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光学基础教学大纲

现代光学基础教学大纲

现代光学基础教学大纲
现代光学基础教学大纲

现代光学基础

(Fundamentals of Modern Optics)

(学时50)

一、简要说明

本大纲是根据福建农林大学本科培养计划面向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及相关专业制定的教学大纲,总学时为50,总学分为3学分。课程类别是: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以波动光学为基础,系统而深入地论述了从经典波动光学到现代变换光学所包括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全面而细致地分析了典型光学现象及其重要应用,反映了光学在诸多方面的新进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和全面地掌握波动光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为学习与光学相关的其它专业课打下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

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分三级:掌握、理解、了解。

掌握:属较高要求。对于要求掌握的内容(包括定理、定律、原理、物理意义及适用条件)都应比较透彻明了,并能熟练地用以分析和计算与工科本科水平的有关问题,对于那些由基本定律导出的定理要求会推导。

理解:属一般要求。对于要求理解的内容(包括定理、定律、原理、物理意义及适用条件)都应明了,并能用以分析和计算与工科本科水平的有关问题,对于那些由基本定律导出的定理不要求会推导。

了解:属较低要求。对于要求了解的内容,应知道所涉及问题的现象和有关实验,并能对它进行定性解释,还应知道与问题直接有关的物理量和公式等的物理意义

1、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较系统、全面的掌握光学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了解光学材料及其加工要求。

2、教学方法

采用理论和实际、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教学。

四、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钟锡华主编.现代光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

参考书:

1、赵凯华、钟锡华编.光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84.

2、羊国光、宋菲君编.高等物理光学.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

3、姚启钧编.光学教程.北京:高度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

五、学分和学时分配

六、教学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50学时)

第一章费马原理与变折射率光学 (3学时)

1、目的要求:本章以费马原理作为光线光学的理论基础来分析光线径迹。要求掌握惠更斯原理,折射率,光程,光线在介质中传播的费马原理,以及在变折射率介质中建立和求解光线方程或光线径迹的方法;理解费马原理与成像的关系;了解费马原理的应用实例。

2、要点:

第一节惠更斯原理

1. 原理内容

2. 评价

3. 导出折射定律

4. 折射定律与光速比

第二节折射率

1. 定义

2. 夫琅禾费谱线

3. 色散

4. 正常色散

5. 折射率与光速比

6. 折射率与波长比

第三节光程

1. 定义

2. 光程与相位差

3. 光程与时差

4. 反射光束、折射光束的等光程性

第四节费马原理

1. 表述

2. 数学表达式

3. 导出反射定律

4. 导出折射定律

第五节费马原理与成像

1. 物像等光程性

2. 导出球面折射傍轴成像公式

3. 反射等光程面

4. 齐明点

5. 阿贝正弦定理

第六节自然变折射率

1. 海市蜃楼

2. 沙洲神泉

3. 大气电离层

4. 声线弯曲-夜半隔山钟

第七节人工变折射率强光变折射率

1. 阶跃型光纤

2. 梯度型光纤

3. 自聚焦与自散焦

第八节光线议程

1. 特殊情况

2. 导出聚光纤维子午光线的径迹

第九节评述费马原理

第二章波动光学引论 (11学时)

1、目的要求:本章学习光的波动性及其相关现象和原理。要求掌握光波的电磁性质、定态光波、复振幅描述、光波干涉引论;理解光波的数学描写及波前分析方法;了解偏振光引理,部分偏振光的部分相干性。

2、要点:

第一节光是一种电磁波

1. 特定波段的电磁波

2. 主要的电磁性质

3. 光强

4. 自然光的偏振结构

第二节定态光波复振幅描述

1. 定态波与脉冲波

2. 定态光波的标量表示

3. 波函数的复数表示

4. 复振幅概念

5. 平面波复振幅及其特点

6. 球面波复振幅及其特点

7. 光强与复振幅的关系

第三节波前函数

1. 广义波前概念

2. 波前光学概述

3. 平面或球面波前函数及其共轭波前

第四节球面波向平面波的转化

1. 概述

2. 傍轴条件或振幅条件

3. 远场条件或相位条件

4. 两个条件的比较

第五节光波干涉的引论

1. 波叠加原理

2. 波叠加的相干条件及其针对性

3. 双光束干涉强度公式

4. 干涉场的衬比度

第六节两个点源的干涉场杨氏实验

1. 光波叠加的特殊性

2. 相位随机波和振幅随机波

3. 关注四个时间尺度

4. 杨氏双孔干涉实验

5. 干涉条纹间距公式

6. 杨氏干涉实验的经典意义和现代意义

第七节两束平行光的干涉场

1. 干涉条纹间距公式

2. 空间频率概念

3. 两种典型光路

第八节光波衍射引论

1. 光波衍射现象

2.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及其数学形式

3. 基尔霍夫衍射积分公式

4. 基尔霍夫边界条件与傍轴衍射积分公式

5. 衍射系统及其分类

6. 衍射巴比涅原理

第九节圆孔和圆屏菲涅耳衍射

1. 衍射图样及其特征

2. 半波带方法

3. 对圆孔衍射的说明

4.半波带半径公式

5. 泊松斑成像

6. 特例验证

7. 圆孔菲涅耳衍射轴上光强变化函数

第十节波带片

1. 经典菲涅耳波带片

2. 菲涅耳波带片的衍射场

3. 波带片衍射成像

4. 现代新型波带片

第十一节单缝夫琅禾费衍射

1. 实验装置与现象

2. 矢量图解法

3. 衍射积分法

4. 衍射图样的主要特征

第十二节矩孔和三角孔夫琅禾费衍射

1. 实验装置与场点定位

2. 衍射积分运算

3. 衍射图样的主要特征

4. 衍射反比律及其意义

5. 三角孔夫琅禾费衍射场

第十三节圆孔夫琅禾费衍射成像仪器分辨本领

1. 圆孔夫琅禾费衍射及艾里斑

2. 成像仪器分辨本领概念与瑞利判据

3. 人眼分辨本领与瞳孔直径

4. 望远镜分辨本领与物镜口径

5. 哈勃太空望远镜

第十四节偏振光引论

1. 概述

2. 光的宏观偏振态

3. 人造偏振片

4. 部分偏振光通过偏振片

5. 椭圆偏振光通过偏振片

第十五节部分偏振光的部分相干性

第三章介质界面光学与近场光学显微镜 (5学时)

