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本论》复习题

《资本论》复习题

《资本论》复习题
《资本论》复习题

《资本论》复习题

目录

《资本论》复习题 (1)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

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3)

3、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

4、大机器生产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什么影响? (5)

5、资本积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什么影响? (8)

6、马克思通过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得出什么结论?9

7、简述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过程。 (10)

8、简述利润趋向下降规律。 (13)

9、简述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14)

10、简述竞争对劳动力价值与价格的影响。 (16)

11、简述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7

12、全体资本家是如何瓜分剩余价值的? (18)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劳动产品也就转化成了专门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商品的交换比例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即商品的价值决定的。随着交换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形式。价值形式先后经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在货币形式下,产生了货币。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1)货币首先是商品,它与其他商品一样,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2)但货币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特殊商品,其特殊性表现在:第一,货币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具有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成为一般的交换手段;

第二,货币具有二重化的使用价值。货币从它的自然属性来说,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如金可作饰物的材料。但更重要的是它对任何人都具有一般的使用价值,即一般等价物,握有它就等于握有任何使用价值。

3、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的,只有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2)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够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的一部分价值。

(4)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

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②劳动力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

的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剩余价值。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够使其带来剩余价值。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大机器生产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什么影响?

机器的应用使生产更加社会化,但生产资料更加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进一步发展。

(一)机器大工业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典型形式

1、机器大工业在质上改变了相对剩余价值的技术基础。

2、机器和大工业在量上大大增加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四)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

1、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可以使资本家大量雇佣童工和女工。

2、机器的资本主义运用,创造了延长工作日的新条件,也创造了延长工作日的新动机。

3、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还是提高劳动强度榨取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重要手段。劳动力的活动能力同它的活动时间成反比。法定工作日的出现。发展机器体系、提高劳动强度。

(五)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造成过剩人口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资料一旦作为机器出现,立刻就成为工人本身的竞争者。机器不仅扼杀手工工人,在大工业内部,机器不断改进,也会排挤更多的工人,而且可以用不熟练的劳动代替熟练的劳动,用童工代替熟练工,用女工代替男工,从而大大地降低劳动力的价格。

2、机器不仅是排挤工人的手段,而且是资本用以压制工人运动的武器。

3、机器排挤工人并不可能游离出相应的资本,而是游离出一个过剩人口。因为

代替工人的机器是靠排挤工人腾出来的可变资本购置的。机器排挤工人只能游离出工人的生活资料,因为工人被机器排挤之后,根本无钱购买生活资料。

4、机器本身对于把工人从生活资料中“游离”出来是没有责任的,因为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带来的矛盾与对抗不是源于机器本身,而是产生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

5、机器会排挤本部门的工人,但会引起其他部门工人的增加,由于这些部门吸收工人是由于新的积累的资本而来的,而不是由排挤工人腾出的资本而来的,所以与所谓补偿理论毫无共同之处。

(六)机器的广泛使用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统治全社会。

1、机器的运用要把分散的家庭劳动和工场手工业迅速转变为工厂生产。所以,机器的资本主义运用首先征服了手工经营,并逐步使近代工场手工业属于自己。工厂法的推行又加速了生产技术的改进,一方面使工场手工业转化为工厂的物质条件成熟起来,另一方面又由于资本支出的扩大加速了小师傅的破产和资本的集聚。

2、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工厂法的普遍化,还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发展。它使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加深;它使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普遍化;它使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的计划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加深。因此,工厂法“在使生产的物质条件及其社会结合成熟的同时,也使生产过程的资本主义形式的矛盾和对抗成熟起来,因此也同时是新社会的形成要素和旧社会的变革要素成熟起来。”

3、机器在农业中的应用,首先引起农村人口过剩。同时,它消灭了旧社会的堡垒——“农民”,代之以雇佣工人,并使农业也社会化了,机器的运用既造成了

农业和工业的分离与对立,同时又为工业和农业更高级别的结合创造了物质前提。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是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他不仅要剥削劳动者,使农民日益贫困,而且还要掠夺土地,拼命耗费土地肥力。“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

5、资本积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什么影响?

1、资本积累作为原动力,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从根本上动摇和

瓦解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2、资本原始积累冲破了封建制度闭关锁国的状态,开拓了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为开放的经济。

6、马克思通过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得出什么结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平衡只是一种偶然现象,二者在时间上不衔接,价值上不相等是经常存在的现象。这样,就必然会产生货币不足、商品过剩,或者货币过剩、商品不足的现象。因此,需要有一种不断的生产过剩来补救。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生产过剩是危机的一个要素,因而是一种祸害。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可能按照社会的客观需要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因此,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平衡经常遭到破坏,到一定程度时,只有通过经济危机来强制地暂时解决。

7、简述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过程。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同一个转化过程。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指明,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或接近它们的价值进行交换,比那种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所要求的发展阶段要低得多;而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则需要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这就是说,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商品就不再按价值出售,而是按生产价格出售。

