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平衡与协调训练

第七章 平衡与协调训练

第七章  平衡与协调训练
第七章  平衡与协调训练

第七章平衡与协调训练

第一节概述

平衡和协调都属于运动功能的范畴。许多疾病都会导致平衡和协调功能障碍,最常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如脑卒中、脑外伤、小儿脑瘫、脊髓损伤,帕金森病或帕金森综合症等,其他如骨科疾病、外周神经系统疾病等也会影响平衡与协调功能。临床上如果发现平衡功能和协调功能出现障碍,要对其进行积极的治疗,而治疗方法应是综合性的,除了针对病因进行药物或手术等治疗外,最为直接有效的治疗就是进行平衡功能训练和协调功能的训练。要更好的掌握平衡功能训练和协调功能训练的方法,首先要对平衡和协调的定义、分类、维持机制和评定方法等知识有所了解。

一、平衡

(一)平衡的定义与分类

1.定义平衡( balance, equilibrium )在力学上是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即牛顿第一定律)。人体平衡比自然界物体的平衡复杂得多,平衡在临床上是指身体所处的一种姿势状态,并能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

2.分类人体平衡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1)静态平衡:指的是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处于某种特定的姿势,例如坐或站等姿势时保持稳定的状态。

(2)动态平衡:包括两个方面:①自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在进行各种自主运动,例如由坐到站或由站到坐等各种姿势间的转换运动时,能重新获得稳定状态的能力。②他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对外界干扰,例如推、拉等产生反应、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

3.平衡反应指当平衡状态改变时,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反应时间是指从平衡状态的改变到出现可见运动的时间;运动时间是指从出现可见运动到动作完成、建立新平衡的时间。

平衡反应使人体不论在卧位、坐位、站立位均能保持稳定的状态或姿势,是一种自主反应,受大脑皮层控制,属于高级水平的发育性反应。人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以提高或改善平衡能力,例如体操、技巧等项目的运动员,或舞蹈杂技演员的平衡能力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各种

原因引起平衡能力受损后,通过积极的治疗和平衡训练,可以使平衡功能得到改善或恢复。

4.平衡反应形成规律通常在出生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7 ~ 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9 ~ 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12 ~ 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5.特殊平衡反应除了一般的平衡反应之外,尚有2种特殊平衡反应。

(1)保护性伸展反应:是指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原支撑点时,身体所发生的一种平衡反应,表现为上肢和/或下肢伸展,其作用在于支持身体,防止摔倒。

(2)跨步及跳跃反应:是指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意外情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受到损伤,身体顺着外力的方向快速跨出一步,以改变支撑点,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来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二)平衡的维持机制

为了保持平衡,人体重心(center of gravity, COG)必须垂直地落在支撑面(base of support)的范围内。支撑面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下(卧、坐、站立、行走)所依靠的接触面。站立时的支撑面为包括两足底在内的两足之间的面积。支撑面的大小影响身体平衡。当身体的重心落在支撑面内,人体就保持平衡,反之,重心落在支撑面之外时就失去平衡。一般认为,保持人体平衡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感觉输入,中枢整合,运动控制。而前庭系统、视觉调节系统、身体本体感觉系统、大脑平衡反射调节、小脑共济协调系统以及肌群的力量在人体平衡功能的维持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感觉输入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视觉、躯体觉、前庭觉的传入来感知站立时身体所的处置和与地球引力及周围环境的关系。因此,适当的感觉输入,特别是躯体、前庭和视觉信息对平衡的维持和调节具有前馈(feed forward)和反馈(feedback)的作用。

(1)视觉系统:由视网膜所收集到的信息经过视觉通路传入到视中枢,提供了周围环境及身体运动和方向的信息。在视觉环境静止不动的情况下视觉系统能准确感受环境中物体的运动以及眼睛和头部的视空间定位。如果躯体感觉受到干扰或破坏,此时身体直立的平衡状态主要是通过视觉系统。视觉系统通过颈部肌肉的收缩使头部保持向上直立的位置和保持水平视线来使身体保持或恢复到原来的直立位,从而获得新的平衡。如果去除或阻断视觉输入(如闭眼、戴眼罩或在黑暗的环境中),此时,姿势的稳定性要比睁眼站立时显著下降。这也是视觉障碍者或老年人出现平衡能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2)躯体感觉:与平衡维持有关的躯体感觉包括皮肤感觉(触、压觉)和本体感觉。在维持身体平衡和姿势的过程中,与支撑面相接触的皮肤的触觉、压觉感受器向大脑皮质传递有关体重的分布情况和身体重心的位置;分布于肌肉、关节及肌腱等处的本体感受器(属于螺旋状感觉神经末梢)收集随支持面而变化的信息(如面积、硬度、稳定性以及表面平整度等而出现的有关身体各部位的

空间定位和运动方向),经深感觉传导通路向上传递。正常人站立在固定的支撑面上时,足底皮肤的触觉、压力觉和踝关节的本体感觉输入起主导作用,当足底皮肤和下肢本体感觉输入完全消失时(如外周神经病变),人体失去了感受支持面情况的能力,姿势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需要其它感觉特别是视觉系统的输入。如果此时闭目站立,由于同时失去了躯体和视觉的感觉输入,身体出现倾斜、摇晃,并容易摔倒。

(3)前庭系统:包括三个半规管,感知人体角加速度运动,椭圆囊、球囊(耳石器)感知的瞬时直线加速运动及与直线重力加速有关的头部位置改变的信息,经中脑的第四对颅神经(滑车神经)进人脑干。头部的旋转刺激了前庭系统中两个感受器。其一为半规管内的壶腹嵴(运动位置感受器),能感受头部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角加(减)速度变化而引起的刺激。其二为前庭迷路内的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感受静止时的地心引力和直线加(减)速度的变化引起的刺激。在躯体感觉和视觉系统正常的情况下,前庭冲动在控制人体重心位置上的作用很小。只有当躯体感觉和视觉信息输入均不存在(被阻断)或输入不准确发生冲突时,前庭系统的感觉输入在维持平衡的过程中才变得至关重要。

2.中枢整合三种感觉信息输入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产生运动的方案。当体位或姿势变化时,为了判断人体重心的准确位置和支持面情况,中枢神经系统将三种感觉信息进行整合,迅速判断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是有用的,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是相互冲突的,从中选择出那些提供准确定位信息的感觉输入,放弃错误的感觉输入。

3.运动控制(输出)中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重心调整回到原来的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当平衡发生变化时,人体可以通过三种调节机制或姿势性协同运动模式来应变,包括踝调节、髋调节及跨步调节机制。

(1)踝调节(ankle strategy):是指人体站在一个比较坚固和较大的支持面上, 受到一个较小的外界干扰(如较小的推力) 时,身体重心以踝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类似钟摆运动),以调整重心,保持身体的稳定性。

(2)髋调节(hip strategy):正常人站立在较小的支持面上(小于双足面积) ,受到一个较大的外界干扰时,稳定性明显降低,身体前后摆动幅度增大。为了减少身体摆动使重心重新回到双足的范围内,人体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活动来调整身体重心和保持平衡。

(3)跨步调节(stepping strategy):当外力干扰过大,使身体的摇动进一步增加,重心超出其稳定极限,髋调节机制不能应答平衡的变化时,人体启动跨步调节机制,自动地向用力方向快速

跨出或跳跃一步,来重新建立身体重心支撑点,为身体重新确定稳定站立的支持面,避免摔倒。

此外,前庭神经系统,内侧纵束向头部投射影响眼肌运动,经前庭脊髓通路向尾端投射维持躯干和下肢肌肉兴奋性,经γ运动纤维传出的冲动调整梭内肌纤维的紧张性;而经运动纤维发放的冲动调整骨骼肌的收缩,使骨骼肌保持适当的肌张力,能支撑身体并能抗重力运动,但又不会阻碍运动。交互神经支配或抑制可以使人体能保持身体某些部位的稳定,同时有选择性地运动身体的其他部位,产生适宜的运动,完成大脑所制定的运动方案,其中静态平衡需要肌肉的等长运动,动态平衡需要肌肉的等张运动。上述几方面的共同作用结果,使得人体保持平衡或使自己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