1、目的要求:本章以菲涅耳公式为基础,全面考察光在介质界面反射折射时的传播特性。要求掌握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光在介质界面反射折射时的传播方向、能流分配、相位变更和偏振态变化;理解近场光学扫描显微镜结构原理及其应用;了解国临界角时透射场出现的隐失波。

2、要点:

第一节菲涅耳公式

1. 引言

2. 三列基元波函数

3. 满足电磁场边值关系

4. 特征振动方向与局部坐标架

5. 菲涅耳公式

6. 菲涅耳公式成立条件

第二节反射率和透射率

1. 复振幅反射率和透射率

2. 光强反射率和透射率

3. 光强反射率曲线与布儒斯特角

4. 波片组透射光的偏振度

5. 光功率反射率和透射率

第三节反射光的相位变化

1. 相移变化曲线

2. 反射相位突变问题

第四节反射光的偏振态

第五节全反射时的透射场——隐失波近场扫描光学显微镜

1. 问题提出

2. 导出隐失波函数

3.隐失波穿透深度

4. 隐失波的特点

5. 隐失波的能流分布

6. 隐失波实验现象与应用

7. 古斯-哈恩森位移

第六节近场扫描光学显微镜

1. 工作原理

2. 独特功能

3. 性能比较

第四章干涉装置与光场时空相干性 (8学时)

1、目的要求:本章结合几种典型的干涉装置,讨论光场的时空相干性。要求掌握光场的时空相干性,互相关函数、复相干度和相干度;理解新型的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的工作原理与应用;了解强度相关实验和中子束干涉实验。

2、要点:

第一节分波前干涉装置

1. 概述

2. 几种分波前干涉装置

3. 散斑干涉

4. 干涉条纹的变动

5. 点源移动导致条纹移动

第二节光源宽度对干涉场衬托比度的影响

1. 概述

2. 两个点源照明时的部分相干场

3. 线光源照明时的部分相干场

4. 光源极限宽度或双孔极限间隔

5. 面光源照明时的干涉场

第三节光场的空间相干性

1. 空间相干性概念

2. 空间相干反比公式

3. 例题

4. 迈克耳孙星体干涉仪

第四节薄膜干涉

第五节迈克耳孙干涉仪

第六节非单针对性一对干涉场衬比度的影响1. 非单色光的两种典型

2. 光谱双线结构导致γ

周期性变化

3..谱密度函数概念

4. 准单色线宽导致γ

下降

第七节傅里叶变换光谱仪

第八节光场的时间相干性

1. 时间相干性概念的引入

2. 时间相干性的突出表现

3. 时间相干反比公式

第九节多光束干涉法布里-珀罗干涉仪

第十节激光

第十一节强度相关实验中子束干涉实验

第五章多元多维结构衍射与分形光学 (7学时)

1、目的要求:本章学习衍射场与物质结构之间的关系。要求掌握一维、二维、三维光栅的衍射原理,光栅光谱仪结构原理,位移—相移定理;理解用X 射线衍射分析晶体结构,多元多维结构衍射对人工微结构研究和纳米材料研究的作用;了解自相似分形结构和无规分布结构衍射场。

2、要点:

第一节位移-相移定理

1. 概述

2. 位移-相移定理

3. 例题

第二节有序结构一维衍射光栅

1. 有序结构的夫琅禾费衍射场

2. 单元因子和结构因子

3. 一维光栅

4. 一维光栅强度结构因子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光栅光谱仪

1. 光栅分光原理

2. 光栅光谱仪性能指标

3. 闪耀光栅

第四节二维周期结构

1. 二维周期结构

2. 二维晶片的夫琅禾费衍射场

第五节三维周期结构

1. 晶体和X射线

2. 布拉格条件

第六节无规分布的衍射

第七节分形光学

1. 自相似分形结构

2. 逐代繁衍

第八节光栅自成像

1. 塔尔博效应

2. 理论说明

第九节超短光脉冲和锁模

第六章傅里叶变换光学与相因子分析方法 (7学时)

1、目的要求:本章学习傅里叶变换光学与相因子分析的方法。要求掌握傅里叶变换、δ函数性质,衍射系统,波前变换,相位衍射元件,波前相因子分析法,时间信号的傅里叶分析;理解余弦光栅的衍射场特征,空间频率,平面波的角谱;了解以频谱改变来评价成像系统的像质及对图像实施信息处理的空间滤波技术。

2、要点:

第一节衍射系统波前变换

1. 引言

2. 衍射系统及其三个波前

3. 衍射屏函数及其三种类型

第二节相位衍射元件-透镜和棱镜

1. 透镜的相位突变函数

2. 棱镜的相位突变函数

3. 窗函数

第三节波前相因子分析法

1. 相因子分析法概述

2. 波前相因子和变换相因子

第四节余弦光栅的衍射场

1. 余弦光栅的屏函数

2. 余弦光栅的衍射特征

第五节夫琅禾费衍射实现屏函数的傅里叶变换

1. 任意相函数的傅里叶函数展开

2. 傅里叶光学的基本思想

第六节阿贝成像原理与空间滤波实验

1. 阿贝成像原理

2. 空间滤波概念和实验

第七节光学信息处理列举

第八节泽尼克的相衬法

第九节相位物可视化的其他光学方法

1. 相位物

2. 相衬法原理及实验演示

第十节夫琅禾费衍射的普遍定义与多种装置

第十一节傅里叶变换与δ函数

1. 傅里叶变换

2. δ函数性质

第七章光全息术 (5学时)

