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仲景附子应用十二法-尹玫

张仲景附子应用十二法-尹玫

张仲景附子应用十二法-尹玫
张仲景附子应用十二法-尹玫

198

第22卷 第10期 2020 年 10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22 No. 10 Oct .,2020

肝炎疗效观察[ J ] . 四川中医,2015,33 ( 12 ):188-190.

[ 32 ] 李瑞旭.中药塌渍疗法和结肠灌洗在慢性乙肝肝衰竭高黄疸治疗效果[ J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 ( 13 ):165-166.[ 33 ] 谭峥嵘,徐勇军,张清,等.祛毒护肠汤灌肠辅助西药治疗HBV 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疗效观察[ J ] . 中国中医急症,2018,27 ( 12 ):155-157.[ 34 ] 徐艳,张涛,熊焰,等.结肠透析机中药灌肠治疗肝衰竭的Meta 分析[ J ] .中国中医急症,2016,25 ( 9 ):1671-1674.[ 35 ] 胡建华,李秀惠.清肝利肠方结肠透析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J ]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7,27 ( 2 ):72-74.[ 36 ] 邓丹,许畅.脐透消臌疗法应用于48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腹胀患者的临床护理研究[ J ]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 ( 5 ):856-858.[ 37 ] 毛德文,黄古叶,龙富立,等.慢性重型肝炎的中医外治疗法研究进展[ J ]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 ( 2 ):260-262.[ 38 ]

王仲霞,李筠,李永纲,等.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

衰竭中西医药物治疗概况[ J ] .中医杂志,2015,56 ( 17 ):

1513-1516.[ 39 ] 党中勤,党志博,王宇亮,等.中医多途径给药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理论探析和运用体会[ J ] .中医研究,2018,

31 ( 8 ):8-9.[ 40 ] 刘玉,张正国,钱志平,等.中西医结合联合灌肠疗法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J ] .肝脏,2016,21 ( 3 ):203-206.[ 41 ] 宫嫚,周超,张宁,等.中西医结合治疗HBV 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的效果分析[ J ]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8,34 ( 4 ):795-800.[ 42 ] 刘毅,苏昌田,杨沁,等.中医药三联疗法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J ] .四川中医,2017,35 ( 5 ):103-104.[ 43 ] 刘俊香,于得海,方兴.凉血解毒法治疗重型乙型肝炎实验室指标评价[ J ] .世界中医药,2016,11 ( 5 ):838-841.

[ 44 ]

宾容.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性重型肝炎临床研究[ D ] .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12.

张仲景附子应用十二法

尹玫1,郜贺2,指导:白长川3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1;3.大连市中医医院,辽宁 大连 116013)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办人教函[2018]119号)

作者简介:尹玫(1994-),女,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心血管方向。通讯作者:白长川(1944-),男,辽宁大连人,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热病。E-mail:bcc_clinic@https://www.doczj.com/doc/da12660492.html,。

摘要:考究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关于附子的应用范围、应用规律及其配伍,白长川老师将仲景附子

的功效总结为十二类,即回阳救逆、温阳制水(通阳利水、逐皮中水气、散水行水)、温补肾阳、温补卫阳、温通表里、温通经脉、温阳祛风、温中散寒、祛寒止痛、温脾统血、温通胸阳和温阳散结,回阳救逆时附子为生用,余十一类为炮用。配伍不同,功效略异,该文例举了仲景的经典配伍,供后世参详。

关键词:张仲景;附子;伤寒论;金匮要略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20) 10- 0198- 04

Fuzi's Application of ZHANG Zhongjing

YIN Mei 1,GAO He 2,Advisor:BAI Changchuan 3

(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2.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Dalian,Dalian 116031,Liaoning,China;3.Dali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alian 116013,Liaoning,China)

Abstract:To examine application scope,application rules and compatibility of Fuzi based on ZHANG

Zhongjing's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and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Golden Chamber ,BAI Changchuan summarized the efficacy of Zhongjing Fuzi into twelve categories,that is,restoring Yang and saving adversity,warming Yang and suppressing water(promoting Yang and diluting water,dispersing water in the skin,dispersing water and promoting water),warming kidney Yang,warming Weiyang,warming the outer and inner meridians,warming Yang and dispelling wind,warming middle-jiao and dispelling cold,dispelling cold and relieving pain,warming the spleen and controling blood,warming chest Yang and dispersing masses,Fuzi are used for subsistence when restoring Yang and saving adversity,and the remaining eleven are used for artillery. The compatibility is different,and the effect is slightly different. This article gives examples of Zhongjing's classic compatibility for later generations to refer to.

Keywords:ZHANG Zhongjing;Fuzi;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Golden Chamber

关于附子,《神农本草经》[1]

记载:“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而后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广泛应用,成为现今附子应用的依据和源头活水。本文通过分析张仲景应用附子的原文

记载,结合后世名家之言,总结附子的功效和应用大法,旨在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1

原文记载

《伤寒论》《金匮要略》涉及附子的条文共计70条。《伤寒论》涉及的方剂20方,分别为桂枝加附子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20.10.047

22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四逆汤、干姜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茯苓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泻心汤、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乌梅丸、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汤。《金匮要略》涉及的方剂21方,其中附子汤方未见,其余20个方剂分别为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黄土汤、肾气丸、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麻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瓜蒌瞿麦丸、乌头赤石脂丸、竹叶汤、乌梅丸、附子粳米汤、头风摩散、紫石寒食散。除去重复的方剂,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乌梅丸、附子汤7个,《伤寒论》《金匮要略》涉及附子方剂34方。

2 附子的功效

附子的功效以温经散寒、回阳救逆为根本,但仲景在不同方剂之中有所侧重,且配伍不同,功效略异,白长川老师总结为十二类,供临床参考。

2.1回阳救逆

附子位列《神农本草经》下品,在历代本草中均记载其有毒或有大毒。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当见“手足厥逆”[2]“脉微欲绝”[2]“利不止”[2]等脉证时以生附子入药,取其辛温雄烈之气,散寒力强,“为百药长”[3],又能振奋阳气,为回阳救逆之要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生用的方剂包括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汤和白通加猪胆汁汤,共计8首,黄元御[4]总结的很到位,如是说:“入下焦而暖肾,补垂绝之火种,续将断之阳根,治手足厥冷,开脏腑阴滞”。

2.2温阳制水

2.2.1 通阳利水

《中藏经》[5]记载:“灸,起阳通阳……”,用灸法通阳,是通阳的起始手段。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运用通阳法治疗各种伤寒杂病,虽未言明通阳之法,但已行通阳之实[6]。“阳气窒闭,浊阴凝痞”[7],叶天士提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即通阳利水,白师认为这是对仲景通阳法的进一步发展。

栝楼瞿麦丸证为附子通阳利水的代表方证。《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8]记载:“小便不利,有水气,其人若渴,栝楼瞿麦丸主之”,此证属上燥下寒水停之证,《医宗金鉴》[9]释:“小便不利,水蓄于膀胱也,其人苦渴,水不化生津液也”。附子在栝楼瞿麦丸中的功用为温通下焦阳气,使阳气充盛,气化水的功能恢复正常,诸证自然得除。

2.2.2 逐皮中水气

仲景[2]在白术附子汤方后注:“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是关键,张元素[10]谓:“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皮中之水气,不应从水道而出驱之于里,更不宜使湿邪出之于表损伤久弱之阳气,故去桂枝,加白术。白术味甘多脂,有似湿土[11],为脾之正

