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实主义流派

现实主义流派

现实主义流派
现实主义流派

现实主义流派

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其实际运用时间相当早远,但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由法国画家库尔贝和作家夏夫列里作为一个名称提出来,恩格斯为“现实主义”下的定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对现实主义的理论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摹仿”说。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已指出存在3种不同的摹仿现实的方式,第1种便是“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艺家(阿尔贝蒂、达·芬奇、卡斯特尔韦特罗等)坚持并发展了“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18世纪启蒙运动的代表狄德罗和莱辛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坚持文艺的现实基础,肯定美与真的统一,强调艺术既要依据自然又要超越自然的辩证关系。狄德罗和莱辛在《沙龙》、《画论》、《汉堡剧评》等论著中针对新古典主义束缚文艺的清规戒律,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对近代现实主义文艺的兴起产生了促进作用。

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个对立概念的明确划分以及这两个名词的提出,却始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家席勒在著名的《论素朴的与感伤的诗》一文中,系统地总结了从古代到近代的西方文艺发展中的两种基本倾向:偏重于直接反映现实的“素朴的诗”和偏重于表现由现实提升上去的理想的“感伤的诗”。他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再现现实,而后者表现理想,前者重客观,而后者重主观,并肯定这两种创作倾向可以趋于统一。席勒首次在文学领域使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俄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人别林斯基在系统总结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发展进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现实的诗”(即现实主义文艺)与“理想的诗”(即浪漫主义文艺)的联系与区别。

现实主义”这个名词之在欧洲文艺界盛行,并且形成一个以它命名的文艺流派,这是19世纪50年代在法国发生的事。1850年左右,法国画家库尔贝和小说家尚弗勒里等人初次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标明当时的新型文艺,并由杜朗蒂等人创办了一种名为《现实主义》的刊物(1856~1857,共出6期)。刊物发表了库尔贝的文艺宣言,主张作家要“研究现实”,如实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美化现实”。这派作家明确提出用现实主义这个新“标记”来代替旧“标记”浪漫主义,把狄德罗、斯丹达尔、巴尔扎克奉为创作的楷模,主张“现实主义的任务在于创造为人民的文学”,并认为文学的基本形式是“现代风格小说”。从此,才有文艺中的“现实主义”这一正式命名的流派。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种种弊病的暴露,由于人们的浪漫热情和“理想王国”的幻想破灭了,于是形成了一种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现实主义文学就是这种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心理在文学上的反映。在思想方面,辩证法、唯物主义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以及自然科学的新成就,都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现实主义文学继承了古希腊以来的文学优良传统,而十八世纪的启蒙文学又为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勃兴做了直接准备。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①反映生活的真实性;②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性;③人道主义思想;④描写典型环

境中的典型性格。

法国——现实主义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首先形成于法国,其奠基人为司汤达和巴尔扎克。其后的雨果、大仲马、福楼拜、莫泊桑等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并得到发展,四、五十年代达到高潮,出现了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夏洛蒂、勃郎台等一大批作家。

俄国——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普希金在创作上完成了俄罗斯文学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接着出现了果戈理、车尔尼雪夫斯基、屠格涅夫、冈察洛夫、奥斯特罗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大师。

美国——马克·吐温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中挖掘现实最深、批判性最强的作家。其后有欧·亨利、杰克·伦敦等。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细节的真实性。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

二是形象的典型性。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生活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如实记录生活,不过是照相师的手艺;现实主义则要求作者从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环境。正如恩格斯说的,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三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解释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韵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同恩格斯所说的“除了细节上的真实之外,现实主义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定义基本一致。如果我们不把现实主义简单地理解为各种真正艺术所固有的现实性,而是理解为单独具有一整套性格描写的原则和艺术方法的话,那末,在西欧来说,现实主义的形成,一般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从文艺复兴的现实主义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批判现实主义,其中又有十八世纪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以描写人物生动的丰富的感情,欲望和感受而著称它表现出人类的崇高,人物性格的完整,纯洁,而且富有诗意。但在分析社会关系方面又不及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后者具有更多的社会性和分析性,强调创作要有明确的社会目的相思想教育作用。

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手法

一,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

二,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规律;三,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较为隐蔽。

在艺术手法上,现实主义文学继承和发展了18世纪英国小说、法国启蒙运动文学和俄国讽刺文学的传统,同时也借鉴了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某些艺术经验,但又有很大的革新。在人物刻画方面,现实主义作家不但善于通过环境和生活细节的具体描写来烘托、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力求深入细致地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变化。

