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发展观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发展观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发展观学号:151481 姓名:李晨晨专业:课程与教学论(数学)

摘要:本文通过罗列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关于发展的一些主要观点,比较和分析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关于发展观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加深对发展的理解。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意义建构,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来解释发展过程。

2.发展阶段论: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进入智慧发展阶段思维已表现符号性特点,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等。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具有明显符号性、逻辑性,能进行简单逻辑推演,克服思维自我性等,但思维仍局限于具体事物及经验缺乏抽象性。④形式运算阶段(1l~15岁):儿童总体思维特点能够提检验假设、能监控内省自思,思维具抽象性、逆补偿等。

3.影响发展因素: ①成熟:指机体特别神经系统以及内泌系统成熟。②经验:物理经验(通过简单的抽象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主体自身动作协调的经验)。③社会环境:指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主要是指他人与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教育的影响作用。其中,儿童自身的主动性是其获得社会经验的重要前提。④平衡化: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自我调节发展决定因素。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工具的使用,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心理的发展。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3.教学与发展的关系:①最近发展区;②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学习的最佳期限。

4.“内化”学说:所谓内化,即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来有意识地指引、掌握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三、皮亚杰的发展观与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异同

1.关于学习与发展的关系上。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图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为他的下一步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儿童不可能有超过发展水平的学习,因此,发展是学习的必要条件。维果斯基则提出: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认为教学在依据儿童已有认知结构的同时,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为此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2.儿童的自我中心问题。皮亚杰通过临床法研究发现6、7岁以前的儿童说话的对象只是自己,目的不在于与他人交流,说话只是儿童活动中的一种伴随现象。研究中还发现这些儿童不能进行自我观察,不能从多个角度对情境加以考虑, 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看其他人眼里的世界和经验,不能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思维含糊不清。所以,皮亚杰从儿童自身发展阶段的角度出发,认为儿童的言语和思维都具有自我中心的性质,儿童的心理与活动的一切特点都是从这一基本特点中产生的。而维果斯基认为,自我言语并不只是儿童认知不成熟的表现,言语的最初功能就是交往、沟通、与他人进行联系并对他人施加影响,所以言语一经产生就是社会性的。并且儿童的言语本来就是多功能性,随着儿童的成长,它的功能逐渐分化,到了一定阶段便分为内部语言和交际语言。

3.对成人及同伴作用的不同观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强调社会交往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和更善于思考、思维水平更高的人的交往活动中发展的,这些人作为指导者和教师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他认为儿童不能也不应该被期望去重新发明或重新发现在他们的文化中已存在的知识。他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应进行有指导的辅助学习,教师应先为学生提供支架,然后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与维果茨基不同,皮亚

杰认为儿童是通过交往产生不平衡状态——认知冲突,来促进自身发展变化的,最有效的交往应该是发生在同伴之间,因为同伴之间的认知水平相似,能彼此提出异议。因而他十分注重儿童的自主活动,他认为教师应为儿童创设适当学习情境,让儿童自己主动探索学习。

4.分歧的实质及其统一.从分析他们存在的分歧看,皮亚杰着重论述在大环境中的个体内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一经形成的认知结构如何指引个体下一步的发展;维果斯基关注个体所处的环境如何对个体发生作用并规范着发展的历程。皮亚杰专注于个体内部心理发展次序与方向的研究,认识到人类心理活动内部的逻辑运算方面的基本作用,强调人类本身内在的逻辑过程的作用;而维果斯基则关注使发展可能实现的客观的文化模式,认识到人类个体智能依靠适当的人类历史作为心智活动工具手段实现心理活动,强调文化的影响作用。

总之,两者真正的对立只是在于皮亚杰尽力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做出解释,而维果斯基尽力找出个体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分歧只是在于解释角度不通。虽然解释的原则不同,但双方描述的一些现象对彼此都是适用的,皮亚杰和维果斯基都看到了儿童的自言自语以及思维最初的直观动作性,都反映了人类发展的事实。

