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知识点

小学科学知识点

小学科学知识点
小学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学生知识点复习

第一册

《人与植物》单元

1、人类已经发现的植物约有30多万种。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2、认识植物体的各部分名称,知道绿色开花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

3、10月16日为世界粮食日。

《人与动物》单元

1、人类已经发现的动物约有150多万种。自然界里的动物是多种多样的。

2、会根据一定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3、昆虫的共同特征:身体分(头)(胸)( 腹)三部分,胸部有( 2对)翅,( 3对)足,头上有一对触角。

4、动物按食性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

《人与水》单元

1、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一定的形状、会流动的液体。

2、学会用眼、耳、手、鼻、舌等感官认识物体的方法,并注意不要随便尝或闻自己不知道的物体。

3、目前,北京城市用水主要是密云水库的水和地下水。

4、流动的水是有力量的,影响水流力量的因素有:水位高低和流量大小。

5、3月22日是世界水日。

《人与空气》单元

1、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一定的形状、会流动的气体。

2、地球的周围围绕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层,就是大气层,保护着地球。

3、会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并会解决实际问题。

4、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并举出生活中的事例。

5、会列举生活中空气应用的事例。知道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6、人每分钟呼吸20次左右。

《人与大地》单元

1、会举岩石应用的事例。

2、砂的颗粒大、黏性小,颗粒之间缝隙大,容易渗水。

3、黏土的颗粒小、黏性大,颗粒之间缝隙小,不容易渗水。

4、土壤是由水、空气、砂、黏土和腐殖质构成的。

10月16日为世界粮食日。3月22日是世界水日。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

第二册

第1单元

一、名词解释(概念、定义、结论)

1、物质:

上面的过程也记录了溶解的过程描述。

2、溶解:溶解在水里的物质有食盐、白糖、味精、纯碱……

3、不溶解:不溶解在水里的物质有砂、土、面粉、豆粉……

4、水的净化:人们根据需要,除去水中杂质、杀死水中病菌,使水变成干净的水。

5、沉淀:除去水中一部分不溶解的杂质,将含有杂质的水放置一会儿。

6、过滤:用铁架台、玻璃棒、滤纸、漏斗等工具净化水的方法。

7、消毒:把水煮沸或者把消毒药品放入水中,杀死看不见病菌的方法。

二、操作方法:

1、加快溶解的方法:物质颗粒小、溶液温度高(热)、搅拌。

2、净化的方法:沉淀、过滤、消毒。

3、水的过滤操作实验:

名称:水的过滤实验

目的:学会做水的过滤实验

器材:铁架台、铁环、烧杯、滴管、一杯清水、漏斗、玻璃棒、滤纸、浑浊的泥水。

三、阅读知识:

1、酒精能溶解碘。消毒用的碘酒是碘溶解在酒精里制得的。

2、汽油可以溶解油脂。衣服上沾上油迹、油墨等,可以用汽油擦洗干净。

3、北京自来水的水源:地表水、地下水。

地表水主要来自密云水库。

地下水主要以潮白河、永定河等河流附近的水源井为取水源。

4、水污染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的健康。为了保护人民的健康和水资源,我国颁布了《环

境保护法》。

第2单元

一、名词解释(概念、定义、结论)

1、热空气:热空气会上升,因为它比空气轻。

2、风:风是由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留过来而形成的。

3、风是有方向的,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

例:风从东方吹来,就为东风。

吹东风时,纸条向西飘。

4、风向:8个基本风向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5、风力:指风速的大小。

风速越大、风力越大。风力用“风级”表示,通常把风力划分为13个等级,

即0级——12级,无风为0级,最大的风力为12级。

6、风级歌:

0级烟柱直冲天,1级青烟随风偏。

2级轻风吹脸面,3级叶动红旗展。

4级枝摇飞纸片,5级小树随风摇。

6级举伞有困难,7级迎风走不动。

8级风吹树枝断,9级屋顶飞瓦片。

10级拔树又倒屋,11级~12级陆地上很少见。

7、气温:空气的冷热程度。

二、操作方法

1、气温是气温计测定,使用时,要注意:离地1.5米高、空气流通、太阳晒

不到。

2、温度计的使用:

名称:学习使用气温计

目的:学会观察和记录气温

器材:气温计、笔和纸

三、阅读知识

1、热空气应用:热气球(200多年前,法国人制造的。),孔明灯(1700百多

前,我国古代的军事家诸葛亮。)。

2、自然界的风实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形成。当两地冷热不同时,热地方

的热空气就会上升,这样,冷地方的冷空气会向热地方流动,来不补充热空

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于是就形成了风。

3、我国常用的气温计是摄氏度计,摄氏温度计上有℃的标记。用摄氏温度计测

定的是摄氏温度。

四、其它

第3单元

一、名词解释(概念、定义、结论)

1、植食动物:人们将植物为食物的动物。

2、肉食动物:人们将以其他动物喂食物的动物。

3、杂食动物:人们将又植物又吃其他动物的动物。

4、动物保护自己的方式有:

逃跑、装死、吓唬、

保护色(斑马、青蛙、鱼)

拟态(枯叶蝶、尺蠖、竹节虫)

硬壳(乌龟、蜗牛、鳖)

自切(海星、海参、壁虎)

放臭气(黄鼠狼、臭鼬)

5、动物繁殖后代的方法:

胎生(兔、熊猫、猩猩、猪、狗……)

卵生(蚕、菜粉蝶、蜻蜓、蝗虫……)

6、动物出生后,都要经历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等生命过程。

二、操作方法

1、根据牙齿的形态判断动物种类。

2、蚕和菜粉蝶繁殖的方法:卵——幼虫——蛹——成虫

3、蜻蜓和蝗虫繁殖的方法:卵——幼虫——成虫

4、兔和狗繁殖的方法:胎儿——幼兔(狗)——小兔(狗)——大兔(狗)

三、阅读知识

1、蛇为什么能吞食比自己头部大的食物?

蛇类头部与口腔开合有关的骨骼和其他动物有两点不同:

它的下巴(即下颌)可以向下张得很大,因为舌头部连接到下巴的几块骨头是可以活动的。

蛇的下巴能够向左右拉开,因为下巴内的左右两块骨头彼此用韧带连接,不像其他动物那样愈合在一起。

2、动物繁殖的方式主要有卵生和胎生两种。一般情况下,蚕、蚂蚁等昆虫,鱼类,

青蛙、蟾蜍等两栖类,蛇、海龟等爬行类以及鸟类等动物都是卵生的。大多数哺

乳类动物是胎生的,但有一些低等哺乳动物是卵生的,如鸭嘴兽。

第4单元

一、名词解释(概念、定义、结论)

1、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飞(榆、蒲公英、槭)

喷(葫芦科)

钩(苍耳、鬼针草、蒺藜)

抛(醡浆草)

弹(大豆、曼陀罗、凤仙花)

2、植物传播种子可借助:风力、动物、水流、自身弹力。

3、像菜豆、蚕豆和花生这样的种子是由种皮和胚两部分组成。种皮是保护胚。胚是

种子里最主要的部分。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新的植株。

4、像玉米的种子是由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

5、绿色开花植物一般要经历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等生命过程。

6、植物的根由吸收水分的作用,主要靠根毛吸收水分。

二、操作方法:

1、解剖种子的方法:

实验名称:观察和解剖种子

实验目的:初步学会观察和解剖种子,认识种子的构造

实验器材:泡胀的种子,镊子,放大镜

实验步骤:

三、阅读知识

1、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会经历发芽、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等生命过程。

不同的植物的生长过程各不相同。

2、植物的寿命不同:一年(凤仙花、水稻);

二年(白菜、小麦);

多年(松树)。

3、植物的根大都生长在土壤里,是植物体的地下部分。植物的根主要是把植物固定

在土壤里,并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料。植物的根还具有支持和攀缘等作用。

4、在农业生产上,进行深耕、合理施肥和灌溉,可以为植物的根系发育创造良好的

条件。此外,在山坡、河岸和沙地上造林,就是利用树木根系的作用,来固堤、保土和防止水土流失。

第5单元

一、名词解释(概念、定义、结论)

1、铁是由铁矿石冶炼来的;铜是由铜矿石冶炼而来;铝是由铝土矿冶炼而来。

2、通过有无光泽、颜色、软硬、有无延展性来认识铁、铜、铝的特性。

3、煤是植物经过几百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4、煤层埋藏的深浅不同。埋藏得较深的煤需要开凿矿井,在地下开采;埋藏得较浅或在

地表的煤可以用挖掘机进行露天开采。

5、煤隔绝空气并加热以后,可以得到焦炭、煤焦油和煤气等。煤气和煤焦油中含有许多

有用的成分。

二、操作方法:

1、铜铁铝特性的操作方法

2、

三、阅读知识:

1、许多日常被称为铁、铜、铝的物品,实际上大都是是由铁、铜和铝与其他金属或非金

属组成的合金制成的。

2、铁是现代工业最重要和应用最多的金属材料,常用的是铁和碳等组成的合金,即钢和

铸铁。铜合金如青铜、黄铜、白铜广泛用于建筑材料、电工器材、机械材料和乐器等。

铝合金是航空工业不可缺少的材料,在交通、建筑、轻工、仪表、机械、家用电器等方面都得到广泛应用。

3、煤除了作为重要的燃料外,还是重要的现代化原料,能制造出塑料、染料等。

4、石油是一种粘稠状的液体,通常是黑色或深棕色的,有特殊的气味,易燃烧。它是海

洋生物死后被埋藏起来,经过几百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

5、有石油的地方通常也有天然气。

6、开采出来的石油叫原油。

7、原油经过加工,可以得到液化石油气、汽油、石脑油、煤油、柴油、沥青等。

8、石脑油、柴油和煤油等还是许多化工产品的原料,经过加工,可以制成塑料、化学纤

维、药品等。

9、开采石油和天然气通常采用钻井的办法。

10、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

11、石油、天然气在地球上的蕴藏量是有限的,我们要珍惜这些宝贵的资源,不能

浪费。

四、其它:

第三册

第一单元《经历科学》

一、名词解释(概念、定义、结论)

1、科学家的工作(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观察、实验、收集整理资料、

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环节。科学家在发现水杉的过程中做了观察和收集证据、资料等工作。科学家在发现维生素B1的过程中做了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工作。

2、摆: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定的;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系,与摆锤的轻重无关,摆线越短,摆动的越快。

3、温度:物体有冷有热,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确定物体的温度要使用温度计。

二、操作方法:

1、观察身边一种植物的形态特征:观察植物的生长环境、整体形态和各部分的形态

并记录、描述和交流观察到的植物的形态特征。

2、测量水温的变化:见报告册第5页

三、阅读知识:

1、水杉就是外国科学家认为已经灭绝并根据植物化石命名的“变形的世界爷树”,人

们称水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

2、正常体表温度平均约为37.3℃,正常生理情况下体温会随着昼夜、年龄、性别和活

动的情况不同而有一定的波动,但变动幅度不会超过1℃。一昼夜中,清晨2—4时体温最低,午后4—6时最高。人体具有自动调节体温的功能。体温超过正常幅度时就称为发烧或发热。

第二单元《植物的叶和茎》

一、名词解释(概念、定义、结论)

1、一个完整的叶是由叶柄、叶片和托叶三部分组成的(完全叶)。缺少一部分和几部分

的叶叫做不完全叶。

一个叶柄上生有一个叶片的,叫单叶。每个叶柄上有2片以上的小叶的,叫做复叶。

复叶是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受到环境的影响而由单叶变化来的。

叶片是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的。表皮具有保护作用。有的叶片表皮外壁常具有角质层,可以防止水分的过多失散以及病毒和大气污染物的伤害。有的叶片上还有各种毛状物,这也是植物的保护性结构。叶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脉是叶片的支撑骨架,又是叶片中的运输管道。叶脉的形态特点对鉴定植物有很大的价值。

2、比较就是对照各个事物,找出它们的差异点和共同点,从而确定事物的特殊性质和

一般性质。分类就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共同点把事物归为一大类,又可以根据事物的差异点把一大类事物划分为几小类。经过比较和分类,杂乱的事实材料就会被整理的有条理了,并能为进一步的研究做准备。

3、茎的共同特征:茎上有节,节上有叶,叶腋有芽。两节之间的部分叫节间。

生有木质茎的植物叫做木本植物,主茎明显而直立的多年生木本植物叫做乔木,没

有明显主茎的多年生木本植物叫做灌木。草质茎一般比较矮小柔软,生有草质茎的植物叫做草本植物。

4、在植物的茎里有两种管子:一种是运输水分的管道叫做导管,它能把根吸收的水分运

送到植物的叶、花、果实和种子里等;另一种是运输养料的管道叫做筛管,它能把叶制造的养料运送到花、果实和根里等。

5、按照茎的生长方式可分为: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匍匐茎

按茎的质地可以分为木质茎、草质茎

6、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茎有多种变态:A变成卷须:丝瓜、南瓜、葡萄等;B卷须的

末端变成小吸盘:地锦等;C变成刺:皂角等。植物的茎长在地下叫地下茎,有:块茎(马铃薯、菊芋)、球茎(荸荠、芋头)、鳞茎(洋葱、水仙)、根状茎(藕、姜)等。

7、近年来,能源越来越短缺,人们在寻找、利用植物来替代能源的方法。过去树木和农

作物的秸秆常被用作柴火燃烧。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找到了开发绿色能源的一些方法:种植“造油植物”、从藻类中提取燃油;利用水葫芦生产沼气等。

二、实验操作:

1、观察3 植物叶片的内部构造见报告册第8页

2、观察4 观察植物叶的形态并进行分类见报告册第10页

3、观察5 观察植物茎的组成见报告册第11页

4、实验3 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见报告册第12页

三、阅读

1、叶镶嵌:植物在同一枝上的许多叶片,以镶嵌的状态交错排列而不互相遮挡的现

象,叫叶镶嵌。叶的镶嵌现象可以是每张叶片接受阳光的面积最大,以利于进行光合作用。

2、植物叶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有针形(松)、带形(玉米)、卵形(马齿苋)、心形

(紫荆)、椭圆形(杜鹃)、扇形(银杏)、掌形(鸡爪槭)、马褂形(鹅掌楸)等。

叶的形状特征可以作为鉴别植物的一个依据。

不少植物的叶有变态现象。

豌豆复叶顶部的小叶→卷须洋葱、百合鳞茎上的叶→鳞片状

洋槐的托叶→刺猪笼草的叶→小瓶的样子

3、树皮有很重要的经济价值:中药、绝缘材料、进行装饰绘画、提炼烤胶、做染料、

做香料等。树皮对植物的茎起保护作用,树皮如果被刻画、捆绑,那么树皮中的管道就会被破坏,影响营养物质的运输。

第三单元《电与生活》

一、名词解释(概念、定义、结论)