(三)平衡的评定

包括主观评定和客观评定两个方面。主观评定以观察和量表为主,客观评定主要是指平衡测试仪评定。

1.观察法:观察坐、站和行走等过程中的平衡状态。

2.量表法:虽然属于主观评定,但由于不需要专门的设备,评定简单,应用方便,临床仍普遍使用。信度和效度较好的量表主要有Berg平衡量表 ( Berg Balance Scale ),Tinnetti量表( Performance-Oriented Assessment of Mobility )以及“站起-走”计时测试 ( the Timed “ Up & Go ” test )。

3.平衡测试仪: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较快的定量评定平衡能力的一种测试方法,其种类包括Balance Performance Monitor ( BPM ) ,Balance Master,Smart Balance,Equitest等。平衡测试仪能精确地测量人体重心位置、移动的面积和形态,评定平衡功能障碍或病变的部位和程度,其结果可以保存,不仅可以定量评定平衡功能,还可以明确平衡功能损害的程度和类型,有助于制定治疗和康复措施,评价治疗和康复效果,同时,平衡测试仪本身也可以用作平衡训练,因此,临床应用范围广泛。

平衡的具体评定方法详见本套教材《康复评定学》中有关内容。

二、协调

(一)定义

协调 ( coordination ) 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地运动的能力。所完成运动的质量应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个方面。协调与平衡密切相关。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dystaxia)。

(二)分类

小脑、脊髓、和锥体外系共同参与而完成精确的协调运动,因此根据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部位不同而将共济失调分为以下三个类型:小脑性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和感觉性共济失调。

1.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张力和随意运动,因此小脑的损伤除了出现平衡功能障碍外,还可出现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是小脑病变的主要症状,急性小脑病变(如脑卒中、炎症)因无代偿,临床症状较慢性病变更为明显。小脑半球损害导致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患者由于对运动的速度、力量和距离的控制障碍而产生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上肢较重,动作愈接近目标震颤愈明显,并有快速及轮替运动异常,字愈写愈大(大写症);在下肢则表现为行走时的酩酊步态。

2.大脑性共济失调额桥束和颞枕桥束是大脑额、颞、枕叶与小脑半球的联系纤维,其病变可引起共济失调,但较小脑病变的症状轻。可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额叶性共济失调:见于额叶或额桥小脑束病变。表现类似小脑性共济失调,如平衡障碍、步态不稳、对侧肢体共济失调,肌张力增高、键反射亢进和出现病理征,伴额叶症状如精神症状、强握反射等。

(2)顶叶性共济失调:对侧肢体出现不同程度共济失调,闭眼时明显,深感觉障碍不明显或呈一过性。

(3)颞叶性共济失调:较轻,表现一过性平衡障碍,早期不易发现。

3.感觉性共济失调:脊髓后索的病变会造成深感觉障碍,从而引起感觉性共济失调。此类患者的协调障碍主要表现为站立不稳,行走时迈步不知远近,落脚不知深浅,踩棉花感,并需要视觉补偿,常目视地面行走,在黑暗处则难以行走。检查时会发现震动觉、关节位置觉缺失,闭目难立(Romberg)征阳性。

(三)协调的维持机制

简单来说,保持人体协调与平衡一样,也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感觉输入,中枢整合,运动控制。但与平衡有所不同,协调的感觉输入主要包括视觉和本体感觉,而前庭觉所起的作用不大;中枢的整合作用依靠大脑反射调节和小脑共济协调系统,其中小脑的协调系统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小脑的损伤除了出现平衡功能障碍外,还可出现共济失调;运动控制要依靠肌群的力量。

以上三个环节共同作用,就可以保证协调功能的正常,无论哪一个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协调功能障碍的产生。

(四)协调的评定

主要是观察被测试对象,在完成指定的动作中有无异常。主要包括指鼻试验、指-指试验、轮替试验、食指对指试验、拇指对指试验、握拳试验、拍膝试验、跟-膝-胫试验、旋转试验和拍地试验

等。这些试验主要观察动作的完成是否直接、精确,时间是否正常,在动作的完成过程中有无辩距不良、震颤或僵硬,增加速度或闭眼时有无异常。评定时还需要注意共济失调是一侧性或双侧性,什么部位最明显(头、躯干、上肢、下肢),睁眼、闭眼有无差别。

协调的具体评定方法详见本套教材《康复评定学》中有关内容。

(金冬梅)

第二节平衡功能训练

平衡训练方法比较多,掌握了这些方法,才能针对性地训练具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而在训练前,熟悉平衡的影响因素和训练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一、平衡的影响因素

(一)平衡的维持机制对平衡功能的影响

1.与平衡有关的感觉的作用视觉、本体感觉、前庭感觉与平衡有重要关系。正常在睁眼时控制平衡以本体感觉和视觉为主,反应灵敏,而在闭目时则需依靠前庭感觉,但反应不如躯体感觉、视觉灵敏。

2.与平衡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主要有牵张反射、不随意运动和随意运动三个系统。运动控制系统功能下降,则平衡功能下降。

(二)重心和支撑面对平衡功能的影响

1.重心经过人体重心所作的垂线,必须落在支撑面之上才有可能保持平衡,否则将不利于平衡。重心越低,越容易保持平衡,重心越高,越难保持平衡。平衡状态的优劣,还可用重心与支撑面中心的连线同经过支撑面中心所作的垂线所形成的夹角的大小来评定,此夹角越小,平衡越佳,反之则越差。

2.支撑面人坐位时与接触物之间的面积或站立时两足之间的面积为支撑面积,支撑面大、硬、平整时利于保持平衡,小、软、不平时则不利于平衡。

(三)人体应付姿势变化的对策当姿势变化危及平衡时,人体应付的对策有一定的规律。

1.踝对策当人站在地毯上时,如突然有人向后拉地毯,则身体将有向前倾倒的倾向。此时站在地毯上的人将通过腓肠肌、腘绳肌和骶棘肌的收缩使身体向后以免失去平衡,此时头、躯干成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环节以踝为轴向后摆动。以上反应即为踝对策。

2.髋对策让受试者站在一根窄的横梁上,即支撑面变小,且不能与全足底接触,此时若后移横梁,为避免失去平衡,受试者将伸直下肢,以髋关节为轴屈髋、前倾躯干,这种依靠髋活动的对策称为髋对策。

3.迈步对策以站在地毯上的人为例,如有人向后拉地毯的幅度过大,站立者将向前扑倒时,此时踝关节已不能克服,只得主动迈出一步以免失去平衡,此为迈步对策。

二、平衡训练原则

(一)循序渐进

1.支撑面由大到小训练时支撑面积逐渐由大变小,即从最稳定的体位逐步过渡到最不稳定的

体位。开始时可以在支撑面积较大或使用辅助器具较多的体位进行训练,当患者的稳定性提高后,则减小支撑面积或减少辅助器具的使用。例如,开始时进行坐位训练,再逐步过渡至站位,站位训练时两足之间距离逐渐变小至并足,然后单足站立再到足尖站立,逐渐增加平衡训练的难度。开始训练时除了支撑面由大变小外,还应由硬而平整的支撑面逐步过渡到软而不平整的支撑面下进行。例如,开始时在治疗床上进行训练,平衡功能改善后,过渡到软垫上和治疗球上训练。

2.重心由低到高仰卧位→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位→双膝跪位→半跪位→坐位→站立位,这样重心由低到高,逐渐增加平衡训练的难度。

3.从睁眼到闭眼视觉对平衡功能有补偿作用,因而开始训练时可在睁眼状态下进行,当平衡功能改善后,可增加训练难度,在闭眼状态下进行。

4.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首先恢复患者保持静态平衡的能力,即能独自坐或独自站。

静态平衡需要肌肉的等长收缩,因此,可以通过训练维持坐或站立的躯干肌肉保持一定的肌张力来达到静态平衡。当患者具有良好的静态平衡能力之后,再训练动态平衡。

动态平衡需要肌肉的等张收缩。在动态平衡的训练过程中,要先训练他动态平衡,即当患者能保持独自坐或独自站立时,治疗人员从前面、后面、侧面或在对角线的方向上推或拉患者,将患者被动地向各个方向推动,使其失去静态平衡的状态,以诱发其平衡反应,然后让患者回到平衡的位置上。他动态平衡训练中要掌握好力度,逐渐加大,以防出现意外。