皮亚杰认知发展四个阶段word版本

皮亚杰认知发展四个 阶段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儿童的语言和表象尚未产生。这个时候,儿童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来适应外部环境,并进一步探索外部环境。儿童通过看、抓和嘴的吸吮来了解外部环境。这个阶段的后期,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 这个阶段,儿童在认知上发展了客体永恒性,知道了消逝了的事物的存在。另外,具有了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行为。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指内部的智力或者操作。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后期,能够运用一些动作图式,但是这些图式需要与具体运动动作相联系,对于回忆过去、明了信息、做计划是无效的。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和动作分离的认知的第一种类型是使得动作图式符号化,即形成和使用字词,手势、标记、想象等符号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是前运算阶段的主要成就。这个阶段,儿童具备了符号言语功能,词汇得到发展。 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尚未获得守恒概念。儿童还是自我中心主义的,虽然并非总会如此。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随着守恒、分类、顺序排列、运算能力的掌握,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已经发展出思维的完整性、逻辑性的体系。在皮亚杰看来,儿童解决守恒问题的依赖于三个基本原因的理解:同一性、补偿性、可逆性。但

是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务的支持,儿童还不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对于规则的遵守,变现比较刻板。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年)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且能够发展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依据逻辑推理、归纳或者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够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 这个阶段的儿童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具有了系统思维能力。这个阶段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青春期自我中心。青少年开始非常关注自己,而且觉得他人也同样关注自己。对于规则,能够灵活运用。 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 第一阶段获得基本信任感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从出生到十八个月左右是婴儿期。) 这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阶段。所谓基本信任,就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这阶段婴儿对母亲或其他代理人表示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 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他就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以致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 第二阶段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 (从十八个月到三、四岁是童年期。)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皮亚杰在从事智力测验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所有儿童对世界的了解都遵从同一个发展顺序,在认知过程中犯同类的错误,得出同样的结论。年幼儿童不仅比年长儿童或成人“笨”,而且他们是以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进行思维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思维,他放弃了标准化测验的研究方法,开用临床法研究儿童智力的先河。通过细致的观察、严密的研究,皮亚杰得出了关于认知发展的几个重要结论。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是环境塑造了儿童,而是儿童主动寻求了解环境,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皮亚杰认为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它是指有组织的思考或行动的模式,是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个体将外界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但是有些信息与现存的认知结构不十分吻合,这时个体就要改变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即是顺应。平衡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够轻松地同化环境中的新经验时,就会感到平衡,否则就会感到失衡。心理状态的失衡驱使个体采取行动调整或改变现有的认知结构,以达到新的平衡。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在平衡—失衡—新的平衡中,实现了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二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2)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至十四五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皮亚杰在进行上述年龄阶段的划分时,提出下列重要原理:(1)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连续的,故发展有阶段性;(2)发展阶段是按固定顺序出现的,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发展的先后次序不变;(3)发展阶段是以认知方式的差异而不是个体的年龄为根据。因此,阶段的上升不代表个体的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而是表现在认知方式或思维过程品质上的改变。 小学生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对于具体的事物或情境能够按照逻辑法则进行推理。具体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守恒是指物体某方面的特征(如重量或体积),不因其另一方面的特征(如形状)改变而改变。皮亚杰设计了一系列守恒实验,其中最著名的是液体守恒实验。当着儿童的面向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杯A和B中注入相同高度的水,并问儿童两个杯子中的水是否一样多,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由实验者或儿童将A杯的水倒入另一个较矮且粗的杯子C中,问儿童,A杯和C杯中的水是否一样多。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往往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能达到守恒,他们有集中化倾向,即考虑问题只将注意集中在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顾此失彼,造成对问题的错误的解释。如儿童会认为A杯中的水多,因为它高。另一种表现是接近守恒但尚未成功,儿童注意到不同的维度,但不能同时考虑,在心理上感到困惑。如儿童一会儿说A杯中水多,因为它高;一会儿又说C杯中水多,因为它宽。 儿童大概到七岁,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时,能够掌握液体的守恒。他们运用三种形式的论断达到守恒。第一,同一性论断。儿童认为既没增加水,又没拿走水,因此它们是相等的。第二,互补性论断。儿童认为宽度的增加补偿了高度的下降。第三,可逆性论断。儿童认为可将C杯中的水倒回原来的B杯中,因此是相同的。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考点精析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考点精析 2017年安徽教师招聘证笔试公告由中公安徽教师招考网为您提供 参照《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笔试公告》中详细描述了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证报考条件、流程、笔试内容等(如下)—— 通过最新安徽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可以了解,《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笔试公告》,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报名时间为5月30日8:00至6月3日18:00,笔试时间:2016年6月25日上午 9:00—11:00 《教育综合知识》,下午14:00—16:30 《学科专业知识》,安徽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安徽教师招聘|资格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安徽教师资格考试的笔试为安徽统一试卷,面试时间内容由各个县区负责组织面试。 建议考生仔细阅读以下文字,更多中公课程详情,可以点击2017年安徽教师招聘笔试课程查询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维果斯基的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考点,尤其是他的最近发展区需要各位考生重点掌握,不管是教师招聘还是教师资格经常考到,主要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考察考生对最近发展区的理解及理论提出者维果斯基的匹配。下面中公讲师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他的观点。 维果斯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他认为人的心理是在好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人的活动对心理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思维和智力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二、心理发展观 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其中低级心理机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包括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所谓高级心理机能是以“语言”为中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所特有的。他强调,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强调心理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并为这个变化过程确定了一系列的指标。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是著名发展心理学让·皮亚杰所提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务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不采用当时流行的等实验组及多人资料统计的方式,而采用对于个别儿童(他自己的女儿)在自然的情境下连续、细密的观察纪录他们对事物处理的智能反应,属于质的研究。而他这种研究方式,广为现时儿童心理学家所采用。 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摆脱了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和纠葛,旗帜鲜明地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主客体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第二,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先天遗传因素具有可控性和可变性,在环境的作用下,可以改变遗传特性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1.图式 图式即认知结构。“结构”不是指物质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认知结构的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 2.同化 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过程是主体过滤、改造外界刺激的过程,通过同化,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3.顺应 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同化表明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顺应表明主体得到改造的过程。通过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知识,不断形成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

