规划计划10a投入50亿元开发植树造林以及城乡污废水处理、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设施建设,年均生态环境保护直接投入5亿元。由于限制干流水电开发和限制流域内特别是干流沿岸高污染产业发展而造成的经济发展损失每年约25亿元。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直接投入和因生态环境保护造成的经济发展损失机会成本,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每年约30亿元。

根据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特点和要求,其补偿资金应按“政府出资为主,受益企业和破坏环境企业为辅”的原则筹集。政府出资主要为国家财政支出。从生态环境保护中受益的茅台酒厂等酒业酿造者、三峡集团公司等水电开发者、旅游业者应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从其经营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作为生态补偿资金。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矿业开采、化工、冶金等企业也应按“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从其经营收入中扣除一部分作为生态补偿资金。4.5.4补偿方式

生态补偿方式是补偿得以实现的形式。为保护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赤水河流域应建立政府补偿为主、市场补偿为辅的补偿方式,综合采取资金补偿、政策补偿、实物补偿、技术补偿和项目补偿等多种形式,确保生态补偿能落到实处。

4.5.5补偿机制

建立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是保证各方受益平衡、生态补偿落实的必然要求。应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出台政策措施、建立管理制度、加强沟通协调、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①完善法律法规。应尽快研究制订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办法,对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的原则、程序、主体、对象、范围、标准、方式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②出台政策措施。根据国家生态补偿政策,结合赤水河流域的特点,建立赤水河流域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生态友好型的税费政策、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居民就业扶持政策等。③建立管理制度。建立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管理制度、评估制度、协商制度、仲裁制度和监督考核制度,合理调节利益相关方的矛盾,保证生态补偿的有效实施;④加强沟通协调。建立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协商会议制度,加强国家与地方、部门与部门、地方与地方之间的沟通协调;⑤鼓励公众参与。加强生态补偿的宣传教育,适时发布生态环境补偿信息,鼓励公众参与,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补偿意识,保证社会各界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5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赤水河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将逐渐凸显,因此必须按照“在保护中促进开发,在开发中落实保护”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治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水资源、不断强化水害防治、逐步推进综合管理,以全面促进赤水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编辑:喻伟)

(下转第20页)

7

人民长江2013年

6结语

(1)长江中下游主要城市控制站供水保证水位(流量)的制定,为启动三峡等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补水确定了触发条件,为科学调度三峡水库,缓解长江中下游旱情,保障沿江城市生活、生产和航运用水提供了依据。长江中下游沿江各省市各级防汛抗旱部门在综合考虑长江中下游城乡供水、工业、航运、生态等用水需求基础上,可依照长江中下游主要城市控制站供水保证水位(流量)制定相应应急预警措施。当长江中下游出现严重旱情时,由国家相关部门及时启动抗旱应急预案,下达三峡等上游各水库最小下泄流量指令。

(2)由于枯水期三峡下泄流量传播至大通站的时间约为7d左右,大通站至河口传播时间约为5d左右,三峡至大通站之间沿江各城市须制定相关预案,以应对3 7d不能充分从长江干流取水的情况;大通站以下相关城市须制定相应预案,以应对7 12d不能充分从长江干流取水的情况。

(3)随着三峡工程及上游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的投入运行,长江中下游的水沙条件将发生改变,引起河道冲淤变化,使两岸灌溉、供水工程及航运条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2]。今后应在加强观测、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河道变化情况,合理调整长江中下游各控制断面供水保证水位(流量)。

参考文献:

[1]蔡文君,殷峻邏,王浩.三峡水库运行对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J].人民长江,2012,43(5):22-25.

[2]李清清,覃晖,陈广才,等.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变化有对鱼类的影响分析[J].人民长江,2012,43(11):86-89.