斯丹达尔的《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第一部杰出的社会心理小说。他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思想感情瞬息间的变化,来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托尔斯泰更把这种现实主义的心理描写推向了高峰,以其深刻揭示各种人物的“心灵辩证法”,“描绘心理过程本身,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而开辟了现实主义的新天地。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惊人的艺术力量刻画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的复杂内心世界,深刻剖析了被贵族资产阶级社会毒化、扭曲了的病态心理和双重性格。他宣称“真正的现实主义”就是“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惊人的正确性叙述人的内心状态”。这种追根究底地探索人的复杂内心世界的心理描写,构成了现实主义在艺术上的特征之一。现实主义的另一艺术特色,是充分运用讽刺手法,以加强批判揭露的力量。狄更斯、萨克雷、莫泊桑、果戈理、谢德林、契诃夫等都是讽刺艺术的大师。他们不但善于从地主官僚和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中揭露其丑恶本质,而且充分运用虚构、夸张、对比甚至怪诞的讽刺艺术手法,嘲笑这个“黑暗王国”的昏聩荒唐和卑鄙无耻。

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自始就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和特色,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而发展变化。在文学艺术领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主要倾向是源远流长。但作为一种比较自觉的文艺流派,现实主义通常是指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文学艺术中取代浪漫主义而占主导地位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和运动。也有一种意见,认为现实主义作为文艺流派,形成于文艺复兴时代,或始于古希腊时代,并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阶段,即所谓“古代现实主义”、“文艺复兴现实主义”、“启蒙主义的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等。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c15137248.html,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作者:梁萧 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1期 摘要:法国文学巨匠巴尔扎克的作品充满了批判现实主义色彩,以写实为基调,成为19 世纪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他善于在特定环境下塑造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再通过人物再现的写作手法,折射社会,堪称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代表作家之一。他所描绘的现实世界,并非是生活的复制品,而是基于小说家敏锐的观察力,用小说写作手法呈现“真实”的世界。可以说,他是一位创造现实的现实主义作家。 关键词:巴尔扎克;现实主义;写实 中图分类号:G6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1-0140-05 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巴尔扎克不仅开辟了小说的新天地,更将小说的表现力提升到空前的高度。他强调塑造人物要典型化,从典型化中突出人物个性,再通过典型人物这一个“点”去折射社会现实的一个“面”。他所刻画的人物如“伏脱冷”、高老头的女儿,将个性与共性完美结合,又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之成为典型的小说人物。他的作品反映社会现实,以写实为基调,长于描写丰富多彩的生活,刻画的法国社会风俗细致入微,读者通过人物命运的变化,看到了19世纪法国社会所经历的巨变。他通过创造现实来描写“真实”世界的创作模式,被誉为“创造现实的现实主义者”。 一、还原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文学巨匠,是塑造典型小说人物的大师。在其二十载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幽谷百合》等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而《人间戏剧》更是被誉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真实地呈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中金钱的统治地位,深刻剖析了人性的丑与美,在世界小说史上树立了一块迄今为止仍无法超越的丰碑。[1]与他 同时代的法国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在其葬礼上发表了这样的赞誉:“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人;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2] 尽管巴尔扎克在生前并未得到应有的赞誉,但在其死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他作品的伟大之处,并将其誉为“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在今天,我们重读巴尔扎克作品时,不禁被其光怪陆离的小说场景、极富个性的人物形象、对现实世界中追逐金钱名利心理的深刻剖析所折服。他的作品兼具了现实主义小说的三大特性,即真实的细节描写、典型的人物形象、客观的叙述方式。要解读巴尔扎克作品,剖析他是如何创作出如此“真实”的小说,首先要还原巴尔扎克,还原他的创作历程。 (一)折射社会的镜子