(完整版)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

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in Vygotsky’s Cultural-Historical Theory Make a review on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in Vygotsky’s Cultural-Historical Theory 对维果斯基理论的误解涉及:(1)关于维果斯基进入心理学界的频繁重复的报道;(2)认为最近发展区是其理论中的一个主要概念;(3)在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中忽视了教师和正规学校教学的作用,尤其是概念学习的作用。 一、基本假设 (一)维果斯基构建的人类认知功能框架根据以下三点假设:(1)人类智力的性质;(2)认为心理发展的两条分界线是生物学的和文化——历史学的;(3)为动态心理过程的研究设计一种实验的方法。 (二)人类智力的性质 1、维果斯基对智力性质的描述包括4个相关内容:(1)动物和人类的区别,(2) 形成其理论的哲学基础,(3)把标示作为一种心理的工具,(4)文化对人类认知发展的影响。 2、维果斯基理论的哲学基础 维果斯基主要采用了三个哲学观点作为他的理论的基础。 (1)斯宾诺莎提出的理性的人和理性的人用头脑控制情感的信念。 (2)黑格尔的把变化描述为辩证的综合的观念。维果斯基指出认知发展的过程都是连续的过程,及“伴随着飞跃和新特征的发展过程”和“复杂的辩证 过程”。 (3)改变人类自身性质的必要因素是劳动工具。①人类的出现是因为工具导致了劳动、合作与说话。②通过使用工具,人类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自己。 ③通过使用工具而产生的社会习惯决定了人类的心理生活。 3、“心理工具”的作用 必须在工具的使用和认知发展的间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维果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学习心得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学习心得 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他指出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不采用当时流行的等实验组及多人资料统计的方式,而采用对于个别儿童(他自己的女儿)在自然的情境下连续、细密的观察纪录他们对事物处理的智能反应,属于质的研究。而他这种研究方式,广为现时儿童心理学家所采用。 对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经过我们近期学习,深深的体会到:当老师不懂儿童心理学史肯定当不好的。人总是积极地试图学习。皮亚杰指出,儿童是积极的学习者,他们会主动去思考有关外部世界的知识。皮亚杰眼中的儿童通过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检验来发现周围事物是怎么运作的。由此,皮亚杰得出了对人的根本看法:人生而有理性,人总是企图了解周围世界。这强调了儿童对于知识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那么儿童如何获得新知识?皮亚杰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具有理解客观世界的内在欲望,这便是其探究世界的内部动机。正是这个内在动力驱使儿童主动、积极地发现知识。至于如何获得新知识,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通常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是给学生解释概念,那么学生掌握的也不过是“死的知识”,因而,学生需要亲身探索和经历事物的机会。其次,他以儿童扔玩具为例,认为这一在父母眼里调皮的行为极有可能是儿童在体验物体的重力现象以及自由落体的过程。 除此之外,皮亚杰提出了智力发展的四个阶段,认为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他认为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需要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才可能出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智力的塑造是有条件的,它必须遵循智力发展的阶段来设计课程。教学不能超越儿童的发展阶段搞拔苗助长。结合我们现在的教育设计,这一点做的还是有些不足,我们应该结合理论与实际开发新的设计。 对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我认为可以充分利用在现代教育中,希望以后可以有实践的机会来证明理论的正确。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观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观 心理学作为一门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研究取向上作为既注重实证主义也不抛弃人文主义的学科以及它的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注定了它要想发展,必须为人类自身发展服务,而对人类了解自身以及个体发展关键的儿童期因其研究的难度和手段上的不足,目前仍有许多难解的谜,而维果斯基所做的开创性的研究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对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影响是深远的。 第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工具的使用,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 维果斯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像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这里的工具有两种,一种是物质生产工具,另一种是精神生产的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得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当然,工具本身并不属于心理的领域,也不加入心理的结构,只是由于这种间接的“物质生产的工具”,生产工作和语言的类似性就在于它们使间接的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所不同的是,生产工具指向于外部,他引起客体的变化,符号指向于内部,它不引起客体的变化,而是影响人的行为。