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理解及鉴赏——古诗词阅读专练(5)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理解及鉴赏——古诗词阅读专练(5)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理解及鉴赏——古诗词阅读专练(5)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理解及鉴赏——古诗词阅读专练(5)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理解及鉴赏——古诗词阅读专练(5)

一、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游泰山六首(其三)

李白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想象奇特,把泰山兴起的“云关”轻轻推开,便恍如进入神仙的世界之中。

B.诗歌五、六句写黄河从西方流淌而来,又远远流入大山,“窈窕”二字表现其状态。

C.“凭崖”两句写诗人凭崖远眺,天地悠然以宽阔的天空反衬登者的渺小与无奈。

D.诗歌描写了诗人登泰山的经历,从登山到凭崖观景再到遇见青童等,充满故事性。

2.诗歌在塑造诗人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诗经·唐风·鸨①羽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②。王事靡盬③,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④﹖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注:①鸨(bǎo):鸟名,似雁而大,群居水草地区,本性不喜栖木。②苞栩;丛密的柞树。下文苞棘、苞桑也均为树木。③靡盬:没有停息。靡:没有。一说,盈,姑且,片刻的闲暇。④怙:依靠,凭恃。

1.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从鸨飞翔栖于树上写起,以这种反常行为引发下文对百姓不能正常生活的叙述,是《诗经》“兴”这艺术手法的典型表现。

B.“肃肃”是鸟扇动翅膀的声音,带有萧杀、凄厉之感,为全诗渲染了一种悲凉压抑的氛围。

C.“王事靡盬”一句在《采薇》中也有出现,两首诗都批判了统治者穷兵黩武、连年发动战争对百姓日常生活的破坏和伤害。

D.诗人叙述了自己父母无所依靠、无粮食可吃之艰难之苦,这本是人祸所致,却反复向“悠悠苍天”发问,表现出他面对现实的绝望。

2.本诗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有评价云“民情至此,咨怨极矣”。请结合此结构特点,分析诗中主人公抒发了哪几个层面的情感,并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二、诗歌鉴赏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这是一首赠友诗,从题目冠以"酬"字看,当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写此诗为酬。

B.首联描写诗人晚年唯好清静、万事皆不关心,表现了诗人想远离朝堂,归隐田园、不问世事的达观心态。

C."自顾无长策",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

D."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以不答作答,含蓄蕴藉,耐人咀嚼。

2.从手法和情感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颈联。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月夜泛舟

刘著①

浮世浑如出岫云,南朝调客北朝臣。

传邮②扰扰无虚日,吏俗区区③老却人。

入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鹭自相亲。

举杯更欲邀明月,暂向尧封④作逸民。

【注】①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金代诗人。北宋宣政年间(1111~1125)登选士第,金入侵后被迫留金任职。皖有玉照乡,既老,号玉照老人,以示不忘其本。②传邮:朝廷文书。③吏俗区区:朝夕面对的尽是俗不可耐的金吏。④尧封:尧之都,禹之封,指中原地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出岫之云起句,一片出岫的孤云,漂浮在异国的山野,再用南朝词客之典,写出了身不由己的身世漂泊之感,家国之思。

B.颔联顺承首联,连用"扰扰"、"区区"两个叠词,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在金人州县府衙为职时整日不堪烦扰、难捱难耐之情,叠音词也增加了音乐性。

C.颈联乐景衬哀情,描绘了月光照耀的优美山景,傍船飞掠的白鹭轻姿,抒发了诗人对如此美景竟在金人统治之下的哀伤之情。

D.尾联诗人举杯邀月虽含孤清之绪,但用"逸民"一词则将其回到中原故土得以暂时摆脱金人府衙烦嚣的欣愉之情传达出来。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概括并结合诗句分析。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问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注)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问题。

水龙吟登邯郸丛台①

王恽

春风赵国台荒,月明几照苕华梦②。纵亡横破,西山留在,翠鬟烟拥。剑履③三千,平原池馆,谁家耕垄?甚千年事往,野花双塔,依然是,骚人咏?