(编辑:常汉生)

Research on lowest water level of water supply for main cities in mid-lower Yangtze River

LI Yaping,WU Sanchao,LEI Jing,LI Qinghang

(Planning and Design Department,Changjiang Institute of Survey,Planning,Design and Research,Wuhan430010,China)Abstract:The completion and operation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creates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water supplement to the mid -lower reaches in dry season to resist drought,and guarantee water supply safety for the important citi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In order to scientifically regulate Three Gorges Reservoir,the water intake facilities,navigation guarantee level and annual dry-season runoff data of the main cities along the river are analyzed,and based on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n the water in-take of the cities,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tidal salt-water intrusion control and navigation,the lowest water level(dis-charge)of the control cross-sections of the main cities along the mainstream are determined.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lowest water level(discharge)provides a basis for scientific regulation and operation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as well as making e-mergency preplan for water shortage in dry season of the cities along the river.

Key words:urban water supply;lowest water level;regulation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mid-lower Yangtze River

(上接第7页)

Correctly hand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ulation,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river basin to promote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of Chishui River Basin

MA Jianhua

(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 of MWR,Wuhan430010,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economic-social development,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regulation,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Chishui River Basin is increasingly obvious.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basic situation,regulation,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status of the basin,the general thought,principle,arrangement of regulation,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re proposed.Meanwhile,it is put forward that the Chishui River Basin should be taken as pilot basin accordingly;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the river basin should be promoted step by step;the thought,method and measures for establishing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should be explored.The research provides guidance for correctly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and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economic-social development of other river basins.

Key words:development and regulation of river basins;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wate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Chishui River;Yangtze River Basin

02

高考政治知识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最新)

高考政治知识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生活 1.转变发展方式的经济原因。 ①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的。 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③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④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 ⑤有利于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⑥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2.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①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②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③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义新农村。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 ⑤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⑥调整内外需结构,逐步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倒经济增长新局面。 3.经济生活分析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原因。 ①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增加居民消费有利于促进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 ②是社义生产目的和社义本质要求的体现,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倒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当前我国外需不足,需要扩大内需。

4.经济生活分析如何扩大内需,让人民放心消费?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增加居民收入。 ③发挥财政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④保障社会公平,完善一个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基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两个举措(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以及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⑤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⑥扩大就业。 ⑦企业要诚信经营,提高产品质量。 ⑧劳动者树立正确消费观。 二、政治生活 1.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国人大角度分析应如何履行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①人大代表:提出关于转发的议案,审议相关议案以及表决相关决定,并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相关部门质询监督。 ②政协委员: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对相关部门民主监督。 ③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法律保障。行使决定权,审议通过相关决议。行使监督权,监督各级政府 三、文化生活 1.文化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起怎样作用?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变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才技术支持。

知识经济与创新

知识经济与创新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知识无时无刻不在显示着其足以熔化一切的力量。文理融通的时代:科学是求真,艺术是求美,哲学是求智,宗教是求善。 第二讲知识经济概述 1知识经济兴起的背景(科学革命高新技术革命信息革命思想革命文化革命信仰革命行为革命) (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柔性化)(全球一体化区域集团化)2什么是知识经济?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第三讲知识与知识经济 一、什么是知识『1.载体2.含义(1是有载体2分层次的知识产品是显性知识的载体而非显性知识本身知识资本知识产品知识产业)3.知识的类型(知道是什么知道为什么知道如何做知道属于谁)4.知识的表现形式(经验科学技术信息)5.知识的特征(像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可传播性外部型)(是关于事实确认和信息披露的知识是关于寻根就底的知识是经验和技术性的知识关于产权归属的知识)』『二、知识经济的内涵 1.知识经济是工业化之后并在信息化的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经济形态2.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之上的.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主要依据3.知识经济是知识和信息不可分割的经济 4.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意义上的知识成为人们获得“自由发展的条件”,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驱动器』『三、知识经济的特征(1)从知识-社会的角度1.从知识载体的角度看2.从知识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看3.从知识的传播和应用的角度看4.从经济的角度看5.从社会的角度看)(二)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的对比看(1.要素——产品2.能源动力—信息技术3.资源消耗—应用知识和智能4.生产经营模式5.产业结构6.体力劳动—脑力劳动7.管理重点8.机器—人才)』 第四讲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经济发展 一、高技术产业化(1.高该技术的含义使用或包含尖端方法或仪器用途的技术)(类型: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2.高技术的特征(1概念和基本原理建立在最新科技成就之上,技术结构属于尖端技术2 出现于20th40年代之后,属新技术3对国家的经济、军事有着重大影响4能形成产业规模,推进生产力变革5高智力6高效益7高投入8高竞争9高风险10高势能)3.高技术产业化(高技术必须形成产业,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1)科学技术转化为商品,才能满足社会成员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实验室---中试---工业生产---批量---产业)(2)高技术产业化的路径(科技中心孵化器创业中心)(3)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品 二当代主要高技术产业及其产业发展状况背景1.新技术革命:(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与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2.新技术革命的特征(1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动因2制造工艺和技术创新为传统工业产品升级作了技术准备3新型材料改变各种产品的性能4安全、持久、健康新型能源的运用5生物技术农业、医药、化工、环保的发展带来变革)『1.信息科学技术推动当前和21TH各国生产力现代化进程的决定因素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1)微电子技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石2)计算机技术—知识产品的加工厂3)通信技术—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命线』『2.生命科学技术1)基因工程2)细胞工程3)酶工程4)发酵工程5)人类基因组计划6)克隆技术』3.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4.有利于环境的高新技术5.新材料科学技术6.空间科学技7.海洋科学技术8.软科学技术(空间、海洋技术为人类开辟空间广阔的资源领域) 第五讲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