控制自然和控制行为是相互联系的,因为人的改造自然时也改变着人的自身的性质。 第二,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心理的发展,提出文化---历史的发展观 维果斯基认为发展是指心理的发展。所谓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所谓低级心理机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包括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这些低级的心理机能是最古老的,是动物和人的共有的。低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每一种新的较高的心理机能的产生都必须伴随着有机体结构的改变,特别是神经系统的进一步复杂化。所谓高级心理机能是以“语言”为中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个体只有在掌握了人类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各种高级心理机能。在机械记忆上增添了逻辑记忆,在不随意注意上增添了随意注意,在形象思维上增添了概念思维,在再现想象的基础上增添了理论性想象。在低级情绪的基础上增添了各种如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的情感,在冲动性意志的基础上增添了预见性意志。高级心理机能包括观察、随意注意、抽象思维、高级情感、意志等。心理技能由低到高的的原因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技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特质的心理机能。他强调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也就是说各种机能由于思维(主要是指抽象逻辑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一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皮亚杰主张认知发展不是能够被教的,但他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理论,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复杂而又有规律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世界,表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模式,为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儿童,促进儿童认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 皮亚杰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反对人为地或无根据地加速儿童的发展。认为以往的教育忽视了儿童与成人认识活动的质的区别,主观地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教儿童。教师应仔细观察儿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正确判断儿童所处的思维发簪水平,相应地调整教学,使之与学生的水平相适应。 皮亚杰反对那种教师主动教却处于消极状态的教学活动。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探讨,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他们建构知识。同时,为学生设计一些社会互动活动,提供概念的实例,为认知发展过程提供环境资源。 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教育界提出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为活动法、自我发现法、认知冲突法、同伴影响法等。(以下参见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40页》 活动法——皮亚杰认为智慧发源于动作,而主体的活动(动作)就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也是智慧根本的来源。在教学中实施活动原则,就应该放手让儿童动手动脑,探索外物,获得丰富的逻辑——数理经验,通过反省抽象逐步形成、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对教师来说,强调活动就意味着应着眼于儿童的认知结构发展,而不拘泥于某一事物的精确记忆。 自我发现法——依据皮亚杰理论,儿童自己发现的东西才能积极地被同化,继而产生深刻的理解。要实施自我发现教学,教师要根据儿童认知发展水平来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给儿童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机会,使儿童通过积极的同化和顺应,获取对外界事物的认识。 认知冲突法(失衡法)——是让儿童学习那些与自己已经具有的知识有所不同的新事物。运用该方法,要注意材料引发的认知冲突的适当性,即材料的适度新颖原则,这样才能激发儿童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动机。 同伴影响法——皮亚杰一贯重视儿童之间的互教和相互影响。儿童之间彼此交流看法,可以使他们不断了解他人的观点,在同一认知水平上的其他儿童似乎比成人更能够促进儿童从自我中心中解脱出来。因此,鼓励儿童多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同伴一起活动、一起学习,可以有效促进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 新皮亚杰理论对皮亚杰理论提出的批评: 1.生物化倾向以及忽视社会文化影响; 2.缺少积极的教育意义;不主张通过学习加速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不重视教育对儿 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3.低估了儿童的综合能力。研究表明,当幼儿遇到困难任务时,他们的认识表现与年长儿童和成人的接近程度比皮亚杰估计的要高;