1、物体经过摩擦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就说物体带了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叫做摩擦起电。物体摩擦起电后产生的电叫做静电。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静电集

尘、静电喷涂、静电提纯、静电复印、静电植绒等。静电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带静电的衣服会裹在身上。

2、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叫做正电,用“+”表示;用毛

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叫做负电,用“-”表示。同种电互相排斥,异种电互相吸引。

3、两个带不同电的物体相互接近时,有时会出现电火花,并发出噼啪声,这种现象叫做

放电。

雷电是天空中带不同电的云相互接近时,发生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落雷是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放电现象。

落雷能击毁建筑物、树木、击伤、击死人畜等。雷雨天气的安全注意事项:不要在旷野和高处停留;不要在大树或高墙下避雨;一般不要开电视机、收音机等电器。

4、常见的电池有:干电池、银锌电池(纽扣电池)、充电电池、蓄电池和太阳电池等。

太阳电池可以把太阳光能变为电能。

干电池的黄铜盖一端(碳棒)是正极,用“+”表示;另一端的底板(锌壳)是负极,用“-”表示。用完的废旧电池会污染环境,应该回收和加以利用。

5、小电珠的构造:玻璃泡(灯丝、金属架)、灯口(两个连接点)

用导线把电池、小电珠、开关等连接起来,组成一个闭合的环路,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电路。(要知道电池的电是怎样通过小电珠的)

6、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不同的物体导电的能力不同。铜、铝的导电能力比较强,人们一般用它们

做电线及电器中的导电部分。塑料、橡胶等不容易导电,人们一般用它们

做电线中的绝缘部分。有些物体如布条、木头、空气、土等,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导电。

人体是导体,接触到带电物体的时候,就会有电流从人体通过。如果电流较强,就可能发生触电事故造成伤亡。因此,我们要十分注意用电安全。

二、操作方法:

1、实验4认识正电和负电的作用:会做两种电相互作用的实验见报告册第16页

2、实验6点亮小电珠:学会用电池、导线、开关、小电珠组装简单电路见报告册第18

3、实验7鉴别导体和绝缘体:会用简单电路检验某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见报告册

20页

第四单元《磁与生活》

一、名词解释:

1、磁铁的性质:(1)磁铁有磁性,磁铁上磁性较强的部分叫做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分

别用字母“N”和“S”做标记;(2) 磁铁具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3)磁铁具有指南北的性质。

2、实验中得到的观察和测量结果称为数据。实验结束要对数据进行分析,看是否存在规

律或趋势。如果把数据整理成表格或图表,常能更清楚地看出它们的规律。再思考这

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它们能否支持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指出了你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否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

3、将钢针在磁铁的磁极上按照一定的方向摩擦几下,钢针就有了磁性,这种现象就叫做

磁化。

应用磁化技术可以把信息记录在磁带、磁盘、磁芯上。有时磁化是有害的:电脑、电视机、手表和磁盘放在靠近磁铁的地方,其中的部分零件会被磁化,影响其使用。4、地球相当于一个巨大的磁铁。它的南极在地球的地理北极附近,它的北极在地球的地

理南极附近。磁铁受到地球磁极的影响,指向地球的地理北极附近的一段叫做磁铁的北极,指向地球的地理南极附近的一段叫做磁铁的南极。磁铁的北极用字母“N”表示,磁铁的南极用字母“S”表示。如果附近没有其他强磁铁的影响和干扰。磁铁就有指向南北的性质。

5、电能产生磁。通电后能吸铁,断电后不能吸铁的装置叫电磁铁。电磁铁的构造:铁芯

和线圈。电磁铁的特殊性质:(1)电磁铁通电能产生磁性,断电磁性消失;(2)改变电流方向与改变线圈绕制的方向,可以改变电磁铁磁极的方向;(3)改变电流大小与增减线圈的数量可以改变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二、操作方法

1、实验8磁铁上不同部位的吸铁能力:认识磁铁上磁极吸铁的能力较强。见报告册第

21页

2、实验9两块磁铁的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认识磁铁具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见报告册第23页(能够正确标出找出磁铁的N极、S极)

3、实验10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认识磁铁具有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质。见报告册第24页

4、制作1 自制指南针:学习钢针磁化的方法见报告册第25页

5、实验11影响电磁铁吸铁能力大小的因素:认识电磁铁吸铁能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见报告册第27页

三、阅读:

1、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2000多年前我国根据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发明

了能指示方向的司南。近1000年前我国又发明了制作和使用都很方便的指南鱼。现代人们使用的各种指南针都是根据磁铁能够指南北的性质发明的。

2、在生产和生活中,电磁铁的应用:电铃、磁悬浮列车、电磁起重机等。电磁起重机是

利用电磁铁的原理制作的搬运钢铁材料的设备。

第五单元《声与生活》

一、名词解释: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

慢,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低。

2、当物体振动发生时,会引起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空气的振动可以向四周传播。声

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常温

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40米。声音在水中和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声音在水中美妙大约可以传播1500米;在钢铁中美妙大约可以传播5000米。

3、乐音:悠扬和谐、悦耳动听的声音。乐音能够消除紧张和疲劳,还能使病情好转。动

物的生长也可能与音乐有关系。

4、噪音:是物体无规律的、杂乱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城市噪声主要有:工业噪声、施工

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等。噪声的强弱用“分贝”表示:分贝数越大,表示声音越强。一般把60分贝的声音成为噪声。

二、操作方法

1、实验12 研究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见报告册第29页(找

出摞在一起五个相同的盒子中的空盒子)

2、实验13 空气能传播声音:认识空气是可以传播声音的。见报告册第30页

3、实验14研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认识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见报告册第32页

三、阅读

1、音调太高或太低,人都听不见。人只能听见每秒振动在20次到2万次之间的声波;

蝙蝠、鲸、狗等能听见每秒振动超过2万次以上的声波;马、鱼、海蜇、鸟等能听见每秒振动不到20次的声波。每秒振动超过2万次的声波叫超声波,每秒振动不到20次的声波叫次声波。

2、声音是一种波,人们又把它叫做声波。水波可以向远处传播,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

但声波和水波不同,声波是纵波。

第四册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空气》

一、名词解释(概念、定义、结论)

1、空气的组成:1.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和其他气体(包括二氧化碳、水蒸气、稀

有气体等)组成。

2、空气成分所占比重:干燥的空气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其他气体约占

1 %。

3、氧气的及性质: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有支持燃烧的性质。

4、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是无色的气体,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具有使澄清石

灰水变浑浊(白)的性质。

5、容易燃烧的物质叫易燃物。

6、燃烧需要的条件:易燃物、氧气和一定温度,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燃烧才会发

生。

二、操作方法:

1、氧气支持燃烧”的实验。

实验材料:火柴、木条、装有氧气的集气瓶(瓶口盖有玻璃片)、废物盒、湿布。

实验步骤:

1.用火柴点燃木条,将火柴摇灭,放入废物盒,然后吹灭木条。

2.将集气瓶口的玻璃片拉开一道缝,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入。

3.观察。

4.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带火星的木条,重新燃烧起来,而且比在空气中燃烧的剧烈。

实验结论:氧气有支持燃烧的性质。

2、设计“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实验。

实验材料:火柴、木条、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瓶口盖有玻璃片)、废物盒、湿布。

实验步骤:

1.用火柴点燃木条,将火柴摇灭,放入废物盒。

2.将集气瓶口的玻璃片拉开一道缝,把带燃烧的木条放入。

3.观察。

4.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燃烧的木条,立刻熄灭。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有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3、设计“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实验。

实验材料:大烧杯1个、火柴、蜡烛2根、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瓶口盖有玻璃片)、废物盒、湿布。

实验步骤:

1.在烧杯底部固定两根高低不同的蜡烛,用火柴点燃,将火柴摇灭,放入废物盒。

2.沿杯壁把二氧化碳“倒”入烧杯里。

3.观察。

4.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低处的蜡烛先灭,高处的蜡烛后灭。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4、设计“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的实验。

实验材料:澄清石灰水1瓶、清水1瓶、二氧化碳2瓶、干布。

实验步骤:

1.将澄清石灰水和清水分别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中。

2.堵住瓶口摇晃几下。

3.观察。

4.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澄清石灰水发白变浑浊,清水没有变化。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

5、设计“燃烧需要一定条件(易燃物、氧气、一定温度)”的实验。

实验材料:铁盘2个、火柴、酒精灯2个、三脚架2个、玻璃杯1个、废物盒。

实验步骤(1):(燃烧需要氧气)

a.将2个铁盘分别放在2个三角架上。点燃2个酒精灯,分别放在2个三脚架下面。

b.在2个铁盘上各放一根火柴,火柴燃烧后将玻璃杯罩在其中一个火柴上。

c.观察。

实验现象:罩在玻璃杯下的火柴很快熄灭,而没有罩玻璃杯的火柴燃烧了一段时间。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氧气。

实验步骤(2):(燃烧需要易燃物)

a.在2个温度很高的铁盘上各放一根火柴,火柴都燃烧后,在其中一个铁盘内继续放

火柴,另一个不放。

b.观察。

实验现象:没放火柴的铁盘上燃烧现象消失了,而不断放火柴的铁盘山燃烧现象持续出现。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易燃物。

实验步骤(3):(燃烧需要一定温度)

a.将其中一个铁盘下面的酒精灯拿开。

b.将两根火柴分别放在2个铁盘上。

c.观察。

d.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没有拿开酒精灯的铁盘上火柴很快燃烧,拿开酒精灯的铁盘上火柴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一定温度。

三、阅读知识:

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2、充入飞艇和气球的稀有气体是氦气。

3、200多年前,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基础上,经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

4、氧气是物体燃烧以及动植物、人类呼吸所必需的气体。

5、固体的二氧化碳叫干冰。

四、其它

第二单元《共有的家园》

一、名词解释(概念、定义、结论)

1、地球内部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2、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

约是24小时。

3、地球是人类和生物的共有家园。

4、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意义:没有地球,人类和生物就无法生存,在这些有生命的物

体中,缺少了哪一部分,对其他部分都难以存在,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5、地球每天不仅围绕地轴自传,同时还围绕太阳转动。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地球的公转。

6、四季变化交替出现是因为地球公转的原因。

7、地球是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组成的。

8、地球仪转动时,围绕旋转的轴叫做地轴。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极的线叫经线,

也叫子午线。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

9、地球是生命的摇篮。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地球上有水和氧气,有适宜的温度,

它们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目前所知道的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人类和动植物生存的地方。

二、操作方法:

1、设计“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蜡烛、地球仪、废物盒、湿布。

实验步骤:

1.将地球仪上粘一个标记

2.把蜡烛用火柴点燃,将火柴摇灭,放入废物盒。

3.将点燃蜡烛(代表阳光)和地球

仪(代表地球)放在同一直线上。

2.转动地球仪。

3.观察。

4.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在“阳光”的照射下,“地球”上明显分为明暗两半球,明亮的部分向着“太阳”,那里是白天;黑暗部分背着“太阳,那里是黑夜”。当“地球”

转动时,同一地点便会发生昼夜交替现象。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传,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2、地球的内部构造

实验材料:地球构造模型

实验步骤:

1.推测地球内部的构造:介绍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根据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

推测地球的内部会是什么样的;将推测的结果画下来;交流各自的推测,并简要说明理由。

2.观察地球构造模型:出示地球构造模型,仔细观察;将模型与自己的推测进行比较;

明确地球的内部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结合教材内容,了解更多关于地球内部构造的秘密。

总结:总结对地球内部构造的认识情况。

三、阅读知识:

1、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第一次论证了大地是个球体。

2、16世纪初,麦哲伦的船队的环球航行,使人们相信大地是球体。

3、少年儿童应保证每天9 ~ 10 小时的睡眠。

4、睡眠日是3月21日。

5、地球日4月22日。世界环境日6 月5日。

第三单元《植物的花和果实》

一、名词解释

1、一朵完全花主要是由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雄蕊和雌

蕊是一朵花的主要结构。

2、果实的结构是由果皮和种子两个部分组成的。根据果实成熟后果皮的形态特征,

可以分成肉果和干果两类。果皮肥厚多肉的,叫做肉果。果皮干燥的,叫做干果。

二、操作方法

1、解剖桃花、白菜花

实验材料:镊子、桃花、白纸。

实验步骤:

1.用镊子把桃花的各个部分,自外往里地一层层剥下来。

2.把相同部分排列白纸上。

3.观察。

4.解剖白菜花(同上)。

5.找结构上的相同点。

实验现象:白菜花和桃花都是由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

实验结论:像桃花、白菜花那样,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都有的花,叫做完全花。

2、解剖苹果、梨 实验材料:水果刀、苹果、梨。 实验步骤:

1.将苹果和梨分别横切或纵切。

2.观察。

3.找结构上的相同点。

实验现象:苹果和梨都有果皮和种子。

实验结论:苹果和梨都是植物的果实,它们的结构都是由果皮和种子构成的。由此可以

推想,果实都有果皮和种子。

三、阅读知识

1、解剖花应使用 镊子 。

四、其它

1、

2、

横切

纵切

3、

第四单元《关爱健康》

一、名词解释

1、食物中含有 蛋白质、脂肪、淀粉、水、无机盐、维生素、纤维素 等多种营养成分。

2、每天吃的食物应该讲究 合理搭配 。

3、滴碘酒变蓝色 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淀粉;用纸压有油迹 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脂

肪;把面粉包起来水中挤压,得到面筋 可以检验蛋白质。

4、胃和肠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胃位于腹腔的中上部偏左 的地方。肠位于腹腔的中

下部。

5、肺 是人体主要的呼吸器官。它在胸腔内,分为 左肺 和 右肺 。

6、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进的气体含有的 二氧化碳 多, 氧气 少。

雄蕊 花瓣 雌蕊 萼片 果皮 种子

7、心脏 是人体输送血液的主要器官,它在 胸腔中间稍偏左的地方。

8、从口腔到肛门的通道叫做消化道;从鼻腔到支气管的通道叫做呼吸道。

二、 操作方法

鉴别食物成分的实验

器材:面粉、纱布、水槽、花生米、馒头(土豆)、镊子、白纸、碘酒、

三、阅读知识

1、世界无烟日 5月31日 。

2、一般在平静时,儿童少年的心脏每分钟跳动 90 次左右。

四、 其他

胃 肝 心脏 胃 大肠

小肠

第五单元《设计与制作》

一、名词解释

1、我们周围的物体都是有结构的。物体的结构与它们的功能相适应。

2、支架的结构不同,变形的程度也不同。三角形结构最不容易变形。

3、物体承受力的大小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

第五册

第1单元

一、名词解释(概念、定义、结论)