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资源短缺的问题成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项建设中最主要的障碍,同时,我们国家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也被这种问题时刻束缚着。由于这种现象频繁出现,环保节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们国家指出了一条更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在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中,通过使用较为先进、合理的技术和设备最大程度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从而解决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之间存在的矛盾,这对于促进我们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满足人们的需求是非常有利的。 一、低碳经济的内容和特征 低碳经济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主要包括低碳服务、低碳消费以及低碳生产三方面内容。低碳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减少污染物排放和降低能耗,即: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第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脱钩,不能同步增长,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减少废气排放,提高能源效率;第三,为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低碳技术的创新;第四,开发可再生的新型清洁的能源;第五,制定法律体系和相关制度以适应低碳技术的创新。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还仍然处在发展中国家的阶段,各项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仍然需要得到更好的完善。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资源的使用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样就无法避免污染气体的排放,如果减少使用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相较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各项技术还是有待提高,因此,低碳经济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同时也反映出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行之有效的。 三、发展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发展低碳产业,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打造一条低碳产业链条;同等规模的经济和水平,不同的产业结构碳排放量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合理地调整三大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降低对工业的依赖;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应该加大对中西部的投入,缩小差距。随着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会把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项目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虽然在表面上看对中国有利,事实上中国仍然处在产业链条的低端,因此要不断提高高碳产业进入市场的要求。 第二,优化能源结构。中国的能源结构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只能大力发展水电、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以优化能源结构;中国排放的每吨二氧化碳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发达国家的1/5,因此要提高能源、资源使用率,从根本上减少碳排放;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开发并使用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埋存技术。 第三,发展低碳技术,加强低碳技术国际合作,建立低碳研究体系。低碳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低碳经济发展,但是中国的低碳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可以自主研发也可以引进国外技术,但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往往有所保留,所以在国际合作的同时更要加大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技术、化石能源高效利用、温室气体控制和处理及节能等领域加强技术开发,建立多元化的低碳体系,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和技术支持;培养开发新能源及各种低碳技术领域的人才迫在眉睫。 第四,优化贸易结构。中国出口的很大一部分是初级产品,每增加一单位的贸易额,就会增加大约两单位的碳排放,中国为其他国家提供商品,却要独自承担碳排放。因此中国必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进口高精尖技术及其产品,逐步改变现有的的出口贸易结构。 第五,完善法律、政策体系,鼓励地方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立监督体系。中国目前与气候和节能、减排方面的税有资源税、燃油税、进口环节税收等几种,应该加快研究环境税并逐步推行,控制污染物排量及能源、资源的利用,完善税收制度;完善法律体系,为企业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横贯全境,成为历史上最早开展东西方经济文化和各民族间交流的开放地区,是西部地区唯一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区位优势的省份,是联结亚太地区和亚欧地区的重要通道,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省会兰州是中国西北的交通、通讯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是全国12大主干交通枢纽之一。全省土地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现辖12个市、2个民族自治州,总人口2600多万,有55个民族成分。其中,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 甘肃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省份。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于甘肃。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风格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古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是著名的“黄金旅游路线”,作为中国的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就出土自甘肃。有敦煌莫高窟等享誉全球的著名旅游景点。甘肃是中国的资源大省,境内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81种,其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镍、钴、硒、铂族金属等10种,居全国前五位的有34种。尤其是金川的铜镍矿,其规模仅次于加拿大的