商品的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但是,商品的生产价格和价值在量上一致是偶然的观象,不一致倒是大量经常的现象。具体说就是:资本有机构成高的生产部门,平均利润大于剩余价值,从而生产价格高于价值;反之,资本有机构成低的生产部门,平均利润小于剩余价值,从而生产价格低于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中等的生产部门,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才大体上相一致。

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商品的市场价格不再以价值为中心,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样,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就发生了变化。而且,随着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在各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内,不仅利润率同剩余价值率之间有差别,而且利润量同剩余价值量也不再一致,似乎利润的多少只同资本的数量有关。这样,就把利润的本质和起源完

全掩盖起来了。

这种情况是否意味着对价值概念和价值规律的否定呢?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资产阶级古典学派李嘉图产生了混乱。他既然混同了价值和生产价格,当然也就不明白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只是感到现在的生产价格和他原来坚持的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原理发生了矛盾。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第2篇里,第一次详细地论证了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1)从概念上或质的规定性来说,商品的生产价格是从商品的价值引申而来的,是在商品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说:“生产价格以一般利润率的存在为前提;而这个一般利润率,又以每个特殊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已经分别化为同样大的平均率为前提。这些特殊的利润率在每个生产部门都=m/C,并且像本卷第一篇所作的那样,它们要从商品的价值引申出来。没有这种引申,一般利润率(从而商品的生产价格),就是一个没有意义、没有内容的概念。”

(2)从生产价格的量的规定性来看,虽然从每个生产部门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和价值是不一致的,但从全社会来看,利润总和与剩余价值总和是相等的,生产价格总和与价值总和是相等的。这就是所谓“总和相等两命题”。在个别生产部门中,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偏离情况确实是存在的,但从全社会来说,这种偏离情况是可以“互相抵消”的,“一部分商品出售时比自己的价值高多少,另一部分商品出售时就比自己的价值低多少”。“如果把社会当作一切生产部门的总体来看,社会本身所生产的商品的生产价格的总和等于它们的价值的总和”

(3)从生产价格的变动来看,它是由商品价值的变动引起的。因为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率的变动,都是由商品价值的变动决定和引起的,而且平均利润率的变动一般是比较缓慢的。所以,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商品价值变动引起的,是以商品价值变动为基础的。

由此可见,生产价格只不过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从它的质的规定性、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动来看,不仅没有否定价值概念和价值规律,相反,它是以价值理论和价值规律为基础的。

8、简述利润趋向下降规律。

指平均利润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资本周转速度的减慢

而趋于下降的客观必然性。亦称“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是社会生产力日益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

引起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因素资本家为了追逐超额利润以及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不断地竞相改进生产技术,在愈来愈多的生产环节中用机器来代替手工劳动,这就必然要引起各个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从而引起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假定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定时期中,可变资本(v)的绝对量不变(例如始终是100),剩余价值率(m′)不变(例如始终是100%),资本的周转速度也不变,但不变资本(c)的绝对量却不断增加,从而资本总量也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平均利润率(p′)下降的倾向

9、简述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绝对地租是马克思的发现,绝对地租理论是马克思所特有的。马克思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论证了绝对地租的存在和性质。

一、假定最坏的土地也提供地租,那么

(一)农产品的出售价格就不再是生产价格,而是生产价格加上这部分地租了;

(二)级差地租的规律决不因此就失去作用,或者说,级差地差的规律和以下的研究结果无关。

二、资本投在土地上而不付地租的几种例外情况

(一)当资本家自己就是土地的所有者的时候;

(二)在一整片租地中间,可能会有一些个别的地块,按当前的市场价格水平不能支付地租;

(三)租地农场主追加在同一租地上的投资所取得的追加产品,按现行的市场价格不能使他支付追加的地租。

所有这些例外,在研究绝对地租时都必须加以抽象。

三、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

土地所有权本身就是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

四、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

农业中的资本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的构成,这是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

五、绝对地租的实体和本质及其发展趋势

(一)绝对地租是农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这个差额实质上是农业工人所创

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二)农业中生产的超过平均利润的剩余价值,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地租,这不取决于土地所有权,而取决于一般的市场状况。

(三)如果农业资本的平均构成或等于或高于社会平均资本的构成,上述意义的绝对地租就会消失。

10、简述竞争对劳动力价值与价格的影响。

Competition will drive the labor price down, because supply may beyond demand. 竞争会使劳动力价值降低,因为供应会大于需求。

Labor value is a political idea. It's all the effort and energy contained within the product or service.

劳动力价值是一个政治观点,

According to our textbook, the labor value is fixed, however the labor price is volatile.

In summary, competition makes the labor price lower, which enable business owner makes more money.

总的来说,竞争使劳动力价值下降,以使资本家赚更多的钱。

This is what we got in classroom, 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western textbook.

