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总复习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总复习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总复习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总复习

地震层序分析

不整合面的分类:

1)按地层产状特征分类:

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大类

A 平行不整合:地质标志为冲刷面,底砾岩,古土壤层,赤铁矿,钙质结核等。

B 角度不整合:受地壳运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倾斜或褶皱。

2)按成因分类:

1.内动力作用不整合,因构造等内动力活动是地层产状发生变化造成时间缺失的不整合。包括:a .褶皱不整合:由于褶皱作用而地层弯曲遭受剥蚀

b.掀斜不整合:由于掀斜作)用而使抬升一侧的地层遭受剥蚀

c.块断不整合:因差异升降而使断凸遭受剥蚀形成的不整合

d.抬升不整合:因整体抬升而形成,一般为平行不整合

e.岩浆侵入不整合:因岩浆岩后期侵入形成时间反转(相当于逆断层),形成的不整合。

f.塑性岩侵入不整合:因塑性岩层侵入造成界面间出现时间间断,形成的不整合。

2.外动力作用不整合:在没有构造变动的情况下,主要由于沉积、侵蚀等外动力地质作用造成地层中的时间缺失而形成的不整合。包括:

a.河谷下切不整合

b.海底峡谷下切不整合

c.淹没不整合:因海平面快速上升从而使碳酸盐台地停止发育而形成的不整合。

d.沉积过路:海平面相对静止时期,形成沉积物的进积作用,在沉积基准面附近,沉积作用与侵蚀作用达到动态平衡,即形成沉积过路。

e.沉积间歇:沉积间歇是规模较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的沉积间断。无明显地层侵蚀造成沉积间歇的原因可以是水平面的高频相对变化界面。范围小到中等。

(3)按分布范围分类

1、区际不整合:多个相邻盆地同时发育

2、区域不整合:在盆地内大部分地区发育

3、4、局部不整合:在盆地内局部发育

不整一界面(5种):

削截,视削截,顶超,上超,下超

地震相

地震相标志

(1)地震反射结构:包括其视振幅、视周期 (视频率)和连续性三个方面;

(2)地震反射构型:指同相轴的形态和叠置关系;

(3)地震反射外形:地震相单元的总体形态。

4 .2.1 地震反射结构

沉积结构是指沉积岩的基本组分——碎屑颗粒、杂基与胶结物的特征。如粒度碎屑颗粒的形态和表面特征、杂基性质、胶结物类型及胶结方式等。

地震反射结构是指地震剖面的基本组分——同相轴的特征,包括其视振幅、视周期 (视频率)和连续性三个方面。

分级为:振幅:强、中、弱

频率:高、中、低

连续性:好、中、差

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和连续性的地质意义:

视振幅:对厚层主要反映了与之对应岩层界面的反射系数的大小。进而反映界面上下岩层的波阻抗差的大小。波阻抗与岩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视振幅的大小最终可归结为界面上下岩性差别的大小。

视频率:反映了反射界面之间间距的大小。间距越大,则它们各自产生的反射波之间的时间差越大,即相当于视周期越大。反之间距越小则视周期越

小。(当界面间距小于入射地震波的1/4主波长时,两个界面形成的反射波将相互叠加成为一个复合波,从而无法将两个界面区分开,这就是地震波的垂向分辨率。)连续性:指同相轴的视振幅、视频率在横向上的稳定程度。本质上反映的是界面上、下岩性差别或界面间距在横向上的稳定程度。

地震反射结构的描述和命名方法

当地层内部三个方面特征上、下都比较均匀时,可直接按“视振幅+视频率+连续性”的顺序进行描述和命名,例如“强振幅高频高连续性反射结构”,

当地层单元内部以上特征上、下不均匀时,则可在上述命名基础上加上垂向上的变化特点进行描述和命名,例如“振幅向上增强反射结构”。

典型的地震反射结构(4种)

1)杂乱反射结构(强振幅低连续结构)

基本特征:振幅很强,但又不连续,故显得很杂乱。

振幅强意味着界面上下岩性差异大,而连续性差则意味着岩性或岩层厚度横向变化剧烈。

发育于冲积扇,海底扇重力滑塌体、底辟核中。

2)无反射结构(极低振幅中连续性结构)

基本特征:振幅极低,几乎看不出同相轴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评价连续性的好坏,故笼统地称之为中连续性。

形成无反射结构的根本原因是岩性均一、形不成反射界面,这与岩性本身无直接关系。

发育于巨厚的深湖相泥岩,滨海相砂岩、陆棚相灰岩、白云岩以及泥质沉积很贫乏的辫状河砂岩。

3)三高反射结构 (高振幅、高频、高连续性结构)

基本特征:振幅、频率、连续性都很高。

振幅高意味着界面上、下岩性差异大。频率高意味着层厚较薄且频繁交替,连续性高则意味着岩性和岩层厚度横向上很稳定。

发育于浊积砂发育的深海相、深湖相、薄煤层稳定发育的浅湖沼泽。

4)向上增强反射结构

基本特征:振幅在下部较弱,而向上显著增强。

这表明在下部岩性较均一,而向上岩性差别增大。

通常在反旋回的沉积相组合中,如三角洲、海退期陆棚沉积。

4.2.2 地震反射构型

插入补充:

主要的地层叠加型式

( 1 )加积(aggradation):逐渐变年轻的准层序,层层向上沉

积而没有大的侧向移动,即反映了沉积体系不断地垂向加积的过程,

其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接近或等于沉积速率。

加积的亚类

1)均匀加积:沉积速率在横向上大体相等时的产物,地层厚度横向稳定。

2)不均匀加积:同一地层单元内的岩性横向上变化较大,岩层厚度也不稳

定,但总体上沉积速率较接近。

3)楔状差异加积:在差异构造沉降的背景下,由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横向上变化,导致岩层厚度侧向变化而成。

4)局部快速加积:因生物礁等特殊沉积作用,在局部地区以明显高于周围

地区的速率垂向加积。

( 2 )前积(进积)( progradation):逐渐变年轻的准层序逐层向盆地方向沉积并可延伸较远,即反映了沉积体系不断向盆地方向进积的过程,其沉积速率比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大。

(3)退积(retrogradation):逐渐变年轻的准层序,以阶梯状后退方式逐层向陆方向沉积和延伸,其沉积速率比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小。尽管在退积准层序组中,每个准层序是向前加积的,但该准层序组在“海侵型式”中是向上加深的。

(1)平行(亚平行)反射构型

以同相轴彼此平行或微有起伏为特点。

它是沉积速率在横向上大体相等的均匀垂向加积作用的产物。在陆棚、深海盆地、深湖或浅湖、沼泽等许多相带中都可发育,因此多解性很强,但反映了在稳定条件下的均匀沉积这一点是相当明确的。

(2)波状反射构型

其特征为各同相轴之间在总体趋势上是相互平行的,但细看都

有一定程度的波状起伏。

它是不均匀垂向加积作用的产物,同一地层单元内的岩性横向上变化较大,岩层厚度也不稳定,通常在冲积平在冲积平原、滨浅海(湖)以及总的沉积速率相对比较缓慢的扇体。(3)发散反射构型

其特征为同相轴之间的间距朝着一方逐渐减小,其中一些同相轴逐渐消失,从而使同相轴的个数也朝一方减少,与之对应的地层单元的厚度也相应减薄。

但这种地层厚度减薄并不是由于在地层单元顶、底界发生削蚀或上超所造成的,而是由于各同相轴的间距向一方减小而造成。当两根同相轴的间距减小到地震垂向分辨率的极限时就合并成为一根,从而使同相轴的数量减少。