肖特贝里硫化铜镍矿,居世界第二位。煤炭资源保有储量89.2亿吨,石油资源储量12.4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67.25亿立方米。水利理论蕴藏量为1724万千瓦,水资源居全国第四位,可开发的风能装机容量近2000万千瓦,居全国第五位。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现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是中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甘肃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科技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甘肃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化工、能源、原材料基地,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是西部的重要工业核心区,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实力,在航天技术、生物制品、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干旱农业、草原生态和沙漠治理等方面具有全国领先水平。 去年以来,我省上下紧紧抓住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省委"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着力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着力加大项目建设工作力度,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全省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发展。呈现出投资、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各产业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的总体态势。去年,国务院办公厅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甘肃经济发展进人了新阶段。刚刚过去的2010

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共兰山区委党校尤洪军 【教学目的】了解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了解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学要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如何推进绿色文明建设,学习了解我国的环境保护战略。 【要解决的问题】了解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解决现阶段有些人“社会经济发展要以环境为代价”的错误认识,形成“环境是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的意识;了解一些政策法规,自觉进行环境保护,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 【导语正文】 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问题。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一)科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 现代科技革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新飞跃,引起社会产业结构、生产组织、劳动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新的重大变化,是人类进步史上特别值得骄傲的篇章。 但是当人们高歌自己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征服自然界的胜利时,自然界却呈现出一种永不屈服的姿态向人类挑战了。工业化时代的所谓“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三高方式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给地球带来了病痛和灾难。首先,大量矿藏开发和利用,几十万种人工合成化学物质进入水圈和气圈;再者,工业产生的大量废物进入环境,打破了上亿年来地球表面形成的生态平衡等等。于是,环境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酸雨肆虐、气候异常、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等日益威胁著人类的健康和安全,与此相联系的人口爆炸、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并超形成了全球性的危机,即所谓全球问题。人类终于警觉到,如任这种恶性循环不断发展,必将危及人类的前途、地球的命运,于是开始了漫长而艰巨的探索,逐渐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0世纪60年代初,第一个给人类敲响警钟的是美国卡逊写的《静寂的春天》一书,说明了滥施化肥、农药导致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标志着人类关心环境问题的开始。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环境问题已被提高到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来考虑。以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为标志,认识到我们只拥有一个地球,环境污染和不断恶化,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大因素,各国必须采取共同行动、保护环境、拯救地球。l987年,联金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提出的报