皮亚杰认知发展观

教育心理学 CONTRACTED WIND POWERPOINT TEMPLATE DESIGNS CONTRACTED WIND POWERPOINT TEMPLATE DESIGNS CONTRACTED WIND POWERPOINT TEMPLATE DESIGNS CONTRACTED WIND POWERPOINT TEMPLATE DESIGNS

第二章学生心理

THE HEADLINE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首先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但教育仅仅是心理发展的主要条件,先天的素质,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也可能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要遵循教学的准备性原则。所谓准备性原则又称量力性原则和可接受原则,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准备状态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学习的适合性。

THE HEADLINE (一)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皮亚杰在其发生认识论的基础上,将生物学的原则和方法引入人类发展的研究中,形成了迄今为止极具影响力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在皮亚杰看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建构中,促进了其内部心理结构的不断变化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

THE HEADLINE (一)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1.图式 图式就是他用来描述智慧和认知结构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皮亚杰对图式的定义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和思维模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机能的成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儿童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作用使图式不断得到改造,认知结构不断发展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维果斯基(外文名Lev Vygotsky,1896-1934)亦有翻译为维果茨基,前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还写有多篇论文阐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等观点。 维果斯基的儿童发展观点假设社会互动和孩子参与真实的文化活动,均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心智能力也因需要沟通而被唤起。其主要观点简述如下: 跨文化差异(cross-cultural variation):因为人们所强调的文化活动以及使用工具的不同,所以在每个文化的高层次心智活动上也会有所不同。 发展的或发生学的方法(the developmental,or genetic method):我们只有借着检视行为的发展或历史,去了解人们的行为,如果想了解某些东西的重要性,我们必须看它是如何发展形成的。 双线的发展(two lines of development):在儿童发展上有两个不同的平面等级发生,那就是自然的线及文化的线:自然的线(the natural line) 指的是生物的成长、物体的成熟,及心智的结构;文化的线(the cultural line)指的则是学习使用文化工具,以及参与文化活动的知觉意识。 较低相对于较高的心智功能(Lower versus higher mental