1、目的要求:本章学习光全息术原理。要求掌握全息图原理中振幅与相位的记录方法,各种全息图衍射场的振幅与相位特征;理解用相因子分析法分析全息图的衍射场、共面全息记录、像面记录全息图;了解傅里叶全息图与特征字符识别,体全息图与白光再现,一步彩虹全息图。

2、要点:

第一节全息术原理

1. 概述

2. 物光波前的全息吉林

3. 全息图衍射场

第二节各种全息图

1. 体全息图与白光再现

2. 一步彩虹全息图

第三节全息应用简介

第九章吸收·色散·散射 (4学时)

1、目的要求:本章分析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现象及其原理。要求掌握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现象及其原理,讯号速度,波包的寿命;理解一阶色散效应下的波包群速,二阶色散效应下的波包展宽、瑞利散射;了解脉冲星辐射的视频讯号和光频讯号分析。

2、要点:

第一节吸收

1. 概述

2. 线性吸收规律

3. 普遍吸收与选择吸收

4. 吸收光谱

5. 夫琅禾费线

6. 复数折射率

第二节色散

1. 正常色散和柯西公式

2. 反常色散

3. 一种物质的全域色散曲线

4. 棱镜的最小偏向角

5. 棱镜的角色散和分辨本领

第三节经典色散理论

1. 单一本征频率情形

2. 多个本征频率情形第四节波包的群速第五节波包的展宽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授课专业: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学时:34 学分:2 开课学期:2014~2015学年第2学期 适用对象:师生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普通高校师类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师生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师生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专业能力的发展,达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成功地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即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学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帮助者,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能够担负起未来教育改革的重任。 本课程将重点介绍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处理,信息化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容,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根据“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变和更新教育教学概念,课程的结构和容应充分体现现代性、先进性和超前性。

2.以教学活动的优化作为本门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重点培养提高学习者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使教学活动更加科学化、规化和现代化。 3.从教学实际出发,重点突出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充分发挥现有教学媒体的效益,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4.使学生能利用至少一种多媒体创作工具制作课件,了解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5.能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检索、获取、处理。 三、课程教学容 第一章技术支持下的教育(2学时) 第二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3学时) 第三章教学媒体理论(2学时) 第四章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处理(6学时) 第五章教学设计理论(6学时) 第六章信息化教学设计(5学时) 第七章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应用(5学时) 第八章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2学时) 第九章教育信息资源的获取与管理(1学时) 第十章信息化教学系统及应用(2学时)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2.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处理 3.教学设计理论

视光学基础习题集完整版

视光学基础习题集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视光学基础习题集 ——12眼本2班 一、名词解释 1、视力(VisualAcuity):即视觉分辨力,双眼所能分辨的外界两物点间的最小距离,常用视角的倒数表达。 2、视角(visualangle):物体两端与眼第一结点所成的夹角。 3、视觉分辨力极限理论:在正常情况下,人眼对外界物体的分辨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该理论被称之为视觉分辨力极限理论。 4、模型眼(SchematicEye):一个适合于进行眼球光学系统理论研究且模拟人眼的光学结构。 5、正视化(Emmetropization):外界的视觉刺激对眼球的生长发育发挥精确的调控作用,眼球壁会向着物像焦点的方向生长,直至屈光状态和眼轴长度达到合适的匹配,此过程称为正视化。 6、正视(Emmetropia):当眼处于非调节状态,外界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恰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这种屈光状态称为正视。 7、屈光不正(RefractiveError):当眼处于非调节状态,外界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不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不能产生清晰像的一种屈光状态。 8、近视(Myopia):在调节静止状态下,外界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聚焦于视网膜感光细胞层之前的一种屈光状态。 9、远视(Hyperopia):在调节静止状态下,外界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聚焦于视网膜感光细胞层之后的一种屈光状态。 10、远点(FarPoint):当眼处于非调节状态时,与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发生共轭关系的物空间物点的位置,称为远点。 11、近点(NearPoint):当眼处于最大调节力时,与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发生共轭关系的物空间物点的位置,称为近点。 12、隐性远视(LatentHyperopia):即潜伏性远视,在无睫状肌麻痹验光过程中不会发现的远视,隐性远视=全远视-显性远视。 13、显性远视(ManifestHyperopia):在常规验光过程中可以表现出来的远视,等于矫正至正视状态的最大正镜的度数。 14、全远视(TotalHyperopia):即总的远视量,在调节完全放松的状态下所能接受的最大正镜的度数,全远视=显性远视+隐性远视。 15、绝对性远视(AbsoluteHyperopia):指的是调节所无法代偿的远视,等于常规验光过程中矫正至正视的最小正镜的度数。 16、随意性远视(FacultativeHyperopia):由自身调节所掩盖的远视,但在常规验光过程中可以被发现的远视,随意性远视=显性远视-绝对性远视。 17、散光(Astigmatism):平行光通过眼球折射后所成像并非一个焦点,而是在空间不同位置的两条焦线和最小弥散圆的一种屈光状态。 18、Sturm光锥:平行光线透过复曲面的屈光界面后,不能形成焦点,而是形成一前一后两条互为正交的焦线,两焦线间的光束形成顶对顶的圆锥形,称为Sturm光锥(史氏光锥)。

