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公报助理总编遭台间谍策反 抛妻弃子赴台

大公报助理总编遭台间谍策反 抛妻弃子赴台

大公报助理总编遭台间谍策反 抛妻弃子赴台
大公报助理总编遭台间谍策反 抛妻弃子赴台

《大公报》助理总编遭台间谍策反抛妻弃子赴台

发稿时间:2014-12-03 16:03:33 来源:新华网中国青年网

王善勇

台湾媒体2日转引《博讯》杂志的报道称,香港《大公报》助理总编辑王善勇对台湾收集情报,却被台湾女间谍策反。现年50出头的王善勇,1982年从位于福建泉州的华侨大学毕业后即到香港,曾先后在香港多家平面媒体工作。

由于王善勇是家中唯一经济支柱,突然出走,令妻小生活顿时没着落。有消息人士指出,在王妻的要求下,香港入境处从出境纪录查获,王善勇疑似登上前往台湾的飞机。但台湾移民署1日表示,此新闻报导真实性有待验证,真实性为何不得而知,“移民署”不能依据此报导就违反个资法进行旅客资讯查询。

大陆国安掌握正拟收网

王善勇叛逃台湾的过程极具戏剧性,根据《博讯》杂志的报导称,王善勇本身有大陆情报背景,1980年代中开始在港以媒体人身分从事情报工作,回归后转向对台湾情报收集,经常以采访名义到台湾工作,不料反被台湾情报机关策反。

报导指出,策反王善勇的人,为70年代末从广州偷渡到港、后奔台湾加入谍报组织的台女谍林中坚。此波两岸谍战,大陆国安部门也有所掌握,就在计划收网之时,王善勇察觉风声不对,遂抛家弃子、逃奔台湾。

而王善勇的叛逃似乎是有所准备。根据报导,今年10月下旬王善勇的妻子向香港警方报案,声称丈夫失踪。更离奇的是,王妻对朋友证实,王善勇在出事前,说服家人将自住的房子卖出,改成租屋,而王善勇失踪后,卖屋所得的钱有一半被转走,这显示王善勇是有备而来。

以媒体人身分搞情报

现年50出头的王善勇,1982年从位于福建泉州的华侨大学毕业后即到香港,曾先后在香港多家平面媒体工作,包括在《文汇报》任记者、编辑、港闻采访主任;《大公报》采访主任、助理总编辑等;专注港闻、两岸新闻、时事评论等的前线采访、编辑、撰述、策画和主管工作;同时在《凤凰卫视》、《亚洲电视》等任时事评论员;《镜报月刊》顾问;兼左派背景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副总干事等。

原标题:《大公报》助理总编遭台间谍策反抛妻弃子赴台

《南方周末》: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与创新

《南方周末》: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与创新 约五年前,学界关于中国新闻是否有提“职业化”必要有过一波讨论,最终没有结论。而在此之前,《南方周末》从实际出发,避开“职业化与党性原则是否有冲突”的争论,明确在内部加快“新闻专业主义”的探索。 《南方周末》所强调的“新闻专业主义”,以承认新闻操作是一件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为前提,探索提升新闻操作水准的方法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探索有益于提高新闻专业水准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探索通过专业水准的提升带来新闻产品和媒体的整体创新。 多年实践表明,《南方周末》的新闻专业主义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因坚持新闻专业主义,获得了一轮发展的动力。《南方周末》新闻专业主义的探索,可从报纸理念变迁、采编团队管理模式、新闻操作的创新三个角度去了解和把握。 彰显专业主义的报纸口号 《南方周末》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份市场化的报纸,故而一开始,就有着自我定位意识,创刊之初“服务改革,激浊扬清”,为采编团队厘清了使命,形成鲜明的题材指导,对市场也是一种报纸特征的宣示。 上世纪90年代末,《南方周末》以现代营销的方式,正式启用“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口号(SLOGAN),其后,十几年时间内,共更换了三次口号,依次是“深入成就深度”(2001年~2002年)、“记录时代进程”(2003年~2006年)、“在这里,读懂中国”(2007年至今)。 梳理这些口号,可以看到《南方周末》这份报纸始终紧扣时代脉搏。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改革从普遍受益的第一阶段走出,改革的失意者逐渐被抛甩出改革的主流,成为“弱势群体”。那一时期,社会保障体制尚未成形,法制建设还处于发展期,主流舆论未能有效及时地关注这一社会变化,于是,为“弱势群体”说话,针砭时弊成为社会最需要的媒介服务。其后,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这时,《南方周末》以“深入成就深度”、“记录时代进程”来自励,同时也在传达,认识时代必须秉持“深入”的态度,安于记录的本分。2006年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呈现财富性增长,“复兴”成为民族愿景,但高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却让人看不清,这时《南方周末》提出“在这里,读懂中国”,激励自己与读者一起去发现真实的中国、揭示真实中国的发展逻辑。 其次,统观《南方周末》的口号,可见这份报纸时刻未忘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而口号的变迁也折射出对新闻专业主义内涵理解的逐渐深入。上世纪90年代末,《南方周末》编委会在以弱势关怀、针贬时弊为努力方向时,就告诫团队,“要高度警惕市场与权力”,这实际上是要求新闻能够坚守客观公正,坚持对社会国家发展有益的专业取向。随后,“深入成就深度”、“记录时代进程”时期,《南方周末》对内对外都在宣示自己要做的事情以及如何做。“在这里,读懂中国”更是明确了新闻、媒介为读者创造价值的专业使命。媒介是一种信息服务提供者,其市场本质,是为服务对象创造价值,创造的价值越稀缺,媒介的价值也就越高。当下中国最稀缺的价值是什么?是中国要用40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数百年走过的发展道路,社会、人心发生的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让国人、海外的人都无法看清中国的发展状况和逻辑。“读