当患者对他动态平衡有较好的反应后,最后训练自动态平衡。即让患者在坐位和站立位上完成各种主动或功能性活动,活动范围由小到大。

5.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平衡反应的训练可在床、椅、地面等稳定的支撑面上,也可在摇板、摇椅、滚筒、大体操球等活动的支撑面上。一般先在稳定的支撑面上,后在活动的支撑面上。为增加难度,可在训练中增加上肢、下肢和躯干的扭动等。

(二)综合训练

存在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往往同时具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或步态等异常,如果是脑卒中或脑外伤的患者还可能存在认知、言语等功能障碍,因此,在平衡训练同时,也要进行肌力、言语、认知、步态等综合性训练,如此也能促进平衡功能的改善,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恢复。

(三)注意安全训练平衡功能的原则是在监护下,先将患者被动地向各个方向移动到失衡或接近失衡的点上,然后让他自行返回中位或平衡的位置上。训练中要注意从前面、后面、侧面或在对角线的方向上推或拉患者,让他达到或接近失衡点;要密切监控以防出现意外,但不能扶牢患者,否则患者因无需做出反应而失去效果;一定要让患者有安全感,否则因害怕而诱发全身痉挛出现联合反应,加重病理模式。

总而言之,在注意安全性的前提下,因人而异,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训练的难度和复杂性,逐步改善平衡功能。

三、平衡训练方法

平衡训练时,一般先从卧位(如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开始。因为卧位的支撑面最大,最稳定,患者比较容易掌握平衡技巧。逐渐过渡到最不稳定的体位(如站立位)。训练顺序为:仰卧位→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位→双膝跪位→半跪位→坐位→站立位。其中对于截瘫的患者,主要训练体位是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位→双膝跪位→半跪位→坐位→站立位,而对于偏瘫患者则主要训练体位是仰卧位→坐位→站立位。不论在什么体位下训练,首先需要控制头部的稳定,其次是颈部和躯干肌肉的协同收缩,来保持躯干的稳定性

平衡训练方法按不同的因素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按患者的体位可以分为卧位、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训练、肘膝跪位训练、双膝跪位训练、半跪位训练、坐位训练、站立位训练;按是否借助器械如平衡板、训练球或平衡仪等可以分为徒手平衡训练和借助器械平衡训练;按患者保持平衡的能力可分为静态平衡训练、自动态平衡训练和他动态平衡训练;按患者的疾病类型可以分为脑卒中或脑外伤患者的平衡训练、脊髓损伤患者的平衡训练、帕金森综合症患者的平衡训练等等。具体训练方法按体位顺序叙述如下。

(一)仰卧位

此种体位下的平衡训练主要适合于偏瘫患者。平衡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躯干的平衡训练,所采用的训练方法是桥式运动。

1.桥式运动的目的:是训练腰背肌和提高骨盆的控制能力,诱发下肢分离运动,缓解躯干及下肢的痉挛,提高躯干肌肌力和平衡能力。故应鼓励病人于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桥式运动。

2.桥式运动的方法:病人仰卧位,双手放于体侧,或双手交叉组指相握,胸前上举,注意患手大拇指放在最上面,以对抗拇指的内收和屈曲,下肢屈曲支撑于床面,患者将臀部抬离床面,尽量抬高,即完成伸髋、屈膝、足平踏于床面的动作。因完成此动作时,人体呈拱桥状,故而得名“桥式运动”。双侧下肢同时完成此动作为双桥运动,单侧下肢完成此动作为单桥运动(图8-1,2)。

3.桥式运动的训练方法:当病人不能主动完成抬臀动作时,可给以适当的帮助。治疗师可将一只手放在患者的患膝上,然后向前下方拉压膝关节,另一只手拍打患侧臀部,刺激臀肌收缩,帮助患髋伸展(图8-3)。在进行桥式运动时,病人两足间的距离越大,伸髋时保持屈膝所需的分离性运动成分就越多。随着病人控制能力的改善,可逐渐调整桥式运动的难度,如由双桥运动过渡到单桥运动。

(二)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

此种训练体位主要适合截瘫患者,是上肢和肩部的强化训练及持拐步行前的准备训练。

1.静态平衡训练:患者取俯卧位,前臂支撑上肢体重,保持静态平衡。开始时保持的时间较短,随着平衡功能的逐渐改善,保持时间达到30min后,则可以再进行动态平衡训练。

2.他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俯卧位,前臂支撑上肢体重,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的肩部。训练开始时推动的力要小,使患者失去静态平衡的状态,又能够在干扰后恢复到平衡的状态,然后逐渐增加推动的力度和范围(图8-4) 。

3.自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俯卧位,前臂支撑上肢体重,自己向各个方向活动并保持平衡。

(三)肘膝跪位

此种训练体位同样主要适合截瘫患者,也适用于运动失调症和帕金森综合症等具有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

1.静态平衡训练:患者取肘膝跪位,由肘部和膝部作为体重支撑点,在此体位下保持平衡。保持时间如果达到30min,再进行动态平衡训练。

2.他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肘膝跪位,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推动的力度和幅度逐渐由小到大。

3.自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肘膝跪位。

(1)整体活动:患者自己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活动身体并保持平衡,也可上、下活动躯干并保持平衡。

(2)肢体活动:然后可指示患者将一侧上肢或下肢抬起并保持平衡,随着稳定性的增强,再将

一侧上肢和另一侧下肢同时抬起并保持平衡,如此逐渐增加训练的难度和复杂性。

(四)双膝跪位和半跪位

这两种训练体位也主要适合于截瘫患者。双膝跪位平衡掌握后,再进行半跪位平衡训练。

1.静态平衡训练: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半跪位,然后保持平衡。静态平衡保持达到30min后,可进行动态平衡训练。

2.他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半跪位。

(1)治疗床上训练:患者跪于治疗床上,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

(2)平衡板上训练:患者跪于平衡板上,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由于平衡板会随着患者身体的倾斜而出现翘动,从而提供了一个活动的支持面,增加了训练的难度。

3.自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半跪位。

(1)向各个方向活动:患者自己向各个方向活动身体,然后保持平衡。

(2)抛接球训练:治疗师在患者的各个方向向患者抛球,患者接到球后,再抛给治疗师,如此反复。抛球的距离和力度可逐渐加大,以增加训练难度。

无论是患者自己活动,还是抛接球训练,都可以先在治疗床上进行,然后在平衡板上进行,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五)坐位

对于截瘫的患者,在进行平衡训练时应该由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位、双膝跪位、半跪位逐渐到坐位和站位。而对于偏瘫患者则主要是进行坐位和站位的平衡训练。

偏瘫患者早期多由于不能保持躯干的直立而不能保持坐位平衡,截瘫的患者如果躯干肌肉瘫痪或无力也难以保持坐位平衡,还有许多其他疾患如帕金森病等也会引起坐位平衡障碍,这些情况均需要进行坐位平衡训练。坐位平衡训练主要包括长坐位平衡训练和端坐位平衡训练,前者多适用于截瘫患者,后者多适用于偏瘫患者。

1.长坐位平衡训练:临床中患者会根据自身的残疾情况而选用最舒适的坐姿。一般来说截瘫患者多采用长坐位进行平衡功能训练。

(1)静态平衡训练:患者取长坐位,前方放一面镜子,治疗师于患者的后方,首先辅助患者保持静态平衡,逐渐减少辅助力量,待患者能够独立保持静态平衡30min后,再进行动态平衡训练。

(2)他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长坐位。

①治疗床上训练:患者坐于治疗床上,治疗师向侧方或前、后方推动患者,使患者离开原来的起始位,开始时推动的幅度要小,待患者能够恢复平衡,再加大推动的幅度。

②平衡板上训练:患者坐于平衡板上,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

(3)自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长坐位。

①向各个方向活动:可指示患者向左右或前后等各个方向倾斜,躯干向左右侧屈或旋转,或双上肢从前方或侧方抬起至水平位,或抬起举至头顶,并保持长坐位平衡。当患者能够保持一定时间的平衡,就可以进行下面的训练。

