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教学设计存在的三个误区_从一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谈起_金子兴

地理教学设计存在的三个误区_从一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谈起_金子兴

以下这是一位教师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作的教学设计(部分):

(二)学习者分析

对于普通高一年级的学生:

从知识基础的角度来看,他们经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在太阳能量来源等内容,涉及学生不具备的其它学科知识;

从学习能力的角度来讲,学生已初步具备读图分析能力、案例分析的能力和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心理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并不陌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在发散的基础上归纳。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能说出太阳辐射的概念并阐述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2. 举例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3. 能画出太阳大气的圈层结构,掌握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产生的主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

1. 分析图表了解太阳辐射的特点,提高读图分析

能力;

2. 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并养成搜索资料的习惯和筛选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说出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利弊;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的情感。上述是该教师对学习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阐述。笔者以为存在如下三方面的问题,并且这三个问题在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着普遍性。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24000) 金子兴 魏 华

——从一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谈起

一、从教师的主观出发对学习者进行分析

新课程的重点在课堂,而新课程的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这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分析学习者。当下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会考虑学习者,但问题在于从什么角度来思考学习者。目前绝大多数教师习惯于从自身出发,凭“想象”想象出学习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这位教师从三个层次分析了学习者,可谓考虑周全。但深入分析,该教师对学生作出的判断和绝大多数教师一样来自自己的“想象”,对学习者分析仅停留在估计层面上。学习者对太阳辐射的了解,达到了什么样的基础?学习者不具备哪些与太阳辐射相关的其它学科知识?学习者已具备了什么样的读图分析能力?学习者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这个内容已习得了哪些经验与知识?该教师对上述问题显然没有经过系统考虑。这种对学习者的分析不免流于形式,难免有作秀的嫌疑。

那么,如何真正从学习者出发了解学情呢?

1. 查阅相关教材

教师可以在初中以至小学的教材上去查阅对太阳辐射的相关知识;基于这节课涉及到的其它学科知识,也可以查阅初中与地理及相关的学科知识里涉及到的地理知识。了解该教材对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涉及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便于教师了解学习者习得了哪些知识,为做助学案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2. 设计助学案

仅通过教材获得有关知识去推测学习者实际情况,显然还是不够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已学习的知识与能力存在差异,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途径也存在差异。因此,为了尽可能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知识与能力,教师设计助学案就有了更重要的意义。

助学案是从学习者角度考虑,帮助学生阅读、理

解而设计的文本(以问题的形式存在)。如笔者设计的

助学案中的第一部分:联通——寻找你的记忆,是将不

同时段学习的相关教材重新进行开发或整合,了解学习

者真正与本课内容的相关知识与能力,让学习者的学习

成为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在“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这一节中,为了解学习者情况,笔者设计了以下助学

案。

(一)联通——寻找你的记忆

1.什么是电磁波?

2.你知道电磁波波长和频率之间的关系吗?

3.电磁波按波长分,可以分成几类?

4.读图1—7(见书本),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

光所占比例(%)(彩色光谱图),你能得出什么样的

结论?

5.你在什么时候知道太阳活动的?请搜集太阳活

动对地球产生影响的资料,并按一定的标准试着归成几

类。

在课前,笔者将助学案收回,里面反映了很多学

生的问题:波长是什么?为什么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

短波和长波由物体什么决定的?图1—7中,各种波长的

光所占比例是如何计算的?太阳常数为什么要将地球面

向太阳的半球的表面积换算成垂直于太阳光线的面积?

带电粒子流和射电有什么区别?影响有什么不同?为什

么叫耀斑?为什么叫色球层?……,针对这些问题,笔

者进行了归类:哪些问题具有共性?哪些问题体现差

异?哪些问题是重点问题?哪些问题看似不是问题却成

为问题的障碍?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障

碍?只有厘清了这些问题,才能吸纳学生的问题参与到

教师的课程中来,学生会感觉到这是“我们的课程”,

从而增强对课程的自主感,进而提高参与课程的动机。

二、将课程目标当成教学目标

在写教学目标时,一些教师习惯于在从去年的笔

记里抄到今年的笔记里,或者从电子文档里不断拷贝,

这些教师将教学目标当成摆设,根本没有去考虑过这堂

课我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更多考虑的这堂课教给学生

哪些知识;还有的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认真

思考教学目标,但是教师们往往把课程目标当成了教学

目标。

文中该教师将教学目标分成三类,但此三类却是

课程目标(即三维目标)。也就是说该教师认为教学目

标即课程目标,两者没有区别。那么什么是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学校课程所要达成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

