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校园生物分布图》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校园生物分布图》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校园生物分布图》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校园生物分布图》教学设计

《校园生物分布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交流我们的调查结果;二、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三、中国稀有植物、动物的分布。

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数据让学生体会到生物的多样性,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第二部分内容是这节课的主体活动。主要是要引领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将自己的研究转变为科研成果发表出去。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多种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多样的环境,怎样才能直观地将校园生物状况展现出来呢?“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分布图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同时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珍贵生物资源,教科书在最后安排了“中国稀有植物、动物分布图”。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1课对校园生物进行了调查,因为每个学生对获得的信息都是有限的,要形成对校园生物种类和分布的整体认识,需要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将全班同学的调查记录汇总成一张全班的调查表。

经过几年的科学课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多种处理信息与表达交流的方法。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多种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多样的环境,用“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的方法交流和展示研究成果还是第一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过程与方法:

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合作意识和成果共享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难点:会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评价任务

1.积极参与交流,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2.按要求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

3.了解中国稀有动植物及其分布。

教学准备

为全班学生准备:两张大白纸、记号笔。

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A4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对校园生物进行了仔细的大搜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来交流和汇集我们的调查发现吧!

二、整理分析调查信息

1.刚才上课前老师拿到了一位同学上节课的调查发现,我们来看一看(出示投影),如果你有发现的比这位同学更多的,请举手补充。你是在哪里发现的呢?

(生说师写)

2.现在我们已经汇集成了一份全班的调查表。让我们来看一看:一共有多少种动物和植物?

3.我们把校园里的植物和动物都找到了吗?为什么?(学生思考)

(不同时期生物种类不同)

三、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

1.师:校园里的动植物种类这么多,生活的环境也各不相同,如果你校外的朋友想了解我们学校的生物分布情况,那你有什么办法让他非常清晰地、一目了然地看到我们校园动植物的分布情况呢?

(可以画一张图,我们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动植物,就在这张图上标出来)

2.大家觉得这个办法怎么样?那你们觉得画图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吗?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画呢?

3.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

(1)遇到不知名的动物和植物,我们可以在分布图上把它的图画和照片贴上;(这样既美观又方便我们认识)

(2)如果某一个地方动植物很多的话,可以给它们分别编号;(看上去非常清晰)

(3)也可以直接把生物的名称写到相应的位置上。(这种方法的好处在哪里呢?)(操作起来特别方便)

4.给每组发一张校园平面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

我们以组为单位,等下老师会给每组一张简单的校园平面图,大家把调查来的动植物根据它生活的场所,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我们要比一比,哪些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大家展示一张最清晰的校园生物分布图,最快的五组加分,最慢的组如果时间相差太多的要扣分。

下面每组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开始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制作生物分布图,多画多加分,需要的组可以到老师这里再拿平面图)

5.刚才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制作了一张张校园生物分布图,你看(出示实物投影)有的给动植物编号(非常清爽),有的直接写上名称(一目了然),还有的画了图呢(又美观,又非常清晰、一目了然),真漂亮!

老师课前也搜集了许多动植物,大家愿意帮老师一起制作一幅校园生物分布图吗?

6.全班共同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

现在,让我们共同来制作一幅校园生物分布图(出示校园简图),老师已经把每一种动植物都制作成了图片,并在背面写上了那种动植物的名称)请同学们帮助老师把动植物图片贴到相应的位置上。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张充满生机的校园生物分布图展现在我们眼前了。我们在学校里学习,这些动植物每天都陪在咱们身边,那我们平时应该怎样对待它们呢?

6.观察校园生物分布图,分析与讨论:

(1)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校园生物分布图,你们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有的地方生物种类较多,有的地方生物种类较少)

(具体地说,花坛中的生物比较多,教室、操场中生物的种类比较少。)

(2)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生物种类会有所不同?

(因为花坛里有土壤,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物作为动物的食物,动物也会来

这里安家,在花坛中会形成食物链,甚至食物网,因此,花坛中的生物比较多。)(3)推测一下,如果我们调查的范围扩大,譬如说,校园周围,整个市,甚至全国,你们觉得生物种类的数量会有什么变化吗?