②触碰治疗师手中的物体:治疗师位于患者的对面,手拿物体放于患者的正前方、侧前方、正上方、侧上方、正下方、侧下方等不同的方向,让患者来触碰治疗师手中的物体。

③抛接球训练:抛球、接球训练可进一步增加患者的平衡能力,也可增加患者双上肢和腹背肌的肌力和耐力。在进行抛接球训练时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向患者抛球,同时可逐渐增加抛球的距离和力度来增加训练的难度(图8-5)。

2.端坐位平衡训练:偏瘫患者多采用端坐位平衡训练。能很好的保持端坐位平衡,才能进行站立位的平衡训练,为步行做好准备。

由于脑卒中的偏瘫患者多年老体弱,突然从卧位坐起,很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出现头晕、恶心、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冷汗、心动过速、脉搏变弱等,严重的甚至休克。为预防突然体位变化造成的反应,可先进行坐起适应性训练。先将床头摇起30°,开始坐起训练,并维持15~30min,观察患者的反应,2~3天未有明显异常反应者即可增加摇起的角度,一般每次增加15°,如此反复,逐渐将床摇至90°。如病人在坐起时感觉头晕、心率加快、面色苍白等应立即将床摇平,以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对一般情况良好的患者,可直接利用直立床,调整起立的角度,帮助患者达到站立状态。

当患者经过坐起适应性训练后,则可以进行下面的训练。

(1)静态平衡训练:患者取端坐位,开始时可辅助患者保持静态平衡,待患者能够独立保持静态平衡一定时间后,再进行动态平衡训练。

(2)他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端坐位。

①治疗床上训练:患者坐于治疗床上,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推动的力度逐渐加大,患者能够恢复平衡和维持端坐位。

②平衡板上训练:患者坐于治疗板上,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

③训练球上训练:患者坐于训练球上,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因为治疗球支撑体重,是一个活动的而且较软的支撑面,更难保持平衡,从而增加了训练的难度(图8-6)。

(3)自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端坐位。

①向各个方向活动:可指示患者向各个方向活动,侧屈或旋转躯干,或活动上肢的同时保持端坐位平衡。

②触碰治疗师手中的物体:治疗师位于患者的对面,手拿物体放于患者的各个方向,让患者来触碰治疗师手中的物体。

③抛接球训练:治疗师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向患者抛球,并逐渐增加抛球的距离和力度。

可以让患者先在治疗床上自己活动、触碰治疗师手中的物体或和治疗师抛接球,平衡功能改善后,再坐在平衡板或治疗球上,在活动的支撑面上训练,增加训练难度,这样有利于平衡功能的进一步改善。

(六)站立位

患者的坐位平衡改善后,就可以进行站立位平衡训练。无论是偏瘫、截瘫还是其他情况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进行站立位的平衡训练,都是为步行做好准备,并最终达到步行的目的。

1.静态平衡训练:先进行辅助站立训练,然后进行独立站立训练。

(1)辅助站立训练:在患者尚不能独立站立时,需首先进行辅助站立训练。

可以由治疗师扶助患者,也可以由患者自己扶助肋木、助行架、手杖或腋杖等,或者患者站于平行杠内扶助步行。

当患者的静态平衡稍微改善后,则可以减少辅助的程度,如由两位治疗师扶助减少为一位治疗师扶助,或由扶助助行架改为扶助四脚拐,由四脚拐再改为三脚拐,再改为单脚拐。

当平衡功能进一步改善,不需要辅助站立后,则开始进行独立站立平衡训练。

(2)独立站立训练:患者面对镜子保持独立站立位,这样在训练时可以提供视觉反馈,协助调整不正确的姿势。独立站立并可保持平衡达到一定的时间,就可以进行他动态站立平衡训练。

2.他动态平衡训练:患者面对镜子保持独立站立位。

(1)硬而大的支撑面上训练:患者站在平地上,双足分开较大的距离,有较大的支撑面,利于保持平衡。治疗师站于患者旁边,向不同方向推动患者,可以逐渐增加推动的力度和幅度,增加训练的难度。

(2)软而小的支撑面上训练:随着平衡功能的改善,可以由硬的支撑面改为小软的支撑面,例如站在气垫上或软的床垫上等等,也可以缩小支撑面,并足站立,或单足站立。然后治疗师向各个

方向推动患者,使其失横后再恢复平衡。

(3)活动的支撑面上训练:可以提供活动的支撑面给患者站立,如平衡板,进一步增加训练的难度。然后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

3.自动态平衡训练:患者仍需要面对镜子站立,治疗师站于患者旁边。自动态平衡的训练方法较多,具体如下。

(1)向各个方向活动:站立时足保持不动,身体交替向侧方、前方或后方倾斜并保持平衡;身体交替向左右转动并保持平衡。

(2)左右侧下肢交替负重:左右侧下肢交替支撑体重,每次保持5~10秒,治疗师需特别注意监护患者,以免发生跌倒,也需注意矫正不正确的姿势。

(3)太极拳运手式训练:可以采用太极拳的运手式进行平衡训练。运手式是身体重心一个连续的前后左右的转移过程,同时又伴随上肢的运动,因而是一个训练平衡的实用方法。

(4)触碰治疗师手中的物体:治疗师手拿物体,放于患者的正前方、侧前方、正上方、侧上方、正下方、侧下方等各个方向,让患者来触碰物体。

(5)抛接球训练:在进行抛接球训练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向患者抛球,同时可逐渐增加抛球的距离和力度来增加训练的难度。

(6)伸手拿物:拿一物体放于地面上距离患者不同的地方,鼓励患者弯腰伸手去拿物体(图8-7)。

(7)平衡测试仪训练:平衡测试仪除了可以用来客观地评定平衡功能,还可以用于平衡功能的训练。训练时,患者双足放在测试仪的测力平台上,在仪器的显示屏上通过不同的图标来显示双足所承担的体重。正常人每侧足承受体重的50%,通过有意识的将体重转移到一侧下肢,可以提高对自动态平衡能力的训练。

在进行站立位平衡训练时,要注意随时纠正患者的站立姿势,防止患膝过伸等异常姿势。

四特殊的平衡训练

(一)Frenkel平衡体操训练

Frenkel平衡体操训练是中枢神经系统再学习的训练技术。其训练的主要原则为先简单后复杂、先粗后细、先快后慢、从残疾较轻的一侧开始的系统有序的训练。患者通过视、听、触的代偿强化反馈机制,反复学习和训练基本动作,能熟练掌握后逐渐再学习复杂动作,以不同的协调运动模式,

控制重心变化,建立新的平衡。其训练方法如下。

1.卧位患者平卧于治疗床上,头略高能看到下肢的运动。双下肢轮流伸展、屈曲、上抬及保持平衡悬空位。

2.坐位患者坐在椅子上,两手握住前面的肋木,两足后移,上身前屈,重心移到足上,起立、坐下、轮流用脚尖点击地面上所画的点等。

3.立位患者两足分开再靠拢;身体左右、前后晃动;交替单足站立并保持平衡;平衡杆内双手抓握或不抓握扶杆,左右晃动身体保持平衡。

4.步行患者立位,练习重心移动横走、前进、后退、原地转及双足轮流跨越障碍,走横8字训练等。

5.手运动指导患者依次从达到小、有节律的用手来指桌上粉笔画的球、拔木钉、抓球等训练。

6.负重用沙袋做重物或用弹力绷带固定四肢近端关节,以产生阻力感,也可以与其他训练同时进行。

(二)前庭功能训练

前庭主要是感受人体运动时的加速度或减速度。对于前庭功能障碍的患者,其平衡功能的训练方法有其独特性。双侧前庭功能完全丧失的患者或前庭功能障碍合并视觉或本体感觉障碍时,疗效较差。但对部分功能损伤的患者则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改善。

1992年Susan等设计了一套提高前庭适应性和在平衡中诱发视觉和本体感觉参与的提高平衡功能的训练,具体方法为:

1.患者双足尽可能靠拢,必要时双手或单手扶墙保持平衡,然后左右转头,再单手或双手不扶墙站立,时间逐渐延长并仍保持平衡,双足再靠拢些。

2.患者步行,必要时他人给予帮助。

3.患者练习在行走中转头。

4.患者双足与肩同宽站立,直视前方目标,逐渐使支撑面变窄,即双足间距离缩短至1/2足长,在进行训练时,双眼先断续闭拢,然后闭眼时间逐渐延长,同时,前臂先伸展,然后放置体侧,再交叉于胸前,在进行下一个难度训练之前,每一体位至少保持15s,训练时间总共为5-15min。