结果,是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实现的

具体要求,它期望一定阶段的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

素养等方面所达到的程度”[1],地理课程目标是在遵循

课程目标的原则要求,是相对具体的目标,它是以“课

程标准”的形式呈现的。“而教学目标是指具体的课堂

教学相关联,是具体的、情境化的,可操作的目标,是

地理学科的具体内容进行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的描述,

体现教学的时空差异和个体差异”[2]。

可以看出,地理学科的课程目标或课程标准,是

中期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目标。而教学目标则是地

理课程标准的下位目标,具有短期性的特点,是一节课

中可期望的目标,而课程目标是一节课无法达成的,只

有当量的累积到一定程度,才能达到质的一种标准。具

体来说,该教师本节课除知识技能尚能完成外,“激发

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并养成搜索

资料的习惯和筛选资料的能力”则是无法达成。同样这

节课也无法达成该教师要达成的情感目标,并且该教师

也没有说明用什么方法去达成这一目标。因此这样的目

标也许是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写成的,它无疑成为教学

设计的一种“门面”。

值得提醒的是“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并养成搜索资料的习惯

和筛选资料的能力”,从语意上分析,其主语是教师。

因此是教师的行为,严格地说,它们是教学要求而非教

学目标。这说明该教师在潜意识里仍将自己定为教学活

动的主体,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口是心非”,表面上看

似“以学定教”,其实还是“以教定学”。

三、将三维目标分割开来

文中该教师还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割裂开来,三维目标被视为可以独

立培养的教育目标”[3]。将三者割裂,会对教师在教学

过程中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

首先,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时,往往采用讲述

法,或者简单地设计一些事实性的问题(如什么是太

阳辐射?太阳大气可以分成几层?太阳活动有几种类

型?),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到相关的知识进行解答。学

生从教师那里只得到了知识,扮演“传递”的角色。学

生即使把这几个答案烂熟于心,不同学生对这些知识持

有的观点(在知为什么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样

的课堂会令学生感到无趣,更不可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

的思考。

教师这种潜意识的教学设计透露着教师在知识传

授的权威性,“这种教育会带来压抑学生的创造力,乃

至使得学生养成被动依附的人格等不良后果”[4]。

如何将事实性的知识转化成有创意的问题?教师可以将知识换一个方式去呈现,激发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去发现,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如在讲光球层时,笔者先呈现光球层的图片(如图1),问学生看到的这个叫什么?此时学生会异口同声说:太阳!笔者再问,学生的问答会更加整齐而宏亮!当笔者第三次、第四次问时,教室就会没有了声音,学生顿时陷入反思,从而颠覆学生心中多年的认知,肯定会有学生率先说出,“哦!光球层!”。这种转换就有了思考的价值。对于认知领域中低层次的知识,这种方法值得推广。

图1

其次,教师往往会特别强调过程与方法。这样教师会把重点放在方法上。认为自主、合作是新课程的重要体现,在课堂上注重合作的形式,将过程与方法形式化、庸俗化。

一教师在讲“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设计了如下过程:读衢州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2)和下列材料:受种种条件限制,改革开放以来,该地经济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改变落后面貌、提高生活水平一直是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迫切愿望。因此当地政府向民众发起了主题为“我的家乡我做主,为家乡经济发展献计献

策”的活动。

该教师还把同学进行了分组,同时也成立了大众评审组。讨论过程热闹,小组代表发言积极,提出了众多的建议。如一同学说,甲村历史悠久,可以建一个博物馆,发展旅游业;一同学说,甲村有陡崖,可以发展攀岩运动;一同学说,可以发展漂流,可以发展农家乐;还有同学说,可以发展食品加工厂……,结果无论

学生说什么,教师都说OK!试想攀岩运动仅仅是陡崖就可以了吗?这陡崖规模有多大?岩石性质适不适合这项运动?交通条件如何?有没有这样的人群?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因提供的资料太少,或是课前准备不足,而无法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合理的评价。诚然,在课堂上引入活动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但是教育活动最重要的不是活动的形式,而是教师对于活动的指导。“通过指导,通过有组织的运用,它们就会朝着有价值的结果前进而不致成为散乱的,或听任其流于仅仅是冲动性的表现”[5]。这种课堂表面上看似热闹,其实是胡闹(散乱的、冲动性的表现);看似氛围愉悦,其实是“虚假繁荣”;看似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其实因没有评价而致合作空洞化、娱乐化。

再次,教师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显性化。该教师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的情感”、“说出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利弊”列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笔者看了该教师的通篇教学设计,

