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复习范围10[1].12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复习范围10[1].12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复习范围10[1].12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复习范围10[1].12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期末复习题库1012

一、单项选择题(共120题)

1.心理学是当今人文社会科学中的“()”。

A.新兴学科 B.边缘学科 C.前沿学科 D.基础学科 E.核心学科

2.勒温与其学生所进行的领导方式研究,提出了“()”的理论框架。

A.团体动力学 B.群体动力学 C.个体动力学 D.社会动力学 E.理论动力学3.()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奠基者。

A.冯特 B.弗洛伊德 C.马斯洛 D.玛格丽特 E.勒温

4.勒温与玛格丽特进行的()研究,是一种经典的源于生活并且作用于生活的研究。A.生活习惯 B.认知习惯 C.食物习惯 D.交际习惯 E.学习习惯

5.当代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弗利兹·海德一向以()而闻名于世。

A.民族心理学 B.环境心理学 C.自然心理学 D.朴素心理学 E.新兴心理学6.()与其学生所进行的领导方式研究,提出了“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框架。

A.勒温 B.冯特 C.马斯洛 D.玛格丽特 E.罗斯伯格

7.“人,认识你自己“是当代心理学所公认的心理学()。

A.重点 B.理论观点 C.归宿 D.研究方向 E.源头

8.对于“什么是社会心理学”最能经典的回答,是由()作出的。

A.阿尔波特 B.冯特 C.马斯洛 D.勒温 E.弗洛伊德

9.()致力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

A.社会心理学 B.民族心理学 C.环境心理学 D.朴素心理学 E.自然心理学10.()是社会心理学的第一特性。

A.理论性 B.科学性 C.应用性 D.系统性 E.自然性

11.在格尔登·阿尔波特的经典定义中,社会心理学主要表现为对()的研究。A.群体行为 B.自然行为 C.社会行为 D.心理行为 E.个体行为

12.心理学是以()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所建立的第一所心理实验室为开端的。A.勒温 B.冯特 C.马斯洛 D.阿尔波特 E.罗斯伯格

13.()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对社会情境中的人的行为的研究上。

A.自然心理学 B.民族心理学 C.环境心理学 D.朴素心理学 E.社会心理学14.一般将()年这一段时间作为社会心理学的初现时期。

A.1879-1895 B.1895-1908 C.1908-1924 D.1924-1956 E.1924-1990 15.1908年,麦独孤和罗斯分别出版了取名为()的专著。

A.《社会心理学》 B.《自然心理学》 C.《群体心理学》

D.《老年心理学》 E.《群体心理学》

16.()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心理学的。

A.罗斯 B.麦独孤 C.阿尔波特 D.玛格丽特 E.弗洛伊德

17.()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心理学的。

A.弗洛伊德 B.麦独孤 C.阿尔波特 D.玛格丽特 E.罗斯

18.冯特将自己最后20年的研究取名为“()”。

A.社会心理学 B.自然心理学 C.朴素心理学 D.民族心理学 E.自然心理学19.()于1924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曾被广泛用于大学教科书

A.约翰〃杜威 B.格尔登〃阿尔波特 C.阿诺德〃吉纳普

D.乔治〃米德 E.弗罗德〃阿尔波特

20.()的《心理、自我与社会》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中互动理论的奠基之作。A.约翰〃杜威 B.格尔登〃阿尔波特 C.弗罗德〃阿尔波特

D.乔治〃米德 E.阿诺德〃吉纳普

21.()立足于社会现实,提倡一种心理学的社会实践。

A.约翰〃杜威 B.格尔登〃阿尔波特 C.弗罗德〃阿尔波特

D.乔治〃米德 E.阿诺德〃吉纳普

22.()是最早研究人格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家。

A.凯利 B.墨菲 C.弗洛伊德 D.勒温 E.冯特

23.()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从事特殊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A.凯利 B.墨菲 C.冯特 D.勒温 E.弗洛伊德

24.()心理学派的苛勒在1938年出版了《价值在现实世界中的位置》。

A.格式塔 B.归因理论 C.认知不协调 D.环境 E.双因素

25.()被称为当代社会心理学之父。

A.凯利 B.墨菲 C.弗洛伊德 D.勒温 E.费斯汀格

26.()理论是由海德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

A.归因 B.认知不协调 C.环境心理学 D.格式塔 E.双因素

27.()为归因理论提出了一种精确的三维模型,并且进行了归因理论的普及和应用。A.凯利 B.墨菲 C.弗洛伊德 D.勒温 E.费斯汀格

28.()理论是由费斯汀格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

A.归因 B.认知不协调 C.环境心理学 D.格式塔 E.双因素

29.()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在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

A.生活心理学 B.朴素心理学 C.民族心理学 D.自然心理学 E.环境心理学30.()对团体规范研究所使用的特殊观察法,后来被称为“参与性观察”。

A.弗洛伊德 B.墨菲 C.威廉〃怀特 D.凯利 E.冯特

31.弗罗德·阿尔波特通过对相符行为的研究,得出了关于相符行为的著名“()”。A.S曲线 B.K曲线 C.R曲线 D.Q曲线 E.J曲线

32.一般说来,在社会研究中被系统操作的因素称为“()”。

A.单变量 B.自变量 C.因变量 D.多变量 E.统计量

33.一般说来,在社会研究中被研究的行为称为“()”。

A.单变量 B.自变量 C.因变量 D.多变量 E.统计量

34.在相关研究中,社会心理学家只是观察研究对象()的变化。

A.自然发生 B.随机发生 C.诱导发生 D.剌激发生 E.自然发生

35.社会认知活动是从对人的()开始的,这是我们认识他人的第一步。

A.知觉 B.感觉 C.意识 D.判断 E.认知

36.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主要来自认知者、认知对象和()三个方面。

A.认知判断 B.认知理论 C.认知情境 D.认知因素 E.认知条件

37.凯利的所谓“()”,其实也是心理学家通常所说的“图式”。

A.有色镜头 B.无色镜头 C.现实场景 D.模拟场景 E.判断感觉

38.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原则,强度、运动、新异、对比都是较为重要的条件。A.物体感觉 B.物体意识 C.物体知觉 D.物体印象 E.思维印象

39.()就是指我们对别人的看法,包含了人们对认知对象各方面的突出特点。A.评价 B.判断 C.感觉 D.印象 E.抽象

40.认知过程中的一致性倾向,是造成“()”的主要原因。

A.晕轮效应 B.有色效应 C.模仿效应 D.随机效应 E.判断效应

41.()效应是指第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A.晕轮效应 B.近因效应 C.判断效应 D.远因效应 E.首因效应

42.()效应是指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A.晕轮效应 B.近因效应 C.首因效应 D.远因效应 E.判断效应

43.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

A.判断效应 B.晕轮效应 C.模仿效应 D.印象效应 E.投射效应

44.社会心理学关于归因理论的研究始于1958年()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A.冯特 B.勒温 C.墨菲 D.海德 E.查荣克

45.海德认为每一个人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他称此为“()”。

A.朴素心理学 B.自然心理学 C.民族心理学 D.环境心理学 E.社会心理学46.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当行为有害于或有利于观察者时,观察者会更倾向于对行为作()。

A.理性方式 B.内在归因 C.外在归因 D.动机归因 E.判断方式

47.归因理论假设人们是以()来处理所得的信息。

A.判断方式 B.内在归因 C.外在归因 D.动机归因 E.理性方式

48.()是指由于加工信息资料及认识上的原因导致的归因误差。

A.基本规律错误 B.非动机性偏差 C.动机性偏差 D.理性偏差 E.判断错误

49.观察者常常过高地估计行为者内在因素的重要性,被称为“()”。

A.基本规律错误 B.非动机性偏差 C.动机性偏差 D.理性偏差 E.判断错误50.()比背景能引起人们更大的注意,这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A.理性 B.图形 C.动机 D.心态 E.认知

51.()是指由于某种特殊动机或需要而在解释行为原因时出现的偏差。

A.动机性偏差 B.非动机性偏差 C.基本规律错误 D.理性偏差 E.判断错误52.归因过程中最常见的()是自利偏差。

A.动机性偏差 B.非动机性偏差 C.基本规律错误 D.理性偏差 E.判断错误53.一般认为()是因为人们维护自己的自尊心需要而产生的。

A.判断错误 B.非动机性偏差 C.基本规律错误 D.理性偏差 E.动机性偏差54.伯德慧斯戴尔认为在人际互动中,有()以上的信息是由非语言的形式传递的。A.45% B.55% C.65% D.75% E.85%

55.心理学家认为,决定手势的方式是(),而不是生理遗传因素。

A.文化因素 B.社会因素 C.交际因素 D.经济因素 E.政治因素

56.当我们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我们的感受阈会降低,对外界的剌激更加()。A.敏感 B.迟缓 C.激烈 D.温和 E.漠然

57.()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

A.斯宾塞 B.托马斯 C.阿诺德 D.贝因 E.特里普利

58.在社会心理学发展初期,()等人认为社会心理学实际就是“研究态度的科学”。A.斯宾塞 B.阿诺德 C.托马斯 D.贝因 E.特里普利

59.哲学心理学家斯宾塞和贝因认为()是一种把个体的判断和思考导致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或先有倾向。