functions):就像发展的生物与文化的两条线一样,人们的心智功能也可分成较低和较高的心智功能。较低的功能是与其它哺乳类共有的,较高层次的心智活动是人类所独具,包括语言及其它文化工具的使用,来修正引导认知的活动。较高层次的心智活动,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自动重组低层次的心智活动。 文化发展的一般性起源法则(general genetic law of cultural development):任何孩子的文化发展功能,都会出现在两种层面上,第一个是出现在文化或人际间的层面;另一个是在个人或心理的层面。所有具这种社会根源的高层次心智功能都会逐渐化。语言是中心(language as central):语言是最初始的文化工具,人们用来修正行为;这是再重建思想,以及形成高层次、自我规的思考过程中非常有用的工具。 教育引导发展(education leads development):正式的教育以及其它社会化的文化形式,是引导孩子发展到成人的主要关键。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是学习与发展产生假设推测的动力根源。所指的是一个特定的距离—从孩子能独立解决问题,到获得成人或该文化中有能力份子的协助,而完成工作之间的距离。 在各种符号中,最重要的无疑是语言。语言有很多功能,但最重要的功能是把我们的思想和注意从当时的情境中──从刺激作用的那一时刻解放出来。词能代表不在眼前的事物和事件,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与教育1

姓名:吴铭 学号:1025531213001 专业:应用心理学 恩施奥鹏远程教育学习中心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与教育 摘要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也是20世纪杰出的心理学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的独具特色的认知发展观,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皮亚杰,认知发展观,教育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也是20世纪杰出的心理学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的独具特色的认知发展观,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一、皮亚杰认知发观的基本观点 (一)建构主义发展观 建构主义的发展观主要代表有皮亚杰等.皮亚杰是把建构思想引进心理学的第一人.该理论强调儿童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适应,这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到现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在头脑中只发生了量变,认知结构本身并没有改变. 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知识的增加使认知结构本身发生了变化,即知识在头脑中发生了质变. 同化和顺应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过程.同一认知活动中常常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只是在有些活动中同化占主要地位,而在另一些活动中顺应占主要地位.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这种同化,顺应的手段不断地从平衡 -不平衡-平衡的运动中获得发展的. 他们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生物因素,个体与社会的相互协调因素,教育因素.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还具有阶段性特点.这种阶段性特点包含以下几方面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小学生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小学生教育的启示 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不断朝着适合本国国情的方向发展。可以说,已经取得了不少进步,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学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教学容易按部就班;部分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能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于我们的教学有很大启示。 皮亚杰是享誉盛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1921年,博士毕业的皮亚杰到巴黎比奈实验室工作,他独具慧眼,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儿童幼稚行为中,发现了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影响世界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用如下图表示:

从上表很容易看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认知特点是不一样的。0~2岁的孩子需要通过直觉和运动来获得经验。2~7岁的儿童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思维出发来考虑问题,很难摆脱自我中心主义。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也是不可逆的。7~11岁的儿童最重要的是获得了质量守恒、重量守性、对应量守恒、面积守恒、体积守恒、长度守恒等等守恒性和可逆性的概念,但是运算还是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童从11、12岁开始,他们的思维不再依赖于具体的事物,而是可以进行演绎推理,思维接近成人的水平。 二、认知阶段发展理论对我国小学生教育的启示 1、小学生身心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连续的,按固定顺序进行,一个阶段后再经历下一个阶段,没有什么阶段会突然出现,也不会跳跃和颠倒。前一个阶段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的基础,这对所有的儿童都一样。即感知运动阶段是前运算阶段的基础,前运算阶段又是具体运算的基础,最后才是形式运算,不能从感知运动阶段直接跳到具体运算,也不能先形式运算,再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 小学生年龄段一般是7~12岁,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也就是前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之间。一年级小学生刚从幼儿园过度到小学,他们很多还带有在幼儿园生活时的习惯,好动,不能稳稳当当的坐着上完一节课。尤其是还可能带有前运算阶段时的自我中心主义,还无法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他只能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和描述事物。因而他深信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相同,不愿采纳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意见。作为教师,在了解到这一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后,就不必给他们带上“自我”、“自私”的帽子,而是表示理解,因为这是正常的心理表现。 而对于五、六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已经开始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度,慢慢的不需要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的教具来支持,逻辑推理思维开始发展,抽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个体认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标志着该阶段的年龄特征,以区别于其他阶段。各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逾越,也不能颠倒,所有个体都遵循这一发展顺序,阶段具有普遍性。但受主体因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各阶段的出现可以提前或推迟。 皮亚杰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 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这里的运算并不是形式逻辑中的逻辑演算,而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经过一系列的研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等四个阶段。 1.感知运算阶段(0-2 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更多新的刺激和客体被同化到先天的反射中。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思维也开始萌芽。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是这一阶段儿童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从出生到2 岁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逐渐发展。一个很大