药,功可健脾以制水。附子大力健行,与白术相合并走皮中逐水气,使皮中之水气得散而不伤正,是临床上非常重要的一组对药。

2.2.3 散水行水

真武汤证为外邪里饮,外有表邪未解,里有水饮内停,其核心病机为肾阳疲惫,失于正常的化气行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8]言:“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大气”指元气,“其气乃散”之“气”指水气、邪气,元气一振,使水气得以转化。柯琴[12]言真武汤“用姜而不用参,尚是温散以逐水气”,因此炮附子在真武汤中的作用为温肾阳以散水行水,即“大气一转,其气乃散”[8]之义。炮附子与生姜相合强化了全方解表、散水之力,与白术、茯苓相合更增化饮之力,“暖水燥土”[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原文明确有“气分”二字记载,“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8],乃“水饮所作”[8],核心病机为阳气衰惫,不能散水、行水,水饮停聚心下,用炮附子温阳散水行水,治疗阳不化气、水饮内停之,与细辛相伍,细辛助附子温阳以散水,其效益甚。

2.3温补肾阳

肾气丸在《金匮要略》[8]有两处记载,一处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另一处治疗“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是于大剂滋补肾阴的药中加入辛温之附子、桂枝两味温阳药,各一两,柯琴[12]谓:“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尤在泾[13]谓该方“补阴之虚可以生气,助阳之弱可以化水”。

2.4温补卫阳

《伤寒论》[2]第20条载:“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仲景予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证的病机为发汗太过伤阳,卫外不固,汗漏不止致阴津外亡,筋脉失养,阳虚不能温煦,故见“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炮附子温补卫阳,配合调和营卫之桂枝汤,能防止津液进一步耗散。

2.5温通表里

《伤寒论》第301条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为太阳、少阴两感之证,柯琴[12]言:“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气,则少阴之津液越出,太阳之微阳外亡,去生远矣”。炮附子温里,“通行十二经”[14],麻黄走表,细辛一味,外助麻黄以解表,内助附子而温里。故炮附子借麻黄、细辛之力发挥温通表里、通达内外之功。

2.6温通经脉

《伤寒论》[2]第304条载:“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仲景予附子汤。附子汤证病机为少阴阳虚寒化,304条以“背恶寒”[2]为主症,305条以身体痛、骨节痛等疼痛证候为主要病变,病机皆因阳气主温润濡养,肾阳虚则身体关节、四肢失于温煦,不荣则痛。附子汤中炮附子2枚重用为君,温通经脉,配伍人参温补元阳,附子得人参,阳气得载,升运无穷,人参得附子,温补阳气,源泉有根[15],配合白术、茯苓健脾除湿,佐芍药通血脉以止痛。附

199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2卷

子汤与真武汤仅一味药之差,柯韵伯[12]言附子汤“倍术、附去姜而用参,全是温补以壮元阳”。

2.7温阳祛风

产后中风,仲景予竹叶汤,方中炮附子合桂枝、防风、葛根,“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14],发挥温阳祛风之功。《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8]记载:“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竹叶汤证病机为产后阳虚受风,仲景予竹叶清热,人参益气,桔梗开利肺气,草姜枣调和营卫,方中附子温阳扶阳,能“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14],合祛风解表之防风、葛根、桂枝,以奏温阳祛风之功。

2.8温中散寒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2]记载:“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附子粳米汤证病机为腹中虚寒,《神农本草经》[1]云附子“温中”,仲景以附子温中祛寒,粳米、甘草、大枣甘缓止痛,半夏祛水止呕逆。大黄附子汤证胁下偏痛,病机为寒实结聚,仲景予“温药下之”[2],炮附子、细辛辛热温中散寒,大黄通下。

2.9祛寒止痛

风湿、寒湿邪气等闭阻于内的关节疼痛,仲景善用炮附子祛寒止痛。《神农本草经》[1]记载附子“主风寒……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沈注金匮要略》云:“桂枝、芍药、甘、术调和营卫,充益五脏之元;麻黄、防风、生姜开腠行痹而驱风外出;知母保肺清金以使治节;经谓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以附子行阳燥湿除寒为佐也”。《金匮玉函经二注》[16]载:“附子行药势,为开痹大剂。”再者,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风湿三方仲景均用炮附子,原文均有“身体疼烦”“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等疼痛的记载,因此,对于风、寒、湿闭阻所致的痹证,仲景善用附子祛寒燥湿以止痛。

2.10温脾统血

“先便后血”者,仲景予温脾统血之黄土汤,方中炮附子温运脾阳、统血摄血。《金匮要略·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8]言:“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尤怡[13]对于“远血”在《金匮要略心典》中解释到,“下血先便后血者,由脾虚气寒,失其统摄之权,而血为之不守也。脾去肛门远,故曰远血”。白师认同尤怡所言,黄土汤之远血是因“脾虚气寒”[13]引起的,灶心黄土取用半斤为君,取其久经火炼,土中藏火,因土入于脾,故灶心黄土可温阳健脾,火扶脾阳。附子辛温大热,

“温中”[1],与灶心黄土相合,增强温脾之力,以达统血、摄血之功,方中反佐黄芩,防附子温燥动血,配伍讲究精炼。

2.11温通胸阳

“胸痹缓急者”[8],仲景予薏苡附子散治疗,炮附子温通胸阳,薏苡仁缓和附子之大辛大热,使其温阳效果持续发挥。《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明确胸痹的病机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附子“热可软坚,辛可散结,温可行滞”[11],功能温通胸阳、散结止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8]者,以乌头赤石脂

丸治疗同理,方中炮附子温通胸阳,同时加用乌头一分,说明阳微较重,乌头则善于治疗陈寒痼冷、疏散在经之风寒,附子长于驱散在脏之寒湿,同用温阳驱寒之力益增。

2.12温阳散结

肠内有痈脓,仲景予薏苡附子败酱散,方中轻量附子温阳散结。《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8]言:“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薏苡附子败酱散由薏苡仁、附子、败酱草3味药物组成,治疗肠内有痈脓,以“最善利水”[17]之薏苡仁为君,《本草新编》[17]谓:“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并且“不至损耗真阴之气”。败酱草,李时珍[18]谓:“善排脓破血,故仲景治痈及古方妇人科皆用之”,附子“热可软坚,辛可散结”[11],佐二分附子,量轻意在取附子振奋阳气之能,使痈脓尽快消散,加强局部肌肉新生,快速取代“血肉腐败”[19],可谓后世托法之肇始。与大黄牡丹汤对比亦可知薏苡附子败酱散佐轻量附子的用意,若脓未成时,邪盛而正不虚,以消法为主,大黄牡丹汤下之则愈,若脓已成而正虚,或迁延日久的慢性肠痈,应以托法为治疗大法,薏苡附子败酱散为佳。

3 附子的配伍

《中药学》[20]记载附子的功效为“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发挥以上功效与配伍、用量是分不开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与附子相配伍的药物有36味,其中,甘草与附子相配伍频次最高,合计有21方,根据配伍频次高低,依次为干姜12方、桂枝9方,生姜9方、大枣8方、麻黄7方、白术7方、人参6方、细辛5方、芍药5方、茯苓4方,蜀椒、葱白、猪胆汁、黄连、大黄、黄芩、薏苡仁各与附子相配伍2方,赤石脂、乌头、生狼牙、巴豆、吴茱萸、乌梅、当归、黄柏、半夏、败酱草、知母、阿胶、干地黄、灶中黄土、石膏、竹叶、葛根、防风、桔梗各与附子相配伍1方[21]。

附子无姜不热,附子与干姜相须为用,可回阳救逆,治疗陈寒痼冷、阳气欲脱;附子配伍生姜,则温阳散水;附子与白术相合,走皮中逐水气治疗皮中有水气;附子配伍灶心黄土,温补脾阳;附子配伍桂枝汤温固卫阳;附子配伍麻黄、桂枝、防风等药,能引诸药开发腠理,逐在表之风寒。在临床应用附子之时,要注意炮制方法、配伍和剂量,活用附子可大大提高临床疗效。

4 病案举例

王某,女性,52岁,吉林长白山林区工人。初诊时间:2008年2月22日。

主诉:身冷如冰,时有冷气凉水走窜感3年。

现病史:2006年春,绝经后,感冒肺炎治愈后3~4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膝、臀部冒凉风,左下腹凉风上冲,按风湿、奔豚、更年期综合征治疗年余,不效反症状逐渐加重。自感两侧小腹有凉气夹冷水自胸、背、两胁于皮里肉外上行至巅顶,复如水流样下行至四肢,反复不断,所至肌肉凉、刺痛,皮肤、口中冒凉风,牙凉,有叩响声,畏风寒,得热小汗出则舒,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自感身中水多,周身麻胀,乳房坚挺感,腹中水窜响,面色晦暗,前额色黑,小便不