A.感觉 B.评估 C.理性 D.经验 E.态度

60.()等人首先使态度成为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课题。

A.斯宾塞 B.阿诺德 C.托马斯 D.贝因 E.冯特

61.()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的或神经的准备状态。

A.斯宾塞 B.特里普利 C.阿诺德 D.托马斯 E.阿尔波特

62.态度作为一种统合性的心理过程,是行为的一种()。

A.准备阶段 B.思考阶段 C.行为阶段 D.判断阶段 E.评估阶段

63.态度一旦形成,便较为稳定,成为()的一部分,从而影响到人的整体行为。A.个体心理 B.个体态度 C.个体人格 D.个体印象 E.个体思维

64.态度对个体自身内隐的风靡一时活动以及外观的行为表现,都具有一种()的影响。

A.动机性 B.动力性 C.判断性 D.评价性 E.强制性

65.()是人们为了获得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表现出来的一

种行为。

A.从众 B.服从 C.选择 D.规范 E.强制

66.态度的()所包含的主要是反应倾向或行为的准备状态。

A.意向成分 B.理性成分 C.认知成分 D.思考成分 E.评估成分

67.态度的()所包含的主要是对事物的了解和评价。

A.意向成分 B.理性成分 C.评估成分 D.思考成分 E.认知成分

68.社会环境对个体态度形成的影响具有()。

A.从众性 B.服从性 C.规范性 D.选择性 E.强制性

69.态度的()所包含的主要是对事物的喜爱或厌恶程度。

A.态度成分 B.情感成分 C.认知成分 D.判断成分 E.评估成分

70.在态度的三种成分中,()是基础。

A.态度成分 B.情感成分 C.认知成分 D.判断成分 E.评估成分

71.心理学家霍夫兰提出了一种以信息交流过程为基础的态度改变模型——()。A.定向模型 B.态度模型 C.改变模型 D.交际模型 E.说服模型

72.要改变目标对象的态度,()的说服具有更好的劝导效果。

A.态度转变 B.情绪唤醒 C.情感融洽 D.以理服人 E.以情动人

73.增加我们对所选择的的(),就可以起到减少不协调的效果。

A.正向评估 B.反向评估 C.双向评估 D.换位评估 E.不定向评估

74.降低对于放弃事物的(),能减少不协调。

A.正向评估 B.反向评估 C.双向评估 D.换位评估 E.不定向评估

75.认知不协调理论是()首次提出来的。

A.费斯汀格 B.霍夫兰 C.阿诺德 D.托马斯 E.艾里克森

76.()之间的关系有三种情况:协调、不协调、无关。

A.意向因素 B.认知因素 C.情感因素 D.社会因素 E.自我因素

77.()和社会干扰是社会影响的主要方式之一。

A.社会评价 B.社会抑制 C.社会促进 D.社会助长 E.社会反应

78.社会促进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使他的活动完成,提高他的活动效率,所以又称为()。

A.社会干扰 B.社会影响 C.社会帮助 D.社会助长 E.社会反应

79.()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干扰他的活动完成,称为社会抑制。A.社会促进 B.社会评价 C.社会影响 D.社会干扰 E.社会反应

80.查荣克以动机和内驱力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了()强化说。

A.优势反应 B.劣势反应 C.动机反应 D.内驱力反应 E.情绪反应

81.()是指那些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不加思考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A.优势反应 B.劣势反应 C.动机反应 D.内驱力反应 E.情绪反应

82.()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A.服从 B.从众 C.内化 D.社会化 E.格式化

83.()是指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

A.服从 B.从众 C.内化 D.社会化 E.格式化

84.弗洛伊德认为有两种支配人的行为的本能,其中一种是生的本能,称之为()。A.力比多 B.达那多斯 C.图式 D.内在归因 E.自闭性

85.生活中有一种经常发生的,会影响到正常社会生活的现象,这就是()行为。A.干扰 B.晕轮 C.侵犯 D.从众 E.自闭

86.()行为主要是一种外显行为。

A.干扰 B.晕轮 C.侵犯 D.从众 E.自闭

87.许多事实和研究证明,人类个体的利他性行为,主要是一种后天的()行为。A.教育性 B.自然性 C.习得性 D.遗传性 E.强制性

88.弗洛伊德将人的自我结构分为()、自我、超我三个部分。

A.伊底 B.自我 C.超我 D.本我 E.自负

89.()是自我结构中最原始、最难接近的部分。

A.伊底 B.自我 C.超我 D.本我 E.自负

90.()是在儿童早期发展起来的。

A.伊底 B.自我 C.超我 D.本我 E.自负

91.()是在上世纪90年代被逐渐接受的一种关于自我概念的理论。

A.伊底图式 B.自负图式 C.超我图式 D.本我图式 E.自我图式

92.()是心理学中一个最基本的术语,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

A.伊底 B.自我 C.超我 D.自信 E.自负

93.自我接受是()的主要内涵。自我接受的意义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有一种基本的承认、认可,以及对自己的接受态度。

A.伊底 B.自我 C.超我 D.自信 E.自负

94.()是对自己能力或对自己胜任能力的评价。

A.自我效能 B.自我关注 C.自我评价 D.自我感觉 E.自我心理

95.如果一个对自己社交的自我效能感差,那么他就会感受到()的社会焦虑。A.复杂 B.一般 C.较低 D.较高 E.简单

96.()总是与记忆和认知过程联系在一起。

A.自我效能 B.自我关注 C.自我评价 D.自我感觉 E.自我心理

97.社会心理学家所研究的(),实际上是一个人的自我感的倾向性。

A.自我效能 B.自我关注 C.自我评价 D.自我感觉 E.自我心理

98.对于自尊心低的人来说,表现不道德的行为或做某种不道德的事情,与其()是相对协调的。

A.自我认知 B.自我效能 C.自我效能 D.自我关注 E.心理冲突

99.()就是俱在社会团体中被赋予的特定身份,以及该身份所应发挥的功能。A.社会化 B.自我认知 C.角色 D.自我关注 E.心理冲突

100.在()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是心理特征。

A.社会化 B.自我认知 C.角色 D.自我关注 E.心理冲突

101.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发展常常表现为本能和性欲的漩涡,常常伴随着各种()的冲突。

A.社会化 B.内驱力 C.角色 D.行为因素 E.心理因素

102.()将人生的发展理解为寻求自我发现和自我控制的持续过程,并据此提出了著名的人生八个阶段论。

A.艾里克森 B.皮亚杰 C.阿诺德〃吉纳 D.勒维森 E.冯特

103.()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成四个重要的阶段。

A.艾里克森 B.贝尔斯 C.阿诺德〃吉纳 D.勒维森 E.皮亚杰

104.()在《生长的礼仪》一书中,总结性地考察了人类历史以及现实生活中对出生、生长、成熟以及婚姻等变化的反应。

A.艾里克森 B.皮亚杰 C.阿诺德〃吉纳普 D.勒维森 E.贝尔斯

105.“生活的季节”是()用来描述我们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变化的。

A.艾里克森 B.皮亚杰 C.阿诺德〃吉纳 D.勒维森 E.冯特

106.霍曼斯认为,只有在人际交往的活动中,()需要才能得到满足。

A.心理 B.行为因素 C.内驱力 D.社会性 E.生理性

107.()指活动的结果、举止动作、表情、手势和语言等。

A.心理因素 B.生理因素 C.情感因素 D.社会因素 E.行为因素

108.()包括各种情绪状态、情绪的敏感性、对他人或自我的满意程度等。

A.心理因素 B.行为因素 C.情感因素 D.社会因素 E.生理因素

109.()是指与认知有关的心理过程,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状态的了解。

A.心理因素 B.行为因素 C.情感因素 D.认知因素 E.生理因素

110.()指出,团体中的每一次人际交往过程,都具有十二种动作。

A.霍曼斯 B.皮亚杰 C.勒维森 D.贝尔斯 E.冯特

111.社会测量法又称为团体成员关系测量法,这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创立的。A.皮亚杰 B.贝尔斯 C.冯特 D.勒维森 E.莫雷诺

112.()认为()。团体成员相互作用的关键在于彼此好恶的情感。

A.勒维森 B.皮亚杰 C.莫雷诺 D.霍曼斯 E.冯特

113.中国人性格结构中的()主要表现在中庸心理与行为取向上。

A.双重性 B.复杂性 C.社会性 D.匀称性 E.直线性

114.()是指讨论决策时团体成员的思路被纳入某种轨道或框架的现象。

A.转型思考 B.逆向思考 C.定型思考 D.常规思考 E.无定向思考

115.老年社会心理学从()的角度研究老年心理。

A.年龄 B.社会 C.心态 D.时代 E.环境

116.社会因素必须通过心理中介作用化为()后,才能对人的健康和疾病产生影响。A.社会干扰 B.心理剌激 C.人际关系 D.环境剌激 E.社会影响

117.社会环境是社会心理学关于环境研究的重点。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

A.古希腊 B.古罗马 C.中世纪 D.文艺复兴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118.()的术语,最早是在1964年美国医院联合会议上正式提出的。