5.患者站立于软垫上,可从站立于硬地板开始,逐渐过渡到在薄地毯、薄枕头或沙发垫上站立。

6.患者在行走中转圈练习,从转大圈开始,逐渐变得越来越小,两个方向均应练习。

此外,还可以让患者坐在可以转动的椅子上如电动轮椅,进行前庭旋转训练,具体方法如下:1.患者坐在可折叠的椅子上,头直立轻靠在椅背上,脚放在踏板上身体放松,并加3条安全绑

带,分别绑住患者的胸部、下腰部和脚踝部。通过治疗师控制旋转的速度,使患者被动感受加速度的变化。

2.患者睁眼平躺于转椅上,转椅逆时针加速至180°/s,按治疗师口令进行左右主动转头运动,5min头部运动后,转椅减速停止,休息5min后,患者闭眼,顺时针加速至180°/s,再次做头部左右转动运动,5min后,转移减速停止。

3.患者睁眼坐于转椅上,头与躯干呈90°,转椅逆时针加速至180°/s,按治疗师口令作头前倾运动,共6次,轮椅减速停止,休息5min后,闭眼顺时针加速至180°/s,再作头前倾运动6次,然后轮椅减速停止。

(三)本体感觉训练

本体感觉主要感受关节的位置。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1.下肢开链运动不能站立的患者,可在卧位进行双下肢交替屈曲、伸展练习,内收、外展练习等。

2.下肢闭链运动背部靠墙而立,双足肩宽,保持不动,进行下蹲、站起训练,速度可由慢逐渐加快。

3.平衡板训练患者站立于平衡板上,进行重心转移训练,速度快慢交替。

4.棉垫上训练在棉垫上进行重心转移、外力干扰训练、抛接球训练和行走等。棉垫是软的支撑面,因而在棉垫上进行训练平衡,有助于改善本体感觉。

5.复杂行走练习前进、后退、侧向走、8字走及S型走,绕过障碍物行走,上下楼梯等等。速度需快慢交替。

6.复杂地面上行走在行走的路线上放置高矮不同的台阶,或硬度不同的小棉垫,或台阶和棉垫交替放置,让患者在上面行走。

五、临床应用

(一)注意事项

在进行平衡训练前,治疗师要明确的注意事项:

1.平衡功能训练适用于具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也适用于正常人群。

2.当患者具有严重的心率失常、心力衰竭、严重感染或严重的痉挛等,则暂不宜进行平衡训练。

3.训练时,治疗师要在患者旁边密切监护,以免发生跌倒;并且在训练中要给患者口令,以提示、指导或鼓励患者完成相应的动作或任务;要让患者面对镜子进行姿势矫正。

4.训练前、训练中和训练疗程结束后,要注意平衡功能评定,以了解存在的问题、制定或修改

训练方案。

5.要注意综合训练。平衡训练不是单独进行的,要保持平衡还需要患者有适当的肌力、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等,因此在进行平衡训练的同时,还要进行相关的肌力等其他方面的训练。

(二)偏瘫患者的平衡训练

脑卒中、脑外伤或脑肿瘤等疾病可导致患者出现肢体偏瘫,对于偏瘫患者,训练体位顺序应为仰卧位→坐位→站立位,具体方法如下。

1.仰卧位训练

平衡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躯干的平衡训练,所采用的训练方法是桥式运动;此外可进行重心转移,患者可以向左右、上下移动身体或向左右转动身体。

2.坐位训练

由于脑卒中的偏瘫患者多年老体弱,突然从卧位坐起,很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为预防突然体位变化造成的反应,可先进行坐起适应性训练。当患者经过坐起适应性训练后,则可以进行端坐位平衡训练。

(1)静态平衡训练:患者取端坐位,开始可辅助患者保持静态平衡,然后再进行动态平衡训练。

(2)他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端坐位,治疗师对患者进行外力干扰训练,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患者开始可坐于治疗床上,后坐于平衡板或Bobath球上,通过支撑面的改变增加训练难度(图8-4)。

(3)自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端坐位,治疗师指示患者向各个方向活动,侧屈或旋转躯干,或活动上肢的同时保持端坐位平衡。还可以进行触碰物体训练和抛接球训练。

3.站立位训练

站立位的平衡训练,是为步行做准备。

(1)静态平衡训练先进行辅助站立训练,然后进行独立站立训练。

辅助站立训练:可以由治疗师扶助患者,也可以由患者自己扶助肋木、助行架、手杖或腋杖等,或者患者站于平行杠内扶助步行。当患者的静态平衡稍微改善后,则可以减少辅助的程度。

独立站立训练:患者面对镜子保持独立站立位。

(2)他动态平衡训练:患者面对镜子保持独立站立位,治疗师对其进行外力干扰训练。硬而大的支撑面上训练:如在地面上,并可逐渐缩小两足之间的支撑面积;软而小的支撑面上训练:如气垫或软垫上;活动的支撑面上训练:如平衡板上。

(3)自动态平衡训练患者仍需要面对镜子站立,治疗师站于患者旁边。可进行重心转移训练、左右侧下肢交替负重、太极拳云手式训练、触碰物体训练、抛接球训练、伸手拿物训练、平衡测试仪训练等等。进行站立位平衡训练时,要注意随时纠正患者的站立姿势,防止患膝过伸等异常姿势。

4.Frenkel平衡体操训练在卧位、坐位和站立位均可以采用Frenkel平衡体操中的动作进行平衡训练。

(三)截瘫患者的平衡训练

脊髓损伤或肿瘤等都可导致患者出现截瘫,截瘫患者的主要训练体位是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位→双膝跪位→半跪位→坐位→站立位。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1.前臂支撑下俯卧位训练是上肢和肩部的强化训练及持拐步行前的准备训练。

(1)静态平衡训练患者取俯卧位,前臂支撑上肢体重,保持静态平衡。

(2)他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俯卧位,前臂支撑上肢体重,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的肩部进行外力干扰训练。

(3)自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俯卧位,前臂支撑上肢体重,自己向各个方向活动并保持平衡。

2.肘膝跪位训练此种训练体位适合截瘫患者、运动失调症和帕金森综合症等具有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

(1)静态平衡训练患者取肘膝跪位,由肘部和膝部作为体重支撑点,在此体位下保持平衡。

(2)他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肘膝跪位,进行外力干扰训练。

(3)自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肘膝跪位,进行重心转移训练。

整体活动:患者自己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活动身体并保持平衡,也可上、下活动躯干并保持平衡。

肢体活动:然后可指示患者将一侧上肢或下肢抬起并保持平衡,随着稳定性的增强,再将一侧上肢和另一侧下肢同时抬起并保持平衡,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和复杂性。

3.双膝跪位和半跪位训练

双膝跪位平衡掌握后,再进行半跪位平衡训练。

(1)静态平衡训练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半跪位,然后保持平衡。

(2)他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双膝跪位或半跪位,先在治疗床上后在平衡板上进行外力干扰训练。

(3)自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半跪位,进行重心转移训练或抛接球训练。需注意逐渐改变支撑面增加训练的难度。

4.坐位训练临床中截瘫患者会根据自身的残疾情况而选用最舒适的坐姿,一般来说截瘫患者多采用长坐位进行平衡功能训练。

(1)静态平衡训练:患者取长坐位,前方放一面镜子,治疗师于患者的后方,首先辅助患者保持静态平衡,逐渐减少辅助力量,患者能够独立保持静态平衡30min后,再进行动态平衡训练。

(2)他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长坐位坐于治疗床上,治疗师对其进行外力干扰训练。

(3)自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长坐位。可指示患者进行重心转移训练、触碰物体训练、抛接球训练等。

5.站立位训练

截瘫患者的站立位训练和偏瘫患者的基本相同,见前文所述。

(金冬梅)

第三节协调功能训练

协调训练强调动作的完成质量,要掌握协调训练方法,需先了解协调的影响因素和协调训练的原则。

一、协调的影响因素

1.与协调有关的感觉的作用视觉、本体感觉与协调有重要关系。视觉对协调功能有补偿作用,本体感觉同样有益于协调的维持。

2.与协调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骨骼系统的功能越接近正常,则协调功能越接近正常。