最新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教学大纲2018

综合英语 1 Comprehensive English1 【学分】4 【学时】64 【编写】袁邦照【审核】程莹 (一)授课对象 四年制本科英语专业学生 (二)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本课程是是本科英语专业低年级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一门课程,在整个基础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奠基作用。本课程的教学,是在学生已初步掌握一定的英语词汇、语音、语法基本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主要教学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要加强口笔头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词汇、语法、写作、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接受英语专业高年级教育打下全面的牢固的基础。本课程以课文教学为中心,采用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式,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启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扩大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并逐步形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目标 1.改变观念: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大学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引导学生改变应试学习的观点,逐步树立“To know English is to speak English.”的观念。 2.语音:通过一对一纠音练习,语音模仿秀等,整顿学生的语音面貌,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 3.词汇和语法:盘活中学所学语法和词汇,使之成为语言交际的实际技能。认知词汇3000-4000个(其中含中学已学2 000个),熟用其中1600-1800个及其最基本的搭配。听力:能在15分钟听写根据已学知识编写的材料(词数120左右,念四遍,第一、四遍语速为每分钟100个词,第二、三遍根据意群停顿),错误率不超过8%。要求学生每天收听CRI及VOA的Special English。熟悉新闻广播的特点和语速。 4.口语:能使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复述课文;能用英语正确表达所学的功能意念,以达到实际交流运用的目的。 5.阅读和写作:能读懂词汇量为2000-2500的浅易材料及简易读物,阅读速度每分钟60-80个词,理解基本正确,能抓住中心大意。对重点句子能够释义。学会初步使用“英英”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实验课名称:现代控制理论 2.实验课程名称(英文):Modern Control Theory 3.课程代码:X040206 4.实验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 5.学时:10 6.学分: 7.适用专业: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8.先修或同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电路学、自动控制原理 9.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实验室 10.制定实验教学大纲的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设定实验内容 11.本实验课在培养实验能力的地位及作用: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通过本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系统建模的状态空间表达的基本思想方法,闭环控制系统分析与综合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现代控制理论的计算机模拟及稳定性能测试方法,使理论教学得到有效的巩固与提高。 12.应达到的实验能力标准:简单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应用等。 13.实验内容 (1)系统的传递函数阵和状态空间表达式的转换 学习多变量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方法、了解统状态空间表达式与传递函数相互转换的方法,通过编程、上机调试,掌握多变量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与传递函数相互转换方法。 (2)多变量系统的能控性判别与稳定性分析 学习多变量系统状态能控性及稳定性分析的定义及判别方法,通过用MATLAB编程、

上机调试,掌握多变量系统能控性及稳定性判别方法。 (3)多变量系统的能观性判别与稳定性分析 学习多变量系统状态能观性及稳定性分析的定义及判别方法,通过用MATLAB编程、上机调试,掌握多变量系统能观性及稳定性判别方法。 (4)通过状态反馈实现控制系统的极点配置 了解和掌握闭环控制系统极点配置的设计步骤,对工程中常见的控制系统进行极点配置设计。 (5)状态观测器的设计 了解和掌握状态观测器的基本特点,设计控制系统的全状态观测器。 14.实验成绩考核办法 每次实验结束后,学生必须提交实验报告。根据学生实验操作、实验内容、完成的情况,实验报告完成的质量,评定实验成绩。实验成绩五级制,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实验报告必须使用专用实验报告纸内容书写,学生应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书写,严禁抄袭、复印,否则实验成绩为不及格。 15.实验教材、参考资料: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教材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教师教育各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课 学时数 54 学分数 3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是师范院校学生的必修课,是一门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课程,同时是职业师范各专业的特色课程。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重点研究和培养从事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现代教育观念、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育教学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能力,是肩负着培养适应与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更好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重任的课程。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本大纲是根据教师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现代教育技术理念、理论、技术、素养、方法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而制定。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1.实用性原则 2.先进性原则 3.创新、引领性原则 4.理论实践统一原则 5.全面能力培养原则

(五)考核方法与要求 本课程采用多元、立体、发展的评价方法,评价着眼于多元能力、创新创造能力、高级思维能力、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能力,解决高分低能的问题,解决浅层次学习的问题,解决简单记忆型学习的问题、解决学用分离的问题,成绩构成包括7个方面:视频学习与及时强化、实验实践练习与训练、阶段性测验、综合项目式训练、期末考试、创造分、协作合作活动贡献分。基于学习全程的记录,按“大数据”的要求累积,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发展性评价、增量评价。 最终成绩采用新的评定规则,即愈8累积,延后定绩。即对于子考核,只有所取得分超过该子考核总分的80%,才能置入部分累积体系,以保证相关评价达到良好成绩,保证学生学得较为扎实,改变目前学生的囫囵吞枣式的学习;延后一学期给成绩,以保障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深化学习,开发成果,让成果产生价值。 视频学习与及时强化训练,共300分,具体分值规定为:分个视频3分,其中完全观看1分有2次学习情况的检测,答对1次给1分,答对2次给2分。每次问答显示15秒没有操作将自动关闭。答案自动比对。对于具体的视频可免视,但必须经过5道题测验,答对80%给2.3分,答对90%以上给2.8分。免视只出现于技术性内容,不包括1、2、5章。免视测验只出现1次,进行后自动变灰。过客无免视测验,无问题弹出,无笔记,无提问,无分值。 阶段性测验与后三章学习结束相对应,共150分。 实验、实践练习与训练共4次,共120分。 综合训练项目1个,共100分。 期末考试1次,共150分。 创造分范围是0—100分。其中的优秀创新作品必须包括网络、动画、DV、虚拟仿真中的至少两种形式。创造形式包括获奖、论文、专著、专利、项目、推广、服务。 协作、合作、活动贡献分最大值100分。 最终成绩折算,及格500分,一般600分,良好700分,优秀800分。 (六)教材 陈琳.现代教育技术(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视光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视光学基础 授课对象:眼视光技术专业 学时数:76学时(理论授课:36学时、实验学时:40学时) 推荐教材:《视光学基础》王光霁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1版2005年执笔人:马淑云 编写时间:2012年