A.民族心理学 B.环境心理学 C.朴素心理学 D.自然心理学 E.创新心理学119.()认为,人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

A.冯特 B.勒维森 C.勒温 D.莫雷诺 E.马斯洛

120.布罗伊菲尔德和克罗克特的研究表明,()与工作生产率之间并无一定的关联。A.态度 B.技能 C.心理 D.认知 E.学识

二、多项选择题(共120题)

1.影响人类社会行为的因素,主要有()。

A.他人的特点和行为 B.认知过程 C.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因素

D.社会行为发生的文化背景 E.生物及遗传因素。

2.关于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正确的说法是()。

A.社会心理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核心学科 B.社会心理学是类似于哲学的抽象学科C.社会心理学是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心理学研究D.社会心理学是对于人类的自我探索E.社会心理学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性的研究

3.下列社会心理学家中,属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的有()。

A.福勒 B.冯特 C.麦独孤 D.格尔登〃阿尔波特 E.罗伯特〃巴伦

4.出版过《社会心理学》同名著作的社会心理学家有()。

A.麦独孤 B.罗斯 C.弗罗德〃阿尔波特 D.乔治〃米德 E.约翰〃杜威5.德国学者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有()。

A.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 B.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理论C.在其否后期对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新的理解,他将自己的研究取名为“民族心理学”D.提出了认知不协调理论 E.开创了心理学实验传统

6.社会心理学“青春期的发展”期间,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学者有()。

A.乔治〃米德 B.约翰〃杜威 C.库尔特〃勒温 D.费斯汀格 E.谢里夫7.库尔特·勒温被称为当代“社会心理学之父”,他在许多方面开创了社会心理学传统。其中有()。

A.心理场论传统 B.社会认知传统 C.行动研究传统

D.团体动力学研究传统 E.应用社会心理学传统

8.社会心理学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满足基本的实验条件。其中有()。

A.随机抽样 B.随机分配 C.自变量稳定 D.应变量稳定 E.保持其他因素的持续稳定9.从社会心理学形成的历史传统来看,社会心理学有()。

A.哲学家的社会心理学 B.经济学家的社会心理学 C.历史学家的社会心理学D.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 E.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

10.21世纪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将表现出的特色有()。

A.重视对于文化因素和文化背景的研究 B.重视对哲学本体论世界观的研究

C.研究的多元化和综合性 D.研究的高度抽象化和思辩化 E.对于情感研究的关注11.影响社会认知的认知者因素,包括认知者本人的()。

A.知识 B.经验 C.世界观 D.价值取向 E.人格或个性特

12.影响社会认知的被认知者因素,包括被认知者的()。

A.谈吐 B.服饰 C.表情 D.姿势 E.行为方式或风格

13.罗森伯格等人认为,人们评价他人一般是根据()。

A.社会特性 B.自然特性 C.认知特性 D.核心特性 E.智能特性

14.心理学家提出的印象形成模式有()。

A.平均模式 B.三维模式 C.交叉模式 D.累加模式 E.加权平均模式

15.印象形成中的心理效应有()。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仁慈效应 E.投射效应

16.韦纳的归因理论,把人的行为原因区分为()。

A.内因 B.外因 C.稳定的 D.不稳定的 E.自觉的

17.凯利的三维理论认为,人们在对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常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它们是()。

A.环境实体 B.稳定的实体 C.不稳定的实体 D.时间 E.人

18.社会心理学认为,归因原则有()。

A.扩大原则 B.折扣原则 C.非共同效果原则 D.利害关系原则 E.共变原则19.非言语沟通的研究,至少应该包括()。

A.身体运动和姿势 B.面部表情与视觉行为 C.人际空间与领域行为

D.接触行为 E.服饰、环境、嗅觉、味觉和时间等。

20.社会心理学家霍尔,将人们互动时的空间由近及远分为四个层次,它们是()。A.公众区 B.社交区 C.个人区 D.亲昵区 E.社区

21.情绪对人的认知的影响,表现为()。

A.情绪影响感受性 B.情绪对知觉的影响 C.情绪对记忆的影响

D.情绪对思维的影响 E.情绪对身体的影响

22.人的认知对情绪的影响,表现在()。

A.认知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 B.认知网络对情绪的影响

C.评价和归因对情绪的影响 D.言语对情绪的影响 E.期望对情绪的影响23.对“态度”含义的正确理解,包括()。

A.态度是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 B.态度的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C.态度是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 D.态度是外化了的心理过程

E.态度是对一定社会刺激的心理反应倾向,是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联系之中形成的24.态度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它的特点有()。

A.社会性 B.统合性 C.主观经验性 D.媒介性和动力性 E.多元性

25.凯尔曼的研究认为,态度形成的阶段依序为()。

A.模仿或服从阶段 B.同化阶段 C.异化阶段 D.内化阶段 E.外化阶段26.在凯尔曼看来,态度的形成(或改变)开始于两亇方面,它们是()。

A.出于自愿,不知不觉地开始模仿 B.出于情绪变化,一时冲动

C.出于认识提高,自我改变 D.出于遗传因素,天生就有

E.产生于受到一定压力后的服从

27.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有()。

A.社会环境的影响 B.家庭的影响 C.心理状况 D.团体的影响 E.观察学习28.社会环境对个性态度形成的影响具有()。

A.选择性 B.持久性 C.一元性 D.多元性 E.复杂性

29.社会环境对个体进行影响的方式主要是通过()。

A.社会规范的要求和制约 B.社会准则的要求和制约

C.各种思想观念的宣传和教育 D.风俗习惯的潜移默化 E.文化的熏陶

30.形成中性态度的原因主要有()。

A.对事件的认识不够B.对事件的了解不够C.对事件的顾虑不便表态D.由于当事者自身的人格E.由于当事者的个性特点

31.综合史密斯等人和卡兹的态度功能理论,概括起来,态度的功能有()。

A.工具性、适应性功能 B.功利性功能 C.自我防御的功能

D.价值表达的功能 E.认识和评价的功能

32.态度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包括()。

A.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B.态度与行为的脱节 C.态度与行为的对立

D.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E.态度与行为的并立

33.对人们从事的行为会影响到其内在态度变化进行解释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有()。A.认知失调理论 B.自我感知理论 C.学习理论

D.挫折侵犯理论 E.凯利的三维理论

34.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有()。

A.态度结构方面的因素 B.行为反应方面的因素 C.态度主体自身的因素D.社会环境构成方面的因素 E.自然环境构成方面的因素

35.从行为反应所具有的特点来看,影响行为与态度一致关系的因素有()。A.单一行为和多重行为 B.功利性行为和非功利性行为 C.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D.即时行为与长久行为 E.传统行为和非传统行为

36.在霍夫兰提出的“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中,涉及因素有()。

A.说服者 B.传递的信息 C.被说服者 D.情境 E.媒质工具

37.在说服和态度改变的过程中,说服者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其中,说服者的专业性是指说服者的()。

A.所受的教育程度 B.专业训练 C.社会经验 D.年龄 E.职业和社会地位38.在说服和态度改变的过程中,影响被说服者对说服者相信程度的因素,有说服者的()。

A.人格特征 B.外表仪态 C.讲话时的信心 D.意图 E.动机

39.在说服和态度改变的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指()。

A.信息的差异性B.信息的平等性C.信息的情绪性D.信息的科学性E.信息的组织性40.在说服和态度改变的过程中,被说服者的特点也会影响到说服效果。它们包括被说服者的()。

A.原有态度的强度 B.心理免疫程度 C.人格特征 D.教育程度 E.体质状况41.认知不协调产生的主要来源有()。

A.决策前的不协调 B.决策后的不协调 C.行为前的不协调

D.行为后的不协调 E.学习过程中的不协调

42.费斯汀格认为,各种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一般会表现为()。

A.协调 B.不协调 C.无关 D.完全吻合 E.完全不吻合

43.有些社会影响是强制的,如()。

A.法律 B.纪律 C.法规 D.学校教育 E.组织活动

44.有些社会影响是自发形成的,如()。

A.习俗 B.流言 C.时尚 D.與论 E.宗教

45.对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有()。

A.优势反应强化说 B.挫折侵犯理论 C.认知不协调理论

D.凯利的三维理论 E.评价理论

46.有他人在场评价时,影响活动者提高行为动机水平的因素有()。

A.活动者觉知评价的程度 B.评价者的身份 C.评价者的态度

D.活动者的年龄 E.活动者的个性

47.导致从众现象产生的心理因素有()。

A.相信他人的心理 B.寻求安全的心理 C.获得满足的心理

D.忠于集体的心理 E.希望完善的心理

48.下列说法中,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不从众可能引发危险的有()。

A.枪打出头鸟 B.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C.出头的椽子先烂

D.人贵有自知之明 E.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49.社会心理学家对从众行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其中最为经典的实验研究是()。A.谢里夫的实验 B.阿希的实验 C.弗罗德〃阿尔波特的实验