缺少学生能体验到热爱生活的环节。询问之,他说,在分析“太阳辐射对地球的重要意义”时,告诉学生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所以我们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显然,该教师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显性化。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节、二节课就能简单形成的,也不是靠教师用显性的语言进行教育就能达成的。它需要教师创设一些有智慧的教学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讨论问题的每个细节中,在心里得到潜移默化的久长灌溉才能达成的。

当问及为什么把“说出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利弊”列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该教师说,实在没东西写,从《高中地理教学优化设计》上抄的。且不说该教师的态度问题,从本质上看,是该教师根本没有对该维度加以重视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高中地理教学优化设计》是湖南教育出版社“为普通高中地理老师用好湘教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绩效而编写的教学备课指导用书”。该书确实将“说出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利弊”列入情感维度,笔者以为有失偏颇。首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说出”这个动词来表述就值得商榷,“说出”明显是知识技能的问

题。其次,该书也明显将三维目标分裂开来,将三维目标当成了教学目标,给广大教师造成明显的误导。深入分析发现,也许该书作者想通过学生在说出“利弊”的过程中,能领悟到一分为二的价值观,会体验或感受到地球上生命演化发展的不易。这可以说明“知识、行为、情感在每个个体身上是动态关联、相互融合、共同

发挥作用的,而且越是深度的学习越需如此”[6]。

那么,如何来设计教学目标呢?

1. 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目标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对学生学会什么

的期望。所描述的就应该是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而

不是教师的行为。因此主体应是学生,是学生学会了

什么?规范的表述应该是“学生能……”、“学生会

……”,而“使学生……”、“培养学生……”、“帮

助学生……”这些表述,是站在教师的角度看教学,带

有明显的命令、祈使口气,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

地理课程标准虽然是抽象的,但它是教学目标的

上位目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地理课程标准具

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在本节课中,地理课程标准只有

一句话: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具体高度的概括性。

为了帮助教师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理解,浙江省成立学科

专业指导委员会,围绕每章节的课程标准,进行细化,

编写了《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尽管该

《意见》还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在操作

的层面提出了一些要求,为地理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起到

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意见》里的要求与方法还是很模

糊,因此还是不能用之替代教学目标。

3. 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

课程改革将“过程与方法”纳入目标体系,是希

望教师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以学习活动或经

验为载体,以整合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

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从课堂实施层

面上看,笔者以为可以用“问题链”,选择恰当的方法

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训、情感的体验融合到教学过

程,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动态生成性的生活课堂。因

此教学目标应是三者的融合。

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教学目标是否可以这

样考虑:

1. 通过比较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概念,学生能

知道两者的区别,懂得了“比较”是区别事物的好方

法。

2. 通过对“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

例”的阅读,学生学会了有关太阳辐射的知识;通过与

“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进一步比较,学生能概括两

者的差异,会猜想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从“到达地表紫

外线大大减弱”、“可见光减少的比例最少”中学生会

体验对生命的意义,心中充满着对自然的感激与敬畏。

3. 通过搜集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影响的新闻资

料,学生会慢慢养成搜集资料并分类的习惯,能说出

“利弊”,能领悟到一分为二的价值观,会体验或感受

到地球上生命演化发展的不易。

教育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地理课堂有一

般课堂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一线地理教师不仅仅

需转变自己的观念,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要加强

新课程相关理论的学习,明确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更

重要的是要身体力行,立足地理课堂,践行这些理念,

写出适合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

动。

参考文献:

[1] 靳玉乐. 现代课程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

社, 1995:155.

[2][3] 陈志刚. 对三维课程目标被误解的反思[J]

课程教材教法. 2012(08).

[4][6] 刘宇. 学生的课程参与: 内涵、条件与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 2012(07).

[5] 约翰?杜威.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42.

研究人员发现毛里求斯位于地壳厚度异常分布的

一个连续区域。这一发现表明毛里求斯和相邻区域位

于一个古老的微大陆之上。他们挖掘出的古老锆石是

失踪的Mauritia大陆的碎片。研究人员严谨的试图排

除这些古老的颗粒来自其它地点的任何可能。挪威奥

斯陆大学的地质学家Hartz说道:“锆石是重矿物不容

易飞动,它们并非从非洲的一个沙漠吹到毛里求斯岛

的。我们所使用的所有设备都是新的而且是第一次使

用,没有岩石颗粒粘在上面。”

在分析了海洋断裂带和海洋磁力异常之后,研究

人员认为Mauritia大陆是从马达加斯加分裂的,在6100

万年至8350万年之间随着印度洋盆地的增长分裂并且

散布开。Hartz解释道,发现失踪大陆的证据通常需要

沉闷的粉碎以及分类火山岩。研究人员基本上都是在

让大自然进行这项粉碎工作。

摘自2013年02月27日《腾讯科学》(上接第32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