它是在差异沉降的背景下,由于沉积速率的横向上递减,导致岩层厚度向一方变薄而造成的。在箕状断陷中、陆坡上、盆地的构造枢纽带上以及同生断层下降盘上都可以发育这种

反射构型。

(4)丘形反射构型

其特征是地层单元在局部突然增厚,向上凸起而被上覆地层所围绕。其同相轴的间距、数量均比同期周围地层要大,地震反射结构一般也有显著不同,其间的突变界限十分显著。

成因:一种是由于生物礁的生长作用而截然高于同期地层之上,随后被后期不同性质的沉积物所掩盖;另一种是由于塑性地层或侵入岩体所形成的底辟构造。

(5)峡谷水道充填反射构型

其特点是地层局部突然增厚,向下侵蚀充填于下伏地层之中,地震反射结构与围岩有明显区别,同相轴的间距也往往不同,与围岩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但地层的产状与围岩并无很大区别。

它是局部性的水下侵蚀河道的典型标志,通常发育于陆棚、陆坡和海底扇上,反映了海平面的相对下降。

(6)前积反射构型(又分为6种)

1)定义:一套波组相对于其顶部或底部的层序界面或体系域界面,各同相轴表现为倾斜并向前推进的特征。

前积是由于沉积物的进积作用形成的。

主要发育于斜坡背景下,其沉积速率明显大于周边地区。前积构型是三角洲、扇三角洲、各种扇体以及大陆坡、碳酸盐台地边缘斜坡的典型标志。

2)前积构型的形态分类:前积层,顶积层,底积层。

①前积层的成因

前积层是进积速率大于加积速率的产物,其坡度取决于(1)进积速率/加积速率的大小、(2)沉积表面破坏与保存趋势的平衡、(3)受粒度特征及流体介质特征控制的休止角的大小。高差则反映了最小古水深的大小。

②顶积层成因

反映了可容空间增长速率/沉积物供应速率(A/S)的大小。

有顶积层:可容空间增长速率>沉积物供应速率

无顶积层:可容空间增长速率<沉积物供应速率

③底积层的成因

底积层:是细粒沉积物的表现,底积层发育说明沉积物中细粒组分丰富,并且改造作用相对较弱。

根据前积层的形态特点以及顶积层、底积层的发育程度可进一步将前积构型细分为6种基本类型。虽然它们之间有着种种差别,但都具有前积层,都是沉积物进积的产物,都反映了古水流的方向。

----------------------------------------------------------

①S形前积

特征:

上段:水平或倾角很小,与地震相单元的上界面呈顶超-整一关系。

中段:一般比较厚,倾角较陡。

下段:极低的角度逼近地震相单元的下界面,随着地层的尖灭或变薄,在地震上表现出下超-整一。

沉积条件(成因):可容空间增长速率>沉积物供应速率

含较丰富的细粒沉积,一般解释为相对低能的三角洲沉积环境、前积陆坡

②下超型前积

特征:

上段:水平或倾角很小,与地震相单元的上界面呈顶超-整一关系

中段:一般比较厚,倾角较陡。

缺失底积层;前积层以较高角度下超于底界;

沉积条件(成因):可容空间增长速率>沉积物供应速率沉积物较粗

③顶超型前积(切线斜交前积)

特征:

缺乏顶积层;

前积层具有明显的顶超终止现象;前积层向下倾方向变薄尖灭。

下段:极低的角度逼近地震相单元的下界面,随着地层的尖灭或变薄,在地震上表现出下超-整一。

沉积条件(成因):可容空间增长速率<沉积物供应速率,相对海平面静止不动。含较丰富的细粒沉积一般解释为相对低能的三角洲沉积环境、前积陆坡,处于相对海平面静止时期

④斜交型前积(平行斜交前积)

特征:

缺乏顶积层;前积层具有明显的顶超终止现象;

缺失底积层;前积层以较高角度下超于底界;

沉积条件(成因):盆地缓慢或者没有发生沉降,海平面静止不动。相对高的沉积物供应速率。代表一种相对高能的环境。

⑤叠瓦状前积

特征:

平行的上,下界面,薄层,通常仅相当于1-2个同相轴的间距;

极缓倾的平行斜交内部反射;

以顶超和下超方式终止。

沉积条件(成因):水平面相对静止;水深较浅、坡度缓。发育在浪控三角洲、坳陷湖盆三角洲、缓坡碳酸盐台地等环境中。

⑥帚状前积

特征:外形呈扫帚状,内部反射从根部向下倾方向发散,沉积角度高;

下超于底界之上。

沉积条件(成因):代表了快速堆积体,如近岸水下扇、冲积扇等。

典型沉积体的地震识别

4.4.1 冲积扇

4.4.2 近岸水下扇

4.4.3 海盆河控三角洲

4.4.4 海盆浪控三角洲

4.4.5 海盆潮控三角洲

4.4.6 坳陷湖盆三角洲

4.4.7 断陷湖盆三角洲

4.4.8 扇三角洲

4.4.9 辫状河三角洲

4.4.10 海底扇

4.4.11 生物礁

4.4.1 冲积扇

冲积扇发育在盆地边缘的陆上沉积环境中,其标志主要是:

(1)与盆地边缘大断裂相伴生。

(2)多数冲积扇都具有前积构型,在纵剖面上以杂乱前积构型和帚状前积构型最为常见,亦有下超型前积构型和斜交型前积构型。在横剖面上可发育双向前积反射构型或丘形反射构型。

其前积构型的共同特点是底积层很不发育,前积层与下伏地层呈下超接触。这是由于在冲积扇上所沉积的碎屑物质粒度很粗,在山口处的局部沉积速率特别高所造成的。在辫状河发育的冲积扇上,由于河流在扇体上的侵蚀和般运作用强烈,使得扇体坡度减小、长度增加,进积速率减低,从而前积构型不发育,而是表现为波状构型。

(3)其反射结构主要为杂乱反射结构或无反射结构,前者常出现在以泥石流为主的冲积扇上,后者则以在辫状河发育的冲积扇上为常见。一般说来从扇根向扇端方向振幅有所增强、连续性有所变好。

(4)在横剖面上沉积体为丘状,在纵剖在上为楔状,向盆地内部厚度减薄,总体上表现为明显的锥状外形。其规模一般较小,但横向上多个冲积扇往往沿着断层呈串珠状排列,形成扇裙。

4.4.2 近岸水下扇

近岸水下扇发育在盆缘边界大断层之下,是一种以重力流流动体制占主导地位的浊积扇体,由于此类扇体直接进入到深湖区中,距油源岩近,易于形成油气藏,因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其特征与冲积扇很相似,易于从地震剖面上识别。但在地震剖面上直接将近岸水下扇与冲积扇分开则十分困难。只能根据它们各自的伴生相带不同而间接地加以区分。冲积扇发育于陆上,与冲积平原相或沼泽相相伴生;而近岸水下扇则是发育于水下,与深湖相相伴生,据此,可先对伴生相带进行地震相分析。

(1)冲积平原相的地震相特征变化较大,比较常见的的是波状构型中振幅中连续性结构。而含煤沼泽相和浊积砂岩较发育的深湖相一般振幅很强、连续性很好,以平行构造三高结构为特征。因此当扇体前方不具三高结构而是振幅、连续性较低时,可以有较大把握将其解释为冲积扇体。

(2)冲积扇主要发育在断陷早期阶段,而近岸水下扇则主要发育在断陷中期(最大水进期)。

4.4.3 海盆河控三角洲

三角洲是在较平缓的地形背景下,在河水和海(湖)水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复合沉积体。

其基本特征是:

(1)离盆地边界较远,不受盆缘边界断层活动的控制。

(2)以S型、顶超型和复合型前积构型最为普遍。共同特征是下扇形成显著差别。

(3)顶积层部位主要为中振幅中连续性结构;

前积层部位振幅和连续性有所增强;

底积层部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三角洲进积速率高,前缘斜坡的坡度较陡,这时容易诱发浊流,以三高结构为特征;另一种是三角洲进积速率较低,浊流不发育,以弱振幅甚至无反射结构为特征。