D.费斯汀格的实验 E.霍夫兰的实验

50.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有()。

A.群体因素 B.个体因素 C.刺激因素 D.文化差异 E.自然差异

51.服从和从众的夲质区别体现在()。

A.压力来源不同 B.发生方式不同 C.作用途径不同

D.造成的后果不同 E.行为的方式不同

52.服从的意义有()。

A.满足个人利益 B.协调人际关系 C.沟通人机对话

D.加强环境融合 E.实现集体目标

53.影响服从的因素有()。

A.命令者的权威 B.服从者的道德水平 C.服从者的人格特征

D.情境的压力 E.服从者的身体状况

54.一般来说,为了达到对于侵犯行为的较为正确的界定,比须考察的要项有()。A.行为的动机 B.行为的关系 C.行为的意图 D.行为的过程 E.行为的结果55.社会心理学家D.O.西尔斯按侵犯行为的不同性质、行为结果和社会意义,把侵犯行为分为()。

A.反社会的侵犯行为 B.亲社会的侵犯行为 C.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D.工具性的侵犯行为 E.敌意性的侵犯行为

56.社会心理学家伯科威茨根据侵犯行为的最终目标的不同,把侵犯行为分为()。A.敌意性侵犯 B.工具性侵犯 C.经济性侵犯 D.文化性侵犯 E.政治性侵犯57.从生物学角度提出关于侵犯行为理论解释的有()。

A.精神分析学派的解释 B.洛伦兹习性学观点 C.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观

D.霍夫兰的说服转变说 E.社会达尔文主义

58.个人遇到挫折是否表现出侵犯行为,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包括()。

A.所受挫折的强度 B.受挫折者对情境的认知 C.受挫折者对情境的理解D.受挫折者的个性特征 E.受挫折者的身体状况

59.在社会心理学文献中,对于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出现了许多建议和假说。其中有()。

A.宣泄说 B.榜样说 C.惩罚说 D.置换说 E.规范说

60.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有()。

A.利他者个人因素B.情境因素C.被助者的特点D.社会文化因素E.自然地理因素61.个人的内在情境与利他行为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个人的内在情境包括()。A.个人的情绪状态 B.个人的有关经历 C.个人的有关经验

D.个人当时的时间状态 E.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62.弗洛伊德在其潜意识观念的基础上,将人的内在自我结构分为()。

A.伊底 B.自我 C.他底 D.超我 E.内底

63.艾里克·伯恩认为,我们每个人的自我实际上是由三种基本成分构成的,它们是()。

A.儿童 B.朋友 C.成人 D.父母 E.对象

64.自信的特征是自信的人所共有的,它包括()。

A.自信的人活泼、坦诚 B.自信的人虚心、大度 C.自信的人轻松、一致D.自信的人开放、幽默 E.自信的人勇敢、果断

65.与“较高的自我控制”有关的因素有()。

A.人们的角色行为 B.人们的工作性质 C.对别人的较多关注D.对环境的较多关注 E.对自己或自身的较多关注

66.关于儿童的性别认同、其过程及其意义,在目前的社会心理学文献中,有着不同的理论和解释。其中有()。

A.精神分析的解释 B.认知发展理论 C.社会学习理论

D.认知不协调理论 E.认知协调理论

67.男性与女性存在看十分明显的差异,主要反映在()。

A.两者的遗传、生理与体格方面 B.性格、形象、能力和体力方面

C.家庭分工方面 D.职业选择方面 E.特定社会行为方面

68.在社会心理学所涉及的大部分研究领域里,与社会化过程有关的内容有()。A.态度的形成 B.社会学习 C.社会认知的发展 D.自我概念 E.性别角色69.社会化发展的心理基础,是指()。

A.人的感情 B.人的个性和人格 C.人的需要和动机

D.人的态度和兴趣 E.人的体格和体重

70.关于社会化过程较为经典性的研究和理论,有()。

A.弗洛伊德与“心理性欲发展” B.荣格与“人的后半生”

C.艾里克森与“心理社会发展” D.皮亚杰与“儿童认知发展”

E.科尔伯格与“儿童道德发展”

71.社会心理学家荣格把人生发展分为四亇阶段,它们是()。

A.童年 B.少年 C.青年 D.成年 E.老年

72.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重要的阶段,它们是()。

A.形式运算阶段B.具体运算阶段C.前运算阶段D.感觉运算阶段E.抽象运算阶段73.科尔伯格的“三种水平发展阶段论”中的“三种水平”是指()。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化水平 C.后习俗道德水平 D.认知水平 E.运算水平74.社会化是一种人的整体的发展,它包括()。

A.社会性的获得 B.情感发展 C.个性发展 D.认知发展 E.道德发展

75.下列说法中,与“人际交往”涵义相符的有()。

A.“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联系过捏

B.“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情感的联系过程

C.“人际交往”使人们的种种社会性需要得以满足

D.“人际交往”必须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条件下进行

E.“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方式,它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一种实际活动7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分析认为,人际交往的功能有()。

A.消除个体孤独感 B.传递信息,增加个人的知识经验 C.影响团体内聚力

D.人际调节 E.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气氛

77.人际交往的动机具体表现为()。

A.人的内在需要B.人的自我表现C.人的自我完善D.人的自我认识E.人的生理需要78.人际需求有()。

A.物质需求 B.创造需求 C.理性需求 D.实践需求 E.心理需求

79.在心理学的文献中,一般将符号系统分为()。

A.有形符号系统 B.无形符号系统 C.综合符号系统

D.语言符号系统 E.非语言符号系统

80.语言的社会功能主要有()。

A.思维的功能 B.交际的功能 C.心理的功能 D.生理的功能 E.自然的功能。81.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非言语的作用,可以将非言语分为()。

A.动态无声的非言语交往 B.动态有声的非言语交往 C.静态无声的非言语交往D.静态有声的非言语交往 E.有声的非言语交往

82.人际交往有三大组成要素,它们是()。

A.信息沟通 B.社会心理 C.社会认知 D.人际互动 E.身心互动

83.信息的载体包括()。

A.文字 B.图像 C.声音 D.色彩 E.感应

84.信息沟通基本模式的组成要素包括()。

A.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 B.反馈 C.信号和信息 D.编码和译码 E.通道85.信息传递的通道有()。

A.对话 B.广播电视 C.传法 D.报刋 E.广告

86.为了保证信息沟通的顺利进行,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A.运用正确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 B.交往双方有共同的经验或体验

C.重视信息的反馈 D.沟通双方有诚意 E.沟通双方创造一种相互信任的气氛87.伯恩认为,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实际上都拥有三种内在的自我,即()。

A.成人自我 B.朋友自我 C.儿童自我 D.兄弟自我 E.父母自我

88.社会关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它们是()。

A.生产关系 B.角色关系 C.意识形态关系 D.人际关系 E.交往关系

89.根据“人际关系发展模型”,人际关系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它们是()。

A.亲密性接触 B.表面性接触 C.单方相识 D.双方相识 E.专门性接触90.影响人际关系发展的因素有()。

A.邻近性 B.交往频率 C.相似性和互补行为 D.容貌与仪表 E.能力与吸引力91.交往的“相似性”是指交往双方具有共同的特点,它表观在许多方面。其中有()。A.年龄和性别 B.地位和职业 C.观点和态度 D.行为 E.民族及文化

92.容貌对人际关系发展能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这是容貌的()。

A.晕轮效应 B.环境效应 C.散逸效应 D.自然效应 E.结伴效应

93.较为经典的人际关系测量方法有()。

A.贝尔斯测量法B.费斯汀格测量法C.社会测量矩阵D.社会测量法E.社会测量图示94.团体的基本特点有:

A.团体的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心理特点 B.有共同的目标和活动 C.有一定的组织结构D.有调节行为的规范 E.成员之间心理相容程度比较高

95.团体的功能有:

A.组织功能 B.激励功能 C.休闲功能 D.协调功能 E.教育功能

96.按照团体的形成方式来划分,可将团体分为:

A.经济团体 B.文化团体 C.自然团体 D.规范团体 E.政治团体

97.影响团体吸引力的主要因素有:

A.团体的领导 B.团体的外部压力 C.团体活动的定向

D.团体成员的集体意识 E.团体的规模、团体的规范、团体的气氛等

98.个体对团体的情感主要表现在:

A.团体归属感 B.认同感 C.责任感 D.荣誉感 E.义务感

99.团体决策的过程依次为()。

A.观察调查 B.问题识别 C.问题诊断 D.解剖分析 E.作出决定

100.根据决策的条件不同,团体决策可以区分为()。

A.确定型 B.智力型 C.学习型 D.非确定型 E.非智力型

101.一般来说,团体决策的形式主要表现为()。

A.协商 B.领导者决定 C.集体论证 D.综合分析 E.具体分析

102.导致“定型思考”的原因主要有()。

A.团体吸引力 B.团体的封闭性 C.领导人的权威和领导作风

D.决策的方法、步骤和过程 E.决策的重要意义

103.产生“极化反应”的原因主要来自()。

A.责任感太强B.责任分散C.历史传统的压力D.社会规范的压力E.生活状况的压力104.影响领导的主要因素有()。

A.领导者本身的特点 B.自然环境的特点 C.被领导者的特点

D.团体内部环境 E.团体外部环境

105.领导者的“德”主要表现在()。

A.健壮的体魄 B.高尚的情操 C.丰富的知识 D.正确的政治方向 E.远见卓识106.领导者的“识”主要表现在()。

A.胆识 B.才能 C.远见 D.能力 E.修养

107.领导者的“才”,是指领导者具有较强的()。

A.分析能力B.计划决策能力C.组织指挥能力D.社会活动能力E.创新和创造能力108.领导者的“学”,是指领导者应具备()。

A.辩证唯物主义知识 B.历史唯物主义知识 C.领导管理知识

D.专业技术知识 E.专业技能知识

109.领导的职能有()。

A.选用人才 B.计划决策 C.组织管理 D.控制指挥 E.教育激励

110.社会心理学是对于人们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研究,其目的和任务是()。A.了解社会环境 B.理解人的社会行为 C.宣传心理学知识

D.促进人与自然的融合 E.促进人的发展

111.人口心理素质包含的内容有()。

A.认识品质 B.情感品质 C.身体品质 D.意志品质 E.个性品质

112.构成人口素质的要素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其中包括()。

A.心理素质 B.文化素质 C.思想道德素质 D.身体素质 E.自然素质113.下述说法中,与“个体人口心理素质”相关的内容有()。

A.它是个体所具有的遗传素质 B.它在其所处的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C.它在其所接受的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D.它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E.它能够形成共同的心理特点

114.人口的变动主要包括()。

A.自然变动 B.迁移变动 C.社会变动 D.心理变动 E.文化变动

115.日本社会心理学家津留宏、泉宇佐的研究认为,结婚对人来讲具有四方面的意义()。

A.身体、生理的意义 B.精神的意义 C.物质、经济的意义

D.社会的意义 E.文化、知识的意义

116.家庭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多种职能。主要有()。

A.生育 B.生产 C.消费 D.教育 E.赡养及精神生活

117.老年人的个性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其类型大致有()。

A.稳定型 B.安乐型 C.可变型 D.防御型 E.易怒型

118.对老年人的心理适应影响因素有()。

A.个人的早期经验 B.需要的实现程度 C.他人的社会态度

D.个人身心健康状况 E.生活与收入状况

119.人类生育心理发展演进的四个阶段是()。

A.集体生育意识阶段 B.悟性生育心理阶段 C.抑制性生育心理阶段

D.计划生育心理阶段 E.个性生育意识阶段

120.关于健康或疾病同心理、环境关系进行研究的基本观点有()。

A.“身心相互影响论” B.“个人环境相互作用论” C.“心身因素中介说”D.“主动适应和调节论” E.“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三、辨析题(共40题)

1.学习社会心理学原理,只是为了让人们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我。

2.勒温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

3.对社会心理学现状和发展的考察,主要侧重于认知倾向的发展。

4.奥斯古德等人发现,人们描述对一个人的印象时,评价是其中最重要的向度。

5.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自我观念是印象整饰过程中的唯一重要因素。

6.大量的事实表明,在寻找行为的原因时,很多人都倾向于作内在原因的归属。

7.态度是个体在社会生话中,经过社会化而逐渐形成的。

8.态度一般包含两种主要成分,即认知成分和感情(情感)成分。

9.从发生方式角度来看,服从是自发形成的,从众是被迫的。

10.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者班杜拉认为,侵犯行为主要是通过模仿而形成的。

11.“性别角色”,就是男性或女性应有的行为表现。

12.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是一种交际关系。

13.根据“人际关系发展模型”,人际关系的发展,分为表面性接触、亲密性接触两个阶段。14.通常社会心理学家把亲社会行为归纳利他主义行为。

15.评价理论认为,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他人在场对活动者的影响效果是相同是的。16.从压力来源角度来看,服从的压力来源于个体的内心。

17.从压力来源角度来看,从众的压力来源于外界的规范或权威的命令。

18.认知不协调理论是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首次提出来的。

19.归因具有动机的作用。

20.将归因问题加以理论化的是海德。

21.海德将个体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

22.合角色行为通常是因为外在因素的影响导致的。

23.社会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高地位使内在归因的判断打了折扣,低地位则使外在归因的判断打了折扣。

24.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倾向于作内在归因,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倾向于作外在归因。25.随着时间的推移,归因会变得更加情境化,即对人为归因的增多和环境归因的减少。26.达尔文认为,表情是动物和人类进化过程中适应性动作的遗迹,人的表情和动作具有先天性特点。

27.吉特等人研究了识别不同情绪的表情照片的难易程度,结果发现最容易辨认的是怀疑、怜悯,最难辨认的快乐、痛苦。

28.中国人性格结构中的匀称性,主要表现在理想人格与实际人格之间的明显差异、对立、排斥和均衡、调和、弥补等。

29.大多数老年人对外界适应良好。

30.态度具有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功能。

31.文化背景会对我们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32.费斯汀格提出了认知不协调理论,推动了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33.观察是所有心理学研究的前提。

34.社会认知就是对他人的推测和判断。

35.构成印象的各种信息资料,在印象的实际形成中,所占的比重是差不多的。

36.在人们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正面特性与负面特性所起的作用是等量齐观的。

37.动机性偏差是因为人们维护自己自尊心的需要而产生的。

38.非言语沟通在人类交往中是不可缺少的。

39.社会心理学家对态度具有各种各样的说明和解释。

40.非言语行为只是用来传递信息的替代物。

四、案例分析题(共8题)

案例1:社会化的生理基础

美国人类学者克拉格(w.N,Kellogg)夫妇在20世纪30年代让一只七个半月的黑猩猩同他们九个月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使两者生活学习环境完全相同,同样穿衣、喂食,同样练习站立、行走、开门、用杯、用匙、坐便盆。但当他们的孩子能说20多个单词的时候,黑猩猩只能听懂指示命令,做出喝水、坐下、开门等多个动作,却说不出话来。20世纪50年代海伊斯(C.Hayes)夫妇收养训练一只黑猩猩长达3年之久,也只教会其说出杯子、爸爸、妈妈三个单词。20世纪60年代加德纳(R.A.Gardner)夫妇教一岁黑猩猩学习美国哑人所用手势语,三年学会25个手势符号,黑猩猩却始终未能学会使用人类的抽象语言符号。这些事实表明,无论什么样的环境教育也不能超出种族遗传所提供的范围。

案例2:赵奢示弱

战国时,秦军围困赵国的阏与,赵将赵奢率军前往解围。走到离阏与还有三十里地的时候,赵奢命令大军停止前进,就地驻扎。赵奢知道秦军强大,必须得想点办法,才能击退秦兵。恰好,士兵在营外捉到一名秦军闻讯前来窥探的士兵,送到赵奢的营帐。赵奢没有杀这个秦军士兵,反而摆上酒饭招待了他一顿,还说了些希望秦军退兵的话,然后把这个秦军士兵放走。这个秦军士兵回去做了报告,说赵军胆小软弱,惧怕秦军,于是秦军放松了对赵奢的警惕。他们哪里想到,就在这天夜里,赵奢率领士兵突然袭击秦兵大营,打得秦军措手不及,损失十分惨重。

案例3:顺水推舟

有一位英语老师因经常批评一位学生作业马虎,而遭致这位学生的不满。有一次。这位老师无意间在语法上出了一点小错,当场被那名学生发现,那位学生好不容易逮着了这次报复机会,马上站起来作了毫不客气地指正。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这位英语老师以非常温和的神色说道:

“嗯,你说得真是对极了,可是其他同学刚才是怎么回事,为何没有发觉到,是不是上课在打瞌睡?”

受到老师的表扬,那位同学的对立情绪消失了。这时,这位英语老师又不失时机的说:“像这样的错误很容易犯,同学们一定要像他那样小心才是。”接着,老师便继续讲解其他内容。

案例4:受辱鞠躬

肖伯纳的剧本《武器与人》首演获得成功,许多观众在剧终时要求肖伯纳上台与大家见面。当肖伯纳走上舞台时,有一个人对他大声喊道:“肖伯纳,你的剧本糟糕透了,谁也不要看!收回去吧,停演吧!”肖伯纳听到这种话,一点儿也不慌张,他向那个人深深鞠了一躬,彬彬有礼地说:“我的朋友,你说得好,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然后,他看了一眼正欢迎他的全场的观众,向青年反问了一句:“不过,亲爱的朋友,我们两个人反对全场的观众,有什么用呢?”话音一落,全场爆发出长长的热烈的掌声。那个人只好灰溜溜地走了。肖伯纳充分展示了知名作家的风度。

案例5:艄公的箴言

一个夏日的雨天,一个美丽的少妇意欲投河自尽,被一位老艄公救起。

“你年轻轻的,为啥就不想活了?”艄公问。

“我结婚两年,丈夫就抛弃了我,接着孩子又病死: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少妇哭诉道。

“两年前你是怎么过的?”艄公又问。

少妇擦了擦眼泪,说:“那时我自由自在,一无牵挂……”

“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

“那时还没结婚,当然没有。”

