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本我、自我、超我理论

本我、自我、超我理论

猪八戒是本我孙悟空是自我唐僧是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
但如果真地想弄明白,还是要自己去看去研究,只言片语是不能理解一个大家的思想的。


{转}关于本我,自我,超我
2007-08-08 13:23
“我”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哲学名词。当女人在孕育一个生命时,这个被称做孩子的生命体就有一种天赋的“本我”。随着孩子的出生、长大,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上的各种急剧变化,他们的注意力开始从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对主观世界的探索转移,从而导致他们的“自我”意识。“本我”是无意识的,但“自我”却有意识的,于是就有了“我是谁”的自问。
“我是谁”的自问把一个人从社会历史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一种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自我中心意识是一个人必然和必须的成长过程,他开始相信自己就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他开始追求独立。

然而,个体的独立也使得他容易对自己产生一种误解,他以为自己是一座孤岛。于是,他把人生看成是生与死之间的一个短暂停留,把自己看成某一特定时期中社会的产物,自己的生活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他相信自私的合理性,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的冲突。他有了深刻的孤独感,精神上的痛苦亦随之而来。

当一个人真正觉悟之后,他就会从这些由于误解而产生的种种痛苦中解脱出来,他终于认识到自己与其他人一样,是大自然和人类历史文化的作品。个人独立不代表真正的成功,他放下了“自我”,感受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以及一种永恒的快乐。

这样,放下了“自我”的他便进

入了“超我”的境界,超然物外,成了一个精通游戏规则的智者,我同时存在在初生的个体,但自我比较幼小无力,然后在适应现实环境中自我开始吸取本我的力量而发展强大。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以上两种都属于经典精神分析学的概念说法。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本我,自我和超我2007-05-30 11:46

本我 (id)为本能冲动的根源,指原始的、非人格化的而完全无意识的精神层面而言。它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就像一口沸腾着本能和欲望的大锅。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追求满足。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无意识的。

自我 (ego)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superego)
为精神一主要成份,大半无意识,少半有意识,产生于自我,对父母、老师或其他权威的劝告、威胁、警告或惩罚表现出顺从或抑制,从而反映出了父母的良心和社会准则,有助于性格形成和保护自我来克服过胜的本我冲动。

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分,它代表的是理想而不是现实,要求的是完美而不是实际或快乐。超我是由自我中的一部分发展而来的。它由两部分组成:自我典范和良心。自我典范相当于幼儿观念中父母认为在道德方面是好的东西,良心则是父母观念中的坏的东西。自我和良心是同一道德观念的两个方面。

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严厉正经的大家长。弗洛伊德认为,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而三者吵架的时候,人有时会怀疑“这一个我是不是我”?或者内心有不同的声音在对话:“做得?做不得?”或者内心因为欲望和道德的冲突而痛苦不堪?或者为自己某个突出其来的丑恶念头而惶恐?这种状况如果持续得久了,或者冲突得比较严重,就会导致神经症的产生。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理论2008-03-11 16:04
弗洛伊德的贡献,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便是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而精神分析学说的构建是由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概念来完成的。

所谓本我,指的是最原始的我,是天然、自然之我,是生而有我之我。本我,是一切"我"存在的心理前提和能量基础。在一般意义上的理解上,可以理解为天性、本能、自然思维规律等等。在弗洛

伊德的理论体系中,认为这种"本我"是追寻快乐的,是避免痛苦的,是无意识、无计划的。比如,婴儿生而会哭泣、饮食;比如,人生而喜欢享乐--从本源意义的角度考虑,这和动物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因此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理解"本我"为"本能"。

所谓自我,指的是"自己"这个意识的觉醒,是人类特有的自我探寻的开始。一个婴儿刚生下来是只有"本我"而没有"自我"的,但是当他开始探寻"我是谁"这个概念的时候,他开始真正的成为一名"人"。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的便是周围环境在大脑中的不断映象,所以"自我"可以称为"在现实环境约束下的自我"。例如,婴儿饿的时候会哭泣,要求吃奶,这是"本我";当我们饿了的时候就要去花钱买东西而不是碰到可以吃的东西拿来就吃,这就是"自我"。因为自我意识具有"避险性",我们意识到如果只吃东西不给钱会被揍,为了避免这个结果,"自我意识"要求我们给钱。

所谓超我,指的是泛道德、伦理角度的"我"。如果将本我概括为"我想要",那么自我就是"我能要",而超我则是"我应该要"。超我的形成是外部环境,尤其是道德规范、社会取向等的影响下,作用于本我的结果。"超我"的特征是追求完美--一种本性得到满足,现实能够允许,自我高度赞扬的心理集合。

人生的道路便是从本我到自我,然后再到超我的过程。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必须经历这三个阶段,但是未必每个阶段都是完整的,"三部曲"的衔接可能也不会泾渭分明。