一般说来以前一种情况为多.从振幅在三角洲层序中的垂向变化上看,在前缘浊积扇发

育的三角洲中一般表现为向上减弱反射结构;而在前三角洲为稳定泥岩的沉积体中则一般表现为向上增强反射结构。

(4)地震相单元具伸长锥状外形。由于其规模一般较大,长、宽可在数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因此受视野的限制,其外形特征在地震剖面上可能不很明显,这时应注意从沉积体的等厚图上分析其外形特征。

4.4.4 海盆浪控三角洲

当波浪和沿岸流的能量很强,将河口处的沉积物再搬运至河口两侧沉积时,则形成浪控三角洲。

这种强烈改造破坏的结构是使三角洲的长度减小、宽度增大,进而使三角洲的向前推进作用大大减弱。

因此在浪控三角洲上一般找不出较大规模的前积构型,而是以叠瓦状前积构型为基本特征。同时三角洲的平面形态也不再是一伸长的朵状体,而是成为宽度远大于长度的裾状。

4.4.5 海盆潮控三角洲

当河口潮流的能量很强时,会将河口湾处的沉积物强烈淘洗,只留下潮汐砂脊,形成潮控三角洲。

这种强烈改造破坏的结构是使三角洲的长度减小、宽度增大,进而使三角洲的向前推进作用大大减弱。

因此在浪控三角洲上一般找不出较大规模的前积构型,而是以叠瓦状前积构型为基本特征。

4.4.5 拗陷湖盆三角洲

拗陷湖盆三角洲是在较平缓的地形背景下,在河流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沉积体。

其基本特征是:

(1)离盆地边界较远,不受盆缘边界断层活动的控制。

(2)以叠瓦状前积构型最为普遍,规模小,与海盆三角洲形成显著差别。

(3)顶积层部位主要为中振幅中连续性结构;

前积层部位振幅和连续性有所增强;

底积层部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三角洲进积速率高,前缘斜坡的坡度较陡,这时容易诱发浊流,以三高结构为特征;另一种是三角洲进积速率较低,浊流不发育,以弱振幅甚至无反射结构为特征。

一般说来以前一种情况为多.从振幅在三角洲层序中的垂向变化上看,在前缘浊积扇发育的三角洲中一般表现为向上减弱反射结构;而在前三角洲为稳定泥岩的沉积体中则一般表现为向上增强反射结构。

(4)地震相单元具伸长锥状外形。由于其规模一般较大,长、宽可在数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因此受视野的限制,其外形特征在地震剖面上可能不很明显,这时应注意从沉积体的等厚图上分析其外形特征。

说明:坳陷湖盆三角洲前积反射不发育的主要原因

湖盆中的水动力比海盆微弱得多,以河控建设性三角洲为主。但是湖盆与海盆在形状、水深、坡度和容纳沉积物的能力上有很大差别,从而与海盆河控三角洲有很大不同。

(1)海盆深而湖盆浅,陆架三角洲的水深通常可达上百米,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水深可达数百米,而拗陷湖盆的水深则通常仅几十米,因此三角洲前积反射的高差差别大。

(2)海盆是开敞性的的盆地,湖盆则基本上是封闭的盆地,其水深亦比较浅,容纳沉积物的能力有限。因此当河流携带的粗碎屑沉积物在河口卸载时,往往同时有大量的泥质沉积物在湖盆中间沉积下来,从而使河口部位与湖盆中间部位的沉积速率相差不很大,三角洲的进积速率减小,不利于前积构型的发育。

(3)海盆中海平面相对变化的速率和频率要比陆盆中慢得多,因此三角洲往往能持续性地向盆地内推进,形成规模巨大的沉积体,发育各种大型的前积构型,而湖盆的水平而相对升隆变化要同样不利于前积构型的发育。

4.4.7 断陷湖盆三角洲

(1)一般发育在断陷湖盆的长轴方向,或在缓坡带,而陡坡带通常不会形成三角洲,而是扇三角洲。

(2)断陷湖盆的水深比较大,从而往往可以发育大型的前积反射构型。

(3)地震反射结构在三角洲平原处振幅相对较弱,而在三角洲前缘出振幅相对较强。(4)地震相单元具伸长锥状外形。由于其规模一般较小,长、宽可在几公里到几十公里。

4.4.8 扇三角洲

扇三角洲是由河流在盆缘大断层之下形成冲积扇后很快就转入水下形成三角洲而产生的一种冲积扇与三角洲的复合体。其中缺失在正常情况下冲积扇与之三角洲之间应当发育的冲积平原相带。

扇三角洲兼有冲积扇和三角洲的地震相特征:

(1)发育在盆缘边界断层之下。湖盆边缘临近高差大、坡度陡的隆起区。

(2)在纵剖面上,地震反射构型在沉积体的前半部与后半部有显著差别。在后半部(相当于冲积扇部位,一般较短)主要表现为杂乱前积构型或波状构型;而在前半部(相当于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部位,一般较长)则各种前积构型均可能出现,尤其以下超型前积构型和斜交型前积构型较为常见。在横剖面上可出现双向型前积构型或波状构型。

(3)从冲积扇部位向三角洲部位,振幅和连续性逐渐增强。

(4)具锥状外形,规模一般比冲积扇大,长度可达几公里至几十公里。

4.4.9 辫状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为由辫状河体系前积到停滞水体中形成的富含砂和砾石的三角洲,辫状河和辫状平原与冲积扇不存在必然联系,其发育受季节性洪水流量或山区河流流量的控制。

冲积扇末端和山顶侧缘的冲积平原或山区直接发育的辫状河道经短距离或较长距离搬运后都可直接进入海(湖)而形成辫状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的地震相特征: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范围很大,表现为波状-亚平行,弱振幅反射相,前缘为叠瓦状前积,

发育在斜坡带上,距离盆缘断层很远或无盆缘断层。

4.4.10 深海扇

水道体系的类型:上扇的补给水道(海底峡谷),中扇的水道-堤坝体系,中扇下部的水道化朵体

1)上扇的补给水道(海底峡谷)——其顶界面在横剖面上为平的或凹面向上的,底界面为U型或V型,具侵蚀充填构型,水道的宽深比低,堤岸高度大。在纵剖面上可表现为杂乱前积构型或斜交前积构型。一般为低振幅中连续性结构。该类型水道往往下部富砾,上部富泥。

2)中扇水道-堤坝体系

水道是碎屑物质向深海输送的通道,而堤坝起到围限作用以使砂质组分输送到盆地平原。水道-堤坝体系也可为粗粒组分的沉积场所,而细粒砂和粉砂则沉积为堤坝。一般情况下,水道堤坝体系呈粗短的“海鸥翼”特征,其内部发育差-良好的下超反射,这种下超反射向内侧变为水道充填相反射,其特征或呈丘状单斜反射(砂质充填水道)或呈平行反射波组(泥质充填水道)。扇体的下倾的建设性朵叶通常呈一系列顶超或相互独立的建设性丘状体,并可沿上倾方向追索到水道-堤体系。

中扇的叠置扇(朵状体)

其顶界面一般为高振幅高连续性反射,总体上为丘状,没有明显的天然堤,其上履地层对着它为上超或下超。朵状体一般充填在由更老的朵状体所构成的沉积洼地之上,具眼球状构造或双向前积构型。振幅一般较高,连续性一般较差,向下连续性变好。

4.4.11 碳酸盐岩隆(生物礁、丘)

(1)岩隆往往发育在断层上升盘、火山岩体、同沉积隆起等正向地形背景上,

尤其在区域性断裂带的上升盘上可成带发育;

(2)具丘状外形是岩隆最根本的特征,或者说是岩隆一词的意义所在。岩隆

的幅度可达数百米,其平面形态可以是圆形、椭圆形、长条形,甚至可以成为

环形(环礁);

