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层学作业

地层学作业

地层学作业
地层学作业

鄂尔多斯盆地面积约25x104km2,从规模上讲,是我国仅次于塔里木盆地的第二大沉积盆地,是一个稳定的大型内陆克拉通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也是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盆地之一,随着苏里格特大型天然气田和西峰亿吨级整装油田的发现,油气的探明储量和产量呈现快速增长,是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形势最好的沉积盆地之一。侏罗系是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富集的重要层位,具有油气、煤、铀共存富集的特点,煤的形成和富集直接与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密切相关,油气由于具有运移的特点,有自生自储、下生上储和上生下储等多种生储组合,侏罗系的油源是其下伏的三叠系延长组泥岩。研究这些能源矿产在盆地内时空的赋存分布特点,需要多个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中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是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应用适合于陆相坳陷盆地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体系,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多重地层划分的原理,从岩性、古生物、测井响应、地震反射特征等方面对鄂尔多斯侏罗纪地层进行了地层划分和判识。

地层划分是指根据构成地壳的岩层、岩石体的不同方面的特征或属性,将其划分成不同的地层单位。岩石本身客观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特征和据此引申出的各种不同的属性,依据任何一种特征或属性都可以对岩石进行分类和划分。但是,由于岩石的特征和属性在地层分布的时空范围内并非一致,根据一种特征或属性所划分的地层单位往往不会与根据另一种特征或属性所划分的地层单位相吻合,其界线往往相互穿切。因此,仅用一种类型的地层单位不可能表示岩石所有不同的特征,需要根据岩石的不同特征和属性分别建立不同类型的地层单位。原则上来说,地层有多少种能够用来作为划分的依据,地层就有多少种类的划分方法。这就是地层划分的多重性。依据多重地层划分理论对地层进行划分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岩石或岩石体的特征或属性。其中最常用的是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和年代地层划分。岩石地层划分是根据岩石体的岩性或岩相特征及其地层关系所进行的地层划分,目的在于将其划分为能反映岩性特征或变化规律的单位。不同级别的岩石地层单位的术语用群、组、段、层或野外简单的地层术4语来表示。岩石地层划分是客观物质的划分,所以它具有不易变的稳定性。生物地层划分是指依据所含的化石进行地层划分,即将这些含化石的部分划分为能反映具有相同或相似化石特征及其交化规律的单位。年代地层划分是根据岩石体所形成的地质年代所进行的地层划分,并根据不同规模岩石体所跨越的时间间隔将其划分为不同级别的年代地层单位。岩石体的岩性或岩相特征及其地层关系是岩石地层划分的依据,接近一致的岩石类型或岩性特征可在地层序列中反复出现,反映沉积环境的再现,因此,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一经侧向追索,终归都是斜穿等时面的。岩石中所含化石的特征为生物地层划分的基础,化石随地质年代不同而各异,其特征在地层序列中不重复,故生物地层单位可指示相对地质年龄,但是,多数的生物地层单位的界线,由于沉积相的改变、化石的形成和保存状况的变化以及生物本身的迁移、演化等因素的影响,侧向追索时,也不是真正的等时面。只有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是等时的。但一般来说,生物地层单位界线比岩石地层单位更接近等时面。虽然岩石地层划分所得的岩石地层单位往往是穿时的,但它具有野

外研究的方便性,并可以反映地层的沉积特征,因此,岩石地层划分不仅是任何一项新的地质调查工作开始时必须进行的第一步工作,也是恢复区域地质历史的重要环节,而生物地层划分和年代地层划分在研究中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因此在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地层研究时我们主要从岩性、古生物和年代地层三方面进行研究与划分。

1、地层系统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地层是在晚三叠纪的印支运动之后,鄂尔多斯从大华北盆地分离形成的碎屑岩建造,自下而上分为富县组、延安组、直罗组、安定组、芬芳河组(表1)。

表1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地层表

1.富县组(J1f)

富县组由李德生于1951年创建(《中国地层典》:侏罗系》),命名地在富县大申号沟,指的是处于延安组之下和延长组之上的一套以红色为主的杂色泥质岩层.露头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府谷、神木、榆林、横山、子长、延安、黄陵和甘肃省华亭、崇信及内蒙古准格尔旗等地.在环县、华池、吴旗、志丹、安塞、靖边的钻孔中也可见到。富县组的岩性、岩相和厚度变化较大,有所谓的“粗富县”和“细富县”之分。在富县大申号沟,主要是一套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夹砂岩及少量泥灰岩和钙质结核,向顶部逐渐变为灰绿色砂、页岩互层,有人称之为“粗富县组”,或者叫“大申号沟式”沉积.在延安南泥湾,富县组下部是一套沙砾岩,砾径最大可达17cm,俗称“南泥湾砾岩”,以南泥湾地区的金盆湾为代表,所以又称“粗富县组”或者“金盆湾式”沉积。富县组与下伏的三叠系延长组里平行不整合接触,与延安组呈整合接触。富县组岩性、厚度较大,在神木以北,主要是砾状砂岩、砂岩和泥岩的互层,

下部有泥岩、页岩,在陇县娘娘庙、千阳草碧镇,岩性为灰褐色、棕褐色砂质泥岩、粉砂岩、铝土质泥岩,具鲡状结构。崇信地区的富县组为紫红色、灰绿色含砾砂岩、灰褐色、灰绿色细砂岩和紫灰色泥岩。富县组和府谷哈拉寨川厚142m,无定河2m,大理河4m,西杏子河19m,富县大申号沟72m,延安金盆湾75m,千阳戚家坡厚18m,崇信的富县组厚22m,在甘肃境内的富县组最厚可达123m。

2.延安组(J2y)

延安组由1950年王尚文创建的“延安系”一名沿革而来,命名剖面为延安西杏子河。延安组露头分布广泛,在陕西省府谷、神木、榆林、子长、延安、富县、旬邑、彬县、甘肃省庆阳、宁夏回族自治区汝其沟、内蒙古自治区神山沟、考考鸟苏、黄铁棉图均有出露。在陕西西部、甘肃庆阳地区、宁夏大部、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地区的钻井中均钻遇延安组地层。地矿和煤炭系统将延安组划分为5段,特征如下:

延安组的5个段特征如下:

第一段(J2y1):习称“宝塔山砂岩段”,为黄灰、灰白色厚层一块状中粗粒长石砂岩,夹含砾砂岩,底部为灰紫色含砾砂岩或砾状砂岩夹砾岩透镜体;上部含透镜状泥岩,其中夹煤及炭屑。与下覆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第二段(J2y2):分布较“宝塔山砂岩”广泛。为一套深灰、灰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页岩夹灰色粉砂岩及细砂岩透镜体,及少量炭质页岩,夹煤层。本层厚度变化不大,一般为20m 左右.

第三段(J2y3):上部为灰绿色、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和页岩;中间夹一层块状细粒长石砂岩或岩屑砂岩,习称“裴庄砂岩”,局部为炭质页岩夹煤线或菱铁矿泥灰岩透镜体;下部为黄绿色、黄白色、灰白色中细粒长石砂岩与灰色、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和页岩互层.此层顶发育煤层,厚度稳定,一般为20~40m。

第四段(J2y4):上部为灰黑色页岩、炭质页岩夹灰白色粉砂岩,往往夹2~3层煤层;下部为灰白色细砂岩与灰黑色粉砂质泥岩、泥岩及页岩互层。厚度基本稳定,约40~50m。

第五段(J2y5):上部为黄绿色细粒长石砂岩和蓝绿、灰绿色,局部紫红色的砂、泥岩互层;下部为灰白色带黄色调细粒长石砂岩,含泥砾及黄铁矿结核(习称“真武洞砂岩”),与灰褐、灰绿色粉.细砂岩、泥岩、页岩互层。项部发育煤层,因遭受到蚀,厚O~96.5m.长庆油田将延安组划分为10各油层组,两种划分方案的对比关系见表2。

延安组下部为宝塔砂岩段,底部是含砾砂岩或长石石英砂岩,发育大型交错层理,而与下伏地层分界。延安组与富县组呈整合或者平行不整合接触,当缺失富县组时,与三叠系延长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宝塔砂岩为一套灰白、灰黄、灰紫色细粒、粗粒砂岩、含砾砂岩,底部为砾岩,局部夹泥岩透镜体,顶部偶见煤线.延安组中上部为一套灰色、灰绿、灰黄和黑色砂岩和泥岩不等厚互层,夹3—5个煤层(煤线).