的进展是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儿童大约在9-12 月获得客体永恒性,而在此之前,儿童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是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识活动的基础。 2.前运算阶段(2-7 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活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不再像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依靠实际动作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进行思维,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 难以从直觉中解放出来。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尚未获得认知运算,他们进行的是半逻辑思维。 这一阶段的个体具有泛灵论倾向,无法区分有生命的事物与无生命的事物,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事物同样也具有情绪、动机等生命特征,如儿童说“你踩在小草身上,它会疼得哭”。 自我中心主义也是前运算阶段个体的认知特征,自我中心主义是 指个体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认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经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法。皮 反应和看亚杰的“三山实验”证明了个体的自我中心的倾向。 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在注意事物的某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的方面,只注意事物变化的一个方面而不能同时注意事物变化的两个纬度。由于思维的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原因, 这一阶段的个体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守恒是指物体不论形态怎么变化,即使在排列和外观上发生了变化,其物质的量也保持相同。 皮亚杰曾做过一个液体守恒的实验。在实验中,向儿童呈现两只相同的玻璃杯,杯中装有等量的液体,在儿童确知两只杯中的液体是等量的之后,实验者把其中一杯液体倒入旁边一只较高、较细的杯子中,液面升高,然后问儿童新杯子中的水比原来杯子中的水多一些还是少一些,还是一样多。结果发现,大多数3-4 岁的幼儿会回答“多一些”,因为他们只注意到了杯子的高度;5-6 岁的儿童处于守恒的转折阶段,他们似乎已经意识到必须同时考虑杯子的高度和粗细,但在比较时却出现困难;8 岁以后的儿童能够意识到一个维度的变化总是伴随着另一个维度的改变,水的总量不变。所以,皮亚杰认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思维上没有达到守恒。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无论是在教师资格考试还是在教师招聘考试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鉴于有些学员在学习时缺乏对于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本文将将皮亚杰的两个阶段理论进行归纳便于学员理解和记忆。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运算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这一阶段儿童还获得了客体永恒性(9-12个月),客体永恒性是指儿童理解了物体是作为独立实体而存在的。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思维期,2-7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①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 ②儿童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非抽象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③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泛灵论;④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思维期,7-11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去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期,从11岁开始一直发展):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其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同时儿童可以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 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故又称为服从的阶段。又可分两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的意见和要求。(2)权威阶段(5-8岁)思维正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