美国文学现实主义

I.Definition of American Realism “Where romanticists transcend the immediate to find the ideal, and naturalists plumb the actual or superficial to find the scientific laws that control its actions, realists enter their attention to a remarkable degree on the immediate, the here and now, the specific action, and the verifiable consequence” (William Harmon and Hugh Holman, A Handbook to Literature,p428 Realism is based on the accurate, unromanticized observation of human experiences. It insists on everyday scenes are represented in a straightforward or matter-of-fact manner on precise description, authentic action and dialogue, moral honesty and a democratic openness in subject matter and style. As a literary movement, realism refers to the approach of realist fiction occurred at the latter part of the 19th century. Realistic writers examine things in much detail, question the scene they’re talking about, question what they’re seeing, have critical sense, are truthful to life. Realism: try to educate people, to warn people, to be moral teachers, to benefit the society he criticizes so much, to deal with morality, to be more cri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ritings (1) Realism is the theory of writing in which familiar aspects of contemporary life and everyday senses are represented in a straightforward or matter-of-fact manner. (2) In realist fiction characters from all social levels are examined in depth. (3) Open ending is also a good example of the truthful treatment of material. (4) Realism focuses on commonness of the lives of the common people who are customarily ignored by the arts. (5) Realism emphasizes objectivity and offers an objective rather than an idealistic view of human nature and human experience. (6) Romanticism presents moral visions II. The reasons on the rise of American Realism ※more educated peopl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growth of population in city / urban; ※immigration: people move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from the east to the west; ※the Gilded Age: more and more people become rich, pleasure-seeking, self-contained . Political reason: ?the result of the American Civil War (1861--1865) : ?The victory of the North, to protect the integr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as an indivisible nation; ?Congress tried to press forward with its program of “Reconstruction”, or reform of the southern states; ?Slavery was abolished, however, the southern states passed laws to segregate whites and blacks in public places; To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system of segregation grew more rigid; most southern blacks were still living a miserable life Economic Development: ?Northern industrialism had triumphed over Southern agrarianism农业的, and from that victory came a society based on mass labor and mass consumption. ?In the first decades after the Civil War, Americans ceased to be isolated from the world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何谓"国家利益",其概念是在欧洲最早的民族国家形成之后才出现的。十六世纪,随着教皇权威的下降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的衰落,欧洲统一的观念受到了挑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的黎塞留主教首先提出了"国家至上"的理论,再经过"国家至上""王朝利益""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利益"三个阶段后,才逐渐形成了现在国家利益的概念。国家利益是指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维护本国和民族免受外来侵害的一切基本原则,它是国家制定对外目标的重要依据和决定因素,同时国家利益也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是研究国际关系中的两种重要方式,以下就二者的主要基本理论加以概述。 理想主义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人性可以改造。理想主义关于人类的思想主要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类完美主义。一派认为人类的本性是不确定的,既可恶也可善,而根本的决定因素在于人所处的环境;另一派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是人性可以通过教育得到改造。但两派理想主义者都认为人可以通过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都相信人类总是在不断进步和向好的方向发展的。 二.战争可以避免。理想主义者认为战争的出现与人类的本性无关,而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人类可以通过教育和改造而逃脱追求权利的欲望,世界各国之间虽有矛盾冲突,但是它们并不是来自人类的本性,因此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三.国家间的利益是可以调和的。理想主义者强调,在人类社会和各国家之间不存在重大的利益冲突,并否定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相信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是可以互相和谐一致的。 四.建立国际机构。国际联盟是理想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具体表现,他们认为只有建立这样一个跨国家的机构,世界和平才能维系和实现。 五.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保证和平。理想主义者相信国际法可以规范国家的行为,同时国际道德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六.公众舆论也可以确保世界和平。理想主义者相信依靠国际联盟的力量,凭借提高公众的觉悟和文化素质,以及发挥学者和政治家的积极性,对违反国际联盟的政府进行制裁和国际舆论的谴责,可以使该国的公众醒悟,推翻反动政府,最终避免战争。 现实主义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人性本恶。现实主义学者从哲学和宗教的角度出发,认为人性是本恶的。教育和智慧的增长并不能解决人性恶的问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冲突的关系,从而决定了冲突和斗争是国际关系中的最基本特征。 国家是国际体系的主要行为者,其它任何国际机构都不能替代它。现实主义强调国家总是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因此权力关系界定的利益是国家行为的主要尺度。 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现实主义认为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权力的关系,国家自身的实力强弱决定国家利益的大小。正所谓"弱国无外交"。 道德和有关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的。现实主义者反对把道德和公众舆论,国际法等置于外交上的重要地位。他们认为"强者为王,实力至上"。 维持国际和平的最好办法是依靠均势。大多数的现实主义者主张通过结盟的方式实现力量均势,均势实现了,国际和平就有保证了。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论战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史上的第一次论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影响十分深远,留给人们许多思考,就此我也有一些浅显的认识: 理想主义所强调的维护世界和平要靠人民和公众的力量,道德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等观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异同

转)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异同 (2011-12-12 19:30:26)转载▼ 分类:资料 标签:杂 谈 一、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比较 现实主义又称“批判现实主义”,其文学作品表达出人们对正义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心和斗志,激励人们为改造现实社会、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断斗争。而现代主义文学却反映出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对前途悲观绝望的情绪,体现出虚无主义的思想。 1、从产生到繁盛的时间看,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方由来已久,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启蒙运动时期,文学艺术家就主张艺术必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从19世纪30年代起,现实主义文学成为文学的主要潮流。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20-30年代达到繁盛时期,并取代现实主义成为西方文坛的主流。 2、从兴盛的社会根源看,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开始大量暴露,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的结果。现代主义文学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兴起,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普遍的危机感,他们迷茫、痛苦而找不到出路。 3、从创作特点看,现实主义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尽分析相互冲突趋势,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往往因对现实秩序不满而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流派众多、风格各异的多元化文学,其共同点是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二、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1、描写对象 浪漫主义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往往把理想作为现实加以描写和歌颂,注重内心世界的描写。 现实主义文学却是以客观真实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因此成为一种时代的记录。 2、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方式 浪漫主义作家们对现实强烈不满,往往偏重于对理想的追求,把现实和理想对立起来,着重描写他们认为最好的、最美的,也是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和艺术典型。 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为充分揭露和批判这个社会,探索导致社会罪恶的本质根源。