还忆张陈继起,信侯王、本来无种。乾坤万里,中原自古,几多麟凤?一寸囊锥,初无铦颖,也沾时用。对残灯影淡,黄粱饭了,听征车动。

注:①丛台:原名武灵台,相传是战国时赵武灵王为阅兵和歌舞所建。②苕华:美玉名。后以指品德容貌美好的女子。赵武灵王梦中见美女鼓瑟歌诗,颂赞赵王生当其时,福禄无边。③剑履,即平原君赵胜。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咏史词,词人在春日登邯郸台览物生情,触发了深沉的历史感慨,意境开阔,笔力雄健。

B."翠鬟"把西山人格化,写出西山在烟云拥簇中如翠鬟高耸,迷离山色尤撩人浮想,以乐景衬哀情。

C.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今昔对照手法,在巨大的时空跨度和跳跃的意象剪辑中溢出强烈的盛衰之感。

D.词的结句回视现实,由思古之幽情引发一股勃郁亢奋之力,显得慷慨激昂,于收处蓄以不尽之势。

2.清刘熙载《艺概?词概》云:“昔人词咏古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其中有我在也。”这首词是如何体现“其中有我在”的?请结合词句品析。

参考答案

1.答案:1.C

2.(1)典型的细节动作描写。“登”、“开”、“凭”、“览”等动作以及几个画面镜头,表现了

诗人登山以及观赏的过程,表现了诗人豪迈洒脱的形象。(2)契合精神的神态描写。“精神四飞

扬”表现了诗人神清气爽的精神风貌。(3)侧面烘托。青童“笑我”等衬托了诗人求仙不得的怅然

若失的形象,“八极”“长空”等景象衬托了诗人开阔旷达的胸怀。

解析:1. “反衬登高者的渺小与无奈”错,此处表现的是诗人的旷达。

2.答案:1. C

2. 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无依、居无定所的愁苦无奈(“曷其有所”)﹔②对家中无食无依的父

母的牵挂和思念;③对连年征战、繁重征役不知何时能结束的批判和控诉(“曷其有极”)﹔④因

征役无法正常进行农事耕作的抗议,渴望回归正常生活(“曷其有常”)。

解析:1. “两首诗都批判了统治者穷兵赎武、连年发动战争对百姓日常生活的破坏和伤害”错

误。《采薇》没有体现“连年发动战争对百姓日常生活的破坏和伤害”。

2.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诗重章叠句,每一章都体现了一个情感的侧重点。三章中的“父母何怙”“父母何食”“父母

何尝”都抒发了对家中无食无依的父母的牵挂和思念。

第一章意思是:大雁簌簌拍翅膀,成群落在柞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黍子和高粱。靠

谁养活我爹娘?高高在上的老天爷,何时才能回家乡?结尾的“曷其有所”,一句反问,抒发了远

离家乡、漂泊无依、居无定所的愁苦无奈。

第二章意思是:大雁簌簌展翅飞,成群落在枣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黍子和高粱。赡

养父母哪有粮?高高在上老天爷,做到何时才收场?结尾的“曷其有极”,一句反问,抒发了对

连年征战、繁重征役不知何时能结束的批判和控诉。的第三章意思是:大雁簌簌飞成行,成群落在桑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稻子和高粱。用

啥去给父母尝?高高在上的老天爷,生活何时能正常?结尾的“曷其有常”,一句反问,抒发了因

征役无法正常进行农事耕作的抗议和回归正常生活的渴望。

3.答案:1.B; 2.①借景抒情,情景相生。②诗人迎着松林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表现了诗人的闲情逸趣,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与喜爱。③“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诗人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的解脱。隐含着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与否定。

解析:看似达观,实则表露出诗人远大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情绪。

4.答案:1.C; 2.①身世漂泊的悲哀。诗人饱读诗书,却被迫留金任职,像一片出岫的孤云一样,飘浮在异国的山野。②亡国失土的痛苦。北宋王朝覆灭,山河沦丧,读书人只能“北朝臣”。③异国为官的烦恼。“传邮”、“吏俗”可厌可憎,诗人置身异国州衙,对异国之政烦扰难捱难耐。④时光虚度的感慨。终日处置不完纷至沓来的文册书牍,朝夕面对的尽是俗不可耐的僚吏弁卒。这样的岁月,实在是会把诗人的有限生涯催老、耗尽。⑤对眼前(故国)景物的喜爱,暂时摆脱俗务的愉悦或欣慰。以月下青山

和傍船白鹭为对象,移情入景,描绘了故国月下优美可亲的山水景象。

解析:“乐景衬哀情”错,抒发了作者暂时摆脱俗务的喜悦之情。

5.答案:1.A; 2.①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②劳于仕宦的疲惫。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③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

解析:A项,“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错误。这一句中有“懒”,意思是词人因将与友人分别,心中难过,已不想喝酒,只是唤来友人一起赏景。故选A。

6.答案:1.B; 2.示例:词人明写历史人物,暗喻胸中抱负:①由最终被秦国灭掉的赵国联想到陈胜,充满了对陈胜的仰慕和赞叹,透出了词人企盼大有作为的雄心和抱负。②用毛遂脱颖而出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报国用世、建功立业的愿望。③化用黄粱梦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对出仕的向往。

解析:“翠鬟”把西山人格化错。“翠鬟”用的是比喻手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