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谈新闻报道体裁分类

不同新闻写作的教材书,对新闻报道体裁大都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这给初学新闻写作的学生或爱好者带来不少困惑,其实也是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感到难解的问题。 一 在新闻体裁的传统划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依据这些划分方法,对不同体裁的界定、区分仍很困难。如综合消息(或长消息)与通讯、深度报道,新闻特写与通讯,描写性消息与特写等等。 第二、对一些功能、性质相近的新闻作品,以不同的体裁进行界定、归类也是没有意义的。仍以综合消息与深度报道为例,两者都是运用大量的事实材料,包括大量的新闻背景,对一个较为复杂的事件进行报道。这两者都可以说既有综合的特征又有深度的特征。一般来说,综合了才有深度,或者说要有深度就必须综合。这样的区分反而让一些写作者犯糊涂,难以适从。 第三、有些教材的划分方法,在理解上存在着一些矛盾,如《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把新闻体裁归为上下编,即消息和通讯。在消息的编类中包括事件性消息、非事件性消息、描写性消息、分析性消息。在通讯编类中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社会观察通讯、专访、新闻特写。这个方法很简明,但也有些欠妥,如把分析解释性的新闻作品归为消息类,就会与该书中所说的消息有别于其他新闻体裁的本质特点就是简要、概括地反映事实这一说法自相矛盾。 第四、对新闻进行体裁分类,其目的是服务、方便于写作。这一点与其他文体并无区别,但在新闻写作中重视却不够。 在《当代新闻写作》(尹德刚、周胜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一书中,作者指出,区分不同报道体裁的依据是表现手法、口吻与人称、结构布局。不同的新闻体裁中,这些因素的构成是不同的,这种判断主要缘于对不同体裁进行的分类比较,是一种结果。要能有效地成为我们进行新闻写作的手段,我们首先要认清新闻报道的目的,因为目的决定方法和手段。况且,以这些依据去区分一些文体,如上文提到的综合消息与深度报道仍比较困难。 二 在初步学习新闻写作时,一个让多数人为难的问题可能就是如何告别以前的写作习惯、定势,许多人在写作中不知不觉走上以前写作的路子,写出来的像记叙文、小说或散文。究其根子,仍在于作者没有十分明确新闻报道的目的,以及这种目的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大概说来,新闻报道的目的主要分三类。一是告知读者是什么,二是告知读者为什么,三是向读者宣传一个道理,对他们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按照这三个目的,可以把新闻报道的体裁分为客观性报道、述评性报道和宣传性报道三大类。下面对这三类体裁略作一些说明。 1、客观性报道。客观性报道是指客观叙述事实,作者不进行任何主观评论,报道目的主要是让读者知道“是什么”。报道只提供事实(包括作为别人的言论的事实),记者是历史的记录者、旁观者,不发表个人意见观点,强调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其主要功能是让读者了解这个事实,由他自己对该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客观性报道包括消息、专访、调查等体裁。消息分为简讯、事件性消息、非事件性消息、描写性消息等。 2、述评性报道。述评性报道是在客观叙述事实的基础上,可以加入适当的议论,以揭示反映事实的本质、作者的态度看法。这种报道是让读者在知道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知悉为什么、及将来会怎么样。述评性报道强调报道的客观、公正、全面。 我们所说的新闻述评、特稿、深度报道、专题报道、特别报道、特别关注等等都可以纳入这种体裁类型,这些报道的共同点就是可以有作者的主观性评论。再细化功能,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类,分析说明解释(原因)、总结判断(经验、性质、影响)、预测(趋势、走向)。 3、宣传性报道。宣传性报道是指围绕特定的报道主题,通过对事实材料进行有意识的

大公报简介

大公报是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也是49年以前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1902年( 壬寅年)由英敛之在天津创办,是中国迄今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1936年4月10日上海版发刊,1966年9月10日停刊。版本包括:泰兴《大公报》、香港《大公报》、天津《大公报》、上海《大公报》,《大公报》一度支持过国民党的内战政策,1948年后因立场有所改变受到当局迫害,重庆版一度被强行接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公报》重庆版、上海版先后停刊。天津版改名《进步日报》,旋又恢复原名,迁至北京出版,主要报导财政经济和国际问题,1966年9月10日停刊。香港版出版至今。2013年4月18日香港大公报刊登的《北京的哥奇遇:习总书记坐上了我的车》一文,经核实,此报道为虚假新闻。 清末﹑民国时期著名日报之一。1902年6月17日满族正红旗人英华在天 津法租界创刊保皇派报纸,创办人英敛之﹐富商王祝三(郅隆)为主要经济资助人。该报有代派处65个,除国内大中城市外,在南洋、美洲、日本等地也有代销点。日印四、五千份,是当时华北地区一份最引人注意的大型报纸。主要股东有资本家柴天庞、王郅隆、朱志尧、北京天主教堂主教樊国梁、法国公使鲍渥、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总办严复等。该报除在政治上持保皇立宪立场外,并带有封建买办色彩。自言敢于揭露和攻击清政府的一些弊政,"替穷苦大众说话",注意反映下层社会的疾苦。因主张变法维新﹐《大公报》遂在北方言论界初露头角。《大公报》突出新闻特性﹐编排醒目美观﹐注重培养人才。尤其是社评﹐力求言之有物﹐见解独特﹐对时政有所批评﹐很快名闻国内﹐《大公报》也一跃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报纸和舆论界的代表之一。 1927年以后﹐《大公报》总体上对国民党持支持态度。“九.一八”事变后﹐ 随着日本侵略的加紧﹐《大公报》主张抗日﹐并发表了著名记者范长江的西北通讯﹐首次披露了红军长征情况。为了应变﹐《大公报》开始筹备南方各版﹐1936年4月10日上海版发刊。抗日战争爆发后﹐《大公报》天津版于7月底停刊﹐上海版12月13日停刊。《大公报》同仁分赴各地办报﹐先后有汉口版﹑香港 版﹑桂林版﹐最重要的重庆版自1938年12月1日起出版﹐销售量最高近十万

