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档案学概论笔记整理(中)

档案学概论笔记整理(中)

档案学概论笔记整理(中)
档案学概论笔记整理(中)

《档案学概论笔记整理》第四章到六章

第四章档案事业及其构成

【本章要点】

●介绍我国档案管理工作、档案行政工作、档案教育工作、档案宣传工作、档案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及档案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主要内容。

●说明我国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内容构成。

●介绍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及我国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的发展沿革情况。

第一节档案工作的内容

档案工作,从广义上说,包括档案管理工作、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档案教育工作、档案科学研究工作、档案宣传工作、档案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等。

一、档案管理工作

档案管理工作是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管理档案,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服务的工作。它的基本内容包括:档案的接收与征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与检索、编辑与研究、统计和利用服务。

二、档案行政工作

档案行政工作是以国家各项事业的需要为目标,对全国以及地方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指导的活动。

三、档案教育工作

(一)我国档案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档案教育是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事业建设需要发展档案教育,培养档案专业人才。(二)档案教育结构

档案教育结构是指档案教育的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档案教育的目的是造就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各类档案专门人才。档案教育结构是一个多层次、多系列的复合结构。

四、档案宣传工作

(一)档案宣传的涵义

档案宣传是向人们传播档案、档案工作有关信息、思想,从而影响人们行为的过程。

(二)档案宣传的内容

1、宣传档案

2、宣传档案工作

3、宣传档案人员

(三)档案宣传的形式

1、口头宣传

2、运用大众传播媒介

3、档案陈列与展览

4、档案专业报刊

5、档案网站

五、档案科学技术研究工作

档案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以下简称档案科研),是通过调查、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等手段,把档案工作实践的感性材料加以研究、提炼,上升为理性成果的一项创造性工作。

六、档案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

参与档案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档案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我国档案事业的外部条件。同时,它又属于国家外事活动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对外文化与科技交流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二节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1987年9月5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五条规定:

“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这是用国家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档案工作基本经验的总结,也是我国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一、我国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的形成过程

列宁关于集中统一管理苏联档案工作的思想,对新中国建立初期制定档案工作原则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的内容

(一)全国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既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又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客观需要。它是我国档案工作的组织原则和管理体制。

(二)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是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只有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才能维护党和国家的历史真实面貌,才能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

(三)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便于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的利用,满足社会对档案的需要,这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因此,是否便于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的利用,是检验档案工作效果的重要标准。

第三节档案事业的管理体制

一、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

档案事业管理体制是指档案事业管理的体系和组织制度,包括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设置及其隶属关系、权限划分等。从世界范围看,按照中央、地方档案机构之间的关系,档案事业管理体制一般可分为分散式和集中式两种基本类型。

(一)分散式档案事业管理体制

分散制,指一些国家的地方档案机构不接受中央档案机构的领导、指导和监督。采用分散制的大多为联邦制国家。分散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英国式。二是瑞士式。三是美国式。

(二)集中式档案事业管理体制

集中制,指一些国家的地方档案机构接受中央档案机构的领导、指导和监督。按照档案行政管理中心的设置及其性质,集中制的形式主要有:一是中国式。二是法国式。三是瑞典式。

二、我国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

新中国的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经历了几次改革和变动。档案事业管理体制变动的主要特点是:档案事业由分散管理逐步向集中统一管理的管理体制发展过渡,集中式管理体制也处在不断完善之中。

(一)分散式档案事业管理体制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各机关、部队、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基本上是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二)集中式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的发展

1954年11月,国务院设立国家档案局以后,逐步加强了档案工作的统一管理。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档案管理工作?它同“文件管理工作”的关系是什么?目前造成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脱节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在社会转型变革时期,我国的档案行政工作应当进行哪些方面的变革?

3、你对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档案教育结构和教学内容有何建议?

4、档案宣传工作在信息网络时代应当有哪些方面的新思路?

5、如何加强国际档案学术交流活动?可以选择哪些有效的方式?

6、说明我国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的思想形成过程。

7、你认为目前法律条文中对“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的表述是否可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8、请你谈谈“档案工作基本原则”与“档案工作规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第五章档案机构

资料来源:书本,网络

【本章要点】

●说明国家档案馆的类型、性质、任务。

●说明我国内部档案机构的类型、性质和职能。

●说明我国档案行政机构的职责、任务及各种档案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探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新型档案机构的特点、职责。

第一节公共档案馆

我国档案馆类型多样,划分角度也各不一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中对我国档案馆的分类,我国档案馆主要可分为各级国家档案馆、专业档案馆(含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和企事业档案馆三大类。

一、国家档案馆

我国国家档案馆一般可分为历史档案馆和综合档案馆两类。

(一)综合档案馆的性质

我国国家综合档案馆是统一保管党和政府机关档案的管理部门,它既是党的机构,又是国家的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有关文件的规定,我国档案馆是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

综合档案馆的科学文化事业性质表现在3方面:

1、从档案馆管理的对象来看,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财富。

2、从档案馆的活动方式和工作成果来看,档案馆的工作是一项研究性工作。参与编史修志,汇编各种研究成果,并通过多种方式提供档案利用。

3、从档案馆的职能来看,它不仅肩负科学管理档案的重任,而且致力于社会化的服务工作。档案馆以其对国家、对社会、对历史的重大意义而成为一项重要的事业。

(二)综合档案馆的基本职责与具体任务

档案馆的基本职责是:集中统一管理党和国家需要长远保管的档案和有关资料,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为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历史的长远需要服务。

其基本任务主要有3方面:

1、接收与征集本级各机关、团体及其所属单位具有长期和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以及有关资料,科学地管理;

2、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地开展档案资料的利用工作;

3、参与编史修志。

二、专业档案馆

(一)专业档案馆的基本涵义及其历史发展

专业档案馆是指国家专门管理某一方面或某一特殊专业和技术活动中形成的档案而设置的档案馆。它的具体涵义既可以体现在其专业职能上,也可以体现在馆藏档案载体的特殊内容和形式上。

(二)专业档案馆的类型

1、特殊载体档案馆

2、城市建设档案馆

3、部门档案馆

第二节内部档案机构

内部档案机构主要是指在某一机关或组织内部设立的,保管本单位形成的档案,并主要为本单位提供服务的档案机构。我国内部档案机构有多种类型,且名称各异。

一、企业档案馆

企业档案馆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现的一种档案馆类型。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近300个企业档案馆,《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与布局方案》也将大型企业档案馆纳入档案馆馆网规划。