200

22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利,尿少色淡黄,大便稀、完谷不化1次/d,口干黏不欲饮,舌黯红苔白干燥少津,脉细弱。

既往史:左下腹疼痛2~3年,西医妇科、内科检查均未见异常。

诊断:中医诊断:三阴合病,证型:脾肾阳虚型;西医诊断:诊断待查。

治则:温补脾肾。

方药:真武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化裁:炮附子(先煎)15 g,炒白芍25 g,茯苓50 g,桂枝15 g,炒白术15 g,防风15 g,人参5 g,黄芪50 g,炙麻黄5 g,细辛5 g,干姜5 g,白芥子5 g,熟地15 g,炙甘草20 g,生姜3片,大枣6枚为引,14剂,水煎服。

2008年3月7日二诊炮附子改为25 g,服用14剂,三诊时自诉腰部始有热感,白师谓此乃病重药轻,此后至2008年6月18日七诊,炮附子逐渐加量,肿胀感、身凉逐渐减轻,但仍有凉感,下肢尤甚,伴腹中凉气夹凉水上冲,腰以上凉汗,七诊时炮附子用量达到最大,为180 g/剂,药物组成:炮附子(先煎)180 g,制草乌(先煎)5 g,制川乌(先煎)5 g,干姜15 g,炙麻黄12 g,肉桂10 g,桂枝65 g,炒白芍20 g,茯苓100 g,生白术50 g,鹿角胶(烊化)10 g,肉苁蓉15 g,细辛10 g,川椒5 g,黄芪150 g,人参15 g,防风20 g,仙茅15 g,仙灵脾15 g,川芎15 g,桔梗15 g,巴戟天5 g,白芥子5 g,吴茱萸5 g,当归15 g,通草5 g,炙甘草25 g。生姜2两,大枣20枚为引,水煎服,日1剂,服用30剂。2008年7月18日八诊时,周身冷、胀渐消,腹中凉水、凉气走窜消失,汗出不凉,二便调。当地气温转热,上方去川乌、草乌、炙麻黄,炮附子减至100g,桂枝、干姜、生姜等也减用量,守方巩固2个月,炮附子逐渐减至15g而停服汤药。当年入冬随访无反复,其后随访3年亦无复发。

按此案西医疑似围绝经期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绝经后身凉畏寒、肌肉冷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该患绝经2年,2年前曾患肺炎,消炎治愈后不明诱因出现膝、臀部冒凉风,左下腹凉风上冲。按风湿、奔豚、更年期综合征治疗年余,不效反重。疑有西药(抗生素)及中药失治、误治。现自感两侧小腹有凉气夹“冷水”上行至巅顶感,如“水流淌样”下行至四肢,肌肉凉刺痛,皮肤、口中冒凉风,牙凉,叩响声,畏风寒,得热小汗出则舒,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自感“身中水多”“腹中水窜响”,面色晦暗,前额色黑,小便不利,尿少色黄,大便稀、完谷不化1次/d,口干黏不欲饮,诸证体现了中医的脾肾阳气亏虚,“水气”内停的征象。加之屡次失治、误治。阴寒水气泛滥更甚,“水气上冲”诸阳之会则巅顶、口牙作凉;“五色主病,色黑为阴寒水盛之候”,故面色晦暗,前额色黑;泛于四肢肌肉则凉痛畏寒,自觉“身中水多,水流淌感”,阳失温煦,阴失濡养,则筋脉拘挛急,而见“身瞤动,振振欲辟地”[2];“水气”内走于肠间则“腹内水窜响,沥沥有声”,且便溏;水气不化,膀胱蒸化失司,故而小便不利。《伤寒论》[2]曰:“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以真武汤救之”。

该患脾肾阳虚,周身水气停滞,由于曾乱投阴寒之品,使阳气亏极,故见“一派寒水浸淫”之象。其病机乃阴盛阳微,寒水痼结,凝成冰人。治当振奋阳气,温阳利水,温通经络为宗。故以真武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阳和汤、当归四逆汤、玉屏风散、二仙汤、吴茱萸汤等方化裁加减。整个治疗过程中炮附子用量从20 g递增至180 g,生姜、黄芪最大量分别用至100 g和150 g,共治疗6个月余,病情逐渐好转。

方中附子为君药,辛、甘,大热,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乃回阳救逆第一品。《本草正义》[22]称其“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本草汇言》[23]称其“乃命门之主药”。鹿角胶血肉有情之品,峻补肾阳,温通督脉,较鹿茸更添通络理血之效。《温病条辨·下焦·寒湿篇》[24]云:“四十三,湿久不治,伏足少阴,舌白身痛,足跗浮肿,鹿附汤主之。”此乃吴鞠通脾肾双补、釜底增薪之法。重用黄芪、人参健脾益气,茯苓淡渗利水,白术健脾燥湿,生姜温阳散水,助附子以温阳散寒、化气行水,白芍敛阴缓急、舒筋止痛,《神农本草经》[1]谓之“通血痹,利小便”,且兼制附子之温燥;桂枝温阳通气,助膀胱气化,协渗利药以布津行水;麻黄辛温散寒通络;细辛、干姜温肺化饮,兼助麻黄而散寒化饮;麻黄、附子配伍细辛,助阳发汗,使里寒外达。本案“寒凝阳微”为病机要点,故用大量温阳药,如附子、肉桂、巴戟天、仙灵脾、肉苁蓉等,而阳燥易伤阴血,故用熟地、当归、白芍等补血滋阴之品。诸药相合,刚柔相济,共奏峻补脾肾、温阳散寒之功。◆

参考文献

[ 1 ] 张瑞贤.神农本草经译释[ M ] .张瑞贤,张卫,刘更生,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 2 ] 张仲景.伤寒论[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 3 ]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 4 ] 黄元御.长沙药解[ M ]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 5 ] 华佗.中藏经[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06.

[ 6 ] 林家坤.张仲景治阳三十六法钩玄之九[ J ]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19 ( 2 ):122-124.

[ 7 ] 叶天士.本草经解[ M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 [ 8 ] 张仲景.金匮要略[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 9 ] 吴谦.医宗金鉴[ 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 10 ] 郑洪新.张元素医学全书[ 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 11 ] 周岩.本草思辨录[ 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 12 ]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 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81-282.

[ 13 ] 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 M ] .李占永,岳雪莲,点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 14 ] 汪昂.本草备要[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3.

[ 15 ] 张须学.《伤寒杂病论》中附子的功用及减毒方法探析[ J ] .

中医学报,2011,26 ( 12 ):1535- 1536.

[ 16 ] 赵以德.金匮玉函经二注[ M ] .李占永,岳雪莲,点校.北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 17 ] 陈士铎.本草新编[ 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 18 ] 李时珍.本草纲目[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 19 ]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M ] .宋白杨,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 20 ] 高学敏.中药学[ M ] .8版.北京:中国中医出版社,2007:237. [ 21 ] 李林.张仲景附子配伍规律研究[ D ]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9.