四、了解我国稀有植物、动物的分布

我国的生物种类非常丰富,有些珍稀的动植物是我国所特有的。课本中收集了几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P74)

1.师出示图片,并让学生说出这几种珍稀动植物的名称。(生边说师边在图片上标上序号)

2.你们知道这几种珍稀动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什么地方吗?生说师在地图上标注。

五、拓展活动

课后,请同学们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珍稀动植物和它们的分布,并将它们在我国分布的地方标注在我国的地图上。制作一张中国珍稀动植物的生物分布图。

六、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2.你能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了吗?

3.你觉得小组合作是不是对自己的帮助很大呢?

4.平时要爱护动植物。

教学反思

此课堂虽然只是一个小汇总,但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还是意识到了生物种类的繁多,由此制作出了校园生物分布图。对于认识我国稀有动植物分布图时,由于对行政区域已记得不是太清楚,如果这时准备一张大的中国行政区域图或用课件出示中国行政区域图,效果会更好。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边缘较薄。 2、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4、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5、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6、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7、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8、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 9、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0、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11、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2、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13、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4、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5、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16、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 17、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3、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4、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淀粉→麦芽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5、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一、使用工具 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 又叫简单机械。 3.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 用羊角榔头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 4、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二、杠杆的科学 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 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 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 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 点到支点的距离时, 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 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4.杠杆尺上有支点, 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 是研究杠杆作用的好工具。5.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挂钩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把你的方法在下图画出来。6、使杠杆尺保持平衡的方法是, 左边阻力乘以阻力臂等于右边动力乘以动力臂。 三、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支点在中间的不一定省力, 阻力点在中间的一定省力, 用力点在中间的一定费力。2.省力的是(铁片、羊角 榔头、老虎钳、开瓶器), 费力的是(火钳、镊子)。 3.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中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是省力杠杆;火钳、筷子、镊子、面包夹、鱼竿是费力杠杆;跷跷板、天平、订书器是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有些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的是因为它有方便的好处(如:镊子、钓鱼竿等)。 4.“秤砣虽小, 能压千斤” , 那是杆秤利用了杠杆原理的结果(提绳是支点,秤砣是用力点, 称重物处是阻力点)。 5 开瓶器、面包夹、镊子它们这些杠杆的支点不在用力点和阻力点之间。 6.我们身体上的前臂骨像是一根杠杆,肘关节是支点, 手握物体处是阻力点, 上臂的肱二头肌处就是用 力点。 7.阿基米德曾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 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这里的棍 子相当于杠杆。 四、轮轴的秘密 1.像水龙头这样, 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螺丝刀是轮轴类工具, 它的刀柄是轮, 刀杆是轴。 2.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时省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动时费力。当轮轴的轴不变时, 轮越大并且用轮来带动轴转动时就越省力。当轮轴的轮不变时轴越大并且用轴来带动轮转动时就越不省力。 3.轮轴可以省力,轮越大, 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省力。所以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1.1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2、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 【教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 4、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简单机械:机械式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螺丝刀、钉锤、剪子这 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课后反思】 1.2杠杆的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2018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作业本参考答案

教科版2018年科学作业本参考答案 六年级下册 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活动记录 1. 2.(仅供参考)) 物体名称 肉眼观察的发现 放大镜下的发现 报纸 字的笔划很清晰, 纸面呈灰色,有颗粒感 字的笔划是由放多黑色小点组成,纸面灰面,凹凸不平,撕开的口子能看到清晰的毛边。 布料 能清楚的看到交错的线,表面有细毛。 横竖交错的线很清晰,能清楚的看到表面卷曲的细毛。 (略) 2选择题 (1)C (2)C 、D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活动记录 1、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身体构造并画下来。 观察微小零件 考古学家 研究文物 部队指挥官 查看微缩地图 探险家 聚光取火 学生 观察小动物 拆除危险物品 查看胚芽

这是(蚕蛾)的触角,它的形状是(羽毛状)。 课堂练习 2.选择题 (1)D (2)A 资料阅读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活动记录

1.画出在放大镜下看到的晶体形状。 名称:白糖名称:食盐 课堂练习 2.选择题(1)B (2)B 资料阅读 3. (1)B (2)C 4.怎样放得更大 活动记录 1.略 课堂练习 2.顺序为:4132 3.选择题:(1)A (2)D (3)B (4)A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活动记录 1.观察显微镜下的洋葱表皮结构并把它画下来。 课堂练习 2.填图题 BEDAC 3.选择(1)C (2)C (3)B <配图与文字不匹配,此答案按文字排序>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活动记录