(一)企业档案馆的涵义、特点和职能

企业档案馆的涵义

1、具有档案馆的一般属性。作为档案馆的一种类型,应是保存企业档案的基地,是企业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

2、收藏和管理本企业档案。与综合、专业馆在收藏和保管档案的范围上存在一定的差别;

3、主要服务本企业。作为企业的内部组织机构,须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的中心工作,为企业的决策和管理服务。服务方向和范围主要是面向企业,同时还要面向社会。

企业档案馆的特点

1、综合性:它是保存本企业档案的基地。企业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档案种类繁多,其馆藏内容具有综合性。

2、专业性:企业档案馆主要围绕专业性突出的科技档案开展工作,其专业性特色因企业类型的不同而有区别。

综合性与专业性并存的特点,决定了企业档案馆不同于国家综合档案馆、专业档案馆。它在档案收集范围、服务方向和工作方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独到之处。

3、企业档案馆的职能

1、作为全国档案馆网络体系中的一员,要保存好企业档案,作为企业档案信息的利用中心,向本企业和社会各方面提供服务。

2、负责本企业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统计工作。

3、编研档案信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4、宣传教育职能。增强企业管理者和社会的档案意识。

(二)企业档案馆的设立

国家档案局1996年发布的《企业档案馆申报登记办法》规定了建立企业档案馆的条件及相应标准,

这对于规范我国国有企业档案馆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企业档案馆的设置应具备的条件:

1、必须是大型以上企业和企业集团,特别是那些资本、技术密集,生产过程联系紧密,对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要求较高的企业,以及特殊行业、国家垄断性行业的大型以上企业。

2、其设置须考虑到企业档案工作的基础状况。

3、在机构设置上应是企业的内部机构,经费由企业自行解决。

4、在设置时可考虑实现三位一体化管理。

二、档案室

档案室是各机关(包括团体、学校、工厂、企业、事业单位等)统一保存和管理本机关档案的内部机构,是整个机关的组成部分,是属于机关管理和研究咨询性质的专业机构。党、政、军等机关单位的档案室,又是机关的机要部门之一。

(一)档案室的性质

1、档案室是机关的内部组织机构

2、档案室是保存档案的过渡性机构

3、档案室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于本机关

(二)档案室的作用

档案室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档案室是机关内具有参谋和咨询作用的部门,它是机关工作的助手,为机关管理和机关职能活动提供必要的档案信息支持。

另一方面,档案室是全国档案工作的基础。

(三)档案室的任务

档案室的基本任务是:集中统一地管理本机关各部门形成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全部档案,为本机关各项工作服务,并为党和国家积累档案史料。

1、对本机关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2、负责管理本单位的全部档案和相关资料,并积极组织提供利用;

3、定期把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档案向档案馆移交。

(四)档案室的类型

1、普通档案室

2、科技档案室

3、音像档案室

4、人事档案室

5、综合档案室

6、联合档案室

7、档案信息中心

档案信息中心:

也称信息中心。一些大型企业单位正在试行档案、图书、情报的一体化管理,即在原有图书、档案和情报等机构的基础上设立的统一的信息管理实体机构。这种组织形式便于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实行现代化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对信息资源的联合开发利用。

第三节档案行政机构

一、档案行政机构的职责与任务

档案行政管理机构:是党和国家指导和管理档案工作的部门。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既是党的机构,又是国家的机构。

1、档案行政机构的职责

档案行政机构的基本职责是:在统一管理党、政档案工作的原则下,分层负责地掌管全国档案事务,对全国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与指导。

2、档案行政机构的具体任务

(1)拟订档案工作的规章、办法,建立国家档案工作制度,制定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划。

(2)指导和监督各机关、部队、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规划和筹建档案馆,在业务上指导档案馆工作。

(3)研究和审查有关档案保存价值、档案保管期限的原则和标准,监督和审议有关档案的销毁问题。(4)组织和指导档案工作业务经验的交流、档案干部的专业教育和档案科学研究。

(5)组织和参与档案工作的国际交流。

二、档案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档案室、档案馆和档案局是我国档案机构的三种基本类型。由于我国依行政区划建立的档案管理模式是档案局、档案馆合一模式,这就使档案机构的关系较为复杂。档案室、馆、局是我国档案机构的三种基本类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上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对下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具有业务指导和监督的关系;

2、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对同级档案馆、室等档案业务机构具有业务指导的监督的关系;

3、机关档案室、馆之间,具有档案交接关系;

4、各级各类档案馆、室之间均无隶属关系,但有一定的协作关系。

第四节新型档案机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档案机构的设置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最近几年来,我国出现了一批新型档案机构,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文件中心、档案寄存中心和档案事务所(也有的称为档案咨询中心)。

一、文件中心

(一)文件中心的涵义及其产生背景

1、文件中心的涵义

是一种社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档案管理机构,它的设置一般不像档案室那样隶属于一个文件形成单位,而是按地区按系统建立的介于文件形成单位和地方综合性档案馆之间的一种过渡性档案管理机构。

2、文件中心产生的背景(略)

(二)文件中心的特征和类型

文件中心的特征

1、主要是一种实体性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

1)把文件从形成机关接收、存储进文件中心;

2)提供快速、准确的文件借阅服务,满足用户的需要;

3)确保文件安全、管理科学。

2,一般不从事与文件内容有关的研究活动,这是它与档案馆在职能上的一个根本区别。

文件中心的类型(略)

二、档案寄存中心

(一)档案寄存中心的涵义

档案寄存中心是指由国家综合档案馆或其他独立法人设立的,为各类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提供档案寄存有偿服务的机构。

(二)创办档案寄存中心的背景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在国有企业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对各行各业逐步发生作用的新情况下,档案管理工作中也出现了新问题。

三、档案事务所

(一)档案事务所的涵义及其产生背景

档案事务所或档案咨询服务公司是提供档案事务服务的一种商业性档案服务机构。

(二)档案事务所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

档案事务所的服务对象非常广泛,一般包括该行政区域内各级国家综合性档案馆,各机关、团体、企业(包括国有、集体、合资、独资、私营企业)、事业单位,乡(镇)、村以及公民个人等。

(三)档案事务所的性质及其管理

档案事务所是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型单位。在用人制度上一般采取聘任制和临时工制相结合的办法,对少数档案专业技术人员采用聘任制,利用他们开展档案业务的指导和咨询。

四、现行文件资料中心

(一)现行文件资料中心的涵义及产生背景

(二)现行文件资料中心的运作机构与发展前景

【复习思考题】

1、如何认识“国家档案馆”的科学文化事业性质?