知识经济与创新

知识经济与创新

知识经济与创新期末作业报告 班级:09级电子一班 学号:20092016 姓名:雍培元 日期:2011.6.8

对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关系的认识 1前言 在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成分并存情况下, 只有弄清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关系, 才有利于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研究的深化, 有利于认清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并为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但在很多场合下, 人们对于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概念与内涵是混淆的。我国已有部分学者就此问题进行过研究, 本文想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深入探讨。 2 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含义 2.1.1 信息经济 20 世纪50 年代中期。有关资料表明: 美国的信息产业从业人员, 在1954 年开始超过工业、农业和服务业。1956 年, 世界上第二代电子计算机诞生, 并开始应用于经济活动。1957 年,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人类利用卫星通信的新时代拉开了帷幕。从此,信息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于信息经济, 在学术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这里我们将信息经济定义为以信息为经济活动的基础,以信息产业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它是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 2.1.2 知识经济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美国1988 年春季号的《经济发展评论》期刊上, 该刊有文章指出“美国现在已经进入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在正式文件中用这个术语的时间可以追溯的1993 年,欧洲委员会发表的《关于增长, 竞争力和就业的白皮书: 通向21 世纪的挑战和道路》报告的第二章“增长和提高竞争力的条件”中提出了欧洲经济发展的四个目标, 其中第二个为“开发与逐渐转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有关的竞争优势”。1996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发表了《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报告》, 报告的一部分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之所以在西方国家提出, 是基于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最短缺的因素。通过对知识的发现、普及、应用以及创新,促进知识与经济之间的有机互动, 将知识商品化、市场化, 促进了知识产业的发展, 形成了知识经济。知识经济, 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内涵来看, 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 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 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 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说法, 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 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3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共性 对于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共性,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3.1.1 经济资源上, 信息和知识的资源作用日渐突出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都是建立在信息收集、整理、加工、提炼的基础上的, 并通过信息与知识的生产、传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 2011年4月26日在西安举办了第30届世界园艺博览会,在这次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盛会中提出的绿色引领时尚这一宏大理念和“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创意主题,都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了我们在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中对可持续发展的渴求。倡导绿色生活不仅是谋求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宏大叙事,也不只是自我救赎,它更大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明亮温暖的人生态度,是简单而不粗糙的生活方式。这是寻求人类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且必将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发展方式的一次质的飞跃。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疯狂地向自然索取。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人类不得不面临各种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为了正确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张记博士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等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并以西安园艺会为契机,对我国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发展危机,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第一章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1.1 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化的步伐大大加快,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确立以后,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空前活跃,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城市化尚处在水平较低的初期阶段。且城市化问题十分突出。 1.2 资源、能源利用现状调查 1.3 人民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社会物资的极大丰富和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使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消费方式日趋复杂化、多元化。消费观念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变的,消费状况呈现出居民收入迅速增长、消费水平与消费能级大幅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消费内容日益丰富等新的特点。但是我国的消费也存在众多的问题, 第二章我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及危害2.1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管理不善和发展理念落后造成的诸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音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使城市化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大打折扣,也与上海世博会提出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背道而驰。下面就当前存在的主要污染问题提出研究: (一)大气环境恶化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一)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框架 1、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质 现代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现代经济社会不能持续发展的深刻根源,就在于现存的以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这是一种非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2、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经济特征 可持续经济发展必须使人类整个生产、生活方式都要有所改进,从人们改革自己的价值观、财富观起,争取更多地依靠生态持续性来取得经济持续性,把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引导到追求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上来。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就是按照生态经济有机整体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发展现代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具体形式,使经济结构的改进、财富的增进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均符合生态系统的要求。 人们在实践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类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不能脱离自然环境而孤立进行。要取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遵守自然规律、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的变化不可能与社会经济割裂,必须而且只能紧密结合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完善解决。面对当今“稀缺”的环境资源,如何利用它来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决定人类经济活动和发展行为的关键。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种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经济模式。 3、经济领域中的生态经济模式 可持续经济发展的直接外在表现是长期的经济稳定、持续、协调,也就是要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对社会总需求,除了经济增长本身增大的需求之外,各类需求都必然有自然增长的趋势。 (1)对维持简单再生产所要补偿的原料、初级产品,特别是来自不可再生资源的初级产品,生产的自然条件总的来说是越来越困难,采掘和垦殖的条件会越来越差。社会每年用等量的原料来补偿已消耗的原料,在价值上一般是一个增大的量。 (2)增加新的生产资料的需求增长必然增大。 (3)个人消费资料的需求日益增大。如在粮食供给、燃料、生活用电、交通、住房、人均绿化面积等方面,即使人均需求数量保持同一水平,但在价值上也是一个增大的量。因为提供这些商品和劳务的资源基础逐年稀缺,代价不断上升。 由以上分析可知,经济领域中的生态经济模式,不仅要注意市场上表现出来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与能够提供到市场上的总产品(加劳务)两者的比例协调,更要注意到市场背后整个社会必要的经济需求与经济资源供给两者的比例