(3)在剖面上均具有明显的丘型反射构型,沉积体与围岩在地震反射特征上

差别明显;

(4)通常在岩隆内表现为无反射结构,但当礁体为多期生长时,亦可能出现

较强的反射界面;

(5)岩隆中的速度通常比围岩高,但当岩隆中含气时亦可表现为低速;

(6)岩隆的外侧常可发育超覆现象,其顶部可形成披盖构造。在岩隆边缘处

往往绕射波比较发育;

(7)在一些发育较充分、规模较大的岩隆上,可划分出礁前和礁后。礁前处

岩隆边缘倾角较陡,其下发育礁前塌积相,以杂乱前积反射构型为特征;礁后

处岩隆边缘倾角较缓,其外侧地层的振幅和边续性一般较强。当地层埋藏较深时,受分辨率限制,一般不容易区分礁前和礁后。

生物礁:礁是由原地生长的造礁生物营造具有抗浪格架、凸镜状或丘状的外部形态,并突出于四周同期沉积物。

典型礁体的地震识别:

丘形、翼部上超、礁缘的地震相变、礁侧翼反射模式的变化、礁边缘的绕射、礁顶的差异压实效应的速度异常、礁内部反射多种多样、没有磁异常。

1、丘状外型

2、构造高部位地层厚度大,低部位厚度小

3、在基底构造高部位发育

4、弱振幅、低连续性

北京地区的地震地质(转载)

北京地区的地震地质 表2-9 北京及邻近地区强震(Ms≥6)一览表(l000—1976年)

表2-10 1957—1977年的二十年间ML≥3.5的地震次数表 表2—11 北京市郊区房屋破坏情况表单位:间

表2-12 北京市市区建筑物破坏情况表 四、北京地区的地震地质 (一)北京历史上的地震 本市地处燕山地震带与华北平原中部地震带的交汇处,又紧邻汾渭地震带和郯庐深大断裂地震带,是个多震区,历史上曾遭受过多次强烈地震的破坏和影响,其中以1679年马坊地震和1730年西郊地震的影响最大(见表2-9)。 自有史记载以来,北京地区曾遭受有感地震592次(到1957年3月4日止),其中Ms≥ 有67次(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止)。 至于近年来利用仪器记录的地震(ML≥3.5)多达几千次。(见表2-10)。 共计5362次 震中在北京城区的有两次五级地震,曾使城内一些房屋被破坏: 1076年12月(辽道宗太康二年十一月)震中烈度六度,记载:民舍多坏。 1627年3月5日(明熹宗天启正月十八日)震中烈度六—七度。记载:京师地震有声,起自西南以至东北,房屋倾倒,伤人无数。 (二)地质构造与地震烈度 北京地区经历多次地震危害。震害的分布是不均一的,但有一定规律。现根据近年来对

唐山地震对北京地区震害的调查研究成果,从地质基础条件方面简述如下: 1.灾害概况:震害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房屋建筑物的破坏情况据北京市地质地形勘测处等有关单位调查结果列表2-11,2-12如下: 注:此表不包括近郊居民住房和单位房屋损坏数。 单位:平房一间,楼房、厂房一栋 从上表可以看出,房屋和其它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从东南部向西北逐渐减轻,与地震波衰减方向基本一致。在城区房屋倒塌比较少,破坏多属墙倒。 (2)地表破坏现象唐山地震在北京地区产生的地表灾害有地裂缝、喷水、冒沙和山崩。它们都分布在七度区或六度区与七度区的分界处。 地裂缝规模最大的在顺义县城东,潮白河大桥东的公路上。该地裂缝总长约1400米,宽1.25米,可见深度2米,呈斜列式,总体走向近东西,拉张裂开。震后沿这条裂缝喷水冒沙。 喷水冒沙沙水一部分是沿地裂缝喷出,一部分是由孤立的水孔喷出。前者多呈条带分布,例如平谷县门楼庄乡的南宅和高家庄一带,喷水冒沙大致呈北西方向分布,震后喷水水头高出地面一尺多;后者则往往聚集成群,例如通县的郎府乡耿楼村,喷水冒沙口就达1000 多个,最大喷沙孔直径可达1米以上。 (3)水利工程破坏惜况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如密云水库白河主坝迎水面护坡层出现滑坡,滑坡土石方量约30万立方米。此外,桥、涵、闸建筑物受到损坏的有110多座,损坏机井1773眼(占全市机井总数的4.6%),北运河河堤有3000多米受到严重破坏。 (4)山石滚落仅见于平谷县的靠山集乡将军关村,陡峭山坡的风化岩块发生崩落,形成多处山崩。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复习题

地震解释基础 复习题 1.为什么并非每一个地质界面都对应一个反射同相轴? 子波有一定的延续长度,若地层很薄,相邻分界面的信号可能会重叠到一起形成复合波,导致无法分辨界面。所以一个反射同相轴可能包含多个地质界面。 2.影响地震资料纵向分辨率的因素有哪些?提高分辨率的实质是什么? 1)激发条件——激发宽频带子波——井深、药量、激发岩性、虚反射、激发组合 2)接收条件——检波器类型、地表岩性、检波器耦合、组合方式、仪器响应 3)近地表低降速带的影响 4)大地滤波作用、地层速度 实质:提高主频,拓宽频带 3.提高横向分辨率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它能提高横向分辨率? 偏移是提高地震勘探横向分辨率的根本方法 提高横向分辨率的核心是减小菲涅尔带的大小, 菲涅尔带的极限 : 要想减小菲涅尔带的大小就要减小h ,偏移将地表向下延拓到地下界面,使h=0,所以 菲涅尔带减小到极限L=λ/4,所以偏移能提高横向分辨率。 4.地震剖面的对比方法 1)掌握地质规律、统观全局 在对比之前,要收集和分析勘探区的各种资料。研究规律性的地质构造特征,用地质规律指导对比解释。了解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的方法及相关因素,以便准确识别和判断出剖面假象。 2)从主测线开始对比 在一个工区有多条地震剖面,应先从主测线开始对比工作,然后从主测线的反射层延伸到其他测线上去。(主测线:指垂直构造走向、横穿主要构造,并且信噪比高、反射同相轴连续性好的测线。它还应有一定的延伸长度,最好能经过钻探井位。) 3)重点对比标准层 对某条测线而言,可能有几个反射层,应重点对比目标层(或称为标准层,标准层:具有较强振幅、连续性较好、可在整个工区内追踪的目标反射层。它往往是主要的地层或岩性的分界面,与生油层或储集层有一定的关系,或本身就为生油层、储油层)。 4)相位对比 反射波的初至难以辨认,采用相位对比。若选振幅最强、连续性最好的某同相轴进行追()222042164h L O C h h h λλλλ??'==+-=+== ???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教学大纲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4190110 课程中文名称:地震资料解释 课程英文名称:Seismic Interpretation 学分:2.0 周学时:1.5-1.0 面向对象: 预修要求: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海洋沉积学、地球海洋物理学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 《地震资料解释》是海洋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总目标是结合地震资料解释实习课,使学生能够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层序地层、构造和地震相分析等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 (二)英文简介 “Seismic Interpretation”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majored in Marine Science. In combination with associated practice course, the students who attend this course would: (1) understand the fundamentals and basic concepts in interpreting the seismic data; (2) master basic skills and methodology to analyze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structure and seismic facies in the subsurface with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系统学习,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地震地质解释的地球物理基础和地震地质解释方法;学会应用地震资料进行地质解释的技能;了解地震资料地质解释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二)可测量结果 (1)掌握沉积层序的概念、沉积层序的边界类型、层序划分的原则和方法,能在地震剖面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总复习