2、你认为中国的国家档案馆在建成“文化事业机构”的道路上,还有哪些现实的问题需要解决?

3、有人认为“应当把国家档案馆建设成社会的休闲娱乐场所”,对此你有何评价?

4、如何协调好专业档案馆与综合国家档案馆之间的关系?在管理体制上应当做哪些方面的调整?

5、目前我国设立的中央级综合国家档案馆有哪几个?它们的馆藏都有什么特点?

6、企业档案馆的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是什么?

7、机关档案室的发展前景如何?我国目前的档案室管理模式在运作方面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机关档案管理理念应当如何更新?

8、综合档案室的优势有哪些?

9、联合档案室在我国应当如何发展?目前没有充分发展的主要原因何在?

10、有人提出:“我国自宋代就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档案室体系,所以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没有任何理由弱化档案室,只能走加强的道路。”对此你有何评价?

11、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责与任务是什么?它能否承担起管理“现行文件”的职责?

12、档案行政机构同其他档案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3、在信息时代,档案行政机构应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完善和发展之路?

14、“文件中心”作为一种中间性、过渡性的文档管理机构,它为什么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至今没有普遍生长起来呢?

15、“文件中心”与“机关档案室”相比较,哪一个更具有发展潜力?我国的文件中心建设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16、有人认为:“建立文件中心会增加我国档案管理机构的层次,不符合精简机构的改革方针,所以不值得大力提倡。”对此你有什么评价?

17、我国的文件中心建设应当解决的主要“瓶颈”问题是什么?

18、在电子文件时代,文件中心还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吗?

相关文章连接:

德国的档案机构

https://www.doczj.com/doc/d915241972.html,/32368075_d.html

2.应建立区县档案鉴定工作机https://www.doczj.com/doc/d915241972.html,/32368170_d.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https://www.doczj.com/doc/d915241972.html,/31133499_d.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https://www.doczj.com/doc/d915241972.html,/31133455_d.html

5.《文件管理制度》

https://www.doczj.com/doc/d915241972.html,/32368654_d.html

6.任汉中:档案机构研究https://www.doczj.com/doc/d915241972.html,/32122013_d.html

——整理于:2009-5-5日13:08

第六章档案工作的特点、规律与发展

【本章要点】

●说明档案工作的主要特点。

●阐明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及其社会影响力。

●阐明档案工作效益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探讨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

●介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涵义、目标和基本对策。

第一节档案工作的特点、地位与效益

一、档案工作的特点

档案工作的特点是指档案工作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档案工作就其本质来说,是管理档案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各项社会活动服务的工作。在一定条件下,档案管理水平的有限性与社会多样的、变化的档案信息需求之间始终是一对矛盾。

一、1相关概念的理解

档案工作:其本质是管理档案和开展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各项社会活动服务的工作。

档案工作的基本性质:是一项管理性、服务性、科学性、文化性与政治性的工作。

简述档案工作的管理性的主要表现:

1、档案工作是一项管理档案的专门业务,管理对象是档案,目的是开展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服务;

2、是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因其管理对象的独特个性、基本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上的自成体系,从而决定了档案工作在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中具有其他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无法替代的功能与作用。

3、是社会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档案工作这一相对独立的管理系统是处于不同规模和层次的更大管理系统之中。

(一)档案工作的服务性

档案工作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档案工作一不直接生产物质财富,二不直接从事国家管理、科学技术研究、文艺创作等活动,而是通过提供档案为社会实践活动服务来推动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

服务性是档案工作的基本属性之一,是档案工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原因。

档案工作与其他服务性工作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是以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特殊性服务工作。

档案工作者既要树立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又要坚持按照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办事,确保服务获得效益,并做到既搞好服务,又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二)档案工作的文化性

档案工作,特别是档案馆工作在人类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社会文化性。

档案工作的文化性表现:

档案工作,特别是档案馆工作在人类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社会文化性。表现在:

1、档案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档案馆具有保存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

2、档案馆具有传播社会文化知识与信息的作用;

3、档案馆具有社会文化教育的作用;

4、档案馆具有发展科学文化的作用。

(三)档案工作的管理性

1、档案工作是一项管理档案的专门业务

2、档案工作是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3、档案工作是社会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

(四)档案工作的政治性

档案工作是一种社会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档案工作体现着一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利益,其政治性表现在:

1、服务方向:这是档案工作政治性的集中表现。

2、机要性。

选择:档案工作的政治性表现在服务方向、机要性2方面。

(五)档案工作的科学性

1、档案工作是一项为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工作提供必要条件的工作

2、档案工作实践中包含着特殊的规律和丰富的科学内容

3、档案工作要大量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成果

二、档案工作的地位

档案工作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1985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关于调整我国档案工作领导体制的请示》的通知中指出:“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是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是对档案工作地位的一种科学阐述。

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

就目前而言,档案工作应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就长远而言,档案工作应为延续和发展我国文明史作出贡献。

三、档案工作的效益

档案工作的效益就是社会对档案工作的投入与档案部门对社会档案信息需求的有效满足程度之间的比较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档案工作的劳动消耗与劳动成果之间的关系。

档案工作的效益区别于其他工作的基本特点

1、效益的社会性:档案工作是一项提供档案为社会服务的专门性工作。这一性质规定了它的效益具有社会性,这是档案工作效益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

2、效益的隐蔽性:档案部门对社会的贡献,即它在提供档案为社会服务过程中给社会带来的收益是比较模

糊的。这种隐蔽性特点主要表现为:

1)档案工作不直接创造价值;

2)从档案效用的发挥过程看,它要依赖于社会的利用,具有被动性和依赖性;

3)从投入档案工作的收益对象看,它主要不是体现于档案部门本身,而是包含于利用档案的各部门或个人中,档案工作收益是一种间接性的收益;

4)从投入档案工作的收益地点看,由于档案价值扩展律的作用,档案工作收益地点具有广泛性和分散性。

3、档案工作效益的滞后性:投入档案工作的效益在时间上具有延迟性。

第二节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

档案工作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伴随着历史的延续与发展,其本身也处在动态发展变化之中。古今中外的档案工作,尽管在组织制度,原则与方法,档案服务的方向、对象和范围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差异,但是,档案工作在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一系列的共性特征与规律。

一、档案工作的分化与整合规律

从档案工作的发展历史来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档案工作与文书工作是不分的,档案工作与图书资料工作也是不分的。