一篇文章读懂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 基础篇 新闻专业主义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理论。 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新闻专业主 义的核心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另一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 独特作用。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新闻学和新闻媒介的独立性这些概念,是相互 交叉的,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经历了发展变化。 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告服务”的一种理念。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 新闻事实。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的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传统上,新闻不是专业(profession),新闻工作者不被认为是“专业人士(professionals)”。【专业人士是指有专门知识并组成特定行业的人,他们 受过专门的教育,有体面的职业,受人尊敬,社会地位较高。】最初的新闻工作 者来自印刷行业的发行人或工人、学徒,是一些东奔西走道听途说的“包打听”, 社会形象不好,经济政治地位也不高。 当然,除了专业之外,新闻专业主义“还包括一套定义媒介社会功能的信念, 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以及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 新闻专业主义追寻简单的事实——由此产生新闻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一种使新闻工作者将事实隔离于观点避免个人偏见的规定或机制,它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中立的(neutral)立场上,以客观的方法报道新闻、反 映观点。 按照新闻专业主义理论,报业是一种自治体系,必须对政府、对政党、对政 客采取一种独立的和批判的态度,否则便不可能保持它在公众中树立的“保护者”形象,便不可能拥有公众的信任。而良好的形象和高度信任,是媒介赢得市场的 重要资本之一。作为消息的发布者和事实、观点的反映者,归根结底,新闻事业 是以它的公信度立足的。

大公报

大公报 大公报是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前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1902年由英敛之在天津创办,是中国迄今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1902年6月17日满族正红旗人英华在天津法租界创刊保皇派报纸,创办人英敛之,富商王祝三(郅隆)为主要经济资助人。该报有代派处65个,除国内大中城市外,在南洋、美洲、日本等地也有代销点。日印四、五千份,是当时华北地区一份最引人注意的大型报纸。主要股东有资本家柴天庞、王郅隆、朱志尧、北京天主教堂主教樊国梁、法国公使鲍渥、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总办严复等。该报除在政治上持保皇立宪立场外,并带有封建买办色彩。自言敢于揭露和攻击清政府的一些弊政,“替穷苦大众说话”,注意反映下层社会的疾苦。英华主张变法维新,《大公报》遂在北方言论界初露头角。《大公报》突出新闻特性,编排醒目美观,注重培养人才。尤其是社评,力求言之有物,见解独特,对时政有所批评,很快名闻国内,《大公报》也一跃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报纸和舆论界的代表之一。1927年以后,《大公报》总体上对国民党持支持态度。“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侵略的加紧,《大公报》主张抗日,并发表了著名记者范长江的西北通讯,首次披露了红军长征情况。为了应变,《大公报》开始筹备南方各版,1936年4月10日上海版发刊。 大公报桂林馆合照二排左4胡政之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公报》天津版于7月底停刊,上海版12月13日停刊。《大公报》同人分赴各地办报,先后有汉口版﹑香港版﹑桂林版,最重要的重庆版自1938年12月1日起出版,销售额最高近十万份。它坚持抗日立场,鼓舞民心士气,对抗战起到了一定作用。1941年4月被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推选为当年最佳外国报纸,获荣誉奖章。1941年9月6日张季鸾逝世,王芸生接任总编辑,曹谷冰﹑金诚夫﹑徐铸成等领导《大公报》。

新闻专业主义研究

读《新闻专业主义研究》后的几个问题 一条新闻的诞生是多方权力角力的结果,新闻场域与政治场域的妥协,经济场域与新闻场域的较量,同时还有新闻场域内部的斗争。那么代表新闻场域力量的新闻专业主义在角逐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 在书中,作者引用了国内学者陆晔和潘忠党的观点。两位学者将新闻专业主义的要素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1)传媒是社会的公器,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是仅仅服务于任何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2)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3)他们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基准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而不是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4)他们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伪,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5)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而不是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 在这里,摘抄下新闻专业主义的五个标准,因为它将指导我批判地看待媒介的实践问题。 在任何一个国家,政治权力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博弈,无一例外,政治权力最终要战胜新闻专业主义。其实,在中国的媒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以前媒介作为党的宣传者,虽然现在,媒介在向为公众服务,社会公器角色的转变,但是党管媒体还是没有改变。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作者引用最多的案例均来自国外,引用国内案例且都不点名道姓,并且没有做深入的分析,我想从侧面可以认为是国内的新闻不够自由。很多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后,官方介入调查,最后有些结果总不了了之,又或者是从和谐的角度出发,并没有公布事件的结果。因此,学者们对很多典型的新闻事件并不能探析出真相来,而且国内几乎没有学者对中国的媒体被指违反宣传纪律进行过罗列和总结。我觉得做这个研究应该是有价值的,一方面可以让其他媒体引以为鉴,不再踩到“地雷”,从另一方面来讲,可以促进我们所谓的宣传纪律不断的改进。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利与弊。今年,湖南省市一级的行政部门正式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其新闻发言人多为市级行政部门内部的秘书或者主任、副书记之类的官员。发言人来自行政部门内部,这是无可厚非,因为他更熟悉他所在的部门的内部事务。但是我认为发言人应该具备做一个新闻记者的素质,更深层次来说,新闻发言人应该有新闻素养、公共关系知识,在政府和新闻媒介之间能协调好双方工作,尤其是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可以做到临危不惧,既不怕会丢了政府的面子,也不怕记者会深究下去。 在本书中,作者总结了新闻发言人的三点影响。其一,政府部门的主管领导可能以新闻发言人制度为借口,拒绝回答媒体的提问,众所周知,“踢皮球”历来是官场最成熟的潜规则之一;其二,新闻发言人也可以完全可能变成发布空话、废话、外交辞令和“报喜不报忧”的代名词,结果是公众无法获取真正关注的信息;其三,新闻发言人的“一言堂”结构,使记者只能通过这一个渠道去了解信息,无法利用权力之间的空隙去灵活发掘信息。 我认为,新闻发言人制度,无论是从新闻的角度,还是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是我们值得研究的一个议题。包括新闻发言人的选拔、素养、任期,以及该制度的利与弊。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新闻事件的冲突性框架,其中包括一些情感类节目的冲突性安排。作者说:“现代新闻媒介最喜好的报道模式就是冲突性框架,因为这种报道很容易激发起公众的情感共鸣,媒体在干预事件提供自信力的同时又可以提供收视率和发行量,可谓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双丰收。”我之前在看省内《情动八点》、《寻情记》这类节目,包括东方卫