《视光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内容提要 本书以眼视光技术临床基本检测流程框图为阐述线索,依照从视力检测、初始检查、验光、近阅读附加、双眼视觉功能、眼前节健康检查、眼压和眼后节检查这样的科学流程,简洁描述各项指标的检查原理和机制,重点描述各种相关的检测内容和具体流程,以及对结果的分析。 使用专业:眼视光技术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眼视光技术专业主要的课程之一,其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较全面和较深入的了解视生理光学基本理论,并能从生理光学深度掌握各种眼屈光不正和双眼视异常、弱视的临床症候,掌握屈光检查的方法及对能够对结果进行正确分析,为将来的从事验光配镜岗位奠定基础。 二、教学总体安排 (一)教学方法及教学安排 在教学中理论课,实验课和分析讨论课三者相结合。 针对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空间想象能力相对不强的特点,在理论授课中对重点概念、原理引入直观性教学、互动性教学、启发性教学;在实验课中对屈光检查技术的讲授注重进行生产性实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能力;在分析讨论课中注意案例引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学时分配表

视光学基础学时分配表 (三)考核 本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记分方法,平时成绩采用课堂提问、出勤情况、作业成绩三者结合比例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三、各章节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眼视光学内容和学习方法 使学生初步了解眼视光学的内容及学习方法 1、了解眼视光学与眼科学的关系 第二章、视力和视力检查 1、了解视力表的种类 2、熟悉视力表和视角的关系 3、掌握远近视力的检查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三章、眼视光初始检查 第一节:调解幅度 1、理解调解幅度检测的目的 2、掌握其方法

“基础英语”课程教学大纲(09修订)

“基础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基础英语 英文名称:Comprehensive English 课程编号:05405101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教学对象:英语专业(师范类)本科生 学时数:总学时414,周学时6 开课学期及授课时间:第1-4学期第1-18周(第1学期军事训练、入学教育2周;第3学期生产劳动1周) 二、课程概述 基础英语课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四年制)基础阶段的主干课程。本课程参照英语专业低年级和高年级教学大纲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力求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任务与目的 通过本阶段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应牢固掌握英语的基本语音、基本语法和基本词汇;在此基础上能正确熟练地应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达到进行交际的目的,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地说,基础阶段的学生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应该系统掌握下列英语语言基础知识: 1)语言体系知识(Knowledge Of language system)指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2)话语知识(Knowledge Of discourse)不仅能得体地用语言进行意义交流,还可进行情感交流。 3)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Culture)。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接受到比较系统的文化知识的熏陶。 还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能力(Learner's strategies)具有正确的学习策略。 2)语言思维能力(Higher-order thinking ability)。学习者能用英语进行符合交际要求的思维活动。 3)语言教师的职业能力(Professionalism) 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得到初步的职业训练。 四、建议教材及参考书目

《现代控制理论A》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控制理论A》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执笔人:李益华大纲审核人: 课程编号:0811000374 英文名称:Modern Control Theory 学分:2.5 总学时:40 。其中,讲授40学时,实验0学时,上机0 学时,实训0 学时。适用专业: 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积分变换、电路、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等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现代控制理论是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理论,从时间划分,现代控制理论处在智能控制理论之前。学生在学习了经典控制理论单输入单输出(SISO)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之后,进一步学习现代控制理论,通过学习掌握状态空间分析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方法,能够利用极点配置与状态观测理论,初步掌握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与综合,对于实现复杂系统的控制奠定理论基础。 二、基本要求 1、明确现代控制理论的任务,掌握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熟练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几种转换关系。 2、掌握状态转移函数及其状态空间表达式的求解; 3、掌握线性控制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的判别方法,理解状态空间表达式的能控标准型和能观标准型,掌握线性系统的结构分解,了解传递函数的实现等。 4、掌握李雅普诺夫稳定判据第一方法与第二方法,熟悉李雅普诺夫方法在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中的应用。 5、掌握线性定常系统的极点配置、系统镇定、了解系统解耦、状态观测器,利用状态观测器实现状态反馈。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求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矩阵指数函数;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的解;线性时不变连续系

统的离散化;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能控、能观、约当标准型以及线性变换成标准型;由状态空间表达式求传递函数矩阵;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能控、能观、约当标准型以及线性变换成标准型;由状态空间表达式求传递函数矩阵;通过状态反馈任意配置极点的充要条件及设计方法;系统能镇定的充分充要条件;状态观测器存在的条件及设计方法. 难点:特征向量的求法、线性变换成各种标准型特征向量的求法、线性变换成各种标准型求各种系统的状态转移矩阵、系统状态按能控性、能观性分解的方法、非线性系统李雅普诺夫函数的求法、降维观测器的设计。 四、教学方法 采用理论教学与Matlab仿真相结合的原则,同时采用课堂教学、案例教学相结合。 五、课程知识单元、知识点及学时分配