(一)文档管理一体化

“文档管理一体化”,是指将目前机关中的“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工作,整合成为一个既统一又分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管理过程。

(二)档案、图书、情报管理的一体化

从一般属性来看,档案、图书、情报都属于人类的知识财富,都具有信息属性和知识属性,它们在管理的基本方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果将其综合管理并进行联合开发,可以发挥三者在功能上的互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二、档案工作的智能化发展规律

(一)运用电子计算机实现档案管理的自动化

(二)运用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实现文件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及档案信息传递的网络化

(三)档案缩微化与档案保护技术水平的提高

三、档案工作发展与社会环境变化的互动性规律

档案工作与社会环境有着普遍的、密切的联系。档案工作与社会环境变化的互动性规律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社会环境状况影响和制约着档案工作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档案工作在参与社会事务的过程中,也对社会环境变化,特别是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建设做出贡献。

(一)影响档案工作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物质生产与档案工作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与档案工作

3、科学文化事业与档案工作

4、社会档案意识与档案工作

3)科学文化事业与档案工作:

①科学文化的繁荣,使人们在科学研究和各种创造性劳动中产生了更多的档案信息需求,从而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②科学文化活动的发展能够推动档案学理论的研究与普及。

③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还能为档案工作提供新的管理理念和科学技术,促使档案工作日益科学化与现代

化。

4)社会档案意识与档案工作

档案意识是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水平与敏感程度。

我国的社会档案意识存在的问题:

1)重视档案的史料价值,忽视档案的决策参考价值。

2)重视档案的凭证价值,忽视档案的情报价值。

3)不少管理者将档案工作看做是一种单纯消耗性、辅助性和事务性工作,对档案工作缺少必要的投入。

(二)档案工作的社会贡献与档案部门的公共关系

具体而言,档案工作的社会贡献集中表现在:为延续和维护社会记忆而积累资料;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资料,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

档案工作的公共关系

为了给档案工作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也必须树立较强的社会意识,开展公共关系活动。这是由档案工作自身的诸多特点,特别是由档案工作效益的特点所决定的。

1)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能拓展需要良好的公共关系。

2)档案馆的科学文化性质决定了档案部门必须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

3)机关档案业务的扩大需要良好的社会公共关系。

4)新时期档案事业的发展需要树立档案部门的良好形象,开展公共关系建设。

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拓展职能,是档案工作公共关系的核心内容,是树立档案部门良好的,具有公众亲和力的社会形象的关键。

四、档案工作的社会化发展规律

档案管理的社会化:档案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档案管理是一种社会各级各类组织、机构和个人的共同行为,其目的在于把全社会的档案以不同形式分层分类集中控制起来,形成一个社会性的开放管理系统。

档案工作的社会化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随着人类社会活动领域的扩大、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档案的来源与形式日益广泛和多样,档案信息服务逐步社会化,档案管理越来越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第三节档案工作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为了使我国档案工作在社会化发展中能够逐步融入国际档案工作体系之中,遵循国际档案工作的惯例,把握国际档案工作的新动向,吸收并借鉴他国档案工作的经验和档案学先进理论,我国也必须重视参与档案工作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一、档案工作国际合作的基本形式

(一)参加国际档案理事会组织的活动

(二)国家间建立双边的档案工作合作关系

(三)开展国际的档案学术交流活动

二、收集散失档案、解决国际档案纠纷的档案学理论基础和国际法律依据

档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又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历史面貌的重要工具。由于战争等原因,一个国家的档案大量流失到另一些国家的现象在国际上普遍存在。为此,国际档案界一直重视研究收集散失档案、解决国际档案纠纷的档案学理论基础和国际法律依据。

(一)收集散失档案的档案学理论基础

1、“来源原则”或“全宗完整原则”

2、职能所有权原则

3、主权追溯原则

4、历史连续性原则

(二)档案归还原主权国的国际进展

两次世界大战后,档案遗产的原主权国为了保护其文化遗产的完整,为了维护本民族的尊严,为了丰富档案馆藏以发展本国的科学文化和综合事业,强烈要求将流失在国外的本国档案和其他文化遗产归还原主权国。

(三)国家档案保护、归属和继承问题的国际公约

1、“三个公约”的历史背景

2、“三个公约”的主要内容

3、“三个公约”的主要特点

第四节档案信息化建设

在我国档案工作的未来发展中,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趋势。研究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理论,对指导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涵义

概括地说,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档案工作现代化水平,重新思考档案管理的新情况、新原则与新理论,确立网络环境中档案管理与档案服务的基本框架与基本方法,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化服务。

二、档案信息的数字化

(一)档案信息数字化的涵义与原则

1、档案信息数字化的涵义

2、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原则

(三)档案信息数字化的主要困难

在现阶段,档案信息数字化面对的主要问题是:首先,档案信息数字化的技术还不成熟且不经济。其次,数字化的对象问题。再次,合作问题。

三、档案网站建设

(一)档案网站的涵义与功能

1、档案网站的涵义

2、档案网站的功能

(二)档案网站的主要内容

为了实现档案网站的上述功能,档案网站应主要提供以下信息内容:

一是档案工作信息。

二是档案机构信息。

三是档案资源信息。

四是档案利用服务信息。

五是地方特色文化信息。

(三)档案网站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国内陆续建立了一批档案网站。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现有档案网站建设存在目标不够明确、提供信息内容不够丰富、访问率较低等问题。

四、数字档案馆建设

(一)数字档案馆的涵义

国内外对数字档案馆有多种不同表述,本书采用“数字档案馆是利用电子网络远程获取档案文件信息的一种方式”的表述。

利用电子网络远程获取档案文件信息的一种方式。它不是一种物理存在的实体,只是利用网络技术,将分布于不同档案机构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以网络化方式加以互相连接,提供及时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质是形成一个有序的信息空间和资源共享的信息环境。从这一意义上看,数字档案馆不是一种具体的档案馆形态,而是一种无形的信息组织与利用环境。

(二)数字档案馆的主要特点

1、存在方式上的特点

2、运行方式上的特点

3、功能定位上的特点

(三)数字档案馆与实体档案馆的关系

1、实体档案馆的馆藏档案是数字档案馆形成的基础

2、数字档案馆的出现对实体档案馆的馆藏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3、数字档案馆为实体档案馆提供了新的管理和服务机制

因此,数字档案馆与实体档案馆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对策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以档案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为目标的动态发展过程。在具体组织实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加强对若干策略的设计与研究。

(一)制度完善

1、档案信息管理制度标准

2、档案信息安全标准

3、档案业务技术标准

(二)资源建设

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中,当前应注意的问题是:

1、确定纳入档案信息化目标的信息类型

2、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共建

(三)强化管理

1、信息化咨询监理机制的建立

2、项目管理

3、规划制定

4、外包管理

(四)风险控制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涉及多因素的系统工程,其投入也较大。这就意味着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风险。

【复习思考题】

1、对档案工作的管理性你有何认识?有人将档案工作的管理对象界定为档案,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2、档案工作的服务性是档案工作的本质属性吗?在现代如何提升档案工作的服务品质?