简析《变形记》中的现实主义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情感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2 中英文新闻标题对比研究 3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梦的追求和幻灭 4 论《德伯家的苔丝》的苔丝悲剧原因 5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象征手法解析 6 论圣经诗篇的修辞特点 7 浅谈电影名称的英汉互译 8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9 从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 10 A Study of Chinglish as Found in Students’ Writings 1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3 换位思考在商务信函中坏消息的运用及建议 14 中西饮食文化中的差异 15 从《简?爱》与《藻海无边》看女性话语权的缺失 1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7 论《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 18 中西酒店文化比较及探讨 19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悲剧意识 20 论不可译到可译的历史性变化 21 从《纯真年代》的女性角色看旧纽约的女性地位 2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3 英汉动物习语的对比分析研究 24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自我牺牲精神的研究 25 红色,英汉词汇差异的文化理据 26 对比研究中西家庭观 27 从跨文化角度对品牌名称的研究——以化妆品品牌为例 28 中英禁忌语的异同性分析 29 论海明威在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中的象征意义 30 中美幽默的比较 31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32 如何设计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提问 33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自卑情结分析 34 《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 35 The Influence of Bob Dylan and His Works on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s 36 哈利·波特系列成功的原因 37 论《霍华德庄园》中的象征主义 38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 39 从美学角度浅析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首》——“意音形”三美论 40 礼貌,商务信函的灵魂—礼貌原则及其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41 基于合作原则的金凯瑞式美国幽默分析 42 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外国文学史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外国文学史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现实主义的新特点? 思想特点:①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展开,使他们对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深入再现生活深层的内在方面,表现人的深层意识和微观心理世界;②着重刻画日常生活中真实、具有复杂个性的普通人。借鉴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经验,力图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③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越来越多地成为他们反映的对象。 艺术特点:①频频出现“长河小说”。②适应时代发展与人们的欣赏要求,吸收新的艺术表现手段,提高了艺术表现能力。③越来越淡化情节,越来越淡化塑造典型人物。 代表作品:英国作家劳伦斯的《虹》,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美国女作家米切尔的《飘》等。 英国文学 代表作家:劳伦斯,擅长社会批判和心理(主题:性爱和工业文明)成名作:《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妇女》(姐妹篇)。 约翰·高尔斯华绥《福尔赛世家》三部曲(揭露了英国资产阶级的“财产意识”)、《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 毛姆《人性的枷锁》;戈尔丁《蝇王》;莱辛《金色笔记》 萧伯纳《鳏夫的财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上校》; 法国文学 马丁·杜伽尔《帝国一家》(《巨仆》《穷人》《首脑》);莫里亚克(心理分析)《腹蛇结》 罗曼·罗兰成就最高,《约翰·克里斯多夫》开创长河小说先河。 德国文学 曼氏家族:亨利希·曼《帝国三部曲》;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

一家》。 雷马克反战小说《西线无战事》;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美国文学 德莱塞《美国的悲剧》;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菲次吉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什么叫“迷惘的一代”? 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文学流派,海明威在《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词中引用斯泰因的一句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该流派因此而得名。特点是痛恨帝国主义战争,关心战后青年一代的命运,反映当时美国青年普遍的迷惘情绪,以此为出发点,表现帝国主义精神危机。代表作家海明威和菲次吉拉德。 什么叫“冰山原则”? 1932年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即用简洁的文字塑造鲜明的形象,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丰富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且隐而不晦,让读者通过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构成冰山原则的四要素,也是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海明威相关知识: 《太阳照样升起》开创“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书。 1940年《丧钟为谁而鸣》标志着海明威战争观的转变,支持正义战争,摆脱迷惘。 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把“迷惘的一代”文学推向了高峰。主人公:亨利·腓特力、英国护士凯瑟琳。 《乞力马扎罗的雪》:最成功的一个短篇。 代表作《老人与海》,思想意义?点警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它。”如何理解这句话? 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是一部寓意很深的作品。故事表现了“英雄与环境这个传统的主题。 象征意义:“老人与海”具有很强的象征性与寓意性。小说中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是我们理解其思想意义的钥匙。老渔夫桑提亚哥实际上是抽象化的人类,作为人的对立面的大海、鲨鱼象征神秘的命运和不可知的自然力。老人在斗争中虽然失败了,但他坚忍不拔、不断抗争、奋力

外国文学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 19世纪文学 (二)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文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它有以下基本特征 试简述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共同特征?(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2强烈的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特别注重社会底层社会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是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发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人物刻画方面,现实主义作家不但善于通过环境和生活细节的具体描写来烘托、突出人物性格特征,而且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力求深入细致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变化。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些代表作家及代表作: 一、法国文学 司汤达——《红与黑》(副标题:《1830年纪事》,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开山之作) 梅里美——《卡门》(小说特点:简介、含蓄、浪漫激情)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莫泊桑(短篇小说之王)——(中短篇)《羊脂球》(长篇)《漂亮朋友》 简述《红与黑》的思想内容。 1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以于连的遭遇为线索,以维立尔市,贝尚松神学院和巴黎木尔侯爵府为活动舞台,形象地展示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错杂的阶级矛盾。 2 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教会的黑暗和罪恶。 3 辛辣地嘲讽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表现了强烈的政治倾向。 于连的形象分析: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1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意思。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2 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同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在贝尚松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

