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情绪管理)发展心理学知识论述

(情绪管理)发展心理学知识论述

(情绪管理)发展心理学知识论述
(情绪管理)发展心理学知识论述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心理发展的含义:

广义: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研究它的学科领域:

比较心理学亦称动物心理学)

心理的种族发展: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研究它的学科领域:

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

(研究它的学科领域:个体发展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对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研究,以揭示现代人心理发展的规律。

本部分所谈的发展心理学均指个体发展心理学。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个体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一)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心理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展)并遵循取确定的先后顺序。

(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而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推进。

(三)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体现在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的复杂关系中。

(四)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

发展就是增长和衰退两个对立统一的过程。

(五)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心理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结合、两者统一的过程。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揭示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

(三)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

(四)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简史

1.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3.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4.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第三单元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方法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依不同的标准:

横断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纵向研究因果研究组群研究

血缘关系研究——分析遗传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跨文化比较研究——考查不同文化背景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横断研究

是在较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建的心理变化。

是最常用的设计方式。

优点有:①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

②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大量资料;

③可以使研究工作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和人力。

缺点有:①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

②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时间的因果关系;

③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

二、纵向研究

是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

优点:①便于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进程;

②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

③比较容易发现心理发展时间之间的因果关系。

缺点:①样本少而且在追踪过程中容易流失样本;

②由于时间较长,会因环境变迁而出现某些新的变量;

③同一测量方法反复应用会导致重复效应;

④成本较高,耗费人力和时间。

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

横断与纵向的交叉研究,一般是先从横断方向抽取不同年龄组进行横向研究,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这同一批被试进行所需次数的重复测查,使之又成为纵向研究,从而使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结合在一起。

是取长补短。

第四单元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

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事实上是心理发展的动力、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的问题。

(一)单因素论

遗传决定论:认为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其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环境的作用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

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顿。“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霍尔。

环境决定论:认为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

(二)二因素论

是为克服单因素论而提出的各种调和的观点。

主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关注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

如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施太伦、美国的吴伟士等。

(三)相互作用论

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相互作用论是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一大进展,现今它的影响最大。

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最有影响的理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来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来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来源于主体的动作。其以认知结构的性质为依据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6岁、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12——14岁、15岁)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特点是:

①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

②强调行为与认知结合

③突出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三元交互决定论: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

2.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一种最主要的社会学习形式

3.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是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

他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

低级心理机能转化到高级心理机能有4个标志:

(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即指主动性和有意性;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即指概括性、间接性的高级意识系统;

(3)形成新质的心理结构,儿童心理结构越复杂、越间接、越减缩,其心理发展水平越高;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思想: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判断随年龄发展而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大致可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发展的速度或改变其道德的内容,但不能改变它的发展顺序。在生活中,要让儿童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0-3岁。这个时期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都非常迅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历程。

第一单元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活动。

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二)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三)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四)婴儿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头尾原则:从上到下,即从头部开始向脚部发展。

(2)近远原则:从中心到外周,即从身体的中轴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

(3)大小原则:粗细指向,即从粗的动作向精细的活动发展,从大肌肉动作向小肌肉动作发展。

三、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

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动作和独立行走。

(一)手的抓握动作

手的抓握动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二)独立行走

独立行走使儿童能够主动移动躯体,这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第二单元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发展

婴儿感知觉发展的特性: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识的开端。他们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以此适应周围环境。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突破

习惯化范式: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

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

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

(二)视觉的发展

人对周围环境的信息大多数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的。视觉主要是对物体所展现的复杂信息的察觉和辨认。

眼睛察觉和辨认刺激物需要具备一定的视觉技能

视觉技能:1.视觉集中;2.视觉追踪;3.颜色视觉;4.对光的察觉;5.视敏度。

(三)听觉的发展

听觉是婴儿从外部环境获取信息,认识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

1.听觉辨别能力;

2.语音感知;

3.音乐感知;

4.视听协调能力。

婴儿对声音的反应主要有三种表现,即感受抚慰、警觉、痛苦。

(四)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

1.味觉的发展

味觉是选择食物的重要手段,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

2.嗅觉的发展

嗅觉功能在出生24小时就有表现,并能形成嗅觉的习惯化和嗅觉适应。人的嗅觉改善延续至成年,到老年又衰退。人的嗅觉敏感性个别差异很大。

3.肤觉的发展

新生儿的触觉敏感性和触觉分化发展迅速。刚一出生就有温觉反应,婴儿早期就有痛觉反应,但比较微弱和迟钝。

(五)空间知觉的发展

婴儿知觉发展表现为各种分析器的协调活动,共同参加对复合刺激的分析和综合。

1.形状知觉——幼小婴儿就具有模式化的、有组织的视觉世界。

2.深度知觉

3.方位知觉——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方位知觉个别差异很大,有的人一生方位知觉都不清楚。

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

二、记忆的发展

出生到3个月婴儿的记忆:具有日益增长的保持能力

3-6个月婴儿的记忆:长时记忆能力有很大的发展

6-12个月婴儿的记忆:长时记忆保持时期继续延长,出现了大量的模仿动作

12个月以后婴儿的记忆: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三、思维的发展

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即婴儿思维依靠动作进行,而不能离开动作在动作之外思考,只能反映动作所触及到的事物。

直觉行动思维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1.直观性和行动性。

2.间接性和概括性。

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4.思维的狭隘性。

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

四、言语的发展

语言在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最复杂的符号系统。这一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载体、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建构规则而组织起来的符号系统。

(一)言语发展的理论

1.后天学习理论————强化说;社会学习说

2.先天成熟理论————自然成熟说

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认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