3、如何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造成社会上一些单位或负责人不重视档案工作的深层次原因有哪些?

4、档案管理的效益具有什么特点?评价档案管理效益的标准只有档案利用率吗?

5、档案工作国际合作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6、关于档案保护、归属和继承问题的国际公约有哪些?

7、《海牙公约》、《巴黎公约》、《维也纳公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8、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促进我国现代档案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有何指导意义?

9、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10、档案信息化与档案数字化的关系是什么?

11、我国档案网站建设中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12、数字档案馆建设与数字图书馆建设有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搞了数字图书馆之后,就没有必要再建设数字档案馆了”,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宗教学概论

宗教学概论 1.宗教观观念的内容 各种宗教都有说明其信仰的观念,甚至形成了一套论证其信仰的观念体系。它是宗教组织借以建立宗教信仰体制的骨架,对整个宗教体系的构成起基础性的作用。各种宗教观念无论在内容上有何区别,必须用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宗教观念一旦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超出了个人的体验,具有社会意义,就成了一种社会文化形式,成了宗教传道的工具。各种各样的宗教的信条、教义、教理都是不同的,但既然是宗教,就有共同的东西,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一)灵魂观: 灵魂观是宗教最重要最直接的观念,形灭灵魂不灭的观念几乎广泛流行于世界各个宗教中。“灵魂”观点是整个宗教的发端,是全部宗教的核心问题。 1.“灵魂不灭,上帝存在,意志自由”是基督教的核心。 2.伊斯兰教也大体相同。 3早期佛教不讲灵魂不灭,但是讲“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其结果则是承认了灵魂的存在,并且以灵魂作为因果轮回的主体。佛教传入中国,灵魂观念进一步发展,“神不灭”则成为中国佛教的坚定信仰。 不相信灵魂存在宗教是不存在的,因此宗教与迷信是分不开的。 (二)神灵观: 1.宗教是社会的产物,宗教观念的内容归根结底是人与人关系的反映,但在宗教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与神的宗教关系。人是宗教信仰和崇拜的主体,神是信仰和崇拜的对象,没有神就没有信仰和崇拜的对象,这样宗教就无从谈起。所谓无神的宗教是不存在的。如果某个宗教宣扬自己没有神灵,那他就不是货真价实的宗教。 2.关于人与神的关系。神是“人格化”的超自然存在,并不全面。原始民族信仰崇拜的神并未“人格化”。所以,神的人格化并不限于同形,更重要的神与人“同性”。这就是说神与人在思想、情感、意欲方面与人有相同或相似的性格,从这一点上讲,可以说一切宗教崇拜的对象都是与人“同性”的。无论是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还是伊斯兰教无任何具体形象的真主,他们在其崇拜者的心中,都是具有人一样的思想、情感和意欲,都是按照人的行为方式进行活动的。一切宗教的神圣对象性能,本质上都是人性,只不过这种人性,在神圣对象身上被进一步神圣化了而已。这样来讲,人格化的神,实质是人性的神格化。 3.总之,一切宗教中神的神性就是人的人性,神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神灵观念之所以产生,是人通过想象力把人的人性和本质异化或对象化为一个神圣对象的结果。因此,宗教中的这种神灵、创始祖或上帝,所有的一切都并没有客观

杨忠《语言学概论》笔记

Chapter 1 Introduction Ⅰ.What is language? 1.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language (1) Language is a system whose parts can and must be considered in their synchronic solidarity. (de Saussure, 1916) (2) [Language is] a set (finite or infinite) of sentences, each finite in length and constructed out of a finite set of elements. (Chomsky, 1957) (3) Language is a purely human and non-instinctive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ideas, emotions and desires by means of voluntarily produced symbols. 2. Each of the definitions above has pointed out some aspects of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but all of them have left out something. We must see the multi-faceted nature of language. 3. As is agreed by linguists in broad terms, language can be defined a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Ⅱ.Features of human language 1. Creativity (1) Language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sending messages that have never been sent before and for understanding brand new messages. (2) The grammar rules and the words are finite, but the sentences are infinite. Every speaker uses language creatively. 2. Duality (1) Language contains two subsystems, one of sounds and the other of meanings. (2) Certain sounds or sequences of sounds stand for certain meanings. (3) Certain meanings are conveyed by certain speech sounds or sequences of speech sounds. 3. Arbitrariness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ubsystems of language is arbitrary. (2) There is no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sound and meaning. 4. Displacement (1) There is no limit in time or space for language. (2) Language can be used to refer to things real or imagined, past, present or future. 5. Cultural transmission (1) Culture cannot be genetically transmitted. Instead, it must be learned. (2) Language is a way of transmitting culture. 6. Interchangeability All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 can send and receive messages. 7. Reflexivity (1) Human languages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themselves. (2) The language used to talk about language is called meta-language. Ⅲ.Functions of language – three meta-functions 1. The ideational function