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指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正如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国家多方面协调。我个人认为,必须特别关注就业、通货膨胀、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等方面问题。 1 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就业问题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因为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是改革的前提。党的十八大强调推进更高质量的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表明党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 讲小康、讲和谐、讲安居乐业,都离不开就业。就业问题在我国显得特别重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大批的知识青年从农村返回城市,从生产建设兵团返回城市,失业非常严重,所以那时中央决定要解决失业问题。时代变迁,就业对象仍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高校大量扩招,大批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竞争压力大,社会经验浅薄等问题,更有甚者催生出“啃老族”。据调查,2012年就有57万大学生在家待业,今年更创699万大军就业,就业形势复杂严峻。 针对此种情况,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主要负责领导要确保本地本校毕业生就业率水平基本稳定,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项经费,加强保底就业服务,完善企业吸纳毕业生的扶持政策等。抓好税收、贷款、贴息、落户、场地等政策落实,进一步简化毕业生创立企业、办理小额担保贷款的手续;

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一)

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经济产业升级不断加快。二百年前的工业革命,引发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产业升级,它不仅促进了生产和经济的迅猛增长,还使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创造了人类进步史上的空前繁荣。当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一场新的产业升级正在以比工业革命更快的速度发生,这就是知识经济的兴起。一场知识经济的风暴震撼着全球,人类文明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无论是政治、思想、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还是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在汹涌的知识经济的浪潮中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既有生机又潜伏着危机。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谁能够领先其他国家完成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化,谁就能成为竞争的强者。知识经济对我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一、知识经济概述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1、知识经济的内涵 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略称。是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上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传统的工业经济,是以传统工业为主要支柱,以大量消耗原料和能源为特征的经济。而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支柱,以知识资源为首要生产要素,是一种全新的基于高新技术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高新技术是指按联合国组织分类的八大类技术,主要有: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又称为软科学技术)等。 2、知识经济的特征 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它与传统经济相比,呈现以下的特征:(1)、知识经济以知识和信息为增长源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和信息被物化,使其成为软件、网络等产品并通过加工、传输、经营而为全球居民所消费。知识和信息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资源,且其具有无限性,非消耗性,共享性,持续增长,回报递增的特点。 (2)、知识经济以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在工业经济中,以资本密集型产业如汽车、钢铁、机械制造等为支柱产业。而在知识经济中,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将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成为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撑整个经济的支柱产业。以美国为例,美国信息产业所创造的产值的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40%-50%。 (3)、知识经济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广阔,仅以信息技术为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芯片技术、光纤技术、网络、软件技术以及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领域全面领先,任何一个国家都可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在世界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国家发展知识知识都不可离开世界大市场而闭关锁国。 (4)、知识经济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体。工业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有形资产起决定的作用;而知识经济则时以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作用。 (5)、知识经济以创新为灵魂。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不创新就灭亡”,唯有全面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等,以及将这些创新互相结合,并形成持续创新机制,使技术与经济、教育、文化相结合,综合协调,一体化发展,才能嬴得和保持竞争优势。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重点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任 力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挑战。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工业化进程滞后、低碳技术创新不足、对外引资的战略等决定了高碳经济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为了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如实施低碳发展战略,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建立碳交易市场,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等。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中图分类号:F123.2;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0902-0047-04 收稿日期:2009-01-12 基金项目:本文是任力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8JC790086、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060390708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任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现为美国康奈尔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社会科学家 SOCIAL SCIENTIST 2009年2月(第2期,总第142期 Feb.,2009