1.记录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 名称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物体特点(用文字或者图片)气孔 叶绿体 课堂练习 2.通过阅读教科书,我们知道细胞的作用有(在方框里打勾): √呼吸√运动√消化√排泄 √生长√发育√繁殖√遗传 3.选择题(1)C (2)C 资料阅读 选择题(1)D (2)B (3)B (4)C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活动记录 1.用文字描述或用图表示观察到的微生物的形状。 课堂练习 2.选择题(1)D (2)A 3.连线题 变形虫鼓藻草履虫船形硅藻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科学》上册重点复习题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一、科学常识: 1、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作机械。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 叫做简单机械。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它有三个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3、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4、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K支点2支撑看杠杆,能使杠杆绕着运动的位置可以在任意位子^边上、中间等。 用力点、阻力点 例子|压水井的压杆、蹺跷板、慑子、自行车刹车等等 A省力或费力的判断依据; 厂省力杠杆’省力、费距离羊角僮s开瓶蓋 4费力杠杆:费力、省距离钓鱼竿.侵子.帑桨 L等力杠杆:不省力、不费距离天平 木I杆公式=匸血丄通方=卜星勺丄乏方

吳经典分析; 指甲钳 ACK?省力杠杆DEO:费力杠杆DE6 费力杠杆秤杆, 支层。点,(A是备用支点,防止称的东西太重0不够用)阻力点 用力点:P〔秤死) 5、杆秤由秤杆、秤盘、秤砣、提绳几部分组成。它也是一种杠杆类的工具。把秤砣悬挂位置作为用力点,那么杆秤是一个省力杠杆,所以“秤砣虽小压千斤” 6制作杆秤:先找到秤杆上的三点,定好位置。接着拴好阻力点和支点的细绳,挂好秤盘系上秤砣再用挂钩码的方 法,在秤杆上画出重量刻度。 7、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轮轴的作用:在轮上用力省力, 在轴上用力费力;当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生活中的轮轴:汽车方向盘、水龙头开关、起子、扳手、门锁把手 8、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9、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工具与机械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从科学知识的层面讲,本单元属于物质科学领域。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将指导学生“探究怎样才能使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效率,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等。因此,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建立起下列一些科学概念。 1.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的称为工具。 2.有的机械可以省力,有的机械不能省力但能发挥其他作用。 3.不同的机械具有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功能。 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机械。 从科学探究的层面来讲,本单元里,学生将相对独立地经历“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重点培养他们在制订试验计划、收集整理实验数据等方面的探究技能。 过程与方法 1.进行研究各种机械作用的实验,收集能够解释机械作用的数据。 2.通过实验和手机数据,发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解释。 3.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对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记录、整理与分析。 4.通过文字、图画和讨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从科学与技术的层面来讲,本单元遵循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的原则,在指导学生研究机械原理的同时,所以,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学生应该能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所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机械和工具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2.能够将机械与工具的作用、安全和可靠性等与现实社会联系进来。 3.获得对各种机械功能的认识,以应付各种实际问题,并意识到机械和工具是随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教学设计 第一课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备课人:邱从超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 第一课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知识要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工具与机械 第一课使用工具 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1.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杠杆有(3)个点。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杠杆举例: 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 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 1.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 3.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 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 研究的方法: (1)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 (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 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第六课滑轮组 1.滑轮组: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它的作用是机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 第七课斜面的作用 1.斜面: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 2.斜面省力大小和什么有关:斜面能(省力),省力大小和(坡度)有关;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坡度越大,斜面越(不省力)。 3.斜面机械:大桥的引桥、螺丝钉、楼梯、斧刃、盘山公路… 4.有些工具是几种简单机械的组合,如:剪刀是(杠杆)和(斜面)的组合。 5.盘山公路修成“S”形是为了:降低斜面的坡度,使汽车上山更省力。 6.实验:斜面能省力吗? 我的猜想:斜面能省力。 研究的材料:斜面、弹簧测力计、玩具小车、记录纸 实验方法: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小车所用额力,并记录; (2)把小车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沿斜面拉动小车所用的力,并记录;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 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做简单机械。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它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4、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5、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轮轴由一个较大“轮”和一个较小的“轴”组成,在“轮”上用力时省力。轮越大越省力。 6、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定滑轮不能省力,能改变力的方向。 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滑轮组,既能改变力的方向又能省力。 7、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小,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大。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旋进去就越省力。 8、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起到传递动力而使自行车运动的作用。 9、简单机械的比较:

10、各类型滑轮的作用。 11、自行车上的各部分应用了哪种简单机械?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一、重点知识: 第一课:抵抗弯曲 1、房子、桥梁等都有柱子和横梁,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 2、横梁一般是立着放置的; 3、形状和结构影响着物体承受力的大小; 4、增加纸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纸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第二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1、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V、L、U、T或I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增加厚度是能大大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 2、瓦楞纸板的结构不但呈W形,而且纸板的里面是又折又黏合的,这样虽然减少了纸板的宽度,要降低一点抗弯曲能力,却增加了纸板的厚度,从而大大增强了纸板的抗弯曲能力,所以,瓦楞纸板的结构能使柔软的纸变坚硬。 第三课:拱形的力量 1、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目录 工具和机械 1、使用工具Array 2、杠杆的科学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4、轮轴的秘密 5、定滑轮和动滑轮 6、滑轮组 7、斜面的作用 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形状与结构 1、抵抗弯曲 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3、拱形的力量 4、找拱形 5、做框架 6、建高塔 7、桥的形状和结构 8、用纸造一座“桥” 能量 1、电和磁 2、电磁铁 3、电磁铁的磁力(一) 4、电磁铁的磁力(二) 5、神奇的小电动机 6、电能和能量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教学设计 第一课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 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全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的指示,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注重突出科学、植物、比较、测量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包括二个单元:植物、比较与测量。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 科技探究:知道科技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动植物、环境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关心新事物与生活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

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技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技课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科学价值观、科技知识二各方面得到发展。 三、教学措施: a)开展生动的科技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b)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c)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d)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四、潜能生培养措施: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潜能生主要表现在: 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 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识; 4、实践能力不足。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各单元科学概念

新教科版六下《科学》各单元科学概念 1.六下“微小世界”单元的科学概念有哪些? 答:六下“微小世界”单元的科学概念有: ●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透明的、中间较厚的,放大倍数与中间的厚度直接有关。 ●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 ●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2. 六下“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科学概念有哪些? 答:六下“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科学概念有: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

●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3. 六下“宇宙”单元的科学概念有哪些? 答:六下“宇宙”单元的科学概念有: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方面有别于其他星球。 ●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变化导致日食和月食现象。 ●星座是远近不同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视觉构图。 ●宇宙是由类似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组成的庞大的系统,它在不断的运动变化。 ●宇宙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的,人们通过不断地改进各种观测技术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4. 六下“环境和我们”单元的科学概念有哪些? 答:六下“环境和我们”单元的科学概念有: ●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垃圾危害环境。 ●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等。 ●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填埋、焚烧的方法还是会影响环境。 ●减少固体垃圾的科学方法是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 ●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 ●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 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 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 (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想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作相应补充介绍。资料: 列文虎克,A.van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 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1632年10月24日生,1723年8月26日卒,生卒地均在荷兰的代尔夫特。幼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店当学徒。20岁时回到代尔夫特自营绸布店。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这种工作收入不少,又很轻松,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镜工作,并用之观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由于勤奋及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其同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工具与机械 第一课使用工具 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1.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杠杆有(3)个点。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杠杆举例: 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 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 1.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 3.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 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 研究的方法: (1)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 (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 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第六课滑轮组 1.滑轮组: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它的作用是机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 第七课斜面的作用 1.斜面: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 2.斜面省力大小和什么有关:斜面能(省力),省力大小和(坡度)有关;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坡度越大,斜面越(不省力)。