在本我阶段,大概每个人的差异不会很大--"生而知之的圣人"也许例外,不过我向来是不相信这些观点的。我们在这个阶段的记忆,正常情况下是不会保留很长时间的,外部环境带来的大量信息会逐渐取代这些东西在大脑中的位置,他们转而进入"潜意识"层面,我更喜欢用"灵魂"这个词来代替他们。

好了,在本我阶段我们是怎样的呢?我们贪吃、我们贪睡、我们追逐快乐,这些是我们的本能。用建构在"超我"层面的某些宗教观点来看,"人是生而有罪"、"人性本恶"这些观点也便成立了。不过我们不必害怕自己会夭折,没有什么宗教会因为我们的"本我"而将我们钉死,年幼便是"救赎",我们还没有承担"自我"和"超我"责任的义务。多么快乐的时光。

自我的探寻和发现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也是最漫长的一个阶段。也许绝大多数人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60%的身子还在这个层面,其余的39%是本我,只有1%属于超我。这是人生最痛苦的阶段,我们需要经历"我是谁"的困惑,我们需要解决"我能做什么"和"我想做什么"之间的矛盾。这个时候的我们,更多的是受制

于历史、受制于社会、受制于周围的环境。我们深刻的认识到"自我"和"非我"的不同,但是我们无法找到超脱"饕餮"、"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暴怒"的方法。于是我们有罪了,我们痛苦了,在肉体上我们承受着本我和自我矛盾的折磨,在精神上我们随波逐流,直到某一天我们发现"超我"。

超我,是金块和银块挤压渗透的结果,正如黄金和白银在压力下互相交融一样,本我和自我的摩擦导致一种和谐。像道教的"阴阳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然、和谐。在超我的精神状态下,你的本我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而这种满足虽然是囿于客观环境条件的,可是在"超我"层面上仍然不会引起我的任何不满。而自我则消失了。道教说"道法自然"、儒教说"随心所欲不渝矩",讲的都是这样一种状态。

看了看弗洛伊德的书,生出许多感慨。悲伤依然笼罩在我的心头,每个人都在追寻快乐,都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很多、遭遇了很多、结果了很多、失去了很多……在得到自己想要的时候是否会失落、失去的东西是否是应当失去的?我问自己……

本我、自我、超我……三重枷锁令我窒息而又无可奈何……

--------------------------------------------------------------------------------------------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它包括三个部分:

1? 本我——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包括饥、渴、性等。本我之中的需求产生时,需要立即满足。因此支配本我的是快乐原则。

2? 超我——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构成超我的成分是社会道德规范、个体的良心、自我理想等。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3? 自我——在现实生活中由本我和超我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本我产生的各种需求,因为受到超我的限制,不能在现实中立即满足,需要在现实中学习如何满足需求。最终的现实状态就是自我。因此,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

---------------------------------------------------------------------------------------------------

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本我过程是无意识的,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我们对它几乎什么都不知道。不过,只要当一个人有冲动的行为时,我们就可以看到本我在起作用。例如,一个人出于冲动将石块扔进窗户,或惹事生非,或强奸妇女,这时,他就处于本我的奴役之中。本我是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为人

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本我遵循着“唯乐原则”工作,即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弗洛伊德说:“我们整个的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注:〔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85页)
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他们逐步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因此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一书中把自我与本我的关系比作骑士和马的关系,马提供能量,而骑士则指导马的能量朝着他想去游历的路途前进。这就是说,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然而由于自我联系现实,知觉和操纵现实,于是能参考现实来调节伊底。这样,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现实地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欲望。因此,自我并不妨碍伊底,而是帮助伊底最终合理获得快乐的满足。
假如人格中仅有本我和自我这两个结构部分,那么人就将成为快乐主义和兽欲主义的有机体,当他处于一种需要状态时,他就会从合适的环境对象中寻求对需要的直接满足。然而人格中还存在着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的第三个结构部分,即“超我”。超我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
超我,简言之,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即根据父母的价值观,儿童的某些行为因受到奖赏而得到促进,而另一些行为却因被惩罚而受到阻止。这些来奖赏和惩罚的经验逐渐被儿童内化,当自我控制取代了环境和父母的控制时,就可以说超我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充分发展的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了经验,它负责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做惩罚(内疚);自我理想是儿童获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规定着道德的标准。超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超我的目的则在于追求完美。由于超我永无止境地追求完美,所以它同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它经常批评本我谴责自我。自我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

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弗洛伊德这样论述自我难扮的角色:“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它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并似乎常常互不相容,难怪自我经常不能完成任务。它的三位专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注:〔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讲》,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86页)弗洛伊德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

------------------------------------------------------------------------------------------