“那么你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了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一无牵挂。请上岸吧。”

少妇回到岸上,艄公摇船远走。少妇揉揉眼睛,恍如做了一个噩梦。自此,她又活得充满信心,再没动过轻生的念头。

案例6:日本人提意见

这个故事,是我认识的一个到日本留过学的人讲的。

有一位日本老人,那些日子每天早晨都在他窗前的一块地上扫,反反复复地扫,认认真真地扫。那块地方并没有杂物,实际上也很干净。开始别人并没有意识到什么,应该说他的一位中国邻居并没有意识到什么。

老人每天扫的那块地方,只不过是每天晚上都停放着一辆小车。小车是一位中国邻居的。在日本,找一个泊车的车位是很贵的。这位中国邻居为了节省这笔开支,便把自己的车泊在了这位日本老人的窗前。老人显然感到不舒服,可日本人在处理邻里之间的小纠纷时,喜欢采取“暗”的方式交涉,表面上却永远是客客气气的。老人就是通过反反复复地认认真真地清扫那块空地的方式,来提醒中国邻居注意,提醒他不再为了贪小便宜而把车停在他的窗前,给他带来某种不便或者说是某种不舒服。

这种中国邻居最终还是领悟到了老人的真正用意,他也就改正了自己的做法。那位日本老人,也终于露出了不易觉察的笑容。

案例7:霍去病带头踢球

边塞荒凉,军旅生活枯躁无味。霍去病在月下巡视军营,他被一缕凄楚的笛声吸引了,双眉慢慢地皱了起来。是啊,军中缺粮,士气低落,真叫人焦心哪!面对猖獗的匈奴,战士情绪消沉,怎么打仗呢?

霍去病是西汉有名的军事家.他知道光靠惩罚是不能提高士气的。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带头和将士们一起踢球来振作士气,锻炼身体。于是,他让军队里的工匠用皮子缝咸一个圆圆的皮球,中间塞满毛发。他命令士兵在广漠的荒原上修出一个球场。那时的球场是在地上挖些小浅坑,把球踢进土坑,就像现在足球赛中的射门。随后,他把球分发给部队,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优胜者就奖给酒肉,鼓励大家踢球。他自己呢?每次球赛都带头参加,同将士们一起奔跑,一起欢笑。

自从开展踢球活动后,将士们练活了手脚,提高了情绪,当军粮充足的时候,霍去病带领部队向匈奴发起了进攻,终于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打开了通向西域的道路。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网上作业一

哪位学者首先提出儿童的自我概念是通过“镜像过程”形成起来的“镜像自我”,即别人对于儿童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就像一面镜子? ?A) 米德 ?B) 库利 ?C) 弗洛伊德 ?D) 埃里克森 参考答案: B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2(2分) 社会认知的基本特性不包括哪一项? ?A) 互动性 ?B) 间接性 ?C) 整体性 ?D) 矛盾性 参考答案: D

解析: 无 3(2分) 在利他行为的诸多理论中,我们所做的很多源于最大化我们的报酬和最小化我们的成本的动机。以上说法是出自于哪一理论? ?A) 社会交换理论 ?B) 社会规范理论 ?C) 进化理论 ?D) 社会认知理论 参考答案: A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4(2分)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哪项? ?A) 相互性原则 ?B) 平等性原则 ?C)

?D) 交换性原则 参考答案: C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5(2分) 明尼苏达多项个性量表(MMPI)属于哪种测验? ?A) 速度测验 ?B) 智力测验 ?C) 能力测验 ?D) 典型反应测验 参考答案: D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6(2分) 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这一现象说明了哪一项原则? ?A) 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

?B) 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C) 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 ?D) 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 参考答案: B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7(2分) 社会心理学关于归因理论的研究始于1958年哪位学者的研究??A) 冯特 ?B) 勒温 ?C) 墨菲 ?D) 海德 参考答案: D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8(2分)

2019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新东方在线 Ⅰ.考试性质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心理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心理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心理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内容涵盖心理学导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考查内容结构 心理学导论约100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约70分 实验心理学约60分

心理统计与测量约7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 多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综合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心理学导论 【考查目标】 1.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2.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法 5.个案法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2.机能主义心理学

大学心理学与生活期末考试重点范围

1、chunking the process of taking single items of information and recoding them on the basis of similarity or some other organizing principle. 2、Double-blind control an experimental technique in which biased expectation of experimenters are eliminated by keeping both participants and experimental assistants unaware of which participants have received which treatment. 3、Shape constancy the ability to perceive the true shape of an object despite variations in the size of the retinal image. 4、Law of effect a basic law of learning that states that the power of a stimulus to evoke a response is strengthened when the response is followed by a reward and weakened when it is not followed by a reward. 5、Think-aloud protocol reports made by experimental participants of the mental processes and strategies they use while working on a task. 6、Stereotype threat the threat associated with being at risk for confirming a negative stereotype of one’s group. 7、Within subject design a research design that uses each participant as his or her own control; for example, the behavior of an experimental participant before receiving treatment might be compared to his or her behavior after receiving treatment. 8、Locus of control it is a belief about whether the outcomes of actons are contingent on what you do(internal control orientation) or on environmental factors( external control orientation). 9、positive reinforcement a behavior is followed by the presentation of an appetitive stimulus increasing the probability of that behavior. 10、placebo effect a change in behavior in the absence of an experimental manipulation.11、observer bias the distortion of evidence because of the personal motives and expectations of the viewer. 1、Why ar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mportant in intelligence testing? Reliability is the extent to which an assessment instrument can be trusted to give consistent scores. The validity of a test is the degree to which it measures what an assessor intends it to measure. One straightforward way to find out if a test is reliable is to calculate its test-retest reliability-a measure of the corelation between the scores of the same people, on the same test,given on two different occasions. 3、what are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schedules of reinforcement? (1)Fixed-Ratio(FR)schedules:Brief pauses after each reinforcer is delivered. The higher the ratio, the longer the pause after each reinforcement. (2)Variable-Ratio(VR)schedules:No pauses after each reinforcer is delivered. (3)Fixed-Interval(FI)schedules:Few responses after each reinforcer is delivered. (4)Variable-Interval(VI)schedules:Responding occurs at a fairly constant rate. 4、could you explain James-Lange theory of emotion? And please give one example. James-Lange theory of emotion: A peripheral-feedback theory of emotion stating that eliciting stimulus triggers a behavioral response that sends different sensory and motor feedback to the brain and creates the feeling of a specific emotion. The example: we feel sorry because we cry,angry because we strike,afraid because we tremble. 5、wha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act between co structuralism and functionalism? p10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 一、社会心理发展 1、社会化 2、态度及其测量 二、认知社会心理学 1、社会知觉 2、刻板印象与归因 3、自我概念 4、价值取向 三、社会互动 1、沟通 2、人际吸引 3、人际关系 4、助人行为 5、侵犯行为 四、社会影响 1、从众、依从和服从 2、劝导与态度改变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4、合作、竞争与冲突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柏拉图:人性深受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和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人性。 亚里士多德:人性由生物本能决定,难以改变。 孔子:对人的社会知觉和评价是相对的。 老子内心和外表的矛盾长存。 二、产生阶段阶段 (一)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学科影响:社会心理学由“生物还原主义”向“心理还原主义”过渡 心理学与社会学靠近和渗透 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三、迅速发展阶段 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 1、各种心理学努力寻求统一 2、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并用 3、世界化和本土化相兼 4、各种研究取向进一步综合 5、话语心理学可能促使社会心理学深化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

《基础心理学》考试大纲

基础心理学考试大纲(初等教育专业) 教育科学学院

《基础心理学》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指导思想 基础心理学是我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专科生较好学完基础心理学课程后能达到的水平,以保证学生具有较好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二、命题的原则 (1) 重点考察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特别是心理现象的实质,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等内容。 (2) 考试命题应该覆盖指定教材的各章内容,既全面考核,又要突出重点。 (3) 试卷含有认知能力各个层次的题目,并着重考核应用能力。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体是:识记占20%,理解占40%,应用占40%。 (4)试卷难易适度。 题目难易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即:易、较易、较难、难。 在一份试卷中各个等级所占的分数比例大体是:易占20%,较易占25%,较难占40%,难占15%。 试题认知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概念,在各个认知能力层次中都可以含有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在命题中是二者兼顾,统筹安排。 (5) 各个试题彼此独立,某试题不会替其他试题作答或成为暗示其它试题答案的线索。 三、考试对象: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 四、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20分钟 (三)题型比例:名词解释约12% 填空约10% 选择题约15% 判断说明题约12% 简答题约25% 论述题和实例分析题约26%

五、考试参考用书:梁宁建主编:基础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第二部分大纲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考核知识点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心理的主要研究方法。 3、心理学发展历史上的主要理论派别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二、考核要求 1、识记:心理过程、个性、主要理论派别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2、理解掌握:心理学研究包括哪些方法。 3、综合应用:分析说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一、考核知识点 1、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基本的活动方式、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及其规律。 2、内分泌系统在调节人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作用。 二、考核要求 1、识记:神经系统的构成和作用,神经元的结构和作用,神经兴奋方式,反射、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信号系统、消退抑制、分化抑制。 2、理解掌握:大脑皮层的结构及功能 3、综合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 一、考核知识点 1、意识、自我意识和注意这三个概念及其特点。