“英语”语言学概论第六章笔记

Chapter 6 Pragmatics 语用学 1.What is pragmatics? 什么是语用学? Pragmatics can be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how speakers of a language use sentences to effect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As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is essentially a process of conveying meaning in a certain context, pragmatics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a kind of meaning study. It places the study of meaning in the context in which language is used. 语用学研究的是说某种语言的人怎样用句子去实现成功的交际。 由于交际的过程从本质来说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表达意义的过程,因而语用学的本质是一种意义研究。它是一种将语言置于使用的语境中去的意义研究。 2.Pragmatics and semantics 语用学和语义学 Pragmatics and semantics are both linguistic studies of meaning, but they are different. What essentially distinguishes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is whether in the study of meaning, the context of use is considered. If it is not considered, the study is restricted to the area of traditional semantics; if it is considered, the study is being carried out in the area of pragmatics. 语用学和语义学都是对意义的语言学研究,但两者是不同的。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研究意义时是否考虑了语言使用的语境。没有考虑到语境进行的研究就没有超出传统语义学的研究范围;相反,考虑到语境进行的研究就属于语用学的研究范围。 3.Context 语境 Context is essential to the pragmatic study of language.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s constituted by the knowledge shared by the speaker and the hearer. 语境是语言的语用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概念。它一般被理解为说话者和听话者所共有的知识。The shared knowledge is of two types: the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they use, and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including the general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and the specific knowledge about the situation in which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is taking place. 共有的知识包括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方面的知识和双方对世界的认识,包括对世界的总的认识和对正在进行的语言交际所处的环境的具体认识。 4.Sentence meaning and utterance meaning 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is abstract, and de-contextualized, while utterance meaning is concrete, and context-dependent. Utterance is based on sentence meaning; it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abstract meaning of a sentence in a real situation of communication, or simply in a context. 句子的意义是抽象的,非语境化的,而话语的意义是具体的,受语境制约的。话语意义基于句子意义;它是一个句子的抽象意义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体现,或简而言之,在一个语境中的具体化。 5.Speech act theory 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the pragmatic study of language. It was originated with the British philosopher John Austin in the late 50’s of the 20th century.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According to speech act theory, we are performing actions when we are speaking.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复习 第一章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复习 考纲学习: 1. 了解文学四要素与文学活动的构成 2.掌握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体验说五种文学观念 3.理解文学嬗变的原因 4.理解“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这个文学观念 1. 文学的四要素与文学活动的构成 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重要的是在文学作为人的对象性活动上来理解。 文学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就是因为人在文学活动中体现了人的意识、心理和一切本质力量,把自然当作人的对象、从而建立起了活动的机制。 文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就是在于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中,作家把外部自然和人的自然作为自己本质力量的确证,从而把文学变成人的精神活动过程。 关键词“客观存在”和“审美对象” 客观存在只是纯然的存在,并不能被我的感觉所掌握,那就不能成为我的对象,存在的关系也就不会建立,文学活动还不能形成。 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动过程,其中必然包含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能成为文学活动—我们说的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开。第一章文学观念 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 【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

《宗教学概论》考试大纲

《宗教学概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本考试是全日制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专业基础课,考试的目的在于考察考生是否具备攻读该专业硕士学位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专业素质和研究潜力。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测试考生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水平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本大纲规定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专业理论分析能力。 三、考试基本要求 1. 掌握宗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世界宗教的基本知识。 2. 对宗教学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重要思想和重大事件及其发展和特征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3. 正确使用相关专业术语,清楚分析问题,具有较高宗教学知识素养和文字论述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科目考试为闭卷考试,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五、考试内容 本考试包括三个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总分150分。

I.名词解释 1.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对宗教学理论与宗教思想史的相关名词、概念、人物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并给出简要的解释。 2. 题型 要求考生解释宗教学名词5个,每个名词6分,总分30分。 II. 简答题 1.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根据宗教学理论与宗教思想史的相关知识能够简要回答问题,并合理展开必要的分析和总结。 2. 题型 该部分要求考生根据各个具体题目要求回答问题,共需回答3道简答题,每题20分,总分为60分。 III. 论述题 1. 考试要求 考生应能根据所给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宗教学理论和宗教思想史给出有理有据的解答,并尽量展开理论分析和个人的见解,论述要具有逻辑性和合理性。 2. 题型

该部分共有2道论述题,每题30分,共计60分。 《宗教学概论》考试内容一览表

语言学概论整理

语言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1.语言学定义:专门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语言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及其运用等问题,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使人们理解并掌握语言的理性知识。 第一节、语言研究与语言学 1.神话传说 2.语文学研究 ①语文学:是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学科的总称。它以文献评审为主,目的在于解释、 注疏和考订。 ②东方语言学:古印度、古中国 古印度语言学:公元前4、5世纪时,口语和《吠陀》时代的语言差别越来越大,甚至许多地方已经不能为一般人所读懂了。为了确保准确无误地理解《吠陀》的宗教内容,就必须对《吠陀》的语言作注释。著名的《巴尼尼经》(Pāninisūtra)正是当时从解说《吠陀》语言开始,进而研究梵语的整个结构的产物。《巴尼尼经》又名《八章书》,是巴尼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一部梵语语法。巴尼尼用3,983条经句极其概括地叙述了梵语的语音结构、语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巴尼尼语法是一部汇集了许多世纪的语法学家研究成果的语法法典,对梵语的语音、语法现象分析和描写得十分细致,代表了古代印度语言研究的水平。印度语言研究的最初动力,是必须把梵语文化中最古老的吠陀时期由口头流传下来的一些宗教和礼仪文献保存下去,巴尼尼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后人学习和研究梵语。布龙菲尔德说:巴尼尼的著作是“人类智慧的丰碑之一”。 ③西方语言学:古希腊语言学、古罗马语言学、中世纪至18世纪末的西方语言学 谈谈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关系: 语言学就是专门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语言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及其运用等问题,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使人们理解并掌握语言的理性知识。语言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人们对于语言的学习和研究只是为了给古代经典文献作注释,我们称那段时期的语言研究为语文学。语文学是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学科的总称。它以文献评审为主,目的在于解释、注疏和考订。 3.历史比较语言学:威廉琼斯的论文拉开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序幕 4.现代语言学: ①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索绪尔:现代语言学的历史,是从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开始的。索绪尔的代表作是《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和19世纪以前的语文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把语言看成是由各个符号之间的关系组成的有价值的结构系统。 《普通语言学课程》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由索绪尔的两位弟子兼同事根据学生们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索绪尔区分了语言和言语,语言属于全社会,是抽象的;言语属于个人,是具体的。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一个纯粹的价值系统”。每个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符号之间存在着线性的句段关系和联想的聚合关系。索绪尔把语言现象分为“共时”和“历时”两种,“共时”是指时间历程中的某一点上的语言状态,“历时”是指以时间历程中的某一点到以后的语言现象。索绪尔认为,语言学的对象是语言,由于语言有它的内部要素,也有它的外部要素,所以语言学也可以分为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总之,《普通语言学教程》的语言学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创作于批评 的最高标准,忽视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中一味的情 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 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现人物的心理,杜十娘的出身青楼,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遇人不淑的事件决定了杜十娘必死的结局。又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身在封建社会,其地位与性情以及过分看重爱情,注定她的宿命。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未得到爱情暗示了她的死亡。 2)形象性:事物的外形是怎样的,抓住外在具体的东西。可以以外写内,例写“愁”,将 情感化具体形象,切忌将情感抽象化,或长篇大论,应找具体“意象”,融入主体感情。 3)情感性:文学以人为中心,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而且文学形象带有主体创作色彩,文 学是有情感的价值趋向与判断,没有纯客观的形象。例如“一切景语皆情语”。审美主体将情感移情到审美客体上。 4)无功利性:文学有求真、从善的功能,最终为了求美,这里的美指的是崇高的美,壮美。 例如悲剧,美在其悲剧性,表现主人公的抗争性。文学不追求直接的功利性,而是追求情感的体验,例如歌德诗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艺术影响很大,艺术追求积极健