(完整版)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14、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 15、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6、实验证明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7、(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8、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 19、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20、我们知道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眼虫)(喇叭虫)(鼓藻)(船形硅藻)等。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2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成。 22、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23、观察工具发展的流程图: 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学校班级姓名等级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工作中,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螺丝刀、钉锤、剪子这些机械构造简单,又叫()。 A、机械 B、复杂机械 C、简单机械 D、工具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 A、中心点 B、支点 C、用力点 D、阻力点 3.用力点距支点远,阻力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是();用力点距支点近,阻力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是();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这种杠杆是()。 A、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B、有时省力有时费力的杠杆 C、省力杠杆 D、费力杠杆4.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像塔吊的吊钩上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A、滑轮组 B、动滑轮 C、定滑轮 D、滑轮组合5.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有一位科学家叫()。他发现了杠杆和滑轮的使用原理和浮力定律,在数学方面也有很多研究成就。他不仅是一位大科学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工程师,他发明的许多机械装置,如滑车、螺旋抽水机等,用于当时的农业生产。 A、牛顿 B、爱迪生 C、亚里士多德 D、阿基米德 6.()的特点是:秤杆上挂砝码的一边和挂物品的一边长度相等,因此放的砝码必须与被称物品重量相等。 7.()的特点是:秤杆上有尺寸刻度,挂物品的绳子和挂秤砣的绳子都可以在秤杆上滑移。 8.大约到了一千五百年前,人们发明了(),它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直接从秤星上(刻度)读出物品的重量,至今仍在使用。A、提系杆秤 B、不等臂秤 C、等臂杠杆秤 D、指针式弹簧秤 二、多项选择题 1.()等都是机械。A、杠杆 B、滑轮 C、斜面 D、平面 2.杠杆有三个点:()。A、用力点 B、中心点 C、支点 D、阻力点 3.杠杆可以分为()。A、省力杠杆 B、费力杠杆 C、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D、有时省力有时费力杠杆 4.自行车运用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A、平面 B、轮轴 C、斜面 D、杠杆 三、填空题 1.()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2.()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1.小草和大树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旨在通过对具体植物的观察、比较,找出一类植物的共同特征,并利用学到的方法去认识更多的植物类别及其主要特征。其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特征,学习简单的分类方法。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对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进行记录。 2.能分析出某一种植物的典型特点或特征(包括形状、颜色、气味等)。 3.能够归纳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共同特征。 4.能根据植物的不同点,采用一定的标准,对植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找出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植物的主要特征。 2.能举例说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点。 3.能感受到地球上的植物种类很丰富。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设法在不损坏植物的前提下研究植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特征,学习简单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植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在地球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有些植物覆盖在陆地表面,有些生活在海洋、湖泊、河流和池塘中。迄今为止,人们已经知道的植物大约有30万种。千姿百态的植物使自

然界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大家想不想认识千姿百态的植物呀?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比较小草和大树(外出观察) 1.谈话: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植物,我们早已不再陌生。今天,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看看,寻找一些小草和大树进行观察,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听从小组长的安排; (2)注意安全,不能攀爬大树和随意的采摘小草和树枝; (3)认真的观察,及时的做好记录。 3.学生活动 4.整理记录,归纳总结并汇报: (1)“我”观察到的小草 名称轮廓图根、茎、叶等器官的主要特点 (2)“我”观察到的大树 名称轮廓图根、茎、叶等器官的主要特点 (3)归纳:你发现小草的茎和大树的茎有什么不同吗? 5.总结 像蟋蟀草一样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像杨树那样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比较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 6.辨别:我们常见的植物中哪些是木本植物?哪些是草本植物? ◆活动2:给植物分类 1.谈话:为了更好的认识和研究各种各样的植物,需要根据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科学教师教学用书 六年级上册 主编:郁波 本册执笔:常瑞祥陈维礼尚秀芬 责任编辑:殷梦昆 目录 使用说明 教科书整体结构表 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 主要材料清单 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 工具和机械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第1课使用工具 第2课杠杆的科学 第3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第4课轮轴的秘密 第5课定滑轮和动滑轮 第6课滑轮组 第7课斜面的作用 第8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四、评价建议 五、参考资料 形状与结构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第1课抵抗弯曲 第2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第3课拱形的力量 第4课找拱形 第5课做框架 第6课建高塔 第7课桥的形状和结构 第8课用纸造一座“桥” 四、评价建议 五、参考资料 能量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第1课电和磁 第2课电磁铁 第3课电磁铁的磁力(一) 第4课电磁铁的磁力(二) 第5课神奇的小电动机 第6课电能和能量 第7课电能从哪里来 第8课能量与太阳 四、评价建议

五、参考资料 生物的多样性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第1课校园生物大搜索 第2课校园生物分布图 第3课多种多样的植物 第4课种类繁多的动物 第5课相貌各异的我们 第6课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第7课谁选择了它们 第8课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四、评价建议 五、教学案例 六、参考资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