地震层序分析 不整合面的分类: 1)按地层产状特征分类: 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大类 A 平行不整合:地质标志为冲刷面,底砾岩,古土壤层,赤铁矿,钙质结核等。 B 角度不整合:受地壳运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倾斜或褶皱。 2)按成因分类: 1.动力作用不整合,因构造等动力活动是地层产状发生变化造成时间缺失的不整合。 包括:a .褶皱不整合:由于褶皱作用而地层弯曲遭受剥蚀 b.掀斜不整合:由于掀斜作)用而使抬升一侧的地层遭受剥蚀 c.块断不整合:因差异升降而使断凸遭受剥蚀形成的不整合 d.抬升不整合:因整体抬升而形成,一般为平行不整合 e.岩浆侵入不整合:因岩浆岩后期侵入形成时间反转(相当于逆断层),形成的不整合。 f.塑性岩侵入不整合:因塑性岩层侵入造成界面间出现时间间断,形成的不整合。 2.外动力作用不整合:在没有构造变动的情况下,主要由于沉积、侵蚀等外动力地质作用造成地层中的时间缺失而形成的不整合。包括: a.河谷下切不整合 b.海底峡谷下切不整合 c.淹没不整合:因海平面快速上升从而使碳酸盐台地停止发育而形成的不整合。 d.沉积过路:海平面相对静止时期,形成沉积物的进积作用,在沉积基准面附近,沉积作用与侵蚀作用达到动态平衡,即形成沉积过路。 e.沉积间歇:沉积间歇是规模较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的沉积间断。无明显地层侵蚀造成沉积间歇的原因可以是水平面的高频相对变化界面。围小到中等。 (3)按分布围分类 1、区际不整合:多个相邻盆地同时发育 2、区域不整合:在盆地大部分地区发育 3、4、局部不整合:在盆地局部发育 不整一界面(5种): 削截,视削截,顶超,上超,下超

地震地质灾害介绍

随着全球高技术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震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及对社会安全的冲击日益严重。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口高度集中于城市,地震灾害对城市的破坏和影响尤为严重,城市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1976年唐山地震造成24万人死亡;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造成640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1999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1800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00亿美元。1990年发生在江苏常熟的5.1级地震造成近5亿人民币的损失,1993年在Lutar 发生的6.9级地震造成约20000人死亡,1997年发生在广东三水市4.4级地震损失近8000万元人民币,2003年末的伊朗Bam地震更是造成了3万多人死亡,3万多人受伤的严重后果。而1997年发生在青藏高原无人区的西藏玛尼8.0级地震几乎没有造成损失。据统计,20世纪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数170万,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总人数的54%,直接经济损失4100亿美元,其中城市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约占61%,经济损失约占85%。这是由于城市人员稠密,财富高度集中,一旦发生地震就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因此,城市防震减灾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和地球科学机构十分关注的重大课题。 地震是对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破坏性作用的自然灾害,其破坏性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包括建(构)筑物、生命线系统和各种工程结构的破坏与功能失效,以及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会引起区域经济的暂时停顿、社会的动荡不安,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 巨大的城市地震灾害主要是由位于城市之下的活断层突发性快速错动导致发生直下型地震引起的。大量的震例表明,活断层不仅是产生地震的根源,而且地震时沿断层线的破坏最为严重,人员伤亡也明显地大于断层两侧的其它区域。7级以上地震往往造成地表数米的错动,目前的抗震设防措施还难以阻止这样大的错动对地面设施的直接毁坏。例如1966年邢台7.2级地震沿地震断裂带的灾害损失明显加剧;1976年唐山地震极震区就在发震构造带上;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的重灾带集中在野岛-会下山-西宫断层沿线,据1995年3月日本朝日新闻社报道,90%以上的震亡人数集中在沿断层2—3km的宽度范围内;1999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的重灾带集中在北安那托里亚断层西段的北分支上,建在该断层上的建筑物基本上全部倒塌,而在两侧距断层仅几十米的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就轻得多;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也将建在车笼埔断层上及其两侧十几米范围内几乎所有建筑物夷为平地,包括一个坚固的地下军火库,而十几米以外的建筑物则基本完好。因此,通过开展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准确了解活断层的分布和危害性,合理科学的规划城市建设,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减灾措施,将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基础知识试卷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基础知识试卷 一、填空题(每题2分) 1.地震反射同相轴的基本属性振幅、频率、相位。 2.影响地震速度的主要因素岩性、流体、埋深、温度、压力、密度等。3.AVO是指地震反射波振幅随炮检距的关系, AVA是指地震反射波振幅随方位角的关系。 4.振幅类地震属性主要有均方根振幅、平均振幅、最大峰值振幅、最大谷值振幅、平均能量、瞬时真振幅、反射强度、视极性平均振动能量、波峰振幅极大值、波谷振幅极大值总能量等(答对三种即可); 地震解释中振幅类地震属性主要用于识别油气流体的聚集、岩性概况、孔隙度情况、三角洲与河道砂的展布、礁体异常、不整合、调谐效应、层序变迁等(答对三种即可) 5.地震解释中相干属性主要用于识别断裂构造、岩性变化、地层物性、流体变化等 (答对两种即可)。 6.圈闭的要素有储集层、盖层、遮挡条件。 7.含油气盆地由基底、周边和沉积地层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8.孔隙类型视其划分依据不同而异,主要流行三种方案:按孔隙的成因,可将孔隙类型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混合孔隙;据孔隙的大小,分为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将成因和大小结合的分类,如E.D.Pittman对碎屑岩储集体孔隙分为粒间孔、溶蚀孔、微孔和裂缝。 9.成藏期的构造应力场必将有利于正确揭示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高产富集控制因素,同时对指导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以及油气田施工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10.测井曲线的形态是岩性、物性和所含流体的综合反映,因此测井曲线的对比实质上就是岩性对比。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 1.圈闭:圈闭是具有储集层,盖层和遮挡条件,使油气能够在其中聚集并形成油气的场所。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名词解释: 1.褶积模型: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当今地震勘探中三大环节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正演、反演和子波处理。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即: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 2.分辨率: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时间间隔dt 的倒数为分辨率。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 3.薄层解释原理:Dt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实习报告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2014年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实习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时间:2014.11.20

目录 一、实习目的和任务 (1) 二、软件介绍 (1) 三、操作步骤 (1) 1.建立工区 (1) 2.加载数据 (2) 3.工区建立完成 (4) 4.显示层位 (5) 5.加载井位 (6) 6.加载井数据 (6) 四.实习总结 (6)

一、实习目的和任务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是物探的重点课程之一,也是当前油气勘探领域最重要的一门学科,本次实习是一次综合性的地震解释训练,利用所学地震地质学来解释地震剖面的各种地质现象,通过实习,旨在提高我们的解释技巧,学会合理判断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并初步学会SMT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完成实习报告。 二、软件介绍 SMT 解释系统是由美国Seismic Micro-Technology, Inc.公司研制开发的基于Windows 操作系统平台的地震资料解释系统。该系统包括了基础地震解释所要求的所有功能。一旦加载了地震数据、井数据和人文信息以后,便可以完成层位解释、计算网格和等值线、产生深度图,以及绘制高品质图件。包括在系统中的主要功能包有:2d/3dPAK、VuPAK、SynPAK、TracePAK 和ModPAK。 该模块支持深度域和时间域的解释,或是两者间的联合解释,并且支持多用户环境。使用该模块可以创建和管理层位、断层以及井信息。此外,还可以完成时深转换、生成等值线、网格化、地层属性计算、体计算,以及闭合差分析等工作。 三、操作步骤 1.建立工区 建立工区名字,用户名字,选择数据库:

选择工区高程为4800m,不使用已经存在的坐标系,选择“否” 2.加载数据 选择加载SEG-Y格式数据,并选择3D数据 选择振幅数据

Petrel地震地质解释和建模使用技巧2013

Petrel 地震地质解释和建模 使用技巧 2013 斯伦贝谢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Copyright Notice ? 2009 Schlumberger. All rights reserved. No part of this manual may be reproduced, stored in a retrieval system, or translated in any form or by any means, electronic or mechanical, including photocopying and recording,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Schlumberger Information Solutions, 5599 San Felipe, Suite 1700, Houston, TX 77056-2722. Disclaimer The License Agreement governs use of this product. Schlumberger makes no warranties, express, implied, or statutory, with respect to the product described herein and disclaims without limitation any warranties of merchantability or fitness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 Schlumberger reserves the right to revise the information in this manual at any time without notice. Trademark Information Software application names u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rademarks of Schlumberger. Certain other products and product names are trademarks or registered trademarks of their respective companies or organizations.