11、简述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髙,不增加劳动力也可以推动更多的劳动。虽然“没有积累,还是能够在一定界限之内扩大它的生产规模。但是,这里要讲的是特定意义上的资本积累,因此,生产的扩大,要取决于剩余价值到追加资本的转化,也就是要取决于作为生产基础的资本的扩大”。

12、全体资本家是如何瓜分剩余价值的?

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只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利润率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利润率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推动力,资本家从事生产经营的唯一目标,就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哪里的利润率高,资本就投向那里。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使各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各个部门的资本家,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资本量相适应的那部分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3.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商品就不再是按价值出售,而是按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的生产价格出售。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市场价格就不再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而是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4.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的作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商品就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因此,剩余价值规律转化为平均利润规律,价值规律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规律。商品的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在新条件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生产价格规律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资本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第二,调节着剩余价值在各资本家之间的分配。

第三,刺激资本主义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加强经营管理。受超额利润的驱动,各企业必然要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而自发地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的本质和职能。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形式,是商品资本职能的独立化形态。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也就是从事商品销售,实现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商业利润的形成。从现象上看,商业利润是来自商品的出售价格高于购买价格的差额。这就造成一种假象,似乎商业利润是来源于商品价值以上的加价,它是从流通领域产生的。事实上,商业利润只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商业资本独立化后,同产业资本一样,也必须获得平均利润。

3.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生产性流通费用在必要的限度内,会全部加入商品的价值中去,增大商品的价值,然后通过商品价值的实现而得到补偿,并获得平均利润。纯粹流通费用不能加入商品的价值,它的补偿和利润的获得,在形式

上是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的方法来实现的。

借贷资本和利息

1、借贷资本和利息。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这是通过货币的借贷关系来参与剩余价值瓜分的资本形态。利息率的最高限不能超过平均利润率。在平均利润率一定的条件下,利息率受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的调节。

2.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资本的借贷,主要是通过银行来进行的。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充当借贷关系中介人的资本主义企业。银行资本家经营货币资本业务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利润。银行利润是由放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形成的。银行利润同银行家投资银行的自有资本的比率,就是银行资本的利润率。银行资本的利润率也必须相当于一般工商企业的平均利润率。银行利润和利息一样,它来源于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3.股份资本和股息。股份公司使资本的所有权与资本的使用权相分离,股票所有者已变成单纯的货币资本所有者,只凭资本所有权定期取得股息。股息的实质仍然是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资本主义地租的实质是,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使用权而付给土地所有者的、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级差地租。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农业资本家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地租的数量,在面积相等但质量不同的土地上是不同的,就是级差地租。土地的等级差别是形成级差地租的条件。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在于由土地有限性引起的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因为在农业中,土地是有限的,特别是好的土地更为有限。

级差地租第一形态(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Ⅰ,是指同时投入不同等级土地的等量资本具有不同的生产率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它是由于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和土地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是指在同一土地上连续投入同量资本而具有不同生产率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3.绝对地租。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权垄断的条件下,农业资本家不管租用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地租。这种由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而产生的地租,称为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的形成,是以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为条件的。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绝对地租的源泉,仍然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4.垄断地租和土地价格。资本主义地租,除了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两种基本形式外,还存在着垄断地租。所谓垄断地租,就是由真正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土地价格与地租量成正比,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利润率和利息率存在着下降趋势,所以,地价呈现出上涨的趋势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复习题(简答部分) 1、简述《资本论》的根本观点及其实践意义? 答:《资本论》的根本观点:(1)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它是历史的产物,根本不是从来就有的,它还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根本不会永世长存。其实践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正如近代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何等曲折,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2、如何概括商品的含义? 答:可以概括为:(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是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什么是资本?研究资本有何实践意义? 答: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研究它的实践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拓宽认识和具体操作资本。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资本原来是货币,货币投入生产经营实现增殖就变成资本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就已存在资本。事实表明,资本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因为公有制经济同样需要投入货币实现增殖,因而,投资要作为资本来经营。 4、什么是资本循环?马克思是怎样阐述资本循环过程的? 答:企业的投资,在生产经营中离开出发点,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就叫资本循环。 从货币形式出发的资本循环过程,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行使三种职能,从而体现购、产、销的统一。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第一种形式是货币资本形式,第一种职能是购买职能。在购买阶段上的企业投资,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出现,其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企业提供生产要素。通过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第二种形式是生产资本形式,第二种职能是生产出商品来。在生产阶段上,企业投资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物质内容的生产资本形式出现,其职能是力求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商品,从而使生产资本形式转化为商品资本形式。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第三种形式是商品资本形式,第三种职能是把商品售卖出去,收回成本,获取利润。 5、货币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职能? 答:货币的本质,体现在:(1)货币是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原来的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商品。只是因为这种商品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变成货币,成为价值表现最成熟的形式。(2)货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在商品经济中,货币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各个商品生产者通过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才得以实现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 货币的本质决定了货币的职能,主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两种基本职能。 6、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答:资本积累,广义地说包括资本主义积累和资本原始积累,狭义地说,仅指资本主义积累。(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统治地位以后所进行的资本积累,称为资本主义积累。这种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资本化。(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统治地位以前所进行的资本积累,称为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的含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发生发展过程。这一矛盾随资本的不断积累而日益