(二)婴儿言语的发展

1.语音的发展

语音感知:语音感知是对语音的辨别,这主要表现在声音定位、区别语音与其他的声音、对语音的情绪反应。

发音:准备阶段——简单发音阶段;多音节阶段;学话萌芽阶段

真正发音是从掌握第一批词开始的

2.词汇的发展

婴儿在1岁到1岁半之间获得第一批词汇

3.句法的发展

1岁半到2岁半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时期。3岁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

第三单元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婴儿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人格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

一、情绪的发展

(一)笑的发展

(二)哭的发展

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三)恐惧的发展

1.本能的恐惧: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3.怕生:

4.预测性恐惧:

二、气质

气质是个性特征的最初表现,也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明显而稳定的个性发展基础。

(一)传统的气质类型划分是: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二)托马斯、切斯(Thomas & Chess 1974, 1982)的气质类型说

他们按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趋避性等的表现,将婴儿气质类型划分为三种。

1.容易型;

2.困难型;

3.迟缓型。

在儿童中,容易型约占40%,困难型约占10%,迟缓型约占巧%,其余35%属于混合型。

三、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情结,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一种积极的情感关系。

(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鲍尔比(J. Bowlby)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3.特殊情感连接阶段

(二)婴儿的依恋类型

艾斯沃斯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不同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占65—70%)

2.回避型依恋(占20%)

3.反抗型依恋(占10—15%)

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均属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

四、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标志。

哈特(S. Harter)概括诸多研究结果,按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区分把婴儿自我意识发展分为两大阶段

(一)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

(二)客体我的发展(15~24个月)

第四单元婴儿期的心理卫生

婴儿期作为人生的最初阶段,如果抚养不当,就会带来各种心理问题。

一、保证婴儿充分的营养和睡眠

二、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

三、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

四、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岁,这个时期儿童心理发展仍属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第一单元幼儿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幼儿的认知、学习、社会化过程多半都是通过游戏进行的。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游戏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关于游戏的理论

(一)精力过剩论:(二)精神分析论:(三)练习论:(四)重演论:(五)娱乐论:(六)认知论:

二、儿童游戏的发展

儿童游戏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表现在儿童游戏特点的发展和游戏的社会性的发展。

(一)儿童游戏的特点

1.婴儿的游戏特点;2.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3.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二)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1.独自游戏;

2.平行游戏;

3.联合游戏;

4.合作游戏:

三、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三)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

(四)培养健全的人格

(五)增强体质

第二单元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言语的发展

言语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掌握的最复杂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的交流工具,它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幼儿期是儿童言语能力发展迅速的时期,是儿童增加词汇数量最快的时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期是儿童言语发展的具有关键性时期。

(一)词汇的发展

1.词汇量的增加;

2.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

3.词类的扩展

(二)语法结构的发展

第一,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第二,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第三,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第四,从词数少的短句到词数多的长句

(三)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从对话语向独自语发展;

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幼儿期是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独白语与连贯语的发展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记忆的发展

短时记忆:以记忆容量(记忆广度)来说明

短时记忆容量的发展趋势是先快后慢——(一)幼儿记忆容量的发展长时记忆:以三种发展趋势来说明

1.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

2.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二)幼儿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

3.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

(1)记忆策略的发展;

(2)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三)记忆策略形成

三、思维的发展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得到初步发展。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的思维活动主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表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一)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

1.具体形象性;

2.不清晰性和易变性;

3.具有符号功能;

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二)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发展

1.幼儿提问类型的变化;

2.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

第三单元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各种内容,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方面。

二、道德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亲社会行为也称利他行为,表现为分享、合作、帮助、救助等。

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它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在个体形成自我概念的过程中,性别是一个重要方面。儿童要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就必须知道自己的性别和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

四、同伴关系的发展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

幼儿的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邻居)、喜爱共同的活动或拥有有趣的玩具的基础上,所以很容易建立,也很容易破裂。

首先,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其次,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

第三,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第四,同伴交往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

第四单元幼儿期的心理卫生

注意以下方面:

一、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

二、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

三、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四、培养其独立性

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童年期的学习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二、学习兴趣的发展

特点:(1)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步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

(2)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才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

(3)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中年级以后,这种作用就逐渐降低。

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容量(广度)的增加

(二)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

2.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3.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三)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

1.复述;

2.组织:(1)归类:(2)系列化:

(四)童年期元记忆的特点

1.小学生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

2.记忆监控

二、思维的发展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童年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童年期的思维获得飞跃发展,其基本特征在于: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这种过渡要经历一个演变过程,从而构成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

1.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2.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3.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二)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

1.概括能力的发展

(1)直观形象水平:(2)形象抽象水平:(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2.推理能力的发展

(1)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2)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3)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3.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

(1)掌握守恒:(2)思维具有可逆性:(3)补偿关系认知:

4.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

(1)类别体系化;(2)序列化

第三单元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形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兴趣、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二)自我评价的特点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2.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3.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

4.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高。

二、亲子关系的发展

三、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1)受欢迎的儿童:(2)不受欢迎的儿童:(3)受忽视的儿童:

(二)儿童伙伴集团的形成

1.依从性集合关系期

2.平行性集合关系期

3.整合性集合关系期

四、友谊的发展

(一)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二)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五、欺负与被欺负

第四单元童年期的心理卫生

一、学会学习

学习是童年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家长和老师应做好儿童人学的心理准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三个方面的准备。

二、培养良好的品行

人的品行具体表现为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养成的行为习惯。

品行培养要根据不同年龄特征区别对待。

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是依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

第五节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青春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范围大约为11、12岁-15、16岁,大体相当于初中阶段。经历这个时期的发展,个体的生理发育、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日趋成熟。

第一单元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一、生理发育高峰

(一)身体外型的变化

1.身高:身高的快速增长是青春期儿童身体外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

2.体重:体重是身体发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3.头面部

(二)生理机能的变化

(三)性的发育和成熟

生殖系统是人体各系统中发育成熟最晚的,它的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

1.性器官发育;