延安组的宝塔砂岩段岩性和厚度变化较大,在大理河以北,岩性为砂岩、

粉砂岩、泥岩、油页岩;在葫芦河以南的陇县娘娘庙附近,岩性为细砾岩、粗砂岩、细砂岩夹薄层泥岩。延安组在垂向上构成下粗上细的正旋回,在平面上是一个巨大的透镜体,在志丹一延安最厚,向南、北方向均减薄,在洛河剖面仅有10m。延安组的中上部岩性和厚度变化较小。

表2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岩性对比标志层

3.直罗组(J2c)

直罗组由1951年李德生创建的“直罗统”一名沿革而来,命名剖面在富县直罗镇,目前以延安西杏子河剖面为代表。露头剖面主要分布在陕西省神木、横山、安塞、富县直罗镇、旬邑、甘肃省镇原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盐池和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等地。直罗组在其剥蚀线以东地区的钻孔中大多可见到。下部岩性为黄绿色中一粗粒长石砂岩,俗称“七里镇砂岩”、杂色泥岩和粉砂岩。上部为细粒长石砂岩,俗称“高桥砂岩”,杂色泥岩、细砂岩、粉砂岩.直罗组构成两个明显的沉积韵律,每个韵律底都都有细砾岩或者含砾砂岩。直罗组与下伏延安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二者之间有明显的冲刷面,局部缺失延安组顶部沉积。

4.安定组(J2a)

安定组有1933年王竹泉、潘钟祥创建的“安定层”演变而来,命名剖面在陕西省子长县安定,现在以延安西杏子河剖面为代表。安定组露头剖面分布在陕西省榆林、横山、安塞、富县,甘肃省陇东地区见少量露头分布于华池,宁夏自治区露头散见于碎石井、萌城,内蒙古自治区东胜、伊金霍洛旗等地安定组不完整,上部被剥蚀,仅见下部。安定组多见于陕北、

甘肃陇东、内蒙古东胜、宁夏的钻井中.安定组在西杏子河具有明显的三分,下部为黑色页岩、灰黑色油页岩及少量灰质泥云岩、黏土质白云岩;中部为黄绿、暗桃红色页岩及灰绿色泥岩、钙质粉砂岩;上部为灰色泥云岩及黄色泥灰岩和钙质页岩互层.安定组与下伏直罗组呈整合接触,在西杏子河剖面与白垩系洛河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在千阳芬芳河剖面与芬芳河组呈角度平行不整合接触.安定组岩性稳定,厚度变化小,多在数十米一百余米,仅在千阳屈家湾其厚度243m.

5.芬芳河组(J3f)

芬芳河组是1973年陕西省186煤田地质队创建,露头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西部的陕西省千阳草碧沟、芬芳河、凤翔袁家河、甘肃环县甜水堡、宁夏乎罗汝其沟,芬芳河组分布局限,呈NS狭长的带状。芬芳河组岩性为棕红,紫灰色块状砾岩、巨砾岩夹少量棕红色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厚度变化大,最厚1174m。与下伏安定组呈平行不整合或者角度不整合接触,与上覆宜君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二、生物地层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化石数量繁多,种类丰富,尤其以陆生植物繁盛,同时有瓣鳃类、介形虫、鱼类,孢粉在各层位均可见到。

1.富县组生物群

(1)植物群

蕨类植物门:

石松纲:Selaginellites angustus.

节蕨:Phyllotheca sp.、Neoclamites sp.、Equisetites cf.sarraani、E lateralis。真蕨:Cladophlebis sp.C.fangtzuensis、Todites williamsoni、Phledopteris Digitata、Coniopteris hymenophylloides、C.tagungensis、Hausmanniapa pilionacea、Sphenopteris modesta、Raphaelia diamensis。

裸子植物门:

银杏类:Ginkgoites cf.marginatus、Baiera furcata、B.guilhaumati、B.sp. Sphenobaiera haungi、S.leptophylla、Czekanowskia rigida、C.setacea、C.fuguensis,Phoenicopsis augustifolia、Phoenicopsis sp.、Stenorachis.。

松柏类:Podozamites distans、https://www.doczj.com/doc/da5175277.html,nceolatus.Pityophyllum sp.、Elatocladus sp..孢粉组合:在富县大申号沟为Deltcidospora--Cyathidites组合,在陇东地区主要表现为Cyathidites--Marauisporites--Chasmatoporites。总的特点是蕨类占优势,有少量裸子植物。

富县组的植物群特征是银杏占优势,其次是真蕨,石松、节蕨和松柏数量少。

(2)动物群:。

瓣鳃类:Ferganoconcha sp.、Pseudocadillia sp.。

叶肢介:Palaeolimnadiopsis wuziwanensis。

2.延安组生物群

(1)植物群

苔藓植物门:Thallites sp.。

蕨类植物门:

节蕨类:Equisetites cf .lateralis、E.cf.korensis、Neoclamites nathorsti、N.sp..

真蕨类:Marattiopsis munsteri、M.sp.、Todites denticulat、T.williamsoni、Coniopteris hymenophylloides、C.shansiemis、C.ulanensis.C.sp.、Raphaelia diamensis.裸子植物门:

苏铁类:Pterophyllum sp.、Nilssonia mosserayi、N.sinensis、N.sp.

银杏类:Ginkgoites obrutschewi、G sibiricus、Baiera furcata、B.gracilis、B. Menchurica、B.cf、munsteriana、B.sp.、Sphenobaiera longifolia、S.cf.、pulchella、Sphenobaiera sp.、Phoenicopteris angustifolia、P.speciosa、Czekanowskia setacea、C rigida,C atifoii·z.Solenites ef.murrayana,Stenorachis sp.。

松柏类:Elatocladus manchurica、E.cf.、conferta、Podozamites lanceolatus、Pityophyllum sp.、Pityostrobus sp.、latibes sp.。

孢粉组合:Cyathidites和Deltcidospora属含量高,有少量Lyeopoditumsporiret和Neomistrikia.

(2)动物群;

瓣鳃类:在延安西杏子河、府谷哈拉寨、子长清涧河等地均有产出,菁珊、张仁杰(1980)把延安组的瓣鳃类分为上下两个组合;

下部组合:Margaittifera isfarensis、M.cf.isfanensis、Unio mirabils、U Jenissejensis、U. ganquanensis、Ferganoconchasibirica、F.sibirica sudlata、F Oblonggiformis、Sibireconcha extensa、Sibireconcha sp等

上部组合:Fergaboconcha curta、F.sibirica sudlata、F minor、F.elongate、

F.yanshanensis、F.sibirica、F.subsentralis、Yananoconcha minor、Y.zaoyuanensis、Y.kengshanensis、Sibireconcha anodontoides、S.extensa、S.sp.、Tutuella crassa、T.formosa、Pseudocardina sibiriensis等。

熊存卫(1998)在延安地区延安组中发现鲎虫.