地震资料解释报告材料

地震资料解释报告 序言 勘查技术与工程卓越班的实践性很强,加强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能更好的适应毕业后实际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的地震资料解释实践共分两步完成,第一是在学校手工地震资料构造解释课程设计,第二是在东营对news软件的学习。此次实习是在完成了《地震勘探原理》和《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完成的实习,通过此次实习的机会我们得以理论联系实际并用实践以检验所学理论,各项安排有条不紊的展开。 在每一步的实习过程中都有老师的带领,手工地震资料构造解释课程设计由杨国权老师负责,news软件的学习由张繁昌老师负责。实习过程中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在老师的带领及同学的相互帮助下,我们顺利的完成了实践所要求的所有内容。

目录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4) 二、实习内容 (4) 三、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5) 四、News学习 (7) 五、结论与建议 (26)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通过课程的学习,对解释软件系统、数据的地质地球物理解释过程等有基本的认识和掌握,通过实习熟悉了勘探方法的整个工作原理和处理解释流程以及实习报告编写等过程。 了解到了反射波的追踪对比、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构造图的绘制、以及研究成果的提交等过程。培养实际技能及对分析和解决实习问题的能力;掌握仪器的工作原理,并学会操作和使用;掌握各方法的基本数据分析和处理技能。 对本专业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手段、方法以及新技术、新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计算技能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巩固已学过的专业知识,为下一步进入专业课程和毕业论文阶段以及今后走上本专业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实习内容 地震自资料的构造解释内容主要有工区的地质情况总结、地震资料解释流程、对地震构造解释的分析、体会和建议等。News 的实习内容主要在理论学习好的基础上,学会利用软件完成地震资料解释的整个过程,并得出理论成果。 三、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构造解释是以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利用由地震资料提供的反射波旅行时间、速度等信息,查明地下地层的构造形态、埋藏深度、解除关系等,通过构造解释成果,即使提供钻井井位。 构造解释的三大环节:

地震资料解释

第五章:地震资料解释 用地震资料解释地下的地质问题,是地震勘探的最终目的。 §5.1地震反射信息的构造解释 序:构造油气藏的类型见P183,构造解释就是用地震资料识别解释构造油气藏。 一、地震时间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对应关系 1.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的对应关系 (1)二者往往一致 只要有波阻抗,就有反射,所以地质上的层面,断层面,侵入接触面,不整合面,流体分界面,都有地震反射同相轴与之对应。 (2)二者不完全一致 例1:古老的地层,长期的构造运动和地层压力作用,使相邻的两套地层可能有相近的波阻扰,这种地质层面没有反射。 例2:有些地层界面,虽然两侧物性差异很大,但界面太短或太粗糙,地震上没有明显的反射,如珊瑚礁只有零星反射。 例3:同一岩性的地层,无层面又无岩性面,但由于含流体成份不同而形成反射界面产生反射波,但却不是地质界面。 例4:声波、面波、干扰波没有对应的地质界面。 2.地震的反射同相轴有地质年代意义 地质上主要以不整合面划分地质年代,这样的不整合面、层面有对应的反射同相轴,所以同相轴也就有了年代意义:上新下老。(北海模型)3.地震反射同相轴形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熊粉书P52) 一般情况下反射同相轴的形状反映构造的形态,但有速度陷阱。 R 012

下拉 021021 4.地震反射与岩性有关 介质的岩性、反射系数、速度、密度、吸收等对地震波的波形有影响,对振幅、频率影响较大。反过来说不同的波形、不同的振幅、不同的频率反映不同的岩性。 总之: 现代的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极相似,因为地震剖面是地质剖面对地震波的响应。地下的构造特点,岩性特点决定了地震时间剖面的特点,二者有联系但又不完全一一对应,必须去伪存真,找出地质上有用的东西,这就要进行解释。 二、时间剖面的对比 (一)反射波的识别标志(北海模型) 1.波的对比 在时间剖面上,反射层是以同相轴的形式出现的,追踪反射层就变成 了对同相轴的追踪,只有同一个界面的反射波才能反映构造的形态,追踪 .. 同一个界面的反射波的同相轴叫做波的对比 ...................。 2.波形相似 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其上覆层的性质、深度、岩性、产状等,在一定 的范围内变化不大,在相邻的记录道上有相似性,因而导致同一个界面的 ...... 反射波相似 .....。主要有三个相似特点,也叫反射波对比的三大标志。 3.反射波对比的三大标志 (1)强振幅标志 反射波振幅比干扰波振幅明显强 ..............,因为各种野外方法、处理方法都在加强一次波。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北海布伦特)

一、目的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是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目的是以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为主要材料,识别时间剖面上存在的各种地震波,根据这些波的振幅、频率、相位等特征,确定反射标准层的层位,从而进行反射标准层的对比,解释时间剖面所反映出来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消除时间剖面上产生的各种假象,做出反射地震标准层构造图等成果图件,对相应的地层和地质构造现象进行解释,为钻探提供有利井位,以解决相关工程、地质问题。 本次地震资料综合解释上机实习的基本目的是了解人机联作的基本原理,掌握la ndmark软件的主要用法,借此对已知的地层剖面进行解释处理,包括目的层的识别、追踪以及断层的识别和标注,通过得到的相关成果图件进行对地层以及一些相关的地质构造进行描述,以得出北海地区含油气的情况。 二、资料情况说明 本次地震资料解释的区域为北海地区。北海地区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基底的破碎程度高,二是热流值高。北海盆地由于拉张断裂作用,形成了包括中央地堑、维京地堑在内的许多大断裂带。在这些地堑中,地层厚度逐渐变薄,因此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在这些地堑中沉积了厚度达10km的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和早白垩世的沉积物,并被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的厚达3—4km的平缓盖层覆盖。由此可见,该地区的地层及构造情况十分复杂,必须需要较多的资料和图件来帮助完成此次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 在进行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时,仅凭借时间剖面是不能够达到对该地区的地质构造进行完整地、详尽地解释的目的的。为此在进行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前后,还需要一些其他的图件和资料,来起到确定反射标准层、进行剖面对比等的作用。在本次上机实习的过程中,提供了带有井位的构造等值线图、合成地震记录剖面和地层剖面图,以及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图等图件,以达到上述对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有帮助的目的。 1 合成地震记录、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图 合成地震记录是进行连井解释和反射层位标定的重要环节,而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图则是用于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重要资料。在声速、密度资料,结合给定的地震子波,利用褶积模型可以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如下: 设x(t)为合成地震记录,利用褶积模型可得 x(t)=w(t)*r(t) 令w(t)*a(t)=δ(t) 代入得a(t)*x(t)=r(t) 利用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可得 r(t)=(ρ2v2-ρ1v1)/( ρ2v2+ρ1v1) 其中ρ和v之间的关系为ρ=0.31v0.25 p 将制作得到的合成地震记录与时间剖面对比,可以很好地确定反射标准层。假如工区内有钻井,可做连井测线,利用已知的速度曲线资料,可将深度转换为时间,与井旁的时间剖面对比,也可以确定反射层位对应的地质层位。 2 带有井位的构造等值线图 资料图件一共为我们提供了三张已知的构造等值线图,分别是Bre nt砂体顶界面的构造等值线图,J—unc onf ormit y不整合面的构造等值线图以及statfj ord砂体顶界面的构造等值线图。我们可以将制作出来的构造等值线图与标准图件进行对照,对成果图进行一定幅度的修改,使成果图反映出来的地质构造更接近于真实值。 3 时间剖面 时间剖面是整个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核心图件。通过布置主测线和联络测线,对层位、断层的追踪与标定,以及对标定层的自动追踪,可以得到不同层位的构造等值线图,再将其与前面所述的合成地震记录图和标准构造等值线图作对比,可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使其接近真实值。 三、地层结构说明 从地震时间剖面上观测可得,本区域内主要有6套地层和1个不整合面,经查实资料可得从上之下其分别为Paleoce ne、Cretace ous、J—unc onformit y、Brent、Dunli n、Statfj or d和Tria ssic,同时自西向东,总共有5到6条断层,基本上均为正断层,下面分别对上述地层进行简要的结构说明,同时对比插图进行简单地解释。 1 P aleoce ne层和Cret ace ou s层 该两层位于不整合面之上,距离地表较近。由于未受到明显的地质构造作用影响,地层较为平缓,起伏不大,没有较明显的褶皱,地层没有被断层错断。 2 Brent、D unli n和Statfjor d砂体 这三套地层在不整合面J—unc onformity之下,由浅到深依次排列,原本近似于平行排列,由于受到强烈的拉张应力,这三套地层不同程度地被4至5条断层错断(断层的产状等将在本报告的第5部分进行详细阐述)。在该地区的北西方向有一条断距较大的正断层与这4到5条断层斜交,使这一地区构造情况愈加复杂。 3 Tri assic层 在该地区时间剖面中埋藏最深的是Triassic地层。其在时间剖面上显示为一条完整、连续、清晰的同相轴,但由于埋藏深度较深,反射波能量损失较大,故其反射波振幅不如Pale oce ne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2.0 (1)