实证主义、现实主义与诠释主义

实证主义、现实主义与诠释主义 本体论与认识论是哲学中的基本问题之一,而之所以成为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又是由于这是人类日常生活与思维领域中的基本问题。所谓本体论,是人对外在世界(自然界或者人类社会,或者二者的结合)的看法,即世界是什么样的问题。例如,马克思将人类社会视为阶级的聚合,这就是他关于人类社会的本体论;女性主义者将男女地位差异视为现实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也是他们对于人类社会的本体论。他们都论述了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并在此基础上表达他们对于社会的不同看法。所谓认识论,是人通过什么途径认识世界的问题。 在本体论这一层面上,大致可以划分出客观主义的本体论与建构主义的本体论两种类型,这两种本体论对世界的认知具有根本性差异。客观主义的本体论认为周围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与变化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而与人的观念、意识等主观因素无关,我们所身处的和体会到的世界就是一个客观的世界、真实的世界。而建构主义的本体论则认为周围世界是人所建构的结果,是人根据自己的观念和意识而形成的印象,是一个随着人们观念与意识的不同而变动的世界,不同人眼中的周围世界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建构主义认为也许存在一个客观世界,但那个客观世界是人所不能认识和体会的,人所认识到的和体会到的以及所谈论的世界都是经由人的观念、意识和感觉过滤之后的产物,沾染了人的主观因素,是人的主观因素建构的结果。而客观主义认为存在一个真实世界,而人也能够把握原版的真实世界,人所认识和体会的世界与真实世界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客观的,人的主观因素是一个完全通透而不会存在过滤和修正的中介,这个中介前面与后面的世界是完全一样的。通俗一点儿说,客观主义认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是真实的,建构主义认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是虚幻的。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以全球化为例。客观主义的本体论会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是我们所处世界的基本特征,是资本、技术、人力资源与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真实流动所构成的一个真实情况,并不会因为人们的否认而不存在。而建构主义则恰恰相反,他们会认为全球化只不过是一种观念存在,根本没有什么全球化,人们眼中的全球化只不过是根据现实中的一些情形在观念中建构的产物,并转而用这一观念来强化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从而使得全球化似乎是一种事实;与全球化相比,毋宁说世界更是一种区域化的态势,甚至区域化本身也是一种建构的结果。再举一个例子,例如国家利益。客观主义的本体论会认为国家利益是确实存在的,它就像是桌上的茶杯一样存在那里,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需要我们采取政策行动去保卫和促进。而建构主义则认为,没有什么客观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只不过是主观建构的结果,没有人能够把握所谓的国家利益,不同人眼中的国家利益差距甚远,人们所认为的国家利益只不过是意识形态灌输的结果。毫无疑问,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都有案例支撑,都非常有道理,都使我们眼界大开,不能说哪一个是错的哪一个是对的。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世界是客观基础上的建构,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思考的世界都是客观与建构两种因素的混合,是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正如一个杂面窝头,你不可能在现实中把它分为小麦面和玉米面,因为它们已经完全融合到一起了,但你可以在理论上把它分为小麦面与玉米面,这恰恰使我们更充分地认识了这个窝头。这就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伟大之处,也是概念化与理论研究的伟大之处,就是通过抽象概念的形式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当别人说这个窝头是玉米面时,我们需要在旁边大声地说:“它也是小麦面的。”当客观主义者提出世界的客观