3.直罗组生物群

植物群:

蕨类植物门:

真蕨类:Coniopteris sp.(cf.C、zidanensis),Coniopteris cf.hymennophylloides oolalungensis,Phoeniopsis cf.anguslifolia

节蕨类:Neoclamites sp.,Ⅳhoerensis.Cladohplebis cf.Equisetites sarrani,Phoenicopsis speciasa,Ph.cf.speciosa, Czekannouskia rigida,Pterophyllum (Anomomzamites)sp.Equisetites sp.

裸子植物门:

银杏类;Ginkgoites sp.C.sp.(cf.digitata)

松柏类:Podozamites sp..Klukia sp.。

孢子:Cyathidiis minor,Osmundacidites sp.,O.alpimus,O.wellmanii,Deltoidospora sp.,Marauisporites sp.,Duplerisporites gyratu,Leiotriletes

sp.,Lycopodiumsporites rosewoodensis,Klukiisporites variegates,Neraistrika sp.,Monolites sp.,Cibotiumspora uncta,C paradora,Concavisporites wuchangensis,Apicalatisporites sp. Verrucosisporites sp. lndusiiparites sp.

花粉:Cycadopites sp.,@rypicus,cy.Formosus.cy.Nitidus,cy.Australis,Psophosphaera sp.,Pinuspollenites.,Quadraeculina sp.,Piceaepollensis sp.4.安定组生物群

动物群(厉宝贤,1982):

下部:轮藻Aclistocharayunnanensis,A.nuguishanensis,A.yongpingensis;Sphoerochara orbiculata,Sph.suborbiculata

介形类Darwinula impudiea,D.sarytimeneses,D.cf.magna,Metacypris sp.,M.sp.。Lycopterocypris?sp.,Djungarica?sp.Darwinula magna,D.wangjiashanensis,D.cf.,exfensis,D.sp.,Cyprideamodica,Cy.sp.,Lycopterocypris of.yanjiawnensis,Metacypris

叶肢介Euestheria jingyuanensis,E xiliujingenMs,E haifanggouensis,E.fahiformis,E.cf.yanjiawanenses,E shandanenses;Euestheria https://www.doczj.com/doc/da5175277.html,planata:

腹足类Amplovalvata oblique,Amplovalvatajingyuanensis,A sp.,Austropilul antiqua viparus jingguensis,V.wangiashanensis,Lioplacodes yunnanensis, kushuixiaensis,Ashuidonggouensis,Litorinellajinglmanensi LvassimineaPseudoamnicolayunnanensis。双壳类Lamprotula(Eulamprotula) gansuensis,margaritifera isfarensis,Cuneopsis ling]iagauensis,C.guangyanensis,Psiluniotrigonus,P.rostrus,Povals。gigantens,只jingyuanensis,Pseudocardinia carinata Kweichouensis

昆虫 Karataviella chinensis;Corbicula sp.,Ferganoconchasubcentralis,E sp.,Lamprotula(Eolamprotula)gansuensis, Lampromla kansuensis,pseudocatdinia e1.腹足类Variants wangiashanensis,Amplovavata e1.Suturalis,A.antique,A.oblique,。Tulotomoidesfingyuanensis,Pseudamnicola acuta,Tropidina?Shuidonggouensis. 5.芬芳河组生物群

芬芳河组未发现化石.在陕西千阳其上覆洛河组Lycoptera woodwardi傩底300m厚),在甘肃甜水堡其下伏安定组中Coniopteris助抛№p纫物触域距顶25m1·

三、年代地层

根据国际地层委员会2003年的公布最新年代地层表,侏罗纪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统,进一步划分为11个阶(表2—4),综合生物地层和其他非生物地层测年方法,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各组的年代地层如下:

l、早侏罗世(富县期)一中侏罗世巴柔期(延安期)(203.164Ma):大鄂尔多斯克拉通内坳陷形成;盆地的西界已达阿拉善地块,贺兰山地区具有断陷盆地性质,汝箕沟玄武岩是断陷盆地的主要证据。

2、中侏罗世巴通期(直罗期)一晚侏罗世牛津期(安定期)(164-150Ma):挤压型独立鄂尔多斯克拉通挠曲坳陷形成;盆地西界可达巴音浩特盆地中央一线。‘

3、晚侏罗世基默里奇期(芬芳河期)(150.135Ma):冲断山前拗陷形成;贺

兰山已经冲断隆起,盆地西界在贺兰山东麓断裂一线。

图书馆学专业期刊排名

2011-2012年学术期刊分学科排行榜——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排名学刊名称水平学科类型所在地 区 该学 科期 刊数 量 上次 排名 排 变 名 化 1 中国图书馆学报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北京74 1 → 0 2 情报学报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北京74 2 → 0 3 图书情报工作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北京74 3 → 0 4 大学图书馆学报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北京74 4 → 0 5 情报理论与实践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北京74 10 ↑ 5 6 情报杂志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陕西74 11 ↑ 5 7 图书情报知识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湖北74 6 ↓ -1 8 情报科学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吉林74 5 ↓ -3 9 图书馆论坛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广东74 8 ↓ -1 10 图书馆杂志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上海74 9 ↓ -1 11 图书馆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湖南74 7 ↓ -4 12 情报资料工作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北京74 14 ↑ 2 13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北京74 13 → 0 14 图书与情报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甘肃74 20 ↑ 6 15 档案学通讯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北京74 17 ↑ 2 16 现代情报 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吉林74 15 ↓ -1 17 图书馆建设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黑龙江 74 22 ↑ 5 18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天津74 12 ↓ -6 19 图书馆学研究A-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 学 吉林74 16 ↓ -3

1920——1949年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发展

1920——1949年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发展 ——《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读书笔记考古学在中国是一门年轻但又有着悠久学术渊源的学科。从研究古物的意义上来说,从宋代的金石学研究传统就可以被认为是中国考古学的萌芽,但金石学并未涉及古代遗迹的研究,也没有直接发展成为近代的考古学。而早期的考古发掘更接近于挖宝,直到近代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应用,才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学的形成。 在考古发掘中,地层学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是从地质学中借用而来的,借用地质地层学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考古研究资料,通过判定遗址中诸多堆积形成的先后过程或次序来研究遗存之间相对年代早晚关系,根据“土质土色”来区分不同的堆积,根据叠压、打破及平行关系来确定不同堆积形成的先后次序,可以说地层学为遗存的收集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论。 中国的考古地层学来源于西方。十九世纪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新疆做过发掘,在沙漠地带很难辨认层位关系,而当时整个欧洲的考古学界也只有少数人知道层位关系的重要性,斯坦因自然并不注意地层,更在意宝藏。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发掘,发现了仰韶文化。当时,考古地层学在西方成熟不久,作为地质学家,安特生一直非常注意地层的叠压关系。他不仅强调确定文化的早晚关系要依赖于地层学,而且还批评鸟居龙藏早年的工作,“未为地形及地层详细之考察”。并对他在我国东北地区考古所得出的结论表示怀疑。事实上无论砂锅

屯的第一次发掘或是仰韶村等地的其它发掘,安特生都对地层叠压关系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建立了基线测量标本的出土位置,还注意到了土质土色的变化并试图了解遗物在各层分布的规律。由于标本都记有详细的层位,所以到四十年代安志敏研究砂锅屯洞穴的层位时,还能借助于出土标本上的标签来辅助工作。但安特生在发掘时使用地质学中划分地层的做法,按等距离深度来划分地层,所以并未把仰韶和庙底沟二期的文化层区分出来,弄混了一些出土物的层位关系。1925年李济先生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的发掘是我国学者第一次独立进行的田野考古发掘。1928年以后,在李济主持下,安阳殷墟的发掘也开始了。李济先生曾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人类学。在美国的学科划分中,考古学是属于人类学范畴的,但他最初毕竟不是专攻考古学的,所以殷墟的最初几次发掘,并末严格按地层学要求来进行。李济先生的发掘方法用的也是水平层位的方法,但是跟安特生的方法相比,他在发掘时采用了探方发掘法,通过这种方法记录出土物更合乎科学本身的要求。 三十年代,在周口店发现旧石器后,裴文中多次同新生代研究生名誉主任步达生谈论改革发掘方法的事情。1932年春,周口店的发掘改变了原来的古生物学的发掘方法,改为采取探沟和探方相结合的考古学的发掘方法。这种按探方及采取水平层位的发掘法在当时是了不起的突破,裴文中、贾兰坡等当年的发掘者都称这种方法是发掘方法上的革命。1930年粱思永先生从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回国,1931年梁思永先生主持了安阳后岗的发掘,这次发掘还是采用了探沟的方