3.动作的频率协调动作的频率越低,越易保持协调,反之,协调动作的频率越高,则越易失去协调性。

4.其他因素如精神、心理、认知和患者的主动性等。患者有抑郁或焦虑情绪会影响协调训练的效果,认知功能差则训练效果可能不明显,主动性差也会影响训练效果。

二、协调训练原则

1.协调训练的目的是改善动作的质量,即改善完成动作的方向和节奏、力量和速度,以达到准确的目标。

2.其训练的基本原则

(1)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先进行简单动作的练习,掌握后,再完成复杂的动作,逐步增加训练的难度和复杂性。

(2)重复性训练:每个动作都需重复练习,才能起到强化的效果,这种动作才能被大脑记忆,从而促进大脑的功能重组,而进一步改善协调功能。

(3)针对性训练:针对具体的协调障碍而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这样更具有目的性。

(4)综合性训练:协调训练不是孤立进行的,即在进行针对性训练的同时,也需要进行相关的训练,如改善肌力的训练、改善平衡的训练等等。

三、协调训练方法

(一)与平衡功能训练的区别

协调功能训练的方法与平衡功能训练方法基本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

平衡功能的训练侧重于身体重心的控制,以粗大动作、整体动作训练为主;协调功能训练侧重于动作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以肢体远端关节的精细动作、多关节共同运动的控制为主,同时强调动作完成过程的质量,例如在动作的完成是否正确、准确、在完成过程中有没有出现肢体的震颤等。协调功能评定的方法如指鼻试验、轮替试验等,这些动作既可以用来进行评定,同时也可

第七章配位平衡

第七章配位平衡 一、选择题 1、欲用EDTA 测定试液中的阴离子,宜采用: A.直接滴定法; B.返滴定法; C.置换滴定法; D.间接滴定法 答() 2、用EDTA 测定Cu 2+,Zn 2+,Al 3+中的Al 3+,最合适的滴定方式是: A.直接滴定; B.间接滴定; C.返滴定; D.置换滴定 (已知lg K CuY =18.8,lg K ZnY =16.5,lg K AlY =16.1) 答( ) 3、EDTA 滴定Al 3+的pH 一般控制在4.0~7.0范围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H <4.0时,Al 3+离子水解影响反应进行程度; B.pH >7.0时,EDTA 的酸效应降低反应进行的程度; C.pH <4.0时,EDTA 的酸效应降低反应进行的程度; D.pH >7.0时,Al 3+的NH 3配位效应降低了反应进行的程度 答( ) 4、在Fe 3+,Al 3+,Ca 2+,Mg 2+的混合液中,用EDTA 法测定Fe 3+,Al 3+,要消除Ca 2+,Mg 2+的干扰,最简便的方法是采用: A.沉淀分离法; B.控制酸度法; C.溶液萃取法; D.离子交换法 答( ) 5、用指示剂(In),以EDTA(Y)滴定金属离子M 时常加入掩蔽剂(X)消除某干扰离子(N)的影响。不符合掩蔽剂加入条件的是: A.K NX >K NY ; C.K MX <K MX 答( ) 6、已知lg K BiY =27.9;lg K NiY =18.7。今有浓度均为0.01mol ?L -1的Bi 3+,Ni 2+混合试液。欲测定其中Bi 3+的含量,允许误差 A.<1; 答( ) 7、某配离子[M(CN)4]2-的中心离子M 2+以(n -1)d 、ns 、np 轨道杂化而形成配位键,则这种配离子的 磁矩和配位键的极性将...........................................................................................( )。 (A)增大,较弱; (B)减小,较弱; (C)增大,较强; (D)减小,较强。 8、EDTA 溶液中,HY 3-和Y 4-两种离子的酸效应系数之比,即αHY 3£-/αY 4-等于: A.[H + ]/K a5; B.[H +]/K a6; C.K a5/[H +]; D.K a6/[H +] 答( ) 9、AgCl 在1mol ?L -1氨水中比在纯水中的溶解度大。其原因是: A.盐效应; B.配位效应; C.酸效应; D.同离子效应 答( ) 10、在pH=1,0.1mol ?L -1EDTA 介质中,Fe 3+/Fe 2+的条件电极电位E '+2+/Fe Fe 3和其标准电极电位/E +Fe Fe 32+相比: A.E '+2+/Fe Fe 3/E +Fe Fe 32+; C.E '+2+/Fe Fe 3=/E +Fe Fe 32+ ; D.无法比较 答( ) 11、已知AgBr 的p K sp =12.30,Ag(NH 3)2+的lg K 稳=7.40,则AgBr 在1.001mol ?L -1NH 3溶液中的溶解度(单位:mol ?L -1)为: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科罗予 平衡功能评定 定义 平衡是指人体不论处在某种位置,运动或受到外力推动时,只懂得调整姿势并维持所需要姿势的过程. 平衡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跨步及跳跃反应,都是从小就学会的,是一种自动反应,平衡所提供的稳定性对一切技巧活动都是必需的. 平衡功能的正常反应 平衡受中脑和大脑皮质控制,属于高级水平的发育性反应. 平衡反应是一种自动反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随时变化. 平衡反应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其控制要求具备完善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包括视觉,前庭系统,本体感觉,精细触觉,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有效的肌张力,肌力和耐力,关节的灵活性. 平衡的三种状态 静态平衡 人体在无外力的情况下维持某种姿势的过程. 自我动态平衡 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 他人动态平衡 人体在外力推动作用下调整姿势的过程. 平衡反应 正常儿童形成平衡反应的时间是:俯卧,6个月;仰卧,7~8个月;坐,7~8个月;蹲起,9~12个月;站立,12~21个月. 平衡反应的四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患者取仰卧位,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变化时,出现躯干向外力作用方向弯曲,同时肢体向外伸展. 第二种方式:患者取仰卧位,坐位或站位,由于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倾斜或移动面使重心移位,出现躯干向倾斜上方弯曲,同侧肢体向外伸展,对侧保护性伸展. 第三种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此时向后推患者,出现足蚓状肌先收缩,随后足趾背屈,屈髋,躯干屈曲,上肢向前抬,最后头,肩向前. 第四种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此时向前推患者,出现足趾先屈曲,然后足跟抬起,伸髋,躯干后伸,上肢向后摆,最后肩后伸,头后仰. 保护性伸展反应 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偏离原支撑点时,上肢或下肢后伸并外展,以支持身体,防止摔倒.正常儿童形成保护性伸展反应的时间是:上肢,4~6个月;下肢,6~9个月. 保护性伸展反应 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偏离原支撑点时,上肢和/或下肢后伸并外展,以支持身体,防止摔倒. 正常儿童形成保护性伸展反应的时间是:上肢,4~6个月;下肢,6~9个月. 跨步及跳跃反应 当外力使身体明显偏离支撑点时,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向着被推方向快速跨出一步,改变支撑点而不是试图维持原有支撑点. 正常儿童形成跨步及跳跃反应的时间是15~18个月. 平衡功能的评定 可根据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以下分级

第七章配位化合物汇总

第七章配位化合物(计划学时数:3)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讲解使学生掌握配合物的一些基本概念,并了解使配离子电离平衡发生移动的因素。 [教学要求] 1.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定义、组成、结构特征和系统命名。 2.理解配位化合物稳定常数的意义,理解酸度等因素对配位平衡的影响。 3.掌握螯合物的结构特征和特性。 4.了解配位化合物在生物、医药等方面的应用。 [总学时] 3学时 [学时分配]第一节配合物的基本概念1学时 第三节配位平衡1学时 第四节螯合物0.5学时 第五节配合物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0.5学时 [重点内容]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和配位平衡 [难点内容] 配位平衡的移动] [使用教具] 挂图 [教学方法] 讲解、启发、提问 [作业] 90页1、2、3、4