2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一、历史背景 1848年,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年份。法国的二月革命、特别是六月革命,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的直接对抗中显示出自觉的阶级意识;1847年、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的新高潮,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就在这一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伟大的纲领性著作《共产党宣言》。 在西欧革命浪潮和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思想的影响下,东欧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了更大的高潮。在波兰,1830年、1846年和1848年相继爆发了反对奥地利和沙皇俄国的起义。在捷克,1848年掀起了反对奥地利统治的斗争。在匈牙利,1848年的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并发展成反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民族独立战争。在奥地利和土耳其统治下的罗马尼亚几个公国,也都开展了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这些革命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国内外反动势力,促进了民族的觉醒。 19世纪40至50年代,北欧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造船、航海、伐木和农业方面有了显著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国资产阶级也先后参加了政权。在欧洲革命形势的影响下,北欧各国农民运动不断高涨。与此同时,挪威的民族独立运动也逐渐高涨。挪威从14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一直是丹麦的附庸国,1814年宣布独立,但不久又被迫与瑞典结成“联盟”。挪威人民长期受异族统治和压迫,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不断起来斗争,到1905年终于获得独立。 在俄国,从50年代开始,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革命民主主义者逐渐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成为解放运动的领袖,同时也成为思想界和进步文学的领导力量。 俄国在1853年到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50年代末期,农民运动又高涨起来,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加速了。舆论界几乎都在抗议农奴制的专制残酷,谴责它所造成的经济落后状况。沙皇慑于革命形势,不得不于1861年宣布进行“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这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的改革,这是俄国在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前进的第一步。它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条件,却仍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使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因此,如何对待农奴制改革就成了各派政治力量斗争的焦点。资产阶级自由派和革命民主主义派是这个时期“两种历史倾向,两种历史力量的代表。”自由派赞美改革,掩饰改革后更为尖锐的阶级矛盾,他们力争同农奴主合伙瓜分政权,革命民主主义者则揭露改革的骗局,“宣传农民革命的思想”,因此,他们遭到沙皇政府的残酷镇压,60年代初的革命形势很快就被扼杀了。 美国独立以后,北部的工业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可是在南方仍然存在着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蓄奴制。资本主义和奴隶制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并存引起美国社会内部的深刻矛盾。到了19世纪中期,爆发了南北战争(1861-1865)。在战争中,广大劳动人民和黑人,为黑人的解放作出了重大牺牲,终于以北部的胜利恢复了美国的统一。这次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伟大意义。 内战粉碎了蓄奴主的势力,使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个时期,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得资本和财富不断集中,形成了垄断资本和金融财团。这些财团操纵着全国经济命脉,控制着国家的政权,决定政府内外的政策,形成了寡头政治。1889年爆发的美西战争,是美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标志,是它进行大规模对外侵略的开端。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发展可扩大,出现了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在美国也得到了广泛传播。1886年5月1日,几个大城市发生了几十万工人的大罢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斗争取得胜利,从此人们开始纪念这一天,称之为“国际劳动节”。1909年3月8日,芝加哥的女工为了争取自由、平等,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第二年在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大会上,决定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 二、文学状况 这一时期的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继续发展,并进一步显示出各自特点。英、法等国的文学在持续发展,但批判锋芒有所减弱。此时,文学重心发生转移,俄国和北欧文学取得的成绩最高。 1.法国 法国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是福楼拜。 2.英国 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哈代。 3.俄国 19世纪下半叶,是俄国文学的黄金时期。它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俄国文学一越成为世界文学大国。 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迈进的第一步。它为发展资本主义创造。条件,但仍保留着大量的封建残余。围绕这次改革,资产阶级自由派和革命民主主义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前者赞美改革,后者认为改革只是骗局,宣传更为彻底的“农民革命”思想。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的分歧,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以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发表了大量的论著,主张文学应成为“生活的教科书”和具有“人民性”,成为现实主义文学繁荣的理论基础。 这一时期的文学和前期相比,突出的变化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多余人”形象被“新人”形象所取代。这种变化说明,贵族知识分子已经逐渐丧失其进步意义,平民知识分子登上了政治舞台,人民群众已经开始觉醒。 “多余人”形象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第一个“多余人”奥涅金之后,莱蒙托夫在小说《当代英雄》中塑造了“多余人”毕乔林、屠格涅夫(1818-1883)在小说《罗亭》中塑造了“多余人”罗亭的形象,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洛摩夫》成为最后的“多余人”形象。

外国文学专题之现实主义文学篇

外国文学专题之现实主义文学篇 主要内容 第一讲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二讲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三讲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四讲俄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五讲德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讲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性,即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认为作家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 第二、批判性,即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第三、典型性,即重视对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法国现实主义由浪漫主义转变而来,又向前发展为自然主义,因此,在法国,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到了福楼拜时代,现实主义正式打出了自己的旗号,成为一种自觉的运动。 法国文学的特征: 反映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的矛盾 揭露了金钱的罪恶 描写了个人反抗者形象 法国现实主义的发展阶段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现实主义在法国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前期(30、40年代):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批判性和揭露性,对封建时代