[ 22 ] 张德裕.本草正义[ M ] .程守祯,刘娟,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 23 ] 倪朱谟.本草汇言[ J ] .郑金生,点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

[ 24 ] 程守祯.温病条辨[ M ] .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整理.程守祯,刘娟,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201

中药药对和配伍总结

中药药对配伍 第一章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 1.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力强。主治风寒 表实无汗。 2.麻黄配杏仁:善宣肺降气而平喘止咳。 主治喘咳气逆,证属风寒束肺者尤宜。 3.麻黄配石膏:清肺平喘透表热。主治肺 热咳喘。 4.桂枝配白芍:收散并举,调和营卫,散 风敛营,解肌发表。主治风寒表虚有汗。 5.细辛配干姜,五味子:温燥中有敛润, 既善温肺化饮,又不耗气伤阴。主治寒 饮咳喘日久。 二.辛凉解表药 1.蝉蜕配胖大海:清宣肺气,开咽利音力 强。善治风热或肺热之咽痛音哑。 2.菊花配枸杞子:补肝肾明目力强。善治 肝肾亏虚之视物昏花。 3.生葛根配黄芩,黄连:既清热燥湿解毒, 又透热升阳止泻。主治湿热泻痢初起。 4.柴胡配黄芩: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热效强。 主治少阳寒热往来。 第二章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1.石膏配知母:清热泻火,滋阴生津力强。既治热病气分高热证,又治肺胃火热伤津证。 2.知母配黄柏:清热降火坚阴。治阴虚火旺效佳。 3.知母配川贝母:既滋阴润肺,又清热化痰。善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4.栀子配淡豆豉:清散郁热除烦力强。治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效佳。 5.栀子配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力强。治湿热黄疸效佳。 二.清热燥湿药 1.黄连配木香:清热燥湿解毒又理气止痛。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每用。 2.黄连配吴茱萸:既清热泻火燥湿,又疏肝和胃制酸。治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 3.黄连配半夏,栝楼:既泻火化痰又消散痞

结。治痰火互结之结胸证效佳。 4.黄柏配苍术:既清热且燥湿,走下焦。治湿热诸证,尤其是下焦湿热证。 三.清虚热药 1青蒿配白薇:既善退虚热,凉血热,又兼透散。既治阴虚发热,小儿疳积(兼表邪尤宜),又治营血分有热及阴分伏热等证。2.青蒿配鳖甲:既善清退虚热,又能滋阴凉血,治阴虚发热每用。 3.地骨皮配桑白皮:既清肺火,又利尿导热邪从小便出,且润肺脏而不苦泄伤阴。故治肺热咳嗽每用。 4.白薇配玉竹:既滋阴又透表。治阴虚外感。 第三章泻下药 一.攻下药 1.大黄配芒硝:既善泻下攻积,又善润软燥屎,还善清热泻火。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效佳。 2.大黄配巴豆,干姜:巴豆得大黄,其泻下之力变缓而持久,大黄得巴豆,寒性可去,加之温中散寒之干姜,助散寒之力。善治寒积便秘。 第四章祛风湿药 1羌活配独活:走里达表,散风寒湿力强。治风湿痹痛无论上下皆可。 2.桑寄生配独活:既祛风寒湿,又强腰膝。治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者佳。 3.豨签草配臭梧桐:既祛风湿,通经络,治风湿痹痛筋脉拘麻。又降血压,治高血压。风湿痹痛肢麻又兼高血压者用之最宜。 第五章芳香化湿药 1.苍术配厚朴,陈皮:燥湿力强,且能行气。寒湿中阻,脾胃气滞者尤宜。 2.厚朴配枳实:燥湿,消积,行气之力均强。主治湿浊中阻,或食积停滞,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以及痰浊阻肺之咳喘,胸满,腹胀。 3.藿香配佩兰:善化湿和中,解暑发表,凡湿浊中阻,无论兼寒兼热,有无表证均可。 4.砂仁配木香:化湿理气,调中止痛力强,凡湿滞食积,或夹寒所致脘腹胀痛即可投用,兼脾虚者当配伍健脾之品。

经方应用体会

经方应用体会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经方应用体会 《伤寒论》经方只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蜚声一时。 经方之一乌梅丸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主方是乌梅丸。药方组成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治疗高血压病,对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多愁善感,除了常见的头晕耳鸣症状外,还出现颜面潮红、口干、舌红的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发凉、畏寒、脉沉迟等下寒症状,两者互相交错,此时可用乌梅丸,去掉干姜、川椒、而加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 (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之意,治疗胃中虚寒,胸膈满闷,手足逆冷。如果失眠多梦,则取肉桂代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之意,交通心肾,治疗失眠。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症状时,如果病程长,有精神忧郁、头晕、胸闷、头面烘热、出汗口苦等上热症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阳虚的症状,此时可用乌梅丸,加生地、白芍、琥珀、茯神等药物,以清心安神,活血化瘀。 心力衰竭的治疗,如果出现阴阳错杂的征象,例如出现精神抑郁、头晕、颧红盗汗、心悸、尿少水肿、畏寒等症状时,可以用乌梅丸、生脉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再加鹿角霜、蛤蚧等药物,将原方中川椒改为椒目,以增强利水功效。

浅谈附子与桂枝、肉桂的配伍特点

浅谈附子与桂枝、肉桂的配伍特点 【摘要】附子、桂枝、肉桂是云南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中药十大主帅中的三味药物,因其药性峻猛,故能治愈多种疑难痼疾。通过探讨附子与桂枝、肉桂的配伍特点,便于我们厘清桂枝、肉桂与附子配伍的不同性能特点,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附子;桂枝;肉桂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侧生子根。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主要用于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肢冷脉微,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阳痿,宫冷,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阴疽疮疡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桂枝为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味辛、甘,性温。归膀胱、心、肺经。功效为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主治风寒表证,肩背肢节疼痛,胸痹痰饮,经闭癥瘕等病症。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或粗枝皮,味辛、甘,性热。归肾、脾、心、肝经。功效为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引火归源,主治阳痿、宫寒、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经闭、痛经、阴疽。以上观之,桂枝、肉桂同为樟科植物肉桂,一为嫩枝,一为干皮。桂枝善于通阳,其性走而不守,故对水湿停聚有效,伍用附子则温阳强心而通脉;而肉桂善于纳气,其性守而不走,故对命门火衰效佳,伍用附子则补阳益火。因此对附子、桂枝、肉桂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把握,有助于在临床治疗疾病时更好发挥其应有的疗效。 兹将桂枝与附子配伍及肉桂与附子配伍特点浅述如下。 1 附子配伍桂枝的方药特点 附子配伍桂枝,二者相须为用,辛热之性相投,均为阳中之阳,辛温通阳,发散通经,作用之力由内达外,温通内外,能温达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可治阳虚外感、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等多种病症[1]。《伤寒论》中有20张附子方,其中桂枝配伍附子的方药有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乌梅丸等5张方。《金匮要略》中有23张附子方,其中桂枝配伍附子的方药有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肾气丸、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竹叶汤等5张方。《金匮要略》中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见于《痉湿暍病篇》的湿病篇,原文与方药均与《伤寒论》相同。兹将其介绍如下: 1.1 用于阳气虚弱桂枝与附子均具有辛热散寒作用,但桂枝之辛以温为主,而附子之辛以热为主,桂枝辛温则重在温阳,附子辛热则重在壮阳,两药相互为用,即温阳又壮阳,更能散寒驱寒,以治疗阳气虚弱,寒气内生证。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乌梅丸、金匮肾气丸、竹叶汤等。 桂枝加附子汤见于《伤寒论》第20条[2]:“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