第二节维果斯基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七章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 第二节维果斯基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心理发展观 传统的心理维果斯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两大类,一类叫低级心理机能,一类叫高级心理机能。通过阅读教材,弄清什么是低级心理机能什么叫高级心理机能两种心理机能各有什么特点 从起源上看:低级心理机能是自然发展的结果,是种系发展的产物。 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相对于个体来说: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际交往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维果斯基指出: 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一条客观规律是:人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二条客观规律是: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 据此,维果斯基阐明了儿童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法则:“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儿童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 教材中列举了儿童指物和随意注意的发生和发展的例子,说明人际交往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这里出现了一个很奇特的新概念:“两次登台”。这是维果斯基为了表述儿童的高级心理机能如何从外部的人际交往向内部的心理活动而使用的形象化语言。儿童的高级心理机能首先产生于社会的人际交往,属外部活动,然后才内化为内部的活动。一外一内,维果斯基把它比喻为“两次登台”。他认为,两次登台是“一条真正的规律”。上升到理论高度,维果斯基这样表述:“人的心理实质乃是移置在内部并成为个性的机能及其结构形式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那么,外部的、社会的东西,是怎样移置到内部的呢维果斯基认为需要借助于心理的工具——符号,具体地说,即语言。符号是心理发展的中介环节。儿童借助语言符号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皮亚杰在从事智力测验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所有儿童对世界的了解都遵从同一个发展顺序,在认知过程中犯同类的错误,得出同样的结论。年幼儿童不仅比年长儿童或成人“笨”,而且他们是以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进行思维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思维,他放弃了标准化测验的研究方法,开用临床法研究儿童智力的先河。通过细致的观察、严密的研究,皮亚杰得出了关于认知发展的几个重要结论。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是环境塑造了儿童,而是儿童主动寻求了解环境,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 皮亚杰认为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它是指有组织的思考或行动的模式,是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个体将外界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但是有些信息与现存的认知结构不十分吻合,这时个体就要改变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即是顺应。平衡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够轻松地同化环境中的新经验时,就会感到平衡,否则就会感到失衡。心理状态的失衡驱使个体采取行动调整或改变现有的认知结构,以达到新的平衡。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在平衡—失衡—新的平衡中,实现了认知的发展。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教育意义 皮亚杰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主动探索和操纵环境的结果,学习是儿童进行发明与发现的过程。他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这意味着我们在教育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要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相反,要设法向儿童呈现一些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具有挑战性的材料,并允许儿童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呈阶段性的,处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其认识和解释事物的方式与成人是有别的。因此要了解并根据儿童的认知方式设计教学,如果忽视儿童的成长状态,一味按照成人的想法,只会给儿童带来压力和挫折,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痛苦而不是有趣的事,扼杀了儿童学习的欲望与好奇心。皮亚杰对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是以个体认知方式而非年龄为标准的,个体认知发展的速率是不同的,有快有慢,并不是同样年龄的儿童其认知水平就是相同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皮亚杰很重视社会交往对儿童认

(完整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一)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意义建构。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来解释这一过程。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原有的图式或形成新图式的方式适应新刺激。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二)发展阶段论:皮亚杰把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一般在9-12月,儿童获得客体永恒性。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进入智慧发展阶段,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但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特征,尚未获得守恒的概念。存在泛灵论的思维。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获得了守恒的概念,思维可逆。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4.形式运算阶段(1l、12~15、16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思维可逆和补偿。 (三)影响发展的因素a.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b.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c.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d.平衡化;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1)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对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有重要的价值。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认知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在教育教学中要依据不同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 2、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机制而建构起来的经验体系。这要求我们树立新的知识观、学习观,选择符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内容,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3、教学应引导并促进学生的发展。不主张毫无根据地或人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即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但同时,过于简单的问题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作用也不大。在皮亚杰看来,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并以已有图式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认知需要为动力。鉴于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略微高于他们现有思维水平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达到平衡,从而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式,并建立新的图式。对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掌握有助于教师理解自己的学生处于何种阶段,是否具备掌握某一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调整和改变教学目标。 4.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皮亚杰反对教师主动地教而学生却处于消极状态的教学。儿童的认知发展需要丰富的环境刺激,教师要提供探索的机会,提供社会互动的机会。同时,教师要学会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整合,帮助儿童纠正错误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盲目地作出判断。 5.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都有很大差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不同认知发展水平,以保证所实施的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表现来达到该目的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评价: 优点:①不只是关注儿童思维的结果,还要关注思维的过程。思维的质量状态只有在过程中才会充分表露,关注思维过程才会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给予有的放矢的引导。 ②认识到儿童的自主性、积极参与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学习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