基础英语4教学大纲

《基础英语4》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总学时: 96 讲课学时:96 实践学时:0 总学分: 6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对象:英语专业 先修课程:基础英语1,2,3 参考教材:《现代大学英语4》(第二版) 杨立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同步辅导》王长喜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大学教材全解》石满霞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二、课程设置目标 基础英语4是英语本科专业基础阶段的主干课程,也是一门综合英语专业技能课。 通过这门课程中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提高学生的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通过词汇量的扩大和英语常用句型的熟悉,培养学生基本的口语与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综合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思辩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文化素养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支撑我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的“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英语实践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的要求。 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时分配 知识单元一:Unit 1 Thinking as a Hobby (建议8 学时)难点: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重点:修辞方法;近义词辨析 了解作者William Golding及文章背景知识;掌握排比、对比和对照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社会洞察力和相关的讨论能力。 主要内容:(1)作者William Golding及文章背景知识; (2)语言知识:核心词汇anguis h、bulge、prominent等用法及经典例句;

《自动控制理论II》课程教学大纲(精)

《自动控制理论II》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2315168 【英文译名】: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II 【适用专业】:自动化 【学分数】:2.5 【总学时数】:40 【实践学时】:0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自动控制理论II》是自动控制理论I的后续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在离散系统分析、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的建立、线性变换及规范化、状态方程的求解、系统可控性与可观测性的研究以及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的设计等方面具备必要的知识,为学生深入研究线性系统及其他有关现代控制理论的后续课程和从事工业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改造打好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一) 基本原理 1.熟悉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离散控制系统的理论和分析方法; 2.熟悉状态空间的基本概念及相关术语; 3.会建立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了解通过线性变换变成标准型法; 4.掌握状态转移矩阵法,会求解线性系统状态方程的解; 5.掌握系统能控性和能观性的概念及判据; 6.掌握状态反馈方法,了解状态观测器; 7.理解控制系统的李雅普诺夫稳定性概念。 (二) 获得以下基本技能 1.初步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的理论方法; 2.掌握线性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法; 3.能用状态空间法进行控制系统的综合设计; 4.基本学会用MATLAB对控制系统进行典型分析。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修课程要求,后继课程等) 前修课程:自动控制理论I,微分方程,线性代数,复变函数

后继课程:运动控制,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系统等 四、课程内容 1.离散控制系统 知识点: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采样过程;采样定理;零阶保持器;Z变换定义及计算方法;Z变换基本定理;Z反变换及计算方法;线性差分方程及求解;环节的脉冲传递函数;闭环脉冲传递函数;(纯)离散系统方框图及其简化;Z平面的稳定性分析;朱利稳定判据;数字控制系统的暂态、稳态、误差分析。 重点:采样定理、零阶保持器;带有零阶保持器环节的脉冲传递函数计算;闭环脉冲传递函数计算;系统性能分析。 难点:绘制(纯)离散系统方框图;典型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方法。 2.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 知识点:状态空间描述的基本概念;线性时不变系统状态空间模型;输入输出描述转换为状态空间模型;状态方程的标准形。 重点:系统状态空间描述;状态空间的标准形。 难点:状态空间的概念及状态方程的建立;状态转移阵和系统性能的关系。 3.线性系统的运动分析 知识点:状态空间描述的传递函数矩阵计算;特征多项式和特征值;线性定常系统的运动分析、状态转移阵、脉冲响应阵;线性连续系统的离散化;离散状态空间分析。 重点:状态转移矩阵及其计算。 难点:状态转移矩阵和系统性能的关系。 4.线性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知识点:能控性和能观性的定义;能控标准形和能观标准形;能控性和能观性的判据。 重点:能控性和能观性标准形,能控和能观判据。 难点:能控性和能观性与系统性能之间的关系。 5.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综合 知识点: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极点配置;状态观测器;引入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特性。 重点:状态反馈、极点配置法设计线性控制系统。 难点:极点配置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6.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 知识点:李亚普诺夫意义下运动稳定性的基本概念;李亚普诺夫第二法主要定理;系统运动稳定性判据。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大纲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现代教育技术 英文名称: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课程编码:14105D 课程类别:必修课 总学时:64学时 总学分:4学分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基础 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现代教育技术》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课。这门课程主要培养小学教师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力求通俗易懂,突出使用性和实效性,针对性和简明性。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必然会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能够解决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 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小学教师,必须接受教育技术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才能够担负起未来教育的重任。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 1.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含义 2.了解教学媒体的基本特征,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3.初步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4.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实践能力,能够结合专业特点设计、制作教学软件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5.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对优化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教育技术概述(2学时) 教学内容: 1、教育技术的概念 2、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3、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 4、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重点掌握教育技术概念及内涵,了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理解现代教育与教育信息化。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教育技术的概念及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 难点:教育技术的概念及内涵 第二章教学媒体(4学时) 教学内容: 1、教学媒体概述 (1)教学媒体及其特性 (2)教学媒体的分类 (3)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 2、信息化教学环境 (1)校园网 (2)多媒体教室 (3)计算机网络教室 (4)微格教室 (5)电子白板 基本要求: 了解教学媒体的特性及其分类,掌握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熟悉信息化教学环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教学媒体的选择 信息化教学环境 难点:教学媒体的选择 第三章教学资源(8学时含上机实验) 教学内容: 1、教学资源概述 (1)概念 (2)分类