社会心理学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 来源:格式塔学派和勒温的场论现代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海德纽卡姆 基本假定:人对环境的知觉、组织以及解释,会影响其对社会情境的反应,这个解释社会事物的过程,就是社会认知。 主要观点: 海德的平衡结构理论 人的认知结构总是趋向平衡和归因。 纽卡姆的认知平衡理论 认知平衡使群体态度不一致的成员改变态度,在一定压力下保持团结。 海德的归因理论, 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适应社会环境,往往对发生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社会行为有意或无意地作出一定的解释;即认知整体在认知过程中,根据他人某种特定的人格特征或某种行为特点推论出其他特点,以寻求各种特点之间的因果关系。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关注人在表现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时的内部工作机制。 评价:1.对行为主义的反抗,动摇了其在心理学界的统治地位 2.张扬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不足在于基本概念模糊不清,脱离个体和群体心理现象 社会学习理论 来源:新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班杜拉沃尔斯特

基本假定:环境、行为及个体交互作用 主要观点: 强调认知因素人的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自我调节过程 学习的三种机制:联想强化模仿 观察学习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 评价:最有活力,最具影响的理论,但不足是忽视情境,外因和心理,有二元论色彩 符号互动理论 来源:杜威、冯特的研究达尔文主义实用主义 代表人物:米德 基本假定: 1 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 2 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 主要观点: 意识具有运用和理解符号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人们调节自己对环境中客体的活动。 社会互动是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的。 自我包括主观我和客观我 发展三阶段:准备玩耍游戏 社会动作包括冲动、知觉、操作、完成 评价:从各自角度发挥改造,该理论成为其他理论的滥觞,有机械还原论倾向,也为社会心理学奠定基础 精神分析理论

北师大新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五个要素: (1)学生。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2)教师。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起关键因素。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 (3)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2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作用。具体体现为: (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问题 (2)为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 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1924年我国的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教育 §1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 化。学生心理变化有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 新的知识时,那些促进或者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特点。 3、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的一个短暂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 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到5岁时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2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 算阶段(守恒的出现,即认识到客体外形发生变化,特有属性不变)、形式运算阶段(命题之间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2、最近发展区由前苏联的维果茨基提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现有的和将要达到 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即两个邻近发展区间的过度状态。 §3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1、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稳定的区别的综合心理 特征。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影响人格的社会因素有:家庭教

社会心理学主要的理论流派

社会心理学主要的理论流派 一、学习的机制 (一)联想 (二)强化 (三)模仿:奖赏是正强化,惩罚是负强化。 二、社会交换论: 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G.Homans)相互联系的普遍命题上: (一)成功命题 个体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种行为,某一行为获得的奖赏多,重复行为的频率就越高。 (二)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引起相同或相似的行为。 (三)价值命题 某种行为的结果对个体越有价值,他重复这种行为的可能性就越高。

(四)剥夺—满足命题 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 (五)侵犯—赞同命题 当个体行为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受到出其意料的惩罚时,他可能产生愤怒情绪,从而出现侵犯行为,此时侵犯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反之,如果个体行为得到、甚至超过预期的奖赏,或没有受到预期的惩罚,他可能会高兴,就会采取赞同行为,赞同行为的结果对他来说,变得更有价值。 三、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与美国学者詹姆斯(W.james)和米德(M.Mead)始于20世纪30年代。 (一)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 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有意义为基础的; 2.事物的意义源与个体与他人互动,而不是在于事物自身中; 3.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四、精神分析论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和观点

1.意识与潜意识 意识是个体能觉察到的心理部分,是人类理智作用的表现。潜意识(无意识)包括个体的原始冲动,本能及欲望,它们受法律、道德及习俗的控制而被压抑、被排挤到意识之下,但依然存在并追求满足。在被压抑的本能与欲望中以性本能为主。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还有前意识--潜意识中可能被召回的部分。 2.“力必多” 这是精神分析论的核心概念,是性本能。弗洛伊德假定,力必多(性本能)是人类生命力的根源,性本能从幼儿时期就以口唇性欲、肛门性欲等形式存在,其发展呈定式化,如果正常发展状态受阻则可能会产生性倒错状态,如同性恋、暴露癖等。 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个体初级系统顺从冲动、追求快乐。这是快乐原则。在婴儿期表现尤为突出。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道德、习俗要求个体克制本能与冲动,适应现实,否则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会痛苦,这是现实原则。 4.生本能与死本能 前者指向生命,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后者指向毁灭,是体现恨与破坏的力量。 5.人格结构 有三个层次: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期末复习范围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范围(2015年) 题型分布: 1、单选题10道题每题1分10分 2、多选题10道题每题2分20分 3、名词解释5道题每题6分30分 4、案例分析题1道题20分 5、论述题1道题2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整个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历程中,哪类取向一直占据着首要地位并主导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A、社会学 B、心理学 C、人类学 D、哲学 2、社会化的核心是哪项? A、道德社会化 B、政治社会化 C、法律社会化 D、性别角色社会化 3、哪位学者首先提出儿童的自我概念是通过“镜像过程”形成起来的“镜像自我”,即别人对于儿童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就像一面镜子? A、米德 B、库利 C、弗洛伊德 D、埃里克森 4、社会认知的基本特性不包括哪一项? A、互动性 B、间接性 C、整体性 D、矛盾性 5、在利他行为的诸多理论中,我们所做的很多源于最大化我们的报酬和最小化我们的成本的动机。以上说法是出自于哪一理论? A、社会交换理论 B、社会规范理论 C、进化理论 D、社会认知理论 6、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刻板印象具有哪项的意义?

A、消极 B、破坏性 C、概括定型 D、社会适应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哪项? A、相互性原则 B、平等性原则 C、强化原则 D、交换性原则 8、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受到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到他的活动效果,如果这一刺激促进了活动的完成,我们称其为什么? A、从众 B、社会惰化 C、社会助长 D、社会干扰 9、一群拥有同一目标和规范的个体,是相互影响、共同活动、具有内聚力的一个集合体称为什么? A、集团 B、集体 C、群体、 D、族群 10、社会心理学杨国枢认为,哪项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社会态度? A、金钱至上 B、血缘关系 C、社会取向 D、民族意识 11、明尼苏达多项个性量表(MMPI)属于哪种测验? A、速度测验 B、智力测验 C、能力测验 D、典型反应测验 E、最大成绩测验 12、哪位学者提出了“镜中我”理论? A、库利 B、米德 C、弗洛伊德 D、埃里克森 13、有关自我的认知结构是关于自我的认知概括,它来自于过去的经验并对个体社会经验中的自我有关的信息加工进行组织和指导是指什么? A、自我认知 B、自我观察 C、自我图示 D、自我内省 14、奥斯古德等人认为,在评价对他人的印象时最主要的角度是哪项? A、评价 B、力量 C、活动 D、热情 15、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发生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利他行为的发生,其属于社会心理学哪种效应? A、马太效应 B、鲶鱼效应 C、旁观者效应 D、罗密欧-朱丽叶效应 16、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这是根据什么的影响? A、图式 B、自我意识 C、遗忘曲线 D、印象 17、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这一现象说明了哪一项原则?

最新心理学考试内容整理的答案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认知发展:个体认知功能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认知发展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构成认知系统的各种不同心理成份不断完善;另一是构成认知系统的各种心理成分之间的关系趋于相互协调。 3.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4.感觉: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的觉察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 5.知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6.记忆: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记忆使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前提。 7.想象: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我们在看小说时,头脑中会出现各种人物和情景的形象;工程师根据自己在建筑方面的知识经验,设计出建筑物的形象。这些都是想象。 8.思维:思维是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概括地认识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问题; 9.需要: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10.动机:动机就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11.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它包括了内部的主观感受或体验、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和独特的神经生理基础。 12.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 13.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14.人格: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神组织。 15.气质:气质是人生来就有的典型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反映了人格的自然属性。气质反映的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征,是一种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天赋性。 16.性格: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的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区别的主要方面。 17.智力:长期以来,智力是一个受争议的概念,至今心理学家对智力尚无公认的确切定义。我国心理学者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五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18.能力:能力是一种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19.教师角色:教师的概念应该从狭义的方面来理解,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专业人员。 20.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达成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二、辨析题(答案由老师给出,是标准答案) 1、人的心理现象作为观念的东西,它可以离开物质载体。 错。人的心理现象作为观念的东西,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同样离不开人脑这一物质载体。 2、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对。 3、智力的个别差异是由先天素质决定的。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现场实验:在现场背景中适当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的实验,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现场依据计划通过多种方法对有关的社会事件、群体活动及其中的心态进行观察与了解的方法。一般是非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旁观者观察;也可以进行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群体的成员参与活动。 优点: a.所获材料比较真实且有深度,有助于新事实的发现。 b.不排除甚至相当重视晤谈,但更集中注意力于人们的行为、群体情境及相互作用的活动上。克服了许多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 c.采用参与观察法时;研究者的本来身份不易被觉察,因而可以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常有的人为紧张感或唐突感,从而保证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d.所得到的结果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日常活动,因而其成果或结论能直接运用于被考察的环境。如果考察的群体较典型,其结论甚至可以推广或应用于类似的群体或 环境。 缺点: a.要考察的有关现象往往要等待其自发出现,而不能靠研究者的意愿去引发,有时还会遇到意外的干扰不能完成考察任务,所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花费较多。 b.导致社会现象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多种类的,考察者所把握的因素是否全面或是否为主要原因,常常有赖于其分析素养,更取决于相关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和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带有社会学特色。 代表人物:米德、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 基本思想: 1.基本观点 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借符号(特别是言语)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 米德把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gestures),如动作、形相、言辞等称作符号,并称人是惟一能使用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 (1)人的心智活动是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 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 的外化过程。