的依恋之情,代表作家斯丹达尔、巴尔扎克 二、后期(50年代后):以福楼拜为转折,以自然主义为主体,70年代前后出现了巴黎公社文学这一现象。比较有名的作 家有阿尔封斯·都德。 斯丹达尔 我曾经是谁,现在是谁,我将难以回答。 ——斯丹达尔 你很丑,可是你相貌非凡。 ——加尼翁舅舅 巴尔扎克是个中等身材的人,体格魁梧,双肩开阔,晚年有点肥胖。他的颈脖健壮、厚实,白皙有如女性,是他值得骄傲的地方。头发又黑又粗,粗得像马的鬃毛;那双眼睛像一对黑宝石那样闪闪发光——那是驯狮者的眼睛,这种眼睛能透过房屋的墙壁看见里面发生的一切,能透过人的肌体,洞察人的肺腑,像阅读一本打开的书。他的整个仪表显示出一个劳苦不息的西西弗斯的形象。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福楼拜 19世纪中期法国的重要作家,他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自然主义和20世纪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艺术上,福楼拜提出和实践了一套新主张:一是追求真实性;二是追求客观态度;三是追求艺术美。 第二节阿尔封斯·都德 “五人聚餐会”的成员,他非常接近左拉,崇信龚古尔兄弟和左拉的美学原则。为此,左拉将他归入“自然主义小说家”之列。 创作 都德一生写了13部长篇,4部短篇小说集和一部诗集。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小东西》(1868),主人公为少年爱赛特,是一部半自传性的作品,笔调清淡,带有幽默和含蓄的感伤,即“含泪的微笑”。为此,都德亦有“法国的狄更斯”之称。

新时期小说现实主义流变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流派源远流长,与浪漫主义流派并列为中国的两大文学流派。从诗经开始,中国的现实主义作品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品格。随着历史的演进和发展,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流派也在一直发展变化之中;到了近现代,更是集中反映在小说创作之中。这也是我们从小说之中看现实主义当代流变的原因。 应该说,新时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复苏,从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问世便开始了。这部小说提出了在思想文化领域批判左倾思潮的问题。作品通过谢慧敏和宋宝琦两个发人深省的人物形象,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渴望把孩子从“四人帮”的坑害中解救出来。这一声惊雷炸响了当时的文坛,在社会思想的转变中充当了排头兵。此后,随着“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文学思潮的嬗变,一批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批判意义的小说纷纷出现。这些小说坚持正视现实,直面人生问题,不回避社会阴暗面,充分发挥了文学作品指引生活的作用,极富意义。 我们认为,现实主义小说在当代呈现出一种复苏、更新深化和变异的特点。虽然现实主义创作在当代饱经沧桑,曲折发展。但是只要文化氛围允许,中国的现实主义立刻就呈现出一种复苏、更新深化和变异的形态,显示出现实主义流派在中国文学中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当代小说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的复苏就是指现实主义本来面目的还原。具体来说,就是小说内容的现实生动、细节描写的真实丰富和艺术形象的典型深刻。比如,方之的《内奸》便以独特的艺术构思,拉开长达四十年的历史幕布,生动地塑造了从同情革命到真心实

意支持革命的商人形象。这样一个形象无疑开阔了新时期小说的表现内容,起到了还原现实主义本来面目的作用。再如《赤橙黄绿青蓝紫》中,蒋子龙把人物形象刘思佳的聪明、正直、坚强、倔强以及富有心计、偏执、玩世不恭糅合在一起,异常鲜明。在新时期,作家无论塑造什么形象,都更加注意其现实性和真实性,上到革命领袖,下到工农兵知识分子,无不鲜活在纸上。 中国当代小说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的更新深化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一,主题由单一到复杂,由明确到朦胧。比如高晓声的《陈焕生进城》和陆文夫的《井》,都是主旨诙谐幽默的优秀作品。而且通过故事情节,我们又很难说出它们当中的明确主旨。其二,人物由单一到复杂。主人公不再只是单纯的好人和坏人,恨不能一出场脸上都写着字,表明自己正派或者反派的角色定位。其三,结构由单一发展为多线交错。比如王蒙的《春之声》,就采用的是放射型的结构形态。这部作品几乎没有情节可言,但是密集多变的辐射线索却非常引人入胜。 中国当代小说体现的现实主义的变异表现在后现代现实主义流派的产生和发展。后现实主义流派不仅仅满足于对于现实一丝不苟地描摹,更强调一种浪漫和现实的交融。这些作品强调抓住生活的方方面面,将现实中的苦涩与生活的戏剧、浪漫和琐碎相融合;有些时候甚至将魔幻的色彩引入到现实的生活之中,创设一种生活中没有但是却能更加深刻反映现实的行为模式。比如刘震云的《单位》和《一地鸡毛》,就是以一个走向社会的大学生的平淡生活为蓝图,描绘一种理想被现实逐渐磨平的悲剧图景。大学生小林,最终甘于平庸,生活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 百科名片 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中的主流理论,它也是一个多义且有争议的概念。虽然现实主义的批评者和支持者经常将其视为一个统一的思想整体,但实际上,现实主义并不是一个单一或统一的理论。 目录[隐藏] 基本信息 现实主义概念的源起 现实主义的理论涵义 现实主义发展历史 什么是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的国际秩序模式:权力均衡 现实主义均势模式的内在矛盾及评价 现实主义作家作品表 [编辑本段] 基本信息 正如杰克·唐纳利所指出,现实主义不仅不能提供一种一般理论,而且它基本上也是前后矛盾的,现实主义者对同一事件的解释经常不一致。现实是变动不居的,针对不同的问题,现实主义当然给出的解释是不一样的,不然就不称其为现实主义了。“现实主义变成了建立在共同预设理论假定之上、有点松散联系的前后不一致的理论模式。”因此,了解现实主义,除了解现实主义的世界观和基本假定这些共同点之外,了解现实主义者之间的不同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拟以经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为例,通过探讨现实主义理论的多样性,进而来揭示现实主义在国际秩序模式上的异同之处。和浪漫主义有很大不同 [编辑本段]