地质学基础知识考试资料

---------------------------------------------------------------最新资料推荐------------------------------------------------------ 地质学基础知识考试资料 《地质学基础知识考试复习资料》一、名词的解释 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3、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4、造岩矿物: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5、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6、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7、沉积作用:是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 8、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9、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经风化、剥蚀等一系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 1/ 31

的风化产物,再经搬运、沉积和固结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10、沉积相:是指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和。 11、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2、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在空间上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关系以及形成时所处的深度及地质构造环境等。 13、地层:地壳上部成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 14、岩层:由上下两个岩性界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的层状岩石称为岩层。 15、地层层序:地层上下或新老关系 16、地层划分:既要把地层整理出上下顺序,又要划分出不同等级的阶段和确定其时代,这就是地层划分 17、平行不整合: 地层内存在区域性剥蚀面,该面上、下地层在大范围内层面是平行的,但地层时代不连续,缺失部分时代地层;两套地层内化石显著变异,岩第 1 页/共 15 页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 一、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地层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也是考古学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但需要说明的是,地质学中的地层学,是以各种自然堆积(自然层)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搞清地壳形成的历史;而考古学中地层学,则是以主要因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各种文化堆积(文化层)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究明人类文化堆积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两种地层形成的原因不一样,内涵和存在的形式不同,因此观察和分析地层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此外,考古地层学中还包括了一些地质地层学中所没有的内容,即除了观察、分析各种文化层形成的原因外,还要拿这种理解来指导发掘工作,处理各层次的遗迹。为了区别两种地层学,考古学中的地层学就叫考古地层学。考古地层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尽可能准确地将这些性质、时间不同的文化堆积层次区别开来,确定它们的相对年代,即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二、文化层形成的基本原理 文化层的形成,就其最基本的原因来说,是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的结果。人类的文化堆积,必然包含有人类活动而遗留的各种文化遗迹、遗物,由于各个时期堆积形成的原因不尽相同,反映在土质、土色与包含物等方面均有所区别。考古层学主要任务就是区分各个时期文化堆积的层次,判定古文化遗址中各个时期堆积层次的先后顺序,进而确定各层次遗迹、遗物的地层关系。 一般说来,人类对居住地的选择有一定的共同要求,如近水、向阳、安全和生活资源丰富等。因此,在一些符合上述条件的理想地点,往往被历代居民都选作居住地。这样,在同一个遗址中,常常包含有不同时代、不同文化或同一文化不同时期的堆积层次,构成了这一遗址不同时期人类活动过程的记录。 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地层形成的顺序是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即老的在下、新的在上,这叫地层层序律。文化层主要是由人类活动而形成的,文化层的形成过程,较之自然层要复杂的多,期间除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之外,也同时受到自然力的作用。但在正常情况下,居住于同一地点的历代居民活动形成的堆积,也是按时间的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而成的。即年代早的在下,年代晚的在上。下部地层中包含的遗迹、遗物年代也应早于上部地层中的包含的遗存。考古层学就是依据这一基本原理,来判定古文化遗址中不同时期堆积层次的先后顺序,进而确定各种遗迹、遗物的地层关系和相对年代的。 三、文化层的划分与地层关系 1、文化层的划分 由于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内容、生存环境等有所不同,故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在土质、土色和包含物等也就会产生差异。这些就成为划分文化层的主要依据。由于人类文化总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不同时期的人类文化遗存的内涵和形态有所差异,故文化遗存的变化也是划分文化层的依据之一。考古地层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主要依据土质土色的变化、并参考包含物的变化及遗迹现象等,准确地将不同时期的人类文化堆积层次划分开来,并确定它们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土质:堆积物的岩性如颗粒成分(粘土、粉砂土、砂土等)、结构(疏松、紧密等)、质地(软、硬等),是划分地层的重要依据之一。有些层次的土色虽相近,但结构或颗粒成分不同,即可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土色:土色是指堆积物呈现的颜色,由于不同时期堆积中的包含物或形成的原因、气候等不同,土色也常有区别。常见的土色有灰色(浅灰、深灰)、黑色(浅黑、深黑等)、褐色

层序地层学作业

(1)由此图中可以发现,此沉积体系的体系域有4种: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以及陆架边缘体系域。具有明显的陆架坡折。 (11-18)低位体系域下由层序界面限定,上由海泛面限定。由图中可得由盆底扇、斜坡扇和低位楔组成。 (18-21)海侵体系域下由海泛面,上由下超面所限定的体系域。它由退积准层序组成,向上水体逐渐变深。(7-8)为凝缩段也叫密集段,在极缓慢沉积过程中形成的薄层的半深海到深海相沉积物组成。 (21-28)高位体系域,下部由下超面限制,上部由下一个层序界面限制的体系域,由进积准层序组成。(8-11)、(1-5)为早期的高位体系域通常由加积准层序、微弱前积准层序组成。 (29-30)、(6-7)为陆架边缘体系域,以微弱前积和加积为特征。是在一个海平面相对上升时形成的海退地层单元,覆盖在II型层序界面。 I型层序:由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组成的;II型层序:由陆架边缘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的。区别如下表: 表1. I型层序与II型层序区别

图1.I型层序的地层发育模式 图2.II型层序的发育模式 陆架坡折盆地的I型层序 (a)易于确定的陆架、陆坡和盆地地形; (b)陆架倾角小于0.5o,陆坡倾角为3o到6o,海底峡谷侧壁倾角为10o; (c)比较明显的陆架坡折将低角度的陆架沉积物与更陡的陆架沉积物区分开; (d)由浅水到深水的过渡比较突变; (e)当海平面下降到沉积岸线坡折以下,如果形成海底峡谷,则可能发生切割作用; (f)可能沉积海底扇和斜坡扇; 除沉积于具有陆架坡折的盆地外,还须具备以下条件: (a)足够大的河流体系切割峡谷,并搬运沉积物进入盆地; (b)有足够的可容纳空间使准层序组保存下来; (c)海平面的相对下降要有一定的速度和规模,使得低位体系域能沉积于陆架坡折或陆架坡折以外。 无陆架坡折的缓坡盆地的I型层序 (a)均一的、小于1度低角度倾斜,大多数角度小于0.5o;

中国期刊杂志大全(更新)