经方医案

少阴证:同事一狼疮女患者,近期天冷口烦渴,唇干,多睡困乏,言“气力不够,如七八十岁老者”,头晕,肢厥,仅手心汗,腹满,大便时干时稀,舌上苔滑,阳脉微弱,阴脉弦紧,血压偏低,此真少阴证,慎勿妄治也,予四逆汤温之,数服而愈。 寒客少阴:忆某年堂姐夫春节间饮酒及饮食不节,咽喉遂肿痛,或予抗生素口服,或以清热利咽成药,屡治乏效,迁延日久,苦甚。余曰:“咽为少阴经络所过,此为寒客少阴也”,与半夏汤少少含咽,数服而愈。 上热下寒证:上周门诊,一罗姓白塞病患者前来开益赛普,翻其门诊病历,已用该药半年以上,因既往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数年乏效,故而改用益赛普。然自言疗效仍差,口腔溃疡严重,疼痛剧烈,影响饮食和睡眠,苦不堪言,平素嗜饮,生活不规律。观其舌苔厚腻发黄,大便偏烂,为上热下寒,寒药或热药均不宜,唯寒热并用可一试,与甘草泻心汤,一周后复诊,溃疡已愈,颇喜,要求继续调理。更服一周,未发,遂予停药。半年后复诊仍无恙。 少阴口渴:近一周忙于抢救一消化系统受累的狼疮患者,始呕吐频,干呕至胆汁出,自利,躁烦,嗜睡,昏,肢厥,唇口干燥,烦渴,饮水不解反吐,经抢救呕利渐止,精神转佳,仍厥逆,时燥烦,烦渴持续不能缓解。此属少阴证。论曰: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俱。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予试以附子理中汤小勺频饮以防呕逆,孰料尽药后患者倍感腹温肢暖,口渴亦解。若非亲而验之,真不知参、附之神效! 水郁腹痛:忆读研期间,曾治一亲戚,产后缺乳,自以麦芽煎水服用,后腹痛甚,腹中水声如吼,无肢厥、心下悸、小便不利,数治终无效。此为麦芽寒水郁于腹中,故而得此疾,水去病自除。于仲景诸方中求之,此非五苓散、茯苓甘草汤所能当,乃以大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与之,二服诸苦霍然。有前医未曾治愈者,偶逢而询之:“病何以愈?”亲戚即以我方予之,阅后感慨:”此经方也!“ 桂枝加附子汤:一类风湿关节炎女患者,年近五十,怕风,汗多,覆以衣被,不敢去之,此病何以得之?某年夏父生病住院,其去看望,途中热甚汗多,至病房空调下久坐后既得之,此为荣卫不和,予桂枝加附子汤服之,当晚即感身暖舒畅,而翌日已能去衣揭被。 类桂枝证:本周出门诊时,一狼疮患者食用小店炒粉后出现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周身不适,口渴,下利(臭秽),腹痛,苔白,脉促,此非太阳中风也,仲景云:“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予大剂葛根芩连汤两付,翌日热退汗止,恶风消失,周身舒畅,唯腹痛明显,左下腹按之甚,续以桂枝加大黄汤而愈。 伤寒轻证:韶关的秋日忽凉忽热,昨日上半夜稍热,下半夜转凉,某赤身而卧竹席,遂稍感寒,晨起后头昏沉眩晕,身不适,微似有汗,为感冒轻证,午时予桂枝汤,小憩须臾,一身烘热,微汗而解。 和其荣卫,以通津液:邓某,我们风湿科一位狼疮患者,自诉便秘严重,一周方解一次,硬如羊屎,无恶臭,伴多关节烦痛,汗出,尤以胸背部为多,稍恶风,口苦明显,上腹顶胀,饭后尤甚,小便正常,苔白,脉细弱,予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服周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每日清晨皆有,上腹不适消失,自诉“消化功能已经正常”,喜来告我,我亦叹此方有良效。仲景于【伤

附子配伍运用汇粹

附子配伍运用汇粹 附子味辛、甘,大热。主入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温肾补火,祛寒止痛之功。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虚寒泻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为温里回阳,救逆固脱之要药。附子气味俱厚,走而不守,“火性迅速,无处不到”(《本草经读》)。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最善温肾气、补元阳、救厥逆、祛寒湿、除痼冷。虞摶谓:“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祛除在表之风寒;引温里药达下焦,以除在里之冷湿。”《伤寒蕴要》谓:“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建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本草正义》曰:附子“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重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真有寒,无可不治。” 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因其能起沉疴、拯垂危而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已故名医何绍奇谓“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它是‘百药之长’,是并不过分的。”从上述昔贤论述中,足见附子在名医

彭万年教授经方使用附子验案3则

---------------------------------------------------------------最新资料推荐------------------------------------------------------ 彭万年教授经方使用附子验案3则 彭万年教授经方使用附子验案 3 则胡艳萍 (广州中医药大 学广东广州510000)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 (2019)16-0315-02 导师彭万年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在医疗、教学与科研一线工作 40 余载,临床经验丰富,尤擅用 经方治疗疑难疾病且疗效卓著,在运用有毒中药上更有独特的心得体 会: (1)顺用。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如患者表现为脾肾阳虚证型,熟附子的应用 就顺其自然。 所以在临证时遇脾肾阳虚的证型往往提笔即熟附子;所谓有是证 用是方。 (2)逆用。 相反、相畏的药物不是应用的必然禁忌。 但在应用时仍需谨慎。 强调炮制、用量比例合适,方可增效减毒。 (3)巧配。 姜附并用,炙甘草大量用可增强温补脾肾之力,降解附子毒性。 故强调用量、服用时间与配伍的重要性。 1 / 9

常附、淮、萸相配以减少附子燥毒之性。 (4)鉴古。 知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有相反相畏药物合用方剂,如甘遂半夏汤及赤丸等,可资借鉴。 笔者临证跟诊数载,耳濡目染,对导师运用有毒方药的经验感受良多。 此谨举导师运用有毒方药临证验案数则为例说明之。 1.治糖尿病腹痛急症案例患者李 X,女,75 岁。 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史,常于彭师处开中药治疗,病情稳定。 2019 年 7 月 26 日,突发右下肢疼痛,并呕吐。 于我院急诊科治疗。 对症处理后,呕吐虽止,但随即出现腹胀,无排气、排便;再次对症处理,症状无缓解,遂送至彭师处诊治。 时症: 患者呈急症苦倦面容,语气低微,腹痛、腹胀明显,欲呕不吐,不思饮水,口苦;无法下咽食物;右下肢疼痛;3 日无排大便,排气少;小便黄、少;触诊腹部膨隆,疼痛拒按。 舌红苔白厚,舌中裂纹多,脉沉偏弱。 处方: 柴胡 6g,黄芩 15g,桔梗 15g,炙麻黄 6g,熟附子 10g(先煎),细辛 5g,川连 6g,藿香 15g,鱼腥草 15g,广木香 15g(后下),炙甘草 6g。

附子汤

附子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张印生 【方药】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15克),茯苓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白朮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 【煎服】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 【解说】本证为阳虚寒湿内侵,以身体骨节疼痛、肢冷背寒、脉沉为特征。附子汤参附合用,以峻补元阳之虚;朮附合用,以去寒湿之邪;加芍药以监附子之悍。共奏温经扶阳,除湿止痛之功。背恶寒乃少阴阳气虚衰之险兆,临床当急用灸法以救阳气,随后用汤,方不误事。 【运用】 一、脾肾虚寒 俞长荣医案:陈某,男,30岁。初受外感,咳嗽,愈后但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微怕冷,偶感四肢腰背疫痛。自认为病后元气未复,未即就医治疗。拖延十余日,天天如是,甚感不适,始来就诊。脉象沉细,面色苍白,舌滑无苔。此乃脾肾虚寒,中阳衰馁,治当温补中宫,振奋阳气,附子汤主之。处方:炮附子9克,白朮12克,横纹潞9克,杭芍(酒炒)6克,茯苓9克. 服1剂后,诸症略有瘥减,次日复诊,嘱按原方续服2剂。过数日,于途中遇见,病者愉快告云:前后服药3剂,诸症悉愈'现已下田耕种。 按语:脉证所现,里虚寒证无疑,与少阴悠关,断以附子汤取效。 二、胸痹(高血压心脏病) 唐祖宣医案:唐某某,男,51岁,1980年6月24日入院治疗。平素伏案少动,经常熬夜,长期失眠。血压持续在190~170/120~100毫米汞柱之间。1979年冬季以来,常阵发心前区刺痛。1980年5 月20日,因劳累过度,情志不舒,骤发胸背剧痛,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手足青紫,处于昏迷状态。急送某院诊以心肌梗塞,经吸氧,输液等抢救措施,3日后脱险。但仍神志模糊'稍一劳累,心绞痛即发作,于1980年6月24日,入我院住院用中药治疗。先后用活血化瘀、祛湿化痰、育阴潜阳等法治之,症状时轻时重。6月26日突发心绞痛,证见:面色青黄,剧痛难忍,背冷恶寒,汗出不止,四肢发凉,指端青紫,舌淡苔白多津,脉沉细。证属阴寒内盛’胸阳不振,尤以背恶寒症状突出,思仲景“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附子汤主之。’’以附子汤加味。 处方:红参、炮附子各10克,白朮、川芎各15克,白芍、茯苓、薤白各30克,急煎频服。 服药须臾,汗止,精神好转,疼痛减轻。2剂后背冷减轻'疼痛消失。以上方继服40剂,心绞痛未再发作,背冷消失,血压稳定在150~140/100~90毫米汞柱之间,能上班工作。 按语:胸痹以背恶寒为甚,可见胸阳不振,阴寒内盛之重,恰与附子汤证相合。临床上,若舌有瘀斑者加红花、丹参、赤芍;四肢发凉加桂枝;气虚加黄芪,重用参附;痰盛重用茯苓,并加薤白、半夏。 三、心悸 章继才医案:高某某,女,48岁,1980年5月诊。心悸、心胸不舒数月,经中西药治疗罔效。今见心悸、心胸憋闷,自汗出、动则甚,易疲乏'时寒时热,颜面青紫,唇舌紫黯,苔薄白,脉沉细而弦,肢微冷。治以温阳补气为法,用: 附片20克(先煮)、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朮15克,茯苓15克,白芍l0克,桂枝6克,丹参20克,牡蛎20克,水煎服。 2剂后症状大减,6剂心胸舒畅,汗出止,寒热除。宗前方为丸巩固疗效。三月后访,诸证已愈。 按语: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悸。对少阴虚寒,心阳不振,血脉无主,神无所依而心悸者,可