2.第二性征的出现;

3.性机能成熟

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

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第二单元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容量的发展

(二)记忆的主要特点

1.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

2.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

3.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二、思维的发展

(一)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

(二)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

第三单元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

(二)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三)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二、情绪变化特点

(一)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

(二)青春期躁动

三、第二反抗期

(一)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形式:1.硬抵抗。2.软抵抗。3.反抗的迁移。

(二)形成第二反抗期的原因:成因集中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

四、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同伴关系

(二)与父母关系的变化特点

(三)与教师关系的变化特点

第四单元青春期的心理卫生

一、进行青春期性教育,提前做好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

二、尊重少年儿童的独立意识,帮助他们顺利渡过反抗期

(一)父母需要正视少年儿童的反杭期

(二)父母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反抗期应把握的几个要点

第一,在反抗期到来之前要做好思想准备。

第二,尊重其独立自主要求。

第三,以友相待。

第四,引导子女正确地接纳自己的变化,正确对待自己成长、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三、教给青春期少年儿童情绪调控的方法,消除不良情绪

第六节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青年期(也称成年初期)的年龄范围大约为17、18~35岁。青年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

第一单元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

二、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

三、生活空间扩大

四、开始恋爱、结婚

第二单元青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智力的发展

二、思维的发展

第三单元青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特点

(二)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三、亲密感的建立

四、社会关系的变化

(一)与家庭成员的关系

(二)朋友关系

五、职业的适应

六、人格的变化

第四单元青年期的心理卫生

一、树立正确的择偶观,正确对待爱情中的挫折

二、增强择业意识的自主性,促进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积极适应社会变化

第七节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中年期是人生历程中的中间阶段,一般指35—60岁年龄区间。中年期是生理的成熟期,心理的稳定期,又是从青年期向老年期转化的过渡时期。

第一单元中年期的生理变化

一、身体变化

二、更年期

(一)女性更年期

(二)男性更年期

第二单元中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变化

二、记忆的发展变化

三、创造力的发展

第三单元中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人格的变化

(1)内省日趋明显。(2)性别角色日趋整合。(3)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4)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三、职业的发展

(1)工作满意度。(2)工作绩效。

四、人际关系的变化

(一)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二)与父母的关系(三)与子女的关系(四)与朋友的关系

第四单元中年期的心理卫生

一、劳逸结合,避免心理疲劳

二、培养豁达的人生观,战胜中年危机

三、正确处理家庭和工作的关系

第八节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老年期(也称成年晚期),一般是指60岁以后的人生阶段。这一时期是走向人生的完成阶段,也是追及作为人的生活价值的最后时期。

第一单元老年期心理变化观

一、老年丧失期观

二、毕生发展观

第二单元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一、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明显

(一)视觉退化

(二)听力下降

(三)味觉、嗅觉、皮肤觉逐渐迟钝

二、记忆的年老变化

三、思维的年老变化

第三单元老年期的社会性变化

一、退休前后的生活变化

二、人际关系的变化

(一)夫妻关系(二)与子女的关系(三)与朋友的关系

三、人格的变化

(1)不安全感(2)孤独感(3)适应性差

(4)拘泥刻板性,速度减退(5)趋于保守(6)回忆往事。

四、死亡的来临

第四单元老年期的心理卫生

一、提前做好退休后的生活准备

二、生命不息,活动不止

三、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坦然面对死亡

发展心理学常见的心理问题

儿童期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自闭症;二、选择性缄默症;三、抑郁症;四、强迫症;五、恐怖症;六、焦虑症;七、多动症;八、攻击性行为;九、学习困难综合症;十、吮手指;咬指甲;

十一、遗尿症;十二、口吃;十三、肥胖症;十四、厌食;十五、偏食;十六、异食癖;

十七、睡眠障碍

儿童自闭症也称儿童孤独症,是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全面发育障碍,是一种比较严重的

儿童精神疾病,这种病涉及感知、语言、情感、智能等多种功能。

孤独症的病因至今未明,可能与家庭环境、遗传、脑部疾病、母亲孕期生病吃药的影响有关。有调查资料表明,孤独症患儿的父母多数是知识水平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成天忙于工作、科研,很少照顾孩子,亲子关系较冷淡。

孤独症一般起病于2 岁半以前,男孩多于女孩。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

(1)孤独离群。患儿没有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和要求,对集体生活环境不适应,平时不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2)情感冷淡。患儿对人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对亲人不亲热,常常是毫无面部表情。不喜欢别人抱他,患儿的目光游移不定,看人时常是眯眼斜视或用余光,很少正视。(3)缺乏社会交往的技巧,不会正常地与小朋友交谈。(4)语言障碍。这是孤独症儿童的一个突出的症状。(5)兴趣狭窄,行为活动单调刻板,适应新环境困难。(6)多数患儿智力迟钝,少数患儿正常或接近正常。(7)其他症状。特殊依恋;怪异行为等。

儿童孤独症患病率大约为1~2%,我国约有数十万孤独症儿童。对孤独症患儿治疗目前

尚无特效药,但如果及早发现并进行特殊教育、行为矫治、药物治疗,是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的。

加强亲子间情感交流。

加强语言训练。

训练中应注意:①对一个刚开始理解语言的患儿,父母对他说话应尽量使用孩子能理解的简短的语句,因为多余的词、句会把孩子弄糊涂;②训练时要尽可能地运用具体形象的物品、图片、动作、行为,演示并带他们重复以帮助理解、记忆;③应创造条件、情景,鼓励患儿用言语来提要求,与人交流;④患儿在说话时,常常会出现一些用词不当、词语颠倒等现象。