语言学概论 精讲一官方笔记

语言学概论第一节课官方笔记目录 一、课件下载及重播方法 二、本章/教材结构图 三、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 四、配套练习题 五、其余课程安排 一、课件下载及重播方法 二、教材节构图

三、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 第一部分语言和语言学 ◆模块一认识人类的语言 知识点一语言的性质和类型 (一)语言的概念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由语音和语义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知的工具。 (二)人类语言与其他动物鸣叫系统的区别是: 1、内容更多: 表达无极限(时间、空间),想说、可说、能说。 2、用处更大: 交际、标志、记录、思维、认知等功能。 3、能够创造: 极强的生成能力和极高的运转效率。

注意:只有人类才有语言人类具有语言能力,是人跟其他动物区别的最重要的标志 (二)语言和民族、国家的关系 确定不同的语言,首先涉及的是语言跟民族和国家的关系 1.语言是识别民族和国家的标志——“相互能够听懂”(欧洲国家) 相同民族——相同语言;同一国家——同一语言 2.语言并非识别民族和国家的标志(欧洲以外的国家) 犹太人的语言与民族身份;海外华人的民族身份与语言;满族与满语 3.西方学界的双重标准——“相互能够听懂” 弱国——用语言识别民族;对“汉语”的看法。 强国——不用语言识别民族,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三)语言的特点和语言类型 1、语言的特点 不同的语言有自己的特点,各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差距显著。根据语言的特点,把语言进行分类,主要有“语言的谱系分类”和“语言的形态分类” 2、语言的类型 (1)语言的谱系分类

从语言的“历时”角度划分不同的语言,建立“语言的谱系分类”, 即语言的亲属关系分类。根据各种语言在语音、语汇、语法等方面是否有共同的来源和相似性的大小对语言进行的分类。 谱系分类是一个层级系统:语系—语族—(语支)—语言—方言—次方言(土语) 语系:语系是谱系分类中最大的类,语系、语族、语支、语群这种谱系分类的层级体系,反映了原始基础语随着社会的分化而不断分化的历史过程和结果。 世界上的语言大致分为七、八个语系。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区别在于是否有区分意义的声调和词的形态变化)语族:语系的下一级叫语族,同一语族的语言不但有相同的来源,相似点也更多,如印欧语系下分印度语族、伊朗语族、日耳曼语族等。 (2)语言的形态分类 即语言的结构类型分类。主要分为两种: ①形态语(综合性语言) 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体现各种结构意义的语言,主要有屈折语(词的形态变化丰富,如德语、俄语)、黏着语(词的形态变化为前后词缀,如维吾尔语、日语) ②孤立语(分析性语言)——汉语 语法手段无需谓词词形变化表现“时、体、态”;无需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 ? ? C象征性? ? ? ?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 ? ) A抒情动作? ? ? B抒情内容? ? ? C声音组织? ? ? 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 ? ) A? ? 象征性? ? ? B主观性? ? ? C评价性? ? ? ? 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 ? ) A表现功能? ? ? ? ? B通讯功能? ? ? C意义功能? ? ? 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 ? ) A倒装与歧义? ? ? ? B夸张与对比? ? ? C借代与用典? ? ? ? D 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 ? ) A亚里士多德? ? B钱钟书? C王夫之? ? 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 ? ) A创作个性?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 ? ? ) A独创性? ? ?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 ? ) A《文心雕龙》? ? ? ? B《诗品》? C《修辞学发凡》? ? ? D 《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 ? ) A认识属性? ? ? ? ? B? 审美属性? ? C文化属性? ? ? ? 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 ? ? ) A阐释者? ? ? B审美者? ? C认识者? ? 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 ? ) A黑格尔? ? ? ? ? B姚斯? ? C刘勰? ? 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 ? ) A莱蒙托夫? ? ? B姚斯? ? ? C布封? ? ? 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 ? ? ? ? ) ? A净化? ? ? ? B共鸣? ? C领悟? ? 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 ? ) A新批评? ? ? B自然主义批评? C俄国形式主义? ? 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 ? ? ? ) A马克思? ? ? B恩格斯? ? C列宁? ? ? 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 ) A真实性? ? ? ? B革命性? ? C情感性? ? ? 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 ?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 B进步的倾向性? ? 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 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 ? ) A批评风格? ? ? ? B最高标准? ? ? C批评方法论? ? ? 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 ?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 ? B原型心理学? ? C格式塔心理学? ? 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 ? )效果。 A领悟? ? ? B延留? ? C净化? ? ? 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 ? ) A伊瑟尔? ? ? ? B加达默尔? ? C英加登? ? ? D弗洛伊德? 23接受动机可分为(? ? ? ) A审美动机? ? ? B求知动机? C借鉴动机? ? ? 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 ? ? ) A? 语言表现? ? B? 体裁类型? ? C? 结构安排? ? ? D? 形象创造 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 ? ? ) A抒情内容? ? ? B抒情话语? ? C抒情现实? ? 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 ? ? ) A声音? ? B画面? ? C情感经验? ? ? D情景关系 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 ? ) A结构? ? ? ? B声音? ? ? C故事? ? ? D视角? 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 ? ? ? ) A人物、情节、环境? ? B叙述方式? ? C叙述的声音特点? ? ? 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 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 ) A叙事功能? ? ? ? B抒情功能? ? C描述外在事物? ? ? 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 ? ? ? ) A表意式意象? ? B表情式意象? ? C寓言式意象? ? D符号式意象? 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 ?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 ? ? ) A读者? ? ? B世界? C作家? D? 作品 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 ? ? ) A实践性? ? ? B艺术性? ? C价值取向? ? D? 综合性 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 ? ) A立普斯? ? ? B克罗齐? ? C弗洛伊德? ? D? 布洛

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 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

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 1 / 36 1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 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 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 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语言学概论00541史上最全(吐血整理) 汇总 简单题+名词解释 小抄笔记