8、蒸发:在常温下,液体状态的水会吸收周围的热,慢慢地变成气体状态的水蒸气,

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蒸发。

9、水蒸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用肉眼看不见的气体。

3、水吸热水蒸气

(液体状态)(气体状态)

4、液体都有蒸发现象。

5、沸腾:当水加热到一定温度,再继续加热时,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并且内部会

产生大量的气泡,但水的温度保持不变。这种现象叫做沸腾。

6、水沸腾的温度与大气压有关。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是100℃,又叫沸

点。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压力会逐渐减小,水沸腾的温度也会跟着降低。

7、凝结: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会在物体表面形成小水珠。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水蒸气放热水

(气体状态)(液体状态)

8、露的形成:自然界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会在物体表面形成小水珠。(0℃以

上)

9、霜的形成:自然界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会在物体表面形成小冰晶。(0℃以

下)

10、一般物质有三种状态:固体状态、液体状态、气体状态。温度的改变可以

使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

11、

水蒸气(气体)

放热吸热放热吸热

吸热

(液体)水冰(固体)

放热

(冰、水、水蒸气之间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水的三态变化是可逆的。)

12、“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许许多多的小水珠。

13、雾、云、雨、雪的形成:(见报告册12页学习卡)

14、水在自然界里是循环运动的。

二、操作方法:

小学科学知识点归纳

三~~~~六年级科学知识归类 ●《冷与热》 ●1、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水受冷时体积会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热胀冷 缩。 ●2、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 计。 ●3、我知道的温度计有水温计、室温计、体温计、高温计、数字温度计。测量人体温度 的温度计叫体温计,它的测量范围一般在35℃- 42℃之间,因为人体正常体温是37℃。 ●4、水烧开时的温度大致是100℃;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 ℃。 ●《溶解》 ●1、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微粒是均匀地分散的,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则不行。因此我们可把它们分为可溶物质和不 可溶物质。 ●3、我们常用的加快溶解的方法有:切碎、加热以及搅拌等。 ●4、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5、溶解现象不仅发生在液体与固体之间,还发生在液体与液体以及液体与气体等多种 状态的物质之间。 ●6、水里的动物和植物呼吸的就是溶解在水里的空气。 ●《电》 ●1、发电厂发出通过电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 人死亡的电)5500V以上是高压电,不要靠近高压电线,铁塔、变电所。这些地方的电更危险。5500V以上的高压电,能越过一段距离电击,使人触电死亡。 ●2、我们将电分为没有触电危险和有触电危险的两大类,直流电一般比较安全,交流电 一般比较危险,不安全。 ●3、由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电流动的环路叫电路。在点亮小灯泡的电路中,电从电 池的一端流出,通过电线、小灯泡流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环路,灯泡就会发光。 ●4、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就是3v。所以小灯泡特别亮。两 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小灯泡不太亮。 ●5、干电池的一端是铜帽,另一端是锌壳。当电池的这两端被电线直接连接在一起时, 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电池和电线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不仅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会很快坏掉。所以一般在电线中间安一个开关。 ●6、像铜丝那样可以通过电流的物质叫导体;像电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能通过电流的 物质叫绝缘体。例如金属是导体,铜、铁、铝、锌、大地等是导体;丝绸、陶瓷、塑料、橡胶、干木材、空气是绝缘体。) ●7、在户外遇到雷雨时,不要躲在树下。因为大树容易遭雷击。

小学科学知识点

小学科学知识点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

五年级学生知识点复习 第一册 《人与植物》单元 1、人类已经发现的植物约有30多万种。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2、认识植物体的各部分名称,知道绿色开花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 3、10月16日为世界粮食日。 《人与动物》单元 1、人类已经发现的动物约有150多万种。自然界里的动物是多种多样的。 2、会根据一定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3、昆虫的共同特征:身体分(头 )(胸 )( 腹)三部分,胸部有( 2对)翅,( 3对)足,头上有一对触角。 4、动物按食性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 《人与水》单元 1、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一定的形状、会流动的液体。 2、学会用眼、耳、手、鼻、舌等感官认识物体的方法,并注意不要随便尝或闻自己不知道的物体。 3、目前,北京城市用水主要是密云水库的水和地下水。 4、流动的水是有力量的,影响水流力量的因素有:水位高低和流量大小。 5、3月22日是世界水日。 《人与空气》单元 1、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一定的形状、会流动的气体。 2、地球的周围围绕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层,就是大气层,保护着地球。 3、会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并会解决实际问题。 4、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并举出生活中的事例。 5、会列举生活中空气应用的事例。知道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6、人每分钟呼吸20次左右。 《人与大地》单元 1、会举岩石应用的事例。 2、砂的颗粒大、黏性小,颗粒之间缝隙大,容易渗水。 3、黏土的颗粒小、黏性大,颗粒之间缝隙小,不容易渗水。 4、土壤是由水、空气、砂、黏土和腐殖质构成的。 10月16日为世界粮食日。3月22日是世界水日。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第二册

小学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四周较薄)(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等。 8、至少两个以上的(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最全面小学科学知识点归纳 (3)(精华版)

小学科学知识点归纳 一、电基础知识: 1、发电厂发出的、通过电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 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高压电有5500V 以上.干电池的电压是 1.5V. 2、电可以分为没有触电危险的和有触电危险的两大类. 3、在户外遇到雷雨时,不要躲在树下,更不要躲在孤零零的一棵树下.大树容易遭到雷击.不要靠近高压电线、铁塔、变电所.这些地方的电更危险.5500V 以上的高压电,能越过一段距离电击,使人触电死亡.学校和家里的电线、插座的电都是很危 险的220V 的电.不要用这些电线、插座的电做实验 4、电流过灯丝的时候,灯泡才发光. . 5、干电池的一端是铜帽,另一端是锌壳.当电池的这两端被电线直接连接在一起时, 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电线和电池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 也会很快坏掉. ,不仅灯泡不能发光,电线 6、电从电池的一端流出,通过灯泡,回到这个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环路, 灯泡就会发光.小灯泡不亮,说明灯泡中没有电流通过 电流动的环路叫电路. .由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 7、不能用我们实验室的电路检测器检测家用220V 的电器电路. 8、电路故障了,我们可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出哪里出了问题 法来排除故障,使灯泡亮起来. .我们也可以用替换9、像铜丝那样可以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导体. 像电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能通过电流的物质10、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希望有电的地方. ,我们称它们为绝缘体. .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 11、不要用湿布擦,也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和开关. 12、我们要好好保护绝缘体 13、开关是控制电流通断的. . 14、电路连接的方法有串联和并联两种.我们家里的家用电器一般都是并联的.一节电池的电压是 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就是3V.所以把电池串联起来小灯泡会更亮些.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 1.5V.所以小灯泡不会太亮. 15、电路中的电压超过了小灯泡上标的 二、新的生命 1.5V,灯泡太亮会烧坏灯泡的. 1、2、3、4、油菜和凤仙花一样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组成. 油菜的花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 油菜是十字花科,有4 个花瓣. . 大多数植物的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四部分完全具 备的花叫做完全花.也有四部分不完全具备的花 叫做不完全花. ,这些缺失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就 5、只有雄蕊,没有雄蕊的花是雄花.只有雌蕊,没有雄蕊的花是雌花 有雌蕊的花是两性花. .既有雄蕊,又 6、开花、结果,果实里面长有种子.植物的花承担着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 7、雄蕊一般由 2 部分组成,上面是花药,下面是花丝.花药里藏着许多花粉.雌蕊一般由3 部分组成.上面是柱头,中间是花柱,最下面是子房.柱头有粘性,能粘住花粉.