行为治疗

包括:①矛盾意向疗法;②正强化法;③负性活动练习;④放松疗法。

药物治疗。

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常用的药物有:①抗精神病药;②中枢神经兴奋剂。

儿童选择缄默指儿童在一定场合时讲话,离开这一场合则沉默不语,拒绝讲话,用点

头、摇头、手势来表示自己的意愿或仅用“是”、“不是”、“好”、“不好”等非常有限的单词或用书面语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愿望.这也是儿童期的一种心理障碍。

儿童选择性缄默主要是由某些刺激因素如受惊、恐惧、忧郁、压抑、孤独而造成精神紧张所引起的,因此,在儿童精神分裂症中较常见。此时除缄默不语外,还伴有其他精神行为异常。在癔病中也偶尔可见。

选择性缄默患儿所占比例不大,约0.2~1%。此行为一般在3~5岁时发生,有时也可能持续多年,在小学儿童中偶尔会发现,且女孩比男孩多。这类患儿主要有以下表现:在某些场合和人多的地方不爱讲话,特别是在不熟悉的环境中和陌生人面前几乎是不开口说话,仅用手势动作来交流,如摇手、点头等简单的反应。但他们并非生理性损伤或智力低下所致,因为他们在家里和熟悉的人面前仍然说说笑笑,言语自如。再则是性格方面大多比较孤僻、敏感、害羞、胆怯、感情脆弱、爱哭闹、易动怒;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即使参加也是被动的;由于在家中被溺爱、娇养,故平时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常用消极的攻击性行为来控制他人。

选择性缄默症严重地影响着儿童的人际关系、合作关系和社交能力的锻炼和发展。因此,一旦发现,应及早及时地进行治疗。

1、消除引起精神紧张的因素。

2、心理治疗。在改变生活环境的同时,对患儿进行心理治疗,如采用疏导疗法、正强化技术等。

3、药物治疗。

儿童抑郁症即抑郁性神经症,是由心理因素引发的一种心理疾病。其症状表现为孤独、

不愉快、忧虑、悲伤、失望和精神痛苦,心境处于病理性的低下或恶劣。

据有关报导,在对一次一般人群的抽样调查中显示,学龄前儿童抑郁症患病率为0.3% ,青春期前儿童抑郁症患病率为1.8% ,而14~16 岁的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则为4.7%。少年期患病率的增高主要原因与青春期生理反应有关,而且女性的发病率在升高,在精神病院就诊住院的比例更大。据报道,精神科门诊儿童诊断为抑郁症的占28 % ,在精神科住院病人中儿童抑郁症比例为59%。

儿童抑郁症的病因主要是因心理遭受刺激后而诱发的:1、感情上受到重大打击。2、自尊心自信心受挫。3、不良性格的影响。4、家长的影响。5、攻击性。

儿童抑郁症的反应与成年人不一样。成年人忧郁时,可能会目光呆滞,成长久失神地注视着某一个地方。而儿童则不,其主要表现有:

(1)不愿与人交往、孤独、离群是其典型特征。

(2)自我贵备、自我贬低。

(3)有的患儿会变得固执,烦躁不安,易发脾气,具有周期性的喜怒无常,而且发作没有前兆;爱挑衅,有破坏行为和攻击性行为。

(4)这类儿童还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身体症状。

(5)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缺乏热情,读书成绩下降,思维迟钝,难于完成任务。

儿童抑郁症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因此治疗也主要运用心理治疗。

1、支持疗法。

2、行为疗法。

3、增强自信心。

4、药物治疗。

强迫症又叫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神经官能症。它是

指患者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不能自行克制的观念、意向和行为的存在。病人虽能意识到这些观念、意向、行为是不必要的或毫无意义的,但就是难以将其排除。它既有自我强迫,又有自我反强迫,是一种典型的冲突疾病。

儿童强迫症的发病年龄多数在10~12岁之间,引起儿童强迫症的原因有:

1、精神因素。

2、性格的影响。

3、家庭的影响。

儿童强迫症的主要表现是强迫行为和强迫观念,前者明显多于后者,而且年龄越小,这种倾向越明显。强迫行为在小学高年级男生中较多见,其主要表现有:①反复计数;②反复洗手;③反复玩弄手指,反复摇头;④反复进行自我检查。

儿童强迫症与成人强迫症是有区别的:儿童强迫现象不存在明显的心理冲突,只是机械地再三地重复某些行为;在受干扰时,会产生焦虑情绪甚至发脾气。这类患儿的智力水平一般都较高,富于幻想。

儿童强迫症治疗后的效果是较好的,多数患儿通过在不长的时间里就能恢复正常。治疗儿童强迫症应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1、系统脱敏疗法。

2、反复阻止疗法。

3、思维阻断疗法。

4、辅助性药物治疗法。

发展趋势与年龄的关系

心理变化及发展年龄

第一发展加速趋势出生到幼儿期

平稳发展趋势童年期

第二发展加速趋势青春发育期

缓慢发展加速趋势段成人期

下降趋势老年期

弗洛伊德的情欲说:

弗洛伊德把与生存本能联系并用以满足机体的性的需要的心理能量称为里必多(LiBido),而将里必多投放于身体的某一部位分为不同的阶段:

1、口唇期(0-1岁)

2、肛门期(1-3岁)

3、前生殖期(4-5岁)

4、潜伏期(6岁-青春期)

5、生殖期(青春期)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培训讲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幼儿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 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 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 思想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 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 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 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4.学习不仅指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也包括态度、情感、行为准则等的学习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 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 状、颜色和方位。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 行了具体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情绪管理)心理学的知识点