(No.2,General No.142 【经济新视野】 人类社会正在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气候变化 问题。据研究,过去一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1906-2005年升高了0.74℃,预计到21世纪末仍将上升1.1-6.4℃。中国近百年来(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自1986年以来经历了21个暖冬。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更令人忧虑的是,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气候变暖将引起一系列灾难气候: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加,降水分布不均现象更加明显,干旱区范围可能继续扩大,海平面上升趋势进一步加剧。近百年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恶劣的天气变化呢?专家们认为,大部分是由于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积聚所致。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积聚。由于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危机,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寻求以减碳为目的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正逐步取得共识。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及其特征低碳经济最早是由英国提出的。为了应对不断恶化的气候状况与能源短缺,2003年英国政府率先发表了政策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构建一个低碳社会》 。这是英国决心以能源环境为首要目标,建设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初步构想。随后,英国继续推出系列低碳经济政策。2006年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回顾———能源挑战》,2007年发布《能源白皮书———迎接 能源挑战》 。此外,英国还推出了《斯特恩回顾: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气候变化全球协定的关键要素》,并制定了《气候变化法案》。这些逐步形成了英国的低碳经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20年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情况简介 香精产业情况: 1988年,岭秀瑶族乡在长洞村和大兴村交界地落富坳首次建成香精生产加工厂,年生产量高峰时期达到200多吨,也实现过产值上百万的辉煌业绩,其山苍籽精油加工曾一度享誉省内外,前来交易香精的客商云集。90年代是岭秀乡乃至全县鼎鼎有名的加工厂,同时,岭秀香精厂也大大提高了瑶乡人民的人均收入。 油茶产业基地情况: 岭秀乡油茶种植基地在省市县三级的支持和引导下,利用当地土地、气候等资源优势,抢抓黄金时节,积极引导农村技术能人、产业大户实施山地开发。广泛发动农户以家庭或联营等形式整理改造林地,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同时鼓励农户以“山地入股、集体开发”的形式,推进规模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全乡上下掀起种植油茶的热潮。 徐金凡承包了近500亩荒山种植油茶。承包协议签定后,每户村民不仅获得山地租金,而且参与整地、种植、管理,还可得到可观的劳务收入,村民们种植油茶积极性空前高涨。投资20万元开发高产优质油茶,三到四年挂果,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00万元。