本我、自我、超我及与意识等的关系:无意识大部分是本我的范畴,也有包括自我和超我的一小部分内容。前意识大部分是自我的内容,是自我隐藏,但通过注意就能出现的部分。但它也包含超我的一部分内容。意识主要是包括自我表现和超我的可意识层面,包括个人的自我意识、感受等。本我做为个体早期的基点,它遵守快乐原则,然后在个体和现实环境的适应发展中出现自我,以开始适应现实原则。快乐原则的即时快乐的方式——初级思维(想得到就立即要得到)——不适合现实环境,因此出现延迟获得快乐的次级思维(想得到但会不要求立即得到)。在六岁以后超我的力量开始崛起,这主要是社会道德等的加入个体内部的竞争,所以超我是社会性的。
在本我和自我的发展来看,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自我的范式与本我同时存在在初生的个体,但自我比较幼小无力,然后在适应现实环境中自我开始吸取本我的力量而发展强大。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以上两种都属于经典精神分析学的概念说法。




本我、自我、超我
新一篇: 测试GreatNews
本我由各种生物本能的能量所构成,完全处于无意识水平中。它是人出生时就有的固着于体内的一切心理积淀物,是被压抑、摈斥于一时之外的人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的生命力、内驱力、本能、冲动、欲望等心理能。
本我是人的“心理能”的中心和基本源泉,其核心则是性欲的内驱力.本我有时一种缺乏组织性的动态能量,它需要释放或转移以求的动态的平衡。它不能忍受由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所造成的紧张,要求随时满足这种需要以消除紧张,因此他遵守的是享乐原则。然而如果按照趋乐避苦原则行事,则势必造成人的内在需求和外在社会规范之间的巨大冲突.本我是无法同客观外部世界打交道的,

它需要有一个“代言人"出来同外部世界“交涉”,这便是自我。
自我属于意识范畴.出生时婴儿的精神知识由本我构.自我正是一个人出生之后,幼儿时代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而形成的人格的一方面,它正视现实、符合社会需要、按照常识和逻辑行事是本我和外界的中介。它的作用是既坚持本我的目的,以利其冲动之实现,不让本我和这些外界规范发生冲突,于是便遵照现实原则,压抑本我的种种冲动和欲望以进行自我保存,另外也尽量使本我得以升华,将其盲目冲动、情欲引入社会认可的渠道。因此,控制和统辖着本我与超我,并且为了整个人格的礼仪,与外部世界进行“调解”,以满足人格的长远需要。
超我是人格系统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它由人的道德律、自我理想等所构成,可简单区分为“理想”、“良心”两个层次,在“理想”中既包括自我理想,又包括社会理想。它是自我的产物,是自我倾向于社会外界那方面的因素生出的。它如同良心或过失的无意识感觉一样,凌驾于自我之上,仿佛是社会道德训条、社会禁戒、权威者的高尚道德的代表,来监督控制自我。它是这些因素在人的儿时内化、沉淀的结果。人类的高尚理想,在个人身上因超我而得到巩固,超我不断借犯罪感和内疚来惩罚人的达不到理想的要求的行为。超我的目的主要时控制和引导本能的冲动,并监督自我对本我的限制,因此,它所遵守的是一种道德原则。它和本我一样,都对自我有一种批评和牵制作用。另外,超我同本我一样,也是非理性的,它们都要歪曲和篡改现实。超我强迫自我不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它们,而是按照自己主观上认为它们应该是怎样而去认识的。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超我是社会化的产物,是文化传统的运载工具。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和超我

作者:美丽心灵 12/13 [收藏此页] [打印]



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弗洛伊德人格构成学说的主体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的。本我所具有的特性可概括为:无意识,无理性,要求无条件的得到满足,只遵循快乐原则;是一切本能冲动后面的性力(libido)的贮藏库;它收容了一切被压抑的东西,并保存有遗传下来的种族性质。弗洛伊德认为婴儿的人格结构完全属于本我。当一个人出现摔瓶子、扔砖头、强奸妇女、破坏公物等冲动行为时,我们便可推测这时他正处在本我的奴役之下。

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

。从本我分化出来的这一部分由于现实的陶冶变得渐识时务,不再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去盲目地追求满足,而是在现实原则指导下,力争既避免痛苦、又能获得满足。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理性和审慎。它在同外界现实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对外感受现实,正确认识现实和适应现实,对内调节本我中本能欲望的宣泄。自我具有这样的特性: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是无意识的,一部分是意识的,而其主要为意识的;它合乎逻辑,受现实原则支配;对本我之中的东西有检查权,防止被压抑的东西扰乱意识;它还要在超我的指导下,按外部现实的条件,去驾驭本我的要求。就这样,自我可以说是同时在侍奉3个严厉的主人:超我、本我和现实。

超我也称为理想自我、自我典范,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被认为是人格最后形成的,而且也是最文明的一部分。它是一切道德准则的代表。其主要作用是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的行动。超我的特性:从自我分化而来,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它是父母权威的内化,执行父母早年的职责(亦被认为遵循至善原则);可分为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和良心(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其主要作用是监督和控制自我。

在人格的机构里,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它们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它们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最求完美。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况;当三者互不相让,产生乱对关系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