《大学英语精读》(预备级)教学大纲

《大学英语》(College English)课程教学大纲(艺术本科)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类型:必修课 三、课程性质:公共课 四、学分:16课时:256 五、考核方式:考试 六、先修课程:高中英语 七、适用专业:艺术设计专业(本科) 八、课程教学目标: 学生能在大学一,二年级的英语学习中,将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教学环节应覆盖课前预习,课堂讲授,习题讨论,课后深化扩展各个环节,教学内容应体现教学目的。具体要求如下: ①词汇:学生应从800词起点逐步掌握4200词。其中复用式掌握2500词。掌握的重点在 于这些词的a)语言中最常见的词形。b)词汇的核心用法c)它们构成的典型组合搭配,并具有按照词语基本构成,词法识别生词的能力。 ②语法:巩固和加强基本语法知识,提高在语篇水平上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 ③阅读能力:阅读是掌握语言知识,打好语言基础,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阅读能力是大 部分大学生今后工作所需要的主要语言技能,在大学英语教学要始终注重阅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学生应能通过学习,顺利阅读语言难度中等的一般性题材的文章。掌握中心大意以及说明中心大意的事实和细节,并能进行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判断。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在阅读篇幅较长,难度较低,生词不超过总阅读3%的材料时,能掌握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词。 ④听的能力:随着交际的需要和大学英语四级题型的改变我们发现对学生听的能力做了进 一步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学生应能基本听懂英语授课,并能听懂题材熟悉,句子结构比较简单,基本上无生词,语速为130-150词的简短会话,谈话,报道和讲座,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有关细节,领会讲话者的观点和态度。 ⑤说的能力:能就教材内容和适当的听力材料进行问答和复述,能用英语进行一般的日常 会话,能就听熟悉的话题经过准备后做简短发言,表达思想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⑥写的能力:能在阅读难度与课文相仿的书面材料时做笔记,回答问题,写提纲,能就一 定的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20-150的短文,能写短信和便条,表达思想清楚,无重大语言错误。 ⑦译的能力:能借助词典将难度稍低于课文的英语翻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译 速为每小时300英语单词,能将内容熟悉的汉语文字材料翻译成英语,译文达意,无重大语言错误,译速为每小时250汉字。 随着国际交往的饿日益扩大,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已经越来越重要。同时,英语应用能力是各种语言技能的综合反映,这些技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译的训练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有所侧重,但要作到协调发展。在培养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时,既要掌握和应用语言知识的准确性,又要注意应用语言时的流利程度和得体性。 九、说明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

《现代控制理论A》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案大纲 大纲执笔人:李益华大纲审核人: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 学分: 总学时:。其中,讲授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实训学时。 适用专业: 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积分变换、电路、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等 一、课程性质与教案目的 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现代控制理论是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理论,从时间划分,现代控制理论处在智能控制理论之前。学生在学习了经典控制理论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之后,进一步学习现代控制理论,通过学习掌握状态空间分析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方法,能够利用极点配置与状态观测理论,初步掌握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与综合,对于实现复杂系统的控制奠定理论基础。 二、基本要求 、明确现代控制理论的任务,掌握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熟练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几种转换关系。 、掌握状态转移函数及其状态空间表达式的求解; 、掌握线性控制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的判别方法,理解状态空间表达式的能控标准型和能观标准型,掌握线性系统的结构分解,了解传递函数的实现等。 、掌握李雅普诺夫稳定判据第一方法与第二方法,熟悉李雅普诺夫方法在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中的应用。 、掌握线性定常系统的极点配置、系统镇定、了解系统解耦、状态观测器,利用状态观测器实现状态反馈。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求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矩阵指数函数;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的解;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的离散化;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能控、能观、约当标准型以及线性变换成标准型;由状态空间

表达式求传递函数矩阵;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能控、能观、约当标准型以及线性变换成标准型;由状态空间表达式求传递函数矩阵;通过状态反馈任意配置极点的充要条件及设计方法;系统能镇定的充分充要条件;状态观测器存在的条件及设计方法. 难点:特征向量的求法、线性变换成各种标准型特征向量的求法、线性变换成各种标准型求各种系统的状态转移矩阵、系统状态按能控性、能观性分解的方法、非线性系统李雅普诺夫函数的求法、降维观测器的设计。 四、教案方法 采用理论教案与仿真相结合的原则,同时采用课堂教案、案例教案相结合。 五、课程知识单元、知识点及学时分配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大纲2016版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36课时 适用对象:师范类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考核要求:考查,形成性评价 使用教材:自编教材 主要参考书与文献: [1]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4.12 [2] 张建平主编,《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黄荣怀沙景荣彭绍东,《教育技术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是师范生掌握教育技术知识和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是一门导入性的公共必修课。 教育技术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与素养。《现代教育技术》作为高等院校师范类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其核心目标是使每位学生具备良好的教育技术意识与态度,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指导教与学的实践,初步具有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并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熟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能够运用教育技术优化教与学,促进教育教学

改革。 二、课程教学任务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技能并初步掌握其一般方法; 3、初步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4、初步掌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会基本的教学软件制作和应用技术; 5、了解教师专业化发展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并初步掌握教学实施的基本技能; 6、对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产生兴趣,愿意对该领域做较深入的探讨。 三、学时分配: 单元一:教育技术基本知识 6课时 第一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述(2课时) 第二章教育技术基本理论(2课时) 第三章教育技术能力标准(2课时) 单元二:教育技术基本技能 16课时 第四章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方法(2课时) 第五章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方法(12课时)