普通心理学 一、本章特点: 普通心理学既是心理学专业的“入门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心理学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这门学科需要掌握的知识: (1)普通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普通心理学简史; (2)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学习、记忆、思维、语言),心理活动的意识性特征——注意,情绪和情感,意志,能力,人格。 二、知识点范围与级别 心理学的定义\普通心理学的内容\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学派纷争(识记)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理解)研究心理学的原则(应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用)神经元及其功能、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内分泌系统的组成(识记巴甫洛夫学说(理解)反射、反射弧和反馈、无

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动力定型、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的种类(识记)感受性及感觉阈限、差别阈限的定义、韦伯定律、费希纳定律、感觉现象(理解)感觉适应的定义(识记)暗适应、光适应、视觉(理解)视觉的适宜刺激、视觉器官(识记)颜色视觉、听觉(理解)听觉的适宜刺激、听觉器官听觉的特性、其它感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平衡觉、运动觉、内脏感觉、痛觉、知觉的定义、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种类(识记)记忆及记忆过程(理解)记忆的定义(识记)记忆的种类、记忆过程(理解)遗忘(识记)表象(理解)表象的定义、三个记忆系统(识记思维(理解)思维的定义(识记)维的智力操作过程(理解)思维的种类(识记)概念的形成(理解)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理解)语言与言语、语活动的形式、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识记)想象(理解)想象的定义、想象的种类(识记)意识概述(理解)意识的定义(识记)意识的形态(理解)眠的四个阶段、生物节律(识记)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理解)注意的定义(识记)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只是伴随着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理解)注意的种类、注意的特征、需要的定义、需要的种类、需要层次理论、动机的定义(识记)动机的种类(理解)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识记)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理解)有意识的动机和无意识的动机(识记)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情绪和情感的定义、情绪的功能、情绪的外周理论、情绪的丘脑理论、情绪的认知理论、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识记)情绪和情感的维度和两极性(理解)情绪、情感的维度(识记)情绪的种类(理解)从情绪的内容来分——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理解)从情绪的状态来分——心境、激情和应激(理解)情感的种类、意志的定义(识记)意志行为的基本阶段(理解)意志的品质(识记)能力概述(理解)什么是能力(识记)智力的定义(理解)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理解)能力的分类(理解)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人格概述(理解)人格的定义、人格的特性(识记)人格的结构、气质(理解)气质的定义(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1.心理发展,广义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和个体的心理发展,狭义仅指个体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心理发展的性质: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个性的心理活动,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即遵循着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的规律。 (2)方向性和顺序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3)不平衡性。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个体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婴幼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期是发展速度较快的缓慢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 青年期发展达到高峰,进入成熟期;中年期处于平稳发展变化阶段;老年期呈下降趋势。 2.心理发展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心理发展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在: a.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 b.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对应,绝非同步对应; c.年龄和心理 发展不是因果关系。 (2)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a.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b.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 c.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 d.“关键期”问题 3.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四种。 4.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1)横向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又称为横向比较研究。 优点:适用性和时效性; 缺点:人为的联结性、可能存在组群效应。 (2)纵向研究设计——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称为纵向跟踪研究。 优点:能够系统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时效性较差(耗费时间、人力、物力),被试者容易流失,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3)纵横交叉研究设计 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再进行纵向研究,将两种设计方式的优缺点取长补短。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和系统的变化。 系统性——有序、模式化、相对持久 连续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对过去反应的的连续性 二、发展的过程: 成熟(maturation):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受伤、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 学习(learning):由个体的经历或实践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三、发展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持续和渐变的过程 是一种整体过程 具有可塑性 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四、研究发展的目的: 描述:描述所有人都会遵循的一般道路(发展的典型道路),包括变化的典型方式(常态发展)和个体的差异(特殊发展)。 解释:解释观察到的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优化发展(预测和控制):通过提供研究的结果帮助人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优化的目的。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包括: ?动物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发展心理学具体研究问题: 1.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先天VS后天 主动VS被动 阶段VS连续 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遗传决定论V.S. 环境决定论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情绪管理)心理咨询三级基础知识真题最全版

(情绪管理)心理咨询三级基础知识真题

2007年5月三级基础知识真题 第壹部分职业道德(第1壹25题,共25道题) 壹、职业道德基础理论和知识部分 答題指导: 该部分均为选择题,每题均有四个备选项.其中单项选择題只有壹个选项是正确的,多项选择题有俩个或俩个之上选项是正确的。请根据题意的内容和要求答题。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错选、少选、多选,则该题均不得分。 (壹)单项选择题(第1壹8题) 1、关于道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道德内含着壹种重要的精神力量(B)道德是尊长对晚辈、下属进行有效管理的要求(C)道德不是“我”的要求,而是社会外加于“我”的规范(D)道德是无助者的呼唤2、和法律比较,道德() (A)比法律产生得时间晚(B)比法律的适用范围广(C)比法律的社会影响力小(D)比法律模糊 3、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所谓“扎之用,和为贵”的意思是()。 (A)礼法的运用,要把求得壹团和气作为重点(B)道德的根本目的在于增进团结(C)讲文明礼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D)以礼待人,促进和谐相处 4、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表当下()。 (A)刺激人们的物质欲望,挖掘员工的潜能(B)通过引导人们追求个人荣誉,促进企业的发展 (C)通过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D)满足员工的壹切个性化需求,吸引员工为企业发展做贡献