名词解释:6*5=30 简答:5*9=45 计算:1*10=10 论述:1*15=15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思考题参考答案 1、名词解释:(★) 1)地震子波:在震源附近,地震波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此时的地震波被称为地震子波。 2)反射系数:在垂直人射的情况下,纵波入射时将只考虑产生的反射纵波和透射纵波的情 况。这时界面的反射系数定义为: 3)弹性参数:地震波是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在弹性力学中,引入了一些物理量来描述弹性体的弹性特征,在研究地震波动力学时经常用到的弹性参数如下:杨氏模量E、泊松比σ、切变模量μ、体变模量K、λ系数、λ、μ合称拉梅常数 2)波阻抗:波在某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与介质密度的乘积定义为该介质的波阻抗。 3)信噪比:所谓信噪比,通俗地讲就是有用的地震波与无用地震波的能量(振幅)之比。4)振幅:质点振动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幅度)称为振幅。 5)频谱:组成一个复杂振动的各个谐振动分量的特性与其频率的关系的总和,就称为这个振动的频谱 6)正花状构造:与压扭性走滑断裂相对水平运动相伴生的构造样式,在走滑断裂上部形成背形构造 7)负花状构造:与张扭性走滑断裂相对水平运动相伴生的构造样式,在走滑断裂上部形成向形构造 8)地震相:是一个可以在区域内固定的,由地震反射层组成的三维单元,其反射结构、振幅,连续性、频率和层速度等要素,与邻近相单元不同。 9)底超:是在一个沉积层序底界上的超覆尖灭现象,它又分为上超和下超两种基本类型。(1)上超:是一套当初是水平的地层对着一个原始倾斜面超覆尖灭,或者是一套原始倾斜的地层对着一个原始倾角更大的斜面逆倾向的超覆尖灭。

权威专家详解中国的地震灾害与地震地质构造

权威专家详解中国的地震灾害与地震地质构造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强烈的国家之一”——权威专家详解中国的地震灾害与地震地质构造 专家分析地震预测现状:地震,究竟能不能预测 新华网北京6月26日电(记者张景勇、周婷玉、邹声文)“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强烈和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南北带地震构造研究组组长张培震26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作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专题讲座时,对中国的地震灾害与地震地质构造作了全面介绍。他说:“积极开展防震减灾,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应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 他说,1900年到2007年间,我国大陆地区已经发生7.0至7.9级地震70次,8.0级及以上地震6次,这些地震造成的灾害涉及28个省份,死亡59万人,伤残76万人,受灾达数亿人次。 张培震指出,中国大陆强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最显著特征是西强东弱,有历史记载以来,以东经107度为界,西部共发生7级以上强震91次,东部只发生27次(台湾省和东北深震除外)。但是由于东部人烟稠密经济发达,地震形成的灾害要远大于西部。地震活动西强东弱的原因是中国大陆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印度板块对青藏高原的推挤。 他表示,大陆强震还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强震沿地震带集中发生。 ——新疆的强震主要沿南天山和北天山地震带发生,特别是南天山与帕米尔交界的乌什地区更是全球大陆强震的高发区,地震类型以挤压逆冲为特征,反映了天山山脉向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的双向逆冲作用。 ——青藏高原的强震多数发生周边地震带上,其南边界是弧形的喜马拉雅地震带,有历史记载以来发生过5次8级以上强震;东边界是著名的南北地震带,“5·12”汶川大地震就发生在这里;北边界是祁连山—阿尔金地震带,也控制了一系列7级以上历史强震的发生;高原内部的强震则主要发生在一些大的断裂带上,如1954年西藏当雄8级地震发生嘉利断裂带上,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在昆仑断裂带上。 ——川滇地区也是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有历史记载以来共发生7级以上强震23次,主要沿鲜水河—小江地震带和滇西(腾冲—澜沧断裂)地震带分布。 ——由陕西渭河盆地、山西盆地带、内蒙河套盆地带、银川盆地和六盘山区组成的鄂尔多斯周缘地震带则是另一个强震活动带,控制了有历史记载以来的19次7级以上强震的发生。其中1556年陕西华县8级大地震及后续次生灾害造成了83万人的死亡,是有历史记载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事件。而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地震形成了长达215公里的地表破裂,造成了20万人的死亡。 ——华北平原地震区有历史记载以来发生过7次7级以上强震。东部沿郯城—庐江断裂

汶川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特点 分布规律 对策的研究

汶川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特点、分布规律、对策的研究 10地理二班谢泳龙100204089 一、查询文献资料目录 1黄润秋,李为乐.“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12). 2 张永双等.四川5 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初析[J].地质力学学报,2008,14(2). 3 殷跃平,等.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16(4). 4 韩用顺,等.四川省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山地灾害分布规律与发育趋势[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0,3(4). 5 程思,易加强,汶川县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7,(3). 6 谢洪,王士革,孔纪名,5 1 2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与特点[J].山地学报,2008,26(4). 7 施斌,王宝军,张巍,徐洁,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析与灾后调查[J].高校地质学报,2008,14(3). 8 程强,吴事贵,苏玉杰,映秀至卧龙公路沿线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 9 黄润秋,李为乐,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9,17(1). 二、相关的有价值资料的摘抄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黄润秋,李为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摘要:“5.12”汶川大地震具有震级高、震源浅、破坏性强、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特点。通过灾后对地震地质灾害 的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共获得地质灾害点11 308处,对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有了总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利 用GIS技术对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与距发震断裂距离坡度、高程、岩性等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得出: (1) 地震地质灾害在区域上具有沿发震断裂带呈带状分布和沿河流水系成线状分布的特点; (2) 地震地质灾害分布 具有明显的上盘效应,发震断裂上盘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明显大于下盘,且上盘强发育带宽度约为10 km;(3) 地形 坡度是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性因素之一,绝大部分的灾害集中在坡度20°~50°的范围内;(4) 地震地质灾害 与高程和微地貌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大部分灾害发生在高程1 500~2 000 m以下的河谷峡谷段,尤其是峡谷段