百年《大公报》

百年《大公报》 1选题缘起 在中国报业史上,名噪一时的报纸犹如过江之鲫,但能历经百年而不衰,见证中国近现代复杂多变的历史,始终保持其宗旨、风格如一者,唯《大公报》是也,堪称中国报业史上的奇迹。《大公报》自1902年6月17日创刊,至2012年已整整走过110年的风华。在历史上,这份报纸发挥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培养了一大批报业人才,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是中国历史上除了古代的封建官报以外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也是中国新闻史和全球华文传媒史上唯一拥有百岁高龄的报纸”①。其历史价值怎样,功过是非如何,早已成为新闻史学者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2《大公报》的历史及现状 从清末的保皇派党派报纸、北洋政府时期的“安福喉舌”、新记公司“四不主义”的资产阶级商业大报以及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直至延续在香港出版,《大公报》110年的发展历史可谓中国报业的缩影。《大公报》以“忘我之为大”的“大”字,“无私之为公”的“公”字作为报名,自出版起,即负敢言之名,指摘权贵,激评地方时弊为己任。1926年确定社训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力图办成“文人论政”的报纸。 《大公报》的百年历史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2.1英敛之时期 1902年,由英敛之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张报纸《大公报》诞生了。在创刊号上,英敛之发表了《大公报序》,宣布“大公”之含义,寄希望于“扩大公无我之怀”。确立办报宗旨为:“报之宗旨,在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由此,《大公报》确立了自己的言论立场:以公正之心来启迪百姓,评击时弊。英敛之主持《大公报》达十年之久,注意积极宣传改良新思想,新潮流,着力探讨救国救民之道,注重报纸本身的改革和创新。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中著文说:“天津《大公报》有特色,有新论,实可称报纸进步之一级。”② 2.2王郅隆时期 1916年,王郅隆买下《大公报》,重组人手续办《大公报》,聘请胡政之为主笔兼经理。在这一时期,胡政之对《大公报》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如加强国际新闻报道,普及世界知识,更新版面等。这些举措让《大公报》逐渐摆脱以“论”为主的格调,拓展了《大公报》作为传媒的社会功能,热心传播新思潮,号召知识分子献言献策。王郅隆时期的《大公报》不幸沦为“安福系的机关报”,背离了大多数民众的意愿,令读者对其产生反感。王郅隆时期也成为“是最缺乏民主独立精神的一个时期”,“同时也是经营管理的低谷,创下发行最低的记录”③。 2.3新记《大公报》时期 1926年至1945年为新记《大公报》时期。④1926年夏,胡政之、张季鸾、吴鼎昌成立了“大公报社新记公司”,《大公报》进入了它生命中最为辉煌的年代。此时,《大公报》明确提出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四

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 I、新闻专业主义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A:根据我个人的总结,对于新闻专业主义有以下几点理解: 1、新闻工作者必须对其所代表的阶级团体要有充分的辨别、了解、支持并以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主要工作目的; 传媒业在社会中起到了监视环境的作用,它服务于国家政权,又服务于普通大众,新闻工作者首先要清楚的就是自己的归属阶级,充分了解其内部结构和属性、从而发自内心的接受,衷心为其服务,并能做到忘我精神,时刻以阶级利益为重。这也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思想。 2、新闻工作者必须对充分掌握自己所在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新闻工作必须要专业化,从而要形成一系列科学完整的新闻体系,就需要新闻从业者对新闻专业知识有充分的了解,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不仅要掌握新闻制作的基本环节,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新闻专业理念、先进的传媒技术和发达国家的新闻工作经验。这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品质之后,才能做出合格的新闻。 3、新闻工作者必须对周围所发生的事物有着敏锐的嗅觉,并对所发生的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与判断分析。并能迅速的将受众引领到既定的目标上。 这是要求新闻工作者所创造出的新闻,对受众必须要有阅读(收看、收听)价值,让新闻变得喜闻乐见,满足受众日益旺盛需求。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的长期工作学习经验得累积才能办到,这也是新闻专业主义中的高层的要求。 II、为什么产生新闻专业主义? A:新闻专业主义的出现是社会对新闻从业人员要求的一种体现,他基本上不作 为法律所要求,也因为各个国家区域的情况,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解都存在偏差。但总体上来说这是新闻产业发展到中后期的必然产物,就好像“无法无天下”。新闻专业主义最早也是出现于新闻业发达的资产阶级国家,他们的新闻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而缺少道德上的束缚,新闻法规也不够完善,这时新闻专业主义便尴尬的出现了。 III、中国有新闻专业主义吗?如果有他与西方有什么不同?