第一节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本节是重点内容,从配合物的组成入手,重点介绍配离子的结构特点及其命名) [讲解] CuSO4 + NaOH →↓ CuSO4 + NH3→深兰色溶液→无沉淀 (CuSO4可以电离出Cu2+,与OH-结合生成沉淀;而深兰色溶液中加NaOH无沉淀,说明其中没有Cu2+,其结构非常特殊。) 一、配合物的定义 1.配离子(或配分子):由简单阳离子或中性原子和一定数目的中性分子或负离子以配 位键结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特征的的复杂离子或分子叫配离子 或配分子; 2.配位化合物:由配离子或配分子所组成的复杂化合物叫配位化合物。习惯上配离子也叫配合物。 明矾KAl(SO4)2·12H2O、铬钾矾KCr(SO4)2·12H2O的晶体和水溶液都不含 复杂离子,是复盐。 二、配合物的组成 [讲解] 以上述实验中深兰色溶液中的物质为例,介绍配合物的结构组成。 配合物一般由内界和外界两部分组成。配离子是内界,它是配合物的特征部分,其性质、结构与一般离子不同,因此,常将配离子用方括号括起来。方括号内是配合物的内界,不在内界的其它离子是配合物的外界。内界与外界以离子键结合。 [CoCl3(NH3)3]没有外界. [Cu (NH3) 4 ]2+SO42-K2+ [ Hg I 4 ]2- 1. 中心离子(或原子):是配合物的形成体,位于配离子或配分子的中心,是配合物的 核心部分,它们都是具有空的价电子轨道的离子或原子,其半径小电荷多 是较强的配合物的形成体。常见的是过度金属离子或分子如:大、电荷 多不易形成,原子也可形成配合物。 2. 配位体:在配离子或配分子内与中心离子或原子结合的负离子或中性分子叫配位 体。如NH3CN- 配位原子:配位体中具有孤对电子的直接与中心离子结合的原子叫配位原子。常见的配位原子有N、O、S 根据一个配位体中所含配位原子的数目配位体可分为:

平衡和协调训练

平衡和协调训练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平衡训练的康复指导 什么是平衡 平衡是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即牛顿第一定律)。 人体平衡比自然界物体的平衡复杂得多,平衡是指身体所处的一种姿势状态,并能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包括 静态平衡:又称一级平衡 动态平衡:包括两个方面:(1)自动态平衡:又称二级平衡(2)他动态平衡:又称三级平衡。 而根据平衡活动的完成情况,可将平衡功能分为4级: I级:能正确地完成活动; II级:能完成活动,仅需要较小的帮助来维持平衡; III级:能完成活动,但需要较大的帮助来维持平衡; IV级:不能完成活动 影响平衡的因素 1.感觉输入:包括视觉输入、躯体感觉、前庭感觉。对平衡的维持和调节具有前馈和反馈的作用; 2. 中枢整合: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的方案。 3.运动控制:

踝调节机制:是指人体站在一个比较坚固和较大的支撑面上,受到一个较小的外界干扰(如较小的推力)时,身体质心以踝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类似钟摆运动),以调整质心,保持身体的稳定性。 髋调节机制:人体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活动来调整身体质心和保持平衡。 跨步调节机制:重新建立身体质心支撑点,使身体重新确定能实现稳定站立的支撑面,避免摔倒。 以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会导致人体平衡被打破,人体就难以维持平衡。 平衡训练的方法 仰卧位--桥式运动,可分为:双桥运动、单桥运动。方法:完成伸髋、屈膝、足平踏于床面的动作 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 肘膝跪位 双膝跪位和半跪位 站立位训练:进行站立位的平衡训练,都是为步行做好准备,并最终达到步行的目的。包括: 静态平衡训练、他动态平衡训练、自动态平衡训练。 1. 静态平衡训练:包括患者辅助扶持下保持平衡,双腿站立下保持平衡,单腿站立位下保持平衡的站立训练。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平衡

第七章配位化合物与配位平衡 7.7.11简答题 (1)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与绝对稳定常数有何不同? (2)酸效应曲线是怎样绘制的?它在配位滴定中有什么用途? (3)金属指示剂应具备什么条件? (4)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有哪些? (5)掩蔽干扰离子的方法有哪些?配位掩蔽剂、沉淀掩蔽剂应具备什么条件? 7.7.22填空题 (1)用EDTA滴定Ca2+、Mg2+时,可用________掩蔽Fe3+。 (2)用EDTA滴定Bi3+时,可用________掩蔽Fe3+。 (3)在Ca2+、Mg2+混合溶液中测定Ca2+,要消除Mg2+的干扰,应用________掩蔽法。 (4)用EDTA测定Al3+、Fe3+、Ca2+、Mg2+混合溶液中的Al3+、Fe3+,最简单的方法是________。在pH=2时,直接滴定________;在pH=4~6时用________滴定法测定Al3+。 (5)配位滴定的方式有________。SO42-、PO43-、Li+、Na+等一般可采用________;与EDTA反应慢、本身又易水解或封闭指示剂的金属离子可用________;虽与EDTA形成稳定配合物,但缺少变色敏锐的指示剂的金属离子用________;测定锡青铜合金中锡含量时用________。 7.3有一钴配合物,其百分组成分别如下:O23.2%,S11.6%,Cl13.0%,H5.4%,N25.4%,该配合物的水溶液与AgNO3溶液相遇不产生沉淀,但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BaSO4沉淀,它与稀碱溶液无反应,写出此配合物的化学式。 7.4试计算并比较标准状态下[Ag(NH3)2]+、[Ag(CN)2]-、[Ag(S2O3)2]3-氧化能力的相对强弱。 7.5计算AgCl在1升0.1mol·L-1NH3·H2O中的溶解度。问100克AgCl能否全部溶解在1升1mol·L-1的氨水中? 7.7.660.020mol·L-1的Cu2+溶液100mL与0.28mol·L-1氨水100mL相混合,求溶液中Cu2+的浓度为多少? 7.7计算pH=5.0时,ZnY2-的条件稳定常数。假设Zn2+与EDTA的浓度均为0.010mol·L-1,问pH=5.0时,能否用EDTA溶液准确滴定Zn2+? 7.8试求以EDTA滴定浓度各为0.01mol·L-1的Fe3+和Fe2+溶液时所允许的最高酸度(最低pH)。 7.9在0.10mol·L-1[Ag(NH3)2]+溶液中,含有1.0mol·L-1游离氨,求溶液中Ag+的浓度。 7.10设溶液中含有浓度均为0.010mol·L-1的Pb2+、Bi3+两种离子,问能否利用控制酸度的方法单独滴定Bi3+,而Pb2+不干扰。 7.11请拟订用EDTA测定Bi3+、Al3+、Pb2+、Mg2+混合溶液中Pb2+离子含量的简要方案。 7.12如何利用掩蔽和解蔽的方法测定Co2+、Cd2+、Mg2+混合溶液中各组分的含量? 7.13称取0.5000克的煤试样,灼烧并使其中的硫完全氧化成为SO42-。处理成溶液并除去重金属离子后,加入0.05000mol·L-1BaCl220.00mL使之生成BaSO4沉淀。过量的Ba2+用0.02500 mol·L-1EDTA滴定,用去20.00mL,计算煤中硫的百分含量。 7.14水的硬度有用mg·L-1CaO表示的,还有用硬度数表示的(每升水中含10mgCaO为1

现代化学基础第七章_相平衡习题解答

第七章 相平衡 习题解答 2.指出下面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中各部分中的相。 解:(1).L (溶液);(2).L β+(固溶体);(3).β;(4).L α+(固溶体); (5).α;(6).αβ+ 3.指出下面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中各部分中的平衡相态。 解:(1).L ;(2).α(固溶体);(3).L α+(固溶体);(4).C L +(化合物);(5). C L +(化合物);(6). Pb L +; (7). C α+(化合物)(固溶体) ; (8).C Pb +(化合物) . 6.在p $ 下,Ca 和Na 在1423K 以上为完全互溶的溶液,在1273K 时部分互溶。此时两液相的组成为 33%(质量分数,下同)的Na 与82%的Na ,983K 时含Na 14%与93%的两液 相与固相Ca 平衡共存,低共熔点为370.5K ,Ca 和Na 的熔点分别为1083K 和371K ,Ca 和Na 不生成化合物,而且固态也不互溶。请根据以上数据绘出Ca-Na 系统等压相图,并指明各区相态。 解:相图如图所示: 题7.5.6 7. 银(熔点为960C ?)和铜(熔点为1083C ?)在779C ?时形成一最低共熔混合物,其组成为含铜的摩尔分数(Cu)0.399x =。该系统有α和β两个固溶体,在不同温度时其组成如下表所示: /C t ? (Cu)()x 固溶体中