附子配伍运用汇粹

附子配伍运用汇粹 附子的确在很多病症中都可用,但火神派药理偏矣。四逆汤是对脾用药,不是补肾阳。附子的作用是温经散寒,能通十二经络,能使阳气外达,干姜和甘草对脾起作用。之所以很多病用附子能起作用,是因为人病之后,会出现经络阻滞,附子的作用就是温通经络,使气机流畅而恢复正常,同时,诸药也才起作用。郑钦安的用药是没错,但其理有疏漏,看看伤寒论就知道,四逆汤是针对太阴症的。凡是寒湿阻滞,都可以用附子温通,所以,祝味菊对附子的认识是对的!四逆汤的方解应该是这样的:用附子荡去群阴,以利于浮散之阳能回,干姜守而不走,干姜,甘草固护脾阳。如果寒湿过盛,就得适当加大附子。仲圣防脱有四逆汤和独参汤,皆着眼于脾,而非肾也!火神派擅用的四逆辈法,其实质是温经散寒,固护中州,但火神大家对此却隐而不彰。吾今和盘而出,诚一片救世的仁心。举个例:火神派治口舌生疮等虚火症,用四逆法效果很好,其理何也?盖中州寒湿阻滞,使君火不能下降之故也。故效显!火神不神也!——中州是需时时固护的重点啊!附子非补肾阳之药。其功用在于温通十二经络,它是可以在很多方剂中使用以助药效,但对非寒湿阻滞之人使用,则会生热风,不宜使用!即使用,也得合理配伍。人之内伤杂症,多因

为血瘀气滞痰阻,医者治疗的时候,有的用大黄祛邪,有的用马钱子,而火神派的显著特点是用“附子”以消阴翳,用干姜,甘草培土以补中气(但火神派说是用四逆辈补肾阳)。当然,在阴阳症侯的辩症上,也有些不一样。 附子在火神派用药中,相当于一个“先锋官”的作用,现在的火神派传人对附子的运用,似乎有违钦安先生原旨,钦安先生用药,有时也用阴药的,现在的火神有的好像不用阴药,不知现在的火神还是否执定中州而兼顾三焦,对附子动则用上百克,是否本末倒置了?不知是对“温经散寒,固护中州”是故意隐而不彰,还是根本没有领会----人之身体,相火(肾阳)为体,君火(心火)为用。“附子为药品中最大英雄也!治人,人健而身轻;治国,国泰而民安;治天下,亿万年皆成盛世也!” 附子,为草本植物乌头块根上所附生的块状子根,如子附母,故曰附子。本药味辛甘,性大热,纯阳无阴,燥烈有毒。具有温补脾肾、助阳引水、逐寒祛湿、温经止痛的功效。为救治元阳衰微、阴寒内盛、风寒湿痹、水湿肿满之要药。 古代医家经验 东汉张仲景为应用附子的大家。在其所著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附子之方达30余首。如四逆汤、真武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附子汤、附子泻心汤、附子粳米汤、大黄附子汤、肾气丸、九痛丸等。张用附子胆大而心细,

附子配伍药对详解

附子配伍药对详解 导读:附子味辛、甘,大热。主入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虚寒泻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附子气味俱厚,走而不守,“火性迅速,无处不到”。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因其能起沉疴、拯垂危而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历代善用附子之医家举不胜数,近代更有以附子为名者如祝附子(祝味菊)、吴附子(吴佩衡)、李附子(李彦师)、附子先生(傅梦商)等,他们十分推崇附子的卓越疗效,并善用附子而充分发挥附子的功用,以此博得医林佳名。然则,附子性大热,力峻猛,有大毒,临床应用顾忌重重,加之附子中毒屡见不鲜,故有“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者。故恽铁樵曾说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之所以会出现附子中毒的情况,除认证欠准、剂量失宜、煎煮不当、服法欠妥、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等之外,配伍不当也属常见。故本文拟对历代著名医家运用附子之经验中关于附子的配伍方面进行收集整理,为充分发挥附子之独特疗效,提高医疗质量添一绵薄之力。 一、附子配干姜 附子长于回阳救逆,走而不守,能通彻内外上下。干姜具有回阳通脉之功,守而不走,温中回阳。二药配伍,相须并用,干姜能增强附子回阳救逆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说:“附子无姜不热”。且附子有毒,配伍干姜后,干姜能减低附子毒性,附子配干姜有增效减毒之功。故附子用于亡阳证,常与干姜配伍。附子配干姜被称为“仲景附子配伍法”,仲景四逆汤即姜、附、草同用,以温中散寒,回阳救逆。附子配干姜尚有温肾暖脾,散寒止痛之功,如赤石脂丸、乌梅丸虽用姜附,却旨在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 1、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而致的四肢逆冷,汗自出,脉微欲绝等亡阳证。 2、治脾肾阳虚之慢性腹泻,如《附子配伍治六顽疾》治张男患慢性泄泻3年,日行大便3~4次,便后小腹冷痛,必以热毛巾温敷,其痛方缓,舌胖苔白腻,脉沉细。大便常规正常。用附子6g,干姜10g,党参15g,炒白芍15g,乌梅6g,苍术10g,随证加减,调治20多剂而获效。