香港与内地文化之比较——从传媒谈起

香港与内地文化之比较 ——香港与内地媒体文化对比 近年来,香港与内地文化联系日益密切。香港电影、流行音乐以及文学作品在内地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由此也带来香港文化在内地的风靡,而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都不得不归功于香港媒体的强大的影响力以及港媒与内地媒体越来越频繁的交流与合作。 发展状况: 作为亚太区的资讯中心之一,香港传媒业的发达令人称奇。拥有60多种报纸,平均每4人每天购买1份报;有600多种期刊,每万人阅读1种;有2家广播公司,94%的港人仍保留收听广播的习惯,人均每天收听时间达2小时12分;有5家电视台,人均每日收看电视时间不少于3.7小时。 香港的文字传媒和电子传媒几近与欧美同步发展,如今在诸多方面已赶超欧美,走在世界前列。因此香港媒体对海外辐射能力很强。一些重要报纸如《明报》、《文汇报》、《大公报》在北美、欧洲或者东南亚华人地区发行海外版,以凤凰卫视、TVB为代表的香港电视台也制作了大量的专题和方艺节目销往港外。 内地传媒产业近年来的发展也可谓是风声水起,360多家地面频道,出版期刊9549种,报纸数量接近2000种。但媒体节目、报道的质量还亟需加强,媒体的群众影响力也有待提高。新兴传媒还始终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后还需要大力发展。 报道风格: 港媒报道时多以社会新闻作头条,报道多夸张渲染,语言风格犀利。如今年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香港某报纸头版便以“他妈的”表最严厉抗议。以斗大“他妈的”三大字,作为头版标题,配以巨幅照片,质疑和谐号出事后,相关单位态度的草率、轻蔑,体现了港媒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香港作为一个受到西方文化长期浸染的地区,香港人对香港以外的新闻的关注正在衰减。除非有重大国际新闻波及香港人的生活,香港报纸上清一色“港闻”占统治地位的现象很难改变。 香港的记者大多年轻,出道时间不长,但“港记”的敬业精神令人称道,无论什么场合,他们都会追逐官员和名人,他们都会提当下最热点的问题,哪怕提问对象与问题“八杆子打不着”,比如,分管医疗的官员会被追问如何看待“三三四”教育改革。 而内地主流媒体主要以政治新闻、国际国内大事作头条。由于中国大陆的新闻监管较为严格,媒体舆论监督的稿件有时会被主管部门勒令停止刊发,内地媒体也就习惯了报喜不报忧。在同一事件上,相比港媒的批判精神,北京《人民日报》头版却出现“党的恩情比天山高”几个大字,对比之下,相当讽刺。 但内地也不乏一批传统政治报纸之外的新媒体,如南方周末等,在面临很大的政治压力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己的报道风格,获得了一定的赞誉。 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曾多次于不同场合强调自己对香港媒体的偏爱,甚至将港媒作为鼓励新华社等官方媒体展开舆论监督的例子。他曾感叹说:“内地的报纸上找不到骂我的文章,香港报纸上这类文章就多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针砭自己。批评可以尖锐,这是新闻自由。” 但另一方面,港媒的报道也有一定缺陷。商业化运作、市场导向是香港大多数媒体的准则。香港社会信息透明度高,挖掘独家新闻不易。一些媒体就会“剑走偏锋”,来些“出格”的新闻,包括“八卦”新闻,期望以此吸引读者,导致了一些媒体在市民中的公信力不高。

作为中国话语的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综述(2015~2017)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 新闻传播科学, 2018, 6(2), 9-13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d315679660.html,/journal/jc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d315679660.html,/10.12677/jc.2018.62002 News Profession as Chinese Discourse: A Survey of News Professionalism (2015-2017) Xuan 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of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Hangzhou Zhejiang Received: May 17th, 2018; accepted: May 30th, 2018; published: Jun. 6th, 2018 Abstract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in China in the 1990s, it has been rapidly accepted by the Chinese press as its own theoretical resource and ideal pursuit. However, it must be clarified that this “acceptance” process is also a process of adaptation and adjustment. Espe-cially in the process of media marketization and in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power’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has become a unique Chinese discourse. And aca-demic research is also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accepting this position as the theoretical standpoint starting point. In recent three years,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has continued and reached a small peak by the end of 2017. Keywords Chinese Discourse,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作为中国话语的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综述(2015~2017) 周璇 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杭州 收稿日期:2018年5月17日;录用日期:2018年5月30日;发布日期:2018年6月6日 摘要 新闻专业主义自上个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以后,就迅速被中国新闻界作为自己的理论资源和理想追求,