中国杂志大全 财经杂志 证券市场红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 股市动态分析| 财智生活| 经理人| 中国之友| 开啦职场| 中证内参| In Mart | 亚太地产资讯| 神光投资策略| 理财金融版| 楼市| 财富资讯| 新财经| go!新势力| 中国科技财富| 财经文画| 电子商务| 数字商业时代| 摩客财经时报| 英才| 大智慧实战高手| 基金牛| IT经理世界| 51点点看| 首席市场官| 电子商务世界| 国际能源| 中国通信| 全球商业经典| 掘金| 互联网风尚| 循环营销医药版| 职场纵横| 今传媒| 职场| 卓越理财| 商业价值| 首席品牌官| 魔方| 创富指南| 中国投资专刊| 董事会| 投资与理财| 中国信用卡| 小康财智| 新前程| 国际融资| 中国经济| 大众致富指南| 首席财务官| 经济师| 市场瞭望| 才富| 大众理财顾问| 中国财富| 职尚| 大连消费| 持证人通讯| 中国黄金评论| 新经济导刊|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职拓月谈| 金融理财| 钱经| 大智慧聚富周刊| 今日地产| 21世纪财经| 汽车财经| 财富大赢家| 财富商机| 中国经贸聚焦| 资本交易| 淘股人| 今日财富| 融资| 投资与合作| 必联采购参考| 西部大开发| 辽宁经贸信息| 中国连锁| 证券情报|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简装版| 新理财| C周刊| 金融评论| 财智攻略| 财智| 智囊悦读| 金融俱乐报| 财经国家周刊| 财会信报| 财经文摘| 富周刊-财经版| 宠物杂志 Boqii宠物志| 猫聚| Dogs | 幸福宠物| 宠物时尚| 宠物派| 狗宝贝| 宠物中国| 最爱狗| 时 代宠物| 名犬| 动漫杂志 模玩| 动漫中国| 漫网周刊| 漫印象·动漫| MUCH漫趣所在| 动漫志| 幻浪动漫| 罗莉志| ComicV元素动漫| Box漫酷| 闪吧| 漫漫看| supercoser | 动漫feeling | 搜卡动漫志| 饭团| HOT动漫| 漫天下| GHOST | 漫友友| 凤凰志| 触动志| 天堂公园| 动漫部落| 漫游记| 拓普志| 读趣?虹| 少年漫画周刊| 插画圈| 圈角匡叉| UGCG | CGWorld时代漫游| 少年科学画 报| 尚漫| 尚漫-免费版| 年轻派| 家居杂志 瑞丽家| 家装家居| 瑞丽家珍藏版| 现代装饰| 装修情报| 现代家庭生活| 麦考林| 缤纷家居| 居美厨卫商情| 巧装修| 时尚家居| 美好家居指南| 窝牛家居| 冰花囊匣| 家装视界| 现代装饰·家居| 美好家园| 奢华居室| 雅居| 雅居生活| 新居装备| 宜居| 家饰| 榜-家居| 优 Bathroom | 尚品智能| 世界家苑| 居尚| 健康杂志 爱健康| 激情| 家庭医生E刊| 健康之友| 肝胆相照| NO亚健康| 释| 养生大世界B版| 健康空间| 青春期健康| 中外妇儿健康| 食品与健康| 现代养生| 家庭药师| Inner Light 心探索| 一周心语| 中国健康月刊| 私人医生| 益寿文萃| 身心灵| 男·性·健康| 武生活| 母子健康| 都市健康人| 家庭医药| 教育杂志 艺道| 火星CG | 环球CG艺术| English Express | 移动通信| 拼教育| 4649日本语| CGART | NewWebPick | 雅信达英语| 快乐美语| 双语时代| 阶梯英语| 蓝芽英语| 麦豆魔书| 星空| 小学英语辅导| 小学英语| 星火英语| 十网考研英语| 司考知音| 爱科学| 科学也时尚| 博物| 外语E天下| 一本杂志| 良木| 六艺| POP-E | EMBA视界| 英语沙龙-实战版| 培训| 启迪| 绽放| 魅力教师| 中国教育科学探究| Ud University Design | 路途客| 春之雨| 英语沙龙实战版-免费版| 素材志| 新东方英语| 新东方英语-中学生| 法制文汇| 人力资源| 物流工程与

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形成和发展 ——兼论梁思永先生对中国考古地层学的贡献 提要: 考古学乘西学东渐之风于20世纪初期在中国生根发芽,发展至现在贡献巨大,解决并正在试图解决很多重大课题,例如中国文明起源问题、人类起源演进问题等,而考古学最根本的基础即是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在世界考古学层面上其地层学发展脉络较为清晰,但是作为世界考古学中的中国考古学,其地层学的发展脉络相对而言较为模糊,就其渊源问题有些语焉不详。学术界一般认为自梁思永先生发掘后冈遗址考古地层学始真正得以确立1。但是学术界并没有明确中国考古地层学发展与世界考古地层学的关系,并认为考古地层学“在相当程度上是经验问题和技术传统问题”2,但是对于作为新兴的中国考古学的技术传统,学界并没有给出清晰结论。这样,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发展在考古学史上显得比较突兀,似无源之水或者说源头不甚清晰。 在世界考古学层面上,考古地层学的发展主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尤其经过是被誉为地层学革命的20世纪初新大陆考古,考古地层学原理得到广泛应用。而此时正是中国考古学筚路蓝缕之时。 本文除了试图厘清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发展脉络外,主要目的还在于试图考察影响中国考古地层学发展变化的学术背景(包括考古学在内的整个社会科学的学术背景)以及世界考古学的发展。是经验积累导致地层学发展,进而促进了整个考古学的发展?还是考古学试图解决的问题的变化致使考古学需要新的获取资料的手段,从而带来考古地层学的发展?这似乎是那个著名的二律背反“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的问题。 1栾丰实等《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10 p22 2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三联出版社1997.6p151

层序地层学作业

问题1:将层序界面SB、体系域界面ffs、mfs标注在相应的时间轴上,解释层序的体系域及特征和层序类型及特征;并进一步解释I型层序和II型层序的差别 体系域:由小层序和组成层序的次级单元的一个或多个小层序组形成的同期沉积体系的联合体称为沉积体系域。体系域的解释是建立在小层序堆叠型式、与层序的位置关系和层序边界类型的基础上。 1.低水位体系域[LST]:低水位体系域是在海平面缓慢下降,然后又开始缓慢上升阶段的沉积。在不同的盆地边缘发育不同的低水位体系域。在有不连续的陆架边缘的盆地中,低水位体系域由不同时的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低水位扇或盆底扇;上部为低水位楔。 1.1盆底扇:是在低的斜坡和盆底沉积的以海底扇为特征的低水位体系域的一部分。扇的形成与峡谷侵蚀到斜坡和河谷下切至大陆架有关。硅质碎屑沉积物通过河谷和峡谷穿过斜坡和大陆架形成盆底扇。尽管盆底扇的出现远离峡谷口,或者峡谷口不明显,但是盆底扇可能形成于峡谷口。盆底扇的底面(与低水位体系域的底面一致)是Ⅰ型层序界面,扇顶则是下超面 . 1.2斜坡扇:由浊积有堤水道和越岸沉积物组成的扇状体,盖在盆底扇上且被上覆的低水位楔下超 1.3低水位楔:由一个或多个进积小层序组组成的沉积楔。向海方向被陆架坡折限制,上超在先前形成的层序斜坡上。因此,低水位体系域的准层序组有加积(盆底扇和斜坡扇)、进积等型式(低水位楔). 2.陆架边缘体系域:是Ⅱ型层序的最下部的体系域,即2类层序界面之上的第一个体系域,它由一个或多个微显进积至加积的小层序或小层序组组成。在沉积滨岸线坡折的向海一侧,该体系域下超在Ⅱ类层序界面之上。特点:陆架边缘体系域沉积期间,随着海退的不断进展,陆架虽有暴露,但其大部分可暂时被半咸水淹没,因此陆架边缘体系域顶部附近可有广泛的煤系分布。一般地,陆架(棚)边缘体系域内部沉积相的叠置特征是自下而上海相沉积逐渐增多,与上覆的海进体系域的分界面为海进面。 3.海进(海侵)体系域 [TST] :海进体系域是1类和2类层序的中部体系域,其下界面为海进面,下伏体系域为LST或 SMST。海进体系域是海平面上升期间的沉积,因此它由一个至多个退积小层序组成。不同类型的层序中海进体系域发育程度不尽相同,比较而言2类层序中的 TST更为发育。特点:(1)在发育 l类层序界面的情况下,海进早期阶段的沉积局限于深切谷内,而且, LST沉积之后海平面仍在陆架之下,广大的陆架地区没有海进沉积。只有在海平面开始迅速上升之后,陆架才逐渐覆水并最终被淹没,沉积中心也逐渐向陆迁移,此时才有较为广泛的海进沉积。(2)在发育2类层序界面的情况下,由于没有深切谷,而且陆架也未全部露出水面,因而海进一开始便有沉积的广阔空间,所以2类层序中的海进体系域更为发育和广泛。 4.高水位体系域 [HST]:高水位体系域是层序最上部的体系域,是海平面高位期的沉积。在海进体系域形成之后,海平面上升已非常缓慢,在其上升到最高水位这段时期内沉积的 HST,以加积小层序为特色,为早期 HST;此后,海平面开始缓慢下降,此阶段形成的 HST 则以进积小层序为主,为晚期 HST。 HST内的小层序在向陆方向可上超在层序界面上,在向盆地方向则下超在海进体系域或低位体系域之上。 Ⅰ型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1、广泛出露地表的陆上侵蚀不整合面。2、层序界面上下地层颜色、岩性以及沉积相的垂向不连续或错位。3、伴随海平面相对下降,有河流回春作用