5、关于爱岗敬业,理解正确的是()。 (A)爱岗敬业是员工实现职业理想必不可少的素质要求 (B)在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为保住饭碗需要发扬爱岗敬业精神 (C)人们是为着自己而不是为着单位面工作的,爱岗敬业是欺人之谈 (D)无须倡导爱岗敬业精神,干壹份工作拿壹份报酬就能够了 6、英国思想家威廉?葛德文说:“壹个人习惯于说他明明知道的假话,或者掩盖他明明知道的真相,必定处于壹种不断堕落的状态之中。”这句话的意思是()。 (A)说假话是人的天性(B)人说假话时,壹般不知道自己是在说假话 (C)人们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总想掩盖起来(D)说假话是壹个人道德堕落的开始 7、所谓办事公道,意思是()。 (A)作风正派,公平正义(B)老实厚道,诚恳待人(C)壹视同仁,不留情面(D)折中骑墙,平均对镐 8、关于节俭,正确的说法是()。 (A)节俭既是道德义务,也是法律要求(B)节俭是壹种精神,在具体事务上能够有所不同(C)节俭是吝啬的表现(D)由于生产发展.节俭在当代中国已经失去了必要性 (二)多项选择题(第9—16題) 9、企业价值观是企业人员共同活动的()。 (A)价值取向(B)文化定势(C)心理趋向(D)表层意识 10、对从业人员来说,“尊老爱幼”这壹民族传统美德包括()。 (A)没有必要提倡而且在工作中无法具体体现的 (B)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顺利开展职业活动必不可少的因素 (C)我国宪法规定的每个公民应该履行的壹项义务(D)加强个人修养、促进个人进步的精

情绪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第三章:《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节:情绪管理的途径与方法》教案【新知识点】 1.高中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2.高中生常见的情绪困扰及成因。 3.高中生情绪管理的技巧。 【重点难点] ★了解高中生常见的情绪困扰及原因。 ★理解并掌握高中阶段情绪管理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安排】 1.引入新课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人有多少种情绪,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绪,哪些情绪会严重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从而过渡到本节主题“情绪管理”。 2.教学实施 教师:我们都知道人有喜怒哀乐等情绪,而且有时情绪变化很快,是不是难以捉摸,就没有规律可言呢?就高中阶段而言,这些情绪有没有共通的特点呢?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以课堂提问,让学生对情绪的认识从感性渐渐上升到理论高度,了解情绪的内容、对情绪的体验以及表达方式等,系统全面的看待情绪问题。 教师:大家都被哪些情绪影响过?让学生自由发言,启发学生从中发现常见的情绪困扰。大多数学生都有过孤独、敌对、愤怒等情绪,这些情绪往往出现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引导学生总结不良情绪的成因。然后回忆,当时是怎样解决的,现在看来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有没有一些事情是至今仍不能释怀的,想起来就不能自已,如果有,及时找老师寻求帮助。 3.作业设计 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孤独的时候,该怎样排遣?让学生对照扩展知识框中的内容,自己揣摩这些方法,适时践行。 行动起来:督促学生完成“习得训练”的相关作业,并落实签名;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本节心灵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高中生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霍尔(G·S·Hall)将青年期形容为不可避免的“疾风怒涛”的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在情绪表现上出现明显的两极性和矛盾性。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高中生在生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但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届此充分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 1.从高中生的情绪内容来看 (1)以积极的情绪体验为主,热情饱满,富有朝气。高中生情绪往往高亢强烈,充满激情,开始更多地考虑未来并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幻想。 (2)随着学习生活范围的扩大以及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高中生发展出多样性的情感。例如对民族前途关注和深厚的祖国情怀,对个人前途和社会变革关系的情绪体验,对升学与就业的情绪体验等。 (3)情绪情感内容的社会性日益深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的内容与水平愈益丰富与提高。但是因为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局限,其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和肤浅性。 (4)友谊感迅速增强,出现两性爱情的萌芽。高中生拉帮结派、哥们义气、早恋的现象比较多。这都使他们重新体验了更高层次的人际交往感受。 2.从高中生情绪的体验和表达方式来看 (1)两极性和矛盾性仍然是高中生情绪的主要体验。高中生的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例如,取得好成绩时,欣喜若狂,沾沾自喜;一旦失败,又陷人苦恼悲观的情绪状态。这是由于需要层次的提升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同时其思维方式又具有片面性,因此高中生常陷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中,情绪忽高忽低、忽冷忽热,易走极端。

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从出生到衰亡生命全程)规律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广义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指个体心理 发展。 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发展心理学研究:1.遗传素质与环境和教育因素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关系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2?心理的连续不断发展与阶段性跳跃之间是如何有机统一的;3?在心理发展中个体的自生成、 自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之间是怎样取得平衡的;4?不同心理机能发展过程中是否有各 自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与发展可塑性的关系如何。 福禄贝尔“恩物” 1882普莱尔《儿童心理》标志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1957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横断研究(最常用),纵向研究,两者相结合的交叉设计。 单因素论:遗传决定论高尔顿“人的能力得自遗传”,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詹森 “智商的80%来自遗传”。环境决定论华升12个婴儿…… 二因素论:施太论、吴伟士相互决定论:皮亚杰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实质是适应;动作是源泉;过程是构建。 认知结构的发展射击图式、同化(整合到已有,量变)、顺应(质变)、平衡。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儿童心理发展分4个阶段: 3 8

班杜拉(新行为主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元交互决定论,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一种示范行为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主体的自 我调节作用。 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和心理发展观 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学习的最佳时期(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人的道德判断基本分3种水平,6个阶段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年龄范围0-3岁。 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 婴儿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促进了空间认识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独立行走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作用。 感知觉是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最早衰退的,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 的、有选择的心理过程。 吉布森通过视崖装置发现6个月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婴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为:先上下(3)、次前后(4)、再左右(5、7-8)。 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婴儿直觉行动思维特点:直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思维的狭隘性;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 语言发展理论:后天学习论(斯金纳、班杜拉);先天成熟论(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 论,语言获得装置);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婴儿笑的发展:自发性微笑、无选择性社会性微笑、有选择性社会性微笑。 婴儿哭的发展:生理反射性哭、应答性哭、操作性哭、社会性哭。 婴儿恐惧的发展:本能的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生、预测性恐惧。 婴儿气质类型: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混合型。 鲍尔比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情感连 结阶段。 艾斯沃斯婴儿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婴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为主体我与客体我的发展。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 岁。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发展的内涵 广义: 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种系演进——比较心理学 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历史发展——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一生全过程——个体发展的心理学 狭义: 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方向性: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2)顺序性:从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到中老年期 心理发展方向和顺序是先天的、固定的。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生全程发展按不均衡速率向前进展,时快时慢 一般趋势: 第一发展加速期:婴幼儿期 缓慢发展期:童年期