《大公报》成功的原因之一

《大公报》成功的原因之一——强有力的社评 《大公报》是一份综合性报纸,内容丰富。目前除在香港发行外,还营销中国大陆,发行网遍及全球五大洲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菲律宾马尼拉出版的《大公报》菲律宾版,是菲律宾发行量最大的华文报纸。此外,《大公报》还有海外版,营销欧美各地。 大公报创刊号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首次出版,至今,已拥有106年的历史。其创办人是英敛之。英敛之以“文人论政”为定位,“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为精神,创办了极具影响力的《大公报》。 《大公报》之所以能有这样好的荣誉,并且出版至今。不过是因为它做到了两项最低限度的报纸职责:第一是登载确实的消息,第二是发表负责任的评论。这两项都是每一家报馆应该尽的职责。 在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各方势力的纵横交错。中国国民的言论自由不仅受到但是当权者的压迫,而且也受到的外国侵略者的威胁。社评作为一张报纸最低限度的报纸职责却并非每一张报纸都可以做到的。所以只因为国中的报纸都不敢做,或不肯做,或不能做,而《大公报》居然肯努力去做,并且有不小的成功,所以,它就一跳而享大名了。 作为以文人论政为宗旨的报纸,《大公报》特别重视对政治的言责,对社会的扶助与匡导。它每天至少有一篇社评,国内外时事无所不评,对公共问题无不有主张。其社评不但时效性强,而且往往对重大新闻作因果辨析和趋势判断,其预见之准确、分析之独到、文笔之犀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读者翻开《大公报》,无不以先读社评为快。吴、胡、张接办《大公报》之初,就由三人共组社评委员会,研究时事问题,商榷意见,决定主张。它有几个立言的原则:一是“公”,指动机无私,评述问题时竭力将“我”抛开,进行客观的探讨。二是“诚”,指秉持诚意,尽研究之功,谙利害得失之数,而发诚心为国的言论。三是“勇”,指勇于发表,包含“不畏强权”与“不媚时尚”两义。 最典型的例子是九一八事变后,许多报纸都主张立即对日宣战,《大公报》却主张“缓抗”。三位报社领导人商定的编辑方针是“明耻教战”四个字。他们认为中日之间必有一战,但目前双方力量对比甚为悬殊,中国还没有准备好,不宜马上应战。为此,《大公报》曾被人谴责,报纸销路急遽下降。但《大公报》坦言答复读者:“如在个人,匹夫受辱,拔剑而起,挺身而出,生死荣瘁,何足介意。独关国家问题,影响悠久,非尽可以置利害于不顾。”宁肯牺牲报纸销路,也不向社会势力低头,这不是一般的报纸能做得到的。 但是《大公报》也有被蒙蔽的时候。在1941年5月21日的《大公报》重庆版上,《大公报》渝馆总编辑王芸生撰写了一篇题为《为晋南战事作一种呼吁》的社评。在日军和国民党谣言般的舆论下,社评在引述日军的谣言后说:“这些说法,固然大部出自敌人的捏造,惟既播之中外,其事实真相,自为中外人士,尤其我们忠良各界亟愿闻知。因此,我们热诚希望第十八集团军能给这些说法以有力的反证。”当时正在重庆的周恩来同志连夜疾书一信致《大公报》负责人,对社评涉及的在山西南部中条山战役中,有损八路军的言论给予澄清。信中一方面驳斥敌寇的谣言,另一方面历陈八路军的抗战业绩和共产党团结抗战的诚意。接到周恩来的信,《大公报》负责人张季鸾、王芸生也很重视,他们不顾重庆一边倒的舆论氛围,毅然接受了周恩来提出的“将此信公诸读者”的建议,于5月23日在《大公报》重庆版上全文刊登了周恩来的来信,并配发社评《读周恩来先生的信》,再次呼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由此引起的“笔墨交锋”,曾经轰

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 目录[隐藏] 新闻专业主义的由来 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容 新闻专业主义的特点 新闻专业主义的作用 新闻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的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一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新闻学和新闻媒介的独立性这些概念,是相互交叉的,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经历了发展变化。了解这些概念、历史及其变化,对于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也许不无裨益。 [编辑本段] 新闻专业主义的由来 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一种信念,它是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个部分。美国建国以来,大众媒介逐步赢得了新闻自由——“报业自由”(也称“出版自由”)、言论批评自由(也称“表达自由”)和信息获取自由(也称“人民的获知权”或“知情权”)。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积极的角色。美国社会建立在自由市场经济和个人表达自由的基础上,早期争取新闻自由者对“新闻自由”的理解是——我行我素。 然而,报业的出版自由并非人民的表达自由。自19世纪以来,思想家们已经发现,人民之间的权利并不平等。在美国商业化的大众传播媒介那里,私人利益正在侵蚀公共生活。 美国报业从一开始就不是理想的公共精神载体。最初,为政治偏见所左右。后来,它们变得越来越关注广告,越来越注重经济利益。媒介的经济独立和市场运作,产生了另一个权力中心。公众认为,在民主社会中,媒介被赋予极大的特权;然而它却不承诺,或者在更多的情况下,不履行对社会的义务,这是说不通的。于是,媒介的社会责任理论应运而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RobertM.Hutc hins)为首的出版自由委员会在其经典性的《一个自由和负责的报业》文件中正式号召新闻媒介专业化。 新闻工作者发展出来的追求信息的新闻专业模式,是世纪之交出现的现象。早在1896年,美国人奥克斯(AdolfOchs)购买《纽约时报》之后,提出“高尚的新闻政策”、“独立公正的评论”和“正确详尽的新闻资料”三大目标,与刺激性的黄色新闻相对抗。从此新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03年,普立策向哥伦比亚大学捐助250万美元,建立新闻系并设置新闻奖金,以培养和鼓励专业人才。1908年,美国第一所新闻学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诞生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专业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美国新闻工作者开始寻找适当的专业规范。1923年,美国报纸编辑人协会制订《报业信条》,美国记者公会于1934年制订《记者道德律》。美国的广播(1937年)和电视(1952年)也各自拟定了对行业的规范和准则。在出版自由委员会报告后的50年间,委员会的多数建议成为新闻界自律的基础。