资本论第一卷几个重要理论阐述

1.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2)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劳动形式本身来的。”即商品拜物教性质产生于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实质是“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5)“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价格和价值不一致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马克思指出:“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但这并不是这种形式的缺点,相反的,却使这种形式成为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的适当形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规则只能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2.货币理论 货币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或货币量的规律的理论。货币理论,指出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依次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1)交换过程和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交换必然性的根源在于商品的内在矛盾,交换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运动。,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体现的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 (2)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则是伴随着商品流通的不断发展而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逐渐产生的派生职能。货币的这五种职能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体现了货币的本质。 (3)货币流通或货币量的规律的理论 货币流通规律指出,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与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货币理论,是马克思对自己货币理论的第一次系统而全面的阐述。它不论就整个货币理论史,还是就马克思本人的货币理论史来说,都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所以我们说,货币理论是货币理论史上的伟大丰碑。 3.商品拜物教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头部分,集中阐述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最终完成了其商品拜物教理论的系统阐述。马克思借用拜物教来指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物化在人脑中的反映,重点阐述了商品拜物教的性质、秘密和根源等,并提出商品拜物教是一切拜物教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在非商品生产的社会中的劳动产品不存在拜物教性质等。同时,他还为人们走出商品拜物教的迷宫提出了一条科学的道路。他坚持:"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

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 杭烨 《资本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写于1843到1883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于1867年9月。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 资本论的整体体系框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大理论来概述。 一个起点指的是商品。《资本论》是从商品这一逻辑起点开始而步步展开的。一个基础指的就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就是剩余价值理论或对剩余价值规律的揭示。 三个过程,也反映了《资本论》四卷的结构。就是第一卷讲了资本的生产过程,讲剩余价值怎样在直接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第二卷讲了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是讲述剩余价值的实现。第三卷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配。第四卷是资本运动三个过程在资本家头脑中的反映,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学说史。 而十大理论则是《资本论》的基本框架,这十大理论有:(1)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贯穿整个资本论,但是它的基本理论是在第一卷第一篇中得到论述的。(2)剩余价值理论。这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到第六篇讲述的内容。(3)资本积累理论。这是第一卷第七篇的内容。剩余价值理论阐述的是资本如何产生和带来剩余价值的问题,而资本积累理论讲述的是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4)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二卷第一、二篇的内容。(5)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这是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的内容。(6)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到第三篇的内容。这里,马克思以产业资本为背景,进行了抽象分析。(7)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的内容。(8)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的内容,是整个《资本论》中篇幅最大一篇,它分上、下两部分。(9)地租理论。它是第三卷第六篇的内容(10)各种收入及其源泉。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的内容,马克思没有写完。因为这一篇是全部《资本论》理论部分的最后一篇,所以它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神秘性的一个总揭露,是对第三卷的总结,也是对全书的总结。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绪论试题及答案 (2018年5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计算机考试试卷生成要求 1、总成绩满分为30分 2、总题量为60道;其中单项选择题40道,每道0.5分;多项选择题10道,每 道0.5分;判断题10道,每道0.5分。 绪论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 )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 )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的、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 )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它的阶级属性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B.无产阶级争取人权的科学理论 ( )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的学说 ( ) D.关于无产阶级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理论 ( ) 3.马克思主义从它的研究对象上讲是:() A.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 )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 ) D.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 ) C.达尔文 ( ) D.牛顿 ( )

《资本论选读》复习题

《资本论选读》复习题 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答:(1)“生产方式”一词,马克思曾在多种意义中用过,在《资本论》第一卷所提出的生产方式主要指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劳动组织形式。”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但是只有到了机器大工业阶段,雇佣工人才完全变成了机器以致资本的附属物,资本才造成了它自己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研究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3)“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消费、交换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资本论》作为一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不仅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要研究由这种生产方式决定的并且同它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4)“交换关系”,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就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因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要研究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而且要研究流通过程中的关系,即资本主义交换关系。 2.“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自然的发展规律。” 3.“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答: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要看到自然和社会的区别与联系。社会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起作用的,这是社会不同于自然的特点。但是,社会又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的客观存在。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有着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对社会的研究可以像自然那样,进行科学的考察,不过方法不同罢了。所以,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体现了社会科学的唯物的辩证的性质。 4.如何理解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答:(1)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个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劳动价值论虽然是由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但他们只是一般的说劳动创造价值,并不明确什么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就在于把商品的价值只归结为抽象劳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这就是把劳动价值论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只有把价值归结为抽象劳动,才能进而把剩余价值归结为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点和劳动规律。 (3)劳动二重性学说解决了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不懂劳动二重性就不可能正确分析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不能正确理解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地租等学说。劳动二重性的发现还为探讨资本主义一系列矛盾打下了基础。因为劳动二重性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的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资本论选读_试题合集_练习题