心理学 考试范围

《心理学》考试题纲 1、什么是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能论述心理的实质。会区分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 答:(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2)心理的实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对这一心理实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即: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的。 (3)条件反射:人和动物在后天活动中经过学习获得的反射。例如:挨过棒打的狗,看见举棒就逃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 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通过遗传而来的本能反射。包括食物反射、定向反射、防御反射和性反射。 2、知道感觉的规律(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联觉)并能做选择题,掌握联觉的概念;也能掌握感觉阈限和感受性的关系,并掌握韦伯定律的概念。答:(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适应:明适应【从电影院出来】和暗适应【从外面走进电影院】。嗅觉适应:“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触觉适应:戴眼镜的人习惯性地托眼镜,没有眼镜也习惯性做同样的动作。肤觉适应:洗热水澡时一开始觉得水很热,过几分钟就适应水温了。)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现象。例如:视觉对比: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肤色较白的人穿黑色衣服会显得更白】)和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继时对比现象。例如:吃了糖之后接着吃桔子,会觉得桔子很酸;吃了苦药之后,接着喝白开水觉得水有甜味。) 感觉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像。(痛觉后像;视觉后像【正后像和负后像】;烟花的效果;电影)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颜色感觉引发的联觉现象【绿色象征着春天,表示青春和希望,给人以宁静和喜悦的感觉;红色象征革命和吉庆,红色旗帜使人感到威武庄严;暖色调和冷色调引起的不同感觉】其他感觉产生的联觉【例如:“甜蜜的嗓音”;“沉重的乐曲”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2)联觉: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联觉”现象。 (3)感受性: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根据感受性的衡量指标,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分下阈和上阈) 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两者成反比。 刚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两者成反比。 (4)韦伯定律:即差别感觉阈限与最初刺激强度成定比。

《普通心理学》考试大纲.doc

13、《普通心理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心理现象的本质、机制、规律和事实,对心理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有所了解,初步形成多种视角的心理学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北师大出版社,2007年出版 参考书目:《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大学心理学》,张厚粲主编,北京师大出版社,2002年出版 三、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1.知识点:记忆和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任务;心理学的方法和原则;心理学发展的现状;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心理学、观察法、个案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心理学到底属于何种性质的科学?实验室实验法与自然实验法的差别;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发展;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2.考核要求:记忆和理解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心理学的性质、方法、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心理学的理论并且能了解普通心理学是其他心理学的基础。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机制 1.知识点:反射、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反射弧、兴奋、抑制、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条件反射的建立;比较分析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异同;如何跟踪脑学说的发展,认识大脑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脑是怎样进化的?脑的进化有那些一般的趋势。 2.考核要求:记忆和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网络;脑的三个主要机能系统;条件反射学说;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规律。 第三章感觉 1.知识点:记忆和理解感觉的神经信息加工和感觉的种类;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关系及相关概念;视觉产生的机制、视觉现象;听觉的生理机制;其他感觉的内容;感觉的规律。记忆感觉、感受性、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韦伯定律、明度、颜色、颜色混合、色觉缺陷、视敏度、明适应、暗适应、后像、闪光融合、视觉掩蔽、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2.考核要求:分析感觉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有什么意义;分析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关系;分析明适应和暗适应的特点及机制,了解视觉适应在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分析同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感觉之间的补偿作用。

开放大学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范围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范围(2015年11月) 题型分布: 1、单选题 10道题每题1分 10分 2、多选题 10道题每题2分 20分 3、名词解释 5道题每题6分 30分 4、案例分析题 1道题 20分 5、论述题 1道题 2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整个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历程中,哪类取向一直占据着首要地位并主导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A、社会学 B、心理学 C、人类学 D、哲学 2、社会化的核心是哪项? A、道德社会化 B、政治社会化 C、法律社会化 D、性别角色社会化 3、哪位学者首先提出儿童的自我概念是通过“镜像过程”形成起来的“镜像自我”,即别人对于儿童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就像一面镜子? A、米德 B、库利 C、弗洛伊德 D、埃里克森 4、社会认知的基本特性不包括哪一项? A、互动性 B、间接性 C、整体性 D、矛盾性 5、在利他行为的诸多理论中,我们所做的很多源于最大化我们的报酬和最小化我们的成本的动机。以上说法是出自于哪一理论? A、社会交换理论 B、社会规范理论 C、进化理论 D、社会认知理论 6、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刻板印象具有哪项的意义? A、消极 B、破坏性 C、概括定型 D、社会适应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哪项? A、相互性原则 B、平等性原则 C、强化原则 D、交换性原则 8、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受到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到他的活动效果,如果这一刺激促进了活动的完成,我们称其为什么? A、从众 B、社会惰化 C、社会助长 D、社会干扰 9、一群拥有同一目标和规范的个体,是相互影响、共同活动、具有内聚力的一个集合体称为什么? A、集团 B、集体 C、群体、 D、族群 10、社会心理学杨国枢认为,哪项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社会态度? A、金钱至上 B、血缘关系 C、社会取向 D、民族意识 11、明尼苏达多项个性量表(MMPI)属于哪种测验? A、速度测验 B、智力测验 C、能力测验 D、典型反应测验 12、哪位学者提出了“镜中我”理论? A、库利 B、米德 C、弗洛伊德 D、埃里克森 13、有关自我的认知结构是关于自我的认知概括,它来自于过去的经验并对个体社会经验中的自我有关的信息加工进行组织和指导是指什么?

心理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 一.识记 1.心理学:现代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他们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科学。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心理现象,同时也考人的行为,并且探讨心理现象与行为之间的规律性的关系。 2,个体心理的结构: (一)个体心理 心理过程(认知活动,情绪活动,意志活动)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二)社会心理 3,大脑四爷的各自功能 枕叶:视觉区颞叶:听觉区额叶:躯体运动顶叶:躯体运动 4,科学心理学诞生的年代,奠基人和标志性事件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心理问题。从这以后,心理学脱离了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5,现代心理学的流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 (1)构造主义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分析心里经验的结构,寻找心理的元素,构造主义认为心理的基本元素主要有感觉,意象,情感三类,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有这些元素构成的。而在研究方法上,构造主义强调内省的方法,及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依靠人们对自己经验的观察与描述。 二,理解 1,心里的本质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首先肯定人的心里对脑的这个特殊物质的依存性,强调人的心理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及人脑的产物和机能。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心理,意识第二性的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先有物质而后有人的心理,意识。心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从此原理出发,辩证唯物主义正确地阐释了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生理与心理的辩证关系,明确指出:心里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2,大脑两半球的关系是什么? 言语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理论推理;空间知觉功能则主要定位与右半球,该半球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 3,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道德性原则 三,应用 1,心理学为什么要考察人的行为?探讨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人的心理与人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通过直接考察和研究人的行为,可以了解人的心理。心理和行为是不同的,但两者之间又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心理与行为的不同表现在:首先,心里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而行为则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其次,心里是一种内隐的观念形态,行为则是一种外显得躯体运动和生理变化。心理与行为有密切的联系,心理支配调控行为,行为表现与反馈心理。2,为什么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须学习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可以描述学生心理状况和发展水平,解释与说明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与问题,预测与控制教育主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 第二章 一,识记 1,感觉知觉的含义

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

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 《心理学专业综合》是应用心理硕士(MAP)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其目的是科学、公正、公平、有效地考查考生掌握心理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培养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心理学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心理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我院的择优录取,确保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质量。 I.考查目标 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涵盖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包含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及各部分所占分值 普通心理学约90 分 发展心理学约60分 社会心理学约60分 心理学研究方法(约90分,其中实验心理学约30分;心理统计约30分;心理测量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简答题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0分 分析论述题 3 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Ⅲ.考查范围 普通心理学

[考查目标] 1.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2.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考查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法 5.个案法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2.机能主义心理学 3.行为主义心理学 4.格式塔心理学 5.精神分析 6.人本主义心理学 7.认知心理学 二、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1.神经元 2.突触 3.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二)大脑皮层及其机能 1.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其机能 2.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机能 3.大脑皮层言语区及其机能 4.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 三、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的含义 2.意识的各类 3.意识的功能 4.睡眠与梦 (二)注意概述 1.注意的含义 2.注意的功能 3.注意的种类 (三)注意的品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