在你所在的专业,有哪些核心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控制、仪表、电力电力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电力电子 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智能电网 IEEE Industrial Electronics Magazine:电力电子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 :电力系统 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 :电气设备、器件、系统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输配电和保护装置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磁学相关(电机、变压器) IEEE Transactions on Dielectrics and Electrical Insulation:电气绝缘 A: IEEE Transactions on Sustainable Energy :新能源(光伏、风力发电等) IET Renewable Power Generation:新能源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电气设备、器件、系统的工业应用 IET Power Electronics :电力电子IEEE Power & Energy Magazine:电力能源(包括非技术领域) IET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 Distribution:输配电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电磁兼容 IEEE Transactions on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 :超导应用

大学考古:遗存及整理分析与类型学

第四章遗存的整理分析与类型学 第一节整理和分析的目的 一、整理的重要性 从考古学研究的程序来看,首先是材料的收集。然后便是对所收集的材料(包括各种实物标本和文字记录)进行科学的整理,只有在整理的基础上才能对遗存所反映的社会信息和内容作合理的解释。 整理本身也是一种研究,而且是一种很重要的研究。因为整理本身是其它各方面研究的基础。如果这种基础是坚实可靠的话,那么才能保证其它研究的科学性。否则,便会给其它研究带来很大的水分甚至会直接导致研究的失败。 第二节技术性整理和遗存的鉴定分析 一、技术性整理: 所谓技术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出土遗物进行加固、修复,写号及其它种种保护性措施。 2、对器物进行照相,绘图和分类制作卡片,并登记造册。 3、核对遗物和记录是否有出入,对原始记录进行分类归档。 4、现场拍摄的照片要进行暗房处理,对于照片要编号归档。 二、遗存的鉴定分析 (一)人工遗物的鉴定分析 1、石器的鉴定与分析 (1)石料鉴定:主要是借助地质学的知识,目的是了解石料的种类、性能和产地,这样可以推断当时的人类的活动范围和对石料软硬度的掌握程度。其中特别侧重一些产地比较少的稀有石料。

(2)制作过程或方法的鉴定:比如是打制的还是磨制的,若打制的属哪能种打制方法。 (3)功能鉴定:主要包括对器物使用痕迹的观察,根据器物本身的形状大小进行推测;根据民族志上已知的工具进行类比等。 2、陶器的鉴定分析、 (1)质地鉴定:利用中子活化技术,对陶土成份进行鉴定,以了解陶土的产地和来源;另外还可以从表面观察到陶质中是否夹砂或掺杂其它物质。 (2)制作过程分析:制作过程主要包括成形、器表处理、烧制技术等。从制作成形来看:分手制、轮制和模制几种。其中手制又包括捏制、泥条盘筑、泥圈套接、贴附等。轮制又可分为慢轮修整个快轮成形两种。 (3)从器表纹饰来看:是否经打磨处理,是素面还是纹饰陶,纹饰陶又可分为刻划、压印、绘彩、刮削等种。 (4)从烧制技术来看:可以利用科学的手段检测陶器的烧成温度。 (5)功能鉴定:一种是根据文献记载。如鼎、鬲、豆等,文献上有明确记载,说明了它们的使用功能;另一种是靠对器物的使用痕迹进行观察,如附近陶器表面有烟薰的痕迹表明它是炊具,有的陶器里面有水锈,表明它是水器,还有的器物中盛有粮食,表明它是储蓄器等。 (二)自然物的鉴定与分析 1、植物鉴定 主要用的是确定其种属。 (1)灰像法 一般较常用的是灰像法:由于植物皮壳中的SiO2骨架比较稳定,所以通过加热使其变为白灰,便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SiO2骨架的不同形状,进而判定出土植物的种属。 (2)花粉分析法 另外,可用花粉分析法,推断古植物的种类。花粉分析又叫孢粉分析,它是孢粉学的一

层序地层学--考试资料

层序地层学考试资料 一、名词解释 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间相互联系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层序: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 体系域: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是一个三维沉积单元,体系域的边界可是层序的边界面、最大海泛面、首次海泛面。 准层序: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相应的面为界、由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在层序的特定位置,准层序上下边界可与层序边界一致。 首次海泛面:Ⅰ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即响应于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第一个滨岸上超对应的界面,也是低位与海侵体系域的物理界面。 凝缩层:沉积速率极慢、厚度很薄、富含有机质、缺乏陆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是在海平面相对上升到最大,海侵最大时期在陆棚、陆坡和盆地平原地区沉积形成的。 Ⅰ型层序:底部以Ⅰ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Ⅰ型或Ⅱ型层序界面为界的层序类型。 陆棚坡折带:陆架向海盆方向坡度陡然增加的地方。 低位体系域:Ⅰ型层序中位置最低、沉积最老的体系域,是在相对海平面下降到最低点并且开始缓慢上升时期形成的。并进型沉积:常出现于正常的富含海水的陆棚环境,海平面上升速率相对较慢,足以使得碳酸盐的产率与可容空间的增加保持同步,其沉积以前积式或加积式颗粒碳酸盐岩沉积准层序为特征,并且只含极少的海底胶结物。 二、层序地层学理论基础是什么? (1)海平面升降变化具有全球周期性。 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地震地层学的理论基础,即海平面升降变化具有全球周期性,海平面相对变化是形成以不整合面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成因相关的沉积层序的根本原因。 (2)4个基本变量控制了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和岩性。 这四个基本变量是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升降、沉积物供给速率和气候变化,其中构造沉降提供了可供沉积物沉积的可容空间,全球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地层和岩相的分布模式,沉积物供给速率控制沉积物的充填过程和盆地古水深的变化,气候控制沉积物类型以及沉积物的沉积数量。一般说来,前三者控制沉积盆地的几何形态,沉降速率和海平面升降变化综合控制沉积物可容空间的变化。 三、图示并说明三种准层序组序列特征 进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积物沉积速率大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较年轻的准层序依次向盆地方向进积,形成向上砂岩厚度增大、泥岩厚度减薄、砂泥比值加大、水体变浅的准层序堆砌样式。常为HST和LST的前积楔状体的沉积特征。 退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积速率小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较年轻的准层序依次向陆方向退却,尽管每个准层序都是进积作用的产物,但就整体而言,退积式准层序组显示出向上水体变深、单层砂岩减薄、泥岩加厚、砂泥比值降低的特征。常为TST的特征。 加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降速率基本等于可容空间变化速率时形成的,相邻准层序之间未发生明显的侧向移动,自下而上,水体深度、砂泥岩厚度和砂泥比值基本保持不变。常为HST早期和陆架边缘体系域的沉积响应。 四、对比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Ⅰ型层序与具台地边缘的碳酸盐岩Ⅰ型层序之间的特征(含成因、边界特征、体系域构成及LST、TST、HST特征、主控因素) 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Ⅰ型层序界面是在全球海平面下降速率大于盆地沉降速率时产生的,它响应于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其上下地层岩性、沉积相和地层产状可以发生很大变化,具有陆上暴露标志和河流回春作用形成的深切谷。随着相对海平面下降,河流深切作用不断向盆地中央推进,形成了岩相向盆地中央方向的迁移特征。 具台地边缘的碳酸盐岩Ⅰ型层序界面是在海平面迅速下降且速率大于碳酸盐岩台地或滩边缘盆地沉降速率、海平面位置低于台地或滩边缘时形成的,以台地或滩的暴露和侵蚀、斜坡前缘侵蚀、区域性淡水透镜体向海方向的运动以及上覆地层上超、海岸上超向下迁移为特征。 这两类层序都包含低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这三个体系域。 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Ⅰ型层序中,LST的底为Ⅰ型不整合界面及其对应的整合面,其顶为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初次海泛面,它经常由盆底扇、斜坡扇和低位楔状体组成。TST的底界为首次海泛面,顶界为最大海泛面,它由一系列较薄层的、不断向陆呈阶梯状后退的准层序组构成,当海泛面达到最大时形成薄层富含古生物化石、以低沉积速率沉积的凝缩层。HST广泛分布于陆棚之上,下部以加积式准层序组的叠置样式向陆上超于层序边界之上,向海方向下