大公报的办报理念和办报特色

大公报的办报理念和办报特色 《大公报》从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客观记录了民族的苦难历程和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呼唤幵祈盼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大公报》是中国历史上除了古代封建官报以外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也是中国新闻史和全球华文传媒史上唯一拥有百余年历史的报纸。 《大公报》的历史进程 1937年7月28日日寇进攻天津8月5日,天津沦陷,毅然停刊。 1937年12月13日面对日寇新闻检查的无理要求,主要干部一致表示“不投降”1931年“九一八”事变,另觅新址。11月8日,天津事件,停刊搬家。11月16日在新址法租界恢复出版。 1935年2月,张季鸾向吴、胡提出创立上海馆的建议。8月统一思想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11月11日,上海版复刊。12月1日,天津版复刊 1948年3月15日《大公报》香港版复刊。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公报》彻底结束了它的“流浪生活”。《丌投降》(王芸生)我们是报人,生平深怀文章报国之志。在平时,我们对国家无所赞襄,对同胞少所贡献,深感惭愧。到今天,我们所能自勉兼为同胞勉者,唯有这三个字——丌投降! 文人论政概念 “所谓的文人论政,其出发点是文章报国,是知识分子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和他们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和抱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知识分子都有清议的

传统,清议指公正的议论政治,评骘人物的言论。作为一种“公众”的(实则为士的)舆论形式,自清议产生之后,就成为士发挥政治主动性,干预朝政的一种武器,同时也成了士群自我监督不内部净化的制度性手段。“论政不参政”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个,因为新记《大公报》报人努力遵循着“论政不参政”而实际上又难逃政治的魔杖。公正客观理性论政不从政,公开批评而不介入权力之争富有责任感勇于负责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笔锋常带感情。 文人论政具有的特征 “文人论政”的表现形式深厚的爱国情怀独立的报刊品格鲜明的舆论倾向王韬张季鸾坚持经济独立,议政不参政,坚守民间立场,具有独立报格。“文人论政”报刊具有战斗力、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根本原因。 《大公报》著名的“四不”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方针是其“文人论政”办报思想的具体化,“文人论政”是实现“四不”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 “文人论政”最后一个高潮的《观察》,这个刊物确是一个发表政论的刊物,然而决不是个政治斗争的刊物。

新闻专业主义视角下浅析灾难新闻报道

新闻经纬 一、 新闻专业主义 1.新闻专业主义的起源 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它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一种信念,也是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个部分。 2.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可以追溯到近代,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与1926年接办的新记《大公报》,可以说是我国报刊实践新闻主义的先行者。改革开放后,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获得发展,并对我国的新闻事业产生了影响。新闻媒体提出报道要以事实为依据,强调报道要贴近群众的生活,提高媒介的公共性和服务性,完善新闻业的职业道德规范等,这些都是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发展的表现。 二、 灾难新闻报道中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 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都具有不可准确预测的特点,一旦发生就会对社会整体的有序运作造成极大的破坏,因而灾难事件能在短时间内汇聚起社会各界广泛而强烈的关注。快速、准确、适当地报道灾难事件,是新闻媒体实践其舆论监督、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等重要社会职能的体现。我国社会已经 步入高风险社会,灾难新闻报道对于 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都有着举足 轻重的意义。①然而许多国内媒体在灾 难的报道理念上仍存在诸多问题。以 下选取雅安地震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 里某些媒体的报道,分析我国灾难新 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1.报道的焦点不对,宣传色彩较 重 2013年4月20日上午8:02,中 国四川省雅安市发生了震源深度为13 公里的7.0级地震。雅安地震牵动中 国人的心。地震发生的当天,李克强 总理便赶往灾区,第二天,李总理“一 碗米粥一包咸菜”当早餐的新闻占据 了各大门户网站的头版位置。发生如 此大的地震,物质相对匮乏,每个人 都该节省,总理当然也不会例外。记 者拍摄这张照片,或许是希望表达总 理与灾区百姓同甘共苦,但被各家媒 体不断放大甚至夸大后,新闻原本的 味道就变了。事实上,李总理的作风 低调务实,他恐怕也不希望自己吃早 餐这个与地震救灾关联不大的举动成 为新闻报道的对象。发生重大灾难时, 领导到灾区视察及部署救灾工作,在 情感上,可以抚慰灾区百姓。而另一 方面可以马上实行有针对性的政策措 施使救灾工作顺利展开。灾难发生后, 公众最想了解的信息依次排列:震中、 震级和波及范围、人员伤亡情况、破 坏程度、有没有余震或更大的地震、 是否危及自己的生命、政府在做什么、 我该怎么办等。②因此过多地将报道 重点放在一些无关救灾工作的事情上, 宣传意味很浓的做法,并不符合灾难 新闻报道的原则。 2.报道范围小,信息重复 灾难事件发生的时候,社会处于 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不确定因素增多, 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渠 道多样化更加重了不确定性,从各种 渠道扑面而来的信息在社会上流传。 面对源源不断涌来的信息,各家媒体 就会出现大量无序且重复的失衡报道。 在此次雅安地震的报道中,芦山县、 宝兴县等重灾区受到了极大了的关注。 媒体的确把这些灾区的情况及时反馈 了出去,使这些灾区在第一时间获得 了救援。只看媒体新闻报道的表面, 关于此次灾难新闻的报道呈井喷的状 态,但实际上,媒体传递的信息是短 缺的,一种相对而言的短缺,并不是 真正意义上的信息量少,而是信息失 衡。媒体未能使报道的面铺开,而是 反复地播报着这些地区的信息,一些 同样需要救助的乡村的信息却被忽略 了。这样不平衡的报道,使大家的关 注点都在媒体所报道的灾区上,而另 一些急需救灾物资的乡村却无人问津。 这说明了媒体的报道渗透力仍需提高, 新闻专业主义视角下浅析灾难新闻报道 唐薇薇 [摘 要] 灾难事件因为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波及范围广这些特点,历来是新闻报道关注 的重点。好的灾难报道可以起到给受众提供及时客观公正的信息,并抚慰受众情感的作用,而 新闻专业主义蕴含的社会公器功能及客观公正原理,对灾难新闻报道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因 此本文主要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分析灾难报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灾难报道的思路。 [关键词] 新闻专业主义;灾难新闻报道;人文关怀;全面;平衡 视听 ? SHI TING 2014年 第 1 期 77