《〈资本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第一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2.使用价值 3.交换价值 4.抽象劳动 5.价值实体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价值形式 8.相对价值形式 9.等价形式10.一般等价物11.交换过程的矛盾12.价值尺度13.商品的形态变化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15.人格的物化16.物的人格化17.商品拜物教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19.劳动力商品20.不变资本21.可变资本22.剩余价值率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25.相对剩余价值26.大规模协作27.生产劳动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35.资本集中36.资本的技术构成37.资本的价值构成38.资本的有机构成39.相对过剩人口40.原始积累 二、选择题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C 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资本论》的目的是A 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 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 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 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B A.从具体到抽象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 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 B.商品的资本形式 C.商品的货币形式 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 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B 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 B.分析商品开始 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 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 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 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 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 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A A.商品的使用价值B货币C抽象一般劳动D价格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A 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 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 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 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B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关系不确定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456]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456]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现在正在排印中,可望不迟于今年9月问世。盼望已久的第三卷将完成整个著作的理论部分,到那时,就只剩下最后一卷即第四卷了,第四卷将对剩余价值理论作历史的批判性的概述。[457]第一卷表明,资本家怎样从工人那里榨取剩余价值,第二卷则表明,这个最初包含在商品里的剩余价值怎样实现为货币。可见前两卷所谈到的剩余价值,只是它在第一个占有者即工业资本家手里的情形;然而剩余价值只有一部分留在这个第一个占有者的手里;随后它就以商业利润、企业主收入、利息、地租等形式在各个有关方面的人中间进行分配;第三卷所阐述的就是剩余价值的分配规律。而讲完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也就结束了剩余价值的整个生涯,此外对它就没有更多的东西好谈了。除了资本主义利润率的一般规律,第三卷还研究了商业资本、生息资本、信贷和银行、地租和地产等问题,这些问题连同前两卷研究过的题目,已把标题中所答应要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概括无遗了。 写于1894年1月9日左右 载于1894年1月12日“前进报”第9号 原文是德文 俄文译自“前进报”俄译文第一次发表 注释: [456]这篇短文同“关于‘资本论’第三卷的内容”一文一样,是恩格斯为即将出版的由他整理付印的“资本论”第三卷所写的,目的是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第三卷于1894年秋出版;1894年10月4日恩格斯为它写了序言。看校样花的时间比恩格斯预料的稍微多些。恩格斯在看校样的过程中把副本寄给“资本论”俄译者尼·弗·丹尼尔逊,以便尽快出版第三卷的俄文版,该版于1896年在彼得堡出版。 随着“资本论”第三卷(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第25卷第1、2分册)的问世,出版马克思这部天才著作的所有理论性各卷的工作宣告完成,从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所有部分也宣告完成,同时,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获得坚实的科学基础。 短文除载于“前进报”外,还载于1894年1月14日“社会政治中央导报”(《Sozialpolitisches Centralblatt》)第16期上。——第511页。 [457]恩格斯本来打算把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1861—1863年手稿作为“资本论”第四卷加以出版,但这种意图在他生前没有来得及实现。1905—1910年卡·考茨基出版了“剩余价值理论”,但是对作者的手稿作了许多随意的改动、挪动和删节。直到1954—1961年才由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完成了符合于马克思的计划和作者手稿的材料排列次序的新版“剩余价值理论”。见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第4卷)第1分册(1954年莫斯科版)、第2分册(1957年莫斯科版)、第3分册(1961年莫斯科版),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第26卷。——第511页。

资本论期末考试题目(未完成)

《资本论》期末考试题目 一、解释句子。 1、“——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他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第一卷P10)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即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的这段话揭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指出了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他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指的是规律的客观性,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够改变、创造甚至消灭经济规律。必须遵循经济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受到他的惩罚。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无所作为的,人们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这就是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第一卷P47) 这段话指出了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要从分析商品开始。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社会财富表现为众多的商品,单个

的商品就表现为社会的财富的元素形式。所谓财富的元素形式就是指经济的细胞形式。为什么要从经济的细胞形式开始分析呢?第一,商品是这个社会最基本最单纯的形式,资本主义整个复杂的经济机体,就是由这些最简单、最基本的经济细胞组成的。第二,商品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萌芽,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都是从商品的内在矛盾发展起来的。第三,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起点,从商品出发分析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历程。 3、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第一卷P56)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如果从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这个角度来说,它是正确的。因为参加创造使用价值的,不仅有人的劳动,而且还有自然,如土地等。马克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引用威廉·配第的这句话。但是,配第不懂得劳动二重性,他虽然从劳动中发现了价值的源泉,但却错误的认为价值的创造不仅有劳动,而且还有土地。因此,就创造价值的角度来说,这句话是错误的。因此,商品具有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使用价值是人、财、物相结合生产的。 4、“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第一卷P108) 从字面上来看,金银天然不是由货币来充当,但货币最好由金银来充当。前一句话说明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货币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不是金银的自然属性造成的。后一句话说明由于金银的自然属性,适合于充当货币。金