经典层序地层学的原理与方法

第二章 经典层序地层学的原理与方法 经典层序地层学为分析沉积地层和岩石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方法手段,其原理和实践已被大多数地质学家所接受。理论上,层序地层学特别重视海平面升降周期对地层层序形成的重要影响;实践上,它通过年代地层格架的建立,对地层分布模式作出解释和同时代成因地层体系域的划分,为含油气盆地地层分析和盆地规模的储层预测提供坚实的理论和油气勘探的有效手段,有力的推动了地质学,特别是石油地质学的发展,它的推广与应用标志着隐蔽油气藏勘探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精细描述、精细预测阶段。 第一节经典层序地层学中的两种层序边界 Vail等在硅质碎屑岩层系中已经识别出两类不同的层序,即Ⅰ类层序和Ⅱ类层序,这两类层序在碳酸盐岩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下详细论述这两类层序边界的含义、特征和识别标志。 一、Ⅰ型层序边界及其特征和识别标志 当海平面迅速下降且速率大于碳酸盐台地或滩边缘盆地沉降速率、海平面位置低于台地或滩边缘时,就形成了碳酸盐岩的Ⅰ型层序界面。Ⅰ型层序界面以台地或滩的暴露和侵蚀、斜坡前缘侵蚀、区域性淡水透镜体向海方向的运动以及上覆地层上超、海岸上超向下迁移为特征(图1-2-1)。 图1-2-1碳酸盐岩Ⅰ型层序边界特征(据Sarg,1988) 1.碳酸盐台地或滩边缘暴露侵蚀的岩溶特征 碳酸盐台地广泛的陆上暴露和合适的气候条件为形成Ⅰ型层序界面提供了地质条件,层

序界面以下的沉积物具有明显的暴露、溶蚀等特征,碳酸盐台地或陆棚沉积背景上的陆上暴露,可通过古岩溶特征来识别,因此,风化壳岩溶是识别碳酸盐台地碳酸盐岩Ⅰ型层序的重要特征。 ①古岩溶面常是不规则的,纵向起伏几十至几百米。岩溶地貌常表现为岩溶斜坡和岩溶凹地。如我国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顶部、新疆奥陶系顶部、川东石炭系黄龙组顶部等发育的古岩溶。 ②地表岩溶主要特征为出现紫红色泥岩、灰绿色铝土质泥岩以及覆盖的角砾灰岩、角砾白云岩的古土壤。风化壳顶部的岩溶角砾岩往往成分单一,分选和磨圆差。碎屑灰岩和碎屑如鲕粒、生物碎屑常被溶解形成铸模孔等。 ③古岩溶存在明显的分带性,自上而下可分为垂直渗流岩溶带、水平潜流岩溶带和深部缓流岩溶带。 ④岩溶表面和岩溶带中出现各种岩溶刻痕和溶洞,如细溶沟、阶状溶坑、起伏几十米至几百米的夷平面、落水洞、溶洞以及均一的中小型蜂窝状溶孔洞等。 ⑤溶孔内存在特征充填物,可充填不规则层状且分选差的角砾岩、泥岩或白云质泥的示底沉积,隙间或溶洞内充填氧化铁粘土和石英粉砂以及淡水淋虑形成的淡水方解石和白云岩。 ⑥具有钙质壳、溶解后扩大的并可被粘土充填的解理、分布广泛的选择性溶解空隙。 ⑦岩溶地层具有明显的电测响应,如明显的低电阻率、相对较高的声波时差、较高的中子孔隙度、较明显的扩径、杂乱的地层倾角模式和典型的成像测井响应。 ⑧古岩溶面响应于起伏较明显的不规则地震反射,古岩溶带常对应于明显的低速异常带。此外,古岩溶面上下地层的产状、古生物组合、微量元素及地化特征也有明显的差别。 2.斜坡前缘的侵蚀作用 在Ⅰ型层序界面形成时,常发生明显的斜坡前缘的侵蚀,导致台地和滩缘斜坡上部大量沉积物被侵蚀掉,结果造成大量碳酸盐砾屑的向下滑塌堆积作用和碳酸盐砂的碎屑流、浊流沉积作用和碳酸盐砂砾的密度流沉积作用(图1-2-1)。斜坡前缘侵蚀作用可以是局部性或区域性的,向上可延伸到陆棚区形成发育良好的海底峡谷,滩前沉积物可被侵蚀掉几十至几百米。 在碳酸盐缓坡和碳酸盐台地边缘出现的水道充填砾屑灰岩,以及向陆方向由河流回春作用引起的由海相到陆相、碳酸盐岩到碎屑岩的相变沉积物以及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也是Ⅰ型层序边界的标志。 3.淡水透镜体向海的方向运动 Ⅰ型层序界面形成时发生的另一种作用,就是淡水透镜体向海或向盆地方向的区域性迁移(图1-2-1)。淡水透镜体渗入碳酸盐岩剖面的程度与海平面下降速率、下降幅度和海平面保持在低于台地或滩边缘的时间长短有关。在大规模Ⅰ型层序边界形成时期,当海平面下降75~100米或更多并保持相当长的时间时,在陆棚上就会长期地产生淡水透镜体,它的影响会充分地深入到地下,并可能深入到下伏层序。若降雨量大,剖面浅部就会发生明显的淋滤、溶解作用,潜流带出现大量的淡水胶结物,如不稳定的文石、高镁方解石可能被溶解,形成低镁方解石沉淀(Sarg,1998)。Vail的海平面升降曲线表明,在全球海平面下降中,少见大规模的Ⅰ型海平面下降。一般的海平面下降幅度不超过70~100m。也就是说,在小规模Ⅰ型层序边界形成时期,淡水透镜体未被充分建立起来,只滞留在陆架地层的浅部,没有造成广泛的溶解和地下潜水胶结物的沉淀。在Ⅰ型层序边界形成时期,在适宜的构造、气候和时间条件下可能发育风化壳。同时,伴随Ⅰ型界面形成期间,可发生不同规模的混合水白云化和强烈蒸发作用而引起的白云化。 二、Ⅱ型层序界面及其特征、识别标志