香港各文交所

香港各文交所 一、何谓“文交所”? “文交所”是“文化产权交易所”和“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的统称。“文交所”从事的创新业务主要是文化艺术品的“份额化”,即以对文化艺术品实物严格的鉴定、评估、托管和保险等程序为前提,发行并上市交易拆分化的、非实物的艺术品份额合约。在交易所上市的文化艺术品包括书画类、雕塑类、瓷器类、工艺类等国家管理部门允许并批准市场流通的文化艺术品。文化艺术品份额合约挂牌交易后,投资人通过持有份额合约分享文化艺术品价值变化带来的收益。 拿艺术品产权交易来说,“文交所”将数件艺术品打包成一个资产包,再将资产包的所有权拆分为若干等份。对于想参与艺术品投资,但无力购买整件艺术品的投资者来说,投资门槛大大降低了。 投资收益并不是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全部意义,提供一种新型市场模式才是更关键的。传统的艺术品交易主要以拍卖、文博展会、文物商店和私下交易为主,是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袖中交易”。“文交所”的成立为文化艺术品的供需提供了一个沟通的平台。 二、香港各文交所概况 目前在香港注册成立的文交所共有十余家,包括中国文交所、香港万丰国际、香港九州、香港大公等等。

中国文交所是由广东汇昌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联合香港广汇金融(国际)有限公司、美国艺术收藏协会等国际、国内文化艺术机构和金融企业共同发起成立。目前该所已成功推出了54支文化艺术品权益份额资产包,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健全、高效的上市流程和完善的交易机制,但是该所也存在着巨大的虚拟交易问题。中国文交所由虚拟资金操控盘面,并且占比非常高,这样市场投机非常严重,极易造成市场的崩盘。 香港万丰国际即香港万丰国际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中心,据媒体报道香港万丰国际是由内蒙古科尔沁文交所转过去的,主要以高古玉器为主,并且该交易所网站显示上市的每件艺术品都进行双重把关,都是由国内第三方顶级质量检测鉴定机构中国商业联合会珠宝首饰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中国轻工业珠宝首饰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出具鉴定评估证书。但是这些鉴定评估的含金量究竟如何,艺术品本身我们也无从判断好坏了。 香港大公文交所全称为香港大公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根据相关信息显示该文交所为真正意义上的香港本土文交所,其开业在香港世贸中心举行,国际及香港本土各界名流均出席开业仪式。并且该文交所与香港《大公报》有着密切关系,在开业、新春聚会等各类场合大公报董事长兼社长均有出席,同样在《大公报》创刊112周年庆典,也邀请了该文交所出席。除了背景深厚,出入金也非常安全,与香港永隆银行和香港招行合作,并且使用港币结算。查看在香港大公上市的艺术品,涨幅良好,上市4只,

斯诺新闻实践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斯诺新闻实践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摘要 斯诺作为首个报道中国的外国记者,他的新闻实践经验是对新闻主义精神的最好诠释,8年的中国记者生涯,给斯诺的新闻实践带来了不可比拟的优势。斯诺的新闻专业精神主要表现在客观公正的报道、实事求是的采访和敢于冒险的精神。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是当之无愧的“记者之王”。他几十年如一日,为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一生是中美两国人民诚挚友谊的一个见证。 关键字:斯诺;新闻专业主义;记者之王;中美关系 斯诺新闻实践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斯诺是20世纪美中两国人民友好事业的开拓者。他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和他同情帮助中国革命的动人事迹,是中美人民友好关系历史的见证和缩影,为中美人民友好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斯诺作为报道中国长征和红色革命的第一位外国记者,通过游历和采访,他所写的11本著作中有9本都是关于中国的。 斯诺的新闻实践对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做了最好的诠释,他以记者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原貌展现在读者面前,一部《西行漫记》不仅是他作为记者的著作,更是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渗透与坚守。 一、新闻实践活动 1、生平介绍 1905年7月19日,埃德加斯诺诞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一个印刷厂主的家里,排行老三。斯诺认为,他出生在一个革命和动荡的世界中。他在自传中说:“我父亲和列宁及孙逸仙差不多同时出生,正是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十年光景;为镇压这场起义,四千万人头落地。多年以后,这三件事都给了我深刻影响。”[1]父亲经营印刷厂的经历对于斯诺童年和成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不得不承认,父亲的怀疑主义精神,使他对事物大都抱理性主义的态度,厌恶一切形式的教条和专制主义。他善于比较分析,作出独立的判断,在新闻采访中,认真获取真实的东西。少年斯诺就接触记者和编辑,上大学后又做过《堪萨斯城明星报》的兼职住校记者。他回忆说:“报馆的工作间就像一颗伟大的跳动着的心脏……我从远处怀着敬意望着那些编辑们。”这些无疑是他日后成为一位求实的新闻记者心灵上的深深印痕。 2、对中国问题的困惑和觉醒 ①初到中国:在萨拉齐的人生觉醒 初到上海的斯诺,对于中国的现实情况知识局限于《密勒氏评论报》的报道和对蒋介石国民政府的微少了解。在上海各种俗不可耐的现象使他感到迷惑诧异,当时的斯诺还是一位充满理想主义的冒险家和旅行者,还没有学会如何观察实际情况。绥远之行以及萨拉齐的见闻,看到中国大面积的饥荒和农民饿殍遍野的现象,新闻记者的职业理想,使他无法控制自己,他想把这种现象报道给全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