第二加速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期发育期) 成熟期(平稳变化阶段):中年期 下降期:老年期 心理发展的动因 之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高尔顿) 之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华生) 之三:遗传与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二因素论) 之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班杜拉) 之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斯基) 之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 主要观点: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2)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1. 图式:认知结构 功能: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 作用: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发展:不断建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方式:同化和顺应 2. 同化: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作用:强化并丰富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图式得到量变。

(情绪管理方法)心理咨询师理论基础知识模拟卷与答案

(情绪管理方法)心理咨询师理论基础知识模拟卷与答案

心理咨询师理论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1 一、单选题(每小题:1.0 分) 1、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 )的性质。(答案:B) A、定向作用 B、消极 C、双向作用 D、积极 2、个体是否患有心理疾病,( )。(答案:D) A、是心理咨询工作关心的重点 B、是精神病学工作关心的重点 C、心理咨询学与精神病学都不关心 D、咨询心理学与精神病学都关心,但关心的动机和目的不同 解析:心理咨询关心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甄别出没有精神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精神病学是为了鉴别出有精神障碍的人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进行治疗。 3、中央前回是( )。(答案:A) A、躯体运动中枢 B、躯体感觉中枢 C、视觉中枢 D、语言运动中枢 4、受应试动机影响不太大的测验是( )测验。(答案:D) A、成就 B、智力 C、能力倾向 D、投射 解析:在测量成就、智力和能力倾向等变量时,只有被试动机强烈,才可能尽力回答,取得好成绩。投射测验的测验目的具有明显的隐蔽性,被试往往很难猜测测验的目的。因此受被试动机影响不大。 5、精神分析对症状的解释遭到严格科学质疑的主要事实是( )。(答案:A)

B、哲学理论的运用 C、宗教理论的作用 D、人本主义的出现 解析:认知神经心理学用科学、实验的方法质疑了精神分析对各种症状的解释。 6、群体规模影响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一般在( )影响最大。(答案:B) A、1人~3人 B、3人~4人 C、4人~6人 D、10人以上 7、借鉴许又新对神经症分类的模式,对“心理不健康状态”进行分类的目的,不包括()。(答案:C) A、限定心理健康咨询范围、对心理健康问题深入研究 B、咨询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区分、自我心理保健的需要 C、进行个体心理过程的研究和探索 D、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进行职业培训 解析:对心理不健康状态进行分类的目的包括:区分咨询心理学与临近学科;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限定心理健康咨询范围;咨询方案的制定;疗效评估;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研究;职业培训;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自我心理保健的需要。 8、大多数文化中,异性恋是占多数的性趋向,把性交关系限制在婚姻中,体现了人类性自( )特征。(答案:D) A、普遍性 B、功能多样性 C、选择性 D、文化一社会制约性 解析:在每一个社会、每一种文化中,都有被认为是正统的性活动方式与性行为模式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则有不同的种类繁多的性活动,这是人类性特征最具有特色自方面。 9、对心理咨询中保密原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答案:D) A、求助者的所有情况均在保密之列 B、不必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 C、心理咨询师时刻保守求助者秘密 D、向求助者说明保密例外是必要的 解析:对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特别是对心理测量资料的保密原则,要反复向求助者说明,承诺咨询人员的责任,并说明一旦由咨询人员泄密,求助者有诉诸法律的权利。咨询师应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因为保密并不是无限度、无条件的,有些情况下,违反保密要求可能对求助者更有利,此为正当泄密,在必要的时候应向求助者解释这种必要的泄密行为。 10、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心理健康就是指( )。(答案:C) A、没有心理疾病 B、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C、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D、乐于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解析: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11、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1886~1959)提出刺激和反应之间,即实验变量和行为变量之间存在一个“( )”,这就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 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1.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1)初中生自我意识高涨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第一个在1-3岁),他们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常常用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这也导致了个性上的主观偏执,一方面总认为自己正确;另一方面总感到别人在挑剔自己。初中者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即并普遍存在反抗心理和情绪上的矛盾。 (2)高中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本特点归结如下: ①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②自我意识成分分化(形成自我和超我) ③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④自我评价的成熟 ⑤较强的自尊心 ⑥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自我形象: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品行成分 自我形象在高中阶段已趋于稳定。 自我评价:个体对自身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份 自我评价能力只有在高中阶段才开始成熟 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参考P6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结构、内容、过程、功能目前处于极大的争议中。——MJ注) 个体在青少年期必须对自己和他人有较充分的了解。当然,这里的他人是指与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人。同一性的概念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坚持自我整合感,二是指坚持与他人分享一些基本经验(Erikson,1959) 处于青少年晚期的个体,会对自己的核心本质产生强烈的好奇和疑问。在努力为自己心中的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们必须把自己过去已经与他人建立的关系和未来的志向结合起来进行考虑,通过重新检验获得有选择的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同一性就好比一个基点,使个体在社会关系中获得必要的、连续性的经验。许多女性不符合同一性发展标准,他们趋向于被动地社会化,通过留心别人的行为来界定自己的同一性。 同一性获得:个体成功将自我许多成分统合,形成明确的世界观和前景目标。 将内部的信仰和价值观与新的外部的社会需求整合在一起,促进个体从事积极有意义的行为。

情绪管理值得推荐十本经典书籍!