2010年全乡油茶林种植基地面积已达到3000亩,油茶基地的建设将积极推进岭秀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山区综合开发和农民增收致富。 程控电话站情况: 岭秀瑶族乡程控电话站于1996年立项建设,建成后健全了通讯网络,可覆盖8个村,程控电话用户一直上升到1300多户。2000年以后,先后建成了移动、联通基站8个,手机信号覆盖全部行政村;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和80%的自然村通电话,大大方便了瑶乡居民的生产生活。 岭秀至黄草公路砂改砼情况: 为加快与东江旅游的衔接效率,更便捷地服务漂流游客从岭秀进入黄草,发挥岭秀岭秀旅游的服务功能,带动本地旅游业的发展。2008年,岭秀瑶族乡主动进行跨县合作,向上争取资金110万元,立项加宽和改砼了岭秀至黄草的县级公路,公路全长35公路,岭秀境内6公里。改造后,公路由原来的4.5米加宽到了5.5米,改砼后从岭秀到黄草的行程将缩小到一小时以内。 教育发展情况: 岭秀瑶族乡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大力实施了“一乡一校”学校布局调整,成功撤并了长洞、大兴、古桥等十所小学。2006年乡政府投入10余万元,新建了学校围墙、厕所、球场,添置了课桌。2007年启动了投资50余万元的岭秀中学教学楼建设项目,其中争取中国青少年基会投资20万元。2008年全年投入资金4万余元,用于奖励教师、校舍建设及教学设备购置,稳步提高了教育质量。2009年乡学校中考取得了优异成绩。全校共有103个初中毕业生,其中毕业保送生7人,在全县排名第四。19人考取汝城一中公费生,占总人数的20%,同比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本书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没有进行分类,而是罗列了14个方面,对每一个方面都进行了概念的说明和内容的阐述。 第四章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上) 第1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概念 1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概念,就是指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过程中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自然资源。 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就要通过技术进步使那些丰富的资源和原来不属于资源范畴的东西,取代那些短缺而制约经济发展的资源,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满足人类对物质产品不断增长的需要。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 1要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率 要做到资源利用中的高效率,一是依靠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一定量资源能够生产出更多的满足人类需要的产品来;二是通过调整社会经济政策,改变资源的使用结构,将利用效率低的资源转移到效率高的方面。 2要做到资源的永续利用(核心问题) (1)通过技术进步,不断以相对丰裕的资源代替短缺的资源 人类经济的进步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断地以丰裕的资源替代短缺资源这种方式实现的,如在能源上面,煤炭对柴薪的替代,石油、天然气对煤炭的替代,核能对前几种矿物燃料的替代,再生能源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等;在材料方面,铁对铜的替代,铝对铁的替代,塑料对金属的替代等,都是人类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式。 (2) 通过技术进步扩大短缺资源的有效储量,使其由短缺变为相对丰裕 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技术的进步必须能赶上人类对静态资源消耗的速度,以可再生资源来替代不可再生资源方面也同样有这种要求。 (3)控制人口的数量并改变其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 适当抑制人类对物质消费的追求,以精神文化和生态需要的满足来替代物质需求,向时改变富裕国家人民那种在物质产品使用中的奢侈和严重浪费现象,提高产品使用中的效率和使用寿命。 三、促进我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有这些方面: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②对我国现行的价格补贴等政策进行调整;②建立有效的资源产权制度;④形成资源节约型经济的微观基础;⑥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资源配置;⑥利用国家掌握的经济杠杆,调节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摘要】健全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生活、 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正处于重要发展期,同时 也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镇化、老龄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对社会保障带来 的巨大挑战,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管理体制不规范、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比 较突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主要任务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ISSN1004-1621(2014)10-048-03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加快完善社会 保障体系是这一时期的重点任务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保障是保障人 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 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 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此,我们要认 真分析新时期的新情况、新挑战,深入总结实践经验,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形势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处于重要发展期,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发展 方式转变、城镇化、老龄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对社会保障带来的巨大挑战,社会 保障制度不完善、管理体制不规范、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比较突出,社会保障 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 体系建设,把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这一重要方针的提出,是基于对我国现阶段经济 社会发展基本国情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科学判断。从长远来看,我国 社会保障体系还将承受来自四个方面的巨大压力。 一是要应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挑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社会保障加速发 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延续了三十多年的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转变的基本方向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而现今社会保障制度还 不够完善,城乡发展不平衡,覆盖面比较窄,保障水平还不高,这是消费不足和 制约内需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必然从总体上要求 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也 是经济的"调节器",必须尽快弥补制度缺失,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并且稳步提高保障待遇水平,这样才能有效消除百姓在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 的后顾之忧,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 了新的要求。我们国家老龄化来得早,势头猛,规模大,是现今世界唯一的老年 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问题更加突出。按照国际通行的老龄化社会的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我国己进入老龄化社会。2013年2月26日中 国社科院发布了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中国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个新的概念逐渐走向人们,即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促进经济发展,保护全球环境的共识。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渐渐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认可。 所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确保在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条件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体现了我们所要建立的经济体系是与自然、社会相和谐,具有长久、活跃的发展能力。 我国政府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也明确提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和环境基础”的奋斗目标。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尤其对于我国来说,更为严重。众所周知,我国地大物博,各种资源含量是极为丰富的。可是,近年来,由于不少不法分子为了私利,非法大力开采矿产、乱砍滥伐,导致我国资源的迅速减少。我们知道,像煤、石油等资源是非再生资源,一旦没了,难以恢复。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使人们更加关注低碳经济的崛起。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我国巨大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必须摒弃只关注诸如建筑节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层面的具体技术问题,而忽视“体”的层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理论的负面影响,城乡空间布局、国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费等。因此,创新思维、改变观念,坚持体用结合,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 首先,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须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做任何事都要适度适宜、合理节约。对于个人,要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彻底改变诸如餐饮浪费等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的陋习;对于企业,则要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国家引导企业将环保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帮助企业树立企业公民意识,解决节能减排没有效益的错误认识。 2.解决潜藏在空间格局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重大浪费问题。有效的节能减排必须以工业相对集中为前提,工业相对集中才能产生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节省能源;同时催生集群创新,不断产生新技术、新工艺,从而减少物质消耗。 3.培育静脉产业,建立完备的工业化体系。民众对循环经济体系的理解目前还处于表层,基本理解为废渣利用、尾气回收等等。真正的循环经济体系应如同人体系统一样,如果把工业制造系统比作人体的动脉系统,那么,我们使用过的工业制造物的回收再利用则应如人体的静脉系统一样。工业品的回收再利用———“静脉”产业应该是一个巨大的产业。 4.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解决自主创新成果和人才的匮乏问题。低碳技术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