α β 779 0.141 0.951 500 0.031 0.990 200 0.0035 0.999 (1)绘制该系统的温度-组成图; (2)指出各相区的相态; (3)若有一含Cu 的摩尔分数为(Cu)0.20x =的溶液冷却,当冷却到时500C ?, α- 固溶体占总 量的摩尔分数为若干? 解:(1)绘制该体系的温度-组成图如图所示; (2)各相区的相态如图所示; (3)500C ?时,根据杠杆规则: ()0.9900.200.79 4.67()0.200.0310.169 m m αβ-===- 题7.5.7 α -固溶体占总量的摩尔分数为:82.36%。 8.HAc 和6 6 C H 系统的相图如下示: (1)低共熔点为265K ,含苯为64%,试问将含苯75%及25%的溶液各100kg ,由293K 冷却时,首先析出的固体是何物?最多析出多少kg ? 题7.5.8 (2)试述将含苯75%的溶液冷却到263K 的过程中的相态变化,画出步冷曲线。

相平衡和相图 (7)

学前指导将学习到的知识点: 知识点094.具有一个低温分解、高温稳定二元化合物的三元 系统相图

6.4.3.6 具有一个低温稳定、高温分解的二元 化合物的三元系统相图 ●化合物S的组成点在AB边上,化合物在 T R温度以下才能稳定存在,温度高于T R, 则分解为A、B两种晶相。 ●由于其分解温度低于A、B两组元的低共 熔温度,因而不可能从A、B二元的液相 线A′e3′和B′e3′直接析出 S晶体,即S晶体 的初晶区不会与AB边相接触。

E和R,但只能划分出与P和E对应的两个副三 角形。 ●P点在对应的△ASC外的交叉位置,是双升点。 E点在对应的△BSC内的重心位置,是低共熔 ●R点周围的三个初晶区是(A)、(S)、 (B),对应的三种晶相的组成点A、S、B在 一条直线上,不能形成一个副三角形。

在R点上进行的过程是化合物的形成或分解过程,即: A+B<-> S(A m B n)。 ●这种无变量点称为过渡点。从R点周围三条界 线上的温降方向看,类似于双降点,所以R点 ●在过渡点上由于F=0。系统的温度不变,液相 组成在R点上不变,实际上液相量也不变,这 个情况和前面介绍的各种无变量点有所不同。

●M点在副三角形SBC内,对应的无变量点E, 最终析晶产物为晶相B、S、C ●M的初晶区在A内,冷却先析出A,P=2, F=2,液相组成沿着AM背向线变化,固相组成在A, ●液相组成到达界线Re3上的a后析出A和B, P=3,F=1,液相组成沿着界线aR变化,固相组成离开A沿着AB变化。

●液相组成到R点,固相组成在D点, A+B->S, P=4,F=0,系统不能继续降温,直到A消失。 ●液相组成才沿RE界线变化,不断析出B、S。P=3,F=1,固相离开D,向G变化,固相组 成为B、S ●最后在E点,液相中同时析出B、S、C,固相 组成由G离开AB边进入三角形内部,当固相 组成与M重合,液相消耗完毕,析晶结束。

【免费下载】第七章 相平衡

第五章 相平衡 一、选择题(共10小题,12分) 1、(1分)对无热溶液,下列各式能成立的是 。 A. S E =0,V E =0 B. S E =0,A E =0 C. G E =0,A E =0 D. H E =0,G E = -TS E 2、(1分)下列方程式中以正规溶液模型为基础的是 。 A. NRTL 方程 B. Wilson 方程 C. Margules 方程 D .Flory-Huggins 方程 3、(1分)戊醇和水形成的二元三相气液液平衡状态,其自由度F= 。 A. 0 B. 1 C. 2 D. 3 4、(1分)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二组分体系汽液平衡的条件是( )。 为混合物的逸度)) (; ; ; L2 V1V2L1L2L1V2122f f f D f f f f C f f f f B f f f f A V L V L V L V (????).(????)(????).(=======11 5、(1分)对液相是理想溶液,汽相是理想气体体系,汽液平衡关系式可简化为( )。 A . y i f = x i p i S B. y i p =γi x i p i S C . y i p = x i Φ p i S D. y i p = x i p i S 6、(1分)二相(α相和β相)二元(组分1和2)体系,一定T ,P 下,达到平衡时,下列关系式中能成立的是 。 A.μ1a =μ2β, μ1β=μ2β B. μ1a =μ2β, μ2a =μ1β C.μ1a =μ1β, μ2a =μ2β D. μ1a =μ1β,μ1β=μ2β 7、(1分)等温汽液平衡数据如符合热力学一致性,应满足下列条件中( )。 A. 足够多的实验数据 B. ∫1 ln (γ1/γ2)dX 1≈0 C. [ (lnγ1)/ P]T ,X ≈0 D. [ (lnγ1)/ T]P ,X ≈0 二、判断题(共2小题,2分) 1、(1分)二元共沸物的自由度为2。( ) 三、简答题(共5小题,25分) 1、(5分)工程上常见的汽液平衡问题有哪些类型? 2、(5分)相平衡准则。 3、(5分)简述汽液平衡计算的两种处理方法。 4、(5分)相平衡的热力学一致性检验 5、(5分)各相的温度、压力相同外,各相中各组分i 的分逸度(化学位)必须相等i ?f 四、计算题(共8小题,132分) 1、(15分)乙醇(1)-甲苯(2)溶液达汽液平衡,测得 P=183mmHg,t=45?C,X 1=0.300,Y 1=0.634,

(完整word版)第七章 习题(相平衡)

第七章 相平衡 7-5 苯和甲苯组成的溶液近似于理想溶液。试计算: (1) 总压力为101.3kPa 温度为92℃时,该体系互成平衡的汽液组成。并计算其相对挥发 度。 (2) 该体系达到汽液平衡时,液相组成x 1=0.55,汽相组成y 1=0.75。确定此时的温度和 压力。 组分的Antoine 方程如下: 36.5251.27889008.15]502.7ln[1-- =T p s 67.5352.30960137.16]502.7ln[2-- =T p s 解:??? ? ? ?????=? P P L i S i S i i i i ^ S i dP RT V exp P x P y ?γ? (7-8) 气相为理想气体,也想为理想溶液: s i i i p x py = ∑+== p y p y p y p i 21 (1) 将温度K C T o 15.36392==代入Antoine 方程得到: kPa p s 12.1441= kPa p s 81.572= 对于二元体系:504.081 .5712.14481 .573.1012 121=--= --= s s s p p p p x ,496.0504.012=-=x 717.03 .10112.144504.0111=?==p p x y s ,283.0717.011=-=y 相对挥发度: 493 .22 2 11 12== x y x y α (2) 方法一: 设T =370K ,由Antoine 方程得:kPa p s 14.1651 =,kPa p s 33.672=

kPa y p x p s 1.12175 .014.16555.0111=?== kPa p x p x p s s 1.1212211=+= 所以假设成立,T =370K ,P =121.1kPa 方法二: 45 .055.01125.075.0111212=-=-==-=-=x x y y s p x py 111= p P s 3636.11= s p x py 222= p P s 5556.02= 36.5251 .27889008.15]3636.1502.7ln[-- =?T p 67.5352 .30960137.16]5556.0502.7ln[-- =?T p 联立求解上两式: KPa p K T 11.121370== 7-6 正戊烷(1)-正庚烷(2)组成的溶液可近似于理想溶液,查得组分的Antoine 方程如下: s p 1单位kPa ,T 单位K 94.3907 .24778333.15]502.7ln[1-- =T p s 51.5632.29118737.15]502.7ln[2-- =T p s 试求(1)65℃与95kPa 下该体系互呈平衡的汽液相组成;(2)55℃,液相组成x1为0.48时的平衡压力与汽相组成;(3)95Kpa ,液相组成x1为0.35时的平衡温度与汽相组成;(4) 85kPa ,汽相组成y1为0.86时的平衡温度与液相组成;(5)70℃,汽相组成y1为0.15时的平衡压力和液相组成。 解:(1)T =65+273.15=338.15℃, p=95Kpa 由Antoine 方程: 564 .247 5268.794 .3907.24778333.15]502.7ln[11==-- =s s p T p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