27.书面语:书面语是用文字记录的语言形式,它是文字产生或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26.口语:就是有声的口头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头存在形式。它是书面产生的基础。 28.语言相关论:语言相关论是萨丕尔和沃尔夫提出的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观点,主张语言决定思维,不同的语言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29.大脑语言功能临界期:大脑语言功能临界期是指大脑的单侧化,大脑左半球的分区以及语言的遗传机制,都只提供人具有语言能力的潜在可能性,这些潜能必须在一定期限内被一定的语言环境激活才可能起作用。26.语言符号的所指 :语言符号的所指是符号的形式所指的意义内容。 29.机器翻译:通过计算机把一种语言自动翻译成另一种或多种自然语言的信息处理技术。 26.语音: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于人与人之间交际并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 27.词:词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28.语用:语用指语言运用,即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29.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27.单纯词:单纯词是由一个构词语素构成的词。 29.屈折:屈折是通过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换来改变词的语法意义的手段。 28.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 27.仿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造成的词,它不仅把原词的词义翻译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的内部构成方式。 29.主谓词组:两个成分之间具有被说明和说明关系的词组是主谓词组。 27.复辅音:一个音节内处于同一个肌肉紧张的渐强阶段或渐弱阶段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组合。 27.双语现象: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具体而言是社团内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双语并用的现象。 28.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叫亲属语言,亲属语言之间具有历史同源关系。 26.调位:利用音节内的音高差别来起辩义作用的语音单位叫做调位,调位是一种非音质音位,依附在音位的组合序列上。 29.词组:实词与实词之间具有直接联系的相对独立的词群。 28.语素: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 28.词尾:附着在词干后的,能改变词的语法形式,但不能构成新词的语素。 29.语素:音义结合的最小语言单位。 26.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它指可以替换出现在语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置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 27.词法:(1)词法主要描写词的形态特征和词形变化规则。例如,俄语的名词在形式上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有阳性、阴性、中性等性的区别,有主格、宾格、属格等格的区别,这些都是典型的词法现象。(2)由于印欧语言中构词单位、构词方式和词类都与词的形态变化相关,因此构词和词类问题也成为词法的一部分。27.语法意义:语法意义是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是语言中通过一类形式或功能所获得的意义。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如“动词+名词”有动宾关系的意义,汉语所有的同类组合都是如此,这种意义就是一种语法意义。 27.语法形式:语法形式就是能体现表达某种语法意义的形式。表示某一类语法意义或者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如词类形式、组合形式、虚词形式,就是语法形式。语法形式不是个别的语音形式和词语形式,但能产生某一类意义或者有共同作用的语音表现形式或者词形变化形式也是语法形式。 27.语法手段:根据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所归并的语法形式的基本类别叫做语法手段。语法手段可分为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通过词形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是词法手段;通过结构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是句法手段;例如英语名词后加s表示复数,英语动词后面加ed表示过去时,就是词法手段中的词形变化。 28.自源文字:自源文字指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如古埃及文字、苏美尔文字、汉字,这些文字的形体、体系都是由最早使用该文字的人们独创的。 29.语音合成(1)语音合成是语音信息处理研究中的主要工作。 (2)语音合成就是让计算机模拟人的发音器官的动作并发生类似的声音。如汉语的语音合成目前已初步实现自动生成声韵调结合的音节。 26.句子:句子是词或词组按一定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 27.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

语言学概论笔记自考(一到九章)

语言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一、识记内容。 1口语: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是有声的口头语言。 2、书面语:文字出现以后,语言的第二种客观存在形式。 3、符号:指的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4、能指: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 5、所指:也就是“能指成分”,即特定的物质实体,所指的意义内容。 6、聚合关系: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之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 7、组合关系:组合关系体现为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8、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9、普通语言学:语言学界把研究人类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 10、理论语言学:把研究某种具体语言的语言学称为汉语语言学或英语语言学等等,把侧重理论探讨的称为理论语言学。 11、应用语言学:把侧重语言学理论和成果的实际应用。 12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13结构主义语言学: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可以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至于我国内常说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法”,往往只是指在国外影响较大并且我国语言学界比较熟悉的美国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那只是当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流派,并不等于受索绪尔影响的整个结构主义语言学。 二、领会内容(不用识记,大体知道即可)

1、言语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答:人要说话所需要的因素:生活经历、社会环境、当前处理的问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哲学问题、逻辑问题。人要接受语言所需要的因素:组织与分析的能力、心理、生理问题;发音、听音的器官和神经网络及机制和能力;复杂的生理和物理问题。总之一句话,言语交际是通过许多因素对语言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言者编码,听者解码。“码”即所谓的言语。 2、书面语和口语的主要差别。 答:书面语比口语多了一些成分,是那些口语所特有的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口气和语调用书面的文字语言来描述出来的成分,也就是书面语补上的某些省略以后影响理解的成分。用二者的一致性来分析可以用公式理解:口语的基本语言成分=书面语的基本语言成分+用书面描写的口语非语言成分。 3、书面语的产生具有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 答:书面语克服了人和人之间进行交际、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限制,极大地加快了人类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的速度和传播的范围,从而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 4、语言和种族的关系。 答: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根本原因是:语言能力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关,但是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完全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后天获得的,所以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5、语言与各个领域的社会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语言学必须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才能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答:语言客观存在形式是极其多样化的,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需要,去研究客观存在的语言的各个不同的方面。要形成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首先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然后才有可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那样才能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如果研究对象长期不确定、不明确,或者研究对象太杂,范围太宽,研究就不可能深入,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6、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 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 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 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 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 创作于批评的最高标准,忽视作 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

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 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 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 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 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 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 中一味的情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 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

语言学概论(笔记整理)

. What is language? “Language is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It is a system, since linguistic elements are arranged systematically, rather than randomly. Arbitrary, in the sense that there is usually no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a work (like “book”) and the object it refers to. This explains and is explained by the fact that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different “books”: “book” in English, “livre” in French, in Japanese, in Chinese, “check” in Korean. It is symbolic, because words are associated with objects, actions, ideas etc. by nothing but convention. Namely, people use the sounds or vocal forms to symbolize what they wish to refer to. It is vocal, because sound or speech is the primary medium for all human lan guages, developed or “new”. Writing systems came much later than the spoken forms. The fact that small children learn and can only learn to speak (and listen) before they write (and read) also indicates that language is primarily vocal, rather than written. The term “human” in the definition is meant to specify that language is human specific. . What are design features of language? “Design features” here refer to the defining properties of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