关于附子运用的一些问题

关于附子运用的一些问题 现代人不学无术,常常拘于表面的现象而不深究其本质原因何在,一见咽痛或便秘或尿赤或牙痛或眼红或脸上长青春痘或失眠或脸红或痔疮发作等征象,就断已或他人说火太大,急于进食清热败火之药或食物,或是因为昨天吃了次火锅,前天喝了点酒,今天吃了点辣椒,明天就口腔溃疡,更是认定上火无疑了,根本不去深究体质之因,也不找找是否是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所以致商家也一味迎合众人的心理,君不见现如今的药店中琳琅满目的各种中成药有温药的立席之地吗?再观各种饮品或保健品大多也是以“清凉败火”作为广告的切入点或是买点,现在又各处在流行“怕火火,喝王老吉”了,啤酒更是四季不绝。如此这般哪有几个人真有火? 我这里用的桂附理中丸是泉州产的,上个月我的一位患者因为要到泉州去照顾生病的女儿,不能服用汤剂,笔者嘱其就在当地买桂附理中丸接着服用,不想患者跑了多家当地的药店竟买不到,最后只好从本地托人买了寄去。广东及香港一带更有煲汤的习惯,到了夏天大多是以煲凉性食物“去火”为多。加之名利色之诱比比皆是,如此折腾,还有几人不需补火? 我在想这里不少同道中人智商不可不谓不高,研习中医时日不可不谓不长,三七先生在这里反复通过各种比喻说明,其用心不可不谓不切,为何还不能让他们认识到补火的重要性呢?记得我在接触到火神派的理论前少用附子,仅在有明显少阴证时才少量用之。临证时时方与三阳经方用得多,一时的疗效也不错,也正是这一时的疗效或是西医理化检测的暂时改善,才使得自已惑于此而不去深究更深层的医理。事实上不少病症得到暂时的改善,仅是因为病得到压制,症状消了而已,但病根并没有彻底消除,甚则体质还在往不好的方向发展,或是此处症消他处症起了。而患者因为不明医理或是他症又起是在多时以后并不会把他症的出现归罪于前医的用药。 如失眠的患者标症是表现为热象,用了清热药物,失眠是可以暂时控制或好转,但服用一段时间的清热药后人是变得昏昏欲睡,却出现了闭经且双眼下出现了黑眼袋,接着患者去找妇科医生就诊了,前医不能持续诊治,自然少有机会明白其中的原由,后医不去细问之前的用药或是问了也不明其中的因果关系,仅局限在自已妇科的认识里处方用药。在目前不少中医院分科日益西化也细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太多太多了,即使是有经验的中医也难免因一时有效而沾沾自喜,更不必论出现排病反应时的认识和处理了。还有如果有连续就诊,就目前中医的整体水平,也少有医者能作前后的联系,如儿童感冒发热,医者和患儿之母都急于退热,所以高级的抗菌素或是兼用激素,烧是退了,反复几次后,患儿出现了遗尿之症,又有谁能将此遗尿同用了抗菌素或是激素联系在一起呢?还是那句话,对于火神派如果有不同的看法,请先自已吃吃附子再说,且要吃到中毒才有发言权。或许真到那时候,您又成为火神派的一个成员或是有新的认识了,有如伤寒论叶天士君。 最近在细读三七前辈复泰草堂中的医案,读后很多内容对我启发很大。有几个问题想在此请教三七前辈: 1、肉桂的应用在火神派中如吴佩衡应用较多,但在您的医案中大多是用桂枝,罕用肉桂,请问对于二药的区别前辈有何高见? 2、适合于应用附子剂的患者,在先生的医案中,应用一段时间后转方较频,细读后先生是在寒邪出阳经或是离开少阴脏病而表现为少阴病经证或是厥阴病经证,如当归四逆汤证或是退至太阴病时而及时选用相应的方剂进行开之或散之或表之等。在郑钦安的医书《服药须知》一节中,郑氏是主张服用回阳药物至胸腹觉热烦燥难安时予一剂滋阴剂,唐老也是如此主张,并提出可以选用黄连阿胶汤。而王正龙则是根据脉象转为沉而无力时转用大剂附子理中汤或小建中汤以固其本(想必其在之前的治疗应是四逆类方持续服用.)。我在临证时应用的体会是只要断为姜附体质,按照伤寒六经辨证不一定必是少阴病,而只要是三阴病,即可

桂枝汤的方剂详细介绍

桂枝汤的方剂详细介绍 桂枝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效。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桂枝汤的方剂,希望大家喜欢! 【出处】《伤寒论》 【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 【组成】桂枝(去皮)(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大枣(切)(3枚) 甘草(6克) 【方歌】药枝枣姜甘(方剂速记法) 【想象】要支走蒋干;芍药桂枝大枣生姜甘草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禁忌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

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用法 水煎服。本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去渣温服,服后少停一二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稳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待其“遍身zhe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服后用被子温覆取汗。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上把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以及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剂后应该注意的通则。(除此以外,注意避风,饮食方面可吃些有营养的流动性食物。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桂枝汤的方解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

经方配伍之秘

经方配伍之秘 第一章《五脏用药法》解秘 在今本《伤寒杂病论》中,仲景言方治而不谈药性,其用药心法悉遵古经方之制,而对于制方之法则,则自唐宋以来已失传千年有余,幸有敦煌遗传之《辅心诀五脏用药法要》一书,可窥经方配伍之秘,所以,破译该书的容就可通晓失传古经方《汤液经法》的奥妙。 自神农尝草以来,传至商朝历时已数千载,此时,商初宰相伊从厨艺中悟出五味调和之事,率先发明了汤液入煎治病法,指出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的原则,用药之五味入五脏,以达补虚泻实之效,但是这一经方中药配伍法则在当时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秘而不传,所以,即使是医圣仲景在撰著《伤寒杂病论》时,也是只言方治而不谈药性,导致后之学者从此不明经方配伍之法。 《伤寒论》是依据《汤液经法》而撰成,《汤夜经法》其书在南北朝时期尚存在人间,到了唐宋时就已失传,唐思邈在著《千金方》时一字也没有提到《汤液经》,但确在《千金方》中保留了许多古代的经方,只是不晓经方配伍法则而已,在东晋延之的《小品方》中也保留了许多古经方,从中可窥见经方的原始面貌。比如,在《伤寒论》中有奔豚汤,但是对其论述很不详细,恐怕是历代传抄遗漏丢失的结果,而在《小品方》中对此病论述颇详。《伤寒论》言及奔豚病的条文只有三条: 一是“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此条文是指的太阳病发汗不得法而造成的误治,即误用汗法则伤肾,伤肾必发奔豚病,何以知之,肾有实则小便不利,是由于误汗大伤津液之故,实则泻其子,肾水之子是肝木,(实则泻之)故在治疗时用茯苓灸甘草之甘以泻肾实,用桂枝之辛以补肝虚,“肝恶急,急食甘以缓之。”故用大枣之甘以缓肝急,配伍组合图示1: 二是“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者,皆从惊恐得之。”因为恐则伤肾,惊则伤肝,治奔豚病要从肝肾论治。 三是“奔豚病,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肝虚则惊,肾虚则恐,肝虚在治肝的同时兼治肾,肾水能生肝木故也。也就是虚则补其母,肝之母是肾水,药用川芎、当归、半夏、生和桂枝之辛入肝以补肝虚,用白芍之酸入肝以泻肝实,用黄芩之苦与炙甘草和根之甘共同组合苦甘入肾化咸以生津液,配伍图示2: 明白了《五脏用药法》中的经方配伍之秘,就可以把经方拆开,每一方不是治虚就是治实,但虚实治法不同,其遵循的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用图表示之3:肝虚则惊,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惊胆战如人将捕之,坐卧不安,此时宜用辛温的桂枝干等品以补肝虚,同时用苦甘入肾的药以治肾水而生木,更严重的话再用酸咸的药入肺以达金生水而水生木之效,五味共同配伍以补肝虚,同理,肝有实则易发火,生怒气,两胁痛引少腹,此时宜用酸味的枳实、白芍等品以泻肝实,同时再用咸苦之药入心治心,更需要用甘辛之药入脾治脾,因为子能令母实故也。《伤寒论》中的大小柴胡汤就是这类泻肝的方剂。

伤寒论方剂——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阴阳解析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阴阳解析 伤寒论: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擎)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一)桂枝附子汤解析: 阳性药:桂枝、生姜、附子、大枣 平性药:甘草 阴性药:无

君药:附子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吐,温肺止咳。 炮附子:辛,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回阳救逆、温里逐寒、温经止痛。 大枣:甘,温。归脾、胃经。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甘草:甘,平。归心、脾、肺、胃经。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阳性药物多,没有阴性药物,针对寒证;君药药物功效以温里逐寒为主,针对虚证;少阴太阴合病,内需去寒,外要解表。 方剂中,附子,温里逐寒;桂枝、生姜,发汗解表;大枣、甘草,补中益气。 诸药合用以温里逐寒为主,发汗解表为辅,兼顾补中益气。适用于素有虚寒,并外感风寒者。 (二)白术附子解析:

阳性药:白术、生姜、附子、大枣 平性药:甘草 阴性药:无 君药:附子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吐,温肺止咳。 炮附子:辛,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回阳救逆、温里逐寒、温经止痛。 大枣:甘,温。归脾、胃经。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甘草:甘,平。归心、脾、肺、胃经。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阳性药物多,没有阴性药物,针对寒证;君药药物功效以温里逐寒为主,针对虚证;少阴太阴合病,内有寒湿,外要解表。 方剂中,附子、生姜,温里逐寒;白术,健脾利水;大枣、甘草,补中益气。 诸药合用以温里逐寒为主,健脾利水为辅,兼顾补中益气。适用

附子在临床应用上的体会

作者:黄秉中孙惠敏裴凯唐致晖 附子(附:乌头)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回阳救逆,温阳散寒且具有镇痛作用的药物,是古代温法中的主药。《伤寒论》113方中用附子者有20方;《金匮要略》中用附子者有11方,用乌头者5方。后世对附子、乌头的应用更为广泛,无论在寒热温清表里补泻的方剂中,凡符合适用附子证者皆可用之。但近代有些医家惧其辛温有毒,非见亡阳之证,不敢应用。笔者通过临床学习与长期实践,认识到附子、乌头类药物经过规范炮制后已基本上消除了其毒副作用。如能正确使用,效加桴鼓。凡属于机能衰退,里虚寒证及寒热错杂之证者皆可应用,并观察到对各种机能衰退属里虚寒证者,不仅能提高机能,且可解除疼痛,疗效显著。 1 性味和功用 乌头、附子系同一植物的块根部分,其主根名“乌头”,旁生侧根名“附子”。附子为毛良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江西、湖南、陕西等地,并有栽培。夏至到小暑间(六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去须根,洗净,用胆巴水浸漂后投入水中煮熟,再按不同规格的要求进行加工,经炮制加工者名“制附子”。因加工不同而有盐附子、黑顺片、白附子等名。 乌头分为川乌、草乌两种。川乌主产于四川,系栽培;草乌全国各地均有,系野生,其性味、功用与附子相近,但性烈而毒大。可散在表之风邪,逐在里之寒湿,但补阳之力不及附子,而祛风通痹之功则较附子为甚,因此古有“附子逐寒、乌头祛风”之说。经炮制加工者名“制川乌”、“制草乌”,但因功效相近,故一并述之。 1.1 性味 二药性味皆属辛温而有大毒。 1.2 功能与主治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萎、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1.2.1 温肾壮阳 用于阳虚阴盛之水肿,痰饮、喘咳、阳萎、宫冷、失精及身体衰弱者。 1.2.2 温中止痛 用于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等证。 1.2.3 散寒除湿 用于风寒湿痹,周身骨关节疼痛者。 1.2.4 性味与归经 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 1.2.5 配伍禁忌乌头及川乌、草乌在十八反及十九畏中古有“半萎贝蔹芨攻乌”及“川乌、草乌不顺犀”之说。孕妇忌用,乌头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芨、白蔹同用;川乌、草乌不宜与犀角同用,但非绝对。 2 改变毒性和用量 2.1 毒性的改变 现代药理学证明,乌头、附子之主要化学成分为乌头碱,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及极大的毒性。高学敏说:“由于过量或用未经炮制的生品或服后受寒,或因煎煮时间过短以及配伍不当等,可引起附子、乌头中毒。对神经末梢及中枢神经先兴奋后麻痹,中毒者可先舌唇发麻,四肢震颤,心跳减慢,血压下降,呼吸心跳中枢抑制而死亡。”通过炮制与煎煮后乌头碱被分解,毒性大大减低,几乎无毒副作用。古代医学虽不知二药经炮制后化学成分之改变,但从临床实践观察到,规范炮制既能保存其有效成分,又能除去其毒副作用,因而非常重视传统炮制方法。尽管有各种不同解毒炮制法,但最终皆通过煎煮,由生变熟,解除其毒性,从而改变以往“乌、附之药非危证不用”的看法。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方证药证研究(转 贴)(2011-01-24 17:30:55)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 摘要:探讨扶阳学术,离不开姜桂附,尤其离不开附子。本文总结了历代医家尤其是扶阳派应用附子的规律,作者从临证实践探讨附子的应用指征,配伍原则等,对附子的运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善用姜桂附,是扶阳派的标志,探讨扶阳学术,离不开姜桂附,尤其离不开附子。明?张景岳将附子、人参、熟地与大黄列为“药中四维”,“礼、义、廉、耻”,古为国之四维,意为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即治病保命之要药。但附子大热,药性竣烈,并且有毒,应用不无顾忌。如何安全有效的运用附子,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用,就必须熟练掌握附子的药性、应用指征、配伍原则、服用剂量、煎煮方法、毒性及应对方法等:「1」 1附子的药性 《神农本草经》:附子气味辛温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

膝病不能行步。 金?刘完素:附子大辛大热、气厚味薄,---无所不至,为诸经引用之药。《素问病机原病式》 金?朱丹溪:气虚热甚者,稍用附子,以行参芪,肥人多湿,亦宜少加附子以行经。《丹溪心法》 金?王好古:附子能导虚热下行,以除冷病,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汤液本草》 元?吴绶:附子乃阴症要药,伤寒及一切阴寒急症,急须用之,若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舍参、附不用,将何以救之?《伤寒蕴要》 明?戴原礼: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枝则补命门。《证治要诀》 明?李时珍:乌附毒药,非病危不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其功甚捷。 明?虞抟: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追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走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去在里之冷湿。《医学正传》 明?缪仲醇:附子性走而不守,入补气药则温中,入补血药则强阴,并能搜逐风湿,为百病之长。《本草经疏》 明?倪朱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

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

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 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只要用药正确、适合患者病情,哪怕附子剂量超出医书记载几十倍都没有危险。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毛炜表示,根据文献,既有服用10克小剂量附子一次就出现中毒反应的报道,又有在抢救危重病过程中,24小时内用量超过500克而不出现中毒反应的例子。其实剂量大小与会否中毒没有绝对的正比关系,中毒与否还牵涉到其他多种诱因,而且不同的药典记载的剂量范围也不同,暂没有统一结论。毛炜说。 她表示,中医界对附子的用量主要有四种观点:一种畏附子如虎狼,索性弃用此类药物;一种认为附子毒性剧烈,应当小剂量使用,如《中药大词典》中附子的用量为3克~9克;第三种观点主张根据病情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差异选择剂量,常用剂量在15克~60克;第四种是温阳派主张的超大剂量使用附子,特别是在救治心衰等危重症和肿瘤等疑难病症时,使用的剂量更大,起始剂量多在45克~75克之间。 导致附子用量差异巨大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对古今剂量换算 认识的不同。目前,药典、教科书多认为张仲景所处的东汉时期的1两相当于现代的3克,但据现代一些医史学家的考

证,当时的一两应相当于现代的15。625克,两者相差5倍多。毛炜解释。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医家之间认识和经验的不同。 附子被中医奉为保命要药 据介绍,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味辛甘,性大热,有毒。主要产于四川、陕西、云南等地。早在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它功效的记载: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由于附子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逐湿等功效,因此是常用的温里补火要药,也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把附子、人参、大黄、熟地共列为药中四维,即是治病保命的要药。 在现代临床中,附子常用于救治急性心肌梗塞所致的休克、低血压状态、冠心病及风心病和多种疑难疾病。据统计,在500张常用著名方剂中附子的使用频率为13。20%,是历代医家治疗危急重症和疑难杂症的常用药之一。 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 必须明确指出的是,附子是有毒中药的典型代表,用好了可

桂枝汤类方歌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 二十、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大黄治腹痛,太阴阳明表里病。调和气血泻结滞,胃弱之人宜慎用。 二十一、桂枝人参汤: 人参汤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痞利不解中寒甚,温中解表建奇功。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此方原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安康。 八、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一、葛根汤: 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