现实主义概念的源起 现实主义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这个术语一般在两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一种是广义的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瓦萨拉的《画家的生活》曾叙述了一些有趣的艺术史轶事:孔雀啄食贝那左尼画得太逼真的樱桃;乔托的老师用刷子驱赶乔托在一幅人物肖像上增添的苍蝇。这种现实主义概念雄霸人类艺术史近两千年,至今仍残留在日常生活中。另一种是狭义的现实主义,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特指发生在19世纪的现实主义运动。历史地看,现实主义发端于与浪漫主义的论争,最终在与现代主义的论战中逐渐丧失了主流话语的位置。 R·韦勒克《文学研究中现实主义的概念》追溯了现实主义术语在欧美各国的发生史:这个概念在文学领域的具体运用是1826年。法国一作家撰文宣称忠实地摹仿自然提供的范本的现实主义信条日益增涨,它将是19世纪的写实文学。而这个术语的流行与画家库尔贝和小说家尚弗勒里的积极应用有关,库尔贝将自己被拒绝的作品贴上了现实主义的标签引发了一场论战,尚弗勒里1857年出版题为《现实主义》的文集,捍卫现实主义信条。同时其友人迪朗蒂又推出文学评论杂志《现实主义》,虽然昙花一现只出了六期,但其文风具论战性而产生广泛影响。被20世纪的现代主义先锋派视为保守的现实主义,在19世纪诞生之时也具有挑战文学成规的前卫品格。迪朗蒂曾明确地说:"这个可怕的术语'现实主义'是它所代表的流派的颠覆者。说'现实主义'派是荒谬的,因为现实主义表示关于个人性的坦率而完美的表达;成规、模仿以及任何流派正是它所反对的东西"。准确地说,现实主义挑战的是浪漫主义的艺术成规,卫姆塞特和布鲁克斯在《西洋文学批评史》中就把现实主义理解为19世纪中叶的一种逆动,它抵制"不现实的各种事物",迪朗蒂和尚弗勒里继承了30年代普朗什抵制浪漫主义的思想,尖锐地攻击雨果、缪塞、维尼等浪漫派作家,指责他们"无视自己的时代,企图从往昔的岁月里掘出僵尸,再给它们穿上历史的俗艳服装。"现实主义者则拒绝这种诗的谎言。因此现实主义是作为浪漫主义的对立面和论辩敌手出现的,它本源地含有反对幻想和伪饰崇尚真实的意义。 [编辑本段] 现实主义的理论涵义 现实主义经过泰纳、恩格斯、别林斯基直至20世纪卢卡契等理论家的发展和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文学实践达到高潮。现实主义理论日趋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话语成规。它包括以下层面的涵义: 第一,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的最根本的意义。达米安·格兰特用"应合"理论解释现实主义的客观性成规,他称应合为一种文学的认真心理," 如果文学忽视或贬低外在现实,希翼仅从恣意驰骋的想象汲取营养,并仅为想象而存在,这个认真心理就要提出抗议。"这强调的是文学对现实的忠诚和责任。R·韦勒克

外国文学-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九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一、历史文化背景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的出现; ★20、3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的经济危机;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促成了20世纪文化观念的急速变化。 ★哲学流派非常活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另外,文艺批评新流派如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等所尊奉的思想观念也造成了广泛影响。 二、基本特征 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 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 三、发展概况 1、英国: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高尔斯华绥:(1867—1933)代表作长河小说《福尔赛世家》(1932) 萧伯纳:(1856—1950)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代表作《巴巴拉少校》(1925) 戈尔丁:(1911—1993)“寓言编撰家”,代表作《蝇王》(1983) 20世纪上半叶最有创作个性也最有争议的作家:劳伦斯(1885—1930) 跨越两个世纪:康德拉(1857—1924):“航海小说” 毛姆(1878—1965):《人生的枷锁》“英国的漠泊桑” 福斯特(1879—1970):《小说面面观》 讽刺小说:乔治·奥维尔《一九八四》 赫胥黎《奇妙的新世界》 20世纪下半叶新一代作家:格林、艾米斯、戈尔丁 2、法国: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1915 法郎士:《诸神渴了》1921 马丁·杜伽尔:长河小说《蒂博一家》1937 安德烈·纪德:《伪币制造者》1947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心理现实主义大师《蝮蛇结》1952 20世纪下半叶:玛格丽特·杜拉斯:《琴声如诉》、《情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