最全面小学科学基础知识汇总070612(精华版)

小学科学基础知识汇总 三年级:上册 1、植物的页由叶片、叶柄构成。 2、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 蜗牛具有头、嘴、眼睛、触角、腹、尾。 3、人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上肢、下肢)。 4、青少年怎样保证正常的健康成长?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要吃好早餐,注 意营养的均衡搭配,加强体育锻炼,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 的睡眠。 5、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 6、液体——像水这样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的物体。米饭中甜的部分是淀粉分解而成的。 7、糙米比精米有更多的营养物质(维生素)。 下册: 植物种子中能发育成小芽的部分就是胚芽。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物质的混合。混合后各种物质都保持它们的特性,并且 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把它们分离出来。 合后生成新的物质。 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有些物质混 2、石头、水、空气的比较:石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的形状会随着装它的容器形 状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水的体积不会变化。空气既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形状, 它会自动充满任何容器。 和气体。 像石头、水、空气这样的物体,我们分别称它们为固体、液体 3、流动的空气就是风。流动慢成微风,流动快就会刮大风。地球上的空气大约1/5 是氧气(21%),4/5 是氮气(78%),还有1%左右是二氧化碳、水蒸气、二氧化硫等。洁净 的空气是无色味的。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环绕地球的大气层约1000 千米左右。 4、凤仙花的身体有六部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属于一年生植物。 5、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有些动物一生中要经历很大的变化,它们幼年期与成年期的样子很不同,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外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做变态。除了桑叶可养蚕,莴笋叶也可以养蚕,只不过茧较薄,产卵少。 6、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跟物体的大小、轻重无关,而跟物体的比重(密度)与形状 有关,比重大于水的物体,一定会下沉;比重小于水的物体,一定会上浮;比重接近水的 物体容易出现悬浮水中的现象。比重大于水的物体,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和结构,也可以 使物体上浮。通过改变物体形状或借助其它物体,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 7、马铃薯在清水中会沉下去,在盐水中会上浮。盐水的浮力比清水大些。 8、测量水温的方法:(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 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人的正常体温37 度,酒精沸腾78 度,水结冰0 度。 四年级上册: 1、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包括动植物。 2、怎样加快溶解:搅拌、加热(热水)、磨碎(研磨)。 3、水里的动植物呼吸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4、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风向通常用八个方位来记录。 5、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磁极。 磁铁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一端叫北极, 用N表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最全面小学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3)(精华版)

小学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科学,即分科而学,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 如数学、物理、化学等) 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小学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我们来看看。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 绿色开花植物一般是用种子繁殖后代的。 2. 播种前,挑选那些饱满、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的过程叫选种。 3.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4. 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 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太阳提供的能量,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成的。 6. 绿色开花植物如凤仙花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7. 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温度、土壤和适宜的水分等条件。 8. 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和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能从下到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从上到下将植物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 鸡、青蛙、鱼、乌龟等动物都产卵,卵是动物生命的开始。 2. 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放蚕卵的盒子上要扎些不孔,因为蚕卵需要呼吸。 3. 蚕宝宝最爱吃的食物是桑叶,蚕能吐丝结茧,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中,要经过四次蜕皮,蚕和蝴蝶等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蚕蛹经过10-15 天,会变成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4. 养蚕、抽取蚕丝,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远在4000 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养蚕,利用蚕丝织成华丽的丝绸和各种丝织品,并远销国外。 5. 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6. 蚕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蚕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7. 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一般大约为56 天;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小学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总汇资料

小学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汇总资料 (六上)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一、重要知识点 1、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机械】。其中像剪刀、扳手等构造简单的 又叫【简单机械】,常见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斜面、轮轴】。 2、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原理】。 3、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它有三个重要的位置,分别是【支点— 支撑并使杠杆围绕转到的位置;用力点—在杠杆上用力的点;阻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点。】 4、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费力杠杆—阻力点到 支点的距离大;】【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使用杠杆不一定省力【例:省力杠杆——开瓶器、切纸刀、园林剪等;费力杠杠——手术剪、镊子、筷子等; 不省力不费力杠杠——订书机、跷跷板、天平】 5、杠杆尺的钩码怎么挂才平衡? (1)如果两边只挂一个点,只要两边挂的钩码数与它离支点的格数相乘的积相等就行。 (2)如果挂1个点以上,杠杆尺两边各个点上的钩码数和格数的乘积的和要相等。? 左边【2 ×2=4】【右边1×4=4】左边【2×1+1×1=3】右边【1×3=3】6、【“称砣虽小,能压千斤”】是杠杆类工具运用的一个典型事例,生活中的实例还有:羊角锤、尖嘴钳、各种剪刀、镊子、开瓶器等。【小杆秤三点:提绳——支点;秤盘——阻力点;秤砣——用力点】 7、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且可以转动的装置叫【轮轴】,生活中常见轮轴有:【门 把手、汽车的方向盘,水龙头,扳手,螺丝刀等】。 轮轴的作用:【A、在轮上用力带动轴省力B、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费力。】 8、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像塔吊的吊钩上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名称:动滑轮定滑轮滑轮组 作用: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能改变用力的方向,但既能省力,又能的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溶解》复习提纲 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两低”。两低:液面低于滤纸,滤纸低于漏斗口。漏斗下端的管口靠紧烧杯的内壁。 3、高锰酸钾溶解于水后形成了一种紫色、透明的溶液,它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 4、食盐、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肥皂、醋、酒精、小苏打都能溶解在水中,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5、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6、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听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7、切碎(弄得小些)、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8、一杯水(100毫升)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9、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10、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 11、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12、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13、人们利用“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声音》单元复习提纲 1、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听到的声音是音量不同还是音高不同?答:音高不同。 2、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哪个音叉发出的音高? 答:大的音叉音低,小的音叉音高。 二胡有两根弦,空弦拉的时候音有高有低,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弦的粗细。 3、振动物体有长有短,长的与短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短的。 4、振动物体有粗有细,粗的与细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细的。 5、振动物体有大有小,大的与小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小的。 6、振动速度有快有慢,快的与慢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快的。 7、在声音强弱、声音大小,声音轻重中,哪些是指音高?哪些是指音量? 答:声音强弱、声音大小,声音轻重都是指音量。