关于地震地质问题的概述

关于地震地质问题的概述 (工程地质) 姓名:????? 学号:?????????????? 班级:土工程3班 指导老师:???????? 日期:2013.05.01

关于地震地质问题的概述 一、文章概述 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全球板块运动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发生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释放能量越高,震级就越高。5-6级以上的地震为破坏性地震,7级以上为强烈地震。目前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智利大地震8.9级。 地震烈度是指产生破坏程度的指标。它与距震中的距离、震源深度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地下水埋深)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震中周围地区的破坏程度则随震中距离的加大而逐渐减小,形成多个不同的烈度区。 震级和地震烈度是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在不同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二、地震的危害 最近世界上地震频发,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与伤痛。地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例如,离我们最近的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造成造成24.2万人死亡,重伤16.4万人,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一;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造成6.9万于人死亡;2010年玉树7.1级地震造成2698人死亡;还有最近刚发生的雅安7.0级地震造成逾百人死亡。 在地震作用下,地面出现各种震害成为地震效应,主要有:地震力效应、地震破坏效应、地震液化与震陷和地质激发地质灾害;还有震后效应。 1、地震力效应 地震力,即地震波传播时施加于建筑物的惯性力。强烈的地震,会引起地面强烈的振动,直接和间接造成破坏。直接破坏如:由于地面强烈振动引起的地面断裂、变形、冒水、喷砂和建筑物损坏、倒塌以及对人畜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等。例如:汶川大地震造成大面积建筑物倒塌。 2、地震破裂效应 地震引发岩石地层破裂位移形成地震断裂和地裂缝,对建筑物、道路造成极大危害。如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震源深度12-16Km(浅源地震),极震区最高烈度11度。唐山市区形成地震断裂,其走向30度东,长8Km,最大水平错距3m,垂直断距0.7-1m,错开了道路和各种建筑物。 3、地震液化与震陷 饱和粉细沙土,在地震过程中,震动使得饱和沙土中的孔隙水压力骤然上升,而在的地震过程的短时间内,骤然上升的孔隙水压力来不及消散,这就使得原来由沙粒通过其接触点传递的压力(有效压力)减少。当有效压力完全消失时,砂土层完全丧失抗剪强度和承载能力,呈现液态特征,这就是沙土液化现象。地震液化的宏观表现有喷砂冒水和地下沙层液化两种。这两种液化现象会导致地表沉陷和变形。

中国海洋大学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复习资料

绪论: 1.什么是地震解释? 地震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其主要核心就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应用地震勘探原理和地质基础理论,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 2.地震地质综合解释的意义? 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以获得资料(包括地质、钻井、测井以及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物理等资料)合理判别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的意义,以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 3、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含义? 要使技术发展与进步和地质任务以及勘探效益结合起来,必须采用处理解释一体化的研究模式,否则研究的活力将会受到损害。因为在这个领域内,方法研究的应用效果几乎只有通过解释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同时也只有通过解释才能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针对这个阶段的数据处理技术,其方法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发展目标是:处理结束了,解释也就结束了;解释停止了,处理也就停止了。 第一章: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 1、名词解释: (1)地震子波:在震源附近,地震波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此时的地震波被称为地震子波。 (2)波阻抗:波在某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与介质密度的乘积定义为该介质的波阻抗。 (3)信噪比:所谓信噪比,通俗地讲就是有用的地震波与无用地震波的能量(振幅)之比。 (4)振幅:质点振动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幅度)称为振幅。 (5)频谱:组成一个复杂振动的各个谐振动分量的特性与其频率的关系的总和,就称为这个振动的频谱。其中,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振幅谱,横坐标为频率,纵坐标为振幅(按一定比例表示不同频率分量的振幅)。一个是(初始)相位谱,除纵坐标为相位外其余同振幅谱。 2、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叠加速度的含义 平均速度:在研究水平层状介质时距曲线时定义的,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传播时间之比。 11n i i n i i i h v h v ===∑∑ 式中:hi ,vi 分别是每一层的厚度和速度。 用层速度求平均速度时不是直接平均是加权平均(与每层的时间有关)。 均方根速度:把反射波时距曲线看成双曲线时求出的速度,22 20 2v x t t +=,v 为均方根速度。均方根速度是每层的速度传播时间(ti )加权后平均再开方的值,记为vR ,2 1 1n i i i R n i i t v v t ==?=∑∑ ,可由上下层的vR 求层速度。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Landmark系统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的不断提高,应用解释工作站进行资料解释和综合研究越来越普遍。应用LandMark系统进行地震勘探解释成图与以往成图方法相比,具有省时、高效、成图质量高等优点,尤其对于工区面积大、断块复杂、地震勘探数据量大的项目,运用LandMark解释成图系统将会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一. Landmark软件简介 Landmark软件是美国哈里伯顿(Halliburton)公司开发的钻井工程专用软件,是一套知识集成系统,主要功能是利用所集成的软件模块协助用户进行专业分析并做出决策。Landmark软件包括六个功能模块,即数据、信息管理及分析软件IMI、地震资料目标处理软件Processing、地震地质综合研究应用软件GGT、油藏开发应用软件RM、钻井和完井服务应用软件Drilling和Windows平台应用软件Discovery,各个模块都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 Landmark软件主要由OpenWorks软件平台和各个应用程序两部分组成。应用程序都是OpenWorks软件平台的插件,均运行于OpenWorks的环境下,受它的管理,遵循其设置的规则和标准。例如,所有应用程序的数据测量系统,投影和坐标系统等都与OpenWorks软件平台的设置一致,这样有利于数据的交换。所有应用程序产生的各类数据包括地质、地震、测井、人文四大类数据,均存储于OpenWorks数据库中,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数据体,即所谓的数据一体化,总体说来,主要有下列三个特点: (1)方便的数据交换:各个应用程序之间都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数据交换,SeisWorks 和StratWorks中的断层多边形、层面网格线、等值线等可以方便地相互交换,MapView的图像也可以转成ZMAP+格式,输出高质量的图像。 (2)数据共享:OpenWorks是一个多用户系统,允许多个用户在一个工区内工作,你可以指定用哪些用户的数据,并可指定应用的次序,达到数据全面的共享。 (3)便利的数据通讯:通讯就是实时的数据交换。Landmark软件各个应用程序之间以及每个应用程序内部都存在广泛的通讯。 另外,Landmark软件还具有多平台系统的特点,软件可以运行在SUN、SGI、IBM三种工作站上。应用PetroWorks的软件开发工具包(ModelBuilder),用户可以开发自己的应用程序,增强软件的功能。OpenWorks有浮动许可的功能,因此网上的任意一台工作站都可通过许可证浮动的方式运行软件。OpenWorks软件平台所挂接的应用程序很多,其中包括单井处理软件(PetroWorks)和多井处理软件(StratWorks)。 Landmark软件服务对象包括任何国家的石油公司、国际石油公司、独立石油公司,以及石油服务公司和咨询公司,全世界超过90%的勘探与生产公司使用Landmark软件,为全球排名前20名的石油生产商中的18家提供技术服务,是业界最大的软件和服务供应商。目前有超过150个软件应用,发行了120000套软件许可证,覆盖勘探、开发、钻井、生产和信息管理等多方面。集成解决方案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油藏管理、钻完井、生产优化、信息管理等多个领域。下面以Processing模块为例,主要介绍一下Landmark软件的应用情况。 二.软件功能简介 1.SynTool(合成地震记录制作) SynTool是一体化的层位标定工具,用以将地质分层、岩性与地震数据精确地联结起来,它提供了建立精确的合成地震记录所需的特征参数,并提供了强大的曲线编辑处理功能来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