情绪管理值得推荐十本经典书籍! 中信出版社(美)康利《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1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一部大师级的杰作。哲学家、首 席执行官奇普·康利抽丝剥茧般为我们分析了看似有序的生 活中的假象,并介绍了人类情绪真实而细腻的核心。阅读本 书时,我感受到愉悦、开心、好奇、洞察、启发、吃惊,更 重要的是,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总之,简 ·库M单又耐人寻味。你一定要好好读这本书。——吉姆· 辛约翰·(美)《情绪自控力》、2 合著《领导力》泽斯, 《情绪自控力》提出“情绪决定金城出版社德莱尔

生活质量”的概念,从情绪角度切入,阐述了情绪与生活质 量的关系,指出疾病、成就、关系、人脉等其实是因为情绪 引导读者进入一个情绪控制新领域,推陈出新,问题造成的。 为大众的情绪管理概念升升级。《别让小情绪害了、3 生活、工作中湖南文艺出版社弗雷德曼·肖普你》 大部分的麻烦都是小情绪惹的祸:当自己在公共场合出丑的 时候,当被岳父母看到你骂孩子的时候,当你被堵在高速公 路上无所适从的时候,当开会时面对所有同事讲话开始紧张 的时候……小情绪瞬间影响了你的状态。如何调整自己的心 态,让自己不要焦虑、紧张和恐慌?如何能够不受这些扰乱

人心的小情绪的干扰?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在一分钟内控制 住小情绪的的方法。控制好小情绪,就掌握了生活、工作的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曾仕强《情绪的奥秘》、4 方向。 曾教授通过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案例,从情绪入手,分析了 影响情绪的诸多因素。在仔细分析情绪产生的因素及表现状 况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情绪进行相应解读,对症下药,从意 识、信念等方面告诉我们管理自己情绪的方法。本书旨在探 内容直指人心,索中国人情绪的奥秘,之效。“醍醐灌顶”有 北京理工大学(日)安藤俊介《不生气的情绪掌控术》、5 日本不生气协会重点推荐!获得三大企管中心出版社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提 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瑞士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简答论述

四、简答题 1.简述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内容。 ①儿童心理发展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 ②关于心理发展的研究,一般是从心理的种系发展和心理的个体发展进行的。 ③儿童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部分。 2.简述心理的种系发展。 ①心理这一反映形式是在动物出现以后才开始产生的,是跟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发育相联系的。 ②动物心理发展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前史。 ③人类心理发展史是研究人的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历史。 3.简述心理的个体发展。 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①心理活动不断的从简单、具体向复杂、抽象、概括发展。 ②从最初的简单的反射活动发展到随意活动。 ③从出生时仅具有一些遗传素质的差异到逐渐形成个性。 4.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③教育与发展的辩正关系。 ④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 五、论述题 1.结合教育实际,论述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儿童的生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儿童的心理发展。 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的作用,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 2.结合教育实际,论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一般认为,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即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3.论述教育与发展的辩正关系。 从教育到领会是新质要素的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细微的量变质变的过程,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过程中的,这是教育到领会的量变过程。 量变过程的实现和儿童知识的丰富并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掌握知识是新质要素的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过程,是一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质变过程,只有在这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质变的基础上,产生比较明显、比较稳定的新质变化时,完成了从领会到发展的过程,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质变过程。 4.论述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 ①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产生量变和质变,有时还产生大的质变,所以,儿童心理的发展在某个阶段常产生一些不同于其它阶段的特点,呈现出阶段性。由此可见,儿童心理发展矛盾运动的全过程中的质变和阶段性,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②儿童心理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在每一阶段之初,可能保存着大量的前一阶段的年龄特征;在这一阶段之末,也可能产生较多的下一阶段的年龄特征。 ③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1.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教育性原则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⑤伦理性原则 2.简述横断研究设计的内容 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人群进行心理观察或实验,比较各个年龄的人群在所观察或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 3.简述纵向研究设计的内容

《情绪管理与职场减压》知识点

《情绪管理与职场减压》 第一讲情绪、情商和情绪管理 一、情绪 情绪是指个体受到某种刺激后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反应。 情绪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反应。 情绪一般可分为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 人的基本情绪主要有:快乐、温情、惊奇、悲伤、厌恶、愤怒、恐惧、轻蔑、羞愧等。 情绪与情绪化的区别: 可控的喜怒哀乐叫情绪,是正常的! 不可控的喜怒哀乐叫情绪化,是不正常的! 情绪的作用: 1.情绪是心灵启示。 2.情绪是生活动力。 3.情绪是人生色彩。 4.情绪是催化剂。 常见的情绪困扰:焦虑、抑郁、恐惧、愤怒 主要的负面情绪:自卑、嫉妒、悲观 二、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1.情绪影响幸福指数。 2.情绪影响人的心理。 3.情感、情绪、情商关系密切。 4.做自己的情绪调节师 散散步,用繁忙工作转换 5.不做情绪的奴隶。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是靠智商,80%是凭借情商获得的。 三、情商 情商是测定和描述人的“情绪情感”的一个指标,具体包括情绪的自控性、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挫折承受力、自我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等。 非常聪明不等于成功 智商高未必能够获得成功与幸福 情商的基本内容: 自我觉察力、情绪管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体察他人情绪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情商内涵: 了解自身情绪、处理自身情绪、自我激励、了解他人情绪、良好人际关系 自我激励能力: 自我激励是指引和推动自己去达到目的的能力。(罗森塔尔实验) 情商(EQ)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 情商的本质:品行和智慧修养的结晶。 四、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 (关键是调整,不是压制或去除) (关键中的关键就是淡定二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