《资本论》第二卷讲义

《资本论》第二卷讲义 一、背景知识 (一) (二)《资本论》第二卷研究资本循环侧重于货币资本的循环。这是因为货币资本,即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最片面、最典型和最一般的表现形式。 最典型——是因为货币资本循环把产业资本的动机和目的,即赚钱发财表现得最醒目。 最片面——是因为他强调的是这个过程的货币形式,是强调资本家金银数量的增加。 最一般——是因为货币资本循环的反复,已经包含着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环。 (三)《资本论》第二卷数量分析的特点: 第一,这里分析的量不是静止的量,而是运动的量,主要不是量的大小,而是量的变化、发展的速度。 第二,这里分析的量不仅是绝对的量,例如周转时间的长短、资本量的大小、剩余价值量的多少,而且有相对地量,例如年剩余价值率就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额和预付可变资本的价值额之间的相对量。 第三,这里分析的量不是孤立的量,是从量的变化说明质。 二、目录结构 目录 弗·恩格斯。序言……………………………………………………3—25 弗·恩格斯。第二版序言…………………………………………26—28 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一至第六章,中心是说明资本运动的 形式,以及如何保持资本运动的连续性)资本循环由形态变化、流通时间、流通费用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四章,分析资本的形态变化。资本在循环中,要依次采取三种不同的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从总体上来论述产业资本的运动,说明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循环的统一。 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31—74 本章“货币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最片面,从而最明显、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产业资本的动机和目的——价值增殖,赚钱和积累——表现得最为醒目。”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就是货币资本的循环。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报告

浅读《资本论第一卷》 怀着对马克思的崇拜,选读课选课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资本论这部著作作为我研读的对象,可谓是欣欣然而心向往之。可当我真正拿起这本书时,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地无知,资本论这部耗费了马克思毕生心血的传世之作岂是我这样的泛泛之辈在短短的一两个月之内所能参悟领受的?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之大,坎坷之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转眼间,交读书报告的时间就要到了,而我,虽把第一卷勉勉强强通读了下来,可迷惑不通之处却实在为数众多,现在,仅把我对第一卷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的一些浅陋见解拿出来说说,不敬之处,还请老师海涵。 第七篇共有五个章节,主要阐述的是资本从剩余价值中产生的方式和过程。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过程的分析,说明了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揭示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从第二十一章到第二十五章,由研究预付资本价值的产生,到分析剩余价值到资本的转化,再到发掘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再到探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原始积累模式,到最后提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了一次全面而客观的体检和评价。 在第二十二章,马克思提到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的一句话:“勤劳提供物资,而节俭把它积累起来。”所谓节俭,就是把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重新转化为资本。为积累而积累,为生产而生产,这是古典经济学家为资本主义生产所列的公式。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无产者不过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机器,而资本家则是把这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资本的机器。凭着对资本家历史职能的严肃态度,为了使资本家的内心摆脱挥霍和积累的冲突,马尔萨斯提出这样一种分工:让实际从事生产的资本家承担积累的任务,让另外一些不从事实际生产但参加剩余价值分配的人,如土地贵族、领受国家俸禄和教会俸禄的人等承担挥霍的任务。马尔萨斯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把支出欲和积累欲分开”。但是,不得不承认,马尔萨斯的想法太过理想化了,资本家李嘉图就曾说:“用吸掉工业资本家汤里的油水这种方法来刺激工业资本家去积累是不公正的,要使工人勤勉地劳动,必须尽可能地把工人的工资降到最低限度,生财之道就在于占有无偿劳动。”马尔萨斯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出剥夺资本家的挥霍欲,李嘉图为了资本家的利益提出要尽可能地把工人的工资降低到最低限度,大家都在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积极斗争着,然而,有谁在乎过旁人的生活境遇?也许,他们的做法能够带来资本的大积累,带来世界的大繁荣,但这个大繁荣却使苦难的无产阶级更加贫困,使业已众多的无业无产者日益膨大。少数人的享受,却使大部分人受难;小世界的繁荣,却让大世界萧条。从此,世界失去了平衡,向着两个极端发展,试问:如此世界,怎能不毁灭? 在后面的第二十四章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资本的原始积累方式进行了全面的探究。“他们采取暴力手段,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他们沦为一无所有的无产者。早期的大批雇佣工人都是通过这样的暴力手段创造出来的。”资产阶级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盗用国有土地,盗窃公共用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手段,把封建财产变成现代私有资产。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资产阶级对直接生产者、劳动者进行剥夺的历史,已被血与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个伟大的历史性进步,但同样的,我们也不得不接受,资本主义存在很大的弊端。这个从资本的原始积累就可以看出。 最后,第二十五章,马克思思考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旦确定,劳动将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公共生产资料,社会财富的资本将进一步集中在少数几个巨头手里,工人阶级的贫困和受剥削程度也将不断加深,日益壮大的工人阶级的反抗力量也不断增长。当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