层序地层学最全复习资料-吐血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研究以不整和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和面为边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间 相互关联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2.层序:(Sequence)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和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和面为界的地层单元。 3.I型层序边界面:一个区域型不整合界面,是全球海平面下降速度大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时产生的。即I型层序界面是在沉 积滨线坡折带处,由海平面相对下降产生。 4.II型层序边界面:全球海平面下降速度小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时产生的,在沉积滨线坡折带处未发生海平面的相对下降。 5.I型层序:底部以I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I型层序或II型层序界面为界的层序。 6.II型层序:底部以II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I型层序或II型层序界面为界的层序。 7.沉积滨线坡折带:(Depositional shoreline break)陆架剖面上的一个位置,是沉积作用活动的地形坡折,在此坡折向陆方向,沉积表面接 近基准面,而向海方向沉积表面低于基准面。 8.陆棚坡折带:(Shelf-break)大陆架与大陆斜坡之间的过渡地带。 9.体系域:(Systems tract)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 10.低位体系域:(Lowstand systems tract,简称LST) I型层序中位置最低、沉积最老的体系域,是在相对海平面下降到最低点并且开始缓 慢上升时期形成的。在具陆棚坡折的深水盆地的沉积背景中,低位体系域是由海平面相对下降时形成的盆底扇、斜坡扇和海平面相对上升时形成的低位前积楔状体以及河流深切谷充填物组成的。低位体系域以初次海泛面为顶界,其上为海进体系域。 11.海进体系域:(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简称TST):是I型和II型层序中部的体系域,是在全球海平面迅速上升与构造沉降共同 产生的海平面相对上升时期形成的,由一系列向陆推进的退积准层序组成,沉积作用缓慢。海侵体系域顶部与具有下超特征的最大海泛面(MFS)相对应。顶部沉积物以沉积慢、分布广、富含有机质和非常薄的海相泥岩沉积的为凝缩段特征。 12.高位体系域:(Highstand systems tract,简称HST):是I型和II型层序上部的体系域,是海平面由相对上升转变为相对下降时期形成的, 沉积物供给速率大于可容空间增加的速率,因此形成了向盆内进积的一个或者多个准层序组。 13.陆架边缘体系域(Shelf-margin systems tract,简称SMST):是与II型层序边界伴生的下部体系域,以一个或者多个微弱前积到加积准层 序组为特征。陆架边缘体系域由陆架和斜坡碎屑岩或碳酸盐岩组成,它们以层序边界为底部边界、由海进面为顶部边界的加积型或前积型准层序组构成。 14.海泛面:(Marine flooding surface)是一个新老地层的分界面,穿过这个界面会有证据表明水深的突然增加。 15.首次海泛面:(First flooding surface)I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即响应于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第一个滨岸上超对应的界 面,也是低位与海侵体系域的屋里界面。 16.最大海泛面:(Maximum flooding surface):是层序中最大海侵时形成的界面,它是海侵体系域的顶界面并被上覆的高位体系域下超,它 以从退积式准层序组变为进积式准层序组为特征,常与凝缩层伴生。 17.准层序:(Parasequence)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相应的面为界的、由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和序列。 18.准层序组:(Parasequence sets)由成因相关的、一套准层序构成的、具特征堆砌样式的一种地层序列。 19.可容空间:(Accommodation)是指可供沉积物潜在的堆积空间(Jerrey,1989),是全球海平面变化和构造沉降的综合表现,并受控于沉积 背景的基准面变化,或者海平面升降和构造沉降的函数。 20.凝缩层:(Condensed setion)沉积速率很慢、厚度很薄、富含有机质、缺乏陆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是在海平面相对上升到最 大、海侵最大时期在陆棚、陆坡和盆地平原地区沉积形成的。 21.并进型沉积:在正常的富含海水的陆棚环境,海平面上升速率相当较慢,足以使得碳酸盐的产率与可容空间的增长保持同步,其沉积以 前积式或加积式颗粒碳酸盐岩沉积准层序为特征,并且只含少量海底胶结物,这种沉积方式为并进型沉积。 22.追补型沉积:在海平面上升速率较快、水体性质不适宜碳酸盐岩产生情况下,碳酸盐岩的沉积速率明显低于可容空间的增长速率,多由 分布较广的泥晶碳酸盐岩组成。 二.经典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1. 海平面变化具有全球周期性:海平面变化是形成以不整合面以及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成因相关的沉积层序的根本原因。层序地层学可以成为建立全球性地层对比的手段。2.四个变量控制了地层单元几何形态和岩性:一个层序中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和岩性由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升降、沉积物供给速率和气候等四个基本因素的控制。其中构造沉降提供了可供沉积物沉积的可容空间,全球海

地质学基础知识(地质作用)

地质学基础知识(地质作用) 班级: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共15小题30分) 1、由自然力引起地壳或地球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称为。 A、地质作用 B、沉积作用 C、变质作用 D、岩浆作用 2、在大气、水、生物等的作用(包括地表温度变化的作用)下使岩石在原地被分解破坏的过程,称。 A、剥蚀作用 B、搬运作用 C、风化作用 D、沉积作用 3、在岩浆岩中当SiO 2 含量大于66%时,该岩石为。 A、中性岩 B、基性岩 C、超基性岩 D、酸性岩 4、是指岩浆侵入围岩而引起的变质作用。 A、气-液变质作用 B、接触变质作用 C、动力变质作用 D、区域变质作用 5、由岩石圈及上地幔物质的机械搬运使刚性岩块突然断裂而引起的地震 是。 A、陷落地震 B、诱发地震 C、火山地震 D、构造地震 6、“球形风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压力 B、温差 C、岩性 D、生物 7、风化壳的存在,表面有,证明地壳发生过地壳运动。 A、断层 B、褶皱 C、沉积间断 D、生物 8、河流中的流水,在流动过程中会发生侵蚀作用,其中下蚀作用会使河 流。 A、变平 B、加宽 C、加深 D、缩短 9、一般高潮面和低潮面之间的地带,称为。 A、滨岸带 B、浅海带 C、潮间带 D、朝上带 10、地表之下,第一个稳定的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地下水称。 A、承压水 B、层间水 C、潜水 D、泉水 11、云南石林是属于地貌。 A、喀斯特 B、砂岩 C、平移断层 D、逆掩断层 12、河流阶地大多数情况下由构成,他的形成与地壳运动或侵蚀基准面发生变化有关。 A、心滩 B、河漫滩 C、边滩 D、冲击层 13、珊瑚是浅海固着底栖生物,其躯体呈树枝状,由许多小管构成。 A、SiO 2 B、CaCO 3 C、FeO 2 D、CaSO 4 14、鲕状灰岩是典型的地层。 A、海相 B、陆相 C、海陆过渡相 D、冰川相 15、下列属于内力地质作用的是。

层序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课程读书报告 课程名称层序地层学及应用教师姓名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专业 所在院系 日期

前言: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概述 层序地层学的定义——经典的定义来自J. C. Van Wagoner(1988) “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或者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重复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的年代地层框架内岩石间的关系。” It is the study of rock relationships within a chronostratigraphicframework of repetitive, genetically related strata bounded by surfaces of erosion or nondeposition, or their correlative conformities. 图0-1 层序地层学研究区限 “层序地层学改变了分析世界地层记录的基本原则。因此,它可能是地质学中的一次革命,它开创了了解地球历史的一个新阶段(P.R. Vail,199)。” 注意:层序地层学与以岩性相似性为依据的岩性地层学没有什么本质上关............................. 联.。 图0-2 层序地层与年代地层、岩性地层界面的关系

图0-3 层序地层学各组成要素关系表 MAIN Accommodation——Base Level——Depositional Shelf Break(Equilibrium Profile——Equilibrium Point ) SEDIMENTS Sequence> Systems Tract> Depositional System> ParasequenceSet> Parasequence> CondencedSection SURFACE Unconformity> TransgressiveS.=Maximum Flooding S.> Marine Flooding 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