视光学基础习题集

视光学基础习题集 ——12眼本2班 一、名词解释 1、视力(Visual Acuity):即视觉分辨力,双眼所能分辨的外界两物点间的最小距离,常用视角的倒数表达。 2、视角(visual angle):物体两端与眼第一结点所成的夹角。 3、视觉分辨力极限理论:在正常情况下,人眼对外界物体的分辨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该理论被称之为视觉分辨力极限理论。 4、模型眼(Schematic Eye):一个适合于进行眼球光学系统理论研究且模拟人眼的光学结构。 5、正视化(Emmetropization):外界的视觉刺激对眼球的生长发育发挥精确的调控作用,眼球壁会向着物像焦点的方向生长,直至屈光状态和眼轴长度达到合适的匹配,此过程称为正视化。 6、正视(Emmetropia):当眼处于非调节状态,外界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恰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这种屈光状态称为正视。 7、屈光不正(Refractive Error):当眼处于非调节状态,外界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不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不能产生清晰像的一种屈光状态。 8、近视(Myopia):在调节静止状态下,外界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聚焦于视网膜感光细胞层之前的一种屈光状态。 9、远视(Hyperopia):在调节静止状态下,外界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聚焦于视网膜感光细胞层之后的一种屈光状态。 10、远点(Far Point):当眼处于非调节状态时,与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发生共轭关系的物空间物点的位置,称为远点。 11、近点(Near Point):当眼处于最大调节力时,与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发生共轭关系的物空间物点的位置,称为近点。 12、隐性远视(Latent Hyperopia):即潜伏性远视,在无睫状肌麻痹验光过程中不会发现的远视,隐性远视=全远视-显性远视。 13、显性远视(Manifest Hyperopia):在常规验光过程中可以表现出来的远视,等于矫正至正视状态的最大正镜的度数。 14、全远视(Total Hyperopia):即总的远视量,在调节完全放松的状态下所能接受的最大正镜的度数,全远视=显性远视+隐性远视。 15、绝对性远视(Absolute Hyperopia):指的是调节所无法代偿的远视,等于常规验光过程中矫正至正视的最小正镜的度数。 16、随意性远视(Facultative Hyperopia):由自身调节所掩盖的远视,但在常规验光过程中可以被发现的远视,随意性远视=显性远视-绝对性远视。 17、散光(Astigmatism):平行光通过眼球折射后所成像并非一个焦点,而是在空间不同位置的两条焦线和最小弥散圆的一种屈光状态。 18、Sturm光锥:平行光线透过复曲面的屈光界面后,不能形成焦点,而是形成一前一后两条互为正交的焦线,两焦线间的光束形成顶对顶的圆锥形,称为Sturm光锥(史氏光锥)。 19、最小弥散圆(Circle of least confusion):前后焦线之间为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椭圆形

基础英语教学大纲5

一、大纲制订依据 《基础英语》课教学大纲,依据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和《沈阳体育学院培养方案》(2005年8月修订),结合我院体育英语专业本科生实际情况编写的。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 基础英语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必修课,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运用英语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本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扩大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和笔头表达能力。通过阅读题材、体裁广泛的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熟悉并深化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三、教学内容、形式和学时分配

注:实践能力培养:口语训练、听力训练、写作训练与课堂讲授一并进行。 四、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学期现代大学英语第一册 第一章Half a Day

本章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掌握文章中的基本语言点和语法结构,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本章教学难点:文化背景知识和写作技巧 第一节Text A Half a Day 第二节Text B The Edge 本章实践能力培养内容:在讲授中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章Going Home 本章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掌握文章中的基本语言点和语法结构,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本章教学难点:文化背景知识和写作技巧 第一节Text A Going Home 第二节Text B A Homecoming of a Different Sort 本章实践能力培养内容:在讲授中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三章The Boy and the Bank Officer 本章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掌握文章中的基本语言点和语法结构,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本章教学难点:文化背景知识和写作技巧 第一节Text A The Boy and the Bank Officer 第二节Text B My Bank Account 本章实践能力培养内容:在讲授中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五章Angels on a Pin 本章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掌握文章中的基本语言点和语法结构,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本章教学难点:文化背景知识和写作技巧 第一节Text A Angels on a Pin 第二节Text B We Should Cherish Our Children’s Freedom to Think 本章实践能力培养内容:在讲授中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八章My Personal Manager 本章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掌握文章中的基本语言点和语法结构,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本章教学难点:文化背景知识和写作技巧 第一节Text A My Personal Manager 第二节Text B And If Elected 本章实践能力培养内容:在讲授中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第九章Against All Odds 本章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掌握文章中的基本语言点和语法结构,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本章教学难点:文化背景知识和写作技巧 第一节Text A Against All Odds 第二节Text B The Dark Gift 本章实践能力培养内容:在讲授中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十章The Green Banana 本章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掌握文章中的基本语言点和语法结构,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本章教学难点:文化背景知识和写作技巧 第一节Text A The Green Banana 第二节Text B The Secret Lost in the Water 本章实践能力培养内容:在讲授中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十一章The Midnight Visitor 本章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掌握文章中的基本语言点和语法结构,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本章教学难点:文化背景知识和写作技巧 第一节Text A The Midnight Visitor 第二节Text B The Night the President Met the Burglar 本章实践能力培养内容:在讲授中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十二章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 本章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掌握文章中的基本语言点和语法结构,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本章教学难点:文化背景知识和写作技巧 第一节Text A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

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考点整理

现代教育技术重点 第一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论 第二节 1、教育技术:从广义上来说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 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和无形的(智能形态) 两大类。单选或多选,小几率名词解释 2、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明确指出了教育技术的两个研究对象(学习 过程、学习资源)和五个研究领域(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妥妥的多选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3、教育技术的主要意义在于:利用系统科学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 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实施并给予评价和修改,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促进学习者的更好发展。 4、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技术手 段的教育技术。这里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妥妥多选 5、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多选问几个阶段,单选问谁提出的,提了什么主张,重点) 视觉教育阶段(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倡导者强调的是利用视觉教材作为辅助,以使学习活动更为具体化,主张在学校课程中组合运用各种视觉教材, 将抽象的概念作具体化的呈现。) 视听教育阶段(戴尔提出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视听教学即为视觉材料、听觉材料或是其综合) 视听传播阶段 教育技术阶段(美国试听教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简称AECT,1972年该协会将其实践和研究的领域正式名为教育技术,从此成为一门独 立的学科) 第三节 1、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多选 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支撑教育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教育部于2004年12月(单选)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该 标准具体规定了相关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结构要求和达到各等级的培训所需的基本内容。下面是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 意识与态度 知识与技能 应用与创新 社会责任多选 第五节 一、学习理论(包含哪些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选择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