资本论整理考试题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简答) 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就是《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 第一,《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第二,《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三,《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其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为特征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建立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基础上的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与交换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 2.《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第一,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 第二,资本的生产经营追求价值增值即利润必然展开竞争。 第三,资本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 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第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现代社会向更高的历史阶段过渡。 二、怎样理解《资本论》中“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的含义及其实践意义?(简答) 含义在于:一是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二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 意义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它是历史的产物,它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 三、试述商品的二因素原理及其实践意义(论述) 1.原理:使用价值史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直接由商品体自身显示出来的,反映各种商品的个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看不见莫不着的,由交换价值来表现。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实践意义:第一,作为商品经营者,必须强化市场观念,把开拓市场作为第一任务,必须把商品的二因素统一起来。一方面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上提高质量,力求花色品种齐全,做到物美,另一方面在商品二因素原理评价企业,总结商品生产经营的经验教训。 四、劳动二重性原理及其实践意义是什么?(简答) 1.原理:劳动的二重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是由特定的生产目的、操作方式、劳动对象和结果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一般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意义:从宏观看,由于具体劳动回答的是什么劳动,怎样劳动的问题,因而它表现出来的是社会分工体系和社会的产业结构状况;由于抽象劳动回答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因而它反映出来的是社会分工的劳动比例和社会劳动的总规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按劳动二重性的要求,在质上不断扩大合理的社会分工,在量上保持产业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关系。 从微观上讲,劳动二重性原理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作为企业,一方面要在具体劳动上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在抽象劳动上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劳动耗费,从而提高商品的竞争力,占领市场,实现效益。 五、解析“储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的含义,其实践意义何在? 1.含义:储藏货币是没有止境的,是因为货币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货币具有质的无限

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论》第一卷给我留下的一点东西 看到这个文章题目,老师一定认为我是没有看作业的要求吧,其实不然,我看到了老师说《资本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我们不能看太多,但我要说看了《资本论》第一卷之后,我更觉得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一气呵成,通篇来谈谈我的感受,这样我才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觉,才觉得舒畅。当然这肯定是不成熟的。 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1、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 2、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 3、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通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 4、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过剩人口大量存在,从而扩大品贫富差距。而越来越多相对过剩人口对在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在业人员不得不过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 5、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6、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社会公有制自然是一个长久的多,艰苦的多,困难的多的过程。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7、《共产党宣言》最后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8、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说到现在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跟项目走”或者叫“多劳多得”)?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以上就是我对资本论的理解,和一些看法,十分的肤浅,所以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资本论题库

《资本论》题库 一、简述题 1.马克思商品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 2.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3.马克思价值形式理论的基本内容。 4.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基本内容。 5.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伟大意义。 6.货币的本质、职能、货币流通及人民币流通规律理论的基本内容。 7.货币与资本的联系与区别、资本的本质。 8.总公式的矛盾,及解决矛盾的条件。 9.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10.马克思货币转化为资本理论的现实意义。工资的实质。 1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 12.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 13.剩余价值率的概念和意义。 14.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绝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15.生产劳动概念。 16.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 17.简单再生产的实质。 18.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19.资本积聚和集中。 20.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21.马克思积累理论的现实意义。 22.资本循环三个阶段的内容,各阶段资本形式及其职能。

23.产业资本循环不仅是其三个阶段的统一,而且是其三种形式的统一。 24.实现产业资本循环的条件。 25.资本循环经历了哪些时间,如何缩短这些时间来加速资本主义周转? 26.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的现实意义。 27.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28.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 29.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0.试论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1.资本周转概念,怎样计算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32.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划分及其流通特点。 33.预付资本总周转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4.固定资本更新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35.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的现实意义。 36.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 37.社会资本概念及其运动特点。 38.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39.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 40.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41.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 42.马克思成本价格理论及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意义。 43.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 44.利润是个客观经济范畴。 45.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 46.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的形成及含义。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学习体会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学习体会 最近,我读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斯的著作《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虽然有些地方不能一次性读懂,但我仍然获得了不少心得体会,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阐述我的体会。 第一个体会是,我对“商品”和“货币”的理解更加深刻了。首先,“商品”不再是我印象中摆放在商店橱柜中或淘宝网窗口里的物品,它还可以是理发师的服务,甚至可以是流通中的货币。其次,在读到“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时,我对“劳动最光荣”、“工作不分高低贵贱”这两句话有了新的认识,这并不是两句喊喊口号的空话,而是有科学依据的。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生产资料,才能推动人类的进步,劳动不再仅是个人满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活动,而成为了推动全人类进步的动力,这么说来,劳动的确是最为光荣的行为。不过要指出的是,并不只是在车间操作机器或在田间种植庄稼才是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同样可贵——从外观上看脑力劳动者似乎比较清闲,从而导致有许多体力劳动者对脑力劳动者产生误解,认为“我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你们却坐在书桌前动动笔杆,实在太不公平了”,我认为这是有失公允的——每一位劳动者都应得到尊敬,如果说这个社会存在不公平之处,也绝不是劳动性质本身出了问题,而且我相信种种不公平现象一定会随着共产主义的实现而消失。然后,在理解了货币的相关知识后,我深深为自己小时候“为什么国家不多发一点钱,让每个人都成为大富翁”的想法而汗颜了,货币是一种价值尺度,先不说如果每个人都有很“多”钱其实等于大家都没钱——解放战争胜利前期国民政府发工资都使成捆的发,人们上街买块烧饼都得扛着一包包的金圆券,但国民富裕程度实在是不敢令人恭维。——如果国家不顾自身购买力随便发行货币,那么造成的混乱将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国民的生活,这种混乱的可怕不是战场上的硝烟鲜血可以比拟的。 第二个,我对马克思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首先,他在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并不仅仅是一味地说,而是从各个方面让人理解从而接