小学科学自然知识点

小学科学自然知识点 一、电基础知识: 1、发电厂发出的、通过电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高压电有5500V以上。干电池的电压是1.5V。 2、电可以分为没有触电危险的和有触电危险的两大类。 3、在户外遇到雷雨时,不要躲在树下,更不要躲在孤零零的一棵树下。大树容易遭到雷击。不要靠近高压电线、铁塔、变电所。这些地方的电更危险。5500V 以上的高压电,能越过一段距离电击,使人触电死亡。学校和家里的电线、插座的电都是很危险的220V的电。不要用这些电线、插座的电做实验。 4、电流过灯丝的时候,灯泡才发光。 5、干电池的一端是铜帽,另一端是锌壳。当电池的这两端被电线直接连接在一起时,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电线和电池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不仅灯泡不能发光,电线也会很快坏掉。 6、电从电池的一端流出,通过灯泡,回到这个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环路,灯泡就会发光。小灯泡不亮,说明灯泡中没有电流通过。由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电流动的环路叫电路。 7、不能用我们实验室的电路检测器检测家用220V的电器电路。 8、电路故障了,我们可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出哪里出了问题。我们也可以用替换法来排除故障,使灯泡亮起来。 9、像铜丝那样可以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导体。 像电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能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绝缘体。 10、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11、不要用湿布擦,也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和开关。 12、我们要好好保护绝缘体。 13、开关是控制电流通断的。 14、电路连接的方法有串联和并联两种。我们家里的家用电器一般都是并联的。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就是3V。所以把电池串联起来小灯泡会更亮些。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小灯泡不会太亮。 15、电路中的电压超过了小灯泡上标的1.5V,灯泡太亮会烧坏灯泡的。 二、新的生命 1、油菜和凤仙花一样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组成。 2、油菜的花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 3、油菜是十字花科,有4个花瓣。 4、大多数植物的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四部分完全具备的花叫做完全花。也有四部分不完全具备的花,这些缺失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就叫做不完全花。 5、只有雄蕊,没有雄蕊的花是雄花。只有雌蕊,没有雄蕊的花是雌花。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是两性花。 6、开花、结果,果实里面长有种子。植物的花承担着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 7、雄蕊一般由2部分组成,上面是花药,下面是花丝。花药里藏着许多花粉。雌蕊一般由3部分组成。上面是柱头,中间是花柱,最下面是子房。柱头有粘性,能粘住花粉。

小学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植物 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迷信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过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配合进修)、(相易)、(表达)、(讨论)、(记录)等进修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4、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5、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 6、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花木知识。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斥(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8、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9、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10、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通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11、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种植。 1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3、树叶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作古),完成了一生。 14、植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5、能用(丈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6、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你看花木知识。 17、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8、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必定的(寿命)。 19、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必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0、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知识。 第二单元动物 1、动物具有(多样景观),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我们观察蜗牛,要当心观察蜗牛的(外形)、(生活)、(运动)、(反应)、(吃食)、(渗透)、(繁殖)等。 3、蜗牛运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匍匐。 4、蜗牛能对外界的安慰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 5、蚯蚓喜欢生活在(暗淡)、(湿润)的环境。 6、蚯蚓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身体上有(口)、(环带)、(肛门)。 7、蜗牛和蚯蚓的相通点是:都适应(湿润)的环境,身体(柔软),都会(匍匐),会吃(食物),会(渗透),会(繁殖后代)等。 8、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六只(脚)。 9、蚂蚁适应在(陆地)上生活。 10、蚂蚁的特质:生活在(陆地)上,身体有(头、胸、腹)三节,长着六只(脚),运动(匍匐),(群

最新小学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总结

1、根有直根和须根;直根的特点:有明显主根和侧根,须根的特点:没有明显 的主根和侧根,都是不定根,根的粗细和长短相近,看上去像一把胡子;直根:白菜、大豆、蒲公英、芝麻,须根:稻、洋水仙。 2、根的作用: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根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深、广、 多。 3、一株植物所有根的总和,就是一个根系,大豆、白菜等属于直根系,它们有 一条较长的主根和许多短而细的侧根;玉米、水稻是须根系,它们没有明显的主根而是长了许多像胡须一样的根。 4、植物根系生长特点与环境有关:草原上的植物的根密密麻麻联成一个网状, 既可以固定泥土,也可以使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在沙漠中的植物的根系十分发达,有的尽可能往地下伸长,有的尽可能向周围扩大,既能较好固定自己,又利于自己吸收水分。 5、从根的顶端到生用根毛的一段,就是根尖。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部分为根毛; 根毛的功能:吸收水和无机盐、分泌酸类物质、溶解土中不易溶解的养分。 6、植物茎的作用:吸收地下水分和养分,固定植物等。 茎的形态:a、按质地分:木质茎和草质茎;b、按生长状况分:直立茎、缠绕茎(自身缠绕)、攀援茎(卷须攀援)、匍匐茎。 茎的特点:有叶、节、芽。 7、为什么树怕剥皮:植物体叶子制造的养分要通过树皮中的筛管自上而下运输, 切断树皮,养分运输通道中断,根部得不到营养就会“饿死”,而茎和叶也因为得不到水分而不能生长,甚至死亡。 8、叶片有互不遮蔽的规律,叫叶镶嵌,这样的规律有利于叶片尽可能吸收更多 阳光。 9、叶片借助太阳光的能量,利用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淀粉和氧气。 10、几乎所有的生物呼吸都需要氧气,并排放二氧化碳,而绿色植物除了要 进行呼吸之外,它们的叶片在阳光照射下,还会吸入二氧化碳、制造淀粉,并放出氧气。 11、植物为什么需要阳光?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并放出二 氧化碳; 植物的绿叶可以把从根部运来的水分和从气孔进入的二氧化碳,利用太阳光的能量,制成养料和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①制造有机物;②转化并储存太阳能;③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④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作用。光合作用分为: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 12、根据花的构造,花可以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在一朵花中,花萼、花 冠、雄蕊、雌蕊四部分俱全的,叫完全花,如白菜花、桃花;缺少其中一至三部分的,叫不完全花。生活中常见的有木棉花、白菜花、萝卜花、油菜花、茄花、蚕豆花、梨花、桃花、柑橘花、牵牛花等;有百合花(缺花萼)、南瓜花(属于单性花,缺雄蕊和雌蕊)、黄瓜花(属于单性花,缺雄蕊和雌蕊)、鸡蛋花(缺花萼)柳树花(缺花冠)。 13、花各部分的作用:a) 花萼保护幼嫩的花蕾b) 花冠保护雄蕊和雌蕊c) 花 瓣:虫媒花花瓣鲜艳吸引昆虫传粉,风媒花花瓣很小或退化有利于接受花粉。 d)雄蕊:雄性生殖器官e) 雌蕊:雌性生殖器官f) 胚珠:发育成种子g) 子 房:发育成果实。

小学科学教师知识结构梳理

小学科学教师知识结构梳理 小学科学学科知识内容包括: 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这三个领域。每个领域主要内容和科学概念目标概括如下:

1、"物体与物质"部分经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的观察与探讨,了解物质一些基本的性质及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这个主题包括:1.物体的特征;2. 材料的性质与用途;3.物质的变化;4.物质的利用。 2、"运动与力"部分使学生了解位置与运动的概念,知道力与运动变化的关系,了解常见的简单机械。 3、"能量的表现形式"部分讨论了声、热、光、电、磁这些物理现象,并使 学生知道它们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能量可以转换。 4、小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更多的是从身边的自然现象、生活生产中一些事实、情景当中感受到物质是无处不在的,物质的性质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物质会有一些相同的性质,有些物质有自己的特性,人们根据物质(材料)的性质对物质(材料)加以利用,而且物质的变化也是非常奇妙的,从而建构起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的概念。例如在三年级学习了水和空气,学生对水和空气的性质有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四年级学了物体的导电性,知道会导电和不会导电的物体都会得到应用;六年级学习《物质的变化.》,是对上几个学期关于物质科学方面的相关模块知识的拓展,使学生认识到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会区分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重点是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是否产生新物质。而判断有没有产生新物质,需要学生去寻找证据,观察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二、生命世界 1、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生命世界”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进而对多种多样的生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整合学生对生命零散的认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2、新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先学习了《植物》单元,再紧接着《动物》单元,让学生能运用《植物》单元的探究方法和思路来研究《动物》,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升,体现了初步上下位学习的思想。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植物的生长变化》,第二单元是《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两个部分的知识无疑是对《植物》、《动物》学习的深入和延续,学生在了解常见动植物的特征之后,再进一步了解它们一生的生长变化和生命周期,这在为学生后面的探究学习打下了基础,能使学生有效构建该部分内容的核心概念。四年级上册学习了《我们的身体》,认识了自己的身体,倡导健康的生活。当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的结构、身体各种器官功能和工作时,他们对健康便会有新的理解和认识。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学生在前面的科学课中,已经观察认识了生命体的特征,建立起了生命体的概念,并通过种植凤仙花、养蚕等活动,认识了动植物的一生所要经历的主要生长过程及其变化,建立起了生命周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试图帮助学生建立起核心概念“繁殖”。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习,为学生以后一按就生物与环境、生物多样性打下基础。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学生通过植物对环境的需要、动物对环境的需要,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研究,建立起初步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六年级上册第

小学科学必背知识点汇总(附答案)

小学科学必背知识点汇总(附答案) 1、下列哪一句诗描写的场景最适合采用水墨画来表 现?(C)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D) A、隔岸观火 B、暗度陈仓 C、背水一战 D、破釜沉舟 (A) 3、“生旦净末丑”是京剧的行当,其中“净”是: A、男角 B、女角 4、我们常说的“十八般武艺”最初指的是什么?(A) A、使用十八种兵器的技能 B、十八种武术动作 5、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A) A、戊

C、戌 6、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C) A、早上 B、中午 C、傍晚 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哪句话最相似?(B)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C、公生明,偏生暗 8、“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C) 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 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 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 9、“鄂尔多斯”在蒙古语中是什么意思?(C) A、大草原 B、盛产羊毛的地方 C 、众多宫殿 D、美丽的地方 10、《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A) A、玄奘

11、唐代诗人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是:(A) A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B、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2、京剧《贵妃醉酒》是根据哪部古代戏曲改编而成的?(B) A、《桃花扇》 B、《长生殿》 C、《牡丹亭》 D、《南柯梦》 13、下面哪句话出自《孟子》?(D) A、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D 、独乐乐,与人乐乐,熟乐? 14、“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 (B) 的“三父子”是: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 、班彪、班固、班超 15、孔子提倡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B)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新科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电 1、静电存在于所有物质之中,平时不显示带电,是因为物质同时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例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2、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时,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所以会产生相互吸引的现象。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常见的静电现象:打雷闪电、冬天脱毛衣,会看到火花并听到“劈啪声”、梳头时头发和梳子会相互吸引、塑料梳子在身上摩擦后,能吸起碎纸片、冬天干燥时,两个人相互接触会有触电的感觉等。 5、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产生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电源;另一个是要有电路。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6、电池是一种便携式电源。电池的一端是铜帽,称为正极;另一端是锌壳,称为负极。当电池的这两端被导线直接连接起来时,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电池和导线会瞬间发热变烫,不仅对小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很快就会被损坏。 7、家用电是220V的交流电,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所以不能用来做科学实验。 8、一个简单的电路由电源、导线、用电器构成。 9、在使用电路检测器时,要首先接触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接触头,如果灯泡亮,就可以对被测物体进行检测了,检测时要进行多次检测。 10、能够使电流流过的物质,我们称为导体,金属一般都是导体;不能使电流流过的物质,我们称为绝缘体。人体和大地都是导体。 11、开关是电路中控制电流通断的元件。 12、两个小灯泡并联时要比串联时亮一些;两节干电池串联时要比并联时亮一些;电池串联时,电压相加;电池并联时,电压不变,还是一节电池的电压。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小学生科学知识汇总大全(含答案)

小学生科学知识汇总大全(含答案) 1、我国历史上“代父从军”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花木兰) 2、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火药、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 3、水是白色透明的液体吗(不是) 4、能增强土壤肥力的最好方法是什么?(种植绿肥) 5、月亮是光源吗?(不是) 6、磁铁中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7、人体中有206块骨头,共同组成人体的支架,这个支架叫什么?(骨骼) 8、正常情况下,人呼吸次数的多少与什么有关系。(人年龄大小 9、科学就是什么?(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 10、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乘坐的宇宙飞船叫什么名字?(东方一号) 11、人体内含有最多的成分是骨头吗?(不是,是水) 12、嘴是呼吸器官吗?(不是) 13、人体的消化道包括哪六部分?(口腔、咽、食管、

胃、小肠、大肠)。 14、海洋中的鱼类被分为三种,是哪三种?(软骨鱼、硬骨鱼、软骨硬鳞鱼)。 15、昼夜的形成是由于太阳东升西落原因吗?(不是) 16、小磁针停止转动时N极指向是哪一边(是北边) 17、蚂蚁有几条腿?(六条) 18、气味和味道是一回事吗?(不是) 19、在圆盘上凃上七种颜色,快速旋转,看到的颜色是什么颜色?(白色) 20、火山喷发是在地壳的什么地方?(较薄并有裂缝的地方) 21、同一纸张纵向和横向的结实程度一样吗?(不一样) 22、美国人第一次登上月球是哪一年?(1969) 23、用于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温度计) 24、拱桥、平桥、吊桥哪个桥梁的承受力较强?(拱桥) 25、最早发现太阳光是有七色构成的科学家是谁?(牛顿) 26、从太空看地球是什么颜色?(蔚蓝色) 27、苹果树用哪种方法繁殖最好(种子) 28、自行车采用的主要传动装置是(链条) 29、做眼镜和放大镜镜片的矿物是(白云母) 30、打出去的羽毛球在空中的运动属于(曲线运动)

小学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1水的三种形态(固体)(液体)(气体)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温度)(风)(空气接触面积) 3: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 4:水蒸气变成水叫(凝结) 5:生活中蒸发的例子 :1,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就干了, 2,用拖布拖地。不一会就干了, 3,下雨过后水洼通过阳光的照射,不久就干了 6:水与水蒸气的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都能流动 7不同点水是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水蒸气是气体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 8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9蒸发是水从(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10虽然水和水蒸气状态不同,但它们是同一种物质。11给水加热后,水的体积(变大)。 12水沸腾的温度是(100摄氏度)也可以写作(100℃)13水沸腾时观察到的现象(水中有起泡产生),(水面气泡破裂),(水面之上有热气产生)。 14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慢慢(上升)当水加热到沸腾时水的温度是100摄氏度。水沸腾后继续不断加热,水的温度(不会在升高)。 15温度计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16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盖灭)不能用(嘴吹)。17(温度)的变化会使水的形态发生变化。 18水在(0℃)会结冰,在结冰的过程中在放周围(放出)热量。水从液态变成固态。即结冰时水的体积会(变大)。 19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试管壁)和(试管底部),20水结冰时温度(降低放出热量), 21水和冰的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有一定体积) 不同点。水是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软,冰是固体有一定形状。有一定的体积。不会流动。坚硬。22水结冰会从(液体)变成(固体)结冰后体积会(增大) 23水结冰后,形态发生了变化从(液体)变成了(固体) 24冰融化成水需要(吸收热量) 25冰融化成水是从(固体)变成(液体)冰融化成水是因为温度升高。 26冰是固态的水, 27水,冰,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 28冬天时候下的雪是固态的水。 29(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30冰融化成水时(体积会变小) 31加快冰融化的方法有:(升高温度)(把冰敲碎)(用嘴吹热气, 32水变成水蒸气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叫(凝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