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资本论》复习题

1结合货币形式的最新发展,说明货币的产生、发展与完善的根本原因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商品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的交换表现出来。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成为货币形式。这一发展过程,是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不断克服价值形式的缺点和局限性而发展的。最终一般等价物固定在具有优势的贵金属一一金银身上,货币形式成为表现商品价值的最终形式。 货币是商品经济自发发展的产物,是交换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矛盾发展的结果。 从货币的形式上看,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一一金属货币一一信用货币” 几个阶段。从总的趋势看,货币形式随着商品生产流通的发展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变。 如从货币本质出发,把货币定义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从货币的形式出发,把货币定义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从价值角度认为“货币是核算社会必要劳动的工具”; 从生产关系出发,“货币是隐藏在物后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总之,货币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 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资本的本质是不断自行增值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只有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的时候才能成为资本。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和离开流通过程,都不能带来剩余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价值增值只能发生在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劳动力是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特殊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可 以还原为生产那些为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是它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能为它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

《资本论》历届考试题及答案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经济管理专业《〈资本论〉选读》期末考试试题 (闭卷— A卷) 一、简答题(每题8分,2题,共16分) 1、掌握商品二因素有何实践意义? 2、解析“贮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含义。 二、辨析题(辨析对或错,1分;说明理由,9分。3题,共30分) 1、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影响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2、生产价格是由商品价值转化来的。 3、土地价格决定于土地价值,土地价格的变动没有规律可循。 三、论述题(每题27分,2题,共54分) 1、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研究这一问题的实践意义。 2、论股份公司理论的实践意义。 A卷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8分,2题,共16分) 1、答:掌握商品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一,运用商品二因素原理,加强商品的生产经营管理。一方面在使用价值上做到物美;另一方面在价值上做到价廉,从而以物美价廉的商品,得以销售,实现效益。(5分)第二,运用商品二因素原理,评价企业,总结商品生产经营的经验教训。(3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7-10;参考书P28-29) 2、答:货币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货币具有质的无限性。从货币的性质来说,它可以购买任何商品,不受限制;(2分)另一方面货币具有量的有限性。货币的数量少则不能购买更多的东西。(2分)货币二重性的矛盾促使人们不断地贮藏货币。(4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43;参考书P61-62)

二、辨析题(辨析对或错,1分;说明理由,9分。3题,共30分) 1、答:对。(1分)第一,商品价值决定的商品价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就上升;(5分)第二,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其价格就下降。(4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273-274;参考书P76) 2、答:对。(1分)第一,在平均利润率的前提下,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在平均利润的前提下,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6分)第二,商品价值=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3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267;参考书P146) 3、答:错。(1分)第一,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土地不是劳动产品,因而没有由劳动形成价值,从而也就没有由价值决定的价格。但是,地租作为一定的货币收入而资本化时,即把地租作为一定量的资本所带来的利息时,这一定量的资本就表现为土地价格。(6分)第二,土地价格的变动有其规律性。一是土地价格与地租额成正比。二是土地供求关系的变化影响土地价格波动。三是土地理环境变化影响土地价格波动。(3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395、426;参考书P170-171) 三、论述题(每题27分,2题,共54分) 1、参考答案要点: 第一,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一是简单劳动的含义。(3分)二是复杂劳动的含义。(3分)三是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相互关系。(4分)第二,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一是启发我们深刻认识个人收入上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倒挂”的不合理性,彻底破除“读书无用论”。(5分)二是正确处理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关系,在社会上形成重视学习、力争深造的导向。(4分)三是从复杂劳动形式的变化,启发我们重视当代的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深化认识创造价值的劳动。(4分)四是启发我们分析研究不同国家的工资差别。(4分) (本题可参考原著P14、60;参考书P43-4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